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0:57:37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1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2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478.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16-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课程;学生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最基本的保证。虽然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1],但这只是客观上的法理保障。提高大学生爱惜生命和保护健康的主观意识,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是作者多次为某校大学生开设《饮食与健康》这一全校性通识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报道如下。

1 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种类单调,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3]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在30 d内有4.6%的男生和0.4%的女生报告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4]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 38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31.7 %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58.1%的女生经期不正常,43.2%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增强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近年来对在中小学中开设《饮食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陆续有所报道[5-7],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专著或科普读物也有出版,对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也有呼吁。

饮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饮食不只是生存的自然需求,也不单纯是一个与营养学相关的单一科学问题。从人本身来看,饮食涉及年龄、性别、民族、工作岗位与居住生活环境等;从物质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种类、成分、原料产地、搭配加工,使用方式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民俗、习惯、经济、道德等。因此,在大学生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而且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珍爱生命、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笔者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营养物质的性质与功能,营养常识、烹调常识、饮食疗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将食养理论与当代的营养学知识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与营养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与保健习惯。

3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将《饮食与健康》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时,每年选课的学生都在300人以上,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渴求。如何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的压力和鼓励。在研究了大学生饮食与健康状况和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多备精讲,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包罗万象。实施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既要考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要考虑大学生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既要考虑传统的观念又要考虑发展趋势;既要使学生的听觉悦耳,又要使学生获得视觉冲击,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和课堂效率。为此,本课程主要介绍的内容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1)人的消化吸收系统;(2)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及其对人体的主要作用;(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以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第二板块是药食同源问题,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强壮体魄。在前2个板块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当前非常权威的健康讲座录像,让学生聆听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对健康的阐释,并指导如何从饮食、运动和心情等多方面结合,以建立和维持身心健康。这也是前面2部分内容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概括和实践经验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双方面都对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学会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和身体保养,促进他们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第三板块介绍我国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是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往往对这一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男学生,教学效果非常好。

3.2 网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 从课程教学一开始,笔者就建立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根据自身及周围人群的健康情况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质疑或饮食健康方面的疑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内向,不习惯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会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诸如运动后的饮食问题、如何通过科学节食减肥、如何通过饮食改善神经衰弱等等。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没有顾虑,往往容易收集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并且问题表达得比较清楚,对了解学生的内心和实际情况帮助很大,所以每开一次课,教学内容尤其是食疗那一部分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和补充。

3.3 考核报告,促进学生总结与探索 在学期末,笔者要求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紧密结合,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生命与健康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通过1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饮食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处于无视无知的状态,意识到生命需要呵护,健康需要保健,所以对这次作业都非常认真,很多甚至是一个非常深刻全面的自省,并从饮食、生活习惯、日常锻炼和心态调整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解决方案和详细的行动计划。

总之,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对正值生命力旺盛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连续几次在全校范围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的实践表明,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许许多多不自觉、不理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十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对他们开展饮食营养、健康和保健知识的教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主席令第45号.1995-3-18.

[2] 孙建华,陈晓,鲍茵茵.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8-91.

[3] 谢佩娜.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四川体育科学,2002,3:46-47.

[4] 张有平,刘学哲,吴献华,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营养及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0-331.

[5] 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20-22.

[6] 陆少明.中小学“健康饮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5):6-8.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4

在各种养生方法中,药膳养生一直为人所乐道,并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把加用中药的膳食称之为“药膳”,始于西周时期。当时,宫中官职人员掌管帝王的膳食保健工作。后来涉及药膳养生的书籍有《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等。因为“民以食为天”,医家把药膳保健的方法通过一日三餐给特定的人服食,容易为食用者所接受。药膳虽不是普通的膳食,但它也不仅仅是药,真正做到了药、食相融相合,所谓“以食促药,以养于生”。膳食的形式涉及各种菜肴、羹汤、粥饭、糕点、米面食品、酒类、饮料等,食品类型十分广泛。

药膳不仅具有可食性,更具有保健性。因其顺应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特别是用药性动植物保健的要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药膳通常按药学原理将中药和食物合理配伍,通过烹调加工制成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功效的独特膳食,属于中医里的最高层膳食概念。制作药膳,必须遵循药材本身的性质,尊崇中医理论,对药物和食物事先净选、软化、切制,再做炒、煮、蒸、煅等热处理。在烹调药膳时,把先行处理的药物和食物加水炖、焖、煨或蒸食最佳,以上方法可使药性释放于“汤”内,彰显药效。为使人体能充分消化、吸收药膳,发挥药物功效,药膳宜在饭前半小时即空腹时食用;而心脏病患者因具特殊性,某些药膳可饭后食用。必须注意,药膳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过度食用反而对身体无益,所以食用者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食,不要盲目暴饮暴食。

科学养生方法:饮药酒

带有药膳性质、以酒作溶剂的补益饮品,被人们称作“药酒”。药酒之妙在于其中药的药性能借助酒的力量作用于身体的相关部位,通过养血、补血、和血、散寒,从而达到养生强身的作用。药酒,因易于保存、配浸,随取随用,比药膳更方便、更易推广。

药酒在中华民族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可谓源远流长。从酒到药酒,再到饮食文化已经上升到便捷的保健手段,折射出辉古耀今的智慧之光。在代表先秦时期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取醪醴(即酒)祛病邪的记载,可视为药酒治病之源头。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药酒3方,为栝莲薤白白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红蓝花酒,分别用于胸痹、黄汗和妇人血气腹痛。自此以后,药酒应用日趋广泛,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赵佶《圣济总录》、明・朱棣,《普济方》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中,有药酒应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中列入的药酒有79种之多,每种都有它的针对性。清代特别盛行饮酒养生,宫廷御酿的补益药酒空前发达。不但如此,清代御医还对药酒的服用方法、原理和疗效均有详细的研究记载。

时至今日,药酒特别是保健药酒、养生酒不断推陈出新,更主动迎合人们追求品味、注重医疗和保健多重功效的要求,在酒类市场上愈来愈受欢迎。中药保健酒、养生酒侧重于防病养生。总体来说,此类酒具有补益气血、补益脾胃、滋补肝肾、温肾壮阳、强筋壮骨、养心安神、补虚扶赢、健脑益智、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平补阴阳等功能。如八珍酒、人参酒、仙灵固精酒、万寿药酒等,特别是遵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原清官秘方酿制而成的乾隆御酒,是中国养生酒的首选,无病时服用可以养生,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之偏,有病用之亦可祛疾,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所以,现代人把药酒保健酒、养生酒视作养命圣品,在医药科学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饮用养生酒:健康长寿的需要

“酒大伤身”已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难言之隐”,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难题。今天,文明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凤靡全球,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代表之一的白酒,已不能满足人们这一消费要求。不少人视喝白酒为畏途,于是以健康为主要诉求的药酒、保健酒、养生酒开始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但人们往往对其酒体、色泽、药性不甚了解,它们究竟对人体有无好处呢?据专家研究,嗜酒对人体有害,但适量饮用精制的养生药酒,对人的健康长寿好处多多。

1 养生药酒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剂,酿制香醇,少饮无害。而酒药结合,对身体更是有益无害。

2 饮养生药酒可促进消化。步入中年以后,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就开始降低,如果饭前饮用养生酒,可以促进胰液分泌,增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养生药酒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年以后,血压变化与酒呈现以下关系:酗酒者血压最高,其次是不饮酒的人,血压最低者是少量饮酒者。因为适量饮养生药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阻止血液在冠状动脉内凝固,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营养;重要性和对策

前 言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人类机体的成长代谢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等。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精力充沛、活跃好动、代谢旺盛,加上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健康。营养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情绪良好,所以高校要重视并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一) 补充体力,保证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还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大脑活跃,新陈代谢快速,精力充沛,是学习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补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消耗的体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如果饮食缺少营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于提高记忆力有很好效果,这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二)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产生

健康营养的饮食相当于是一种食补,可以弥补身体气血的亏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产生。食补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营养丰富的饮食滋补身体,辅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饮食调理和要是治疗有机融合,让人们通过享受美食的途径获得强健的身体。和药补相比食补更加健康和深入人心,在日常三餐中增加身体营养,提高学生的抵抗力防病去病。

(三)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常因为年轻气盛遇事急躁冲动,加上学习枯燥压力大也容易心生厌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饮食健康营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绪,比如常吃菠菜补充镁元素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鸡蛋里的碱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吃瓜子可以让心情平静,所以通过营养饮食摄取不同的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一) 做好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宣传科普饮食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最好能开设相应的公开课或者选修课,培养学生们的营养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身体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高校的食堂应该聘请专业的营养师与厨师,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健康,从而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来应付学习。另外,最好将饮食保健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切实掌握饮食健康知识[3]。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重视饮食营养和健康,改善大学生饮食健康不但利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世界营养专家都一再强调在一天当中早餐是最重要的,早餐应为全天提供30%的能量,并且早餐营养标准也要达到当天的30%。但是调查显示大约10%的大学生根本不吃早餐,很多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吃的简单应付,不重视早餐的营养和健康,早上起晚了随便买点在去教室的路上吃完,长期这样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非常不好。所以,学校应该宣传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并选择健康营养的早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和专注能力[4]。营养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体特点提供营养早餐配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满足他们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除了早餐还要培养学生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不要吃零食,早餐注重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要清淡少吃。

(三)完善大学生饮食结构

人类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拥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母乳是唯一可以提供机体所有营养的食物,此外任何食物也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平衡饮食结构,广泛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成长代谢的所需营养成分。所以人是杂食动物,必须食用多种食物,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要摄入丰富营养,平衡饮食结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谷物,根据每个个体活动量的不同所需能量多少也不同[5]。如果大学生身体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身体成长发育。目前大学生饮食结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奶制品、水产品和果蔬的摄入。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吃水产、奶类和果蔬食品,从而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四)家庭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很多商家定准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周围开设了很多网吧、快餐店和其他休闲场所,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常实用快餐、泡面等垃圾食品,导致体质不断下降。家庭和社会应该提高对大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干部们清理整治高校周边不健康的食品店和快餐店,对于周边快餐店进行定期检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好身体首先是吃出来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极大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推动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千万家庭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节约,大学生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14):47-50.

[2]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25):33-36.

[3]李源晖,许艳,马翠荣,姚应水.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06(09):83-86.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6

【关键词】 治未病 预防保健服务理念 整体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及日益竞争的环境,个体或群体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凸显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思路和模式,发挥中医药及其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作用已成为中医护理工作者的新课题,我们重新学习和审视传统医学优势与现代护理学发展思路,运用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及优势,拓宽整体护理实践内涵,强化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运动保健法和起居调理等方法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养生保健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护理及康复需求。现将实践思路与同道共同商榷。

1 “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古称“养生”,亦称“摄生”“道生”,是调摄身体,保养生命的意思。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曰:“与其故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1]表明了古人防病之义重于治病之法。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可达到防止疾病发展与传变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即主张通过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摄等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因此,给予亚健康人群及时、合理、有效之养生保健手段的干预,可以缓解或提高亚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养生保健手段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进行干预,可起到消除或减少患者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所以,掌握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积极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运动保健法及重视起居调理等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论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新课题。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是上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治未病”护理实践新探索

2.1 精神调摄法拓展了健康教育的内涵《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忧,真气内存,精与神聚守,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无机可乘,身体内外调和,从而百病不生[2]。因此,减少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对养生防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加强新入院患者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等资料的收集,充分掌握患者个性特征及其情志的变化,为建立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渠道奠定基础。

情志调节的主要方法有清静法、陶冶法、制约法、宣泄法等。这些调节方法适合于亚健康人群。清静法中的修身养性观念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夫养性,所以习以成性,性自原善,......性即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3]。此法强调宜少私寡欲,修心养性,循理自然,忌心神躁动。故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等肝阳上亢患者宜重视情志的调节。陶冶法是动静相参情趣高雅的一项活动,可克服禀赋、年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情志活动的不良影响。故不同性格的患者宜依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画学习、种花养鸟、奕棋垂钓、音乐欣赏等。如禀赋急躁者可学习钓鱼磨炼自己,以消除心脾燥热;性格孤僻者,则可以选择奕棋,以扩大社交面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对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建议在庭前屋后栽花种竹,则可从清芳幽雅之中领略大自然的生命气息,以消除工作的单调和疲劳感。

《千金翼方》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3]。精神调摄法常用于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的康复,对因外伤、病后所致的形残和顽疴等疾病的康复也可发挥一定的作用。常见有情志相胜法、开导法、顺情法、暗示法等,选择时必须根据患者个人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决定,避免方法不当,或太过、不及。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广博的医学知识,同时必须取得病人信赖,建立起良好的医患交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精神调摄法的保健促进作用。

2.2 树立辨证及科学的饮食调护原则,积极干预亚健康人群《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所谓调饮食,就是对食物要经常调节,不能单一而进,如谷、肉、菜、荤素结合,四气五味,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充分营养,满足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的需要。饮食指导是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患者尤其是久病、年老体弱或恢复期者,饮食调养尤为关键,不可小视。“食饮有节”的提出,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其基本精神是指人每日饮食有节,做到定时定量。饮食定量,要因人而定,适度为宜,近则保养脾胃,远则无营养缺乏或过剩,并可减少肥胖、高血脂及冠心病之忧,故对于亚健康人群饮食调理更为首选方法。五味调和,荤素结合,是预防亚健康的食养原则。

《素问·圣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酸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故五味调和,才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补益作用,从而使五脏之间功能始终保持相对协调。若偏食日久便会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

顾护脾胃,重在平常。随着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亚健康患者日常宜禁忌嗜烟饮酒、肥甘油腻、煎炸食物之习惯;宜软、宜温、饮食宜荤素结合、宜细嚼慢咽。同时注意保持情志的舒畅,尤其控制忧思郁怒之情绪,学会合理释放压力源,方能使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寿亲养老新书》说:“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后世医家对饮食寒、温太过而致病者有很多论述。尤其人到老年内脏功能活动减弱,故对生冷黏腻之物消化困难。遵循“早餐宜好,中餐宜饱,晚餐宜少”的三餐原则,加强患者三餐时的进食指导与督查可以减少诸多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并发症或诱发因素。因此定期加强治疗饮食核对已成为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之一。

三因制宜原则本是治病的原则。《医学源流论》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舒泄,宜用疏通轻剂。”其本旨在说明治疗中的因人而宜,但这一原则亦同样适用于饮食调养。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营养食物,以及根据时令气候的特点、四时气候与内脏的密切关系而选用食物是三因制宜的根本。护理人员应充分领会中医食疗之精髓,正确引导患者或家属遵从医嘱,开展科学的食补和调护方法,建立良好的沟通环节,使健康宣教及指导工作成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痛风等多发病的日益增高,中医学辨证饮食调护对健康益寿和疾病康复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项预防保健手段。

2.3 顺四时,起居调摄,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起居调摄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谨防劳伤及居处环境与衣着宜忌等方面内容。人的起居应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四季有常,如“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闲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四季调生,以使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则六淫之气少扰也。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合乎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度,可延年益寿,否则损寿或致病。这一观念如能得到重视将大大减少亚健康人群。

《内经》曰:“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指劳力过度,损伤脏腑功能,致使脏气衰,精血、津液耗伤。过度劳神指思虑太过,损伤心神脾气,致使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心悸不宁。因此超负荷工作以及为了晋级、加薪等众多愿望使一些人无视健康,其养成的一些不良嗜好如通宵达旦的打麻将、、卡拉唱歌、失眠或睡眠缺乏,提早透支了健康,日久则积劳成疾。

遵循劳逸适度、合理休息、科学锻炼的养生观,注意醒后保养、颜面按摩等保健方法的实施,建立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脏腑生理功能,久而久之均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可见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2.4 有效开展传统运动保健术,防止疾病的产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传统的健身运动对人体有着运行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强健筋骨、宁神定志、激发潜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如通过自我按摩运动肢体可以达到调形的目的;通过呼吸纳气调整人体气息,同时配合调形、调意实现气血流通、潜藏内气的作用。近年来瑜珈、拉丁舞、街舞、交谊舞、有氧运动、游泳运动等种种社会潮流均显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人们渴望健康的良好意识。然而,能否科学、持久地进行自我运动保健活动更为至关重要,如慢阻肺患者开展呼吸操训练,糖尿病患者开展简化太极拳、有氧运动健身或散步等方法均需要医务人员悉心指导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传统健身运动方法甚多,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效果,还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开展并推广传统保健运动是一项巨大工程,综合性中医医院应当积极推进其在整体护理中的运用及研究。

3 讨论

3.1 “治未病”思想是健康文化理念的体现中医药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蕴涵着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治“未病”被认为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思想价值在于“治未病”思想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由过去重视科技的作用转向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未病”理念的广泛运用有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研究生命科学。

3.2 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管理模式随着“治未病”理论的广泛实践与探索,其预防保健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成为新的问题。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三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服务意识和功能的同时应建立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科学管理体系,培养一批快捷高效的健康管理人员,最终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21世纪医学“维护健康”的目的,打下一定的基础。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7

【关键词】 产后饮食指导;母乳喂养;泌乳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76-0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新生儿在出生后4-6个月应给予纯母乳喂养。自我国开展促进母乳喂养的新模式,提倡爱婴活动以来相继实施了母婴同室、早开奶、早吸允以及按需哺乳等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但至今我国各地区出现的普遍现象:4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仍低于60%,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低于30%,导致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无法控制在最低范围内[1],关于促进母乳喂养的报道文献很多,系统的分析家庭和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等对持续继续呢母乳喂养的影响,但对于产妇是否保证足够的摄入量没有得到相关的重视。为了再次探讨母乳喂养成功率的问题,我们采取临床对照的方法,进行标准的时间、规定的方法及次数对产妇产后实施有效的饮食指导,分析饮食指导对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科分娩的68例产妇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21-31岁,平均年龄25.9岁。均为足月单胎正常孕周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产妇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产妇实施有效的饮食指导为观察组,两组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质、产后情况以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饮食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产妇未给予饮食指导只给与常规的护理措施 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产后早开奶,母婴皮肤接触,吸允,并对产妇的喂哺姿势进行指导。

1.2.2 饮食指导的方法 观察组的产妇在实施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外,又实施饮食指导,对于产妇及其家属有专门的护士发放关于饮食指导的资料,并对于产妇进行产后饮食的相关知识讲解,此活动在医院在产妇住院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在产妇入院后,对于入院的孕妇及其家属发放饮食指导的资料并向孕妇及家属讲解产后合理的食物种类与正确的进食方法,第一次对孕妇进行指导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住院期间第二次饮食指导是在产后第2天进行,有责任护士密切观察产妇产后第1天的食欲情况、进食情况以及食物的种类,并与产妇及家属密切沟通,回答所提出的各项问题,并真确的给予饮食指导。这次饮食指导有针对性,相对比较灵活。

1.2.3 资料收集的方法 为确保收集的资料标准和统一,并对收集资料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对于参与收集资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关于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讲座式分析。主要是对两组产妇在产后的泌乳始动时间;并记录产后1-4天的泌乳量。

1.2.4 判断乳汁充足的指标 是指哺乳时能够听到婴儿吞咽声;婴儿每天拍软质大便1次以及6-10次的排尿(总尿量大概湿透块6块尿布);新生儿一般生理体重下降低于10%,婴儿睡眠好,反应灵敏,母亲哺乳时有下奶感,有胀满感。每次哺乳后不需添加任何代乳品,产妇具有以上条件表明母乳充足;每次哺乳后需添加代乳品则表明母乳不充足[3]。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乳动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产妇母乳量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此组研究证明,良好的饮食指导能够使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提前,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产后拥有足够的乳汁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保证,产后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后的乳量不足[4]。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是促进母乳喂养的主要措施,对于健康指导中饮食指导是最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产妇的摄入量产妇充足,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前提条件。产妇在产褥期的合理营养对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足够的食物需要,有助于产妇保持健壮,并能有足够的精力及体力坚持进行母乳喂养。产妇在哺乳期每日膳食的标准为:主粮450g,牛奶250-500mI;动物脂类产品400g,豆制品50-l00g,蛋类l50g,水果l00g,蔬菜450g,使用的植物油20-30g。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多次强化的饮食方面的指导,使产妇在哺乳期能够合理地营养进食,产后的乳汁分泌充足明显的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母乳喂养宣教后的产妇泌乳l0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l1):61.

[2] 刘筱娴.孕产妇的营养与合理膳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l):2l.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健康教育

未来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今天的大学生便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之才。现代大学生的饮食是否合理,膳食摄入是否充足,不仅影响每个人的健康,而且关系着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智力和体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膳食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极为迫切。大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学习效力的高低、生活能力及抗病力的强弱、运动力的大小等与其科学合理的营养及平衡膳食有着密切关系。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饮食状况和膳食水平高低还不甚了解,缺乏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饮食是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在饮食营养健康知识的匮乏状态,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现代饮食工业的发展状况,就目前在高校中开设的《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以期通过这门课程,让大学生能够从理论到现实的角度,对自己的饮食营养状况进行剖析,从而做到合理膳食,健康成长,服务社会。

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对于维护其健康成长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学生的饮食营养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营养不足引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例如大学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钙摄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营养素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为此,许多国内学者对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饮食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剖析,结果令人深思,让人警觉。就我国东部发达区域而言,周丹[1]通过对南京1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表明,学生的膳食结构存在着很多不足,仍然处于“高谷物膳食”类型。突出特点为总体营养水平较低,以粮谷类为主,而动物性食品和蔬菜、水果类食品摄入不足,特别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蛋白质的摄入以动物肉类为主,水产、禽肉类摄入较少。学生中有不良饮食习惯者较多,挑食现象严重以及生活没规律,甚至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使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失衡,早、中、晚餐比例严重失调。这些问题的出现,食物供应是一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营养知识的贫乏和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我国高校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程非常必要,将营养教育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饮食态度,从而改变饮食行为,为成为一个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21世纪建设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现代大学生《饮食与健康》教学内容初探

目前,对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已陆续有报道,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专著和科普读物也有出版。然而对于大学生《饮食与健康》的教学,也就谢海燕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目前市面上可见的专业教材稀少,且提出的相关教学内容不足。因此可以说,对于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样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饮食也不只是生存的自然需求,也不是一个仅与营养学相关的单一问题。正如谢海燕所指出的,从人本身来看,饮食涉及年龄、性别、民族、工作岗位与居住生活环境等;从物质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种类、成分、原料产地、搭配加工,使用方式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民俗、习惯、经济、道德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饮食与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播营养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良好方式。本文将从饮食健康基础、构建平衡膳食宝塔、药食同源和饮食本草、走进饮食这四个板块对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

1.“饮食健康基础”板块内容初探。只有对饮食健康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之后,才能够学会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和平衡营养,故而这便成为《饮食与健康》这门课程首先要讲解的内容。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吃东西,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呢?人体的消化系统有哪些元件组成呢?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吸收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是什么呢?每天所吃食物的营养价值是高是低呢?现代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每天都有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常见食品的卫生问题无疑是需要密切关注的。这些都属于饮食健康基础的内容。因此,本板块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人体的消化吸收、大学生成长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常见食品卫生问题。通过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让大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吃和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常见食物的卫生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同时,也为之后三个板块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建平衡膳食宝塔”板块内容初探。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食品工业也日新月异,出现在市场的食物产品更是琳琅满目。面对种类繁多的食物品种,大学生应该如何从中选择恰当的食物,构建自己的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本板块中,将紧密结合学校食堂食物供应状况和市场食品种类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比如一日三餐该如何选择食物,该搭配什么食物满足不同季节身体的需求。另外,面对国外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在中国的崛起和国内快餐店的兴起,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的营养价值将有待了解。对于市场上花色多样的饮料、零食和保健品,它们的营养价值如何呢?大学生消费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将是现代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平衡膳食宝塔时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板块将由六部分内容组成,包括一日三餐、四季饮食、直视快餐、饮料消费、零食问题和保健品选择。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对现代饮食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从营养学的角度剖析市场上各种食品的价值,从而得以从品种繁多的商品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食物,合理安排饮食,健康成长。

3.“药食同源和饮食本草”板块内容初探。食疗和养生已经成为了现代人饮食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版块将针对大学生常见的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和钙摄入不足等问题,从现代饮食的角度出发,介绍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强壮体魄。

4.“走进饮食”板块内容初探。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饮食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我国的菜系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形成了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人们口中常提的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这菜系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可以说每种饮食后面都蕴藏着一种文化,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精彩绚烂。这些都是大学生真正“走进饮食”时,将要触及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板块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我国的菜系、各民族地方特色小吃、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世界饮食文化。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的饮食状况和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同时对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扩大知识面。

三、小结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其膳食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学生饮食不平衡和其营养知识的匮乏密切相关。本文从四个板块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置,由浅入深的使大学生了解饮食,走进饮食,并紧密结合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和食品学科发展的前沿,举例阐述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大学生营养健康与科学饮食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8):199-200.

[2]刘娟.重庆师范大学学生饮食行为与健康调查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4-96.

[3]韩多红,马国泰,张锐,杨小龙,唐培礼.河西学院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西部科技,2011,(2):72-83.

[4]温青娟,李建喜.《饮食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64-66.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9

关键词:饮食;营养;健康;概况;对策

在汉字里,“营”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身或养生的意思。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应当是“谋求养生”的意思。我国营养学家周启源教授对“营养”一词作了定义:生物或使生物从外界吸取适量有益的物质以谋求养生,这种行为或作用称为营养。而这里的有益物质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六大营养素。中职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和大学生,中职生除理论学习外,还有生产实习任务,故他们的活动量较大,加之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是一生当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但是中职生对于食物分类及营养素的来源了解很少,更不懂如何平衡营养,在营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中职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健康”的现代科学定义

“健康”的现代科学定义是身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而营养失调则会引起疾病,由营养不足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营养缺乏病,比如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眼干燥症、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会引起神经炎、脚气病等。由营养过剩或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中职生也不例外,由某些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引起的疾病,和营养过剩或不平衡引起的肥胖症比较普遍。因此,使中职生能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尤为重要。

二、中职生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

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指出,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营养知识,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比高,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三是体力活动不足,不吃早餐,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日益突出。中职生在这几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缺乏营养知识

在我们的饮食中首先要求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大营养素,其次食物还必须要有利于消化、吸收、利用,还要新鲜无污染,制作加工合理,能够增进食欲并实现多样化。此外,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各餐的热量比要恰当,早餐30%,午餐40%,晚餐30%。据了解,在中职生中普遍缺乏营养知识,由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生表现得也不一样,食品、烹饪等专业的学生营养知识优于其他专业。总的来看,女生要优于男生。

2.饮食结构不合理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16~19岁青少年每天营养素的平均供给量:热能3000千卡、蛋白质90克、钙1000毫克、铁15毫克、维生素A 2200毫克、胡萝卜素4毫克、维生素B 11.8毫克、维生素B 21.5毫克、维生素C 90毫克、尼克酸18毫克。男女生略有差别,男生比女生指标略高。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学习、实习任务繁重,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营养素的供给量必须与这一变化过程相适应。这个时期的男孩子,由于肌肉和骨骼生长的需要,每天蛋白质供应量应不少于55克,矿物质中的铁与钙以及B族维生素需要量大。而女孩子由于月经来潮致使铁大量丢失,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将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中职生每日应吃大米或白面550克、豆制品400克、肉类100克、各种蔬菜500克、食用油25克。此外,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应吃2个鸡蛋,500克牛奶或酸奶和100克水果。另外还应该经常吃一些水产品和动物内脏。

据调查,目前中职生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其次为蔬菜、肉类、豆类及制品。水果、鱼类、乳类、蛋类等的摄入量均未达到要求,饮食构成不够合理。

3.饮食习惯不科学

中职生大多为学校住宿生,远离父母和家庭,日常饮食由自己掌握,很多学生的生活习惯极不科学,主要表现在:(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或从不吃早餐,三餐分配不合理,各餐热量分配不均衡。(2)许多学生沉迷网吧,常在校外包夜上网,使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饮食习惯的不科学。(3)挑食、偏食、吃零食现象严重。女生中蛋白质摄取量偏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食用量低,糖摄入量普遍超标。(4)吸烟、饮酒的学生逐渐增多,甚至一些女生也沾染了这些恶习。他们仗着年轻,忽视身体健康,大量的抽烟喝酒损害了肺脏、肝脏和生殖功能,还妨碍了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三、提高中职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1.加强营养卫生知识的教育

应该把食堂管理也纳入到学生管理中来。食堂应配备具有一定营养知识的厨师,并加大对炊事人员食品营养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饮食营养水平,以保证学生的饮食健康。同时可以考虑对学生增加饮食营养方面的讲座,或直接在体育课中加入营养与健康的知识,并在体育课考试中占一定比例。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获得饮食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三餐热量分配要科学合理。但是,中职生中有相当多的同学不吃早餐,或对早餐重视不够,在食物选择上比较随意。因此,学校应大力推广营养早餐,要根据学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科学合理搭配,使学生吃到热量和各种营养素都达标的早餐。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纠正因偏食、挑食造成的营养不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吸烟、饮酒、沉迷网吧等不良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他们自觉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3.完善饮食结构

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全面的、均衡的,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就应当广泛食用多种食物。中职生活动量大,对能量的需求量也大,谷类食物基本能满足,因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现在中职生饮食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产品、奶类及水果蔬菜等摄入量较少。建议应适当增加豆及豆制品、乳及乳制品、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禽蛋、深色蔬菜及海产品的供应,以丰富食物品种,均衡营养、促进健康。

4.社会共同关注,努力维护学校的饮食环境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周边出现了许多网吧、饭店、快餐店,还有街边商贩、烧烤摊,这些路边摊出售的食品,多为自己加工制作,食品原料质量没有保障,使用的用具多为不合格产品,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健康证明。部分学生长期食用这些不卫生食品,以及快餐店里营养价值极低的快餐,导致学生身体健康和体质急速下滑。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尽早整治学校周边的不卫生摊贩,定期检查饭店、快餐店等餐饮机构的卫生条件,切实维护好学校周边的饮食环境,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旺盛,心理变化复杂,正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好时光,脑力和体力活动量大,消耗的能量多。因此,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膳食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自己本身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本钱。

参考文献:

[1]李殿鑫.饮食营养与健康[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2]陆建邦,孙喜斌,单新国.饮食营养与健康[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4).

[3]赵法.今日营养与健康[M].金盾出版社,1985(6).

[4]王大江.对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误区;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 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受西医理论影响,很多人对于中医理论认识仅限于疾病的康复医治上,而忽视中医养生的预防调理功能,简单的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还有些人具有过于依赖中药治病的心理,一旦身体不适,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药治疗,轻视 “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降低。

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每个人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养生保健方法就会不同,进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很多人在进补时虚实不分,盲目进补,过于注重食补疗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补药利于健康的不科学观念。

3 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形体养护,重视身心协调,主张 “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中医养生包括情志、食补、药物、气功、运动、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养生时应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3.1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应注重个体精神方面的保养,注重情感疏导,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影响,在中医“形神一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静心寡欲、愉悦情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精神调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3.2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增进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按照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保精固肾,调息养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时的寒、热、温、凉变化来调节生活规律,做到养生与天时气候同步。

3.3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合理调整人体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科学营养成分的摄取搭配,日常生活中应定时定量适度饮食,加强饮食卫生和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

3.4运动养生: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运动来调节精力、强身健体,促进消化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运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和锻炼,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达到筋骨舒活,强身健体之功效。

3.5药物养生:人体在各种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针对不同病状采用药物服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内容。在医治养生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把握药物服用剂量和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合理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健身强身。

结束语: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健康肌体的重要养生手段,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及多样化特征,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有效养生方法,避免曲解养生之道而导致养生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