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12:39:06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1

(二)记录及资料整理   张应军  郝宗英  张星   马 丽

(三)活动主题  人际交往 

(四)活动内容  大风吹   “奥地利女王圈”   猜词游戏

(五)活动设计

a 大风吹

1. 全体站成一个圈,以报数的形式确定站或蹲,形成一站一蹲间隔的圆圈,有两个人没有位置,立于中央。

   2. 主持人开始说:「大风吹!大家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站着        的/蹲着的有穿鞋子的人。则凡是被吹的人,均要移动,另换位置,原来站在中间的人抢到一位置,使得另两个人没有位置,这两个人要接受大家的惩罚,惩罚结束后再吹。

备注可「吹之资料:站着的/蹲着的有耳朵的人、带表的人、两只鼻子的人、穿x颜色衣服的人

b 奥地利女王圈

操作程序:1、各组成员围成一圈。

2、每位成员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学员的双肩上;

3、听从培训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学员的大腿上。

4、坐下后,各小组可以叫出自己的口号,鼓励大家坚持不懈。

5、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不x松垮。

(六)分享方向

有关讨论:

1 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身体和声音是否也相继出现变化?

2、在发现自己出现以上变化时,是否及时加以调整?

3、是否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的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最后出现什么情况?

4、要在竞争中取胜,有什么是相当重要的?

(七)评价:

(1)指导者对于活动项目的规则掌握不熟练,造成了成员对活动的各种疑问,对指导者的权威性是一种消弱,因此熟练掌握活动、规则,顺利而有效地指导活动进行,对于团训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活动进行中,由于事先没有把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要求,活动规则等具体内容做详细而简单的陈述,导致许多人一起议论活动的想象,进而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的进展。此时,需要指导者灵活而机智地控制这个会场,不能任其发展。需要对各种注意事项再次进行解释。

(3)在策划阶段没有很好预期在团训进行中会出现的状况,导致在活动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进行讨论。如“大风吹”的活动中对于“吹出团队”的人进行何种“惩罚”没有事先进行说明,导致大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无意义的争论。

(4)指导者在整个活动中一定要以公正的形象,维持整个活动的公平有序的开展。这样就能成员营造出“一种坚持公平,保证正义”的团体氛围,有利于减少成员的抱怨,形成信任,依赖的团体气氛!

(5)指导者要善于调动团体气氛,烘托活动顺利进行的外部支持环境。团体氛围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的到达程度,因此指导者具有感染

(6)在分享阶段的问题:在分享阶段作为指导者对成员的发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或重复发言者内容;或对发言者进行解答;或对疑问予以指导;或对发言者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切忌不对成员的发言不做任何反馈。

(7)活动的梯度设计。在猜词游戏中,指导者对于所猜之词进行了易——难——易的设计!对于团员进入角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团训方案设计的同时兼顾成员的感受,关注成员的利益,对于营造和谐、温暖、宽容的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8)在热身活动的设计中,需要选择那些操作简单,活动量不宜太大,能够起到活跃气氛,增进亲密度的活动。

(9)指导者在热身活动中表情方面要尽量做到纯真、自然,亲切,有感染力;语言方面要做到流利的表达;在情感上要有强烈的感召力。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2

摘要:自我控制能力;团体辅导;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7-02

一、引言

自我控制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和限制的情况下,个体按照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对于中职生而言,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从而面对的诱惑也随之增多,学习、生活和成长更多地靠自己管理。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暴自弃,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本研究根据中职生的自控力特点及其需要提升的维度,开发一套自我控制课程,并尝试采用实验方法对团体辅导提高自控力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以此获取团体辅导有效性的数据支持。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从东莞市某职业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中选取60人。6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各30人,年龄为16~17岁。

2.研究材料。(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主编。(2)团体辅导成员自评量表,用来调查团辅成员的主观满意度及其收获。(3)团体辅导方案。

3.研究设计及其过程。对实验组的学生实施团体辅导,辅导时间约半个学期,从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每周一次,每次时间约60分钟,共16次。控制组只参加常规的学习任务。实验后测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一周后进行,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及其各维度的改变量来检验团辅效果。

团体辅导课程一共为八次单元活动,第一单元为团体建立与团体成员探索阶段,接纳团体成员、制定团体规范,为以后的活动做铺垫;第二单元为调节和控制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管理;第三单元为拒绝诱惑;第四单元为应对挫折;第五单元为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六单元为学会延迟满足;第七单元为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第八单元为课程回顾以及结束团体。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首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比较,表1显示实验组的得分虽然比控制组多3分,但从平均数差异性检验来看,结果并不显著(p>0.05)。也就是说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基本上是同质的。

2.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2可知,实验组后测总分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3.控制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3可知,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得分和情绪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但不显著(p>0.05)。这说明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然状态下也在提高,但改变量不明显。

4.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4可知,实验组自控力总分以及情绪行为两个维度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5.过程评估。本研究除了量的评估,还采用过程评估,两者结合起来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每次团辅之后让团体成员分享感受与收获,了解团体辅导的成效,团辅过程中研究者和观察员对团体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

6.干预效果讨论。本次干预研究的结果说明: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自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两方面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控力,这与团体辅导具有针对性、操作过程严谨细致密切相关。

首先,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一直遵循团体辅导活动的原则,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放度,培养合作意识,增强信任感,营造融洽温馨的团体气氛,为团辅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团体辅导紧紧围绕自我控制的情绪、行为及思维三个方面展开,采取了自我暗示、角色扮演、榜样学习、游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同时辅之个别辅导;最后,从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上看,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得到了团体成员的认可,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得到了成长。

四、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的提高效果最明显。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是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因此提高中职生的自控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不懈地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红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38.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

1.“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效果展示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是否会导致心理障碍取决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要维护心理健康就需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笔者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结构,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加深自我认识、提升自我接纳、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并在西部地区某高校大一贫困生中开展实务,对促进贫困生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团体辅导研究中,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进行等组前后测。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

2.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

“治疗性元素”是团体辅导与咨询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决定团体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是取得团体效果的保证。这个概念是由Irvin Yalom提出,Bloch和Crouch给治疗性元素制定了一个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概念和体系。他们认为治疗性元素是能改善团体成员的一种治疗成分,也是团体领导者、其他成员和被治疗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元素。并总结出以下治疗性元素:植入希望、普遍性、辅导、利他主义、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洞察、接纳、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等。笔者分析总结出本次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形成和辅导效果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1良好的团体辅导氛围是效果产生的奠基

该团体注意培养平等、尊重、接纳、相互支持、对外保密等环境特质,还结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营造“家”的理念,比如在一些细节上的注意,每次都在辅导室烧好开水,准备好纸杯、纸巾等。又如准备一些小点心、水果等供大家活动中途放松时享用。成员可以摆脱团体外顾虑重重的状态,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消极认知和情绪,并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洞察以前不曾认识或不能接纳的自我成分。同时成员们在他人的反馈中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他们也在坦诚的互动中发现了普遍性,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产生归属感,也减轻了心理压力。生活中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觉得受到别人的歧视,从而不能勇敢地面对挑战,恰巧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但又有着更安全和轻松、包容的氛围,成员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观察、学习、交流、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参加团体这个事实本身对贫困生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资源,团体中能学到心理知识、能体验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与咨询员、同学们亲密接触等等能给他们带来一种优越感,和其他没参加团体的人比,有一段特殊而具有意义的经历,自己是勇于探索的、追求成长的,这些都能加深成员的自我肯定。总之,团体良好的氛围和团体辅导的特点奠定了团体效果的基础,能促使“自我表露”、“洞察”、“情绪宣泄”、“接纳”、“普遍性”、“学习”、“植入希望”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2丰富而有效的团体活动是效果产生的载体

本次实务充分地运用了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的理论知识,比如自我概念的含义、形成、结构、内容、影响等,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有步骤和层次的团体辅导方案,这是本次辅导产生有效性的必要保障。针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的一些主题活动,如“成人仪式”、“心灵之窗”、“我的自画像”、“我爱我自己”、“天生我才”、“逆风飞扬”、“构筑愿望”等等能引导成员们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洞察和表露,活动分享环节则有助于成员之间互相反馈和帮助,促使团体成员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了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兴趣、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模式,培养团员之间的默契,开展了一系列的辅活动,比如“力顶千斤”、“盲人旅行”、“‘筷’乐乒乓”、“巧解千千结”等。成员们积极的参与,获得了在团体外难得的快乐和感动,体会了团队的魅力与潜力,加深了对团体成员信任,也加深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每一节活动中都配有与主题相符合的歌曲,如《爱,因为在心中》、《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别哭》等等,让团体更加温馨,从歌声中获得感悟与力量。工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影音文件,如《感受幸福》、《说话的温度》、《成功需要努力》等,成员们细细体味其中的哲理,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习其中的沟通技巧、处事理念。总之,这些团体活动内容是团体效果产生的载体,有利于“辅导”、“洞察”、“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接纳”、“植入希望”、“学习”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3团体领导者的素质与工作方式是效果产生的关键

笔者作为团体领导者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热爱自己的助人事业,有不少参与团体辅导的体验和带领团体辅导的经验,在学习和实务中逐渐内化了尊重、平等、真诚、接纳等理念,并不断地探索自我和完善自我。严谨细致地做好辅导规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弹性的调整。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能够摆正自己在团体不同阶段的角色位置,努力调动成员的参与,发挥成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愿意做典范,乐意进行适度的有益于成员成长的自我坦露。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和反思,工作者始终以成员们的利益和需要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和成就感为重。具有克服重重困难和不断解清疑惑的勇气,在每次团体后如果对某些问题确实存在困惑,就会在注意保密的基础上去寻求同行的督导,工作者自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成长。笔者在带领辅导的过程中,不摆权威的姿态,不刻意使用技术,只是真心的投入,把一些技巧的东西淡化了。更多的精力用在于考虑团体成员是什么特点、有什么具体的需要,发自内心的接纳和鼓励每一位成员。即使团体碰到障碍也对团体和成员怀有信心。引导公平和爱的理念,引导交流和仔细的倾听。笔者除了做好团体的安排和带领工作,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放下自我防卫和优越感,与成员一起探索和成长。总之,团体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带领理念与方式是团体取得效果的关键,促进了“接纳”、“辅导”、“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植入希望”、“替代学习”等各项治疗性元素的形成。 [科]

【参考文献】

[1]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4

关键词: 心理契约 辅导员 专业发展 团队建设

一、引言

发展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仅是做好事务型常规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在于如何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如何解决好制约团队发展的因素,如何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基里斯首次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出版的著名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他认为:在任何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1]。除了正式的、常规性的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同样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契约。因此,心理契约既是隐含的、非正式的,又是知觉性的、个体化的,它往往不同于经济性契约。

近年来,对于心理契约的含义,人们普遍有了进一步认识,随着结合不同领域的发展理念,其应用在不断扩大,而不再像以往更多的仅仅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契约双方相互所能达到的期望值促使心理契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的建设中,成员个体间能够相互融合,彼此信任,形成特殊的心理契约即“团队契约”,那么其潜在的创造价值必将有利于团队的发展[2]。

二、科研能力对辅导员团队发展建设的影响

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群体不同,在工作形式、工作内容抑或是所涉及的其他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之中,还包含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众多方面。辅导员教师作为其中的骨干力量和高校教师队伍及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自身科研能力,运用第一手资料,提高工作实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辅导员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能够第一时间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便于运用客观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而能够懂得将具体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因而辅导员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职研究人员和德育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3]。提炼个人能力、培养科研素养、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是辅导员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要求,辅导员必须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贯彻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

与时俱进,由于工作性质的优势,接触的学生不断变换,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便于积累经验,通过总结规律,整合资源,利用科学的理论,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

第一,结合学科背景,联系工作实际,加强自身问题意识。

辅导员要从经验性、实践性向学习性、研究性转变,学会不断积累与提炼知识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撰写日记、分析与研究个例,在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记录等过程中分析工作方式,总结有效经验和规律,融会贯通,为培养科研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在面对大众教育对象的研究中,结合自身已有学科知识背景的优势,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总结比较分析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与新问题,通过分层次、分阶段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第二,学科平台的构建与学科意识的养成,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前提。

按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学校应为辅导员提高科研能力搭建平台,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发挥作用,如建立激励制度、实行资金资助、开展培训指导等,利用大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

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是新时期辅导员建设的一大挑战。融合科学研究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感染力和实效性[4]。

第一,融入科研意识,有效配置资源。

建立一支研究能力强、流动性小的辅导员发展队伍,对工作环境主动适应、积极改造,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工作,分析、探索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碰到的问题。立足实践教学,在开展品牌工作和特色立项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彼此间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形成团队特有的学习、研讨、实践模式,提高整体科学的研究性意识。建立例会制度,加强与院际及校际间交流;积极申请课题立项,注重积累和深入挖掘发展中问题的实质性所在,凝练成文形成工作案例,完成高水平论文。多渠道、多载体、多层次地提升团队学术水平,学术修养。

第二,重视科研软氛围,推动激励机制。

科研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以此为主线,在团队成员间,逐步营造双方相互期望和认同的和谐关系或环境,在此大背景下,建立有效的激励维度,重视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从心理层次鼓舞,调动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增强辅导员教师自觉开展工作的意识,最大化地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第三,运用实践平台,辅助培养科研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实践平台,通过学生职业目标教育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5],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提供平台和入脚点。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直线上升的学生数量,直接带来更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当前的辅导员工作中,就业俨然成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实践平台,不仅能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6],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规划。

在实际工作中,团队的发展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营造氛围,以成员需求为指向,以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以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辅助平台,结合自身特点,依托形成的“团队契约”,更全面、更科学和更系统地加强辅导员发展团队的建设。

三、如何从“心理契约”角度下建设辅导员专业团队

(一)立足团队建设,引入“心理契约”科学理论。

1.创建双赢的期望互助管理模式。

随着心理契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发展建设的进程中,要阶段性地引入心理契约理论的管理理念,提高成员的有效意识,团队在制定整体发展目标时,要考虑到个体教师的实际需要,鼓励并重视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尽可能协调教师的成长发展轨迹伴随团队整体的发展,使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满足队伍建设的需要,从而建立团队和成员个体间双方共赢的互助管理模式。

2.构建团队成员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辅导员的期望一方面来源于其个人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其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成员的个体发展,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形成“团队契约”,无形中让个体需求与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

然而,一个团队能否发展长远,不单单要有必要的硬性规定,也要建立成员彼此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从全局出发,利用契约非正式的承诺关系,协调个人需求与整体发展规划,避免发展目标的冲突,在根源上,消除不必要的误解[7]。

(二)构建绩效机制,维持“心理契约”动态平衡。

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对于一个团队的成长来说,具有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个体发展,使其得到正比于付出的回报,而且可以促进其自我反思、反省与团队间存在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及其需要履约的义务,消除个体隐含的不公平感与期望偏差[8]。评定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不单单看工作成果多少,还应该涵盖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客观、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促使成员更认同团队契约,也更有利于团队发展。

同时,从期望角度出发,考虑团队的建设需求,找到该团队发展动力的根源,了解团队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该群体的期望值实施激励,使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彼此配合落实,尽量既满足该群体期望又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契约”和谐内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契约理论就随社会需求、人文理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过去,现如今,在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中,越来越需要对工作协调性、公平性、能力和技术的挑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提高重视[9]。与此同时反映出,一直保守追求的工作安全感、稳定性、工作绩效等因素在心理契约发展中所占比重必然会逐渐下降。

从动态的角度看,辅导员专业团队的建设,需不断发展心理契约机制内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维持辅导员团队之间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有效实现对团队发展的激励策略。

(四)结合实际现状,构建自身“团队契约”新视角。

心理契约是彼此双方双向交互的关系,双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制约,会随着彼此期望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在团队发展建设中,从心理契约理论为切入点入手,在新视角新前提下,总结凝练研究重点并加以实际运用,贯彻科学的目标,创建适合团队自身发展的“契约”。

立足团队实际发展情况现状,从内部成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应抓住适用于团队自身发展的“心理契约”本质,构建发展平台,形成契约意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自己的“团队契约”,进而最大化最长远提升辅导员发展团队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心理契约是一种期望和承诺,在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中,在提高科研能力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心理契约动态平衡,能有效配置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的关键作用,更利于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宏颖.浅谈如何从心理契约的阶段角度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J].百家论坛.

[2]张澜,王姝.心理契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陈金华.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Value Engineering,2011.

[4]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5]朱玉华,李永山.安徽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53-156.

[6]邱日梅.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5):43-44.

[7]尉迟文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5

【关键词】孤独感;应对能力;团体辅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大学生群体经常感受到孤独。关注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探寻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的团体辅导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通过问卷测量筛选出24名状态孤独感受较强且自己无法应对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2名被试为实验组,另12名学生为对照组。

(二)方法

1.评估工具。(1)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用于区分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情感孤独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社会孤独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2)UCLA孤独量表。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3)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用来区分境遇性孤独和特质性孤独。(4)团体满意度评定量表。用于了解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

2.实验方案。根据相关文献设计“你从未被冷落,你我并不孤独”团体辅导计划。连续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每次辅导活动都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中进行,利用游戏、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6个单元内容:①“我们在一起”(构建和谐团体氛围,建立团体规范);②“这就是我”(了解人际关系中的“我”,调整社交期望水平);③“做情绪的主人”(宣泄独处时的焦虑,正视孤独体验);④“由陌生到亲密”(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改变现实人际关系);⑤“朋友一生一起走”(引导成员划分自己的人际圈层次,增强人际信任感);⑥“孤独来了我不怕”(总结团辅过程,强化应对孤独的信心)。

二、结果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UCLA量表总分得分比较

表一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UCLA量

表总分得分比较(M±SD)

组别 实验

前后 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

情感孤独总分 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

社会孤独总分 UCLA量表总分

实验组 实验前 15.75±3.467 13.50±2.393 51.67±4.459

实验后 12.42±1.832 11.67±1.435 47.67±2.674

对照组 实验前 14.42±3.825 12.33±1.435 48.42±3.554

实验后 15.15±3.211 13.15±1.864 50.31±3.276

t1 0.895 1.448 1.965

t2 2.944** 2.276* 2.665*

t3 -0.523 -1.225 -1.385

t4 -2.587* -2.221* -2.197*

注:t1值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比较,t2值为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t3为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t4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p<0.05;** p<0.01。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两个维度得分、UCLA量表总分进行比较,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在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及UCLA量表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得分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在团体辅导活动前、后情感和社交孤独量表的情感孤独分量表中差异较为显著(t=2.944,p<0.01),在社会孤独分量表和UCLA量表总分上,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的前、后测量表分数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在情感和社会孤独量表的两个维度和UCLA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团体成员满意度调查

对成员团体满意度进行调查,所有团辅成员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在团体中敞开心扉,真诚的分享自己的苦恼;意识到理解、包容朋友的重要性;学会怎么与自己的孤独情绪相处,改变了某些以前对孤独事件的看法,学到了一些交往技巧,觉得这次团体经验很有意义。其中88.9%的成员认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

三、结语

(一)运用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是可行的

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能力是可行的。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带领者引导成员通过体验、分享等方式,调整成员对社会交往期望的定位,引导成员去信任他人,探索自己的人际财富。纠正成员的不合理信念,改变对引发自己孤独感事件的认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成员把活动中获得的策略和感悟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状态孤独的对照组成员处理要谨慎

孤独是主观体验,但当处在不和谐或挫折的客观状态时,易诱发人的孤独感。对照组成员得知没成为团辅成员后,体验到被拒绝的挫折感,加深了他们的孤独体验,从量表前、后测得分的反应倾向中,可以察觉到对照组成员出现的情绪波动。因此,在完成实验组的团体辅导活动后,应当对对照组的成员也进行团体或个体的辅导。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社,1999.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干预;团体辅导

一、研究背景

时间管理是人们在使用、安排、调控和管理时间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时间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时间利用率。黄希庭将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体现在时间方面就是个人的价值观、效能感和监控能力。目前对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以及模型研究、时间管理倾向和其他心理活动以及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其中,对于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显示:采用各个不同的干预方法取得的干预效果是不一样的。本研究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低的原因、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以及时间管理倾向对高职生的作用,提出了综合的干预技术,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团体辅导方案,通过严格的干预过程,结合数据结果,来分析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具体辅导方案如表1所示:

表1团体辅导方案

主题 主要内容

一、初次相逢 1.播放音乐,游戏“自我命名”,“大风吹”,“信任之旅”

2.制定契约,确定目标,团体成员宣誓,签名

二、时间的价值 1.播放音乐,自我印象和他人印象对比活动

2.主体活动:说说时间有多么重要,“价值拍卖”游戏

3.写出自己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

三、如何掌控时间 1.播放音乐和游戏“猜五官”

2.主题活动:“时间存折”游戏

3.角色扮演游戏:时间是个小偷

四、时间掌控方法 1.播放音乐、热身游戏“青蛙跳水”

2.SMART原则的讲解,使用方法

五、监控你的时间 1.播放音乐和热身游戏“谁是卧底”

2.分享SMART方法的效果

3.学习ABC法则

六、注意力训练 1.播放音乐和游戏“找不同”

2主题活动:如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

3.专注力训练律动操

七、建立合理情绪,提高自信心 1播放音乐和游戏“排队”

2.主题讨论:你最棒

3.ABC情绪疗法的讲解

八、相互祝福,告别团体 1.开场音乐和游戏“鸡同鸭讲”

2.回顾所学知识

3.互相赞美和祝福

二、研究设计

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思源学院学生500名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结果,招募20名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作为团体辅导的对象。

2、研究工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倾向水平的调查,该量表总共44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即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其中时间价值感包括10个项目,时间效能感包括24个项目,时间监控感包括10个项目,计分方法采用五点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其中反向计分的是9,17,27,30,41。

3、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将20名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低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8次团体辅导的干预,一组不做任何干预,对团体辅导干预之后两组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得分进行对照比较。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MD测量结果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ATMD得分前后测差异比较

注:~P0.01

表2的结果显示,在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t=-0.45,P>0.01),在时间效能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56,P>0.01),在时间监控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08,P>0.01),在ATMD总分得分上无显著差异(t=0.145,P>0.01),即两组被试在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上是同质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以及时间监控感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t=-3.234,P0.01;t=-3.023,P>0.01),实验组在ATMD总分得分上有显著提高(t=-3.023,P>0.01),而对照组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感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1.673,P>0.05;t=-0.478,P>0.05;t=-0.2,P>0.05),对照组在ATMD总分得分上无显著提高(t=0.274,P>0.05),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在ATMD总分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3.765,P>0.01)。

2、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得出研究结论:

(1)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价值感。

(2)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效能感。

(3)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监控感。

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是根据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请多名心理咨询老师共同研究制定的,团体辅导的实施者经过培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辅导,保证了理论上的完整性,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从而具有较好的效用性,值得推广。但在本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中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是验证了团体辅导的效用性,但是,假设不进行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时间管理倾向的辅导,比如让学生阅读提高时间管理倾向水平的书籍,是不是也能够提高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呢?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比较团体辅导和一般辅导的效用性的差异,可以多增加对照组,如增加一般辅导对照组。从而加深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会兰,胡兴旺.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2] 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邱小艳,郑希付.国外音乐疗法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4(2)108-111.

[4] 马丽芳.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研究[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10.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7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与实施,进入大学读书深造,不再只属于部分人的专利,而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值得思索的是,这一举措似乎并没有使个体能力因学历的提升而“水涨船高”。相反,种种情况表明:进入高校后学生要求转专业和工作后跳槽的人数逐年剧增。这不仅给学校、用人单位,更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其根源,有人认为应归咎于教育体制的弊端,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学生这种决策的易变性与其决策前缺乏思考和准备,决策后不知如何处理有关。故此,对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全体学生以海报形式公开招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按以下标准选取被试:(1)自愿参加且愿望强烈;(2)存在自我决定方面的问题;(3)能遵守相关规则,且全程参与;(4)无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症状,愿意在团体中分享。最终确定24名被试(男生8人,女生12人)。

(二)工具。(1)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SDS):冯婷修订的自我决定能力调查问卷。该量表采用Liker5点积分,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分1-5,得分越高则自我决定能力水平越好。(2)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自编团体自我满意度问卷,共12道题。采用1-4的连续评定法,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

(三)实验设计。本研究把同质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次,每次2.5h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处于常态不进行任何干预。

(四)团体辅导方案。方案的设计主要围绕SDS理论,集中于自我意识与自主选择两个方面,将团体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六个单元。开始阶段(Unit1)阐明小组目标,使其相互认识,建立团体规范;实施阶段(Unit2-5)引导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认识自我;针对昔日举起不定和朝令夕改的状况进行探讨,培养其独立自主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阶段(Unit6)总结小组所得,鼓励其应用于实践,处理离别情绪。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在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DS各维度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前测(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P<0.05)(表1)。

(二)干预组对团体辅导的评价。自编“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问卷”的结果显示,成员对问卷项目的评价大都超过3分,说明团体成员对团辅内容和效果评价较积极,认为团辅能改善其自我决定能力。总人数的66.7%表明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较好,愿意积极的融入活动之中。23.3%的成员表示团体活动中学习的有关改善自我决定能力的策略具体运用还不熟练。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次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自我决定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学生做决定难,做决定后反复再三以及对决定不能很好执行的现象得以缓解。综上,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干预是有效的。

干预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因如下:一.活动设计有针对性。通过Unit1的Trouble maker活动了解小组成员在自我决定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据此,设计“20个我”、“VIT”和“你的角落”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审视,进而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目标,合理规划人生;“选择的奥秘”和“和生活的哲学”环节,引导成员在做选择时权衡轻重,通过对自己和现实的认识,正确做判断。二.遵循团辅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本干预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辅导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地教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且根据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总结,学习独立且合理地做决策,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及如何履行其决策。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仅历时6周,干预时间较短且干预群体的样本量较小,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冯丽婷.大学生自我决定能力,情绪调节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9

关键词:辅导员 博客团队 管理运行

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是辅导员博客团队成功运作的关键。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有赖于辅导员和其他老师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博客资源的优化整合。要重点建设一批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博客团队,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遴选一批辅导员工作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辅导员博客团队带头人。鼓励辅导员博客团队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博客团队中来;鼓励团队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把新的工作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工作实践中来,提高辅导员博客团队成员的工作水平。

一、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也是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高校对辅导员博客团队实行目标管理,就是以学校总的育人目标为基础,将学校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转化为各博客团队的具体目标(包括团队的总目标、团队人员个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校育人目标对辅导员博客团队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作用,它不仅是博客团队工作的"方向盘",也是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的动力,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促凝剂。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实行目标管理,其团队成员工作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实行目标管理,首先要明确目标,其次要统一目标,再次要管理目标。

首先,明确目标。高校应根据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思想,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学校的辅导员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辅导员的总工作目标。辅导员博客团队应根据学校总的学生工作目标以及团队的优势,制定出具体的团队目标。这样的团队目标既符合时代需要又符合校情,因而对团队的工作必然具有引导推动作用。因此,制定符合国情、校情、队情的科学的目标,便成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

其次,统一目标。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的目标制定后,应将团队的总体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辅导员个人目标等。这样才能使团队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自觉地向团队共同目标迈进,并为实现阶段性目标及个人目标而忘我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圆满地完成团队任务。可见制定统一的团队的总体目标十分重要。

最后,管理目标。在团队实现科研目标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对团队目标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团队及个人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对不执行目标者尤其是违犯团队规定的要给予相应惩处。这样才能使团队的工作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开展。

二、人员管理

辅导员博客团队中的成员必须以真实姓名、身份在博客中表达观点展示自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分享知识,从而影响学生进而引导学生。为了发挥辅导员博客团队的群聚效应,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团队内部职责必须明确分工,形成清晰的组织结构与相关的管理制度。辅导员对自己的博客负有直接责任,要增强辅导员对博客的责任感,保证自己所写内容的健康性、丰富性。同时要有专人加强对博客回贴、评论、讨论内容的监督,发现会让人误导的信息或有害的信息要及时删除。团队负责人应对辅导员博客,要发挥协调和管理功能;应在团队内部备案,有关管理人员要定期登陆辅导员博客,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在辅导员博客团队中可以采取一个辅导员撰写,多位辅导员维护或与学生工作共同维护的形式。各辅导员通过博客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扩大辅导员博客影响面。

三、博客管理

在对博客的管理上要坚持原创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辅导员的真实想法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才能被学生所接受。一方面要在辅导员博客中融入丰富的人文知识,充分发挥哲学的思辨力、历史的实证力、品德的吸引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让学生受到陶冶和熏陶;另一方面要彰显浓厚的人文精神,重点回答好怎样做人、怎样承担社会责任、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等问题。引导学生把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内化为基本素质,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精神家园。加强博客的管理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性,始终坚持弘扬育人主旋律。对博客的管理是辅导员博客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平台上的选择到博客的撰写审核、上传留言、评价监督反馈等等具体工作细节都明确的分工。确保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

1、选择平台。选择合适的博客应用平台,应建立开放的、专业的辅导员博客平台。如今各大门户网站像新浪、腾讯、天涯等都有博客平台,辅导员博客团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建立自己的基地,也可以学校自己搭建一个平台,还可以在中国大学生在线、辽宁大学生在线等网站上实名开设博客。

2、收集素材、撰写博文。辅导员结合"线下"活动对素材进行收集,通过对素材整理,经过团队成员思想上的碰撞,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结合日常工作的重点与热点,依据时事动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确定博客的主题,撰写编辑博文。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生;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

作者简介:曹羽鹤(1992-),女,山西阳泉人,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通讯作者)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人,南昌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朱晓玲(1968-),女,江苏淮安人,南昌师范学院附中副高六级,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创业教育、体育、心理学、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专项课题“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的干预研究”(编号:15yd002),主持人:王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23-03

安全感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之后许多学者对安全感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中国学者安丽娟对安全感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权威性。本研究在以往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安全感定义为:在个体应对某种能够引发焦虑、恐惧的生活事件时,有从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和勇气,主要表现为对事件的确定控制感以及与人交往中的人际安全感。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历学位与就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高职生无形中承受着家庭、朋友、就业、自尊心等各方面的压力,安全感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其安全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服务,效率高;团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成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的所学所感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小学生中的研究较多,研究集中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高职生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高职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安全感的干预效果,提高高职生的安全感。

一、施测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海报和学校心理协会的宣传,在某高职院校招募成员30人(所选成员必须符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自愿报名参加。并且所选成员有提升自我安全感的强烈愿望、具有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能猿植渭诱个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并能遵守团体心理辅导规则;要求成员人格健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排除性格极端内向、孤僻、自我封闭的人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将所选成员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为了避免霍桑效应,尽量避免让实验组学生知道自己是被测试对象,只告知此次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活动。

(二)调研工具

1.安全感量表(SQ)。安全感量表是由安莉娟、丛中编制的[3]。该量表共包含16个项目,分为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说明安全感越强。该量表与人际信任、自我接纳、个人评价及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S-I)的相关系数为0.235-0.682,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为0.857和0.870,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9和0.74,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2.访谈提纲。在筛选被试阶段通过一对一访谈挑选适合参加安全感团体辅导的高职生,通过观察、沟通了解被试的参加意愿,排除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没有安全感需求的学生;团体辅导过程中通过访谈及时了解被试的心理感受、安全感变化情况,帮助领导者正确把握辅导力度和辅导方向;团体辅导结束后通过访谈了解辅导的延续效果,排除问卷作答中的误差,更直接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三)研究程序

1.通过海报及心理协会宣传招到被试后,由咨询师进行一对一访谈,确保参与者有提高安全感的需求,自愿报名参加,并且没有严重心理问题。

2.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于开始团体心理辅导的前一周对被试进行《安全感量表》的测试,量表测试时间为半个小时,当场收回。之后实验组成员参加10次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10次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再次进行问卷测评,实验组成员接受访谈。

(四)实验方案

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以安全感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高职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安全感问题为现实依据设计的,共进行10次,每周进行一次,每次时间为两个小时,具体方案见表1。

(五)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的差异进行t检验,比较被试在实验前后量表的得分差异。

二、施测结果对照分析

(一)实验组对照组被试干预前得分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安全感量表总分以及人际安全感因子得分、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被试干预后得分差异比较

实验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感量表总分以及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P

(三)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比较

实验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被试在安全感量表总分以及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上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四)对照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比较

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三个月后安全感量表总分和人际安全感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安全感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但是确定控制感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

三、研究结论

目前,安全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生面临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安全感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感具有实际意义。

本研究发现,经过历时三个月的10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安全感水平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从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后测得分中可以发现,实验组安全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验组人际安全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照组人际安全感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确定控制感因子测试的是被试对生活的预测以及确定感和控制感,这与被试的自我成长以及测试时的情绪状态有很高的相关,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与成长对照组被试的确定控制感得到显著提高也是符合学习成长规律的。总之,实验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提高高职生的安全感,安全感水平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得到提高和改善,在高职生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安全感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依据,在调查访谈高职生的安全感需求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次团体活动,活动中注重内容和情感的分析与分享,尊重每个成员的隐私和感受,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完成所有的活动,团体良好的氛围和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安全感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后期的访谈中也感受到了每个成员的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高职生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6):6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