历史读书笔记摘抄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5:54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1

怎样做读书笔记呢?归纳起来大致有9种:

1. 索引法。读者把自己精读书、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等总汇起来,编成数字索引。如:《文化民生论》点击阅读朱鸿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这样便于日后查找原始资料。

2. 符号法。读者阅读时用各种符号在书上标出内容的要点、疑点等。同志曾阅读过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用圈圈、点点、勾勾、叉叉、单杠、双框等做的标记。一般来说,单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或关键语句。小圆圈(。),画在关键性的词语的下面。斜线(\),标明段内层次。惊叹号(!),表示对精彩语句的欣赏。问号(?),表示对某些观点和某些意思的质疑。有时还可自己创造一些符号,根据需要赋予它某种代表义。这种符号的笔记既是对材料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又可为日后复读、翻阅作提示。

3. 批注法。读者阅读时在书面的空白处加注有关解释和评语。批注的内容很灵活,可以是对词义的理解,句义的分析,段义的概括,表现手法的说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批注记录方便易行,可边读边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的点评者毛纶、毛宗岗父子,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书中批注。

4. 纠谬法。读者阅读时,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和引用不当的材料等用笔记形式改正。如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看到书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5. 摘录法。读者阅读后,把认为有重要资料价值的内容照原文抄录下来,如抄录某些名言、警句、公式、数据、范例、典故等,摘录最好用卡片或活页纸,所抄内容要加注小标题,要注明出处、页数、作者,而且一定要与原文一致。著名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读历史书籍,用蝇头小字抄卡片,日积月累竟达十五箱二万张之多。

6. 提要法。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书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写下来。方法有二:一是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写下来,此法适用较长篇段和不需要直接引用的资料;二是对于较为艰深的书和文章,将其内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内容和逻辑结构,也可以把原文的章节标题抄下来,再把每章节的纲目写出来,有时照抄原文,有时自己概括,自己概括的内容,写完后,要与原文查对,看有无片面和遗漏之处。

7. 心得法。也就是写读后感,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读者把读书的心得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既可以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又可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它是读者阅读、思考、写作有机结合的产物。如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阅读资料时写了170多篇札记和片断,他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 后来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

8. 评荐法。读者阅读后,觉得文章精彩,有意义,价值高,可写评论文章推荐他人阅读,形成共同读书、互相讨论的风气。如50年代读《三国志·张鲁传》后,就写了400多字的书评,向党内推荐。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2

【关键词】摘抄 语文 教学 方法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每天利用耕田的休息时间,把读书的心得体会、所见所闻随手记到树叶上,放到瓦罐中,十年功夫攒了几十瓦罐,后来整理成三十卷著作,这就是有名的《南村辍耕录》;蒲松龄于通途大道旁设座访行人,搜集奇闻轶事,记下无数札记,终于写成《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畅义达,任凭吞吐。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摘抄可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摘抄能让学生感悟思想的深刻,指导学生做摘抄,让摘抄成为一种习惯,学生会受益匪浅。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首先在内容方面,对学生摘抄进行指导。

1.知识类文章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增长见识。由此,我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做好知识摘抄,鼓励学生建造自己的百宝箱和资料库。

2.故事类文章

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求生故事,动人魂魄的沧桑巨变,感人至深的细节琐事,都会给学生以震撼。这类文章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锻造意志。读这类文章,除了做好摘抄,还要求学生写感受和点评。

3.哲理文章

周国平、梁衡、余秋雨、毕淑敏、史铁生等人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发人深思。经常阅读这样的文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生活的思考,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而深化思想,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审美层次和审美情趣。实际上,很多学生喜欢这样的文字。

4.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

名人的成长经历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我指导学生读名人传记并摘抄名人的典型事例,在摘抄的过程中,这些故事不仅会逐渐变成作文的素材,而且还会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自身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中学生与名著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推荐时要慎重,要有选择,必要时还可给学生一些阅读指导。如介绍大概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艺术世界。如果老师能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层阅读,边读边抄边评,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生命中一段最美的时光。

有了内容,就有了下锅之米。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在方式方法上给以指导。

1.充分调动兴趣

首先让学生明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道理。得心应手的应用来自于平日的积累。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摘抄,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

2.打造阅读的环境

在学校,除了学校图书室,还可举办班级图书角、个人小书柜等读书活动。这种以学校购买、个人捐献等形式积累的图书,数量多,涉及面广。课前课后,只要学生喜欢,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

3.保证充足的时间

我们将阅读列入语文计划教学时间,保证每周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不局限上课地点,可以是教室、阅览室,也可以是绿荫下、操场上、走廊里等。除个人阅读外,我们还提倡两人、三人共读一本书,甚至是小组共读一本书。边读边摘抄,边读边交流,既保证了读书时间,又有了交流的机会。

4.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

所谓“指向性”,就是给学生指定阅读方向或阅读目标。如学习小说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小说来阅读,这是“指向”;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摘抄小说里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写阅读带来的感想等,这是“自由”。

阅读的指向性,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自由性,则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的发展。

5.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的要求是,抄下的好好词好句,在朗读的同时尽量背颂;对于语文能力稍好的同学,我们要求在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适当精读,除了完成一般摘抄,还要说一说,议一议,并写出读后感;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在大量阅读、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某一作品的研讨会,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6.图文并茂,提升审美

摘抄伊始,我就鼓励学生为摘抄本设计封面,为所抄文字配插图。开始,孩子们只是简单地配图,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学生开始自觉地把画面与摘抄内容靠近。图文并茂的背后,是思考的深入,是审美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在摘抄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随着摘抄的深入,学生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素材会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深刻,表达越来越流畅。所以,摘抄不仅是更深一层的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语文教学的助推器。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3

关键词:反串式;摘抄式;赏析评价式;自由开放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事实上,仅靠这些规定也还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的。

叶老曾要求学生:“应该随时动手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无庸置疑,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外练笔的种类及形式有很多,但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笔者就近几年来探索的“反串式课外练笔”活动,谈一点粗略的体会。

一、“摘抄式”练笔

在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学生形象地称作文课为“挤牙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对初一的94名新生做了关于日记的问卷调查。在兴趣栏里:55%的学生感觉没兴趣,是为了应付师长的检查;20%的学生模棱两可;30%的学生喜欢写,认为有帮助。但纵览全局,情况令人担忧,喜欢看、读的多、主动写的少。

为此,我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又对问卷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学生整体上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素质差、思维力不够完善,发散思维力弱。二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有内在的写作潜力可挖。

于是,我在以往的课外练笔活动中稍做变动,进行“反串式”训练,变“写”为“抄”,设置了“摘抄日记本”,具体操作如下:

1.内容上不加限制,可以是一般积累,也可以是专题积累。凡是能入笔者皆可,篇幅可长可短,但必须是自己读过的或听到的,认为有实际价值的,最欣赏的东西。

2.规范上形式可以是提纲、摘录、札记,或手册、卡片等。载体要规范化,即要按文献著录的标准来写: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这样,便于日后查找或核对。书写要工整、清晰。

3.首先组织上要求学生自费订阅一份报刊,班级订阅几份报刊;其次,每周拿出一节课,相互交流,每组选出本周的“最佳日抄本”,可以从内容、图案设计等方面入手,将其照片张贴以示鼓励。然后,每月优中选优,评选出3—4本最佳的,并冠以“小作家”的称号,做“写作体会”报告,以此激发学生踊跃读写的热情。

4.用途上。首先,双周一次的大作文,要求尽量从日抄本上组织素材。其次,每月末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或“我说我的日抄本”演讲比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以此刺激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变冥思苦想地写,改为有趣味阅读地抄,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阅读的兴致也提高了。打开他们的“小抄”,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在一本本设计独特的笔记本上: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真是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折射出每个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读抄是为积累打好基础。著名作家老舍说过:“要写作,便要读书。”诗人作家,哪一位不是始于读书才达到“胸中历历蓄千年,笔下渊渊赴百川”的呢?正如历史学家吴晗所说:“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类分析,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二、“赏析评价式”练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经过阅读、摘抄的积累过程,内心就有了想写的欲望。因此,在“手抄我读”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现代媒体的发展比较迅猛,但大部分中学生的突出表现为:社会阅历浅,交际面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和是非分辨的能力较弱。因此,对自己摘抄的内容稍作评价或赏析,是非适常宜的。也算是大作文之前的热身赛吧。

既然是自己日抄的内容,不妨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写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是有感偶发即可,目地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点评自抄的内容,授之以点评、赏析的技巧。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朗读自己的“得意之抄”,借此师生共同评价赏析,学生略作评价后,教师给予大胆肯定与表扬鼓励,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感和自豪感。如此,阅读、写作、赏析和点评等方面的素质就会逐步提高。

三、“自由开放式”练笔

学生的练笔由“抄”而“评”,到放手写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开发、提升的阶段。郑板桥之所以信笔成竹,实乃胸中有竹也。唐朝诗人李贺佳句流传千古,不也是厚积薄发吗?宋代文学家坡曾说过:“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说的也是积累的道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入初中阶段的后期,学生对写作仍保持较高的热度。因为他们发现写作成了他们繁重课业负担下情感宣泄的代言处,心中的喜、怒、哀、乐,天地万物皆化作涓涓细流,汇注于笔端,放飞七彩的歌。

但是,要切实地提高写作水平,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适度的模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和档次。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是不可多得的模仿素材。教师可以运用范文进行指导。一是阅读和写作同步。如学习《苏州园林》条分缕析地说明思路;学习《春》的多姿多彩状物描写的手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就有“文”可依,有“路”可循了。二是片断训练。如人物、动物等描写系列,使学生扎扎实实,系统地掌握某种表达方式或文体的写法,在动手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当然教材之外的课外美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是大有裨益的,这无需赘言。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4

一、推荐合适的书籍

由于年龄、性别、爱好的差异,学生喜欢的书籍也有差异,如男生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女生喜欢看情感细腻或充满幻想的书。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和各种有益的报刊。

二、指导做笔记的方法

(一)摘录式。主要是积累词语、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一开始,可让学生看到一个摘抄一个,让他们觉得比较容易做,培养兴趣为主;渐渐地,要求学会用筛选、整合、分析、比较的方法来摘抄。这样,学生对词句就会更敏感,更有捕捉力。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起点可以低一些,以课内带动课外。(二)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久而久之,学生写起文章来就能笔下生花。如下面学生对名人名言的摘抄仿写。

1.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就愈感觉失去时间的痛苦。(但丁)

仿写:一个人愈知道失败的痛苦,就愈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美。一个人愈知道亲情的珍贵,就愈感觉失去亲情的孤独。

2.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仿写:学习好比打仗,努力是打仗的武器,失去武器,就只好投降。

3.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自己的主人。(罗曼·罗兰)

仿写:学习而不为学习捕获,做学习的朋友。

4.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静。(莎士比亚)

仿写:落叶越松脆,经历越沧桑。

(三)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这样可以学会在阅读时思考,质疑,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如一学生看了《三国演义》后的读书笔记:

人们都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人物。的确,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是因为他重视实践。如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象”,几次“锦囊妙计”。“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作者这样写,其实是他主观上的一种政治思想的表露。

(四)心得式。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后的心得感受,也称随感或读后感,它不拘泥于文体、格式,写起来可长可短。这是读书笔记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做法,因为在写心得的时候,要注重捕捉思想火花,使思想接受洗礼,联想和想象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如一学生读了三毛的文章后写下的文字:

我要随着三毛的足迹也去访遍千山万水。我要去非洲看看那里工人的劳动,我想尝尝五月花的苦涩;我要带上我全部的积蓄,为尽可能多的黑奴赎身;我要带着录音机去记录那小岛上纯美的口哨声,让它伴着我的药箱沿路为贫穷的人治病。我要把我的心捧在手心,让它在阿根廷那与海天相接的草原上晃荡,晃荡,一直到它累了,落下来,躺在矮矮的软软的草地上。就这样,时间停止般地躺着,直到心与土地化成一个整体……

很明显,他被三毛笔下的风土人情感染了,吸引了,感动了,这文字几乎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三、培养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

做读书笔记对语文学习功不可没,也比较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并不会立刻就见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会懈怠。要让学生保持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首先,教师要定期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表扬并展览,奖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

其次,定期开设读书笔记交流汇报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时空。可以是佳作推荐,把自己读过的精彩文章推荐给同学,让大家也去读一读;可以是人物评论,说说古今中外的名人在自己的心中是怎样的;还可以是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会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三分钟读书体会发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这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5

关键词:课内外活动;写作兴趣;方法

课内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一、组织学生欣赏自然、名胜

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我曾经组织学生到叉河景区,一起爬山,一起划船,还在沙滩上放风筝,野餐,回来之后学生写出很多有真情实感、文笔优美的文章。我还组织学生到大佛寺、开元寺、南城门参观,一起感受正定历史文化,结束后写了一组爱家乡的文章,效果非常好。

二、提倡饲养小狗、小猫、小蝌蚪,养蚕、养鸟

我们是农村中学,有足够的空间,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和学生一起饲养动物,一起观察,既增长知识,也激发了写作兴趣。因此每次写关于动物的作文,都能出现佳作。如曹雨露的《我的蚕宝宝》,李思蒙的《小狗欢欢》。

三、课内外阅读

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定向阅读,我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如初中阶段每个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先布置好,再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

四、课外练笔

提倡写随意文,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园地,让他们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我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没有最高限,及时督促检查,从而写出了更贴近生活的好文章。

五、办报

包括学生的手抄报、黑板报、墙报、优秀作文选编等等。这项活动的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六、班会

叶圣陶先生认为“说话训练”是激励学生“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我除了重视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以外,还利用班会进行说话训练。不但使学生主动“说”,还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如“感恩父母”班会上,每个学生都讲述了父母关爱自己的生动事例,回忆了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王佳的《我的妈妈》,李旭的《父爱如山》获得了市作文比赛一等奖。

七、听报告,举办讲座,收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

我曾经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让生命充满爱》等演讲视频,学生不仅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还有感而发,写出了许多优秀文章。还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益的影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让学生课堂内开展评论,发表看法,课后写相关文章,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八、竞赛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6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关键词】读书;书香;成长;名著;方法;兴趣;快乐;读书;笔记

有人说,古人读书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加官进爵,以便拥有崇高的地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报效国民,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如范仲淹,如陆游等;还有极少数人为了陶冶性情,来增加生活的趣味如李煜,如晏殊等……

那么今天,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阅读,有的人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一切都可以应付了事。果真是这样吗?

记得余秋雨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使思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而我自己则在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对于名著阅读,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阅读要求?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也就是说,对于名著,学生是喜欢读也要读,不喜欢读也要读。那么,我们能否揭开应试面纱,认清读书的真面目,引领学生把读书融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书香茁壮成长?能否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思想,捕捉作者智慧的火花,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安慰、得到素养的涵养,在源源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收获作者的思想,也将源源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思想,以致使自己成为感情丰富的人,也让自己变得成熟呢?下面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 合理安排好阅读名著的时间及内容

一个学期需要阅读多少本名著,在语文课本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让学生知道阅读名著的时间主要靠课外。当然,每个星期能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名著,教师巡查指导,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是,鉴于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必须安排到课外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着想。每天可安排的抄写作业可以很多,各教师可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删减部分这样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每日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双休日还可以再多看一些内容,阅读时间还可以更长一些。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一本一本地阅读,不能漫无目的地东翻西看,因为这样读书将会导致毫无收获,徒劳无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每个学期要阅读的名著并不多,只有两三本。所以,要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及内容并不难,只要老师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完成好。

2 联系课本的名著导读知识,引导学生把握名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把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书都安排有相对应的名著导读,教师和学生都应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里的导读内容,先大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本的导读知识,在默读过程中划出概括作品思想内容的语句,圈点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要的内容朗读一下,先从大致上粗略地去把握一下作品的思想与人物。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1]”,“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2]”,可是,后来是什么使他变成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3]”?②作品究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故事来表现祥子的变化的?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说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为什么注定是一出悲剧?③“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的盘剥。[4]”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5]”?④虎妞的性格是大胆泼辣的,可为什么她会有点变态呢?

每次布置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我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导学生去把握一定的方向去阅读,同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我告诉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只为追求情节而阅读,这样的话,阅读的收获就小了。作为学生,更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读书,聪明的人会懂得从阅读中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自己得感情变得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使自己在阅读中慢慢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自信,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有内涵等等!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作为老师,都能这样去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会有收获的,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效果是不错的,收获当然也是令人欣喜的!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都能亲历阅读的快乐

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确实是一个让老师有点伤脑筋的问题。

我想,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经常把自己阅读的体会告诉学生。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阅读,这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多忙,我都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慨叹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被感染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那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我的学生大多数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起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都可以成为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教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当然,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在图书馆和教室阅读都是不够的,因为阅读名著是一项磨炼人的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电脑室也常常列入我们的读书阵地,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阅读时非常投入,常常听不到下课的铃声。至于课余时间的阅读,如在家里,我同样鼓励学生各自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悲欢离合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莫名的快乐,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对于名著怕是爱不释手了吧?

另外,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家的生平、著作、成就以及作品的精彩片段等,也是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手段之一。

4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阅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情节,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勤做摘抄,写一些读书笔记,写一写读书心得等。

4.1 勤做摘抄,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如好词、好句摘抄分类摘抄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教师可做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有很多,如:语录式摘抄,可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内容提要式摘抄,可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内容赏析式摘抄,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等。

4.2 写一些读书心得,以便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说摘抄和简单的读书笔记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东西,那么,读书心得则可以是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感想。是读者在对作品有了比较深刻印象之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只要是认真读阅读过原著,就总有话要说,这种情感的体验也许会很容易引起大家都共鸣,也许有人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老舍:《骆驼祥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注]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3]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7

书话内容的自由与博学

孙郁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写到:“周作人读书,是以纯粹的静观的姿态出现的。读他的文章,可以想象出他在幽寂的书屋里悠然恬淡地品书论道的情景。这一点不像鲁迅,他缺少鲁迅的冲动与入世,倒格外像一个职业的学者,除了书道之外,不旁骛外界。”[5]309在闲适、悠然表层下面周作人的篇篇书话中体现出的是他独立、自由的精神,是他对自然的博学和热爱,是他不灭的以历史镜鉴现实的沉重。对于人性的重视,尤其是对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的提倡,是周作人书话中非常重要的、堪称主导的思想。这首先从他对孔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圣人还是常人?周作人从个体文本阅读的感受出发,真实地谈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梭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的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6]196

孔子这位儒家的圣人在周作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哲人。所以他说:“我自己说是儒家,不过不是儒教徒,我又觉得自己可以算是孔子的朋友,远在许多徒孙之上。”[7]202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孔子那里觅到了为人行事的方式,并且把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引为同道,以朋友相称,可以想见周作人不为传统所压、不为封建正统所制的独立、自由的精神,而这正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提倡、宣传的。在对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中,周作人对历史人物进行针砭,他所欣赏倾心的是那些“通达物理人情”“爱真理”的人物,如颜之推、傅青山等。而王充、李贽、俞正燮三人他更为看重,他认为“王仲任的疾虚妄的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论衡》上,其实别的两人也是一样,李卓吾在《焚书》与《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类稿存稿》上所表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他们未尝不知道多说真话的危险,只因通达物理人情,对于世间许多事情的错误不实看得太清楚,忍不住要说,结果是不讨好,却也不在乎,这种爱真理的态度是最可宝贵,学术思想的前进就靠此力量,只可惜在中国历史上不大多见耳。我尝称他们为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虽然很是辽远微弱,在后人却是贵重的引路的标识。”[8]64周作人推崇自由、独立、爱真理,对于文章他倾向的是那些能表现出人的真性情的文字,所以他对书信有着特殊的偏好。在《拜还堂尺牍》中,他说之所以购买这本陶崇道的书信集,是因为尺牍“比别的文章当较客观”。“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地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练,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9]86因此“,一个人的尺牍常比‘书’要写得好,因为这是随意书写,不加造作,也没有畴范,一切都是自然流露。”[10]141同样,周作人爱读那些能够表现出作者自己“见识与趣味”的书,即使这些书所谈的“没有什么很特异之处,只是找到一个平常的题目,似乎很随便的谈几句,所说的话也大抵浅易”,但是只要是新鲜真实的,是作者自己所“感到想到的,在这里便有一种价值”[11]413。

在强调个体自由、独立的同时,周作人并不忽视自然。在现代知识分子中,他对自然科学、自然生物和生态的关注是很引人注目的。如在谈柳田国男的《远野物语》时,他认为此书为他指示了民俗学中的丰富的趣味;在《猪鹿狸》一文中他详细地介绍了讲动物生活的小册子;在《兰学事始》中谈了荷兰医学在日本的译介;行文优美的《一岁货声》摘录了北京市面上叫卖的词句和声音等。在《五杂组》一文中,他抄录了原书对一种小虫的记录之后,自然而然地勾连起了《元氏长庆集》中的虫豸诗、《续博物志》中的记载,还有日本和英国关于这类虫的说法。从中我们看到了周作人的博学。虽然他说写这类文章是自己的消遣,但是希望能够把社会最基本的自然和科学知识通俗、易懂、有趣地介绍给大众的意图是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周作人对于自然史、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多有关注,不仅仅只限于对科学本身的兴趣,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自然界、生物界来比照人类,从而揭示出人类的堕落。这是他作为一个新型知识分子永远不会放弃的责任。如在《百廿虫吟》中,他欣赏这部书对于自然界虫豸的介绍,肯定其格物的作为,但是最终目的是:我这所谓格物可以有好几种意思,其一是生物的生态之记录,于学术不无小补,其次是从这些记录里看出生物生活的原本,可以做人生问题的参考。平常大家骂人总说禽兽,其实禽兽的行为无是非善恶之可言,乃是生物本然的生活,人因为有了理智,根本固然不能违反生物的原则,却想多少加以节制,这便成了所谓文明。……我们观察生物的生活,拿来与人生比勘,有几分与生物相同,是必要而健全的,有几分能够超出一点,有几分却是堕落到禽兽以下去了:这样的时常想想,实在是比讲道学还要切实的修身工夫,是有新的道德的意义的事。[12]177-178周作人躲进书斋阅读古书的过程中,虽尽可能将书话写得冷静乃至冷漠,但毕竟还是蕴藏着热切在内的。在写于1934年的《夜读抄•后记》中,他明确地表示自己这时的书话杂文作品“从表面看来或者与十年前的略有不同,但实在我的态度还与写《自己的园地》时差不多是一样”[4]1578。

的确,周作人虽身在书斋,但他要用历史为镜来照鉴现实。在《书法精言》一文中,他由王滨洲编辑的《书法精言》被禁,谈到王滨洲本来是清廷的顺民,但却以忠顺被问成大逆,揭示了周作人谈此书的目的在于:“书虽不佳却可宝贵,其中含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是古今最可怕的以文字思想杀人的一种蛮俗的遗留品,固足以为历史家的参考,且更将使唯物论者见之而沉思而恐怖也。”在《读风臆补》中周作人谈到陈舜百对《诗经•国风》的评语,“陈君别有一特色,为前人所无,即对于乱世苛政之慨叹。”而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读《诗经》,读到这些篇幅时也是“愀然不乐”。由自己的感慨周作人又谈到当下,“现在的青年如或读《国风》诸篇及陈君所评不佞所谈皆觉得隔膜,则此乃是中国的大幸事,不佞此文虽无人要读亦所不怨也”[13]355。从古书联系到自身、现实,一种深沉的关切自然溢出,让我们看到不能忘怀世事的周作人的身影。

抄书体与自在的行文

周作人曾被誉为是现代散文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文章体式突破了散文所讲的形散神不散的定规,在完全无结构无模式的自在状态中传达出个体独特的情思,这反倒从一定层面显示出他的特色。同样,在书话创作中他也有着自己的文体选择。从周作人书话文体的形成来看,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这个文体形成的阶段正对应着周作人书话创作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自己的园地》中出现了大量的书话创作,但是书话的体式特征不是很明显,从总体来看,更倾向于现代的“书评”一类。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创作《夜读抄》时期,周作人书话的特色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刘绪源指出:“真正奠定了知堂书话的文体地位的,是初版于1935年的《夜读抄》。这里的作品不仅写得更随意更多样,而且出现了一个甚为显著的特色,即如书名所示的那个‘抄’字,———周作人开始称自己为‘文抄公’了。将《夜读抄》前半与后半相比,可见其‘抄’的比重愈加增加;到稍后出版的《苦竹杂记》,这种文体就已基本定型了。”[3]116

一般认为,周作人的抄书始于《夜读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即在《自己的园地》中,已经可以看到抄书的端倪。如在《歌咏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介绍了高岛平三郎编、竹久梦二画的《歌咏儿童的文学》,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歌咏儿童的好标本,他把原文全部译出,占了有一页的篇幅。介绍小林一茶的《俺的春天》,同样抄录了其作品完整的末尾、作者对女儿的描述及作品中可以见到作者性情及境遇的文字。通过大段的抄录,让读者自己来感受小林行文的好处。这可以说是周作人在做书评时的一种独特做法:他以一个介绍人的身份出现,但是他这个介绍人并不是包办,不是把原作化为他的间接转述,而是以直接展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去阅读、去感觉,以此来建立读者、原作者及周作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做法,读者被给予了极大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是由周作人所把握的,也即是说,周作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包办而包办、看似不为而无不为的。

除了要直接表现出所介绍作品的好处外,周作人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抄录,保留或记录下比较难得的材料。如在《遵主圣范》中,周作人抄录下了1875年,即光绪元年译出的白话文(即平文)内容,让读者看到中国白话译本出现之早。为了保存正确的版本,周作人也是不厌其烦地做抄录,如《巡礼行记》中就把这本殊不易得的由日本高僧写的记载唐开成会昌间中国时事的书大部分转载下来,给后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基础。通过分析周作人的抄书,笔者最突出的感受有两点:一、要抄录什么内容,第一步一定是要看完全书,这样才能决定什么应该抄、值得抄,所以周作人的看书应该是“精读”。二、在精读的过程中,周作人又不是盲目的,不是有闻必录的,他的目的性是非常明显的,他要介绍什么,要让读者看到什么,要展示作品,甚至是他自己的什么,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的“抄书”是他所特有的。正如他自己认为“:我的标准是那样的宽而且窄,窄时网不进去,宽时又漏出去了……。不问古今中外,我只喜欢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14]1605周作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文体家,他抄书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从《自己的园地》开始,抄书所占的比例同自己的解说、评论相比,是低于一半的水平。随着阅读古书的增多,抄书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到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及《秉烛谈》中的部分篇章,几乎全文都为抄书,周作人只是在其中的过渡处加一两句简评。如收入《秉烛谈》的《读书随笔》,全文几乎都为抄书,抄录间隙中周作人自己的评述往往与所抄之文直接相接,格式、内容达到了一气贯通的效果。如果不仔细分辨引号的所在,常会把周作人的评述也认为是所抄录的部分。从这一点上可以考见周作人对原文语言和内容把握理解的功力,充分展示了周作人学识的深厚。同时在文章的格式上,到了后期,周作人的抄书几乎是不分段,全文只有一个段落,密密麻麻的编排对于读者的阅读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8

读书是为了用的,如果读了却不懂得利用,那读书就是一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了。不仅如此,它还会挤占我们接触现实的时间,让人的社会实践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形成惯性,读书甚至会变成逃避现实的下意识行为。如果书读到这样的程度,那真的还不如不读,这样读的书越多,人也就越酸腐没用,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应该怎样读书,再读书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人应该怎样读书、读多少书合适呢?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要看具体哪个阶段,个人的具体状况,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要学有所用。只要读书致用了,那当然读书越多越好;如果读了书没有用上,那就暂且不要读了,还是先想想已经读过的书该怎样用。

要让读过的书派上用场,这就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件说着简单做起来非常不容易的事。一般而言,博学多才自然融会贯通,读书是通才和偏才都必需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技巧。要问究竟应该怎样读书,还是先读过几本书再问这样的问题,亲历是走出自身经历围城的必要基础。一般而言,青少年应该多读些书,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

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了,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优势,一直无法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那就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涉猎面太窄了,或者就是陷入了人之初的惯性,乱读书把书读死了,没有逐渐向着专业化方向转变。青少年多读些书是基础,但是如果不能逐渐实现效用化,那就是没有学会怎样读书,最后可能变成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

怎样提高阅读兴趣

有的人可以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坐上几个小时,有的人把书翻了几下就扔掉了。这里就有个读书兴趣的问题,读到这里,你一定会急切地问:怎样提高自己的读书兴趣呢?

首先,你可以从自己喜欢读的书开始读起。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读的书。例如,有的人喜欢童话寓言,有的人喜欢科幻读物,有的人喜欢看人物传记,有的人喜欢看文学名著,你选择最喜欢的书去读,肯定会兴趣盎然,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其次,你可以带着工具书帮助阅读。碰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查字典,碰到书上提到的地名或历史背景,你可以翻地图或历史年表。阅读的障碍扫除了,你读起来顺利了,兴趣也会提高。

另外,你在读书时要尽可能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边读书边想象,边读书边思考,还可以把书上的情景画成图,或者把书上介绍的试验、制作,自己学着做一做,这样读书一定会更有趣。

你还可以和同学一起读同一本书,然后互相讨论,交流体会,共同评论书中的人物性格。有不同看法的不妨展开争论,争论相持不下,双方回去再看书,从书上找资料,找论据,下一次再讨论。这样相互切磋,不但会使你的读书兴趣大增,而且也会对书的内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怎样选择好书

当你走进图书馆或书店,面对满架满柜的图书,真有点像驶进茫茫大海的小船一样找不到方向:这么多书,读什么好呢?

确实,读书需要选择。首先当然是选好书。所谓的好书,是指思想健康,内容正确,读后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书。好书引人走正路,坏书使人受毒害。不过现在社会上毕竟好书是多数,尤其是中小学生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图书,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去选择,去读;而面对那些摆在地摊上出售的书,多属伪劣图书,不要去读。

其次,要选择内容深浅、难易适当的书。一开始就选很深的书来读,你会因读不懂而失去兴趣,若是选一些内容简单的书来读,又不利于你增长知识,所以,最好是根据你的知识基础选择你所需要的并能够读懂的书。

选择图书,既要面宽一点,又要有重点。读书的面太窄了不好,如果只读学习参考书、辅导资料,别的书都不读,你的知识面就会狭窄,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最好文学、艺术、自然、社会各类书都读一点。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主攻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如果你自己选择图书还不大有把握,可以向老师、家长请教,请他们指导。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选择图书的经验,这样你选择图书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怎样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呢?因为做读书笔记有助于理解、记忆和积累资料,又能激发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 读书笔记可以做在原书上(最好是自己买的书,对借阅的书一般不宜),也可以做在活页纸上或卡片上。读书笔记大致有摘抄式、评点式、缩写式、感想式四大类。 摘抄式,包括抄录书中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和精彩语句,摘录书名、作者、写作日期、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等索引材料等。这种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积累丰富的资料。

评点式,包括在书页四周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评语或疑问等。评点式笔记可以帮助你边读边思考。

缩写式,包括拟写情节结构提纲、人物分析提纲、景物描写提纲和内容概要等。这种笔记可以提高你的概括能力。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9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1

摘抄

“万恶的旧社会,把穷人逼成鬼。凶恶的三大敌人,害得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挣扎,盼望光明的时刻。”

“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才有我们穷人的天下,才有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新生活。”

雷锋想起了夏明翰的故事,想起了夏明翰的诗,他不由自主地念了起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读后感

三月五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书。回到家中,我开始阅读,才知道雷锋叔叔是个苦孩子出身,小时候没有父母,吃了很多苦。白天挨门乞讨,晚上路宿街头。

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雷锋,从小就养成了坚强不屈的性格。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请记住“要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幼苗。

“雷锋的故事”很多,我将继续读下去……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2

摘抄

“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才有我们穷人的天下,才有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新生活。”

几年前,雷锋眼巴巴地望着地主的儿孙去上学,好羡慕啊。那时,他连饭都吃不饱,哪能奢望读书?现在,他有上学的机会了,别提多高兴,多自豪了。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学生。

一条神圣的红领巾挨次戴在了第一批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红、格外鲜。

“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记,一定要好好地爱护它!“

读后感

解放后,雷锋得到了新生。他牢记旧社会的苦,深深体会到了新社会的甜。雷锋从小就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学习努力,工作积极,胸怀大志,决心长大后报效祖国。雷锋同志的学生时代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现在有优越的学习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3

摘抄:

“一个县委书记,捡一颗螺丝钉干什么?”

“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艰苦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珍惜一点一滴。一颗螺丝钉是小,但螺丝钉有螺丝钉的作用,缺了它,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我们要懂得滴水积成河的道理啊。”

党和毛主席勾画的未来激荡着雷锋,他热情高涨,打心眼里想替党替国家多作贡献。

“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应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作出我最大的贡献。”

读后感:

雷锋怀着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各项工作岗位上,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特别是发扬“螺丝钉”的精神。螺丝钉虽小,作用却很大,任何大的机器,哪怕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还可能酿成事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这台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尽管很渺小,也不能忘记自身的作用,要在各行各业中,各个角落里,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4

摘抄:

战士们不但练身体,还要接受其它教育。传统教育是新战士们的重要一课。

一支部队就是一段历史,历史中交织着优良的传统和感人的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干部和战士同甘共苦,吃同一锅饭,睡同一张床,在一个战壕里战斗。艰苦的行军让一些战士的脚磨出了水泡,把一些战士累病了。干部把自己的马让出来,让伤兵骑,让有病的战士骑。晚上休息的时候,干部给战士端来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给战士挑穿水泡。

“多么可爱的干部,多么优良的传统,我一定要让这种传统发扬光大,部队大家庭给了每一个战士温暖,我们每一个战士也要相互关心。”

读后感:

雷锋同志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感到无比的温暖。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整个部队团结得像一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也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更要友好相处,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5

摘抄:

【雷锋心语】“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幼苗。”

“革命需要我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

“学习虚心,不懂就问,不装懂,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每当教员讲完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大家能及时提出,互相争论和讨论,实在弄不明白的,就请教员作解释,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

“走到哪学到哪。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读后感:

雷锋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他心中有着伟大目标,所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克服。特别是他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我们今后学习上遇到问题,也应该像雷锋同志一样,要反复思考,反复讨论,实在不懂的就问老师。只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灵活学习的方法,我们一定能学好每一门功课。

雷锋的故事6(读书笔记)

摘抄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人民有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雷锋的穿着实在是太简朴了。一双袜子还是在县委当公务员时张书记送的,已经穿好几年了。从湖南穿到江宁,从地方穿到部队,补了又补。一次,一位战士以为是垃圾,把它扔掉了,结果雷锋又捡回来,洗洗穿上。自己的袜子舍不得丢还不说,雷锋还捡别人的袜子穿。直到实在不能穿了,他把袜子洗干净,当了汽车抹布。

读后感:

雷锋的节约几乎成了“小气”,不过,雷锋是对自己小气,就连一双袜子也舍不得买。而对人民却很“大方”,家乡遭受了水灾,雷锋毫不犹豫,将积攒了几年的津贴,全部寄给了灾区。有人称他是“傻子”,他表示愿意永远做这样的“傻子”。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但这种“小气”和“傻子”的精神,仍然是需要发扬光大的。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7

摘抄: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

“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生活中一切大的和好的东西,全是由小的、不显眼的东西累积起来的。”

……前面没有路,只有碗口大的乱石堆,再前面是一人多高深的苇草、杂树,苇草、杂树密密麻麻,中间只有一条很窄的小道路,连牛车都没法通过,更不用说汽车了。

“困难摆在面前,但任务必须完成”,雷锋请来老乡在前面作向导。汽车在乱石中颠簸着慢慢前行,迎着苇草、杂树前进,汽车在浅水中度过了难关,把江叉子泡在了后面。

读后感:

雷锋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兢兢业业的精神,在两年的时间里安全行车两万多公里,从未出过事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从现在起,就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练就过硬的本领。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8

摘抄

“我要牢记这样的话: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这样共产主义精神,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

雷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他总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别的战士,帮助别的战士解开心里的疙瘩,一起前进。他总是用自己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战士们过得舒服些,让他们感觉到部队大家庭的爱。

“今天,我听说战友佟占佩说:没有日记本了,手中无钱买,我立即把自己一本最新的日记本送给他。这仅仅是一点小意思。我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包括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读后感:

雷锋同志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对同志的爱,他时刻关心着周围的战士,用他一颗火热的心去帮助别人,哪怕是细小的关心和帮助,同志们都感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新战士在他的帮助下进步很快,老战士在他的帮助下意志更坚。我们一定要记住:“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那取”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9

“认识了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半,改正了缺点就是进步。”

“我们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

“多做日常细小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因此,我经常打扫卫生,掏厕所,捡大粪,我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总是多做事,少说话。我乘火车时,给旅客倒水,扫车厢,擦玻璃,让别人多得些方便,自己幸苦一点,这是我感到最愉快的。”

读后感:

雷锋同志是一个平凡的战士,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了许多平凡的小事。就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却体现出了伟大的精神。

雷锋同志外出,好事做一路,他处处想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想他自己。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我们要学习他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精神,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是对别人有利的事,就要去做,要不懈地坚持,做一辈子好事。

读书笔记

雷锋的故事10

摘抄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过去当牛马,今天做主人。参加代表会,讨论大事情。人民有权利,选举自己人。掌握刀把子,专政对敌人。衷心拥护党,革命永继承。哪怕进刀山,永远不变心。”

读后感:

我用了大半学期的时间读完了“雷锋的故事”,雷锋作为一个鲜活是人物站在我们面前,透过雷锋的言行,展示了雷锋的精神。雷锋精神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他让我们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心灵家园。

雷锋的故事太多了,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你感动。今后,我还要重读“雷锋的故事”。雷锋离开了我们,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精神长留人间。

记住雷锋,最好的方式,就是让雷锋精神这面旗帜在我们的社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更好地飘扬。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一个普通人的名字,又是一个全世界人都熟悉的名字,人们都记住他、学习他,是因为一个平凡的人,一生做了许多平凡的事,却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伟大的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儿童时代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挣扎,他从小心中就藏着对党和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这种爱,化成了无私的奉献,使得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任何时候都能为别人着想。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同志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他平时连一双袜子都舍不得买,可他能将所有的积蓄毫不犹豫寄往灾区。他在出差途中,帮助列车员打扫车厢,照顾老人孕妇。他在行军途中帮助战士烫脚、挑水泡……总之,雷锋处处都发挥着一颗螺丝钉的作用。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篇10

一、 作业设置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积累

语文学习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为此,我设置了“自主积累性作业”。每学期开始,我都安排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本和练笔本。摘抄本要求完成以下积累性作业。(1)积累课文涉及的或日常阅读中见到的重要词语、成语、俗语、格言等,注意词语的读音、意思及用法。(2)摘抄所读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并加以点评。点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或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以是对文段的字、词、句和写作特色的品评,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通过生生互动,实现及时消化,二次积累。(3)摘抄古诗词名句,如写春花、春雨的,咏月、咏雪的诗句等;或是摘抄一些能给人一定启发或教益的小故事,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4)总结一些写作知识。如学习一个巧妙的构思,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课文的结构特色理出来进行模仿;学习一个好的开头或结尾方法等。每两周一检查,并在班上传阅交流,评出最佳精锦集,在年级展览并予以奖励。

练笔本规定每周进行一定量的写作练习,以随笔为主。课标提出表达与交流要“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提倡同学之间互评交流,评选优秀作品推荐发表,结集编册。这种练笔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写同题作文或接龙作文,也可完全自由发挥。教师每周作总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每学年结束,由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习作,并配以封面和插图,制作自己的“作文集”。我在指导学生作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同时,还举行了优秀作业展览、说名句比赛、成语接龙、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作业设置应有助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新型的作业设计应从课内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力求突出大语文教育的特色,呈现出变内向聚敛为外向延伸的开放式格局,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课文延伸性作业。课前延伸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一般是名家作品)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并整理成“摘抄”笔记。课后延伸即学习了课文并理解了相关内容以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探究。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课后可让学生去阅读《匆匆》《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以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也可以推荐阅读《囚绿记》《海滨仲夏夜》等同类写景散文,归纳“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拓展性阅读作业的布置,对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2、迁移练笔性作业。根据所学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练笔训练。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古人写的有关四季、山水等专题的诗句;学白、杜甫的诗歌,专门收集其诗歌名句诵读;也可让学生进行扩写、改写、续写、仿写等,培养想像力。

三、作业设置应注重实践,强化应用

新型作业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力求新颖灵活,尽可能贴近生活中语言的运用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设置新颖灵活的创新性作业。创新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最活跃最可贵的因素,它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考。设计这类训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没有标准答案;(2)问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3)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综合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须将所学知识重新组合,或发表新奇独特的看法,作出个性化的设想。例如学完《小石潭记》,可设置这样的作业:假如要开发旅游资源,你觉得要开发哪些景点?说说你的理由,并设计一段导游词。做这类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给出有创意的答案,有助于他们想像力创新力的培养。

2、设置研究性作业。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将其内化为自身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这类作业特别适合在假期布置,结合教学实际与身边生活,让学生从课内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兴趣研究。如初二寒假期间,我们布置了如下研究性作业。感受春节文化。(1)搜集精彩春联。(2)家乡春节时有哪些习俗?你如何看待这些习俗?(3)访问父辈或祖辈,对比今昔过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