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策略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37

高效学习策略

高效学习策略篇1

下面笔者由反思性学习与计划性学习策略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一、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策略

1.由复习整理入手,展开反思学习

首先,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石.在高考试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便开放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进行灵活变通.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基础知识入手,进行反思性学习,学会总结与归类,善于发现知识点、题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主要学习了幂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等.在复习时,学生可由函数性质与图象、表达式、函数值域与定义域、函数的对称性、单调性、奇偶性出发,将这些知识加以对比,并以表格形式来显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题过程中,需注意结合函数图象与表达式,以提高解题效率.

其次,学生可由基本技能入手,展开反思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技能就是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步骤与程序展开运算、处理数据、图表绘制等.在考试过程中,不但注重知识的考查,也重视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整理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技能继续反思.如通过导数来求解某函数最值,借助定义来判断函数单调性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复习反思中需要熟练把握的.

2.由解题能力入手,展开反思学习

在反思性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解题能力入手,反思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

第一,反思解题过程.(1)审题.这是解题的前提.当弄清题意后,才能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准确、快速解题.在解题时,学生要认真观察,敢于联想,提高审题能力,学会转化问题.(2)找出突破点.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的特点,发掘其隐含关系,并将其作为解题切入点,逐步解决问题.

第二,反思解题严谨性.在解题时,学生需全面思考问题,须有理有据.

第三,反思一题多解.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找出多种解题方法,从而发散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灵活运用知识,学会知识串联,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在一题多解中,学生学会对比,并找出最优解题方法.

二、高中数学计划性学习策略

1. 引导学生自我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则能找准学习方向,为制定学习计划作好铺垫.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分析:

首先,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这主要可由横向与纵向对比来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其中,横向对比,就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现状和班级学习情况加以对比,从而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全班学习中的位置;而纵向对比,则是学生将其当前的学习情况与原先学习状况加以对比,从而了解自己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潜力.这样,通过纵、横对比分析,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其次,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由于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而言,其学习习惯与方法则有所不同,于是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学习状况,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特点.如有些善于想象,有些记忆力好等,然后依据特点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2.明确学习计划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这又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课时目标、阶段目标、总目标等.其中,课时目标,即每堂课需完成的学习要求,如把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理解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直线的方程”时,学生需完成的课时目标: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斜率意义;把握由一点与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把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点斜式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依据条件求出直线方程;认识直线方程不同形式间的关系;把握直线方程各形式的互化等.而阶段目标,即依据学习阶段任务而设计的,如开学阶段、期中与期末阶段.总目标是学生经过长期学习而逐步实现的目标.这样,根据不同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科学安排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效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计划,从而增强课后时间利用率.如早晨与晚上,可进行知识记忆.当心情愉悦,能够集中注意力,且时间充足时,则可探究一些数学难题.

高效学习策略篇2

【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差异 存在问题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20-02

语言学可以笼统地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同样,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词汇学也可以大致分为理论词汇学和应用词汇学。理论词汇学,是研究词汇的理论方面,而应用语言学则以较多的语言材料描述英语词汇的历史现状。

一 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近几年统计的结果显示:(1)国内英语词汇研究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在研究英语词汇教学内容时所选取的研究视角以及所运用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愿意利用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体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语料库等多角度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

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语言学家发现心理认知能力的发展对语言的学习和习得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心理学家从学习者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入手,灵活运用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来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此外,国内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和理论出发,广泛而又深入地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吴世雄根据当时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情境记忆、联想记忆、形象记忆以及词汇的认知层次和呈现频率等方面论述了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迪。

2.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20世纪60年代,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的词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认知范畴的体现,并且认知范畴过程作为认知概念的一部分储存于大脑中,其外部表现是对外部实体、词汇进行分类、命名、

习得的过程和一个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此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

二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探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我认为民族文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其语言的词汇平面上,因为任何一种语言词汇往往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对应源于每种语言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每个民族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下面具体阐述中西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不对等的现象:

1.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如英语中的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它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另外,这种差异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在中西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

三 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存在的问题

1.英语单词记忆方法较单一且深度不够

目前在中国,相当多的学生在课后记忆单词通过记忆单词的字母组合,因此他们往往只注重单词的拼写及词义,而忽视了发音和词性。另外,由于他们缺乏对应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注重记忆词汇与词的用法、词法和前后缀等的结合,从而导致他们记忆单词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英语词汇的教授中,不应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单词,还应让他们掌握更多生动有趣的词汇记忆方法,从而增加他们学习词汇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

2.遗忘时间快

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懂得记忆的规律以及不当的记忆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记忆单词,但常常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这易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挫败感,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四 有效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1.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及身体语言等方式呈现词汇

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以及身体语言等进行直观情境教学,不仅使单词教学具体、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单词的兴趣。例如学习Go for it!中“This is a/an…”句型时,出现了一些新单词:pen、pencil、ruler、eraser…而教师在呈现单词时,如果把实物与单词的发音、拼写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气氛,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记忆这些词汇。

2.利用日常对话呈现词汇

日常对话的话题可以很多,如天气、兴趣爱好、电视内容、时事新闻等,所以教师在面对有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时,如果可以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便能很好地增强学生学英语的信心。如八年级上Unit 1第一课时,有两个新词组go skateboarding、surf the internet 需要呈现,如果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论今天的天气,再自然过渡到去商场购物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从而自然地引出本文的新词汇;还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目标词汇。

五 结束语

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曾有人这样比喻:“语言好比一座大厦,语法就好比其建筑的框架,词汇则是建筑该大厦的砖块。”而词汇的学习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学习过程,它是一个创造意义上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词汇时要注意音、形、义、用相结合,并将它们融合到句型情境中,做到直观、感观并用;此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去寻找词汇的内在规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达到词汇教学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琦.浅述英语词汇教学[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J].外语界,2007(3)

[3]刘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J].科学时代,2009(2)

[4]冯洁.谈英语词汇的有效教学[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2)

[5]林彩慧.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5)

高效学习策略篇3

关键词: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 问题情境 探究实验 自主学习

怎样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怎样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面对着专题讲座式的单元复习课,面对着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习题中心的某些高三课堂,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怎么样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我在此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可将其分解成一系列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铺路搭桥。

如:在有机物性质复习时,我将整个复习过程创设成一系列以药物阿司匹林为中心的问题情境。设问:请大家一起来推测阿司匹林可能具有的性质、制备方法。学生对于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很有兴趣。我引导学生联想、对比:①阿司匹林中的官能团与课本中学过的哪些有机物有相同之处?②具有这些官能团的有机物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③它们是如何实现相互转化的?学生回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联想、对比,类推、综合等思维形式,在思维的过程中将原有的知识得以重新整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阿司匹林的性质及制法。在此基础上我则进一步给出新的问题情境:④受潮的阿司匹林能否服用?⑤胃溃疡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为何要与氢氧化铝一同服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阿司匹林性质来解决新的问题。当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了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些问题情境产生与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新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应用探究实验,实现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评价化学实验的一句名言:“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的科学思维和素质教育的最好场所。”所以,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通过设计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探究,最终得出结果,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如:《离子反应的本质》复习教学中,设计探究实验:将相同浓度的硫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铁溶液中,以及将氯化铁溶液加入硫化钠溶液中,分别发生了什么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发生了哪些反应?总结反应的本质。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现象:若将硫化钠滴入氯化铁溶液中,局部产生黑色沉淀,震荡后,黑色沉淀消失,但仍有黄色沉淀,还能看到红褐色絮状沉淀,还能闻到轻微的臭鸡蛋气味。若将氯化铁滴入硫化钠溶液中,震荡后沉淀不消失,同时闻到轻微的臭鸡蛋气味。我引导讨论:黑色沉淀成分是什么?淡黄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红褐色絮状沉淀是什么?臭鸡蛋气味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对离子反应进行多方位的、多层面的分析,归纳出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同时也可能发生其他类型的反应。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三、引导自主学习,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新课标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在化学讲评课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如:《盐类的水解》复习课中例题:弱酸及其盐在水中存在多种平衡关系。已知NaA水溶液呈碱性,常温下将0.1mol NaA和0.05mol HCl溶于水,得到1L溶液。①已知该混合液呈弱酸性,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摇?摇 ?摇?摇②向上述溶液中加入0.03mol NaOH,溶液中n(A)+n(OH)-n(H)=?。

讲解时,我先提出以下问题:1.0.1mol NaA和0.05mol HCl会发生反应吗?最终得到什么物质?这些物质中存在什么样的平衡关系?什么物质在水解?什么物质会电离?2.题目中“混合液呈弱酸性”隐含着什么样的信息?请写出可能存在的水解与电离方程式。水解程度与电离程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由溶液中离子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可以列出什么样的关系式?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由学生交流、探讨,再由学生归纳总结,找出解题的规律,及解题的注意事项。而后,设问:若将题目中“0.1mol NaA和0.05mol HCl溶于水”改为“将0.1mol NHCl和0.05mol NaOH溶于水”那么此时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又如何?存在什么样的守恒关系,请列出。我再引导学生复习不同介质的溶液中存在的各种平衡关系,让学生扎实掌握《盐类的水解》相关知识点及解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

高效学习策略篇4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策略;高效;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47-01 ‘

高三化学复习时间有限,在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立足基础,注重策略,突出能力,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形成过程、学科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一、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高考要求准度

高考备考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化学“考试说明”是新课程备考的风向标,它向广大师生深刻阐明化学高考要考查的知识目标和范围,全方位揭示化学核心内容所考查的能力层次与要求。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考试说明”进行深钻细研,悉心领会其精髓,准确把握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要指导学生深刻了解各知识点对相关能力的具体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兼顾全局,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进行考虑,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不能生搬硬套,避免在“深”“难”“偏”上浪费时间。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固化,思考问题会迷失方向,解题容易失去灵性。

二、构建宏观网络体系,注重知识整体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试题注重以新情境素材为知识载体,突出以能力立意进行命题的化学思想的考查,也对学生的分析类比、观察想象、信息迁移、定性和定量判断、归纳假设等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因此,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加强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能力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宏观微控,实行分阶段备考,让学生慢慢渗透内化。比如实验内容的复习,可先分散到各章节,等进行专题复习时,再结合实验内容找出各知识间的联系,合理归类、综合复习,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要重视知识体系中的脉络与整体关系,厘清知识脉络,构建严谨的整体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各知识点脉络清楚,又相互交叉渗透,但都要透过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体现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果教师组织得法,使用的复习策略得当,那么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就会更系统,构建的知识结构会更完善。

三、以灵活教法促进学法,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虽然高三阶段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但要脚踏实地,注重效果。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要看学生的知识厚度有没有增加,能力有没有提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民主、融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坚决杜绝效率低下的一言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以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其次,教法要灵活,通过教法促进学法,循循善诱,讲学到位。比如对课本内容和重难点知识的梳理整合要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体系,对典型例题的剖析讲解要精准深刻、突出示范功能,对实验探究的优化设计要积极引导、体现应用价值,对学生应该达到的各项能力目标要及时检查验收、落实教学实效性。这样,全方位、多途径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高效课堂名副其实。

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重视学科能力培养

高考拖肮ぷ髁看竺婵怼⑾低承郧浚化学复习内容的安排要立足整体,统揽全局,使整体和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化学教师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抓好各阶段的复习重点。一般规划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逐步提高。第一阶段是全面系统复习,重点是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主要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为目的,着重体现科学方法和思维训练;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其次,学法指导和反思总结要常态化。教师要让学生过好课本关,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记忆、理解或是综合运用性内容,必须心中有数,课本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必须纵横联系、分类整合、形成网络,强化记忆。要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尤其要让学生明白:解题反思比对命题本身立意的理解更深刻,意境更深远,更有益于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经过全面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不仅学会查漏补缺,学会如何解决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困惑、信息误判、认知盲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完成一次对认知能力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转变与升华,认识过程得到第二次飞跃。再次,习题训练要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科学合理地编制习题是整个高考复习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决定着高考成绩。教师要对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习题精心筛选,重新组合编排成套,作为作业按课时布置给学生做,并及时批阅、检查、讲评。要避免无效的重复训练,防止对重要知识点的训练出现遗漏,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训练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高效学习策略篇5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方法,能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提高语言表达运用的准确性和综合性。学生调控学习策略指导尤其值得关注,能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能动作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协调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计划协调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还能够培养他们总结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在动力,能更好地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一、围绕整体计划突出自主预习习惯培养

按照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注重整体的计划性和学习预习性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应该围绕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科的模块构成来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建议学生在自我整体预习过程中,按照知识内容的内部逻辑思维来有效自我阅读和预习感知。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突出计划性,不仅能够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作用,更能够使得学生在预习中更好统筹安排。在布置预习学习任务时,一方面,注重结合学生的自我知识内在积累生成,引导学生对预习任务进行整体认知把握,并就预习中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计划方案,让他们在带着问题的预习学习中不断强化认知;另一方面,建议学生就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设计一些质疑思考方案,对解题的方法、预习中的收获等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他们在思考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理解感知。利用整体计划推动预习生成,能够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

以这样的形式指导学生预习,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更加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八Unit 1 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B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Reading A”的整体阅读感知题目,建议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literature?”和“How do we appreciate literature?”来进行设计预习思考,以此来突出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自我设计运用过程中强化认知感悟,培养学生学习计划的整体性和条理性,不断增强自我学习主观能动性,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实践运用中形成主动预习和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运用互动合作深化学生认知体验过程

调控学习策略运用于英语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准确运用语言表达规则的基础上,注重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将接受语言知识主动转化为实践运用,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综合性。利用互动合作,能帮助学生将质疑思考转化为实践体验运用,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把握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在合作探究基础上的调控策略指导,就是要为学生学习英语设计一定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让他们在彼此互动合作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认知感悟。在教学中,一方面,依据学生学习差异设计具有多元化和层次式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够对自我学习认知进行深入探究,将认知过程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另一方面,多活化互动探究形式,建议学生运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情境角色模拟、演讲表达、争辩交流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理解思维过程,不断深化认知感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活化认知体验,不仅能利于学生接受语言文化知识,还能够使得他们在彼此合作互动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

交际过程的丰富能使得学生更为自觉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例如,在模块八Unit4 Films and film events的“Reading B 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可建议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针对“Reading A”中的题目进行讨论,相互了解学习对方的认知感悟思维;鼓励学生就“How do you think of film stars?”和“Why is the film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通过这样的策略指导能使得学生更好组织和运用阅读语言学习素材,强化认知感悟。

三、突出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升华思维感知

利用反思评价来矫正学习中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更为开阔。通过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认知过程,一方面,能使得调控更具有全面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主动运用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针对他们的课堂学习表现,对语言表达、思维运用、发展创新等方面予以总结,评价他们在学习中的得失,让他们在客观真实的评价中不断获取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更能够让他们在自我调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语言认知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多给他们搭建表达运用的平台,引导他们通过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等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思维感知,不断延伸学习认知过程。总结反思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思维方法,优化思维感知的重要体现,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高效学习策略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效能感提高策略 

 

1.自主学习是当前普遍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情感因素,它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应该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首先,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其次,影响学生在完成或实现某种学习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最后,影响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心态。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行为成就、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言语说服、生理状态以及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 

高效学习策略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着眼点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亦即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从教学理念的层面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自。但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还得进行一番探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还是屡见不鲜,教者虽想把新观念落到实处,而事实上却往往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无一益处。鉴于上述实践操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归纳总结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策略一: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合作学习。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学生一但无疑,学习活动也就不复存在,

即使有也只是徒具躯壳而已,小组学习特别如此。基于此,致使一部分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讲究一些策略。

首要的一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

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动力?关键是看教者有没有激起

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

《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可以成为一个易察觉的例子。以前在教课本时,我们总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因为什么什么,所以蚊子成了蜘蛛的俘虏。结果学生还是懵懵懂懂。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下述方法:读课文,了解一下第一次蚊子如何战胜狮子?第二次呢?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蚊子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热情马上高涨,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看书,讨论……异常投入。

策略二:强化组织和引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未必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我们常看

到,在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各自为

政,各行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注意听他人意见;讨论半天还是不能统一认识……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合作意

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习惯是多方面的:

1、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些学生平时基础差一些,在日常合作学习中往往处于弱势,自己想到的总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不被其他组员所接受,而其他组员的意见更具代表性,受到大家的重视,因而产生了自己说不如不说,自己想不如听的惰性观念,长此以往,就会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了。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多么必要的工作。

2、善于发言的习惯。在扮演听众角色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进行过思考的,却不愿发言。在发言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学生虽理解并愿意说,但表达不得要领,说了半天,也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能力及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3、认真听的习惯。所谓合作学习,其意义就在于学生问、师生问的互动互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然而,在这方面,有些成员十分欠缺,特别是反应在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时甚至是有两三人同时说,他们各行其是,而不去听他人的发言。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部分同学是有意识的配合老师上演讨论的闹剧,还有更大部分是没有养成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

4、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对同一语文学习内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言论观点中,如何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

上课中,有一些同学有较强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他们的发言总是

“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而有些同学一头雾水,无所适

从。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

5、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是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相辅相成的,离开这一环,向别人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能把小组的共同观点汇报给全班同学,取得全班性的共识。

策略三:操作中讲究科学化、合理化,增强实际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总是与教师操作过程中的一

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切实感受,在现实环境面前进行学习讨论似乎要比坐在教室里无病效果好的多。

有些教学操作顺序也十分有讲究,特别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次序。

高效学习策略篇8

1.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史学功能。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以三维目标立意,凸显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三维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追美,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中学历史教学减负增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2.重视过程方法,突出能力考查。如从第14、第21题的文献,第22题的漫画,第17、第19题的报刊等材料中解读与获取信息,运用知识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5题考查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并须详加考辨的史学方法;又如第38、第39题考查了概述、评价、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意义等基本能力。总之,试题渗透着从整体上分析认识历史现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史学基本方法和历史的、辩证的、逻辑的学科思维能力。

3.关注历史通感,尝试设问创新。试题引领考生塑造历史通感的意识,形成古今中外历史的融会贯通。如第39题旨在考查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大事的能力,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历史变化及其各种可能性,让考生在思考作答中习得、养成一种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学史悟性。第39题还要求考生“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来回答问题,在设问方面进行了新尝试。

4.材料新颖多样,关注学术动态。试题选用了如李贽《藏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43年欧洲地图的漫画等原始文献,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屈勒味林的《英国史》等著作中的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背景等情境材料,让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知识活化,融会贯通,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性。

5.基于学术新视野重新理解历史事件。如第39题从亚洲建立了最早共和制大国和用不流血手段也能改变政体等角度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表明中学历史教学既要从教材编者视角去理解文本,还要关注史学界研究新动态,学会运用研究新成果来解读教材,理解历史。

二、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知识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对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的认识相当模糊;缺乏时空概念,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薄弱。不会分析试题的构想成分,未能紧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严格按设题要求作答。

3.答题缺乏规范,表述不当。无法准确总结特点、整体概括能力差;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作答缺乏层次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无纲无目,段落不分,答题详略不当,没有序号化等。

三、从高考历史命题趋向看复习备考的教学思路

1.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1)再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①从课程目标上看(三维目标),一是核心的教育理念,二是明显的学科特征。②从课程内容上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选择性。③从实施建议上看教学、课程资源、评价。(2)“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明确高考价值取向的变化。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的最基本知识;教材为考试内容提供了背景;通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在考查思路上,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历史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人民版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模块。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主题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3.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4.在考查题型上,注重试题的能力层次定位,追求测试的规范与精确。

四、高三复习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问题思考

1.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研究能力。研读课程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了解当前新的史学观点、学术成就;熟悉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是新课程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刊物。

2.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建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概念,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时序与整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历史概念,掌握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课标的核心价值观。

3.重视提高过程性教学策略的设计水平,最大限度开启学生思维。课堂不要一讲到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标,帮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为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训练,强化学科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提取材料信息、解释历史事物、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备课组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

高效学习策略篇9

式已经无法使学生应对高考激烈的竞争局面。只有掌握高考复习的规律、制定合理的效率策略,才能抓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数学

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高考数序复习 原则 效率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考数学复习效率策略,对于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大有裨益。本文就高考数学复习中的效率策略制定提出作者肤浅的见解,以期与大家交流沟通。

一、高考数学命题的原则

作者在多年高考数学试题以及近些年考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高考命题的五个原则:

(一)重点内容重点考查

在高考数学命题中,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考查的分值比例较大,是数学试题的主体部分。

(二)不刻意追求知识面的覆盖

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注重对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考查,并不过分追求知识面的覆盖。

(三)知识的交叉

从数学学科的整体高度和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于知识网络交叉点的内容,会出现比较有深度的命题。

(四)重视对思想方法的考查

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将考查上升到了抽象和概括的层次。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中,淡化了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使学生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的角度掌握数学的学习与应用。

(五)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关于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运算能力的考查;2.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3.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

关于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与融合的能力

二、高考数学复习中的效率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在高考数序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熟悉教材和完成“双基”自测题,并将熟悉教材和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课堂听讲和讨论中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应该打破传统高考复习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完成知识系统的梳理工作。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加深印象,提高对知识间本质联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考数学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比死盯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某个例题的记忆和理解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良好的思想方法,才能促使他们主动挖掘知识的内在关联和结构,实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对数学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特殊个性的理解和掌握,使课本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彻底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开阔知识视野、扩展学习思路。

(三)建立备忘录 提高学习效率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建立备忘录,对于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易混、易错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使学生在以后的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避免走入学习误区,降低复习效率。

(四)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冲刺复习阶段的效率策略

1.立足教材 放眼考纲 有的放矢

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密度大。要想提高高考数学复习的效率,需要对教材和考纲都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熟读考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些知识点只需要识记、有些知识点需要理解、而有些知识点则需要运用。让学生根据教师对知识的梳理,了解哪些是复习的基础知识、哪些是重点和难点、哪些只需要简单了解。让学生将复习的主要精力放在与高考相关的知识点的复习上,避免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通过多年的高考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考题目都是直接引用教材中的例题或者对例题进行改编而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扎根于课本,重视对概念、公理、公式等的熟悉和掌握,并且通过熟悉例题提高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教材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复习:

第一步:记忆关,必须对所有公式、定理等烂熟于心,切不可产生模糊和混淆;

第二步:基本方法关,运用基本定理、公式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第三步:基本技能关,要对基本定理、公式和方法做到灵活运用和综合掌握,解决相对高难的数学问题。

2.第一轮复习:例题讲解 定期测试

(1)例题讲解

在明确了复习的重难点、夯实了教材基础之后,可以进入到例题和习题讲解的阶段,让学生增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利用逻辑思维分析试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窍门,并学会在这些习题例题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命题条件、结论、表达方式等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能够抓住题目的本质,顺利解题。在这一阶段要重视所选习题和例题的质量,要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目,避免盲目选题,反复训练,耽误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2)定期测试

在例题和习题练习和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此时要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整体的复习情况、明确下一步教学的重点、掌握个别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得到提高。

高效学习策略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实效;师生关系;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96-01

新课程改革发展这十几年间,一线教师普遍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实效。要想提高学习实效,必须采用有效教学策略。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实效呢?下面,结合“导学”的五大策略具体进行相关研究。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铺垫教学

相关研究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实效。基于此种情况,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尤为关注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采用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猜两个字谜好不好?”听说要猜字谜,同学们的脸上立刻洋溢出灿烂的笑容。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谜面:24小时(打一汉字)。该字谜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难度不小,但很快就有聪明的同学回答:“是‘旧’字。”该答案一抛出,其他同学随即附和。于是再出示一个谜语:72小时(打一汉字)。由于受到上一个字谜的启示,很快便有同学回答道:“是‘晶’字。”猜字谜游戏结束后,教师微笑着说道:“事实上,上述字谜的猜测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转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中,通过一个猜字谜游戏有效引入新课,不仅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丰富的学习活动贯穿教学

为了提高学习实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让丰富的学习活动来贯穿教学。丰富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教师说道:“事实上,在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也经常会运用到转化策略。下面,请大家以同桌为小组,对以往的转化问题进行探究和总结,看哪个小组总结出的案例最多。”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积极进行探索,最终总结出很多以往的案例。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可以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以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实践表明,丰富的学习活动贯穿教学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习实效。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渗透教学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学习上的难题。针对此种情况,数学教师必须要适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例如,执教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例1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出相关图形,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经过短暂的探究之后,有些同学认为图形大小不一样,有的同学认为两个图形一样大。当同学们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说道:“大家能否尝试将图形进行移动,进而组成一个长方形呢?”经过这样的点拨,同学们快速转动思维,很快就发现,通过图形的剪切和移动,果然组成了两个一模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所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有效的学法指导。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攻克难关,变得“豁然开朗”,亦可提高学习实效。

四、大问题引领教学

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这也是大问题教学产生的重要背景。对于一堂数学课而言,数学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应过多,应精心选择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提问。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习实效。例如,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主要问题如下:如何在图形问题中运用转化策略、如何在计算问题中运用转化策略。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上述两个大问题的有效引领之下,本节课也能顺利完成。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设置很多问题,殊不知并不是问题设置得越多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越高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学会运用大问题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实效,而不是表面热闹实则低效。

五、新媒体融合教学

进入21世纪之后,新媒体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其中,以多媒体为典型代表。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习实效,数学教师必须要真正让新媒体融合于课堂教学。例如,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不仅在例题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在相关的习题练习中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练习十六第二题的教学过程中,即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图形。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更加便于进行图片的平移和转化,让习题显得更加一目了然,更加便于学生运用转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六、结束语

总之,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是一个大课题。除了上述几点需要把握之外,需要把握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引起更多数学教师的反思,不断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积极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