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水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37:17

缴费水平

缴费水平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效率

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是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应该考虑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还应分析财政的负担能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以天津市为例,对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效率进行研究。

一、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困境

财政作为社会保险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最主要的提供者,承担着维护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责任;财政投入社会保险资金能否高效运用,关系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前途。然而,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使现行的社会保险体制陷入了难以克服的财政困境之中。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理论界对财政资金的社会保险投入理论思考不足

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由无数独立的私人资本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展开的;作为无数私人资本集中代表的西方政府,其活动必须符合私人资本的要求,反映私人资本的愿望。这就直接决定了西方财政收支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财政收支这种社会性的活动是直接以个人为对象和基础进行的。政府收入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和财产税等为主,而政府支出中的相当份额则直接用于个人的社会保险。正是因为用于个人社会保险的基金在财政收支中占据了重要份额,所以,西方财政理论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社会保险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探索。与西方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的几乎只是资金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国家的国营经济,而且国营企业不具有独立性,仅仅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几乎都集中到政府手中,国家的财政收支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运用自身权利的性质;其活动的对象也几乎都表现为直接对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个人直接发生的分配行为很少。因而,国内学术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使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收支与分配行为更加合理,而很少对与个人联系密切的社会保险理论进行思考与关注。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的对象虽然有所变化,并开始注重于对个人的收支活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影响并监督决策的思想,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财政理论界,对社会保险理论的思考以及对其体制改革的探讨,仍然显得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需要。

2.现有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关键因素

要分析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应主要分析税收收入结构。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虽然税负更为公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税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仍十分明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西方各国的税收收入主要由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组成。大多数国家中的社会保险税在税收总收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且税种多为税负易于转嫁的间接税;直接税和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税收中,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特别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主要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使得我国财政难以“专款专用”。而且在其他支出项目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很难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社会保险,从而制约了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

3.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不合理与不统一,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

以养老保险为例,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的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可见,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仍是以“费”而不是以“税”的形式进行;其征缴、管理、使用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而未纳入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规划,因而存在费率不统一、缴费率偏高,但实际缴费偏低、负担不公的现象。据统计,我国2004年平均缴费率已达27.8%,有的地方高达30%。如此高昂的费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20%),显然已处在费率禁区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企业的避费行为。用拉弗曲线表示(见图1),在费率区间(0.20%)时,缴费额随费率的上升而上升;若费率超过限额20%就进入了费率禁区,费率的上升反而导致缴费额下降。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老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的,而且新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挪用,新老个人账户普遍成为空账,从而使得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职工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险风险。

4.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利于弥补严重的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失衡

由于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尚处于酝酿阶段,而社会保险费又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因而财政部门没有专款用于社会保险。目前,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仅局限于“抚恤与社会救济”。这种支出结构与国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表2、表3)。

从表2和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和英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巨大差异。英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险、健康和教育的转移性公共支出占到总支出的58.46%;而我国用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9.38%。这说明,英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履行着较强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因为政府公共支出中所发生的资金转移主要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英国政府的这种公共支出结构既有利于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又有利于保持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平衡。

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则履行着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政府实际上直接以产品或劳务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用其所掌握的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相交换。因而,一方面这种支出结构对于生产、就业、资源配置以及社会总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支出结构虽然也会影响到国民收入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因此,中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2003年,在大量体制外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的情况下,中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6,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相当明显。同时,因为这种支出结构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相对较弱,所以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平衡。

二、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优化设计——以天津市为例

(一)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社会保险对职工而言是一种权益,对企业而言则是一种负担。如果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缴费过多,将使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下面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为例,考察企业承受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的能力。

根据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一般财务状况,在企业产品的出厂价中,约有39.4%左右为新增价值。这意味着,在100元的产品出厂价中,增加值为39.40元。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回归出新增加值中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Y=ALαKβ其中,Y为产量,L为劳动要素投入,K为资本要素投入,α和β分别代表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的弹性和资本投入的弹性。对上式作对数变换,可得:

LnY=LnAαLnLβLnK

运用表4中1991~2003年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工资和资本支出以及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可以分别回归出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率。

LnY=7.42690.7709LnL0.0896LnK

(6.9881)(5.5064)(0.4522)

R2=0.9844F=315.2639P=0.0001

上述分析表明,产品新增加值的77%用于支付职工工资,8.96%用于资本报酬。这意味着,在39.40元的新增加值中,有30.30元用于支付职工工资,而资本报酬为3.50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本成本(如折旧和借贷资本的成本)大约占资本报酬的40%。因此,3.50元的资本报酬中就有1.40元的资本成本,剩下的2.10元为企业利润。国有企业仅有2.10元利润,若全部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只能约占工资总额的7%左右,这是企业缴费的上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能够承受的社会保险统筹缴费的最高限度为7%。但现实中,企业须缴纳占工资总额20%的养老保险费、8%的医疗保险费、2%的失业保险费、1%的生育保险费和1%的工伤保险费。因此,企业总共须承担占工资总额32%的社会保险费。这一比率比企业所能承受的最高缴费限度高出4倍多,企业难以承受这一负担。

(二)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在确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时,应该考虑职工个人的承受能力。职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现期消费,一部分用于远期消费形成储蓄。社会保险强制职工缴费在一定意义上执行了储蓄的功能。

假设社会保险制度中个人缴费为B,个人现期消费为C,c为个人边际消费倾向,C0为不随收入变化的、稳定的消费,个人工资收入为Y,则远期消费为Y-C。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消费公式为:

C=C0cY

假设职工的全部储蓄都用来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费率为:

B/Y=(Y-C)/Y=(Y-C0-cY)/Y=I-C0/Y-c

如果求出c、C0和Y,就可以确定职工缴费率(B/Y)的最上限。下面根据表5中1991~2003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对C=C0cY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C=295.25170.7353Y

(5.0090)(83.6617)

R2=0.9984F=6999.28P=O.0001

由于不同年份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是变动的,因此个人承受社会保险缴费的最大限度在不同年份是不同的。将回归方程的结果代入B/Y=(Y-C)/Y=(Y-C0-cY)/y式,可得职工个人1991~2003年间对于社会保险缴费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1991年为11%,2003年达到24%。而据天津市规定,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为工资总额的8%;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中个人2%的缴费比例和失业保险中个人1%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缴费率总计为11%。这一比例与1991年持平,但远远低于2003年的24%,说明职工完全能够承受11%的社会保险缴费率。

(三)天津市财政能力增长趋势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5%~50%,因而在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撑下,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与此相比,天津市的财政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天津市2003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8%。

由于支持社会保险资金财政能力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因此,以下选用GDP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值作为对时间的函数,预测2005至2010年两者比值的变化趋势。

假设Y为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t为时间序号。根据表6的数据,可得如下方程式:

Y=1.38440.0249t

根据上述方程可以计算出2005~2010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的变化趋势为:1.68、1.73、1.78、1.83、1.88、1.93。如果2005~2010年天津市GDP保持12%的增长速度(近10年天津市GDP增速的平均值),则可以测算出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进而可以测算出2005~2010年天津市财政收入的规模。如果保持财政对社会保险补助的增长与GDP增长相同的速度,即每年用财政收入的12%进行社会保险补助,则可最终计算出2005~2010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险补助的财力(测算结果见表7)。也就是说,天津市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保险的财力可以保持18%的年均增长速度。

三、简短的结论

1.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严重偏重

从具体测算结果看,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远远超出了企业最高承受限度。从长期来看,企业是无力承受这一缴费水平的,这也是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逃避缴费从而造成收缴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以达到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

2.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率相对较低

目前个人缴费率相对于职工个人的缴费承受能力来说是一个较低的水平,实际上缴费率再提高几个百分点,个人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因此,可以在保持个人缴费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并将该增加的缴费全部用于社会统筹。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降低企业缴费率后形成的空白;另一方面还体现了社会保险的社会性和互济性的本质。

3.从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来看,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这一模式意味着政府是社会保险金给付责任的最后承担者。所以在采取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和提高职工个人缴费水平之后,对此产生的社会统筹资金收支缺口,政府必须以财政资金予以弥补。然而,从近年天津市各类财政资金支出增长速度来看,用于地方建设、科教文卫、行政事业等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对社会保险的补贴水平较低(见表8)。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从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中划出专门资金用于社会保险支出,同时更重要的是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压缩过度投资及减缓事业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险补贴。

4.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定型

缴费水平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以及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关注,按照当前我国的法律,企业应该按照规定为在职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缴费型社会保险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逐渐实施,企业对于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需要更加全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出现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基于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需要对企业社会保险缴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提出改善措施,从而使得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1当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用缴纳现状

1.1各地区企业社会保险费率不统一

2011年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明确了缴费的项目,但是没有对社会保险费率进行统一规划,没有提出比较一致的标准。达到统筹规模的企业基本都是在地市级,且会因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使得各区域中的企业缴费率有所不同。从1998年开始,截至2013年,全国范围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大约有16种标准,其中,最高的达到22%,最低的有10%。部分省份社会养老保险费率标准就有12种左右,使得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企业的实行情况就会有所差异,这就导致很多企业的员工权益得不到完全的维护。

1.2企业之间社会保险缴纳负担不均衡

和其他企业类型相比,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负担最重,下面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进行分析:所谓的缴纳基数就是指员工的实际工资,个人缴纳的金额是工资的8%,单位缴纳的金额是工资的20%.这里的缴纳基数不能低于所在地区该行业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60%,与此同时,也不能超过平均工资的300%.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来说,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比较来说,企业支付的工资就比较多,养老保险费用也较高,远远超过了其他企业类型,经济负担较重。例如,A企业为资本密集型企业,有员工100人,年平均工资是5万元;B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有1000人,年平均工资是2.5万元。但是,B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按照20%费率标准进行缴纳,比A企业多缴纳的就有400万元。

1.3社会保险制度抑制了参保积极性

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一般处于整个社会工资水平的最底端,众多企业劳动者每个月领取的工资也许刚刚超过法定的最低工资。过高的缴费费率减少了企业劳动者当期收入,进而直接影响到其当期消费和现实的生活水平。现实中,企业有许多劳动者主动要求企业不用参加社会保险,而把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作为工资发给自己。

2完善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

2.1调整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

现在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比较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高,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高的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之前的现收现付转变为统筹结合制度。在该转型阶段,存在着大量的隐形债务,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高就可以抵消部分隐形债务。但实际上,这种制度对于隐形债务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就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远发展战略来看,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是势在必行的。

2.2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控制

从企业目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找到能够减轻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途径,然后把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与整个省的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相结合,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能够切实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优化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对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①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明确其承担的责任,建立社会保障多渠道达到所需资金;②社会保险投资收益率不断得到提高;③明确、提高个人缴费率以及个人的责任;④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缓解社会保险缴费负担。

2.3加快改革工资制度

在个人工资范畴社会保险缴纳基金不断提高时,其中随之上升的是个人的部分。这样一来,在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就可以适当下调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我国目前所采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和企业申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制度,这种企业“虚报”缴费基数的申报制度会造成可乘之机。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要求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在结算员工工资时直接将其职工的工资打入社保卡中(每一位参保者在劳动保障部门,都会给参加社会保险的都办有社保卡)。这样,企业不需要申报,社保部门就根据每个人的工资情况通过社保卡来进行员工的查询。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杜绝企业虚报缴费基数的情况。

2.4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投资多元化的社保基金,进入银行和投资政府债券后,社保基金占了一定的比例,可以取出一部分股票和进行证券投资而投入的社保基金;例如指数化投资、股权投资与信托投资等;可以运用新型的投资工具在保障其收益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对这些进行合理的投资搭配。与此同时,政府要进行配套改革,对影响与妨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方面加以完善。例如,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运营监管体系的社会保险基金,对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等。为了实现其保值增值,可以把社保基金投入到资本市场、金融,这也是实现社保基金规模扩大的方式之一,但是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同时因为社会保险基金是职工的保命钱,因此在社保基金的投资时一定要特别谨慎。

2.5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降低国有企业的缴费负担:①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开辟新的安置一部分富余职工的经营领域。诸如一些大中型企业有丰富的基础原材料的优势,就可以进行加工原材料。这样,就能开辟出新的工作岗位,解决一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②可以运用一些经济手段,诸如政府可以推出免税和低税的经济政策,从国企中走出去,鼓励职工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③职工选择停薪留职也是被积极鼓励的。市政府可以给这些职工适当的补偿费用,减轻企业的负担,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3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和谐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而社会保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起着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还可以满足职员的生存需求。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完备程度的提高也是我国向和谐社会迈进的重要途径。

作者:郭建明 单位:江苏省宏源电力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3(1).

缴费水平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效率

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是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应该考虑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还应分析财政的负担能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以天津市为例,对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效率进行研究。

一、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困境

财政作为社会保险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最主要的提供者,承担着维护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责任;财政投入社会保险资金能否高效运用,关系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前途。然而,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使现行的社会保险体制陷入了难以克服的财政困境之中。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理论界对财政资金的社会保险投入理论思考不足

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由无数独立的私人资本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展开的;作为无数私人资本集中代表的西方政府,其活动必须符合私人资本的要求,反映私人资本的愿望。这就直接决定了西方财政收支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财政收支这种社会性的活动是直接以个人为对象和基础进行的。政府收入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和财产税等为主,而政府支出中的相当份额则直接用于个人的社会保险。正是因为用于个人社会保险的基金在财政收支中占据了重要份额,所以,西方财政理论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社会保险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探索。与西方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的几乎只是资金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国家的国营经济,而且国营企业不具有独立性,仅仅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几乎都集中到政府手中,国家的财政收支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运用自身权利的性质;其活动的对象也几乎都表现为直接对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个人直接发生的分配行为很少。因而,国内学术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使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收支与分配行为更加合理,而很少对与个人联系密切的社会保险理论进行思考与关注。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的对象虽然有所变化,并开始注重于对个人的收支活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影响并监督决策的思想,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财政理论界,对社会保险理论的思考以及对其体制改革的探讨,仍然显得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需要。

2.现有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关键因素

要分析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应主要分析税收收入结构。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虽然税负更为公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税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仍十分明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西方各国的税收收入主要由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组成。大多数国家中的社会保险税在税收总收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且税种多为税负易于转嫁的间接税;直接税和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税收中,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特别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主要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使得我国财政难以“专款专用”。而且在其他支出项目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很难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社会保险,从而制约了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

3.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不合理与不统一,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

以养老保险为例,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的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可见,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仍是以“费”而不是以“税”的形式进行;其征缴、管理、使用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而未纳入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规划,因而存在费率不统一、缴费率偏高,但实际缴费偏低、负担不公的现象。据统计,我国2004年平均缴费率已达27.8%,有的地方高达30%。如此高昂的费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20%),显然已处在费率禁区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企业的避费行为。用拉弗曲线表示(见图1),在费率区间(0.20%)时,缴费额随费率的上升而上升;若费率超过限额20%就进入了费率禁区,费率的上升反而导致缴费额下降。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老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的,而且新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挪用,新老个人账户普遍成为空账,从而使得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职工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险风险。

4.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利于弥补严重的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失衡

由于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尚处于酝酿阶段,而社会保险费又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因而财政部门没有专款用于社会保险。目前,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仅局限于“抚恤与社会救济”。这种支出结构与国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表2、表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能够承受的社会保险统筹缴费的最高限度为7%。但现实中,企业须缴纳占工资总额20%的养老保险费、8%的医疗保险费、2%的失业保险费、1%的生育保险费和1%的工伤保险费。因此,企业总共须承担占工资总额32%的社会保险费。这一比率比企业所能承受的最高缴费限度高出4倍多,企业难以承受这一负担。

(二)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在确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时,应该考虑职工个人的承受能力。职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现期消费,一部分用于远期消费形成储蓄。社会保险强制职工缴费在一定意义上执行了储蓄的功能。

假设社会保险制度中个人缴费为B,个人现期消费为C,c为个人边际消费倾向,C0为不随收入变化的、稳定的消费,个人工资收入为Y,则远期消费为Y-C。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消费公式为:

C=C0cY

假设职工的全部储蓄都用来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费率为:

B/Y=(Y-C)/Y=(Y-C0-cY)/Y=I-C0/Y-c

如果求出c、C0和Y,就可以确定职工缴费率(B/Y)的最上限。下面根据表5中1991~2003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对C=C0cY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C=295.25170.7353Y

(5.0090)(83.6617)

R2=0.9984F=6999.28P=O.0001

由于不同年份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是变动的,因此个人承受社会保险缴费的最大限度在不同年份是不同的。将回归方程的结果代入B/Y=(Y-C)/Y=(Y-C0-cY)/y式,可得职工个人1991~2003年间对于社会保险缴费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1991年为11%,2003年达到24%。而据天津市规定,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为工资总额的8%;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中个人2%的缴费比例和失业保险中个人1%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缴费率总计为11%。这一比例与1991年持平,但远远低于2003年的24%,说明职工完全能够承受11%的社会保险缴费率。

(三)天津市财政能力增长趋势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5%~50%,因而在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撑下,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与此相比,天津市的财政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天津市2003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8%。

由于支持社会保险资金财政能力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因此,以下选用GDP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值作为对时间的函数,预测2005至2010年两者比值的变化趋势。

假设Y为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t为时间序号。根据表6的数据,可得如下方程式:

缴费水平范文篇4

作为一名基层社保工作者,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30至40岁左右的下岗失业职工,他们距离退休还有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这种说法心存疑惑:我们已经有15年以上的缴费或视同缴费工龄,还需要缴费吗?我们对他们的答复是明确的:你们应该续缴基本养老保险。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下岗失业职工的缴费历史和退休时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办法决定的。一方面,所谓“缴费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这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必要也是最低条件,主要针对开始缴费时年龄偏大且没有缴费历史的城镇个体劳动者,他们一般从开始缴费到法定退休年龄只有15年左右缴费年限,由于缴费时间短,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而下岗失业职工已具有较长的缴费历史,缴费起点高。根据退休养老保险金设计原则,缴费时间长、缴费水平高,则保障水平高。所以说,下岗失业职工应该续缴基本养老保险,否则,就失去了原有的缴费优势。另一方面,根据下岗失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方法,也应该续缴基本养老保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四部分组成: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

2.过渡性调节金=99元+年功工资(最多不超过129元);

3.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4.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工资*1.4%*建立个人帐户前(1996年)全部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退休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指数(职工历年缴费工资与当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相加求出的加权平均值)。

缴费水平范文篇5

一、坚持组织收入为中心,保持各项基金(费)收入平稳增长

(一)认真做好收入分析预测工作。按月分析和预测费源情况及收入形势,根据实际费源和工资增长水平、按增减因素分费种对下期或全年收入进行预测,为领导决策、组织收入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二)切实加强日常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催报催缴,提高当期申报率、入库率,确保征缴率达到90%以上。

(三)抓好欠费清理工作。通过费源普查,详细掌握缴费单位欠费数额、滞纳金数额、欠费原因等,对欠费实行动态监控,在其具有缴费能力时,及时清欠入库。

(四)统筹兼顾,各项基金费征收工作全面推进。在大力做好社保费征收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全面做好其它基金费征收工作。认真分析费源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加大征收力度,做好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工会经费的工作。

二、继续深化改革,巩固社保费“一票多费”征收改革成果

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社保费“一票多费”征收改革,全面对参保单位进行缴费登记,补录和完善缴费单位信息资料并编制统一的缴费代码;加强与劳动、财政、人行等部门联系,统一参保号,实现计算机联网,逐步建立社保费“自行申报、自核自缴、查帐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

三、继续扩面征缴,积极拓展征收管理范围

面对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社会保险费收入平稳增长,将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扩面征缴,开拓新的有效费源。

参保扩面。今年,要以非公经济组织、服务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扩面主要对象,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参保扩面工作。

扩面征缴。积极接手失地农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等社保费的征收;加强未参保企业职工参保和断保续保职工养老保险费征收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失业保险费扩面征收;全面推进扩面征缴。

顺利开征。全面接手在校大学生(师专)城镇居民医保费征收工作。与教育、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密切协作,互相配合,确保顺利开征。

四、大力夯实基础,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开展费源普查。按照省、市局要求,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会保险费费源普查工作。详细调查各类缴费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各险种缴费人数、工资基数、欠费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调查数据,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在费源调查基础上,以现代化分局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分户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二)加强申报管理。全面实行社保费“双基数”申报管理,核准缴费依据,据实核算和及时调整缴费基数,提高征收质量。

(三)强化收入分析。认真分析各项基金(费)收入的特点、收入的增减变化原因和组织收入所采取的措施,切实提高收入分析质量,真正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四)落实专项治理。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组织检查社保费缴库制度、票证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以前检查、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举一反三,认真排查新的问题,采取自查、重点督查的方法,督促各征收单位规范征管,严格执行社会保险资金财务制度规定,确保收入安全。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全面使用。加强软件使用培训,进一步完善征管业务流程,正确操作社保费征管软件,从缴费登记管理、费源管理、欠费管理、征管程序、缴费服务、信息传递、统计报表等方面均纳入信息化管理。

提高效率。积极推进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实现信息系统及时畅通和数据真实可靠,推行网上申报、网上批量代扣、个体刷卡缴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发挥征管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快建立联网征缴平台的进程,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六、强化缴费服务,提升优化服务水平

一是牢固树立为缴费人优质服务的理念。坚持以缴费人为中心,尊重缴费人、相信缴费人、贴近缴费人、方便缴费人,以为缴费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以满足缴费人需求,达到缴费人满意作为优质服务的标准。

二是落实为缴费人优质服务的措施。在申报期期限前一日,对未申报的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进行提醒服务。认真落实困难企缓缴和降率优惠政策,做好破产、关闭企业欠费核销和困难企业欠费挂账工作。

三是简化缴费程序、方便个人缴费。推广税银联网扣缴方式,对社会保险费缴费个人和城镇居民医保费缴费个人实行无区域征收,个人可就近到银行网点缴费。

四是开展宣传调研活动,提高服务水平。

缴费水平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养老保险;缴费;消费储蓄;影响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国经济的影响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它的市场开发潜力以及营销空间都非常广阔。

一、中国养老保险缴费的大背景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也丝毫没有减少的趋势,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很多研究认为,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才是最为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过高的储蓄率使得资金无法充分使用,资金利用率低将限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我国居民之所以保持这么高的储蓄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于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更加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抵御风险方面尚有不足,在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福利政策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因此居民有意愿留出足够的收入进行预防性储蓄,包括教育、重大疾病、住房以及养老等项目。尽管在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证明这一预防动机的重要性,但是一些研究已经指出,我国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们的基本福利保障得到满足,最终才能刺激消费,降低储蓄率,与此同时,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二、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

在理论上,养老保险缴费对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影响比较简单。如果不存在不确定性以及信贷约束,那么养老保险缴费和储蓄之间是互斥的关系,也即养老保险费增加,那么储蓄减少,养老保险费减少,储蓄增加。下面将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当养老保险缴费收益和储蓄收益一致时,这二者之间完全对等,储蓄的减少量完全和养老保险缴费的增加量一致,第二种就是当养老保险缴费收益比储蓄收益大时,那么人们将会增加当期消费,并且储蓄数额的减少比养老保险缴费大;第三种就是当养老保险收益比储蓄少时,那么人们就会减少消费,并且储蓄数额的减少比养老保险缴费少。无论是这三种情形的哪一种,养老保险缴费都会对储蓄和消费产生影响。由于养老保险缴费可以看成是为了未来收益而减少当期消费的行为,所以居民现在缴费行为将受制于以后收益的多少。从1998年开始,国家强制规定要求工作人员将工资的11%进行养老保险缴费,同时企业也需要为员工承担一部分份额。一旦养老保险缴费时间达到15年,在工作退休之后,就可以享受到所缴纳费用的收益。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在15年之后,居民通常情况下都能够享受到当前社会20%的平均薪资水平。2006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又有所调整,将原来的11%的水平减低到了8%,由此养老保险收益的发放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办法也显得更加人性化,即不再按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需要和缴纳的时间、退休年龄、居住地的平均寿命等等进行综合计算。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改革后的办法表达出了多工作、多缴费、多养老保险收益的思想,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居民缴纳养老保险收益的欲望,同时,未来收益的确定性加强也将鼓励居民增加当期消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保险缴费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影响储蓄与消费的,养老保险缴费相当于是对于未来的一种投资行为,未来收益的确定与加强,就能够使得居民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所以,为了能够使得我国居民的储蓄率有所减少,我们可以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落实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因为实践证明这是有一定效果的,同时也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改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都有利于刺激消费,减少储蓄,进而有效解决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加强,我国居民的应对风险能力就会提高,因此储蓄的预防动机就会减少,消费能力就会加强,进而影响到储蓄和消费。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的当期储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有效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居民进行较高储蓄的原因不仅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还有一些历史原因等,这些都有待于大家的共同探讨以及解决。只有对这些进行细致的研究才会使得我国的居民储蓄率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作者:张凌霜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

缴费水平范文篇7

新的计发办法中养老金的计算包括四部分:(1)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个人指数化平均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3)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工资×账户前视同缴费月数1.3%;(4)过渡性调节金=120+工龄(不得大于150);其中1998年9月30日后参加工作的养老金只包括前两项。

(1)新计发办法较原办法中基础养老金中,工龄每多一年,基础养老金则提高1%。并将指数化月缴费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加除2,一方面体现出个人缴费指数高的职工基础性养老金高,另体现出了职工缴费时间越长,所得养老金也越多。较原先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的简单计算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也体现出缴费水平高、时间长的养老金待遇就高的理念,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

(2)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不同退休年龄规定了不同的计发月数,较过去的固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有了很大的进步,根据职工退休时距平均寿命的多少来决定个人账户计发的月数,更加的科学合理。

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

中国政府组织的养老保障,确保大多数人的养老保险待遇得到保证。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运行情况。新的计发办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运行近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新办法计发退休费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1)按照现行的缴费比例进行缴费,如果是1998年9月30日后参加工作的,预计退休时的月养老金只有平均工资基数的一办强,也就是说预计养老金替代率至多达到0.6。不能满足企业的养老金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易降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养老保险替代率指退休金价值占某一时期内员工收入的比例,从某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知道其退休后的生活大概可以维持在什么水平。)原因是他们推行最低公共养老金水平。中国的社保养老替代率基本达到60%左右,当然,这是针对社会平均工资而言的,对于低收入者,也就是月收入两千多元的人比较有利。而社保养老基金不能满足养老需求,是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月入1万元,替代率就只能在20%以下。根据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过高的替代率会使参保人、企业、国家不堪重负,但是处于社会互济的考虑,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较高的替代率有利益他们保证退休以后的生活,而中高收入阶层收入渠道较低收入阶层要多,包括储蓄、基金、股票、房产租金等等,但是如果高低收入阶层的替代率差距太大,无疑打击了中高收入阶层缴费的积极性,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安全有效运行。

(2)对于那些有固定工龄的职工,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账户前视同缴费的工龄在换算养老金时的参考依据存在不合理之处。

①视同缴费工龄换算养老金时的依据为账户后缴费的水平,即现在工作单位效益的好坏,决定着职工过去固定工龄的养老金换算水平。缴费水平高的,建账户前工龄也随之升值。这对于那些单位过去效益好,而现在效益下降,工资待遇低的职工就存有不合理性。

②另外,如果有较长视同工龄的职工所在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原来职工工资水平高,后来缴费工资降低了,还会出现工连续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计发待遇越低的情况,存在不合理性。如一名有10年视同工龄的职工,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缴费水平一直较高,后来缴费水平下降了,出现了越是继续缴费,退休后养老金越是下降的问题。

3通过对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研究,养老金计发办法需要继续改革

首先要改进养老金计发办法,更加充分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能保证广大职工的基本退休养老待遇,又能使单位效益好,工资待遇水平高的职工在退休时计算养老金能合理体现出可以被接受的待遇增加额。虽然现行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对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补充,但是现在企业年金系统设计的过于复杂,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年金的持续发展,四个角色的信托模式(在法人受托模式中,企业年金的管理机构有四个角色,分别是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将使很多企业在建立年金时出现困难。无法使企业年金制度的得到广泛的推广。

4通过对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利弊分析,国家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更加灵活的分配方式,实行多层次保障。第一层次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第二层次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由政府监管、强制性的、规定缴费额的养老保险计划,即缴费性养老保险计划。第三层次自愿的个人养老基金即个人投保,以及企业开办的职业年金计划。由于这一层次计划属于微观主体的自愿行为,称其为补充养老保险计划。通过完善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分配方式,达到将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养老保险制度之中的目的。

(2)鉴于实行新制度后,与“老人”相比,“中人”和“新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将逐年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根据工资增长率、物价指数等参数对养老金替代率进行适度调整,才能避免老年人口由于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而堕入贫困。因此,对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及其调整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可浮动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保证各个收入阶层的养老保险替代水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3)大力宣传和推广企业年金,并简化、放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渠道,使企业效益好,有缴费能力的企业职工,能够更加方便、简单的操作,通过建立企业年金,提高对广大企业职工的保障,总体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特别是使中高收入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低的现状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养老保险多方位分层次发展。

(4)对职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的固定工龄,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换算,不再按照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缴费水平衡量其在建立个人账户前工龄的价值。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的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摸索前行的同时,我们应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理念,通过使用采用现代化精算技术,保证制度建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能够在能力范围内,保证养老保险替代率达到较为合理的水平,从而提高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形成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发展的目标。

缴费水平范文篇8

一、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现实意义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那些以不固定、分阶段等非传统就业形式从业的劳动者,他们在工作地点、报酬、保险福利等方面与传统主流就业人员存在很大不同。根据来源不同,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可被分成三大群体:一类是由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构成,他们在失去正式劳动关系后选择受雇于个体组织、小型私企或从事个体劳动等,这类人群的人数较多,具有收入低、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不稳定的特点。第二类是自身拥有较高知识技能,选择从事自由职业的人群,如部分作家、律师、自媒体等。他们知识和收入水平较高,自身养老意识和能力也较强,但与第一类相比,所占比重较少。另一类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拥有农村户籍,在养老方面具有特殊性,本文选取第一类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其特点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发挥保障作用。老龄人口比重地不断上升,使养老保障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除少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人外,养老金待遇已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化解年老风险的主要途径,它关乎民生,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表1可以看出,到2010年灵活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5.7%,之后年份虽有回落但都保持在25%以上。这说明在我城市就业人群中,有1/4以上的人属于灵活就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养老保险扩面的主要对象。(二)满足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长的养老需要。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养老观念的转变,养老保险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也逐渐增强,且与年龄呈现正相关。有学者曾对120位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做过调查,其中27%的人有强烈的参保意愿,58%的人有参保想法,两部分合计占总人数的85%,这说明在未来养老压力下,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是认同和接受养老保险的,并有较强的参保意愿。根据CGSS2013中灵活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年龄在36-45岁、46-55岁的人员参保率分别为54%和69%,而0-25岁和26-35岁年龄段的参保率却仅有28%和37%,这说明参保人员主要集中在高龄人群中,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不同于单位在岗职工,该类人群参保没有强制性保障,依靠的是其主观需要。大龄人员参保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使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未来的养老压力,这也说明他们的参保需求其实一直存在,并影响着其生活和发展。

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为了将更多人纳入到保障范围内,让更多人能够“老有所养”,国家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照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的标准缴纳保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参保弹性,在原缴费基数的基础上划定了60%-300%的可选区间,并进一步完善异地转移和断保续缴等工作。国家为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在政策上做了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情况。(一)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比例较低。随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工作的推行,灵活就业人员成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的主要对象,但现阶段他们的参保情况却并不乐观。表2数据显示,到2016年该群体占城镇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28.36%,而参保率却仅有22.02%,近80%的人员游离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外。由此可见,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参保人群中,有1/4是由灵活就业人员组成,但他们中却仅有1/5的人真正地实现了参保,导致养老保险的扩面受阻。国家从05年正式提出将该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类人群的参保人数虽在逐年增加,但他们的参保率仍不能与其在就业人员中较高的人数比例相匹配,参保增速相对较慢。(二)现行缴费与待遇计发标准加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负担。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灵活就业人员这一群体较为全面的统计数据,本文根据城镇就业人员和单位就业人员的数据,按以下公式推算该类人群的平均收入水平:P3=(P1-P2)/N其中P3为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额,P1为城镇就业人员年工资总额(城镇就业人员年工资总额=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当年城镇人口数),P2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总额,N为当年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人数。按照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数据,2016年P1=163869.3(亿元),P2=120074.8(亿元),N=1.1747(亿人),由此得出2016年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额P3=37281(元)按现有规定,当灵活就业人员选择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00%作为缴费基数时,2016年其个人缴费为12648.2元,占当年该类人群平均工资水平的34%,意味着他们要将1/3以上的收入用来支付养老保险,这显然是难以承受的。选择60%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时,应缴纳的费用降为7588.92元,但仍占其平均工资水平的20%。虽然随着缴费基数的下降,缴费数额也在随之减少,但相对于灵活就业群体的收入而言,参保的缴费负担依旧很重。另外,缴费数额关系到个人账户的积累,并影响最终的待遇水平。所以选择低缴费基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缴费时的负担,但也意味着到待遇领取时可能面临更大的养老压力。(三)参保者年龄偏大导致参保效果不佳。分析各地区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发现,其主要构成人员和参保人员在年龄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以贵阳为例,有学者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主体人群主要是35 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参保人群却主要是36-45岁的中年人,占比达42%,在关于北京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中,有51.43%的人群年龄在30岁以下,但他们的参保率却只有37%。这说明该群体的整体年龄正趋于年轻化,但他们的参保率却没能跟上,大批年轻的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被纳入保障范围内。参保者年龄偏大又会导致出现参保年限短,断保率高的问题,进而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效果。单位就业的劳动者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有较长一段稳定的参保缴费时间,而灵活就业人员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参保较晚,参保的年限也相应缩短。还有许多人抱着只缴15年的想法,在中断养老保险后不愿及时续保,出现大量断保情况。这既不利于维持养老保险稳定,保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又不利于灵活就业群体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不适之探源

(一)高缴费基数和高缴费比例同时存在。我国目前缺少针对灵活就业人员这一群体权威的调查数据,其参保缴费基数是以当地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础计算的,但该数据统计的人群是非私营企业的在岗职工,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相比,他们收入普遍更高、更稳定。就全国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749元/月,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107元/月,而当年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的最低缴费基数达到了3162元/月。这意味着他们可选择的最低缴费基数与其平均工资水平相同,在高缴费比例的情况下,设定最低缴费档次仅能勉强将该群体中高于平均收入线的人员纳入进来。而收入在平均线以下的人,即使有很强的参保意愿,也难以承受缴费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根据现行的缴费规定,可以列出以下公式用以计算参保过程中个人的累计缴费额:其中Y为参保人员累计个人缴费额;n为缴费年度;P为缴费第1年时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a为工资增长率;A为缴费档次60%-300%;B为个人缴费比例;为缴费第n年时所对应的缴费基数。按照该公式,将2017年作为第一个缴费年度,以7%的工资增长率累计缴费30年,其中a=7%,n=30分别计算单位职工(工资水平按当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累计缴费额可以得到:  Y1=521332.9(元)Y2=1303332.0(元)Y3=781999.3(元)Y1,Y2,Y3分别代表城镇单位职工、选择100%档次的灵活就业人员和选择60%档次的灵活就业人员的累计个人缴费额。可以看出,如果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按相同基数缴费,则灵活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额将会是单位职工的2.5倍,但单位职工能全部计入个人账户而灵活就业人员却只计入8%;如果灵活就业人员选择60%的低档次,缴费数额虽比之前有所下降,但仍比单位职工多缴一部分,同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也会明显少于单位职工。两类人群累计缴费额的对比可以说明,二者在参保缴费上存在明显差距,相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经济水平来说,他们的缴费比例过高,参保负担过重。(二)缺乏有效的补贴和激励机制。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不受单位影响,是没有强制力约束的自主行为。他们参保行为的产生和持续不仅需要内在养老需求的驱动,还需依靠外在补贴和激励机制的吸引。参保补贴是指以个人名义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后,各地政府为鼓励和帮助一部分人群参保而在一定时间内对符合条件的人进行的经济性补偿或优惠。从目前各地出台的补贴政策上看,较大的补贴力度为缓解灵活就业人员一定时期的缴费压力发挥了作用,但也存补贴门槛过高,标准不合理的问题。比如一些地区规定,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被认定为困难对象的人发放养老保险补贴,但实际上这部分困难人员自身参保能力很差,很多是未参保人员,但领取补贴的前提又是足额缴纳保险,所以最终能享受到补贴的人很少。而那些实际负担很大的已参保人群,却被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国家为鼓励大龄人员参保,减轻他们的缴费负担,推行了全国性的“4050社保补贴”政策,即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的没有单位给交社会保险的灵活就业者,可以申请并参加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但却忽视了其中占比最多的年轻群体。他们的养老意识普遍不强,又缺乏优惠政策的吸引,使其参保率很难提高。现行基础养老金是在缴满最低年限的基础上,按每多缴1年多发1%的标准计算的,其中“每满1年发给1%”一定程度上将缴费年限与待遇相联系,但实际上却没有对灵活就业人员延长缴费年限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他们的逆向选择性。如果按交满15年。后每月领取100元基础养老金计算,1%的比例仅能使灵活就业人员每年多领1元,这对总收益几乎没什么影响,所以导致他们的缴费年限普遍较短,参保效果不佳。(三)宣传服务工作针对性不强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参保人群都是单位职工,在国家强制规定下,单位为其办理参保并分担部分缴费负担,导致养老保险针对个人的宣传服务工作不强。目前养老保险在单位职工中已取得较好的参保效果,本阶段吸纳的主要对象转为灵活就业人员,但宣传服务工作却未能及时跟上,从而影响了该群体参保率的提高。因为相对于单位就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更多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判断,而针对性的宣传和服务正是他们增强参保意识,提高其对制度知晓程度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从一开始便从事灵活就业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单位的引导,更需要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但现阶段,灵活就业人员能够了解相关情况的渠道和机会较少,政府有关部门并未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做出调整来加大宣传。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了主要的吸纳对象,但相应的宣传服务工作却没有跟上,就会导致不适应情况地出现,阻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四)灵活就业人员自身脆弱性增加了参保难度。灵活就业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差,收入的抗风险能力低,参加养老保险是其抵御年老风险的有效途径,但缴费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又成为其参保过程中的主要障碍。2016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为68993元,而当年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为37281元,仅占在岗职工工资的一半多。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养老保险缴费在灵活就业人员的支出中占比较大,能左右他们的生活消费,甚至成为一种负担。低收入高负担使他们参保的意愿变的脆弱,极易动摇。当负担过重,或受其他经济压力影响时,灵活就业人员很可能选择不参保或断保。年轻人普遍存在“自己还不到考虑养老的年纪,现在参不参保不重要”的想法,缺乏主动关注养老保险相关信息的意识,常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另外,该类人群的文化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在蚌埠市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中,有13.2%的人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有60.5%的人为初中学历,二者合计占比达73.7%,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制约了他们对制度的理解程度。另外,工作时间和地点经常变动,也影响到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性,这些特点都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的脆弱性,增强其参保的不适应性。

四、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行路径

缴费水平范文篇9

养老保险制度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基金是否积累,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二是根据给付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在现收现付制中,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当前工作一代来负担,体现的是一种代际转移关系。基金积累制中,养老金待遇水平取决于个人退休前所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与历年的投资回报率有关。缴费确定型是指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外生的,而待遇水平是内生的。待遇确定型是指养老金待遇水平要么是固定的常数,要么与指定的变量挂钩,变量可以是社会平均工资或者是个人以前的收入和缴费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内生的,根据人口结构和工资增长情况而定。但是,实际上,无论缴费确定型还是待遇确定型,这种内生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不能过低、缴费率也不能过高。另外,目前也有文献(Lindbeck和Persson,2003)根据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是否含有精算成分进行划分,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精算型和非精算型:从宏观层面讲,如果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维持长期的财务稳定,我们称之为“精算平衡”(actuarialbalance);从微观层面讲,如果个人养老保险缴费的现值和其养老金收益的现值相等,我们称之为“精算公平”(actuarialfairness)。

一般地,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具有以上提到的多种性质。例如,它可能既是现收现付制,又是缴费确定型,同时还具有精算性质。但是,无论如何,区分这些分类方法对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是非常有帮助的。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养老保险促使财富在同一代人不同收入人群之间或代际之间的转移。简单来说,收入再分配效应包括两个方面:代内再分配(intragenerationalredistribution)和代际再分配(intergenerationalredistribution)。现收现付制无疑具有代际再分配的功能,但其代内再分配的效应取决于具体的缴费办法和养老金计发办法,即需要考虑其是缴费确定型还是待遇确定型。如果养老保险采取固定缴费率、待遇水平一视同仁,这必将产生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如果采取累进的缴费率,这种收入转移的效果就更加明显。如果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即具有精算性质,那么现收现付制的代内再分配功能将减弱。基金积累制一般不具备代际再分配功能,其代内再分配的功能也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如果是建立个人账户,强调个人所有权,其代内再分配的功能很弱;如果个人退休后,个人账户基金转换成年金形式进行发放,则其可以使财富从寿命短的人向寿命长的人转移。

二、改革前后的基本内容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这个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框架。根据此决定,所有的参保人员分为三类:“老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新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后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中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前参加养老金计划、实施后退休的人员。针对不同的人群,具体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也不一样,详细情况见表1。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这种“统账结合”模式遇到了重大挑战。具体表现在:1.由于国家想利用统筹基金来消化制度转轨成本,导致统筹基金负担过重,收不抵支,不得已只好借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便利条件,透支个人账户以确保当期养老金的发放。这就引起个人账户有名无实,形成“空账”。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失败。2.将会导致个人的严重“搭便车”行为。按照规定,只要个人缴费满15年以上,基础养老金都按照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0%计发。这样就很难激励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必将引起严重的“搭便车”行为。3.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按照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如果坚持此计发办法,无疑将会引起个人账户基金的收不抵支。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尤其是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国务院从2001年开始在东北三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措施包括:做小做实个人账户、增强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吸取东北三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最终形成了国发[2005]38号文。具体的制度规定参见表1。

对比国发[1997]26号文和[2005]38号文,我们可以发现2005年底的这次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调整了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相对比重。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以方便做实。同时,扩大社会统筹账户规模以增强统筹账户的基金实力。2.基础养老金部分引入了激励约束机制,强调了多缴费多受益的原则,能够有效地避免“搭便车”行为。3.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更加灵活,综合考虑了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应该说,这些办法的针对性非常强,对缩小“空账”规模、提高人们参保积极性以及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有效稳定地运行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三、改革前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部分属于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部分属于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部分的缴费率是固定的,毫无疑问属于缴费确定型。由于其强调个人所有权和可继承性,所以,个人账户部分几乎不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由于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具有明确的计发办法,我们通常认为社会统筹部分是待遇确定型。只不过改革前后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发生了重大改变,改革后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精算性质,基础养老金水平与个人缴费水平的关联性大大增强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统筹部分在待遇确定型的基础上,同时也规定了企业缴费率的上限。这样就使得社会统筹部分的内在调节能力有限,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要么国家强制提高缴费率或改变养老金计发办法,否则国家必须承担出现赤字的风险。

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社会统筹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研究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即代内再分配;二是研究养老保险的代际负担水平,即代际再分配。根据第二部分介绍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无论是代内再分配还是代际再分配,都与未来工资增长率、利率水平和缴费年限有密切关系。

(一)测算方法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们假设存在两类参保人员:一类是高收入者,另一类是低收入者。这两类人都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加入养老保险体系,加入时的年龄都为20岁,60岁退休,80岁死亡。在这里,我们未考虑由于生活质量不同而引起的预期寿命的差异。假设2006年在职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w,以后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a,年平均利率是r,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缴费率都为θ。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规定,高收入者的缴费工资是当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低收入者的缴费工资为当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60%。

根据表1中描述的改革前后我国养老金的具体计发办法,利用年金知识及其相关模型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可以求得以下所有计算参保人未来缴费和收益现值的公式。

参保人在新旧制度下所缴费用的现值可以用同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当a≠r时,高收入者未来年份所缴费用在2006年的现值CPV0H=年限。在这里,t=-15,16,…40,因为根据我国规定,缴费年限未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以下分析都假设个人缴费超过了15年。下标H、L分别代表高收入者、低收入者。上标1、0分别代表新、旧制度(下同)。

如果我们按照国发[1997[26号文的规定计发基础养老金,那么,当a≠r时,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在2006年的现值BPV0H=由于所有人的基础养老金待遇都相等,所以,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在2006年的现值BPV0L=BPV0H。

如果我们按照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计发基础养老金,那么,当a≠r时,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在2006年的现值BPV1H=收入者的平均缴费指数为3,低收入者的平均缴费指数为0.6。个人指数化年平均工资等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乘以平均缴费指数。

若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小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且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大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我们就认为养老保险制度能引起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即存在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反之,若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大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且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小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我们则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负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此外,若无论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都大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这说明该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负担是不公平的,下一代的负担要重于当前一代。反之,若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都小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说明下一代的负担要轻于当前一代。

(二)测算结果

我们分别根据不同的假设条件,对利率、工资增长率、缴费年限三个主要经济变量对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详细结果见表2至表4。

如表2所示,在工资增长率5%、缴费率20%、缴费年限40年的假设条件下,利率越低,原制度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越强。当利率为1%、2%、3%时,高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将分别“损失”(在这里,“损失”是指参保人未来养老金收益现值小于其所缴费用现值的情况)29.78元、28.42元、25.86元(为了简单起见,假设2006年的职工年社会平均工资为1元,下同),低收入者则分别获得净收益15.41元、7.29元、2.77元;而在新制度下,则基本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净收益都大于零。若利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无论在哪种制度背景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都将遭受损失。当利率为7%时,在旧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5.5元、1.9元;在新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0.98元、1元。

如表3所示,在利率4%、缴费率20%、缴费年限40年的假设条件下,工资增长率越高,原制度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越强。当工资增长率为6%、7%时,高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将分别损失25.9元和28.59元,低收入者则分别获得净收益2.62元和6.67元;而新制度则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净收益都大于零。工资增长率越低,无论在哪种制度背景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都将遭受损失。当工资增长率为1%时,在旧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3.41元、1.93元;在新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0.58元、1.36元。

如表4所示,在工资增长率5%、缴费率20%、利率3%的假设条件下,无论缴费年限多长,原制度都存在正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是,随着缴费年限的延长,高收入者的损失逐渐增加,低收入者获得的收益却并未随之增加。当缴费年限为25年、30年、35年、40年时,高收入者的损失分别为9.15元、14.19元、19.74元、25.86元;低收入者所获得的收益分别为6.12元、5.11元、4元、2.77元。而新制度则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净收益都大于零,并且缴费年限越长,对低收入者越有利。当缴费年限为25年、30年、35年、40年时,高收入者的净收益分别为5.75元、5.67元、5.08元、3.93元;低收入者所获得的净收益分别为6.12元、7.09元、7.97元、8.73元。

四、结论及启示

1.从代内再分配角度来看,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利率时,在原制度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在新制度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弱的代内再分配效应,且工资增长率与利率水平的差距越大,这种再分配效应越弱。当工资增长率低于利率时,无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参加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对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来说都不是一种明智选择,对高收入者来说尤其不利。

2.从代际再分配角度来看,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利率水平时,在原制度下,代际负担水平取决于当期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比例;而在新制度下,工资增长率越高,下一代的负担水平就越重。当工资增长率低于利率水平时,无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下一代的负担都比当前一代轻。

3.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利率时,在新制度下,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对低收入者越有利;在原制度下,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削富”的力度在加强,但同时“济贫”的效果并未加强。

缴费水平范文篇10

关键词:养老金;计发制度;养老保险缴费替代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挑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冲击与震动,都在思考和采取对策应对老龄社会的种种挑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通过对现行体制的调整、完善与改革,建立一个适应老龄化时代需要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5]38号文,即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同时实行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并实行5年的过渡期,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老人指2006年1月1日以前退休的职工实行的原养老金计发办法;中人指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期间退休的职工,新人指2006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

1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较过去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充分体现出了多缴费多受益的理念

新的计发办法中养老金的计算包括四部分:(1)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个人指数化平均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3)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工资×账户前视同缴费月数1.3%;(4)过渡性调节金=120+工龄(不得大于150);其中1998年9月30日后参加工作的养老金只包括前两项。

(1)新计发办法较原办法中基础养老金中,工龄每多一年,基础养老金则提高1%。并将指数化月缴费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加除2,一方面体现出个人缴费指数高的职工基础性养老金高,另体现出了职工缴费时间越长,所得养老金也越多。较原先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的简单计算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也体现出缴费水平高、时间长的养老金待遇就高的理念,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

(2)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不同退休年龄规定了不同的计发月数,较过去的固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有了很大的进步,根据职工退休时距平均寿命的多少来决定个人账户计发的月数,更加的科学合理。

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

中国政府组织的养老保障,确保大多数人的养老保险待遇得到保证。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运行情况。新的计发办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运行近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新办法计发退休费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1)按照现行的缴费比例进行缴费,如果是1998年9月30日后参加工作的,预计退休时的月养老金只有平均工资基数的一办强,也就是说预计养老金替代率至多达到0.6。不能满足企业的养老金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易降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养老保险替代率指退休金价值占某一时期内员工收入的比例,从某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知道其退休后的生活大概可以维持在什么水平。)原因是他们推行最低公共养老金水平。中国的社保养老替代率基本达到60%左右,当然,这是针对社会平均工资而言的,对于低收入者,也就是月收入两千多元的人比较有利。而社保养老基金不能满足养老需求,是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月入1万元,替代率就只能在20%以下。根据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过高的替代率会使参保人、企业、国家不堪重负,但是处于社会互济的考虑,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较高的替代率有利益他们保证退休以后的生活,而中高收入阶层收入渠道较低收入阶层要多,包括储蓄、基金、股票、房产租金等等,但是如果高低收入阶层的替代率差距太大,无疑打击了中高收入阶层缴费的积极性,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安全有效运行。

(2)对于那些有固定工龄的职工,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账户前视同缴费的工龄在换算养老金时的参考依据存在不合理之处。

①视同缴费工龄换算养老金时的依据为账户后缴费的水平,即现在工作单位效益的好坏,决定着职工过去固定工龄的养老金换算水平。缴费水平高的,建账户前工龄也随之升值。这对于那些单位过去效益好,而现在效益下降,工资待遇低的职工就存有不合理性。

②另外,如果有较长视同工龄的职工所在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原来职工工资水平高,后来缴费工资降低了,还会出现工连续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计发待遇越低的情况,存在不合理性。如一名有10年视同工龄的职工,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缴费水平一直较高,后来缴费水平下降了,出现了越是继续缴费,退休后养老金越是下降的问题。

3通过对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研究,养老金计发办法需要继续改革

首先要改进养老金计发办法,更加充分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能保证广大职工的基本退休养老待遇,又能使单位效益好,工资待遇水平高的职工在退休时计算养老金能合理体现出可以被接受的待遇增加额。虽然现行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对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补充,但是现在企业年金系统设计的过于复杂,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年金的持续发展,四个角色的信托模式(在法人受托模式中,企业年金的管理机构有四个角色,分别是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将使很多企业在建立年金时出现困难。无法使企业年金制度的得到广泛的推广。

4通过对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利弊分析,国家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更加灵活的分配方式,实行多层次保障。第一层次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第二层次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由政府监管、强制性的、规定缴费额的养老保险计划,即缴费性养老保险计划。第三层次自愿的个人养老基金即个人投保,以及企业开办的职业年金计划。由于这一层次计划属于微观主体的自愿行为,称其为补充养老保险计划。通过完善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分配方式,达到将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养老保险制度之中的目的。

(2)鉴于实行新制度后,与“老人”相比,“中人”和“新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将逐年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根据工资增长率、物价指数等参数对养老金替代率进行适度调整,才能避免老年人口由于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而堕入贫困。因此,对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及其调整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可浮动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保证各个收入阶层的养老保险替代水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3)大力宣传和推广企业年金,并简化、放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渠道,使企业效益好,有缴费能力的企业职工,能够更加方便、简单的操作,通过建立企业年金,提高对广大企业职工的保障,总体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特别是使中高收入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低的现状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养老保险多方位分层次发展。

(4)对职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的固定工龄,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换算,不再按照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缴费水平衡量其在建立个人账户前工龄的价值。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的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摸索前行的同时,我们应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理念,通过使用采用现代化精算技术,保证制度建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能够在能力范围内,保证养老保险替代率达到较为合理的水平,从而提高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形成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