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范文10篇

时间:2022-04-20 08:04:45 版权声明

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范文篇1

[内容摘要]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本文转载自“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教学片段:读父母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坐在家庭树下聊聊天,拉拉家常(课件演示“家庭树”,背景音乐为《可爱的家》)。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演示课件:点击家庭树上的树叶,弹跳出“父母”二字)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在老师启发下,生动笔计算)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生甲:3285天(属鼠的)。

生乙:3650天(属猪的)。

师:三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演示课件,出现字幕:读父母的故事。背景音乐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

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故事中,老师知道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么多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朴素、感人,说也说不完。这些故事都可以化作一个字,你们说是什么呢?(请若干名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家庭树,从树叶上弹跳出一个个“爱”字,学生的脸上激荡着一阵爱的热浪)

思考:“读父母的故事”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中。加上背景音乐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师生共同解读着什么是父母的爱。这样情真意切理寓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信息的准备,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诉说有内容,诉说有深情,课堂气氛活跃。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本文源于文秘城:)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针都没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地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呢?”这样就使学生能真正从细微处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萌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少深的情感。

3、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本教学片段始终围绕一个“爱”字,让学生观察父母,从生活入手,后来诉说“关爱”的事例,再加课件的演示和温馨的音乐,一份真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活动情景”为什么而设还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由此成为无效劳动。只有观察并研究学生的生活,寻找到教育的契机,架设起学生生活与品德教育的桥梁,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恬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恬,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教学片段:计算父母的爱有几斤

师:多美的家庭树呀,一片片树叶都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我想把它叫作“亲情树”,喜欢这个名字吗?

师(课件演示)瞧,“亲情树”上结出了许多“亲情果”,想不想采摘一个尝一尝?

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上台,点击“亲情果”。每点击一个“亲情果”,“亲情果”就落地,并弹跳出一个问题。

生甲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

生甲: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甲:从没计算过。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

师:谁能计算出来吗?

生乙:不能,我们长这么大,得吃多少东西才行呀!

师:对呀,把刚出生时的小不点,抚养成今天的你们,爸爸妈妈想尽办法让你们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得费多少心思啊。生丙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送我,下午是妈妈接我,有时我忘了带书本,爷爷还会给我送来。所以我一时计算不出来,但我想,加起来一定很长很长。师:我发现,这些问题大家都没回答出来,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乙:父母的爱没法计算。

生丙:因为平时我们从末想过这些问题。……

师:是啊,不仅爸妈关心着你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关心着你们,你们多幸福啊!这条长长的路上,每个脚印里,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曾经有人问,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甲:很重很重。

生乙:很沉很沉。

生丙: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思考:“以我为主,漠视他人”是现在少年的普遍心理缺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最寻常的事、最普遍的人,并让他们从中体悟出心灵的感动,也许是填补那份缺陷的好办法。课件与问题的独具匠心设计,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的出现,巧妙地带着学生们进入生活的回忆,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体验。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出皆是。以课堂为基点辐射生话,这才是品德课的终极目标。

1、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说”、“议议”、“评一评”、“演演”的新俗套。为帮助学生感受到成长道理上家人浓浓的关爱,设计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叮嘱你说了多少遍?”“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等你放学时间有多长?”“爱有几斤”?让学生动动笔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的活动。

2、以虚促实,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话动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本文“父母的爱无法计算。”“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爱很重很重。很沉很沉。”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却最能反映父母的爱的“厚实”,使学生对父母的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3、以小见大,根植生活琐事深入情感“回归生活世界”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处处是小事,从小事最能见真情。小事也往往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引导他们从关注身边的最寻常、最普通的真实小事“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父母接送你上学回家”,根植于这些亲历亲为的生活琐事,学生从“随便说说”到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这种真爱深入孩子的心灵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他们现在以及将来是否会对父母、对同伴、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充满着爱。

三、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洛克)游戏、扮演、各种竞赛……在这些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话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教学片段:让爱做主

师:请大家根据课前调查记录来说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在为你做些什么呢?

生1:早晨上学,妈妈为我背书包;晚上,妈妈还教我做作业。

生2:星期天,我还在睡懒觉呢,妈妈已经为我烧好了热腾腾的鸡蛋面,后来又陪我去商店买鞋,下午还陪我上公园玩。

师:这些同学观察得真细致,可是,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的调查表填得很筒单。是不是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认真呢?

生3:不是的,我妈妈平时上班挺忙,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做。

生4:我妈妈也是。她说我都快十岁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师:那么,是不是父母为我们做的事越多,就说明他们越疼爱自己呢?(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看来观点不一样哦,不如我们开展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吧。

学生按不同的观点调整了座位,分成正反两方进行预备讨论,并进行正反讨论。

师: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不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可曾发现——(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朗诵一首小诗《父母的爱》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起来。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吗?(背景音乐《感谢你》响起,课堂上鸦雀无声。十几秒过后,终于有一位女生举起了手)

女生甲:我想说:“妈妈,谢谢你!(说完便哽咽起来。教室里依然沉默,教师环顾四周,用眼神鼓励一名男生发言)

男生乙说:妈妈,我爱你!

(教室里特别安静,同学们谁都不愿说话,眼睛里都含者泪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好吗?

(所有的同学都点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师(声音微微颤抖):同学们,你们的真情很让老师感动。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可是,爱却需要行动(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需要行动”)你们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同学们,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在此,我想把两张贺卡转送给你们的父母,能帮老师完成这个心愿吗?

老师画贺卡,请学生读贺卡上关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简介。

师: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惟有一生心存感激。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每天都让爸爸妈妈感到开心,感到欣慰,感到骄傲,让她们觉得天天都是母亲节,天天都是父亲节,大家说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好好想想,在脑海里放一次电影:从今天开始,你回家以后会怎么做?想象一下,父母会有怎样的心情?想好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接下来的时间,老师都想把它留给你们……

(继续播放《感谢你》音乐,学生都沉浸在想象中,不时露出微笑)

思考:思品教学内容须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调查表所体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说”的环节。教师确实要有一双慧眼,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善于及时进行精辟恰当的处理并及时抓住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引导,会收到双倍的效果。

1、要把金针度与人——价值引导作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一门课程,品德教学更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儿童健康、安全地成长。有些教学上的把握不当,也许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以后的情况如何,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对他心灵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触动。真正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的真诚,更需要一种“合乎人性的触动”。当教师观察到部分孩子存在对父母爱孩子认识偏差时,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思考与分析。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没有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进行了学生喜爱的形式“正反辩论赛”,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点拨,帮助他们在不断的价值冲突中学会自主选择。如正方:“那些事情我们现在做不好,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帮我们做一点,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做了。”反方:“我不那么认为。以前,我也是什么事都让妈妈帮我做。直到有一次.爸爸妈妈有事不能按时回家,结果我饿得眼睛都花了。妈妈很心疼,她开始教我下面条、用微波炉做简单的饭菜。现在.我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妈妈外出也放心了。”通过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观点越辩越明,思考逐渐深入,‘疼爱”与“溺爱”的不同在此有了鲜明的答案。

论文范文范文篇2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帐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有关这些会计分支,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尽管一些企业认识到需要通过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耗费,需要核算与报告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核算和报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等,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准则、制度,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包括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帐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帐”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二、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1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2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每个企业都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二)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现代会计在构成上具有横向多元、纵向多层的特点。横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现代会计除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外,还包括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若干分支;纵向多层则指现代会计是由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单位)会计、内部责任会计等若干层次构成。以上各个分支、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会计内容体系。与这一体系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应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予以构建和设置,这里的“横向到边”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广度上应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对传统财务会计事项的规范,又要针对各现代会计分支,制定出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如通货膨胀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人力资源会计准则等。“纵向到底”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层次上应具有完整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与会计构成的层次性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方面的准则或制度,又要包括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其二,与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层次性相适应,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又要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统一会计准则或制度,结合企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

尚须指出,无论是“横向到边”还是“纵向到底”均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从辩证的观点看,这里的“边”和“底”均是无止境的,理由在于:其一,随着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将会不断拓展新的会计领域,形成新的会计分支,进而需要有新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这些会计领域的会计行为,这表明会计制度在“边”的扩展上具有无限性;其二,随着集团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的层次不断增加,这表明会计制度在“底”的延伸上具有无限性。

(三)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包括:(1)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

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如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现值计量法等纳入会计准则,并允许企业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选择。

尚须说明,加快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这一命题并非否认会计规范的国家特色,不容质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规范应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体现国家化特色,具体说,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能体现会计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的要求,特别在目前我国财力尚十分薄弱的环境下,更要首先考虑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对国家宏观利益的影响;其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满足会计主体核算与报告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四)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主体出于增进自身局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偏离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范文范文篇3

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免费毕业论文: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前瞻

一、中国流通业正处在产业化发展的起点上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5.3%。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17.3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首先,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本文转载自第二,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连锁经营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导入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其后便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连锁经营组织1000多个,2万多家分店,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已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联合开展的快速调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含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近6万个,1998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21086.8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3%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6.5%。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约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0%左右。全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制造商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

第三,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第四,流通的现代化开始起步。主要是商业设施投资的规模与建设不断发展,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电子计算机、条码、pos系统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逐步采用。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着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过规划和多渠道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二、加快商品流通的产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1.4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业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要促进我国工业化和下一步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流通产业化进程。

首先,流通产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流通现代化的阶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连续推出三个流通现代化的五年计划,意在配套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并大大提升了流通产业化水平,为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较而言,流通产业化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流通设施、管理手段、经营组织方式上基本还是沿用了原来的一套,经营分散、管理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物流成本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全年的物流成本为8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中国为30%。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而流通产业的率先发展能带动第三产业。

三、流通产业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举措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征:一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规模不断扩大,将涉及更多的领域。二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并已经形成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和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中国流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的紧迫性。

第一,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现实出发,传统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仍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中国正逐步成为众多工业品的世界性生产基地,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中国正在跻身于世界生产大国的行列。如何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如何实现一个工业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市场仍将是传统产业,这在客观上为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它提出了产业化的要求。构筑商流、物流的全球性网络,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还需要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更新,使流通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第二,流通产业化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流通产业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较低的流通成本与较高的增值服务,核心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制造业的状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实行产销分离、内外贸分离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相悖,而且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缺陷和先天不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在分销服务领域与国际上的差距比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要大得多,只是由于这一领域的国内市场保护,使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而已。

分销服务实际上是现代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说法。

分销服务不仅仅提供商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覆盖流通的全过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分销服务已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分销服务还越来越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跨国公司采用的重要竞争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提供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使顾客难以离开供应者,同时又使新的竞争对手难以进入该领域,由此看来,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商品流通领域的分销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谁通过领先技术、网络商路掌握了分销渠道的控制权,谁就能在竞争中操有胜券。中国加入wto以后会使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服务竞争已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内容,服务增值也是产业的重要利润来源。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和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要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除继续引进技术、改进管理外,还要在流通产业化上下功夫。

第三,再从商贸服务领域看,我国传统商业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面临商业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传统的商贸企业基本上仍是在相对封闭、狭小的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差,流通设施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尤其是生产的组织服务能力薄弱,按现代商品流通标准衡量,总体上仍处在传统商业阶段。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无论是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服务,还是制造业的分销服务活动都要面对国际流通业的竞争。即使是国内市场,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舞台。在与跨国公司、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中,赢家与输家只有一把共同的尺度流通效率最大化,流通成本最小化。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国流通业必须加速其产业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惟一选择。

四、确立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

电子商务为实现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会与可能。首先,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成长模式。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流通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是靠经营规模和管理技术,而规模与技术的背后又主要取决于资本实力的较量,电子商务所依托的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打破了以往经济增长的法则,其核心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比特对原子的替代,即数字的传输替代了相当一部分传统的物质运动和信息交换方式,替代了人们面对面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交易成本的交流。电子商务在时间上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使传统经济增长法则和企业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虚拟企业运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构筑自己的网络帝国,规模经济的神话被打破,中小企业照样可以与大企业平等竞争。

第二,流通服务业占有先机。从商品流通业自身的特点看,服务性产业、中小企业居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人力成本、服务性成本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其它行业。电子商务使销售活动的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无须通过构造一座座有形商厦去实现自己的销售,厂商也不一定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卖出产品,从而可以大大节约流通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较之传统的流通方式无疑更具竞争力。

论文范文范文篇4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帐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有关这些会计分支,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尽管一些企业认识到需要通过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耗费,需要核算与报告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核算和报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等,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准则、制度,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包括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帐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帐”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二、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1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2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每个企业都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二)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现代会计在构成上具有横向多元、纵向多层的特点。横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现代会计除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外,还包括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若干分支;纵向多层则指现代会计是由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单位)会计、内部责任会计等若干层次构成。以上各个分支、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会计内容体系。与这一体系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应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予以构建和设置,这里的“横向到边”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广度上应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对传统财务会计事项的规范,又要针对各现代会计分支,制定出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如通货膨胀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人力资源会计准则等。“纵向到底”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层次上应具有完整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与会计构成的层次性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方面的准则或制度,又要包括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其二,与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层次性相适应,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又要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统一会计准则或制度,结合企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

尚须指出,无论是“横向到边”还是“纵向到底”均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从辩证的观点看,这里的“边”和“底”均是无止境的,理由在于:其一,随着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将会不断拓展新的会计领域,形成新的会计分支,进而需要有新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这些会计领域的会计行为,这表明会计制度在“边”的扩展上具有无限性;其二,随着集团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的层次不断增加,这表明会计制度在“底”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延伸上具有无限性。

(三)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包括:(1)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

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如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现值计量法等纳入会计准则,并允许企业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选择。

尚须说明,加快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这一命题并非否认会计规范的国家特色,不容质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规范应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体现国家化特色,具体说,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能体现会计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的要求,特别在目前我国财力尚十分薄弱的环境下,更要首先考虑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对国家宏观利益的影响;其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满足会计主体核算与报告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四)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主体出于增进自身局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偏离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范文范文篇5

会计毕业论文,是会计专业必须掌握的必修课:

一,课程名称:(会计毕业论文)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与学分:14学时14学分

三,适用专业:会计本科专业

四,课程教材:无

五,参考教材:无

六,开课单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

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修改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顺.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字数不少于15000字,正文前必须附有写作提纲.

十,说明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十一,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观点明确,能深入进行分析,并有独到见解.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3,及格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尚欠充实.中心论题较明确,材料较充足,具体但不够典型.尚能联系经济工作实际,但论证不够充分.文章有一定的条理,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不及格

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差.文章无中心,层次混淆不清,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抄袭他人文章,成果,书籍者.凡具有以上条款之一者,应判为不及格.在答辩中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者,也应判为不及格.

论文范文范文篇6

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而外,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大家有这样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关键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长征精神深深地涵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观念支撑,是长征精神相对稳定的部分。同时这个层次还要不断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

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对一个事业的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例如,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因此,守纪团结问题仍然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存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4.正确的领导策略层。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回顾长征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拥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是工农红军创造奇迹的主要内在优势。长征的历史也证明:"长征的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失败;在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主动,就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论文范文范文篇7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教学片段:读父母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坐在家庭树下聊聊天,拉拉家常(课件演示“家庭树”,背景音乐为《可爱的家》)。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演示课件:点击家庭树上的树叶,弹跳出“父母”二字)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在老师启发下,生动笔计算)

生甲:3285天(属鼠的)。

生乙:3650天(属猪的)。

师:三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演示课件,出现字幕:读父母的故事。背景音乐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

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故事中,老师知道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么多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朴素、感人,说也说不完。这些故事都可以化作一个字,你们说是什么呢?(请若干名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家庭树,从树叶上弹跳出一个个“爱”字,学生的脸上激荡着一阵爱的热浪)

思考:“读父母的故事”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中。加上背景音乐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师生共同解读着什么是父母的爱。这样情真意切理寓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信息的准备,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诉说有内容,诉说有深情,课堂气氛活跃。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针都没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地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呢?”这样就使学生能真正从细微处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萌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少深的情感。

3、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本教学片段始终围绕一个“爱”字,让学生观察父母,从生活入手,后来诉说“关爱”的事例,再加课件的演示和温馨的音乐,一份真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活动情景”为什么而设还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由此成为无效劳动。只有观察并研究学生的生活,寻找到教育的契机,架设起学生生活与品德教育的桥梁,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恬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恬,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教学片段:计算父母的爱有几斤

师:多美的家庭树呀,一片片树叶都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我想把它叫作“亲情树”,喜欢这个名字吗?

师(课件演示)瞧,“亲情树”上结出了许多“亲情果”,想不想采摘一个尝一尝?

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上台,点击“亲情果”。每点击一个“亲情果”,“亲情果”就落地,并弹跳出一个问题。

生甲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

生甲: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甲:从没计算过。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

师:谁能计算出来吗?

生乙:不能,我们长这么大,得吃多少东西才行呀!

师:对呀,把刚出生时的小不点,抚养成今天的你们,爸爸妈妈想尽办法让你们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得费多少心思啊。生丙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送我,下午是妈妈接我,有时我忘了带书本,爷爷还会给我送来。所以我一时计算不出来,但我想,加起来一定很长很长。师:我发现,这些问题大家都没回答出来,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乙:父母的爱没法计算。

生丙:因为平时我们从末想过这些问题。……

师:是啊,不仅爸妈关心着你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关心着你们,你们多幸福啊!这条长长的路上,每个脚印里,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曾经有人问,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甲:很重很重。

生乙:很沉很沉。

生丙: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思考:“以我为主,漠视他人”是现在少年的普遍心理缺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最寻常的事、最普遍的人,并让他们从中体悟出心灵的感动,也许是填补那份缺陷的好办法。课件与问题的独具匠心设计,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的出现,巧妙地带着学生们进入生活的回忆,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体验。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出皆是。以课堂为基点辐射生话,这才是品德课的终极目标。

1、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说”、“议议”、“评一评”、“演演”的新俗套。为帮助学生感受到成长道理上家人浓浓的关爱,设计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叮嘱你说了多少遍?”“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等你放学时间有多长?”“爱有几斤”?让学生动动笔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的活动。

2、以虚促实,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话动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本文“父母的爱无法计算。”“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爱很重很重。很沉很沉。”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却最能反映父母的爱的“厚实”,使学生对父母的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3、以小见大,根植生活琐事深入情感“回归生活世界”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处处是小事,从小事最能见真情。小事也往往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引导他们从关注身边的最寻常、最普通的真实小事“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父母接送你上学回家”,根植于这些亲历亲为的生活琐事,学生从“随便说说”到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这种真爱深入孩子的心灵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他们现在以及将来是否会对父母、对同伴、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充满着爱。

三、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洛克)游戏、扮演、各种竞赛……在这些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话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教学片段:让爱做主

师:请大家根据课前调查记录来说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在为你做些什么呢?

生1:早晨上学,妈妈为我背书包;晚上,妈妈还教我做作业。

生2:星期天,我还在睡懒觉呢,妈妈已经为我烧好了热腾腾的鸡蛋面,后来又陪我去商店买鞋,下午还陪我上公园玩。

师:这些同学观察得真细致,可是,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的调查表填得很筒单。是不是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认真呢?

生3:不是的,我妈妈平时上班挺忙,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做。

生4:我妈妈也是。她说我都快十岁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师:那么,是不是父母为我们做的事越多,就说明他们越疼爱自己呢?(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看来观点不一样哦,不如我们开展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吧。

学生按不同的观点调整了座位,分成正反两方进行预备讨论,并进行正反讨论。

师: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不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可曾发现——(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朗诵一首小诗《父母的爱》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起来。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吗?(背景音乐《感谢你》响起,课堂上鸦雀无声。十几秒过后,终于有一位女生举起了手)

女生甲:我想说:“妈妈,谢谢你!(说完便哽咽起来。教室里依然沉默,教师环顾四周,用眼神鼓励一名男生发言)

男生乙说:妈妈,我爱你!

(教室里特别安静,同学们谁都不愿说话,眼睛里都含者泪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好吗?

(所有的同学都点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师(声音微微颤抖):同学们,你们的真情很让老师感动。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可是,爱却需要行动(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需要行动”)你们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同学们,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在此,我想把两张贺卡转送给你们的父母,能帮老师完成这个心愿吗?

老师画贺卡,请学生读贺卡上关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简介。

师: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惟有一生心存感激。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每天都让爸爸妈妈感到开心,感到欣慰,感到骄傲,让她们觉得天天都是母亲节,天天都是父亲节,大家说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好好想想,在脑海里放一次电影:从今天开始,你回家以后会怎么做?想象一下,父母会有怎样的心情?想好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接下来的时间,老师都想把它留给你们……

(继续播放《感谢你》音乐,学生都沉浸在想象中,不时露出微笑)

思考:思品教学内容须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调查表所体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说”的环节。教师确实要有一双慧眼,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善于及时进行精辟恰当的处理并及时抓住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引导,会收到双倍的效果。

1、要把金针度与人——价值引导作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一门课程,品德教学更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儿童健康、安全地成长。有些教学上的把握不当,也许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以后的情况如何,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对他心灵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触动。真正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的真诚,更需要一种“合乎人性的触动”。当教师观察到部分孩子存在对父母爱孩子认识偏差时,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思考与分析。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没有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进行了学生喜爱的形式“正反辩论赛”,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点拨,帮助他们在不断的价值冲突中学会自主选择。如正方:“那些事情我们现在做不好,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帮我们做一点,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做了。”反方:“我不那么认为。以前,我也是什么事都让妈妈帮我做。直到有一次.爸爸妈妈有事不能按时回家,结果我饿得眼睛都花了。妈妈很心疼,她开始教我下面条、用微波炉做简单的饭菜。现在.我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妈妈外出也放心了。”通过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观点越辩越明,思考逐渐深入,‘疼爱”与“溺爱”的不同在此有了鲜明的答案。

2、此时无声胜有声——恰当留白教材的呈现与教案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面课堂却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偶然的、随机的因素,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预设和教师的预设去进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教师深情的小结“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比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接着又趁热“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朗诵一首小诗《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父母的爱是一声重复的话语,父母的爱是一段静静的等候……”爱在学生们的心中堆积,当《感谢你》的音乐缓缓响起时,它似乎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让人不由响起了自己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思绪……学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课堂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久$$久$$地思索,学生回味着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老师没有打破这个“僵局”,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说”的环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处理既避免了沉默的尴尬,又将学生情感的波澜推向了高潮。或许我们有时该注意情当留白,毕竟“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3、心中悟出始知深——倡导自主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这堂课前我还布置请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做简单的家务等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震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在情感上有所感染。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爱的行动”,学生争先恐后。如有学生说:“昨天,我一回到家就帮妈妈拖起地来。妈妈对我的举动很吃惊,吃晚饭时,尽往我碗里夹菜。我只做了一点点小事,妈妈就这么心满意足,可妈妈每天做那么多事,我却还常常对她发脾气,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有学生说:“我给爸爸洗了一回脚(笑声)。开始时,爸爸说什么也不肯让我洗,后来拗不过我,只好乖乖地听我的了。我发现爸爸的脚跟上、脚趾间有很硬很硬的茧,脚背上的青筋一根根地暴露着。我想,爸爸真是太辛苦了,为了这个家,到处奔波。”品德课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要融人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品德。与其这是一堂品德教育课,不如把它看成是一次师生对话,一次真情告白,一次生活访谈。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雅斯狈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以上案例告诉我,老师们光有真情和真心不够,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去宣泄;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去创造。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主吧!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开放些、“简单”些,让课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份晃动,多一些生成,便多了份精彩。

参考书目:

论文范文范文篇8

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而外,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大家有这样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关键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长征精神深深地涵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观念支撑,是长征精神相对稳定的部分。同时这个层次还要不断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对一个事业的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例如,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因此,守纪团结问题仍然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存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4.正确的领导策略层。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回顾长征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拥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是工农红军创造奇迹的主要内在优势。长征的历史也证明:"长征的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失败;在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主动,就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论文范文范文篇9

1.Introduction:DefinitionofStylisticsandStylisticAnalysis

Asfarasthedefinitionofstylisticsisconcerneddifferentscholarsdefinethebranchofstudyindifferentways.Walesdefinesstylisticssimplyas“thestudyofstyle”(1989:437),whileWiddowsonprovidesamoreinformativedefinitionas“thestudyofliterarydiscoursefromalinguisticorientation”andtakes“aviewthatwhatdistinguishesstylisticsfromliterarycriticismontheonehandandlinguisticsontheotheristhatitisessentiallyameansoflinkingthetwo”(1975:3).Leechholdsasimilarview.Hedefinesstylisticsasthe“studyoftheuseoflanguageinliterature”(1969:1)andconsidersstylisticsa“meeting-groundoflinguisticsandliterarystudy”(1969:2).FromwhatWiddowsonandLeechsay,wecanseethatstylisticsisanareaofstudythatstraddlestwodisciplines:literarycriticismandlinguistics.Ittakesliterarydiscourse(text)asitsobjectofstudyanduseslinguisticsasameanstothatend.

Stylisticanalysisisgenerallyconcernedwiththeuniquenessofatext;thatis,whatitisthatispeculiartotheusesoflanguageinaliterarytextfordeliveringthemessage.Thisnaturallyinvolvescomparisonsofthelanguageofthetextwiththatusedinconventionaltypesofdiscourse.StylisticiansmayalsowishtocharacterizethestyleofaliterarytextbySystematicallycomparingthelanguageusesinthattextwiththoseinanother.Hallidaypointsout,“Thetextmaybeseenas‘this’incontrastwith‘that’,withanotherpoemoranothernovel;stylisticsstudiesareessentiallycomparativeinnature…”(1971:341).Onthispoints,WiddowsonisofthesameopinionasHalliday.Hesays:“Allliteraryappreciationiscomparative,asindeedisarecognitionofstylesingeneral”(1975:84).Thus,wemayconcludethatstylisticanalysisisanactivitythatishighlycomparativeinnature.

2.RelatedInformationoftheSpeechIHAVEADREAMandItsAuthor

MartinLutherKing,jr.wasbornonJanuary15,1929inAtlanta,Georgia,thesonofaclergymanandthegrandsonofaslave.AfterattendingseveralcollegeshereceivedhisPh.D.intheologyfromBostonUniversityin1955.HeledthebusboycottinMontgomery,Alabamain1955-1956.AspresidentoftheSouthernChristianLeadershipConference,hethenledcivilrightsdemonstrationsinmanycities.In1963hehelpedorganizethemarchonWashington,whichbroughttogethermorethan200,000people.Aleaderinestablishinganonviolentcivilrightsmovement,KingwasawardedtheNobelPeacePrizefor1964.KingwasassassinatedinMemphis,Tennessee,in1968,shortlybeforehisfortiethbirthday.Sincethen,hehasbecomeanAmericanfolkhero,andonNovember2,1983,alawhonoringDr.KingwassignedbyPresidentRigan,effectiveJanuary1986,makingthethirdMondayofJanuaryanationalholiday.HeistheonlyU.S.citizenotherthanGeorgeWashingtontoberecognizedinthisway.

In1863PresidentAbrahamLincolnissued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freeingallslavesintheUnitedStates.Onehundredyearsafterthisdecreewassigned,however,thelifeofblackswasstill“sadlycrippled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discrimination.”OnAugust28,1963,aquarterofmillionpeopleofallracescametoWashington,D.C.,toshowtheirsupportforfreedomandjusticeforallAmericans,andforblackpeopleinparticular.Atthatdemonstration,MartinLutherKing,jr.deliveredthisfamousspeechIHAVEADREAM,widelyregardedasthemosteloquentstatementoftheblackpeople’sdreamsandaspirationsevermade.Inhisspeech,Dr.Kingtoldtheworld,“Ihaveadream”thatequalitywouldcome“toallofGod’schildren.”Hesaidhewantedeveryonetobeableto“joinhandsandsinginthewordsoftheoldNegrospiritual,‘Freeatlast!Freeatlast!…’”

3.AStylisticAnalysisoftheSpeech(Ananalysisofsomeofthestylisticdevicesusedinthespeech)

MartinLutherKing’sspeechofAugust28,1963iswidelyregardedasoneofthemostpowerfuleverdeliveredintheUnitedStates.Althoughthisaddresswasdeliveredorally,itwasreadfromawrittentextcomposedwithGREatcare.ItisanexampleofformalEnglishwithaconvincingstyle.Herearesomeofthestylisticdevices(whichmaybeconsideredtraditionallyasrhetoricaldevices)usedbyDrKingtoinspireandpersuade.

3.1Repetition:

Throughoutthespeech,Dr.Kingrepeatswordsandsentence.Thisisaveryoutstandingfeatureinthisspeechcalledrepetition.Itbelongstothestylisticdeviceofsyntacticover-regularity.Thetermrepetitionisrestrictedtomeanthecaseofexactcopyingofacertainpreviousunitinatextsuchasaword,phraseorevenasentence(Leech,1969),becausealltheover-regularfeaturesinliteratureareinsomesenserepetitious.Usedinspeech,repetitionnotonlymakesiteasyfortheaudiencetofollowwhatthespeakerissaying,butalsogivesastrongrhythmicqualitytothespeechandmakesitmorememorable.Inparagraphs8through16,forexample,Kingusesthewords“Ihaveadream”ninetimes.Thisrepetitionhelpstoachievethefunctionofcoherenceindiscourseandthefunctionofreinforcementinmoodandemotion,expressingthespeaker’sstrongemotionoflongingforfreedom,justice,righteousnessandamuchmoreunitednationofallofGod’schildren.

Ifwestudythewholespeechmorecarefully,itiseasyforustofindmanyotherexamplesofrepetitionused.

①Butonehundredyearslater,wemustfacethetragicfactthattheNegroisstillnotfree.Onehundredyearslater,thelifeoftheNegro.

②isstillsadlycrippled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anofmaterialprosperity.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isstilllanguishinginthecornersofAmericansocietyandfindshimselfanexileinhisownland.

Herethephrase“onehundredyearslater”hasbeenrepeatedthreetimes,seeminglyindicatingthatitisreallyalongtimefortheNegrotowaitforthecomingofthetimeofjusticeandrighteousness.

②Bu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bankofjusticeisbankrup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reareinsufficientfundsintheGREatvaultsofopportunityofthisnation.(Par.4)

thephrase“werefusetobelievethat…”hasbeenusedtwicetoindicatethespeaker’sgoodhope.

③Nowisthetimetomakerealthepromisesofdemocracy.NowisthetimetorisefromthedarkanddesolatevalleyofseGREgationtothesunlitpathofracialjustice.NowisthetimetoopenthedoorsofopportunitytoallofGod’sChildren.Nowisthetimetoliftournationfromthequicksandsofracialinjusticetothesolidrockofbrotherhood.(Par.4)

Inthisshortpassage,theclause“Nowisthetimeto…”hasbeenusedfourtimestoemphasizethefierceurgencyof“NOW”andtoencourageandpersuadetheblackstotakeimmediateactiontoriseaboveandgaintheirownrightsandfreedom.

Otherexamplesofrepetitioncanstillbeeasilyfoundthroughoutthespeech.Inpar.7,thewords“wecannever/cannotbesatisfiedaslongas…”hasbeenusedasmanyasfivetimestoshowthedeterminationandpersistenceoftheblackpeople;inpar.17,thewords“withthefaithwewillbeableto…”hasbeenrepeatedtwiceforthepurposeofshowinghowstrongthefaithoftheblackpeopleistostruggleforthebrotherhoodof“allofGod’schildren”,andhowstrongthefaithoftheblackpeopleistobelievethatthey“willbefreeoneday”.Nowlet’senjoyanotherexample.

④AndifAmericaistobeaGREatnationthismustbecometrue.SoletfreedomringfromtheprodigioushilltopsofNewHampshire!LetfreedomringfromtheheighteningAllegheniesofPennsylvania!

LetfreedomringfromthesnowcappedRockiesofColorado!

LetfreedomringfromthecurvaceousslopesofCalifornia!

Butnotonlythat;letfreedomringfromStoneMountainofGeorgia!

LetfreedomringfromLookoutMountainofTennessee.

LetfreedomringfromeveryhillandmolehillofMississippi.Fromeverymountainside,letfreedomring.

Whenweletfreedomring,whenweletitringfromeveryvillageandeveryhamlet,fromeverystateandeverycity…(Paragraphs19through25)

thewords“LetFreedomring…”hasbeenrepeatedasmanyasninetimestoindicatethatitisthewholeoftheUnitedStatesratherthananypartofitthatshouldbebathedinthesunshineoffreedom.

3.2UseofParallelism

Parallelismisanothersyntacticover-regularity.Itmeansexactrepetitioninequivalentpositions.Itdiffersfromsimplerepetitioninthattheidentitydoesnotextendtoabsoluteduplication,it“requiressomevariablefeatureofthepattern-somecontrastingelementswhichare‘parallel’withrespecttotheirpositioninthepattern”(Leech,1969:66).Toputitsimply,parallelismmeansthebalancingofsentenceelementsthataregrammaticallyequal.Totakethemparallel,balancenounswithnouns,verbswithverbs,prepositionalphraseswithprepositionalphrases,clauseswithclauses,andsoforth.

Inhisspeech,MartinLutherKingusesparallelismtocreateastrongrhythmtohelptheaudiencelineuphisideas.Herearefewexamples:

⑤…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Par.2,twoparallelnounphrases)

⑥“Thisisnotimetoengageintheluxuryofcoolingoffortotakethetranquilizingdragofgradualism.”(Par.4,two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toengage…totake…”)

⑦“therewillbeneitherrestnortranquilityinAmerica…”(Par.5,twoparallelnounsjoinedwith“neither…nor”)

⑧“Weshallneverbesatisfiedaslongasourchildrenarestrippedoftheirselfhoodandrobbedoftheirdignity…”(Par.7,twoparallelverbphrases)

Itistraditionallybelievedthatparallelismisusedforthepurposeofemphasizingandenhancing,esp.inspeech,theideasexpressedbythespeaker(orauthorinwrittenversions),thusalwaysencouragingandinspiringtheaudience.WeneednottobeverycarefullytofindoutmanymoreexamplesofparallelismusedinKing’sspeechandclassifiedasisfollowed:

3.2.1parallelnouns:

⑨Thisnotwasapromisethatallmenwouldbeguaranteedtheinalienablerightsoflife,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Par.3,threeparallelnounsasattributive)

⑩1963isnotanend,butabeginning(Par.5,twoparallelnounsjoinedwith“not…but…”)

⑾Againandagainwemustrisetothemajesticheightsofmeetingphysicalforcewithsoulforce.(Par.6)

⑿…havecometorealizethattheirdestinyistiedupwithourdestinyandtheirfreedomisinextricablyboundtoourfreedom.(Par.6,twopairsofparallelnouns).

⒀Isaytoyoutoday,myfriends,thatinspiteofthedifficultiesandfrustrationsofthemoment…(Par.8)

⒁…adesertstateswelteringwiththeheatofinjusticeandoppression,willbetransformedintoanoasisoffreedomandjustice.(Par.11,twopairsofparallelnouns).

3.2.2Parallelnounphrases:

⒂Sowehavetocametocashthischeck-acheckthatwillgiveasupondemandtherichesoffreedomandThesecurityofjustice.(Par.4)

⒃IhaveadreamthatonedayontheredhillsofGeorgiathesonsofformerslavesandthesonsofformerslave-ownerswillbeabletositdowntogetheratthetableofbrotherhood(Par.10)

3.2.3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

⒄ItwouldbefetalforthenationtooverlooktheurgencyofthemomentandtounderestimatethedeterminationoftheNegro.(Par.5,two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

⒅Withthisfaith,wewillbeabletoworktogether,topraytogether,tostraggletogether,togotojailtogether,tostandupforfreedomtogether,knowingthatwewillbefreeoneday.(Par.7,five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

3.2.4Parallelprepositionalphrases

⒆Ihaveadreamthatmyfourlittlechildrenwillonedayliveinanationwheretheywillnotbejudgedbythecoloroftheirskinbutbythecontentoftheircharacter.(Par.12)

⒇…,whenweletitringfromeveryvillageandeveryhamlet,fromeverystateandeverycity,…(Par.25)

E.Parallelclauses:

(21)…,havecometorealizethattheirdestinyistiedupwithourdestinyand(that)theirfreedomisinextricablyboundtourfreedom.(Par.6,twoparallelobjectiveclause)

(22)Ihaveadreamthatonedayeveryvalleyshallbeexalted,everyhillandmountainshallbemadelow,theroughplacewillbemadeplain,andthecrookedplaceswillbemadestraight,andthegloryoftheLordshallberevealed,andallfleshshallseeittogether.(Par.6,sixparallelclausesusedasappositionsofthenoun“dream”).

3.3UseofSimilesandMetaphors

Astwoveryimportanttypesofmeaningtransferenceinliterature,similesandmetaphorsarecomparisonsthatshowsimilaritiesinthingsthatarebasicallydifferent,whichcanbeusedtoaddvividnessandvitalitytowriting.AsLeechpointsout,metaphorisassociatedwithaparticularruleoftransferencewhichmaybecalledthe“metaphoricrule”(1969:151).Thatis,thefigurativemeaningisderivedfromtheliteralmeaningoritis,asitwere,theliteralmeaning.

Throughoutthespeech,Kingmakesextensiveuseofsimilesandmetaphors.Inparagraph1,forexample,Kingcompares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totwoformsofbrilliantlightcuttingthroughdarkness.Thefirst-“ajoyousdaybreak”-comparesittothesunrise,which(inthiscase)ends“thelongnightofcaptivity”.Inparagraph2,hespeaksof“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comparingsegregationanddiscriminationunderwhichtheNegropeoplelivetothemanaclesandchainsonceusedonslaves.Therefore,itisveryclearthattheusingofsimilesandmetaphorscandefinitelyaddvividnessandvitalitytowritingandmakeiteasyforthereadersoraudiencetounderstand.

Nowlet’scitesomeofthesimilesandmetaphorsusedinKing’sspeech.

(23)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anofmaterialprosperity.(Par.2,metaphors)

(24)Bu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bankofjusticeisbankrup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reareinsufficientfundsintheGREatvaultsofopportunityforthisnation(Par.4,metaphors)

(25)Thisisnotime…totakethetranquilizingdragofgradualism.(Par.4,metaphor)

(26)ThisswelteringsummeroftheNegro’slegitimatediscontentwillnotpassuntilthereisaninvigoratingautumnoffreedomandequality.(Par.5,Metaphors)

(27)…wewillnotbesatisfieduntiljusticerollsdownlikewatersandrighteousnesslikeamightystream.(Par.7,Similes)

(28)…asituationwherelittleblackboysandblackgirlswillbeabletojoinhandswithwhiteboysandwhitegirlsandwalktogetherassistersandbrothers.(Par.14,Similes)

3.4UseofContrast

Althoughmaybearhetoricaldeviceinsteadofastylisticone,contrasthasalsobeenusedeffectively,likerepetition,inthisspeech,achievingthefunctionofmakingcleartheideasofthespeaker.Inparagraphl,forexample,“GREatbeaconlightofhope”iscontrastedwith“flamesofwitheringinjustice,”and“joyousdaybreak”withlongnightofcaptivity.”

Asitisdefined,contrastisusedtoshowthedifferencebetweentwothings.Therefore,itisnotverydifficultforustounderstandwhythespeakerkingusessomanycontrastsinhisspeech.

(29)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anofmaterialprosperity.(Par.2)

(30)NowisthetimetorisefromthedarkanddesolatevalleyofseGREgationtothesunlitpathofracialjustice.(Par.4)

(31)Nowisthetimetoliftournationfromthequicksandsofracialinjusticetothesolidrockofbrotherhood(Par.4)

(32)ThisswelteringsummeroftheNegro’slegitimatediscontentwillnotpassuntilthereisaninvigoratingautumnoffreedomandequality.(Par.5)

(33)1963isnotanend,butabeginning.(Par.5)

(34)Againandagainwemustrisetothemajesticheightofmeetingphysicalforcewithsoulforce.(Par.6)

(35)Andaswewalk,wemustmakethepledgethatweshallalwaysmarchahead.Wecannotturnback.(Par.7)

(36)…thesonsofformerslavesandthesonsofformerslave-ownerswillbeabletositdowntogetheratthetableofbrotherhood.(Par.10)

(37)…adesertstateswelteringwiththeheatofinjusticeandoppression,willbetransformedintoanoasisoffreedomandjustice.(Par.11)

(38)…wheretheywillnotbejudgedbythecoloroftheirskinbutbythecontentoftheircharacter.(Par.12)

(39)Withthisfaithwewillbeabletohewoutofthemountainofdespairastoneofhope.(Par.17)

(40)Withthisfaithwewillbeabletotransformthejanglingdiscordsofournationintoabeautifulsymphonyofbrotherhood.

4.Conclusion

Aswehaveanalyzedabove,stylisticdevicesarefrequentlyusedinthediscourseofliteraryworksespeciallyinspeech,toachievecertainspecificpurposes.Thusmakingthestyleofaspeechsomewhatparticulartotheothers.

Generallyspeaking,aspeechmayhavethefollowingstylisticcharacteristics:

Tobeginwith,itmustbeverypersuasive.Thusthesentencepatternsareverywell-organized,withrepetitions,parallelismandcontrastsfrequentlyused.

Secondly,itshouldbeemotionalsoastobeconvincing,becausethespeakershouldfacetheaudiencedirectlyandhiswordsshouldnotonlybeorderlyandinformativebutalsobeexpressiveandinspiring.Therefore,thestylisticdevicessuchassimilesandmetaphorsareofteninvolved.

Finally,inmanycases,written-conversationalstyleisusuallyusedwithnotveryformaldictionandnotverycomplicatedsentencestructure.

Bibliography:

[1].MartinLutherKing,Jr.,IHaveaDream,August28,1963

[2].WangShouyuan,EssentialsofEnglishStylistics,ShandongUniversityPress,July,2000

[3].PanShaozhang,EnglishRhetoricandWriting,ShanghaiTransportationUniversityPress,December,1998

[4].Widdowson,H.G.StylisticsandtheTeachingofLiterature,Longman,1975

[5].Leech,G.N.“‘ThisbreadIbreak’Languageandinterpretation”.InD.C.Freeman.(ed.).LinguisticsandLiteratureStyle.NewYork:Holt,Rinhart&Winston.

Acknowledgements:

ItwasreallyalaborioustasktoaccomplishaB.Athesis.Manypeoplegavemesupportandhelpintheprocessofwritingthepaper.I’dlikefirsttogivemygratetomydearteacher,viceprofessorMr.LiuFagong,whogenerouslygavemehiskindlyhelpandinstructionsduringthewholeprocessofmypaper-writing.ThenI’dliketogivemymanythankstomyclassmateswhohelpedmealotwithmyinformationcollectingandpaper-polishing.Mostimportantofall,IwanttogivemythankstomymotheruniversityandalltheteachersintheEnglishCollege,whoeducatedandcultivatedmetobeaqualifiedteacherinthefuture.

论文范文范文篇10

prynne----resurrection

athesis

submittedtothedepartmentofenglish

of--------------------university

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

forthedegreeof

bachelorofarts

by

----------------------------

class:3grade:2002

supervisedby

---------------------------

june2006

contents

chapterone:biographyofnathanie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lhawthorne…………………………………...p1

chaptertwdepravity---theoriginofthescarletletter…………………………..p2

chapterthree:hesterprynne’sresurrection---fromsufferingandredemptiontosalvation

……………………………………………………………………………...p5

conclusion………………………………………………………………………….p10

references…………………………………………………………………………..p11

hesterprynne---resurrection

abstract:thescarletlettermakestheamericanwriternathanielhawthorneknownallaround

theworld.hawthorneisapiouschristian,andisdeeplyinfluencedbythetheology.he’s

somuchindulgedinthereligiousdoctrinethatpeoplecanfindthereflectionofthegod

almosteverywhereinhisworks.afterreadingthescarletletter,oneismostlyimpressedby

thespiritofthebiblethestorydepicted.thebookchieflydiscussessinandhowtoatone

forit.hesterprynneistheheroineofthefiction.thispaperresearchesherfateto

illustratetheinfluenceofthebibletohawthorne.hesterprynnecommitsadulteryandis

forcedtowearascarletletter“a”onherbreast.atthebeginning,sheencountersall

kindsofsufferings,bothfromthesocietyandfromherownsoul.however,sherealizesher

sinandtriesherbesttoatoneforit.andshedosenotchoosetoavoidherfault.finally,

throughherendeavor,godforgivesher.inshort,sinandatoningforsin,thatisthe

purposeofthispaper.

keywords:thescarletletter.,hesterprynne,thebible,sinandatonement.

摘要:《红字》使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誉满全球。霍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深受神学的影响。他是

如此沉迷于宗教的教义之中,人们几乎可以发现神在他的每部作品中无处不在。读完《红字》,给人印象

最深的莫过于故事描绘的《圣经》的精神。该书主要讨论了关于罪与赎罪的问题。海丝特白兰是小说的女

主人公。本文主要研究她的一生以说明《圣经》对霍桑的影响。海丝特白兰犯了通奸罪,并被迫在胸口上

带一个大写的红色字母“a”。一开始,她遭遇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她自己精神

上的。然而,她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并尽最大努力去赎罪,并且她并没有选择逃避责罚。最后,通过她的

努力,神原谅了她。简言之,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罪行以及赎罪。

关键字:《红字》,海丝特白兰,《圣经》,罪行以及赎罪。

chapterone:biographyofnathanielhawthorne

withthepublicationofthescarletletterin1850,nathanielhawthornebecameoneofthe

greatestwriteratthattimeandbuilthisreputationasamajoramericanauthor.sincethat

timeon,peoplebegantotakegreatinterestinallaspectsofhislifeandagreatmany

biographicalandcriticalstudieshadbeenwrittenabouthimandhisworks.heisalso

becomingmoreandmorepopularandfamiliarwithchinesereaders.sincethechinese

translationofthescarletappearedin1950s,scholarsandreadersinthiscountryhave

shownanever-increasinginterestinhisworks.

hawthornewasbornonthefourthofjuly,1804insalem,massachusetts.someofhis

ancestorswerebigshotsinseventeenth-centurynewengland,whichwasunderthecontrolof

puritanism.oneofthemwasacolonialmagistrate,notoriousforhisparticipationinthe

persecutionofquakers,andanotherwasajudgeatthesalemwitchcrafttrailin1692.

gradually,thefamilyfortunedeclined.hawthorne’sfatherwasaseacaptain,whodiedin

anaccidentandlefthismotherandhimbehindtostruggletoliveforthemselves.young

hawthornewasquiteawareofthemisdeedsofhispuritanancestors,andthisawarenessmade

himbelievethatevilwasatthecoreofhumanlife.tosomeextent,hawthornewrotesomeof

hisbooks,suchasthescarletletterandthehouseofthesevengamblestotrytomakeup

forthesinofhisancestors.

hawthorne’swritingskillscanbeconcludedasfollows:

firstly,allhislife,hawthorneseemstobeindulgedinhissenseofsinandevilinlife.

readinghisbooks,onecannotbutbeoverwhelmedbytheblackvisionwhichthesebooks

reveal.evilexistsinthehumanheartallthetime.forinstance,intheshortstory,“

earth’sholocaust,”wecanfindthat,thoughallsymbolsoftraditionandthepasthave

beenburnedinthebonfireofthelifeofthenewworld,thesourceofevil---thehuman

heart,remainsintact.everyonepossessessomeevilsecretastaleslike“younggoodman

brown”setouttoprove.everyonetriestocoverupitsinnermostevilinthewaythe

ministerdimmesdaleinthescarletlettertriestopretendhowpureandpiousheis.evil

seemstobeman’sbirthmark.thispointofviewisjustaswhatthebibledescribespeople

’soriginalsin.

secondly,tohawthorne,sinwillsurelygetpunished,onewayoranother.asamatterof

fa(本文源于文秘城:)ct,hewassaidtobealwaystroubledbythethoughtthatthedeclineofhisfamily’s

fortunehadsomethingtodowiththesinsofhispuritanancestors.hawthornedeeply

believesthat“thewrong-doingofonegenerationlivesintothesuccessiveones”(thehouse

ofthesevengambles).itisalsointerestingtonotethathawthornebelievesthatevil

educates.whathawthorneseemstoproveisthatmancangetexperiencefromthecrimewhich

bringsaboutthedisaster.

inshort,totellthetruthandyetnottooffend,thatisallhawthornetriestoachievein

hisworks.

chaptertwdepravity---theoriginofthescarletletter

thestorybeginsinseventeenth-centuryboston,whichisunderpuritancommand.ayoung

woman,namedhesterprynne,issentaheadtoamericabyherhusband---anoldandugly

scholar.however,formanyyears,hedoesn’tarrive.obviously,itispossiblethathehas

beenlostinthesea.whilewaitingforherhusband,hesterandayounglocalminister

calledarthurdimmesdalefallinlovewitheachother.theycommitadulterysecretly.

becauseofhester’spregnancy,thesecretisfinallydiscovered.

accordingtothebible,everyoneissinful.thatistheopinionoftheoriginalsin:when

godcreatestheworld,hefirstcreatesamancalledadamandthenawomancalledeve.they

livehappilyinthegardenofeden.godtellsthemthattheycaneateverykindoffruitin

thegardenexceptthoseonthetreeofknowledgeofgoodandevil.instigatedbythe

serpent,thetwocannotcontroltheircuriosityandviolatesgod’sorderandeatthe

fruitsfromthatparticulartree.thatenragesgod.fromthattimeon,theybecomesinful

andareexpelledfromthegardenofeden.however,sindoesn’tstop.itispassedfrom

generationtogenerationbyreproductionofadamandeve.allsuccessivegenerationsare

theirdescendantsandthereforeinherittheirsin.soatthetimeoneisborn,he/shebears

evilandhastherootofcommittingcrime.

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theoriginalsin,hesterprynneisnotanexception.sheis

alsotheoffspringofadamandeve.theinsideofherflowstheirbloodsandsheofcourse

inheritstheiroriginalsin.thussheisasinnerfromthebeginningofherlife.

arethereanyotherstandardstojudgewhetherapersonissinful?theanswerispositive.

thecriterionshouldnotbethecommoncustom.instead,itshouldbethegod’sstandard.

becauseaccordingtothecommoncustom,itisverydifficulttojudgesometimes.everybody

isamixtureofvirtueandevilandtheemphasisofeveryone’sselfishdesireisquite

different.somecravenlyfeardeath,someclingtowoman’scharms,someseekonlyprofits

andsomehankerafterreputation.somearefrankandhonestandothersslyandcunning.

thereforeitishardtodecidewhoisrightandwhoiswrong.furthermore,thecommoncustom

isrelativeandchanging.forexample,twentyyearsago,tocommitadulterywasenoughto

ruinaperson’sfame.however,intoday’ssociety,cohabitationbeforemarriageis

universal.besides,althoughsomepeopledisplayhighermoralstandardsthanothers,they

stillcan’tgetridofselfishnessandavoidcommittingcrime.ifweadoptsthecriterion

ofthecommoncustom,althoughweknowthatwearenotinnocent,wewillcomfortourselves

thatwemaybeworsethansomepeople,butstillbetterthanothers.

thuswecanonlyusegod’scriteriatodecidewhetherornotapersonissinful.god’s

criteriaarethetencommandmentsandthesevendeadlysins.

thetencommandments:

iamthelordyourgod,whobroughtyououtofegypt,outofslavery.youshallhaveno

othergodsbeforeme.

youshallnotmakeforyourselfanidolintheformofanythinginheavenaboveoronthe

earthbeneathorinthewatersbelow.

youshallnotbowdowntothemorworshipthem;fori,thelordyourgod,amajealousgod,

punishingthechildrenforthesinofthefatherstothethirdandfourthgenerationof

thosewhohateme,butshowinglovetoathousandgenerationsofthosewholovemeandkeep

mycommandments.

youshallnotmisusethenameofthelordyourgod,forthelordwillnotholdanyone

guiltlesswhomisuseshisname.

rememberthesabbathdaybykeepingitholy.

sixdaysyoushalllabouranddoallyourwork,buttheseventhdayisasabbathtothelord

yourgod.onityoushallnotdoanywork,neitheryou,noryoursonordaughter,noryour

manservantormaidservant,noryouranimals,northealienwithinyourgates.

forinsixdaysthelordmadetheheavensandtheearth,thesea,andallthatisinthem,

butherestedontheseventhday.thereforethelordblessedthesabbathdayandmadeit

holy.

honouryourfatherandyourmother,sothatyoumaylivelonginthelandthelordyourgod

isgivingyou.

youshallnotmurder.

youshallnotcommitadultery.

youshallnotsteal.

youshallnotgivefalsetestimonyagainstyourneighbour.

youshallnotcovetyourneighbour''''shouse.youshallnotcovetyourneighbour''''swife,or

hismanservantormaidservant,hisoxordonkey,oranythingthatbelongstoyourneighbour.

(exodus2,14)

thesevendeadlysins:a)pride;b)lechery;c)envy;d)wrath;e)sloth;f)glutton

obviously,accordingtothesecriteria,hesterprynneisquitesinful.sheissinfulbecause

shedisobeysgodbycommittingadultery.whenchillingworth---hesterprynne’shusband

senthertothenewworld,althoughtherewasnoloveatallbetweenthecouple,sheshouldn

’tforgetthatshehadalreadygotmarried.shehadahusband,whowasjustmissingatthat

time.however,shecouldnotcontrolherviciousdesireandhadaloveaffairwiththe

minister---dimmesdale.that’snotforgivableaccordingtocatholicism.that’sinsultto

god.that’sbetrayal!insuchasituation,hesterprynneforgotgod’sinstructionandwas

completelydegenerated.sheisablasphemetogod.

sofromtheverydayofhercrime,hesterprynnehastobearallthesufferingsthatfollow.

everysinmustbepunished.allourbehaviorsanddeedscan’tpassawayeasily.ourwrong-

doingsarehatefulinthattheynotonlydepraveourselves,butalsooffenseothersand

especiallygod.hester’sbehaviorisdisgracefulandsheislookeddownuponbyothers.

furthermore,heradulteryaffrontsgod.godisjustandfair.godwillnotforgiveyour

faultcaraccordingtotomwaltson,thenatureofsinisevil:

firstly,sinfoulspeople;sinisnotonlyaflaw,butalsoacontamination.sintosoulis

thesameasrusttogold.itisjustlikeablemishonabeautifulthing.thebiblecompares

sinwith“plague”(1king,8,38).sinfoulsgod’simageandstainthepureofsoul.it

makesgod“grewwearyof”thesinners(zechariah,8,11);andwhen“youwillrememberyour

conductandalltheactionsbywhichyouhavedefiledyourselves,andyouwillloathe

yourselvesforalltheevilyouhavedone”(ezekiel,20,43).apostlepaulsaidin2

corinthian,7,1that“everything…contaminatesbodyandspirit”.

secondly,sinmakesgodworry.“donotgrievetheholyspiritofgod”(ephesians,4,30).

sinisdeliberatelyanafflictiontogod.goddoesn’tlikesinbecausesinmakesgodbe

insulted.sotoworrygodisabigcrime.

thirdly,siniscontrarytogod.asinnertrendsongod’sprincipleandviolatesgod’s

decree.

fourthly,sinbringsevil.sinislikethetrojanhorse(thegreekssiegedtroyformany

yearswithoutresult.oneday,theygotanidea.theypretendedtoretreat,leavingahuge

woodenhorse,inwhichanumberofgreekheroeshadhiddenthemselves.thetrojans,whowere

toohappytoreflectonthesituation,broughtthehorseinsidethecityasawartrophy.in

thefollowingnight,thegreekscameoutandattackedtheunsuspectingandcelebrating

trojans,andfinallyconqueredtroy),whichhasaco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mmonoutlookandterriblethingsinside.

lastly,sinnerswhodon’trepentwilldieout.unrepentantsinbringsabout“thesecond

death”(revelation20,14)

(《xitongshenxue》

varuserid="yuhs81";

varc="ffffff,ffffff,000000,12,ffffff,0066ff,12,0,1";

varw="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