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9:44:39

智能电网建设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应用

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不仅满足了农村对于用电的需求,还科学、合理地分配了农村电力资源,为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是势在必行的。

1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控不合理。农村智能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控,使其可以均衡地分配电力资源,保证农村的用电稳定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智能电网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农村用电不稳定。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距离较远,电力在分配过程中存在距离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电力变压器的运行不对称,导致电力出现偏移的现象,影响农村的用电安全。1.2电力设备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电力智能设备不够健全,在进行电力分配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进行电力分配,导致部分农民不能随时随地用电,也给电力工作员工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给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带来了阻碍。1.3系统运行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电力设备不足,自动化系统不能正常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农村电力设备中缺乏低压设备,无法进行电力的融合,造成了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不够稳定。

2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合理分配电力资源。农村建立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整合电力生产和运营信息,不仅可以延长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对电力资源进行整合、分配,还可以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满足农村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2.2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电力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还对人们的生产有很大帮助。建立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满足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加快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2.3有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较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电力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状况,解决农村对于电力的需求问题;还可以为农村提供新型的能源,减少农村的污染问题,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

3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应用

3.1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主站系统,主站系统包涵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各种通信工作站、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Web服务器、工程师工作站、GIS工作站、报表管理工作站、调度工作站、控制工作站、计算工作站等,这些服务器和工作站搭建起完整的主站系统,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农村电力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农村电力使用效率。因此,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应该搭建完整的主站系统,方便运维人员及时对农村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调整,从而有效的对农村电网进行维护。服务器是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和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件服务器、数据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Web服务器、TCM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是用来记录和整理文件资料的;数据服务器是存储变电所/开闭所设备信息、配电线设备信息、实时信息的;GIS服务器是存储地理图、配网系统图、配网系统单线图等的;应用程序服务器是用作瘦客户服务器;Web服务器是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TCM服务器是存储用户信息的。这些服务器不仅可以对农村电力系统进行科学分配和掌控,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农村地区对于用电的需求量,从而对农村用电进行及时调整,保证农村人民用电的稳定、均衡,提高了农村电力的使用效率。控制中心是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它既是电力信息收集的关键,也是对电网监控的关键。它通过主站系统对农村用户端供、配电系统运行状态监视和控制管理,对用户配电网络的提供不间断保护、监视、控制,提高了农村用电用户供电可靠性,也提高了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农村可靠、安全、高效的配电、用电。3.2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结构是保证用电安全、稳定的前提基础。因此,应该科学规划和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结构,使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电力的有效分配和监控。例如,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可建立配电网络仿真模型,模拟配电网络运行,实现无人值班模式;可以根据事件记录、波形记录、故障记录,协助运维人员,实现快速故障分析,定位和排出问题,尽量缩短停机时间;实时采集各回路、设备的电流、电压、功率、电能以及谐波、电压波等参数,对配电系统和用电设备进行用能分析和能效管理;实现变电配电站视频无缝接入,当变电站发生事故跳闸等紧急情况时,系统立即自动调用现场画面,调整摄像机姿态、捕捉现场目标,减少运行人员分析响应时间,极大地提升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结构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完善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升级主站系统,升级主站系统就是对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在提高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满足农村人民对于用电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农村人民进行用电服务。首先,可以对自动化系统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进行升级,保证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安全。其次,对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监控系统进行升级,保证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农村用电进行实时监督,降低农村用电过程中的危险性,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最后,可以对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软件进行升级,提高软件的收集、管理和监控功能,消除农村用电不平均的现象,从而提高农村电力的使用效率。完善自动化终端建设,自动化终端是进行电力信息和用户信息收集和记录的基础,完善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终端建设,不仅可以快速的对用户信息和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了解农村用户对于用电的需求,从而及时对用电分配进行调整。因此,建设和改造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终端,是保证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顺利进行的关键,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自动化终端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得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信息收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消除农村在用电过程中存在的威胁,提高农村用电应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对于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于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亚栋.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山东工业技术,2018(20):197.

[2]武志刚.浅析变电站自动化中的智能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188.

[3]孟祥柱.智能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初探[J].通讯世界,2016(2):246-247.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自动化体系

1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电能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用电需求,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供电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供电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供电企业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智能化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以下3方面:即小型、中型及大型配电自动化系统[1]。其分支系统涵盖面非常广泛,例如设备自动化系、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控制系统、配电维修系统等。

2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体系构建策略分析

2.1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安全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不仅关系着供配电的质量,同时对提高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有重要意义。智能配电系统操作过程中需要安装以下几个系统:1)电网结构建设中一般采用环网结构,其优势在于能够将距离相对较近的电源安装在一起,从而有效实现双电源环网模式,对保证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重要意义。操作时需要将配电自动化系统内部的两条线连接在一起,同时找出其中的线路电源,然后将电源进行连接,以此确保线路的同时供电,此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供电质量,同时对优化配电结构有重要帮助。2)为了提高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性,运维人员还需要在系统中安装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便于运维人员能够远程监控配电自动化系统,同时还能够提高供电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采集系统的科学应用,在配电系统出现超载荷供电时,系统能够自动进行判断和控制,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配电系统出现故障时,数据采集系统就会将故障信息发送到远程设备(RTU)中,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准确找出其中的故障部位,急时对系统进行优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2]。3)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的配电系统,运维人员可以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此装置的应用能够保证系统开关能够及时闭合,在实际工作中若线路出现故障,其中的自动分离器就会主动断开,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故障维修时间,对系统开关的闭合时间进行设置。此技术的应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对降低运维人员工作压力和减少成本投入有重要帮助,还可延长智能电网的使用时间。2.2优化配电自动化内部结构。为了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数据的安全性,运维人员需要不断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内部结构,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将优化期间的数据传输至网络移动端进行分析,以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在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内部结构时需要安装以下两种设备:1)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安装电压监测器,当电力系统工作过程中出现电压过大时,电压监测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运维人员,便于运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处理,排除其中存在的危险。同时电压监测器的应用还能在高、低压以及无功自动补偿设备运行中起到改造作用,将线路中的电能消耗降到最小,确保供电质量的稳定。2)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还需要科学的使用负荷控制设备,可以在该设备中安装移动网络,从而将用户端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有效的满足用户供电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偷电、漏电现象的发生[3]。2.3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完善对提高电能的利用率以及系统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操作内容:1)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安装计算机监测系统,同时把计算机监测系统与配电系统中的变电系统、负荷电压系统等进行结合,并对系统进行不断整合和完善,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降低故障发生,同时还能起到降低设备成本浪费的作用;2)在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时,运维人员还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降低设备在长期运行的情况下故障的发生率;3)相关运维人员需要按照《配电自动化技术指导》相关内容,对智能电网建设各阶段容易出现的故障进行详细检查,从而做到自动化管理的提前化,有效提高供电质量[4]。

3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关注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更应该注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用户的用电需求。经过上文分析可得,为了有效提高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系统中安装数据采集器、自动重合闸装置、电压监测器以及负荷控制设备等,保证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构建策略,能够充分应用到智能电网配电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海亮.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16):9.

[2]谢方明.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解析[J].南方农机,2016,47(1):86-87.

[3]刘阳.智能电网新型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8(7):153-154.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电力通信技术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然离不开电力技术的支持,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电力平衡,加速经济发展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智能电网必将成为未来电网建设的主流方向。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拓展未来电网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使电网运行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物联网以及智能电网特征分析

智能电网是通过对智能化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再结合多层次的电网技术性能,实现对发电、输送电及用户用电等多个环节的全面控制与管理。与传统的电网技术相比,智能电网能够更好地抵御来自外在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并且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实现自我修复的功能。此外,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应用,还能对现有的电力资源进行合理地调配与使用,从而尽可能减少电力能源的损耗。现如今,通过对智能电网技术的运用,已经极大丰富了我国现今的蓄电及发电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我国整体的发电及用电水平。而对于物联网技术的提出和使用,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开始了相应的研究与应用。到目前为止,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阔,并且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充分展现出了该技术的优越性与先进性。自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的成熟与完善,其实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进而很好地实现操作和管理。而物与物之间要建立起相应的连接,需要为各物体配备有发射源、感知元件及相应的识别器件等装置,通过这一系列操作能够紧密连接各物体。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将智能电网的优势更好地体现出来。

2电力物联网技术架构

2.1电力物联网结构组成。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之中,不仅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与国家对于未来电网建设的战略相吻合。为了进一步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对物联网体系的详细分析与研究,构建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架构体系。电力物联网技术架构主要是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全面感知,对于电力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有效监控及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诊断分析等方面,来实现对智能电网的更好运行。为了实现更好地感知,需要使用到RFID、GPS、GIS等能耗低、集成度高的各类传感器,这样能够对电网数据进行自动化、全方位的识别;传输层则主要是通过无线技术及相关的网络传输设备将所采集到的电力数据信息传送至电网远程管理系统;数据层则主要是对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及处理,这样当有故障出现时,也能及时地将故障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对于应用层,则需要充分应用数据的储存、云计算及可视化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将电网系统中的电流信息、业务信息等提供给用户及相关的电力管理人员,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进一步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及质量。2.2电力物联网技术架构特点。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于RFID、GPS、GIS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整个电网的运行进行更好地管理。同时,还能更好地进行电力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储存等,通过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最后,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故障部分的自动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而保证整个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及稳定性。

3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相比较于传统的电网工程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工程量更加的庞大,所涉及的建设环节更加的复杂,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更高,并且对于电力信息技术的依赖度也非常高。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信息技术是智能电网工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了保证智能电网的更好运行,需要对电力通信技术加以合理的应用。3.1新能源电力技术。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这两大类。现如今,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发展问题,为了缓解能源的使用压力,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现在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加大了对于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随着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被应用到了电力系统之中,极大减少了对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通过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同时还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3.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是随着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兴的输电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将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转化为电能,并且进一步输入电网以供使用。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电力需求的越来越大,我国的高压输电变得越来越多,在高压输电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电能损耗。对于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且通过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对于电能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损耗。将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之中,需要事先对智能电网的系统和网格进行详细的检查,便于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网电能的隔离效果,这样能够有效保障电能的输出效果。此外,在运用这一输电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对电力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对电网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提高智能电网的敏捷性,及时解决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3.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如今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加,由于各用电设备的不同以及使用环境的差异,对于电流类型的需求各不相同。不过,我国当前的主要使用电流类型以直流电为主,在将直流电进行输出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转化成交流电,这就需要智能电网的建设在电力转化方面能够有所建树。对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高压直流输电的输电范围更加广泛,即使是对于偏远的山区,仍然可以进行稳定的电流输出。对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西部储存量极大的电能输送到我国的东部,以促进各地区的更好发展。3.4移动端与射频识别管理。对于射频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对资产进行更好地监督与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射频技术,能够将于资产信息相关的电子标签引入进来,这样能够使得电子标签能够形成射频信息,对于所发射出来的信息能够进行收集和保存,从而能够对电子资产进行很好监督和管理。总的来说,对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信息的传送效率,并且通过其自身的监测和追踪,能够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以保证资产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有利于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提供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管理,实现进一步提高智能电网的建设水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力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凯峰,刘万涛,李彦虎,等.基于云计算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J].中国电力,2015,48(2):111-116.

[2]于继超.物联网、云计算在智能电网信息通信调度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8(07):153-154.

[3]王峰.物联网条件下的电力物资库存管理优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44.

[4]蒙家彬,翟运娟.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8).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系统重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对智能电网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现代化电网得到不断发展,就要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下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构。对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重构进行分析,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意义深远。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对面向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构已经成为当下相关人士需要解决的问题。

1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的重要性

近几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继电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不断提升,但是运行过程中的继电保护系统属于刚性结构。在链接方式以及网络应用条件上,均需要提前设定。这些因素的存在降低了继电保护系统的自适能力。另外,要不断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可靠性。这充分证明了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从而极大的改善了我国智能电网运行效果。对继电保护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完整性,重构后的继电保护,要起到保护系统的最作用。(2)低速重建,当一次性系统和继电保护相脱离时,导致其运行不正常,致使电网产生较大的事故,这就要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重建,重建过程中利用最低功能,进而避免电网云心过程中出现故障。(3)进行系统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满足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指标,使继电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2继电保护系统重构方法

2.1继电保护系统重构准则

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建时,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1功能完整性。一般情况下,已经重构的继电保护系统应当和原有保护系统的功能相同或者超过原有的功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部分功能如保护工作速度或者选择性进行降阶或者解除,进而使系统最低安全指标得到满足。

2.1.2重构的快速性。因为一次系统不能和继电保护系统脱离,因此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本着高效快速的原则。对多套保护需求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对最低功能进行维持,进而采取分步实施策略。

2.1.3重构的可靠性。继电保护重构时,需要对设备组合进行重新选择,因此对于重构的新系统而言,一定要保证其的可靠性指标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2.1.4重构的经济性。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资源进行重新划分。因此在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减少对资源的占用。

2.2继电保护重构通用模型

如上所诉,继电保护的重构也就是进行保护资源重新组合,其中包括资源、组合资源以及怎样组合三个要素。

2.2.1继电保护资源。结合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可以把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进行划分,使其成为不同功能原件集合。例如,在重构过程中,可以将继电保护系统划分为互感器、通信通道、测量以及比较原件等功能原件。一般情况下,可以对继电保护系统内部的资源进行共享,尤其是数字化变电站,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这些因素为资源的多种组合提供了方便条件[1]。

2.2.2继电保护资源组合的实现。进行继电保护资源的组合,可以按照给定原则进行继电保护内部原件的重新连接,或者对内部信号进行重新分配。传统的继电保护原件很难满足重构需求,但是数字化原件实现起来较为容易。例如,电磁性电流互感器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固定的连接方式,这就导致无法在线对其链接方式做出改变。但是光电子式互感器在输出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实现再分配功能。

2.2.3资源组合的方法。怎样对继电保护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是继电保护重构的关键性因素。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一次系统信息和继电保护装置状态对信息进行综合性决策和诊断。结合以上三个核心要素,可以将其分为功能原件层、重构执行层、协调层等。很多变电站将继电保护功能称为继电保护重构所需功能原件层。信息采集和分析决策计算机共同构成状态检测和重构执行层,主要对各个继电保护原件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结合所采集的材料对运行状态进行诊断,从而对故障的异常原件进行确定,并明确代替原件的重构方案,再向各个功能原件下达重构命令。可以根据电网拓扑结构对多个区域设置决策处理中心。大部分情况下,区域内处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使这一区域对继电保护重构决策的要求得到满足,如果涉及跨区信息,则可以使决策层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对其进行协调[2]。

3促进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策略

由于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为继电保护运行效果提供保障,进而使电网使用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对其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不断强化故障诊断功能

为了实现继电保护系统的重建,提升智能电网构建速度,进行设备重构的过程中,电网运行工程中可能发生异常状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判断这些状况,并对故障进行适当检测,从而将存在的隐形故障查找出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我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诊断功能,当对设备进行重建之后,降低故障的发生率,进而预防电网运行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同时,需要不断提升电网运行效率,进而建立安全可靠的系统。

3.2完善继电保护的系统功能

为了使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得到加强,需要使系统的自动化诊断和故障的排除功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对继电保护系统功能进行完善,从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对现代化领域中通信技术进行应用,为智能网络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继电保护的重构,这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3]。装置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功能进行提升,并充分的发挥保护作用,进而使智能电网的科学性得以实现。

3.3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的发展方向

为了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继电保护功能的单元和原件诊断。利用继电保护的重构,进而实现系统所要求的保护功能,为信息提供开放性接口。进行功能原件诊断的过程中,注重隐性故障的诊断。进而及时判断出硬件失效问题和动作行为错误等问题,使每个单元进行相互协调,使继电保护故障带来的电网故障被降低,提供安全可靠的电网运行环境,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为人们的安全用电提带来一定保障。

4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实施智能电网,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构建是关键部分之一。进行电网保护系统的重构,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发挥各个功能时,需要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进而提升系统自动检测作用和异常故障的检测能力,这样可以及时转换电网运行方式,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从而减少对电网正常运行的影响,提升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未来发展。

作者:豆丹丹 叶小波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商洛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贺方,刘登.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4:137-138.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5

1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关系

智能电网借由通信网络的支持,结合设备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和经济的运行目的,电能质量更高、承载力更强,并能支持火电、水电、风电等。电力营销以通过调整供用电关系,提供给客户安全可靠的电力服务,保障了电企的稳定发展,智能电网环境下形成的智能电力营销体系,能够实现电企与用户的及时沟通,满足用电客户对于服务多样、经济高效以及技术先进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数据整合、存储、分发、更新及反馈,确保电力能源的供需平衡,提升了运营效率。

2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建设

2.1客户知识管理智能化体系。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终端计量装置以及分析技术手段,进行采集、归档、更新与共享客户知识。客户知识管理智能化体系运行过程中,因为各个智能体系在知识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按照相应的需求,在客户知识库内搜寻相关数据,随后在利用智能体系实施全面核算与评价,最终生成信息检测报告,通过审核后,做出营销决策,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生成的测评结果将上传回知识库中,完成数据归档和更新。客户知识管理智能化体系是整个电力营销体系的信息处理中枢,是其余模块实现智能化运转的基础保障。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实现了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间的实时交流,更好地满足了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化用电对于经济高效以及技术先进等方面的要求。2.2客户信用风险智能化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智能化以客户知识数据的分析结果作为依据,评估客户的信用水平,预测可能存在偷电、漏电风险,引领客户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自身信用质量,更好地保护电力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利益。信用风险①作者简介:吴道平(1979—),女,汉族,湖北神农架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营销。想要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电力企业对于客户信用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促进风险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第一,加强风险预警。客户信用风险智能化管理主要通过设立预警指标,预测发生客户风险的概率,积极主动地采取处理措施,减少由于电费拖欠、偷漏电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二,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信用风险智能化等级评价对客户的信用水平进行量化,完善了客户信用评价方法。以往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由于涉及的信息量较大,导致评价工作效率较低。另外,信用评价的公正性也会因为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而受到影响。第三,科学进行风险决策。通过信用风险决策能够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实施决策时,企业可以充分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客户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历史数据,结合客户不同的信用水平,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引导用户自觉提高自身信用水平,推动电企的高效运行[1]。2.3客户负荷智能化控制体系。客户智能化负荷控制体系可自动完成计量、电力制定等功能,为客户知识的交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智能负荷管控体系收集用户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并实施,最后反馈控制效果,达成用户与电企的双向互动。和负荷控制传统管理系统相比,智能化客户负荷管理突出优势可以从4个层面体现出来:第一,促进电监测实现智能化发展。与人工电检相比,智能监测能够利用终端智能设备将用户与电企联系起来,减少了人力、物力支出,在全面采集用户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与效率。第二,促进数据通信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目标。相关电力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通信系统对企业中的各个用户日常用电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并将用电信息传给用户,用户也能利用通信网络随时查询历史用电数据,完成了用户与电企的信息交互。第三,智能化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甄别、数据管理两方面功能,借助电子智能设备自动处理,数据准确性更高,整体也更完备。第四,负荷控制智能化。智能负控对整个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运行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借助智能通信,核实、分析各种用电信息,将有效信息传达给负控终端,能够改善客户负荷质量。2.4客户关系智能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体系采集客户数据,并将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全面应用到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市场运营和销售管理等过程当中。另外,对企业中的各种客户关系进行智能化管理,充分了解企业的优势与不足,把握市场契机,充分利用客户资源,提升电力企业的决策力。帮助电力企业维持好和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维持良好关系,推动电力企业形成以客户服务和经营利润并重的新型营销理念。其中针对客户关系的智能化管理内容主要有智能反应和客户满评价满意度两种形式,其中核心内容是客户需求,对电力企业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体系依托智能电网,主动收集客户用电信息,明确处理原则,将网络技术充分融入到智能电网当中,从而能够促进信息数据采集实现智能化发展,有序进行数据发送、处理等工作,加强电力企业和客户的互动。其中智能化反应模块具体可以分成自动化服务、自动化销售两个部分,能够促进中心主控、交互响应、自助服务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目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维护了客户关系。2.5智能化客户价值评估管理。在当下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市场营销能够进一步帮助电力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客户的现实需求为核心,对供电和用电关系进行合理调整,使客户能够放心使用各种电力产品,充分享受企业所提供的电力服务。现如今,多数供电公司已全面启动客户价值评价智能化管理体系,电力客户价值主要包括现有价值及其未发挥出来的潜在价值两部分,智能化评价客户价值需要充分结合客户知识管理平台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准确评估客户价值,明确哪些客户具有潜在价值,然后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制定差异化服务,高效利用服务资源。首先,智能客户价值评估对客户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识别出影响客户当前、潜在价值的具体因素,量化客户资源价值,并给出排序,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基于客户价值细分客户群体。客户价值的智能化评价系统主要是以客户价值为基础,将价值一致的客户归纳到一起,具体包括高价值客户、中等水平客户和低层次价值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最后,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智能化体系细分了目标客户群,识别不同客户群的需求,结合电力营销力度推出带有特色的营销增值服务[2]。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通过客户知识管理智能化、客户价值评估管理智能化、客户关系智能化管理、客户信用风险智能化管理、客户负荷管理智能化等方面成功构建智能化电力营销模式,实现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双赢,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柴藤,吕音谊.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6):144,146.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6

1.1新疆地区电网发展现状解析

新疆地区在“疆外送电”战略的推动下,实施了电网改造,尤其是在农网改造方面获得了相当好的的成绩,基本形成了以66KV为主要支撑,并以0.4KV与10KV配套发展的供电格局。多数变电站都积极运用微机保护,并广泛应用了S9之上的节能配变,电网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经过改造,新疆地区电网综合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现代化的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缺乏66KV环网电源,且高能耗主变仍广泛使用,配电变压器漏油现象突出,在电网改造过程中,存在有部分0.4KV线路四线不到位。加之网架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地区用户供电稳定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1.2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思路

电网用户类型多样,既有商业用电,又有城镇、农村的居民用电,这就要求电网的供电能力与供电安全性与稳定性坚强、可靠,基于此,建设智能型坚强电网便成为了推进“疆外送电”战略高效实行,提高新疆地区电网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智能化与坚强是智能型坚强电网的两大重要基础,即在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应依托通信技术与智能手段,坚强网架,实现电网的各项业务电力信息与业务信息等的统一综合化,促进电网智能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新疆地区在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中,应从当地供电基本特点出发,结合用户的用电需求,遵循“试点先行”的建设思路,选择部分地区建设部分示范工程,并着力解决该地区电网建设中通信系统完善性缺失,网架的坚强性缺乏等问题,重点加强电网的互动化、信息化等功能建设,加强先进技术投入,优化电网的布局与结构,从而打造出电耗低、供电安全稳定的新疆地区智能型坚强电网。

2.新疆地区智能性坚强电网建设路径探讨

针对新疆地区的通信系统缺乏完善性以及设备技术水平偏低等电网发展现状,新疆地区在建设智能型坚强电网过程中,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2.1树立适度超前理念,优化设置配电变压器

在新疆地区的智能型坚强电网的建设中,要树立适度超前的理念,合理利用资金,实现电网的少损多供、经济安全,避免重复性建设。例如,在进行设备选型中,目前多数使用的是S9型配电变压器,在智能型电网建设中,要求淘汰66KV变电站中的高能耗主变,此时便可选用S13的配电变压器,代替原有的能耗较高的配电变压器,降低能耗,实现智能化电网的“节能环保”的目标。但若运用S13配电变压器全部代替该地区正在使用的S9型,则是一种过渡超前,不但达不到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的目的,还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与智能型电网“经济高效”的目标相违背。同时,在配电变压器的设置中,要根据其负荷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确定合理的设置方案,如单台或者多台设置等。通常而言,设置多台配电变压器主要用于电力负荷有较大波动的地区。此外,在配电变压器的布置实践中,树立“减少电压与电能损失率”为基本目标,结合实际,合理采用多点布置方式,实现节能降损,尤其是对于供电范围较大以及用电负荷密度大的区域,在配电变压器的布置过程中,应优选多点布置方式。

2.2加大关键技术投入,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新疆地区在进行智能型坚强电网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电网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电网的信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加大对输电技术、电网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克服电网通信系统不完善的缺陷。具体如下:

2.2.1电网信息数字化技术。智能型电网具有数量与种类繁多的信息需求,要求通信系统的信息质量较高。这就要求电网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因此,要加强智能型电网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如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测量装置,对输配电线路以及变电站实施信息数字化测量,并通过光纤,实现变电站信息等的数字化传输,充分保障电网信息通信系统中信息的质量,使系统更加完善。

2.2.2输电技术。随着电网负荷的改变,电网的的功率潮流也会随之变化,影响着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与可控性。因此,在智能型电网的建设实践中,要积极加强交流输电技术的投入,提供电网的传输能力。如,故障电流限制技术等。同时,为确保电网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在智能型电网建设中,还可积极运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发挥其可灵活调节潮,能耗低等优势,实现电网建设坚强可靠的目标。此外,在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中,还可积极运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建立集信息管理与综合控制等于一体的变电站系统,提高其自动化水平。除此之外,新疆地区的智能型电网建设中,还需以高压或者特高压电网等骨干网架,实现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加强高压网架的构建,并积极构建纵横交错的主网架,坚强网架,着力解决当前新疆地区网架薄弱的问题,最终以控制为主要手段,通过骨干网架建设,电网的智能化建设等方式,积极打造新疆地区的智能型坚强电网。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7

我国智能电网基础建设的推进是高效的,智能电网的建设内容涵盖广泛,其中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新能源、智能小区等多方面,其中的输电网络部分,因网络面积大,涉及广泛,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在我国的输电网络建设过程中,多年来都存在着“重发轻供”的影响,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实现智能电网的观点格格不入。1.1输电线路材料高耗能、重污染。输电线路杆塔基本采用钢铁型材或水泥制品,绝缘子几乎全部采用玻璃或者瓷质。不论是钢铁型材,还是水泥制品或玻璃等,都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还会产生重污染的废弃物。1.2输电线路金具无创新。我国输电线路所采用的金具都是仿制品,技术多为模仿国外的经验,而没有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与改进。1.3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制作手段落后。在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建设过程中,我国仍采用爆炸与开挖形式为主的方式。这两种手段都会对植被造成破坏,对周围环境也有不良的影响,不符合目前的环保理念。1.4输电线路线损过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输电线路的损失居高不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在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载体是钢芯铝绞线,此种原材料在交变电流磁场的作用下,会使温度升高,电阻变大,造成电能损失。

2智能电网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2.1智能电网的定义。智能电网指的是电网的智能化,主要是利用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测量技术,结合新型的设备来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智能电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运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在受到网络攻击或者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面积停电,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量,对电能负荷进行智能化调节。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和储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降低对环节的污染,在保证电能质量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智能电网的特点。2.2.1及时性。智能电网能够分析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并通过相应的监控设备来对运行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控,一旦发现电力运行设备出现运行故障,能够及时的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在无法确定故障原因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的把电网中有问题的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另一方面,智能电网还能够抵御人为的破坏和网络攻击,在最大限度上实现电网的安全运行。2.2.2交互性。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电力用户的交互,用户能够参与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以此对供求关系进行平衡调节,实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在智能电网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电网的实际供需能力对电力进行选择性购买,而智能电网也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电力的负荷运行。2.2.3节能性。在目前的电网中,大量的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式,降低了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环节的能源损耗,有效地提高了电力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发电环节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3信息时代下智能电网的建设技术

3.1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了智能电网的交互性,对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智能电表和AMI的建设。智能电表是目前智能电网用户端的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对智能电表的安装,可使用户对电力用量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利用智能电表管理侧的接口,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和操作,达到对电力使用情况的反馈。智能电表的主要作用包括对电力使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对电力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和升级,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电力用户的利益。AMI建设,AMI主要指的是用户侧的管理系统,AMI实现对用户用电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电力要求和参数调整电力的负荷,电力用户也可以根据电力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实际需求调整电力的使用情况,提高电力用户的主动性。3.2智能输电网络的建设。输电环节指的是对电力的传输。在传统的电力输送环节中,由于电网结构和输电线路分配的不合理,常常会导致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浪费,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电网输电环节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第一,降低输电损耗。目前,我国输电线路的损耗率一般在7.20%左右,损耗量十分巨大。为了降低输电损耗,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用高压技术和超导高温技术,通过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来提高远距离电力输送环节中电能的整体利用效率。第二,智能监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输电环节中电力运行设备的实施监控,通过观察电力设备的运行参数变化,对电力负荷情况进行调节,排除电力设备中所出现的故障。目前,智能监控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的传感网组成,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和网络节点参数进行监控分析,可以防止输电网系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输电网络的安全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智能监控系统还能够根据预设信息来进行自行判断,当系统安全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和操作。3.3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设中,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目前大型的变电站都设置在郊区,且变电站之间相隔较远,如果采取布线方式来实现通信,不仅效率较低,还需要耗费较多的施工材料。而4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扩大信息的传输范围,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成本。光纤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建设相应的通信光缆,来实现变电站之间的信息通讯,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技术具有施工简单和协调性好的特点,可实现变电站之间的良好通信。

4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行各业进入了智能化改革中。信息技术在电网系统中的应用,在不断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在智能电网中,各个环节都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相应的信息传递和远程控制,形成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型网络,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作者:姜英武 郭术明 单位:双城市农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钟金,郑睿敏,杨卫红.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电网技术,2016,(13):141-142.

[2]朱全邦.探讨信息时代背景下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J].企业文化(旬刊),2016,(12):79-80.

[3]郑钊.基于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建设要点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旬刊),2016,32(18):117-118.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横琴新区;20kV智能电网;负荷预测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大。尤其当前工业生产和企业运作更是离不开电力,一旦停电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智能电网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针对珠海市横琴新区的20kV智能电网建设进行简要分析。

1负荷预测

(1)负荷预测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中低压配电网主要开展电力需求负荷预测。在负荷预测中,要做好近期负荷及远期负荷预测,并且逐年列出近期负荷及远期负荷的末期规划结果。(2)中低压配电网近期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历史年负荷和电量数据、用地出让、规划报建、用电报装及项目建设情况等,鼓励全方位收集信息,降低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中低压配电网近期负荷预测宜细化到网格、馈线组、线路和台区。新报装用户投运后第二年需用系数为0.1~0.4,住宅负荷取低值,工商业负荷取高值。(3)中低压配电网远期负荷预测重点参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预测精度宜细化到每一个最小出让地块。(4)对于高压配电网来说,负荷预测必须做好电量及电力的需求预测,并且要公布电量和负荷的总量及分布预测结果,同样需要逐年列出近期负荷预测结果以及中期和远期预测的末期规划结果。(5)在高压电网中,负荷预测应该包含社会经济和自然气候数据、上级电网规划对本规划区的负荷预测结果、历史年负荷和电量数据、中低压配电网负荷预测结果等。(6)在负荷预测中,使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可使用点负荷增长与区域负荷自然增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最后使用趋势外推法进行校核,通过整体综合分析,确定负荷预测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方案。(7)当条件允许时,电网规划应该将城乡规划及土地的功能利用等因素考虑进来。通过一系列综合分析,对用电区域的用户负荷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继而对电力用户和负荷分布位置、数量和时序进行预测。(8)负荷预测中,要考虑分布式电源、新型负荷的接入对预测结果的影响。(9)城市地区的负荷预测指标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的相关规定。用地负荷密度、同时率、阶段系数的大小,应根据各地市电网用电负荷特性确定。

2横琴新区

20kV目标网架(1)20kV目标网架按主干层、支线层和负荷层3层建设,宜采用单联络接线模式。具体接线模式如表1所示。(2)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按网格化要求规划设计,同一馈线组不宜跨网格供电。一个网格不宜超过3个接线组。存量线路跨网格交叉供电时,正常运行方式下各网格配电网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

3网架和馈线自动化细则

横琴新区20kV智能电网采用双环网接线模式。3.1主干层。(1)如图1所示,主干层按双环网网格化建设运行,四回线路来自两个变电站,同一变电站出线的两回线路来自同一段母线。(2)终期每个主干层双链闭环配置4~6个开关站。(3)主干层开关站型式宜为4进8出单母分段。(4)每个开关站的装见容量宜控制在40MVA左右。(5)主干层采用截面为300mm2的电缆。(6)主干层开关站实现“四遥”(遥信、遥测、遥控、遥视)功能。(7)主干层每个开关站配置两台智能分布式配网自动化装置。变电站出线的首个开关站进线开关可配置一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型号与变电站出线开关的保护装置一致。(8)智能分布式配网自动化装置应实现对环网节点内全部开关运行数据的采集与监控,主干线路具备网络拓扑保护、对等式备自投和电压电流型功能,支线开关具备带方向过流、零序保护和重合闸功能,分段开关具备带方向过流、零序保护和分段备自投功能。(9)开关柜进、出线、各支出线间隔均装设固定式、贯穿式三相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流互感器。选用保护、测量双绕组电流互感器。(10)开关站内应配置站用变压器,每段母线安装三相PT,采用Y/Y接线方式。(11)开关站所有出线均采用中置式断路器柜,断路器和注:黑色填充开关为开环点。图1主干层双环网网格化运行接线图接地刀闸应配置位置辅助触点。(12)开关站内应安装排风扇,并按12m2/HP的容量安装空调。(13)备用电源采用蓄电池储能,蓄电池容量应保证在交流失压后确保开关位置指示灯、DTU、通信管理模块12h以及开关分合闸至少各3次的供电需求。蓄电池参数可按100Ah、110V选取。高频开关电源和蓄电池同组一面直流屏。3.2支线层。(1)支线层可采用2进4出主干配开关房,按照单联络接线模式建设,应配置电压电流型装置,具备条件时可采用智能分布式装置。当1个开关房装见容量达到10MW时,也可采用备自投实现自动转供电。(2)每个支线层环网装见容量宜控制在10MVA左右。(3)支线层采用截面为120mm2的电缆,预计以后将发展成主干层的线路采用300mm2的电缆。(4)支线层实现“三遥”(遥信、遥测、遥控)功能。3.3负荷层(1)负荷层室内站宜按照双变压器建设,配变母线分段开关配置380V备自投装置。(2)负荷层采用截面为70mm2的电缆。(3)负荷层在公变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配变监测终端,专变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负荷管理终端,实现对配变运行状态判别和遥测数据的采集。

4横琴新区通信

(1)主干层、支线层和负荷层20kV部分的通信方式以光纤通信为主,无线专网为辅。每回20kV线路宜配套建设一条通信光缆。(2)配网通信光缆应与配网电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主干层、支线层和负荷层20kV部分光缆覆盖率需达到100%。(3)配网光缆宜成环建设,主干层光缆成环率需达到100%,满足“N-1”可靠性要求。起始点应设置在变电站,以“环状”形态覆盖配网自动化节点,采用36芯及以上光缆。(4)配网通信光纤网络接入设备宜选工业以太网技术,并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形成通道自愈保护。

5结语

智能化电网的建设,需要做好长期规划,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在规划中,要做好负荷预测、目标网架定位、网架结构设计工作,合理设计通信,确保电网的顺利工作,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用电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兴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3):43,36.

[2]江潇颖.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8):213.

[3]李嘉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7):202.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9

平远、蕉岭、梅县区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五华、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区南部为南亚热带区。梅州市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m3,过境客水量127亿m3。全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m3。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万kW。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如丰顺汤坑邓屋温泉,水温高82~91℃,流量为4459L/s。

2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方面的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进入到新的发展时代,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解决电力源-网-荷的应用需求就显得日常重要。节能低碳绿色安全可靠的电网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给智能电网建设带来了广泛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电网工程建设投产运行,我国大的电网建设技术也大跨步发展,从而为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①智能电网自愈性,新的发展形势下,智能电网的自愈能力尤为重要,这对电网的可靠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保障电网的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自愈能力就是能够智能的对电网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发现故障点并且采取隔离和快速恢复的功能作用,是提高电网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功能。②智能电网交互性。智能电网交互性供需双方进行参与的能力体现,重在对用户的参与体验。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场景里面,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能够在用户端用电体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智能表的应用也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智能电表通过光纤和无线通信网络能实时的传输用电信息,给电网企业电力预测和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也能给用户提供实时的用电需求提供数据分析,方便用户智能节能等需求侧的管理,这对用户的交互以及高效互动就有着积极作用。③智能电网兼容性。智能电网兼容性就是广泛的接受和友好的接入。智能电网集中多种发电模式的,不同类型发电以及电力储存能广泛的适应分散式发电模式,这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给清洁能源的消纳带来了利好,提高了电网清洁能源的利用占比。④智能电网的集成性。智能电网的应用场景中,信息系统高度集成,使得实时控制以及监视和维护等诸多资源能够一一实现,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利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能能够和用户的智能家具的友好结合,给用户智能用电、智能节电、智能控制带来了大数据的处理,提高智能电网的整体信息应用。

3智能电网规划建设原则

电网规划应该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发展,应适度超前但投资建设不铺张浪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应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负荷密度、负荷特性和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条件划分城市级别和供电区。不同级别不同区域进行不同规划建设标准,做到规划建设服务本地化,投资精益高效。安全:提高源端电网稳定运行安全水平,强化电网防灾抗灾能力;可靠:提高可靠性网架建设,依靠配网自动化、微电网实现故障自愈;绿色: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高;高效:智能运维手段广泛应用,节省运维的人力、时间、财力、物力。最终以满足用户用电服务需求,提升用电服务和用电体验感。结合本地区电网特色,分层分区建设以小水电、光伏电站、风力发电为主的微电网群,提升供电可靠性。以提高清洁能源在地区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为出发点,打造智能电网示范区,广泛采用智能化的运维装备,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电网重要环节可视化、智能化运维。清洁能源友好接入、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电能质量大幅提升为智能运维、服务创造硬件条件、广泛部署高级量测系统、推广“互联网+”的智能用电服务、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备的智能电气化。推广应用馈线自动化技术、分层分区的微电网群建设、水电等清洁能源友好接入改造、提高清洁能源占比、配网通信全覆盖。

4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原则

(1)因本地区水资源丰富,径流分布广,小水电多,应加倍关注以区域小水电分布式电源为主的微电网群,分布式电源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送电距离、最终和分期规模、装机容量、电网运行要求和承受能力等因素,经论证后确定不同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电压等级。(2)接入系统原则①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主接线应综合考虑电网解环运行要求,简化主接线,送出线路采用大截面,减少出线回路数。②允许接入的分布式电源留有一定的事故备用容量。③分布式电源接入应以中长期电力规划为基础,按实际出发原则,遵循分层、分区、分散接入。避免大环网迂回送电和电源或送端系统直接联络送电的形式。④当公共连接点处并入一个以上的电源时,应总体考虑它们的影响。考虑到电网运行安全分布式电源总容量原则上不宜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25%。⑤分布式电源并网点的短路电流与分布式电源额定电流之比不宜低于10。⑥分布式电源接入点的短路容量不应超过断路器遮断容量。⑦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不应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3)小水电接入标准①基本要求a.小水电站的接入电力系统方案要与电力系统的整体规划相协调。b.接线应简单,运行安全稳定,调度灵活。c.电能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d.小水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送电电压等级应符合国家电压标准,电压等级不宜超过两种。②接入系统方式a.小水电站的电气主接线选择简捷、可靠的接线方式,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和检修方便等要求。b.梯级或区域内有若干小水电站需要接入电力系统,如果送电距离较远或送出线路走廊安排困难,宜采用先集中到一个电站或变电站再集中接入电网方式。③继电保护a.继电保护的配置应符合GB14285、DL/T769和DL/T5177的要求。b.针对短路故障灯异常状态,送出线路电站侧应设置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继电保护设置应与对侧配置相适应。c.当接入电站母线的支线与线路数量之和大于等于3时,宜设置母线保护。d.当三相断路器采用分相操作机构时,宜配置三相非全相保护。

5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的目标

实现安全可靠:综合电压合格率、中压典型接线比例、中压配网环网率、供电可靠率、中压配网可转供电率、中压电缆线路自愈实现率、馈线自动化覆盖率、通信覆盖率都显著提高,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显著降低。绿色高效:智能电表覆盖率、低压集抄覆盖率、配变计量终端在线率达到100%,分布式能源接入、清洁能源消纳率、清洁能源渗透率显著提升,110kV及以下线路损率、10kV及以下线路损率明显降低;安全可靠:基本建成坚强可靠的高压配网,具备较强的联络及转供能力,具有足够的新能源输送能力。建成具备自愈功能的中压配网。中心城区及主要发展区域全部可实现自动转供;在单辐射、偏远地区等薄弱区域,建成区域微电网,故障情况下可离网运行。建成分层分区的微电网群。主网故障时,不同层级、区域微电网群可依靠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离网稳定运行。实现配网通信全覆盖。中心城区,以光纤通信为主;郊区和乡镇中心,以无线公网为主;偏远地区,应用载波通信。绿色高效:实现智能运维。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巡视技术,开展输电线路巡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线监测配网状态。清洁能源全部消纳。通过储能装置,保证丰水期小水电、富余风电、光能等清洁能源就地消纳。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划,电动汽车充电桩设施有效覆盖。实现地区各旅游景区、政府、学校、小区等充电桩设施有效覆盖。建设集成化的智能电网监控平台。对智能电网实现运行监测、智能运维、状态分析和模拟调度功能。基于本地区丰富的风光水资源现状特性,建设“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的区域型微电网群,满足美丽地区的用电需求,实现电网绿色运行。源荷协调的35kV微电网,多能互补的10kV微电网,0.4kV户用光伏自发自用微电网。分层分区,各子微电网就地自治,运行灵活利用带库容水电作为微电网主要的能源支撑,减少传统储能设备容量配置,可以实现群级目标的最优调控,提升微电网群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浩.2017新形势下智能电网技术应用探究.现代国企研究,2017,08.

[2]李可.2016十三五配电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电力学报,2016,10.

智能电网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逐渐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新能源在与传统电网并网过程中,会对电网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储能技术作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的负荷波动补偿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1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

1.1提高电网系统的安全性。当前,我国的电网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给人们提供了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电力资源。但是由于电源距离负荷中心较远,导致我国的智能电网系统普遍存在输电跨度较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网系统中构建多个储能支撑装置,为电网电压、频率等参数的调整提供支持,降低电力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所引发的震荡,有助于提高整个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1.2有助于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电网覆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满足了不同地区居民的用电需求,但是在个别区域,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电力资源供需问题。如负荷较大的京津唐区域、长三角区域等,在用电高峰阶段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供需不平衡情况。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电网的资源配置,提高电能的综合利用效率,有助于解决当前区域电力供应供需不平衡的问题。1.3提高供电质置。在电力供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一些意外事故导致电力供应中断,影响终端用户的用电体验。尤其是医院、消防、银行等特殊用电客户,一旦电力中断,可能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通过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以通过UPS为医院、消防、银行等特殊用电场所提供备用电源,即便是电力供应中断,也可以通过启用备用电源来减少断电所造成的损害。此外,在储能系统当中,引入电力电子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0有功功率灵活调节,完成无功补偿,降低外部扰动对电力供应性的影响,提髙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1.4实现电网峰谷负荷的自我调节。对于电力系统而言,白天与夜间的电网负荷存在较大差异,最高负荷峰谷差可以达到发电量的30%以上,而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对电力实现较好的调度,一方面部分城市会在用电髙峰时段,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另外一方面在用电低谷时段,多余的电能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利用储能技术在电网当中建立一些储能型电站,可以将负荷低谷期间产生的电能进行储存,用于负荷高峰时段补充电网,很好地实现了电网峰谷负荷的自我调节。1.S推动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近年来,新能源发电由于其具有可再生性、清洁型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随着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不断增大,占电网总容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并网过程中对传统局域电网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因此,必须深人研究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匹配的高效储能系统,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提供先决条件。

2智能电网建设中常见的储能技术

2.1抽水储能。当前,在智能电网中,技术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方式就是抽水储能电站。它利用了其上下游的两个水库,在电力负荷处于低谷时,充分利用电网中的多余电能将下游的水库抽到上游水库中,实现了电能和重力势能的转换存储。而到了电力负荷处理髙峰时段,利用上游水库中水的重力势能,实现了发电,对电网进行了供电补充。该种储能技术具有发电库容大、使用寿命长,综合效率利用高等优点,但因为对建站的选址要求较高,且建设周期较长,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2.2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用电负荷低谷时段,利用电力系统中的多余电力进行压缩空气作业,将空气密封在高压设施中;当用电负荷高峰时段,利用空气释放出来的巨大的能力推动燃气轮机进行发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供电补充。相比较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整体成本较低,且运行安全性较高,能够满足冷启动、黑启动等要求,常被用于峰谷电能回收调节、平衡符合、发电系统备用等多种用途。2.3飞轮储能。飞轮储能系统主要是由电机、轴承支撑系统、高速飞轮以及真空泵等设备组成,在需要进行电能储备时,可以利用飞轮储能系统的电机将电能转化成飞轮的动力势能,而需要进行放电时,利用飞轮的高速旋转,带动电机进行发电,来为外部用电荷载提供电能。飞轮储能装置本身的效率可以超过压缩机燃气轮机90%,且使用寿命可超过20年,具有无污染、维护简单以及可连续性工作等优点。缺点是整个系统的费用较高且能量密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地深人研究。2.4蓄电池储能。作为一项最为成熟可靠的储能技术,现阶段蓄电池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等都应用了蓄电池储能技术。当前传统的铅酸电池由于其使用寿命较短,且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逐渐被社会淘汰;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具有容量大、能量转换效率髙、维护费用低等优点,逐渐成为电网实现大规模并网电能储存和调节的首选;锂电子电池的综合循环效率最高,且本身的重量较轻,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日渐广泛。2.S趄导磁储备。利用超导体将电磁体进行能量存储,并在需要时再将电磁能转变成电能供给负载。该技术的综合效率可以超过95%,且能够达到ms级别的响应速度,在电力系统中可以实现电压稳定、负荷均衡、改善电能质量等作用。2.6超级电容器储能。由多孔电极、隔膜以及电解质组成的超级电容器,利用了电化学原理,实现了法拉级别的电容存储。部分超级电容器的电容量可以超过1000F,工作电压最髙可以达到400V。其主要优点是相比较传统的蓄电池,可以实现循环充放电十万次以上,使用寿命更长,脉冲功率更高,同时超级电容器还能在满足-40丈到60丈的温度使用,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基于智能电网建设的储能技术应用分析

某市通过对其2011年1月份的电网交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购入本地电厂电量约为26.36亿千瓦时,购入堤防电厂电量约为1.56亿千瓦时,分别占到总电网交易量的47.9%和2.8%,剩余的接近50%的电力需要从华北网进行购置,可见本地的电能供应呈现出需大于供的局面。为了改善这一局面,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规划过程中,本市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垃圾沼气发电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电力供应问题。预计未来各种可再生能源可占到本市的总用电量的25%以上。为了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给本市传统电网的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本市在智能电网建设过中,加大了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1电网稳定控制。当前,本市的电网储能容量相对较小,难以满足系统动态支撑的要求,城区内经常出现停电问题。为了提高电网的稳定性,本市引人了以液氮温区运行超导磁储能系统,并在电网中设置了飞轮储能装置,以减少扰动对整个智能电网的冲击,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3.2削峰填谷。为了解决用户端的高峰用电需求,必须在本市范围内建设较大容量的储能系统,以满足负荷调节、优化电源结构,实现大规模的电网调峰的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且具备满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要求。因此,在本市区建设了抽水蓄能混合式电站和压缩空气储能电站。3.3为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提供基础条件。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间歇性特点,在并网过程中,会对智能电网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影响,导致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因此,本市在各级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应用了储能技术,通过储能系统的作用,将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变化的输出功率转换为相对稳定的输出,解决了并网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4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章通过对储能技术的深人分析,详细地介绍了其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提髙了电网的供电质量,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稳定性问题。因此,在储能技术研究过程中需从适应性、经济性、环保等多个角度考虑,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帅字,章毅,张展.基于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储能技术应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10):325-326.

[2]王承民,孙伟卿,衣涛,等.智能电网中储能技术应用规划及其效益评估方法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7):33-41.

[3]吴冰莹.基于液流电池的微网经济运行问题研究[D]_华中科技大学,2012.

[4]严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电工技术,2016(1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