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3:19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1

一、历史教学的困境下,必须探索教学新模式

造成目前历史教学的这一闲境,不是简单的人为因素,而是客观和主观综合形成的。

(1)客观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人们对基础学科的未来功用进行了实用主义评判,社会普遍认为历史是一¨可有可无的“选修学科”。用经济学的价值评判一个学科的重要性,本身就是一个悲哀。历史学科本身性质(它的复杂性、政治的工具性、阅读的困难性等)决定它小是一门显学,在学牛和家长思想意识中对它的认识是一个扭曲了的反映。学校的经济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多媒体设备不能很好的配备等.“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句话道出了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扮演的角色.所以社会上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2)人为因素。第一、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内在联系人为的割裂。学科的纵深发展,促使学科越来越细化,而人为就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第二、高中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第三、教育工作者本身素养的不足.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观念滞后、不能很好利用多媒体等。客观和人为的因素,促使历史学科处于令人“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困境的因素很多,其中很多客观因素我们目前是无力改变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让社会理解、懂得历史学科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历史就本身学科性质而言,很难与其他动态的学科相比,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理解历史就变得相当困难,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得解放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思想,除了课堂内的教学,也应该关注课堂外的教学,利用博物馆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尝试。

二、博物馆的教学意义

二战后各个同家对博物馆的现实意义的重视,博物馆的建立在各个国家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着,我国相关法规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免费开放法规的出台,使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高峰期。博物馆具有收

藏、展示、教育和学术研究等功能。而教育在其功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现代博物馆寓教于乐的作用日益突出。博物馆既是地方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华文化的产物。由于传统教学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对于课本上的东西,限于篇幅和语言文字具体性,学生只能强行记忆.缺乏具体的认知感。而强记的结果就造成学生对历史形象的误解和厌恶感的产生。如对鸦片的危害性,课本和老师不厌其烦的强调,可在学生的脑袋里还是模糊一片,缺乏对鸦片危

害性的具体认知。历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感知历史。如果带领学生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看看馆藏内当年鸦片吸食者的图片和浮雕,学生肯定会留下吸食鸦片可怕具体的记忆。再组织学生去虎门炮台感受当年林则徐带领广州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硝烟的场景,肯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博物馆中,博物馆传承和散播中华文化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数字化出现,对历史教学来说不啻为一件好事。博物馆将馆藏内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放置于网络端.老师在教学时把所需要的图片下载下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相信中国历史生的史实确实是真实的,从而形成文化和民族的认同感。

如何理解古人,感知真实的历史概况?我们不能穿越到古代历史的现场,亲身经历历史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却可以利用博物馆中大量的历史信息,我们就能无限接近历史、感知历史。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抽象思维在具象基础上

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很好的衔接.不啻为教育的失败。当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唐朝灿烂的文化,我们可以从故宫博物院网站上下载大量唐朝的诗歌文献和山水画图片,以及著名代表人物的画像,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内心感受,共同感受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教学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将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清楚地解释给学生。古代政治制度离当代又太远,再加上学生本身知识和人生经历的局限,对古代政治制度难免产生相当陌生感。因此当我们每学习一个政治制度时,尽量从博物馆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如儿品中正制度,可以从博物馆网站上下载当时文官和武官的朝服的图片,上品官员奢侈生活画面的图片。如六部制度,可以将博物馆内六部的办公地点和对皇帝的奏折文献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六部是如何具体办公的。

三、如何将博物馆资源引进历史教学之中

随着全球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在教室进行简单的讲授。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私立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美国很多州开始建立博物馆学校就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而我国博物馆的普遍建立也为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供便利。如何有效的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和多样性,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文化的产物,而历史知识又不仅限于课本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多获取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很有必要。对当地博物馆的参观,不仅让学生懂得知识不只局限在课本里,获得如何攫取课外知识的技能;再次,让学生深刻感受当地先贤们奋斗的英雄业绩,加强历史的感知和爱国热情。

(2)利用博物馆的网络资源。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亲临感受博物馆涉及课本所讲述的历史时,我们只能选择网络资源。而各种博物馆都开始数字化,就为我们教学大开方便之门,如民俗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自然

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等。我们历史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在全国博物馆都能找到一些资源。将这些博物馆展品的图片,用于ppt中,让学生自己识读、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如长征,可以在革命博物馆网站下载当时红军过雪山草地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2

关键词 博物馆 青少年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博物馆的存在意义在于将其藏品与当地的公众生活联结起来,当代博物馆具有教育、研究、收藏三项基本功能。当前教育教学现状表明,博物馆必然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人们理想的终身教育场所。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将博物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与学校的课堂教育联结起来,是现阶段博物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1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概述

全球博物馆达上万个,地域差异使博物馆富有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从而带来对青少年教育的不同作用。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已趋于大众化,已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国当前的博物馆建设相对落后,博物馆对大众免费开放的现象也是近年来才出现。虽然国内博物馆数量有所增加,但总有馆藏不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情况阻碍着博物馆发展。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与作用被逐渐重视并对其进行不断改革的今天,博物馆中的青少年数量还是有限的。

2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的联系

2.1博物馆是青少年的校外校园

在参观博物馆时,一般都有专业人员对博物馆的陈列进行历史文化的专业讲述,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可看作是另一种实物性教学。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学虽然区别于校园教学中对书面知识的单纯讲解与灌输,但却作为校外校园,以实物对青少年展现历史与文化内涵。如民族博物馆,在介绍讲解过程中,通过对民族服饰及生产生活用具来了解地区性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等。由此可见,博物馆是青少年的校外校园。

2.2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存在互动关系

博物馆与青少年的相互依存促进关系正是其互动关系的外在表现。从青少年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会带来新奇思想的展开和问题,带动思维活跃度,通过博物馆讲解人员的专业介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其藏品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以便对学生的这些发散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与巩固与文物相关的知识。从博物馆角度来看,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激发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参观积极性,从而让青少年接触到更多知识,了解更多文化内涵,发挥博物馆真正的藏品育人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见,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互动关系。

2.3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紧密相连

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博物馆是青少年接触历史文化的校外平台,而青少年是博物馆馆藏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与传承人。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直观性教育与青少年对博物馆的重要促进作用,让博物馆发挥最大潜力效能的激发作用,都是其互相依存关系的重点体现。青少年教育中不仅包含知识储备的扩大,更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而博物馆能对这两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3.1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创新即基于现有的良好成果,结合当下状况进行新的创造与发展。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物质时代,创新精神是青少年应重点培养的精神,社会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造、发展、创新、吸收,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在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培养中,博物馆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博物馆内的馆藏展品不仅是珍贵的藏品,更蕴含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艺术、生态、历史、科学等文化,这些文化源自当地及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是历史为人们生活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各方面文化精华的凝结与升华。通过博物馆馆藏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3.2有助于青少年爱国精神的养成

爱国精神是作为公民最基本的精神素质。博物馆肩负展现历史的重要责任,不仅应传承中华文明,更应注重其传承质量。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应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博物馆中历史文物的展出,是对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行培养和激发的最佳手段,通过其讲解让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辉煌,不断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3.3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究精神

博物馆的馆藏品都是具有一定历史内涵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肩负承载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究的精神。青少年在心理层面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形成与完善时期,博物馆的藏品文化熏陶能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兴趣,对历史真相的主动探究。通过博物馆馆藏资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厚重感,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真相的不断探究精神与欲望,真正促进青少年主动学习。

3.4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

博物馆是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场所,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与升华,通过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被发掘研究直至陈列于博物馆展台之上,这之间不仅包含了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贡献,更蕴含着中华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历史人物和文物的背后是大量的历史知识,对青少年的成长与知识储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能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历史、接受知识,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教育中,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作为青少年的又一所“学校”,博物馆要想让其陈列的各种物品物尽其用,发挥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的建设与发挥,而青少年也必须依赖博物馆来实现自身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意识与探求精神的提升。因此,青少年教育与博物馆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要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博物馆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以促进教育效果的直观体现。

参考文献

[1] 周金星.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李晶.我国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3

关键词 数字历史博物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63-02

1 前言

数字历史博物馆的模式起源于发达国家,我国2003年成立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数字历史博物馆发展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将数字历史博物馆应用于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应用数字历史博物馆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清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即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浏览互联网资源,首先要能够将博物馆资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内容十分丰富,要选取合适的内容安排、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

如在讲授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就可以将有关长征的博物馆资源进行遴选整合,然后组织学生们进行观看。如在陕西数字博物馆中不仅有延安革命博物馆、吴起镇博物馆,可以从长征的源头出发带领学生观看长征过程以及期间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让学生能够如身临其境感受当时一碗青稞救战士,半壶饮水众人尝的艰苦岁月,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刻体会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又如在讲授古代文化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秦陵兵马俑等的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通过观看秦陵兵马俑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秦朝的繁盛以及后来的衰败,然后结合教材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总结认识秦朝的灭亡原因,以及秦朝统一天下对后来的影响,增强历史记忆。

数字历史博物馆往往不能准确表现传达教材内容,而教材内容往往也不能直观地展现历史,但是数字历史博物馆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将古代的历史以及文物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和背景,也更加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1]。

3 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应用模式

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不仅需要把博物馆中的资源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相结合,还需要将博物馆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历史博物馆资源应用到课堂中。

利用问题探究的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了解历史的基础之上去观看数字历史博物馆,同时给学生设置一定问题,然后让学生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寻找答案,这样大家在观看的时候就不至于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真正能够从中获得知识,既强化了大家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的目的性,还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创设一定的情境模式 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历史画面感,在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设身处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思考。

小组探究模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定的探究小组让学生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进行历史学习,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任务,通过评比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从而不仅在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的实践能力上获得了提高,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教师不能每节课都让学生参观数字历史博物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虽然会增加,但是不利于知识的整合和吸收,初中生还没有很好的知识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可以第一节课先讲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一些概念上的问题,然后再进行上机课让学生进入数字历史博物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刻了解,也可以通过每个同学展示利用历史数字博物馆学习的成果,最后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的方法,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应用数字历史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需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利用数字历史博物馆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同时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博物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明确选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再以长征为例,是引导学生们观看时对当时的路线,还是观看当时的文物更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是观看当时的一些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还是观看一些保留的书信物件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这都是应给予认真思考。

其次,在数字历史博物馆的使用过程以及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要看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否能够主动和其他学生交流合作,是否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能够准时地完成任务,是否能够运用多种技能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等,只有准确地评价学生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才能够培养学生们探究问题和运用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具体的提升和进步[2]。

5 结语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均应是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必然要适应这个趋势。利用历史数字博物馆资源促进教学很有必要,应加以认真研究,以更好地利用数字博物馆中的丰富资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更深入地推行素质教育[3]

参考文献

[1]阙仁镇,杨玉辉,张建平.基于数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探究教学:以西湖文化数字博物馆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4

关键词:博物馆;历史情境;展示;台湾;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59-02

博物馆历史情境的展示是一个文本再创造过程,是将概念思维转换成各种直观形式的展示,这种文化符码解读受到了物质条件、文化背景、语言符号等限制。其在有限空间内展示博物馆特殊语言,让观众直接感官的解读,使其文化价值得到体现。莉沙·罗伯茨(lisa Roberts)谈展览与诠释:“博物馆有职权来选择、解释及呈现他们认为有价值或意义的文物。文物被抽离原始时空背景及功用后,往往会赋予新的意义,并且常隐含不自觉的利益关系,有些博物馆从业人员忽略了展览其实在本质上是一项诠释(Interpretation)行为。选择和安排文物的过程,在根本上即为一种展览的构成者,对文物的诠释亦是如是。”

但是,博物馆历史情境的展示,比莉沙·罗伯茨诠释单纯的文物展览内在的逻辑要强。其必须运用文物将一个一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突破了单纯文物展览。但长期以来社会人文科学的二元对立思维也介入到博物馆的历史情景展示理念。同时博物馆毕竟是西方产物,在国内历史情境展示理念不可避免西方文化偏见的限制。那么如何突破这种限制?本文试着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神缘部分展示为例,探讨博物馆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通过博物馆空间叙述,如何将历史情境的叙述与博物馆展品的文本互动转变展示出来,从而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概念,展示海峡两岸文缘相承,同宗同祖认同的构建。

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真实》(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出版,以文化结构论的立场,突破了许多二元对立的概念。在社会人文科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博物馆的展示发展或多或少受到这一人类学概念的影响。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在《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真实》提出以文化的视野来看历史,强调文化如何制约(condition)历史,突显文化如何在历史中繁衍(reproduce)自己。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神缘部分展示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部级专题博物馆。这样一座政治性与专业性结合的博物馆,其陈列文本叙述的背后涉及国家认同或族群认同理论。从目前可查的材料,关于国家认同或族群的认同的理论大概有原生论、结构论与建构论。原生论(primordialism)认为共同的血缘、语言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族群认同基础,族群认同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客观的有形文化与血缘基础上,亦被称为本质论;工具论(instrumentalism)强调族群认同随情境(context)而调整,也被称为况遇论 (circumstantialists),族群认同作为追逐集体利益的工具(故称工具论),甚至是族群菁英为了竞争有限的资源而建构的,所以也被称为建构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基本陈列《闽台缘》则采用的原生论,提出闽台关系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整个陈列以此为基础,分为七个部分二十一单元进行布展。

该博物馆自2006年5月开馆以来,在海峡两岸有一定的影响。2006年5月审定组认为整座博物馆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定位和政策的把握都非常准确,展示的角度也十分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特别是综合主题馆,通过闽台“五缘”关系,分七个部分全方位地展示了福建与台湾深厚的渊源,凸显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十套推出《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作为全国十座有特色博物馆专题介绍。2007年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评选中,闽台缘主题展被评为“最佳内容创作奖”。从观众的反馈上看,如台湾江丙坤先生参观时说,因为自己也研究过台湾历史,的确过去很多在福建的我们的祖先,渡过海峡,到台湾来发展,他们是蛮辛苦的。从刚才的那个图片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先民怎么样在台湾开垦,过去祖先渡海来经营台湾的这种苦难精神,值得我们追思和纪念。台湾林丰正先生说,参观这个博物馆,让我受到很多感动。他还说,台湾文化就是闽南文化的延伸、传承,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台湾话其实就是闽南话。认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展览的内容丰富,是一座质量上乘的精品工程,参观者到这里参观能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如何通过历史情境塑造,通过博物馆空间叙述,将历史情境的叙述与博物馆展品的文本互动转变展示出来,从而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概念,展示海峡两岸文缘相承,同宗同祖认同的构建呢?

首先,在博物馆人与人、人与物的历史情境展示中,神缘部分相对于法缘部分的展示,更能突出文化结构的特质,侧重展示两岸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在历史情景的展示中,“展览是博物馆呈现价值的容器,但是价值不全然是美的、艺术的,同时也是记忆或符合的感应。展品是展览语言的必备品,同时也是一项媒介物,从传统的价值,到现代性的展览意义、知识、经验、环境布置与社会发展,同属博物馆展览要件。”因此博物馆展览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与价值取向有重大关系。因为是对台交流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神缘部分展示,通过诸神同祀阐释了闽台关系的发展,是与福建人民移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活动相互融合。这个部分分为道教信仰、佛教信仰、民间信仰三大部分。其中,道教信仰展示了道教南北两大派系,全真教和以正一教。运用实物与图片对比,体现了道教同源、道教诸神同源。如通过图像具体展示台湾宜兰县再兴宫的法主公香火是由福建德化县的移民带去的,宜兰县苏澳晋安宫的法主公是福建永春人传去的,台北大稻埕的法主公庙是从福建安溪县分香的,从而使得道教历史场景展示得到一一体现。佛教信仰,则通过连横所记,台湾“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运用一个个历史人物展现了佛教同宗,同时模拟闽台龙山寺建筑模型展现佛教的传承。民间信仰部分,求个同字,展示了闽台两地同建城隍庙、同筑土地庙、同祀妈祖娘、同拜关帝爷、同尊大道公、同崇开漳王、同祭郭圣王、同求临水娘、同信王爷神、同仰青山王、同供三山神。这些部分展示,通过诸神同祀这一概念,有机将各个历史场景串联起来。“当在一个传统社会中,宗教通常是整合社会最主要的象征符号系统,宗教往往也就能提供一个地区或者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元素”。如佛教以其内在的超越性与永恒性,来面对外间一切外缘的实践方式。如证严法师在行动依据《无量义经》中:“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这是这种内在的文化特质,构建了诸神同祀历史文化情境。

其次,在文缘部分诸神同祀,也通过一个个历史场景仪式的展示,体现文缘相同。人类学者特纳“透过仪式,充满冲突的人群得以重新整合。而仪式不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脉络中进行,仪式实践本身更是一社会过程:它既在社会冲突或变迁的脉络中发挥作用,也产生社会本质的改变。”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展示中通过一组妈祖绕境仪式的展示,通过的闽台两地同胞绕境造景场景,体现大陆母体文化的张力。以张珣《宗教与政治:以大甲镇澜宫及其妈祖进香仪式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本,大甲镇澜宫妈祖每年会前往历史更为悠久的北港朝天宫进香。但随着庙宇地位的提升,大甲镇澜宫不愿意在臣服于北港妈祖之下。1987年,台湾尚未时,大甲妈祖便前往妈祖故地福建湄洲进香,取得了新的灵力位阶,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代表,既然位阶已经改变,大甲妈祖不再需要岛北港“进香”,而改变成“绕境”,并将绕境路线改变至嘉义新港奉天宫,不再前往北港朝天宫。至此,大甲妈祖已经成为台湾大社会的再现。参与年度绕境也愈来愈大,形成每年春季的全台盛事。仪式的性质、内容也改变了,所塑造出的台湾社会,也已有从前面对面方式沟通范围为单位的地方社会,扩展岛不需要面对面方式沟通的跨地域社会。”这种通过“回娘家”提升灵力位阶而改变社会秩序塑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是通过这种历史情境展示,这种形象的仪式场景的再现,从而体现了大陆母体文化。更从人类学仪式的角度,论述文化结构在交流中的地位。

再次,运用多种感官模式的展示,“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先是有观察、图像、肌体表达、音乐、语言;之后,而发展出文字。文字出现之后,其优点是多了一个可以极为方便地传递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其缺点是令人类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却逐渐退化。网络出现后,其本意虽然是为了方便文字的交换与传播,但却演变成注定要为人类提供一个文字以外的阅读与沟通平台。”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神缘部分展示,通过龙山寺的造景通过视听效果中加强与观众的互动,通过感应机器呈现出各种传统签语。如吉人天相、岁岁平安等祝福语。通过视听效果播放,让观众全方位体现全方位的体验历史情境。

最后,文化展示是两岸交流的公约数。运用神缘这样的文化视野来阐述历史,整合两岸最主要的象征符号以及历史情境仪式的构建,一方面,原生论在展览中内在的逻辑得以体现,论述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另一方面,诸神同祀为两岸提供最主要的元素。通过这样空间叙述,将历史情境的叙述与博物馆展品的文本互动转变展示出来,从而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概念,促进了认同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光男.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新世纪的博物馆运营,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02年.

[2]丁仁杰.进步、认同、与宗教救赎取向的入世性转向:历史情境中的人间佛教及其行动类型初探.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六十二期.台北:2006年6月.

[3]刘阿荣.族群记忆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与族群和谐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23-24日于台北教育大学国际会议厅与国父纪念馆中山讲堂.

[4]陈智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接受国家部委审定.泉州晚报,2006年05月18日.http:///gb/content/2006-05/18/content_2087588.htm.

[5]孙虹.副主席林丰正感慨“两岸同根,血脉相连”.中新社泉州2010年2月28日电,http:///20100301/n270476807.shtml.

[6]林志党.踏上泉州土地,就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泉州晚报,2006年05月23日http://.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博物馆;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98-3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承载历史和现实的平台。数字媒体作为一种迅速发展、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已经给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这也必然给处于人类文明重要交汇点的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新的灵感和方法。要努力改变场馆内的展陈内容和形式,增强场馆与观众的互动性,要深入拓展展陈对象的内涵外延,大大丰富博物馆的功能,提升博物馆的品质,使博物馆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确立科学理念为引领,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方向问题

数字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文化产品的品位要求也逐步提升,各种场馆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周到。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上,应当注重确立“四种理念”:

(一)信息主导的理念

数字时代公众接受的信息量成几何式增长,接受信息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博物馆再单纯依靠展品陈列和简单的书面、口头描述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观众更倾向于从展品中看到其背后更多的人文、历史以及艺术美感,希望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更为直观真切的体验感受人类文明。这就必然呼唤在博物馆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确立信息主导的理念,尽可能让公众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综合交融、生动活泼的感觉形式,系统还原展品的人文、历史原貌,进一步展现展品的历史品味,升华展品的艺术感,给观众以更深的心灵体验。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观众是博物馆得以存在发展的主导因素,无论数字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博物馆建设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的需要为第一需要,站在观众立场为观众提供服务。在展陈界面上,要深入阐述、诠释、引申展陈的内容,促进声、光、电之间的和谐交融,同时做到表达简洁、有冲击力、行为安全,针对个体展陈对象,还要具备个性化的内容定制、交互操作等功能。在内部设施上,要求展厅环境优雅、功能齐全、实用舒适、清洁干净、热情周到,从观众踏进博物馆开始,就有一整套衔接得当、分工明确的流程式引导服务,使观众在参展中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三)系统集成的理念

博物馆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且需要在维护保养、服务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的完善配套设施,不是单纯技术的运用,而是成体系的系统建设。这就不仅要求在博物馆建设中要将场馆的容纳空间、展览形式、展陈顺序、艺术效果加工等因素按照有机融合、和谐统一的思维综合考虑,又要在安防监控、网络构建、服务培训、客户管理等软硬件基础设施上配套跟进,使整个博物馆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有机体。

(四)滚动发展的理念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随着时光迁移,新技术必将不断涌现,而一项新技术便可以给设计带来重大改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博物馆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上要具有前瞻意识,要从整体规划上留有足够裕度,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可持续开发性、各项功能的可拓展性,既确保能满足观众的现时需求,又具备进一步更新、替换、扩充的能力,始终保持与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合拍。与此同时,要针对大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博物馆品牌效应的现实需要,在进一步增强馆际交流、丰富展陈内容等事项上,率先创新理念,提前预想谋划,争当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以坚持正确原则为根本,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定位问题

原则明才能目标清,定好位才能抓到位。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必须着眼博物馆实际和目前可运用的技术,科学确立原则,立足实际但不囿于现状,引进先进技术又不脱离实际。基于需求与可能、技术与手段等因素,现阶段博物馆建设应注重把握“四项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有助于增强观众游览过程的愉悦性,使观众始终处在探索、解惑、虚拟交往的新鲜感和乐趣中,沉浸在场馆所营造的氛围中,改变以往参观时的乏味印象。但必须看到,博物馆的本质是陈述展品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需要传达的是展品背后的真实信息,必须始终坚持以历史为根本,以事实为准绳。与在广播、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有本质区别,博物馆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允许用艺术形式再现展品的历史,但不能捏造事实;允许用多种形式强化感染力吸引力,但不能脱离展品的本质属性。尊重历史和真相是博物馆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保持博物馆神圣性的基本保证。

(二)精益求精的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也是艺术再造的过程,其成果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因此,要让公众真正流连忘返,给予高度评价,就必须严把设计制作的每个环节、精抠每个细节,综合把握展览内容、观众心理、展馆环境等因素,深度挖掘展品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内涵和外延,充分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实现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既有直观形象感知,又有充分聆听回味的动态展览形式,促进公众各种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提高观览的实效性。

(三)雅俗共赏的原则

总体而言,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精神场所,目的是使人回顾历史、接受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因此,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时,必须要使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对象、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国别的人都可以走进博物馆,从文物、古迹、藏品等文化载体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这就要求在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历史性、艺术性、庄重性,确保高于一般社会公共设施应有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教育性、观赏性、舒适性,尽量保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防止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四)节约高效的原则

博物馆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拨款和门票收入运行,其资金总量是有限的,在一个方面投入多,在另一方面投入必然会少,且运用数字媒体技术需要一定的经费,后期运营也需一定的成本投入。这就要求博物馆要主动转变“吃公家饭”的思想,树立“企业化”思维,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抓管理、搞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推进公开招投标,在资金使用上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在产品质量审查上引进第三方鉴定认证等制度,确保在整个场馆建设运行中,资源切实用在刀刃上,始终向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聚焦。

三、以运用先进技术为手段,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品质问题

提升博物馆建设品质,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定位,也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随着时展,各种技术不断涌现,但不是每种技术都适用于当前的博物馆建设,一些技术尚未成熟,一些技术又缺乏发展空间。因此,博物馆建设要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就应当对其有深入了解。从当前看,要注重运用好“四项技术”:

(一)运用静态平面数字技术丰富展陈内容

主要是通过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拍摄或扫描实物展品,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裁剪、修改与美化处理,使实物展品转变成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图像。利用该技术可将博物馆中不便于以实物直接展示、随时间推移容易变质损坏等类别的展品展示出来,如珍贵文物、绢画等,这样既能充分保护展品本身,又能让观众有机会观赏。此外,有些实物展览有很多局限性,或规模很大,或过于小巧,或不便于观众直接前往观赏,也可使用该技术将不能够全部展出的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于计算机中,这样便可以大大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内容。

(二)运用静态立体数字技术还原展品全貌

主要是通过三维软件建模、设备仪器测量建模、利用图像或视频建模等手段,对展品的比例、形态进行测量分析,采集物体表面的三维空间坐标,通过一系列平移、旋转、拉伸等操作实现图像空间变换,构建立体场景,绘制出图像的原形,满足特殊展品全方位展示效果的需要。利用该技术可将一些已经失踪或消失、基本损坏或局部受损的展品,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整合、加工,以最美效果还原立体原貌,让观众有机会通过多角度立体观赏,追溯回味展品的历史文化。

(三)运用动态平面数字技术深化感染效果

主要是通过数字二维动画、数字平面交互、数字影视媒体等手段,融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描绘展品发展历程、重现重要历史场景、播放真实历史记录,充分展现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知识。利用该技术可为一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见证者作用的展品,赋予历史的灵魂。例如,军事博物馆的武器、汶川地震博物馆的遗物、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碑文等,其展品背后大多具有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博物馆还可利用网络系统,通过多媒体触摸屏或投影仪等设备展示,为观众提供自助观赏服务,增强展品的教育功能。

(四)运用动态空间数字技术增强切身体验

主要是通过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立体视频技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再对模型运动进行轨迹设定或摄像头及光线材质和场景等的设定,渲染生成动态立体动画,其突出优点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交流现状,能够充分刺激人的感官神经,给参观者带来美好体验。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对一些大的古迹遗址、艺术品的再现过程进行虚拟复原,如可对阿房宫、圆明园、敦煌和汉画像石碑文的内容等进行数字采集、处理,营造形象逼真的虚拟场景,让观众在观赏时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参与感。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世界各国在经济、艺术乃至军事等领域都已开始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以采取统筹兼顾为方法,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发展问题

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博物馆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外界条件约束,既要立足于现实基础,也要着眼长远发展,既需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又需软件环境配套跟进,必须科学统筹,才能真正促进博物馆建设科学发展。为此,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内力与借力的关系

博物馆建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早期主要依靠博物馆人自发组织,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缺乏系统科学的准备,在整体规划建设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指导、支持,牵头建立相关行业性组织,从理论指导、系统规划、技术前景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借鉴,以实现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多门面向人与环境的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建筑设计、弱电设计、装饰设计、艺术设计等,整体能力资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有优秀的专业团队,运用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化无形为有形,将创意带入方案,重构艺术存在方式。因此,博物馆建设既要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善于向外界借鉴力量和技术,避免走弯路,保证展陈项目高质量,保证博物馆应有的品位。

(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实的桥梁的这个属性是永恒的。

因此,无论运用什么技术,都要始终基于传承博物馆的固有属性,保护好展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原貌。如遗址博物馆除了收藏文物外,还收藏保护文物所赖以存在的特定遗址;有的博物馆除了收藏文物外,还必须考虑博物馆的特定环境、特定建筑物,因为离开了文物所赖以存在的特定背景,文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又要创新思路、方法,充分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在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体验感、提高舒适度等方面深挖潜力,契合观众的新需求、新期盼,在传承经典和展望未来上搞好结合。

(三)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数字媒体展陈涉及各学科知识、成果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不仅要考虑各种前沿展示技术的运用,还必须考虑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设备和所要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以及总体展览形式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相融。这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另一方面也要求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业务人员、行政管理者,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这就特别强调,博物馆要着力提

高各类软硬件的匹配度,在全面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围绕标准、服务、版权保护、安全防护等软件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加快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为打造现代化的博物馆提供坚实保障。

(四)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取得效益是设立展览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媒体展陈方案设计中,要着力围绕促进观众的参与、理解和思考作文章,充分分析技术的运用点,把握住内容和技术的无缝链接,切实通过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的数字媒体效果,促进深切感知、深度体验,进而在无形之中提升观众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要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积极推出元素统一、贯彻各个环节的代言形象,创立博物馆自有品牌,开发纪念、知识、趣味、收藏类产品,构建高品位的文化休闲空间,增强博物馆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充分激发观众的购买和收藏欲望,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6

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优秀范文,希望你喜欢。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优秀范文1我们怀着激动的心境参观了齐齐哈尔市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讲解员认真,仔细的讲解了从原始社会到解放中国的这段历史。让我们对这段历史又有了重新的了解,有了重新的认识。

博物馆里虽然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却十分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体会一下当时的年代和人文景观。

同学们在听讲解员的讲解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他们不懂和不明白的问题,讲解员认真并且热心的为同学们解答了问题。

历史有时候是神秘的,神秘的让人无法相信。当我们看到一些小石头时,原始人类就用它来切割东西,这有时让我们质疑,但它确实是真的,也真正存在过的,那是我们的人类就很聪明。他们有时候想的办法连此刻的我们也会想不出来。历史也是透明的,什麽事一看历史就明白。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我们一看罪证便知是真事,日本那些右冀势力是否定不了的,因为历史在证明,历史不会欺骗我们。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让我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明白的事,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受到了洗礼。期望多有机会去参加博物馆,更多了解人类,了解革命烈士,了解历史。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优秀范文2在北京住惯的我,来到苏州学习生活,感觉一切那么新鲜。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十分喜欢到苏州各处游玩。

前几天,我和姥姥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拾级而上,“苏州革命博物馆”几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参观路线的指引,我参观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展厅。那里真实记载了苏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留下了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艰难曲折革命斗争的串串脚印,歌颂了苏州人民为解放而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丰功伟绩。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跃在江南,看着展柜中简陋的武器,再看到缴获的日军的战刀,真是不可思议。可是看到老百姓纷纷捐出的布鞋、棉衣和写有“杀尽倭奴”字样的报纸……想到去过的沙家浜,眼前仿佛看到日军陷在人民的海洋战中,这一切又都顺理成章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展厅的一块课桌面大小、黑黝黝的钢板,上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这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介绍,原先这是渡船钢板,“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在渡长江的战斗中,为了保护艄公,在渡船艄公的前方安放钢板,用来阻挡敌人的子弹。”我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块生命之板呀。解放军一心为老百姓,钢板上那么多窟窿眼,足见敌人的火力多么强,战斗多么激烈呀,可他们找了一块钢板挡在艄公前面,而不挡在自我的面前。而当时艄公们不顾自我的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帮忙解放军顺利渡过了长江,同样了不起。他们互帮互助,顺利渡过长江,把天堑变通途,把不可能变可能。一件件真实的物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咱们的党与群众,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夕阳西沉,我和姥姥走出革命博物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不禁喜爱上了这座具有两千多年礼貌史的古城。我想趁着到苏州后的第一个暑假,再好好领略这座魅力城市的迷人风采。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优秀范文3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是暑假活动计划好的。所以,那天一早我和妈妈还有外婆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原以为博物馆不会有太多的人,可从容参观。谁曾想,参观者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排出去好远,来观看博物馆《《凤舞九天》》___楚文化展的人可真多啊!

首先我们直接来到了三楼,看到楚文化的展品可多了,那里有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刻制优美的“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以及“曾侯乙铜冰鉴”,还有贵重的双耳金杯,可爱的彩绘猪形漆盒······。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它虽然经过了千年,但还是没生一点锈,看上去还十分锋利,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这把剑是由青铜制成的,并且剑上还镶了宝石呢。

还有一件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文物是“曾侯乙铜冰鉴”,它的用处可大了,它夏天放冰块作冰箱用,冬天是放木炭作烤箱用的,真是神奇,我觉得古人真了不起。.

经过这次参观,让我觉得我们人类是十分聪明的,你看我们此刻的科技这么发达了,不都是我们自我人类创造出来的吗?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我们就应当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将来创造得更加完美。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优秀范文4刚来到海南博物馆大门的时候,心境十分激动;高兴。远远看去一栋庄严宏伟的大楼竖立在我们的面前,我深呼吸,闻到了一股浓厚又古老的气息,仿佛又回到了古代。这些气息不是来自里面的国宝吗?我带异常激动心境进入了博物馆的展厅,刚进到展厅,我吓了一跳,展厅里文物一件件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在展厅里没有人喧哗;打闹,仅有照相机和安静的人们在慢慢的观赏它们的美丽,虽然它们常年沉睡于土里,但他们的色泽和光华是泥土掩埋不了的。要不然它们不会被我们发现,更不会出此刻展厅里。

海南省博物馆能让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领略海南岛的历史奇观、古代礼貌及海南岛人的精神。

博物馆分为5个参观区.

第1个是介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海南省各族人民时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还有定期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有传承性、民众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本馆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

第2个是介绍三件文物都是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亓北古剑为国宝,三件文物都够得上重器之称。

三件珍贵文物重在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代表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工艺水平;闪耀着历史之光、民族灵魂之光、先民智慧之光、中华文化底蕴之光。本厅展示的三件文物,为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第3个是介绍海南先民自各个时期移民而并未繁衍发展,用自我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岛移民文化。汉代开始,随着中央封建统治不断加强,或有将士挥师南下。开疆拓土;或有逐客万里披荒,开启礼貌;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创造了瑰丽奇特的海南人文历史。近代以来,海南得风气之先,浓郁的海洋气息和异域风情弥漫在海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激励海南人民奋斗的动力。

第4个是介绍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海南先民用自我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礼貌,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物宝藏。近年来,随着我省文博事业的长足发展,全省各级博物馆的藏品也不断增加。本展馆荟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近百件,有浑厚凝重的铜器、绚丽夺目的陶瓷器、笔墨精妙的书画等。这些文物是海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浓缩地再现了海南古代礼貌的发展轨迹,展示其同祖国大陆源远流长的密切联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离开博物馆后最大的感触是:我国的国宝不能掉入任何人手里,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荣富强的见证,也是中华人民的财富,是中国的魂。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优秀范文5“起来,起来,快起来,你可别忘了,今日要和应乐天一齐去博物馆参观。”妈妈象只大闹钟大声喊道。我朦朦胧胧的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从床上坐了起来。“快点,快点,时间不等人,不要像只小蜗牛。”妈妈催促道。我立刻从床上跳了下来,飞奔到卫生间洗漱,很快就洗濑好了。我跑到妈妈面前,幽默的对妈妈说:“报告妈妈,张慧燕洗漱完毕,特来报告。”

我和妈妈乘公交车,首先来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应乐天一家会合。会合后,我们领取了“第二课堂学习竞赛场馆实践活动通关卡”和“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闯关卡”后,我们直奔三楼参观并答题。

我们首先来到第三展区—————巧夺天工的织绣工艺,王文瑛的双面异色异物异景《雷锋今昔》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们来到了第四展厅—————经天纬地的编织工艺,赵锡祥的特重工万缕丝全雕镶边床罩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是由一个挑绣能手花费4年半时间,用1500万针精心绣织820朵形态各异的花朵而成的,荣获2000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参观完展厅我们开始答题,耶!我们两个都得了一百分。

我们接下来去参观了运河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看起来很神秘的样貌,里面藏着许许多多我们不明白的秘密。里面共分五个展厅,全方位地反映京杭大运河开凿、变迁的历史和重要作用,沿运河主要城市的历史风貌,以及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参观完运河博物馆让我了解到,在中国古代,运河边的经济异常繁荣昌盛,运河是经过好几个朝代的人才修筑完成。工程浩大,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最终,我们又去参观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溪湿地博物馆。大门入口种着各种各样的荷花。进入一楼大厅,到处都是介绍湿地的相关知识的液晶屏和简介牌。里边还有两只可爱而又很逼真的大恐龙,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争着坐上去照相。在通往二楼的通道两则,有全世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鸟类图片和简介。二楼有许多介绍湿地的通关游戏,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经过对三个博物馆的参观,以及三个场馆的通关答题学习,我收获了许多以前我不了解的知识。我下次还要去更多的博物馆,了解更丰富的知识。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7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服务工作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因此,本文就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宣传与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博物馆对于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1 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特点

博物馆与外界之间相互联系,主要是通过社会宣传教育的方式实现,社会宣传是实现博物馆与外界接轨的方式之一。社会教育宣传工作本质上是根据社会现状,对博物馆陈列的物品、藏书等相关文物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传播文化知识和背景。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向着多样化展开,并逐渐成为社会当中的主要的趋势。于是对于博物馆文化内涵的要求也更为深厚,各个国家也开始重视对于文化和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不仅具有参观的价值,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文化服务,让人们感受到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逐渐成为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服务的范围也日益扩展。

博物馆具有宣传社会文化和教育的价值意义,内容丰富多样,内涵深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博物馆的三大重要职能是收藏、研究以及文化传播,这三项职能在推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当中,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性的开放,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博物馆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凝聚力,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也能够看出一个国家在滚滚历史长河当中的路程,因此,博物馆的建设对社会教育意义具有重大的作用。

2 博物馆的宣传途径

由于博物馆内陈列的大量物品都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因此能够从一个馆中看出所历经的路程,但是由于我国现代对博物馆建设的一种不够重视以及仪器和设备的不够先进,因此在目前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往的传统的传播模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参观需求,现当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应当积极结合现当代信息的快速发展,通过特别的传播模式,如新闻媒体和展览会等专题活动进行某些具体文物的讲述,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能够使博物馆的文物不拘泥于形式也可以广泛的传播,想要去参观的人不必亲自跑去,在电视或者多媒体网页上面一样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足迹,可以给人带来文化的享受和视觉的冲击,拓宽了参展的方式和多样化,进而普及了教育的意义。博物馆的参观和展览也可以借助广告,网页等方式向大众进行传播,但是在传播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广告设计和网页设计的质量,需要有文化内涵深度,使人从广告中就可以感受领略到物品的精髓以及内涵深厚。这样才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达到宣传和教育的意义。

3 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策略

3.1 创新文化理念的提升

当今社会当中,博物馆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场所,它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层面的知识和观念的服务。因此,在进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过程当中,因此在博物馆的服务建设过程当中,首先需要改进的就是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理念的一种转变,因为博物馆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历史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向人们传输知识和意蕴的一种场所,因此博物馆需要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因此应当在展览的过程中,注意方式的选择,吸引人们进行有效的参观和观赏,比如说,在展览陈列品的方面,应当鼓励具有多种丰富资源的博物馆参与当中,制定相关的合理的产品交换的计划,这样能够充分提高民众参观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的盛宴,供人们参观,这样更能促进文化的多样化的传播。

3.2 服务质量的提升

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服务质量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和专业的享受,去参馆的心得体会如何,很大一部分程度也受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国家政策的有力施行,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以及对他们专业技术的一个考查,通过培训对员工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逐渐提高,并且注重员工个人精神生活的培养,激发员工不断的努力向上,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够使博物馆走向大众的视野。人们可以通过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一些文物的讲解,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从这些专业知识上深刻感受到悠久的文化,从而热爱这种文化。

3.3 服务范围的拓展

博物馆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因此首先要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供需平衡。在实际服务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将农民和工人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他们自身对于文化的一种热爱以及了解,感受博物馆内文物的身后内涵,激发他们对于历史长河的学习的兴趣和一种了解。因此需要围绕农村和相关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设,促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给更多的人带来影响,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不同,帮助农民朋友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和文物,从各个方面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服务的供需平衡。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对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宣传和开展服务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要求,使更多的人能够感知文化和博物馆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精髓,也应当提升博物馆的管理理念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样才能够使社会上的人们更多的接触到这些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和将来培养更多具有民族节气的人民,才能够使我国的精神气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浸入每一个人民的脑海当中,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广泛的传播开来,在幽幽的历史长河当中永远散发着经久不息的光芒,照亮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邱枫.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路径探析[J].企业导报,2015 (06):192+159.

[2]冯丽娜.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D].内蒙古大学,2012.

[3]王裕昌.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之设想[J].丝绸之路,2009 ( 08 ):86-88.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8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中小型博物馆一般指市县级博物馆和一些私人博物馆,面对现如今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小型博物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找准位置,发挥优势资源。针对现在乡村地区中小学博物馆教育的缺失,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以本地区文化为特色、距离乡村地区近等特点在乡村地中小学博物馆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乡村中小学;博物馆教育;巡展

中小型博物馆一般指市县级博物馆和一些私人博物馆,他们在藏品数量、场馆面积、展览水平、资金、人力、科研等等诸方面与大型博物馆存在差异,但我们并非要悲观地认为中小型博物馆在博物馆事业中发挥这微乎其微的作用。恰恰相反,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400余所,中小型博物馆数量占到80%,如果说大型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领军者的话,中小型博物馆就是主力军了,它们承担了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口进行科学文化普及的任务。因此,中小型博物馆更要明确自身优势,合理定位,扬长避短,利用优势条件谋求发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价值。

我国有6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而城乡间文化差距十分明显,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也较落后,加上农民的相对贫困都限制了他们对文化的更高追求。乡村中小学生,一方面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型以上的博物馆,除未来进入高校成为大学生的那部分外,他们大多数不了解博物馆,也从没进过博物馆。另外,乡村中小学本身教育资源不充足、教育方式单一甚至落后,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远远不及城市中小学生,所以需要通过博物馆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大型博物馆基本都设在大中型城市里,市县级中小型博物馆尽管现在有许多都开展针对乡村地区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但大多仍然是在县级中小学进行,其服务范围远远没有达到郊区和偏远乡村地区,这使得乡村地区中小学生在接受博物馆教育方面缺失了重要的一环。可以说,不论是大型博物馆还是中小型博物馆都应重视起乡村地区中小学的博物馆教育,同时中小型博物馆更要积极发挥自身在乡村中小学博物馆教育中的优势。

中小型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就是以本地区历史与文化为主要特色。因较强的地域性,中小型博物馆的业务活动主要面向本市、县、乡镇,①他们的藏品、展览、研究也都是与这一地区时代变迁,生活传统,社会风情等相关的事物,这就为本地区的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平台。

如笔者家乡的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其《磁山文化》、赵国两汉时期的《赵文化》、北朝至宋元时期的《中国磁州窑瓷器》、北朝时期的《茹茹公主墓》、唐宋时期的《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等五大基本陈列,基本向观众展现了邯郸历史发展及其中重大事项,可以说一座中小型博物馆就是当地历史发展的缩影。再如新乡市博物馆2014年10月29日在牧野乡小朱庄小学举办的巡展活动中主要为同学们讲解的就是家乡的历史和文物知识,还有茂名市博物馆举办的送展览进校园活动的内容就包括《爱我家乡、爱我茂名――茂名历史文化遗产展》、《千年俚人――洛湛铁路茂名段考古发掘成果展》。

这种跟自己生活地域相关的展览内容,容易被学生观众接受,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更是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小型博物馆在乡村中小学博物馆教育中的优势还体现在对乡村中小学分布状况、师资力量、教学课程安排等情况易于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宣教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们对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标准相结合有了一定的思考。就历史课程而言,中小学生博物馆教育服务从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出发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巡展活动,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图片、实物、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了解历史的途径,并通过这些途径使他们感知历史人物事件,感受历史学习方法,感悟历史文化魅力。这对于与城市相比课程资源更加缺乏的乡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意义更加重大。

博物馆组织一次展览要有明确的展览目的和能够满足观众某些需求,那么,在组织乡村中小学巡展之前的调查工作中,依然距离乡村近的中小型博物馆更易于了解不同巡展学校的需求,组织能够辅助或配合其课程内容的展览内容。

很多偏远乡村,由于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缺乏经费以及安全保障等等条件的限制,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是有些困难的。现在许多博物馆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请观众进来参观”的同时都在积极主动出击,把博物馆展览以不同方式送达乡村地区。如四川博物院的“大篷车”、“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等,“流动博物馆”在农村地区开展博物馆教育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中小型博物馆也在组织博物馆巡展,2014年4月11日邯郸市博物馆巡展小组走进涉县新北关小学,又在09月11日教师节时到临漳县王明寨学校为孩子们送“精神食粮”等。实践证明,巡展已成为乡村地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形式。

然而,大型博物馆多位于中心城市,到达乡村地区路途较远,大型博物馆在乡村中小学的宣传教育活动中成本及费用必定较大,在活动规模、下乡频率上也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相比之下,中小型博物馆距离当地乡村中小学更近,对基层民情、路线路况熟悉,在同样深入走进农村偏远地区的同时更加节约路费成本。同时,中小型博物馆一年当中可以组织多次巡展活动,增加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范围,这使得乡村地区更多中小学生有机会享受博物馆教育服务。

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小型博物馆人力、资金和设备等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广东省博物馆的实践给了我们许多借鉴。由各级各类博物馆联合起来组办的“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是由广东省博物馆带头组织,基层市县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纪念馆等中小型博物馆为成员单位,形成的一个基于全省陈列展览资源的公共文化事业平台。②针对成员单位基础设施差的情况,他们将广东省博物馆旧馆的各种展柜、藏品铁柜等展览设备无偿赠送给硬件设施较差的成员单位,这样不仅缓解了中小型博物馆设备落后的现实困难,而且也是对一些淘汰但还可以使用的旧展柜的回收再利用,节约了资源。

博物馆教育惠及乡村地区中小学是博物馆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既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担当为乡村中小学生营造“第二课堂”的社会责任的表现。目前各博物馆巡展和流动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已表明巡展对于乡村地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型博物馆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乡村地区开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义不容辞。

注解: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9

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开展 未成年人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国家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重要精神支柱。博物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宣传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用博物馆的独特语言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继承优秀传统的思想,陶冶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1.面临的问题

1.1 群体参观占主流,但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普遍。自全国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参观后,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一时间,博物馆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到处是青年学生的身影,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场面嘈杂,拥挤异常,讲解人员常常被淹没在人海之中,许多学生根本听不清讲解、看不见文物,如此的参观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参观中,一些学校或是为赶时间,或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经常拒绝听讲解,老师们直截了当地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让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看不懂的买份简介回去读读,能写观后感就得了。这种"学生一窝蜂、老师两手甩、学校好交差"的参观活动,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参观收获较小,致使博物馆社会教育流于形式,从长远角度上看,这势必会削弱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效和影响力,不利于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

1.2 博物馆对自身资源挖掘不足,其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如果说观众参观的数量反映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广度,那么,各类观众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成效则衡量着社会教育的深度。

博物馆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文化在传播、弘扬过程中,能否遵循共性原则,突出自身优势和个性特征,是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也给我们传播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泛、高调的本本主义,虚幻、机械的形式主义,更不是口号式的一阵风,越是减少概念化的东西、人为拔高的东西,越能把历史准确地反映出来,越是挖掘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和融合度,越能为广大受教育者所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遗憾地发现,由于缺乏从新的角度去发现、寻找和挖掘展览陈列内容的新内涵,不能有效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难以在青少年中引起共鸣,参观者难以入境、入脑、入心。

1.3 博物馆社会教育缺乏效果测评、质量检测体系。目标、实施、考核是教育过程的三段式。尽管博物馆教育意义和方法有别于学校课堂教育,但如何使博物馆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力,满足不同参观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博物馆教育活动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持续增长,需要有科学、有效、量化的方式来检验和考核博物馆教育的效果。然而,纵观博物馆教育的过程,我们会发现缺乏"考核"这一重要环节。我们常说:观众参观是否有所得,是衡量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标志之一,但是,观众究竟有没有所得、所得的程度如何,我们始终没有相应的工作环节来检验,致使多年来在工作总结和汇报中始终都是含糊其词地表述着博物馆教育"收效很大",而缺乏必要的量化数据的支持和佐证。于是,博物馆教育变成了稀里糊涂的教育,可有可无的教育,松散懈怠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教育的作用。

2.改进的措施

2.1 博物馆教育要充分利用文物资源,"用事实说话",有效实现文物的教育价值,增强宣教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文物是一种价值物,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价值,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陈列文物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机构。因此,实现文物价值最大化、程度最深化,是衡量其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只有将文物中的思想价值、历史文化等信息,利用有效的形式外化出来,才能使受教育者乐于接近它,进而接受它,净化心灵,激励思想。否则坐拥再多的文物资源,掌握再多的文物展品,也不能使博物馆教育充满活力与魅力。

2.2 科学、合理地安排参观量,使博物馆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米切尔・冯・普雷埃特教授是研究"博物馆参观质量"的专家,他曾经做过一项专门调查,得出结论是:参观"质量"应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即观众参观展品所花的时间因素是重要指标,并由此推断出:博物馆参观的人越多,参观质量就越低。这一实验结果对我们接待未成年人观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应当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的参观人流量,给每一批参观者充裕的参观文物、聆听讲解的时间,否则无法保证博物馆教育的功效。对此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依据各馆的场地条件、接待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单位时间接待量计划。

3.博物馆与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对中学生而言,要着重引导他们认清中国国情、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责任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要寻找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内容的连接点就要另辟蹊径。要在学生了解的文化背景基础上进一步的督促他们去思考。通过对青少年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使之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仅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为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帮助他们提高了道德品质素养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

4.结语

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越来越感到贴近未成年人需求,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位博物馆宣教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篇10

【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功能

1.博物馆解读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

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也是教科书教育的解读与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物”,博物馆的“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它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而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并印证这些信息。这些社会历史信息,尤其一些史前社会信息,如果没有通过考古发掘、采集,没有通过博物馆的科学陈列展示,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人们。在一个通史陈列中,从猿人复原雕塑或化石到“古人”、“新人”,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砍砸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精细的石器、骨器;从夏商周精美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从隋唐到宋元明清,越来越精美的瓷器,越来越华丽的丝织品……观众漫步于其中,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了解我们的祖先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规律,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社会历史知识应该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从中汲取精华,继承与传承其中优秀文化,不断创新,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前进的民族,一个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尤其重要,它应该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我国博物馆先贤张骞先生创立我国第一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来辅益他创立的通州师范的教学。如见历史陈列室,则可想见当时生活之情形。” 可见博物馆直观性、生动性、真实性的教育特点对于成长中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的认知与学习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国博物馆发展了一百年,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展品,更先进的陈列手段,更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应该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社会教育责任。现在许多学校把历史课、思想品德课放在了博物馆里来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博物馆在道德、情感教育上的启迪、激励作用

在博物馆中,人们不仅获得了社会历史知识,在我们的内心与文物丰富的历史内涵发生交流共鸣时,潜移默化中还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步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展厅,面对那气恢宏的一千多个兵马俑和战车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与自豪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最好诠释。作为国人,这支创造了无数奇迹与文明的队伍的后人,看到自己的先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的这“世界第奇迹”,至今令人景仰。看到历史看到现今,自豪之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激励我们努力去创造我们民族今天的辉煌。

我国有近一千所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它们给我们讲述的有我们民族的辉煌与骄傲,也有国家的屈辱与辛酸。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件文物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和教材,完成好社会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博物馆在全社会道德思想、情感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在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诲,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高尚情操、远大理想的人,这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永久性的任务

3.博物馆为公共意识培养重要的资源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非赢利,并向公众开放的机构。这一性质决定它是一个公益性机构。长期以来,民众的公共意识和无私捐赠一直是博物馆创立、发展的物质支撑与精神后盾。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阿什莫尔博物馆就是由阿什莫尔先生倾其收藏捐献而建立的。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是私人或社会机构捐建的。更多的博物馆则都接受过社会的捐赠。在这捐赠有背后还有重要的一幕,那么就是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尤其象我们这样一个近一百多年来惨遭列强蹂躏的文明古国这一幕上演得更是无比的辛酸与惨烈,为此许许多多的志士倾其财产,穷其全力,甚至了牺牲生命。建国初,又有许多人怀着极大的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纷纷将自己的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特别在发达国家更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社会捐赠体系,充分利用了社会公共资源推进博物馆的发展。

近年来,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大物馆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活动可谓是对博物馆对观众对志愿者本身都有益的三赢活动。志愿者活动吸收了社会上有公益精神的人士参加到博物馆事业中来,也是一次博物馆与社会更广泛更细致的交流沟通机会,使广大公众有了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服务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机会;使博物馆的性质、内涵、博物馆的公共精神得到很好的宣传。活动本身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无私奉献的公共意识,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卫华.《美育,博物馆一项值得重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