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起征点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1:47

个税起征点篇1

“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网民最关注的提案与建议之一。那么,个税起征点是否应大幅提高?提高到多少合适?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过,个税起征点并非完全没有答案,将个税与平均工资、货币购买力相比可以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

1980年9月,我国颁布个人所得税法,确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人民币。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月收人大概是40元,个税起征点800元相当于人均收入的20倍;2006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从800元调整到16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1750.1元,个税起征点约为月均工资的0.91倍;2008年3月1日起调整到2000元。当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435.75元,调整后个税起征点约为月平均工资的0.821倍。

由此也可看出,我国的个税起征点调整缓慢,与工资增长完全不成比例,换句话说,个税起征点的门槛越来越低,如果个税起征点持续不提高,最终有可能成为全民人头税。

趋势正是如此。1980年,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无需纳税;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将近1800亿元,65%来源于工薪阶层;2005年,全国年工资收入25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占工薪收入纳税人数的比例接近5%,缴纳的税款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税额的约15%;根据财政部税政司去年2月公布的我国《2009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报告,2009年我国税收总收入为59514.7亿元,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4%。工薪所得个税收入为2483.09亿元,占个税收入的比重约为63%。

如果按照1980年个税起征点为月均收入20倍的标准,2008年的个税起征点应该是月薪48715元。

仅以平均工资的倍数衡量并不公平,以货币购买力来衡量更能反映税收的本质,与工薪阶层的实际生活状况。按照CPI中的类食品,大致可以计算出,30年来货币购买力下降了25倍,所以2010年的2000元大致相当于1980年时代的80元,如果个税起征点定在2000元,本质上相当于人头税,相当于在1980年起征点定为40元,只要有薪就得征税。如果以1980年800元的起征点来计算目前的个税,那么个税起征点在2万元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即使将个税起征点定在1万元,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起征点也是变相抬高。

个税起征点调整,应与中国未来的通胀趋势,以及薪酬上升的趋势一致。从历史上来看,1980年城镇职工平均月薪40元,到2009年公布2009年职工工资统计数据,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8199元,全部平均约为月薪2122.3元,比1980年上升53.06倍。

未来三十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月薪会增长53倍达到112481.9元?答案是非常可能。

个税起征点篇2

摘要:从今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升到1600元。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热切的讨论,然而新的个税起征点仍然是秉持全国一致的做法,在公平的方面是有许多欠缺的。此次立法因而让人感觉仍是未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发展问题压倒一切的今天,如何用经济法的理论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显然格外有意义。

一、经济法的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立法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并对经济规律作用的程度、范围和后果依据一定的条件加以利用和限制,通过立法创造条件实现客观规律的要求。②税收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法也就相应的成为经济法类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一门。经济法的原则之一在于平衡协调—平衡各种关系,协调各种利益,之二在于扶弱抑强,当然这在于阶层的判断而非个案的分析。从个税起征点的调高这一事例我们就能看到经济法的作用印记。

二、个税法的改革情况

“没有任何税比所得税更为民主、更富有人性及社会性。”这是Neumark在其《现代所得税理论与实务》一书的扉页上引用的标语。③在各种各样的纳税义务中,个人所得税以其强烈的“属人性”,成为现代国家调节收入不平等这一社会矛盾的有力工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25年来一直维持800元的起征点,从现实社会层面来看,已经极为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因此,个税改革显得极为必要。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到专门为此召开了立法听证会,最高立法机关如此重视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税法的修改牵涉到亿万民众的切身财产利益,同时个税法作为我国税收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动也会给社会财富资源配置乃至整个社会系统运行带来“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因此,本次个税法的修改受到百姓密切关注,也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共同关心的主题就是普通百姓无不盼望通过合理的税收规则来调整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为1600元。这次个税修订对纳税人、国家财政及立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这个修订是否真的行之有效且合乎公平原则呢?

三、起征点全国一致是否合理?

各个国家的历史实践表明,个税的起征点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否则就不能体现调节高收入的作用,反而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如今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1997年比,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89.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已过1000美元,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是符合税制建设规律的。但最后确定的1600元的起征点没有改变我国税制设计的初衷,即一为增加政府收入,二为征收方便;对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如何体现地区差异,如何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等显得意义不大。

经济法的核心在于保障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及公共财产的保护。而在如何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公平与效率则是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现在试着分析现在个税法的新的修订,仍不得不承认这是个逃避不了的问题。个税公布起征点的上涨,目的是减轻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提高个税起征点,使得逾七成工薪族不用交个税,表面上看的确是体现了扶弱抑强,然而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差异极为明显,采取全国一个起征点,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是否真的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以北京为例,1600元只是一个单身青年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最低点,而在中西部地区,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不会超过几百元。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如此之大:2004年上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83元,广东为13627.65元而宁夏只有7217.9元,青海也只有7319.67元。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起征点有失公平。对于这种不公平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这样对不发达地区不公平:不发达地区应定高一些,发达地区则应定得低一些,这样做才能让发达地区承担更多的税收实行更有效率的“扶贫”;第二种认为这样对发达地区特别是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居民不公平。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毕竟我们不能以为只有生活在不发达省份的人才需要帮扶,更应看到,所谓贫富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否则就陷入了形而上的怪圈了。个税的免征额的本意就是保证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这个水平上来确定究竟应该扣除一个什么的数目标准,既然各个地方的生活需求的经济水平并不一致,那何来全国一致的个税扣除标准?只能让人联想到妥协,法律本身就是妥协的产物,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在来自各地区各利益阶层的代表们的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最后确定一个勉强让众人接受的数字。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个税的起征点灵活的放开?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使然?笔者以为是效率。经济法原则之一,效益至上!效益和效率,尽管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效益而非仅仅效率,毕竟收益才是终极的。一条线,无须负担调查分析复杂的立法成本,高效率自然就出现了。高效率带来的如果不是良好的收益,那要高效率何用?避开复杂的社会现实,陶醉于轻松的管理模式,上至国家的重大立法,下到日常政府机关和百姓打交道,处处都体现出这种大而化之的心态。这种高效带来的除了管理成本的降低别无其它好处。协调的意志最后成就了1600这个数字,工薪阶层们觉得很值得高兴,从此可以不交税或者少交税了,这果真是个好消息,毕竟一项立法赢得老百姓的拥护是很值得庆幸的。但是问题是,制定法律这事似乎不是简单的满足百姓利益就可以说成功的。单就经济法这一领域而言,本身是社会本位的立法,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法,其目的在于保障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规制性、政策性、灵活性、时代性、专业性、技术性这一系列特征。我们就此来分析这次个税法的修订。

首先,的确体现了时代性,经济生活水平早已经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还停留在许多年前的标准是极为不合适的,因此在各方呼声下,做出了重大的修改,把起征点翻了一倍;

第二,规制性,政策性,税法本身带有强制性,教育人们主动纳税不过是美好的理想,纳税人有限的“自私”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个税起征点篇3

这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调整,将让你实际发到手的工资有一定的变化。尤其对白领和高收入者来说,如果具有良好的合法避税意识,通过制定好个人税务筹划进行合理避税,确实可以得到不少实惠。

诚然,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履行义务的同时,我们不妨通过税务筹划合理合法地有效避税。

怎样才能合法避税呢?一些理财专业人士总结了两种有效的避税方法――投资避税和收入避税。

巧选投资品种

合理合法避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针对个人投资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操作。

“实际上,目前很多投资者已经开始运用各种投资方式避税,主要的手段有基金、教育储蓄、保险产品以及银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等投资品种。”太平人寿银行保险部培训专家陆炯介绍。

这其中最为投资者所熟悉的就是基金。由于基金获得的股息、红利以及企业债的利息收入,已经由上市公司在向基金派发时代扣代缴了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红利的时候不再扣缴个人所得税。而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开放式基金派发的红利都是免税的。“对于那些收入较高、资金状况良好、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利用基金投资避税是最佳的途径。”陆炯强调。

除此之外,家有“读书郎”的高收入家庭,利用教育储蓄合理避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相对普通的银行储蓄,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鼓励城乡居民积累教育资金而设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免征利息税,因此教育储蓄的实得收益比其他同档次储蓄高出5%。但教育储蓄并非是人人都可以办理的,其对象仅仅针对小学四年级以上(含)的在校学生。

随着中国进入加息通道,本外币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开始水涨船高,其避税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监管部门还未出台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因此这类理财产品暂时也是可以避税的。

因为国内的税法规定“保险赔款免征个人所得税”,所以在这些常见的投资理财产品之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进行合理避税。目前市场上的分红险、养老险、意外险,在获得分红和赔偿的同时,被保险人都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购买保险也是一个不错的理财方法,在获得所需保障的同时还可合理避税。

合理安排收入

除了投资避税之外,还有一种税务筹划方法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收入避税。

国内《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转让和偶然所得等均属应纳税所得。由于国家政策――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劳动政策等导向的因素,国内现行的税务法律法规中有不少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纳税人,如果充分掌握这些政策,就可以在税收方面合理避税,降低自己的税费支出。

交通银行白金理财师田晖认为,“只要掌握好国家对不同收入人群征收的税基、税率有所不同的政策,就可以巧妙地节税。”

从3月1日开始,在工资收入所得扣除2000元的标准后,对于500~2000元的部分征收的税率是10%,2000元以上部分征收的税率是15%。

举例说明,宋先生是北京某IT公司研发部的总经理,年薪近35万元,但2007年仅个人所得税就缴纳了近8万元。田晖为宋先生给出了节税的建议。

“按照国家的税法,宋先生年薪近35万元,其适用的最高税率高达45%,如果年薪年底一次性领取,宋先生一年就要交76300元的所得税。假如将年薪改为月薪的话,月薪降为2万元,年终奖为10万元、且分10个月领取,每次领1万元(总收入没变),宋先生的所得税就降为58860元,少交17440元,节税的金额是相当可观的。”

除分期领取工资外,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相关规定,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也是从税前扣除的,也就是说住房公积金也是不用纳税的。

《公积金管理办法》表明,个人是可以缴纳补充公积金的,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住房公积金来降低工资总额,从而减少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住房公积金由单位缴存和个人缴存两部分构成,其中单位缴存部分为缴存基数乘以单位的缴存比例;个人缴存部分则为缴存基数乘以个人的缴存比例,单位、个人缴存比例最高均不得超过工资总额20%。

个税起征点篇4

自从个人所得税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国一直施行分类税制。个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分类与综合结合的制度,优化个税纳税的结构,提高个税起征点,允许纳税人自由选择以个人、家庭作为纳税单位。其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适当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加大了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个税征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但从目前来看,工薪阶层成为个税征收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并非社会财富的拥有者。从社会财富的分布情况来看,10%的富裕群体占有了社会总财富的45%,而10%的低收入群体仅占有社会总财富的1.4%。我国奢侈品消费也逐年递增。因此,工薪阶层不应该成为个税征收的主要对象,而应加大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月工资在3500元以下的工薪阶层将不需要交纳税款,对于超过部分,实行超额累进制,对高收入阶层加大了税收调节。

(二)促进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率,对垄断行业的收入进行约束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更加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对居民收入的增长提出了要求,即应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同时,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结合起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率,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同步发展。另外,应确保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劳动报酬应与劳动生产率共同发展。在初次分配后,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在GDP中仅占有35%的比例,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9%。结合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未来两年,劳动者报酬应在10%以上。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部分。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城乡收入的差距可以减小,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进行有效控制,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

(三)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1981年800元的个税起征点来计算,个税起征点=同期平均收入×13.3%,照此推算,当前的起征点应在1万元以上,因此,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开始,我国将工资福利、补贴等收入纳入到个税征收对象中,这在实际上扩大了个税的征税范围,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不应当继续实施。在2008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而根据个人所得税来看,我国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为3500元。物价的持续上涨而个税起征点不变,加大了百姓的生活压力,也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因此有必要提高个税起征点。

二、结语

个税起征点篇5

8万亿元说明了什么

2010年7月8日,中国广播网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政府财政收入激增,大幅减税时机已到》。

文中说:依据今年前五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有预测认为,2010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或达8万亿元。这还只是狭义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如果考虑到收费罚款、国企上缴利润、发行等,我国的全口径财政收入已超过10万亿元。

就在全球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以1%左右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中国今年前五个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0.8%。“下半年保证10%的增速应该没问题。”国税总局一位官员表示。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可又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

我国财政收入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而我国GDP总量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过高,且财政收入增速已远高于GDP增速。

2009财政年度,美国的GDP总量为14.52万亿美元,而该年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2万亿美元,所占比重仅为16%。而中国已高达30%。这正常吗?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必然意味着民间企业和民众收入部分的相对减少,在过去22年间,中国人的劳动报酬占GDP比例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在当下内需低迷、经济结构失衡突出的时期,政府收入的剧增只会进一步增加投资,挤压民间消费,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

提高个税起征点正逢其时

关于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官方动态,最新的是发表于2010年6月2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报道,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可以不动起征点,在一开始过了起征点的这个档次上,把税率调低到1%,最高不超过2%。

他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动起征点。后面的话全是废话,是在打太极。如此复杂的税率调低,需要复杂庞大的系统建设,完成这个系统少说都得五年。

这一手太极功夫真绝,把提高个税起征点,打发到火星上探险去了。

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将个税起征点定在5,000元是可行的,这个标准能将80%的工薪排除在外,只让富裕的那部分人和富裕的工薪们纳税,让穷人免税,让富人纳税。20%的人纳税,80%的人免税,这才是一个公平社会的合理的纳税结构。

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5000元一线,是立即便能改变工薪们收入偏低的,最实际、最便捷、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便能刀下见菜的财税政策。

它能使中国4.1亿职工中90%以上的工薪们免税,能使立即惠及将近4亿人的普惠政策为什么实行起来这么难?

这个貌似复杂的问题,答案却简单得出奇,简单得几乎让人难以置信。四个字便能回答清楚。您想,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5000元,为收入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工薪免税,这一政策的决策权,却掌握在收入5000元以上的工薪贵族们的手中。

与虎谋皮,能不难吗?

我们建议,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公开听证,让我们听听,都是谁,在以什么理由,反对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5000元,让手握决策权的政府官员们、政治家们,走到台前来,让选民们知道,他们该拥戴谁,废黜谁。

就是温总理的那句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期待着!

让个人所得税归位,重新回归为专为富人们所设的税种。个人所得税不是人头税。它应当是均贫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的衡器。

说到此处,让我们再一次重温,总理在2010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这一段非常动情的、非常精采的答记者问: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为什么这么难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个话题一说便是三年了,三年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呼声,国情民情舆情一浪高过一浪。

在2009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便有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要求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3000元,然而,会后便没了下文。2010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又有众多代表和委员再次强烈要求,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5000元,可会后又没了下文。至今仍在以2000元为起点征收。

那么,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什么这么难?

反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人,比如有着官方背景,并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也许就是财政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孙钢说:“按照目前2000元的起征点,全国缴纳个税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不到2%。进一步上调个税起征点,只是令少数高收入者获益,低收入者受益不大。”

我们真弄不清,孙钢的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754元,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2928元,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2666元。

按照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全国所有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都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已将全国所有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一网打尽。怎么会才2%?

如果,孙钢先生2%的算术是对的,那么,全国所有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98%的工资应该低于2000元,只有2%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在2000元以上。那么,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754元,则肯定是错的。

我们不知道孙钢先生2%的比例是以什么为基数的,可无论是以13.9亿的全国人口,还是以全国所有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为基数,都无法得出这个2%的比例来。

个税起征点篇6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既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也包括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完全纳税的义务,必须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个税起征点篇7

7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并决定,该《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将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据了解,提请审议的这份草案,"提高个税起征点"和"扩大纳税人申报范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改变,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确认的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转变,并未被体现在修正案中。

《草案》改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调整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即将起征点调整到1200元。其二,扩大纳税人申报的范围。如果没有扣缴单位,就要自行申报,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违法行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说几句

从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社会公正、公平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做出选择,前些年,我们会选择效率。而现在,公平应该是第一位的。可以说,这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一个需要。个税改革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除了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政府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的态度。一个社会如何才能够实现公平,关键是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去实现。个税本身就是一个有效保障社会公正的制度。这是它的核心。

然而,从这次个税改革来看,1200元的起征点设置似乎和这个初衷差的太远。大家知道,随着楼市的节节攀高,各大城市的物价也是在持续升温,而工薪阶层的收入似乎并没有显著的提高。1200元在这些城市只是人们的一个基本生活水平线。因此,起征点定的如此之低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此外,说一个制度合理,关键还要看见它的周全性。起征点1200,一个非常生硬的数字摆在那,似乎一点人情味也没有。对不同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的收入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负担不一样,那么就应该实行不同的起征点和累进税率。

国外的个人所得税都有扣除规定。根据家庭不同的经济收入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扣除项目。周全性一定要有,不能像"撞了白撞"一样,仅仅是为了"执法方便",便把老百姓的生命置之度外。

个人跨行转账早就该是必备业务

在股份制银行合作之风日盛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间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亲密接触"起来。

从上海银行同业公会获悉,继去年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上海通过"柜面通"实现跨行转账后,中国最大的五家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目前正尝试抹去彼此间的"分界线",谋划通过借助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实现银行间的个人跨行转账业务。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说几句

平常也没有个人转账的事情,但是总以为这是很天经地义的。不就是个人转账嘛?银行本该提供的一项业务。银行跨行转账业务在国外是银行的必备业务。现如今,我国居民个人消费支付领域不断扩大,人们在购房、买车、还贷时,迫切需要银行卡提供跨行转账业务。然而,现在这似乎还是个难事。日前有报道说:北京一对夫妇要买房,售房公司要求将房款存入建行,由于无法跨行转款,所以该夫妇不得不把他们在各银行的存款都取出后,再存入建行。提着大笔现金转战于各大银行,其间的提心吊胆且不必说,更让人烦恼的是,等他们到建行时,发现其中的一沓钱少了1000元,而此时已无法证明在哪里出了差错。

难就难在了这些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下,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说白了还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好了,现在个人转账的事似乎是有了一个眉目。只是希望各个银行不要把这本应该提供的服务也额外地又收上一笔费用。垄断就是这样好,总是能把垄断资源分段卖。

堵住开发商和物业联手对付业主的法律漏洞

按照正在征求意见的物权法草案,业主依法共同决定制定和修改业主会议议事规则,选聘和解聘物业管理机构或者其他管理人等,以维护业主作为产权人应有的权利。

案例

2004 年底,围绕着小区物业选聘以及新旧物业的交替,上海某小区内上演了这样一幕:在公开招标选聘中落选的鹏欣物业公司以种种理由拒绝移交撤离,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挠中标公司进驻,甚至还出现协助业主委员会工作的业主被打、业主委员会成员被保安骚扰、业主委员会贴出的告示被撕毁等情况,业主委员会的工作陷入困境,小区内也出现了种种不安定的状况。

草案

下列事项由业主依法共同决定:(一)制定和修改业主会议议事规则;(二)制定和修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规约;(三)选举和更换业主委员会;(四)选聘和解聘物业管理机构或者其他管理人;(五)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基金;(六)修缮、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七)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对侵害业主共同权益的行为,对物业管理机构等违反合同发生的争议,业主会议经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可以以业主会议的名义提讼、申请仲裁;业主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讼、申请仲裁。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说几句

物业本是全体业主聘请的管家,是受业主的委托,帮助业主管理小区、维护小区的服务机构。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反客为主,让很多业主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根据物权法草案的规定,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管理机构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有权更换。此外,业主还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而不聘请物业进行管理。专家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商和物业"联手对付"业主现象的发生。

草案规定,业主对物业进行更换,属于产权人的权利,只要"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同意",就可以实施。如果物业发生侵害业益的行为,业主还可将其诉诸法律。相关规定给业主更换令人不满意的物业提供了法律依据。也许,不久的将来,对于业主来说,更换物业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合作购药百姓的自然权利

联合社区居民,负责直接从医药公司代购药品,减少中间环节,所购药品价格平均比药店至少低10%,这种"居民合作购药"模式不久前由河北石家庄一个社区健康俱乐部发起,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拥护。大药房被抢了生意自然不高兴,因而发出了"如此岂能保证质量"的讨伐声,意在运用行政力量加以制止。政府的态度则是:缺少政策支持,处在法律边缘,会一直注意其动向。基于这种态度,这一商业模式虽受到居民追捧,却名不正言不顺。

在商言商,商人基于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反对这种合作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合作购药切走了很大一块蛋糕。但作为公众服务者的政府持如此暧昧的态度,就很让人不理解了:合作购药模式能给这么多人带来实惠,又没有损害到他人合法利益,政府为何不能旗帜鲜明地予以政策支持呢?要知道,老百姓无力承受经过多重环节盘剥之后的高昂药价,只能合伙买便宜药,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合作求便宜"之举,属于一种朴素的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是指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在自然理性的指导下,由自然法所保护的权利。比如,在原初状态下,面对凶猛的野兽,未有"现代合作理念"指导的自然人,会靠一种生存本能联合起来,拿起石块共同对付野兽――生存本能就是一种自然理性,"合作求生"就是一种自然权利。到现代市场语境中,"合作求生"就转换成一种"合作求便宜":现代人所面对的并非丛林野兽,而是"价格野兽"。

"合作求便宜",是百姓在虚高药价下的无奈之举。如果有关部门实在无力降低药价以惠黎民,至少应该善待黎民的这种无奈之举,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吧,这难道不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职责所在吗?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吴敬琏先生的黑色幽默

对于股权分置改革,说什么的都有,财经评论人士水皮先生并没有觉得奇怪。但是,对于吴敬链先生7月26日接受《金陵晚报》记者专访的一番谈话,水皮是大失所望,并强烈质疑。水皮先生说:"如果吴先生是地球人,那他怎么会得出流通股股东是强势人群,而非流通股股东是弱势人群的结论?如果吴敬琏是地球人,那么他又从哪里得出股改呈现一面倒的印象呢?"与水皮先生一样,对吴先生的讲话倒抽一口凉气的,还大有人在。

大多数人之所以失望,是因为大家敬重吴敬链先生的人格,太在意吴先生的意见和吴先生的影响;是因为许多人公认吴敬链先生是"经济学家良心的象征",是一位有良知的经济学家,而不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经济学者。

其实吴先生似乎也有点恼火。他对《金陵晚报》的记者说:"在2002年时,我说大家都让一点,只要大家向前看,共同来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但现在不是大家让一点的情况,现在是'一面倒'的情况,在'一面倒'的情况下,恐怕解决起来就麻烦得多。早不听我的,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我也没有办法了。"

经济学者、社会学家常常被人说三道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现象、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经济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各种不同的理解又各有不同的程度。而且,经济现象、社会活动的结果往往不是惟一的,常常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没有绝对正误、对错之分。即使有结论,往往也是多年以后才见分晓,甚至多年以后也未必一定能够结清论定。撇开"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不谈,即使是求真、求实的纯粹经济学家,也难免会受到认识条件的局限,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个人情感的束缚,也难免会有一些片面,有一些偏执或偏激的情况发生。经济学家也是人,一定会有人的局限。

个税起征点篇8

关键词:提高 营业税 起征点

一直以来,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仰仗出口模式,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受到冲击,经济发展也处于下行模式。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以及小型微利企业却面临着融资难,税负重等等问题,以至于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彼时,一些学者倡导推行结构性减税。到20011年底,各个地方相继上调营业税起征点。自2012年1月1日起,江西将对采取定期定额征收和按附征率征收征管的个体工商户,在原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盈利点标准调整为:从事销售货物的,月营业额为20000元;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月营业额为20000元;从事房屋出租的,月租金收入为5000元。

显然,这项政策的出台确实乍看之下似乎是一项惠民工程。然而事实上,提高了营业税的起征点后,伴随产生的是一系列的微观经济效应以及税收征管问题,所以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劳永逸,为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铺平了康庄大道,从此高枕无忧。须得在实践中抽丝拨茧般层层深入了解,才能够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结构性减税确确实实地成为一项惠民政策。

首先,调增起征点而不是免征额,那么也就意味在税收临界点前后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差距悬殊。例如同样是经营餐饮的饭店,一个饭店的营业额被核定为19000元,那么该饭店可以享受未达起征点户的免税待遇,而另一家饭店的营业额被核定为20000元整,加上其附加税费,综合税率为8.6%,那么该饭店要缴纳的税款一共是1720。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营业额为一万九和两万在税后竟然发生了逆转,一个月营业额为20000元的个体户在税后的收入竟然低于一个月营业额为19000元的。作为一个理性人,即将被核定为20000元的饭店会作何反应呢,一,通过购买假发票来隐匿自己的一部分营业额,以期降到起征点以下以规避这个税收负担,二,与其选择杨白劳,挣来的钱装不进自己的口袋,还不如放弃劳动选择闲暇。

另外,对于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地税部门确定未达到起征点的依据有两个:一、对账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依据其账务反映的收入确认。二、对账务核算不健全的,根据三种情形综合核定1、根据纳税人开具发票金额:2、与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人比较;3、结合各与经营有关的参数核定。其程序为:纳税人自报、地税部门核实、参数软件自动计算、张榜公布。

由于月营业额并不是明确地属于定量指标,虽然有一个核定营业额的参数测定工具,但是就比如其参数中经营状况,属于地段等因素仍然是取决于税务专管员的主观印象,缺乏实实在在的客观依据。前面两点更是完全凭税务人员以一己之见来评定其月营业额,这无疑放大了税收专管员的权利,极有可能引起寻租现象,为之打开腐败之门,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并且扰乱了税务机关的纪律性与规范性。

在调高了营业税的起征点以后,有大约九成的个体工商户享受到了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其中涵盖的行业大部分是餐饮、美发以及小型旅馆。其税源分布比较分散,并且名目繁多。以某一税务局该下属的税务分局为例,管理个体户这一块的仅有一个税务专管员,其个体户总数一共有800多,而其未达起征点户数达600户之多。对于未达起征点的个体户的管理极其严格,并且因为其营业额也存在变动,要实时根据其变动情况来核定其营业额可谓是天方夜谭。其原因不是税务管理人员不恪尽职守,而是其实际操作存在很多困难。即使利用以票控税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般总是在旧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伴随之而来的又是新的问题,可谓旧患刚愈,新疾又来。

这项政策的初衷是让更多的小型微利的个体工商户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其纳税负担,缓解其融资难的问题,并且令其稳健且有活力地发展。 俗话说不能因噎废食,我们也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而应该想办法去解决它。

首先,纳税人和征税部门的矛盾。政策出台了结构性减免税的政策,一些小型微利的个体户也确实受益,但是上一级部门却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让税务部门轻松,一些硬性的任务与指标,绩效考核仍然压得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喘不过气来。既然减税性的政策出台,这一块的税收收入锐减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方面说要给予老百姓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又要压着税务部门要数字,要高税收。这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么?税务部门顶着压力力争给纳税人核定高一些的营业额,以达到起征点,完成税收任务。这样势必会激发纳税人与税收征管员之间的矛盾,和政府一开始提倡的结构性减税的目标相去甚远。

其次,现如今的个体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税源很广,并且杂乱繁冗,一般来说是一二个税收管理员来管理上百户个体工商户。要一个一个地查访核实其经营状况其实不大现实。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要分配更多的管理员来管理,因为更多的人员也要配备消耗更多的资源,就税收征管边际成本与边际税收收入而言,得不偿失。但是如何才能够使税收减免得当又不会增加税收征管成本而且又让没有享受到这一税收优惠的人不会有强烈的抵触心理,继而也减少一些逃税抗税现象。解决办法之一是将起征点改为免征额,20000元以下的部分可以实行免税,并且予以扣除,超过20000的部分再按照一定的税率征收,或者采用累进税率对其进行征收。二,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参数核定月营业额的体系,减少税收制度中的漏洞。

最后选择以票控税不失为一个解决如何确定其营业额的好办法,但是需要从源头上遏制住假发票现象的发生。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个体户安装税控机。虽然这很困难,因为让纳税意识本身就很淡薄的个体户掏出数额不小的钱来安装税控机不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也绝对不是信手拈来那么简单。这就需要税务管理人员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并且给予减免发票等工本费一些优惠政策。做好了这一步,对以后税务部门对个体户的管理会相对轻松一些。

参考文献:

1、《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孙培源

个税起征点篇9

    通常所说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确切名称为“个人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即税前扣除额。 [1]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其主要适用对象是外籍人员,包括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为400元。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代中期进行了税制的重大改革,以1993年10月31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法》为主要标志。由于该法合并了《工商业户所得税》、《个调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等分项税法的有关内容,调整并扩大了征税对象的范围。其中,个人工资、薪金的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也由 400元上调到800元,适用分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3]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已提高很多。国内一些省市,800元已经成为普遍的工资水平,这个起征点已不适应我国居民现在的实际收入水平,也难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功能。而关于起征点为多少才合适,学术界对此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全国统一提高至1200元-1500元;另一种是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予一定的幅度差别。[4] 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确亟需调整,而且其提高是大势所趋。具体方案则要结合以上两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稍微提高全国统一起征点的前提下,赋予地方自主的裁量权,制定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一、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必要性

    (一) 个人所得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

    在税收历史发展的早期,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组织国家财政收入。 [5]但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缺陷认识的加深,税法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逐渐受到重视。 [6]所谓税收调控就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发挥税收经济职能,运用法律形式调节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影响其经济行为的一种调节、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活动。 [7]其中一项重要具体职能即“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8] 、“调节人们收入分配不均”。[9] 这分别是身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德国经济学家瓦格拉、英国财政学家道尔顿的税法调控思想,他们首次系统地提出税法是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有效工具,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后,凯恩斯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的学者又对之加以肯定和发展。 [10]综观税法中的各个税种,个人所得税无疑是最能体现税法这一宏观调控职能的税种。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800元的起征点是1993年确定的,当时之所以将起征点由400元提高至800元,就是因为客观经济状况的发展以及指导思想的改变,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税收宏观调控的功能,希冀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来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10年以来,国民收入几乎每年都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城市工薪阶层的收入也普遍超过800元的税前扣除额。800元早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财富。可见,个人所得税制制定的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若要发挥个人所得税法有效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功能,就要对税制本身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即为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个人所得税法的立法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和社会政策原则

    1、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贯彻整个税法体系的总原则,但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税收公平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纳税人的地位平等,二是指税收负担须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税收负担公平分配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横向公平是指经济情况相同、纳税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其税收负担应当相同;纵向公平亦称根据负担能力课税,是指经济情况不同,纳税能力不等的纳税人,在税收负担上应当区别对待。”[11] “衡量一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大致有所得、财产和消费三个指标。” [12]单就所得而言,唯有所确定的个人收入的税收扣除额具有相当的水准,才能够较为合理地体现个人支付能力的不同。800元的标准相对于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城市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而言过低,不能明确反映个人纳税能力的分别。这就意味着对于不同支付能力的纳税人附加相同的税收负担,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2、 社会政策原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拉首次归纳出了税法调控的“社会政策原则”,与上述税收公平原则的主要内容相似。[13] 从税收的实质经济意义考察,可以发现税收是“依照国家的意志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 [14]而且,这种再分配“实质上是对由市场形成的收入分配状态的某种调整和纠正”。 [15]市场竞争必然意味着优胜劣汰,从而在事实上造成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贫富不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税收的社会政策原则就是通过税收手段对市场分配状态进行适当干预,以实现个人、地区之间收入的相对均衡。” [16]具体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法上,即实行最低免除额(起征点)制度和超额累进税率。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财政学家道尔顿认为,“在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社会中,没有理由要求全体人民或绝大多数人都纳税。” [17]如前所述,800元的起征点其实导致我国很多省市的大多数工薪阶层都承担个人所得税的负担,这样显然无法将个人所得税作为工具来调整个人之间的收入不均,从而无助于缓解收入贫富分化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路径探讨

    虽然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起征点为800元,但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早已通过增加免征额等各种方法变相提高了起征点,比如广州地区税前是1260元,深圳是1500元,北京、上海是1000元。这种做法虽然实质上与国家法律相冲突,但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得不然。

    笔者认为,与其让地方政府别别扭扭地违背立法法精神各自为政,不如中央根据各省市城市工薪阶层收入的平均水平统一调高起征点,确定一个适当的范围,再赋予地方一定程度的税前扣除额之自主确定权,以期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反映各地纳税人实际税负水平的起征点。 [18]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过低的问题,又可以维持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水平,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设计因地制宜,较为理想地发挥其应有的宏观调控作 用,从而平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维护社会稳定。

    「注释

    [1]参见199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2、3条。

    [2]参见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失效)条文。

    [3]参见199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1项。

    [4]参考中富证券网文章:《个税起征点怎么改》,2003年7月5日。cfs.com.cn . [5]漆多俊主编:《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6]追溯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市场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历程,考察上述阶段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古典经济学家的“税收中性”定位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取而代之的“理性调控”思想(以瓦格拉和道尔顿为代表)、凯恩斯学派(以凯恩斯、汉森为代表)、供应学派(以拉弗为代表)、制度经济学派(以康芒斯、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相继肯定并发扬了税法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参考漆多俊主编:《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 226-245页。

    [7]卢仁法等:《中国税收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8]见前注6,第234页。

    [9]见前注6,第237页。

    [10]见前注6,第238-245页。

    [11]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

    [12]同上注,第417页。

    [13]瓦格拉:《财政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4页。转引自漆多俊主编:《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14]见前注12,第434页。

    [15]同上,第419页。

    [16]同上,第419页。

    [17]见前注6,第237页。

个税起征点篇10

近些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成为普通的焦点,每年全国“两会”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有关“起征点”的建议、提案,不少电视、报刊、网络媒体都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的醒目标题报道有关新闻。其实,个人所得税所谓的“起征点”按照专业术语来讲应该叫做“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两个不同的专业术语。

起征点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起点,即开始征税的最低收入数额界限。起征点的主要特点是: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免征额则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其实就是一定金额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免征额的主要特点是:当课税对象低于或等于免征额时,不用征税;当课税对象高于免征额时,则从课税对象总额中减去免征额后,对余额部分征税。

举例来说,假设有甲、乙、丙三人,他们的月收入分别是3 000元、3 500元、4 000元,假设适用10%的税率,如果规定起征点为3 500元,则甲3 000元的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而无需缴税;乙的收入刚好达到起征点、丙的收入超过起征点,都需要缴税,缴税时应该按照他们全部的收入计算税款,乙按10%缴纳350元,丙按10%缴纳400元。

但是,如果规定免征额为3 500元,情况就不同了,甲、乙、丙三人都可以扣除3 500元,然后再据以确定要不要缴税、要缴多少税。甲3 000元的收入扣除3 500元后是负数,无需缴税;乙3 500元的收入扣除3 500元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为零,也无需缴税,这与起征点政策完全不同;丙4 000元的收入超过免征额虽然要缴税,但缴税时允许在税前扣减3 500元,然后就其差额计税,也就是只需对500元按10%缴纳50元税款。

我国从2011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其实是免征额标准提高,而非起征点标准提高。

二、起征点与免征额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既然“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什么大众会误将两者混为一谈呢?这主要是因为实行免征额政策,低收入者只要收入没有超过免征额标准就无需纳税,而一旦超过免征额往往就需要纳税,免征额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成了要不要征税的分界线,或者说成为事实上的“起征线”。这一点也是起征点政策与免征额政策的联系之处。如果制定相同的标准,对于最低收入群体,不论是采取起征点政策还是采取免征额标准,只要他们的收入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们都无需纳税。一个细微的差别是,采取起征点政策的情况下,收入只要达到起征点就要征税,而采取免征额政策的情况下,收入超过免征额才需要征税。

起征点与免征额的重要区别在于,超过标准需要征税的情况下,两者计税办法不同。采取起征点政策,超过起征点的纳税人要按全额计税,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税收负担相对较重;采取免征额政策,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计税,计税依据较小,税收负担相对较轻。也就是说,起征点政策下只是低收入者受益,收入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中高收入者没有任何的实惠;而免征额政策下,则是全体纳税人受益。

之所以需要制定起征点、免征额这么两种不同的政策,是因为起征点、免征额所体现的政策意图有着重要区别。

起征点政策主要运用于增值税、营业税,受惠的主要是个体经营业户。规定起征点是为了免除收入较少的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通过缩小征税面,扶持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个体业户的生产经营。

免征额主要运用于个人所得税,目的在于计税时减除维持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生活费用,对纳税人维持基本生计的那部分不代表纳税能力的收入免予征税,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通常也叫生计费用扣除。在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的情况下,免征额主要是指个人工资薪金征税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数额。另外,由于个体工商业户、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承包承租企业的经营者也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这些纳税人也可在税前扣减为养家糊口的必要费用。

三、我国现行主要的起征点、免征额政策

近几年,我国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作了大幅提高。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2011年11月1日起,我国再一次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分别进行了调整。销售货物和销售应税劳务的,增值税起征点由原来的月销售额2 000元~5 000元和1 500元~3 000元统一提高到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每次(日)销售额由150元~200元提高到300元~500元。营业税按期纳税的,起征点由月营业额1 000元~5 000元上调至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每次(日)营业额从100元上调为300元~500元。如:江西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将增值税、营业税按期纳税和按次纳税的起征点都调整到最高上限,即:按期纳税的月销售额(营业额)起征点为20 000元,房屋出租的营业税起征点为月租金收入5 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500元,政策非常给力。据江西省地税局统计测算,江西省地税系统2011年9月按期纳税的营业税个体工商户共有93 862户,其中月营业额在20 000万元以上的8 003户,这意味着2011年11月1日起实行新的起征点政策,原来需要缴纳营业税的个体纳税人中有91.47%的纳税人(85 859户)不再需要缴纳营业税,对于进一步减轻个体经营业户的税收负担、促进个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1981年正式开征对外籍人士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当时规定工资薪金的免征额为800元;1986年开征对国内个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税前扣除额标准为400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外籍个人和中国公民统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800元提高至1 600元;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1 600元上调至2 000元;2011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每月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相应地,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按年征税,其税前扣除标准由原来的每年24 000元提高至42 000元。此次免征额标准提高前,外籍个人在2 000元免征额的基础上可附加减除2 800元;2011年9月1日起免征额标准提高到3 500元,外籍个人的附加减除标准由原来的2 800元调整为1 300元,也就是说,外籍个人的实际免征额标准仍然维持4 800元不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3 500元,但3 500元并不是人们通俗说法中开始征税的“起征线”。由于个人工资薪金在征税时允许扣除纳税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按工资收入的8%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工资收入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按工资收入的1%缴纳,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收入的12%缴纳,“三险一金”合计占工资收入的23%,这样,扣除纳税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后再扣除3 500元,企业单位需要缴纳“三险一金”的个人只要月工资收入不超过4 545元都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无需缴纳“三险”,但要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人来说,如果月工资收入不超过3 977元,也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据有关部门测算,工资薪金免征额由2 000元提高至3 500元后,全国纳税人数由约8 400万人减至约2 4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