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专项扣除细则十篇

时间:2023-04-12 06:38:12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1

1 研发支出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三新支出允许加急扣除,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上升为《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法律条款,体现了国家对该项政策的高度重视。第三十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加计扣除比例进行了规范,第九十五条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进行了统一,从加计扣除的适用对象、研发活动的具体定义、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不同的研发方式(如合作开发、委托研发、集团集中研发)的执行办法、加计扣除的财务核算、加计扣除的税收管理等方面,对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问题做出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4)财税[2013]70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本次文件将基本保险等纳入加计扣除范围,等于明确了是将应发工资作为加计扣除项目。详细规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增加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可以扣除。鉴证方面新增企业可以聘请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出具当年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

2 研发支出优惠对象及范围

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

允许加计扣除的企业是指“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以下三类企业不能享受:(一)非居民企业,(二)核定征收企业,(三)财务核算健全但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

3 研发费用的归集与核算

3.1 研发费用的归集

对每个归集的项目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具体如下:

1)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并可以加计扣除。对于研发费用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的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研发出来的产品如果适用增值税,其领用的材料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研发出来的产品如果适用营业税,其领用的材料进项税额则不应该抵扣。

2)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可以税前扣除并可以加计扣除。

3)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企业发生的设备折旧和租赁费,如果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和用途计提,一般都可以税前列支。但并不是所有的折旧和租赁费都可以加计扣除,只有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4)其他费用的审核。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可以税前扣除并加计扣除。另外,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同样可以所得税税前扣除并加计扣除。

5)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如果企业只取得委托外单位开发的研发费用的发票,那么只能税前扣除而不能加计扣除。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6)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应根据合同规定,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7)如果企业集团需要集团成员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

3.2 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研发企业应按照文件规定设置研发费用明细账,假若对相关费用列支不标准,不规范,将导致不能享受研发费用扣除的优惠政策。为此,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准确归集和核算研发费用。一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研发费用管理制度,企业应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设置“研发支出”成本账户,用以归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中发生的各项研发费;基于“符合条件的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研发支出”可按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二是按研发项目设立项目台账,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发活动时,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设置明细科目和项目台账,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额。三是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核算,准确合理地计算各项研发费用支出。

4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风险提示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2

关键词:增值税;会计处理;变化

一、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新变化

1.“应缴税费”二级科目的设置变化及相互关系

根据我国围绕“营改增”政策制定的重要规定,即《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6〕22号),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涉及的增值税业务办理时需要填入的相关增值税科目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按照新规定在“应缴税费”科目下应该由应缴增值税、预缴增值税、未缴增值税、待认证税额、待抵扣税额、待转销税额、简易计税、留抵税额、转让金融商品应缴税额、代扣代交增值税等十项二级科目。与原税政制度相比,除了“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外后面8个明细科目都是此次规定新增加的。较小规模的纳税人只需要通过“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会计核算,而不设置其他专栏。一般纳税人一般采取简易计税法进行会计核算,不再设置其他专栏。应缴税费相关明细科目之间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一是“留抵税额”“待抵扣税额”“待认证税额”这三个下属科目一般从借方开始,接着进行相关规定条件的审查,经过审查后符合新规定中相关条件的结转到“应缴增值税”二级科目下属进项税额专栏的借方,而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条件并且尚未结转到“应交增值税”的下属科目进项税额专栏借方的情况下,“增值税留抵税额”“待抵扣进项税额”“待认证进项税额”三个明细科目都有可能存在到期后仍存有借方余额的情况。二是“待转销项税额”的明细科目的初始计量由贷方开始,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应该结转到“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销项税额”专栏的贷方,而在不符合相关规定并且没有接到转“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销项税额”专栏贷方的情况下,“待转销项税额明细科目在到期后可能存在贷方余额的情况。三是明细科目的初始计量主要由借方开始,到了月末应该结转到“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借方(房地产企业往往会进行增值税预交,因此除外),在进行结转后“预缴增值税”明细科目通常会没有剩余。除此以外,简易计税、代扣代交增值税、转让金融商品税这三个下属科目与其他明细科目并没有存在明显的承继关系。在这其中“简易计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计提、扣减、预交、缴纳等业务;转让金融商品税主要包括贷方转让金融商品税数额,借方实际缴纳金额和结转损失结转到下月的数额,而转让金融商品的损失则从后期转让收益的应缴税额中扣除;“代扣代缴增值税”主要由贷方反映部分在境内还尚未建立起经营机构的境外单位购进的某些商品或者个人在境外的相关应税行为,而借方则充分反映了这部分单位或者个人在应税过程中实际缴纳的代扣代交增值税。由这些承继关系可以明显看出“预缴增值税”下属科目到时间节点后没有剩余;“待抵扣税额”、“待认证税额”和“增值税税额”这三个二级科目如果到了时间节点后其账目还存在剩余,则在借方;“待转销项税额”下属科目如果到了时间节点后账目仍有剩余,那么其余额应该在贷方;“简易计税”和“代扣代交增值税”这两个下属科目在到达时间节点后有可能存在贷方剩余的情况;“转让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下属科目在时间节点后有可能出现贷方或者借方剩余,但是到了年底结算时应当不存在剩余;“未缴增值税”下属科目等到事件结束后可能存在借方或者贷方剩余。

2.“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三级科目的设置变化

按照《处理规定》所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了在应缴税费需要设置十项二级科目外,在应交增值税这二级科目下还要设置十个三级科目,分别是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抵减、已交税金、转出多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与之前税政制度相比并无变化,一般纳税人采用传统的计税办法就可以对因为纳税人而产生的当期计提、扣减、结余业务进行相关税务核算。

3.“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名称以及其核算范围的调整

在《处理规定》中,将会计科目由原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改为“税金及附加”以防止产生歧义,而与之对应的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名称也由“营业税金及附加”正式更名为“税金及附加”。除此以外,税金及附加这一科目所涉及的核算内容及范围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企业按照规定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资源税、教育附加税、消费税等仍然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中外,原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也一并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中。

4.财务报表的列示办法

通过对《处理规定》中对增值税核算内容以及二级、三级科目设置的变化的相关梳理后可以发现,增值税的相关业务不再只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缴税费”项目,还要根据增值税的二级科目下的剩余金额结转去向来间接反映资产负债表里关于“其他流动或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或非流动负债”以及应缴税费中,其具体的财务报表的列示办法如下:①对于资产负债表里“其他流动或非流动资产”栏目的相关列示内容,首先应该将应缴税费这一科目名下的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待抵扣税额、待认证税额、留抵税额等二级明细科目到期后出现的余额填入到“其他流动总资产”或“其他非流动资产”中。按照其挂账时间,以一年为界限,一年及一年以下的填入到“其他流动资产”中;超过一年的则填入到“其他非流动资产”中。②对于资产负债表里“其他流动或非流动负债”栏目中所列示的内容,应该将“应缴税费――待转销项税额”这一二级明细科目到达时间节点后其贷方余额栏目中存在的金额剩余填入到“其他流动或非流动负债”栏目中。同样地,根据其挂账时间,以一年为界限,一年及一年以下的填入到“其他流动负债”项目中,超过一年的填入到“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中。③对于资产负债表中“应缴税费”项目所列示的内容,应该将“应缴税费”科目下的未交增值税、简易计税、转让金融商品增值税、代扣代交增值税等科目在进行审核后到期的贷方金额剩余填入到资产负债表的应缴税费栏目中。

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相关的增值税业务会计处理变化分析

1.取得资产或接受劳务等业务的会计处理

第一是进项税额允许或者禁止抵扣的会计处理。纳税人一般在购买商品、不动产、无形资产、劳务成本费用或资产价值等金额应该根据购买时纳税人所拥有的已经经过认证的税务凭证中的可抵扣税额暂时借记到“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这一科目中,根据除了当月已认证可抵扣增值税额之外的尚未经过认证的可抵扣税额借记到“应缴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科目中,按照购入相关产品商定应付金额或者实际已支付金额将其贷记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商品退货等情况,需要对税务机关开具的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与常规会计分录操作相反的分录操作。第二是购入不动产或者正在建设中的不动产需要按照规定进行税额抵扣的会计操作。一般依据自取得之日起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60%,第二年40%,第一年借记到“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中,第二年借记到“应缴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中。第三是购买方作为增值税扣缴义务人所产生的增值税业务会计处理。根据新规定,如果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尚未在境内设立经营机构,但是却在境内发生相关纳税行为,那么需要将购买方作为义务人,境内的一般纳税人不仅需要按照资产和成本费用的会计确认要求将相关资产和成本费用根据相关规定被认证为可抵扣的税额借记到“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同时还要根据该纳税行为商定的应付金额暂时贷记到“应缴税费――代扣代交增值税”科目中。

2.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般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尤其注重对会计收入的确认时间和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是否一致的确认,主要由三种情况:两者时间一致、会计收入确认时间早于纳税义务时间、会计收入确认时间晚于纳税义务时间。这三种情况决定了企业在决定应纳税额和确认收入时将两者借记或者贷记到不同的科目中。

3.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

差额征税主要是指对于特定业务所取得的价款以及价外费用进行特定项目扣除,并将其余额作为销售额纳入计税办法中。这些特定业务主要由:经纪服务、融资租赁业务、融资性回租业务、客运场站服务业务、旅游服务业务、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扣除支付的土地价款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计征增值税。这些业务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时首先要按照正常情况进入纳税程序,等到这些项目取得合法增值税扣税凭证后再借记到“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抵减)”,贷记到“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工程施工”等科目中。

4.缴纳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在实际纳税操作中,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业务等相关因素的情况不同将相关增值税暂记到“应缴增值税”科目或者“银行存款”科目中。企业在进行预缴增值税操作过程中也需要按照相关情况不同借记到“预交增值税”科目或者“银行存款”科目中去,然后到纳税期再将预交增值税剩余转入到未交增值税科目中,借记到“未交增值税”科目或“预交增值税”科目。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3

一、引言

以前一位同事曾说过:“纳税多的会计不是好会计”,我认为该观点有些偏见。难道中国纳税百强企业的会计都不是好会计,肯定不是。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倡导诚信纳税的今天,纳税数据已成为了衡量企业经济实力、取信于客户和社会公众、展示良好形象和品牌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细细想来,又不无道理,同一笔业务,在遵守《税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下,少纳税的会计肯定更优秀,该纳的税一分不少,不该纳的税一分不缴。

在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中,增值税是一个较难的税种,加上增值税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较多,所以很容易出现错缴的现象。本文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对极易出错的业务及会计实务进行分析。

二、法律、法规、规章引述与实务处理

(一)联营兼营要分账,优惠政策能享到

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指出,“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应当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单独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

(93)财法字第038号《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应当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

现代企业大都从事跨行业经营,不仅涉及增值税,还涉及营业税。即便从事单一行业经营,也可能涉及多种不同税率的产品。这给纳税及会计处理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降低税负,企业必须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分开核算,将销售收入分别按照应税、免税、减税等进行明细核算,还应将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分开核算。只有这样,国家的免税、减税政策企业才能享受。为了更好地比较,现举例说明:

[例1]A军工企业(一般纳税人,无特别说明,以下企业都是一般纳税人),生产军工产品也生产民用产品,2006年10月份销售收入为600万元,购入原材料300万元,进项税额为51万元,无上期留抵税额。

方法1:销售额分别核算,军工产品占60%、民用产品占40%,无法准确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本期应纳增值税额=600×40%×17%-(51-51×60%)=20.4万元

方法2:销售额未分别核算。

本期应纳增值税额=600×17%-51=51万元

通过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分别核算比未分别核算少缴29.6万元(51-20.4)增值税。

(二)易货贸易开发票,视同销售照开票

国税发[1993]15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第三条明确指出,“除本规定第四条所列情形外,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包括视同销售货物在内)、应税劳务,根据增值税细则规定的应当征收增值税的非应税劳务(以下简称销售应税项目),必须向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

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的易货贸易、视同销售行为都必须开具专用发票,但有些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殊不知,这样不仅没有少缴税,还要多缴税。现举例说明:

[例2]甲企业与乙企业进行非货币易,甲企业将50万元的原材料换取乙企业50万元的库存商品。(假设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的市场价均为50万元)

方法1:甲企业与乙企业采用协议的方式进行交易,不开具专用发票。

甲企业账务处理:借:库存商品58.5万元,贷:原材料5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万元

甲企业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8.5万元。

乙企业账务处理:借:原材料58.5万元,贷:库存商品5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万元

乙企业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8.5万元。

方法2:甲企业与乙企业按正常的销售、购货进行处理,开具专用发票。

甲企业账务处理:借:库存商品5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万元,贷:原材料5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万元

甲企业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8.5-8.5=0万元。

乙企业账务处理:借:原材料5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万元,贷:库存商品5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万元

乙企业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8.5-8.5=0万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开具专用发票比开具专用发票要多缴8.5万元增值税。由于增值税实行凭国家印发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款进行抵扣的制度。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而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不管开不开专用发票,都要计提销项税额。如果企业不计提销项税额,那就是偷税。

视同销售,不管是投资还是捐赠,只要对方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就应该向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虽然我们没有少纳税,但对方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三)分期收款多张票,折扣销售一张票

税法规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而在实际操作中,合同收款日期一般以专用发票开具日为起算日,如开票后90天付款。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在销售时就开具专用发票,将专用发票送交购买方,从而开始计算到期日。出现这种现象,有税收法规脱离实际的原因,也有业务人员对分期收款方式理解不深的原因。分期收款方式有二层含义:1、分期确认收入,2、分期收回货款。大家对第二层含义都知道,但对第一层含义不是很清楚。所以会出现在销售时就开具专用发票的现象。这样直接造成纳税期提前。因为税法规定,对已开具专用发票的销售货物,要及时足额计入当期销售额计税,凡开具了专用发票,其销售额未按规定计入销售账户核算的,一律按偷税论处。为进行比较,现举例说明:

[例3]A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2006年3月发出商品250万元(市场价:300万元)。(不考虑进项税额)

方法1:发出商品时即开具全额专用发票。

2006年3月份账务处理:借:应收账款351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3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万元

该交易2006年3月份应纳增值税额=300×17%=51万元

方法2:分三期(三个月)等额开具专用发票。

2006年3月份账务处理: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250万元,贷:库存商品250万元;借:应收账款117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

该交易2006年3月份应纳增值税额=100×17%=17万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税收总体上是一样的,但采用分期开具专用发票可以起到递延纳税的好处,这对于一个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国税发[1993]15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明确指出,“纳税人采取折扣销售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计算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大多数企业折扣销售都是按折扣以后的价格开票,一般很少在发票上注明折扣额,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情况就更少。所以一般不会提高税负。

(四)代垫运费只挂账,包装押金另挂账

(93)财法字第038号《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指出,“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费不包括在价外费用中,(1)承运者的运费发票开具给购货方的;(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货方的。”

税法明确规定,代垫运费不包括在价外费用中,而有的企业却偏偏要将其纳入销售额,作为货款的一部分。这主要由于业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将代垫的运费作为自家的运费进行报销,然后在销售额中加入报销的运费。这样操作虽然简便,但是却增加了税负。现举例说明:

[例4]A企业销售甲产品给B企业,销售额(含税)为1170万元,并代B企业支付承运人C的运费30万元。

方法1:由承运人C向A企业开具运输发票,A企业将运费并入销售额中。

A企业账务处理:借:营业费用21.9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1万元,贷:银行存款30万元;借:应收账款120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025.641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4.359万元

A企业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1170+30)÷1.17×17%-30×7%=172.259万元

方法2:由承运人C向B企业直接开具运输发票,A企业代垫。

A企业账务处理:借:应收账款120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

A企业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1000×17%=170万元

通过比较会发现,将运费并入销售额比代垫运费要多缴2.259万元(172.259-170)增值税。

国税发[1993]15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明确指出,“纳税人为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单独记账核算的,不并入销售额征税;但对因逾期未收回包装物不再退还的押金,应按所包装货物的适用税率计算销项税额。”

在现实操作中,有很多企业将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作为销售额,当然,这样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却享受不到税收的优惠。要降低税负,必须将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进行单独记账。现举例说明:

[例5]甲公司为加强包装物管理,对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部分押金,本月销售产品600万元,收取包装物押金10万元。

方法1:甲公司对包装物押金未进行单独记账核算,而是并入销售额。

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712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608.547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3.453万元

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600×17%+10÷1.17×17%=103.453万元

方法2:甲公司对包装物押金进行单独记账核算。

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712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6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万元,其他应付款10万元

该交易应纳增值税额=600×17%=102万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单独记账核算要比不单独记账核算少缴1.453万元(103.453-102)。但对逾期未收回包装物不再退还的押金,应按所包装货物的适用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否则就算偷税。税法还规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它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并入当期销售额征税。所以进行会计处理时一定要注意。

(五)小小规模开税票,进项转出见税票

税法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得领用专用发票。从而造成从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货物不能计算进项税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但税法同时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向主管国税局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了降低增值税税负,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货物,一定要小规模纳税人提供代开的专用发票。

(93)财法字第038号《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发生条例第十条第(二)至(六)项所列情况的,应将该项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准确确定该项进项税额,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

通过对税法的理解可以知道,进项税额转出是有条件的:1、该项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已经抵扣了,如果没有抵扣,也就不存在进项税额转出。如: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货物被盗。2、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事后改变用途,即用于非应税项目、用于免税项目、用于福利或个人消费、购进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在产品或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等。所以在确定进项税额转出时,一定要查看以前购入的货物是否有专用发票或其他可以抵扣的发票、单据,是否抵扣了进项税额。如果没有抵扣,就不用进项转出。

(六)普通税票不漏掉,小小诀窍真见效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除了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及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外,还包括许多普通发票,如:收购农产品发票、货物运输发票、铁路运输发票、废旧物资收购发票等。

财税[2002]10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的通知》(财税[2002]12号)的规定依13%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

国税发[2003]12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中〈运输发票增值税抵扣管理试行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运输单位提供运输劳务自行开具的运输发票,运输单位主管地方税务局及省级地方税务局委托的代开发票中介机构为运输单位和个人代开的运输发票准予抵扣。其他单位代运输单位和个人开具的运输发票一律不得抵扣。”

国税函[2005]33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铁路运费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补充通知》明确指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销售货物(固定资产除外)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包括未列明的新增的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准予抵扣。准予抵扣的范围仅限于铁路运输企业开具各种运营费用和铁路建设基金,随同运费支付的装卸费、保险费等其它杂费不得抵扣。”

财税[2001]7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将这些可以抵扣的普通发票给漏掉,尤其是没有抵扣联的普通发票。所以一定要注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降低增值税税负,除了从战略上进行筹划外,在日常操作中,只要认真按照增值税减税法则去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增值税税负。

主要参考文献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4

1.1两种税的含义不同

营业税和增值税虽同属流转税,对企业的意义却不同。营业税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属于纳税单位的一种费用;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属于代第三方(即国家)收取的款项。

1.2纳税主体身份及计税方式的变化

1)营业税体制下,纳税人不论规模大小,直接用营业额乘以适用税率3%就能计算出应纳税额。2)增值税体制下,纳税人则首先要根据应税服务额大小进行不同纳税资格的认定。a.资格认定标准。目前营改增后应税服务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标准为应税服务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未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其他个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成为一般纳税人。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b.计税方式。根据纳税主体资格的不同,增值税分为两种计税方式: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应纳税额为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1.3税率的变化

营业税体制下,纳税人不论规模大小,均适用3%的税率。增值税体制下,则根据纳税主体所认定的资格来进行适用。其中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11%的税率,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的征收率为3%。

1.4收入和税负确认的变化

以一般纳税人为例,设合同总价款为9990万元。营业税体制下:营业收入是9990万元,应交3%营业税299.7万元,应交7%城建税及3%教育费附加共计29.97万元,合计本项税负为329.67万元,实际税负率为3.3%。增值税体制下,首先要进行价税分离,分两种情况:1)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应确认的收入为9990/(1+3%)=9699万元,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为9699×3%=290.97万元,应交7%城建税及3%教育费附加共计29.097万元,合计本项税负为320.067万元,实际税负率为3.204%。2)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应确认的收入为9990/(1+11%)=9000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9000×11%=990万元,收入降低比例约为990÷9000=9.91%。那纳税人该项税负实际是多少,取决于纳税人在接受劳务或购进货物中能获得多少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了。

1.5经营业务涉及的发票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化

1)对外开具发票方面。建筑业营业税一般是由当地的地税机关主管,在该税制下,对外提供建筑业劳务时应开具地税系统的建筑业统一发票;增值税是由国税机关主管,在该税体制下,对外提供建筑业劳务时则应开具国税系统的增值税发票,如果接收方是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则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同时增值税发票的联次和用途等都要比建筑业统一发票细致得多。

2)从外部接受发票方面。从一般纳税人角度看,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凡是从交增值税单位索取的票据就要尽可能索取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同时取得发票联和抵扣联。即便对方单位是小规模纳税人,也可以要求其到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1.6接受货物或劳务时的成本确认有变化

营业税体制下:接受货物或劳务时一般按对方单位提供的发票总价款计入成本。增值税体制下,如果取得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发票中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处理(计算应纳增值税额时会用到),余下的价款才作为接受货物或劳务的成本;如果取得的是非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增值税普通发票和营业税发票,也是按对方单位提供的发票总价款计入成本。

1.7申报资料的重大变化

营业税申报基本只有一张申报表,要填的主要内容包括应税项目、计税依据、税率、应纳税额等,比增值税申报表要简单得多。增值税申报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且有所不同。如果是一般纳税人,需要填报的有一张申报表和五张附表,申报表和附表相应项目的数字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表中需要填列的信息是非常详细的,甚至抵扣发票都需要提供认证的份数等信息。可以说,如果不做好基础工作和台账的话,增值税申报工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1.8申报过程的重大变化

营业税直接远程申报或税务大厅申报后将纸质资料报送税务机关即可。增值税申报过程复杂,要经过认证、抄税报税、申报等步骤。

1.9涉税申报所需设备有重大变化

营业税申报对硬件或软件设备没有特别需要,而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有通用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外还必须有金税卡、IC卡、读卡器金税盘、报税盘等专用设备。按国家财税机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使用专用发票。

2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应做哪些工作应对“营改增”

基于增值税核算和申报的复杂性,作为施工企业中的财务会计部门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营改增”税制,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由于“营改增”对核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本文不多述说,以下所述均以一般纳税人为例)。

2.1机构和人员方面

1)配备。由于增值税纳税和管理较为复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施工企业应根据规模和业务的大小设置专门的税务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主管增值税的财会人员,专管增值税的全部涉税事项,包括企业纳税资格的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申报等全部工作。

2)培训。由于“营改增”的工作会涉及到企业所有承办业务的人员,所以应该进行全员培训,重点是一张合格的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票据应具备的条件。财务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票据的开具、审核与保管方面,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本处重点说一下票据审核与保管,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将在下面分述。a.在票据审核方面,财会人员应该明确的几点。目前的增值税应税项目。目前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的有:销售或进口货物(包括水电气)、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六种)。目前使用的增值税票据。除增值税普通发票外,目前可进行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票据(以下简称“专用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发票。专用发票,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开具的发票,是购买方支付增值税额并可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据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凭证,在开具内容上比非专用发票至少多了税率、税额、购货单位和销货单位纳税识别号等信息,在联次上至少多了一联抵扣联。能达到实际抵扣的专用发票具备条件。形式上合格:全部联次一次填写,项目填写完整,各项金额勾稽关系正确,同时取得发票联和抵扣联并加盖有开票单位的发票专用章,与开票单位业务内容相符,肯定是机打发票。发票联套头正中央是否有“发票监制章”(形状为椭圆形,上环刻制“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下环刻制“税务局监制”字样,中间刻制国税税务机关所在地的省、市全称或简称,字体为正楷,印色为大红色)。对照光线审查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看是否为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定的带有水印图案的防伪专用纸印刷。内容上合格:业务内容与开收票单位实际相符,资金流向与开票单位、合同签订人相符,认证时明文与密文信息相符。时间上合格:专用发票自开具之日起在规定时间内认证(目前为180d),在认证通过的当期申报抵扣。用途上合格:专用发票中款项必须用于增值税项目。b.专用发票的开具。开具专用发票要明确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如以下项目均不得开具专用发票(只能开具普票):向消费者销售应税项目;销售免税项目;销售报关出口的货物、在境外销售应税劳务;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提供非应税劳务(应征增值税的除外)、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无形资产;向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应税项目;商业零售的烟、酒、食品、服装、鞋帽(不包括劳保专用的部分)、化妆品等消费品。c.专用发票的保管。任何一个收到专用发票的员工都有义务妥善保管该票据,保持整洁和平整,不得折叠。专用发票更应该及时传递到财会部门进行相关处理。专用发票由于其具有的抵扣功能就等同于货币,保管不能掉以轻心。防伪税控系统及设备和专用发票抵扣联应由专人保管(按税务机关要求进行按月装订成册),房间应有防盗门窗,办公室人员出门应养成随手锁门窗的习惯。

2.2建立专用票据的领购、开具、传递、认证、保管等详细的管理制度

本着业务处理及时、票据传递有记录、保管要安全的原则,专用票据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各种签收制度、传递时间制度、开具的具体要求、保管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2.3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应达到两个目的。a.“营改增”后能顺利实现增值税的按期申报工作;b.从会计核算上确保税负降低或不增加的目的。

2)纳税义务的确定时间点:收到工程款或收到工程结算单。

3)建筑业“营改增”后,施工企业的建筑业务会计核算会涉及到以下会计科目的使用:“应交税费”科目下的二级明细科目:a.应交增值税:本二级科目下在贷方应设置的三级明细科目有: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本二级科目下在借方应设置的三级明细科目有: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b.未交增值税;c.待抵扣进项税额;d.增值税留抵税额;e.增值税检查调整。

4)建筑业“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施工企业应按照上述会计科目进行规范设置并严格按照各科目核算内容进行准确核算,同时按照增值税申报表的信息要求建立相应的各种辅助账。针对销项税额,应设置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的辅助账:发票日期,发票号码、发票种类(分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未开具发票、增值税检查调整等)、销售额(不含销项税额)、销项税额、具体的税率或征收率等信息。按开具的发票逐份登记。对收到的专用发票,应设置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的辅助账:发票日期、发票号码、发票种类(分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等)、金额(不含进项税额)、税额、认证时间、抵扣时间等信息。必须按收到的可抵扣票据逐份登记。只有这些细节性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才能确保增值税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2.4纳税申报

1)收到专用发票后财会部门要做的重要工作包括:a.根据票据类型在限期内利用专用设备和系统进行远程认证或到税务大厅进行认证或报税务局交叉稽核比对,获得认证相符(或交叉稽核比对相符)信息;b.已认证相符的发票进项税额按规定时间申报抵扣。

2)在税务机关核定的申报期内利用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及专用发票认证情况准确填报增值税申报表及附表,进行申报交税工作。

3结语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5

关键词:企业研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139-02

对于企业而言研发费用是重要的资金支出,为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研发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从国家税务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研发费用制定了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的费用能够进入研发费用,那么可以加成50%研发费的比列,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这一税收优惠,简称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多数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税负,进一步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和费用类别的仔细划分,实现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

1 企业研发费用的内容和范围

企业研发费用(技术开发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包括以下项目: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中间试验费、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要求不同,对研发费用的分类和核算的范围也不完全相同。有些费用从费用项目上来看不属于直接研发费用,但是其用途与研发费用间接相关,是为研发过程服务的。对于这部分费用,应该将其作为研发费用的一种,也纳入到研发费用之中,保证企业研发费用的全面性,拓宽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但在做加计扣除核算时,不能简单地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或企业自己划定的研发费用标准为依据来计算加计扣除额,其划分原则应依据国家税务机关所确定的范围。为此,我们在利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时,应以税务机关所确定的研发费用为标准,避免出现研发费用口径不一致,影响税收的抵减。

工业类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开发的项目,需要向所属企业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用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

2 企业如何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要想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就要对研发费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研发工作实际和主管税务部门的要求,合理确定研发费用,进而利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来看,企业在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确定以下九种费用:

(1)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研发过程中的所有消耗成本,视作研发过程中的直接成本,符合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要求。

(2)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这部分人员成本在研发开展过程中,也被作为研发的直接费用计入总体研发成本。

(3)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这部分费用属于设备费用,是研发过程中的主要费用之一,按照规则应计入研发总成本中。

(4)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这部分属于研发过程中的直接费用,按照规定可以直接进入税务核算。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这部分费用由于不属于研发过程的直接成本,在界定中存在争议,主要应以税务机关的核定为准。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这部分费用属于研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工艺过程费用,可以纳入到研发费用的总成本中。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现场试验费是研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此项费用应作为研发过程中的主要费用进入总成本。

(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这部分费用属于后续费用,按照研发过程的整体需要,也应该纳入到研发费用当中。

(9)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正确划定了研发费用范围之后,企业就可以在纳税过程中按照加计扣除原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

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目前企业的经营实际来看,许多企业都曾经利用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享受过减税的待遇,对降低企业税款支出,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讲,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有积极影响,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后,企业可以利用税收政策享受优惠,总体税额会相应减少,企业的整体效益会得到一定保证,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2)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具有积极影响,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后,企业的所缴税额得到了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减轻,对降低企业整体税收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3)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提升企业管理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学会正确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才能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益,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企业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纳税过程中,要想合理地降低税负、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要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所缴税款进行合理抵减,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起到降税增效的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对企业研发费用进行仔细划分,并根据国家税务机关的规定,做好研发费用的准确划分和归类工作,正确利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满足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S].

[2]薛薇,李艳艳.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改进方向[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6

一、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违背了可比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与货物的价款分开核算。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不进入货物的成本,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则进入货物的成本;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支付的进项税额统一计入货物的成本。这就造成同类企业的存货成本,因纳税人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进入销售成本;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不进入销售成本;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可以办理退税,对不予抵扣的部分进入销售成本。

2.不符合清晰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纳税人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都统一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进行核算,当该科目出现借方余额时,是纳税人多纳税金,还是当期大量购进货物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纳税人当期交纳的增值税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反映,次月交纳的增值税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科目反映。这就使同样的业务在两个不同会计科目中反映,不符合清晰性原则。

3.违背了客观性原则。税收条例与准则对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税收条例规定,在企业发出了商品、开出了有关凭证并由购买方签收时,就构成了纳税义务,应计入应交税金。而准则规定,在确认收入时,才计入应交税金。其次,准则规定,一般纳税人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可根据发票的金额将税款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而税收条例规定,只有货物验收入库或货款支付后才能抵扣,因而企业账面上反映的当期应抵扣的税金和应交增值税与实际不相符,违背了客观性原则,不能真正为纳税申报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完善增值税会计核算的策略建议

1.制定统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办法

增值税会计核算规定随着增值税政策的调整而数次调整,现有核算增值税业务的有关明细会计科目及专栏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与原规定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增值税会计业务的核算已显繁琐复杂。因此,从会计核算的简便性原则出发,有必要尽快对现有增值税会计业务的核算规定进行规范和完善,制定一个统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办法,从指导思想、适用范围、科目设置的会计处理,到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的填报等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规定进行重新处理。

2.简并现有核算增值税业务的明细会计科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核算增值税业务的明细会计科目经过几次调整后,已由过去的“应交增值税”一个明细会计科目增加为现在的“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和“增值税检查调整”3个明细会计科目。从目的上看,细化明细会计科目核算,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当月已交、当月留抵、当月应交未交、当月多交以及当月查补税款等具体情况,防止因核算不细而造成用当月应交、当月查补抵顶上月欠税等现象;但从运用情况看,由于明细会计科目设置过多,各科目核算内容过于繁琐复杂,加上科目属性不清等原因,实际运用效果很差。因此,应简并现有核算增值税业务的明细会计科目,将“增值税检查调整”明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归并到“未交增值税”明细会计科目中。这样简并调整既能满足对增值税实施检查的有关核算要求,又能符合“未交增值税”明细会计科目的核算要求。

3.重新表述各明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鉴于财政部对核算增值税业务的明细会计科目几次进行调整,各明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均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对保留的“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两个明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应交增值税”明细会计科目各专栏的核算内容应重新表述,以方便广大纳税人和税务人员对相关内容的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减少因此而造成的偷逃税现象。

4.明确增值税业务会计核算的规定

工业企业购入货物尚未入库、商业企业购入货物尚未付款及企业接受应税劳务尚未付款等暂时不符合申报抵扣条件的进项税额,可先在“待摊费用”科目中核算,并在“待摊费用”科目下设置“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专项核算。购进货物时,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完税凭证或普通发票、收购凭证上注明和计算出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借记“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完税凭证上记载的应记入采购成本、加工、修理修配成本的金额,或按普通发票、收购凭证上注明的买价、收购金额、运费金额扣除按规定计算的进项税额后的数额,借记“材料采购”、“商品采购”、“原材料”等科目;按应付或实际支付的价税合计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待符合进项税额抵扣条件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若属不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规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的,则应记入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商品采购”、“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细化改革;税目设置;费用扣除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展望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让低收入人群获得改革红利,又要让高收入者体现量能负担。让高收入者享用更多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也能依法缴税,为均衡社会分配格局做出应有贡献。总之,应当在调解个人收入、稳定经济运行、体现公平公正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首先,个税在调节个人收入、体现公平公正方面发挥应有效力。徐建炜等(2013年)《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一文中表明,在2005年以前调节个人收入效力是比较显著的,但是2005年以后调节收入的效力逐渐弱化。这主要是由于征税模式落后,税率结构不合理,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分配新形态造成的。其次,个税在稳定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越是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所得税在调节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器作用越为显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个人收入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为主,经历了近30多年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资本性收入占个人收入总体比重越来越大,按照资本衍生的特性,社会贫富悬殊居高不下,全国个人收入基尼系数徘徊在国际警戒线0.45之上。加之个税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也日趋增加,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稳定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在介绍发达部分国家采取综合征税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如何细化税目和合理费用扣除及强化征管工作。

一、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模式转换征管方面的经验

个人所得税在国外已经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国外的研究理论对我国今后税制模式及征管办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特选择英国、美国两国的个人所得税模式及征管办法加以简要介绍。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模式及税收征管办法

美国个人所得税1862年开征,1866年,联邦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已经是来自个人所得税。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个人所得税税法。美国的个人所得税从一开始就采用综合所得税税制,将家庭作为纳税单位,个人自行申报。与之对应,“毛所得”是美国个人所得税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收入法典》第61款写明,纳税人取得的除特殊说明之外的、来源于各处的所得均为联邦个人的毛所得。也就是说“毛所得”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除非是特别说明的不征税项目。此外,美国还单独补充列举了15项应税所得和4项不予征税收入。在税收征管中,美国大量运用了信息技术。美国税务稽查的方法很多,信函审计、现场审计。“一揽子”审计对所有的税种同时审计、大纳税户的小组审计等。但真正在工作中用得比较多的是信函审计,即对纳税人的有关信息通过计算机“交叉稽查”,发现问题或疑问,通过信函与纳税人联系;审计结果用信函通知。严密的交叉稽查措施便成为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上的一大特征。其实,美国90%的稽查都是通过信函审计完成的。美国根本不考虑纳税人是否曾经被预扣,统一按规定时间向主管税务部门填写纳税申报表;同时,税务部门搜集有关纳税人收入的各种信息资料,并集中在“全息码”下。然后,利用非常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交叉审核来自两个方面的信息,如果发现问题,税务机关就调出来单审。这样,纳税人都有可能被查。以防被查,在自愿申报时,纳税人就不得不综合考虑,应该如实申报还是略有隐瞒。另外,在美国,较为完善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处罚与约束机制,保证对偷税逃税漏税者能进行十分严厉的惩罚。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税务处罚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较为简单,主要就是罚款。具体规定为:不按时申报罚款25%;不如实提供税务资料,罚款25%;不按时缴纳税款,罚款20%。最高的行政处罚限额可到达100%,税务欺诈的处罚最高可达200%(以上按应纳税额计算),而且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如坐牢。刑事处罚最重为终身监禁。在美国,无论什么性质的罚款都要加收利息,利息=(欠税+罚款)×(商业银行贷款利率+1%),并且按照复利计算。如此严厉的处罚确保了美国居民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纳税义务,并且打消偷税漏税逃税的念头。

(二)英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及征管办法

早在1799年,英国就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首次开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所得税的诞生地。其税制模式从最早的分类所得税税制到现今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在征管方式上,英国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利息支付采用源泉扣缴。这种方法有效地、准确保证了扣缴税款的缴纳,减少了税收收入的流失,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英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比较健全的税务制度。税务在英国是一种纯粹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税务机关与部门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税务部门对工作人员有严格要求,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各种标准严格审核否则取消资格。除此,规范的纳税申诉制度也是英国在个人所得税中采取的一项先进措施。当纳税人对征税事务有争议的时候,向该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申诉,或向税务局税务裁决官提出意见,也可直接向国会议员进行申诉。当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不能接受时,可向独立法庭诉讼专员进行上诉。这里提到的诉讼专员是独立于英国税务机关外工作的。包括由掌握税法知识的退休人士担任的普通专员和由税收专家担任的特别专员两类。如果纳税人对诉讼专员裁决不服,还可以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构成要素方面细化改革的思考

(一)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下的税目设置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有11个税目,试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后,建议将个人所得划分为劳动报酬所得、资本经营所得两大综合税目,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四项分类税目,综上一共六个税目。劳动报酬所得大税目下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等项目;资本经营性所得大税目下包括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等项目;此外对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主要考虑在强化大众创业创新、力推精神文明的今天,应激励社会成员多发明专利多运用专利,并从政府的角度保护、鼓励专利及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在征收个税时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对偶然所得、其他应税所得则单独列示税目。

(二)合理设计每个税目的扣除标准

前一个问题之所以将税目设计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在于既能简化税目,又能按照每一税目合理费用扣除。费用扣除是体现个人所得税改革量能负担、税负公平合理的重要设计环节。对于劳动报酬所得既要应体现对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生计保障,还要体现活劳动消耗在高层次补偿的加计扣除和附加扣除,如继续教育或技能提升、旅游度假、再就业耗费等,未来的劳动者补偿不再是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简单补偿,而是适应社会进步后劳动者的扩大补偿和更高的生存风险补偿。从以往的分类扣除转化为大税目的综合扣除,免征额不是应该降低而是应该提高,因为是将以往的几个项目的费用扣除合并了。从人性化的角度还应配合国家二胎政策考虑抚养人口成本、配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考虑老人赡养成本、配合人们购置生活首套住房按揭成本或无房租金费用扣除。综合这些因素,对劳动报酬所得税目的免征额应按照家庭人口费用做综合费用扣除。笔者以为该标准既要体现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义务承担感和权利获得感,并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对于资本经营性所得项目,扣除费用应当是考虑“劳动报酬所得“基础上给予二次扣除的问题,所谓二次扣除不是一刀切的,即各项所得统一申报,已经获得“劳动报酬所得免征额”的不再享受二次扣除,没有享受前者免征额的则比照前者免征额扣除。而作为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作为分类征收项目应体现更多的鼓励优惠政策。偶然所得则建议不再规定扣除额,全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合理规划税率设计,既体现税负公平合理又便于操作

我国现行税目税率既有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又有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建议将第一大类综合税目实行综合征税,使用一个简化的5—6级的累进税率,在提高免征额的前提下,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由于是劳动报酬所得,最高级的税率不应高于资本性所得税率,建议最高税率不高于20%。资本性所得由于其性质和劳务报酬所得不同,在新形势新经济态势下,建议可以采用20%比例税率基础上的加成加倍征税方式。

(四)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取得收入的渠道多元化且发生结构性改变,对于创业创新类收入、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收入,建议给予更多的税收鼓励和优惠。通过合理的费用扣除、不同档级的税率以及税额优惠体现个税的优惠政策。

(五)加快个人信息化建设强化税收征管

个人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个税改革是否能实现家庭收入信息整合以及家庭综合费用扣除等等的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到综合税制改革是否顺利推行。税务部门应运用好互联网+税务技术,运用好大数据技术。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由政府出面,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设完善。征税即是公共需求又是政府行为,凭借个人所得税改革契机完善个人信息登记,并建立好交叉汇总审计网络,将这一改革难点促成为改革的亮点。同时,针对个税的需要,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控,为跨境商贸、投资等纳税人建立纳税档案,重点税源重点管理。总之将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征管全过程都纳入信息系统,实现税务—银行—单位—其他政府部门间网络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连起.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税制公平与税负合理[DB/OL].央广网.

[2]楚天.个人所得税改革需加大力度[N].宁波日报,2017—03—08(008).

[3]何天情.浅议个人所得税改革[J].现代商业,2017(04):61—63.

[4]张亚凯,李立媛.探索“分类与综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J].中国经贸,2015(18):259.

[7]徐建炜.我国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动态数据评估)[D].中国社会科学,2013.

[8]冯然然.基于综合与分类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9]曹珊珊.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税制改革问题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5.

[10]王小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1]杨孟谦.从收入分配视角研究我国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2]杨钦玉.美国人的纳税意识是怎样炼成的[J].税收征纳,2012(10).

[13]袁武林.信息不对称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D].上海海关学院,2016.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8

(一)对高校税负及计税方式的影响营改增后,高校由原来按5%的营业税税率缴纳营业税变为按3%或6%(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的增值税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前,高校缴纳的营业税为价内税,计算方式简单,应缴纳营业税额=营业额*营业税率(5%)。营改增后,高校缴纳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值税为价外税,当高校为小规模纳税人时,采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方式简单,较以前的营业税计税方式变化不大,应缴纳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3%);但当高校为一般纳税人时,计税方式则变得较复杂,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6%),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6%)。显而易见,当高校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税负降低。当高校为一般纳税人时,其税率提高了,应缴税额有小幅度增加。营改增前后,高校随着缴纳营业税向缴纳增值税的改变,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在发生变化,这是由于营业税不涉及抵扣项,但增值税缴纳涉及进项税额的抵扣,并且进项税抵扣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前面已经介绍,当高校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会计核算方式变化不大,当高校为一般纳税人时,其会计核算方式变复杂。由此可见,由于高校以前缴纳的是营业税,对增值税计税方式不了解,这就可能导致高校营改增后因计税方式不对、抵扣税额不准确,导致高校多缴、少缴税,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二)对高校财务制度及会计科目的影响营改增以前,因高校本身运行性质的特殊性,其采用的财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营改增后,政策规定,高校实行权责发生制。营改增以前,高校财务核算营业税只需设置“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科目,月末缴纳税款时转入借方即可。营改增之后,当高校的纳税人身份为小规模纳税人时,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月末缴税时转入借,变化不大。但当高校为一般纳税人时,其会计科目的设置则还需在“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科目下增加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销项税额以及未交增值税四个明细科目,并在其后设立“科技开发”、“科技转让”、“科技咨询”等三级科目,以方便税费缴纳及抵扣。原来的“营业税附加”等税,则还是在“应交税金-其他税费(营业税附加等)”科目计算。例如,假设高校为一般纳税人,当其收到一笔科技咨询收入时,其改革前后会计核算对比如下:营改增之前:借:银行存款贷:科研收入借:科研支出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营改增之后:1.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前借:银行存款贷:科研收入借:科研支出贷: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技咨询)应缴税额-其他税费2.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借:科研支出(税后金额)应交税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3.月末结转税费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4.下月实际缴纳税款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应交税费-其他税费贷:银行存款

(三)纳税义务及申报方式的变化营改增后高校的纳税义务发生了变化。营改增前由于高校一般只涉及地方税务业务收入,没有国税应税收入,所以以前高校只需向地方税务局申报纳税;营改增后则需向国家税务局申报纳税。当高校需要申报免税时,除需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交材料外,还需向国税局递交材料备案(依据地方政策有所不同)。随着纳税申报主体的变化,纳税申报表的填写也变得更为复杂,程序也更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流程较小规模纳税人还更繁琐,除了要抄税还要认证。纳税人不仅要在进行增值税申报时对当月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信息进行抄税,由主管税务机关将IC卡的抄报数据和销项税额的申报数据进行比对。还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增值税发票进行认证,认证通过方可抵扣,未通过或者超过规定期限(180天内)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认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允许被抵扣。除此之外,主管税务机关也将对纳税人申报的进项税额数据和认证数据进行比对,如果两者不一致,进项税额也不允许被抵扣。

(四)发票的使用和管理的变化营改增之后,税收征管机关由地方税务局变更为国税局,发票的管理也变得更为严格。营改增后,增值税发票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发票,一种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因增值税专用发票涉及进项税额可抵扣,具有货币性质,所以税务征管机关对其的管理很严格。由此,我国还专门制定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违规使用的处罚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营改增之前,高校进行研发活动和提供技术服务只需开具营业税制下的服务业发票,相对较方便、简单。但现在,则需要开具增值税发票,如果高校为一般纳税人,则可以根据税务机关的相关规定及业务需要开具普通增值税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则只能开具普通增值税发票,在接受服务单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下,其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由主管税务机关代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五)纳税资格认定的规定给高校带来的纳税筹划变化根据最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及4个附件可知,自2014年1月起,纳税人身份认定标准较之前有微调,其中规定“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单位,其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500万元)但可以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高校作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所以当高校年应税义务达到500万标准时,其面临着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的选择,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纳税筹划选择。但高校需要清楚的是,如果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其就有资格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随着营改增范围的扩大实施,当高校争取科研项目等时,如果对方出于能够进行进项税额抵扣需要高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角度考虑,其会优先考虑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一般纳税人,这有利于高校争取到更多科研项目,从而推动高校发展。尽管小规模纳税人整体税负更低,在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且对方要求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情况下,也可以申请主管税务机关代开,但这过程中的工作量势必会加大,由此也会增加高校的人力、物力成本,且对方也会有所顾虑,从而限制了高校科研的发展,这是高校需要权衡的。所以营改增后,高校在纳税资格认定时存在一定的纳税筹划空间,高校应积极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分析高校发展需要,辨析两者优缺点,综合比较之后进行合理的纳税资格选择。

二、高校应对营改增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一)结合本高校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纳税人资格认定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税务数据的分析、估计与计算,结合本校业务开展等正确选择纳税人身份,为高校营改增工作提供实证支持。

(二)及时关注新政策,充分利用好营改增有关的税务减免政策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最新动态,仔细研读相关政策,因营改增后,虽延续了大部分以前的免税政策,但对存在重复征税的政策予以取消了。所以高校需认真了解营改增后还有哪些免税政策,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漏税,由此引起法律责任;而且还能适时完成相应的备案或者申请工作,从而以最大限度的享受优惠政策,降低高校税负。

(三)提高会计核算要求、调整财务制度由于营改增后,增值税采取抵扣制,企业会计核算难度加大,会计科目增多,因此需要提高会计核算要求。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合理的增加会计人员配备,并根据会计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合理分配相关工作,对业务能力强、工作归属感强的会计人员加以重视,组成高校专门的税务部门,实现对高校税务的重视。高校还需要依据政策变化,对财务制度进行调整,以抵御风险。

(四)规范管理发票营改增环境下,高校必须重视发票的管理,成立相关的发票管理机制,制定发票开具、领用和核销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讲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请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以期实现避免税务稽查、核定征收等风险。

(五)加强相关税改政策宣传及学习、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由于高校中院系、专业众多,非财会专业的老师可能对增值税发票的开具细节不够清楚,且其已适应营业税发票的开具程序,所以营改增之后需加强对相关教师进行政策的解释、税法知识的宣传。对其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相关知识、熟悉相关程序,从而尽快适应税改后的工作。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与相关的税务机关积极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变化及规范事务处理。

(六)建立明细账,加强对科研人员成本核算的讲解、培训营改增后,高校应建立增值税明细账,明确记录和生成增值税明细账,方便以后查询及销项税和进项税额的抵扣,而且还应该准备充分相关资料,便于在满足相关免税条件时及时进行申报免税。目前高校大都实行的是项目管理,尽管每一个科研项目相应的设立了销项税与进项税科目,实现了全校的整体核算,但还未做到对每一个科研项目的应纳增值税额进行独立的核算。由此,需要加强对科研人员成本核算的讲解及培训,从而实现对横向科研的账务处理进一步细化到按科研项目独立核算应纳增值税额,实现合理支出。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9

一、现阶段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面临的挑战。在以自行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征管模式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工作偏重于行政审批管理,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及各级税务机关先后确定以《纳税人成本计算方法及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变改审批办法》、《税前提取管理费审批办法》、《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办法》、《计税工资、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审批办法》、《企业税前弥补亏损核准》、《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限核定》、《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审批》等审批项目。确定企业税前扣除及有关成本项目的审批制度,对加强了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发挥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二00*年十月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为适应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与此相适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行政许可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了“对行政机关可以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不再设置行政许可”。为此,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文件取消了已设置的税务管理方面的审批项目。这些审批项目的取消,无疑是对重视事前审批、轻视事后监督管理的税收征管及稽查制度重要挑战。

同样,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的经济业务,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证券市场的发展等新业务的会计核算要求,财政部于一九九八年至二00*年先后颁布了现金流量表、关联方关系及披露、收入、投资、债务重组、会计政策、建筑合同、资产负责表日后事项等八个具体准则和以《企业会计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的新会计制度。新《准则》和《会计制度》更加注重企业在进行核算和反映的真实性,完整性,以便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在会计核算上要求企业更加注重遵循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企业在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无形资产的推销、坏帐准备的计提、财产损失的确认等诸多方面与税法规定的范围、比例和条件不一致,使纳税调整项目增长这无疑是对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的又一次挑战。

二、新挑战对税收征管税稽查工作的要求。新《企业会计制度》,八个具体准则和《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对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无论是在管理内容、方法还是在管理程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要切实转变以重审批和打击为主的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理念,将税务管理和稽查的工作重点转向视依法监督管理和提供纳税咨询服务上来,因此,要求税务人员更加加强各税种条例及实施细则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等税法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税计税依据的确定、纳税期限以及企业所得税前应扣除项目如成本费用、工资薪金支出、资产折旧及推销、借款费用、租金、广告费、业务招待费、坏帐损失、社会保险费等费用的扣除范围、标准或比例等具体规定,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转变审批管理为服务、监督管理。

同时要求税务人员要熟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的会计准则。掌握财务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在收入的确认、财产损失、财产减值损失等具体经济业务的确认时间、方法及标准与税法规定的区别和联系。其联系表现在纳税的营业额、计税价值、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等以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收入的确认、费用的扣除的时间和金额上有很大的差异,如企业将产品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抵债等按会计规定不作销售处理;按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处理。再如按会计制度规定工资费用、招待费、捐赠、罚款支出可据实扣除、计提坏帐准备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可将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按税法规定这些费用、支出、准备只能按法定的比例扣除或发生时据实扣除。对因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制度规定造成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应依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对税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税务人员不但要懂得和熟练掌握税法知识,还要掌握新会计制度,懂得企业会计知识。

三、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税收管理和稽查水平提高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时期税务管理和稽查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当务之急,笔者特提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税务人员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目前,我县税务干部中85%以上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但其中学习会计、税务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税务干部总数不到25%,能精通财务会计和税收业务知识的人员则所占比例更低。税务干部队伍中专业税收管理和稽查人员缺乏。因此,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税务干部的财务、税收业务、计算机应用的培训,要通过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加电大学习、上各种培训班学习等途径学习税务、财务会计及计算机应用知识,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税收管理和稽查工作水平。

个税专项扣除细则篇10

【关键词】 研究开发; 会计与税法差异; 资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鼓励企业技术投入,并制定了优惠政策,它不仅能加速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且能使企业享受到税收的经济优惠。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加大了技术投入,而企业技术开发费应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进行。同时此事项的税务处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中又有特殊的规定。

一、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

(一)研发整个过程划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新《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两个部分。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其特点在于研究阶段是探索性的。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从已经进行的研究活动看,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其特点在于开发阶段相对研究阶段而言,应当是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新《准则》规定,对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应分别处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完成研究后进入开发阶段所发生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允许资本化。

(二)研发费用归集分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

《指南》规定:为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设“研发支出”会计科目,该科目应当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因此,分清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的界限是对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关键。

新《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而将开发阶段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并规定了开发支出资本化的五个具体条件,即企业内部开发项目发生的开发支出,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一是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或该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指南》指出,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研发支出无法明确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配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由此可见,开发阶段的支出并不都是能够资本化的。

另外,新《准则》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本准则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后,并不能通过追溯调整,再将原已计入损益的开发费用资本化。

(三)区别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与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新《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七条至第九条的规定处理。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二是“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既然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那么在取得时应按确定的金额作资本化支出,取得后其追加支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该无形资产取得时,其研究阶段已经结束,取得后主要是继续开发,则其后续支出在同时满足规定条件时应予资本化,计入资本化支出;另一种是如果企业在取得该项无形资产后,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和开发,则其后续支出应作为一项新的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即对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同时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应予资本化。为此,企业取得的已经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的后续支出,如何分别计入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需要会计人员依据具体情况作出职业判断。

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处理

新《企业所得税法》(简称新法)实施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关于技术开发费的要求,与新产品、新工艺试制和研究相关的费用,在按规定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支出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财税〔2006〕88号文件,没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区分为是否形成无形资产的不同扣除办法,而是将企业研发费用在发生当年全额扣除15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为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的有关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

(一)研究开发加计扣除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包括: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二)企业应于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相应资料

企业申请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如下资料:1.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2.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3.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4.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5.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6.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三)其他注意事项

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究开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额。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企业集团母公司负责编制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书、研究开发费用预算表、决算表和决算分摊表。

例:某企业2008年当期发生研发支出1 000万元,其中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的为600万元。

会计处理:

(1)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400

――资本化支出 600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 1 000

(2)期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借:管理费用 4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400

(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

借:无形资产 6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600

“研发支出”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会计上,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是4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发生的支出构成无形资产成本,同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600万元以后分期摊销。

税务处理: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当期税法比会计多扣除400×(1+50%)-400=200(万元)应填列附表五第10行“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200万元。

会税差异分析:

税务处理:假定无形资产的使用期为10年,在无形资产的使用期内,各年按会计准则年摊销额为600/10=60万元,各年按税法年摊销额为600×50%/10=90(万元),10年中,每一纳税年度调减应纳税所得额90-60=30(万元),在无形资产的使用期内,各年按企业会计准则年摊销额为600/10=60万元,各年按税法年摊销额为600×150%/10=90万元。未来10年中,税前扣除额400×(1+50%)+90×10=1 500(万元),而会计上作为管理费用抵减利润额400+60×10=1 000,差异额为500万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512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2006]第33号.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