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评审意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8:17:13

论文评审意见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审稿

审稿是保证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方式普遍采用“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于科技期刊稿件内容的专业性及其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复杂性,以及稿件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稿件的审查是由编辑(包括责任编辑或专业栏目编辑、主编)与编辑部以外的专家共同进行的,而编辑在审稿中起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环节上对此问题仍存在模糊认识和不适当的做法:编辑审稿只是对稿件作形式或规范审查,稿件的取舍过分甚至完全依赖专家审稿意见,在行使审稿职责时不能正确、合理地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理念上未能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和同行专家所处的不同角色和相应的职业优势,明确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稿件审查的总体性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审稿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主导作用。

一、编辑应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

同行专家由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对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较为熟悉,对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其学术质量作出较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发现文稿中的专业细节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从而为编辑决定稿件采用与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同行专家审稿也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稿件的评议过于简略空泛;因囿于门户之见,对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稿件的评审失之偏颇,对处于萌芽状态尚不完全成熟的学术见解采取冷漠、怀疑、求全责备甚至排斥压制的态度: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学术观点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些审稿人对一些交*学科、新兴学科不甚了解,审稿盲目性大,甚至出现错误的审稿意见;个别审稿人甚至对有独创性的文章予以否定,尔后自己主攻该方向,行为道德失范;审稿人对刊物具体情况和审稿要求了解不够,致使审稿的学术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正如阎西林在《论“外审”的角色定位》一文中指出的,理想的、完美的“外审”专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编辑不能苛求同行专家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稿件的学术价值。事实上,编辑部聘请的同行专家只是履行“同行评议”的职能,他们对作者稿件学术价值的评议是其对稿件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意见对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审”专家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同行读者”。而严格意义上的审稿则是对编辑而言的,其实质是编辑把社会与读者的时代需求转化为内在的选择标准和判断尺度,有目的地根据办刊宗旨和组稿要求,精心地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论文。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市场及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和主编在稿件鉴审中不能简单地依赖或顺应专家的评审意见,而应充分发挥其审稿的主导作用,即编辑基于审稿的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按照期刊宗旨和出版要求,在参照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稿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进行综合性鉴审和主导性判断,并做出最终的审定。

二、编辑如何发挥审稿主导作用

1、基于对同行专家审稿意见的综合分析

对科技学术期刊而言,“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是审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为使稿件评审公正、客观,稿件一般都要分送2名或2名以上的专家评审。但这与编辑审稿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专家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是编辑在审稿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编辑处于作者和同行专家之间,是一个信息转换的中介环节,但绝非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传输通道,而是一个信息转换的“中枢”和“关键”。不同的审稿人对稿件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往往各有不同的侧重,审稿人之间的专业研究方向和领域以及学术观点也各有不同,加之许多论文,尤其是创新性论文一般具有综合性、交*性、边缘性等特点,须经过跨学科的多专业评审,因此编辑应对各位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分析、比较、确认、筛选和综合;对因审稿能力、专业局限、审稿经验、责任心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专家审稿意见分歧甚至相反的情况,责任编辑则应深入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找出分歧点和缘由,并根据自己的学识做出判断,提出公允而合理的见解。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的原理、方法和技能,还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当然,对评审意见有原则性分歧的重要稿件,为慎重起见还可针对具体情况另选专家作进一步评审,最后将各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连同责任编辑的意见送主编核审,有时还可提交编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以确保不埋没优稿,不误用差稿。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2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入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公务员之家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县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根据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协工作的意见》精神,县人民政府设立"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二条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受理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推荐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不受理个人直接申报。

第三条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第二章评审组织

第四条设立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评审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设立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负责学术论文评审工作,由县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评审组,由各参评学会专家组成。

第六条论文评审必须公平公正,严格标准,确保质量。评审成员实行回避制。

第三章参评条件

第七条申报参加评审的论文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论文要求格式规范,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文字简炼,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二)论文应在评审年度内在县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在县级以上(含)学术年会上交流过。未曾发表或交流过的论文,须有本学科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

(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为县级学会会员。

第八条同一作者所撰写的一组系列论文,可同时申报参评,但不能同时获奖。

同一篇论文只能向一个学会申报。

学术专著和已获省市科协奖励的论文不属评审范围。

第四章评定等级、名额及标准

第九条符合下列条件的论文可评为一等奖,名额控制在3篇以内。

(一)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有所创新。

(二)在省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或在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过,并得到省内学术界承认。

(三)对我县科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十条符合下列条件的论文可评为二等奖,名额控制在5篇以内。

(一)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在应用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在市级及以上正式刊物发表过,或在市级及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过,并得到市内科技界同行认可。

(二)对我县科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较大影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的论文可评为三等奖,名额控制在15篇以内。

对某一领域中的省内外先进技术加以综合、分析,提出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和技术经济价值。或对多年工作所积累的经验,通过整理总结,提出新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

第五章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参评论文应由本人向所在学会提出申请,数人合作的论文须由第一作者提出,最多不超过4名,以协作组、课题组署名发表的论文,限报主要完成人员4人。

凡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须附上中文翻译材料。

申请人应将参评论文及有关资料报所在学会。

第十三条县级各学会建立评审组,对本学会参评论文进行初审,提出初评意见,并将初评结果及相关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县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四条县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学会推荐的论文进行资格审查。

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对学会推荐的论文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领导小组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奖励。

第六章奖励办法

第十五条获得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的,由县人民政府颁发"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证书"和奖金,一、二、三等奖的奖金分别为1000元、800元、500元。

第十六条获得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的论文,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和拔尖(优秀)人才评定、市青年科技奖推荐的依据。

第七章附则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4

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方式,在论文评审、项目遴选、职称评定、学术荣誉授予等众多科学评价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用于鉴别科研价值、保障科研质量[1]。对于期刊论文评审,审稿专家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效性、创新性等进行评定,同时向作者提供有关错误校正、理论/方法改进等方面的建议[2]。有效的同行评议过程是保证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声誉与影响力的重要保障[3,4]。同行评议相关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比较广泛的关注与研究[5]。考虑到同行评议结果受专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如主观意志的影响、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评议过程中其他偶然因素,容易产生偏见与片面性[1],学者们开始着手研究评议专家“反评估”方法,以期评估专家的评审行为,为评议专家遴选提供参考,以尽可能提高同行评议结果的公平与公正[6-12]。文献[6]基于评议专家的基本情况、修养和工作业绩三个方面对评议专家进行评估,奠定了评议专家“反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作者指出,工作业绩指标可基于历史评议数据计算得出,具有较好的可获得性。其下属指标包括评议项目累计数、(评分数据的)离散率、命中率(推荐项目数/立项项目数)、算数偏差(与其他专家意见的偏差)等维度。文献[7-12]在文献[6]的框架下,从数学意义与物理意义讨论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7],设计了更加细粒度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分配[8,9],对评估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评估可靠性[10],基于不同案例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分析[7-9,11]。文献[12]针对期刊评议,从审稿时长、审稿意见长度以及审稿意见与编辑意见的一致性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F3指数用于辅助期刊评审人选择,整体而言也并未超出文献[6]所给出的指标体系范畴。上述工作较大地推进了评议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然而还存在以下可改进之处:(1)文献[6]中“工作业绩”指标的核心理念为,在存在大量评议数据时,评议专家的业绩可基于该专家与其他专家的一致性程度进行刻画(一致性越高业绩更好)。因而,在文献[6]的框架下,现有研究中工作业绩指标均只考虑了蕴含于评议过程与评议结果数据中的专家知识,而未考虑更广大的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度。(2)现有研究对指标的验证分析往往退化为指标的应用分析。即针对某组评议案例计算指标值,进而从数值分布的角度分析指标的合理性。缺乏评议专家(的评分)与评议对象(如被学术共同体认可程度)的交叉验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期刊评议,同时考虑蕴含于评议数据中的专家知识与蕴含于发表文献的计量数据中的学术共同体知识,提出一种审稿专家一致性评价方法,基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评议数据与已发论文的计量数据计算一致性指数,设计假设检验方法检验一致性更高的专家是否能对论文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本文的方法有望辅助期刊编辑从数据的角度了解审稿专家,从而为专家遴选提供参考。

2一致性指数

针对期刊论文评议,本文的核心思想为,审稿专家的评议意见应契合于论文的学术水平。在评审阶段,论文的学术水平应契合于评审论文的(所有)专家的整体意见;后,论文的学术水平应契合于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程度。换言之,审稿专家的业绩可基于其与(其他)审稿专家的一致性程度(简称“评审一致性”)以及其与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一致性程度(简称“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刻画。因而,本文的一致性指数C定义如公式1所示:(1)rpC=C+−C(1)其中,Cr与Cp分别为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一致性指数C为Cr与Cp的线性叠加,(0,1)为叠加权重,用于决定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在最终一致性指数中的占比。在实际应用中,可设置α=0.5以表达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在构成一致性指数时同等重要[13]。对于评审一致性,考虑到每篇论文需要多个专家评审,大部分专家具备审理多篇论文的经历,令1,mS=ss,isS为专家对其所审理的论文i的评分,1,mE=ee,ieE为审理论文i的所有专家评分的平均值,则评审一致性Cr定义如公式2所示:(,)rC=rSE(2)其中,r()[−1,1]返还两个给定向量的皮尔森相关性系数[14],用于反映两个变量的一致性程度。si的取值决定于审稿数据所使用的评分量表。现行审稿制度中,李克特量表由于其易于编制和较高的信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量表形式。而我国期刊评审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的3、4与5分制量表[15]。具体到本文的研究,由于后续所使用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的评议数据遵循4分制量表,公式2中,{1,2,3,4}iisSs(其中1至4分别对应拒稿,重大修改,修改后录用,录用)。在使用论文平均值表征所有审稿专家的综合意见的情况下,公式2表达了专家的评审历史中,对论文的评价与其他专家的一致性程度。对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后,论文的下载、引用等计量指标可表征学术共同体对论文的关注、认可程度[16]。本文基于论文的被引次数表征论文被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程度。其中“认可程度”不对论文的质量或学术创新性进行评价,而代表学术共同体认为该论文对推进某方面研究具备(正向或负向)借鉴意义。因而,给定1,mTC=tctc,itcTC为i的被引次数,则学术共同体一致性Cp定义如公式3所示:(,)pC=rSTC(3)公式3表达了有专家审理且发表的论文,专家对论文的评价与学术共同体对论文认可度的一致性程度。由一致性指数的定义可知,一致性指数是文献[6]中“工作业绩”指标下属“算数偏差”指标的改进与扩展。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蕴含了专家需具备一定的审稿量(累计数),论文评分具备一定的离散度(否则无法计算一致性1),所评审论文具有一定的命中率(即录用率,否则无法计算共同体一致性)。换言之,本文所设计的一致性指数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工作业绩指标。下面将探讨一致性指数是否可用于表征审稿专家对论文做出准确评价的能力。

3有效性分析

3.1检验方法。基于一致性指数的定义可知,相较而言,一致性更高的专家应对论文的评价应更契合于(其他)审稿专家以及学术共同体对论文的认知。考虑到后,对论文进行“审阅”的读者比审稿专家更多,同时也更具多样性(学术领域多样性、学术成就多样性等),本文基于已的被引次数检验一致性指数的有效性。具体而言,给定专家集合R,评分集合S、发表文献集合P及其对应的被引次数集合TC,首先基于公式1计算所有审稿专家的一致性指数集合C。对iRR,令ijsS为专家Ri对论文jpP的评分,ijtcTC为专家Ri对论文pj的评分,则专家区分度集合D定义如公式4所示:{{}{}}hliiD=AvgTCAvgTC(4)其中,Avg{}返还给定数值集合的均值,,,,hlijiijikiiktcTCsHtcTCsL,H与L用于定义高/低评分论文,如可定义H={3,4},L={1,2}用于表达直接录用或修改后录用为高评分论文,否则为低评分论文。由公式4可知,对于每个审稿专家,专家区分度给出了该专家所评审的高评分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相对低评分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的倍数关系,该值越大,表明专家区分论文的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能力越强。令idD为专家Ri的区分度,icC为专家Ri的一致性指数,定义{|}hiiD=dDc为高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集合,其中为给定参数,用于决定高一致性专家的最低一致性指数值。令lhD=D−D为(相对)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集合。使用Mann-WhitneyU检验Dh与Dl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别,以回答高一致性专家是否可更有效地区分论文的学术共同体认可度。考虑到一致性指数的定义中“学术共同体一致性”作为合成指标之一,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过程理应逻辑蕴含“高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高于低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的趋势,本文进一步从数据上将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过程与检验过程进行物理分割。针对给定数据集,基于给定年份Y将数据分割为两个互斥的子集。基于早于或等于该年份的数据集计算高一致性专家hpreR的区分度hpreD,进而基于晚于该年份的数据集计算hpreR中的专家在后续年份中的区分度hpstD,使用Mann-WhitneyU检验hpreD与hpstD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别。此方法具有两个优势:1)由于数据的物理分割,基于更早数据计算的一致性指数将不再蕴含新数据中“高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高于低评分论文组平均被引次数”的趋势;2)检验结果可用于回答“具备高一致性指数的审稿专家对论文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辨识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保持”,从而验证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一致性指数并辅助审稿专家遴选是否具备可行性。3.2样本数据。本文将基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评议数据与已发论文的被引数据计算审稿专家一致性指数,并对专家区分度进行检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在近30年的办刊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专家评议数据(由于数字化原因,审稿数据主要集中于2009至今,本次样本数据截止2019年4月)。由于一致性指数的计算要求审稿专家具备一定数量的关联审稿意见,同时检验分析需基于已开展,定义至少具备m个审稿意见的论文为有效论文,选取至少审理过n篇已发表的有效论文的专家作为有效专家。不同m与n的设定将导致有效专家数的不同,且随着m与n的增大,有效专家数与有效论文数将(迅速)降低。通过对审稿数据的充分探索,综合考虑有效数据量以及计算所需的关联数据量,本研究初定m=2,n=6进行计算与检验。经过筛选,共177位有效专家所涉及的3114篇有效论文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分析。3114篇中,1245篇论文已发表,1869篇论文最终未能获得录用。所有3114篇论文均将用于计算评审一致性,最终获得录用的1245篇论文将用于计算学术共同体一致性。数据的详细统计信息如图1-图4所示。图1给出了177位有效专家审理的有效论文数与有效数,其中审理的有效论文数分布于[6,75]之间,均值约为28篇,审理的有效数分布于[6,23]之间,均值约为9篇。图2给出了3114篇有效论文的审稿专家数分布。论文的审稿专家数分布于2-4之间,平均约2.2位专家/篇。经中国知网检索并采集1245篇的被引次数(检索日期2020年5月18日),并通过论文标题将论文被引次数与审稿记录相对应。图3与图4分别给出了1245篇已发论文的发文时间分布以及截至检索时的被引次数分布,可见本案例所使用的绝大部分有效已发论文分布于2010-2019年之间,论文的被引次数分布于[0,343]之间,大体服从长尾分布。结合图3与图4可知,已发论文的发文时间以及被引次数均分布于一个较大的区间,年份的不同可能导致被引次数无法合理比较。而由公式3和4可知,被引次数的可比性是一致性指数计算与检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本文使用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ournalNormalizedCitationImpact,JNCI)代替被引次数。JNCI由数据商科瑞唯安提出,定义为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同出版年发表在同期刊上的论文的期望被引次数的比值,主要用于出版年对被引次数的影响。具体而言,令论文pi的发表年为yi,被引次数为tci,则pi的JNCI值jncii计算如公式5所示。,,{}tijjitcjncitcTCyyAvgTC==(5)基于公式5计算上述1245篇论文的JNCI值,并在公式3与4中,对ip,使用jncii值替换tci值,以消除发文时间的影响。3.3检验结果依据。3.1小节所述检验方法,设定叠加权重α=0.5以表达评审一致性与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同等重要,高评分论文评分集合H={3,4},低评分论文评分结合L={1,2},有效审稿意见数m=2,有效审理论文数n=6。177位专家中,7位专家对其审理的已给出的评分均为相同分值,无法计算学术共同体一致性,因而无法计算一致性指数。剩余170位专家的一致性指数分布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专家一致性指数分布于[-0.049,0.752]之间,均值μ=0.38,标准差σ=0.203,服从正太分布(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08)。基于上述170位专家的一致性指数,设定=+k*(一致性指数大于τ为高一致性专家),对专家区分度进行检验。在计算区分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对任意专家,我们进一步要求其审理并发表的(大于6篇的)论文中,高、低评分论文均需至少存在3篇。因而170位专家中,最终有64位专家具备区分度并参与假设检验(低一致性专家样本量+高一致性专家样本量=64)。使用Mann-WhitneyU检验对64位专家的区分度进行检验,图6给出了k=0,0.1,0.2,0.3,0.4,0.5时,高一致性专家与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的均值,以及高低一致性专家均值的比值(即图6“高低比”),表1则给了更加详细的统计量(表1中“高”、“低”分别代表高一致性专家与低一致性专家所对应的统计量)。结合图6与表1可知,整体而言,高一致性专家的所评价的高评分论文的JNCI是其所评价的低评分论文的2倍,且随着高一致性阈值的增加,高低评分论文的区分度逐渐增加。反观低一致性专家,其所评价的高评分论文的JNCI与其所评价的低评分论文并无太大差别(在区分度1附近波动)。假设检验表明高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显著高于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以p=0.000拒绝“高低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无显著差异”的零假设),表明高一致性专家更能有效地区分论文的学术共同体认可度。为了验证本文方法在不同参数设定下的表现,进一步设定m=2,n=8进行计算与检验。经筛选,共116位合法专家涉及2489篇合法论文,其中1022篇已发表,1467篇未能录用。审理的有效论文数分布于[11,75]之间,均值约为32篇,审理的有效数分布于[8,23]之间,均值约为11篇。1467篇有效论文的审稿专家数分布于2-4之间,平均约2.2位专家/篇。116位专家中,113位可计算一致性指数。专家一致性指数分布于[-0.038,0.752]之间,均值μ=0.368,标准差σ=0.17。表2给出了k=0,0.1,0.2,0.3,0.4,0.5时高一致性专家与低一致性专家所对应的统计量。结合表1与表2可知,本文方法在不同参数设置下性能表现一致。如3.1小节所述,以下将通过将数据集进行物理分割以移除一致性指数计算过程与验证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考察具备高一致性指数的审稿专家对论文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辨识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保持。考虑到专家评审论文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切分时间可能导致数据切割不均匀。本文针对每个审稿专家,将其所审理的已的发表年按从早到晚排序,选取排序中值的论文的发表时间作为切分时间,以保证数据切分的均匀性。进而设定α=0.5,H={3,4},L={1,2},m=2,n=8,10,12计算历史数据(切分时间前的数据)审稿专家一致性指数hpreD,基于τ=μ确定高一致性专家,基于验证数据(切分时间后的数据)计算高一致性专家在验证数据中的一致性指数的hpstD,并使用Mann-WhitneyU检验hpreD与hpstD是否具备差异,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红色与蓝色数据点分别代表基于验证数据与历史数据计算的区分度。详细检验统计量如表2所示(“前”、“后”分别代表历史数据与验证数据)。其中,n的取值(8,10,12)尽可能权衡了计算一致性指数所需的数据量与最终可参与检验的专家数,随着n的变化,最终检验专家数会有所不同。结合图7与表3可知,历史数据中的高一致性专家在历史数据与验证数据上的区分度并无显著差别(分别以p=0.482,0.613,1保持“历史数据与验证数据上高一致性专家的区分度无显著差异”的零假设),验证了审稿专家对论文学术共同体认可度的辨识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保持,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一致性指数并辅助审稿专家遴选具备可行性。

4总结与讨论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5

对于今后的论文的在选择刊物时还学注意的有:期刊的等级、期刊的论文格式要求、期刊的投稿时间、期刊的费用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也是广大作者千万不可忽视的方面。而对于在论文规范中的各项指标和应用技巧来说掌握了可以使得论文更好的发表。

期刊选择中的一些技巧:

1.投稿期刊与论文的一致性

选择期刊第一个问题就是该期刊与论文的相关性有多高。建议找出期刊3、4个最新期刊号来阅读确认各期刊重心放在那些主题上,另外也需要仔细看此类期刊刊载的论文结构是如何组成如何撰写的。

2.影响因子、被引用指数

因为影响因子的评判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可能没有与论文质量有直接关联性的关系,使用判断期刊质量的Impactfactor这件事造成许多争议。

文送审时要先经历:论文送审前的准备工作与论文预审之后才可进行论文的送审。送审主要是指对于就是将写好的论文上交,等待审核,通常是用系统进行论文等等论文的检测事项。

在送审上要主要的有以下这些方面:

(一)预审通过或修改合格后,提交:符合“盲审”格式要求的学位论文电子版(PDF格式,姓名及联系方式记得不能忽视)

(二)学院审查后报研究生院进行学位论文送审报批(由学院送审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还需提供“盲审”格式的纸质学位论文一式两份)

(三)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共2份。由研究生院抽审的研究生,登录“研究生院”网页查询评阅意见返回情况;由学院送审的研究生,到学院查询评阅意见返回情况。

(四)根据评阅意见进行修改,经学院审查后,办理答辩手续:

1、专家评分均高于70分(两年半毕业不低于80分),提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审查表》(附件5)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6

以推进农业和生命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服务农业科研和教学为己任,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追求真理、交流学术。报道原创试验技术成果,杜绝不诚信,准时出版期刊。

2.编辑的责任

编辑应对期刊负责,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满足读者和作者需求。编辑有拒绝和接收来稿的权力,对拒绝或接收的来稿没有利益冲突。及时向作者反馈评审专家的意见和符合编辑标准的修改意见。尊重评审专家意见,同时保护作者的创作热情。乐意帮助读者与作者间的沟通。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3.评审专家的责任

评审工作匿名进行,评审专家对来稿的研究内容没有利益冲突,对来稿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如评审专家发现来稿观点错误、知识性错误、严重抄袭、数据有伪造嫌疑,应向期刊编辑部反馈,对来稿是否达到公开发表标准给出明确的意见。

4.作者的责任

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无抄袭。来稿的数据真实可靠、无欺骗性。发现错误,及时撤销来稿或提出更正;引用观点应注明参考文献;禁止一稿多投;文章所有署名作者必须对研究有贡献。

5.读者的责任

编辑渎职、把关不严,出现学术不端问题,读者可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委会和期刊主办单位、主管单位投诉,若情况属实,将给以适当处分或公开道歉。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7

以推进农业和生命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服务农业科研和教学为己任,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追求真理、交流学术。报道原创试验技术成果,杜绝不诚信,准时出版期刊。

2.编辑的责任

编辑应对期刊负责,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满足读者和作者需求。编辑有拒绝和接收来稿的权力,对拒绝或接收的来稿没有利益冲突。及时向作者反馈评审专家的意见和符合编辑标准的修改意见。尊重评审专家意见,同时保护作者的创作热情。乐意帮助读者与作者间的沟通。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3.评审专家的责任

评审工作匿名进行,评审专家对来稿的研究内容没有利益冲突,对来稿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如评审专家发现来稿观点错误、知识性错误、严重抄袭、数据有伪造嫌疑,应向期刊编辑部反馈,对来稿是否达到公开发表标准给出明确的意见。

4.作者的责任

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无抄袭。来稿的数据真实可靠、无欺骗性。发现错误,及时撤销来稿或提出更正;引用观点应注明参考文献;禁止一稿多投;文章所有署名作者必须对研究有贡献。

5.读者的责任

编辑渎职、把关不严,出现学术不端问题,读者可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委会和期刊主办单位、主管单位投诉,若情况属实,将给以适当处分或公开道歉。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8

1.指导教师的资格

1.1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一般应由讲师职称以上的人员任职,初级职称人员原则上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但可协助指导教师工作。如个别系确有困难,可选派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或教龄三年以上的教学水平较高的助教任指导教师,但比例不得超过10%。

1.2可聘请外教任指导教师,也可外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论文指导工作,但必须由本专业教师参与联系和交流,以便掌握教学要求和毕业论文进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外聘教师的比例不得超过10%。

1.3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外教应指导的论文篇数原则上依次规定为:1篇,2-3篇,4-5篇,6-10篇。

2.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作用

2.1必须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由于导师可由学生与教师分别协商确定,或由各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协调指定,为此,导师必须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工作背景及科研成果,以利师生双方选择导师和学生。

2.2必须熟悉自己指导的课题内容:论文选题一旦经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审定通过并报院《论文评审领导小组》批准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下达论文任务书,审查选题理由并提出意见,为学生推荐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等。为此,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以利指导工作的顺利进展。此项工作应在第七学期内完成。

2.3指导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条件,指导学生指定、安排周密的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此项工作应在第七学期内完成。

2.4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见面,填写4-6次论文指导工作进度表,检查、指导、督促学生的论文写作进度,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

2.5指导教师要主动接受院《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的中期检查,认真向领导小组汇报指导工作进展程度并展示填写的进度表,同时说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倡各系结合中期检查,组织论文指导讲座,由各指导教师就学生论文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善方案。

2.6督促和指导学生作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向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提交包括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在内的全部材料。

2.7指导教师应参与的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阶段: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应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选题;2收集资料;3编写论文提纲;4撰写初稿;5反复修改草稿;6修改定稿;7指导教师出具评语和成绩;8评阅人复评;9论文答辩;10评定论文最终成绩。指导教师应参与7个阶段工作,但原则上不参加被指导学生的论文答辩。

2.8学生答辩工作完成后,指导教师将毕业论文材料整理统一交所在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由各系留一份存档,将另一份交院保存,毕业论文至少保存三年。

3.课题选择及要求

3.1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专业覆盖面,应体现各专业《外语+较宽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应用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知识,才能,素质》的基本训练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课题内容的选择

课题选择的内容原则上规定如下:

1)有关语言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的专题研究;

2)有关中外交流或中外比较专题研究;

3)翻译未被译过的中国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4000),外加1000字的中外两种文字的评论。

3.3课题由学生或指导教师(或师生配合)在上述三个范围内选择,然后报各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审定,再报院《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3.4论文题目不宜过大,难易程度适当,还应考虑资料来源条件。

3.5选题原则上每生一题。

3.6选题审定的基本原则:选题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对促进中外了解和交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对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使本科生得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全面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此,选题应力求紧贴社会实际,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3.7选择往届做过的课题时,必须在原课题的基础上改进或更新内容,并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注意防止照抄往届或利用现成资料简单拼凑的做法,改进或更新的内容至少在70%以上。

第二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的填写

1.1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或称毕业论文任务书)是根据已确定的毕业论文课题下达给学生的一种文件,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从事毕业论文工作的依据,并由《论文评审小组》和系主任审定后作为正式任务下达给每位学生,由学生和他的指导教师共同填写。审批表的格式和内容包括:所选题目、系、专业、专业方向、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和职称;

选题理由;

指导教师审批意见,(签字);

主管系主任审批意见,(签字)。

1.2填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旨在了解论文工作进展程度,总结阶段性成绩,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动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此表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分1-6次填写,(原则上不少于4次)并应将填完的表格向中期检查小组展示,最后一次填完的日期应在答辩工作开始前(大约在5月中旬)。中期检查表的格式和内容包括:

系、专业、专业方向、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

序号、起止日期、计划内容、实际完成情况、指导教师意见。

第三条对学生的要求

1.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1毕业论文旨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使学生接受一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而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学生本人应对工作的质量负责,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争取优异成绩。

1.2学生在接受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向指导教师提呈论文提纲,并结合指导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目,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拟订出论文工作进度计划和预期阶段成果。

1.3学生应主动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和指导,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听取指导教师对工作的意见和指导(每周至少一次)以便于指导教师掌握毕业论文的进度并最终给论文质量做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

1.4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训练和检查,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严禁抄袭他人的论文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论文,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即取消其撰写毕业论文的资格。

1.5经指导教师审定完成后的论文,应打印成册,一式两份连同软盘一起交给指导教师。

2.对学生基本工作的要求

2.1论文正文掌握在12000-15000字符(相等于A4纸小四号字满页打印12-15页)

2.2翻译未被译过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字数不得少于4000,外加1000字的中外两种文字的评论。

2.3中外两种文字对照的摘要不多于300汉字。

2.4独立查阅中外资料不少于6篇。

3.对学生毕业论文打印及装订的要求

3.1论文必须用计算机打印;

3.2论文的内容和装订顺序:

3.2.1论文封面,包括题目、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成绩等级。

3.2.2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或称毕业论文任务书)

3.2.3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3.2.4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语

3.2.5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包括指导教师,专家评审组和答辩委员会做出的评语和成绩)

3.2.6(提倡作)谢辞

3.2.7中文摘要,关键词

3.2.8外文摘要,关键词

3.2.9目录

3.2.10前言(或称引文)

3.2.11正文

3.2.12参考文献与附录

3.3参考资料的合法使用:引用资料原文必须加以注释,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注释应打印在页面下方。如不加注释地引用或翻译则会被视同抄袭。且不宜大量引用,引文字数不能超过正文的20%。所有被引用的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第四条答辩工作及成绩评定

1.评阅工作

1.1指导教师评阅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全面地审查,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外语笔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查阅资料、分析归纳的调研能力写出评语,给以评分。

1.2评阅教师评阅

评阅教师代表《论文评阅专家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复审,对论文的质量、学术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以及论文的主要优缺点加以评审,最后写出评语,给于评分并写出是否同意该生参加答辩的意见。

2.答辩工作

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由各系《论文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主持,其成员基本上由《论文评阅小组》原班人马组成(包括系领导及专家3-5人组成),但可吸收外籍教师参加,必要时可设秘书一名,负责答辩记录。

2.1答辩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2.1.1聘请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工作人员);

2.1.2审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资格;

2.1.3主持并组织论文答辩工作;

&n2.1.4讨论和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最后成绩及评语;

2.1.5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2.2答辩工作程序和要求

2.2.1根据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或翻译文章)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审定答辩资格

2.2.2组织论文答辩会,先由学生介绍毕业论文内容,时间一般为5-8分钟,然后学生回答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时间占12-15分钟。

依据评分标准,答辩委员会发扬民主,集体讨论决定学生论文的评语和成绩。

3.成绩的评定

3.1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在评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时,应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评定成绩主要看最终定稿的论文质量,不要以对学生过去成绩的印象,或指导教师的水平作为决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主要依据。论文最终成绩应是论文写作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的平均分。论文写作成绩为指导教师的打分和评阅教师的评分的总和,前者占60%,后者占40%。

3.2毕业论文的成绩采用五级分制(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第五条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

5.1为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成立《院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前者由院长(或主管教学的院长)任组长,各系一名主任和教学秘书参加,后者由系主任(任组长),2-3名副教授以上的中国教师组成。

5.2《院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5.2.1在第七学期后期,对全体毕业生和参加论文指导的教师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动员,明确该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毕业论文的教学目的。

5.2.2组建各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

5.2.3组织毕业论文的选题审查工作;

5.2.4协助各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协调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5.2.5对毕业论文工作实施中期检查;

5.2.6收集毕业论文及有关材料存档,进行全院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并编辑优秀论文集;

5.2.7实施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奖惩;

5.3《系论文评审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

5.3.1贯彻执行校、院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各项规定;

5.3.2组织学生选题并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5.3.3组建《论文答辩委员会》,保证顺利进行答辩和评定成绩工作;

5.3.4收集毕业论文及有关材料存档做好系级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第六条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奖惩

6.1把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表现作为教师年终述职、考核和晋升的条件之一;

6.2对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并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9

1评审不公的主要表现

1.1编辑人为因素干预

这类稿件一般主要是人情稿、权利稿,涉及的作者均与刊物有利益关系。比如期刊的编委、审稿人,上级主管单位相关领导等,因学生毕业或职称评定需求,难免会与编辑部交涉。一般碍于面子,更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堵塞人情关系网,编辑在处理过程中会放宽录用标准,对此类稿件予以“照顾”,因主观意愿直接影响到对稿件的客观评价而有失公正。

1.2审稿人学术不端

同一学术圈的专家对其同行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意念的干扰,在评审过程中受利益关系或朋友关系等牵制,“拉帮结伙”“弄虚作假”“打击异己”等现象频出。究其根源既取决于学术大环境,又取决于审稿人的个人学术作风。

1.3审稿人不认真

审稿人的工作态度也会直接影响稿件评审的公正性。一些审稿人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对审稿任务敷衍了事,评审意见含糊其辞,既不表明态度,意见又给得简单。这种评审意见对编辑部的参考意义不大,更无法让作者信服和获益。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编辑对稿件的评判,而且会使作者丧失对刊物的信任,导致优秀稿件流失。

1.4审稿评判意见有不确定性

公正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审稿评判的不公正性也会由其自身的不确定性所引起。比如作者的稿件被送到不喜欢或不熟悉该研究方向的审稿人手里,他因个人专业偏好而给了差评,反之,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机会落到偏好该方向的审稿人手里而得到好评。这主要是由于评审人认知的差异,虽具有随机性,但却应当尽力避免。

2力求评审公正的可行举措

2.1端正编辑、主编学术态度,把好诚信关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术质量的守门人,在坚守学术道德、倡导严谨治学精神、抵制学术造假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4]。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作为作者与审稿人沟通的桥梁,编辑在学术审查过程中必须先端正自身的学术态度———不能因人情关系而将审稿尺度放宽,如找审稿不严的审稿人、简化审稿流程等,更不能因为该课题组某位专家的学术威望高而轻率地让该课题组年轻学者的文章通过草率初审。对于这类稿件,编辑在处理时更应摸清第一作者的经验和学术成果积累,对于阶段性的实验报告论文应该严格审查其内容。作为一刊灵魂人物的主编,把握和引领着刊物的学术发展方向,其对论文质量的审查和裁决决定着刊物的学术水准,其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必然直接影响着刊物未来的发展。以编辑部为工作主体的期刊,必须首先从源头上把好编辑、主编的诚信关,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杜绝关系稿和人情稿。例如,本刊定期召开编辑部组稿会,对拟刊发的每篇文章进行质量评议,把编辑部内部有争议的文章提交给主编复议,从而避免质量差的人情稿得以顺利通过,同时无形中起到了警戒和监督各专业责任编辑的作用。编辑部建立并完善了主编协同审稿制度,引入了回避、退出机制。由分管各专业的副主编协助主编完成稿件的终审,从而在学术审查环节避免了因主编一人独裁导致的稿件审查不公。同时,编辑部还会定期将征求意见函发给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及骨干编委,对主编的学术态度、工作情况以及编辑部的运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办刊中出现的问题。刊物的主编名声在外,其学术的权威性和治学的严谨性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审稿人。在繁杂的审稿过程中,外审专家与编辑们的书信和电话沟通在所难免,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编辑部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和办刊理念自然会得到专家的认同,从而使得审稿专家也会发自内心地以同样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编辑部委托的审稿任务,热心的专家还会积极主动地为刊物的发展出谋划策。

2.2采用技术手段做补充

1)采用在线稿件处理平台,让稿件处理全流程透明公开。从作者投稿开始,稿件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在采编系统中显示,作者可以实时查询到稿件的处理状态,包括初审、专家评审等细节,审者的评审意见直接存档于采编系统中,供编辑部及编委查阅调用,这些都起到了对相关评审人员的监督作用。稿件在线平台的运用,既可督促编辑,又可防患于未然,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保证专家评审的公正与公平。2)引进等技术手段,来弥补编辑专业水平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刊物的激增给编辑的审稿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学术不端行为也屡见不鲜。本刊编辑部借助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Crosscheck/iThenticate论文防剽窃检测系统,在编辑部初审环节,通过与已发文章的比对,对疑似学术不端的高复制比文章进行重点审查,运用搜索引擎的学术搜索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功能,客观评判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创新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主观性评判所占的比重。

2.3优化审稿环节,完善审稿制度,遏制评判不公

1)力争小同行评审,做到准确送审。评审稿件可谓是见仁见智,对这种由于随机性引起的不公平,作为期刊编辑应从源头抓起,做到“小同行”评审。要准确、快速地找到小同行专家,必须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根据送审论文的研究内容,准确找到相应的审稿人[5];因为只有认真负责的小同行才可以对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给出有理有据的评审意见,况且,当前科技发展迅猛,学科分工越发精细,学科交叉程度高,更突显出小同行评审的重要性。2)严格“三审制”,优化审稿环节。期刊应规范学术审查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审稿流程通常包括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及主编终审等环节[6]。编辑部将外审专家评审后的稿件提交给主编终审,在此环节中,评审人对主编来说是非匿名的,审稿人会充分考虑到刊物主编的学术权威性,认真负责地完成审稿任务,从而使得那些不负责任的评审行为,如流于形式的无效评审、个人偏好影响下的主观评审、因人而异的随机评审、党同伐异心理驱使下的恶意评审等得到遏制。广泛地实施公开同行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可以达到更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7]。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编辑办刊改变为专家型编辑办刊[8],并依靠编委协助编辑初审,实现对文稿质量的严格把关[9],进一步保证审稿的客观与公正。3)引入纠错、回避机制,拓展国际审稿。审稿专家学风端正与否会直接关系到评审的公正性。由学术不端引起的不公,如“拉帮结伙”“打击异己”等,期刊编辑也应有应对策略。为避免专家因考虑到个人利益或者朋友关系而对稿件评审不公正,期刊编辑部可适时引入纠错、回避机制。允许作者、读者合理申诉、举报,允许其他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复审裁决,可合理规避审稿不公。充分考虑单位回避、学缘回避、作者要求的特殊回避等,确定审稿人选。同时,尝试邀请国际专家参评,可有效地回避与该文课题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2.4规范审稿人制度,明确“责、权、利”

1)明确审稿人选用及其审稿原则,健全评价体系。评审人队伍作为一个学术审查的团体,人数众多,为保证他们能够公正、公平地对所审论文做出客观评价,必须对其提出要求,并明确责权利。期刊在吸纳审稿人时,不仅要求学术上一流,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审稿认真、细致,热心为期刊服务。要求评审人在审查时应做到直言不讳,意见要尽量详细,不能含糊其辞,只是简单地下个结论。中肯、详尽的评审意见会让作者深刻体会到期刊的审稿人队伍学术水平高,提升刊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便是待退稿件的作者,看到评审意见时也不至于感觉被“枉杀”,真正做到退稿不退人。建立健全审稿人评价体系,将意见是否完整、准确列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公正性。2)以多种形式提高审稿人待遇,引入审稿人激励机制。当前多数专家为期刊审稿收入甚微,义务审稿的背后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者们已然将它视为个人的荣誉和学术地位的象征;因此,编辑部应激励专家热衷于为期刊评审稿件,除考虑向专家支付审稿费外,还应考虑其他非物质方式,如每年在刊物上刊登审稿人名单,为评审专家颁发聘书,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并予以公布,向审稿人免费推送学术动态、会议资讯,以及赠送样刊等。此外,审稿专家作为本学科知名学者,也是宝贵的作者资源;因此,编辑部可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做到及时审理、优先刊发,调动专家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专家审稿的积极性。

2.5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科技期刊的编辑人

员由于其专业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稿件的初步评判,而只能借助于专家的审稿意见来形成自己对稿件的宏观认识。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值得采纳,编辑因受限于专业水平而无从抉择,加之现代科技发展促使学科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学科交叉也越来越复杂,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编辑人员学者化,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求编辑人员除应了解、掌握编辑出版领域的相关政策、理论、规范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人才为提升稿件层次提供了有力保障[10],在学术期刊审稿环节中,编辑对稿件的文字、体例规范及其学术价值的初步审查和评判成为专家审稿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编辑在初审环节对稿件的学术价值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遴选出对口的审稿专家实现小同行评议。与此同时,编辑站在较高的专业角度,可实现对外审专家审稿质量的科学评价,起到优化审稿人资源库的作用。为提高编辑的学者化程度,编辑部应建立并完善进修制度,鼓励编辑人员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为实现编辑学者化提供制度保障。除了专业进修的方式以外,还可从日常业务抓起。例如编辑多渠道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报告会、专家座谈会等,了解学科、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洞察科研的热点议题,追踪相关专家的科研进展,从而不断扩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论文评审意见范文篇10

1.投稿

在此时我就要了解有关工业锅炉期刊投稿的正确方式,以及期刊的投稿的最佳的方式来进行论文的投稿,这样对于论文被编辑部人员看到审核的几率就会比较大一些。

2.编辑初审

编辑部一般会进行登记处理,并安排相关栏目编辑初审,编辑对论文的格式、内容是否适合杂志刊发等审核,并通过相应的方式反馈给作者,一般来说工业锅炉期刊的初审时间大都在10-30天左右,初审后,编辑部会召开会议,讨论初审通过的每篇文章的审稿理由。

3.专家外审

通过编辑部初审的稿件,为了确定研究的最新情况及成果的正确性,杂志社有自己的专家审稿团队,即了解相关领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的学者,初审通过的稿件会以“匿名”方式发送给专家进行审稿,审稿专家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审稿回复,编辑部综合多位(2-3名)专家的意见确定外审的结果,时间较长一般为1-2个月。

4.主编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