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赏析十篇

时间:2023-03-18 14:27:37

对联赏析

对联赏析篇1

成都武侯祠联

鄂润泉撰

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注释】

望重(zhong仲)南阳:郡望以南阳为重。

羽扇纶(guan官)巾:手握羽扇,头戴纶巾。纶巾,青丝帛的头巾。形有智谋,仪态安祥。

译周:恩泽遍布。

浣花濯(zguo酌)锦:成都的浣花溪、濯锦江,地临武侯祠。

【意译】

先生的郡望,世人推重南阳。遥想当年仪容,头戴纶巾,手握羽扇,忠心耿耿扶持汉室。你的恩泽遍布西蜀。我喜爱此地有浣花溪、濯锦江。后人纪念你,香烟缭绕着武侯祠。

【赏析】此联联系古今,满怀敬仰推赞。造句从容闲雅,无矜无躁。济周西蜀,得天独厚。今天,成都武侯祠规模特大,非偶然也。

苏州虎丘白公祠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池塘。

【注释】

新乐府:乐府诗类名。白居易、元稹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新乐府这一名称。白居易写了五十首新乐府,最富现实意义。

刺史:穆宗时,朝政混乱,牛李倾轧,白居易不愿卷入,请求外出,做过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意译】

论起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就要数白居易,他的“新乐府”写得非常出色。苏州人民怀念刺史,在湖山的隐微佳丽之地,还留着他昔日曾亲临过的三亩池塘。

【赏析】

上联李杜白并举,评价公允。下联睹物思人,颇含深情。“惟有”表达高出群贤,睥睨诗坛,何等气慨!“尚留”寓意耿耿思念,绵绵无尽。此联对仗考究,如以“几”对“三”,以“新”对“旧”,皆属自然天成。

泰山雨花道院联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注释】

雨不崇朝:《道德经》有“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之句,说事物总是变化的。崇,即“终”的假借字。(见马王堆出土帛书甲、乙本)。

【意译】

上天降雨,泰山先得;用不了多久,满天下都下雨了。山上落英缤纷,随着流水,把花瓣带到山下去了。

【赏析】

泰山,我国名山。如此名胜,令人仰止。而佳对联极少。此联着墨无多,语特妙颖。诵之,觉其似人境,又似仙境,令人神往。此联第一字“雨”,下联第一字“花”,嵌入院名,是典型的“鹤顶格”。

曲阜衍圣公府大门联

明李东阳题

与国休戚,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注释】

戚休:共同兴旺。

偕天不老:此有与日月同辉之意。偕,同的意思,一起。

【意译】

孔门后裔,与国家一同兴旺,安享富贵荣华。孔子的名声,真可以同日月争光辉。这里是讲文章、习礼乐的故居。

【赏析】

汉自董仲舒后,独尊儒术,孔子受到很高的崇敬,其后代封为“衍国公”,世世受朝廷殊遇。其谱牒详明,代代相传,帝王所不能与之一比较。此联尊孔特盛,而文句固是庄重大雅,气度雍穆。今曲阜孔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不是因袭前人去尊孔,而是保存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武昌黄鹤楼联

钱楷 撰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寰宇记》载:“昔费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历代屡毁屡。唐崔颢、李白及宋陆游等均有题诗。此楼解放后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已拆除。1981年10月,黄鹤楼重建工程破土动工,1985年6月落成。

良眷眷:实在使我流连往返。

落梅时节:指五月。李白《题北榭碑》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又是笛中曲调名。

【意译】

我离开黄鹤楼太匆忙了,仙人骑黄鹤去送客还未归来,也未能见上一面。这次游览实使我难忘,在这风光旖旎的落梅时节登楼远眺,也算平生乐事啊。

对联赏析篇2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张小华

窃以为,获奖作品与佳作乃交集关系,故获奖者莫自诩,湮没者勿须五味杂陈。但经过诸如皇宫选美般汰选出来的金奖作品确应视之为非等闲辈,虽不敢谓之为无瑕之璧,然其可圈可点可睹可味之处委实令其卓尔不群。沈建华君主编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无疑为楹联人奉献了一匣琳琅美玉。

该书独到之处在于其不纯粹展览美玉,且将其切磋琢磨过程展示给读者。如果以天籁人籁喻文学作品,则在数量上,人籁之作远远超过天籁之作。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副优秀的作品,除了极少数来自心底的天然流淌,绝对离不开在原始坯子上不断打磨的过程。这个打磨过程不仅仅是学联者可以取道南山的捷径,亦是读者更全面读懂联作的关捩。该书所辟“创作心得”一栏真实地展示了作者如何获得资料、安排结构、运遣修辞、锤炼字词,深刻细致而生动形象的勾勒了楹联作品创作的思维轨迹。跟随着作者的叙述,读者既可以直观感受到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亦可以模仿“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对联赏析篇3

提起语言赏析,不少教师都觉得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进行语言赏析时根本就找不到切入点,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对语言赏析有“老虎吃天”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语言赏析有多难,而是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语言赏析缺少契合点,因此就不会出现什么化学反应。即使有些学生能够掌握一点赏析的技巧,也大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多算是物理反应罢了。这说明教师指导时,关注语言的“面相”过多,只从字面上进行分析研究,角度过于狭隘,当然没有什么好效果了。

一、语言赏析要看字面也要看文字背后

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片段,都有字面意思,这也是赏析时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对字面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弄懂字面意义是赏析的基础。但是,明白字面意义只是语言赏析的开始,而不是语言赏析的结束。

像“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春天来了,温暖的春风促使柳树发出嫩芽,小草也泛青了,河水也涨动起来了。如果只弄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赏析道:春天真好,让万物复苏,温暖的春风让小草、柳树发出新芽,连河水都涨起来了。这基本上不能叫做赏析,只是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所谓“文字背后”,就是对语言内涵进行解读,包括语言本身的一些表达技巧。如果教师能够对此进行点拨:“这句话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呢?是用字用词、修辞好,还是描绘的角度、表现的意境好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语言赏析的字面和文字背后也许并不好区分,因为没有字面的意思也就没有背后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更广的视角去展开赏析,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有些视角也不适合于学生运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

二、语言赏析要看语义也要看语境

语言赏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因为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只有将语言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这些语言才会有更为确切的含义。离开具体的语境,这些语言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无法生存,也无法理解。如:“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这句话是《二泉映月》中的第一句话。假如我们不知道它的出处就来赏析,恐怕谁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而放到原文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为“天下第二泉”亮相铺陈的,是背景设置,这样赏析就有内涵了。因此,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相应的分析解读,赏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引导学生走进语境里,联系上下文,赏析就会变得顺理成章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段话写得很美,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从字面上来看,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描写的意境很活泼,有生气。除了这些就难以找到什么突破点了。赏析也只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果将这段话还原到《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相信其意境就丰富了。感受园子只是一个表象,通过感受园子感受生活、感受童年,才是其实质。所以,不管多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砖。如果让这块砖回到墙上去,它就是美丽宫殿的缩写。

三、语言赏析要看表达也要看表情

语言赏析不仅要联系语境,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感受,还需要联系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要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对语言进行解读,用饱满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的赏析才会显得有高度、深度。虽然小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把握还有些困难,但朝这个方向引导是有必要的。语言赏析不能是孤芳自赏。一枝独秀不是春,在百花之中,方显得其和谐和芳华。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赏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看完这段话,很多学生都会找修辞方法,因为这里有个比喻用得非常生动。但是,如果只从这一个角度来赏析,不仅会显得浅显,也体现不出个性和深度。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通过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角度。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段话要表达的是最世上伟大的情感——母爱。母亲在月光下,教育‘我’懂事,教会‘我’怎样做事做人。”通过联系作者的情感,学生对语言赏析掌握了更多的切入角度,而且其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加强。不仅如此,很多学生还能够从赏析中受到一定的教育,自省自悟,并将这种感悟表现在赏析中。有的学生就直接说:我也有这样的母亲,我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深恩。像这样的赏析当然就显得极为丰满了。

对联赏析篇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问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字词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

比如第2题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 ”,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也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

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词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考虑情感角度。

其次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的很好。请看生丁:(1)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解答就非常棒。该生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得满分3分。

二、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

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总之,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

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与陶渊明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大家可以看出该答案的表述过于笼统宽泛:与陶渊明哪些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质?点出来了吗?没有。因此,这样的答案很难得分,至多得1分填诗句的分数。而下面这个学生的答案:“该句化用了‘采菊东篱下’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就非常规范地回答了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要牢牢记住: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笼统宽泛,不要含糊不清!

四、诗句回答不对,对于课内诗句,缺少理解性记忆、缺少灵活应用

比如第3题回答陶渊明的诗。生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诗句混淆);生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混淆);生三:悠然采菊东篱下(自编)生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混淆)生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混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准确理解课内古诗名句,并能灵活应用到课外,还是诗歌教学中要着重加强的。

对联赏析篇5

关键词:色彩构成,色彩感觉,审美能力,创新思维

向学生传授色彩知识与色彩组合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色彩构成教学的要求。色彩可通过不同的的体裁、多样的风格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形式,体现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色彩具有象征性,能引发人的联想及情感的共鸣,不同的色彩组合对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是不同的,种族、地域、宗教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情感认知。丰富的色感是创新的源泉。怎样才能以清晰的脉络、适宜和高效的方法使学生感受色彩构成的情绪、理解其思想、挖掘其内涵、透析其技法,尽快让学生走进色彩构成的领域,丰富他们的色感呢?那就是将色彩构成赏析渗透在理论教学之中,通过学习、分析、借鉴典型的色彩作品,加深对色彩理论的认识,了解色彩运用的心理效应和情感特色,吸取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感悟色彩表现力,解决学习的被动性和机械性,缩短理论的消化时间,帮助学生实现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和艺术观念的传达,提升色彩修养,为色彩的创造性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赏析色彩作品,不仅要让学生用眼睛看,还要让学生用心去读,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用脑去积累和存储。赏析中应向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灌输一些基本的形式法则和色彩组合规律,以帮助他们提高欣赏能力、构成能力。赏析中要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思考与分析,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艺术门类和不同载体的色彩表达中借鉴素材、激发美感,并能分析、归纳出有意义的色彩元素,进行色彩的联想,拓展和重构,使学生思维能够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几个方面运动。

绘画作品的色彩构成性较强,赏析绘画作品可获得色彩构成技巧,获得画家运用不同色彩要素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感觉,来表现不同的主观情感的经验。绘画作品赏析中应将作品中的色彩和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内容等联系起来,把一些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与中国绘画作品对比解构,便于学生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合起来。观赏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各绘画作品色彩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考虑如何通过和谐、对比、雅致和气韵等几个方面来体现色彩的美感,如何通过色相、纯度、明度三元素产生色彩层次,如何把握色彩建构中的节奏与韵律,以及主调色、色面积、冷与暖的关系等,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观赏、评述和差异比较,使学生在感知、领会、感悟作品的过程中,锻炼细致比较、敏锐观察、分析的能力,为在色彩构成理念中形成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凡·高的《向日葵》用明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学生从明亮色彩中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朱砂与白色的运用,都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之感和永恒的色彩魅力。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成功地利用色彩来展示出人物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给学生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表达方式。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具有淡雅、精致、含蓄以及超脱的意味,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使学生感受色彩运用所呈现的强烈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传统色彩的典范作品赏析,如京剧脸谱、中国服饰与建筑色彩等,都能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启迪和宽阔的视野。京剧脸谱以色寓褒贬、别善恶的特征突出,并且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形式图案中来,从中可看到当色彩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通过京剧脸谱赏析,使学生透过色看到情,有利于形成利用色与线和形关系的创新思维。对中国服饰从颜色的反差、对比色搭配以及服装色彩与季节和体型协调关系等方面进行赏析,研讨互补色的使用,选择相近的邻色作的搭配技巧:分析各种颜色在纯度和明度上的区别与和谐,如何使之互相融合,取得相得益彰,达到肤色、体态和色彩美的效果。建筑中使用色彩作为建筑文化构件的一部分,能提高建筑的欣赏价值,表达建筑文化丰富的象征意义。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七彩阳光赋予了世界美丽的色彩,丰富的大自然,给予了无穷的色彩感受。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研究大自然中的色彩对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应,把握色彩在空间、光、量与质上的规律和可变幻性,体会大自然中蕴含的大气、美观、刚柔并济的色彩质感,感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的影响。

在赏析中,要让学生从具体真实的经历和作品观赏感受对色彩产生联想和抽象。联想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如:红色即可联想到火焰、盛开的花朵,也可联想到热情与幸福。色彩的心理感受伴随着思维的联想作用,促成思维的发散。通过对色彩作品进行技术层面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学习,体会彩色如何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让学生获得从情感欣赏到理智欣赏的升华,而且对色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感性层面的提纲挈领的了解与认识,作抽象的形式思考,归纳出色块的造型、颜色和色块之间构成上的联系,把握色彩、色阶之间的转换、衔接以及色彩的过渡,色彩的冷暖倾向以及色彩的明度和彩度的变化规律等。通过色彩构成赏析培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并把人类的长期色彩文化心理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财富,获得开发色彩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对联赏析篇6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50-01

一、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目的与作用

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赏析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和精神内涵。

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很严格,培养学生在以客观现实为前提的情况下对美术作品赏析的能力,这样就使得美术教师要有高水平的美术素养和对美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判断力。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重点关注师生对审美能力的获得,以及参与到美术赏析课过程的积极性。在赏析美术作品时,通过对隐藏在作品中的创造性因素要深入探究,以此增强学生在审美上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在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给予视觉和触觉等方面的教授,以此来触动学生创造美的想象力和赏析能力。在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时,让学生掌握捕捉美的能力,来实现对学生性情的熏陶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二、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现实状况

截止目前,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促使所有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的贯彻落实下要加强自己在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的使命感,让美术赏析课教学变得更加切合实际和富有趣味性,进而让美术赏析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展示出它的价值。但是从美术赏析课教学的现实状况调查发现,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作用,其美术赏析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都比较落后,这是当前存在最大的现实问题。在一种闭塞的美术赏析课教学方式下,美术教师的教学思想也比较闭塞,因此对美术教师在赏析课上的教学思想进行改革显得特别困难。因而,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的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创造美能力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学生都能在个性方面得到完善。

三、完善和提高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的中学美术赏析课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这种教学思想和方式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因此学生在美术赏析课教学中的主体观念没有得到展示,美术教师一直以来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美术赏析课中,教师很难将其他各学科结合在一起,对美术作品也是简单的阐述,并未能对美术作品深层的含义进行讲解,培养不出来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对作品赏析的观点也都大致相当,这与赏析课的教学宗旨相去甚远。

四、完善和提高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的措施

1、重新定位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美育的价值

中学美术赏析课是素质教育的传播介质,因此美术赏析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水平。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美术赏析课的教学效率,就得对赏析课的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以此来加强教师的艺术涵养。因而,中学美术教师就要从美术赏析课的具体实践来感悟和总结,同时对自身要不断有整体的综合实力提升,在美学的理论方面以及人文自然学科上都要融会贯通,这样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2、对传统的美术赏析课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显示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中学美术赏析课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水平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通过赏析众多的美术作品就能锻炼出来的,相反是在长时间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和自身经历相结合中逐渐积累出来的。因此,中学美术赏析课的教学活动不可以仅仅围绕在简单的对美术作品进行开展,而是要通过具体的美术作品赏析来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主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过渡到独立自主和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事半功倍。

3、最大程度的探究美术作品传递的精神文化意义,重视中学美术赏析课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明白每个美术作品都是作者进行细致的构想后,联系自己的审美趣味以及创作时的情感感悟而创造出来的,蕴含了很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要让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想象作品传达出的精神文化意义,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美术赏析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将物理、人文历史、音乐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美术赏析课教学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4、在中学美术赏析课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美术最主要的功能是让我们进行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在具体的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这一观点进行组织教学。众所周知,美术的核心内容是视觉上来感受和用心来感悟美术作品。所以,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更为直观的美术作品,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以及音乐等多种视听语言联系在一起,让乏味的美术赏析课成为很有趣味的课,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赏析课的教学中,以此来提高美术赏析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 瑾.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思考.教师,2011(18).

[2] 李小荣.如何提高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

对联赏析篇7

一、忌答非所问

犯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考生审题意识淡薄,做题时一味图快,尚未审清题意就匆忙作答造成的。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6题的第(1)小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考生只要答出“绕”和“晓”哪一个更恰当,并说出理由即可,如果考生大谈整首词怎么怎么好,而不分析那一个字用得好,即使说得再多也不会得分。强化审题意识,培养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就能避免“答非所问”的错误。

二、忌脱离文本

这里的“文本”就是所给的诗歌或问题涉及的诗句。犯这种错误的考生,主要是没读懂或没完全读懂诗歌原文,在答题时抛开诗歌,只凭感觉进行分析。任何诗歌鉴赏题都离不开诗歌原文,脱离原文的鉴赏只能算隔靴搔痒。有的题目明确告诉考生要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如2004年全国卷Ⅳ第16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诉考生从哪里入手,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的第(2)小题:“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分析诗句体现的思想情趣,必须结合“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两句诗的诗意,来分析作者感受到的情趣,若脱离原诗,就不能准确地作答。

三、忌繁简不当

不少考生在答题时语言不简练准确,以致造成“该繁却简”或“该简却繁”。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该题给出了对前三句的分析,让考生分析第四句。考生写出的字数就应和前三句差不多,若字数过少,肯定不能较好地完成赏析要求。又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第(1)小题:“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在解答该题时就可结合诗句内容,直接写出“一挥手”和“万壑松”表现了什么,没有必要用过多文字。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把“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辨证统一起来,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四、忌滥用术语

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不少考生喜欢滥用术语。究其原因有三:(1)考生不明白某些术语的具体含义,没有系统梳理与诗歌鉴赏有关术语的知识,以致考试时想到什么写什么;(2)考生在整体阅读和审题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读懂诗歌,没有审清题意,答题时滥用术语来凑字数,想侥幸得分。殊不知,诗歌术语都有特定含义,用得准,以一当十,用不准,则适得其反。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第(2)小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在答该题时考生应该很容易联想到《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都是写景,都是侧面描写音乐效果的。答题时,一般考生都能写出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写景,但有的考生用“托物寓意”“以动写静”等术语来搪塞,却遗漏了“侧面描写”这个术语,造成了答题不准确,字数多得分少的情况。

五、忌以今律古

对联赏析篇8

对联题是历年来中考所热考的一种题型,这种题目,具有很强的测试功能,能够有效、快速地检测出应试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为名句默写、选择填空、赏析式等。常结合文言知识、修辞手法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如何备考呢?请你走进2016年中考,研究其特点吧!

【真题解析】

一、压缩对联题型。

所谓压缩,即把试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压缩即为下联。

例1.(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语段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幅楹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这些福州的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 (只填序号)

A.管竹琴弦乐其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

C.千秋雅调幺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给材料的对联题。因为上联是画线句前半句的压缩,下联是画线句后半句的压缩,所以,本题可以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来,而通过选择题形式降低难度,注意对联“对仗工整、词性相近”的要求,考生围绕“夜晚听戏”这个关键词语,然后从备选答案这选择,另外还注意“人衣锦”是主谓宾形式,选项当中只有D选项的“客听歌”也是主谓宾形式,由此可以直接选出答案。

【参考答案】D。

二、补充对联题型。

所谓补充,即补充所缺的上联或下联。有的是给定主题的补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把对联中所缺少的词语补充完整。

例2.(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信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发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因此考生可以围绕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三、搭配对联题型

命题者把两幅对联的顺序打乱,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搭配。

例3.(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⑵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考查考生提炼信息和对对联的能力。⑴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要注意先找出材料体现的主要内容,在表述的时候注意字数的限制。⑵本题考查对联,要注意对仗,考生要仔细研究所给的备用对联素材,利用对联的特点进行重新排列即可。

【参考答案】⑴广州今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建设 ⑵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冬梅 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

四、人物对联题型

关涉到一些人物,特别是一些古人的故事、对联、姓氏、字号、别称等联系对联进行命题。

例4.(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⑴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笫一家。

⑵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⑷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A.⑴杜甫 ⑵《岳阳楼记》 ⑶《西游记》 ⑷鲁迅

B.⑴李白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聊斋志异》 ⑷老舍

C.⑴李白 ⑵《岳阳楼记》 ⑶《聊斋志异》 ⑷鲁迅

D.⑴杜甫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西游记》 ⑷老舍

【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对联选择题,对联所写的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做好本题考生要对对联进行仔细研究。⑴联是考生抓住联中的“青莲”,我们就会了解是唐代的青莲居士李白,就能排除A和D;⑵联中抓住“忧和乐”就知道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写的内容。就把B排除,答案显然是C。⑶联中抓住“写鬼妖”,我们立刻想到蒲松龄;⑷联毫无疑问的是在写鲁迅。利用排除法即可把本题做出了。

【参考答案】C。

五、对联赏析题型

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要求有相当难度,牵涉知识很广,因此一般试题只要求考生从一两个方面做简单赏析。

例5.(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为了表达对实离世的缅怀之情,学校文学社撰写了一幅挽联。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这一幅挽联。

忠于人民 忠于生活 忠诚觅得原上鹿

实为楷模 实为经典 实业赢得举世名

内容: 形式:

【试题解析】

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进行赏析,可从对联的句式特点上进行赏析,也可从句子的修辞上进行赏析等,答题时只要能抓住要点,正确赏析就行了。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高度评价了实的文学作品的神圣,为人们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在形式上,采用藏“忠实”句式,利用反复排比的形式,表达了对实哀悼之情。

六、评判对联题型

命题者给出几组对联,让考生对其判断,那个是属于对联,那个不属于对联题,其判别方法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

例6.(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 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做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试题解析】

本题是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对联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要仔细研究题干中“对联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分别对三个选项进行判断,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对联的平仄去进行。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没有构成对偶,所以不属于对联。

【参考答案】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技法指津】

1.了解对联的特征。许多考生失分,就是不知道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是一种比较严格的文学样式,主要有如下特征: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称为上联和下联。而且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⑴字数相等,断句的位置相同。

⑵在相同的位置,上下联词性相同,即上联的形容词必须对下联的形容词,上联的名词对下联的名词等。

⑶两联的内容必须相关,可以是相近,也可以是相对。两联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毫不相干。

⑷平仄要有规律,音调和谐。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⑸上联出现的字,下联尽量不要重复出现。

2.多收集一些有趣的对联,掌握对联的技巧。在同学们平常学习的古诗中,就有非常多的对联,律诗的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就是对仗句。

3.民间有很多楹联,平时可以拿春联等相对容易的对联,做一些练习。

4.多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地方风俗,有助于答题。

【试题演练】

1.(2016年贵州省安顺市)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⑴上联: ① ,下朕: ;

⑵上联: ,下联: 。

2.(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3.(2016年广西省南宁市)下面是备选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需要续写下联。

上联:阳春白雪传雅曲

下联: 。

4.(2016年山西省)雁翔同学有手机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5.(2016年吉林省)学校“语文节”即将拉开序幕,届时要开展“书法展示”“诗词吟诵”“国学品读”“名著赏析”“戏剧表演”等活动,让翰墨书香、清音雅韵流淌校园。

请依据活动内容,自拟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5字。)

6.(2016年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7.(2016年内蒙古包头市)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居陋室陷淤泥如莲清净

下联:

【参考答案】

1.⑴⑤; ⑵上联:④ 下联:②。

2.示例:

①共搭汉语桥,共筑中国梦

②让文化走向未来,让世界认识中国

③四书五经颂中华美,唐诗宋词扬民族情

④诗书礼易培植华夏沃土,书画琴棋展示九州情操。

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3. 示例:高山流水觅知音。

4.B。

5.示例:

①上联:品国学涵养正气,下联:读经典润泽人生

②上联:墨香盈雅室,下联:书声溢芳园。

对联赏析篇9

关键词: 自选模块 古诗鉴赏 备考策略

2008年12月,浙江省考试院组织了一次新高考样卷测试,自选模块样卷语文模块第二题是要求学生“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它主要是测试学生“理解表达、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题目的开放性前所未有。从样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知识点不熟悉,概念不清晰。意象、虚实等概念知识不清,答题没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答题的内容不突出,许多学生很笼统地回答欣赏题。缘情明景概念不清或答题不到位,如选出诗歌后并不从景的内容入手,只整体分析,或不抓住景只从其他内容分析。

2.答题结构不规范。对于欣赏题没有整体答题的思路。分析诗歌意象,突出意象,但忽略与意象相关联的情感分析。只答意象不答情感的较多。文本内容与答题联系不密切,答非所问,不注意采分点。

3.审题不清。关于选题,第一要熟悉,第二要有景物描写。有些学生所选诗歌不是太长,(如《长恨歌》等)就是太简单(如《静夜思》等),或没有完整地写出诗歌或所选诗歌无景物描写,更严重的是所选不是诗歌,如《赤壁赋》等。

“自选模块”考试是目前学生和教师最难以捉摸、最难把握的内容,考试的选题技巧很强,学生较难有效答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其实自选模块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在缺少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如何备考呢?下面以中国古诗鉴赏题目为例,谈谈2009年语文自选模块的备考策略。

一、做好知识贮备,提升鉴赏水平

平时可以看看相关诗歌散文欣赏的经典文章,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之类中的大家文章,还可以准备相关题材的诗歌散文鉴赏文章,以备应试之用。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古代诗歌体制方面,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抒情诗又可以分为三种:写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和怀古抒情类。先分清类别,然后体会景与情、物与志、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就能了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词的体制大致有小令和慢词的区分,词的平仄四声,知道散曲体制可分为小令和套曲,在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处境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结合选修教材,熟悉基本概念

样卷中的这个题目,要求“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如果连什么是“缘景明情”都不知道,就遑论如何进行赏析了。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这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简言之,就是根据意象体会意境。

由此可见,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必须弄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对IB模块要进行系统复习疏理,包括知识点、能力点、重点课文、重要作者的品性、风格、代表作等,尤其要重视单元知识与方法的整理复习。

三、仔细审题,规范答题

由于这类题目大多属于探究性题目,开放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因此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比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虞 美 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段鉴赏文字。

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应该包括所选的角度,以及围绕这个角度对这首词的鉴赏。答案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诗歌鉴赏说到底是鉴赏主题、个人情感与作品、诗人的投合。将自己真实而生动的体验具体化而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是解答此题的难点。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意旨、意境、技巧当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欣赏。如词中的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代表性时段,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及听雨这个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都是我们在答题时要涉及的要点。

再如,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要求探究情与景的关系,写一段品味颔联与颈联所描写的意境。所考查的重点虽然是颔联和颈联,但是要注意整体把握全诗,同时注意“流水”“暮禽”“荒城”“落日”“秋山”等意象的内涵,并领会这些景与诗歌表达的“情”的关系。

对联赏析篇10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