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方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13

个税改革方案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1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答案(202字)

所谓“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是指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体制,是个税领域的一项深层次改革。具体实施办法由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改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进而综合考虑纳税人家庭的支出、负担,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和专项扣除,来征收个税。实施这种“一揽子”式的改革,将使个税计征更加实事求是,有利于解决个税体制的深层次扭曲问题,更好地实现调节差距、保障公平的功能。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答案(398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才是当务之急和终极选择。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上调起征点更重要,后者将会干扰个税改革的总体布局。二是上调个税起征点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个税起征标准多少才算合理,难以准确界定,仓促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提高起征点难以起到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非标准答案(542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的财政收入应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在高、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改革的长远考虑和总体布局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起征点更重要,国家应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以实现“治本”,提高起征点的“治标”措施干扰改革方向,不利于改革的推进。二是从规划与操作的科学性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个税起征点定在什么标准才算合理,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阶段性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质疑提高起征点、促进消费的效力。认为提高起征点、居民每月减少几十元税负难以起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答案(含标题,1102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保证居民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一些人士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向政府“逼宫”。根据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应保持同步增长的理论,政府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是正确的;但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现代税种是多样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一种税收的减少可由其他税种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单一税种一时的减少并不会导致财政收入必然减少;相反,长远来看,藏富于民是有利于为政府培植税源、保证财政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另一方面,尽管提高个税起征点与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并无矛盾,但从我国个税领域的实际来看,提高起征点并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公共利益与民众个体、群体利益的双赢,必须找准问题症结,针对主要矛盾,实施“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实行综合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个税征收体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科学规划,按照个高效、公平、法治的总体要求,设计改革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变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为综合考虑纳税人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的征收办法。与单一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做法相比,综合性个税改革,不仅更加注重考察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注重考察居民的家庭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负担,使个税的计征方式更加实事求是,使算出的征收金额更加符合实际,这不仅体现了税收制度人性化的进步,而且更加有利于中低收入居民及其家庭税收负担的减轻,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改革目的,更好地实现个税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

综合性个税改革涉及面广,操作复杂,深刻考验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能力。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的施政方向,认真落实改革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深入推进个税改革,一定能够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在民生不断改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非标准答案(含标题,2014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居民收入增加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被许多人认为是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舆论对政府“逼宫”之势;而政府此时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被认为是以财政利益压民生利益,引起不少民众的不理解。然而从财税理论与我国政府治理的实际来看,把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群众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是一种狭隘和短视的浅见;政府之所以暂时不上调个税起征点,正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从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出发,谋求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管仲、商鞅分别以宽徭薄赋的手法,奖励耕织、鼓励贸易,使齐、秦两国在国民富裕的基础上迅速臻于富强,一跃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与雍正“摊丁入亩”的减负办法,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积聚财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近现代美日诸国都曾经历过一段低税负、高增长的时期,为它们成为世界强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民众收入增加、有钱在手,就会用于消费、用于投资扩大生产,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方面的税收显著增长;现代税制是综合性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假如个人所得税降低,而消费与投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增加,则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收入必定相应增加,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显然,单一税种起征点的提高,并不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必然减少。在我国经济活力旺盛的形势下,个税起征点提高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仍然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是可以预期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一时、一税的减少只会换来长远上税收的总体增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是当前个税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个税改革“先解决对百姓影响最大的问题,再解决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然后解决最容易操作的问题,再次是解决改革震荡最小的问题”的原则,对百姓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实际收入的多少,理顺个税体制,确保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实现政府藏富于民的改革目标;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无疑是收入公平,通过改革,利用个税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将收取的税收用于民生领域,促进财富由高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群体合理流动,使全体居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利益,就会实现第二层次的目标;而选择娱乐明星等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扩大试点范围,就能使个税改革建立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得更加顺利,实现“容易操作、震荡最小”的目标。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2

2014年湖南申论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题材,涉及财税领域的专门知识,有一定专业性,作文题分值比重极大,难度相对较高。

作答要求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答案(202字)

所谓“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是指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体制,是个税领域的一项深层次改革。具体实施办法由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改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进而综合考虑纳税人家庭的支出、负担,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和专项扣除,来征收个税。实施这种“一揽子”式的改革,将使个税计征更加实事求是,有利于解决个税体制的深层次扭曲问题,更好地实现调节差距、保障公平的功能。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答案(398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才是当务之急和终极选择。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上调起征点更重要,后者将会干扰个税改革的总体布局。二是上调个税起征点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个税起征标准多少才算合理,难以准确界定,仓促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提高起征点难以起到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非标准答案(542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的财政收入应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在高、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改革的长远考虑和总体布局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起征点更重要,国家应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以实现“治本”,提高起征点的“治标”措施干扰改革方向,不利于改革的推进。二是从规划与操作的科学性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个税起征点定在什么标准才算合理,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阶段性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质疑提高起征点、促进消费的效力。认为提高起征点、居民每月减少几十元税负难以起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答案(含标题,1102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保证居民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一些人士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向政府“逼宫”。根据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应保持同步增长的理论,政府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是正确的;但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现代税种是多样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一种税收的减少可由其他税种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单一税种一时的减少并不会导致财政收入必然减少;相反,长远来看,藏富于民是有利于为政府培植税源、保证财政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另一方面,尽管提高个税起征点与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并无矛盾,但从我国个税领域的实际来看,提高起征点并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公共利益与民众个体、群体利益的双赢,必须找准问题症结,针对主要矛盾,实施“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实行综合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个税征收体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科学规划,按照个高效、公平、法治的总体要求,设计改革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变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为综合考虑纳税人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的征收办法。与单一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做法相比,综合性个税改革,不仅更加注重考察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注重考察居民的家庭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负担,使个税的计征方式更加实事求是,使算出的征收金额更加符合实际,这不仅体现了税收制度人性化的进步,而且更加有利于中低收入居民及其家庭税收负担的减轻,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改革目的,更好地实现个税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

综合性个税改革涉及面广,操作复杂,深刻考验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能力。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的施政方向,认真落实改革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深入推进个税改革,一定能够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在民生不断改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非标准答案(含标题,2014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居民收入增加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被许多人认为是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舆论对政府“逼宫”之势;而政府此时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被认为是以财政利益压民生利益,引起不少民众的不理解。然而从财税理论与我国政府治理的实际来看,把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群众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是一种狭隘和短视的浅见;政府之所以暂时不上调个税起征点,正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从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出发,谋求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管仲、商鞅分别以宽徭薄赋的手法,奖励耕织、鼓励贸易,使齐、秦两国在国民富裕的基础上迅速臻于富强,一跃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与雍正“摊丁入亩”的减负办法,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积聚财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近现代美日诸国都曾经历过一段低税负、高增长的时期,为它们成为世界强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民众收入增加、有钱在手,就会用于消费、用于投资扩大生产,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方面的税收显著增长;现代税制是综合性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假如个人所得税降低,而消费与投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增加,则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收入必定相应增加,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显然,单一税种起征点的提高,并不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必然减少。在我国经济活力旺盛的形势下,个税起征点提高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仍然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是可以预期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一时、一税的减少只会换来长远上税收的总体增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是当前个税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个税改革“先解决对百姓影响最大的问题,再解决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然后解决最容易操作的问题,再次是解决改革震荡最小的问题”的原则,对百姓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实际收入的多少,理顺个税体制,确保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实现政府藏富于民的改革目标;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无疑是收入公平,通过改革,利用个税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将收取的税收用于民生领域,促进财富由高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群体合理流动,使全体居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利益,就会实现第二层次的目标;而选择娱乐明星等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扩大试点范围,就能使个税改革建立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得更加顺利,实现“容易操作、震荡最小”的目标。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提议改革个税起征点,把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至10000元。全国工商联提议将个税起征点上调至7000元,同时建议降低个税最高边际税率,从3%~45%降至3%~30%以下。致公党中央、农工党中央也提议,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会见记者并回答提问时:个税起征点会提高至多少?总理表示:我们会抓紧启动,按法律程序办理。如何制定个税改革方案?为适应个税改革体制,就应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优化税率结构,完善税前扣除,规范和强化税基,加强税收征管,充分发挥个税的调节作用。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探讨:

一、提高起征点,应考虑居民生活成本及国家财力

起征点的设定,首先在考虑居民生活成本及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毕竟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关乎每个居民切身利益,不仅考虑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还要考虑各地财力、收入水平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的差异。其次个税起征点是否合理性,还应考虑个税的两大基本职能,即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个税主要针对工资薪金收入的,其收入占我国总体税收收入的比例不高,适度提高起征点对财政收入影响并不大,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二、提高起征点,促个税税制体系的变革

提高起征点,对个税改革影响是深远的,由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转变,促征收方式的改变。个税改革将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劳动性所得,采取综合申报的模式,为此,个税的征管模式将由原来的代扣代缴模式转变为纳税人自主申报的模式,这种征管模式的改变将考虑个人的整体收入,从而更加有利于个税发挥其收入的调节作用。然而,自主申报模式的转变需要有效的信息系统建设来保驾护航,为此,中央去年已经批准了《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该系统的建设将与个税的改革同步推进。致公党中央、农工党中央提议,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考虑到家庭的因素,应新增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附加扣除,这也是个税税制改革的举措。

三、提高起征点,可支配收入变动,有效促进消费、投资的变化

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对消费、投资带来变化。起征点的变化将直接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变化。在此通过计算,了解可支配收入如何变化?例如:假定各级税率不变,累积级次不变,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或6000元时,计算纳税额的变化:(注:X表示累进额)A、当起征点为3500元时,在X(0,1500),税率3%,计税为45元,对收入5000元至10000元的人员来看,缴税至少45元;收入高于5000元的,累进税率10%、20%以此计算纳税额。B、当起征点为5000元时,在X(0,1500),税率3%,计税为45元,对收入6500元至10000元的人员来看,累进税率10%、20%以此计算纳税额。C、当起征点为6000元时,在X(0,1500),税率3%,计税为45元,对收入7500元至10000元的人员来看,累进税率10%、20%以此计算纳税额。通过计算比较,对5000元至10000元的工薪收入人员来说,提高起征点后,至少可减负245元至145元,但对于高收入人员来说,月薪50000元、100000元以上者,调高起征点,减负更明显,可支配收入明显变化。由于提高起征点而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直接带动消费、投资,也可增加储蓄、偿还住房贷款等。

四、提高起征点,降税减轻企业税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将影响到增值税、所得税、小微企业所得税等,这些政策如何影响的?首先降低税率,税率的降低对相关行业企业来说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减负;其次,进项税额的抵扣,对整个经济的很多行业的整体税负的降低起到积极的作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原适用税率分别为17%,11%,财政部网站(2018-04-04)讯息:中国财政部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的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和10%,降税措施及时,为企业减负,同时,对企业创新鼓励和支持,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

五、提高个税起征点,本身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税起征点调整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首先源于个税起征点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调节的变量。2011年,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纳税人从9000多万人减少至3000多万人,纳税面由28%降至8%左右,如果今年如期调整,纳税人覆盖的面更大,并从中受益。考虑到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腾飞导致的居民收入上升,以及正常的通胀,建立个税起征点动态调整机制,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提高个税起征点考虑的因素很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比如部分城市试点个税递延养老保险,5月1日起将在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这三地先行试点,试点1年。对个人来说,税前扣除限额为每个月收入的6%,最高1000元,等于个税起点提升至4500元。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4

推进税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税制改革的每一个大动作,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近年来,以结构性减税为主基调的税制改革频频推出“大动作”:

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同时,财政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广大农民“减负增收”,生产生活水平双提高。

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负担明显减轻,也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2009年,增值税转型在全国全面推开。从2009年到2011年,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明显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三年累计约5000多亿元。

2011年9月1日起,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个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最低档税率由5%降至3%,并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调整后,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大幅减少,由约8400多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原来的约28%下降到约7.7%,由此全国个税收入每年减少约1600亿元。

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据测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如果在全国推开,全国税收净减收将超过1000亿元,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同时直接带来大约7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税制改革的每一个大动作,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补贴,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长提供了保障;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企业所得税合并,使内外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调整个税,居民税收负担减轻,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解决了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将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财政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财税改革的最大亮点。

北京银建出租汽车公司司机艾国东师傅说:“这几年社会保障福利的提高,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拿我个人来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几年是从无到有,变化巨大。特别是医疗保险连没有工作的‘一老一小’全都覆盖到了,对于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家庭负担和压力真是大大减轻。”

贾康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百姓最大的后顾之忧。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农民在低保、养老、看病、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正在向城里人靠拢,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近6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2/3。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得以加强,增长超过20%,体现了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不懈努力。

此外,2011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增长23.4%,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38.3%。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意味着中央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可以自主安排的财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就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制度建设,让每一分钱花出效益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为国理财

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自2001年以来,一场被称为“财政革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给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带来了根本性变革,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基础性地位,财政资金运行由“中转”变为“直达”,财政资金运行监控能力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截至2011年底,中央各部门及所属130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和地方各级近40万个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公务卡制度改革,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利用“刷卡支付、消费留痕”的特点,将公务消费充分置于阳光之下。公务卡制度改革自2007年推行以来,对减少预算单位现金支付结算、规范公务支出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今年1月1日起,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等支出,都要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政府自身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又一重要举措。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为国家节约资金1500多亿元,政府采购在促进节能减排、扶持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政策功能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金额达到2726亿元。

2011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又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资金的分配秩序,推动了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不断加大,从“大账”到“细账”,公开的内容更加具体。2011年,在预算公开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

深化财税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进一步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目标相比,财税改革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难点,突出表现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省以下财政体制尚需完善;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财政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今年将从完善财政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健全税收制度三方面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

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清理归并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努力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进一步推进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改革。将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覆盖到县一级,加快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进一步增强预算透明度。

三是进一步健全改革税收制度。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完善消费税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引导合理消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的范围,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按照正税清费原则,研究起草环境保护税法草案及配套改革方案,深化环境保护税费改革。

“十二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是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

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主要目标

完善财政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主要任务

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5

一、俄罗斯单一税改革的基本情况及国际反响

2000年7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俄政府的税制改革方案。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简化并改善税收结构,降低整体税收负担水平。改革力度相当大,税种从200多种锐减为28种。

虽引人注目的一项改革是对个人所得税实施了单一税,即从2001年1月1日起,取消了原有的12%、20%和30%的三档累进税率,对居民纳税人获得的绝大部分收入(如工资、薪金等)实行13%的单一税率(这是整个欧洲最低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此外,针对非居民纳税人和某些特定收入(如特定的利息收入、收入等)设置了30%和35%两档补充税率。为照顾低收入者和纳税人的一般生活需求,新税制还设定了标准扣除额。

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是成功的。据统计,实施单一税的2001年,个人所得税征收了2547亿卢布,比2000年增加了802亿卢布,增幅为46%。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收入实际增长了28%。2002年1-5月,俄个人所得税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为进一步落实简化税制、降低税率的原则,2002年1月1日起,俄罗斯公司税的税率由35%降至24%。2002年3月,普京宣布,将进一步简化中小企业的税制,从2003年起,小企业实行综合纳税制度,即可以选择是按利润的20%交税还是按营业收入的8%交税。这一新方案适用于雇员不超过20人、年收入不超过1000万卢布(约合322000美元)的企业。

在实施个人所得税单一税率和降低公司税率的同时,俄罗斯取消了绝大部分减免税政策,目前已基本不搞税收减免。

俄罗斯的改革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美国学术界和政界对俄罗斯的改革十分关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文·拉布什卡说,1981年,我第一次提出单一税的设想,20年后,单一税终于在俄罗斯变成了现实。共和党众议员英格里西说:如果倒退30年,我会大力提倡美国搞单一的个人所得税。美国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太复杂。富人适用的税率表面上很高,但通过大量的税收扣除和钻税法漏洞,其实际税负要远远低于名义税率。而穷人请不起律师和会计师,缺乏避税的手段,税收扣除又很少,其实际税负并不低。所以,所得税在理论上具有的公平、效率的优点在美国的税收实践中没有体现出来。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所长伯格斯腾也对俄罗斯的改革表示赞赏,认为改革是成功的,并提出任何一国都可以搞单一税改革。美国总统布什在与普京总统会面时,多次称赞单一税制。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经济学家,包括美籍华人钱颖一等,也都认为中国没有美国那样沉重的历史包袱,建议中国借所得税改革的时机实施简便易行的单一税制。

单一税制最早(1981年)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霍尔和阿尔文·拉布什卡提出。单一税改革建议在美国财政部1984年报告中曾被考虑过,并引发了一场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争论,争论的结果,虽然单一税未被政府采纳,但其中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简化征管的中性税收思想却被广泛接受,并由此产生出美国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案》。这一法案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具根本性的税制改革,削减了一系列特定税收优惠条款,为资本有效配置创造了较好的税收环境。但固有的税制基础仍然维持,随着岁月流失,各种利益的推动,政策性扣除又有扩大的趋势,甚至减肥支出扣除已列入国会讨论的范围。

单一税虽在美国讨论多年,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主要是美国的政治利益格局阻挡了革的进程。富人在不断地推动国会向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律师和会计们也反对简化个人所得税,因为复杂的税制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就业和赚钱的机会。

二、其他国家单一税制改革的情况

单一税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牙买加结合自身实际,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具有单一税性质的所得税改革,并收到了显著效果。新加坡最近也出台了具有单一税性质的改革方案。

牙买加在改革前,个人所得税税基被各种税收优惠严重侵蚀,税率设计偏高,按照收入高于还是低于7000牙买加元,税率定为30%和57.5%两档,较重的税负严重打击了纳税人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1986年牙买加按照单一税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改革:一是新增加了标准扣除额,标准扣除额定为8580牙买加元;二是以33.3%的单一税率代替了原来两档累进税率;三是进一步扩大了税基,将原来一些免税的津贴、利息项目纳入了征税范围。1992年,牙买加政府又将扣除标准额提高到14352牙买加元,税率降低到25%,进一步强化了单一税性质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

牙买加税制改革效果显著,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0-1986年期间平均水平的4.6%逐渐攀升,最高达到6.7%。为不增加个人税收负担,牙买加在1992年进一步提高扣除额,降低税率,使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水平又回到5%的水平。成功的所得税制改革培植了公平的税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牙买加经济的增长。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及人才,刺激经济增长,新加坡于2002年5月3日公布了经济调整改革方案。其中税收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从2003年起,公司税实行22%的单一税率,并在2004年进一步降至20%。将由多家控股公司、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视为独立的纳税实体,实行盈亏相抵,合并纳税。

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制也具有单一税的特点。香港的所得税主要包括利得税和薪俸税。公司利得税适用16%的单一税率,个人利得税适用15%的单一税率。薪俸税的税率由2%递增至17%,但按照累进税率征收的税款超过了总收入的15%时,则按15%的单一比例税率来征税。

经了解,加拿大的阿尔伯特(Alberta)省于2001年也实施了单一税改革。挪威正在对单一税制进行专门研究,拟在下一步所得税改革中予以借鉴。

由于实施彻底的单一税制存在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风险,目前,除牙买加、俄罗斯外,还没有其他国家实施彻底的单一税改革。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税制改革,基本上都是按照降低税率、拓宽税基、清理优惠、简化税制的原则展开的,这一趋势与单一税的基本内涵是吻合的。

三、单一税的内涵和政策目标

单一税就是按单一税率课征的税。它有三大特征:一是单一税率,二是消费税基,三是“整洁的”税基。

1.单一税率。

在单一税制下,所有或绝大多数纳税人都按单一税率纳税。彻底的单一税要求单一税率适用于整个税基,但在实践中,单一税通常都设有一定的免征额,免征额之内的税基适用零税率,免征额之上的税基适用单一税率。

2.消费税基。

单一税使税基向消费转换,但不是直接对消费征税,而是对所得减去投资后的余额征税。因此,单一税的税基是GDP减去投资后的余额,即消费额。基本原理是在企业和个人取得的全部收入中,其用于投资支出的部分予以免税,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则予以征税,从而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单一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另一部分是对工薪收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毛收入减去各类成本费用和投资之后的余额。工薪税的税基是工资、薪金和补助金之和减去税收免征额、个人投资之后的余额。

3.“整洁的”税基。

单-税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取消或减少特定类型消费或投资的税收优惠,使税制更加“中性”。一些西方学者把单一税的这一特征称为“整洁的”税基(cleantaxbase)。所谓所得税税基不整洁,主要是指因对特定投资或消费行为给予过多的税收优惠,使得所得税税基被侵蚀。

所得税发展到今天,已有200多年历史,其间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订,税法在变得更加完备的同时,也日趋复杂和繁琐,特别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将所得税政策广泛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非收入目的的各个方面,致使所得税固有的优点被大打折扣。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第一,扭曲了资源配置。现行所得税对储蓄、投资和资本大量征税,造成储蓄持续下降,削弱了经济增长潜力;高边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纳税人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扭曲了人们对工作与闲暇的选择。第二,公平性日益削弱。大量税收减免及对不同来源所得和不同纳税人的差别课税,以及高收入阶层广泛利用税收优惠或复杂税制的漏洞进行避税,导致税收的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第三,征收成本高、税收流失严重。所得税征收管理过程繁琐复杂,加大了税收成本和纳税人的额外负担,影响了政府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

单一税的设计则力图体现税制优化、易于征管的原则,尽可能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或效率损失。因为面对广泛的税基和单一税率,纳税人的替代选择空间极为有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征税对经济主体行为的扭曲和税收超额负担,实现税收效率与公平的政策目标。

四、单一税的利弊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简化与效率。在单-税制下,实行标准扣除、单一比例税率,并且企业的所有投资支出一次性扣除。这样,企业和个人决策者可完全按照经济效率的要求做出经营选择,而不必考虑税收的因素。单一税在计算上的简便性对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单一税是最合乎简化税制要求的税种,也是征收成本最低的税种。

2.公平。在单一税制下,虽然因取消不同纳税人和不同收入来源之间的税收待遇差异而造成某些税负不公现象,但减少了寻租、逃税和税收减免等行为,所以更容易获得横向公平。在纵向公平方面,单一税通过提高税收免征额,使得一些最贫穷的家庭能够完全免税。因此,单一税率加上高免征额的单一税制在实现公平目标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3.刺激经济增长。单一税通过由累进税率过渡到比例税率,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清理税收优惠,取消对储蓄的双重征税等政策方法,鼓励人们更多地投资和工作,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单一税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短期内可能会对税收收入有不利影响。虽然俄罗斯和牙买加的改革均证明,税率下降带来的财政收入损失可以通过税基的拓宽、征管的加强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得到弥补,但单一税制改革的设计需非常慎密,否则可能形成一定的财政收入风险。二是单一税率的累进性较弱,对畸高收入的调节力度不够强劲。三是单一税削弱了现行所得税“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由于在单一税制下,企业的投资支出是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投资大量增加,从单一税获得的税收收入反而减少,难以对经济过热起到抑制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社会投资减少,从单一税获得的税收收入反而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6

关键词:改革;个人所得税;工薪族;主力军

在财政部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中可以看出工薪阶层对个税贡献率已占到50%左右。2008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为3697亿元,而1994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才72.67亿元,14年时间增长了50倍。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现状(重写!不要抓住什么“工薪阶层”不放)

让工薪阶层成为个个税缴纳长期来的“主力军”的局面,是与个税征管的“视角”脱离不了关系的。我们的个税征管,现行的个税政策让工薪层当主力,真的是惠富损穷。例如我国演艺界、科技、教育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收入远远超过纳税起点,有不少却远远躲在税务机关的管理之外;一些名人偷税、漏税的能力非常强大,偷税、漏税行为屡屡得逞,他们宁愿受人诟病、甚至不惜坐牢,也不肯规规矩矩纳税。某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偷税者的“皮太厚”,造成无法计算的个人所得税流失。个税征管的“视角”不是将眼睛投向富人收入的“灰色地带”,而是紧盯在工薪阶层的工资上;不是将眼睛投向富人们惯用的诸如“个人开支与公司经营成本打统账”等偷漏税行为上,而是将堵漏增收圈定在工薪阶层的工资袋上,于是造成了工薪阶层力挺个税“半壁江山”的尴尬局面。

然而工薪族的贡献占据了个人所得税“半壁江山”是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现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状态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始建立,对我国税制的丰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缺陷。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因其先天的缺陷,征管难度大,效率偏低。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收入按11大项所得采用十种税率,按月或按次征收,或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征收,这种税制模式在个人收入形式单一,收入项目少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个人所得税开征的目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行业不断出现,收入形式和种类正愈来愈多元化,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结构日趋复杂,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漏洞和问题。很多条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存在有很大的不适应,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修订,至今人们仍然对其中一些条款争论不休。因为无论从社会担当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工薪阶层都不该充当个税的“主力军”。改变这一现实问题当然这不仅需要个税征收产生制度性变革,还需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法律的跟进。个税作为收入调节杠杆,如此失衡,结合2009年的“我国贫富悬殊不断加大,收入差距达12.66:1”的数据来看,个税改革作为以公平为目标的第二次分配方式最有效的调节器,须得赶快出手制衡,而不是“还将适时作出调整”的模糊表态,让人遗憾的是,在一些专家“若提高起征点,高收入者会多受惠”观点的主导下,个税起征点还是维持在2000元,且短时间内难有大的提高。现在的状态下无论个税如何改革,视乎都难以触及富人的“神经”。

若提高起征点,谁会受益更多?近几年来,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节节攀高,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殷切期盼政府能提高个税起征点来改善生活。却迎来有关专家发表的“大幅提高起征点后,高收入群体受惠更多”的观点,遭到媒体及社会大众的普遍质疑。如果像“如果提高了起征点,高收入者受惠更多,这就说明个税政策有问题。我们不能用不改革来掩盖问题,还为不改革找了个理由,这是一个极度愚蠢的做法。”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比较小;存在横向不公平现象;以及在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较小

通过目前我国与英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的比较发现,所得税中的累进性使它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个税在设计上存在累进度发挥作用不够,并且分类所得税有利于高收入者合法避税。追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税制累进度的设计上存在着缺陷。税收累进度是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不同收入级距才能按不同边际税率纳税,才能现实达到税收的累进征收效果。可惜的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设计虽然在税率形式上是累进的,但与中国收入分布的现实不太适应,所以其高边际税率被真正执行的不多,从而失去了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上的累进性。而去扣除部份也偏大。在与美国以及与世界发展报告中人均GNI(国民收入)与中国近似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扣除额相对于人均GNI而言过高。也就是说,在相同税率之下,累进性越强,处于收入分配相对位置排序的个人所获的应税收入面临较高税率。而我国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使得税率累进性不强,从而降低了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其次,所得税规模偏小,也起不到应有的缩小收入差距作用。在设计1994年的税制时,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当时强调税收中性,本着促进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当时宏观经济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作用不可能得到强调,而且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以个人所得税为收入主体,使得个人所得税整体规模很小,即使在个人所得税规模最大的2002年,所有税收收入中个人所得税仅占6.9%,只有整个GDP的1.16%。这对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当然是杯水车薪。若没有重大的税制结构改革与调整,中国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很难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横向公平缺陷

首先,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制的个人所得税,己经失去了应有的效力。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从立法实施到现在己经有十多年了,其间经济环境变化很大,虽然税法本身己经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对利息所得的征税,但基本上是迫于形势压力而非主动改进。分类所得税在设计时是合理的,因为当时个人信息体系极不完善,获取个人收入整体情况不容易(即使要得到也要付出相当大的管理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所得税对不同收入来源适用不同税率和扣除的弊端也就显示出来了。从决定累进程度的因素来看,如果有两个纳税人有相同收入,但其中一人只有一个收入来源,而另一人却有多个来源时,税收公平原则将受到严重损害。因为不同收入来源都分别有宽免和与所得相关的扣除对应于应税所得的减少,而单一来源收入者却只有惟一的宽免和与所得相关的扣除。由于在收入来源确定上的相对模糊性,高收入者通常可以充分利用多个宽免及扣除减少纳税。比如,一人工资1300元每月,另一人则每月有800元工资再加800劳务报酬,前一人需要纳税,而后者则不需要纳税,税收公平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另外,由于当前所得分类过多过细并且有歧视的倾向,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工薪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如果换算为年度比较,个体工商户年应税所得边际税率为30%时,工资薪金所得边际税率才为15%,这显然不能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

其次,扣除额也未充分考虑纳税人享受相同数量所得的能力差别。即使个人的偏好相同,取得相同数量的所得,由于其性别、健康状况、职业、年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也会导致对同类商品的消费能力不同。比如赡养人有多少、残疾人与正常人、老人与青壮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身体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与健康人在消费能力上都有很大差别。而现行扣除额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无论何种人,就同一类所得而言,一律一个标准,并没有考虑特殊的扣减。这一点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就比较详细,更加人性化。但是其前提是必须有详细准确的个人收入情况、信用情况的记录,而我国这方面是比较落后。

再次,扣除额没有考虑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和取得不同所得的成木差别。从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来看,扣除额并未将附加福利加以考虑。现在各类企业以附加福利形式增进个人消费能力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附加福利一般是以实物形式体现的,一些行业由于其丰厚的财务实力会为员工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存在很多有助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增进文明、身心健康的福利措施。取得相同数量不同性质的所得,其付出的成木不一样,同质同量的所得对不同的纳税人而言,其付出的成木也不一样,不同的人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付的成木中不只是包含劳动体能的付出,还包含着决策、管理、风机遇、荣誉和精神等很多无形的付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木的外延和内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原始、传统的扣除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了。

3、个人所得税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于1980年9月开征,1994年进行了初步修改后,开始实施新税制。各级税务机关不断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从而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年年高速增长。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个人收入不能实施充分有效的监控,对高收入个人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强,个人所得税流失较为严重。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占全国人口不到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存款比例,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却不及个人所得税总量的10%,全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在收入监控上,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控手段。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未规定各级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的资产进行评估及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

其次,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许多不足。①征管手段的落后。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申报、审核、扣缴制度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还没有形成综合信息网络系统。②征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目前,我国有近百万税务人员,但真正致力于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不多。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税务人员学历低,并且有一部分原先学的并非税收专业,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不能适应税收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个人所得税征收与监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在积极地探讨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体制的方式方法。随着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逐步认识,个人所得税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1、从分类制所得税向综合制所得税转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所得税较之分类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的作用更大。出于稳定的目的,当前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方案应当采取渐进而非激进方式。所以在政策调整上,首先应当是考虑实际,对分类所得税进行一些适当改进,然后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向综合所得税的转化。当前个人所得税改进的重点是使其累进性真正体现出来,从上面比较可知,税法在税率设计上不合理,高税率形同虚设。为此,需要对个人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及纳税级距进行调整。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由当前的分类所得税向综合所得税进行转化。适宜的条件有:人均GNI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社会上交易的实现大多使用转账支付;银行、税务、海关等之间实现计算机联网,能够实现对纳税人的信息共享;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对违反税法的处罚相当严厉且行之有效。这是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长期目标,其需要很长的时逐步进行。

2、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制度

在美国或德国,就没有将个税统一设置起征点,而是随纳税人申报状况、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个税改革,要从制度设计的起点上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平公正来取信于民,让公平公正来解决个税征缴过程中的不完善和漏洞。借鉴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应将扣除额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弹性化。在具体操作时,既要考虑到扣除额自身的科学性要求,又要考虑到扣除额应弥补所得确认环节的局限,以及在所得确认环节不能实现的特殊因素。根据不同年龄,扣除额应有所区别,按年龄大小采用累进扣除,以充分考虑实际的消费能力;扣除额可以按家庭人日多少,按人均规定扣除额数量;应建立费用扣除的通货膨胀弹性,对扣除额实行“指数化调整”;根据物价指数调整费用扣除,以消除通货膨胀导致的税基的增加,使对名义税基课税转变为对实际税基课税。

3、建立诚信纳税档案和激励机制

例如,税法宣传和增强纳税意识工作,充分利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诚信纳税档案数据库,同时也能为税收监控提供数据信息,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依据。要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风气。现阶段代扣代缴的征税方式,不仅未向纳税人提供完税凭证,甚至纳税人连自己缴了多少税都说不清楚,应该为纳税人出具完税凭证,这样既可方便纳税人保管和使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体来说实施个税征缴近30年来,由于社会各界关于个税改革的呼声不断,但人们看到的只是将个税起征点作了有限的两次微调,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并未因此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个税征收环节如何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在体制上到实际征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仅仅靠以上几点建议是远远不够的。个税征收体制的弊端多年未改,原因就在个人所得税一刀切的征收办法,总让人感觉不公平。如果个税征收仍然只考虑纳税人收入的多少而不考虑其家庭负担,只考虑起征点的高低而不考虑各地区的消费情况,无论怎么改总难实现税负公平。而个税征缴的合理性不仅在于起征点高低和税率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它的导向性。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纳税人进行相互的交流,循序渐进的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各方智慧才能最终解决存在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监管中的各方面问题,这才是我国个税发展的未来趋势,才能逐渐实现个税征缴向“人性化”管理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财政部个人所得税课题研究组,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详解(2009版),姜玉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3.《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指南》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2出版)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7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计价征收;影响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资源税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产生的能源。征税范围将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盐、土地、森林、草原、滩涂、地热、水、电等能源和资源。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最后,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从量征收的方式不仅不能反映价格波动,还导致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从价征收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

1.加大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资源税税制改革无疑将加大资源类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尤其是资源开采企业和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财政部财科所一份关于资源税的研究报告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提高资源税还将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这将迫使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使用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必然提高资源类产品如煤电油气的价格,加大居民或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消费者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这将对人们的资源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效遏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节约用电、合理用水,引导更加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资源税改革的宏观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源,因为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力度都将增加,不仅对企业也对消费者征税,所以税源将会大幅度提高,且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外,除了海洋、石油外,大部分资源存量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东部地区,资源税的改革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财富转移,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资源税税制改革后,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这将有效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有效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相对短缺,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稀缺性更为严重,资源税税率提高后,可以很好地调控中国资源开采浪费的现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非可持续发展。资源税改革后,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自觉主动地关心节能环保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完善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从近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这一变动过程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资源税制度的推出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考量,逐步实施

资源税改革的两个重要变化就是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和提高资源税税率,这将给资源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增加其运营成本,甚至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相关部门在设计资源税改革具体细节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设计和考量,逐步实施,以保证各相关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合理设计税率和确定计征方式

本着实现价值目标和符合本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税率设计,使其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影响纳税企业的高品质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形成与市场相联系的浮动的资源税率,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其次,税率设计还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性资源要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再次,资源税率的确定要使资源开采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意识,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转移到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开采率和资源深加工上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靠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总额。另外,对不同性质的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如,煤炭、石油、矿产品等直接实施“从价计征”,而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太频繁的资源,如水、电等可先行实施“从量计征”,再逐步实施“从价计征”。

3.与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

围绕资源税的改革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改革时需要发挥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

首先,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税负水平相联系,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先进设备和用于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的设备实行优惠政策(如采用加速折旧、退税等);对于用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优惠扣除;建立和并逐步推行资源耗竭补贴制度。公务员之家

其次,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欧美国家征收的环境税有:(1)对排放污染所征收的税,如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化学品税;(2)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润滑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电池税;(3)为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而征收的税,如:开采税、地下水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4)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噪音税、拥挤税、垃圾税;(5)对农村或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如:超额粪便税、化肥税、农药税;(6)为防止核污染而开征的税,主要有铀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税收措施,但比较零散且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无法充分起到调节作用,也无法满足环境保护所需资金。所以,中国应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使能源资源的产品价格体现环境成本,理顺稀缺资源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理顺地方和中央的责权利关系。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中国现行的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在管理体制上是由地税征收、地方独占资源税收入,这与资源税设置的目的相违背。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国税征收,税收共享”。地方政府要有效监督各类资源的储量和计税情况,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完善资源税税负标准,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参考文献:

[1]商艺.资源税改革——绿色税收的崭新一页[J].当代经济,2008,(6):124-125.

[2]林伯强.资源税约束垄断性收入[J].经营管理者,2008,(2):84.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8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计价征收;影响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资源税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产生的能源。征税范围将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盐、土地、森林、草原、滩涂、地热、水、电等能源和资源。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最后,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从量征收的方式不仅不能反映价格波动,还导致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从价征收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

1.加大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资源税税制改革无疑将加大资源类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尤其是资源开采企业和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财政部财科所一份关于资源税的研究报告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提高资源税还将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这将迫使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使用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必然提高资源类产品如煤电油气的价格,加大居民或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消费者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这将对人们的资源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效遏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节约用电、合理用水,引导更加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资源税改革的宏观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源,因为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力度都将增加,不仅对企业也对消费者征税,所以税源将会大幅度提高,且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外,除了海洋、石油外,大部分资源存量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东部地区,资源税的改革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财富转移,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资源税税制改革后,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这将有效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有效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相对短缺,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稀缺性更为严重,资源税税率提高后,可以很好地调控中国资源开采浪费的现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非可持续发展。资源税改革后,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自觉主动地关心节能环保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完善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从近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这一变动过程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资源税制度的推出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考量,逐步实施

资源税改革的两个重要变化就是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和提高资源税税率,这将给资源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增加其运营成本,甚至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相关部门在设计资源税改革具体细节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设计和考量,逐步实施,以保证各相关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合理设计税率和确定计征方式

本着实现价值目标和符合本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税率设计,使其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影响纳税企业的高品质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形成与市场相联系的浮动的资源税率,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其次,税率设计还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性资源要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再次,资源税率的确定要使资源开采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意识,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转移到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开采率和资源深加工上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靠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总额。另外,对不同性质的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如,煤炭、石油、矿产品等直接实施“从价计征”,而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太频繁的资源,如水、电等可先行实施“从量计征”,再逐步实施“从价计征”。

3.与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

围绕资源税的改革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改革时需要发挥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

首先,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税负水平相联系,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先进设备和用于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的设备实行优惠政策(如采用加速折旧、退税等);对于用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优惠扣除;建立和并逐步推行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其次,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欧美国家征收的环境税有:(1)对排放污染所征收的税,如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化学品税;(2)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润滑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电池税;(3)为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而征收的税,如:开采税、地下水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

(4)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噪音税、拥挤税、垃圾税;(5)对农村或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如:超额粪便税、化肥税、农药税;(6)为防止核污染而开征的税,主要有铀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税收措施,但比较零散且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无法充分起到调节作用,也无法满足环境保护所需资金。所以,中国应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使能源资源的产品价格体现环境成本,理顺稀缺资源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理顺地方和中央的责权利关系。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中国现行的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在管理体制上是由地税征收、地方独占资源税收入,这与资源税设置的目的相违背。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国税征收,税收共享”。地方政府要有效监督各类资源的储量和计税情况,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完善资源税税负标准,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参考文献:

[1]商艺.资源税改革——绿色税收的崭新一页[J].当代经济,2008,(6):124-125.

[2]林伯强.资源税约束垄断性收入[J].经营管理者,2008,(2):84.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9

[关键词]资源税;经济发展;计税方式;税源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改革资源税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资源税改革调研与方案制订紧锣密鼓进行。200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2009年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全国税收工作要点》中特别指出将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这表明,讨论两年之久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将很快尘埃落定。

山东省资源丰富,资源税税源丰富。其中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优,分布广泛,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28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78%。山东不仅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而且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也得天独厚,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与此同时,山东境内与资源税有关的企业众多,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支柱,资源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稳定来源。资源税改革,必将对山东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山东省资源税现状分析

(一)全省资源税总量大,在全国资源税收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以来,山东省资源税总量连年居全国第一。2004年,全省的资源税收入为128680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3.02%。2005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173441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2.20%。2006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55441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2.33%。2007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85409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0.93%。四年来,山东省资源税占全国资源税平均比重保持在12.12%。

(二)全省资源税增长幅度年度间不均衡,与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幅差距较大

2004年以来,山东省资源税连年增长,2004年增长了29.01%,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87%;2005年增长了34.99%,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1.7%;2006年增长了43.27%,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5.2%;2007年增长了10.90%,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6.2%;2008年,增长了-0.6%,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7.2%。资源税增长与本地税收增长关联度差,削弱了整个税制的宏观调控功能。

(三)全省资源税对山东省的贡献率较低

山东资源税贡献(率资源税/税收收入额)在全国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在当地的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微乎其微。2004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同期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6%;2005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7%。2006年,山东资源税收贡献率为2.5%,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9%。2007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7%;2008年,山东资源税贡献率为1.9%,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5%。

(四)省内各区域资源税总量差距大,资源税税源分布较为集中

由于各地资源储量存在差异,山东省各地资源税收人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资源税分布较为集中。2004年,潍坊、济宁两地资源税收入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的32%;2005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34%;2006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30.5%;2007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27.62%。依据地理位置,同时参考财力情况,将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和日照六市划为东部;中部为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和济宁六市;西部为德州、聊城、菏泽、滨州和枣庄五市。三地区间资源税收入差距较大,资源税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具体分布见图4。

二、资源税变革内因及方向选择

我国的资源税是对在国内从事开采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资源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数量征收的一种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为了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资源税体系,我国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后来又扩大到对铁矿石征税。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同年还了资源税实施细则,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修订后的“条例”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过去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几种资源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虽然经过多次修改,当前的资源税还是存在调节功能不足、调节作用弱等问题。

(一)资源税变革的内因

1资源税的税负过低,诱导企业资源浪费。多年来,我国的资源税税率很少调整。资源税的征收水平,无论从征收比例上还是从调整频率上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征收比例上看,当前我国资源税的实际从价税率只有6%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我国根本无法与之持平,如我国现行原油从价税率为1.5%,远远低于全球10%的平均水平,不到美国、德国等国的1/30。聊胜于无的资源税,不仅诱导矿业企业在资源开采中的滥开滥采,而且导致下游企业资源利用的浪费。

2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导致税负不公平。当前资源税仍只局限于矿产品:对大部分非矿产品资源都没有征税。由于征税范围很小,资源税收总额微乎其微,在我国税制体系中只是一个小税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的紧张态势日益凸显,现行的资源税课征只能不断加剧企业间税负的不公平,拉大了资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盈利水平的差距。

3资源税的设计过于简单,不便于发挥调节功能。我国现行资源税属于从量定额征收的产出税,具有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财政收入相对稳定等优势。但资源税在本质上属于流转税,由于税制简单,如征税面窄、纳税人少、计税依据单一,导致税负过低,税收公平程度低,从而引起资源浪费等连锁反应。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将《矿产资源法》中关于“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作为其立法依据,但从资源税实施细则所附的《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表》和《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来看,不同等级的矿山开采相同的矿产品其征收的税额不同,且税率普遍较低,因而它主要是一种级差资源税。这种立法模式并非真正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出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相矛盾。

(二)资源税的变革方向

关于资源税的发展方向,理论界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张媛(2005)认为我国资源税税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会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且按储量计税。李新心(2008)则建议提高资源税税负,并且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商艺(2008)也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任佳宝(2009)也建议,将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且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实行浮动税率。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的变革方向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征税范围。征税范围过窄的资源税不仅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容易造成资源后续产品比价的不合理,刺激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资源的利用现状,应先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待时机成熟,再将其他资源如河流资源、湖泊资源等资源纳入资源税的税收范围。

2提高税额标准。对于纳入资源税税收范围的应税税目,应根据其稀缺程度、人类的依存程度、其替代品的开采成本、自身的开采成本及该行业利润等因素来计算课税比例,依照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征收高低有别的税额。

3改变计征方式。以资源产品的销售金额为计税依据,对于用于深加工的矿产品,可以通过换算计算出其耗用量,按照同期的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销售金额。对于其他方面自用的产品,也应按照同期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计税金额。增加各行业资源使用的成本,以提高各行业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使用资源的目的。

三、资源税变革将对山东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山东省境内资源种类繁多,从业企业数量多,资源税变革将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将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居民生活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资源税负提高,有利于扩大地方财政收入

山东省虽然在全国是资源大省,但在东部地区,全省近年来的财政收入与周边省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与浙江省、广东省差距较大。从2004—2008年,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与东部几个省份的对比可以看出,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以改革后征收比例从当前我国资源税的实际从价税率的6%左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为10%,2007年山东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85409万元(全国首位)为基数,山东省的资源税可以实现4756817万元。扣除因为资源税提高造成的企业所得税减少,各地的财政收入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公务员之家

(二)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有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采取控制出口配额和提高出口关税等直接限制措施,容易引发国际贸易冲突,形成贸易壁垒。此外,限制出口而不限制国内消费,不仅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同时也无法避免自然资源以中间产品的形式流出国门。而资源税的优点即在于,它较好地体现了WTO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法规透明,内外一致,国民待遇,互惠互利,能有效地调整外贸产品出口结构,压缩“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保护国家资源、环境及气候,避免掠夺式开发。同时又不给别有用心的国家启动WTO有关措施,特别是美国欧盟即将针对中国采取的巨额碳关税留下口实。

(三)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采取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方针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但在贯彻执行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保增长和扩内需,而忽略了调结构。事实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本身正是调结构的重要内涵。而资源税改革正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有力措施,与当前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是协调一致的。长期以来,山东省作为资源大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较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居高不下,单位生产总值耗能高。

借资源税改革之机,山东省各级政府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提升传统服务业产业层次的同时,重点要加快金融、物流、信息和会展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主线,以矿业权调整重置为着力点,推进矿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探采治一体化”矿业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各类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切实提高我省矿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压减矿山数量,到2010年底,全省矿山数量在前期整合的基础上再压减10%左右;探矿权数量在2008年底基础上压减20%左右。推进整装勘查和勘查开发一体化,推动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进一步提高矿山开发规模,发挥矿产资源的规模效益。

(四)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税收公平程度

资源税改革与调节垄断性高收益密切相关。我国许多重要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被国有企业高度垄断。随着企业的改制和上市,一些垄断企业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企业有自己的投资权,国家对企业的财产也不能无偿调拨。因为没有适当的税收调节,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所有。这就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而且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公。因此,就中国目前国有资源在市场化使用的情况下,的确应当通过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对垄断性的高收益进行调节,在资源问题上,国家利益和垄断企业利益需要通过资源税改革重新调整。2003年一2007年,山东省涉及资源生产行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一200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量由262发展到294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企业数量由5个发展到15个,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量由40个发展到161个,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量由79个发展到109个,非金属矿采选业由169个发展到388个。近年来,采掘业的盈利水平高低不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也亏损面有所扩大。资源税改革,将迫使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适时的调整,挖潜改造,降低成本。

个税改革方案范文篇10

关键词:改革;个人所得税;工薪族;主力军

在财政部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中可以看出工薪阶层对个税贡献率已占到50%左右。2008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为3697亿元,而1994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才72.67亿元,14年时间增长了50倍。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现状(重写!不要抓住什么“工薪阶层”不放)

让工薪阶层成为个个税缴纳长期来的“主力军”的局面,是与个税征管的“视角”脱离不了关系的。我们的个税征管,现行的个税政策让工薪层当主力,真的是惠富损穷。例如我国演艺界、科技、教育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收入远远超过纳税起点,有不少却远远躲在税务机关的管理之外;一些名人偷税、漏税的能力非常强大,偷税、漏税行为屡屡得逞,他们宁愿受人诟病、甚至不惜坐牢,也不肯规规矩矩纳税。某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偷税者的“皮太厚”,造成无法计算的个人所得税流失。个税征管的“视角”不是将眼睛投向富人收入的“灰色地带”,而是紧盯在工薪阶层的工资上;不是将眼睛投向富人们惯用的诸如“个人开支与公司经营成本打统账”等偷漏税行为上,而是将堵漏增收圈定在工薪阶层的工资袋上,于是造成了工薪阶层力挺个税“半壁江山”的尴尬局面。

然而工薪族的贡献占据了个人所得税“半壁江山”是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现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状态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始建立,对我国税制的丰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缺陷。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因其先天的缺陷,征管难度大,效率偏低。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收入按11大项所得采用十种税率,按月或按次征收,或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征收,这种税制模式在个人收入形式单一,收入项目少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个人所得税开征的目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行业不断出现,收入形式和种类正愈来愈多元化,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结构日趋复杂,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漏洞和问题。很多条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存在有很大的不适应,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修订,至今人们仍然对其中一些条款争论不休。因为无论从社会担当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工薪阶层都不该充当个税的“主力军”。改变这一现实问题当然这不仅需要个税征收产生制度性变革,还需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法律的跟进。个税作为收入调节杠杆,如此失衡,结合2009年的“我国贫富悬殊不断加大,收入差距达12.66:1”的数据来看,个税改革作为以公平为目标的第二次分配方式最有效的调节器,须得赶快出手制衡,而不是“还将适时作出调整”的模糊表态,让人遗憾的是,在一些专家“若提高起征点,高收入者会多受惠”观点的主导下,个税起征点还是维持在2000元,且短时间内难有大的提高。现在的状态下无论个税如何改革,视乎都难以触及富人的“神经”。

若提高起征点,谁会受益更多?近几年来,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节节攀高,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殷切期盼政府能提高个税起征点来改善生活。却迎来有关专家发表的“大幅提高起征点后,高收入群体受惠更多”的观点,遭到媒体及社会大众的普遍质疑。如果像“如果提高了起征点,高收入者受惠更多,这就说明个税政策有问题。我们不能用不改革来掩盖问题,还为不改革找了个理由,这是一个极度愚蠢的做法。”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比较小;存在横向不公平现象;以及在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较小

通过目前我国与英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的比较发现,所得税中的累进性使它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个税在设计上存在累进度发挥作用不够,并且分类所得税有利于高收入者合法避税。追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税制累进度的设计上存在着缺陷。税收累进度是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不同收入级距才能按不同边际税率纳税,才能现实达到税收的累进征收效果。可惜的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设计虽然在税率形式上是累进的,但与中国收入分布的现实不太适应,所以其高边际税率被真正执行的不多,从而失去了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上的累进性。而去扣除部份也偏大。在与美国以及与世界发展报告中人均GNI(国民收入)与中国近似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扣除额相对于人均GNI而言过高。也就是说,在相同税率之下,累进性越强,处于收入分配相对位置排序的个人所获的应税收入面临较高税率。而我国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使得税率累进性不强,从而降低了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其次,所得税规模偏小,也起不到应有的缩小收入差距作用。在设计1994年的税制时,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当时强调税收中性,本着促进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当时宏观经济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作用不可能得到强调,而且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以个人所得税为收入主体,使得个人所得税整体规模很小,即使在个人所得税规模最大的2002年,所有税收收入中个人所得税仅占6.9%,只有整个GDP的1.16%。这对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当然是杯水车薪。若没有重大的税制结构改革与调整,中国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很难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横向公平缺陷

首先,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制的个人所得税,己经失去了应有的效力。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从立法实施到现在己经有十多年了,其间经济环境变化很大,虽然税法本身己经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对利息所得的征税,但基本上是迫于形势压力而非主动改进。分类所得税在设计时是合理的,因为当时个人信息体系极不完善,获取个人收入整体情况不容易(即使要得到也要付出相当大的管理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所得税对不同收入来源适用不同税率和扣除的弊端也就显示出来了。从决定累进程度的因素来看,如果有两个纳税人有相同收入,但其中一人只有一个收入来源,而另一人却有多个来源时,税收公平原则将受到严重损害。因为不同收入来源都分别有宽免和与所得相关的扣除对应于应税所得的减少,而单一来源收入者却只有惟一的宽免和与所得相关的扣除。由于在收入来源确定上的相对模糊性,高收入者通常可以充分利用多个宽免及扣除减少纳税。比如,一人工资1300元每月,另一人则每月有800元工资再加800劳务报酬,前一人需要纳税,而后者则不需要纳税,税收公平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另外,由于当前所得分类过多过细并且有歧视的倾向,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工薪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如果换算为年度比较,个体工商户年应税所得边际税率为30%时,工资薪金所得边际税率才为15%,这显然不能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

其次,扣除额也未充分考虑纳税人享受相同数量所得的能力差别。即使个人的偏好相同,取得相同数量的所得,由于其性别、健康状况、职业、年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也会导致对同类商品的消费能力不同。比如赡养人有多少、残疾人与正常人、老人与青壮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身体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与健康人在消费能力上都有很大差别。而现行扣除额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无论何种人,就同一类所得而言,一律一个标准,并没有考虑特殊的扣减。这一点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就比较详细,更加人性化。但是其前提是必须有详细准确的个人收入情况、信用情况的记录,而我国这方面是比较落后。

再次,扣除额没有考虑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和取得不同所得的成木差别。从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来看,扣除额并未将附加福利加以考虑。现在各类企业以附加福利形式增进个人消费能力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附加福利一般是以实物形式体现的,一些行业由于其丰厚的财务实力会为员工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存在很多有助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增进文明、身心健康的福利措施。取得相同数量不同性质的所得,其付出的成木不一样,同质同量的所得对不同的纳税人而言,其付出的成木也不一样,不同的人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付的成木中不只是包含劳动体能的付出,还包含着决策、管理、风机遇、荣誉和精神等很多无形的付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木的外延和内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原始、传统的扣除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了。

3、个人所得税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于1980年9月开征,1994年进行了初步修改后,开始实施新税制。各级税务机关不断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从而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年年高速增长。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个人收入不能实施充分有效的监控,对高收入个人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强,个人所得税流失较为严重。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占全国人口不到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存款比例,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却不及个人所得税总量的10%,全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在收入监控上,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控手段。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未规定各级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的资产进行评估及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

其次,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许多不足。①征管手段的落后。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申报、审核、扣缴制度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还没有形成综合信息网络系统。②征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目前,我国有近百万税务人员,但真正致力于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不多。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税务人员学历低,并且有一部分原先学的并非税收专业,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不能适应税收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个人所得税征收与监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在积极地探讨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体制的方式方法。随着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逐步认识,个人所得税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1、从分类制所得税向综合制所得税转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所得税较之分类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的作用更大。出于稳定的目的,当前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方案应当采取渐进而非激进方式。所以在政策调整上,首先应当是考虑实际,对分类所得税进行一些适当改进,然后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向综合所得税的转化。当前个人所得税改进的重点是使其累进性真正体现出来,从上面比较可知,税法在税率设计上不合理,高税率形同虚设。为此,需要对个人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及纳税级距进行调整。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由当前的分类所得税向综合所得税进行转化。适宜的条件有:人均GNI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社会上交易的实现大多使用转账支付;银行、税务、海关等之间实现计算机联网,能够实现对纳税人的信息共享;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对违反税法的处罚相当严厉且行之有效。这是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长期目标,其需要很长的时逐步进行。

2、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制度

在美国或德国,就没有将个税统一设置起征点,而是随纳税人申报状况、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个税改革,要从制度设计的起点上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平公正来取信于民,让公平公正来解决个税征缴过程中的不完善和漏洞。借鉴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应将扣除额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弹性化。在具体操作时,既要考虑到扣除额自身的科学性要求,又要考虑到扣除额应弥补所得确认环节的局限,以及在所得确认环节不能实现的特殊因素。根据不同年龄,扣除额应有所区别,按年龄大小采用累进扣除,以充分考虑实际的消费能力;扣除额可以按家庭人日多少,按人均规定扣除额数量;应建立费用扣除的通货膨胀弹性,对扣除额实行“指数化调整”;根据物价指数调整费用扣除,以消除通货膨胀导致的税基的增加,使对名义税基课税转变为对实际税基课税。

3、建立诚信纳税档案和激励机制

例如,税法宣传和增强纳税意识工作,充分利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诚信纳税档案数据库,同时也能为税收监控提供数据信息,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依据。要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风气。现阶段代扣代缴的征税方式,不仅未向纳税人提供完税凭证,甚至纳税人连自己缴了多少税都说不清楚,应该为纳税人出具完税凭证,这样既可方便纳税人保管和使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体来说实施个税征缴近30年来,由于社会各界关于个税改革的呼声不断,但人们看到的只是将个税起征点作了有限的两次微调,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并未因此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个税征收环节如何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在体制上到实际征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仅仅靠以上几点建议是远远不够的。个税征收体制的弊端多年未改,原因就在个人所得税一刀切的征收办法,总让人感觉不公平。如果个税征收仍然只考虑纳税人收入的多少而不考虑其家庭负担,只考虑起征点的高低而不考虑各地区的消费情况,无论怎么改总难实现税负公平。而个税征缴的合理性不仅在于起征点高低和税率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它的导向性。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纳税人进行相互的交流,循序渐进的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各方智慧才能最终解决存在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监管中的各方面问题,这才是我国个税发展的未来趋势,才能逐渐实现个税征缴向“人性化”管理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财政部个人所得税课题研究组,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详解(2009版),姜玉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3.《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指南》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2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