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论十篇

时间:2023-03-27 03:41:49

论文结论

论文结论篇1

论文关键词:论文结论怎么写,论文怎么写,论文结论

1.论文结论主要阐述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哪些结论。论文结论怎么写,一般来说,主要是从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层角度进行归纳,用词应该简练、准确,不能出现“大概”、“也许”、“可能”等字眼,不能让人感觉你在含糊其词,当然也要避免一些大话空话内容,不能出现“我想”、“在我看来”等主观色彩的词句,这样会损害你论文的研究价值。

2.论文结论“论”的是你研究的重难点,不应该面面俱到,将所有论文中的各段小结都加以提炼呈现。因为这种将所有的论述要点都呈现出来的做法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反而犯了堆砌重复的大忌。也就是说一般要交代你研究角度的与众不同,你研究结论的价值,以及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那些观点认识。

3.谈一谈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者留待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可以指向在研究过程中自身学识、外部研究条件和研究论题本身难度等方面,从而讲明白论文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不要避讳论文存在的问题,因为研究有成果和价值,也必然会存在一些缺陷。

4.论文研究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通过具体“结论”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就可以的。在结论中不宜出现“本论文研究是国内首创的”、“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空白”、“本研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等等,这种自我评价一方面显露出不严谨的研究精神,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很多研究价值夸大的问题。

5.在论文结论部分,还应该重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篇幅上不能太冗长,一定要结合论文总字数,比例适中,交代研究内容与价值要简明扼要,大多控制在600-1000字左右。结论部分在结构上不需要另加章号。在阐述的时候,注意把握结论是结束全文的,一般不要抛出一些新问题或者新观点,也不要把致谢中的一些感谢导师之类内容放置在结论之中。

论文结论篇2

1.1MM理论

MM理论。MM理论认为在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莫顿•米勒以馅饼为例解释了MM理论:把公司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比萨饼,被分成了四份。如果现在你把每一份再分成两块,那么四份就变成了八份。MM理论想要说明的是你只能得到更多的两块,而不是更多的比萨饼。

1.2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认为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双向的。负债可以通过所得税的减税作用和减少权益成本来提高企业价值。与此同时,负债会产生财务困境成本,包括破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债券成本等,债券成本包括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保护性约束条款限制企业的经营,影响企业效率,导致效率损失以及监督企业实施保护性约束条款发生的直接监督成本。并且个人税对公司税的抵消作用会部分或完全抵消公司税的减税作用。因此权衡理论实质是把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在税收利益与各类与负债成本相关的成本之间的均衡。

1.3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由局限于研究资本结构及收入流关系的成本扩展到资本结构与公司剩余控制权分配的内部制度设计上的结果。激励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现金收入和公司市场价值。如果企业负债率较高,则企业的资金依赖债权人,可使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企业,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由于债务和股票对经理提供了不同的激励,股东将债务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这种机制促使经理努力工作。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

1.4优序筹资理论

优序筹资理论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作为一种信号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是如何影响投资,从而影响筹资顺序,而不同的筹资顺序又会对资本结构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当公司以不会被市场低估的方式筹资,那么新投资项目会被现有股东所接受。而且,即使举债提高财务风险的债务,也优于发行新股。Myers把这看成是融资的“顺序”,即为新投资项目筹资时,为避免发行新股被市场认为是经理对当前股价信心不足的信号,经理被迫优先考虑内部资金,其次是举债,最后才是发行新股。这一结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美国公司筹资结构。

1.5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研究在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怎样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价值的信号,以此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人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有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投资机会等的私下信息。信号模型虽然在直觉上很有吸引力,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资本结构问题。对其实证研究表明,这一模型对实际行为的预测能力很差,与其理论预测相反,杠杆作用率在差不多每个行业都与其盈利负相关。信号模型预测成长机会较多的和无形资产较多的行业比那些成熟的、固定资产比较多的行业更多地运用负债,这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正好相反。信号模型的主要缺陷还在于它虽然说明某种特定的财务工具可以被作为一项信号,但却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财务工具。另外信号传递的实际程度以及信号模型对于解释所观察到的企业财务决策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实证研究问题。

1.6控制权理论

控制理论是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该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组织。由于无法预知未来,使得契约无法化解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差别和冲突。实现利益的关键在于剩余控制权,债务是企业的固定支出,债务过重,留给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剩余收益就少。3评价

尽管不同的理论对企业融资的认识视角不同,但都对负债融资形成共识:适度负债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激励理论认为负债可以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控制权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阻止经营者滥用相机决策权,加强经营者的努力。纵观MM以来40多年的资本结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MM定理并放松其假设进行的。虽然非对称信息论的引入,考虑了个人行为动机,使资本结构理论有了一次大飞跃,但也因其缺乏来自经验的实证支持及各种解释变量之间不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等,研究难有突破而陷入停滞,至今仍不能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来解决资本结构问题。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脉络与经济学理论的演进密切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2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

(1)资本结构概念的界定。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长期融资方式的组合,忽略了短期负债。短期负债数量不稳定并且流动性大,可能成为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有时可能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为偿还短期债务而筹集长期资金,改变资本结构,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变化或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转移。

(2)公司经营目标设定的局限。企业经营目标是整个体系赖以构建的基础,也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前提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资本市场并不都是有效的,证券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很难准确的反映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逐渐演变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仅从关注保护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在新型企业中决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还有不可让渡的人力资本,并且股东价值的增加可能源于侵占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除此之外,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也忽略了新老股东的差异,如在新股发行中,股票定价直接影响新老股东的利益分配,过高的发行价格将导致新股东受损,老股东受益,反之亦然。同理,公司股东也有控股股东和零散股东的区别。

(3)实际意义的局限。上述理论均肯定了负债的积极作用,并认为公司应偏好于债券融资,但我国企业对股权融资却呈现强烈偏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在我国发行股票带来的利益大于发行债券,并且发行股票的约束又弱于发行债券,发行债券条件苛刻在一定程度上抵减了债券的税盾作用,因此债券融资较少。由此研究中国企业资本结构问题,重要的并不是套用已有的理论结论或是运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经验数据对上述理论的实证研究,而是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内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上,发展中国的资本结构理论。

参考文献

[1]郭树华.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改革,1995,(4).

[4]朱明秀.融资结构视角的上市公司治理[J].财经科学,2004.

[5]荆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结论篇3

您好!

我是2020届英语专业的新生,在进入大学不足一月的初始,17岁的我写下这篇关于现在的自己对于未来专业学习及就业方向的文章,请您对我的青涩稚嫩多有包涵。

初心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这是一句深深印刻在我心底的话,来自于当时同样17岁的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写下的一句思考。

17岁的马克思的就业方向是全人类的幸福,那么比之同样17岁的我,是不是也可以选择一个能为了中国人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是不是可以去将21世纪的中国,现代的中国用自己的话语和文字,告诉那些被古早偏见蒙蔽的国际友人们,支援许多一往无畏在异国守卫五星的华夏同胞们,更抚慰见证着一次次不善抨击而无处回应的祖国志士们,将他们的屏障打破,哪怕只是一点,让真实的暖阳得以穿透白炽灰尘去传递温暖,旭日的新生得以用蓬勃的朝气去拥抱每一丝冰冷。17岁的我是不是,也能在青年选择职业之时,用中国外语人的担当,用两个又或更多的钥匙,去开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价值。

选择了传递,选择了将一种表达转换成另一种思考的责任,我想,相对于一把钥匙,两把钥匙当然是更好不过的决定,这也就是复语的价值。

比起语言本身,我更愿意将它作为一把钥匙,一种工具。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表层转述,而是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的思想交换。

犹记得百年前那篇坠入混沌时代的一击水花,甲午战败,大国危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开眼看世界后“知识饥荒”时代的一声惊雷,《天演论》是翻译与民族联结的起始。百年后,即使是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仍旧是以本民族的情感,本民族的思考而贯彻始终。所以我相信我的未来仍旧可以在现时代浪潮中发光出彩。

这是我对翻译的初心。

展望

“比起数钱,我更愿意数星星。”

这是一句歌词,来自于不经意间所听的一首外文歌的其中一版中译。它触动了仍未踏足成人社会的我对未来理想职业生活的展望。

但现实不是理想编成,我们可以拼了命地去保护自己的理想,却不能丝毫寄望于被理想保护。

翻译能给我带来什么?

金钱。金钱是我生活的立足之本。选择翻译,我必须要让自己的价值匹配理想的薪金。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在这个职业中,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获得足够优秀的金钱。换而言之,只有更加复合型的人,才足够优秀。所以英德复语方向是我向理想中的优秀迈出的第一步。

视界和格局。多一门语言的辅助,多一个世界的广阔。翻译自身不仅是各国文化的通识,是国际视野的开拓,它的用途,更让我能够去拥有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与准则。翻译的工作,从来都需要建立在对另一个领域的熟谙之上,一次翻译的工作准备,就是一次学习,一次学习,就有做出一次成绩的资格。

现在

“Love myself.”

今日视界未开的我只能通过片面文字了解今后需要面对的全然一新的学习生活,即使过去的自己所获得的成绩在同窗之中相较不免暗淡,可现在的每一分钟都是自己创造的机遇。

许许多多的规划不如做好当下。

论文结论篇4

摘要:为了帮助大家设计撰写论文,求学网论文网为大家分享了国际税收结课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供您参考!

总结:国际税收结课论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撰写文章有帮助,更多精彩论文尽在求学网论文网!

论文结论篇5

四年的大学生活临近了尾声。这短短的四年,却是我的人生中弥足珍贵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从一个莽撞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清华毕业生,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并不为过。总结过去可以拨开时间的迷雾,清晰的回首所走过的路,从而为将来的人生旅程准备一些经验和教训。

大学四年的生活主线是学习。大学学习是迥然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形式,它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更强的选择辨别能力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对于这个方面,我应该感谢大学这四年的学习生涯,在这期间的历次挫折与成功,使我真正知道了怎样进行自我学习,怎样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随之而来的是自己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学习之外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和加强,它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这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在清华园的四年,所得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东西,校园严谨踏实的学风,求实创新的气氛,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学习和思维,所有这些能力和思维模式的获得,是我几年学习的最大收获,这也必将影响我未来一生的发展。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正确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可以不断获得,而人生观一旦形成,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清华的这几年,我可以明确感受到学校在教书的同时,对育人这一环节的重视。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思想探索,都影响着我的人生观的形成。在未入大学之前,人生观对于我而言,是属于比较虚幻的东西,我虽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和作用,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由于自己的思考、学习和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使我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对人生的看法。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生命对于宇宙而言,不过是一个短短的瞬间,而对于个人而言,则只有永不回头的一次机会。

总之,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只要无悔,便是成功。而成才而言,则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必须要执着进取,踏实奋斗,才有望品尝成功的喜悦。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其基础却已深深扎根于思维深处,是再难改变的。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向上,笑对人生将是我的原则和动力,爱国爱家,踏实进取则是我人生成才的基石。

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姿的文艺活动来活跃校园生活。从学校的文艺选修课,到各种协会的文艺活动,都给了大家很多机会来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来清华前,我自己就对音乐有兴趣。大学期间,音乐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乐理更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因此培养了更浓厚的兴趣。

体育一直是我的弱项。在清华,体育是整个学校高度重视的一类课,蒋南翔校长的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而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则是整个清华体育的灵魂。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自觉或是不自觉的融入到了这一大潮中。应该说,清华对于体育的重视让我的身体素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现在尽管已没有体育课,但我仍能坚持有意识的投入锻炼,这也是清华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相信这样的一个好传统会在我将来的岁月里得到坚持。

学校有许多很好的教育环节让人受益菲浅。大一时的军训,我们留下的是汗水,带回来的却是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和热爱,以及果敢干练、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大二时的金工实习,我们学到了金属加工的知识,并且增加了对工人师傅尊敬和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观念,更学到了工人师傅严谨、踏实的劳动态度。大三时的电子工艺实习,自己装配出一个小收音机和充电器,带来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喜悦。大四的社会实践、大五的毕业设计给了自己一个全面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论文结论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时代解读;创新和发展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理论界更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归结起来,主要有“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两种观点,或者说,提出了两种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路径。“文本解读”路径有“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或“走进马克思”的提法,力图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精神,并以此为出发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时代解读”路径则力图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时代本质的研究,把握时代精神,“让马克思走入当代”,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关于“文本解读”

学界同仁大都认为,“文本”即指马克思的文本,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列宁的文本,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更不包括在内。但是,对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也有一个重新解读的问题,而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则更应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出于马克思的思想与其他经典作家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差别的缘故,人们往往对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的文本避而不谈。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在其本真精神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由于其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别,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以及阐述的重点或侧重点不同,等等,而导致其表现形态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家、理论家,他们的理论都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解放服务的;他们的出发点都在于“改变世界”,“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因而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和扬弃“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文本解读”的“文本”不应只是马克思的文本,也应包括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构件,其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何况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最具直接指导作用的应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因此,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决就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具体结论,而应超越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别而把握其本真精神。这样来理解“文本”,“文本解读”的难度固然是增大了,但却可以减少些“解读”的片面性。

二、“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的关系

“时代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只有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时代解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当今时代的解读,即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时代精神的解读;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形成时的时代解读。而理论界对时代解读的理解主要是第一层含义。实际上,时代解读的第二层含义也不可缺少。如果说,时代解读的第一层含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立足点的话,那么,时代解读的第二层含义,则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真精神的重要环节,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解读文本的目的,就其直接意义上说,无非是还文本的本来面目。但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既有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因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解读他们的文本,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时代本质。列宁所处的时代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于列宁所处的时代;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如果不去解读他们所处的时代,就不能真正把握他们思想的本来面目。就不可能真正地“回到马克思”或“走进马克思”。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也必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目的,无非是从中判断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研究的对错得失,从而从中揭示出有益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思想资源。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往往都依据本派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因而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对其进行时代解读就显得更加必要。否则的话,就不可能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因而也就不可能揭示出有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论文结论篇7

首先说说层递式,这种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的,学生在操作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层次间过渡衔接少甚至没有,缺乏必要的逻辑衔接。二是详略不分,在分析、解决问题上没有侧重,让人把握不住重点。三是只会泛泛说理,没有事实论据作支撑,文章显得空洞乏味。比如写《战胜挫折》这篇文章,开篇提出观点,“面对挫折,不要畏惧,要拿出勇气战胜它。”接下来可做简单分析,谈谈战胜挫折的意义,然后把文章的写作重心放在“怎样战胜挫折上”,可举出实例,比如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却用文字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飞翔。杨光看不见光明,却用歌声给无数人带来了温暖、快乐,刘翔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他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训练,终于实现了“王者归来”。

再来谈谈正反对照式,这种结构因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文章主体部分仅举出一个正面事例,再加上一个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结束了,结果还不到800字,有的学生因正反面事例选择不当,会使文章陷入到一种逻辑混乱的局面,比如写《嫉妒的危害》这篇作文,有位学生仅举了周瑜一例,阐述了观点,却举了很多例子来谈“嫉妒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上进”。这种文章读后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谈嫉妒的危害呢,还是在谈嫉妒的意义呢?所以在使用对照式结构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论据的选择,正面、反面要详略结合,服务于中心。

其次谈谈并列式,这种结构可分为两大类,论据并列和分论点并列,在使用论据并列式时,学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论据杂乱无章地陈列在文章中,虽然素材丰富,但无条理,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要注意论据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间的衔接。

论文结论篇8

文献综述可以作为论文里面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前期研究工作的个研究性总结。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结论篇9

一、总分结构

不管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这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结构。分述部分应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下文为学生习作。

去留肝胆两昆仑

感动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凛然;感动于林则徐“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一身正气。他们因面对利益的抉择名垂千古,他们因禀承的坚定信念留史丹青,那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提出观点)

“国家”,如此神圣的两个字眼,让无数忠臣义士毕生顶礼膜拜。国家利益是比个人生命还要重要的重量。国家安危是一条条信念,一句句诺言之间的点滴丈量。(总的议论)

多少热血男儿为国不惜马革裹尸。“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袁崇焕以国家利益为重!……

多少巾帼女子为国不惜一切。那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被人吟诵,还记得那个越国女子吗?……(分别论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样的绝响依旧时刻在我们胸中回荡。潺潺国之大义,绵绵情之深长,这样的旋律写满了古人的坚定,汇满了今人的誓言。时时提醒我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家利益重于泰山!(总结)

这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最频繁使用的结构形式,收放自如,便于充实论据,也能做到论点鲜明突出。

二、并列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从若干方面入手,不分主次,并列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来论证中心论点。常常是正文中分论点并列出现,呈三国鼎立的形式。如有的学生用并列式结构,在正文中详写了三个例子: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此种结构形式需要对主题有纵深的分析,将其条分缕析为几种类型或者几个方面、角度等,需要作者具有稍好的事理分析能力。

三、递进式结构

各部分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常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文为学生习作。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因为无数水滴的凝聚,才形成了广阔的海洋,正是因为海洋,一滴水才不会干涸;因为无数小草的凝聚,才形成了广袤的草原,正是因为草原,一棵小草才能够“春风吹又生”;同样的道理,正是无数的个人利益才组成了共有的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的存在个人利益才有了更好的保障。因此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矛盾,而是统一存在,相辅相成的。(提出论点)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以国家利益为先。……

以国家利益为先,也要兼顾个人利益。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三个层次层层深入)

个人利益组成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才能更好的保障个人利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维护个人利益,使两者相辅相成。(总结)

递进式结构能使文章严谨细密,说服力强,但要求作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推演能力。

四、对照式结构

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下文为学生习作。

舍鱼而取熊掌

国家为根,个人为叶。根为一切能源之本,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稳,叶才能繁茂。……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提出论点,阐释道理)

忧国家之百姓。大禹治水。

忧国家之战乱。辛弃疾。

忧国家之权力。岳飞。(正面论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秦桧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卖国求荣的小人。……(反面论证)

可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对比后,重申观点,体现观点的正确性。)

“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个人利益我所欲也,国家利益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个人而取国家者也。(结束)

论文结论篇10

【关键词】政治文明/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创新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物质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促进或者阻碍、破坏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性因素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

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为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趋势,应当建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政治社会化、公开化,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创新作用。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建设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在于其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一定的思想理论代表着一定的政治观点或价值取向。物质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确定的政治方向,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进行的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和价值目标展开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组织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针对有些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P.138)离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将失去方向支撑,精神文明将失去制度规范保障。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建设起着根本作用,但现代化毕竟是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背景下从事经济建设的,单纯的经济建设从来是不存在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诚然,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但不能把政治稳定与政治体制改革对立起来。真正长远的社会稳定,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政治稳定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作为反思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理念,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健康的。政治文明关系到社会稳定、协调与健康发展的状况和进程,决定着物质文明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本质特征。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集中体现为执政党的政治理想、政治原则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内涵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在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确立之后,政治文明程度主要体现为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高低,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政策水平、群众观点、民主作风、法制意识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度的党性与人民性,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发挥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必须注重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政治文明发展状况如何,民主政治完善与否,同全社会范围内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在内的政治文明意识密切相关。我国之所以出现“”那种破坏民主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把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或者当作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者当作无需解决的问题看待。正如邓小平所说:民主意识的缺乏,“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社会关系中残余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P.334)等等,都是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解决的问题。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以制度为载体。制度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客观尺度,其标准是合理分配与规范行使社会政治权力。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即使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也不可能有规范、道德的政治行为。我们现存体制中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和弊端。例如:民主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机构臃肿,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导致、、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非道德行为。这些都需要在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就没有高尚的社会道德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文明建设尤为关键。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抵御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的强大思想武器。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需要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两方面着手。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认识,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道德修养是道德践行中自我陶冶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从道德价值体现来说,道德自律的作用更持久、更稳固。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从“修身养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治世之道。作为领导干部,应当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全社会道德文明的楷模。

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来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保障条件,任何时代和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扶持。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进步,尤其需要政治文明的牵动。没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弘扬民族精神又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实际又面向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

在政治与道德并存的社会中,政治直接制约着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关系一旦由国家法律确定下来之后,反映和维护这种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也就同时被固定下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P.169)没有文明的社会政治,不可能有文明的社会道德。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制度,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中共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些道德建设内容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内涵。

二、规范作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成果需要以政治文明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政治文明是反映特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政治文明之所以具有规范作用,主要是制度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在的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中,虽然也曾注意到“制度问题”,但他更多地是把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不断滋长的、特权现象等看作思想作风问题,总是试图用“思想革命化”的方法来解决。实践表明,这样做不能真正扩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民主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民主原则和民主规范。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P.359)

发挥政治文明的规范作用,关键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制国家。民主政治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重要参数。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明确政治主体的法律地位,规定各种政治关系,规范各种政治行为,保证各种政治制度依法运行,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为此,必须将法律手段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和法规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形成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体制;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奠定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要求来看,既要培育全体公民和从政人员的政治文明观念,提高公民和从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又要加强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界定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内容,“程序化”强调的是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方法、手段规范化。如果只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内容作出规定,而缺乏如何实现民主程序化的保障,那么社会主义民主就难以实现。比如,中共中央颁布实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如何选拔任用好党政领导干部这个目的,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制度文明作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政治制度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无论在广度、深度和强度上,都是其他规范所无法比拟的。政治制度以其特有的结构功能影响、制约着其他社会制度发挥作用,以其特有的权威形式引导、保证社会发展方向;其他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则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在政治制度允许的范围发挥自己的作用。政治制度文明决定和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集中体现和维护什么人的利益,是否与其他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相适应,可否容纳、代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能否根据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及时有效的变革调整,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文明程度与功能发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形式,不可能在其形成之日起就表现得尽善尽美,更何况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主要任务在于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适应的具体的民主制度和程序,并在不断丰富的政治实践中把民主原则同执政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联系在一起,同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联系在一起,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来体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政治文明的规范作用体现在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P.336)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诸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政治通过一系列制度、政策、法令来实施,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而起作用。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运用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的特点,将一些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或纪律规范,又使道德要求中包含着法律规范,用以法治国去促进以德治国,用以德治国来保证依法治国,使广大干部群众既依法行事,又依德行事。

道德文明集中表现并受制于政治文明。道德文明是指个人及社会在道德观念、规范和行为上的进步程度。道德文明反映在政治领域中是政治思想、制度及其行为的合理性、先进性或合道德性,检验的标准应该是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例如,关于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思想,政府官员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政治行为以及正义感与事业心的政治责任,都属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道德、新风尚的范畴。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就没有高尚的社会道德文明。很难设想,一个政治不文明的国家,能有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缺乏政治良心和政治责任感时,能寄希望于社会其他成员有纯洁高尚的道德。

高度健康的政治文明是党发展壮大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建党80多年来,无论在土地革命和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长期坚持政治文明的结果。党的民主集中制,三大作风,三大法宝,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扬党内民主必然推进人民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对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如果不发展党内民主,使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培养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习惯,就不可能真正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员模范地按照民主原则办事,把在党内生活中培养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带到各级组织中去,带头切

实推进人民民主,就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创新作用

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P.260)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理论创新。创新是政治发展的灵魂,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活力。

谋求最大多数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衡量政治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文明表现出裸的阶级压迫和专制,尽管相对蒙昧和野蛮时代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它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政治文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它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基本理念为核心,以资产阶级政党制、议会制、选举制为基本制度框架,形成了在私有制条件下最高程度的政治文明。但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政治关系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无论统治者如何标榜自己代表“多数人”的意愿,然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文明的内在本质,实际上是奴隶社会、封建制度中的身份隶属、血缘关系、世袭地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钱关系,政治文明的主体只是拥有特权身份、血缘关系及占有大量财产的少数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把身份、血缘、特权、财产等关系排斥于政治参与进程之外,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取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符合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创新性在于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扩展到大多数民众,真正建立起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民主政治模式。尽管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不论前苏联、东欧各国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一度出现过种种偏差甚至失误,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念的先进性和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社会主义以构建新的政治文明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远大发展前景。20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一直注重对新型政治文明的探索。例如,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如何巩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民民利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等等。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其说是破除旧体制的革命,不如说是建立新体制的政治文明创新工程。

邓小平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P.34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领导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三个代表”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执政党,必须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奠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执政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我们党通过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政治文明是在人类社会政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从意识形态上说“文明”可分为两大类,即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政治文明之所以显示出不同的属性和类型,是由于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同。每一种政治文明都可能曾经从其他文明中汲取过营养,每一种政治文明也都可能包含有某些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以及保护这些基本价值的制度,如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对权利的保障机制等;还包括政治行为的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则,如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程序和规则等。任何政治文明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点,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政治制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P.304)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以往一切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能在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得以实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坚持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政党政治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当代民主政治都是政党政治,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邓小平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P.205)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P.304)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要以一种创新的精神,做到政治民主化、公开化与清廉化。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使政治日益为人民群众所享有和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参与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不断完善我国的各项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参政议政;建立、健全政治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遏制和消除一切腐败现象,实现政治权力主体清正廉洁;提高公众对社会政治体系的支持,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国家民主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主观条件。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依靠全民族的政治素质。从历史与现状看,中国公民普遍缺乏适应现代化民主趋势的主体意识,缺乏人格意识中的自主能力。如果说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特征,那么民主意识则是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品质。只有两者契合一致、协调发展,才能产生真正的民主社会机制,民主的发展才能获得深层的民众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教育作用,使全社会具有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使民众具有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民主意识。

总之,我们必须在创新中求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政治文明建设,逐步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人类政治文明走向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这就必须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保证物质文明建设中心位置的同时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培育“四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