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6 17:28:43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风险;现状与成因;对策优化

近年来,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是企业的命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虽然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在某些层面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但同时也给财务管理过程带来了很多风险。所以,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对企业财务人员和财务管理流程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一种系统的、综合的、纪律性的方法,用于管理组织内部的风险,以确保企业实现其目标,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作为帮助企业管理各类不确定性危机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综合框架,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做好信息时代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也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既定任务。因此,企业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好地管理财务风险,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财务困境会带来各种代价高昂的后果,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价值主要为了避免此类成本。风险是一个未知且充满突发性和随机性的事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当是企业运营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正确认识并随时做好应对计划,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保持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以及实施其战略和业务计划所需的其他资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理想框架是,保留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性、企业范围的思维方式以及风险敞口的全面映射,同时允许企业管理层利用企业经济资本的概念来评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二)大数据时代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机遇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快速增长的技术和风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性。但从风险管理者的角色来看,风险不应被视为麻烦,而应被视为机遇。以前,任何风险都是以防御的方式处理的,要尽可能地最小化或避免。而在大数据背景下,风险必须被理解为创造价值的潜力。依赖过去在降低风险方面的经验,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大数据的发展促使各个组织需要在较快时间内发展管理风险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将其专业知识转移到其他组织。因为面对未知的各种风险和可能性,企业只有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呈现更好的财务业绩。另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个关键好处是企业可以获得更全面、完整、多层次、多方面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信息的获取能够对公司的预期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的重新评估,使得管理层更容易就公司的风险状况做出合理的积极决策。这意味着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保持一个持续的、积极的财务规划过程,随时反馈潜在的风险隐患,发现企业的异常情况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风险,使公司能够在预期的总体风险水平上保持可持续发展。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技术和信息的发展可以将所有风险整合到日常运营中,以便以系统的方式降低任何的风险概率。

(三)大数据时代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数据时代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但企业生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数据的冲击也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公司也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一方面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更高的工作要求,许多开发公司都推出了具有不同操作需求的系统软件来支持智能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不得不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以适应智能化的工作要求,而这不仅使财务人员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企业还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物力成本来支持系统的升级和财务人员的学习。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多元化,信息化程度过高导致信息存量外溢,会造成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判断失衡,尤其随着团队(如高层管理团队和董事会)的参与,风险判断和偏好会变得更加复杂。而且,现实世界中若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不完整,由此产生的财务问题可能会扰乱公司的运营,由分散的风险信号导致的不良后果会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因此,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以及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剧了企业整体的压力成本。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去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面临的经济后果将不仅仅是财务风险,更有可能直接走向破产。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大数据背景下市场环境过于复杂

近年来,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生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得多的数据,大数据的概念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数字化已经在商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性已得到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认可。但是,随着信息科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国内外经济环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及时、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市场竞争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有时难以预测。因此,企业的目标收入也会出现波动,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

(二)企业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公司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缺乏规范、准确的财务风险管控策略,在财务风险发生时,公司各部门无法互动,风险规避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财务工作无法落实,财务管控效果不理想。保守的企业管理观念和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加剧的重要原因。落后的财务预警机制,如财务预警模型不足、指标不足等,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及时、准确地评估财务风险,导致误判和疏漏,从而增加公司的财务负担。

(三)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基本职业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人员要面临更复杂、更广泛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财务人员的考验。首先,财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认为只要资金使用合理,风险是可以避免的,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时代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其次,虽然企业或多或少已经意识到有必要改变原有的财务风险控制模式,但是更多的企业财务人员甚至高级管理人员自身储备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无法快速支撑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的需求,致使面对突发的财务风险缺乏一定的应对能力,当企业运营程度较为复杂时,难以评估公司的财务实力和风险状况。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正确认识大数据背景下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本身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公司必须冒一定的风险才能继续经营并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和处理风险,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避免消极躲避。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对不确定未来的自然反应。一个成功的财务规划过程的标志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拟议的公司政策变更如何影响公司的预期财务状况及其总体风险状况的信息。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到有效管理风险的对策。

(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应该定义并遵循一系列规范的步骤,包括意识到风险;使用会计信息、未来现金流预测以及或有或经济风险水平来衡量风险;如有必要,通过运营或金融行动,包括使用衍生品,调整风险。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系统化、规范化的原则。首先,企业应结合自身和行业特点,通过设置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指标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在风险来临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其次,完善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模型,解决数据不平衡特征下的危机预警问题,提高预警准确率。最后,无论选择何种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风险实践和明确的标准,并保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三)增强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处于低风险时期,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忽视了财务风险的影响。但大数据时代的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应该是前瞻性的。更具体地说,财务管理人员不应该等待风险发生的环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应该提前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计划,以此来获得优势和机会。并且为了确保这一点,企业内部提高风险意识,随时保持警惕,这对企业财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

(四)培养财务人员风险管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掌握风险信息和风险管理检索技术。风险需要量化,财务风险与财务、运营和战略风险密切相关。通过量化风险,财务人员将能够在决策过程中有效地估计风险的大小或与其他风险的依赖程度。因此,为了获取内外部优质资源,改善决策的准确性,企业要调整传统财务管理的概念,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来实现大数据时代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此外,财务人员还应主动学习新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财务培训,并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通过持续、系统地衡量和管理风险,并向业务经理提供信息和激励,以优化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权衡,公司可以增强其执行战略计划的能力。以人为本是公司长久发展的基础,因此重视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应对大数据时代财务风险的基本要求。

四、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破产清算现象。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其在“宏观”或全公司层面以及“微观”或业务部门层面对公司的影响创造价值。学者们指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通过降低收益和股价波动、降低外部资本成本提高资本效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使企业能够以集成的、企业范围内的方式管理广泛的风险,在不同风险管理活动之间创造协同效应,从而让企业受益。

(二)管理启示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及时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价制度、监管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内部制度发挥到最大作用,以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财务风险是当前各大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经营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由此可见,企业必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科学预测财务风险,只有科学地预测风险,才能做好应对措施,从根本上找到风险因素,进而规避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不断改进内部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来达到发展目的的过程。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与管理制度,能够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避免因经营上的缺陷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关联性,强化管理,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损失和股东利益的变动。由于债务、租赁和优先股融资在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企业的固定成本也就随之上升,再加上各种业务中的财务活动,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导致企业失去偿债的能力。如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发生变化,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四大风险的基础上,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保证其在生产和运营中所产生的所有财务行为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财务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内控理念,树立有效的内控理念,制订有效的内控制度,以确保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衔接不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并非相互独立,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内控”与“财务”分离的现象,许多企业并不重视二者的关系,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覆盖面越来越窄,风险管理水平也越来越低。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往往都会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企业却忽略了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使财务风险管理出现漏洞,风险管理水平明显不足。当出现财务风险时企业财务人员很难较快地明确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等,最终导致企业投资失败,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更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相悖由于受传统管理和经验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缺乏对风险的认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风险体系方面,如果缺乏相关的制度保证,就很难实施各种风险措施。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所面对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加之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会扰乱企业的正常运作。比如,一家以医药产品为主业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和营销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一言堂”的问题。虽然多年的销售经验,让一些商品的销量暴涨,甚至超过了100%,但是一旦因为自身的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存货的大量囤积,导致企业的亏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营销活动、商品库存的管理,尤其是对营销活动的预测,从而防止“头脑风暴”,降低企业的亏损。再比如我当年参与的那家资产管理企业,老板就是看着账面上大量的客户保证金不舒服,挪用款项购买当地CBD中心两层写字楼,虽然后来物业是增值了不少,但是因为挪用,资金在某一时段紧张不能及时周转,不能按时退回款项给客户,导致客户上诉,企业因此而破产。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重叠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是以日常的财务监管为主,而财务制度的完善则是以日常的管理为中心,两者之间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没有明显侧重点,造成制度冗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滞后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且其成因也各不相同。如何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一是财务经理缺乏对财务风险客观化的理解。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任何财务活动都有其存在的可能。但是,由于很多企业的财务经理都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不能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二是由于财务决策的不科学,造成了企业的决策失误。由于决策者过于主观,依赖传统的管理经验,导致财务决策和管理决策不够科学,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影响。三是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不明确。由于企业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责任不清、信息沟通不畅、资金使用、利益分配等问题不清,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我前几年服务的一家资产管理企业就是这种典型的例子。该企业5年内在当地占到了行业前五的位置,成功设立了一个中介平台,联合业内已有中介300家。但后来却因资金链断裂而倒下了。我们在痛定思痛中,发现主要原因是老板只沉迷于个人表面上的业绩、账面上大额资金数字之中,而对于前期由于行业不景气所致的亏损,发展平台所付出的大额研发、销售费用,以及忽略账面上因业务而导致的大量客户沉淀保证金是账面大额资金的性质,等等这些财务风险视而不见,最终因不能及时偿付客户保证金被告,不得不宣告企业破产清算。而当时我作为财务部负责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老板会对这些事情会有所理解和有所计划,没有尽到不断警醒和提示的职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财务与老板的沟通和对老板的案例教育确实是非常缺乏。

三、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厘清内控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保证二者的有机统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内部管理,因此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控制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整体运营与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建立专门的审计队伍,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确保其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设计,可以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及时地发现和规避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完整,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组建企业审计队伍时必须要挑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审计人员,并设立相应的监察机构,以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现象,使审计人员能够严格地执行国家的规定,对财务进行审计,加强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针对问题及时处理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方法,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财务数据,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风险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预测意识和能力。另外,在企业的投资、筹资等方面存在着高的财务风险,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动企业的发展。要使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智能数据的分析转变,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全员、全过程地推进,就必须对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合规性的审查、过滤和分类,在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以云平台和机器人为支撑实现数据的可内部控制、共享,提高数据的经济效益。在这个数据红利的时代,要对数据进行深度开发,以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内部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完全达到其期望的效果,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同时,具备专业素质的财务经理也可以对企业进行全面、准确的投资估算,为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财务内部管理是指导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我当时从事的那家资产管理企业虽然当时也用上了OA系统和业务ERP系统,但是人员审批职责不明,出现责任互相推搪,花大价钱、辛辛苦苦建立的数字平台只是一个花架子。

(三)健全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行制度,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前提。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全面地顾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以此为依据,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制度,确保其执行效果,并对各个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防止企业无力偿付,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后,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权力体系,让各部门的经理们,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有效地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避免企业的资源流失。财务部是资金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同,财务部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运作,财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另外,要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明确其职责,完善其风险管理功能,并将其与监管体系相结合,以保证其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能迅速地发现问题的根源,并让员工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认真。工作的内容要分清轻重缓急,保证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合理合法的。

(四)提升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意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我国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而使其效益急剧下滑。为此,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强化内部控制,以达到对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我国的企业存在着一种不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还停留在企业成立之初,与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这就造成了企业缺少对生产和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和风险管理,使企业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二是企业决策者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由于我国的企业决策者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和其自身的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状况,这就导致了政策制定者难以制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策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不利。因此,企业的决策人员应充分了解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并积极主动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经营理念,树立良好的内控与财务风险意识,以保证企业的有效运作。同时我国的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目前的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教育,使其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其在执行过程中的运行。使其能够及时地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使企业的决策者能够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在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企业中各项业务都得到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具体情况的了解,可以提高企业的政策执行效率。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能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同时也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四、结语

虽然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财务风险,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脱节、风险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等。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全面监控,分析各种风险,可以减少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发生,从根源上消除风险,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抓住机会,不断地提高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就需要树立健全的内控观念,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审计,以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及时地消除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赖丽勤.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09):130-132.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财务会计;转型;管理会计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一场新时代的数字革命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中。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生产出一种新的以人工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技术不断发展,被应用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不可预测,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也无法估计。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引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产品如何与会计业务深层融合,在新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应何去何从以及财务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索。

二、国内外人工智能在会计上的应用现状

(一)国外会计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在会计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联手于KiraSystems,在会计、税收、审计等实际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实践的完善,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到企业日常的财务会计实务中,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办公效率和准确性,把员工从复杂繁琐的基础会计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数据分辨处理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原来复杂的信息处理工作被高效完成,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被替代,从而导致他们被动失业。EFMA曾与德勤联合进行了大型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金融行业人员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后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调查的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智能引入到该行业之中,提高了财务实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从事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的财务人员却面临着失业的风险,需要继续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

(二)国内会计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我国的会计核算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手工会计,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再到如今的智能会计,技术的应用与会计实践的结合越来越深入,会计人员的手工作业逐渐被智能技术所替代,会计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的效率大大提升,准确性也得到了改进。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在会计领域尚存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目前在我国主要局限于业务复杂和技术先进的大企业,人工智能应用于会计行业的理论和技术还不够丰富和完善,人工智能产品在财务工作中缺乏实践,目前主要集中于一些工作量大、步骤繁琐的会计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中的应用主要有账证核对验证机器视觉、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务风险控制、提供精准预测方案等几个方面。1.机器视觉核对验证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发展的一个技术分支,主要通过机器视觉从客观事物图像中提取信息,完成测量并转化。机器视觉在会计领域主要应用于会计凭证的核验和,机器视觉改进传统原始凭证人工网站查询方法,实现对原始凭证核验的自动化。2.财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搜集分析公司所处行业、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以及公司内部财务发展状况获取数据集,建立合适的数据模型,并对数据进行整合且实时更新,为经营者提供一手的企业内外部发展信息。分析对比企业时间和空间上条件的差异,为管理层提供信息,挖掘企业发展前景,弥补财贸与财税94企业现阶段发展漏洞。3.财务风险智能控制财务风险智能防控是把人类具有的直觉推理和试凑法通过人工智能加以形式化,用于财务风险的评估和防控。在现代财务风险防控系统中,在应对无法控制和预测情况时,可能会依靠一些不完整或者不充分的数据,财务风险智能控制就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财务风险智能控制的流程主要有:一是利用模糊数学、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控制过程进行动态环境建模,利用传感器融合技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综合。二是采用专家系统作为反馈机构,修改控制环节或选择较好的控制模式和参数。4.提供精准预测方案企业传统的会计全面预算是基于有限的历史数据,在预测时无法准确估计不合理因素的实际变动情况,需要在实际环境中随着条件的变动不断调整。而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现有数据,通过数据生成系统,填补缺失的数据,做到精准预测,为企业长期、全面预算提供数据支撑,使企业可以在综合全面分析数据的条件下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精准预测方案。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面临的挑战

1.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难度增加人工智能新技术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会计人员都是新接触到的领域,都需要深入学习和逐渐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方法。随着人工智能加大数据模式的推广,企业信息收集处理的数据库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分辨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难度也在增加,企业在海量的大数据中挖掘自身需要,信息处理缺乏时效性,我国企业在财务会计转型时大多存在操之过急的情况,缺少转型前的准备工作,从而导致许多会计人员没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大数据技术。2.企业没有实现管理制度的转型会计行业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传统的财务会计岗位面临改革和创新,企业需要突出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还需要实现管理制度的转型,以制度为基础,为财务会计的转型规划方向和提供保障。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上存在不同,同时财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的管理制度也不同。经过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财务会计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管理制度转型的重要性,许多企业没有形成针对性、完整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转型困难重重,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管理制度转型的缺失,使会计人员职能转型受到限制,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能范围不明确。3.思想意识有待转变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需要对企业传统的财务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创新精神和变革精神,因此,不仅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在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上进行提升,同时也需要在思想意识上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思想意识改革对于财务会计转型的先驱性,将转型仅仅局限于业务模式和工作内容的转变,使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影响。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不愿管理人员插手企业的财务工作,依然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为两个互不相连的板块,财务会计的转型仅在形式上进行,导致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工不明确,协同合作效果差,最终导致转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针对会计转型挑战提出的优化措施

1.完善企业财务数据系统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分析和整合数据的能力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极为重要,企业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需要企业提高原有的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为企业进行财务预测和资金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数据收集管理框架,明确数据管理工程的任务和范围,强调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要及时完善企业的数据库建设,企业的数据库规模应该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改变,企业提供充足的数据库更新建设资金,财务部门为数据库提供真实有效的基础分析数据,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为管理层提供分析后的数据,最后管理层根据可比数据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决策,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循环利用。最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职工培训,培养其掌握科学的财务数据分析方法,使其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洞察企业在经营决策、资本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在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强调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中的作用,虽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强调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及时、相关,都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服务,但是二者的关注重点却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会计更强调有效地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追踪企业成本控制和项目完成情况,利用财务基础数据为管理会计的监控提供依据,在实施绩效考核的同时开展财务评价,能够将管理业绩和财务业绩考核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两个标准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对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过程管控作用。人工智能系统会在数据库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准确性进行核验和纠错,并根据修正后的数据生成财务报表,完善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管理。3.推进财务管理内容的转型首先,实现从会计核算到决策的转变:财务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提升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为管理层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树立财务会计转型标准,明确财务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具体职能,增进两部门协同合作,实现财务部门职能的转变。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应该推进企业的组织整合、资源共享,并提升企业数据分析能力。人工智能的引进是企业整个信息处理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完善了企业的智能数据分析体系,使整个系统模式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实时监测,预测市场变化,使各个部门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调整战略方向,保证企业在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最后,完善部门管理和绩效评估,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是财务会计转型的重点,通过丰富企业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起到激励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企业应该根据本部门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并综合管理会计中平衡计分卡的相关指标,整体评价企业财务人员职能转型的完成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

四、人工智能技术下财务人员的转型

(一)增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给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从事基础数据核算的人员带来了挑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手工会计工作逐渐被替代。随着人工智能产品在会计行业实践性的增强,企业基础财务数据人工作业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财务人员面临着大数据的时代大背景,既有失业的挑战,也存在着实现自身职业转型的机遇。企业的财务人员的职能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更新,将来企业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财务人员,具备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财务数据分析洞察能力,找出企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劣势,制定完备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为了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企业应该在转型前向相关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并对员工进行财务会计转型的思想教育,使员工更加积极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危机并把握好职业转型机遇。

(二)转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要融入时展的洪流,并巧妙地利用时展的产物,需要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突出管理会计的地位。而要完成财务会计的转型,首先需要转变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理念。人工智能把财务人员从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人工智能技术仍无法更好替代人脑的工作,工作的难度和深度都会增加,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并且财务人员在转型的过程中,更强调管理职能,突出管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制定和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因此不仅是企业,财务人员自身也要意识到思想转变的重要性。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可能会增加会计人员工作的难度,会计人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管理知识和增强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进行转型工作前,需要做会计人员的思想工作,使会计人员主动接受自身职能的转变,更好地推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是数字化时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人员会被时展所淘汰。相反,技术的发展,使财务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且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数据收集对比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企业的财务人员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业务知识精益求精,与时俱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特色,科学有效地引进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企业财务工作,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秦荣生.人工智能与智能会计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20(18):11-13.

[2]顾晓雨.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的转型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230-231.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4

摘要:当前,我国的银行信用风险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银行的发展进程,也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结合JS银行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信用风险;数据管理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浪潮的来临,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大数据技术在银行的各个业务尤其是风险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高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实力。

二、银行风险管理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过往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无论是需求还是成本要求都非常高,在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及先进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下行周期,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企业的日常经营都是勉强维持,这给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巨大的风险,整个银行业对于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剧。熟悉银行业的人都知道,银行资产与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有着正相关的关联关系,呈周期性波动特征。作为资金输出方的银行必须优化传统监控方式,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的方式来更好的应对风险状况。其次,我国当下经济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交叉风险,急需风险联动控制平台的构建。在金融全球化的驱动下,单独的行业如果在供应链上下游的行业间游走,会产生更大的风险传导效应。目前,单独企业具有明显的区域分散、多元化经营的特点,风险面牵涉广、关联度复杂,因此互联互通数据平台的建立与积极整合既是应对也是必然。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更多、更广、更深的数据,大大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数据的类型与容量,并通过有效共享内部系统间的数据对原有银行的信息分析、获取及应用方式产生较大的改变,从而对信息化风险监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储备。其一,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不断交易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与清洗,并从中识别出与风险控制具有密切关联的实用信息,以此对银行的业务决策、评价等工作提供帮助,从而提高银行这个数据仓库的应用效率。其二,大数据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数据边界,其整合客户的行为信息,全面分析客户的行为结构,不仅有效地降低原先风险管理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且能够在更为科学、立体的追踪评价基础上重新构建风险管理的视图。

三、大数据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以JS银行为例

大数据技术目前经常采取的应用方式有以下五种。一是概念描绘。通过统计量描述方式对大量细节数据的分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同风险具有联系的指标作进一步特征分析;二是关联分析。对数据间具有的关联特征进行发现,并对关联规则以及行为进行挖掘;三是分类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建立预测规则以及合理的分类,较好的应用在未来数据的预测工作中,支持向量机以及逻辑回归都是经常应用到的模型类型;四是聚类分析。通过将数据以相似组群的方式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特征客户划分为一组,并对这部分数据的潜在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五是孤立点分析。一般寻找海量数据中奇异点,进行欺诈行为预测。JS银行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在风险服务共享、互联网反欺诈、机器投顾、员工行为排查等方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好成效。

1.打造金融风险服务云平台

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式的金融风险服务云平台,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包括内控名单、贷款定价参考、贷前信用报告、风险评级评分、反欺诈客户识别、贷后信用报告、贷后风险预警及授信额度管控等更为专业、灵活的大数据金融风控云服务,以提升JS银行在大数据风险控领域的品牌价值。目前内控名单功能已投产,在名单采集方面通过单笔和批量方式,采集各家金融机构的风险客户信息;在名单查询方面提供了贷款核销、不良贷款、逃废银行债务、贷款逾期、失信被执行人等类型的风险客户查询。接入平台的机构遵循权利对等、信息共享、资源互换原则,免费查询名单信息。通过平台采集到的风险客户信息,将全部进入预警系统黑名单库,供业内风险防控使用。

2.研发开展机器投顾业务

该业务是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打造在线财富管理工具,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该项目具备四大优势,一是科学化配置:根据科学的理论进行配置;二是个性化定制: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定制;三是避免情绪化:可避免非理性的情绪化投资;四是运营成本低:自动运算大批量服务客户。国内在机器投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部分公司推出机器投顾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比如平安集团的平安财富宝;第二类是独立的第三方智能投顾产品,比如弥财;第三类是互联网公司的财富管理应用,比如京东“智投”。由于理财经历的人数有限,大量的普通客户得不到有效的投资顾问服务,机器投顾可以同时一对多地服务多位客户,弥补普通客户的服务短板,提供更为科学的资产配置建议,从而降低因未能充分挖掘客户风险习惯而导致的客户风险。

3.建立互联网反欺诈平台

JS银行立足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当前外部欺诈特征,率先在其网上平台内建立了具备实时性、智能化、自动化为特征的反欺诈平台。该虚拟平台渗透到各业务条线、整合行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区域领先银行的优势,为反欺诈平台提供了充实的数据与模型基础。一方面依托设备指纹、历史交易数据,建立客户行为习惯大数据库,描绘出每个客户的行为画像。当客户发起交易时,系统将该客户行为画像与反欺诈特征比对,一旦匹配度偏低即可判定为可疑交易,实现对不道德交易行为的精准打击。另一方面,基于Hadoop与流计算引擎,采用全新的反欺诈规则分析计算模型,将单笔交易的反欺诈甄别决策流程控制在50毫秒以内。

4.有效实施员工行为排查

通过大数据工作站,在核心、信管、网银、人力资源信息等传统数据基础上新增引入大小额系统、直销银行、手机银行、同城交换系统数据,扩充数据维度,拓展数据分析方法,进而丰富了失范行为排查手段。例如引入在线平台客户绑定的借记卡数据,扩充了对员工他行借记卡号的识别;引入反洗钱交易明细,扩充了员工及亲属、关系人的身份证号、他行卡号、他行系统账号的识别;引入手机银行交易明细及网银个人交易日志数据,加强对员工控制使用他人账户操作手法的识别。总体概括来说,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员工排查应用了2种数据思维方式:一是以数据找数据,从现有数据中找寻信息,如从交易流水数据中获取员工及亲属他行账号。从手机银行日志中,确定员工、客户使用的手机设备。二是以特征找疑点,是指从员工与授信客户等交易对手的资金往来中,发现员工可能存在违规失范行为的线索,再在现场核查中予以确认。

四、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银行应把握技术重点,通过完善商业银行数据整理体系,加强数据存储设备的研发,提高数据安全管理力度和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等措施主动提升自身风险管控水平,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赵田雨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文彦.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商情,2016,(4):68-69.

[2]庞淑娟.大数据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征信,2015,(3):12-15.

[3]邵许升.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20):99-101.

[4]魏国雄.大数据与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4,(15):25-27.

[5]张恒庆.利用大数据优化银行小微风险管理模式探析——以某银行为例[J].经济师,2016,(8):182-185.

第二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下造成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差异较大,银行可能会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收获额外效益,也有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针对风险因素已经初步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涉及到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该管理体系在我国银行建设中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较之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发展起步时间晚且发展时间较短,在全面风向管理观念方面还较为陈旧。在这样的管理现状下,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充分满足当前银行业快速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变化。管理理念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在当前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银行将管理重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忽视其他风险管理。另外,在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职员之间呈现递减趋势,没有实现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此外,银行内职员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忽略其与银行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管理工作与业务发展进行融合。

(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难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立。在进行该管理工作时,往往都是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以致于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同时,商业银行内部也没有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制定相关的防范控制体系,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际业务发展当中。另外,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性质原因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时难以实现独立自主的贯彻落实,导致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管理薄弱还表现在参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理论以及优异的风险计量等相关专业技术,风险管理队伍不具备职业化特征,以致于管理水平难以得到优化提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与措施有待提高

相比较国外的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实现措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行方法措施的不断优化。其管理方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工作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方式在风险分析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与汇丰银行等发展较好的银行所采用的高级数理统计模型等现代化的先进方式相比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对于相关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与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建设。另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应当进一步实现优化与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的建设来说,构建完善的管理业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该部门工作缺失或缺乏完整性,都会导致风险敞口的难以确认和把握。同时,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性缺失还将导致相关的管理决策失去科学准确性,加大了管理难度。

二、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更新

要实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首先要从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做起,这是实现管理转型的根本,是保证风险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和优化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与控制手段,还要积极将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银行的部门业务工作中,将实际的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上。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与深入,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宣传,加强员工培训。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就管理工作的执行建立相关的奖惩体系来督促职员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落实。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实现运作自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并明确该体系中的管理方向以及防范措施。在实际管理机制建设中,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实现该机制的科学完善化发展。首先,银行应当在内部进行客户经理与业务经理的分别设立。这是由于在当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的部门设立,往往是存在于总行与分行的层次划分当中,各部门对于利润计划的责任承担划分不明,难以实现总行利润计划的切实传达,导致银行层次体系中的利润计划出现脱节。另外由于多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还会导致职能重复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当独立出相关部门,实现客户经理与市场经理的分开设立,避免利润计划出现脱节,也避免了实际工作操作中的职能重复与脱节。在这基础上,还应当实现业务风险经理与职能风险经理之间的分开设立,在实际建立过程中可以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信贷评估与审批的工作人员转变为业务风险经理。而该部门中对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并创建银行的专门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另外,银行还应当在当前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中吸取经验,实现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改进。在进行制度改进时,可以将核心披露方式与附加披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强制条件下鼓励资源披露方法的开展。另外,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时,要对信息披露的权利进行限制,合理选择披露对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运作流程,依从相关规定对该工作进行合理监督,避免虚假披露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分阶段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的建立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应当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阶段进行展开,并且在进行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工作时应当以风险防范作为工作重点。首先银行应当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预警信号进行准确界定,并在数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对相关风险信息进行实时预报。同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事前防范工作岗位,并进行专业人员培养。除此之外,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对事前与事中阶段的风险评估与预防工作的加强,才能对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明确化。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

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设立相关的信息收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是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将来自于银行内部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所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类与整理,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信贷审批与风险评估人员以数据支持。该系统的建立为银行业务开展与管理提供了优良的传递渠道,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在这基础上,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由于国外的相关模型的建立已经获得较好成效,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充分吸取国外的综合计量模型以及量化计算方法,实现科学的测评模型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五)调整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来说,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执行是保证管理水平的第一重保障,而管理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其第二重优化保障。首先,银行应当不断实现股份制度的完善,在业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银行分支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分支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经济高效的推进。并就当前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职能重叠、投入高以及控制力度缺失的现象进行改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与分行内进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并有委员会主席进行总体管理,在各个银行分行与部门中都设立相关的控制人员。并由上至下进行分层管理,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独立化。

(六)加强商业银行内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参与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素养,专业人员缺乏且管理能力低下,这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造成巨大的发展阻碍。商业银行应当就该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银行应当加大管理培训力度,从专业理论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实现人员素质的切实提高。同时为促进人员素质提高,银行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实现管理人才培养,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就会更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全面风险评估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经道路。但是就当前的管理工作现状来说,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对当前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措施,积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从多个管理方面入手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银行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量,实现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作者:匡慧慧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琛,许春培,华建栋.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与路径探讨———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例[J].金融纵横,2012(3):38-40+72

[2]刘亦聪.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构与实施[J].科学与管理,2012(3):46-51

[3]周新发.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15-16

[4]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3

[5]周巧男,王一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124-126

[6]刘天旭.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9):14-17

第三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其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备受重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危机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来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长期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整个金融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强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商业行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并促进我国商业的顺利改革。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依旧较多,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足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商业银行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的内容,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对各项风险隐患的辨别和预防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风险控制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各项业务的拓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的当前,风险因素一旦形成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通过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提升其整体的发展质量。

2.2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超过2500多家,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而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使其整体的发展及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稳扎稳打,不断优化和提升其自身的发展规模,使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各项金融业务的严格管理,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竞争力。因此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3.1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牵扯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方法和措施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面。一方面,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将财务风险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在管理方法和理念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在管理方法和模式上与跨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3.2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专业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虽然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仍然有待于改进。其一,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所掌握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相对落后,难以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未能有效发挥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其二,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外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没有有效流入到银行中,使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升。

3.3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商业银行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较大,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少有政策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其只能从自身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需求,其所采取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和相关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危及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威胁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其发展的情况不一,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4.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1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提升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并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根据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其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创新,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本,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以此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4.2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其一,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到专业化人才对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专业化人才的推动实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各方面发展奠定强大的人才储备,以此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其健康长期发展。其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使其能够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始终保持优秀的人才团队建设,促使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专业化人才的保障。

4.3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商业银行及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出发,对其各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并为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规定,避免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保证当前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引导机制,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政府的各项管理办法能够在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5总结

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重要内容之一,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来看,其存在的各项问题都会危及其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从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出发。应该从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金宏莉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宁,部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

[2]郭申友,徐金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06)

[3]刘日星,蒋意春.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14(06)

[4]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会计师,2013(07)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这种创新的金融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主要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这种贷款体制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我国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信用体系贷款制度,其原因是我国没有一套健全的个人信用机制,这也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种类,分析制约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完善我国个人信用贷款体制,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快速、稳健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一)借款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

借款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照合约履行自己应有的还款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因素导致的,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出现问题,即个人收入、个人资产等发生改变,借款人无法按时履行还款责任。第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发生改变,主要受借款人的个人品行、道德修养等因素影响。借款人的个人品行不仅决定了借款人的主动还款意愿,同时还决定了借款人是否能按时履行还款责任。但是,借款人的个人品行没有科学的计量方式,通常是根据借款人的过往记录进行评价。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同时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人的信用观念较差,缺乏主动还款意识。并且,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很难控制,十分不利于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贷款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通常需要借款人提供有价值的抵押物或是第三方担保人,如果抵押物或担保人发生变化,会给整个贷款保证过程带来风险,并且这些风险都是商业银行无法估计的。首先,当借款人的偿还意愿或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担保人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面临巨大的贷款金额,担保人根本无法承担所有的偿还责任,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损失。其次,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出现处置风险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例如汽车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继续履行合约,需要将汽车进行拍卖,弥补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汽车抵押市场和二手车拍卖市场,因此很难实现这个过程,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在进行拍卖时,一旦抵押物损坏使得其具有的价值下降,则拍卖成交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降低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内部管理程序不完善和银行员工素质低两个方面。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未建立科学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员工不按照规定程序评价风险,缺乏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的审核调查,或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过于根据主观意识做判断,忽视银行内部的管理流程,从而引发了风险的产生。其次,由于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比较晚,针对此种金融业务还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员工。作为银行专职的信贷员工,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掌握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员工个人素质无法满足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有甚者利用自身职位便利发放虚假贷款信息和越权放款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四)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造成损失的风险。从现代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形式分析,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并不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风险,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开放和利率逐渐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对市场因素的分析,对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使得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市场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对定价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无法针对市场风险制定合理管理措施,达到对风险管理系统化监控的目的,更加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十分缺乏从事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风险控制技术有限,尚未形成高质量的风险计量模式。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与国外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同,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发展较晚,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查询服务主要面向商业银行,且其发展模式定位不够清晰。现有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主要记录借款人在商业银行的历史贷款情况以及还款情况,如果借款人并未申请过贷款业务,其信用评价信息无法获取。而且,与借款人相关的收入情况、往来业务情况和税务情况等重要的评价信息都无法从现有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中获取,十分不利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专业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缺乏,对借款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以及管理等工作无法做到系统化和全面化,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信用行为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个人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台的一些经济法律法规,主要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为主,约束个人消费信贷行为的相关法规基本没有建立,不健全的法律体系,无法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现阶段,我国尚未设立独立法律部门,专职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和管理。而且,我国没有颁布一部有较强针对性的法律来规范个人信用贷款行为,对个人消费贷款失信行为,在惩罚手段和惩罚力度方面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现有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个人消费贷款行为监管不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得不到法律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方面,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一直未出台,导致个人经济情况无法透明化,个人信用评价不全面,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立法工作力度,早日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三)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时间比较短,对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经历比较少,对信贷风险认识不足,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意识,商业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不完善。近几年,随着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开始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虽然已加强对贷款审批、个人信用评价、统一授信等环节的管理,但是工作成效并不显著。部分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业务工作流程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也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十分缺乏信贷管理经验,个人信贷资料不能做到统一存放和统一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成交前,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这是由于银行内部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各项规章制度力度不到位,管理部门管理不全面造成的。并且,商业银行不能控制业务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四)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比如上海资信公司的用户评估系统,采用征信个人数据和同步建模技术,分析用户信用情况,减少主观评估的错误判断。同时,部分商业银行也建立符合本行发展的信用评估机制,对借款人的收入情况、生活环境、资产情况、职业情况和往来业务情况等进行分析,但这种信用评价方式较为主观。可见,这些不同模式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统一化标准,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比较大,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在西方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成功探索出数字模型方式,可以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研究经验,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对个人数据系统的建设较为基础,不能进行数字模型的研究,使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直未形成。

三、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业务成交成本。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分布不集中,分散在银行、社会保险、公安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职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信息,这样对用户信用评价较为全面。同时,应该建立信息交换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进而规范专职机构的管理程序。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与法律部门、保险部门、其他金融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全面收集用户的收入信息、资产信息、历史交易信息和犯罪信息等,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并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提供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并且,人民银行应该及时更新系统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最新的用户资信情况,提高贷款业务质量,进而降低贷款业务风险。

(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关键,是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我国应该出台针对贷款抵押行为的法律法规,规范处置抵押物的法律操作程序。并且制定有关耐消费品担保贷款的制度,促进其稳健发展。其次,完善个人信用的相关法律,规范个人信息收集的途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做好必要的隐私保护工作。为了杜绝信用评价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报告,应该允许借款人查看自己的资料,如发现错误,及时调查并更正。最后,我国还应该加强个人破产法的研究工作。虽然现阶段很少出现破产、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但随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借款人范围不断扩大,不可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制定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是十分重要的。综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的个人贷款法律体系,不仅可以保护商业银行和借款人的双方利益,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在银行内部建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制度,并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防范信贷风险。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贷款业务程序,做好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做好贷款后跟踪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关注客户的还款情况,当出现还款延期现象,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银行信贷员的业务管理,杜绝主观判断和不规范的操作,加强对信贷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信贷风险意识培训。通过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意识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个人信用的评估

在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个人信用的评估,制定标准的评估体系,从根本上降低贷款业务风险。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不能单凭信贷员的工作经验对用户资信资料分析,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的评分模式,即数学模型,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个人信用评价系统,根据收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参考模型作出的分析结果,对用户信用作出科学的评价,依据此法作出的评价较为客观、准确。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可以有效避免不规范的操作或更改评价结果。通过加强对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可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商业贷款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需求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将积极发展这项业务,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力会日益加剧,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加强对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制定完善、有效的内部风险防范措施,进而提高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以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商业银行认识信贷风险管理和研究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姜楠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小舟.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甘肃金融,2014(5):41-43

[2]祖力福卡尔•阿布不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对策[J].经贸实践,2016(1):93

[3]余丽霞,窦琤.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2011(1):34-38

[4]钱枫林,邓予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分析及防范[J].科学经济社会,2011(1):32-35+43

[5]王娟.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1(5):86-87

[6]李凯,卜永强.我国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模式研究[J].新金融,2011(6):27-31

第五篇: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周转,近年来,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年攀升,在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其发展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就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的盈利来源。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通常规模小,经营管理不善,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贷款过程中提供的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优待商榷。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力度,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20世纪末期,我国对国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化改革[1],取缔不能实现盈利甚至亏损的商业银行,然而其他性质的商业银行,考虑到风险以及盈利问题,很少选择在农村开设网点,导致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困难。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商业化银行,给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1年,在张家港、常熟、江阴等地正式挂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以此为试点,试运营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于经营状况好,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成农村商业银行。到2014年末,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已经超过六百多家,甚至已有农商银行在香港主板上市,农商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近几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对中小业企业信贷业务逐年上升,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以此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条理性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条理性,不够精细化,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点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当中,采取的是对于中小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但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差异很大,其信贷需求、经营特点也相差甚远,这就导致在管理过程中精细程度不够,不能根据企业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管理上采取的是统一管理的模式,由于贷款额度大小差距较大,区域分布范围各不相同,因此,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上进一步实行划区域管理或者根据贷款额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看起来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化,却导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互相联保,各种利益错综复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增强了信贷风险。贷款业务员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不足,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

2.贷款流程缺乏专业性

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流程方面缺乏专业性。从整体来看,在信贷流程方面采取的是统一化管理,然而中小也为规模大小不一,贷款需求也各不相同,这种管理模式增加了交易成本,贷款效率低下[2],很难给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权限设置方面,是根据贷款额度进行划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信贷风险,导致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3.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导致在风险管理的团队基本素质低,业务能力较差,在人员安排上也相对不足。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真实经营管理掌握不足,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尽快获得贷款,提供虚假财务状况,如果农村商业银行缺乏专业性的团队进行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核实,就会增加贷款的风险。

三、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增加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建立明确清晰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部门体系上,将企业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划分,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每个级别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根据信贷业务的特点进行专职服务。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证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

2.完善贷款业务流程

根据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对贷款流程进行改革及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将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融入到信贷业务流程当中,建立健全报告路径、反馈模式以及风险处置等环节[3],在信贷管理中,明确人员职责。3.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能力很弱。首先,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加大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的调查力度,通过对企业相关明细单据的调查,推断出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尤其是在风险评估方面,可以聘请专家,共同完成中小企业风险评估分析。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给中小企业提高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商业化改革成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贷款业务流程管理,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作者:孙金才 单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德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李长亮.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捡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从,2008,(1):53-60.

[3]黄志刚.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探讨[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4):17-18.

第六篇:银行社会责任智能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的业内竞争不断的加大,所以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所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与其他的工商企业相比,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有限性,较大的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

一、银行的主要社会责任及风险

1.银行的主要社会责任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银行承担着对股东、政府、客户等不同的责任,具体来说。银行对股东主要负有经济责任,因为银行对股东的责任就在于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实现利益最大化。银行是政府出台的经济制度的重要执行者,其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了银行对于政府的经济责任,而且还有法律强制力的体现,银行还承担着对政府的法律责任。银行对于员工的责任则基于普通的雇佣关系,需要维护员工的相关合法权益,而且还有必要提供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履行道德责任[1]。客户是银行发展的基础,银行对客户主要履行着保护个人信息,提供资金和交易安全保障的道德责任。

2.银行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的不适当,可能是过于追求眼前的而利益或在长期的规划中管理措施不得当,这种不恰当的战略规划必然使银行的发展向着不恰当的方向进行,使银行的未来的发展中出现问题。(2)信贷风险信贷业务带来了效益是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开展信贷工作时也应该确保信贷资金的正确流向,加强相关控制,使信贷业务符合绿色理念。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益,减少工作量,往往忽视了信贷资金的用途是否符合绿色的理念,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限制银行自身的发展,存在着风险,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就是指交易组合在市场价格反向变化时,发生市场价值下降的风险[2]。市场风险一般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因为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的利率、汇率都是不断变化的,且这种变化没有规律可言,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控使风险降到最低,而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会影响银行自身的稳定发展,还会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银行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宏观外部环境

(1)完善外部监管体制金融监管部门是商业银行实行风险控制的的主要外部推动力。要想加强对银行风险的控制,首先需要加强立法,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监管部门应负的责任和相关的工作内容,此外,应该重视对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的监管,在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上要进行严格审核。政府对银行的扶持工作也应该结合银行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2)引入中介机构为了加强对银行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引入中介机构,通过加强外部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这方面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一方面可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为投资者提供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减小了投资风险。所以,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培养一些公正负责的中介机构,积极鼓励并监督,使商业银行全面引入中介结构参与监管。这样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中介机构真实全面的获得银行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监管工作的开展。(3)加强公众教育和监督商业银行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公众特别是存款人公开并更新相关信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这不仅是银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其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公众的资金安全,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2.改善微观内部环境

(1)内部制度建设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加强风险控制,需要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治理。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应该从管理层入手,调整管理阶层的结构和完善的制度,并配合以科学的管理措施。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的管理。(2)培养风险管理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培养风险管理相关人才。风险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关部门应该和高校联合,培养高能力的人才。正式上岗的员工应该加强培训,并配合以相关的考试制度,选择合格的人才。

三、智能风险管理的银行责任风险控制

1.风险治理

智能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而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即进行风险监督、监控与治理,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银行的相关风险治理管理人员应该在银行发展战略规划时应该认识到银行社会责任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应该从整个企业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列入到战略规划中,并根据规划进行人员和资金的分配,并将智能风险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应用于银行的各个部门,实现智能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流程

结合银行治理的相关知识,建立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在整个流程的确定时应该综合各项业务、各个部门的风险,并通过整合来消除和叠加部分风险,在整个框架中体现出风险的整体性。整个框架是以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为最终的目标。由于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是具有监督反馈作用的,所以有相应措施治理了风险后,又会根据新的目标开启整个流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智能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调控,以尽量消除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风险管理系统还可以做到对风险的预警,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又可以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再通过加强对风险管理系统的监督检查,保证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最大效益。

作者:叶志艺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

参考文献:

[1]胡挺,王继康,余馥佳.基于智能风险管理的银行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研究——以广州农商银行为例[J].风险管理,2014(4):95-96.

[2]张延富,徐雪莲.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与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2(6):53-54.

第七篇: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新常态下,在我国经济“速度调适、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过程中,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增加。文章分析抵债资产从收取到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公司治理视角,指出商业银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流程,防范抵债资产风险的途径,提出了借助抵押品线上交易平台,拓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渠道的建议。

关键词:抵债资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以资抵债形成的抵债资产风险显现。那么,抵债资产对商业银行带来哪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公司治理加强该类风险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拓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渠道?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开展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抵债资产

抵债资产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这些抵债资产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房地产、土地等为代表的不动产;二是以商业物资、交通工具等为代表的动产;三是以股权、专利权为代表的权利资产。

二、抵债资产风险及其成因

(一)抵债资产收取过程中的风险

抵债资产收取过程中,通常存在实物瑕疵风险、权利瑕疵风险和估值过高风险。

1.实物瑕疵风险。有些银行由于在收取抵押物前,缺乏对债务人经营状况的实地调查,未发现房产等不动产类抵押物的瑕疵。另外,有些银行在收取抵债资产时只考虑放贷条件,忽略了商品物资、交通工具等动产类抵押物未来变现的贬值可能。

2.权利瑕疵风险。该类风险主要集中于权利类的抵债资产,成因有二。一是有些股权类的抵债资产按照法律规定有优先受偿权,即使被银行处置,贷款也难以收回。二是银行的业务人员可能因为自己的工作疏忽,可能会收取了一些具有地域限制和用途限产等附加条件的资产,导致变现困难。

3.估值过高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缺乏甄别资产价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机构,需要将抵债资产的评估工作交给专门机构,而评估机构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往往抬高资产的价值。客观上,可能由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没有进行充分沟通,选取了不合适的抵债资产,加大了评估工作的难度;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是对资产进行综合评估,没有针对各抵债项目进行具体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却没有权衡各种方法利弊,选取最贴近市场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观上,我国在对于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法律法规来约束评估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二)抵债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为了降低损失,银行在处理部分历史遗留不良资产时,对债务人所提供的抵债资产几乎照单全收。然而,大部分动产类抵债资产具有“冰棍效应”,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大面积的价值“缩水”,在加上高额的管理费,极易造成抵债资产的“负价值”。

(三)抵债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风险

不同类别的抵债资产在处置时往往涉及多个环节,税费过高问题难以避免。此外,根据财政部颁发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大部分抵债资产应在两年内处置,但由于相关人员忽视而导致延迟处置,在拍卖环节出现资产严重缩水的后果。

三、抵债资产风险的防范

在商业银行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的背景下,可以从公司治理视角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然而,与公司风险管理相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大都表现为“形似”,尚未完全“神似”。由此,可以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植入银行,加强抵债资产风险管理。

(一)审慎接收抵债资产

接收抵债资产的过程中,主要涉及银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信贷部门,这些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监督,能够保证资产的质量以及合理的定价。

1.甄别抵债性质,界定接收条件。为避免动产类资产的保管与处置风险,对于债务人确实无法以现金偿还的部分,银行客户经理在综合分析以后,申报接收相关的抵债资产来偿还债务。在判断接收的抵债资产是否符合清偿标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听取评估机构意见的基础上,还需进行专门考察,组织业务人员对资产进行实地核查,以有效降低资产后续风险。此后,信贷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完成相关资产的产权变更手续,进行接收审批。

2.合理确定价格,有效维护权益。判断抵债资产价格是否合理是接收过程的关键。为了防止资产的价值与市场脱轨,特别需要关注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了防止银行内部人员与债务人勾结获取利益,虚增资产价值,审计委员会应定期加强对评估机构工作的跟踪分析,防范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妥善保管抵债资产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债务人提供的抵债资产类型几乎覆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防范抵债资产的损耗,商业银行需要选取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将抵债资产进行分类,采用系统化管理流程和模式,完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等管理制度。同时,在会计期末,需指定会计人员及时计算抵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定期盘点抵债资产,及时、准确记录盘点结果,保证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卡相符。

(三)高效处置抵债资产

1.恪守制度,慎用抵债资产。一旦接收抵债资产,银行管理部门应按相关法律规定,积极寻找多方途径来处置抵债资产,使其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变现。在处置的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可能出现位高权重的人身兼多职,不相容职位没有及时分离等问题。为了降低这类风险,银行稽核部门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及时惩处违规人员。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监事会加强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防范债务人与高层人员相勾结的不法行为。由此,银行应及时处理资产处置前的问题,例如,瑕疵没有充分披露,权属含糊不清,债务人有拖欠税费的问题,资产质量不过关,存在破损、被占有以及租用等情况,以免造成法律纠纷而使处置复杂化。

2.坚持“三公”原则,依法合规处置抵债资产。商业银行应该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取评估机构。同时,设立资产保全部门,负责对评估机构的考评,每年应对其内部管理、服务水平、职工的工作能力、是否严格遵守职业操守等方面进行至少一次的考评;只有考评合格,才能继续维持合作关系。抵债资产处置中,可能还会存在潜在风险,比如,一些业务人员没有经受住第三方的诱惑,利用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与风险不对称的劣势,虚增资产的价值,让银行承担损失。由此,管理层需要加大内部风险控制的力度,积极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严谨的工作氛围。

四、通过抵押品线上交易平台拓宽抵债资产处置渠道

(一)抵押品线上交易的兴起

浙银押品信息网覆盖了浙江省200多家银行的抵债资产的信息,其交易物包括交通工具、房产、土地、交通设备等多种类型,为社会公众提供物品种类、所在地、用途、银行业务人员等重要信息,推进双方达成初步意向,促进后续商谈细节和流程,直到线下交易,具有“广扩面,早介入”的优势,能在提高抵债资产处置信息透明度的同时,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二)抵押品线上交易平台建设困难仍待解决

然而,抵押品线上交易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网络平台没有安全保证,其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受到黑客的袭击,监管部门暂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次,线上交易若涉及第三方支付,银行的技术人员还应遵守银监会与央行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熟悉作为第三方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严格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隐秘性。此外,需要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及时更新抵押物的信息,协调好包括债务人和第三方等利益主体的关系,引进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维护平台运作的稳定性,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

作者:卞玉叶 沈友娣 王文林 单位:江苏省大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玲.浅议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风险[J].时代金融,2013(18).

[2]刘堃,吴博.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索[J].新金融,2014(01).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向各行各业渗透,我国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转变。随着智能移动终端普及,我国企业发展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创新,市场竞争形势加剧,经营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企业应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充分认识财务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为企业把控好风险、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一、财务管理视角下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财务管理视角下集团外部财务风险分析财务管理视角下,企业外部风险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长稳中有升,房价趋于稳定,人们消费趋于理性,注重产品个性化和体验感。技术环境上越来越多借助人工智能、移动支付技术,越来越迎合年轻客户群体的消费方式。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迭代升级,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化,企业就难以建立可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公司长期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收入。2.财务管理视角集团内部财务风险分析集团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应对企业运营能力和投资能力进行高质量分析与评价,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重要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及本企业自身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如果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应及时找准问题根源,洞察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实质。筹资是企业运营环节出现资金短期或者投资需求时,通过筹资活动从而实现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筹资有资金成本,如果企业预期收益未能达到要求,将会影响企业效益,引发筹资风险。企业筹资包括所有者投入和债务融资两种,如果筹资结构不合理、不科学,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集团企业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应注重企业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如果企业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表明企业当前筹资风险较小。投资是指企业以当前的运营能力对未来经营活动的投入,投资收益和风险损失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资产报酬率直接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是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资产报酬率低于行业平均值,表明企业运营资产获利能力较差。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资本运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如果该指标低于行业平均值,表明企业盈利能力不足。企业成长能力包括销售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但销售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如果持续下降,表明企业发展存在一定下行风险。判断企业营运能力应注重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重要指标的分析与评价,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金回收能力越强,坏账损失小,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现金流就越好,企业变现能力越强。如果企业投资、盈利及发展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有下滑趋势的风险。3.财务管理视角集团整体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执行高效率的企业营运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合理地使用资金,做好投资与融资的合理安排,并制定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管理机制,提高员工风险意识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应通过对集团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进行分析与评价,充分识别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充分认识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补足劣势,发挥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风险管理能力。

二、财务管理视角下集团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措施

1.提高资金管理能力的措施营运资金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财务管理视角下,第一,企业应合理平衡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被违规占用或者不合理的使用、低效的占用等,保障资金安全。第二,优化营运资金流程。为了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应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加强对重大资金使用的审批、提高银行账户的集团化管理水平等。资金预算编制与审批环节应注重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平衡好短期业务发展需要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保障日常经营活动健康、高效地运行。资金预算包括年预算、季度预算以及月度预算,应根据公司短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的需要进行合理编制和执行,严格做好资金预算控制。营运资金管理应健全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资金预算编制与审核要求,提高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控制,防范资金缺口风险。同时,企业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经营资金与投资资金,合理使用财务杠杆,控制资金风险。企业在资金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做好预算偏差分析,合理调整。2.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能力的措施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对编制、审核、执行、调整、监督与考核及激励等活动应进行全流程管理。企业应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内部外环境、集团自身的资源、资金与能力负责制定战略发展目标,由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对下属各分子公司全面预算进行审核,协调和解决企业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资源与资金的匹配。企业管理层应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对全面预算的全方位分析、评价与考核。3.提高财务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企业应完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层及各层级员工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居安思危,要以企业战略视角去看财务管理,以财务战略视角去看企业战略,提升财务风险管理应对能力。企业管理者应客观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充分识别风险,让风险管理常态化。同时,企业应合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确保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合理区间,有效降低企业偿债风险。促进企业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企业营运能力的提升,还应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和回款政策,加大应收款项的回收;提升存货管理能力,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存货资金占用,减少存货积压风险;应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优化管理模式,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在常态化风险管控过程中,在投资方面,应平衡风险与收益、短期与长期的,制定风险管理机制。对重要事项和重要投资,建立健全的管理和决策机制。4.提高投融资管理能力的措施(1)融资管理高质量的融资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企业日常资金需求及投资资金需求,而且合理资本的结构有助于抵御风险,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资本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在选用融资方式的过程中,应全面、客观分析企业负债情况以及当前的融资环境,而后选择出最为适合企业自身的筹融资方式。伴随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集团化企业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政策优势,以规避风险为必要前提,积极探索筹融资管理的新方法与新形势,从而为企业自身的稳定性、持久性赢得更具优势的条件,确保自身能够高效地贯彻企业发展战略。首先,完善资金与融资管理体系。为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集团化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防范资金风险,提高集团化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制定满足于真实需求的资金集中管理形式。其次,加强集团企业的筹融资管理质量,就要积极完善筹融资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确保集团化企业筹融资管理各项业务的良好执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操作风险。最后,集团化企业还需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之中紧紧抓住政策机遇,争取银行优惠贷款以及融资利率,这样不但能够降低还本付息的压力,也有利于提升资金的流动性,最终达成降本增效的重要目标。(2)投资管理第一,企业投资管理主要是风险防控和投资活动有效性,确保资金收益达到预期水平,报表中真实披露投资活动。第二,投资管理内部控制优化设计。投资决策、执行与处置应遵循投资活动审批、方案编制、执行以及投资处置环节。其中投资重要活动包括做好项目遴选、立项审核、尽职调查、可行性分析等,确保项目预期收益率。投资活动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应针对各环节优化进行优化,并对各流程风险关键点进行重点把控,提高投资活动的安全性,改善投资业务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决策的质量。第三,在投资过程中应形成成熟的投资方案,一般由投资部与财务部共同对投资方案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说明,包括投资方式、内容、时间、金额以及投资收益率等,投资方案直接影响投资项目收益水平。针对投资方案中各流程易发生的风险点应充分揭示,并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第四,投资方案执行环节优化。投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应加强风险控制,规范设计流程,定期分析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完善项目记录,提高投资效益最大化,发挥财务控制作用。第五,投资处置优化设计,企业应全程追踪投资活动,针对执行环节与企业经营路线不符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干预,可通过建立投资评估机制,组织攻速业务部门对预期收益率进行排评估,并出具报告,规范投资处置流程,实现投资管理环节风险管控有效性。5.提高财务战略管理能力的措施企业应确定战略发展规划,确保企业各部门运营目标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保持同向,当企业确定好发展战略以后,应客观分析政策变化、社会发展形势、市场经营导向等,避免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冲突,确保战略发展目标与全面预算进行准确衔接。各部门应对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岗位、各人员,使员工与企业间发展建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确保员工个人目标、岗位目标、部门目标及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势。企业战略目标应落实到年度、季度、月度,一旦企业战略目标与实际出现差异应及时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完善,并对市场情况进行预测,科学规避潜在风险。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1.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发展应提高管理层重视,制定有效制度保障,根据集团披露的风险制度,设立部门、审计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董事会等多道防线,明确各层面风险管控职责。风险管理制度应细致全面,确保涵盖各岗位员工,确保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性。企业应定期对员工制度培训,提高员工风险管控意识,调动部门人员主动性。企业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确保风险控制在事前。2.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制度企业应构建符合自身运营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明确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可接受程度,对风险定性识别。企业应采取定量、定性结合方式,运用合理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充分评估与评价,并做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企业及各部门应结合自身运营现状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明确公司可承受范围,分析当前潜在风险制定可行性方案。企业应成立财务风险控制部门,建立科学风险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团队和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从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使企业愿景的直接体现,企业只有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愿景、战略、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植入员工内心,树立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理念,提高员工团队协作能力。企业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施责任追究,一旦触碰企业制度底线应严肃处理,对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予相应的激励,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让制度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倡导亲情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企业文化是长期战略,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4.构建现代化财务管理流程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智能化市场需求,随着市场发展形势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不断升级,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应坚持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树立风险意识,认清市场经济活动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点,在运营各环节增强风险意识,并对潜在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促进企业资金回报率。企业应调动员工职能作用,构建激励机制,创新思维,激发员工主动学习意识,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提升。5.加大员工投入,强化员工能力企业侧重对部门建立规章制度,缺乏对员工个人层面的培训教育。因此,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支出,提高品牌竞争力。企业应以员工为社会宣传窗口,应定期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间接提升品牌形象。员工业务能力提升,才能扩大企业销售业绩,促进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正向影响。

四、结束语

市场经营形势瞬息万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难以全面认知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蕴涵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如果不能果断识别并排除,对企业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现状,针对当前外部市场竞争、内部运营等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制约企业发展的风险点,提出了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保障措施,帮助企业控制潜在风险点,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迪.基于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J].中国商论,2022(04):131-134.

[2]刘玲.新时期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及财务风险规避[J].中国市场,2022(06):139-140.

[3]冯嘉琪.探究以财务风险防控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J].质量与市场,2021(23):90-92.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解决策略;华为公司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成立于1987年,总部在深圳,专门从事通信设备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也是我国通信市场主要设备供应商,并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成为全球前50强企业。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商领域的领军企业,研究其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一、华为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financialexposure),在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测或控制的因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不确定的,有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根据金融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将其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按控制程度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华为公司财务风险的可控因素。(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筹资不善、现金流不畅、停滞等原因导致到期债务无法偿还的风险。华为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对现金资本的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管理做得并不是很完善。1.营运资本管理截止2018年底,华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合计人民币74659百万元,较2017年底的96336百万元人民币减少22.5%;现金与短期借款合计人民币265857百万元,较2017年底的199943百万元人民币增加了33.0%。由此可以看出,华为公司在2018年长短借款同比增长很多,且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也有所减少,这说明华为公司对营运资本的管理不足,这就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短缺或浪费、出现现金流不畅的问题、损害企业的资本走向,从而增加华为公司财务的流动性风险。2.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率,它反映了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是衡量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公司将债权资金用于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了债权贷款的安全程度。对华为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因为,如果华为公司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超过70%,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显然华为公司近两年的资产负债率接近预警值。由表1可知,为了能够满足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客户需求,华为公司2018年长短期借款同比增长较多,这就对公司的借贷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华为公司资产负债率对债权人来说是企业能否保持长期良好借贷能力的标志,所以说,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无法保证其偿债能力,融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将由债权人承担,这对债权人不利。那么,债权人对华为公司的借贷业务将采取保守管理,从而很可能影响到华为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二)汇率风险。华为公司的合并报表列报货币是人民币,但华为公司有因销售、采购和融资业务,其所产生的列报货币以外的外币敞口主要是美元和欧元。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如果汇率发生变化,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如下表:由上表可得,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因美元和欧元汇率贬值5%,2017年可给企业的净利润带来919百万元的损失;2018年则能够给企业的净利润带来1599百万元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外币汇率的变动会给华为公司的净利润带来不小的风险。(三)利率风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一般来自融资过程中市场利率的变化。通过对利率风险敞口的分析,截止2018年12月31日,假设其他变量不变,如果加息50个基点,将导致华为公司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减少1.32亿元(2017年:减少2700万元)由此,公司的股东和投资者要密切关注利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四)信用风险。根据2018年华为公司年报中财务报表所得,截至2018年底,华为公司应收账款合计人民币91052百万元,应收票据合计人民币4531百万元,总计人民币95583百万元。华为公司主要是为了确保5G、云服务、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领域投资的持续增长和面向未来的研究创新,品牌和渠道建设,与全球范围内的多方客户进行融资、投资等交易活动。但如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的利润状况整体恶化,客户们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大,导致华为公司信用风险增大。一旦发生违约,华为公司将因未能获得预期收益而承担财务损失。

二、华为公司营运风险应对措施

企业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以及自身不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等都会影响企业更好地发展。由此华为公司应结合内外部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针对上述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以供参考。(一)改善企业流动性资产结构。华为公司应利用资本结构和短期流动性规划预算预测系统,对公司中长期资本需求和短期资本缺口进行评估和预测,确保公司业务发展的财务需求,包括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和财务弹性。同时,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运用资产负债率进行借款决策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利润和可能产生的风险,权衡两者之间的损益,做出正确的决策,实行有效的资金计划和集中管理。(二)建立外汇管理机制。根据一贯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华为在整合市场流动性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对重大外汇风险进行了管理,并建立了一套外汇管理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导管理机制,包括:一是自然对冲法。通过货币匹配交易实现本币平衡和外汇风险最小化;二是金融套期保值方法。当自然套期保值不能完全消除外汇风险时,主要采用外汇远期管理。对于货币贬值迅速下降的国家或外汇管制国家面临的外汇风险,华为公司可以用多种方式(如美元定价)管理该风险,同时通过加快还款和及时汇款来降低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三)紧跟形式结合多种利率方案。企业利率风险来自长短期借款和长期应收款。在市场利率波动加快、金融环境趋紧、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华为公司应密切关注市场利率形势,合理安排债券和银行贷款期限和结构,将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银行借款相结合,把握融资时点,加强企业准备金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四)制定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工具。华为公司应该为了应对信用风险,制定并实施全球统一的信贷管理政策体系、流程、IT体系和风险定量评估工具,在各地区和业务部门建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建立信贷能力中心。同时,通过销售流程的关键环节之间的关联,设置风险控制点,运用风险量化模型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行评估、确定客户信用额度、量化交易风险、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定期审查全球信用风险敞口并开发IT工具,为帮助监控风险状况,预测可能发生的损失,计算适当的坏账准备,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客户启动风险处理机制。

三、结语

现如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这就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过去的30年间,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不断扩充企业规模,持续优化公司治理架构,但同时还要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对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采用适当风险管理措施,这样才能构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促进公司业务持续发展、有效管理内外重大风险”的安全底座。

参考文献:

[1]尚晓贺,张军.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利率风险分析[J].时代金融,2017(11):145.

[2]马小会.企业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21):116.

[3]张冬梅.浅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J].现代商业,2012(12):70-71.

[4]安烨,钟廷勇.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关联性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46-52.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7

(一)企业资金太过分散,致使资金整体利润率较低

国内部分铁路局或路段,由于内部各级单位或智能部门设有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并且开设有单独的银行账户,这些部门看似单个占比不是很大,但是将所有总和起来约占总体资金额度的一般左右,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比较闲散,因此,并不能提高整体资金的使用率,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资金的周转速度。

(二)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让其有信誉受到影响

部分地方路局,当下级单位多方经营周转出现问题时,一般会向当地路局申请资金用以经营周转。但是当借贷时间到期时,借款公司依然无法还款或缺乏还款能力,那么将会导致当地路局出现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商业信誉。

(三)投资盲目性,导致投资效益较低

铁路建设投资具有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投资资金的回报率并不是太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很难表现出来。目前,各个铁路局对一些中小型项目的投资都有一的的资金自主权,正是由于自主权的存在致使投资缺乏科学性,多数项目投资都比较盲目,难以实现提高投资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且当项目整体经济效益不够好时,通常会导致没有后续资金投入,进而导致投资整体项目效益较差。

(四)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使用率较低

经笔者研究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铁路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的管理都存在粗放型问题,常会出现一边的业务活动资金比较紧张,而另一边的资金活动有比较闲置,从而导致资金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率不高,同时还存在资金浪费现象。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责任没有得到落实或者是责任制度不明确,从而导致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考虑如何节约资金,而大部分人或是缺乏责任意识或是知法犯法随波逐流。这种问题的特点与企业发展和铁路产业规模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铁路运输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管控问题的诱因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出现安全漏洞,受到经济风险的影响,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呢?经过笔者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发现,其问题的诱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元化扶持经营模式

多年以来,铁路运输企业的大部分业务经营活动都是由业主先垫付资金,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资金累计之后在还给业主。但是随着经济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若只是依靠业主垫付资金那么铁路运输业务经营活动将很难开展。为了能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这也就给铁路运输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新要求。铁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就需要通过自筹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大量的资金,还有就是向业主借贷的方式获取经营活动资金,资金安全风险也就出现这这里。

(二)企业外部环境较为复杂

社会外部环境多样性,常会导致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外部活动处于尴尬的为主,财务管理体系难以快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经济环境。针对这一诱因的特点,铁路运输企业还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多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如果企业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变化形式,那么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很难开展下去。

(三)充斥着道德风险

受到市场经济的侵蚀,各种经济运营问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不良的道德问题都将对我们的资金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例如,我们常见的债务关系严重扭曲问题,大量的合同违约、赊账等不良情况,这些问题纷纷进入市场当中,致使铁路运输企业的偿债能力还要局限于其他企业的商业性与,因此将会受到连锁牵连效应的影响。

三、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设置专门的资金风险防范机构

通过实践调研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机构,同时配置专业的风险防控技术人员,把一些威胁性极高的资金风险集中起来进行处理,使用一些防范措施来预防资金风险的出现。此外,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风险防范工作还应该联合多方部门联合开展,开展联合预防工作,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也应该密切配合,注重资金的使用措施和方法,并且从多个部门的资金使用反应情况和工作细节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尽量降低财务风险防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二)及时掌握多方信息,创建企业

资金风险管控信息体系企业想要做好资金风险防范和管控工作,就必须认识到企业资金风险的关键性,对多方的资金风险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并加以掌握,创建一个完整的企业资金风险防范体系。在落实企业资金风险管控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种设备的技术优势,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等,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对企业的日常资金流动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加工、反馈和存储。以致于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风险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减少资金风险的危害性。

(三)做好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风险管控工作

企业内部任何员工的任何业务活动都将会对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如果企业内所有员工都能够同心协力,工作完全协调化,那么企业的资金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就将非常有效。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强化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资金管控风险意识,彻底清除企业员工心中“自顾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消除传统工作模式下不理想的观念,创建全局风险观。企业在落实各环节工作时,也应该随之对工作进程进行风险评估,尽量让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协调风险管控工作,进而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意识到财务风险问题的重要性和管控工作的关键性,并让其积极参与到管控工作当中来,为管控工作出方案或出力量。同时,企业的工作管理层还应该精心规划、分析和调查企业财务当前的风险管控制度,使用文化引导的方式实现双向化管控,从多个技术角度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以致于让企业所有管理人员都能够意识到,财务风险问题不能存在于工作的任何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财务风险都将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就应该把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做到实处,从而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高效率发展。

四、结束语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经济;财务管理转型;必要性与思路;数据资源

一、引言

世界经济正向数字化转型。党的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壮大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有效融合了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世界银行2018年调查和分析,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0.62%。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为31.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三分之一,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5年,数字技能和技术的应用使全球经济总值的一半将来自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建立加快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1]。这表明知识、数据、技术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与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一同参与市场贡献评价,参与市场收益分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技术正深刻变革着传统经济业态,塑造着数字经济。我国数字经济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形态,见图1。(1)IT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PC的快速普及,信息化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2)互联网时代。20世纪9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共享成为时代主题。(3)移动互联网时代。21世纪的前10年中,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和信息个性化的出现,互联网+成为时代主题。(4)大数据时代。纽约时报2012年2月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认为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各种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5)AI时代。2016年后,AI时代来临,“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中,基于对全球企业战略高管和个人调查的报告称,未来五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崛起,这将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第二次技术社会形态在全球的萌芽。当今,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数字经济也被称为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门的钥匙,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社会经济发展形态[2]。

二、数字经济的特点

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数据为基础资源和引擎,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一种新经济。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2]。其特征可概括为“1+2+3+4”。“1”是一要素,即数据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2”是二部分,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是三基础,即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为“云—网—端”三位一体;“4”是四形态,即经济组织形态平台化、共享化、多元化和微型化。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它是一种速度型经济,具有快捷性、渗透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特点。数字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经济包含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3],见图2。数字经济时代,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成为新的经营理念,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分工协作。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有力地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描绘着数字经济的蓝图。

三、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技术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财务管理应当适时而变,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转型是以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强化数据建设,深化大数据应用,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融合和分析,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规划体系,从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支持企业战略和经营,形成财务新型竞争优势,它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财务管理模式改变的需要。传统财务管理是对经济事项的事后反映和监督,存在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业务与财务之间相互独立,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进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效率低下,财务效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征,现代信息网络成为数字的重要载体,传统财务管理受到较大冲击,无论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还是会计信息的载体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工作不再单纯是数据的整理核算和事后分析,而是侧重于资源要素配置、价值创造、为各项业务服务并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原来滞后的、低端的、效率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再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唯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二)财务管理任务改变的需要。数字经济时代,财务部门面临的管理任务有:推动财务管理升级,促进财务职能转变;推进业财融合,促进价值创造;对数据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提供个性化财务服务;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财务分析数据化、智能化;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促进财务人员转型等。利用数字化进行财务管理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思维,财务服务企业战略的能力和价值创造力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财务提出的新要求,财务管理转型势在必行。(三)财务管理价值改变的需要。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征。数据承载着企业的重要信息,在企业决策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财务管理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对自身财务状况的认知,加强企业提高自身经营决策能力,合理规避风险,而且可以通过建立数据资产理念,实现业财融合,促使企业提升核心价值。财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输出,必须以财务共享为起点、新技术运用为利器、大数据管理为终点,其核心在于互联、精细和智能。互联是财务管理转型的基础,是对大数据提供连接平台,为财务管理提供数据服务;精细是财务管理转型的支撑,是对大数据的连接、提取、治理和存储实行精细管理;智能是财务转型的成果,是对大数据背后规律的挖掘和数字决策服务的应用。财务管理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字经济将促进“四大”财务转型,即财务职能转型、财务组织转型、财务人员转型和财务技术转型。

四、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转型思路

(一)创建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重要的资本要素,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操作和管理。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正确看待每个人的价值,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其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帮助企业防范风险,从而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知识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价值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价值体现在数据、知识和智力的占有,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的内生要素和内生引擎,并成为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重要一项。以华为为例,华为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资本增值是华为价值增值的核心,2019年华为奇迹般地创造了人均438万元的营业收入和人均32万元的税后利润,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不可能做到的。知识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增值不仅写入了《华为基本法》,而且在华为的会计信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1是华为10年的会计信息,表中显示,华为知识资本成本远高于财务资本成本,其占营业收入的平均百分比高于财务资本占营业收入的平均百分比,可见知识资本在华为的价值创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根据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点,华为探索知识资本化的价值分配机制,就是让员工的知识贡献参与到企业价值分配体系中,较好地实现了“知本”和“资本”分配的有机结合,这不仅使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利益共同体,而且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落地。因此,企业应当从公司制度层面和员工参与层面建立以人为本的共创共享企业治理体系,如图3所示。将知识资本化,“知本”的所有者和“资本”的所有者享有同等权利,包括所有权、控制权和分配权,财务目标管理不仅要考虑股权所有者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知识资本拥有者的利益,企业应有效调动两种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以共创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重新定位财务管理角色。现实中,我国企业的财务角色定位差异较大,如图4所示。大部分内资企业财务角色的定位依然局限于账务处理,其只是发挥辅助经营的作用;部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财务角色的定位有所上升,可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经营,逐渐成为利润管理者;只有少部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财务角色定位在参与企业决策经营,成为企业经营指导者和价值管理者[5]。财务定位不同,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同,自然发挥的价值也不同。财务的专业度极高,其职能并非仅限于业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输出,还可以在更多方面创造有竞争力的价值。管理会计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加速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图5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定位及职能。由该图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被分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其分别承担:第一,财务核算与监督职能,即会计业务的统一处理,资金结算、报表编制、报送财务信息等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第二,业务服务与业务指导职能,即深入业务前端,为各业务单元提供经营决策支持,对各业务环节进行分析、预测、规划、监控、激励和评价等,加快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着眼于企业短期目标的实现;第三,财务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职能,即进行会计体系构建与维护、资本管理、资源配置、决策支持和价值管理等,立足集团公司层面,主要发挥财务的指导作用,为企业长期战略服务。财务角色的新定位更多是转向财务预测职能、财务资本运营管理职能、财务业务支持职能、财务参与决策职能、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职能、财务分析评价职能和财务价值创造职能等。(三)财务管理应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愈加凸显。财务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数字经济时代,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内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风险管理模式更注重数据化、信息化、系统化;风险管理内容除了传统的风险管理外,还包括财务数据风险管理。在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上,一是以数据化为支撑,通过数据和新兴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辅助预警功能,提高财务实时风险识别能力;二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将制度植入并固化于系统,通过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过程风险管控能力;三是以系统框架为指引,如图6所示,从内控的五要素出发,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分析、处理,并立足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当企业一旦发生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应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之内,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免受损失,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效率。在财务风险管理内容上,财务数据风险管理逐渐受到关注。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业务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据,企业决策越来越基于数据做出。数据泄露、数据不真实、数据不合规都会产生财务数据风险,而财务获取数据信息不对称、不完整又会造成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进入财务风险管理的视野。数据治理是对企业拥有的数据进行控制、保护、配置和利用,以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价值;网络安全是数据安全的保障,财务管理应将数据作为核心保护目标,确保数据安全使用,实现数据安全管控[6]。风险管理贯穿了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立足于服务企业战略,以“流程管控、安全规范、运转高效、内外集成、价值引领”为原则,以数据应用为支撑,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健康平稳运行。(四)将财务共享作为财务数字化转型平台。随着大规模数据资源的生产,一个存储、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数据价值观。所有的企业都要变成数字化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国内已有许多企业出现了基于数据的业务开拓,比如美团、阿里巴巴、华为、海尔、中石化等。数字化转型依靠的是平台化、协作化和智能化。而财务共享作为数字化平台,必将在财务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是企业数字化的先行者,是企业的业务中心和数字中心。财务共享给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准确的、量化的数据支持,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共享,将分散、基础的财务工作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再造,因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联系紧密,其可以从业务中获取较多的数据资源,而财务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获取海量数据,量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连接的强度、频次、金额,实现企业价值评估,为企业描绘价值图谱,并依赖数据做出数据分析和有效决策。财务共享的关键点在于集约管控服务、互联内外、多账套集中、专业化分工和众包财务服务;财务共享的特征是共享服务、共享数据、业财融合,它是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基础、管理基础和数据基础,也是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集中、协同以及共享服务的实现,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数字技术创造的成果,快速反应,优化资源,提高效能,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有效实现企业财务数字化变革,为企业打开信息创造价值的窗口(如图7所示)。(五)通过业财一体化实现价值创造。业财一体化是财务转型的必由之路,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合力。财务管理的切入点是通过与业务有机结合、协调统一、信息共享,利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对业务内容进行分析,对业务产生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业务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业务和财务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才能不断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应该引入管理会计工具,发挥财务管理创造价值功能,不断推进企业会计体系化建设,促进业财一体化。业财一体化主要是通过财务与业务相互协同、相互支持,实现数据同源,并将原始数据源高效准确地转化为决策信息,支撑企业高效发展。图8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业财一体化关系。由该图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时代下为了得到业务部门的理解与配合,更好地为业务部门服务,财务部门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预算管理为重心,与业务部门有效配合,构建“全员参与,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财务预算为方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预算的引领作用。预算管理可以有效调动业务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进行业财融合的基础,它一方面可以协调业务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业务各方的责任。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根本。二是全面开展责任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质量和盈利能力为目标,深化实施业务全价值链成本管理。联合业务部门共同推进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成本控制力和竞争力,使成本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基础。三是加强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通过动态分析和内部管理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借助共享平台对业务和财务数据的挖掘及筛选,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预测分析、风险管理和辅助决策方面的优势,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实现效益增长。风险管理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保障。四是将企业战略置于管理中心,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出发,以全新的业务绩效考核模式支撑企业战略落地。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综合评价。五是进行系统开发共享,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对接,通过整合各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保证数据取得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保证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相互关联性,避免信息孤岛,实现各信息系统管理一体化,打造业财一体化的财务管理生态圈。信息共享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六)采取资金管理新模式盘活产业链资金。数据化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数据固有的流动性与共享性使商业流程更容易跨越企业边界,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对产业链条资金流动性的静态和动态监测管理。因此企业未来的资金管理发展方向,不再仅局限于内部资金的集中管控和调配,它一定是一个整合全产业链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必将由内部管理向产业链管理升级,企业资金管理也必将由资金结算中心向财务公司转型,并逐渐向司库建设推进。财务部门应该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采取全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如图9所示,从建立现金池、票据池进行内部结算、内部计价以盘活内部资源的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逐渐扩张到采购与销售环节,通过债权债务管理,盘活营运环节的沉淀资金,最后发展到全产业链。上至供应商,可以开展供应链金融,做应收账款保理;下到消费者,可以做消费信贷,利用金融市场有效盘活全产业链的资金。(七)建设专业化的财会队伍。进入数字化时代,财务角色的转换使得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变得短缺,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结构与现实需要相差甚远。据2017年数据统计,我国财务工作者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而95%以上的人员仍在从事简单的财务会计工作,但在西方国家,85%以上的人员都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如按7:3的比例设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至少有600万,而对财务总监类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我国目前缺口约为30万。随着数据化进程的加快,管理会计人才短缺成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瓶颈,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专业化的财会队伍建设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人才是创新的根源,知识是创新的动力,技术与专业需要结合,知识与创新需要互动。财务人员除了要精通业务之外,还要擅长管理、熟悉IT、洞察业务、了解公司战略,成为兼具会计、信息化、管理、金融等领域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企业必须从业务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数据应用和分析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不同技能的学习型财会队伍,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之需。

五、结语

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趋势[7],财务管理者不仅要从经营的角度去理解企业,利用大数据协助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而且要从管理的角度去理解产业,了解企业商业模式,熟悉企业业务流程,进而为企业提供财务决策支持。财务唯有用数据驱动决策,进行数字化转型,才能不断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05-11.

[2]G20官网.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OL].2016.

[3]黄世忠.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启示[J].财会月刊,2020(7):3-8.

[4]黄世忠.解码华为的“知本主义”: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J].财会月刊,2020(9):5-6.

[5]邹志英.展现财务风采,就用好这三件法宝[Z].CEO智库圈,2020.

[6]欧阳日辉.筑牢新基建网络安全防线,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N].科技日报,2020-06-19.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经济;财务管理转型;必要性与思路;数据资源

一、引言

世界经济正向数字化转型。党的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壮大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有效融合了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世界银行2018年调查和分析,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0.62%。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为31.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三分之一,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5年,数字技能和技术的应用使全球经济总值的一半将来自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建立加快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1]。这表明知识、数据、技术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与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一同参与市场贡献评价,参与市场收益分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技术正深刻变革着传统经济业态,塑造着数字经济。我国数字经济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形态,见图1。(1)IT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PC的快速普及,信息化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2)互联网时代。20世纪9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共享成为时代主题。(3)移动互联网时代。21世纪的前10年中,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和信息个性化的出现,互联网+成为时代主题。(4)大数据时代。纽约时报2012年2月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认为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各种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5)AI时代。2016年后,AI时代来临,“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中,基于对全球企业战略高管和个人调查的报告称,未来五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崛起,这将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第二次技术社会形态在全球的萌芽。当今,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数字经济也被称为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门的钥匙,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社会经济发展形态[2]。

二、数字经济的特点

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数据为基础资源和引擎,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一种新经济。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2]。其特征可概括为“1+2+3+4”。“1”是一要素,即数据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2”是二部分,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是三基础,即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为“云—网—端”三位一体;“4”是四形态,即经济组织形态平台化、共享化、多元化和微型化。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它是一种速度型经济,具有快捷性、渗透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特点。数字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经济包含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3],见图2。数字经济时代,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成为新的经营理念,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分工协作。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有力地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描绘着数字经济的蓝图。

三、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技术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财务管理应当适时而变,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转型是以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强化数据建设,深化大数据应用,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融合和分析,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规划体系,从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支持企业战略和经营,形成财务新型竞争优势,它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财务管理模式改变的需要传统财务管理是对经济事项的事后反映和监督,存在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业务与财务之间相互独立,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进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效率低下,财务效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征,现代信息网络成为数字的重要载体,传统财务管理受到较大冲击,无论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还是会计信息的载体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工作不再单纯是数据的整理核算和事后分析,而是侧重于资源要素配置、价值创造、为各项业务服务并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原来滞后的、低端的、效率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再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唯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二)财务管理任务改变的需要数字经济时代,财务部门面临的管理任务有:推动财务管理升级,促进财务职能转变;推进业财融合,促进价值创造;对数据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提供个性化财务服务;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财务分析数据化、智能化;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促进财务人员转型等。利用数字化进行财务管理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思维,财务服务企业战略的能力和价值创造力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财务提出的新要求,财务管理转型势在必行。(三)财务管理价值改变的需要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征。数据承载着企业的重要信息,在企业决策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财务管理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对自身财务状况的认知,加强企业提高自身经营决策能力,合理规避风险,而且可以通过建立数据资产理念,实现业财融合,促使企业提升核心价值。财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输出,必须以财务共享为起点、新技术运用为利器、大数据管理为终点,其核心在于互联、精细和智能。互联是财务管理转型的基础,是对大数据提供连接平台,为财务管理提供数据服务;精细是财务管理转型的支撑,是对大数据的连接、提取、治理和存储实行精细管理;智能是财务转型的成果,是对大数据背后规律的挖掘和数字决策服务的应用。财务管理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字经济将促进“四大”财务转型,即财务职能转型、财务组织转型、财务人员转型和财务技术转型。

四、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转型思路

(一)创建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重要的资本要素,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操作和管理。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正确看待每个人的价值,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其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帮助企业防范风险,从而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知识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价值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价值体现在数据、知识和智力的占有,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的内生要素和内生引擎,并成为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重要一项。以华为为例,华为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资本增值是华为价值增值的核心,2019年华为奇迹般地创造了人均438万元的营业收入和人均32万元的税后利润,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不可能做到的。知识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增值不仅写入了《华为基本法》,而且在华为的会计信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1是华为10年的会计信息,表中显示,华为知识资本成本远高于财务资本成本,其占营业收入的平均百分比高于财务资本占营业收入的平均百分比,可见知识资本在华为的价值创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根据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点,华为探索知识资本化的价值分配机制,就是让员工的知识贡献参与到企业价值分配体系中,较好地实现了“知本”和“资本”分配的有机结合,这不仅使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利益共同体,而且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落地。因此,企业应当从公司制度层面和员工参与层面建立以人为本的共创共享企业治理体系,如图3所示。将知识资本化,“知本”的所有者和“资本”的所有者享有同等权利,包括所有权、控制权和分配权,财务目标管理不仅要考虑股权所有者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知识资本拥有者的利益,企业应有效调动两种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以共创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重新定位财务管理角色现实中,我国企业的财务角色定位差异较大,如图4所示。大部分内资企业财务角色的定位依然局限于账务处理,其只是发挥辅助经营的作用;部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财务角色的定位有所上升,可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经营,逐渐成为利润管理者;只有少部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财务角色定位在参与企业决策经营,成为企业经营指导者和价值管理者[5]。财务定位不同,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同,自然发挥的价值也不同。财务的专业度极高,其职能并非仅限于业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输出,还可以在更多方面创造有竞争力的价值。管理会计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加速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图5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定位及职能。由该图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被分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其分别承担:第一,财务核算与监督职能,即会计业务的统一处理,资金结算、报表编制、报送财务信息等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第二,业务服务与业务指导职能,即深入业务前端,为各业务单元提供经营决策支持,对各业务环节进行分析、预测、规划、监控、激励和评价等,加快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着眼于企业短期目标的实现;第三,财务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职能,即进行会计体系构建与维护、资本管理、资源配置、决策支持和价值管理等,立足集团公司层面,主要发挥财务的指导作用,为企业长期战略服务。财务角色的新定位更多是转向财务预测职能、财务资本运营管理职能、财务业务支持职能、财务参与决策职能、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职能、财务分析评价职能和财务价值创造职能等。(三)财务管理应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愈加凸显。财务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数字经济时代,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内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风险管理模式更注重数据化、信息化、系统化;风险管理内容除了传统的风险管理外,还包括财务数据风险管理。在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上,一是以数据化为支撑,通过数据和新兴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辅助预警功能,提高财务实时风险识别能力;二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将制度植入并固化于系统,通过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过程风险管控能力;三是以系统框架为指引,如图6所示,从内控的五要素出发,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分析、处理,并立足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当企业一旦发生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应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之内,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免受损失,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效率。在财务风险管理内容上,财务数据风险管理逐渐受到关注。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业务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据,企业决策越来越基于数据做出。数据泄露、数据不真实、数据不合规都会产生财务数据风险,而财务获取数据信息不对称、不完整又会造成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进入财务风险管理的视野。数据治理是对企业拥有的数据进行控制、保护、配置和利用,以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价值;网络安全是数据安全的保障,财务管理应将数据作为核心保护目标,确保数据安全使用,实现数据安全管控[6]。风险管理贯穿了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立足于服务企业战略,以“流程管控、安全规范、运转高效、内外集成、价值引领”为原则,以数据应用为支撑,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健康平稳运行。(四)将财务共享作为财务数字化转型平台随着大规模数据资源的生产,一个存储、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数据价值观。所有的企业都要变成数字化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国内已有许多企业出现了基于数据的业务开拓,比如美团、阿里巴巴、华为、海尔、中石化等。数字化转型依靠的是平台化、协作化和智能化。而财务共享作为数字化平台,必将在财务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是企业数字化的先行者,是企业的业务中心和数字中心。财务共享给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准确的、量化的数据支持,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共享,将分散、基础的财务工作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再造,因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联系紧密,其可以从业务中获取较多的数据资源,而财务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获取海量数据,量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连接的强度、频次、金额,实现企业价值评估,为企业描绘价值图谱,并依赖数据做出数据分析和有效决策。财务共享的关键点在于集约管控服务、互联内外、多账套集中、专业化分工和众包财务服务;财务共享的特征是共享服务、共享数据、业财融合,它是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基础、管理基础和数据基础,也是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集中、协同以及共享服务的实现,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数字技术创造的成果,快速反应,优化资源,提高效能,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有效实现企业财务数字化变革,为企业打开信息创造价值的窗口(如图7所示)。(五)通过业财一体化实现价值创造业财一体化是财务转型的必由之路,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合力。财务管理的切入点是通过与业务有机结合、协调统一、信息共享,利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对业务内容进行分析,对业务产生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业务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业务和财务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才能不断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应该引入管理会计工具,发挥财务管理创造价值功能,不断推进企业会计体系化建设,促进业财一体化。业财一体化主要是通过财务与业务相互协同、相互支持,实现数据同源,并将原始数据源高效准确地转化为决策信息,支撑企业高效发展。图8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业财一体化关系。由该图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时代下为了得到业务部门的理解与配合,更好地为业务部门服务,财务部门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预算管理为重心,与业务部门有效配合,构建“全员参与,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财务预算为方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预算的引领作用。预算管理可以有效调动业务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进行业财融合的基础,它一方面可以协调业务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业务各方的责任。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根本。二是全面开展责任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质量和盈利能力为目标,深化实施业务全价值链成本管理。联合业务部门共同推进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成本控制力和竞争力,使成本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基础。三是加强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通过动态分析和内部管理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借助共享平台对业务和财务数据的挖掘及筛选,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预测分析、风险管理和辅助决策方面的优势,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实现效益增长。风险管理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保障。四是将企业战略置于管理中心,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出发,以全新的业务绩效考核模式支撑企业战略落地。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综合评价。五是进行系统开发共享,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对接,通过整合各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保证数据取得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保证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相互关联性,避免信息孤岛,实现各信息系统管理一体化,打造业财一体化的财务管理生态圈。信息共享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六)采取资金管理新模式盘活产业链资金数据化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数据固有的流动性与共享性使商业流程更容易跨越企业边界,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对产业链条资金流动性的静态和动态监测管理。因此企业未来的资金管理发展方向,不再仅局限于内部资金的集中管控和调配,它一定是一个整合全产业链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必将由内部管理向产业链管理升级,企业资金管理也必将由资金结算中心向财务公司转型,并逐渐向司库建设推进。财务部门应该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采取全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如图9所示,从建立现金池、票据池进行内部结算、内部计价以盘活内部资源的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逐渐扩张到采购与销售环节,通过债权债务管理,盘活营运环节的沉淀资金,最后发展到全产业链。上至供应商,可以开展供应链金融,做应收账款保理;下到消费者,可以做消费信贷,利用金融市场有效盘活全产业链的资金。(七)建设专业化的财会队伍进入数字化时代,财务角色的转换使得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变得短缺,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结构与现实需要相差甚远。据2017年数据统计,我国财务工作者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而95%以上的人员仍在从事简单的财务会计工作,但在西方国家,85%以上的人员都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如按7:3的比例设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至少有600万,而对财务总监类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我国目前缺口约为30万。随着数据化进程的加快,管理会计人才短缺成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瓶颈,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专业化的财会队伍建设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人才是创新的根源,知识是创新的动力,技术与专业需要结合,知识与创新需要互动。财务人员除了要精通业务之外,还要擅长管理、熟悉IT、洞察业务、了解公司战略,成为兼具会计、信息化、管理、金融等领域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企业必须从业务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数据应用和分析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不同技能的学习型财会队伍,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之需。

五、结语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篇10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只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知识经济才能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逐渐向资本化转型,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形成一种独立的知识经济体系形态。如今,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投资的主要部分,高效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可以有效地吸引资金的投入,对于无形资产的投资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是必然的发展。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风险都产生了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对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影响、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体的背景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出现了相关者利益应该如何均衡;相关者主体是否应有所扩大;是否应该改进现如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知识经济下对财务管理目标所产生的新的具体影响。由这个影响,我们必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向更加多元化、全面化的方向创新才能解决企业在知识经济下产生的问题。财务管理总目标要不断完善,目标由“最大化”转为“多元化”,目标向“服务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的目标应是各分目标的有机整合。财务管理总目标不仅要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还包含了新内容,关系企业员工福利,客户利益优先,公司长久发展外,还要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上升到企业目标的核心地位。企业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对全部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将风险管理理念贯彻财务管理中,以便实现“服务最优化”的财务目标。由于财务管理目标创新中相关者主体的扩大化,牵制各方利益的效能更加强大,企业不再是唯一相关者利益独占鳌头,董事会在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关系,避免各种目标冲突的同时,也要求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的发展潜能,例如:专门设置一种评审部门,结合企业的资产现状,盈利能力和所有者对企业的贡献,给出合理的依据及数据,对相关者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此不仅可以协调各利益主体,实现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的目标,还提高了财务管理目标在实践中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对财务管理内容创新的影响、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全球化及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这对筹资决策中资金的筹集渠道,资金的筹集周期以及筹集对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工业经济下筹资决策主要解决筹集多少资金,筹集渠道等问题。在知识经济下,促使企业成长的最关键因素变为了知识和技术,筹集资金这种单一的筹资对象已不能适应新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单靠筹集资金而作为企业主要的筹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这就要求筹资需要筹集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筹资渠道也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更要实现全球一体化,从更广阔的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筹资不仅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更要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知识经济要求改变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在工业经济社会中,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标,因为其通常占企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而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成为企业竞争力,发展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标。高风险,高收益的无形资产比重上升,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从企业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考虑,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人才也成为企业的投资关注点。

四、知识经济时代下对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影响、要求

在知识经济下,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信息传播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面对庞大的信息群,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源合理的利用于财务管理方法中是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方法的新影响。在这种知识经济特点下,“智力”取代“劳力”是必然发展趋势,财务预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不仅仅取决于企业集体业务流程和现金周期,这使得财务预测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财务预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预测的合理性上;根据知识经济的智能化体现,现今财务分析的实施者将会被更加智能的整个新阶段的知识体系所替代,也就是说财务分析需要对传统工业经济的实施者及财务分析的扩展化等方面的改变是对财务分析最大的影响。财务管理方法中对要对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及财务方法进行创新。为了让财务预测更加准确,提高企业对经营状况,财务成本及现金流量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掌控,从长远角度考虑,提出全面预算的思想。由经营预算,战略预算及财务预算相互协调配合,以便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财务管理方法中财务决策的创新,通过调节资源配置,控制财务风险得出最优资金使用方案,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尤为重要。现今财务工作呈现信息化趋势,这要求企业加强电算化的运用。电算化代替传统手工计算,降低了财务成本,提高了财务分析质量,更科学的分类财务指标的结果,提高了财务工作地时效性。

五、知识经济时代下对财务风险管理创新的影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