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教案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3:08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1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趋势,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进行规划。所以,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规划人的实际情况,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之,只有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人的成长及发展为中心的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发展功能,所以,辅导者首先要相信被辅导者是有无限潜能的,而被辅导者要相信辅导者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团体心理辅导才可能实现良好的辅导效果。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心理辅导方面,注重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达到辅导团体中个体的目的;另一类团体心理辅导则把重点放在团体心理成员的交互作用上。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进取心。所以,很多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即便教师做良好的引导,学生也不会按规划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及目标,达不到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为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规划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目前国内的学生课堂规模较大,一对一的辅导难以推行,很难保证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团体辅导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中职生获得接纳的感受和体验。团体中同龄人的倾诉,可以使学生更开放,在没有顾忌的情况下,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中职生获得多途径的探索。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地方、家庭,学生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人之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在生涯辅导中起到促进与补充的作用。

三、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根据团体辅导的要求与特点,结合中职生生涯规划现状与其群体特征,综合运用心理活动、专业问题交流与探讨、相关测试与指导、音乐放松冥想、绘画投射治疗与作业交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兼顾自我探索与职业规划两个主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和情况分为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四个分主题。(2)要对方案内容流程做合理安排。依据团体活动的特点与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按照团体进展顺序与学生实际情况,对团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设置。(3)整个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并且学会正确评估与利用环境资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可以使生涯规划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得到切实的帮助。所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课题之一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大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2008(18):20-21.

[2]王凤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26-28.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2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问题阐述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国内外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交往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团体辅导也可译为小组辅导、集体咨询等。加兹达、邓肯和梅多斯(Gazda,Duncan&Meadows,1967)认为:团体辅导是一个动力人际过程,以意识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核心,具有多种治疗功能:导向现实、疏泄、互信、关心、了解、接纳和支持。由于团体辅导可以同时对多人进行训练,既能解决目前因心理辅导教师少而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困境,又能发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已为国内外诸多心理学研究者所证实。

本研究选取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初中生为被试群体,以团体咨询理论与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为依据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使用标准化心理测量、个案分析和团体过程分析的方法,从团体辅导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邬庆祥制定的《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共36道题目)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共28道题目)作为测量工具,作为前测筛选被试与后测考察辅导效果之用。题目用“是”“否”回答。

《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配备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回答比对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学生人际关系越好;30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很好;25~29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好;19~24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15~1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差;15分以下表示人际关系很差。

《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问卷》则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总分越低,表明同学关系越好:0~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严重。

2.被试选取。选取研究者所在初中的全体初二学生(共96人)为测试对象,通过《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进行前测,共筛选出10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这些被试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一般人际关系》得分处于24分以下,即一般人际关系处于一般及以下;(2)《同学关系测验问卷》得分处于9分以上,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3)经与班主任沟通,确认其在班级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令人满意。

为了更好地引导被试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活跃辅导氛围,树立学习典范,研究者安排2名(1男1女)学生加入被试小组。他们在前测中未表现人际交往困扰,师生反映其人际交往状况较佳。他们在前后测中的得分不参与数据统计。

三、研究过程

1.前测及研究准备。前测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0名被试,并选出2名人际交往较佳的学生,共同组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少数相互认识,大多数并不认识。

由于研究者之一(徐艳)为该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了防止被试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存在“我的人际交往有问题,才被选为小组成员”的误解,被试选定后,研究者与被试逐一交谈,帮助其了解团体辅导的目的、过程及效用,打消被试的抵触与排斥情绪。

2.制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时,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因素考虑:

(1)由于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一些因素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人生经历相对来说较难控制和改变。因此,本研究选取认知、情感因素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训练。基本的研究假设:通过对被试的认知、情感因素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干预,改进其人际交往能力。认知方面涉及以下内容:帮助被试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树立人际交往中的合理信念和健康的交往心态,学习交往技巧;情感方面,降低被试的社交焦虑程度,了解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与作用。

(2)选取指导性的心理咨询理论。为使咨询在一个学期内取得最佳效果,本研究尽量利用各种心理咨询理论的优势。本次团体辅导采用以下观念为咨询的理论基础:心理分析理论的无意识和早年经历会影响当前行为,在团体辅导中多次启发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早年经历;理性情绪疗法和相互作用理论较为简单易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仍然比较艰深,因此,研究者将此进行改造,在《合理表达》一课中,结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遇到的人际交往困境及相关情绪,通过帮助其合理表达化解困扰;根据强化原理,在团体辅导中适时适量使用表扬、鼓励、现场反馈等方法强化成员良好的交往行为。在整个咨询中,始终贯穿罗杰斯的无条件关注和共情,同时通过挑战、面质等督促成员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等。

(3)两名研究者都具有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长期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进行过多次调查和整理,采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的《心理健康学本》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综合团体辅导的理论,对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完善。

3.实施团体辅导。由于初二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课务安排相对较紧,本次团体辅导只能利用每周拓展课或午休的1个小时开展,除去期中期末考试的相关时间,共开展8周,一共8次、8个小时。

每次团体辅导结束之后,教师提供课堂反馈单,要求成员对辅导效果进行书面的反馈,以此强化课堂效果。此反馈包含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成长的评价。

4.实施后测。团体辅导结束后,仍采用《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作为测量工具,对12位成员进行后测。由于距前测整整一个学期(5个月),可忽略记忆效应。

5.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只统计10名筛选出来的成员,2名人际交往较好的成员不参与本次统计分析)。整理和分析每位成员每次辅导后的反馈记录,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

1.《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统计结果

表2的数据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10名成员在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依据《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的评分标准,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初中生一般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2.《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统计结果

表3的数据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10名成员在同学关系测验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P<0.05)。依据《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的评分标准,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初中生同学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3.成员的课堂反馈示例

单元主题为“朋友,你好”,设计的问题为:你记住了几位朋友的名字?本次活动对你与朋友认识有什么益处?

成员反馈:串名字游戏一下就让我记住了大家的名字,而且听到别的同学说出我的名字和爱好时,心里很开心。以后我也会注意记别人的名字,因为这会让对方觉得受到关注而开心。

单元主题为“组建团队”,设计的问题为:谈谈你在《诺亚方舟》游戏中最大的感受。

成员反馈:我们这次的游戏没有成功,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确实付出了努力,也想了很多办法,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队员之间还太拘谨,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团队帮助的力量,我相信下一次一定能成功!

单元主题为“学会倾听”,设计的问题为:在本课中你学会了哪些人际交往应该具备的知识?你准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使用这些技巧吗?理由是什么?

成员反馈:要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诉说,与人谈话时不要打断对方。要耐心地听完,并作出表示。这些技巧很重要,做到这几点,一定能与他人很好地交往。

单元主题为“学会宽容”,设计的问题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的?你准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宽容待人?

成员反馈:用宽容的话语总比尖酸刻薄的话给予他人的伤害要小得多,他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宽容并不等同于纵容,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不可以一味地纵容,这样只能让他人觉得犯了错就一定会得到原谅。

注:12位成员都有即时的课堂反馈,限于篇幅,只选择其中1~2位成员呈现。

4.个案分析

成员A:男,性格腼腆,人际关系不佳。在团体辅导中非常投入,没有一次缺席,每次发言都坦诚开放,敢于袒露和剖析自己,在“大方赞出来”的课中,得到团体成员的一致赞扬,班主任反映其变化很大。

成员B:女,成绩非常优秀,由于同学关系不好,为此常常困扰。由于本次团体辅导直接切中其需求,加上其本身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资质也较好,因此每次辅导都很投入,发言积极而有质量,课堂反馈也很有质量。师生对她的变化反映非常好。

五、讨论

1.本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综合《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的前后测数据,参加辅导的10名中学生在一般人际关系方面有显著的提高(P<0.001),在同学关系方面获得了显著提高(P<0.05)。综合成员的课堂即时反馈,本次团体辅导能够帮助成员从自身的人际关系出发,结合辅导内容,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坦诚解剖自己。同时,课堂即时反馈起到了即时强化、巩固课堂效果的作用。综合两个典型个案及其师生评价,成员自我改变意愿强烈、投入度高,且积极思考,这说明本次辅导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本次团体辅导取得积极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团体辅导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

团体辅导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交往机会,因此,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不良的人。

(2)团体成员的主动发展意愿是辅导成功的基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一样,需要成员具备主动发展意愿与积极投入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辅导前辅导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动员工作,并且加入两位人际交往良好的成员活跃和引导气氛,因此本次团体辅导中,12位成员没有一位缺席过,上课非常积极投入,每次团体辅导之后也都认真填写课堂反馈,并且表示很期待下一次的辅导。因为有这样的主动意愿与投入精神,才保证了团体辅导的良好效果。

(3)团体辅导方案的针对性是辅导取得效果的保障

参与本次团体辅导的两位教师都具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能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团体辅导的方式方法等有一定的把握,也积累了一些资料,因此设计出来的团体辅导内容,从团体辅导的理论和中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采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强化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进行现场强化,保障即时效果,从根本上保障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辅导课堂上,依据辅导内容的进程及成员的表现,辅导教师的无条件关注、共情、挑战、面质以及及时反馈、强化等咨询技巧的合理使用,也保证了辅导内容的有效使用。

2.本团体辅导方案的不足

(1)时间安排。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不便安排辅导,因此我们选定辅导教师(徐艳)所在的初二年级作为研究对象。但初二处于初中转折期,课程种类较多,教学安排紧张,因此8次团体辅导只能利用拓展课或午休时间开展,每次团体辅导之后,成员和辅导教师便又要匆匆赶去上课,师生都比较辛苦。如果能有更为宽松的时间和条件,本次辅导将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3

学校心理教师督导是指心理教师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指导、反馈和经验分享,用以评估工作表现,发展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能力,提升自我觉察,形成职业认同和发现工作意义的过程。心理教师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反思和督导,方能形成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在学校场景中,督导可采用一对一的个别督导形式和多个心理教师参与的团体督导形式。团体督导具有动力多样和经济高效的优势,往往成为学校心理教师督导的常用形式。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笔者经常开展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理热线接听人员团体督导工作。2015年4月下旬,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杭州下城区举行。笔者应邀开设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工作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教师一起经历督导过程。在工作坊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在来自各地的教师身上也发生过,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总结。

本文按照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的进程展开,论述各阶段的督导任务,描述教师与督导者的互动,探讨不同阶段的督导需求、督导议题、督导策略和督导成效,探索有效的团体督导模式,以期提升督导效能,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发展。

一、团体形成阶段

在团体督导中,督导者身兼团体领导者和督导者两种角色。在团体形成阶段,督导者主要扮演团体领导者角色,任务包括解释督导功能和作用,澄清团体督导目标,规定团体结构和规范,说明督导者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取向,了解参加教师的需求,建立良好关系,营造自由而安全的团体氛围。

团体督导要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然而在团体互动中,既可能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支持性力量,帮助成员袒露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也可能出现引起个体防御性反应的阻碍力量。当团体成员对话时,良好关系会使成员更容易共情案例汇报者的处境,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团体缺乏良性关系时,成员建议可能出于自身能力展现和胜任竞争,汇报者将采用否认和辩解回应。因此在团体形成初期,要高度重视督导者与教师、教师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为团体奠定基本的情绪基调,成为团体主要的互动模式。

督导者(或委托团体中的教师)可以带领成员开展建立关系的游戏和小组活动,组织教师在小组内讨论对督导的理解和督导需求,承担协商者的角色,与成员沟通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教师在此阶段主要会有以下几点想法:(1)自己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2)对于解决自己的问题,督导者能否胜任?(3)团体氛围是否安全,允许自己自由表达?

不同生命经验和理论取向的督导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回答。笔者遵循人本―存在理论取向,往往淡化督导者直接教导的功能和角色,减少教师对专家、权威和外在因素的依赖,突显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自我觉察比问题解决更重要,探求问题背后的意义和责任等议题,相信团体互动能为自我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这样的引导在团体初期会形成具有不信任和不稳定色彩的氛围。很多督导者希望与受督导者形成信任稳定的督导关系。但在笔者看来,信任是一个时强时弱的变化过程,少有非常稳定的情况。正是各种情绪和关系的夹杂和表达,形成了团体摇摇摆摆的非稳定状态。督导者或者团体带领者更主要的任务是维持团体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具有不稳定性的团体才具有充沛动力,包含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因素。不确定的团体状态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督导者如何创设、识别和利用这些动力,将其转化为成员成长的动力。

有意识地引发教师对督导者的质疑和不信任,恰恰映射出教师在学校中经常受到的来自学生的质疑和不信任。教师在学校和班级中处于此类情境,往往会进入情绪控制状态,采用攻击、回避和僵持等自动反应模式。督导者如果能够跳出情绪控制状态,采取自动反应模式之外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回应,将是一次绝佳的人际关系应对示范和演示。此时督导者已经开始督导工作。例如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您自己平时做个案吗?

督导:听上去老师有些担心,能不能告诉我们您担心什么情况?

教师:您让我们提供案例,万一大家没有提供案例怎么办?

督导: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谢谢您的提醒。(转向全体)希望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为大家呈现出案例。

这样的督导风格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克服“找到确定答案”和“获得专家意见”的需求,抱着反思和审视的心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依靠自己和同伴展开活动。这样的督导风格对督导者也是一个挑战,督导者需要将团体发展的掌控权更多地交给教师和团体本身,接受自身地位和权威遭受到的挑战,需要自身具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在恰当的时候能够主动暴露自身的弱点,接纳教师某种程度和某段时间的不信任甚至不尊重,将团体焦点由自身转向和教师互动的过程。

二、案例概念化阶段

当团体形成一定的结构和氛围后,可先请教师回想教育辅导中的关键事件,经小组讨论后在团体中呈现。所谓关键事件是指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过程中,让教师感到困惑、矛盾和冲突的案例和事件。教师呈现关键事件时,需具备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情境要素。关键事件镶嵌于背景丰富的生活之中,与其他事件彼此关联。很多教师呈现的关键事件包含多个主题和问题,涉及复杂的关系和线索,需要通过督导帮助其形成案例概念化。

所谓案例概念化是指心理教师运用特定的认知框架,对来访者从生活事件和成长经验进行理解和分析,形成问题假设、辅导目标、优势资源、辅导思路、辅导阶段、辅导技术和辅导评估的过程。很多教师面对个案感到手足无措或者思路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缺乏理解和分析来访者和问题的认知框架。对心理教师案例概念化的过程进行督导,表面上看是督导者与教师共同梳理案例,实质上是督导者帮助教师在内心建立案例理解和分析的认知框架。

督导者往往承担支持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请教师呈现关键事件,然后请团体成员就想要更多了解的信息提问,督导者催化成员之间的对话(加强或者削弱成员问题),使对话聚焦在案例概念化的要点上,并且保持不断推进概念化进程。最后呈现结构化的案例概念化要点或表格,请大家做整理。整个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阶段会有以下几点想法:(1)汇报教师希望能够形成正确的案例概念化;(2)教师希望督导者对案例概念化过程给予积极指导;(3)成员希望对汇报教师提出辅导建议。

根据笔者的督导经验,心理教师容易关注某些辅导要素(比如问题诊断、辅导技术),忽视概念化的整体模式;关注概念化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案例概念化的思考过程;关注案例的问题解决,忽视自身的认知建构。督导者可以利用团体动力,协助教师探寻来访者的需求,关注来访者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尝试进行问题评估与诊断,提供不同理论对某种现象的假设和认知,逐步澄清辅导目标和思路,引导教师建构自己完整的概念化模式。

在团体督导过程中,有些场景会让案例汇报者感到自己的能力被怀疑。督导者需要保护案例汇报者,并且帮助团体成员成长。常见的需要督导介入情境是:其他教师会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根据自己以往的成功案例或者学习到的理论和技术,对汇报教师提出辅导建议。

督导者可以与团体一起追寻辅导建议的来源,探询成员对辅导建议的理解,让团体成员领悟:所有成功和有效的技术都有完整的理论假设和适用情境;脱离概念化的整体认知框架,单纯摆弄技术并不能保证辅导达成预期目标。同时可以强调此时此地,请案例汇报者觉察自身,当前情境能否接纳地听取意见,阻碍交流的因素有哪些等等;请意见提供者觉察自己,提供建议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还是帮助成员成长;请团体共同觉察,在何种条件和情境下,案例汇报者可能更容易听取大家的意见。

这个过程恰恰映射了平日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情形。教师往往没有完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是引发学生更多的表达,而是匆忙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站在“过来人”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建议。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教师也较少觉察学生的情绪和认知状态,无视教育是否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在世界,而只是一味地说服。督导者可以暗示教师将当前场景与日常教育场景相联系,进而对自身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产生觉察。例如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这位老师有没有了解过,爸爸一来孩子就好了,他们是怎么沟通的?

督导:老师是想要了解信息还是提供建议?

教师:提供建议。我觉得这位老师可以学习一下他们父女俩沟通的方式。

督导:是什么让您觉得这种学习很重要?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教师:焦点解决理论要求我们多关注事情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想父女间交流良好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外。

督导:所以这个建议是在焦点解决理论的框架下提出的。

教师:是的。

督导者:焦点解决不单有自己的操作步骤,对人和问题的理解也有自己的假设。

教师:是的。我正想说,其实我不同意这位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他(学生)这样的表现是完全正常的,不能说是有问题。

督导:所以老师您的意见不单是一个做法,其实包含了对整个案例的理解。我能不能说我们汇报的老师和您在这个案例的认知框架上,有着不同的建构?您认为采用焦点解决的概念化架构更利于解决问题?

教师:(点头)

督导: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注意过一个情况?(停顿)我们现在提的这些建议,汇报的老师能听得进去吗?

教师:(沉默,微笑)

督导:也许这个问题问汇报案例的老师更合适。(面向全体)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很对的道理,然后就非常想要告诉别人,让他们相信和接受,这有没有让你想到自己平常的某个生活片段?

团体中的其他教师:教育我儿子。(团体发出笑声)

三、提升自我觉察阶段

经过案例概念化的历程,教师逐渐能够将零散的案例线索和辅导策略进行串联,形成较为系统和结构化的案例理解和分析模式。表面上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源于来访者及其生活,然而从事件细节到概括推论,人们都是依靠自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背景作出的。因此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眼中具有不同的意义。督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教师觉察事件推论背后的信念和假设、情感和需求,最终将视线聚焦和回归到自身。

督导者在这个阶段主要承担辅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空椅子、心理剧、隐喻叙事等技术,陪伴教师一起体验案例中隐含的感受、想法、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想法有:(1)固着在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上,回避自我探索与内在表露;(2)希望有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呈现,对于自我觉察的引导不知如何跟随;(3)希望得到团体和督导者更多的共情和支持。

与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自我觉察阶段显得更加开放、更显深度,需要极大的安全感和自由度。督导者和团体需要容忍更多的停滞、沉默和抗拒。如果说督导者在前面阶段主要利用团体的冲击和映照力量,那么这个阶段则主要利用团体支持和托扶力量,要更加微妙地调节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放大督导者自身作用。由于这个阶段多涉及教师的个人议题,而督导的主要任务则是帮助教师应对案例,督导者需要在督导目标和督导议题上保持平衡,只探寻与本案例有关的个人议题,不能演变成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

让我们来看一段团体督导中,引导教师感受情绪的对话:

教师:看到他爸爸赶到学校来,我顿时无语了。

督导:我不清楚“无语”是什么情况?

教师:就是没什么好说的。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4

【关键词】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它可以为健康正常的人提供一种促进自身人格成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并因其独特之处和肯定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企业管理、军队训练、心理治疗等领域。现将班级团体辅导应运于中职校园,将更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一、班级团体辅导四阶段

关于班级团体辅导的发展进程或发展阶段问题,学术界的说法很不一致,在这里我们将讨论一下作为一节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一般而言,班级团体辅导健康发展会经过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辅导目标清晰度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随机进行形成性的自我评价;

(一)热身阶段

班级团体辅导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运作,此时学生对辅导目标尚不明确,对自己在辅导活动中会处于何种角色地位也不清楚,所以表现为一种目标上的含混性,即模糊性;此时学生的活动主要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组织。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它的目的就是

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此外,此阶段需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由于有些辅导主题可能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应预计到辅导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因素,例如封闭态度、防卫心理、调侃、攻击、起哄等,这就需要在团体初期就与学生商定必要的团体规范,以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转换阶段

班级团体辅导的团体转换期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

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热身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学生开始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认知出现分化,开始怀着关注或者同情的心态倾听别人的谈话,能够诚恳地;有时是激烈地表达不同的意见;辅导教师就须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而本次活动的辅导目标也同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在这样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情境中,团体动力会很快被催化出来,辅导现场能够生成十分活跃的参与氛围,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联想、分析和反思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三)工作阶段

团体工作期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班级团体辅导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通过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成员之间彼此进一步了解,并逐渐使多数学生对某些观点或行为方式表现出认同的倾向,此时班级的团体凝聚力增强,辅导活动的目标明朗化。

团体工作期是团体成员相互激荡最为频繁、各种不同意见争鸣最多的时期,如果学生不能专注倾听,团体将无法深入讨论。所以,辅导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控局面,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时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专注于探讨“此时此地”的事情与感受,不要旁生枝节;同时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四)结束阶段

团体结束期是班级团体辅导历程的最后阶段,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团体结束期是成功的,学生之间通过彼此交流和帮助对问题有了新的认知,并在活动中获得了责任感和自尊感,情感得到了升华,认同了团体达成的共识或规范,并有一种情绪上的愉悦体验;那么学生就比较愿意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如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现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绪状态,加之课后对学生行为改变度的观测呈正向趋势,则可认为辅导目标基本达成;当他们结束这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时,记忆中留下的都是对团体的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对团体的不屑和愤怒,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5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属于弱势群体,成为就业的难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女生比较多。从所在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到,这几年我校学生就业越发严峻,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力度,也要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往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较男生晚熟。因此,要特别关注高职高专女生们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教育。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师范类学校,女生比较多。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对学习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比较注重技能的掌握。因此,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寓教于乐,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对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年限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等特点,学校根据高职高专生自身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大二事情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总之,高职生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对应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2011年开始,我校就根据参与团体辅导的女生们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方案,比如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学生潜能等,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同时,我们在也不断更新,精心设计活动大纲,目前已形成4个单元的特色团体心理辅导。单元方案如表1:

设计4个单元的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景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其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提高其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互相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知职业,进而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四、开展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专业发展需要,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采取小组互动式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如果单纯以授课形式―接受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可以帮助高职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后,参与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研究者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提升高职生职业效能感。高职生有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特点,因此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功能的一项新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在团体辅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在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着重引导协助学生自我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间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6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传入大陆后,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各种群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使之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发展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高校普及化的趋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心理辅导形式,其理念是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强自信以及成员之间的模仿和迁移,从而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高校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1993年我国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其中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对人的言行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只有遵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思想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其次,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的方式。通过复制现实世界、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都可以被辨认出来并加以讨论,促进学生学会表述及应对的方法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迁移经验。

再次,建立自我观念,激发潜能。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学生悦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团体成员的相似经历可以使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地宣泄情绪,在互动中得到个人成长。

最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彼此分享经验及提升认知能力,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就是人际交往困惑,而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

1、理论基础不统一。自从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部分以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各种其理论基础,而在实际运用中针对辅导对象各种理论的交叉运用,导致心理辅导老师思想不统一,影响辅导效果。主要理论有:1、群体动力学理论,提倡民主式的群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的内聚力对群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群体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社会学习理论,基本立场是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行为、环境、个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3、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Eric Berne)于 1959 年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人际交互作用理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非常适用于团体咨询;4、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杰斯的影响不断扩大,许多个人成长的团体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同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不同的团体中。目前,个人中心疗法不仅在个别咨询中应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而且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外的众多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如教育、职业训练、家庭生活、组织发展、健康保健等。

2、活动设计模式本身不完善。活动设计模式的不完善导致活动不能连续,辅导对象不能真实反映内心真实的想法,辅导者不能真正观察到辅导对象内心活动内容,会影响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另外团体的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即使在同一个团体小组之中,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环节中尽量设计完善的方案。

3、专业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团队欠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式才能够有效改善。有些高校没有专业的指导部门,误认为谁都能搞团体心理辅导,不能按科学方法来实施,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遵守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道德。团体心理辅导离不开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它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理论背景、教学经验以及辅导团体的经验,这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4、辅导形式具有局限性。现实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科学性处处可见,从辅导教材,到辅导手段,从辅导对象的选择到活动游戏设计,从评价方法到事后追踪等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产生不可控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所获的得数据不真实、结论不严谨、实际效果不明显,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容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部分成员可能受到伤害,个人隐私容易泄露,需要帮助学生得不到帮助等等。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

1、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统一。每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针对每个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确定一种理论基础作为其指导思想,在团体辅导中起支柱性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多人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队的互动,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的目的。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对有该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探讨。团体心理辅导要具有统一的思想认知和目标,必须以强大的心理辅导理论体系为依托,才能保障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2、完善活动设计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觉,而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活动的设计。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目标为依托,确定团体辅导的学生人数,辅导的环境,充分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而设计合理的方案。例如,充分考虑学生面对陌生同学内心的不熟悉感而设计让大家快速成为一个团体的活动,活跃团体气氛;在辅导过程中要赋予学生说不的权利;在团体互动中多增加讨论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除了语言沟通方面,非语言的沟通在团体辅导中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光交汇、肢体接触或者面部表情等等。

3、建立团体心理辅导专家团队。

学校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起到的是平台的作用,要培训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在具有专业性的指导之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专家要取得相关的心理咨询资质,定期进行培训与考试,在校要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团体心理辅导的讲座、咨询,并对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及团体建立心理档案等等。建立有资质的、活跃的团体心理辅导专家团队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并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有效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

4、科学合理辅导全程。要提高科学性,就需要组织从事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实际工作者认真学习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相关的学科知识;在选择教材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学校心理团体辅导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心理测量软件、动眼仪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如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等;建立心理咨询室时,也要讲究科学性,绝对不能像老师办公室一样,而应是典雅、温馨、安全、舒适的统一;在心理工具的选择上,建议以学生主观体验,喜闻乐见的团体心理辅导工具为主。

综上所述,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受众面比起个体辅导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可以针对不同需要的群体开展不同的辅导小组,以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为核心的发展性团体辅导越来越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基于终身发展观的生涯团体辅导应该在团体辅导中加大比例。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大学教育是通向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过渡阶段,团体辅导形式对于个人成长、能力探索、人际互动关系、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探索需求等方面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在高校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雅各布斯.团体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 李菁.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8.

[6] 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7

    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重点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干预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特征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是一个人面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体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本身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在情绪上容易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困扰,从而影响自身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均是因大学同学之间的琐事而酿成的惨案,也使得社会各界开始愈发关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工作。另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从而诱发各类疾病。科学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不迁怒他人,勇敢地站起来,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奋发向前。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现状及特征。1.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大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可以说是非常之多,常见的如家庭因素、人际关系与沟通、异往、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课程学习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学生不能够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习惯了学校和家庭的高压约束,一旦迈进大学之后,缺少了严格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又不强,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上消极懒散,终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2.大学生情绪特点多样。大学生在年龄段上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阶段,其情绪特征丰富多样。唐子璐(2019)等人针对某高校的19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其中,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清晰地识别到情绪的波动状态以及变化情况,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压抑型,有53%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多愁善感型,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冲动型的情绪;还有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兼有上述几种类型。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特点丰富多样,类型不一,而且还不排除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特点,这些情况无疑都会给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增加困难。3.大学生情绪处理方式单一。我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新生,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简单,多数情况下都是局限于班级和校内的同学,或者是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在情绪处理方面,其方式也略显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男生在遇到情绪上的困扰时,会通过游戏或者体育运动来发泄情绪,而女大学生则会选择和闺蜜或家人倾诉,也有人会选择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转移注意力。此外,有不少大学生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即对问题置之不理,被动地任其自生自灭。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大学生会选择向心理导师求助或者向健康中心寻求心理疏导。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处理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和隐患。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也被称之为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它是一种以团体为基础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团体辅导通常被看作是心理咨询的一个衍生概念,它以心理学理论为核心基础,借助于团队中不同成员彼此之间的交际作用和人际关系,让学员能够在日常交往中达到学习、沟通、反省和接纳自己的目的,从而增强学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班会、小组交流、专题讲座等都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形式,此外还有座谈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队辅导,主要是指结合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普及性、探索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普遍的应用。然而,由于传统的团体辅导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并且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其辅导效果往往不能满足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并不仅仅是摆脱各种心理问题,它以探索人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情绪为导向,重在提高人的智慧、乐观、宽恕、爱等积极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从而有效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健康心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事前辅导和预防而并非事后辅导的手段,以欣赏和开放的眼光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潜能,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1.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和目标。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乐观、欣赏、开放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的潜力,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使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在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这和新时代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同时也可以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2.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个人而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分享快乐、发扬正能量、播撒阳光和传递幸福等途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同样也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创建情境、亲身体验、参与互动、心理辅导、心理激励、心理暗示等手段,全面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让学生能够在自我调整中找到最合理的情绪调整和情绪管理方法。3.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科学模式。团体辅导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特征来设置不同的模式,同时也要充分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思想。积极心理学是以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活力。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不仅丰富了团体辅导的内容和模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健康的情绪,从而促进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用积极态度去完成积极人生的教育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对策

(一)树立“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的指导理念。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疾病和弱点的特征,转而重点关注人的心态健康和优秀品质,从关注点上来讲更富有积极意义。因此,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实践工作,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得学生体验幸福和美好的情绪,从而实现学生对于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等积极情绪的切实感受。另外,团体辅导还应当教会学生合理调控情绪的常用方法,让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不同的情绪波动状态,熟练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从而养成积极的品质,素质健康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辅导应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情绪特点。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干预,应当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而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进而妨碍团体辅导的成效。在具体的团体辅导工作中,首先应当了解和接纳团体成员中已有的情绪管理机制。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团体交流中表现出对就业的焦虑情绪,辅导者应当了解这种情绪的深层原因,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一味的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辅导者再借助于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积极等理念灌输,帮助学生客观、自主地分析自身优势和潜力,将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上,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较少焦虑情绪。

(三)制定严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制定,除了要结合学生情绪特点之外,还需要围绕着情绪的积极认知、情绪的识别体察、情绪的合理表达、情绪的宣泄为单元主题,制定严密的目标和流程,然后按计划定期开展辅导。例如:情绪的积极认知单元,首先明确目的,旨在让学生客观分辨出积极和消极情绪,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问题,从而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为了强化团体辅导的效果,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第一,让学生将最近自己被情绪困扰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折成条放在事先准备的盒子里;第二,再以抽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抽出一张,通过自己对积极认知的理解,分析所抽到纸条上的问题所包含的消极认知和消极情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问题测试后,可以将有共性的学生构建成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系,促使学生在交流中观察他人、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改善个体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中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找到彼此共同话题和爱好,通过分享发现“与我类似”的平衡点,达到放松情绪和管理情绪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制定辅导方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团体氛围中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客观地认知自我,掌握熟练的情绪管理技巧,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78~80

[2]唐子璐,万柳辛,庄静等.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38~39

[3]陈瑜,杨文娇,王晶等.学生的情绪管理课程在医学生情绪智力干预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61~62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9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心理资本 方案

0引言

心理资本起源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eligman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2002年Seligman将可以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那些心理因素纳入了资本范筹进行研究,2005年Luthans等人在中国,以工人为研究对象,首次正式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定义: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心理中的核心心理因素,既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又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并能够通过对组织成员心理资本的测量、管理和开发,使组织成员提升心理资本,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随后Luthans等研究者从理论基础导向的积极性、可测量性以及产生行为绩效等角度进行衡量、筛选、论证,概括出自我效能(self-confidence)、希望 (hope)、乐观 (optimism)、 坚韧性(resilience)四要素是最具典型性的状态类心理资本要素,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未取得成功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坚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是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导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2008年,Luthans等人通过网络,从树立希望、培养乐观、提升自信和增强韧性等方面,运用心理资本微干预模型对364名来自不同的在职人员(实验组187人,控制组177人)进行了一项心理资本开发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则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心理资本是可管理、可开发的。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去应对工作、学习、生活和社等各方面的挑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也需要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来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从而为学校和个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就会表现为自信、乐观、工作目标性强,有坚强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心理资本管理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根据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设计一套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方案,并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学教师心理资本,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培训、强化,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格,为其成为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也为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帮助。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安徽省合肥地区随机选取100名中学教师发放问卷,获得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70%,首先通过心理资本问卷(PCQ)对被试进行前测,比较前测数据删除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被试,选用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被试,被选中的被试共60人,女生30人,占50%,男生30人,占50%。将所有被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15位女生15位男生)和对照组(15位女生15位男生),然后根据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方案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干预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资本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后测。

1.2研究工具

1.2.1心理资本问卷(PCQ)

心理资本问卷调查选用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PCQ),是由我国学者李超平博士修订编译,这个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都得到了证实。问卷分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共24个项目,采用Likert六点量表。经过前人的检验,证明具有很高的信效度。

1.2.2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方案

此建设方案针对中学教师开展,根据团体辅导的理论及要求,确定方案中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实施方法。每周进行两次活动设计,每次安排时间90分钟。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要进行热身活动,从而活跃氛围,提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之后,指导者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同时,对团体成员进行鼓励和肯定。第一次辅导主要是通过几个活动来增加被试之间的了解,以便之后的几次活动的展开,接下来几次团体辅导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这四个方面来提升中学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再用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前测结果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资本同质性检验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p=0.143>0.05,表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两组被试间具有同质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之间心理资本没有明显的差别,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心理资本方案干预,对照组被试则无干预,团体辅导干预结束后,如果实验组被试心理资本后测得分与前测分数相比较,得到明显提升,说明,该心理资本方案有效。

2.2 在前测、后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资本总分及四个维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表2中四个维度上的前测和后测分差数值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分数相对于前测来说均有提高,实验组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乐观这一维度,上升幅度最低的是希望这一维度,但是对照组各维度上分数提升的幅度很小,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分数差在四个维度上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四个维度上分数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总分差比较方面,p=0.000

3讨论

3.1提高教师群体心理资本水平的必要性

教师,一般具有不为别的职业替代的职能,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有责任影响学生的人格的职业。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想法、知识、言行、道德、人格和形象,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学生。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外,还要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思想境界。因此,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心理情绪,不仅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学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全面的、深刻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除了在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教师需要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以激励自己,以满足教学领域的挑战,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技能,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在教学任务中表现卓越;在教学中设置较高的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不懈的努力,最终不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较大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做现实和乐观的教师,可以充分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分析过去的失败,应急预案,并获得丰富的经验,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困难、或无法快速恢复的工作冲突,采取有效策略的教学任务,提高他们的优势;自信的教师对充满挑战性的教学工作满怀信心,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努力工作,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而且积极的情绪可以开阔眼界,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生产和接受新的思想,新的做法,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有坚韧品质的教师更能接受挑战、坚定不移地为学校奋斗。所有这些独特的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提高绩效,从而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3.2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实施有效的原因

本次实验中,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排除了时间因素这一额外变量,从而确保被试心理资本的提升是因为经过心理资本建设方案的实施,这就保证了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前测分数进行同质性比较,证明了两组被试间心理资本是在同一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保证了被试选择的有效性。

此次提升方案的设计完全按照Luthans设计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及希望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而且本次方案的设计活动方面主要是依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其要求进行的,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很好的发挥团体辅导同质性、互动性、现实性和高效性等优势,使得方案的实施更加顺利,从而提高了方案实施的效率。

3.3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教师们对体验式的团体教育技术很感兴趣,愿意接受和配合,教师的知识水平比较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场中的体会和参与程度很高,在团队领导者的带领下很快就能融入场中,很容易进入设想的情境中。方案的设计松紧相宜,张弛有度,同质性团体让教师感到既安全又温暖,情感得到升华,所以团体辅导中更加验证了“三位一体”是同质性团体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在团体辅导中,对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概念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运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上不够熟练,讲解中的事例和故事还不够具有说服力,分享中还要注意到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变化,在情感 即将触发之时给予推动,在情感宣泄之时给予关注和陪伴。也要做好出现意料之外变化时的应急预案。总之,教师心理资本建设在团体操作中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总结经验,提升效果。

4结论

通过两组检测结果及比较对照,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得分之间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是心理资本的单个组成要素还是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充分说明,经过干预实施,该教师群体的心理资本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和提升,此次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的干预具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Luthans,F,Avolio,B.J,Walumbwa,F.O,and LiWeixing.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

[2] 路桑斯.心理Y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6-99.

[4]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672-675.

[5]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29(5):32-39.

[6]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10(9):875-888.

[7] 晓庆,赵优优,张玉婷.心理资本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5,25(1):125-128.

[8]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篇10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部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中特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