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工作通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7:06:55

团体工作通知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1

《国务院办公厅部门领导同志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4]59号)下发后,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已有一批部门领导干部按规定辞去了兼任的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实践证明,部门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做法有利于这些同志集中精力做好所担负的领导工作,也有利于实行政社分开。目前,在党政机关还有相当数量的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中兼任领导职务。为了适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机构改革工作的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社会团体应有的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通知如下:

一、县及县以上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所属部门的在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包括境外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含社会团体分支机构负责人)。

二、因特殊情况确需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并按照所在社团的章程履行规定程序后,再到相应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未经批准已经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应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半年内辞去所兼任的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已经批准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并确需继续兼任的,应按上述规定重新输审批手续。

三、社会团体领导职务是指社会团体的会长(理事长、主席)、副会长(副理事长、副主席),秘书长、分会会长(主任委员)、副会长(副主任委员),不包括名誉职务、常务理事、理事。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军队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相应规定。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门领导同志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4]59号)下发后,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已有一批部门领导干部按规定辞去了兼任的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实践证明,部门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做法有利于这些同志集中精力做好所担负的领导工作,也有利于实行政社分开。目前,在党政机关还有相当数量的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中兼任领导职务。为了适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机构改革工作的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社会团体应有的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通知如下:

一、县及县以上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所属部门的在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包括境外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含社会团体分支机构负责人)。

二、因特殊情况确需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并按照所在社团的章程履行规定程序后,再到相应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未经批准已经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应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半年内辞去所兼任的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已经批准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并确需继续兼任的,应按上述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三、社会团体领导职务是指社会团体的会长(理事长、主席)、副会长(副理事长、副主席)、秘书长,分会会长(主任委员)、副会长(副主任委员),不包括名誉职务、常务理事、理事。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军队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相应规定。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经研究,现将调整社会团体会费政策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可以向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收取会费。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财政部门不再核定统一的社会团体会费标准,社会团体可依据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工作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会费标准。

二、社会团体会费标准的制定或修改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或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社会团体通过的会费标准决议,应在30日内分别报送业务主管单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备案。

三、社会团体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四、社会团体会费应当主要用于为会员提供服务以及按照该社会团体宗旨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等支出。

社会团体会费不属于政府收入,可以不纳入国家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五、社会团体收取会费,应按照规定使用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其中,全国性社会团体收取会费使用财政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地方性社会团体收取会费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式样(见附件)由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统一制定,由财政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为做好新旧社会团体会费收据的衔接工作,新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从20*年*月*日开始启用。

社会团体领取会费收据时,只缴纳会费收据工本费。

六、社会团体应定期向会员公布会费收支情况,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审查,并在社会团体年检时向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报告会费收支情况。

七、社会团体会费标准的制定、修改,以及会费收取、使用和管理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应对社会团体会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八、社会团体收取会费不符合本通知第二条和第五条规定的,社会团体会员有权利拒绝缴纳,并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九、本通知所规定的原则和具体办法自20*年*月*日起试行,试行期两年。《民政部、财政部关于社会团体收取会费的通知》同时废止。

民政部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4

关键词:保险市场;学生平安保险;团体保险;功能;法制;保险利益

学生平安保险(以下简称为“学平险”)作为一款保障学生身体及生命安全的保险产品,在我国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平险在发展初期,由于费率低、保障范围广,加之基本医疗保险尚未覆盖学生群体,公益性特征尤为明显。在市场认可与外部政策推动双驱动下,快速发展的学平险,在特定时期不仅满足了学生群体的保险需求,并且对构筑我国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学平险业务的发展,各方对学平险的认知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亦产生了相当之分歧,尤其在学平险的监管规范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密集出台、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之后。在此背景之下,考察并明晰学平险的功能及定位,进而提出我国相关法制的改进与完善之路,对统一司法尺度、促进学平险的健康发展以及健全我国的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平险的功能演进: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滑动

(一)偏社会保险属性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推出以来,学平险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向:一是保险责任范围扩大化,从起初主要承保意外死亡责任,到后来疾病死亡、意外伤害医疗、疾病医疗等责任均被列入承保范围;二是保险金额均不断提升[1]。换言之,学平险从诞生到后来的发展,呈现出了保险费率低、保障额度较高、保障群体人数多、承保手续简便等特征。因此,有学者认为学平险是“保险公司开办历史最长的一项公益性业务之一”[2]。在学生群体未被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之前,低费率、高保障的学平险,可以为发生意外事故的学生提供为基本保障,对于保护学生权益、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家庭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公益色彩,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社会保险的角色和功能。当时不少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平险的性质认识不清而强制或变相强制要求学生购买学平险。(二)回归商业保险属性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系的不断完善,学生群体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在21世纪初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明确提出,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8年出台的《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又将大学生群体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至此,在我国,各阶段学生群体均已被纳入到社会保险保障的范围。学平险亦随之归位商业保险,一方面学校强制学生购买学平险行为被监管方叫停,学平险作为商业保险的投保自愿性被不断强调并为社会各界所认知;另一方面作为商业保险的学平险,其功能以及与作为社会保险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即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学平险可以提供差异化、补充性保障,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而全面的保障,亦逐渐被社会各方所认知。

二、法律适用的歧见与理由:团体保险与个人保险之争

学平险的功能定位日渐明晰,但是其法律定性却仍然存在争议,尤其在应当将学平险认定为团体保险抑或是个人保险问题上,保险实务与司法实务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一)保险实务之运作与称谓。学平险自开办之日起,惯以团体承保的方式运行。①“在保险实务中,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销售的学平险是以团体保险单的形式,即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由保险人出具一张团体保险单,投保人为学校,被保险人为全体学生,保险费实际由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缴纳。”[3]从保险合同的外在形式来看,学平险符合我国法规对团体保险的界定,即“投保人为特定团体成员投保,由保险公司以一份保险合同提供保险保障的人身保险”。②在我国原保监会官方网站的“消费者教育及风险提示”栏中,亦将学平险作为“团体保险的一种”予以介绍。[4]目前,在我国保险实务中,以团体承保方式运行的学平险仍然广泛存在,如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交银康联〔2014〕意外伤害保险014号《交银康联团体交银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保险条款》、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君龙人寿〔2014〕意外伤害保险027号《君龙学生幼儿团体意外伤害保险(2014)条款》、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昆仑健康〔2013〕意外伤害保险014号《学生幼儿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款)条款》。(二)司法实务之观点及理由。以团体承保方式运行的学平险,虽然在保险实务界被普遍视为团体保险,但是在司法实务界却出现了不同观点,不少法院更倾向于将之被认定为个人保险。如《江苏高院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苏高法审委〔2011〕1号)将此类学平险明确界定为个人保险,而非团体保险。除此之外,在湖南省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2008)益法民二终字第192号等案件中,法院亦倾向于将此类学平险认定为个人保险。这类观点可被统称为“个人保险说”。其理由主要为:(1)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保险利益;(2)学生若为未成年人,学校不具有为未成年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的资格;(3)通常情况下学平险的保险费缴纳主体并非学校,而是学生或其家长;(4)保监会曾于2003年下发《关于规范学生平安保险业务经营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8月30日开始,各大、中、小学校不能再以投保人的身份为学生统一办理学生在校保险[5]。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类观点,即将以团体承保方式运行的学平险认定为团体保险,即“团体保险说”。此类观点的主要依据乃为保险实务的运作形式以及据此形成的保险合同。“个人保险说”与“团体保险说”的根本分歧,乃在于学校是否具有学生平安保险合同投保人的资格。由于合同主体投保人的认定,深刻影响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结构,因此法院在审理学生平安保险合同纠纷过程中,如何解释、适用法律,采取“个人保险说”抑或是“团体保险说”,对学校、学生以及保险人各方利益影响甚大。(三)争论的主要原因:团体保险规范缺失。关于以团体承保方式运行的学平险,究竟是团体保险抑或是个人保险,此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乃在于团体保险法律规范之缺失。此缺失主要体现为:首先,我国《保险法》于2009年修订时,虽通过第31条第1款及第39条第2款增设团体保险之保险利益及受益人的相关规范,但上述规范仅适用于团体与成员之间具有劳动关系的雇主—雇员型团体保险合同,并不适用不具有劳动关系的其他类型团体保险合同;其次,我国现行专门规范团体保险的规范,即我国原保监会2015年并施行的《关于促进团体保险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5〕14号)(以下简称为“《促进通知》”),对“团体保险”以及“团体”采描述式界定,未列举团体之具体类型,并且该《促进通知》主要为监管规范,效力层次较低,对规范团体保险合同关系作用有限。上述团体保险法律规范缺失之境况,直接导致了两大后果。其一,针对学生团体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法院裁判依据错配。针对不具有劳动关系的学校与学生,即使保险实务通常采用团体保险的方式承保,于保险合同纠纷发生时,由于规范缺失,仍难免陷入学校对学生不具有保险利益的窠臼。换言之,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团体保险合同相关规范,学平险实务运作产生的团体保险合同纠纷,法院必须依循规范个人保险的相关条文予以审理,而规范个人保险的相关条文又未能充分考虑团体保险的特殊性,因此,裁判依据错配随之产生。其二,行政监管呈现政策性、易变性的特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学生尚未被纳入社会保险保障主体的范围,学平险费率低、承保手续简便、保障范围广,在保障学生安全、减轻事故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缓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矛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实质上承担了社会保险的诸多功能,亦呈现出了社会保险所具备的公益属性。因此,当时许多学校甚至行政主管部门采社会保险之运行模式而强制要求学生投保学平险。但是,由于学平险保费大都由学生承担,学校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收取保费并无法律依据,使得强制收取学平险保费与社会厌恶之对象——教育乱收费关联起来,加之学平险运作不规范带来的商业贿赂问题,学平险遂成为保险监管机关规范的对象。我国保监会先后于1999年、2000年、200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生平安保险”代办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1999〕118号)、《关于严禁违规开展学平险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0〕147号)、《关于学生平安保险有关事项的公告》(保监公告第53号),规制学平险的强制投保、学校兼业、保险业务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地方保险监管机关亦先后旨在规范学平险业务的类似通知,如中国保监会北京办事处于2003年了《关于规范学生平安保险业务经营的通知》(保监京发〔2003〕81号),浙江省监管局联合浙江省教育厅于2008年了《关于规范发展学生平安保险的通知》(浙保监发〔2008〕66号)、广西监管局于2010年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平险经营管理的通知》(桂保监发〔2010〕106号)、福建监管局在2001年与2006年分别了《关于重申规范开展学平险业务的通知》(闽保监发〔2001〕090号)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平险销售管理的通知》(闽保监发〔2006〕21号)、宁夏监管局于2012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平安保险业务规范经营的紧急通知》(宁保监寿〔2012〕50号)、河北监管局于2010年了《关于规范学生平安保险经营行为的通知》(冀保监发〔2010〕35号)、新疆监管局于2004年了《关于规范学生平安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新保监发〔2004〕92号)。以上诸通知或公告,均对学校作为学生平安保险合同投保人的资格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降低了学校投保学生平安保险的积极性。但是,上述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后又有部分被废止,如我国保监会于2010年《关于公布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保监发〔2010〕100号)将《关于严禁违规开展学平险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0〕147号)予以废止。因此,学平险的规范陷入了缺乏稳定统一之尴尬境地。团体保险法律规范缺失导致的上述两大后果,彼此相互影响,尤其是在学生团体保险合同法律依据缺失的情形下,与学平险实务联系更为直接、时效性要求更高的行政监管执法所呈现出的政策倾向,会对相对滞后、保守、谨慎的司法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两大后果之间的相互影响,亦在相当程度上催生并强化了学平险领域的团体保险与个人保险之争。

三、比较与反思:“团体保险说”正当性与可行性之考察

(一)正当性:团体承保的技术属性及其优势。团体保险“不是一个具体的险种,而是一种承保方式”[6]。换言之,团体保险本质上是一项承保技术。“本来各类保险均可用团体保险方式办理,但火灾、意外等险因控制危险之成本无法节省,故除汽车保险尚有可能外,其他财产及责任险,均一时不易成立团体保险,故一般所称之团体保险,均系指人身保险。”[7]因此,在人身保险实务中,根据危险单位与核保单位不同,存在着个人承保与团体承保两种承保方式。与个人承保方式相比,团体承保的成本优势,已被保险界广为认知。“能团不个,能直不代”是保险业界的共识[8]。具体到学生平安保险,采用团体承保,因不需要对被保险人个人进行体检、具备一个管理组织可以集中收取保费、不需向每个人被保险人发放保险合同等,而享有团体保险所具有的成本优势。正如有学者所言,“相对于学生以个人险形式投保,团体承保模式具有费率低、高保障、管理成本小、风险易于控制等优点”[9]。进而言之,团体承保除成本优势外,较个人承保方式,亦有增加缔约机会、增强投保方缔约能力之优势。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且由于发展初期无序展业、不正当竞争,保险人惜赔、无理拒赔普遍存在,使得诸多民众对保险分散风险、填补损害的连带共生功能理解不深,保险意识不强。与个人相比,公司、学校等团体更善于利用保险制度来管理风险,由其为成员投保,可以增加缔约机会,提升成员的保险保障力度。并且,团体较个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更强的协商能力,由团体作为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可以防范销售误导、理赔难等在个人保险领域常见的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的发生[10]。(二)可行性:“团体保险说”的法制基础。以团体承保方式运行的学平险能否被认定为团体保险,除考虑团体承保的技术属性和优势外,亦需考虑将其界定为团体保险的法制基础是否存在。从我国现行法规范而言,将以团体承保方式存在的学平险认定为团体保险,尚存在一定的法制基础。首先,就投保主体而言,学校可以被《促进通知》规定的“特定团体”所囊括。《促进通知》第1条中规定,特定团体是指法人、非法人组织以及其他不以购买保险为目的而组成的团体。在我国,不论是公立院校还是私立院校,通常均为法人组织,且此类组织以兴办教育为目的,不属于以购买保险为目的而组成的团体,购买保险对于其而言具有附属性。因此,从投保主体资格来看,学校作为团体保险中的“特定团体”并无不当。其次,就合同的特征而言,学平险具有《促进通知》中规定的“投保人为特定团体成员投保,由保险公司以一份保险合同提供保险保障”的形式特征。与个人保险相比,团体保险“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在一份合同中为许多人提供保障”[11]。学平险通常就是学校在一份保险合同中为其成员——学生投保,学校持有这份主保险合同,学生作为被保险人持有保险证。除此之外,与个人保险相比,团体保险尚有以团体核保代替个人核保、较低的保险成本、合同条款弹性化以及使用经验费率等特征[12]。长期以团体承保方式运行的学平险并无剔除上述特征之体现。再次,就保险利益要件而言,依循法律解释论的路径,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维持学生平安保险合同效力之目的。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的生效要件。因此,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分别为学校与被保险人的学生平安保险合同是否有效,尚须接受我国《保险法》确立的保险利益规则之检视,即需考察学校对其学生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我国现行《保险法》以个人保险为主要规范对象,2009年修订时,虽通过第31条第1款及第39条第2款增设团体保险之保险利益及受益人的相关规范,但上述规范仅适用于团体与成员之间具有劳动关系的雇主—雇员型团体保险合同,并不适其他类型团体保险合同。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如何解释法律填补立法漏洞,判定学校是否对学生具有保险利益,法律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故难免出现“个人保险说”与“团体保险说”的争论。结合学平险实务运作方式及现行立法资源,采“团体保险说”,通过解释法律论证学校对学生具有保险利益仍然具有可行性。根据我国《保险法》确立的保险利益制度,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可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在司法实践中,对被保险人同意作扩大解释,已经形成共识。根据2015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为《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1条之规定,被保险人同意的形式,可以采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被保险人同意的时间,既可在合同订立时,亦可在合同订立后予以追认。在学平险投保过程中,学校通知学生或其家长缴纳保险费为相当重要之一环,学生或其家长自愿将保险费缴纳给学校行为,如无违反保险合同签订目的的其他相关证据,可以通过适用《保险法》以及《保险法司法解释三》中被保险人同意的相关规则,认定学校对学生具有保险利益。此法律解释路径既可以将同意与保险费缴纳程序合二为一,提高学平险的运作效率,又可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学生平安保险合同因缺乏保险利益而无效之风险,在我国现有法制环境下具有可行性。

四、借鉴与改进:“团体保险说”法制基础的完善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经研究,现将调整社会团体会费政策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可以向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收取会费。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财政部门不再核定统一的社会团体会费标准,社会团体可依据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工作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会费标准。

二、社会团体会费标准的制定或修改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或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社会团体通过的会费标准决议,应在30日内分别报送业务主管单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备案。

三、社会团体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四、社会团体会费应当主要用于为会员提供服务以及按照该社会团体宗旨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等支出。社会团体会费不属于政府收入,可以不纳入国家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五、社会团体收取会费,应按照规定使用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其中,全国性社会团体收取会费使用财政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地方性社会团体收取会费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式样(见附件)由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统一制定,由财政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为做好新旧社会团体会费收据的衔接工作,新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从2004年7月1日开始启用。社会团体领取会费收据时,只缴纳会费收据工本费。

六、社会团体应定期向会员公布会费收支情况,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审查,并在社会团体年检时向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报告会费收支情况。

七、社会团体会费标准的制定、修改,以及会费收取、使用和管理不符合木通知规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约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应对社会团体会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6

根据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关于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办法》(川纪委〔〕14号)和市民政局《全市性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民〔〕192号)要求,从月日开始,专项治理工作进入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阶段。现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检查时间

年月9日至年月30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检点

重点是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要追溯到以前年度。

全市性社会团体检点是行业协会和商会,重点检查面不低于主管的社会团体总数的5%,行业协会的检查面不低于20%。对于未作自查责任承诺、未上报自查情况或自查工作不到位的社会团体,纳入重点检查范围。具体名单另行通知。

区、县专项工作治理检点是,工作部署情况,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全覆盖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情况。

三、检查方式

1、专项督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专项督导组,约谈部分社会团体,到社会团体数较多或可能存在组织建设不规范现象的业务主管单位开展专项督促检查;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7

一、清查工作情况

至年4月底全州共有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的社会团体182个,其中,泸水县48个,福贡县18个,贡山县18个,兰坪县42个,州级56个。按照省、州“小金库”清理办的要求,州、县民政部门及时组织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对全州社会团体开展全面复查工作,首先,确定复查对象,经过普查,全州182个社会团体中列为复查的社会团体108个,其它74个为“三无”社团;其次是组织社会团体开展复查,由各业务主管单位将社会团体“小金库”复查报告表发放给各个社会团体,除“三无”社团外由各社会团体按要求认真组织填写,全州社会团体应参加复查的有108个,占应复查面的100%,达到省、州“小金库”清查办的要求;再次是组织社会团体对复查工作进行公示。根据省、州清查办的要求,先由各社会团体向各业务主管单位承诺,再由各业务主管单位向同级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机构承诺,此外,各社会团体、各业务主管单位还按“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公示的统一格式和要求,将小金库复查情况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社会团体各级治理机构还按要求建立了社会团体“小金库”复查台账。通过复查,我州社会团体未发现有“小金库”行为。

二、存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州“三无”社团较多,全州182个社会团体中就有74个社会团体无固定办公地点、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造成参加复查的数量低。我州社会团体多数无固定收入,有收入的社会团体主要是收取适当的会费,少数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时向单位申请资助一点,收取的会费和资助的经费,扣除上缴和开展活动外,所剩无几;二是我州社会团体多数是对应省厅要求成立,主要是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此外,有些部门通过成立社团体是为了争取一定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单位编制和人员不足,多数农村专业协会是为了争取上面的资金,协会成立到村,给民政部门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如:用水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三是年省民政厅已组织社会团体开展了“小金库”清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部门、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对此次清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清查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今后的工作意见

一是社会团体“小金库”清理年省里已组织,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今年又再次组织,我们认为应简化程序,以方便的方式进行。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8

近年来,各全国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推动了社会团体健康发展。但我部在登记审核、年度检查和执法监督过程中也发现部分社会团体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改进和加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有关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规范社会团体章程的修订及核准。社会团体确需对章程进行修改、调整的,应在报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前,书面征求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意见。章程修改经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社会团体应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及时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社会团体修改章程未履行规定程序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受理章程核准。未经核准的章程,不作为社会团体开展活动的依据,社会团体不应擅自。

二、加强社会团体民主程序的监督。社会团体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召开,领导成员的任期都应遵照章程规定。社会团体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进行换届的,应事先以书面形式报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社会团体应当在批准期限内完成换届。

三、健全社会团体负责人备案制度。社会团体负责人备案,按照“一届一备、变更必备”的原则进行。社会团体换届产生新一届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后,无论是否发生人员、职务变动,均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负责人变更备案手续。其中属于党政领导干部届满后继续兼任的,需事先根据《关于审批中央管理的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9〕55号)精神,重新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四、认真审核社会团体负责人任职资格和条件。社会团体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清理整顿社会团体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7〕11号)等文件精神和章程规定,执行社会团体负责人的年龄、任期(届)资格条件。确因特殊原因,需要突破任职资格和条件提名负责人人选的,换届选举前应以书面形式报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届内达到最高任职年龄的社会团体负责人,一般应退出领导职位,可以改任名誉职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精神,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未经审批不得由现职公务员担任,并一般不再批准超龄、超届任职。

五、规范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任职。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须由章程明确的负责人担任,同时不得兼任其他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拟任人选如果已担任其他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的,应事先解除已经担任的法定代表人职务。法定代表人人选不是章程明确的负责人的,或者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受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9

第一条为推进**市体育总会(以下简称市体总)枢纽式管理建设,促进我市体育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体育总会章程》,进一步完善市体总会员制组织网络,增强全体会员的凝聚力,团结全市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努力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制订团体会员管理办法。

第二章团体会员

第二条凡承认并遵守市体总章程的体育社团(包括区县体育总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热爱体育事业和从事体育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均可向市体总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成为本会的团体会员。

第三条申请加入团体会员须提交如下材料:

(一)入会申请;

(二)本单位合法的资质证明(登记证、营业执照等)。

第四条申请单位将所需材料上报市体总。市体总在接到入会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予以答复。

第五条申请单位自批准之日起成为市体总正式团体会员,享受市体总团体会员的权力,并履行其义务。

第三章会费

第六条团体会员必须按规定向市体总缴纳会费。

第七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市体总具体情况制定会费标准:团体会员每年会费最低为500元(具体按市体总会费交纳通知执行)。

(一)会费缴纳时间为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1日;

(二)每年新加入的团体会员在办理注册登记的相关手续后,填写团体会员登记表,经市体总批准入会后,缴纳团体会员会费,入会时间以市体总批准入会的日期为准;

(三)入会后至来年年审时间不足半年者可免交来年会费。

第八条会费使用

(一)市体总将严格按总会章程中规定使用会费,设立专门帐目,每年年底在体总网站上向会员公布会费收缴和开支情况;

(二)市体总会费收入的使用须经市体总领导签字批准;

(三)市体总会费使用范围:

1.按章程规定组织会员开展的各种活动;

2.会员的管理费用支出(表彰奖励、办公、交通等);

3.市体总规定的其他活动需要的支出。

第四章注册办法

第九条团体会员注册(年检)办法

(一)团体会员每年必须按时进行注册(年检);

(二)团体会员注册(年检)时间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1日;

(三)市体总团体会员注册(年检)时,须向市体总提交当年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对市体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注册(年检)合格的团体会员,继续享有市体总团体会员的权力,履行其义务。注册(年检)不合格的会员,视为会员资格暂停,其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同时暂时丧失,直至会员资格恢复;

(五)体育类社团必须参加**市社团局实施的年度检查,并按市社团局年度检查《通知》要求执行。

第五章团体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条团体会员权利

(一)有参加市体总团体会员代表会议的权利;

(二)有申请承办相关体育比赛和活动的优先权;

(三)有代表市体总组队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和出国考察的资格;

(四)有获得市体总资料、技术指导和咨询的优先权;

(五)有退会的权利:

1.团体会员向市体总上交退会申请书,说明退会原因和理由;

2.市体总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团体会员;

3.团体会员在接到市体总批准退会的正式通知起为正式退会。

第十一条团体会员的义务

(一)遵守市体总章程和团体会员管理办法,执行市体总决议;

(二)维护市体总的合法权益;

(三)支持、参加市体总组织的比赛和活动;

(四)按时缴纳会费;

(五)按规定使用市体总名称;

(六)协助办理市体总统一的会员证;

(七)接受市体总的指导、参加年度审核;

(八)承担市体总委托的各项工作任务;

(九)坚持大事报告制度,向市体总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二条奖励

市体总每两年在团体会员中评选先进团体会员,审定团体会员推选的先进个人,并对其进行表彰。有下列情形,市体总视情预以表彰和奖励:

1.参加重大活动做出突出贡献;

2.重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争得荣誉;

3.为市体总提供经费资助有突出表现;

4.其它对市体总建设有特殊贡献者;

5.体育类社团评估获优良。

第十三条处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市体总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所属团体会员警告、限期改正或取消团体会员资格:

1.不遵守市体总章程,不执行市体总决议;损害市体总声誉、权益;

2.不按时缴纳会费;

3.不参加市体总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比赛、活动;

4.不接受市体总的工作指导、检查,不参加年度注册审核;

5.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七章其它

团体工作通知范文篇10

一、专项治理的范围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范围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扩大到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我部行政事业单位的治理范围与年要求一致(见《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财[]233号)。

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范围包括:部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团体和部属事业单位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小金库”治理工作将作为我部年“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重点工作推进,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定义如下:

(一)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指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规定,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简称“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占实质控制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专项治理的内容

各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属于“小金库”。重点是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之间互相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等。

(二)社会团体“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

1、隐匿会费收入设立“小金库”;

2、截留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小金库”;

3、截留捐赠收入设立“小金库”;

4、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等名义或以假发票、假合同等手段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5、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6、虚列其他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7、以其他形式设立“小金库”等。

(三)国有企业“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

1、隐匿收入设立的“小金库”,包括:

用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等营业收入设立“小金库”;

用资产处置、出租、使用收入设立“小金库”;

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设立“小金库”;

用政府奖励资金、社会捐赠、企业高管人员上缴兼职薪酬、境外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人员劳务费用结余等其他收入设立“小金库”。

2、虚列支出设立“小金库”,包括:

虚列产品成本、工程成本、采购成本、劳务成本等营业成本设立“小金库”;

虚列研究与开发费用、业务招待费、会议费、销售手续费、销售服务费等期间费用设立“小金库”;

虚列职工工资、福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工会经费、管理人员职务消费等人工成本设立“小金库”。

3、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包括:

以虚假会计核算方式转移原材料、产成品等资产设立“小金库”;

以虚假股权投资、虚假应收款项、坏账核销等方式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

以虚假资产盘亏、毁损、报废方式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

4、以其他形式设立“小金库”。

三、专项治理的实施步骤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治理工作

因部属行政事业单位于年完成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年的工作重点是在巩固年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治理工作“回头看”,并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1、开展“回头看”工作(截至月底)

各单位要按照“五查五看”的要求,积极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回头看”。“回头看”工作结束后,要按时完成“回头看”工作总结并报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该项工作已完成)。

2、对“零申报”、“零问题”单位进行督导检查(截至月底)

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力量对我部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自查自纠“零申报”、重点检查“零问题”的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确属管理严格规范、没有“小金库”的,要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对因工作不认真、措施不落实而出现“零申报”、“零问题”的,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3、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全年)

各单位要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把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贯穿于本单位专项治理工作的始终。要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从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强管理、强化监督、预防腐败等方面入手,研究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部属各单位应于9月15日前按要求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工作总结报部。

同时,开展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课题研究工作及征文活动。课题研究成果将在部内适当范围内宣传推广,并拟向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征文活动于年月初至月底进行。除以单位名义投稿外,鼓励以个人名义投稿,

稿件主题与“小金库”治理工作相关即可。对优秀文章,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表彰。

4、建立“小金库”治理季报信息机制(全年)

部属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关于做好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通知》(工信财简函[]90号)要求,配合做好“小金库”治理季报信息上报工作。各单位应于每季度终了5日内,及时向部报送“小金库”问题处理处罚处分情况统计表。

(二)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专项治理工作

专项治理工作至年底基本结束,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截至月底)

各单位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高度,把专项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我部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做好思想发动、政策宣传、计划制定和组织部署工作。

2、自查自纠(截至月底)

(1)各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截至月底)

各单位要按照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认真组织自查,做到不走过场、全面覆盖,自查面必须达到100%。对自查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必须自觉纠正。各社会团体、国有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自查自纠情况负完全责任;各事业单位对所管理的国有企业自查自纠工作负管理责任。

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各社会团体、部属事业单位要按规定上报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并认真填报《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报告表》(附件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报告表》(附件2),于9月25日前报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社会团体负责人、财务负责人、部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在报告表上签字确认。

(2)内部检查(月)

为保证自查效果、加强对各单位自查自纠工作的督促指导,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力量对部分社会团体、进行内部检查,力争把有关问题在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检查前解决。部属事业单位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对所管理的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检查。

内部检查的主要对象:(1)社会团体重点检查对象。行业性社会团体;有政府资助或财政拨款、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特别是有行政性收费项目的社会团体;有举报线索、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财务会计工作基础薄弱、工作走过场及过去监督检查存在问题的社会团体;本单位自查自纠“零申报”的社会团体。(2)国有企业重点检查对象。承担部委托项目的企业或单位;投资链条较长、分支机构多的企业或单位;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表外资产金额较大的企业或单位;以前年度发现存在“小金库”的企业或单位;有群众举报的企业或单位;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企业或单位。

3、接受中央重点检查(月至月底)

中央“小金库”治理领导机构将组织开展重点检查,重点检查单位由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另行确定。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重点检查的准备工作。

4、整改落实(截至月底)

各单位应对自查自纠、重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要做到资金资产处理到位、违纪责任人处理到位。针对整改中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将督促相关单位做好整改工作。同时,对重点检查发现的问题统一处理、处罚、处分标准和尺度,依纪依法处理“小金库”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整改落实工作结束后,各社会团体、部属事业单位要对全年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20日前报部。

四、专项治理的处理原则

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纪依法,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

(一)对自查发现的问题从轻从宽处理。凡自查认真,纠正及时的,对责任单位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行政处罚,对有关责任人员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对自查出的“小金库”,要如数转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依法进行财务、税务等处理。

(二)对被查发现的“小金库”,除依法进行财务、税务等相关处理外,还要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对设立“小金库”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并依照《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进行处理。

(三)对在专项治理工作中走过场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四)对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压案不查、对抗检查、拒不纠正、销毁证据、突击花钱、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或在重点检查中发现“小金库”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8号)下发后再设立“小金库”的,对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要严肃处理,按照组织程序先予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六)对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五、专项治理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根据年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增列了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保监会为成员单位。

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我部实际,经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增加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决议(现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3)。

我部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仍在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其中由部负责社会团体的专项治理工作,由部属事业单位负责所管理的国有企业的专项治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团体,应按照各地区对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开展治理工作。形成的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书面报告、报表按规定报各地区“小金库”专项治理机构的同时,抄报部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

部属各单位要根据中央对专项治理工作的新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抓好组织落实工作。年专项治理工作要继续按照力度不减、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的要求,明确工作目标,切实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专项治理的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及时传达有关文件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确保取得实效。

2、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建立分级负责,分口把关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尤其是有管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责的事业单位,应承担起本次国有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明确责任人,配备骨干力量组织开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保证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3、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部属行政事业单位应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在总结年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全面、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从行政管理、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研究、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针对社会团体类型多、领域分布广、收入规模差距大,部管各社会团体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把专项治理工作与夯实社会团体财务基础工作相结合,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实现综合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