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9:04:50

坚守

坚守范文篇1

关键词:赵二宝;坚守;背叛

《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以花伶侬的梦为开头结尾,假托是梦中所作。全书共六十四回,1894年出版。以赵朴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为为线索。十七岁的赵朴斋到上海拜访娘舅洪善卿,游逛青楼,少不更事,沉溺于此。被娘舅下逐客令赶走,但是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继续留在上海,沉沦至“拉洋车”。他母亲和妹妹到上海找他,经历种种,他妹妹也沦为妓女。在这个过程中间,以洪善卿为穿插人物,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妓女和名士形象。

这部小说以“始写妓家,暴其奸谲;十里洋场,风尘花届”而引起轰动。受到后来诸如胡适,鲁迅,赵景深等人的好评。

鲁迅“记载如实,绝少夸张,则顾能自践,其写照传神,属辞比事,点缀渲染,跃跃如生之约者矣。”①

胡适认为“《海上花列传》是一部文学作品,富有文学的风格与文学的艺术。它的长处在于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个故事的自然发展,读时耐人仔细玩味,读过之后感觉深刻的印象与悠然不尽的余韵。”“传神”就是写社会实际生活的情理,主要是指通过一个人物的外在形状画出他的内在世界和他的个性特征。

本部小说采用吴语写成,胡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认为“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②

赵景深认为《海上花列传》中所写人物有影射现实的功能,并且认为“书中所写人物,各有个性,用吴语写作尤能逼肖说者的神态。”③

叶昼认为:好的小说“可与天地象终始”,小说的生命力源泉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于它的真实性。④鲁迅也称其“平淡而尽自然”,“较近于写实”。

所以,后来的评价者认为《海上花列传》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都是近代狭邪小说中最好的。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主义中国长期关闭的大门,随后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使中国逐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畸形社会。中国处在一个大转折,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大转折的时期,历史赋予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许多新的内容和特色。当时的文学界出现新旧并陈,多变复杂的特点。

就小说界方面看,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小说,同时也出现了《品花宝鉴》《花月痕》《楼中月》《海上花列传》等被称为“狭邪小说”的作品。这类小说在胡适看来,只是供一般读者消遣的书,读时无所用心,读过毫无余味。

晚清时期封建道德崩溃,官僚,文士视狎妓为平常之举,他们甚至把妓院看作是重要的交际场所,另外,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畸形发展,十里洋场,妓院林立,灯红酒绿,狎妓成为这种社会都市生活内容之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也指出《红楼梦》之后,继作极多,直到道光年中,《红楼梦》才谈厌了,但要叙常人之家,则佳人又少,事故不多,于是便用了《红楼梦》的笔调,去写优伶(戏曲演员)和妓女的故事,场面也为之一变。

《海上花列传》在人物描写方面,以普通士妓的情海波澜为主,客观的描述当时的生存世相,文化氛围上不刻意求雅,而凸现欢场生活之俗。里面的人物近乎本真的生存着,挣扎着。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生就的命运,作者以个人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在本书中描写了多个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在本书中当时的士子和妓女平常的娱乐活动不过是坐马车,买东西,逛园子,叫局子吃花酒,反反复复,颠来倒去不过就是这些平凡琐屑的事情,三教九流的人物就从容的在这些平凡琐屑的事情中忙碌着。在这些日常的生活中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物形象也在作者白描技巧和吴语对话中得以展示。

《海上花列传》中描写了众多的妓女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吴语的方言形式刻画出人物的个性。黄翠凤的辛辣,张惠贞的庸俗,卫霞仙的好口才,吴雪香的憨厚,周双玉的娇,陆秀宝的疯浪,李漱芳的痴情,沈小红的泼辣,阿珠的势力,赵二宝的痴情,忠厚……在这众多的女性妓女形象中作者以客观的笔调描写出她们生存的状态和命运。

在这些职业出身的妓女群里面有两个妓女显得特别,就是直接从乡村来到上海成为这一职业中一员的张秀英和赵二宝。张秀英年龄19岁,赵二宝年龄15岁。和职业的妓女相比,赵二宝的痴情没有李漱芳的痴,没有沈小红的泼辣,没有卫霞仙的好口才,没有吴雪香的憨态,没有周双玉的娇媚。赵二宝是为了寻找哥哥和母亲一起到上海,张秀英是作为赵二宝的闺中伙伴陪同她到上海寻找哥哥。二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由二人同时作了妓女职业中的一个。作为一个从乡村来到都市的女孩子,赵二宝有着不同于职业妓女的纯朴和良善。在文中她的出场也较其他妓女晚,在第二十九回“间壁邻居寻兄结伴过房亲眷挈妹同游”,赵二宝第一次出现。对于赵二宝的介绍就用了一句话“幸而朴斋妹子,颇能当家”,和前面他的母亲形成对比,“这赵朴斋的母亲洪氏,年仅五十,耳聋眼瞎,柔懦无能。”从而说明赵二宝的独立和能干。

赵二宝年幼失父,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无父结构不仅仅是失去一种长辈的庇护,同时其独特空间为外来因素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哥哥到上海一去不回,等于说是家中没有了男子的支撑,在去寻找哥哥的过程中,说服同村的张秀英和自己一起去,显示出了赵二宝独立自主的一面。后来洪善卿到旅馆和她母亲生气断绝亲情关系,她自己就正式挂牌“赵二宝寓”成了妓女中的一员。先是遇到施瑞生,由于张秀英吃醋,赵二宝和施瑞生少了联系,后来遇到最让赵二宝动情的史天然史三公子。此人在赵二宝眼里风流倜傥,温文儒雅。在认识之后不久二人就同居,私定了终身。并且史天然以郑重的方式拜见赵二宝的母亲,在当时大家的眼里他们是被看好的一对。

小说中也描写了,士妓之间除了逢场作戏的人之外,比较有情有意的几对。沈小红和王莲生两个人之间可以说是比较情深意重。张爱玲在考证《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关系时候,甚至说他们两个人是由爱情存在的。后来由于张惠贞的出现二人关系破裂,但最终张惠贞也没有能和王莲生结成正果。李漱芳和陶玉甫二人可谓是心心相印,但最终也无法逃脱阴阳两界相隔的悲剧。周双玉虽然和朱淑人结婚,被骗的周双玉大闹朱淑人要二人同时自尽。最终修成正果的就是赵桂林和方蓬壶。在他们看来人与人的交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往,而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和生存的哲学。现代的欲望引诱她们难以拒绝。

赵二宝从乡村来到都市,首先面对的就是都市的繁华,热闹,和都市中同龄女孩的生存方式。在这个逐步接触了解的过程中,她开始遗忘了自己的乡村身份,向往这个热闹繁华的都市。抛弃了自己以往生存的乡村文化,开始向往和融入都市的文明。但是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又有诸多的不适应。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赵二宝在繁华的都市里勇敢的承担起了赡养母亲和哥哥的义务,因为哥哥拉洋车是没有办法养活她和母亲的。

从乡村来到都市,她没有任何生存的技能存在,琴棋书画这些技能她没有,所会的那点针线女红在这个物欲的都市有没有用武之地。索性还有青春的资本和一个健康清秀的体魄。作为哥哥的赵朴斋喜气洋洋的为妹妹挂上“赵二宝寓”的招牌。

在当时的社会中,宗法制的父系文化占主导地位。作为妓女这个行业,依然或多或少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常态的社会生活中,男性眼中的女性,其全部的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生育与满足男子的性要求。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同时也就意味着父系文化传承的超稳定性,尤其是在婚姻问题上。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闭关锁国的封建主义被打破,但是并没有改变多少人们的观念。

作为一个女孩子,无论如何是摆脱不了嫁人的宿命,摆在她们面前的问题是嫁一个什么的人,尤其是在风月场的女孩子。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

史天然(史三公子)与赵二宝是个福音,当他们二人相好的时候,赵二宝得知有可能成为史天然三房妻子中的一个时,心里面多的是对他的憧憬和向往。二人相好之后,史天然表现出来的气势和风度对赵二宝来说是足以让她死心塌地以身相许。

所以当史天然回南京之后。赵二宝以自己的真诚,痴情,纯朴,忠厚坚守着对史三公子的从一而终,在那些日子里面,赵二宝幻想着自己做新娘的愉悦和幸福,幻想着属于自己的美满和和睦。赵二宝选择了坚守。坚守一份她认为的天长地,坚守一个在她看来无限美好的将来。对于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妓女,遇到一个性儿浃洽,意儿温存,举止行为又温厚和平,高华矜贵的人是何等的幸运。在她自己看来,选择用自己的痴情来等待一份婚姻。她的这份坚守是她幸福的寄托,是她将来的保障。

只是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地位。这份坚守还有什么意义呢?

父系文化社会传统中,在一个家族里面,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一旦你和一个家族联系在一起,你就有责任和义务发扬和光大你所属于的家族,求取功名是一种方式,联姻是另一种方式。作为家中的男子,除了发扬和光大自己的家族之外,还担负着家庭传种接代的责任,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史天然作为一个传统社会中的男人,有着一份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当他在上海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的那个大的社会氛围,无所事事,每天喝花酒,打茶围,逛园子。在上海养病期间,遇见了来自乡村的赵二宝。赵二宝的纯朴,清新不同于那些训练有素的妓女,二人相见之后,目挑心许,定情之倾,契合情投。

这所有的一切对于史三公子来说是一种自然。但是在赵二宝的眼里,史天然代表一种都市的文明。但是在是天然这里,遇见一个自己心仪的不同于其他的妓女,是他自己的选择。因为在宗法制的父系文化中,男子在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尤其是在妓院这种地方,男子的选择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女性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发泄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史三公子最终没有摆脱家族给予他的安排,无论他是自愿也好,被逼也罢。在他,是没有考虑他的相好赵二宝的。赵二宝对他来说不过是上海一个风花雪月的梦,离开时候的缠绵悱恻我们猜测有多少的真情实感。但是那些缠绵的动作和温软的话语打动了心高气傲硬的赵二宝。

只是后来,当他在扬州明媒正娶另一个姑娘完成了他的婚姻的时候,同时也完成了对赵二宝的背叛。

坚守与背叛,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两种文明的较量。一个人遭遇另一个的背叛,在他的背后是一种文明和势力的背景。当乡村文化遭遇都市文明的时候是一种溃败,在赵二宝遭遇史天然时是一种背叛。尽管他的坚守中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自尊和独立。但是这些自尊和独立在现实面前显得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史天然对于赵二宝来说,仿佛水面的泡沫的短暂光亮,残留的记忆只有遗憾。

海上花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在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下,每个人都在恣意的挥洒自己的青春,没有人去在意她们笑容背后的哀愁痛苦。只是赵二宝在“思来想去,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暗暗哭泣了半天,觉得胸口隐痛”之后,赵二宝还能走多久?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②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出版社1980年

③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济南:齐鲁出版社1890年

④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参考文献:

[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3]张爱玲《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范伯群《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5]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济南:齐鲁文学出版社1890年

坚守范文篇2

一、响应号召,言传其精神

罗湖小学学雷锋活动开始得早,学雷锋的种子早早就扎根于学校历史中。1963年3月2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首登于《中国青年》杂志。从那时起,雷锋成为全民道德模范,雷锋精神成为精神标杆。在全国学校掀起学雷锋浪潮时,罗湖小学以学雷锋为德育工作一环的育人实践应运而生,由此萌芽。雷锋被确立为时代道德楷模有其历史、社会的成因。自建国以来,国家将拥护社会主义、爱党爱国爱人民列为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雷锋身上助人为乐、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等道德品质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雷锋及雷锋精神成为了当时社会树立新风的重要标杆。在这个背景之下,从60年代开始,罗湖小学便将学习雷锋纳入德育工作,组织师生共同学习雷锋精神。经历十年动乱,学雷锋浪潮式微。一段时期里,雷锋及雷锋精神作为革命传统的当代延续,过分地强调其“左”的一面。拨乱反正之后,中央看到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再次发出学习雷锋的号召。罗湖小学顺应趋势,重新在校园开展了走近雷锋、阅读雷锋日记等活动,将雷锋与学校德育工作再次结合,将学雷锋的重点定位在学其爱党爱国、学其助人为乐。在此基础上,罗湖小学开展“校园好事行动”,通过学雷锋主题班队会、班级雷锋诗歌朗读比赛、齐唱雷锋歌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雷锋生平,感受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在学校其他德育工作中,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主题教育一直存在,此时,罗湖小学学雷锋活动还仅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元素。虽然罗湖小学学雷锋活动只是大规模学雷锋活动中的“螺丝钉”,但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在罗湖小学从未间断过。在不同时期,罗湖小学文化体系建构中,始终将学雷锋纳进德育工作,历任校长在完善学校文化体系及阐述办学理念时,均注意到了学雷锋的重要性及其传承,这样的承继造就了罗湖小学学雷锋55年的坚守。

二、坚守实践,身教于岗位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对过去社会思想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社会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起来。学雷锋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再一次被提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世界的多元内容开始涌入中国,社会呈现纷繁样貌。面对西方各式思想的倾泻而入,如何坚守思想阵线,保障校园学生精神旗帜不倒,成为重要德育工作内容。罗湖小学在此时已经敏锐感应到时代声音的变化,说理念不如立标杆,雷锋作为精神榜样,已然成为了罗湖小学强化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当时罗湖小学在全校展开了雷锋精神大讨论,明确了雷锋精神的核心,即: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人民,同时提炼出雷锋精神中勤劳、勇敢两大特质。这与当时深圳市政府提出的用“孺子牛”的开创精神建设深圳特区的口号保持一致。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接连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以及“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将学雷锋再一次推到新高度。罗湖小学在这样的社会风尚及弘扬深圳特区精神的基础上,全校开展“五爱”教育,组织学生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开展“一帮一,一对一”助人活动。上世纪90年代,学雷锋开始与新兴的志愿活动结合。“改革开放逐步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以奉献为主题的志愿精神在延续,在弘扬。”志愿服务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成为学雷锋的新形式,是面向社会民众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载体。罗湖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口岸,处于出入境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在香港回归之后,国门进出更加频繁。罗湖小学将守卫国门、出入境边检常识、历史教育及对边检工作人员感恩崇敬等方面结合在一起,组织了以“国门第一关”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活动。罗湖小学结合了学校周边实情,组织师生走进罗湖火车站,志愿为往来旅客搬行李,被称为“罗湖桥头的‘活雷锋’”。改革开放之风促使全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勇敢进取、艰苦奋斗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思想需求延伸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上关于行业、岗位的热议不断,雷锋守岗爱岗、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精神再次被提起。罗湖小学结合社会热点,在师生中组织了学雷锋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大讨论,响亮地喊出“岗位学雷锋”的口号,建立了学雷锋与师生各司其职、恪守其位之间的联系。2001年,罗湖小学开展“我是特区小雷锋”系列活动。2002年,罗湖小学开展“卡通雷锋”系列活动,在“特区小雷锋”卡通漫画创作活动中,通过德育主体—学生自己,创绘“特区小雷锋”卡通人物形象。历时三个多月,学生集体创作了一部100页的“特区小雷锋”卡通漫画集,将特区发展背景下共同成长的学生们如何通过日常小事诠释当代雷锋精神一一展现,实现了育人自育的效果。此外,特色学雷锋活动迅速在市内外发酵传播,团市委学少部和市少工委助力面向全市少先队员征集漫画故事和构思。从上述学雷锋德育实践中可看出,相较于改革开放前对雷锋精神的学习、弘扬,罗湖小学在新时期学雷锋德育实践中将重心从“言传”转移到了“身教”,以学雷锋实际行动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另外,罗湖小学的学雷锋实践将学校身处经济特区、临近口岸等地理因素转变为德育实践的优势,依势而为;同时,根据改革开放背景下对各行各业岗位的要求和倡导坚守岗位、艰苦创业的风尚,罗湖小学以“岗位”为研究点开展学雷锋德育实践,可谓依时而为。

三、深耕所承,提炼于当下

坚守范文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山东电视剧;坚守;求变

如果以鲁剧来定义山东电视剧则是狭隘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现象化的写照,当地域式的自我呐喊之后就是以大全景的方式去关照整个社会。可以说鲁剧让人们认识了山东,山东影视剧让人们认识到了整个中国。在山东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情需要注意:其一,2011年山东影视集团的铁三角侯鸿亮、孔笙和李雪成立了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其二,电视剧《琅琊榜》在国内走红并登陆海外市场。这似乎更像是山东电视剧演变的分水岭,他们的作品在淡化了历史抒写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人物刻画与市场需求。“历史化”与“去历史化”,“地域性”与“去地域性”成为山东电视剧发展的两个极端,这是平民文化与市场文化、现实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博弈,这种演变所浓缩的是时代语境下的坚守与求变。

一、时代语境:“一带一路”和新旧动能转换

文化部制定了2016~2020年“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其涵义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2018年山东省开启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建设规划,其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山东的影视文化休戚相关,传承创新齐鲁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种时代语境下,需要山东电视剧在发展中寻找文化普适性的最大公约数,既能保持文化的本土特性,又能推进文化走向世界。2017年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展出了《琅琊榜》《大舜》等多部山东影视剧,与国内外多个企业达成了影视剧引进、出售、合拍的合作意向。这是山东电视剧“走出去”的新开端。

二、山东电视剧的坚守

山东的地域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既不会过于偏僻带来猎奇式的景观世界,也不会过于普适而失了特色,它正好处于一种临界点———是连接地域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山东电视剧创作之初就以“水浒英雄”系列电视剧展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性,这种地域特性并不狭隘,以一种相对的宽容性被观众所接受。随后开始以家国一体的矛盾纠葛展现历史变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纵观山东电视剧的创作脉络,是以正剧为标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有着某些共同的表层形式和深部的文化密码,以大气象的历史感进行情感扩张,人物放置于历史抒写式的漩涡中,巧妙地将历史变迁与人性转化完成同构。这种影视文化姿态,训练了大批导演和编剧,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代”际人物关系、正能量的相互拯救、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这种模式化的发展使得山东电视剧越来越剥离了地域性的外衣,以一种更加普适化的视角来自我建构。这种模式化的发展既是山东电视剧发展中的自我内省,也是时代语境下的自我转型。

三、山东电视剧的求变之路

1.文化的求变之路:由普适到普世。无论是《闯关东》对于中国移民大迁徙的关东潮,《知青》中1700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大染坊》反映青岛生意人陈寿亭一生的商海沉浮,还是《温州一家人》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老农民》关注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6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些电视剧无不都打上了山东电视剧模式化的烙印,然而过于依赖大气象、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包袱,使得山东电视剧创作蛰伏期长,意识形态强加于故事创作之中,加上电视剧又少于宣传,所以一些作品不温不火,缺乏强有力的播出平台,成为了由模范到系列的孤芳自赏。新的时代背景下,山东影视剧“走出去”应该分两步走:首先是由地域文化到“普适性”的转变。文化在影视剧中不应该成为叫卖式的呈现,避免为了文化输出而输出,要做到影视产业的“普适性”;其次是由“普适性”到“普世性”的转变,文化自然融入,而并非刻意呈现,传播者与受众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共鸣。从中国文化当中真正开掘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突出地呈现在电视剧创作中。2.创作模式的求变之路:创作型到创新型。文化的承载是过犹不及,“一带一路”所映射的文化交流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所呈现的文化创新,应该是一种多元化且潜移默化的呈现形式。在影视剧的创作中,一旦文化喧宾夺主,反而失去了作品本真味道。时代语境下,山东电视剧的创作应当开启自身的创新之路,在发展的浪潮中继续保持高水准的创作输出。第一,依托于省内或国内的影视大赛。吸引有潜力的青年影视人才。人才断层是目前影视剧创作中所遭遇的普遍问题,山东电视剧虽然云集了很多优秀的导演编剧,然而一些新生代的创作者并不多见,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是一个很好的挖掘人才的平台,如文牧野在first影展崭露头角,他也曾经在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中凭借《金兰桂芹》获得最佳导演奖,现在由他拍摄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不仅获得30亿票房,更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适当注入新鲜血液是对影视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第二,建立省内影视剧创作辅导金制度。目前电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虽然高片酬已经得到了控制和缓解,但山东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力量依旧薄弱。现在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创产业建设,政府可以设立影视剧创作辅导金,用来鼓励优秀的剧本和创作团队,从资金和行政配置资源上给予有效性的保障,让个人、民营等机构参与到影视剧的创作中。台湾早在80年代为了挽救低迷的电影市场设立了“国片辅导金”制度,资助了大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也成就了现在的李安。第三,依托青岛影视产业,推动山东电视剧的发展。2017年青岛开始打造“东方梦工厂”,旨在汇聚各类影视文化力量,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搭建高端影视文化交流平台,目前万达、五洲发行等影视企业已经入驻青岛。目前青岛全面启动了“影视剧本孵化计划”,对优秀的剧本给予资金支持。山东电视剧的创作可以以青岛影视产业为依托,在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中形成有序竞争的集群化产业发展环境。第四,建立宣传网,构建多元化的播出平台。无论是金融经济还是文化经济,这两种理论的建构都是以受众为主体,电视剧作为生产者的文本必须要取得两种经济理论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是最完美的传受体验。目前广电集团化发展,电视台一家独大,这就使得电视剧播出者更加衡量市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受到收视率的制约,就连负责人也不过是收视率的一条膀子而已,这一点不能忘记。”[1]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是供大于求,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爆炸式的电视剧资源面前,山东电视剧不能将受众置若罔闻,2015年正午阳光开始拍摄网剧,出现了《他来了,请闭眼》《如果蜗牛有爱情》《鬼吹灯》等作品,这些网剧题材迎合市场,加之不予余力的宣传,收获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当然这种纯金融经济的输出必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是它却为山东电视剧提供了新的制作模式“正剧+网剧”,这种多元化的创作模式必然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山东电视剧的发展更像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缩影,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从立足于本土转向市场,从以制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精品化走向大众化。虽然山东电视剧已经成为品牌化的形象,但仍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加持表现,对新媒体、新影像的洞察略显挣扎,尤其是在正午阳光影视公司脱离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后,迅速接轨市场,却摒弃了文化的抒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否寻找到文化与市场的平衡点,是山东电视剧未来创作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

[2]孔令顺,朱琳.从“鲁剧”作品到“山影”出品的品牌嬗变[J].电视研究,2016(11):68-71.

[3]仇婷.山东卫视自制电视剧突围之道[J].中国报业,2015(12):72-73.

坚守范文篇4

一、物质改善了,更要增强素质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党员干部相应地改善自身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这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滋长,和别人比房子谁大、比车子谁好,比考察旅游谁去的地方多,比吃喝穿戴,比收入待遇、比应酬享受。要知道过分追求物欲,贪图享乐,会使人淡化艰苦奋斗的意志,丧失创新创业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作为党员干部,在带领人民群众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富“脑袋”,不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上攀比较劲,甚至不择手段地捞取,而是要在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工作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上追求提升。要认真贯彻“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做到三个“不能”: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仍不能丢;坚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思想品行仍不能乱;坚持自主加压、高效一流的工作目标仍不能松,从而树立起高素质的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学历提高了,更要增进学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考读大学学位,甚至研究生蔚然成风。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上课由别人代听,有的把平时作业交由秘书和手下代做,有的连毕业论文都由他人,甚至有的贪图快捷铤而走险购买假文凭。许多党员干部有的是学习求知机会,却没有潜心真学,只想混个文凭,往脸上贴金、装门面,作为个人进步发展的敲门砖而已。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进程中,要抓紧完善党内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的科学考评。党员干部不应只注重学历的高低,而一定要认真扎实地抓紧自身刻苦学习,要真学高才、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同志当年只有读过中等师范,学历也不算高,但他活到老、学到老,运用到老、改造到老,成为了一代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成就了一代学识伟人。可见,学历高,未必学识渊博、见识广博,关键在于自觉真学、真懂、真信,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三、资历长进了,更要比试能力

资历只是衡量资格和经历,实践证明,资历老的党员干部未见得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就一定比别人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为民能力。为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政绩观,摒除论资排辈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能力本位意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庸者下,请平者让,使有能力者有作为、有作为者有地位,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立足岗位比理论思维能力,比学习谋划能力,比综合分析能力,比组织协调能力,比群众工作能力,比开拓创新能力,比务实落实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培养创新型党员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型党员人才大量涌现,提升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推进温州“第三次跨越”的强大创造活力。

四、职务提升了,更要为民服务

当今,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追求官位,追求权力,比官大,比权重,官本位意识仍然占据着头脑,支配着行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党员干部不要在职务升迁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想方设法地捞取,而是要淡化官念,强化公仆意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为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细节服务,全程服务。要追求高效能目标,用心、用力工作,待好每一个人,说好每一句话,干好每一天工作,办好每一件事情,做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差错出现、零投诉发生,提升党员干部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境界和工作本领,做到掌权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为民。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当前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决定了党员干部要用更多精力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大力实施“五个一”等民生工程,深化“和馨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人际和谐了,更要创建业绩

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增进同志间的团结。但是当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某某人职务提升了,往往不是看他的个人素质、能力和业绩,而是琢磨他(她)有什么“背景”和“关系”,有了“背景”和“关系”,便可以不经过努力就能平步青云。其实,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不良现象,就是工作干得多、干得好的干部,还不如和单位领导有好关系、好交情的干部吃得香。因而,工作干得多、干得好的干部要想进步发展,还得要请客送礼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有的干部整天不是在琢磨工作,而是在琢磨人际关系,攀比利用关系。对此,一定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党员干部把握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原则,带头把心思放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落实上,把作风拧在求实上,一心一意、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党和人民多做事、办好事,促成事,不出事。

坚守范文篇5

一、物质改善了,更要增强素质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党员干部相应地改善自身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这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滋长,和别人比房子谁大、比车子谁好,比考察旅游谁去的地方多,比吃喝穿戴,比收入待遇、比应酬享受。要知道过分追求物欲,贪图享乐,会使人淡化艰苦奋斗的意志,丧失创新创业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作为党员干部,在带领人民群众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富“脑袋”,不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上攀比较劲,甚至不择手段地捞取,而是要在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工作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上追求提升。要认真贯彻“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做到三个“不能”: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仍不能丢;坚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思想品行仍不能乱;坚持自主加压、高效一流的工作目标仍不能松,从而树立起高素质的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学历提高了,更要增进学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考读大学学位,甚至研究生蔚然成风。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上课由别人代听,有的把平时作业交由秘书和手下代做,有的连毕业论文都由他人,甚至有的贪图快捷铤而走险购买假文凭。许多党员干部有的是学习求知机会,却没有潜心真学,只想混个文凭,往脸上贴金、装门面,作为个人进步发展的敲门砖而已。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进程中,要抓紧完善党内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的科学考评。党员干部不应只注重学历的高低,而一定要认真扎实地抓紧自身刻苦学习,要真学高才、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同志当年只有读过中等师范,学历也不算高,但他活到老、学到老,运用到老、改造到老,成为了一代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成就了一代学识伟人。可见,学历高,未必学识渊博、见识广博,关键在于自觉真学、真懂、真信,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三、资历长进了,更要比试能力

资历只是衡量资格和经历,实践证明,资历老的党员干部未见得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就一定比别人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为民能力。为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政绩观,摒除论资排辈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能力本位意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庸者下,请平者让,使有能力者有作为、有作为者有地位,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立足岗位比理论思维能力,比学习谋划能力,比综合分析能力,比组织协调能力,比群众工作能力,比开拓创新能力,比务实落实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培养创新型党员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型党员人才大量涌现,提升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推进温州“第三次跨越”的强大创造活力。

四、职务提升了,更要为民服务

当今,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追求官位,追求权力,比官大,比权重,官本位意识仍然占据着头脑,支配着行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党员干部不要在职务升迁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想方设法地捞取,而是要淡化官念,强化公仆意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为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细节服务,全程服务。要追求高效能目标,用心、用力工作,待好每一个人,说好每一句话,干好每一天工作,办好每一件事情,做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差错出现、零投诉发生,提升党员干部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境界和工作本领,做到掌权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为民。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当前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决定了党员干部要用更多精力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大力实施“五个一”等民生工程,深化“和馨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人际和谐了,更要创建业绩

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增进同志间的团结。但是当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某某人职务提升了,往往不是看他的个人素质、能力和业绩,而是琢磨他(她)有什么“背景”和“关系”,有了“背景”和“关系”,便可以不经过努力就能平步青云。其实,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不良现象,就是工作干得多、干得好的干部,还不如和单位领导有好关系、好交情的干部吃得香。因而,工作干得多、干得好的干部要想进步发展,还得要请客送礼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有的干部整天不是在琢磨工作,而是在琢磨人际关系,攀比利用关系。对此,一定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党员干部把握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原则,带头把心思放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落实上,把作风拧在求实上,一心一意、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党和人民多做事、办好事,促成事,不出事。

坚守范文篇6

关键词:绘画艺术;人工智能;文化自信;气韵生动;道与技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艺术家们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同行间的竞争,而是面对着人类科技发展而创造出来的突破生物局限的人工智能,它背后的研创人员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人类科研团体以及以全球人类信息作为分析基础的大数据算法。对于作为画家职能的计算机而言,未来如果实现将人类的情感算法应用于绘画当中,它将使人类发现人工智能绘画作品可能呈现出如梵高一样热烈丰沛的情感,或者如维米尔一样优雅宁静的笔触,抑或是如波洛克一样无意识的灵感喷洒。人类观者在观赏画作,探讨艺术风格,猜测艺术创作者难以把握的内心世界时,根本不会考虑到面前画作的创作者是没有情绪也没有意识的机器。人类艺术家是否有能力在这种挑战下胜出,而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呢?尤瓦尔赫拉利提醒我们:“这可能要看艺术是如何定义的,如果说听众觉得美就是美,而顾客永远是对的,那么生物统计算法就有可能创造出历史上最佳艺术。但如果艺术是一种比人类情绪更深层的东西,应该表达出超越生化震动的事实,那么生物统计算法大概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1]有趣的是尤瓦尔赫拉利的这一观点与中国美术理论家郑午昌的观点有暗合之意,郑氏在《现代中国画家应负之责任》一文中指出:“顾国人对于画之认识,无非为欣赏的装饰品,画家亦自认为供人欣赏之艺士,或自认为藉画自娱的名士,此实无历史观念世界观念者的短见,倘一估量画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价值,则当自觉画之作用,不仅在供人欣赏,而能画之士亦不当仅以画为自娱自食之物品,而负有一种重要的文化建设或保存之使命。”[2]如此看来,当代绘画艺术的定义如果不发生改变,不摆脱当代商业社会所制定出来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话,未来的美术家前途可忧,或许我们的当代艺术家们真的要思考如何超越技巧的、功利的层面去考虑艺术问题,又或许在未来没有新的故事发生前,我们可以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再次寻找解决当下绘画艺术创作问题的思路。

一、传承文心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着最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单从绘画领域而言,先辈画家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从手中把玩的器物装饰到高约数丈的雕梁画栋,从不起眼的草间小虫描绘到高山大川的传神写照,从富丽多彩的皇家气象到黑白宣淡的文人情怀,从细致入微的写生再现到信手寥寥的逸气挥洒,每一种风格都是一个画家终其一生的艺术探索与追求。他们的艺术创作是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上,带有强烈的民族审美特色,他们代表着这个民族最美最善最真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的实践如果能被当代的美术家吸收消化运用,必将开出最美的艺术之花。中国的绘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时期便被赋予了规鉴君王、教化民众的道德伦理功用,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藉同功,四时并运。”[3]由于绘画的作用符合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而被看作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特别是人物画被赋予了神圣而重要的使命,承担着移风易俗、塑造王政形象、对个人和社会进行教化的目的。宋以后人物画式微,山水、花鸟画渐被作为文化精英的文人阶层视为观道畅神、抒写胸臆、怡情养志的重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绘画对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质、反映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以来,绘画更是成为改革文艺、启蒙民智、倡行美育、抵制异质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的绘画创作中应该延续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并赋予它新时代的独特风貌。二十世纪世界画坛经历了一个从艺术理念到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在这场重大变革中,有一个基本的理念:绘画是表现生命、表达情感、传递精神的艺术形式。毕加索曾说:“有那么一条中国谚语,它道出了绘画里最妙的东西:不该摹仿生命,而应该作为生命而工作。”如果艺术创作是为创作生命而工作的话,人类文明最近百年的技术技能的发展无疑为这个艺术生命创作出了物质躯体,但为它注入精神与灵魂无疑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众所周知,东方文明为世界现代艺术贡献的精神财富相当可观。东方绘画及文化思想曾经全面的影响着欧洲现代美术的变革,这一点在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得到充分印证。秉承这种理念的绘画探索,中国已经早于世界几百年,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论述,这些都保存在我们的中国画论中。中国的文人画早已形成了完整的“道与技”的人生化、哲学化的艺术体系,这样的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强烈最根柢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先民对仁义道德的恪守、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生命造化的热爱、对一切真美善的接纳、对灾难痛苦的不屈、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而且这种精神已经转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被现代人所继承。中国绘画的文心文脉扎根于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汇合,“画者圣也”,他将天地造化之无穷收摄于心,以纤毫之笔现万象之形神,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庄生曰:“技进乎道”,佛家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优秀的画者从来都不限于个人的情感与得失,而是立足于天地之大德,人类之大仁大爱。这份对万象万物的观照,对家国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才能够化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推动艺术的发展与革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4],画家应该以中华民族的文心文脉为根基,开启中国绘画的源头活水,塑造出中国绘画特有的风貌与品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他反映在家的心灵中、画笔上,只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艺术作品。术家们不需要邯郸学步,只要立定精神,“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就能够“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5]

二、气韵生动,提升心灵境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利用人类最短的时间取得了经济上的崛起,西方学者开始再次审视不断焕发新鲜活力的古老东方智慧,西方哲学家们开始取道中国,从而去除他们身上那些黏着物的依附,重新创造出思想的路线和行径。[6]而东方的禅修实践则激发着西方人去关注自己的意识,感受自己的心灵,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或许我们的艺术家更应该做的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创作的连接与启示。时代有新变,万物变迁,造化生成,变化是宇宙永恒的规律,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有变者,有不变者。不变者是中华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7]能够坚守这不变者,才能够“得其环中,一应无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新生,形成新的面貌和格局。中国艺术向来负有传承文化的使命,然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明成果浩瀚。仅以文字典籍一项而言,现代人终其一生也难以遍读。幸运的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华之先贤担心中华文化之陨落,而苦心孤诣创立起了中国美学体系、美术理论体系、美术实践体系,而现今三者的研究既有成果又有教训,但民族文化复兴之动力,使得过去相对独立运行的三者应聚力于融合与交流,特别是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对历代书论、画论的聚焦与解读,为艺术家科学地对待文化传统,进行艺术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核心的内容与必要的基础与条件。中国古代的书论、画论对关于艺术创作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在关系的探索,有非常完整、严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尤为珍贵的是百千年来这一体系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战争的颠覆而改变过。从魏晋谢赫的六法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路经张彦远、荆浩、王维、郭若虚、苏轼、董其昌、恽寿平、沈宗骞等文士阐述直至石涛和尚的“一画”论,这些民族文化凝结者们围绕着“道与技”的文化主脉而做出各自不同的时代探索。在不同时代的众多言论中,看似所说纷纭复杂,但若细细梳理来,脉络颇为一致,对创作技法问题的探讨属于变相,如“形似”、“神似”、“笔法”、“墨法”“敷彩”等话题的讨论会随时代而变,但促成这些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即决定因素不变,这就是“道”。道是中华一元文化的本源,道是中华民族的宇宙观,道是一、是神、是气、是内在规律,宇宙造化一切存有皆含道。先哲认为“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艺者,道之形也”,“艺成而下,即道成而上矣”,“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作于宇宙法则的道,经历数代圣贤阐述而内化为人的人格与胸次,以心的概念开启了人的精神内在与物质外在的连接。于是在书论画论中就有了“心画”、“中得心源”、“画者从心”、“心手相一”等论述。谢赫六法向被古今艺术家推崇,而六法之首“气韵生动”则被作为艺术家的绝对精神而存在着,成为了艺术作品的最高评判标准,具有统摄其他五法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中国绘画艺术“写神”与“写形”的造型观。先哲认为“气”是造化生成的本初与原动力,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道寓于气中,人观造化而味道,以心应道之生生之气,心动则气动,气动则神灵现,妙手得之则能为万物传神。艺术家如何达到气韵生动之绝对精神境界呢?古代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谓生而知之,一为学而知之,生而知之,不可学,而学而知之则可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脱却胸中凡垢。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格、胸次、心灵的外化形式,想要从根柢上解决艺术创作的问题就要提升艺术家的心灵境界、人品胸次。儒、道两家的功夫皆从“静”与“虚”中来,而中国的艺术精神也自这二者中出。至此二境界皆为“道”境,儒道两家皆强调要节制人做为生物存在的内在欲望以及因对外物之欲求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个人情绪,只有摒除私欲,将自己的心灵状态调整到与造化万物同体的绝对精神时,才可以得到造化的启示,创造的灵感。当然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消除掉艺术家的个性与个人体验,而是提醒艺术家我们先天具有与宇宙万物连接的深层意识,如果过分执着于个体的欲望与情感,便会形成心灵执念的巨大障碍,使人无法与这绝对精神的“道”境相连。超越小我才能提升至“虚”、“静”的心灵境界,增加心灵的感受力与敏锐性,才能够体验“一粒沙中一世界,一朵花中一天堂”的无限,“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澄怀味道”确实是真实可修的实践。在古代,“气韵生动”至少有一部分是以泛神论作为其思想基础的,为我们静心的实践增添了玄的成分。但通过古人的阐述,至少可以得知艺术创作与人的精神境界的关联程度。中华民族的艺术会为人类社会提供可参考或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案,华夏子孙可以超越个人情绪体验,抛却个人生物欲望追求,而将心灵和生命调频至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绝对精神境界相连接,乃至调频到与全人类最纯粹、最美好、最伟大的精神境界相连接,那么艺术家终将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力与创造力,创作出伟大、感人而生动的艺术作品。

三、知其变化,守其不变,与时代俱进

中国绘画诞生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在这种宇宙观的统御下中华文化自有独特面貌,绘画欲要在新时代传承与开拓,并能够葆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需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动人的艺术作品皆有共性,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置于当代仍然能够经得起解读,耐得住品味,我们需把这些共性与规律找出来,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创作的艺术高度。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去伪存真,舍末执本的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反复验证与超越,学习已有经验的精髓并在实际运用中求证并创新,我们应当把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艺术规律继承下来,才能在当代的创新中激发更大的活力。在中国的绘画史中有多次复古运动,其本质是借古开今。老子认为天下之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当一种绘画风格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必然会积习成弊,百疴丛生,因其僵化而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每一次复古运动实质上是返回到绘画艺术的本源,以其艺术的根本规律来创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来解决当下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复古不意味着泥古,“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古人创立下的法度,今人继承使用时应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一味恪守终会将人缚之于法。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在变化与不变之间,循得适当的切入,以此为宗,统领万法,方能够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中国绘画是表现心灵的艺术,是艺术家心、性的具体体现,而不囿于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因此无论从绘画空间的处理还是从自然物象的描摹,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产生的根基是全然不同的,即使大革新后的西方现代绘画其同样注重心灵与情感的抒写,但其最终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与中国绘画呈现不同的面貌。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之初就确立了它的基因——以艺宏道,对艺术品格的判断亦离不开道德的洪规,尽管儒道释三家对道、德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对绘画皆持相同的态度,无论是多么精湛的技巧若不能够反映高尚的人生意境则难入品流,也因此中国绘画重视画外之意,重视气韵生动,这一要求使得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者的人品一起被作为审美对象,艺术家的人格境界决定了他作品的艺术高度,如若艺术家心中填满名利世故,未留出一片清静虚空之地,恐怕难以获得天地造化之意度,自然生机之妙造。因此中国绘画格外重视画家技巧外的修养,只有将人生境界的领悟与绘画技巧完美合一,达到形神俱得,才能入中国绘画之妙境。在这种绘画创作观的统摄下,中国绘画作品所呈现的空间便超越了西方所谓的时空观,超越了三维空间的再现,进入了一个彻天彻地、彻古彻今的心灵境界。中国绘画也讲师造化,也讲天地蒙养,也探求万物万象的理法,但其传写性(写实性)皆为画家创造心的灵境而存在,“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只有技巧与心灵境界合一,才能够创造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贯通古今、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品。

四、澡雪精神,融小我入大我

坚守范文篇7

【关键词】融媒体;播音主持;坚守;创新

2020.05主播在线随着融媒趋势的加强,媒体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不仅拥有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也促使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向新媒体领域转型。但是,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而新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受众关注,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播音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在融媒体时代更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播音主持人要不断地创新主持语言和内容,迎合受众的需求,还要在创新中坚守住原则,提升主持特色和人格魅力,进而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人的特征

1.播音主持节目多样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比较中规中矩,没有过多的新意。而在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不断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在主持节目的时候甚至使用大量的网络语言,这也使得播音主持节目类型日渐多样化。2.受众群体越来越庞大。在传统媒体占据媒体主流地位的时代里,受众局限于通过单一的媒体方式获取信息,播音主持人面对的受众数量相对比较固定。随着媒体的更新换代,播音主持人面对的受众数量大大减少。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节目和信息,播音主持受众群体数量随之增大。3.主流话语权逐渐削弱。在融媒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媒体技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受众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机会,受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人,这对电视的主流媒体地位造成一定的冲击,播音主持人的主流话语权逐渐削弱。4.节目播出不受时间限制。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若是想要听广播看电视,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才能收听收看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融媒出现后,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收听收看节目,节目播出不再受时间的限制。播音主持人能够通过网络与受众沟通交流,进而获取更多的关注。

二、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人的创新

1.提升业务能力。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广,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现阶段的电视节目中,不仅现场直播内容逐渐增多,现场连线环节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能够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掌控好现场的氛围,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直播的准备。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需要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新闻事件,对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说明,实现与受众的良好互动。2.创新话语方式。融媒体时代,随着传统媒体地位的下滑,传统媒介的传播理念逐渐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媒体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实现思维理念的转变,探究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实现播音主持话语方式的创新。因此,播音主持人要秉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多研究受众心理,做出受众欢迎的节目。3.掌握融媒体技术。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以积极的态度去接触新媒体技术,并发挥融媒技术的优势,实现节目的创新。因此,播音主持人既需要具备节目制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还要适应融媒环境的特殊要求,不断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如影像、音频、远程交互等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融媒体技术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可视性,提升播音主持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进而提升节目的影响力。4.创新播音主持工作。融媒体时代为节目的制播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途径,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充分利用好融媒体优势,实现播音主持工作的创新。播音主持人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直播,可以增强主持人与受众间的互动,通过互动获得建议,对播音主持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进。因此,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需要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其中,创新节目形式,设计多种互动环节,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受众的实际需求,对播音主持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创作出符合受众品位又具有高品质的节目,使节目在整体上显得更加完整和协调。

三、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人的坚守

1.坚守语言的规范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网络语言涌现出来,其不仅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还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但是网络语言与播音主持工作运用的语言在本质上存在着区别,所以播音主持人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要坚守语言的规范性,区分语言使用的语境,正确运用网络语言。2.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在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节目的创新。播音主持人不仅代表着广电媒体的形象,还关乎着舆论导向,所以播音主持人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向受众反映真实的民情民意,发挥播音主持人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3.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人,必须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白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切忌在创新的名义下哗众取宠,避免为博眼球而做出有失职业道德的言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播音主持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人文修养和思维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者节目的质量,规范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为受众传递正能量。融媒时代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不仅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因此,播音主持人要全面掌握融媒时代节目理念、传播规律及方式,创新播音主持风格,遵循播音主持人的工作原则和道德底线,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环.融媒时代播音主持的坚守与创新[J].视听纵横,2020(01):74-76;

[2]魏勤.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9(24):95-96;

[3]路建宁.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的应变与坚守[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189-190;

坚守范文篇8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在平凡岗位上要有所追求。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不能缺失对工作的伟大追求。岗位不一定非要高大上,岗位可以平凡,但工作不能甘于平凡!越是身处平凡的岗位,越是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但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更不能意志消沉,消极对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岗位上的伟大追求,是积极的工作态度,也是健康的工作理念,更是务实求真的人生态度。“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劳动不分贵贱,岗位不分高低,、在自已的本职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以不平凡的业绩来赢得群众赞誉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我观看了历史记录片《雪上作证、青春不悔》、《奉献》后,我更加坚信了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的坚守和伟大,虽然他们岗位平凡但是却一点也不平庸,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作为普通人的依然伟大。

坚守初心、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对我们每一名工作者来说,是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坚守初心、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不仅是我们每个人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需要。一个人总不能无所事事地终老一生,应该将自己的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无论做什么,都要精诚所至,乐在其中。有句话说的好: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立足岗位做贡献。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岗敬业。多一个微笑,多一份责任与担当,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古人讲:“逊志好学以希圣,自强不息以息天”。回眸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始终坚信我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只要不忘初心,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坚守范文篇9

关键词:《我是先生》;师道精神;“真人秀”;“混搭”;综艺节目

面对大众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屏时代,电视传媒如何利用自身的媒介优势来实现电视节目的文化坚守和创新,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电视节目,走出了一条既坚守了传统文化,又实现了探索与创新的新路。2015年10月28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泛娱乐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坚守与创新——《我是先生》节目研讨会”在北大举行。与会学者们对《我是先生》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形势下挖掘文化内涵、探索节目创新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它打破了文化节目叫好不叫座的魔咒,成功实现了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我是先生》是山东卫视联手唯众传媒共同打造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导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于2015年6月21日开机,于2015年7月5日首播,其后每周日晚21:20播出,在各大卫视真人秀节目扎堆的周日荧屏大战中,它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严肃的主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又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它的成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电视文化节目的坚守与担当

在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夹击之下,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遭到了空前压缩。为了争取收视率,拓展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卫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真人秀”综艺文化节目。这些节目看似样态缤纷,实际雷同不少,品质参差不齐,有的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活力,但普遍存在着浮躁、浅表的倾向。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是一档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展现优秀名师为特色的电视综艺文化节目。该节目第一季邀请国内72位优秀教师开坛论道,为观众开课讲授,展现当代师者风范。这些名师,有被誉为“东方舞蹈女神”的陈爱莲老师、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李淼老师、为保护古建筑四处奔走的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老师、视传播国学为己任的古琴大师行者先生、能将英文歌词翻译为优美古诗词的中南大学“女神老师”孔玮,等等。节目播出后,这些名师在网络上积攒了众多人气,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这些教师展现了师道风采,展示了可贵的教育精神,体现了宝贵的师道传承。在当下的电视文化节目中,《我是先生》无疑是一档有特质的节目。谈及《我是先生》的节目初衷,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表示,为了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山东卫视决定重点推出一档传扬历史优秀文化、弘扬优秀名师的节目,于是就有了《我是先生》。吕芃认为,在今天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师道文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促使我们把《我是先生》作为匡正世道人心的一个具体切入点。”《我是先生》秉承“有先生,中国强”的理念,遍邀全国人气名师,拓展三尺讲台,将一堂堂“别人家老师的课”请上荧屏,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为人们展示了当代教师风采,显示了电视节目的坚守,被人们誉为“一档有担当的电视节目”。不同于明星扎堆、泛娱乐明星充斥荧屏的其他综艺节目,《我是先生》另辟蹊径,它从传承文化、教诲众生的出发点去做节目,汇聚全国各领域建树颇丰的“大神级”人气名师,或庄严论道,或展示风姿,对冷话题做热思考,在选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坚守和担当,给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现状带来了一股清风。当然,这个节目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注意讲好故事。在这些登台的人气名师背后,都凝聚着一个个有意思的中国故事: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讲授量子物理的李淼教授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一直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邱新会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从事残疾儿童教育,荷兰乐安东先生则不远万里来到景颇山寨为少数民族孩子开办培训学校……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是先生》在把不同领域的人气名师请上荧屏的同时,实际上又在发掘这些教师身后的故事,既传承了文化,又讲述了一个个中国故事,展示了这些教学名师身上的中国风格,使得节目“有笑点、有泪点、更有亮点”,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传承。在电视节目快餐化时代,《我是先生》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冷静思考。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称《我是先生》体现了“不拘一格下的文化坚守”。

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

如今,一档电视节目要想赢得电视行业的认可和观众的收视率,在于这一档节目的独特价值,它需要避免与其他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寻找自身的独特定位。《我是先生》电视节目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在当前普遍娱乐化的综艺节目当中,独辟蹊径,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优秀名师风采为己任,这既是在选题上的突破,更显示了它在当前电视节目娱乐化现状中的精神操守。《我是先生》电视节目的精神坚守,在于它弘扬了中国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韩愈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说,中国古代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传统的教育精神。《我是先生》抓住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精神。《我是先生》节目中的老师们,大多工作在教育领域的第一线,他们在三尺讲坛上传道授业,在教学工作的不同领域默默耕耘,他们来到《我是先生》节目的舞台上,把优秀的教育文化和教育经验通过电视荧屏展现给大家。这中间有在大学讲堂讲授传统文化的大学教授、有致力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有宣传保护古建筑的教学专家、有传播中国传统曲艺的古琴教师、有在特殊教育行业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员,也有从荷兰来到景颇山寨教育少数民族孩子的外籍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领域默默奉献,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他们有着在教育领域的独特坚守,更有着在教学领域的独特理念和精神风采。《我是先生》节目把国内教育领域教师的不同风貌加以展现,弘扬了传统文化尊师尚教的精神。在节目中,不同的教师以各自的登台论道为观众展示了不同的教育精神。北京大学的赵冬梅老师以杨家将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别,为大家展示了教育的求真精神,她和马未都先生就“司马光砸缸”展开的对话,更是体现了教育对话和教学相长的一面。山东大学的单大卯教授,则让观众看到了以生命激情讲课的风采,他的“教师有激情,学生才会有激情和热爱”的表达,让人们感到了教师从业人员的拳拳赤子之心。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卢稳子老师和聋人博士郑璇的热舞教学,更是让观众看到了老师们在不同教育领域的默默奉献。《我是先生》的这些节目,展示的是不同教育领域教师们的辛勤耕耘和精神风采。与才艺比拼类“真人秀”不同,《我是先生》节目没有过分追求炫目的荧屏效果,而是侧重师道精神的传扬。参加《我是先生》节目的各位老师,平时大多默默耕耘于杏林,不具有其他达人秀类节目参加人员炫人的才艺,他们在舞台上的展示,大多是平时在讲台前的本色展示。它因循每位老师的特点,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包装效果,大多根据老师自身的特点自然展示,形式质朴,甚至可以说粗粝无华,节目“真”而不秀,引人动容。与其他综艺类节目走年轻化路线不同,《我是先生》节目登台的教师大多有一定年龄,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卓有建树,有的在教育教学行业默默奉献五十余年,虽然节目也有不少年轻教师,但节目中大多数教师有一定的岁数,这与节目注重于展现优秀名师的栏目定位有关,也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宗旨相称。在节目中,有不少教师身穿汉服等传统服装登场,他们在教学和生活中也身体力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这也与《我是先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相一致。尽管如此,《我是先生》也不是简单的优秀教师总结大会,它遴选的教师都是不同领域的人气名师。这些教师或振道于杏林,或担当于一隅,或激情满怀,或有过人之才艺,展现了各自的卓越风姿。制作方唯众传媒总裁杨晖表示:“我们选择先生有四个标准:讲课有实力、教学有成果、表达有特色、为师有情怀。”可见,这些登上《我是先生》节目的人气名师,都有着各自的执著与担当,展现了不同的风采和精神。节目中不乏有教师以才艺展示的方式亮相舞台,这些展示大多结合不同教师的特长,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大体是不同教师在三尺讲台前的本色展示,既寓教于乐,也让观众看到了教师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激情和追求。

三、在节目形态上的探索与创新

坚守范文篇10

人生在世,看重什么,轻视什么,往往可以见品德、见操守、见境界。组工干部集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于一身,岗位特殊、责任重大、社会关注,在名与利、权与责、做人与做官等方面,必须有所坚守,有所舍弃,时时绷紧“公道正派”这根弦,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做到去俗求雅、去懒求勤、去庸求进、去贪求廉。

要把信念看得重一些,把功利看得轻一些。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照亮人奋勇前行的灯塔。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一旦出了问题,必然会走向堕落的深渊。芸芸众生,昏昏噩噩、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者有之;信仰坚定、品德高尚、一心为民者有之。崇高与卑微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组工干部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有自身正当的利益需求,但对利益不能看得太重、追得太多、求得太急,否则,看来看去看花了眼,追来追去追乱了心,求来求去求掉了魂。对于组工干部来说,外面的世界变化再大、诱惑再多、吸引再强,也要固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做到理想不灭,信念永存。伸手要来的、他人送来的、不义谋来的,再大也是小利益,事关大局的、事关群众的、事关形象的,再小也是大利益,切不可贪图个人“小利”,损害党和人民的“大利”,自觉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唯有如此,思想境界才会提高,生活情趣才会健康,精神追求才会高尚。

要把别人看得重一些,把自身看得轻一些。在组织部门工作,特别是在关键岗位上工作,社会上往往会高看一眼,厚爱一份,敬重一层。在这种情况下,组工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要经常告诫自己,别人看重的可能不是你的为人、不是你的品格,而是你所处的部门、你手中拥有的权力。有一篇《为官当如水》的文章说,水往低处流,往洼处聚,甘居下位,愈低愈安静。身为组工干部,一定要学一学水的姿态和雅量,主动放低姿态,放下架子,放后位置,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得重些,把自身看得低些,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多想想他人的好处,多体谅他人的难处,甘为“人梯”,甘当“嫁衣”,甘做“铺路石”。当然,组工干部所做的“人梯”,不是商场里的电动扶梯,不分对象的一并传送,也不是高楼里的电梯,人家想上几层就到几层,而是当干事创业者的“人梯”,当埋头苦干者的“垫梯”,当优秀年轻干部的“扶梯”,主动将他们送到适当的岗位,发挥特长、增长才智、经受锻炼、健康成长。

要把品位看得重一些,把职位看得轻一些。有人说:进了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这种进步,决不仅仅是指职位的进步,而是指思想品德的提升,道德修养的提升,能力水平的提升。功名利禄不过是身外之物,官场也不会有永远的羸家。只有品位才是伴随终身的财富。品位源于品质,修养源于修炼。这就要求组工干部不必强求外在地位的拥有,而应把能力和水平的进步作为主要追求,看淡权力、看淡名誉、看淡地位,努力升华思想境界,培养高尚情趣,丰富精神生活,做一个心态积极、心胸开阔、心身健康的人,做一个政治上、生活上、情趣上都有品位的人,以品位的提升促人格的增值。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品位有多条途径,重要的是要正确把握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有雅俗之分,俗的要主动扬弃,雅的要积极培养。当然,“雅”也要把好“度”,决不能成“癖”。否则,就会成为别人公关的“软肋”,成为糖弹攻击的“靶子”。

要把为人看得重一些,把为官看得轻一些。组工干部肩负着“选贤任能”的重任,但不一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这就需要组工干部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理解进步与提拔的关系,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官是一阵子的事。身处组织部门,就要自觉做到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把职务晋升当作个人进步的唯一标准。否则,越比越空虚,越比越失落,越比越痛苦。一位艺术家说得好,“艺术成就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品成了最后的较量”。其实,搞艺术如此,从政亦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能使人圣洁无比,也能使人腐化堕落。组工干部因为“位高权重”,往往容易成为一些人“公关”的重点,甚至成为被拉拢腐蚀的对象。组工干部要时刻牢记:权力是把双刃剑,手中握有重权就象身处悬崖绝壁的峰峦,放眼望去,确实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如果还不满足,非要贪婪地往前走,就会由无限风光跌入万丈深渊。在组织部门就要自觉做到“四慎”,即慎欲,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慎权,不做权力的奴隶;慎微,不让小节毁了大节;慎言,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视责任大于天,把锤炼党性、修炼人品、提升境界当作终生的追求,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干事,公公正正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