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5:18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1

[关键词]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财税优惠;补贴测算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根据我国老龄人口的数据,我国已毫无疑问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同时,鉴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不够成熟,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险三大支柱发展不均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因其国际推行的普遍性,对投保人和保险企业的激励性,对国家和社会的可行性,而成为我国缓解养老问题的明智之选,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实质上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的个人一定的税收优惠,以达到鼓励大众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的政策目标。早在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金融30条”就提出要给予养老保险相关政策优惠;2014年“新国十条”的颁布再一次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予以了强调;2016年3月五部委下发的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文件也重点突出要加快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

事实上,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推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试点是否具有可行性则有待探讨。纵观学者们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大体可分为4个方面。第一,基于社会层面而言,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社会潜在的养老需求比较大。第二,基于政策和财政收入层面而言,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促进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同时,通过学者们对不同地区进行的实证分析可知,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影响并不大。第三,基于企业层面而言,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推行会极大地带动保险公司保费的增长,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年金的负担。第四,基于个人层面而言,个人可从税收优惠政策中获得可观的收益。基于理性人的假设,选择投保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其他的可行性评估思路。刘美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微观视角包括多数学者探讨的个人、企业、政府的成本收益,而宏观视角则主要是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张晶同多数学者一样从三个方面入手,但其将视角转向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保险需求、政府税收、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影响。而潘慧则利用生命周期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税优政策对居民工作期和退休期效用的影响效果,同时也得出了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推行会提高整个生命周期总效用水平的结论。

总体而言,学者们对可行性的研究大多处于定性层面,定量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若要切实推进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对政府、保险企业、个人3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评估是不可或缺的。对此,本文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财税优惠额度予以测算,并从政府、保险企业、个人3个层面定量评估在四川省推行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以期能加快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西部地区落实。当然,此处之所以选择四川省作为评估地区,原因在于东、中部地区的试点研究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需要国家的税优政策支持,以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二、财税优惠模式选择

(一)基于税收优惠模式视角的商业养老保险分析

税收优惠模式以不同的征税对象、征税时点为标准可以划分为3种模式:延税模式(EET、ETE、ETT)、非延税模式(TIE、TET、TEE)、特殊模式(EEE、TIT)。由于EEE(缴费阶段免税,投资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免税)与TTT(缴费阶段征税,投资阶段征税,另取阶段征税)模式的特殊性,一般国家极少会采取这两种形式,因此下文着重对延税模式和非延税模式进行实证上的比较。

设定缴费数值为10000元,参照所得税税率表,假定投保和支取时个人所得税税率都为10%,投资年收益率为10%;同时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对利息的征税税率为20%,投资期限为3年。实证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EET、ETE、TEE、ETr、TIE、TET、TEE这6种模式在相同的前提条件下,ETE模式的优惠幅度最大,但是由于ETE模式仅对投资阶段征税,税收成本过高,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需要在EET以及TEE中进行选择。而EET模式相较于TEE模式,税收的征收在最后的领取环节,一方面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在退休领取时由于收入的减少,通常会出现投保人在领取时对应的个税税率降低或者出现不缴税的情况,这时EET模式下的养老金净收入会高于TEE模式,因此,EET模式的选择可以实现以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福利增进。同时,在实践中大多数国家也选用了该种税收优惠模式,从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模式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如表2所示)。

(二)基于不同国家视角的商业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通过上文对税收优惠模式的分析,本文将基于不同国家的视角选择属于EET模式且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的商业养老保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经过上述比较可知,英国、美国、德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我国应借鉴哪一种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分类税制,不具备完善的个人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而借鉴德国的优惠模式能够保证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在当前的税制下兼具可行性和制度公平性。对于购买该产品设置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两种方式,可以兼顾较高收入人群和较低收入人群。当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收入较低人群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应纳税所得额达不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群体,相应的收入较高群体是指纳税额超过税收起征点的群体。而此处区分较低收人群体和较高收入群体的原因在于,一般情况下较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达不到3500元的税收起征点,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对其不具有激励性。虽然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属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但财税优惠是政府给予全体投保人的一种优惠,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性。因此,需要将较低收入群体和较高收入群体予以区分,单独针对较低收入群体采取直接补贴政策,便于较低收入群体也能从中受益,从而落实鼓励大众投保的政策目标。因此,本文认为我国比较适合借鉴德国模式,采用税收优惠与政府直接补贴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上文基于税收优惠模式视角和不同国家视角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模式的比较分析,可看出我国应借鉴EET的个税递延模式。并且在借鉴EET的个税递延模式的同时总结德国私人养老计划的经验,采取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相结合的形式。

三、四川省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财税优惠额度测算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2

关键词: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1.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基本内涵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有些国家称之为个人养老保险计划,即当个人要购买补充保险时,在缴纳的保险金中,有一部分是要从工资中预先列支,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扣除的部分先不予进行计税,待到保费的给付期时,领取保险的受益人再按照相应的比例补缴“递延”的个人所得税,此种保险是属于典型的个人补充类型的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实质上就是国家给予购买该养老保险产品的个人一个税收优惠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收来拉动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空账问题。

2.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2.1对政府财政收入的绩效贡献

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有一部分是先不计入税里的,等到保费给付时才缴纳,这会引发减少财政收入的错觉,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因为这项公共政策的实施也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参与,保险公司因增加了新业务进而营业额也会增加,就会征收营业税,相应地,营业所得税也会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预期,这项政策的实施可以间接地通过保险公司增加的税款来弥补个税的减少,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2.2对保险公司的绩效贡献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会拓展保险行业的业务量。为什么呢?目前在我国的养老体系中,占主体的是国家基本养老和企业年金养老制度,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占的比例很小。当此业务普及时,个人养老保险是很有效的补充,加之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很大,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势必会得到公众的欢迎,并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增加保险公司的绩效。

2.3对个人的绩效贡献

2.3.1缴费少

由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支付养老金的特点,再相比目前缴纳养老金要交个税,现在只要缴纳养老金即可,所以在资金时间价值下,越往后缴纳税费越会对现在更有利,因为领取养老金时再纳税就相对少很多,使得养老金增多,生活更有保障。

2.3.2体现个人责任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对养老保险的补充,是个人自愿进行的保险,个人在投保时,自缴自用,责任明确。比现有基本养老金及企业年金大部分的缴费进入统筹,个人账户占少数,个人的责任不明确,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具有明显优势。

3.推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3.1缴费上限的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收入不同,每月缴费的金额又会不同,存在较大的争议,因为收入越高,扣除计税的部分就越多,就会引起避税的嫌疑。保费的上限一直是一个待定的话题。

3.2提前领取和恶意退保

由于税延型养老保险是个人自愿进行投保的,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所以避免不了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不得提前领取个人账户资金或是退保。因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3.3重复投保

重复投保是商业保险中常见的问题。因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投保人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所以应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和出台,实现数据和出单系统的对接和税务信息的共享,以确保投保信息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3.4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仍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有可能是以分红险以及万能险为主,并设有保底利率账户价值为交纳的保费以及投资收益。若遇到资本市场波动较为剧烈的情况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收益有可能会低于预期,对未来养老产生一定的影响。

4.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4.1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调节不同群体的养老水平

在制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时,首先,应针对低中高收入群体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低收入人群允许税前列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工资比率可稍高一些,对于高收入人群则应适当降低这一比率,一方面防止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一方面将个税收入损失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其次,应很据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由于女性死亡率低于男性,可考虑适当提高允许其税前列支的工资比率。

4.2产品设计上应具有可行性

产品设计上除了符合个人养老年金业务产品设计要求外,产品性质应为纯养老金产品,产品责任范围应该包括养老保险,基本身故保险和意外身故保险。

4.3规定具体的缴费限额和缴费比例

目前上海市拟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仅仅规定了具体的免税额度,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具体规定缴费的比例限制,但是这个缴费比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的话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太低的话,无法增加个人的购买热情。

4.4政府财政的直接补贴

政府可以对这部分人实行财政的直接补贴,如果收入低于个税起征点的人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个人保费缴费额度达到工资的一定比例或额度时政府进行直接的补贴。这样就扩大了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4.5养老金的领取

关于养老金何时领取的问题,为避免提前领取和恶意退保,必须规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领取。超过规定的年龄没有领取的,应该扣除相应的惩罚金。关于一次能领多少的问题,也应该取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领取方式,分期领取。如果退休人员一次性的全部领取完,可能造成之后的养老生活没有保障,又会给国家的养老保险带来负担。

4.6制定未在职人员的投保政策

对于此类人员,在制定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时,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的投保渠道让这些人员也参保其中,比如可在社区投保,享受该类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福利,保证公平性。

5.结论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对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对于提高我国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空账的压力,减轻国家在养老金支出上的负担与压力。在方案的制定与今后可能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可以在宣传上加大力度,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此政策的各个细节,提高公众对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认知度。政府的监管与政策的调控也是关键,如果政策调整的及时,税收优惠措施激励功能将大大体现,职工的参保积极性无意也会相应的增加,从而提高参保的人群。(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基于税收优惠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 (1).

[2] 许栩.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方案设计公平性问题刍议[J].上海保险, 2011,(2).

[3] 杨燕绥,等. 中国延税型养老储蓄政策的路径选择[J]. 武汉金融,2012,(8) :8-11.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3

“新国十条”提出,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对于商业保险机构运营效率更高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委托保险机构经办,也可以直接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此外,引人关注的另一点是业内呼吁多年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首次对外提出试点实施的时间表,预计2015年将启动。

目标

保险密度2020年达到3500元/人

保险业“新国十条”是自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后,国务院再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明确保险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地位,因此被业内称作 “新国十条”。

“新国十条”公布当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强势,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分别上涨了1.32%、1.77%和1.90%,新华保险领头大涨3.57%。整个保险行业板块上涨1.65%,位列行业板块首位。

“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服务业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

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这两项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143.8元/人,保险深度为2.98%。而在2010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已达2000美元~3000美元/人,保险深度在12%左右,即便从亚洲来看,2009年的平均保险深度也达到了6.1%。

专家认为,这一现状既是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因素在保险业上的显现,也是我国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定位

险企将加速涉足公共服务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国十条”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保险业进行定位。专家认为,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多渗入金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障体系、灾害救助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中。

从“新国十条”关注的重点看,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领域是未来国内保险业主攻的方向。

关于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新国十条”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支持保险机构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以及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

此外,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要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

不仅如此,“新国十条”要求把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实习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作为责任保险发展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因为保险行业覆盖的面太广泛了,每一个时期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对记者表示,比如现在提倡粮食战略,国家就特别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现在环境、食品、医疗等问题突出,国家也就加大了对责任险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十条”鼓励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保险服务,这也为险企拓展了业务空间。

“新国十条”提出,对于商业保险机构运营效率更高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委托保险机构经办,也可以直接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事实上,这一模式在医保领域已有先例。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试点10年来,已经得到了参保农民的认可。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农卫处处长王耀平对记者表示,目前河南省新农合大病医保试点的三个市中,保险公司经办热情比较高,效果也很明显。“保险公司经办新农合和大病医保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行成本,效率更高,利用保险公司现有平台和人员,减轻了政府增设经办机构及人员编制方面的压力。”

据了解,目前已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参与新农合经办。2013年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经办业务覆盖4000万人口,委托管理资金67亿元,保费收入2.5亿元,赔付和补偿3800万人次,赔付和补偿金额60亿元。

焦点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2015年启动试点

“新国十条”中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点是业内呼吁多年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终于落地,首次提出试点实施的时间表,预计2015年将启动。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收入中用于购买商业补充养老保险时,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可延期至提取保险金时再交税。目前普遍是个人收入纳税后才交纳保费。新政策对投保人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有望能拉动个人购买商业养老险的需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秉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养老保险的税收一般体现在三个环节:企业和职工个人向养老保险计划的缴费计税、对养老保险基金取得的投资收入计税、对养老保险计划向退休者支付的养老金计税。如果分别用E(免税)T(征税)表示在这三个环节是否课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可能为典型的EET,与许多发达国家对商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征税模式相同。

陈秉正测算,假设某男性职工张某现年40岁,目前年税前收入2.4万元,以后按每年4%增长,老张的储蓄率为40%,在这部分储蓄中四成被用于养老,老张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如果能给予EET税收优惠,在利率和税率设定条件下,老张购买养老保险,在并没有减少当期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退休后收入(不包括彼时来自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每年增加了1647.2元。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4

【关键词】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建议

一、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影响

(一)对于个人的影响

由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随着物价水平和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我们个人所得税的压力与日俱增,通过税前列支保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人纳税负担,改善生活质量。

为自身的养老风险提供保障,提高老年生活水平。国家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是一种政策上的鼓励,旨在鼓励居民购买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二)对于保险发展的影响

个税的优惠大大提高投保积极性,促进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据测算,以月缴600元保费为例,上海每年至少因此增加34.56亿元。延税金额仅占2011年上海个税的1%左右。推行税收优惠养老保险对于保险公司及整个保险行业来说是新一轮的发展。

扩大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提高我国退休人员收入水平,保障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阻碍

1.产品特征与目前的税法体制相抵触。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补充养老保险补助税前扣除之内。以及其他多个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文件中都表示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2.收入的逆向再分配,加剧贫富差距。由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使得收入高的人反而缴税低,形成收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逆向再分配。我国低收入者可能达不到减税基础,无从享受税收优惠,而对于高收入者,这无疑又是有效的避税工具,不能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养老保障,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3.减少政府税收,冲击税收征管体系。对于老百姓来说,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意味着税收优惠和养老补助,但对于财政部来说,税收收入将会减少。除此之外,成功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与完善高效的税收征管能力密不可分的,如何强化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协调保险公司与政府的职责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4.流动就业人员难以得到保障。由于我国企业年金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高,企业资金雄厚,因此拥有较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建立在企业年金的制度之上,因此流动工作人很难享受到个税递延的优惠,如何有效地为流动工作人员提供基本养老保障成为难题,而他们正是对该保险最为需求的人群。

三、对我国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建议

1.财政收入对于低收入群体进行直接补贴

目前的个税递延型养老险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对现阶段职工个人所得税一定比例或一定额度的免除,为考虑到低收入劳动者的利益问题,不仅未能消除我国贫富收入差距问题,还扩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保险差距,也就是把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到了老年时期的生活。

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切增长速度较高,完全有能力支持个税递延政策的实施,用财政收入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直接补贴,压力也不会很大。

2.建立“中人”的补偿优惠政策

社会基本养老险的“中人”是指在《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后退休的参保人员。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对于在出台前已经参加工作的这部分职工来说受惠程度太低。他们已经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而如果政府不出台相关的“中人”补偿优惠政策,那么这部分人的利益就会直接受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借鉴社保和企业年金中补偿“中人”的具体办法,并结合对“个税递延”方案的情况,在建立对“中人”的补偿优惠政策时,对于选择“减免所得税”政策的劳动者,采取在一定年限内,提高在税前列支保费额度的方式较为合理,即提高他们的免税额度;对于选择“政府直接补贴”的劳动者,应在一定年限内,提高直接补贴额度。但具体的补贴额度和免税额度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确定保费缴纳方式、纳税方式

保费缴纳涉及投保人、保险公司、税务机关等多个主题,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依靠单位代扣代缴,因此投保人所在单位也成为参与主体之一。在目前的制度框架内,为保证延迟的个人所得税收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建议由投保人所在单位统一代扣保费,在保险公司的帮助下收集整理投保人的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和延税信息等。

纳税方式有一次性纳税和分次纳税两种方式,后者使得参保人获得更多的应交税款时间价值,但进队分次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具有可行性,对于一次性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不利,公平性不足。因此,建议参保人进入领取期后,保险公司将相关信息报送主管税务机关,有主管税款机关计算递延税款总额,一次清全部税款。

4.加强监督管理

为保障政府税收收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成为逃税、漏税的工具,税务部门要对参与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参与许可、税务信息核对与计算、征收延迟税金等。为保障投保人选择权、知情权方面年的权益以及养老基金安全性,保险监管部门要对销售过程、产品类型、信息披露、养老基金的资金运用管理、偿付能力等进行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邹鑫.关于我国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8.

[2]郭林林.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12.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5

    王祖继指出,通过延迟纳税的激励政策,可以鼓励社会公众积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养老金,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大大减轻财政负担。国泰君安估算,个税递延商业保险的开展有望释放2000亿元的保费空间。

    “第二,有利于丰富养老保障层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王祖继说,新“国十条”当中明确提出要把商业保险建设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这些政策要落实到位的话,抓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是很重要的措施。

    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承办的一种商业养老年金的保险。社会公众投保这个保险可以享受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税收延迟缴纳的优惠。美国的“401K条款”是美国政府鼓励企业为职工建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计划,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支持个人在有收入的时候建立个人退休养老金,也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

    2009年,国务院在推动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来,要探索发展个税递延的养老保险。从那时候开始,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上海市都做了大量研究。保监会作为主要的政策执行主体,在个税递延的制度安排、产品设计、流程等相关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6

为了因应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所面临的寿命延长风险、扶养比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长期看护需求等问题,我国应采取延长退休年限、延长缴费年限、扩大覆盖面、增加基金收益率、增加财政补贴、将国有企业股份逐步划转给社保体系等措施解决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和缺口补偿问题。从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延长退休年龄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倘若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在几年内成型,将为养老金支付规模带来明显改变,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退休年龄提高后,至2050年养老金收支缺口需要的财政补贴仍然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9%。可见,仅仅实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必须辅之以其他措施。倘若将中央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股份划拨到社保系统账户上,将削弱国家对国有产权股份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另外,养老保障较多考虑养老保障基金的筹措、使用、监管,涉及面过于狭窄,且因养老金的过度缴纳、储存与积累,还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活力和居民投资消费等造成阻碍。因此,急需通过多途径拓宽社会养老功能,而具有补充社会安全网缺口的功能、可分担社保压力的商业保险,特别是年金保险、长期看护保险等应人口老龄化而生的保险商品的创新与发展,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关键。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主要有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其中,年金保险包括递延年金保险和即期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包括长期看护保险和终身医疗保险。递延年金保险和即期年金保险可提供退休生活的经济来源,维持一定生活水平;长期看护保险可提供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的经济保障,终身医疗保险可提供医疗费用负担的终身保障。由于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中最重要的两种退休商品是年金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商品,因此,笔者将以这两种保险商品为例来分析中国目前老龄化社会保险的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1、年金保险

年金保险是个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重要财务契约[1],其产品用来提供老年人口退休后的退休收入,被视为对抗长寿风险的最佳工具。年金保险主要通过长期的财富累积和年金化的设计,在清偿期内将财富以定期给付特定额度的年金方式进行支领,从而分散长寿风险。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著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著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

(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

(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

(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

2、长期看护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

(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

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著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

(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

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

(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

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

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

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

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

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

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

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

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

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

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

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7

关键词:企业年金;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税收优惠;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趋势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55-03

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意见提出:要研究完善促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税收政策,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而2013年12月份,由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颁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号)明确提出:自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采用个所税递延纳税政策。那么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各自的市场表现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本文将进行系统梳理。

一、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总体比较

企业年金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目前市场上,除了企业年金以外,补充养老保险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各类保险机构所销售的商业团体补充养老保险(简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它是以某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成员(可包括成员配偶、子女和父母)为被保险人(不少于5人),保险人用一份保险合同承保,在被保险人生存至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后,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给付养老金的人寿保险。上述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一)从性质和实施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实质上属于一种资产管理类业务,它为了从制度上把资金投资运作与资金存放分开,避免人为风险,采取信托管理方式,设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四大类主体,由各参与主体(主要为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等)共同管理受托资产;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业务属于保险业务,从运营主体来看,商业团体养老保险把所有功能集中于养老保险公司或寿险公司。

(二)从监管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导和推动;而团体养老保险的监管主体为保监会。

(三)从投保人数来看

企业年金需要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才能为职工进行投保,即参与前提是企业已为职工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金;而团体养老保险只要5个人以上的特定团体成员,就可以作为被保险人,由相关单位或团体向保险公司投保。

(四)从灵活性来看

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设计,无论是从缴费方式、保费领取上都较年金更加灵活。缴费方式方面,企业年金是逐年缴纳的,要求企业每年要按年薪的一定比例为员工缴纳年金;团体养老年金则灵活得多,投保人可选择定期、不定期、定额或不定额结合交纳保险费。保费领取方面,企业年金的领取有严格规定,只有当个人退休、出国或者被保险人死亡后,才能领取;而团体养老年金则没有这个规定,投保人也可以选择中途退保,让被保险人提前获得现金奖励(尽管可能由于提前支取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代价)。

(五)从税收优惠上看

目前来看企业年金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颁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号):自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采用递延纳税政策,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目前为止,尚未享受个所税的递延纳税优惠。

由此可见: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监管更加严格;由于采取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资产的投资效益,此外目前还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作为商业保险一种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集资产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尚不具备年金设立条件的中小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需求。

二、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市场情况比较

(一)企业年金市场情况

由上表可见,企业年金规模逐年扩大,2007~2014年期间,参与年金计划的企业数、职工数和基金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57%、13.78%和26.07%。

从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

我们将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与沪深股市投资最具代表的沪深300指数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 2007 ~2014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牛熊转化周期,沪深300指数从2007年初的2041.05起步,八年期间的年平均收益率为7.10%。对比而言,企业年金的同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7.87%[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 2014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EB/OL]. http:///shbxjjjds],收益更高,并且企业年金的收益波动(即投资风险)远比股市投资要小得多。

实现上述高收益、低风险的原因在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年金投资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其中,对于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有限制: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者等于30%)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其中,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直接投资于权证,但因投资股票、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等投资品种而衍生获得的权证,应当在权证上市交易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卖出。这样制度安排的好处是:既能享受股市等风险资产上涨带来的高收益,又防止因涉足比例过多带来的反转风险。此外,投资机构的专业化管理,也提升了企业年金整体的收益水平,跑出了远高于股市的收益率。

(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市场情况

长期以来,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形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企业员工补充养老保险的主要形式。然而自2005年以后,团体年金的保险收入规模急剧萎缩,从2005年的595亿元降至2011年的37亿元;尽管2012年保费规模回升至92亿元,不过2013年保费收入再次下滑至59亿元。

相比企业年金,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不佳,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企业年金发展的大力推动。自2007年起,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两大文件:“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以及“关于对原有企业年金移交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函”(人社厅发[2008]9号),使得相当数量的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被转为了企业年金。文件规定为:原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行业管理的以及企业自行管理的的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下称原有企业年金)进行规范管理,提出应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建立原有企业年金的企业,仍然生产经营并继续缴费的,要按照《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5号)规定,对原有企业年金方案进行修订,原来没有企业年金方案的要重新制定,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择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并签订基金管理合同,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此外,文件还对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处理提出如下意见:企业原来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名义为职工购买的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应当按照劳社部令第20号、第23号和《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的要求予以规范。今后任何机构和单位不得以企业年金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名义销售、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

通过上述的两者市场发展情况比较,我们应该关注到以下的现实。

第一,企业年金尽管发展较快,但是目前规模依旧很小,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截止2014年底,我国仅有7.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占同期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0.50%;2014年底我国A股证券交易总市值约37万亿元,而同期企业年金累计规模仅为7689亿元,相当于A股市值的2.08%。在与一些主要国家进行比较时,这种差距也非常突出,按“企业年金计划成员数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百分比”的指标来看,我国仅为2.41%,不仅远运落后于瑞典(90%)、比利时(55.60%)、英国(47.10%)、美国(46%)等私人养老金市场发达的国家,同时与奥地利(13.90%)、意大利(10.60%)、西班牙(8.70%)和葡萄牙(8.70%)等公共养老金占主体地位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限制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基本养老保险较高的缴费比例,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年金的缴费空间;年金的税收优惠有限,尽管新颁布的财税[2013]103号在个所税递延方面进行了政策税收支持,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比例方面仍未有放宽限制变化,现行政策(《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只允许企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金在职工工资总额5%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按上述比例缴纳的企业年金,远远不够解决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问题。

第二,尽管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近年来遭遇到不断被转换为企业年金从而规模下降的情况,如今转换截止期限已至,而商业补充养老保险并未消亡,反而在2012年有所回升,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是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实际上,无论是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年金都属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都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应鼓励创新,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补充养老需求。

三、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年金,随着国家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日益重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更多的优惠政策将使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获得跨越性发展。这些制度变革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打破国有企业对经济的垄断,让民营企业受益,增强其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能力;制订和实施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提高企业缴费比例上限并扩大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的比例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参与意愿;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空间;此外,改造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架构,创造更加透明、宽松和激励性的制度环境以及制订更多针对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参保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等。

对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国家要承认其在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着与企业年金类似的作用,从而给予其与企业年金同等的优惠政策;尽管2014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但是何时全面开展尚无明确时间表,应加快推进。此外国家应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精算技术、人寿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设计更多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产品,提供更多养老服务、拓展养老产业,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险需求。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 2014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EB/OL].http:///shbxjjjds.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8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达到和西欧发达国家一样的人口老龄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给我国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储蓄率降低、经济增速下降、养老金缺口扩大等一系列问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也必须承担支柱作用。金融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可以分为:养老金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两个方面。养老金金融的对象是中青年人群,目标是积累养老金资产并保值增值,是从需求端帮助老年人解决收入问题;养老产业金融的对象是养老产业,目标是为养老产业和服务提供投融资支持,从供给端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1 金融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按照OECD组织的分类方法,我国也已初步建立了分别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为主体的养老金体系,养老金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方兴未艾。

1.1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广覆盖和保基本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统筹建立。运行方式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采取现收现付模式,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用于退休者的养老金发放;个人账户采取积累制,由个人工作期间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为3786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为50847万人。2016年全国平均待遇为每月2300元左右,使得待遇水平能够基本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1.2初步建立了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对单位职工养老进行补充

2014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2015年3月27日,国务院通过《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明确职业年金制度。这两者制度设计基本一致,其中,企业年金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建立,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享有税收递延优惠。职业年金是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对象的制度,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费率分别为工资的8%、4%,缴费基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一致。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已达11074.62亿元。

1.3探索开展个人税延养老金计划,为个人养老提供额外保障

个人税延养老金计划主要是为个人提供额外的养老金,形式多样。其设计目的是为不能参加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职工或收入较高者提供一个额外的养老储蓄保护。其特点是国家提供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与。如美国IRA(个人退休账户)2015年50岁以下参加者缴费税前列支额度为5500美元,50岁以上参加者为6500美元(但在参加者领取时缴纳所得税),同时,IRA后续产生的资本利得、红利、投资收益也不包括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此外,IRA账户资金具有免税继承的特性。在此政策激励下,2015年年末美国IRA计划资产规模达7.3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41.9%,覆盖了30%以上的家庭。目前,我国对第三支柱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已经明确税收递延的政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但目前具体操作性细则尚未出台。

1.4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拓展,为养老资金保值增值提供有利保障

近年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养老金融产品。例如,部分银行针对老年推出包括健康管理、财产保障、法律顾问等符合老年客户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甚至设立专业养老金公司受托管理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资金;保险公司设立专业的养老险公司、开发养老保障产品,包括股票型、债券型、偏股型、偏债型等多个投资组合;此外还有保险公司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试点业务。为规范和促进养老金融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2016年3月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65号),强调“金融业要大力推动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居民养老财务储备和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1.5?B老产业金融方兴未艾,从供给端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养老产业的投融资存在周期长、规模大、收益稳健的特点,我国养老产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融资。目前,来自不同行业的投资者开始涉足养老住宅建设和服务运营市场,如万科、保利等房地产公司定位协助性养护公寓,满足独立老人、需护理老人、失智老人等各类老龄人群的需要;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建立养老社区、内设医务室并配建二级康复医院,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金融业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居民养老储备不足,养老产业金融发展缓慢等问题。

2.1基本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完全依靠社会统筹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进行养老储备已经不够了,基本养老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若剔出6511亿元的财政补贴,2016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收支缺口高达3307亿元。由于养老金的筹集主要依赖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参保人数的增速将会持续低于离退休人数的增速,也就是说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将会持续下去。

2.2企业和个人基金积累型的补充养老金计划发展不足

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7.63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但参保人数仅有2325万人。从参加企业的结构看,主要是央企、国企、外资企业以及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民营企业,而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政策的较少。同时,个人税延养老金计划多年来处于政策推动过程中,但都未落地。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税延养老金计划涉及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人社部等多个部委,协调推动起来困难;特别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是分项税制,且对退休工资或退休金予以免税,与“将个人递延养老金的所得税递延到退休后再交纳”存在矛盾。

2.3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存在不足

在支持养老产业方面,多数服务仅停留在放贷层面,相关的配套投融资服务严重不足,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融资渠道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养老社区长期、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我国养老产业运营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盈利模式,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多数涉足医养结合领域的企业目前仍然处于“烧钱”阶段,尚无法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投资和退出方式,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严重不足;用地政策及税收等配套政策不健全,存在无法通过资产抵押以获取信贷的问题。

2.4养老金市场化运营程度不够,保值增值的压力较大

近年来,随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人税延养老金的渐行渐近,单位和个人自行积累的养老金对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增加。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者,其中投资于股票、VC、PE等股权类产品的比例高达60%。但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服务养老金融的证券类产品相对稀少、基金类和信托类产品几乎还是空白,以房养老还在试点,养老金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有限。

3 政策建议

3.1建议成立“强积金”银行,作为国家对第二支柱社会保障的支持

在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领域,我国已经开始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逐步实施职业年金政策。同时,我国为提供住房保障和补充养老还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两种制度都属于国家主导,且都属于补充社会保障的性质,享受所得税税前扣减的优惠政策,运作方式也比较类似,完全可以由国家授权一家机构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益。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议将两者合并,并成立“强积金”银行。成立一个完全运作保障基金的银行机构,既可以设立存款账户吸收单位和个人缴纳的资金,又能发放住房公?e金贷款及投资金融产品。从暗转到明,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3.2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养老储蓄及保险产品的收入减免所得税,促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建议在此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养老储蓄及保险产品的收入减免所得税,即增加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扣减项,对在一定金额或在收入一定比例以内的个人投资储蓄养老保险产品实现减免所得税。这个金额或收入比例限制可以设定在1000元或收入的10%,以两者孰低者为限。实行上述结构性减税既可以减税,提高职工的消费倾向;又可以鼓励和支持个人投资补充养老保险,提高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水平。

3.3定向发行特别国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问题实质上是在制度转轨过程中政府借用资金发放退休人员工资的问题。根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应由政府负责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由于财政资金直接弥补个人账户空账的可行性不强,建议政府通过定向发行特别国债,做实个人账户。即每人的个人账户空账资金对应特别国债,不仅可以锁定个人账户的收益率,而且可以减轻国家直接做实个人账户的财政压力。

3.4提高金融业对养老金金融的服务力度

应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业对养老资金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建立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发挥受托和投资管理的协同优势、基金公司建立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匹配生命周期风险和收益特征。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办法,扩大委托投资比例,但应限制投资风险较高的信托计划、非保本理财等非标资产以及杠杆较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等;应扩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权益类投资比例,放开海外投资、参与股市和债市一级市场长期投资的权限;应完善企业年金和个人税延养老金计划产品线、逐步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匹配不同风险偏好;适当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增加老年人的养老储备。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9

燕进保(1989-),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社会保障,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

摘要: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各国纷纷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本文主张通过了解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情况,借鉴其共同之处,探索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养老保险道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美国;养老保险

引言:

美国是最早建立养老保险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调整,已成为被多数发达国家所认同的较为成熟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简称OASDI)。严格来说,OASDI并不是专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是由养老及遗属保险和残障保险两部分组成。该制度是针对全国的,约有96%的劳动人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包括在私企中有报酬的员工,另外还有联邦的公务员、慈善和教育机构的雇员、非营利性宗教、州和地方政府雇员、农场主和农场工人、牧师、家庭工人、在1957年以后服役的军人、铁路工人、国外就业员工等。鉴于OASDI制度主要内容是养老保障,因此我们将其视同为美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支柱:雇主养老保险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雇主养老保险计划大部分都是待遇确定型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养老保险计划得以迅速发展,该计划是缴费确定型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对DC模式养老保险计划予以支持,即按照税法401K有关条款规定实行递延纳税,即雇主和雇员向个人账户注入的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待领取养老金时再与其他收入合并征收个人所得税,由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养老金水平,因此递延纳税降低了职工的税负,有利于推动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因此,美国DC模式的雇主养老保险计划通常也称为401K计划。截至2011年,约60%的美国家庭都有401K养老金账户。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计划。该计划遵循自愿参保的原则,是针对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不管此人是否参加了其他养老保险计划,均可自己开设个人的退休金账户。为了鼓励这种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政府提供了两种个人开设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一种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主要是缴费时不免所得税,但对投资收益免税;一种是普通IRA税收优惠,主要是通过递延纳税实行的,即缴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基数,根据税法的规定在提款时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养老保障私营化改革

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联邦政府想通过进行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私营化和市场化改革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立法和实行各项免税和税收优惠政策来进行对社会保障的私营化管理,以促进私营保险计划的发展,加快养老保障私营化改革。2001年,布什政府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减税协调法案》,规定对401K计划进行改革,使401K计划的私营性质得到加强,规模也得到扩大,养老保险体系的私营化程度明显加深[1]

(二)年金保险储蓄化改革

美国在进行雇主责任年金计划改革之后,又推出职业年金保险,它是养老保险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把强制性和自愿性储蓄结合起来。美国政府力图推动年金保险成为未来养老保险的主要保障模式。

(三)促进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发展

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之后,逐步进入了正轨,并且还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再全美国私企的雇员中,有一半的人都参加了一种或几种私人的养老保险计划。因为不管在任何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是有限的,政府如果再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障机制中制定过高的税率,那么人们将没有能力再参加其他的保障机制,最终导致多重的保障机制将不能实现。相反,如果其他的保障机制提交的的保险税数额较大的话,也会影响基本养老保障机制发挥其作用,并且不能有效的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状况,最终会导致出现因社会保障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贫富差距的拉大等情况。

三、美国养老保险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养老保险立法

立法先行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从美国养老体系的构建来看,社会养老由《社会保障法案》支撑,雇主责任退休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有《雇员退休收入法案》为依据,政府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圈定受益群体的范围、保证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规定企业的养老保险责任。[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当务之急是确立各种保险法并且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二)逐步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我国人均年龄显著提高,显然现行的退休年龄已不再适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也偏低,美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6岁,女性平均寿命81岁,其退休年龄都为66岁。[3]我国应根据具体的精算,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通过实行弹性退休提供给人们更大的选择空间,采取逐步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法来缓解员工对政策改变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推进政策改革的顺利实现。

(三)实行多元化的养老体系

美国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法即通过鼓励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来提高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在这一方面我国仍然较为缺乏,从法律上就缺乏最为基本的规定。我国应该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免来提高企业年金的参与率,从税收上允许企业和个人从其税前收入中扣除其缴纳的年金和保费,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个人参与积极性;对于涉及企业年金和私人储蓄的基金收入也可以进行税收减免,以此来提高养老基金的收益率,提高其可持续性。另外,政府还应该以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账户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居民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费用从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从而提高居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云香,丁建定.美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及其经验们.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4):28―31.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10

■ 非寿险迎来“政策驱动型”增长

■ 税延政策出台将刺激寿险市场爆发

■ 险企分食资产管理市场蛋糕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保险行业来说困难重重。国内经济增速缓慢回落,资本市场持续走低,各类金融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行业似乎不被投资者看好:2013年1—11月,保险股跌幅6.75%,在全部板块中排名倒数第三。

不过,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保险业的春天或许不远了。

华泰证券的《保险行业2014年度投资策略》分析认为,保险业基本面正在发生根本性好转。“中国保险业像一个已过青春期的小伙子,成长速度慢下来,智力发育却在加速。具体表现为:承保端不仅总量增长,而且结构不断优化;投资端受益渠道放开和利率上行,投资回报率明显提升。”

1月15日,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士再保险”)公布了对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的预测——2014年中国非寿险保费增长约13%,主要受益于政策驱动;寿险保费增长约11%,健康险产品增长较快。

在中国保监会2013年底召开的保险业形势分析座谈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未来10到20年仍然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保险业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保险发挥功能作用释放了巨大红利,这必将深刻影响保险业。

非寿险迎来“政策驱动型”增长

“非寿险保费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驱动。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很多利好保险业的政策和信号,比如建立巨灾保障、改善农业保险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等,给商业险很多发展空间。”1月15日,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高级经济分析师、副总裁邢鹂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邢鹂表示,自然巨灾是非寿险市场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而我国自然巨灾保障缺口巨大。根据保监会数据,近20年来,国际上自然灾害的保险赔付金额一般都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30% ~ 4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3%左右。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完善保险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之后,保监会正在积极推动巨灾保险在地方层面破题开局。2013年12月30日,深圳市巨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云南省的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也在进行。

“首先在各省建立因省而异的巨灾保险,从长远来看,最终应当在全国层面建立巨灾资金池。中国市场非常大,本身就可以分散风险。”邢鹂说。

在中国的非寿险市场,车险占了保费收入的70%以上。邢鹂分析认为,随着交强险业务对外资开放,以及车险费率自由化政策实施,短期内可能使车险业务走向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对车险公司的定价能力、发展定价模型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未来可能不仅仅是因车定价,还可以因人定价、因出行距离定价,这对车险公司来说都是新的机遇。”邢鹂说。

从中长期看来,城镇化发展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城市不断扩张,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必不可少。瑞士再保险预测,2013年至2030年期间,全球在运输、公用事业(能源和水)和商用建筑方面的投资将达到7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占到15.7万亿美元,由此带来的商业险需求,仅建筑险保费预计就将达250亿美元。

税延政策出台将刺激寿险市场爆发

费率市场化改革是2013年寿险行业一件大事,而改革效应在2014年预计仍将持续。

在过去十余年中,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一直没有突破2.5%的上限,导致产品定价过高,纯保障型产品需求受到极大抑制。而在2013年8月费率市场化改革(费改)政策落地后,市场上费改新产品快速推出,其中健康险和养老险占较大比例。

长江证券预测,2014年,健康险保费收入比重有望从目前的10%提升至15%左右。健康险和养老险的发展,将推动寿险市场摆脱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局面,奠定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石。

《决定》中的有关内容,还让保险业看到了商业养老保险税延政策推出的曙光。特别是自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及职业年金及其投资所得享受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下称“税延政策”)。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保险公司期盼商业养老保险也能早日享受这一优惠。

华泰证券预测,养老保险税延政策将于2014年上半年在上海率先试点。华泰证券测算:如果按个人月缴养老保险500元、参保人群的个人税负标准以中值20%计,10年内将累计贡献保费约310亿元。上海寿险保费占全国5.4%,如果该政策推广至全国,则寿险业将迎来新一轮高增长。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热切期盼这一政策出台:“如果有了这个税收政策, 谁不去买养老保险?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的养老保险还不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将是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此外,监管层还将推动“以房养老”保险试点。1月21日,项俊波表示,今年我国要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重点之一就是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俗称的“以房养老”,指老人把自家符合条件的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定期获养老保障。在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泛资产管理时代到来

1月16日,保监会和银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对银保产品(即通过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销售结构提出要求: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得低于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20%。

2012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寿险行业总保费的48%左右。邢鹂分析认为,银保新规加强了对银保渠道的管理,银保渠道对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贡献在2014年还会继续增加。

不过,由于保险资产投资渠道不断拓宽,银行自身也看上了保险这块“肥肉”,不再甘心只为保险公司做,而是要自己披挂上阵了。

万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系保险公司将保持高速发展,市场份额会逐渐上升。”他认为,目前银行办保险,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后台管理,银行尚不具备一年处理几百万张保单、几千亿元保费的能力;而且缺乏寿险的专业人才。“随着银行这两个问题解决,银行系保险公司会迅速发展。很可能三年以后,前十大保险公司就开始有银行系的了。”万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