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病例分析十篇

时间:2023-05-31 15:21:38

手术室病例分析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1

[关键词] 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2.5;R65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1-0068-03

Clinical effect of large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left ventricular valvular heart disease

WANG Zhisheng ZHANG Huawei CHEN Fu'nan WU Jian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Longyan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Longyan 36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large left ventricular valvular heart diseas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arge left ventricular valvular heart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60 cases,2 cases were died(3.33%). 42 cases had complications(70.00%), and 23 cases w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38.33%). After the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15 days, the patient's heart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Logistic un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VEDD>80 mm, LVEF60 mm, age>50 years, cardiopulmonary by pass time>108 min, rheumatic valvular heart disease, preoperative non-sinus rhythm, NYHA class Ⅲ or grade Ⅳ were related with 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y we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of causing 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reoperative non-sinus rhythm, NYHA class Ⅲ or grade Ⅳ we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left ventricular valvular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ardiac morphology and cardiac function, with low early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can improv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Preoperative non-sinus rhythm, NYHA class Ⅲ or grade Ⅳ a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hich may increase long-term mortality in patients.

[Key words] Large left ventricular heart valvular disease;Heart valve replacement;Influencing factors;Regression analysis

心脏瓣膜病是指主动、肺动脉瓣和二尖、三尖瓣的瓣膜因缺血性坏死、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等导致病变发生,使血流运动受到影响,造成心脏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发生病变[1-2]。临床常表现为活动后倦怠、疲乏、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等症状[3]。而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更为严重,是一种重症心脏瓣膜病,其手术治疗的风险比心脏瓣膜病患者更大,g后短期极易出现死亡,且术后并发症情况十分明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造成严重影响[4-5]。因此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及对术后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应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效果及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选法从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8~67岁,平均(42.5±24.5)岁;疾病类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9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6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1例,Ⅲ 级33例及 Ⅳ 级6例。

1.2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吸氧、利尿、强心、抗炎、维持心肺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理部位采取相应的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手术内容为:给予患者全麻,于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于胸部正中作切口切开,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做相应处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血压情况等,并给予患者抗感染的预防治疗。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5 d后观察心功能变化情况,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内径(LAD)指标,同时对术后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术前及术后15 d LVEDD、LVEF及LAD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对术后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 手术前后治疗情况及心功能情况

通过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应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60例患者在术后死亡2例(3.33%),出现并发症情况42例(70.00%),其中23例(38.33%)是室性心律失常,通过术后15 d 的观察,较术前相比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指标明显降低(P

2.2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DD>80 mm、LVEF60 mm、年龄>50岁、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 Ⅲ 级或 Ⅳ 级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是引起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2.3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

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 Ⅲ级或Ⅳ级是引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3讨论

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是一种重症心脏瓣膜病,常因主动脉瓣未完全关闭或二尖瓣未能良好闭合增加了左心室前负荷,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的张力随之增高,导致左心室心肌代偿性肥大,扩大了心室容积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6-8]。大左心室心脏瓣膜并手术治疗的风险比心脏瓣膜病患者更大,术后短期极易出现患者死亡现象,且术后并发症情况十分明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造成严重影响[9-12]。因此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及对术后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结果显示,60例患者在术后死亡2例(3.33%),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42例(70.00%),其中23例(38.33%)是室性心律失常,通过术后15 d 的观察,较术前相比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指标明显降低,这说明心脏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心肌耗氧量显著降低,左心室随之缩小。不过LVEF在术后明显降低,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这与体外循环、手术或术前左心室负荷有关。由以上本研究发现,在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因首先使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检查患者各个情况,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以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同时,术中需尽量将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进行缩短,保护心肌,防止心肌出现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13-14]。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术后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LVEDD>80 mm、LVEF60 mm、年龄>50岁、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 Ⅲ 级或 Ⅳ 级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是引起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多数都伴有左心室功能不全,但早期心脏代偿机制使LVEF通常保持于正常的范围,对此类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使手术风险得到有效降低[15]。同时本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 Ⅲ 级或 Ⅳ 级是引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采用心瓣膜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改善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情况,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LVEDD>80 mm、LVEF60 mm、年龄>50岁、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 Ⅲ 级或 Ⅳ 级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 Ⅲ 级或 Ⅳ 级是重要危险因素,对术后早期死亡、远期生存可能造成影响,临床因根据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术后对并发症积极处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邢杰,谢霆.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5):1-3.

[2] 张向立,边涛,张少琼,等.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0):23-24.

[3] 陶卫萍,张步升.28例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2):149-150.

[4] 李先华,徐志云,韩林,等.巨大左心室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2011,51(2):52-53.

[5] 李呈龙,孟旭,李岩,等.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心源性死亡风险预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10):577-580.

[6] 薛明.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围术期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8):1443-1446.

[7] 毛乃惠,谷天祥.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20(1):53.

[8] 陈婷婷,王刚,周琪,等.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手术的麻醉策略及围术期处理[J].北京医学,2013,35(1):22-25.

[9] 王佳祥,徐成阳,冯德广,等.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2(5):564-566.

[10] 员建平.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15):72,74.

[11] 聂运祥,陈胜家,闵科,等.巨大左心室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11-112.

[12] x纳新.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43-45.

[13] 刘金帅,张峰娟,关志刚,等.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J].医学信息,2015,14(1):315.

[14] 吕君其,方刚,郭德和,等.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临床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2-23,5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2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室,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和评价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恢复的促进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4月以来在我院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106例,将病患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比组给予常规护理,分析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 选择出血量、焦虑状况、手术耗时、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作为术中临床观察指标,分析组优于对比组,差异大(P<0.05);恢复期,分析组的恢复肠鸣、首次肛门通气、肠蠕动恢复、住院的耗时明显短于对比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利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

[

关键词 ] 手术室护理干预;腹腔镜;结直肠肿瘤;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87-03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Laparoscopic Surgery about Effect of the Recovery Evaluation

QIU Lina

Department of operating Room,Dazhou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Dazhou 6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fterlaparoscopic surgery about effect of the recovery.Methods We selected106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cancer resection in our hospital since 2012 who were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ast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analytic group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on the contrast group.Results Clinical indicators example for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quantity, anxiety fear situation, the time of first activity out of bed, analytic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ast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P<0.05);in recovery period, th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s, first time of anus exhaust,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of analyti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nalytic groupabdominal distension discomfort (15.09%) was lower than contrast group(41.5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P<0.05),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laparoscopic surgery,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cancer; Evaluation

结直肠肿瘤是临床上一种不常见的肿瘤,腹腔镜下的手术设备专业,是一种切除结直肠肿瘤效果好的新技术[1]。在肿瘤切除手术中进行护理干预[2],一方面能降低病患治疗的负面心理压力,促进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3];另一方面,手术会引发病患肠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严重影响病患肠胃功能,通过手术室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病患术后肠胃功能顺利恢复。本文研究资料选择2012年以来在我院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病患,通过手术期的观察,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探究和评价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病患术后恢复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病患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匀随机分成分析组和对比组。入院前,所有病患无其他严重疾病,入院后经评估均合适进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其中分析组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35~76岁,平均年龄为(56.35±8.83)岁。对比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分布为34~76岁,平均年龄是(56.06±8.53)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资料差异小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比组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了解核对病患病情症状,准备好器械、药品。手术时密切关注观察病患情况[4],配合医生手术。分析组病患手术室护理措施包括:①手术前访视病患,护理人员与病患在手术前行交流沟通,热情回答病患的疑虑,普及手术的常规知识,使病患对手术有基本的了解。②手术过程舒适护理:保持手术过程中使用海绵等较舒适物品体位合适。手术室内温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关心询问病患的心理情绪,告知手术进展程度,使病患对手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③手术后护理:病患治疗后,辅助病患进行上下肢屈身运动,防止肌肉萎缩;术后恢复期按摩患者腹部,促进肠胃活动和血液流动循环;后期对病患的治疗恢复情况持续跟进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病患的手术耗时、出血量、焦虑状况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病患的焦虑状况,选择模糊数字法计分,分值为0~10分,10分表示有焦虑状况严重,0分表示无焦虑状况,分析组间差异。记录两组病患首次肛门通气时刻、恢复肠鸣时刻、肠蠕动恢复时刻及住院治疗时间等指标,并分析组间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专用分析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统计分析结果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法,若P<0.05则表示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出血量、焦虑状况、手术耗时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临床指标分析结果差异大即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分析组病患手术恢复期的首次肛门通气时刻、恢复肠鸣时刻、肠蠕动恢复时刻、住院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见表2。

3结语

腹腔镜下切除结直肠肿瘤是目前一种效果较好的新技术[5],利用微创条件切除直肠肿瘤,具有切口窄、耗时短、效果好等优点[6]。在腹腔镜下切除结直肠肿瘤术时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除了常规护理外,需要医护人员重视术前访视患者使其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处于良好手术条件、术中过程使患者生理舒适和降低病患心理负担、术后进行护理指导和心理辅导。手术前访视患者能够让护理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实际情况,患者也可更好的了解手术的基本情况,增强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参与到手术过程中;手术过程舒适护理可提高临床环境舒适度,感到护士的细心关怀;术后护理医护人员知道关心患者恢复情况,对患者的恢复期物理治疗、饮食、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完善后期护理工作。相比于无手术室干预的手术[7],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感染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并发感染的概率、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重、肿瘤类型、直径大小、病情程度等资料差异小即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全程中,给予手术室干预的分析组护理周到,患者手术过程舒适,不适感弱,心理状态好,分析者患者的出血量、焦虑状况、手术耗时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术中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比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手术室干预的分析组患者治疗效果好,同时术后恢复期内给予护理指导,分析组患者的恢复肠鸣、首次肛门通气、肠蠕动恢复、住院的时间比对比组患者短,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利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手术中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 刘天秀.护理干预在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76-77.

[2] 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63-564.

[3] 杜永红,张雪芳,张莉,等.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快速康复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44-345.

[4] Norwood M G A, Stephens J H, Hewett P J. The nursing and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 data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olorectal Disease,2011,13(11):1303-1307.

[5] 朱相琴.手术室综合护理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2(9):76-77.

[6] Jeyarajah S, Adams K J, Higgins L, 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a colorectal cancer nurse follow-up clinic[J].Colorectal Disease,2011,13(1):31-38.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3

【摘要】 目的:探讨对医院临床手术科室工作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反映主要医疗指标完成情况、医疗指标同比增幅,以及手术工作负荷与效率、出院病历归档时效4个方面的绩效指标体系,采用秩和比法(RSR)对某院8个临床手术科室2008~2009年上半年的绩效进行动态的加权综合评价。结果:①手术科室2009年上半年与2008年同期相比,医疗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同比增幅以及手术负荷与效率3个方面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P值均>0.05),出院病历归档时效明显提升(t=5.4331,P=0.0010),综合4个方面的总体绩效水平无明显变化(t=0.0531,P=0.9592);②神经外科综合绩效明显提升,骨科综合绩效显著下降(P值均

【关键词】 临床手术科室; 绩效; 动态的综合评价; 秩和比法(RSR)

在医院统计分析中,如何处理好由于临床科室医疗工作特点不同以及收治病种不同或收治同一病种的治疗方案不同所导致的指标间可比性不强,致使医院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的问题,是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科室医疗工作综合评价时应认真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2008年)曾以一个实例讨论了如何合理解决医院临床手术科室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可比性问题,收到满意效果[1]。然而,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对于医院临床手术科室绩效的综合评价,除了各科室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外,往往还需对各科室绩效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亦即要对各科室的绩效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本研究进一步以一个实例探讨如何科学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秩和比法(Rank sumratio,RSR)[2~11]对医院临床手术科室的绩效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评价对象为我院8个住院临床科室,对其2008~2009年上半年绩效指标进行纵向的综合评价。资料来自我院病案统计室2008~2009年上半年医疗工作统计报表。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手术科室绩效指标体系分为4个方面:① 反映医疗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对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量化指标:医疗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共3个指标,包括平均病床周转次、平均病床使用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逆指标)[12];② 反映科室工作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医疗指标同比增长百分比,共3个,包括平均病床周转次、平均病床使用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逆指标);③ 体现手术科室医疗工作特点的手术负荷与效率指标,共3个,有平均每床手术例数、每名医师主刀手术例数、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④ 反映临床科室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以及临床科主任管理水平的出院病历归档时效指标2个:出院病历三日归档率、出院病历平均归档天数(逆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比法对手术科室绩效指标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并排序:先按医疗指标计划完成百分比、医疗指标同比增长百分比、手术负荷与效率,以及出院病历归档时效4个方面分段计算RSRw,然后再将各段RSRw合并,求得总RSRw。采用专家定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RSR的反正弦平方根代换值(Y)的95%可信区间对各临床科室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的综合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年的95%可信区间,如果交叉重叠超过一半,接受H0,该科室两年在α=0.05时相差不显著;如交叉重叠小于一半,拒绝H0,在α=0.05时相差显著。恰好一半时(或临界值附近),下结论应慎重。采用Visual Foxpro 6.0编程完成RSR的运算。假设检验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EMS 3.1统计软件包实现运算。

2 结果

8个住院临床手术科室2008~2009上半年年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RSR加权综合评价的结果见表1~2,两年医疗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同比增长情况、手术负荷与效率、出院病历归档时效,以及以上4个方面综合评价的对比见表3。各科2008~2009上半年绩效指标的RSR排序与分档见表4,绘制以RSR表达的各科室综合绩效动态变化见图1。表1 住院手术科室2008~2008年上半年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RSR动态综合评价表2 住院手术科室2008~2009上半年综合绩效的RSR动态评价表3 2008~2009上半年绩效综合指标的比较表4 住院临床手术科室2008~2009上半年综合绩效的排序与分档

RSR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手术科室综合绩效指标的变化有以下特点:① 总体评价,除出院病历归档时效2009年比2008年同比明显提升(t=5.4331,P=0.0010)以外,医疗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同比增长情况、手术负荷与效率的绩效评价与2008年同期基本相当(P值均>0.05);综合以上4个方面来看,手术科室总体绩效水平与2008年同期基本相当(t=0.0531,P=0.9592)(表3)。② 原综合绩效处于全院手术科室较低水平的神经外科,2009上半年综合绩效比上年同期显著提升(P

3 讨论

被评价单位之间的统计指标的可比性是医院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医院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各个专业临床科室之间的综合评价绝对不可简单、机械、随意地纳入指标进行综合,应当审慎地选择指标,尤其要重视该指标在被评价单位之间的可比性如何。此外,在指标选择时,还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被评价单位各种特征的指标。本分析实例所纳入的指标体系框架中有医疗指标的计划完成情况和同比增长(反映了临床手术科室各种的目标完成情况和进步,也反映了科室对社会所提供的卫生服务量),起到了指标标化的作用,同时纳入了反映手术科室特点的平均每床手术例数、平均每名医师主刀手术例数、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3项指标,以及反映临床科室管理以及科室对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出院病历归档时效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医院管理实际意义。本研究所述方法简便有效,表达直观,医院管理者可以藉此从多个侧面分层次地了解临床科室工作情况,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临床手术科室的工作绩效、考核临床科主任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为医院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本方法可供医院统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并不断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杨建南,杨柳桦.临床手术科室医疗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中国病案,2008,9(6):22~25.

2 杨建南,刘勇华,杨柳桦.2001~2006年成都市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的RSR综合评价.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3):328~329.

3 杨建南,李世云,刘勇华,等.成都市14个区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RSR评价.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3(3):204~207.

4 杨建南,杨柳桦.医务人员对医院行政后勤部门服务满意度的秩和比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9,36(9):1615~1616,1626.

5 杨建南,雷跃昌,李世云,等.成都市2002~2006年医疗费用控制效果评价.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2):34~35,43.

6 杨建南.疾病谱比较分析方法的探讨.中国卫生统计,1997,14(3):45.

7 杨建南,李世云,郭小林,等.四川省住院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综合效应的RSR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8,14(4):311~313.

8 杨建南,张常红.住院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综合效应的秩和比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8,15(1):61~63.

9 杨建南,张常红,霍垚,等.1996~1997年全国铁路医院20个住院病种费用效益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1,8(3):133~135.

10 杨建南.医院病人满意度分析.中国医院统计,1996,3(2):84~85.

11 杨建南.病案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中国卫生统计,1993,10(5):24~2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4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进行分析,就如何改善手术室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活动是从我院选择手术室治疗过程中的患者共计386例作为原始病例分析资料。我们将此次活动分为两个时段,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对改善前后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改善后与改善前相比,手术前后护理技术、服务态度以及环境水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手术医疗事故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是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的基础。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存在问题、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满意度、改进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是从我院选择2009年06月份至2010年01月份,以及2010年06月份至2011年01月份两个时期在手术室治疗过程中的患者共计386例作为原始病例分析资料。利用资料回顾分析法对这386例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和心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在这38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69例,女性患者127例;患者的年龄在15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未成年患者(未满18岁)12例,占3.2%;成年患者(18岁以上)374例,占96.8%;患者的体重在47千克至86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67千克。从患者伤情分析,外科手术患者182例,占47.15%,内科手术患者204例,占52.85%;所有受访患者的身体体征神智清晰359例,占93.1%神智模糊患者27例,占6.9%。1

1.2 存在问题

我院在2009年06月份至2010年01月份,对该时期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情况,根据实际拟定患者调查问卷,对患者手术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管理问题和安全患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手术前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患者信息核实错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手术前对接受手术患者的情况核实错误,出现对患者手术过敏统计错误,用药不当而导致药物过敏的医疗事故,甚至还会出现接错患者的低级错误。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非常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1.2.2 手术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术中,由于护理人员业务能力问题,对医疗设备传递不及时,或者传递错误,影响手术效率,延长手术时间,危及患者生命。(2)对手术器械清点错误,引发手术中找不到手术工具的现象发生,而中断手术。(3)药物使用错误,护理人员对输液液体和输血查对不认真,发生药物摆放问题,引发术中药物使用错误,造成重大医疗事故。(4)手术中,由于护理人员失误,将手术器械脱落到患者体内,术后未能进行仔细清点,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2

1.2.3 手术后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术后对患者护送出现问题,,患者检测标本没有得到妥善保管,出现了丢失。(3)术后,护理记录填写不全。对手术室的清理工作不到位,消毒工作不及时,为下一个手术的开展造成干扰。

1.3 改进措施

根据上面所述我院手术室存在的管理问题,为了提高我院手术室整体管理水平,利用2010年01月至05月期间,对手术室进行了整改,主要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3.1 术前的改进措施:

(1)做好术前的访视工作。术前访视工作在手术开始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对患者病症情况、手术位置、患者身体情况、药物反应过敏情况进行统计,严格按照护理查对制度,做好对患者术前所在病区、病床、患者信息、麻醉前查、手术间号、手术内容、消毒灭菌等方面的核实工作。

1.3.2 术中的改进措施:

(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摆放患者时,要对患者的病症位置进行反复核实,并检查患者病历、检查资料是否齐全。(2)再次检查手术器械准备完好,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3)护理人员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为了防止患者压疮等意外伤害,不要将患者肢体伸展,同时做好对患者的局部按摩护理。(4)做好对术中所需药物摆放工作,严格分类摆放,以免出现术中拿错药、用错药等事故的发生。(5)根据按照手术进程,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对患者的换液、输血,同时确保传送手术器械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减少手术时间。

1.3.3 术后的改进措施

(1)手术后,仔细清点手术器械,以免出现掉落患者体腔事故的发生。(2)妥善保管术中取下的患者病症标本,将其放入指定标准容器内,由专人负责进行病理分析。(3)安全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注意保证患者重点部位,如手术切口处、头部、手足等出现二次损伤。移动患者离开手术台或进入病床时,须有专人固定住车体,以免出现车体滚动。(4)做好手术整个过程的记录工作。3

1.3.4 手术室进行了重新装修,改善了手术环境,增加了人性化管理,同时对手术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

2. 结果

严格按照以上改进措施,对我院手术室进行了整改,半年后,于2010年06月份至2011年01月份对改善后的手术室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再次调查,受访手术患者193例,对改善后的手术室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以下结果:改造前A组193患者中,对手术过程表示满意的患者102例,感觉一般的患者63,表示不满意的患者21例,医疗纠纷12例,医疗事故5例;改进后B组193例患者中,对手术过程表示满意的患者158例,感觉一般的患者25,表示不满意的患者3例,医疗纠纷3例,医疗事故1例;两个组别的患者身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霞,李爱群,孟慧.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医疗纠纷的防范[J].实用医药杂志,2003,20(12):959. 

[2] 杨婧,张莉,张金艳.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2007,4(13):978-979. 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5

【关键词】手术室综合护理;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的不断发展,护理学也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对于直肠结肠癌患者,其手术室护理尤其重要[1]。有研究表明,对于癌症患者,其手术前后心理的焦虑、抑郁情绪比一般的疾病明显要高[2],而采取有效的护理模式则可以对患者的起到很好的缓解干预作用,可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术后疾病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3]。本文为分析探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运用手术室综合护理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结直肠肿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至60岁,平均年龄为(43.6±2.5)岁,其中直肠癌34例,结肠癌2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1岁至61岁,平均年龄为(42.4±2.2)岁,其中直肠癌32例,结肠癌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性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术前的护理:定期进行术前探视,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讲解结肠直肠癌的疾病知识,手术中的基本操作以及手术后如何快速恢复等疾病知识,并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进一步对患者心理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在手术前3个小时静脉输注少量葡萄糖,肠道准备可进行不全肠道准备,或者1次灌肠,对于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患者前12小时应用肥皂水进行清洁灌肠。术中护理:严格控制患者输液量和生理盐水的输入量,保持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4],给予相关保温措施如床垫保暖、加热冲洗液等,定时监测患者血压及体温,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相关医嘱,可适当为患者留置尿管和胃管。术后护理:术后放置引流管,患者排气后给予流食半流食普食流程进食,采取盐酸哌替啶进行止痛,术后视情况指导患者早期床上适当活动翻身,第四天可正常活动。④心理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舒适、营造温馨氛围,常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开展医学常识教育工作,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能积极配合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进行开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对抗疾病。1.3 评价指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术中焦虑情况评分。焦虑程度应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进行统计,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越焦虑[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在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术中焦虑情况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为分析析探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运用手术室综合护理的临床疗效,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术中焦虑情况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朱相琴. 手术室综合护理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26):76-77.

[2]李小丽. 手术室综合护理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医学信息旬刊, 2013(10):175.

[3]史雪辉. 综合护理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5(14):3151-3152.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

中图分类号:R743.2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4―0371―02

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段的增加,方法的增多(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手术,后颅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术等),使得脑出血的病死率不断降低,预后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现将我院1998年―2005年收治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其中200例,本组男123例,女77例,年龄(34~82)岁,平均59.3岁;40岁以下11例,(40~50)岁45例,(51~60)岁58例,61~70岁55例,71岁以上31例。

1.2 出血部位基底核出血104例,皮层下出血25例,丘脑出血43例,其中破入脑室者37例,原发性脑室内出血者7例,小脑出血16例,桥脑出血5例。

1.3 出血量(30~49)mL 65例,(50~99)mL 73例,100 mL以上41例,小脑出血10 mL以上14例,小于10 mL 2例,桥脑出血大于10 mL 3例,小于10 mL 2例。

1.4 临床表现有高血压病病史179例,短者2年,长者30年,否认者17例,不清者4例。

1.5 入院时意识状态按GCS计分,深昏迷(3分~5分)27例,昏迷(5分~7分)86例,浅昏迷(8分~11分)87例。

1.6 手术时机7 h内87例,(7~12)h内54例,(12-24)h内39例,(24~72)h 17例,72 h以上3例。

1.7 手术方法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97例,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14例,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58例,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手术33例(其中有双侧脑室内穿刺灌洗术15例),后颅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术16例,脑干血肿清除减压手术3例,单纯减压手术2例。

2 结 果

死亡68例,植物生存7例,重残36例,重残21,轻残37例,治愈52例。68例死亡病人中,死于术后血压大幅度波动、再出血28例,脑干功能衰竭4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症(MODS)致死19例,肺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1例,肾衰9例,其他原

因致死13例。详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极重危的脑血管病之一,以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而为临床医师所困惑,资料表明,高血压脑出血30 d内病死率为35%~50%[1]。随着基层医院医疗条件的改善,病人及家属早期就诊意识的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本研究中病死率为34%。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血肿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早期及超早期手术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之一,术后常规进行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监护可减少术后再出血。

3.1 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常用的清除血肿的手术方式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手术(包括双侧脑室内穿刺灌洗术),后颅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术等[2]。各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临床选用的原则应满足下列条件:①能有效地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缓解颅内高压;②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内环境的干扰从而有利于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③止血明确可靠。根据这3条原则,应结合病人实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全身状况、年龄、出血部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采取对病人最为有利的手术方式。

3.1.1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大骨窗开瓣即额颞顶部骨瓣开颅术,广泛用于神经外科各种手术中。该术式术野暴露良好,手术减压充分,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可靠,故特别适用于脑深部出血、出血量较大、脑肿胀严重病人以及怀疑出血原因为动脉瘤、肿瘤卒中时。本组采用该术式97例,效果明显。

3.1.2 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及骨瓣范围均小,但减压不充分[3]。适用于出血量较少的病人。本组采用该术式14例,均选用血肿量在(30~49)mL的基底核区出血和脑室内血肿病人。

3.1.3 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 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受引流管的局限,血肿块不容易引流。手术失败率较大[4]。因此,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时应慎重。认为锥孔置管引流手术加尿激酶溶解适合于:①基底核出血:大于30 mL且小于50 mL中线结构轻度移位小于0.8cm,嗜睡或浅昏迷者,持续引流(3~7)d后,复查头颅CT,再决定拔管与否。②丘脑出血>20 mL且破入脑室者,昏迷、高热的病人,宜行血肿穿刺加侧脑室外引流术。③皮层下出血小于50mL,病人昏迷程度较轻,中线结构移位小于0.8 cm,亦可行锥孔穿刺手术置管冲洗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治疗。④高龄(80岁以上)对手术不耐受或不接受即使已达到开颅手术指证亦可行血肿定向穿刺抽吸术,以挽救生命。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越早、效果越好。本组资料表明:24h以后手术者,病死率达50%(10/20),治愈率仅l0%(2/20)。重残20%(4/20)。脑干出血者手术应慎重,本组5例中,术后全部死亡。

3.3 加强综合治疗,减少术后再出血,减少死率[5]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术后血压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治疗至关重要。术后再出血和术后血压的波动有关[6],而年龄因素、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术前血压都与术后血压有关。总之,下列情况易出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血压波动:①年龄小于55岁者;②术前血压较高者;③出血破入脑室;④基底核内侧型出血者。高度重视上述的危险因素,加强术后的血压监测,及时防治术后血压增高,对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90.

[2] 陈瑞峰,丁育基,张子平,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和影响疗效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3):160―163.

[3] 周玉宝,王东山.早期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危急病急救医学,1996,8(2):116―117.

[4] 李力,赵珂,高山,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96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3(5):45.

[5] 陈锦峰,丁育基,张子平,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和影响疗效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2):160.

[6] 游洋,李耀华,林友俊,等.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20―21.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7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进行封堵介入治疗心脏彩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51例,将采用封堵介入手术前的彩超资料设为术前组,将采用封堵介入手术前的彩超资料设为术后组。结果:术后患者房室内径恢复到正常范围,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瓣膜关闭不全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在随访3个月均无异常表现。结论:彩超在对术前筛选患者,术后对并发症及心脏功能的评价及疗效观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彩超

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类型,由于在儿童期症状较轻不易觉察,不少患者在成年时才被发现,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1-2]。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封堵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彩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 封堵治疗术的诊断,以安全、准确、无创的特点得到临床治疗的肯定[3]。本院对2008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51例,进行封堵介入治疗心脏彩超治疗,旨在探讨期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51例,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9-62岁,平均42.1±3.7岁。

1.2 方法

将采用封堵介入手术前的彩超资料设为术前组,将采用封堵介入手术前的彩超资料设为术后组。在封堵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详细观察患者各房室内径和压力、血液分流及缺损部位。所有病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中透视时间为10-37min,术后3个月用相同透视、彩超复查,将将术后资料与术前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比较

通过彩超对两组患者心脏功能的检测发现,和术前组相比,术后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和主动脉瓣内径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后患者并发症超声随访 对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发现,51例患者中,封堵器脱落2例,残余分流4例,瓣膜关闭不全1例,假性动脉瘤1例,具体分析见表二。对不同并发症的超声随访情况分析发现,封堵器脱落情况在术中抓取成功,在术后24h直到术后3个月均无异常表现;残余分流在术中和术后24h

3. 讨论

应用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导 Amplatzer 封堵介入治疗,因为其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短、痛苦少、疗效迅速等优点受到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肯定,逐渐成为近年来治疗先心病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值得推广[4-5]。同时在彩超检查时,医务人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仔细探查室间隔等变化,提高检出率,提供更准确的室缺大小定量和定位信息,丰富经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参考文献

[1] 任瑞芳.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诊断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06):493-495.

[2] 陈萍.彩超和B超检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对比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03(12):895-896.

[3] 李秀平.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J].影像与介入.2004,06(12):85-86.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8

[关键词] 第三脑室;生殖细胞肿瘤;手术;试验放疗;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09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third ventricle.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56 patients with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third ventricle treated in Sanbo Brai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0 to Octo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mong 56 patients, 50 cases were treated by surgery, while in 6 cases treated by experimental radiotherapy + chemotherapy. Among the surgical patients, 41 cases had total resection, 9 cases had partial and subtotal resection. The pathology of the tumors usually appeared germ cell tumors, the most common of which were the mixture of germ cell tumors and teratomas. Conclusion Both the surgical and the experimental radiotherapy + chemotherapy for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third ventricle are evidently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nd the short-term survival.

[Key words] The third ventricle; Germ cell tumor; Surgery; Test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三X室狭长,丘脑间联合为三脑室前部和后部的界标。三脑室后部即松果体区,解剖位置深,毗邻丘脑、中脑等重要组织结构,且有深部静脉如Galen's静脉走行,因此,手术可操作空间狭小,易造成周围组织的损伤。三脑室后部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疾病种类多且复杂,并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此处肿瘤存在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虽然,随着显微技术应用及术前评估技术、术后管理方法的更新与进步,使手术死亡率由2003年的10%降至2014年的0.7%,但致残率仍高达3.5%[3],在手术治疗上仍存在巨大挑战。三脑室后部高发的生殖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经验性放疗常应用于此部位肿瘤治疗,但对于其他良性以及放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来说,经验性放疗存在盲目性,加之会造成相应的放疗损伤,因此,治疗方案选择较复杂。本文对三脑室后部肿瘤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56例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发病年龄为2~61岁,平均14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7∶1。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以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昏迷等脑积水症状收入院,其次为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障碍、瞳孔散大等,其他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听力下降、性早熟、多饮多尿(合并鞍区病变),共济失调等。见表1。

2.2 影像学检查

56例患者均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学表现差异明显。CT显示:低密度7例,等密度4例,高密度10例,其余为混杂密度,其中见钙化斑8例。MRI示:T1成像中,12例呈等T1,32例呈长T1,3例呈短T1,9例呈混杂T1;T2成像中,35例呈长T2,7例呈等T2,14例呈混杂T2。依据病变性质不同而强化均有所不同。

病例患者女,14岁,因突发头痛伴嗜睡2 d入院。结合术前CT(图1)、MRI检查(图2、3),考虑肿瘤卒中,于我院行胼胝体穹隆间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意识转清,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示:绒毛膜上皮癌。术后复查MRI示:肿瘤切除完全(图4)。

MRI平扫示:轴位T1平扫(A)示三脑室后部病变呈高信号;轴位T2平扫(B)示病变呈高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区,提示肿瘤存在;矢状位T1平扫(C)呈高信号。

2.3 治疗方案的选择

56例患者中50例采用手术治疗,余6例患者依据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表现,高度怀疑纯生殖细胞瘤,采用试验放疗+化疗+放疗(病变区域+脑室)的治疗方法。50例手术患者中,全切41例,部分及大部切除9例,此9例患者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纯生殖细胞瘤。手术入路,35例采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9例采用经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6例采用Poppen入路。

2.4 术后情况及并发症

56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脑积水患者症状均改善,Parinaud综合征及周围组织受压症状于术后当日至7个月逐步恢复。术后并发症包括淡漠、颅内感染、记忆力下降、偏瘫、昏迷等。昏迷1例为中脑被侧胶质瘤,经治疗于术后1个月清醒。淡漠、记忆力下降与手术入路相关,胼胝体入路35例中6例出现(17.1%)该症状,颅内感染4例(8.0%)。

2.5 病理

肿瘤的病理性质以生殖细胞肿瘤及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多见,其他为胶质瘤、脑膜瘤等。生殖细胞肿瘤中又以混合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及生殖细胞瘤多见;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包括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区状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胶质瘤多起源丘脑及中脑背侧,脑膜瘤多起源于小脑幕及幕镰结合处。见表2、3。

2.6 病例随访

随访54~22个月,其中失访4例,38例无瘤生存,14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播散、脑积水等,死亡病例平均生存期为15个月,其中,因复发再次入院治疗5例,4例综合治疗后处于无瘤生存状态,1例放弃治疗,随后死亡。

3 讨论

三脑室后部肿瘤的治疗一直存在很大挑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本文分析56例三脑室后部肿瘤,50例为手术患者,经病理证实,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为多见,其次是松果体实质肿瘤,其他肿瘤为胶质瘤及脑膜瘤等。在生殖细胞肿瘤的亚型分布方面,较其他学者报道略有不同。冯承宣等[4]报道,纯生殖细胞瘤的比例为33.3%,方陆雄等[5]报道为26.3%,而本研究为14.0%,本研究中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更为多见。究其原因,考虑与病理是否多点取材相关。影像学上,对疾病性质的诊断需要根据肿瘤的边界、有无钙化、强化程度、生长方式、与松果体本身钙化的关系等综合评定。生殖细胞瘤T1像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像呈稍高信或等信号,畸胎瘤信号多混杂,强化明显。对于混合生殖细胞瘤的恶性程度,PET/CT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6]。

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研究中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案,然后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行放疗、化疗。对于高度怀疑生殖细胞瘤的患者,可采用试验性放疗+化疗治疗的治疗策略,但最好有病理的支持。病理的获取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立体定向活检术,二是内镜下活检。目前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前者脑脊液释放,存在靶点漂移;后者直视,更有利周围组织的保护,且一期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缓解脑积水。病理取材方面,对于怀疑生殖细胞肿瘤,病理标本需多区域、多量取材,判断是否混有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成分。

手术治疗方面,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手术医生的经验、肿瘤的位置、血供、质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综合考虑。本研究中采用手术入路主要有三种,包括胼胝体穹隆间入路、Poppen入路、经脉络膜裂入路。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应用最多,切开胼胝体及穹隆进入三脑室,视角宽,易于暴露,但应注意胼胝体切开的长度,一般应

对于是采取直接手术还是立体定向活检术+化疗,Motiei-Langroudi等[14]总结48例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其中23例行立体定向活检+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在死亡率及长生存期方面未显示手术受益。

对于合并脑积水的处理,急症者可采取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若病情允许,主张一期手术治疗,疏通中脑导水管,也可以在开颅前,行对侧脑室穿刺术。术中行三脑室底造瘘确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有3例患者,术中都曾打通中脑导水管,然而放疗期间出现脑积水,随后不得不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王翔等[15]总结153例第三脑室肿瘤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9.2%,其也建议同期行第三脑室底造瘘。

3.2 化疗

由于三脑室后部缺少血脑屏障,化疗药物易于分布,对于恶性肿瘤来说,主张化疗,化疗方案以铂类为主。也有文献报道应用贝伐单抗来治疗复发松果体状瘤[16]。

3.3 放射治疗

3.3.1 试验放疗 对于生殖细胞瘤可以采用试验性放疗,采用小剂量放疗(20 Gy)。孙瑞玲等[17]对9例血浆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临床表现高度提示可能为生殖细胞瘤患者,行诊断性放疗,放疗剂量为20 Gy,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1例,疗效明显。但是本研究患者组中,纯生殖细胞瘤比例仅为14.0%,更多为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故认为试验性放疗不应大规模应用于三脑室后部肿瘤的治疗。

3.3.2 生殖细胞肿瘤放疗方法 包括γ-刀,局部照射、病灶周围扩大照射及全脑全脊髓照射。Wang等[18]报道147例松果体区肿瘤采用γ-刀治疗,治疗1年完全消失57例,3年生存率为72.1%,5年生存率为66.7%。目前对于生殖细胞肿瘤比较推荐的放疗方案是生殖细胞瘤为病变区域+脑室系统放疗,放疗剂量为30~36 Gy,非生殖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为全脑全脊髓+病变区域或病变区域+脑室系统放疗,放疗剂量为54 Gy[19]。

三脑室后部胶质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病史往往较长,本研究有1例患者病史长达5年。首发症状多为颅高压、脑积水。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治疗方案可以以解决脑积水为主,高级别的胶质瘤预后不佳,常伴有脑脊液播散,手术切除后往往需行放疗、化疗,文献报道中位生存期只有7个月[20]。

综上所述,三脑室后部肿瘤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通过手术及试验放疗+化疗的治疗方式,在症状改善及术后近期生存方面受益明显。

[参考文献]

[1] Sonabend AM,Bowden S,Bruce JN.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J]. J Neurooncol,2016,130(2):1-16.

[2] Konovalov AN,Pitskhelauri DI.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of the pineal region tumors [J]. Surg Neurol,2003,59(4):250-268

[3] Qi S,Fan J,Zhang XA,et al. Radical resection of nongerminomatous pineal region tumors via the occipit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based on arachnoidal consideration: experience on a series of 143 patients [J]. Acta Neurochir (Wien),2014,156(12):2253-2262.

[4] T承宣,翟广,杨振九,等.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3,3(4):225-227.

[5] 方陆雄,徐书翔,张立,等.标志物正常的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分析及神经内镜下活检的适应证探讨[J].广东医学,2015,36(17):2638-2640.

[6] Park SA,Kim TY,Choi SS,et al. 18F-FDG PET/CT imaging for mixed germ cell tumor in the pineal region [J].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2012,37(3):61-63.

[7] 李光宇,程鹏,王勇,等.Poppen入路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396-397.

[8] Azab WA,Nasim K,Salaheddin W.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urgical options for pineal region tumors [J].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2014,5:39-46.

[9] Oliveira J,Cerejo A,Silva PS,et al. The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in surgery of lesions of the pineal region [J].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2013,4:154-160.

[10] Felbaum D,Syed HR,Ryan JE,et al. Endoscope-Assisted Combined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nd Endoscopic Transventricular Approach to the Pineal Region:A Technical Note [J]. Cureus,2016,8(3):e520.

[11] Shahinian H,Ra Y. Fully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J].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urgery,2013,74(3):114-117.

[12] 顾晔,张晓彪,胡凡,等.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手术及内镜辅助作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2):65-67.

[13] 陈红庆,师蔚,刘重霄,等.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区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7):1322-1324.

[14] Motiei-Langroudi R,Sadeghian H,Soleimani MM,et al. Treatment Results for Pineal Region Tumors:Role of Stereotactic Biopsy Plus Adjuvant Therapy vs Open Resection [J]. Turkish Neurosurgery,2016,26(3):336-340.

[15] 王翔,刘艳辉,毛庆.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 19(3):107-109.

[16] Cohen AL,Salzman K,Palmer C,et al. Bevacizumab is Effective for Recurrent Papillary Tumor of the Pineal Region:First Report [J]. Case Reports in Oncology,2013,6(2):434-440.

[17] 孙瑞玲,马占姝,王磊,等.诊断性放疗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疗中的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2):1474-1475.

[18] Wang P,Mao Q,Wang W,et al. Gamma knife surgery for pineal region tumor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negative pathology [J]. Arquivos De Neuro-psiquiatria,2014,72(2):129-13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9

Postoperative diabetes insipidus and watersodium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sellar region tumor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pathologic types of tumors on postoperative diabetes insipidus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 in sellar region. METHODS: The surgical approaches, pathologic types and syndrome after surgeri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109 patients with tumors in sellar region. RESULTS: In terms of types of tumors, diabetes insipidus and watersodium after surgery were found in 86 cases (78.9 %), with the highest in cases of craniopharyngioma (100%) and the lowest in cases of epidermoid tumor and meningiomas (60.0%-64.3%), and in terms of surgical approaches, the highest was found by ventriculus lateralisinterventricular foramenthe third ventricle (89.0%) and the lowest by hypotemporal lobe approach (79.0%). CONCLUSION: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pathologic typ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postoperative diabetes insipidus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 in sellar region.

【Keywords】 neoplasms, sellar; diabetes insipidus; microsurgery; watersodium disorder; lnappropriate ADH syndrome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方式及肿瘤性质的不同对鞍区肿瘤术后发生尿崩和水钠失衡的影响. 方法: 对109例鞍区肿瘤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术后尿崩水钠失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术后发生尿崩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86例(78.9 %).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尿崩及水钠平衡紊乱比率最高(100%),胆脂瘤及脑膜瘤的发生率最低(60.0%~64.3%);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者,术后发生率最高(89.0%),颞下入路最低(79.0%). 结论: 手术方式及肿瘤性质对鞍区肿瘤术后尿崩和水钠失衡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鞍区肿瘤;尿崩症;显微外科手术;水钠失衡;ADH分泌不当综合征

0引言

鞍区肿瘤毗邻颅内一些重要结构,手术切除可能会对垂体,垂体柄,下丘脑等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并发中枢性尿崩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对术后患者的恢复产生重要影响[1,2]. 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些并发症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关键. 我们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颅鞍区肿瘤手术病例,并对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手术方式对上述并发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99901/20031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109(男58,女51)例,年龄11~74(平均46.8)岁. 其中垂体腺瘤67例,颅咽管瘤19例,脑膜瘤14例,胆脂瘤5例,脊索瘤4例;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海绵窦综合征及多饮多尿症状等. 术前对部分垂体腺瘤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伴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患者给予对症治疗.

1.2方法

采取显微手术进行肿瘤全切,次全切,大部及部分切除,手术方式包括采用单额下入路53例,扩大翼点入路45例,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9例,颞下入路2例. 术后1~7 d记出入液量,定期检查肾功,血清电解质水平及尿常规. 若患者出现尿崩症,则随时检查血清电解质,尿钠及尿密度. ① 尿崩症发生时停用或少用甘露醇及甘油果糖等渗透性利尿剂;尿量<6000 mL时口服双氢克脲噻25~50 mg,3次/d;尿量<6000 mL,且意识不清患者,给予垂体后叶素4~6 U, im, 1次/6 h;尿量>6000 mL患者,口服或鼻饲弥凝0.1 mg, 1次/d. ② 高钠血症(血钠>155 mmol/L): 口服白开水或静脉输注50 g/L葡萄糖溶液予以稀释. 静脉输液时有加重心脏负荷,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因此CVP监测是必要的. ③ 低钠血症(血钠<135 mmol/L): 25~30 g/L高渗盐水静脉输注,所补充的钠量根据公式: 钠量(g)=[血钠正常值142 mmol/L血钠测得值]×体质量(kg)×0.6(女性为0.5)/17. 算出所需量第1日先予一半,再加生理需要量4.5 g,其余部分可在第2日和第3日给予补充.

2结果

2.1术后尿崩症与水钠平衡紊乱在109例中,术后发生尿崩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为86例(78.9 %). 绝大多数病例在手术12 h后出现口渴,多尿,尿密度低等尿崩症状. 血钠的改变情况则较为复杂,因术前情况不同,手术中入液量不同,手术后尿崩症程度不同及治疗措施不近一致,故有表现为高钠血症,低钠血症,水中毒,或高钠低钠血症交替等情况,经治疗后,尿崩及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大多在1~2 wk缓解. 有4例尿崩情况好转,但出现顽固低钠血症,虽每日补充但血钠值长时间<125 mmol/L, 24 h尿钠>80 mmol/L,考虑为脑性盐耗综合症,1例治疗4 wk无好转自动出院,3例经4~6 wk治疗后好转.

2.2肿瘤病理类型与尿崩及水钠平衡紊乱的关系所有病例中颅咽管瘤术后并发尿崩及水钠平衡紊乱比率最高,其次为脊索瘤,垂体瘤,胆脂瘤及脑膜瘤的发生率最低(Tab 1).表1鞍区肿瘤病理类型与尿崩及水钠平衡紊乱(略)

2.3手术方式与尿崩症及水钠平衡紊乱关系手术方式中采用单额下入路术后发生率79%(42/53),扩大翼点入路80%(36/45),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89%(8/9), 2例颞下鞍旁脑膜瘤部分切除病例无尿崩症发生.

3讨论

我们报告的病例中,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术后并发尿崩的比例不同,依次为颅咽管瘤、垂体腺瘤、脊索瘤、胆脂瘤和脑膜瘤,垂体腺瘤术后发生水钠失衡的比例大于颅咽管瘤,而本组病例所得出结论正好相反,分析其原因: 水钠失衡是由于中枢性尿崩症,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及术后治疗措施不当等所造成,尤其中枢性尿崩症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尿崩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在手术过程中受损,造成ADH分泌不当所造成,垂体腺瘤多位于蝶鞍内,即使巨大,但多数与下丘脑结构间仍有一层硬膜间隔,手术中对下丘脑损伤较轻[2-4]. 而颅咽管瘤由于其发生机制不同,其与下丘脑间仅有一层软膜及菲薄的胶质增生带,因此手术中很难避免对下丘脑的损伤,造成术后尿崩及水钠失衡.

在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尿崩和水钠失衡发生率的影响发现,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手术后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经额下或翼点入路,分析原因,考虑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对脑实质,第Ⅲ脑室底部的损伤,及部分囊变肿瘤囊液释放对脑室壁刺激所致术后不仅表现尿崩,水钠失衡甚至高热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而额下及翼点入路则多由脑正常间隙进行,对脑实质损伤较轻,而且术后高渗利尿剂使用量较少,故其并发尿崩及水钠失衡比例较低. 2例颞入下路病例因对鞍旁脑膜瘤采取部分切除,无上述情况出现.

目前认为脑性盐耗综合症的原因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心钠素、脑钠素分泌增高,竞争抑制肾小管上的ADH受体,造成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障碍,尿中流失大量钠盐[4,5]. 本组4例顽固性低钠患者符合脑性盐耗综合症的诊断,其特点是低血钠具伴有多尿;尿量增加,尿密度正常,24 h尿钠>80 mml/L;经垂体后叶等等治疗后,低血钠情况加重;限水试验使病情恶化. 尿崩和水钠失衡是鞍区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手术操作及肿瘤性质的不同会对其有很大影响. 术前应充分考虑肿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利用脑池和神经结构间正常间隙,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柄的损害. 术后应认识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时监测血钠,尿量、尿钠等指标,合理的采用补液及其他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Nishioka H, Haraoka J, Miki T. Spontaneous remission of 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without hypopituitarism following infarctive apoplexy: Two case reports [J]. Endocr J, 2005;52(1):117-123.

[2] Ionescu O, Sonnet E, Roudaut N, et al.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 and diabetes insipidus after surgery for pituitary adenoma [J]. Ann Endocrinol, 2003; 11(64):370-375.

[3] Uygun MA, Ozkal E, Acar O, et al. 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 [J]. Neurosurg Rev, 1996;19(3): 193-196.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10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永久性起搏器;远期效果

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先天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比较少见,多为获得性高度方式传导阻滞,而这正是患儿在围手术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主要原因。心外膜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主要方式,此种方式不受年龄、周围静脉血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本院以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围手术期实施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观察远期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例为研究对象,男15例,女11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3.1±2.2)岁;体重6~28kg,平均(11.3±2.4)kg;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7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5例,右心室双出口4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2例),先天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经心外膜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在患儿胸部正中做手术切口,将起搏器植入,需保证起搏器电极放置的位置起搏阈值低、R波振幅高,电极放置完成后,固定电极,缝合切口,植入完成。所有患儿出院后均随访2年。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中植入即刻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记录永久性起搏器的心室夺获阈值、心室电极阻抗和R波振幅;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利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随访期间,记录患儿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包含电极折断及置换、起搏阈值过高、感知异常、袋囊感染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

2结果

26例患儿中,术中,无患儿输注血液制品,术后手术时拔除气管插管18例,术后(5.1±1.6)h拔除气管插管8例;均顺利出院。VVI模式25例,DDD模式1例,随访2年间均未对起搏模式进行调整。

术中植入起搏器即刻,患儿心室夺获阈值(1.32±0.8)V、心室电极阻抗(365.9±87.6)Ω、R波振幅(12.5±3.3)mV;末次随访时,患者心室夺获阈值(1.38±0.8)V、心室电极阻抗(332.9±94.7)Ω、R波振幅(11.6±4.5)mV。术中植入即刻与末次随访时各指标数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即刻,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5.9±6.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26.4±7.9)mm;末次随访时,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8.7±8.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2.9±9.4)mm。术后即刻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末次随访,左心室舒张末期背景低于末次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随访期间,心力衰竭患儿4例,发生率为15.4%,经药物治疗后好转;心功能不全再次入院患儿2例,1例死亡,1例生存;术后猝死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时猝死,均为出现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为出生缺陷疾病,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患者在进行外科治疗时,可同时矫治心脏畸形[1]。外科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会造成医源性传导系统损伤,术后,患儿需要植入永久性起搏器[2]。此外,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伴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样需要在围手术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因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主要原因。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方式包含经心外膜植入和经心内膜植入两种,由于经心内膜植入适应症比较窄,因此,多选择经心外膜植入,尤其是医源性损伤,心外膜方式更为适合。植入起搏器时,导线电极为类固醇洗脱,固定之后,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比较低,心室夺获阈值降低,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延长[3]。同时,起搏器使用率期间,电学指标并不会发生恶化,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而且使用起搏器时,患儿并不会发生电极断裂等相关并发症,保证患儿使用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黄小凤.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矫正术后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并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2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