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智慧农业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2:42

高效智慧农业

高效智慧农业篇1

关键词:智慧农业;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农技推广

1智慧农业将成为解决耕地高效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智慧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当代的信息技术,包括更透彻的感知技术、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技术和更深入化的智能化技术,使得农业系统更加有效、智慧的运行[2]。农业的智能化通过监控和分析农田状况,可避免滥用肥料、农药,能够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通过智能系统科学分析当地天气状况、气候,能够进行科学准确的灾害预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的效率;通过对农产品产地进行智能标记,能够实现准确高效的农产品溯源,出现问题则针对食品源头及时进行调整;通过智能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将实现农业人才的远程培训,降低农业从业者的门槛,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发达国家智慧农业起步较早,已具备了技术成套、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比较规范,产量稳定、质量保证性强等特点,形成了设施制造、环控调节、生产资材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能根据动植物生长的最适宜生态条件在现代化设施农业内实现四季恒定的环境自动控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日本也一直致力于发展智慧农业,可穿戴微型机器是日本重点研究方向,协助生产者进行采摘、包装等工作[3]。此外,作为欧盟内部最大农业生产国的法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个涵盖种植、渔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已经建设的十分完备[4]。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5]。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智慧农业正在走入我国广袤的乡镇。

2智慧农业在推广中遇到的难点分析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投入和生产管理,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要素投入,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有限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生产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绿色环保、有机生产,提高农作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系统整体最优,使传统农业逐步过渡到现代大农业。农业的智能化已然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就智慧农业的推广工作而言,仍存在大量难题。

2.1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接受程度大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

由于当今社会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除了公司化运营的企业农场外,目前在我国农用土地的劳动力组成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这部分劳动力在耕作过程中可能会更为依赖其自我多年养成的种植经验,对新兴事物可能存在抵触。因此,在智慧农业的推广过程中,极大可能会存在部分农民难以接受智慧农业等现代作业方式进行农业耕种的情况。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群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智慧化农业的学习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市场上针对普通农民的智慧农业系统极少,可能会对智慧农业推广造成较大的影响。

2.2智慧农业推广中所需成本高昂制约其发展

除了智慧农业的接受度问题,在农业智慧化过程中设备产生的高昂费用以及后期维护费用也是制约农民接受智慧农业的又一大要素。网络上销售的智能温湿度传感器价格往往在200~300元不等,配齐成套设备,根据种植作物不同,每公顷设备成本大致在45000~160000元内,且由于设备的专业性高、使用地域较为偏远,导致农民个人难以实现自主维修、产品公司难以提供上门维护检修等服务。

2.3智慧农业本身技术目前仍存在发展瓶颈

目前,智慧农业技术上仍存在制约因素。从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来看,其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度融合的网络技术设计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亟需解决,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不同,生长环节复杂多变,如何有效准确的监测并智能化控制均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目前,推进的项目大多为生长环境相对可控的,比如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等,但对其他的技术运用目前仍较为缺乏。

3针对智慧农业推广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针对农民对智慧农业的接受度、设备成本以及后期维护问题、新型技术的学习成本3方面存在的难点,经过分析,得出以下解决方案。

3.1加快“智能农业+X”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推广队伍。智慧农业的推广,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农技推广人员在全国各地的实地宣传。保持推广队伍的专业性和积极性,需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培养,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待遇。一方面将新技术的学习成本进行降低,研发出操作更为简便可行的智慧农业系统。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操作都较为复杂,不适合大多数普通农民进行操作和学习,若要使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普及,需研发出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设计出更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在相关领域技术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各地可针对“省—市—县—镇—村”5个层次分别通过如讲座、网络课、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以及通过线下实地教学增强培训效果。

3.2降低设备成本及运行成本,加大政策支持

首先,需政府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相关项目的研发,并将实验室内的成果加快转向民用。企业还需健全生产体系、加强生产能力,进一步使设备的生产成本降低。农民对智能化农业最大的担忧是技术能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能力,因此,需要在各地建立智慧农业示范田,通过实地种植让农民看到效果,用实际行动证明智慧农业的可行性。其次,需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为智能设备生产商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相关科技项目创新。需要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为智慧农业的推广提供动力,在当地形成有益导向。

3.3技术先行,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

农业智慧化是网络技术、生产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结果,它不仅取决于技术开发的水平,而且取决于其被使用的能力。因此,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使用的投入。一是加大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二是加大关于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环保技术、土壤研究及改良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的研发和技术推广,保护已有优良品种,注重绿色健康环保生产。技术研发需高昂成本,为提升科技企业、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还需要政府的补贴扶持和政策引导以减轻相关主体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6]。

高效智慧农业篇2

关键字:智慧农业;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S-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049-04

智慧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都力图从智慧农业理念出发,构建一种农业科技与人类健康相互关照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本文结合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探讨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路,这对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农业的兴起及特征

(一)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农业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产业之一。在原始社会,人们偶然发现掉在土地上的植物颗粒可以发芽,长成新植物。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人类终于获得关于植物耕种的季节、气候、水土、种子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形成原始农业。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原始农业发展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依靠简陋的手工工具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整个种植过程主要是靠自然恩赐,如靠下雨解决浇水问题,靠人和畜的粪便解决施肥问题,靠植物自身的抵抗力来抵抗病虫害,靠人的感觉来选择农作物的种子,等等。这个阶段的农业是很脆弱的,农作物产量很低,人们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大面积饿死人。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的现代化带来农业的现代化。大面积的改良土壤,化肥的发明和应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大面积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然而,现代农业机械、单线的思维方式,在将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技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片面追求农产品的产量和商业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安全需要的价值趋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的农药、化肥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美国科学家卡奈尔就说过:“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以前,食物虽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经变化。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1]大量研究表明,现代疾病与人们的饮食有很大关系。大量农药、化肥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品质的退化,化学成分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在我国,由于受当前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对农作物生长条件、土壤结构、害虫防治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分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药使用国,特别是生长期短的蔬菜、瓜果类食品,由于虫害多,超量施药,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日渐加重[2]。解决农药的过量使用、盲目乱用,合理控制农药对农产品的影响,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类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推动农业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阶段。智慧农业实质上是适应新信息技术革命、新型智能化革命和关注人类身体健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智慧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既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管理和科技方法,又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3]。

(二)智慧农业的主要特征

第一,农业思想认识的智慧化,主要指农业思考方式的转变。发展智慧农业必须坚持自然规律和人类价值诉求的有效结合,体现科学原则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超越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人们因过分追求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人类伦理关怀的价值倾向。智慧化的农业改变了过去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认识倾向,注重从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最终实现规律性和目的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物质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主要指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精细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农业的精细化离不开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智慧农业通过农业生产的高度智能化,管理的科学化,控制的自动化,实现对农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农业整体发展的目标。

第三,农业发展环境的审美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外在形式的转变。创造愉悦审美的农业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优美愉悦的自然环境和健康舒适的人文环境为目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人性化、自觉化的现实关怀。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遵循着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且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是破坏自然本身的内在平衡,而是使自然环境更美,让人类生活更舒心。

第四,农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对象的转变。智慧农业把农作物生产、自然环境与人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深入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最终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从整个系统来看,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作为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离不开它周围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不能超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者参与其中,必须依靠社会生活中人的智力和体力才能持续,同时农业生产也必须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为人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才能得以持续。所以农业是由农业生物、自然环境和人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五,农业产品质量的优质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内容的转变。智慧农业强调生产健康、安全、生态化的农业产品,还要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幸福。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要维持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优质化的农产品要求在农业生产源头上保证产品的无污染,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强对健康环境、健康技术和健康食品的监督和管理,从而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从根本上维护人类生命安全。这体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的统一。

第六,农业发展资源的持续化,这是农业发展过程的转变。智慧农业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不仅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和满足他们需要的那种能力,在保证土地肥力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资源的总体平衡。智慧农业倡导多元化的农耕方式和种植方式,吸取传统有机农耕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土地有效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的用地制度和生物养地的耕作经验,充分利用家畜和微生物等生物养分分解为土地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沼泽和湿地净化功能。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

二、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初智慧农业在美国兴起。由于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作物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成为早期智慧农业发展的萌芽。到了90年代,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农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到了21世纪,智慧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成为持续高效产业。智慧农业不仅是一场技术信息革命,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它利用现代智能技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的控制,从而达到更加智慧的目的。中国发展智慧农业起点比较晚,缺少对智慧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形态应有的重视。在实践层面上,又面临着思想观念和现实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智慧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没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与应用,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比较低,科学素养不高,农民受到的科学知识培训比较少,在广大落后农村地区,农民仍然停留在小农意识中,过分依赖农业生产经验,忽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智慧农业得以推广的前提,也是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生产在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农户无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更新市场信息,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业生产被压在商品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智慧农业发展的水平。计算机是信息化推广和普及的重要载体,为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计算机的普及率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实现完全的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不少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的综合化机械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将突破50%,标志着我国农业从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化为主的历史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业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面临困难。由于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化面临的自然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智慧农业的主要对策

智慧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农业发展理念、农业发展目标、农产品质量、农业技术信息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要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广西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中,可以总结出智慧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向和相应对策。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智慧农业发展强调从过去单纯重视农业产品健康环保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注。智慧农业关注的中心目标不仅保证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更重要强调农业发展首先要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把人从过去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真正地解放出来。未来农业生产从“自然式”的发展转变到“设施式”的农业发展,在农业专家的设计下,农场式的生产改造为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融为一体。这种环境下,农业生产不仅仅单纯是一种生产活动,也是一种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运动。智慧农业生产不再完全依靠化肥、农药等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产品的效益,而是考虑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减轻人类体力劳动强度,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智慧,创造高质、健康、高效的农业产品,从而使人们真正地享受到农业生产带来的成果。例如,广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多方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让农业示范园成为农业良种良法的展示平台,农民当起农业观光导游,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城里人的“自选超市”,实现了市民高高兴兴游乐、农民轻轻松松增收。其主要做法是:坚持以农促农,打造精品线路;突出绿色生态,树立旅游形象;创新主题活动,营造热烈氛围。现在,广西农业休闲游已经初步建立起绿色、生态、健康的旅游形象,各类节庆及主题活动的举办,使农业生态游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亮点纷呈。

(二)重视农业发展目标设计

智慧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整体上对农业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从农业发展的目标方面,可以把未来农业分为两个阶段,以提供健康生态绿色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阶段。在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各地农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农业发展的模式也存在不同。在发展目标层面上,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可以先发展初级信息技术,建立初级智慧农业,鼓励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智慧农业示范区的模范和引领作用,寻求在点上突破,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发展。在政府层面,通过对农业政策的谋划、农业人才的培养等,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业发展格局。在实践层面,还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知识宣传、项目评估等方式和手段,及时把握智慧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举办智慧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层次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来提高智慧农业建设的思想认识。广西积极实施智慧农业发展目标设计,提出“南北农业大合作”,把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举措。特别是2009年以来,开展南北农业合作活动,以“南北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主题,积极有效进行对接交流、招商引资、深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农业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强农业生产质量控制

智慧农业必须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量化的手段实现对农作物质量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把握,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农产品的总量。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三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监管队伍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支持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到来,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资金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更新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重视对农业的测土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督管理技术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信息农业方面,广西于2002年全面启动信息农业建设,开启了信息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建设的新阶段。目前,已建成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等15个龙头网站,同时还建成了由20多个自治区级涉农专业网站、100多个市县农业信息网、700多个乡镇村信息站、6000多名农村信息员队伍构成的信息服务网络。“12316三农热线”已经覆盖全广西,农业信息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智慧农业必须充分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未来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应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能把握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青年科技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广西实施“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以此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农民科技书屋建设、百万农民科技口袋丛书赠书行动等项目,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农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农民职业技能显著提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大批智慧农民的培养,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农业发展已从传统农业进入到现代农业,对自然环境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在深化。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如何从更高的视角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思路,关系到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导向。我们必须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合理内核,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精神,依据当今人类普遍倡导的伦理价值,对未来农业发展进行认真的思考。未来的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到未来农业发展的前景,也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余永跃.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的研究[J].中州学刊,2008(11):71.

高效智慧农业篇3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重要内涵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 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 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 ,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高效智慧农业篇4

关键词:智慧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安徽省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技术在工业、交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有成效,但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推广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农场、农业设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还未实质性推进现代科技的引入和应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以及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的通知》重点明确,要求长江中下游地区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由此可见,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是典型的农业大省。2016年安徽省出台的《安徽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开拓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不少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智慧农业发展进程。本文分析了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1.1政府政策

近年来,安徽省把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到,到2020年,贫困村宽带网络要达到全覆盖,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30Mbps,农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900亿元,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站数量13000个。《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提出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到2020年拟建立全省数据共享平台和16个市、68个县级智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和特色农业上,建成4个大田物联网试验示范区、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100个农业物联网可复制可推广应用发展模式,并培训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20万名智慧农人。《安徽省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定向支持力度,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重点围绕生物育种、加工储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全面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要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安徽省5G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2年)》提到,要积极推广5G在智慧农业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并且逐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延伸。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快车道”。

1.2智慧农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在智慧农业方面已经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表1)。

2存在的问题

2.1智慧农业体系有待完善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使智慧农业应用的农业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基础较差,基础数据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农业的自动化和规模化程度尚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安徽省智慧农业模式的应用还趋于单一化,系统的智慧农业模式还处在试点阶段。

2.2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5G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现代技术来进行农业工作,因而智慧农业发展离不开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目前,懂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在基层工作的农技工作者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且年龄偏大。此外,目前高校还缺乏智慧农业相关专业,对该方向人才培养经验不足。

2.3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有待加强

安徽省有着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形条件,从北向南有小麦—玉米轮作、水稻—小麦轮作和双季稻等不同耕作制度,而且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面临着高低温逆境和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以上种种因素对智慧农业的开发和应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环境和地形都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使研发难度增大了很多。因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是推进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3对策

3.1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

制定农业农村信息化科研计划,加大农业信息化学科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精准作业装备、决策模型等核心技术研发[2],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3]。加强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学科建设,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学、园艺、植保、动科等学科结合起来,促进各学科交叉汇聚、融合发展。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粮开展基于“5G+”智能化农田数据系统构建、智能化种植、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开展精准、精细作业模式的探索。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政产学研企”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高端人才是科技竞争的关键。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4],围绕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统筹利用现有人才计划,在国内外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区域,定期召开人才引进对接会,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创新战略联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合作。大力推广“1+1+1”平台,加强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当地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力促“科技”(高校)与“金融”(企业)融合,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互动,建立健全“产学研+政+金”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5]。

3.3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应用开发

3.3.1构建智能农田数据管理系统。依托部署在农田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远程在线采集农田土壤墒情、酸碱度、养分、气象、病虫草害、农作物长势图像等信息,并通过5G网络高速无延时传输至数据平台服务系统,构建智能农田数据管理系统[6]。利用智能农田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农作物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实时数据监测、智能预警,以及数据查询、智能决策分析、农业专家在线远程指导。

3.3.2探索新型农耕方式,实现作物种植技术智慧化。利用5G通讯、物联网和卫星导航等高科技[7],以及农业空天地一体化获取技术,指挥无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机器人、无人收割机等新型智能农机装备,进行耕作、播种、植保、收获等农事作业,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开启智慧农业新时代。

3.3.3强化技术应用,实现农业管理系统平台的智能化。建立农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通过手持终端、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查看显示模块,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当前大田景象、设备运行状况、作物长势等。通过5G数据实时无延时传输小麦、玉米生长周期的高清视频、图片,并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对是否施肥、是否植保、是否灌溉、是否收获等做出决策,对当前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智能化农机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高效智慧农业篇5

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

算、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政府和企业办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教育和农业等各个行业,都在悄悄地向智能化、信息化迈进。

在智慧浙江科学会客厅暨“城市的明天”主题展览会上,中国电信以智慧城市沙盘为核心,分别设置了智慧政府、智慧产业及智慧民生三大展区,采用虚拟场景、互动演示等新颖活泼的形式,将移动与固定、转型业务与传统项目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电信在打造智慧城市方面的实力和能力,以及融合创新带来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聚焦客户运营模式所创造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参观者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智能互联生活已经触手可及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高效服务的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主要包括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工商、智慧税务等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最大便利,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近年来,中国电信不断完善智慧政府各项应用与基础建设,有效促使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推动城市格局更加合理,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及时、有序。

在平安城市里,通过市、县、派出所三级联网和信息共享,对城市主要道路、重点场所和部分小区进行不间断监控,实现指挥中心的110、119、122三台合一,民警可以在监控中心把握现场情况,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在智慧城管中,通过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建立的智慧城市管理大平台,集城市管理、协同处置、执法监督、应急调度、决策指挥、公众互动为一体,核心业务涵盖环卫、园林、路灯、公共交通等城市管理业务。

有了智慧环保,就可以实现集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烟气排放、水污染、放射源、城市积水、城市雨量、河道湖泊水位、气象参数、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环境综合管理、网络办公为一体的综合监测与监管协同。

智慧工商,将利用中国电信的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优势,整合商品监管软件,为政府监管部门搭建商品安全监管平台,同时提供专业的移动执法终端、定制电话终端、互动媒体终端等多种终端设备,实现重要商品信息的备案和监管查询以及一线执法人员移动执法和综合办公等功能。

电子报税,为纳税人提供及时、高效、安全的远程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纳税情况查询等服务。网络发票,为个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提供发票的网络开具、网络查验及相应的涉税业务,加强税务管理机构对普通发票的监管。

转型升级的智慧产业

中国电信借助智慧产业建设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聚集效应,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对旅游者提供向全世界传播城市形象的便捷通道。同时,催生出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农民兄弟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查看农场现场情况,了解温湿度等信息,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就如同“开心农场”一般简单。因为基于先进技术构建的农业专家智能、农业生产物联控制和有机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三大应用为一体的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管理智能化的综合智能信息化解决方案。

智慧物流,将运用自动识别技术、移动通讯技术、GPSone定位技术等,并基于CDMA手机进行嵌入式开发实现的一套物流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物流公司一线业务人员提供移动中的任务管理、数据采集、数据通讯等工作,为物流行业提供集语音、数据通讯、定位、拍照、扫描等5项重要功能于一身的全能终端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金融,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数据网络充分满足银行大数据量处理的需要等。

此外,智慧旅游则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智慧园区是通过融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形成软实力,对于包括政务、产业和民生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园区生活。

幸福感知的智慧民生

为了承载全方位便捷化的智能化社区生活服务,中国电信将光纤网络铺设进入千家万户,将其与城市功能平台相连接,形成以社区为载体的高品质城市生活。智慧民生主要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业务。

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从健康、居家、饮食、紧急情况等全方位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利用无线通信、互联网等技术,通过智能化的集中、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电子处方、电子病历,智慧医疗能对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进行加强管理,实现诊疗信息的无纸化、语义信息的统一化,医药术语的标准化等。

针对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际需求,利用移动网、电话网、互联网融合优势,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发出集协同办公、教育管理、家校互动、应急保障、教育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智慧教育。

高效智慧农业篇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0.04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such as the function set is so simple and the resources can’t be shared. The reas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and effective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 function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as well as an integrated network system structure model of wisdom agriculture system. It is a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MIS; wisdom agriculture; strategic planning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有机农产品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集成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传感和测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和通信网络实时收集并处理农业信息,实现农业生产的田间智慧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预警及智能化决策等。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全方位地监控、管理农场,通过网络实时向消费者提供农场及农产品的状态信息,拉近了消费者和有机产品的距离,使得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另外,顺丰速运的“鲜蔬当日达”、北京奥科美科技公司的冷藏柜服务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农产品的冷链运输问题,运输过程简单便捷,节省了无谓的成本,使得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也更实惠[1]。本研究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构建了智慧农业系统的功能结构、综合结构以及网络体系模型,对中国智慧农业的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1 中国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智慧农业目前仍处于示范、推广阶段,智慧农业的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农产品的质量溯源方面。目前,有大量冒有机之名的农产品混淆市场,虽有各式认证,但消费者仍不易辨认真假。目前有机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信任问题,加上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要求智慧农场产品能够回溯原料使用、种植加工过程与品质检验情况。

2)成本管理方面。目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仍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智慧农业系统在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方面还缺乏完整的系统规划以及设备售后服务落后、维护成本偏高。

3)智慧农业“孤岛”现象严重[2]。业务流程之间不能关联互助、信息不能共享互换,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产供销严重脱节”、“财务账与实物账不同步”,其实质就是生产流程、供应流程、销售流程和财务流程都是孤立运行,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智能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也存在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孤岛”效应势必给农业企业的应用带来信息重复输入、信息大量冗余、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问题。

4)供应链管理方面。农产品由于受到行销通路及保质期的限制,常常不易以合理价格售出,消费者也不易以合理价格购入。因此智慧农业更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能连结上、下游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然而,目前的智慧农业系统却实际仅涉及到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完整应包括采购、销售、库存、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全产业链规划[3-5]。

智慧农业系统不是简单地建造数个智能大棚、农业信息服务站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从育种、生产、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集约化、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闭环现代农业模式。

2 管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高登?戴维斯提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6]。其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农业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以下诸多问题。

2.1 数据层面的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来自2个或多个应用的数据实现共享或者合并,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等,这是智慧农业实现信息共享最基本的需求。数据集成可以采用数据库中间件与XML-RDBMS中间件完成。

2.2 应用系统的集成

在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企业的业务需要在统一的环境下,在不同部门之间完成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得智慧农业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调用信息得以实现。

2.3 业务流程的整合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优化重组解决方案,能将智慧农业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这是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期望达到的最理想层次。

2.4 用户界面的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各个应用程序的运行终端窗口一对一地映射到一个标准的界面(例如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从而面向用户形成一个统一的表示层。用户界面集成对带有API或没有API的应用进行打包处理,使之可以被以组件为标准的最新应用(如Web应用)直接调用。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智慧农业的建设过程,必将会促进农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的市场需要,使企业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3 管理信息系统视角下的智慧农业系统战略规划

3.1 智慧农业系统总体目标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一个集传感和测量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快速、准确、全面、规范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农业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农业资源的状况及变化趋势等[7]。

3.2 智慧农业系统功能结构规划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农业管理需要设计,包含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OA、综合服务等[8-10]。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2.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财务部门的高效协同,逐步消除管理瓶颈,建立竞争优势。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

1)采购管理。对采购业务的全部流程进行管理,提供请购、订货、到货、入库、开票、采购结算的完整采购流程。

2)销售管理。提供了报价、订货、发货、开票的完整销售流程,支持普通销售、委托代销、分期收款、直运、零售、销售调拨等多种类型的销售业务,并可对销售价格和信用度进行实时监控。

3)库存管理。能够满足采购入库、销售出库、产成品入库、材料出库等业务需要,提供仓库货位管理、批次管理、保质期管理、出库跟踪入库管理、可用量管理、序列号管理、盘点管理等业务应用。

4)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整合多种网络化、低成本营销手段和沟通方式,帮助企业建立与客户之间通畅的交流平台,全方位管理客户资源、提升客户价值、制定科学销售指标、监控项目进程、评估业务员绩效,以增强内部协同,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具有保存资料、快速查询资料、管理联系记录、统计分析、寻找销售机会、行程管理、提升销售成交率、降低客户流失率、权限设置等多种功能。

3.2.2 生产管理 就是要将3S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与地理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农业环境等宏观与微观监测系统,动态分析、诊断、预测、决策系统。

1)农业信息采集及动态监测。通过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土地现状、农作物的生长及灾情分布情况等多种信息,并定期对采集到的农业资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用户宏观决策提供依据[11]。

2)MRP运算。在销售订单、预测单、物料清单(BOM)、企业参数设置以及生产数据(包括工厂日历、工作中心、标准工序、工艺路线等)的基础上依据MRP平衡公式进行运算,确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解决企业生产什么、生产数量、开工时间、完成时间;采购什么、采购数量、订货时间、到货时间。

3)生产进度。车间为完成生产计划,进行车间的生产日程安排,确定何时、何地进行何种作业,并指定生产数量和完成各阶段生产日期,而后进行车间生产日程作业,控制和生产记录,确保生产均衡、平准的进行。

4)产品溯源。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条码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环境、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管理。

5)设备管理。提供设备的使用维护信息管理。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同事后维修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包括设备计划、使用、保养、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设备管理系统;编制周期设备计划,并根据事先的计划或故障产生作业单,形成维修记录;提供丰富的设备报表,为管理提供依据,达到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目的。

3.2.3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主要包含总账、应收款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等[12]。

1)总账。用于进行凭证管理、账簿处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管理、项目核算和出纳管理等。

2)应收款应付款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通过发票、其他应收单、收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客户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合理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应付款管理系统,通过发票、其他应付单、付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供应商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合理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固定资产。用于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折旧计提等,可同时为总账系统提供折旧凭证。

3.2.4 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薪资管理、绩效管理、招聘与培训及劳动关系管理[13]。

1)人力资源。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并使之平衡。

2)绩效管理。系统内置各岗位常用的绩效考核表,支持定性及定量两种绩效考核方式,考核结果自动记录在员工档案。

3)薪资管理。计算实现岗位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学历津贴、考勤扣款、社保扣款、绩效奖、个人所得税等各类常见的工资项目。

4)招聘培训。用户可以制订招聘计划,可以详细记录应聘者资料及其在应聘各阶段的评价。各部门上报培训需求,汇总培训计划,由培训计划生成培训的实施方案,详细记录培训实施情况。

5)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纪律管理,定额、定员管理,工作时间与休假管理,考勤管理,劳动争议管理。

3.2.5 办公自动化OA 主要包括公文流转、日程安排、网上办事、电子邮件。

1)公文流转。实现农业部、省、市农业机构及单位内部的公文流转和处理。

2)日程安排。包含通知、会议、公务用车等的安排。

3)网上办事。用于实现农药、兽药、农机、饲料、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与受理,具有网上咨询、投诉、结果公告等功能。

4)电子邮件。开展邮件、短信等服务。

3.2.6 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BI、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电子商务。

1)BI。即商务智能,在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将农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快速准确地提供报表并给出决策依据的信息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土地、水、气候、肥料等农业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农作物长势预测与估产;病虫害、环境灾害等的预测与应急反应以及销售分析、商品分析及人员分析等。

2)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综合信息对外的窗口,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农业新闻、农业政策、产品推荐、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产品的流通半径,减少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使生产者避免盲目生产,同时也更快地销售,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农业电子商务将商家、农户、消费者、认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政府等通过网络有机组织在一起[14]。

3.3 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智慧农业综合结构

企业中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按照管理任务的层次进行分层,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可划分为战略管理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及业务处理层[15-18]。战略管理层主要规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等;管理控制层完成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培训、资金监控等;运行控制层是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业务处理层则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信息需求,完成相应的功能以支持其管理决策活动。如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由销售与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财务和会计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及办公自动化子系统构成。

企业中的每个管理者即使其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但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相同的职能,起着相同的作用,只是所强调的方面也许会有不同。在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财务、人力资源等每一个职能系统中都具有战略管理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以及业务处理层的划分;同时,在每一个管理层次中,也都有不同的职能划分。所以,可以将其按照职能和管理层次进行综合,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智慧农业系统综合结构。

3.4 智慧农业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智慧农业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如图3所示。

1)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RFID、视频监控等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实现将采集获取到的数据通过ZigBee节点、控制器节点等模块传送至智能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实时采集与动态监测。此外,上层系统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智能网关传送到控制器设备,远程控制设备的开关等。

2)网络层通过LAN、WLAN、CDMA和3G等相互融合,实现农业现场数据和上层控制命令进行传输与交互。

3)应用层主要包括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电子商务等农业应用系统,实现对由感知层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及对生产现场进行智能化控制等。

4 小结

高效智慧农业篇7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高效智慧农业篇8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一、大数据概况

大数据是指种类复杂、量多庞大的数据综合体系,使用传统数据方法,无法对此类数据进行抓取、管理及有效处理。大数据自身具备数据处理速度快、种类多、体量大等优势,且数据分析结果的观察力、决策力都十分强。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使用大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在成本数据进行加工之后,以获取更多的增值性信息,也就是说,借助分析当前的数据,预测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建成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输入数据得出结论,为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发展提供数据参考[1]。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不完善

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构建有所缺失,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相关数据信息采集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运行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且农产品物流自身还具备周期短、流通环节多等特征,所以,应该按时、定期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由于数据信息种类多样,且流程较为繁杂,数据类型具有差异性,所以信息采集技术也存在区别。目前,准确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当下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信息平台技术、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导致信息采集数据不完整,从而影响信息平台实际应用价值[2]。

(二)数据分析能力薄弱

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中,所收录的数据信息需要在分析检索基础上,才能够使其价值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国内企业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信息分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企业为缓解工作压力将信息分析处理工作外包,将会提升企业运行成本,还会影响数据信息真实性、准确性,提高监管难度。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初步发展研究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相关硬件设备设施不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所必备的冷链仓库建设也有所缺失,冷链运输车辆难以满足物流运行需求,相关物流运行链建设环节相互之间也没有紧密连接,也没能对配送中心布置进行科学规划,路网配送速度有待提升,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效率,也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此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数量有限,规模建设也较小,相关设备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的实际需求,自身具备的应用价值也没能充分发挥。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发展中,如果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会从根本上影响物流信息水平,在物流运转状态中也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会影响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4]。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基于大数据技术所构建的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架构,包含流程层、基础支持层、应用层、用户层等方面,为农产品物流运行提供保障。对所收集到信息进行及时、安全传输,并对所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远程分析检索,应用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保障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运作,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全过程监管,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免受损耗。

四、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功能系统

(一)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运输信息系统

在对农产品装载方案选择时,需要根据物流车辆的车组排列形式与车组模式进行安排。在对农产品摆放位置进行决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农产品货物的超限等级与物流运输车辆重心高度,尽可能避免集重装载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架,则应该明确支架的安放位置,确定货物转向架的具体高度,以此对货物的超限等级与车辆重心高度进行合理安排。通常情况下,农作物装载方案有多种形式,可通过对相关方案的科学技术性能进行对比,最终选择能够承载车辆载重能力的方案措施。对农产品冷链运输进行全程监管与可视化管理。农产品在物流流通运转中对温度也有需求,所以,需要在车辆中安装温度控制装置,并对车内温度状况与农产品质量进行实时检测处理,尽可能减少农产品损耗。

(二)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在农作物运输过程中,应该融入信息技术,并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信息数据平台的管理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所获取的物流运行信息真实有效,还需要对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创新,对物流调度进行合理安排,从根本上实现物流运行的资源共享,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配送小批量、多品种、配送分散,且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也没能实现共享,影响农产品配送效率,增加配送成本。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农产品进行智慧物流配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对配送方案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三)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仓储信息系统

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合理管控,能够提高物流运输实际应用价值,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规模、存储环境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环节中,通过对仓库内部建设进行优化布置,对仓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仓储环境及温度进行科学检测,从而实现农产品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采用自动化分拣技术,还能够提高仓储管理效率,以此为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产品信息库建设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需要借助追溯系统的力量,从中掌握与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记录。将追溯系统应用到乡村建设中时,由于农民接受新型技术设备的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向农民普及与讲解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优势与操作方法,从而完善农产品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为种植农产品的农民提供了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还需要相关政府增加成本资金投入,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提高农产品数据信息的准确度,从而提升信息平台的可信度。

(二)扩大追溯系统宣传覆盖面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使用与宣传力度,既要对农产品的生产者进行宣传,也需要对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在现代化互联网科技时代,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宣传力度。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借助新媒体科技力量,能够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农产品消费者正确认识与了解完善追溯系统的重要作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宣传,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强化人民群众对追溯系统与数据信息平台的认知度与信任感,城市居民也可以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农产品的质检工作中,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三)健全追溯系统系统结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身所具备综合性较强的特征,其中不仅包含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最后到营销部分,各环节间紧密相连,从而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决策者可以设定相应的优惠制度,从而保障各环节之间的友好互通,但都应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也正是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身具备复杂性,才需要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上,对其进行优化建设,增强各部门之间沟通协作能力,从而保证农产品数据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与城市居民消费者了解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优势,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时期,虽然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针对平台建设物流配送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要进一步改良与完善,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联合物流配送平台。实现物流运转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尽可能降低与规避农产品配送风险可能性的发生,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思莉,戴小红.新时期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技术,2021,40(03):29-33.

高效智慧农业篇9

一、当前县域信息化建设应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贪大求全”。信息化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少地方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一步到位,过分强调“高、精、尖、全”,甚至作为政绩工程,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耗费巨大,却没有明显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顶层设计、科学引导,没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和财力,从整体和长远角度统筹规划,仍处于无序化发展状态。

误区二:“各行其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行业、部门、企业间系统开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技术规程、标准体系、信息代码和运行管理制度,选用的设备型号、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平台不一致,难以搭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导致协同共享难。不少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保密考虑,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共用,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误区三:“重硬轻软”。信息化集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决策运用、网络于一体,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应用和运行是关键。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只注重设备、网络、数据库等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运行环境的配置,导致有些硬件建成后成为“花瓶”。特别是县域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业务和信息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愈加匮乏,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误区四:“本末倒置”。县级层面经常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运行、管理、安全、监督等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头重脚轻”。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形象工程”、“被动工程”较多,忽视面向经济效益的技术应用和转化;重城市、轻农村,城市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较多,农村成为“边缘区”、“空档区”;重政府投入、轻社会资本,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依赖政府投入,没有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建湖县推进县域信息化的有益尝试

(一)突出顶层设计,加快平台载体建设

科学规划抓引领。紧密结合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科学确定信息化目标指数,今年6月,聘请华信咨询设计公司专家深入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全面调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等发展现状,编制县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任务和节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工程项目。打造平台强辐射。积极引进无锡腾云创智公司,在县高新区开工建设苏北第一家云计算中心,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参股,致力建成服务全县、辐射苏北的集政务云、商务云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加强对接已建、在建或即将建设的社会信用、城乡管理、政务信息等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规范和相关参数,优化跨行业、跨部门业务流程,提前留足接口,确保中心建成后,各部门平台数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部接入中心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政策增活力。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智慧建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信息化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承包建设、外包服务等方式参与“智慧建湖”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出台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审批、备案和验收程序,由县经信委统一扎口,未经核准同意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和参加招标采购。

(二)突出经济效益,加强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功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研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全县375家规上企业60%以上采用5S、6S管理,50强企业ERP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帮助50强企业量身定制“两化融合”提升方案,建成100家重点企业网上运行监测直报体系,加快“一网两库”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以管理、诚信等抵押融资新模式。建成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13家,信息化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幅度达5个百分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在全市率先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纵向贯通省、市、县,向下延伸到镇、村的三级综合平台五级应用网络,行政村“新三通”覆盖率达100%。完善提升建湖农业网、农产品批发市场网、“12316”三农工作站,重点打造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及时现代高效农业信息及农情预测预警,惠农短信已拥有1万多用户,每年农业信息2000条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76%。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产业同步发展。将高新区作为高新产业集聚区、信息技术核心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定位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文化娱乐等产业。依托部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未来科技城、集贤公寓等优质载体,采取政府代建、政企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园、海外大学生创业基地,已落户腾云创智、福俊网络等15个智慧型高科技企业。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完成投入20亿元,招引智慧产业项目50个,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50名,实现产值30亿元,建成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信息消费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抢抓国家鼓励信息消费的政策机遇,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组建电子商务协会,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在线支付、信用服务四个体系,争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

(三)突出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完善以“中国建湖”为主站,各镇(街道、区)、各部门网站为子站的政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建湖人才网、招商引资网等一批专业网站,改版升级政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及时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整合公安、卫生、安监、环保、药监、等子系统,建成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快速调度指挥和有效应急处置。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完善“12345”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电话呼叫中心,加快建立覆盖全面、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应用,在全市率先建成省首批技防城市。加快公共领域信息化。坚持信息化建设面向公众、面向基层,建成3G基站296个、4G基站169个、无线热点526个,县城公共场所热点免费开放。围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推动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化管理。

(四)突出人才支撑,打造一流信息队伍

搭建引才平台。放大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两大部级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构建“产业+项目+人才”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与近100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部级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突出企业主体,打造高端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优质平台,完善助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畅通引才渠道。组织“海外招才美、加行”、“海外专家建湖行”系列活动,举办两届科技与人才节,在欧美地区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4家。围绕国家“”和省“双创计划”、“博士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推动以才引才、以企招才、网络求才、中介荐才,为“智慧建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先后聘请25名“两院”院士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引进国家“”专家11名、省“双创”领军人才23名。加强人才培训。举行“创新中国行・建湖站”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信息化专家及3大运营商有关专家,来湖专题讲座,展示信息化产品。举办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5期,邀请阿里巴巴、淘宝、中国制造网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专家来湖授课,集中培训1000多人次。在县委党校、县中等专业学校、技校建立信息化培训基地,每季度组织信息化技能培训,动态满足“智慧建湖”建设需求。

三、推进县域信息化的构想

(一)必须始终突出顶层设计引领

合拍上情。始终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化发展举措和宏观政策相衔接,与加快“两化融合”发展相吻合,与物联网、宽带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及3G、4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与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从全局上把准县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紧贴县情。顶层设计必须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着眼“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既瞄准前沿,又紧扣实际。全面了解城市、社区、农村、产业、园区、企业情况,深入把握县域人口、法人、经济、地理和时空布局,科学制定县域信息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详规,确定分层推进目标,避免“千县一面”、同质发展。切合下情。县域信息化既要“接上气”,更要“接地气”;既要统筹总揽,又要兼顾条块。全面梳理现有信息化资源,广泛征询社会群体需求,严格设定信息化发展目标、工程项目和具体要求,明确建设方式和资金渠道。聘请社会各界代表担任顾问,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公示,广角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必须充分体现区域发展特色

紧扣产业特色。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现有新特产业,修编产业发展规划,注入信息化元素,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链条延伸、研发设计、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等领域融合渗透,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创新型、服务型制造转型。要依托信息平台载体,大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数字文化、软件开发应用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打造城市特色。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主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要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历史沿袭、旅游商务等城建资源,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深度推广,建设覆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智慧化、数字化。着力推进城市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把准城市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细化功能分区,强化产城互动、以产促城,产用互动、以用促产,加快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的智慧应用,进一步创塑城市对外名片。彰显人文特色。特色不仅体现在物的信息化,更体现在人的智慧化。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展示地方文化底蕴,传承、延续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要建立地方文化数字化平台,对旅游资源、历史人文与风土人情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动态信息,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吸附力。

(三)必须着力打造优质载体平台

建立数据库。要以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实有人口、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土地、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库,着力打造诚信体系的企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要按照“标准统一、分类采集、共享共用”的要求,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规范信息资源技术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项目。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结合地方财力,梳理编排信息化工程项目,明确建设内容、实施时间和责任单位,分期分步推进。要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公共性、基础性项目实行事前审报论证、事中监管督查、事后审计验收,没有通过审批备案的,一律不得列入财政预算,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运营;盈利性、效益性项目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深度融入。建立人才库。要积极对接“985”、“211”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聘请一批国家“”和省“双创计划”专家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和科技顾问,建立人才智库。健全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科技研发团队、高层次技术人才和信息化应用人才,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信息传播平台,开展智慧人才培训,为县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必须加快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高效智慧农业篇10

关键词:Android;远程控制;智慧农业;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4-00-02

0 引 言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如何生产高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减少农民劳动力,通过科技带动发展,通过技术平台智能管理农作物的生长是一致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参数,并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自动控制,以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整体结构设计

该系统的整体接口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各传感器来采集相应数据,并利用ZigBee无线技术完成数据从传感器到嵌入式网关的传输,再依据TCP协议完成数据从嵌入式网关到Web服务器的传输,然后将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信息,在安卓客户端和Web客户端显示。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业大棚里环境参数的实时显示,并有相应的移动端显示,同时可以依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对大棚里的控制设备进行简单控制,以保证环境参数的稳定。此外,该系统还为Web用户和移动端用户提供了友好的显示、管理和控制界面,以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

2 系统App前端总体流程图

本系统App前端的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App界面可分为登录界面,登录失败界面,设备监控界面,设备详情界面,视频监控界面,系统设置界面,发现设备界面,扫描新设备界面。主要实现数据显示功能、视频监控功能、系统报警功能、设备扫描与控制功能、系统设置功能。App主界面如图3所示,系统设备详情界面如图4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检测模块

系统检测模块即通过多线程,定时5 s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获取数据库最新的数据信息,通过Handler消息机制更新UI界面信息显示。获取温度信息关键代码如下:

class MyHandler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温度 AA_01线程

if (msg.what == 001) {

Log.i(“result”,”----”+msg.getData().getString(“AA_01_data”)); if(msg.getData().getString(“AA_01_data”).equals(“0”)){

}}

3.2 系统控制模块

系统控制模块,即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首先界面会显示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信息,然后用Button控件向服务器发送控制指令的请求,通过Web服务器更改数据库数据信息,底层通过定时获取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底层硬件设备状态进行控制。最后,上层再获取数据库的最新信息,即将UI界面数据更新为最新数据,由此底层硬件得以控制。

4 结 语

随着物联网+农业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的应用会更加普遍化,通用化,标准化。本文主要介绍了智慧农业监测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应用流程,详细分析了App应用中的重要模块。通过App实时监控农业大棚,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大棚的最新信息并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黄超琼, 王天宝, 陈超,等.基于安卓的智慧农业APP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5(1):1-3.

[2]臧贺藏, 张杰, 李国强, 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农田远程监控系统开发[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6):153-156.

[3]徐正华.基于Android系y的温室环境监控APP研究与开发[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

[4]姚昱F,刘卫国. 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开发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7(11):110-112.

[5]杜艳绥.基于Android平台架构应用程序开发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3(6):12-13.

[6]解攀科.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