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申报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8 08:21:31

个税申报制度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1

度的不少问题。以此为契机反思我们的税收法律制度,有利于我国的税收法制建设。

一、个税自行申报遇冷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个税申报制度权利义务配置失衡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法律规则下的行为人时刻都在进行得与失、利与害的比较分析,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方案加以符合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上,合理配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妥善安排守法利益与违法成本。而个税申报制度的设计只对征税机关有利而纳税人享受不到任何直接好处:自行申报只有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补税的可能,而无税务机关退还税款的可能,同时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纳税人计算其税收收入出错时的申报修正制度,《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第35条还规定税务机关对纳税申报的调整权,仍体现了税务机关主导性的管理色彩。而且更为突出的是,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在征管不严格,应该申报而事实上没有申报的纳税人比较多的情况下,诚实的纳税人如实申报,计算并补交一部分个人所得税款,而不诚实的纳税人既不申报也不补交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纳税人的申报热情,反而影响更多的人不主动申报纳税。

个人纳税申报制度权利义务配置的失衡折射出了我国长期受“国家本位”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摆脱浓烈的政治色彩和功利特征,过多关注国库的利益,关注公共财产的取得,漠视纳税人权益的维护。在具体法律制度设计上更多的是规定纳税人的义务,而对基本权利的规定相当不足。由此产生的是税收立法的失范和失序以及财税执法的随意和恣意,造成纳税人对税收法律制度的认同感低,税法意识淡薄,自行纳税申报积极性不高。

(二)“一刀切”规定申报起点过于僵化,有违量能负税原则之嫌

从个人申报制度的设计看,“一刀切”地事先设置一个年收入12万元以上必须申报的“门槛”,其科学性值得推敲。一方面,未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其不问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家庭的教育成本、医疗成本以及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的成本等家庭情况,这样,很可能使收入不同、负担各异的人站在同一个缴税水平上,难以体现个税调节收入的实际效率,更不助于纳税人积极申报。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不合理,阻碍主动申报制度的实施

自行申报改革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税收体制上的问题。首先,综合申报挑战现行个人分类所得所得税制。分类所得所得税制将个人所得按来源划分成若干类别,对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分别计算应征所得税。这种模式固然便于征管,但也宜为某些人化整为零偷税漏税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不用纳税却要申报反映了综合申报与分类计征所得模式之间的冲突。当今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中大都是综合所得税制或分类制与综合所得税制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以个人申报制度为基础,建立综合所得税制是大势所趋。其次,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不合理影响纳税申报的积极性。现行制度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扣除两种办法,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采用定额扣除,每月扣除2000元,对劳务报酬、稿酬所得,采用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办法,每次收入4000元以下的,定额扣除2000元,每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定率扣除20%。这种扣除办法,一方面,造成计算上的繁琐,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费用扣除的规定对纳税人的各种负担考虑不充分,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纳税人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婚否、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的多寡都是影响家庭税收负担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显然,现行税制并没有充分考虑每个人所面临的各种负担,自然也就不能将不反映税收负担能力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扣除,因而也不能真正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更不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妨碍自行申报的全面推进。

(四)征管沉疴难除,申报制度面临征管的制度瓶颈

根据相关报道,个税申报仍然由工薪阶层“唱主角”,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申报者偏少。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大量地游离在监管之外,造成“老实人吃亏”的纳税心理。真正的高收入人群成为“漏网鱼群”,暴露出“鱼网”亟待缝补,解决其制度瓶颈。现行征管水平和配套措施很难掌握每个人的收入情况,特别是灰色收入。归因于现行制度不能消弭监管部门与纳税人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还没有健全的、可操作的个人财产登记核查制度,分配领域存在个人收入隐性化、多元化现象,并且收入货币程度和经济活动信用化程度较低,加之银行现金管理控制不严,流通中大量的收付以现金形式实现;致使税务部门无法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许多达到征税标准的纳税人可以轻易地规避申报义务,继而逃避纳税义务。

(五)纳税服务意识差,官僚作风遗风不减

个税自行申报在我国是第一次,很多人对12万元所得的构成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股票转让所得申报后是否都要纳缴等问题迫切需要税收部门主动利用各种途径详加解答,深入浅出普及税法常识,以便弥补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保证《办法》顺利实施。而我国纳税实践中,工作流程不规范,申报纳税过程中存在程序繁琐、手续繁琐、票表过多的问题,税收服务概念模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在纳税申报遇冷之后,税务部门不断声明:4月2日后,将对应办理而未办理自行纳税申报的人进行严厉惩处。这样做,政府征税行为的至上性和崇尚权力的心理依赖一览无遗,“衙门”作风不减,有暴力滥用之嫌。

二、反思:观念转变与制度完善

(一)观念转变

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建立现代个税自行申报制度,要求人们必须对残存的旧观念、旧思想及陈腐的思维定式进行清除更新。

首先,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树立人本理念和人本税法观,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台湾学者杨奕华教授说:“法之生成与消亡,系于人,因于人,由于人,法律以人为本源。”人是法律之本,如果没有人,任何法律都无存在的必要,也无存在的可能。因此,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中树立人本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合法权利为尺度,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们的宗旨。”具体到税法领域,纳税人是根本,在税收法治中有效地体现人本理念,注意纳税人权利保护,这样才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申报的积极性。

其次,税负公平概念的重申。自行申报须公民以纳税公平感为基础。个税申报制度遇冷,暴露出纳税人的税负公平感不足。税务公平是税收课征的重要原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税捐课征,着重公平,即对相同负担能力者课征相同税捐,对不同负担能力者应予合理之差别待遇,故应兼顾水平公平及垂直公平,至于衡量公平标准,则应依个人给付能力为之。”强调税负公平,不能着重政府支出需求,而忽略个人因素。就此,又有学者提出:“税法为了强制性对待给付,不能仅以有法律依据即有服从义务,因此可能有多数暴力或民主滥用事情,为保障少数人,税法应受严格平等原则之拘束……”法律的效力不止来自其强制力,更多来自大多数人的认可。纳税申报要获得纳税人的认可,除了具有程序合法性外,还须公平合理,这样才有生命力。人本税法观的匡正和税负公平观的重申,协调互动,有利于税收法治由肇始的随机无序状态逐渐实现逻辑的历史的统一而日渐成熟。

(二)制度完善

1、合理配置个税申报制度的权利义务

个税自行申报不能只是一个单行道,只有补税的可能,没有退税的可能。国际上个人所得税通常是采取先预征后汇算清缴再退还的方式,一般在纳税当年采取代扣代缴,但在第二年申报的时候对个人获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赡养纳税人及其生活开支和其他必要开支后,多退少补,往往可以给予缴纳人部分退税,而我国目前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则是“一刀切”的综合扣除方式,对纳税人来说,有高昂的纳税申报成本,却没有相应的退税激励,纳税人自然就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

鉴于此,可考虑将纳税申报制度与退税制度以及相关的福利政策挂钩,对每个纳税人提出“正向激励”,提高这项制度的普遍可接受性,调动纳税人申报的积极性。采用代扣代缴方式的税务部门要返还代扣代缴单位相当于已缴税额2%的代办费用,公民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也应该享有这一政策。同时,可考虑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义务履行情况作为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法规形式将个人纳税信用作为个人申请注册企业、担任企业负责人以及进入公共部门的必要条件。此外,由于任何一个纳税人都可能在计算其税收收益时出错,出于保护纳税人权益的考虑,应当尽快完善纳税申报修正制度。

2、拓宽申报模式

按着量能负税原则,可考虑“允许省级税务机关针对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征管水平,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同时,可借鉴美国的多种申报模式,规定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以及户主申报等5种形式之一种,不同的申报形式有不同的扣除额和宽免额。这样,既照顾到不同纳税人收入不同、负担各异的个体差异,又体现了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保障纳税调节收入差异的实际功效,也有利于推动申报模式有序发展,让纳税人充分享受申报方式自由选择的便利性。

3、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首先,要完善个税扣除制度。按照纯收入征税是个人所得税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也就必须对有关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扣除。随着个人所得税法的发展,扣除制度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个人所得税法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各国扣除制度中的扣除项目一般包括成本费用、生计费用和个人免税三部分内容。成本费用是指为了取得该项所得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扣除这些费用体现了“纯益”原则,其扣除形式多采用按实际列支或在限额内列支的方式。生存费用是指维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费用,它是扣除制度的核心内容,世界各国大多根据赡养人口、婚姻状况、年龄大小等因素进行扣除。个人免除主要是为了体现量能公平的原则而设置的对某些所得给予照顾性的减免项目。我国2005年对工薪所得部分的起点做了调整,但却未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整个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问题。结合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可考虑将纳税人9项费用在法定限额内允许扣除。包括个人生活费、给付18周岁以下子女的抚养费、给付18-24周岁正接受大学全日制教育的子女的抚养费、给付其他没有独立所得来源的受扶养人的抚养费、给付自己父母的赡养费、在家庭与工作场所之间的交通费、为购买自住房发生的抵押贷款利息、给付与其共同生活的7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费、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个税征收前扣除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税制困境,有利于调动个人所得税的积极性。

其次,改进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个人所得税的课税依据是人的总体负担能力。只有综合纳税人全年各种所得的总额,减除各项法定的宽免额和扣除额后,才能够对应税所得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课征。各国在个人所得税法发展初期一般采取分类所得税模式,而在个人所得税发展成熟以后则转向综合所得税模式,但综合所得税模式也具有其自身缺陷,比如计算复杂,容易造成透漏税等,因此,很少有国家实行单纯的综合所得税模式,原则上是在采取综合所得模式的同时对个别所得采取分类所得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或混合所得税模式,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个人所得税模式。从长远看,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结合国情,在具体改革的步骤上,我国应先推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待时机成熟后,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

4、完善税收征管相关辅助制度

首先,个税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掌握,离不开对纳税申报准确性的监管。这就需要形成有效的税务机关、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工商、海关、财政、劳动保障等社会各部门)和支付单位之间信息传递的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和细则,明确相关部门和组织向税务机关及时传递个人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准确查询。

其次,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和全面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辅以个人支票制度和完备的会计审查制度,完善抽查和惩戒制度,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再次,推进个人收入支付货币化、规范化和信用化。即个人所得,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收入,都应该尽量通过银行进行转账支付,不使用现金。因此,应该修改《税收征管法》和《银行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规范企业和个人的支付方式,以利于国家对个人所得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另外,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纳税号码,使之固定化、终身化,形成制度,同时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财富代码制度,依法规定该代码在纳税、储蓄、保险、就业、救济金领取、领取奖金、出国购买大宗财产时强制性地使用,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针对高收入下的“高逃税”现象,要对高收入者实施纳税重点监控。对演艺(体育)界明星、高级企业管理者、航空、电信、金融等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建立专门档案,强化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管。

5、优化纳税服务并逐渐使之制度化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购建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基础环节。优良的纳税服务对个税申报制度推进和税收征管的高效运作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本着“纳税人至上”的原则,把纳税服务贯穿于纳税的整个过程,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咨询辅助服务,税中为纳税人监督投诉、争议仲裁、损害赔偿提供渠道,优化纳税服务流程,使之逐步现代化,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纳税服务体系,最终确立纳税服务的法律框架。

结语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有利于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有利于营造诚信纳税的税收文化氛围,有利于助推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全面深入,乃大势所趋。良法善治是解决个税申报之困的根本之道。欲促进个税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进,除需要完善其本身制度设计、转变理念、健全与跟进以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之外,还要加强税务等其他税务中介的建设,同时,探索如何平衡申报公开与纳税人信息保护的冲突。这样,制度的“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剑文.税收征管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50.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2

关键词:自行报税,税源监控,惩罚机制

2006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宣布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需自行申报纳税。一场以自行申报为起始的税制改革正在中国悄然启动。

自行申报纳税推行进展如何?1月5日《信息时报》以“个税申报首日无人捧场”为标题的一则报道反映了个税申报不容乐观的现实。其实,广州的情况并非个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可知,新年伊始,个税申报遭遇尴尬的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

为什么自行报税面临如此大实施困难?笔者选择了各税申报率极高(90%以上)的美国,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了导致我国个税申报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自行申报纳税困难大、报税渠道不畅

1、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成本高、能力低

自行申报纳税计算程序非常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即使是税制设计优良的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根据芝加哥大学教授贝克尔的估计,每年美国人在报税上花掉的时间成本为26亿小时,相当于1000亿美元,即联邦政府税收的10%。报税时每个人需要作一大堆案头工作,自己动手的人至少需要挑灯夜战一个星期。

自行申报纳税在中国是创造性的,纳税人对申报工作缺乏经验。并且自行报税需要纳税人建立家庭理财账户,保留各种收入资料和纳税单据,掌握基本的税款计算技能。因此愿意申报者大多缺乏这方面能力。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纳税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全年收入有多少,更没有建账建制、保存各种收入凭证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必然面临能力上的障碍。

2、报税机构缺乏

与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相配套,要求社会提供完善的申报服务。而我国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财务公司和税务中介机构基本上为公司申报纳税服务,个人纳税申报的中介组织并不多见。在美国,近95%的纳税人都聘请自己的税务顾问,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数字还不到5%。因此,重新审批负责个人纳税申报权的税务师事务所,为个人纳税申报提供帮助刻不容缓。

二、自行申报纳税的约束机制不完善

要真正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管系统,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在此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政府严格限制现金交易,所有人从出生始便终身使用同一个社会保险号,所有户头账户一目了然,税务机关通过个人银行账户达到监控个人报税的目的。

为了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从2005年底起,我国推行了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制度,逐渐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建立了以个人身份证为核心的纳税登记账号。但全员全额的个税征管制度由于起步晚、难度大,制度还处于建立、推广的过程中,目前税务部门能监管的主要是单位扣缴税款的透明收入部分,至于隐性收入、灰色收入等,总体上讲,税务部门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核查、监控手段。

总之,在个人信息体系、储蓄实名制、金融税务配合等相应配套措施不完善的前提下,自行报税制度的抢先推出,必然会遭遇到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上的侥幸心理和等待观望情绪,自行报税面临实施尴尬也就理所当然。

三、自行申报纳税的惩罚机制缺失

美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任何人一旦被查出有偷税逃税行为,轻则加倍惩罚、留下难以洗清的案底,重则倾家荡产、锒铛入狱,因此几乎没有人敢对缴税问题等闲视之。强有力的税收执法帮助美国人培养起了很强的主动纳税意识。

在自行纳税问题上我国不少高收入者选择观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于不自行申报纳税的个人,最高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除了经济制裁外,不影响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问题,也没有牢狱之灾的危机。并且从目前个税自行申报的执行情况来看,不少没有完全履行纳税义务的个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必然影响了纳税人的申报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自行申报制度的执行力。

四、主动报税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每年的4月15日是美国自行申报个税的截止日,也是美国邮政系统一年中业务最繁忙的一天。不仅因为在美国没有按时、如实申报纳税的代价是巨大的,而且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纳税人主动报税激励机制,使纳税人认识、体会到了遵守规则的好处与意义。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主动报税激励机制很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首先,个人自行申报纳税体制没有和金融机构、保险、股票等相关体系相联系,导致了多数人在纳税意识上积极性不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将缴付个人所得税后的完税凭证,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和税务局联网。比如连续几年个人所得税纳税比例比较高的纳税人,在日后执行银行贷款和证券买卖的时候,可以以完税凭证作为一种信用依据。

其次,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后期享受的社会保障没有正向关系。按照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税务体系,一般将职工在职期间所缴纳的税金与退休后的社会福利按比例联系起来,职工退休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在职期间所尽纳税义务的多少相应地享受到一定的社会福利。而目前,我国职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和后期的保障(退休之后)没有关系,这必然制约纳税人申报纳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我国的个税申报没有退免税优惠。美国的个税申报率高达90%以上,是因为美国对纳税人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即先不计费用扣除额,而是按照收入全额征收个税。到了年底,纳税人再通过如实报税,到税务机关填表申请退税或税收补贴。一幅IRS宣传报税的广告是乎揭示了美国人积极报税的玄机:一张大大的美元钞票上写着“我们的钱在找你”!

由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课征制度,同时在代扣代缴税款时已经作了费用扣除,按应税所得纳税,所以在年底自行申报纳税时,纳税人只有补税的选择,没有退税的可能,积极性当然不高。

五、税制设计不够人本化

任何人之所以要遵从一项制度或者措施,绝不仅仅因为它的强制力,更因它具有浓厚的人性化规律与人本意识。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也不例外,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纳税制度设计所欠缺。我国现行税制在人性化和公平性方面的不足突出体现在:12万的自行申报点一刀切,使纳税负担与纳税能力不相适应。

量能负担是税制设计的基本原则,所以根据纳税人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成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西方国家的所得税制度中,扣除与豁免,往往是区别对待纳税人纳税能力的主要手段。比如美国,政府就没有对个人所得税设统一起征点,而是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规定了很多税收抵免项目,如托儿费、老年与残疾等,使得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体现了量能征税的人性化原则。

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扣除与豁免方面几乎空白,简单停留在生计扣除额和“三金一费”扣除优惠上。相比之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形式则显得有些死板、刻薄。将纳税人的收入状况粗劣地划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在各个层次内设置一个强制申报起点,这样虽然便于税务部门开展工作和日常管理。但是,这种“一刀切”式的规定,必然使个人所得税政策背离其初衷。

笔者始终以为,对于政府部门出台的任何政策和措施,都牵涉到一个公众认同问题。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办法的实施也不例外。作为规则制定者,如何使规则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社会公平和人本意识,却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六、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精细度不高

孟德斯鸠也曾说过:“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有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从理论上讲国家收税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此调节个人收入、平衡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每一个纳税人所希望的,也是纳税人所关注的。

可是在我国,纳税人要知道税收的具体去向却不是件易事。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2005年国家税收合计为30866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7.6%,其中个人所得税收入2094亿元,占税收总额的7%。而2006年财政预算中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为3397亿元,约占中央财政收入16000亿元的25%,教育支出4546亿元,占28%,社会保障支出4181亿元,占26%,公共卫生领域1193亿元,占7%。至于这些钱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去向,具体的支出账单,却很难考察。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3

同年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国务院规定数额”为年所得12万元,年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办法(试行)》日施行)明确规定年收入12万元以上,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获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从境外取得所得的,取得应纳税所得但没有扣缴义务人代为扣税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等五类纳税人,需在纳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申报年收入等信息。年日是纳税人按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自行纳税申报的第一年的申报期。然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截止日,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受理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的人数仅137.5万人,实际申报人数仅占专家估计的应申报人数的1/5。个人所得税申报结果不尽人意,申报制度遇冷,暴露出了我们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不少问题。以此为契机反思我们的税收法律制度,有利于我国的税收法制建设。

一、个税自行申报遇冷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个税申报制度权利义务配置失衡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法律规则下的行为人时刻都在进行得与失、利与害的比较分析,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方案加以符合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上,合理配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妥善安排守法利益与违法成本。而个税申报制度的设计只对征税机关有利而纳税人享受不到任何直接好处:自行申报只有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补税的可能,而无税务机关退还税款的可能,同时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纳税人计算其税收收入出错时的申报修正制度,《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第35条还规定税务机关对纳税申报的调整权,仍体现了税务机关主导性的管理色彩。而且更为突出的是,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在征管不严格,应该申报而事实上没有申报的纳税人比较多的情况下,诚实的纳税人如实申报,计算并补交一部分个人所得税款,而不诚实的纳税人既不申报也不补交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纳税人的申报热情,反而影响更多的人不主动申报纳税。

个人纳税申报制度权利义务配置的失衡折射出了我国长期受“国家本位”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摆脱浓烈的政治色彩和功利特征,过多关注国库的利益,关注公共财产的取得,漠视纳税人权益的维护。在具体法律制度设计上更多的是规定纳税人的义务,而对基本权利的规定相当不足。由此产生的是税收立法的失范和失序以及财税执法的随意和恣意,造成纳税人对税收法律制度的认同感低,税法意识淡薄,自行纳税申报积极性不高。

(二)“一刀切”规定申报起点过于僵化,有违量能负税原则之嫌

从个人申报制度的设计看,“一刀切”地事先设置一个年收入12万元以上必须申报的“门槛”,其科学性值得推敲。一方面,未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其不问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家庭的教育成本、医疗成本以及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的成本等家庭情况,这样,很可能使收入不同、负担各异的人站在同一个缴税水平上,难以体现个税调节收入的实际效率,更不助于纳税人积极申报。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不合理,阻碍主动申报制度的实施

自行申报改革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税收体制上的问题。首先,综合申报挑战现行个人分类所得所得税制。分类所得所得税制将个人所得按来源划分成若干类别,对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分别计算应征所得税。这种模式固然便于征管,但也宜为某些人化整为零偷税漏税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不用纳税却要申报反映了综合申报与分类计征所得模式之间的冲突。当今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中大都是综合所得税制或分类制与综合所得税制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以个人申报制度为基础,建立综合所得税制是大势所趋。其次,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不合理影响纳税申报的积极性。现行制度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扣除两种办法,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采用定额扣除,每月扣除2000元,对劳务报酬、稿酬所得,采用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办法,每次收入4000元以下的,定额扣除2000元,每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定率扣除20%。这种扣除办法,一方面,造成计算上的繁琐,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费用扣除的规定对纳税人的各种负担考虑不充分,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纳税人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婚否、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的多寡都是影响家庭税收负担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显然,现行税制并没有充分考虑每个人所面临的各种负担,自然也就不能将不反映税收负担能力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扣除,因而也不能真正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更不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妨碍自行申报的全面推进。

(四)征管沉疴难除,申报制度面临征管的制度瓶颈

根据相关报道,个税申报仍然由工薪阶层“唱主角”,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申报者偏少。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大量地游离在监管之外,造成“老实人吃亏”的纳税心理。真正的高收入人群成为“漏网鱼群”,暴露出“鱼网”亟待缝补,解决其制度瓶颈。现行征管水平和配套措施很难掌握每个人的收入情况,特别是灰色收入。归因于现行制度不能消弭监管部门与纳税人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还没有健全的、可操作的个人财产登记核查制度,分配领域存在个人收入隐性化、多元化现象,并且收入货币程度和经济活动信用化程度较低,加之银行现金管理控制不严,流通中大量的收付以现金形式实现;致使税务部门无法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许多达到征税标准的纳税人可以轻易地规避申报义务,继而逃避纳税义务。

(五)纳税服务意识差,官僚作风遗风不减

个税自行申报在我国是第一次,很多人对12万元所得的构成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股票转让所得申报后是否都要纳缴等问题迫切需要税收部门主动利用各种途径详加解答,深入浅出普及税法常识,以便弥补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保证《办法》顺利实施。而我国纳税实践中,工作流程不规范,申报纳税过程中存在程序繁琐、手续繁琐、票表过多的问题,税收服务概念模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在纳税申报遇冷之后,税务部门不断声明:日后,将对应办理而未办理自行纳税申报的人进行严厉惩处。这样做,政府征税行为的至上性和崇尚权力的心理依赖一览无遗,“衙门”作风不减,有暴力滥用之嫌。

二、反思:观念转变与制度完善

(一)观念转变

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建立现代个税自行申报制度,要求人们必须对残存的旧观念、旧思想及陈腐的思维定式进行清除更新。

首先,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树立人本理念和人本税法观,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台湾学者杨奕华教授说:“法之生成与消亡,系于人,因于人,由于人,法律以人为本源。”人是法律之本,如果没有人,任何法律都无存在的必要,也无存在的可能。因此,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中树立人本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合法权利为尺度,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们的宗旨。”具体到税法领域,纳税人是根本,在税收法治中有效地体现人本理念,注意纳税人权利保护,这样才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申报的积极性。

其次,税负公平概念的重申。自行申报须公民以纳税公平感为基础。个税申报制度遇冷,暴露出纳税人的税负公平感不足。税务公平是税收课征的重要原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税捐课征,着重公平,即对相同负担能力者课征相同税捐,对不同负担能力者应予合理之差别待遇,故应兼顾水平公平及垂直公平,至于衡量公平标准,则应依个人给付能力为之。”强调税负公平,不能着重政府支出需求,而忽略个人因素。就此,又有学者提出:“税法为了强制性对待给付,不能仅以有法律依据即有服从义务,因此可能有多数暴力或民主滥用事情,为保障少数人,税法应受严格平等原则之拘束……”法律的效力不止来自其强制力,更多来自大多数人的认可。纳税申报要获得纳税人的认可,除了具有程序合法性外,还须公平合理,这样才有生命力。人本税法观的匡正和税负公平观的重申,协调互动,有利于税收法治由肇始的随机无序状态逐渐实现逻辑的历史的统一而日渐成熟。

(二)制度完善

1、合理配置个税申报制度的权利义务

个税自行申报不能只是一个单行道,只有补税的可能,没有退税的可能。国际上个人所得税通常是采取先预征后汇算清缴再退还的方式,一般在纳税当年采取代扣代缴,但在第二年申报的时候对个人获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赡养纳税人及其生活开支和其他必要开支后,多退少补,往往可以给予缴纳人部分退税,而我国目前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则是“一刀切”的综合扣除方式,对纳税人来说,有高昂的纳税申报成本,却没有相应的退税激励,纳税人自然就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

鉴于此,可考虑将纳税申报制度与退税制度以及相关的福利政策挂钩,对每个纳税人提出“正向激励”,提高这项制度的普遍可接受性,调动纳税人申报的积极性。采用代扣代缴方式的税务部门要返还代扣代缴单位相当于已缴税额2%的代办费用,公民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也应该享有这一政策。同时,可考虑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义务履行情况作为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法规形式将个人纳税信用作为个人申请注册企业、担任企业负责人以及进入公共部门的必要条件。此外,由于任何一个纳税人都可能在计算其税收收益时出错,出于保护纳税人权益的考虑,应当尽快完善纳税申报修正制度。

2、拓宽申报模式

按着量能负税原则,可考虑“允许省级税务机关针对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征管水平,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同时,可借鉴美国的多种申报模式,规定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以及户主申报等5种形式之一种,不同的申报形式有不同的扣除额和宽免额。这样,既照顾到不同纳税人收入不同、负担各异的个体差异,又体现了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保障纳税调节收入差异的实际功效,也有利于推动申报模式有序发展,让纳税人充分享受申报方式自由选择的便利性。

3、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首先,要完善个税扣除制度。按照纯收入征税是个人所得税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也就必须对有关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扣除。随着个人所得税法的发展,扣除制度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个人所得税法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各国扣除制度中的扣除项目一般包括成本费用、生计费用和个人免税三部分内容。成本费用是指为了取得该项所得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扣除这些费用体现了“纯益”原则,其扣除形式多采用按实际列支或在限额内列支的方式。生存费用是指维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费用,它是扣除制度的核心内容,世界各国大多根据赡养人口、婚姻状况、年龄大小等因素进行扣除。个人免除主要是为了体现量能公平的原则而设置的对某些所得给予照顾性的减免项目。我国年对工薪所得部分的起点做了调整,但却未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整个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问题。结合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可考虑将纳税人9项费用在法定限额内允许扣除。包括个人生活费、给付18周岁以下子女的抚养费、给付18-24周岁正接受大学全日制教育的子女的抚养费、给付其他没有独立所得来源的受扶养人的抚养费、给付自己父母的赡养费、在家庭与工作场所之间的交通费、为购买自住房发生的抵押贷款利息、给付与其共同生活的7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费、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个税征收前扣除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税制困境,有利于调动个人所得税的积极性。

其次,改进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个人所得税的课税依据是人的总体负担能力。只有综合纳税人全年各种所得的总额,减除各项法定的宽免额和扣除额后,才能够对应税所得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课征。各国在个人所得税法发展初期一般采取分类所得税模式,而在个人所得税发展成熟以后则转向综合所得税模式,但综合所得税模式也具有其自身缺陷,比如计算复杂,容易造成透漏税等,因此,很少有国家实行单纯的综合所得税模式,原则上是在采取综合所得模式的同时对个别所得采取分类所得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或混合所得税模式,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个人所得税模式。从长远看,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结合国情,在具体改革的步骤上,我国应先推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待时机成熟后,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

4、完善税收征管相关辅助制度

首先,个税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掌握,离不开对纳税申报准确性的监管。这就需要形成有效的税务机关、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工商、海关、财政、劳动保障等社会各部门)和支付单位之间信息传递的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和细则,明确相关部门和组织向税务机关及时传递个人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准确查询。

其次,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和全面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辅以个人支票制度和完备的会计审查制度,完善抽查和惩戒制度,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再次,推进个人收入支付货币化、规范化和信用化。即个人所得,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收入,都应该尽量通过银行进行转账支付,不使用现金。因此,应该修改《税收征管法》和《银行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规范企业和个人的支付方式,以利于国家对个人所得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另外,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纳税号码,使之固定化、终身化,形成制度,同时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财富代码制度,依法规定该代码在纳税、储蓄、保险、就业、救济金领取、领取奖金、出国购买大宗财产时强制性地使用,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针对高收入下的“高逃税”现象,要对高收入者实施纳税重点监控。对演艺(体育)界明星、高级企业管理者、航空、电信、金融等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建立专门档案,强化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管。

5、优化纳税服务并逐渐使之制度化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购建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基础环节。优良的纳税服务对个税申报制度推进和税收征管的高效运作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本着“纳税人至上”的原则,把纳税服务贯穿于纳税的整个过程,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咨询辅助服务,税中为纳税人监督投诉、争议仲裁、损害赔偿提供渠道,优化纳税服务流程,使之逐步现代化,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纳税服务体系,最终确立纳税服务的法律框架。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4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区个税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区局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协同抓,举全局之力,周密部署,妥善安排上线各项工作,人人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二、推广目标

为贯彻落实总局个人所得税“四一三”工作思路,现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其总体目标是:全面建立以个人身份证明号码为主要标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采集、汇总所有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信息资料,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档案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申报与扣缴情况的交叉稽核和监管,实现对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收入项目纳税情况的收集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和完税证明开具功能,有效加强对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和对税源的源泉管理,全面提升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推广对象

各地2012年度推广户数为2011年度年扣缴个人所得税额1万元(含)以上的扣缴义务人和全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四、时间安排

1、6月上旬,参加全市地税系统个税软件上线动员大会,确定区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井冈山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华拓企业()有限公司、市中医院、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店、水泥有限公司、金苹果实业有限公司、市区东固采育林场、市区林场、市水利水电管理局等10户单位为本年度推广单位。

2、6月中旬,税政股、信息中心、征收大厅及管理分局分别派员到市局接受上线培训,对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企业端)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税务端)进行学习,熟悉软件。

3、6月下旬,组织10户单位到市局接受上线培训,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扣缴情况增加20个名次的培训。

4、7-12月,各分局逐步完成本辖区内扣缴义务人的上线工作。

五、分工配合

信息中心负责上线软件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税政部门负责上线软件的业务支持。分局税收管理员按照软件流程,从个人所得税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中(税务端)导出扣缴义务人的基础信息文件给扣缴义务人,及时辅导扣缴义务人安装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软件(企业端),并督促辅导扣缴义务人进行全员全额数据采集和录入,负责上线后扣缴义务人的日常个人信息数据的审核和软件维护。办税服务厅负责上线后新开业户的上线指导和日常申报受理,及时将申报反馈文件导出给扣缴人(网上申报除外)。各相关部门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建立健全推广工作协调机制,确保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5

个人自行纳税申报是对现行代扣代缴制度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是未来税制改革的基础。然而,这一崭新的法律规定也是对个人所得税管理提出的一道难题,是对税务干部管理能力和税务机关征收能力的一个真实考验,是对个人所得税管理水平一次严峻挑战,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个人所得税管理乃至整个税务管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一、自行纳税申报的经验总结:信息化开启了税务管理的新时代

个人所得税是涉众群体最大的一个税种,北京直接面向的纳税个人有400万人,其中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有26万人。完成自行申报工作,仅仅依靠手工劳动是难以实现的,最优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信息化恰恰是北京市地税局管理的优势所在。以信息化统领、覆盖、支撑税务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北京市地税局长期遵循的工作思路。北京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从*年至今,先后推出了个人所得税管理一期、二期、三期信息系统,每一步均实现了率先全国、保持领先。

*年10月,北京首次推出了重点纳税人管理信息系统(个税一期),实现了为重点纳税人建立电子档案。

*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个税二期)上线运行,实现了每月约400万有税纳税人的网上申报。

*年1月1日,以个税三期系统为依托,面向所有取得应税所得的个人,全面实现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真正实现了个人所得税管理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突破,为实现北京市地税局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全面实现了完税证明的批量打印开具。在以前,为几百万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每人提供一份完税证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这一任务已经成功实现。*年,北京市共有332万名纳税人收到了地税局批量打印的年度完税证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信赖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是作为个人信用的一种凭证,我们也充分满足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随时为提出要求的纳税人提供完税证明。完税证明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纳税人的广泛赞誉,税务机关的满意度得以提升,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心目中的公信力极大提高,纳税人的信赖感显著增强。

信息化应用的另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全面推进了自行申报工作的开展。为完成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和力量。依据个人所得税三期系统提供的数据,确定了北京市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数为26万人,通过整理分析系统中的每个纳税人明细申报数据,锁定了自行申报对象,增强了申报工作开展的针对性。我们在已经形成的信息化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个人自行申报软件及集中申报软件,纳税人足不出户、轻轻点击鼠标即能完成自行申报全过程,既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又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税收征收成本和缴纳成本的同步降低。目前,北京市的自行纳税申报基本全部实现网上申报,实践证明,信息化工作是全部税收工作的基础,基础工作必须先行,抓住了信息化工作,就抓住了各项税收工作的主动权。

二、自行纳税申报的深入思考:税务管理水平的全面带动与提升

在推动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市地税局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申报工作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部分与整体地税管理工作相结合,开阔的思路、深入的思考引发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自行纳税申报将会带动税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6

【关键词】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个税

2017年9月4日,财政部颁发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128号,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由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列支的专家咨询费,全部以税后的方式进行发放,同时,专家咨询费的发放要求由发放单位按照国家税法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然而,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个税法)开始实施,个税从原来的按月计征变为按年计征,同时将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劳务报酬等四项所得纳入到居民个人综合性收入进行统一计税,这直接导致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在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时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无法真正执行税后发放标准,难以准确计税

根据《办法》第六条规定,由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列支的专家咨询费,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1500—2400元/人天(税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900—1500元/人天(税后),院士、全国知名专家可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上浮50%执行。同时,《办法》第十三条还规定,专家咨询费的发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比如,2020年3月1日专家甲在A单位取得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5000元,根据《办法》规定这5000元是税后金额。按2019年之前的《个税法》中关于劳务费个税管理规定及计算要求,A单位关于该项咨询费相关发放金额及应纳个税计算过程如下:假设单位A实际支付金额为X元,根据《办法》规定专家甲取得的为税后收入5000元,相关个税由A单位承担,根据2019年前的个税法中关于劳务费计算规定可列出计算等式X-(X-0.2x)×0.2=5000,经计算后X=5952.38(元)。也就是说,单位实际因此而支付的劳务费金额为5952.38元,其中专家甲实际获取税后收入5000元,学校为专家甲承担个人所得税支出952.38元。2019年1月1日新个税法开始实施,对居民个人所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四项所得(简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同时,根据新个税法第六条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界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就是指居民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新的个税税率进行超额累进计税。因此,如果按照2019年新个税法规定要求,劳务费报酬所得按年度合并计算纳入个人综合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作为发放单位A此时就面临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单位A,在发放时点2020年3月1日根本就无法获得专家甲从年初到该时点所取得个人收入数据,更无法获取专家甲本年度未来时间段所能取得的收入数据。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个税法按年度计算个人综合所得税的计税规则,即便单位A能及时获得专家甲当年度个人综合收入数据,同样的一笔咨询劳务费,在发放年度的不同发放时点,由于其当年累计综合收入的动态变化,根据其综合收入计算出来的该笔咨询劳务费应缴纳的个税也是一个动态数据。事实上,在新个税计税规则要求下,针对同一笔劳务收入,计税时点越是靠近劳务费发生当年年初,其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通常会越低;越是接近年末,同样的金额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可能就会越高。同时,根据《办法》规定,即便是同样职称和级别的人,如果二者就职单位不同,即便是在同一时点、同一单位领取同样金额的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由于发放专家咨询劳务费时点各自当年应税收入总额可能不一致,如果按《办法》要求采用个税法规定进行计税,发放单位实际为此支出的金额也极有可能不一致,这无疑会造成实际发放标准的混乱。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办法》规定的关于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税后发放方式,在新个税法规定下不具有可行性,发放单位也无法对所发放的专家咨询费进行准确计税。

(二)容易造成发放方式和个税计算的错误和混乱

通过工作调研发现,在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实际发放过程中,由于新个税法推出后《办法》一直未能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完善,为同时满足《办法》和新个税法计税相关要求,不同单位的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方式不同。比如,针对一个月只发放一次劳务费的情况,由于无法准确计税,目前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发放前不计税。发放单位在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时,发放标准依然按《办法》规定进行发放,发放时不计税,专家实际收到的咨询费金额就是单位的实际支出金额,年终由专家自行申报纳税并进行个税清算。第二种方式,按2019年前劳务计税规则进行计税和代缴,年底由个人在个税APP上汇算清缴。由于《办法》要求专家咨询费采用税后金额,发放单位发放咨询费时需通过税后实际发放金额倒算单位实际支出金额和应纳个税金额。根据个税法规定,劳务费发放金额4000元及以下的,发放金额先扣除费用800元后再按20%税率计算缴纳个税;发放金额超过4000元的,按发放金额扣除20%费用后的余额再按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此时先确定一个两种计税方式下劳务费实际发放金额平衡点,该平衡点确定方法如下:假设发放单位实际支出金额为X元,根据个税法要求列等式:X-(X-800)×20%=X-(X-20%X)20%,通过计算后得出X=4000(元)。也就是说,当咨询专家实际获得咨询劳务收入少于等于3360元[4000-(4000-800)×20%]时,发放单位需要通过以扣除800元费用的方式进行倒算实际支出数和应纳个税数,当咨询专家实际获得咨询劳务收入大于或等于3360元时,发放单位需要通过以实际支出金额扣除20%的费用再进行倒算得到实际支出数,这种方式显得比较复杂。第三种方式,虚增工总量,变相提升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这种方式就是发放单位为了迎合《办法》中规定的科研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通过虚增专家工作时间的方式,变相提高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年终再由专家自行在APP上汇算清缴。但是,如果某位专家在同一月内在同一单位有多次领取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的情况,比如在2019年1月,专家A在单位甲分两次分别领取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3000元、2000元这种情况,此时如果发放单位每次发放时都不计税,或者每次发放时发放单位都按照2019年前劳务费计税方式进行倒算,年终由专家通过个税APP自行申报清算,情况则稍简单,但如果采用累进计税方式就会显得更为复杂。仍以前面例子说明,在专家A第一次领取3000元时,发放单位以实际支付专家3000元倒算出实际支出金额和应纳个税金额,在第二次领取2000元时,先通过累进计税方式将专家A第一次领取的3000元累计成5000元累计计税。而在累计计税上,累计的方式又有两种:第一种方式,发放单位以两次实际支付专家合计数5000元进行倒算两次支出总额和应纳个税总额,再扣除第一次已实际支出金额和计税金额,余额为本次实际支出金额和应纳个税。第二种方式,由于两次发放都在一个月内发生,而新个税法要求代扣代缴单位按月计算并预交个人所得税,纳税期间按月计算。所以,当发放单位第一次支付专家3000元时,发放单位通过扣除800元费用方式进行倒算实际支出金额和应纳个税金额;而在第二次实际支付专家2000元时,直接以两次支付总额扣除800元费用后进行倒算,这与第一种累进方式计算出的实际支出总额和应纳个税金额完全不一致。这些不同方法的采用、不同的支出金额和不同的应纳个税金额缘于《办法》中计税要求与新个税法条款不一致造成的。作为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单位,在新个税法基础上执行《办法》中相关条款,不仅无法实现计算方法的统一和个税的准确扣缴,人为增加无效工作量,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应纳个税计算的错误和混乱。

(三)影响单位工资薪金的及时准确发放和个税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个税代扣代缴实际操作过程中,个税经办单位在向税务部门实际申报缴纳本单位相关个税之前,通常需先由个税经办人员将相关工资薪金和代扣个税数据通过国家税务部门网上电子税务系统进行网上上传,并经过税务部门个税系统验证相符后,再进行相应的申报上交工作。由于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过程中方法差异造成的本单位代扣代缴数据与税务部门电子税务系统计算出来的数据存在差异,为解决这个问题,个税经办人员常常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查找问题,厘清并调整相应差异以与税务部门电子税务申报系统保持一致,这不仅常常影响相关工资薪金的正常及时准确发放,还常常影响个税申报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影响专家和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专家的积极性

事实上,在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过程中,一方面绝大部分专家也知道《办法》要求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税后发放的规定;而另一方面,由于个税法的改革和个人全年综合收入的动态变化,财务部门根本就无法按《办法》要求进行税后发放。由于不同单位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时相应个税计算方式的不同,这也直接导致绝大部分专家在签字领取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时既不清楚该项咨询劳务费是不是已经计算缴纳了个税,也不清楚自己究竟缴纳了多少个税,或是在年底个税清算时还需补交税款或者退还税款、年底补(退)税与哪一项收入相关,有些专家甚至被收了个税滞纳金,财务部门也花了不少时间去解释和沟通。这不仅仅影响了专家和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家的积极性。

二、关于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科研经费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相关制度或

办法个税涉税条款的清理和检查根据《立法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国家法律文件,其法律效力优于部门条款。而《办法》由财政部制定,属于管理办法,是一种管理规定,通常用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特殊活动的一种规章制度,它具有法律的效力,但它是根据相应的宪法和法律条款制定的,是一种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从属于法律,在办理相关的涉税业务中必须遵守个税法相关规定。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现行相关管理制度中涉税条款的清理和检查,防止部门管理制度(办法)条款与个税法条款不相符或冲突的情况出现。

(二)尽快修订现行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实现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条款与个税法同步

在清理检查相关文件涉税条款的同时,建议财政部要尽快对《办法》中的个税涉税条款修正,促进各单位政策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比如,将《办法》第六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1500—2400元/人天(税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900—1500元/人天(税后)”修改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1500—2400元/人天(税前);其他专业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900—1500元/人天(税前)”。同时将第十三条“专家咨询费的发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调整为“专家咨询费的发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入个人年度综合所得计税”,将专家咨询费等劳务费纳税由单位代扣代缴调整为由纳税人通过个税APP自行申报,年终自行进行年度汇算清缴。这样调整后,既符合当前个税管理规定,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三)因地因时,动态调整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

在修改完善《办法》中关于专家咨询费发放管理办法的同时,为切实提高科研工作者积极性,促进国家科研事业发展,建议可以动态调整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比如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统计数据分析,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指标和综合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定期将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与国民经济相关指标进行关联并动态调整,以此促进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的使用绩效,促进专家积极性和工作质量的提升。这更符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也符合人们对自己劳动付出和回报的合理期望,更有利于推动科研及财务工作绩效的有效提升。

(四)加强和推进个税信息化建设,将单位工资薪金及

劳务费管理等全面纳入个税APP办理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个人所得税APP,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引入个税管理,极大地方便了自然人个税相关事项的办理。但是,对于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这三部分目前依然采用劳务费个税计税方式,发放时由个税代扣代缴单位先行按劳务费计税后年底再进行汇算清缴。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员迄今也不清楚这三项收入相关的个税是怎么计算和扣缴的。因此,为全面、及时、准确反映个人各项综合所得计税及扣缴的详细情况,可以对个税APP功能进行深化和完善。一方面通过以制度或规范的方式要求个人综合所得必须在全国统一的电子税务平台上及时全额申报后发放;同时,在保证系统和数据安全保密前提下,税务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接口的方式,将单位财务个税管理进行对接。对接完成后通过数据验证、权限许可、IP加MASK地址绑定等安全管控方式,将单位工资薪金及劳务发放管理、个人数据查询、个人银行卡与个税APP关联并进行数据共享,并通过发送信息到个人移动端进行提醒、操作和展示,这样做可能会显得更简单、方便和容易理解。

三、结语

国家财税法律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其他相关联的制度和规定必须同步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否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理解和执行问题。新个税法的颁布实施,类似《办法》中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条款也应同时予以修改和调整,尽快完善专家咨询费发放制度,建立起科学、全面、有效的科研劳务费发放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办事效率和科研项目管理绩效,促进科研项目实施单位理顺机制,服务科研事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S].财科教[2017]128号.

[2]李文梅.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的成因分析及应对[J].商业会计,2020,(15).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7

两套个人所得税系统并存

美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可以说是两套系

统并存,除了常规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系统外,还有一套针对高收入纳税人的特殊税制系统,即“可选择最低限度税”(AMT)。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时,要按常规系统和AMT分别计算出全年应纳税额,然后取二者中的大者作为其当年实际需要申报缴纳的应纳税额,若AMT应纳税额大,则需按AMT缴纳个人所得税。

AMT制度始行于1969年,当年美国有155名调整后的总收入超过20万美元(相当于2004年的120万美元)的巨富利用税法漏洞,没有缴纳一分钱的税款,美国国会由此出台了AMT制度,以使这部分人纳税。AMT的计税方法为:常规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税收优惠项目、个人和赡养人口扣除、标准扣除与分项扣除二者中的大者三项之和是可选择最低限度税应税所得,现行AMT制度实行两级累进税率,即26%和28%。由于AMT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其扣除额不按物价指数逐年调整,使AMT制度已偏离了专门针对巨富征税的初衷,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需按AMT缴税。去年美国有4%的纳税人按AMT缴税,据估计到2010年将有20%的纳税人需按此缴税。由于AMT制度的复杂怪异,极有可能在美国新一轮税改中被废除。

不设统一的起征点

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5种申报状态,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

纳税人根据各自不同的申报状态和个人情况,计算出起征点。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为:纳税人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总和扣减各种免税收入得出总收入,总收入扣减各种经营类扣除得出调整后的总收入(AGI),AGI扣减各种个人费用类扣除得出应税所得额。然后按申报状态和相应的税率表计算出总的应纳税额,再从中扣减各种税收抵免计算出应纳税额。

扣除和抵免项目人性化

美国个人所得税中的总收入包括:提供服务的酬金,如工资/薪金、佣金、奖金、小费等,企业经营所得(从独资、合伙企业或S型公司分得的收益),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所得,养老金和各种保险年金收入,各种偶然所得等15项。各种免税收入包括:礼品和遗产收入,特定的奖学金,伤病补偿费,州或市政府债券利息所得等13项。经营类扣除包括:企业经营允许列支的成本费用,个人退休计划及医疗储蓄账户的个人缴付部分,缴付自我雇佣税的50%部分,变换工作的搬家费用,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支出,教育贷款利息支出,高等教育(含继续教育)费用支出等16项。

个人费用类扣除主要用于弥补家庭的生活费用支出,其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此项扣除为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二者中的大者与个人和赡养人口扣除之和。分项扣除包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超过AGI的7.5%的部分,州和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购买自用住宅的贷款利息支出(只限2套),慈善捐助支出,保险不赔付的家庭财产意外及被盗损失超过AGI的10%部分,其他各种杂项支出超过AGI的2%部分,其中包含个人职业发展费用如购买专业书籍、职业培训费等7项。这些扣除考虑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

标准扣除因纳税申报状态不同而不同,2004年单身申报的标准扣除为48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或丧偶家庭申报的标准扣除为9700美元,夫妻单独申报为每人4850美元,户主申报为7150美元。在标准扣除中也体现人性化,如有赡养人口,则每名赡养人口扣除800美元;已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则可再增加年扣除额950美元或1900美元;未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则可增加年扣除额1200美元或2400美元。

个人税收抵免包括可退税抵免和不可退税抵免,可退税抵免指当税收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不但无需缴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退税;不可退税抵免指当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无需缴税,但没有任何退税。可退税抵免项目包括:抚养孩子抵免,2004年为每个孩子1000美元;勤劳所得税收抵免,该项抵免随纳税人工资的高低、申报状态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但若纳税人年红利、利息、租金和财产转让所得等资本性收入超过2650美元,则不享受此项抵免。不可退税抵免主要有:托儿费抵免,2004年每个孩子3000美元;收养孩子费用抵免,去年为每个孩子10390美元;高教奖学金抵免,每个学生1500美元;终身学习抵免,每个纳税人最高2000美元;老年与残疾抵免、个人退休储蓄抵免和外国税收抵免等。以上各项扣除和抵免额每年均按物价指数调整。

这样,按照简便的方法,假设纳税人没有经营类扣除,而且都使用标准扣除,则2004年美国个税的起征点最低为:单身申报79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带1个孩子)19800美元,丧偶家庭申报(丧偶带1个孩子)16700美元,户主申报(离婚未再婚带1个孩子)14150美元,夫妻单独申报(一方带1个孩子)11850美元。

充分体现量能征税原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个人所得税APP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次个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居民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以下简称“个税汇算清缴”)。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于2018年12月31日上线了个人所得税APP,用于进行个税汇算清缴。该APP在贯彻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提高税收治理能力、提升税收遵从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得到广泛使用。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在数字税务背景下,如何完善和优化汇算清缴系统,满足广大汇算清缴者的需求,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以个人所得税APP在实践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个税汇算清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个税汇算清缴的优化措施,促进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贯彻落实,提升税收治理能力与税收遵从度。

二、个税年度汇算清缴概述

1.概念

个税年度汇算清缴是指纳税年度结束后,居民个人(以下称为“纳税人”)用四项综合所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减除年费用6万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以及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以下简称“捐赠”)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综合所得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计算年度最终应纳税额;再减去年度已预缴税额,对预缴税款进行全年汇算,实行多退少补的过程。汇算清缴时间为取得相关收入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

2.计算公式

退(补)税额=[(综合所得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捐赠)×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年度内已预缴税额。综合所得=工资薪金收入+劳务报酬收入×(120%)+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20%)+稿酬收入×(120%)×70%其他免税收入。专项扣除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项目。捐赠指纳税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

3.办理渠道

纳税人可通过三种渠道办理年度汇算,即网络办理、邮寄办理、税务大厅办理。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办税是最高效、快捷的办理渠道,是纳税人优先选择的汇算办理渠道,尤其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部分纳税人由于不方便使用网络,税务局提供了邮寄申报表的办理渠道。还有一部分纳税人,既不方便使用网络,也不方便使用邮寄渠道,可以选择到税务大厅办理。

三、个税汇算清缴的问卷调查分析

1.问卷调查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文设计调查问卷时,采用了技术接受模型中的一些变量因素。Davis等人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AM),主要解释用户如何接受和使用一项技术的问题。TAM包含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等构面。外部变量是一些可测的因素,本研究根据技术任务与使用者的情境,在技术接受模型中引入服务质量因素。感知易用性是用户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感知操作的容易程度;感知有用性是用户相信使用某种特定系统,能提升自身工作表现的程度。龚良、张蕾(2019)指出,为满足客户的需求,服务质量要有适应客户需求的服务内容、环境空间,以及服务者对客户的响应能力,这几项指标也应当用于评判个人所得税APP汇算清缴系统的服务质量。其中,服务内容包括汇算清缴者的四项综合所得、专项附加扣除、捐赠等基本信息的预填申报数据服务,退补税款及时性,计算申报方便准确性等;服务环境空间包括APP的启动、智慧程度等;响应能力是指汇算清缴者遇到困难时,技术支持方、税务部门或代扣代缴单位能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何晴、郭捷(2019)专注于研究纳税服务、纳税人满意度与税收遵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是促进税收遵从的重要路径。樊勇、李昊楠(2020)分析了纳税服务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纳税服务质量提升能带来税收优惠享受程度的变化。谷成、孙璐(2017)同样探索了税务服务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认为在税务征管中纳税人就是接受服务的客户,完善税收服务质量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税收遵从水平的基本要求。

2.问卷调查样本及数据来源

选取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使用过个人所得税APP的用户作为调查对象,收回调查问卷616份,删除1份数据缺失问卷后,有效问卷615份。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西北地区常住总人口10352.78万人,按照Thesurveysystem样本数计算,在95%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需要384份样本,有效样本足够统计所需。

3.变量选择

本文围绕服务质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3个构面展开,每个构面分解为3~5个具体观测变量,观测变量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问卷采用7级量表设计,“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4.调查数据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了各构面平均数的计算,以便对各题项的集中程度进行描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个税汇算清缴面临的风险问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各题项平均数在5.086~5.385之间。说明个税汇算清缴者对个人所得税APP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方便快捷等方面,具有极大认同;但是,平均数离最高分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说明个人所得税APP汇算渠道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定的风险问题。

1.影响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1)为减轻纳税人负担,持续释放税收改革红利,对年收入低于12万元、补税款不足400元的中低收入纳税人,免除年度汇算义务。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4号和94号,分别界定了需要汇算清缴的纳税人范围和不需要汇算清缴的纳税人范围,但是一些纳税人仍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不需要补税,应享受税收红利的纳税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补了税;需要退税以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放弃了退税。(2)根据全年一次性奖金优惠政策,工资薪金中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单独计税。如果选择单独计税,不在汇算清缴的范围内;也可以选择并入年度综合所得进行纳税。个税年度汇算时,纳税人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需要单独计税,或者计入全年综合所得进行年度汇算清缴。(3)纳税人发生的大病医疗支出、捐赠支出、商业保险支出等费用扣除项,纳税人由于对APP界面不熟悉,对相关政策不了解,遗漏申报这些扣除项,放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影响税收遵从度

(1)个人所得税APP系统中,只是预填了四项综合所得的数据,而且只有进入税务收入系统的四项综合所得。纳税人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取得的收入,游离于预填数据之外,只能通过手工增加,可能出现漏填现象。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渠道的收入已成为纳税人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税务部门与纳税人掌握的信息不一致,即使纳税人漏税,税务部门也无法监控。(2)纳税人不认真学习个税汇算清缴知识,错误地认为纳税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情,平时税额已由单位代扣代缴,自己不需要汇算清缴。另外,部分纳税人在注册个人所得税APP时,在纳税方式上没有选择单位代扣代缴,而是选择自行申报,汇算清缴时自己又未申报。(3)个人所得税APP非智慧化,部分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无法胜任汇算清缴工作,当纳税人遇到特殊问题时,不能及时提供帮助。APP使用者比较关注税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当纳税人遇到困难时,税务部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会对他们的汇算清缴造成影响。不易操作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给纳税人造成不好的汇算清缴体验,导致一部分纳税人放弃汇算清缴。

3.影响纳税人信用

2020年个税汇算清缴时,只有工资薪金收入具有预填数据,其他项目通过手动处理后才会出现预填数据。当年,部分具有其他项目收入的纳税人,汇算清缴时就没有将其他项目收入纳入综合汇算,导致汇算清缴金额计算错误。2021年,通过改进系统,个税汇算清缴时实现了四项综合收入数据的全部预填功能。但是仍然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捐赠及其他扣除项的预填数。个人所得税APP的使用者,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税务知识,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存在难度。如果纳税人对专项附加扣除理解有误,可能导致申报数据有误,多申报退税。比如,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父母双方都扣除,而不是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或经约定后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对于学历教育,父母与本人同时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扣除非首套;同时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国家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需要做好纳税信用管理,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享受税收红利。但是,由于个税汇算清缴方式不完善,纳税人只要申报就能扣除,在预缴环节就能享受,证明材料自行留存,税务机关事后抽查。税务部门由于汇算清缴工作量大、人员少,往往事后没有及时进行税务稽查,导致纳税人错误地申请退税,影响了纳税人的个人信用。

4.税务人员的任务量大

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排查,统计出应补税还未补税,应退税还未退税的人员名单,联系他们所在单位通知本人;在个税汇算清缴即将结束时,对于个税汇算清缴疑点较多,需要汇算清缴但没有汇算清缴人数较多的单位,发放通知和实地走访。代扣代缴单位配合税务部门多次催缴,耗时耗力。因此,需要对个人所得税APP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把税务人员从烦琐的、重复的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用于解决税务治理问题。

五、个税汇算清缴的优化措施

1.打造智慧化的个人所得税

APP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各题项的平均分值在5分多,说明个人所得税APP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服务质量方面还不够智能化、智慧化。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开启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改造,最终形成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汇算清缴方式。在智慧化税务引领下,进一步实现自动算税,提高办理准确度,防范化解风险,提升纳税遵从度,推进国家税收治理。(1)从感知有用性角度,及时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的申报需求,精准地服务纳税人。全面梳理个税汇算清缴申报中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提示提醒功能,引导纳税人准确填报。比如,对于备查资料,在系统中设置上传功能,方便税务部门审核时发现风险点。针对全年一次性奖金,是单独计税最优,还是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最优,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系统自动计算最优方案,自动识别并告知纳税人。(2)从感知易用性角度,重点解决纳税人执行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智慧化建设,使纳税人不需要具备专业的税务知识,就可以轻松完成个税年度汇算清缴。比如,针对纳税人不清楚是否需要进行年度汇算清缴,通过系统自动筛选,就可以判断纳税人是否需要进行年度汇算清缴,并在登录界面后进行提示。对于需要汇算清缴的纳税人,把晦涩难懂的政策法规变成通俗易懂的提示语,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增加提醒语,引导汇算清缴者按照提示语操作,回避相关风险。(3)从服务质量角度,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智慧化建设,基于目前四项综合所得的预填功能,进一步实现专项附加扣除、捐赠和商业保险等扣除项的全部预填,逐步实现汇算清缴信息全部通过系统自动提取、自动计算、自动生成,纳税人只需要进行确认或修正信息,然后直接提交,提高纳税人汇算清缴的准确性和遵从度。通过对所有数据设置预填功能模块,能够为纳税人减少风险、节省时间,减轻纳税人的汇算清缴负担。

2.提高税务部门的个税汇算清缴管理水平

调查问卷中的服务质量角度,题项“当使用个人所得税APP出现困难时,相关部门能及时帮助解决”的平均分值5.086分,这项分值最低,说明税务部门业务人员的回应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应该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汇算清缴问题,并整理出解决方案;当纳税人在汇算清缴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税务部门业务人员针对相关提问,能够迅速回应,精准回答,提高咨询解答的准确率,使纳税人感觉汇算清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进而增强个税汇算清缴者的体验感。同时,加强宣传指导,借助小视频、问答手册等形式,帮助纳税人提高汇算清缴操作技能。另外,软件公司要不断提升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及时解决纳税人在汇算清缴过程中遇到的信息系统、业务操作等问题,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同时,税务部门可以激励员工发挥优势,确保个税汇算清缴系统使用者能够顺利地完成汇算清缴工作,并且让纳税人真正能感受到个人所得税APP提高了汇算清缴申报的效率。

3.增加税收不遵从成本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9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税制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已有40余年,随着经济的增长,个税起征点从800元到现在的00元人民币,并且经过多次改革,个税日益增长,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得到了完善。最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是在8年8月审议通过,并于次年1月开始实施。这次修改也是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向低收入者靠近,在调整了起征点的同时,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让不少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减少了一定的赋税压力,提升了个人实际收入,缩小了社会的贫困差距,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幸福指数也随之提升。但是,在修改后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并且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妥善地解决。

一、新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1.居民对于纳税的意识还较为薄弱,不利于有关部门工作的开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来源也跟着提升,但由于目前个税的申报方式大多是以代缴的形式进行,人们和税务机关接触的时间较少,导致对纳税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也没有自觉纳税的意识,因此有部分人员在多处取得收入,且有可能是来源于不同地区,居民对于这部分收入并未及时的纳税,导致漏税现象的出现。再则由于信息化共享在我国还不够完善,信息跨地区传递存在着信息差,导致税务机关在信息获取及个税征管上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税务机关工作较为繁杂,税收信息难以进行验证,导致征管漏洞的增大,这就需要加强企业之间的监管,增加与工商、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以缩小不对称的信息差,保障个税能够更好地执行,从而起到其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1]。2.新个人所得税的修改更多是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纳税的整体情况,而忽视了部分创业、再就业人员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并鼓励毕业生及下岗人员进行创业或再就业,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但在政策上却没有给予合理的调整及支持,使得这部分人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就当前调整的征税点来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纳税人的压力,使得纳税金额减少,但就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言,00元作为征税点依旧没能达到纳税人内心的标准,使得收入差距、社会公平并未真正体现出来,对于个税的减免政策来说,涵盖的范围还有待调整。3.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还有待调整,并且在这些扣除项中还存在着举证难现象8年第七次修改的新个人所得税中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其中涵盖了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问题,让居民享受到了一定的福利,但附加扣除项目也是日常生活中给大部分人群带去压力的主要部分,对此,新个税的减税力度还有待提高。当然,专项扣除还存在着其他问题,如:地区之间发展情况、不同家庭与地区之间的差异问题等,地区收入不同,但扣除标准相同是否合理,并且不同家庭结构、消费支出等差异,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是否能够针对性地调整专项扣除标准等。除此之外,目前个税是通过代缴、个人线上申报,根据纳税人自身家庭情况进行填报,并要求其对信息的准确性负责,但对于项目的扣除问题却存在着举证难的现象。例如: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上,夫妻双方在分配上的比例问题该如何界定,多子女赡养父母的分配问题,每个家庭中会存在着收入差异,有的收入低,未达到起征点,有的收入高并超过了起征点的,通过运用政策指定分摊享受了政策优惠,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让不少人打着法律的擦边球享受着福利。

二、解决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居民纳税意识,逐步完善现有制度及信息化征管机制,有序开展税务机关工作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年为单位,通过公司代缴代扣为主要方式,个人自主申报为辅进行开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自主申报人数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多样化的资本投入,贫富差距也逐年明显,对此完善现有的纳税体系,提升居民的纳税意识,成了当下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借鉴他国先进的管理制度来促进我国税务制度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借鉴马来西亚税务制度中的汇算清缴制度,这不仅可以解决税收规避的问题,还能够实现纳税收入的平衡、税负平衡问题[2]。当然,还可以针对信息差问题,建立第三方信息提供的税收机制。一方面可以避免居民从多处取得收入未及时进行纳税的情况;另一方面让征税管理机构能够透明化,让居民能够更多地接触到纳税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居民纳税的意识及主动纳税的觉悟。为了完善征税信息系统,可以将其与信用体系挂钩。征管信息是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并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及资源共享,提升信息处理分析的效率。为了更好地约束纳税人完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同公安部门、银行等进行资源共享,以获取更完善的财务信息及信用信息,使得税收能够更好地执行,让税务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2.调整国家相应政策,处理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与个税之间的问题根据世界各地征税的经验可以看出,当优惠政策减少时,在税收管理方面就会趋于简单化,并且更加的方便,因此我国可以在税收方面减少一定的优惠政策,针对免税、减税方面可以一视同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成本,同时也可以让偷税漏税方面得到改善,特别是对于外籍人员而言,取得的补贴、红利实行免税,这对于我国居民来说缺失公平[3]。另外,我国面临着人口老年化问题,这是不可逆现象,对此,在该问题的高峰期来临前,我们需要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个税调整,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延迟退休年龄是单方面影响个税,能让劳动力下降对于税收的增长呈消减作用,但为了更好促进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迎合老年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地调整个税政策。当然,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执行离不开税务机关的宣传工作,为了个税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税务机关应该通过灵活的方式将税法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通过短视频、进社区、进课堂、发表趣文等,让税法从小抓起,让全民了解税法,从而让大家能够树立主动纳税的意识。除了宣传工作外,税务机关还需要加强自身监督及大众监管,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让漏税现象逐渐减少,从而调解贫富之间的差距。3.根据国内实际情况逐步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并且按照地区经济进行分别划定起征点,调整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目前,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工资、奖金等综合所得,但对于另一部分靠房屋租赁、股息等为主要收益来源的人群来说,个人所得并没有得到合理划分,因此,他们可以打税法的擦边球。并且我国居民家庭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子女教育费用的扣除每年的标准为1.2万,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相对较好,但是目前国家鼓励二胎,部分家庭有两个子女,但是抵扣费用不变,无形中还是给予这些家庭一定的压力,因此建议在抵扣费用时,能适当根据家庭孩子的数量及年龄进行考虑,扩大抵扣的范围,减少纳税人的经济压力。当然,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每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北上广深的人均收入和消费大多比西南地区的高,且压力也较大,个税实行“一刀砍”,实行同样的起征点,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员来说,当地的消费水平也较高,可能当地日常基本开销都超过了00这个数字,给当地的居民带去了巨大的赋税压力。因此,在起征点、抵扣标准等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近几年的经济情况进行划分,杜绝“一刀砍”的现象,适当地调整地区之间的差异。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综合素质和收入大幅度提升,推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更加容易,同时也使个税得到发展,个税制度的完善可以减少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压力,并让税收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当然,在居民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时,也需要将税法进行普及,让纳税人能够更加了解税法,并拥有自觉遵守税法的意识,从而促进税法的执行,使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春艳.对个人所得税新政策的思考[J].纳税,1,15(6):-14.

[2]肖俊斌,孟雅枫.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探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5(1):117-120.

个税申报制度范文篇10

[摘要]现行个税分项计征不合理,按月计征不科学,税前扣除项目不公平,公民纳税意识薄弱以及个税法操作性差等。为此,应完善个税立法,建立统一的个人银行账户加强对个税的监管,完善个税法律机制。

[关键词]个税管理;改革;完善;个税法制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律既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又要与国际个人所得税法大趋势保持一致。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后,国际间人员往来频繁,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不适应国民待遇原则,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引进。改革个人所得税应结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加快与国际主流税制接轨。

一、当前个税征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个人所得税法律体系不完善

税收执法受地方政府机关影响。税收法律是行政执法为主的法律,有的地方以发展地方经济和吸引人才为借口,擅自越权颁行一些违反国家统一税法精神的优惠政策,如私自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额或擅自扩大免税项目;一些地方政府“默许”足球俱乐部按“自定”税率征税,使国家税收流失。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计征亟待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表现为有的应征的税收不起来,只管住了工薪阶层,使之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要群体(占个人所得税征收总额70%以上),这除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纳税意识较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薪收入较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制,逃税可能性少。正如钱晟教授所言:“第一,新生贵族的分配渠道不规范,很多隐性收入、灰色收入不为人知,更谈不上纳税;第二,现金交易普遍,存款实名制提供了征税的前提条件,但是征税机关又无权查,这是银行法的规定;第三,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存在。”鉴于此,个税征收方式应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对工资以外的收入加强个人申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个人所得税按月为计征不科学。有的人收入具有季节性,如有的本月收入较多但下月可能失业没有任何收入;有的上半年有收入但下半年收入少甚至没有收入。再如一本专著出版,可能耗费作者若干年甚至毕生精力,一旦出版则应在当月纳税。显然按取得收入月来计征个人所得税既不公平又不科学。加拿大国的做法可以借鉴:有固定收入的员工,从工薪支票中扣除个人所得税,年底向政府申报纳税并清算,多退少补;个体经营及经商的人士每年分四次向政府交纳个人所得税,年终清算多退少补。

税前扣除标准扣除项目不公平。一是国内外居民税前扣除适用不同标准:国内居民税前扣除额人民币800元;而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在国内居民扣除基础上再扣除人民币3200元。“入世”后的中国,税收也应当按WTO规则体系和国际惯例进行调整,促进税收公平、公正,消除现行国内外居民纳税的不平等性。二是国内居民税前固定扣除人民币800元。这是表面公平而事实上的不公平。首先,它没有考虑物价波动,如90年代初的物价与90年代未的物价显然不同,而税前扣除额却不变;其次,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及消费状况和纳税人的实际赡养人口与负担状况等。

(二)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纳税光荣”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当多的人,当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纳税光荣”,一旦应缴纳税款时,心里总不高兴,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逃税。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订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权、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工薪收入者逃税几乎不可能(不是不想逃税),他们没有前述的权利和经济实力支付逃税费用,且工资薪金收入基本上是单位代扣代缴,逃税无门。

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则性、概括性过强,可操作性不足,给逃税者可乘之机。个人所得税是普遍税,以大税基,低税负为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是收益税,所有收益者都是应纳税人。要鼓励公民致富,使绝大多数的公民都具有实际纳税条件。破除个人所得税是少数高收入者专有税的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纳税意识和爱国觉悟。个人所得税法要充分注意中国地域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国家控制统一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权,防止富的地方有税不征,穷的地方横征暴敛。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收入者实行加成征税,逐步开征赠与税、遗产税。公民的纳税意识培养既要讲自觉,又要讲处罚,二者结合才能奏效。税收征管中,税务征管人员应当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增强为纳税人服务意识。应当相信纳税人的基本觉悟,相信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主动缴纳税款,充分尊重和保障纳税人国家主人身份;税务机关及其税务征管人员又是国家代表者,应当采取一定形式对纳税人进行抽查,接受群众举报,对那些偷逃税行为给予从重处罚,通过新闻媒体暴光,以教育广大公民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税收不被流失。

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古时已有的“苛捐杂税”之说,是对税收的对抗情绪的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缴纳捐税是满足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只知服从官管,不知遵守法律是法制意识薄弱的表现。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者必履行义务,履行义务者就有权享有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可以相信,解决纳税义务者的权利后,其纳税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其佐证是,计划经济时国债发行量不大,但还得层层动员,分派任务,发动党团员干部带头才得以完成;而今国债发行量大增,然,仅按正常债券发行方式发行,即受到公民的积极认购。因此扩大纳税人的知情权,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使纳税人真实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不仅征税过程清楚,而且税款流向也明白,使纳税人的纳税抵触情绪消除。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

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纳税,是作为国家主人的条件和应尽之责,只有国家主人才有资格对国家财政开支、预决算等国家事务进行有效监督。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征管首要问题是明确纳税人的收入。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工薪收入者就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其次,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与扣除标准有待完善。这既是个人所得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相邻法律密切联系,如何使个人所得税更科学合理又不违背法律精神,是既难又重要的事。可以参考企业所得税征管法,确定税前扣除项目,纳税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项目可扣除,根据我国国情确定扣除标准,以年度为一个计算纳税期间,计划预缴,年终后结算,多退少补。

二、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机制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立法,促进个人所得税法制化。国家控制个人所得税法的统一制定权,维护税法的统一性。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差别也大,因此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税法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的自主权,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征管办法,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征管的积极性。其次征税额度既要稳定又要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扣除标准、税率等应当法定,并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世界各国普遍趋势是降低税率,吸引资金和劳动力,以扩大税基,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降低税负是刺激经济发展,为国聚财的有效之举。关于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经济,按劳分配是主渠道。鼓励诚实劳动,勤劳致富。我国工资薪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率5%~45%,其边际税负高于半劳动型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5%~35%,而非劳动所得的利息税率仅20%,与国家分配原则相悖。

目前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税法不够完善的今天,人们在利益驱动下,极易设法逃税。加之提供劳务者与接受劳务的单位之间有着特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代扣代缴也难于如实实现。笔者认为,应将这两类所得纳入统一的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对月收入4万元以上者甚少,即个人所得税率第五级至第九级税率设置实际意义不大,

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规定一个统一的比例税率。应当看到,“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世界各国所得税法改革的共同趋势。1981年起,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从11%~50%的15级改为15%和28%两级。加拿大《1987年税制改革白皮书》对各种税及其税率、税基等进行合理的全面的改革,不但拓宽税基,而且降低了税率,其目的在于税制的公平性,竞争性,简明性,协调性,可靠性。1987年9月,日本议会通过了税制改革立法案,个人所得税率由10.5%~70%的15级累进制降到1988年度的10%~50%的6级累进制,此次税制改革以公平、公正、简化为原则。个人所得税税负沉重,不利于私人储蓄和提高私人的购买力,从而不利于国内的资金积累和扩大国内市场。各国实践证明,高税率不一定有高收入,反而可能诱使纳税人逃避税收,阻碍经济增长。

(二)政府应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调控。对高收入者如何纳入个人所得税监管,无疑是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中必须注意的。建立个人终身税务号码(与身份证编号类似),加强银行功能,减少经济生活中的现金流量,发展信用卡业务,个人消费原则上采用信用卡结算。加强税务机关的监督机制。监督既包含对纳税人的监督,也包含对税务执法监督。既要使税务人员有职有权,又要职权法定,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不越权,不失职,不自行设置权利或免除义务。

税务机关应当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税收征管方面,第一是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建立以纳税人身份证号为据的纳税编码,以法律形式规定当期收入或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以便全面掌握个人收入及财产状。第二,改革金融体制,严格控制现金流通,将个人收入纳入通过银行结算,控制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第三,规定纳税人、支付单位和银行三方税务申报制度,凡达到纳税标准的必须申报纳税。第四,建立用人单位对个人支付的明细表制度并定期向税务机关申报,以便对纳税监督。第五,加强税务稽查和对违反税法的处罚,要在全社会公民中逐步形成遵守税法与遵守刑法等法律同等重要、同等约束力的思想。

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颁布起,就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每月所得额的扣除基数为人民币800元。1999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时仍维持这一扣除基数。然而,我国公民的收入水平却有显著提高,我国物价指数也显著提高。法律条文仍坚持这一扣除基数,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也有影响。不能很好反映和规范社会经济现象。有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扣除基数,使税法的严肃性受到损害。为此建议根据当前经济状况,国家提高扣除基数,防止各地各行其是,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财政与税务[J].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