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3:07:28

个税改革

个税改革范文篇1

在XX某国营企业上班的朱小姐每月拿到手的工资3000元左右,平均每月扣税数额在200至300元不等,所扣税额占她实际收入的10%左右。

毫无疑问,朱小姐所在的企业照章纳税,

并没有多克扣她一分钱,但税款的多少,已经让朱小姐十分敏感了。

类似朱小姐这样的中等收入人群,已经成为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然而,他们只是工薪阶层。

国家税务总局4日11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1907亿元,同比增长34%,增收484亿元。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在未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情况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2160元,同比增长8.4%。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增长最快的税种,平均增幅高达48%。目前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已成为第四大税种。其中,来源于工资、薪金的税收占41%,利息、股利、红利、财产租赁等资本所得为35%。而在XX、XX、深圳、厦门等城市,工资薪金税收占总额的比例超过60%。个人所得税税制的改革,不由得普通人不关注。

改革焦点:个税起征点

根据广东省地税局日前公布的消息,2004年广东省共征收个人所得税239.6亿元,其中约70%即168亿元,来自代扣代缴方式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的个税纳税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薪阶层。这与此前公布的全国情况基本相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曾表示,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是时,“贫富倒挂”的现状激起了各方的反应,个税因“劫贫济富”而被社会舆论所诟病。

现行的800元个税起征点为1980年所制定,这个数字是当时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的20倍,然而,25年过去了,除了XX、XX、广州、深圳等城市将个人起征点调整至1200至1700元的标准,各地其他地区仍旧执行的是800元的“老标准”。25年之中,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数十倍,却仍沿用过去的标准,这是最为公众所不满的。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提交了“现行法律规定800元的个税起征点应该调高”的议案。姜德明举了自己的例子:他1980年的月工资是33元,20多年时间,月工资已经增涨了50多倍。但800元的个税起征点,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统一提高。网友余丰慧也指出:如果比照工薪阶层工资提高50倍来推算个人所得税现在的征收起点,应该是40000元。即使依据这个参考数据,再综合物价增长等各个方面情况,起征点应为10000元左右。这个意见虽然被认为有些过激,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据新浪网一项“您认为个人所得税从多少元开始起征比较合适”的调查显示:起征点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44.60%,选择2000元的占38.51%,选择1200元的占14.36%,而仅有198人选择维持现行的800元起征点,占总投票人数的2.53%。有迹象表明,在各方意见的影响之下,政府有关部门对提高个税起征点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个人所得税制的调整没有悬念,基本就是扣除标准的调整。但新的标准是什么,仍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XX社科院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表明,即将来临的个税改革必须关注到以下几点:要提高个税起征点不是靠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决不可采取整齐划一“一刀切”的方法。4月7日,XX市地税局个人所得税副处长史小军在首都之窗网站在线访谈时表示,他个人认为,XX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定在1500元左右比较合适。

不断“小动作”等待“大动作”

4月26日,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苑广睿在出席XX国家会计学院举行的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上表示,近期财政部税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物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

苑广睿在会上称,目前个人所得税改革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由于银行系统不够完善,全社会使用现金比重大,导致个人所得税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二是目前税收征收以每月收入800元为税基,这一数字偏低。苑广睿并没有提到个税改革的具体措施,但由于这是财政部人士对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最新表示,这种态度依然值得引起关注。与此前的一些猜测不符,虽然“两会”时期对个人所得税改革话题讨论非常热烈,但“两会”之后,有关的政府部门并未就个税改革问题推出具体方案和时间表。而社会对税制改革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即将开征的物业税和房地产税上。虽然一直没有激动人心的“大动作”,但在这段时间里,有关部门对个税问题也并不是完全保持沉默。

4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税务部门对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时(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此举被认为是堵塞最近一段事件部分企业利用员工团险逃避缴纳个税的途径。而在此之前,国家税务总局也曾通过通知形式,明确了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另外,还就员工股权问题作出规定,明确了从2005年7月1日起,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股票期权计划在行权时,当日“施权价”与公平市场价的差额,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的这几次通知,并不是有对现行税制的更改,而仅仅是对一些既定法规的强调。更为公众们所期待的,是对于现行个税制度的重大调整,特别是起征点和税制。

4月初,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第五章专门论述了关于“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的内容,虽然并没有提到个税改革的问题,但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落实有关税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并已经在部分具体内容上形成了初步意见,其中就包括个税改革的问题。

漏洞依然普遍逃税各有高招

现行个税出现“劫贫济富”的结果,除了起征点过低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收入不少都未被有效监控,造成部分人虽拿着高收入却享受着低税赋。

此次被国家税务总局强调监控的企业员工团险就是途径之一。据了解,一些企业正是通过投保团体保险,将投保费用计入福利、成本或是补充养老保险等账目,相对于把钱直接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发放给员工,免去了员工一大笔的个人所得税。而一些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也将其作为卖点向企业推销,以提高销售业绩。

XX国瑞税务师事务所主任孙健认为,此次国税总局的通知内容,实际上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早有规定,此次发文再次强调,预示着税务部门对企业利用保险避税、洗钱的各种“擦边球”行为将不再容忍。

事实上,在各种形式的企业中,都存在着一些利用各种方式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现象。一位经商十多年的私企老板就向记者表示,为了逃避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他的用车、吃饭、娱乐的花费,往往都出企业的账目里出,而给自己支付的工资却不多。虽然企业里外都是自己的钱,但相对于个税,缴纳企业所得税似乎更合算一些。

在华的跨国公司中工作的美国人安德森先生就对这种现象很不理解,因为在美国,即使是自己的企业,公司支出与个人支出的范围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纯属个人目的的消费如果列支在企业账中,会被税务部门认为是逃税行为。

但安德森先生注意到自己的中国同事中部分人也有自己的逃税办法。他们利用跨国公司的优势,在大陆之外的地区某个银行中开立个人账户,将一些收入直接以外币形式存入,以逃避利用国内银行系统的税务监管。除此之外,收入丰厚的外企员工还有很多逃税避税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等。

2001年度,在XX市地税局组织开展的税收查处中,就曾查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应扣个人所得税案,共查补税款5100万元,主要手段就是股票期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根据目前的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其征收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十一种之多。规定虽然详尽,但繁复的种类却加大了征收难度,提高了征收成本,而真正在征收时,也并没有阻止住漏洞的出现。

个税改革范文篇2

第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此次个税改革就是“新时代的均贫富”。

人们乐于谈论“均贫富”话题,在于人们身陷于社会贫富差距的无奈与无助。当国家利用巨大的经济杠杆来调节财富分配的时候,得到改变的并非只有经济政策,还有经济热潮下人们躁动的情结与心态。个税被赋予更多更大超出它本身机制的期待,根本无需用时间来证实就可以说,这显然是个税无法承载之重。

税收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它对于贫富差距的校正,其幅度与范围都是有限的。贫与富差距大格局,是在第一级生产关系中铸就的:资本获利润,土地获地租,劳动获工资。拥有什么样的生产要素,就凭什么在经济活动中获取经济报酬。在有资本参预运行的市场经济中,劳资之间的收益不能同日而语。就是在劳动者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工种,不同行业,不同“领色”,收入也霄壤之别。税收作为调节器,只是在大格局分配之后的小调整。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要期望过了头。

进一步讲,在国家税源中,个人所得税只是一个小税种。2004年全国征收个税1700多亿,占税收总量不到7%。所以,税制改革决不可能全面纠正分配不公,也决不可能大幅缩小贫富差距。

不过,也不能小看个税改革,因为它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穷人的税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富人本应承担的税负。

第二种思想倾向是,将个税起征点看作此次个税改革的关键,并进一步认为只有提高起征点才能缩小贫富差距。

浏览最近以来媒体有关个税改革讨论,几乎每文必议“起点”。从1200元、1500元、2300元、3000元直奔5000元,都被拿出来讨论。我以为,起点多少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作为个税,有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一是个税应当承担国家总税收的比例,二是不同收入层中各自负担的份额。

从赋税原理上讲,它的起征点必须考虑一个家庭平均的基本生活费用。就是说,在基本生活费的额度内,不承担个税负担。有人以此计算出,三口家庭月收入3000元起征个税较合理,可聊备一说。有了这个基点,我们可以计算出个税在国家总税收中担负比重。这个比重,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去年,个税比重约为7%。与此并重的,是不同收入层的税负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基本点,才可能计算出合理的征税起点。藉此,我们有理由呼吁,盯住决定征税起点的这两个关键问题,而不是总关切枝节的技术问题。

另外,那种认为起点越高越好的看法,是对赋税原理的背离。过高了,可能高收入层税负加重,但是可能放走那些本应纳税的中收入层。这未必能够使税收起到分配调节器的作用,可能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种倾向是,过分寄希望于增加富人税负。

如何让富人承担更多的税赋责任,提高起征点是近来的普遍看法。但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汪康懋教授另辟蹊径,他以此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为切入点,设计出新的财税模型,通过开征新的、主要面向富裕人群的消费税种,据计算可使税收增加3710亿元。根据这一模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企业所得税降低、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等减税方案使税收减少850亿元,而开征高档消费税、税、烟草税、汽油税等方案可使税收增加3710亿元。这些新增的税种不仅税源稳定,而且纳税人主要是比较富裕者,还能够部分地约束一些不道德或非环保的行为。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有水准的建言,对此我并无异议。问题在于,我们似乎忽略了富人们的避税能力。我国目前虽有表面完善的分类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度,但“富人少纳税”已是不争的事实。去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将近1700多亿元,65%来源于工薪阶层,而真正高收入群体的纳税并不是很多。富人“合法”避税的办法五花八门,“非法”逃税的办法更是数不胜数。前者指的是税法漏洞,问题出在立法;而后者指“恶意”逃税,问题出在纳税义务人。

对于提高富人税负万万不可盲目乐观,更不要低估他们的博弈手法。这里,我们撇开两种富人:一是道德最好的;一是道德最坏的。前者会如数纳税,甚至捐款做善事;后者可能几乎不缴税。我们讲一般富人。金钱,就是权利,“金钱能使鬼推磨”。富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减小应缴税款。所以,我有如下忧虑:“富人多征税难以操作,霸王硬上弓可能付社会成本”。

进一步讲,我们的税务管理人员,至少目前还有待大大提高与富人进行纳税博弈的智慧与能力。否则,汪教授设计的开征税等富人税种模型,可能走“变橘为枳”路线。

第四种倾向是,忽视此次个税改革的目标,是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和谐,特别是达到贫富和谐。

其实,个税不过是每个公民给国家公务员、给政府支付的“劳务费”。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政府及其公务员为我们提供着社会生活的各种服务,公民必须为此支付费用。合理的个税的设计,必然公正规范着社会成员按照收入多少支付这笔“劳务费”,那末自然有利于贫富之间的和谐相处。

我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来说,缓解贫富矛盾,化和劳资对立,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一个社会,如果贫富能够和谐,将为稳定打下基础。我们知道,贫富之间的差距愈益拉大,是中国经济社会目前面临的重要困局。虽然说个税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差距,但个税机制却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调节,使之趋向于和谐。

个税改革范文篇3

今年两会上。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后的个税起征点可望从目前的元提高至3000元,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并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且现行的九级税率也可能作出相应调整,减少税率档次扩大级差,从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

个税改革可以使中低收入群体将受益。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减少社会贫富差别。众所周知。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与企业倾斜的现象日趋严重,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国多年来税收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长,也高于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当前,对个人收入起调节作用的个税改革也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个税起征点提高后,更多中低收入群体将被纳入免税范围,有利于为中低收入者降低税负。总理日前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这条措施进去以后,会使整个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受益,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以为是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政府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

当前大幅度地提高个税免征额也有利于抚慰消费拉动内需。尽管目前工薪族所纳个税占个税总收入的比例较大。有可能会使工薪族因少纳税而致财政减收,大幅度提高工薪所得个税免征额。但也应该看到工薪阶层的税负减轻了消费能力就会随之增强,工业品、农产品市场需求就会相对旺盛,这反过来又会抚慰工农业生产,一些生产和销售企业就会因此而创造更多的税收,最终将会弥补、甚至逾越因个税免征额上调而带来的减收。

个税改革范文篇4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费改革;税收

所得税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是个新鲜东西了。早在宣统年间,效法西方意图自强的清政府就已经派出考察团详细的考察了列国税制,回来之后曾经起草一份《所得税章程》,其中重点论述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这恐怕就是中国探索所得税之始。可惜的是,这样地探索被革命打断了,当时所谓的“资政院”还未及审议,皇帝就被赶下台了。

1911年,随着国父孙中山的上任,革命党人带着对西方文明的粗浅了解,也试图把个人所得税制移植到中国来解救穷困的政府。但还未及细想就已经被北洋军阀赶下台去。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西方思想和各种学说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中国社会,比如北大等一批现代大学的堡垒作用等。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也是内外交困,自己的财政也很紧张,从人民头上更好的征税成为一个共识。所以在1914年就在前清的《章程》基础上弄出了一份《所得税条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所得税法律。很不巧。正好讨袁战争爆发了,条例自动搁浅。这之后又过了六年,北洋政府财政部成立了“所得税筹备处”,继续推行个人所得税,准备1921年开征。但又碰上军阀混战的年份,民不聊生,苛捐杂税盛行,各省议会商会一致反对开征,所以到最后这次以官俸为主要课税对象的征税就不了了之。

在这以后的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才稍稍安定下来,给所得税征收创造了条件。而国民政府本身也受西方影响甚深。1927年国民党政府即着手推行所得税制度,不料国民党财政部聘请的美国顾问不认可,提出中国不可能实施所得税法,因而被否决。为寻找收入渠道,国民政府于1935年重又提出《所得税法案》,次年立法院通过《所得税暂行条例》,行政院颁布《所得税暂行条例细则》,即行实施。拟定先行对薪给报酬所得和公债利息所得课税,其余各类所得自1937年起全部课征。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征个人所得税由此开始。1943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法》。但明显的事实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连政府都难以自保的情况下,任何制度的变革都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国民政府的所得税计划也只是成了一个计划而已。

这一切跟很多东西一样,也是到了重新牢固控制全国的新政府建立起来以后才有了本质的变化。新中国伊始,政府就认真地作出了探索,因为过去在边区的那些政策对全国,尤其对城市是不可能实行的。针对政府运转的财政问题。1949年底,首届全国税务会议明确提出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方案,拟定个人所得包括经营所得、利息所得、薪资所得等内容。1950年初,政务院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税收法——《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新税制。这个1950税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税收制度。

在当时摒弃了所谓资本主义的个人所得税,而是代之以几个分散的部分。在《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的14个税种中,三个税种组成个人所得税,包括“工商业税”中对个体工商业者的营业所得征收的所得税部分、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等。它们是为配合对私营经济改造而设立的。其中,个体工商业者经营所得征收所得税的办法经多次修改,后来曾调整到工商所得税中,但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经济在改革中发展起来,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才成为单独税种。存款利息所得税从1950年开征,到对私营经济改造完成后的1959年取消,期间每年约有1000万税收收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它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的最具个人所得税性质的税种,当时决定暂缓开征,实际上始终没有开征。

1952年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政府便开始认真考虑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尤其是在随后而来的急躁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1955年下半年拟出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方案》。方案提出,“在国民收入日益增长、人民政治觉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拟建议于1956年开征个人所得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全国都处于一种末路前的狂欢状态,“”也已在酝酿之中。

而在这一年,中央忽然做出了推迟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决定,因为考虑时机可能不成熟,还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实施比较好。可这一拖就没有了结果。此后准备工作完全停止。

真正的个税走上舞台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不过有些好笑的是,这个时候的个税还是一项针对对外开放的政策。因为开放国门产生了一批外籍在华高级职员,这些人的收入远远超出当时的平均水平,当时中国个人平均收入不到100元,而起征点定在800元也正是鲜明的体现了该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照顾”这些高收入者。但也正是在这么一种比较滑稽的语境中。中国的所得税体系被基本建立起来。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实施。开征此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主权和税收利益,是对外国人在中国经营所得征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定的第一批税法之一。至此,个人所得税首次以独立税种的身份出现。不过当年个税收入只有区区500万元。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开征此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体工商业户迅速发展中税负不公平(比集体企业税负轻)的矛盾,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加强对个体工商业户经营的管理;该税的纳税人为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城乡个体工商业所得税从“工商所得税”中独立出来,与个人所得税并列。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实施。该税开征的动因在于,改革以来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形式日益多样化,但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平等在当时具有很敏感的地位,而现实是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多不满的声音,所以征收调节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收入水平,而增加财政收入则在其次。该税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纳税的扣除额标准(即起征点)降低至400元。而外籍人士的800元扣除标准并没有改变,内外双轨的标准由此产生。至此,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趋于完整,个人所得税制度得以健全。但它们在税制结构中处于分割状态,给以后的问题埋下了根源。

走进20世纪90年代之后。个税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定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子。这决定了个税的整体走向。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1986年和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规定,同1980年制定的《个税法》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至此,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别设立的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合并成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该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月2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继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陆续了一些关于贯彻执行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规章制度,比较完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初步建立。但是问题也不是没有,这个制度的初衷其实是继续调节居民收入的差距,但是却往往事与愿违,原先的想法是调节重心集中在中高工资收入阶层,调节重点是非工资高收入群体。但是效果不明显。但是一时也拿不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也就残喘至今。到1999年8月,《个税法》第二次被修改,新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算是一种鼓励消费,控制存款继续膨胀的措施,但是似乎人们仍然对存钱兴趣不减,中国从通缩走出来也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

个税改革范文篇5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各方面的改革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伴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推进,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相继出台,改革成效也硕果累双,而当前施用个人所得税体制是在对市场经济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在没有发展市场经济经验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飞跃,市场经济经脸的不断积累,人们对个人所得税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个祝原有体制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本身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明显,巫待改革。

一、个税体制的弊端

1.难以体现综合的公平与效率。

对个人征收所得税应该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收人差距、体现公平与效率为目标,应该在衡量纳税人的综合纳税实力的基础上,予以征收所得税。目前我国实行的分类征收制度虽然根据不同种类收人项目的不同成本,制定了不同的扣除标准与征收比率,考虑了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调节不同行业与不同纳税科目的收人平衡问题。在市场经济初期,由于纳税人的收人比较单一,调节不同纳税项目的纳税比例就是在调节不同纳税人的税负,单一的纳税人与单一的纳税项目具有极高的统一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因素不断增多,经济成分更加复杂,纳税人的收人日益复杂,单靠调节项目比例实现调节纳税人的复杂收人,已经变的十分的烦琐与失衡,个人隐蔽性收人、灰色收人日益增多,税务机关的监控死角增多,因此很难在合理地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纳税实力的基础上对其征税,以实现综合的公平与效率。

2.现行个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缺乏弹性。

现行个税税制分类多、扣除项目繁多,虽然在理论调控中十分有效,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现在的单一分类征税税收体制十分的复杂,运用调控比例来总体上调控经济的程序十分的复杂,因此在实行中存在着如施行滞后、标准不一、比例失调等诸多弊端,从而导致税控失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缺乏弹性。

3.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应该提高,对于经济水平相差悬殊的地区应该来用差别税率制。

根据《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精神来看,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应该是中等收人以上的收人阶层,对于中等收人以下的纳税人应该予以减税或者免税,1980年所得税的扣除标准400元。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人的标准也日益提高。1993年所得税的扣除标准改为800元,然而自1993年以来我国绎济发展更是迅速,2003年平均工资比1993年增长近3倍,但是与个税立法举春神上相对应韵中等收人标准却没有变化,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从而导致了对部分现实中的中等收人以下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即导致了对当今社会的部分弱势群体(特别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收人800元以上的相对低收人者)进行了征税。同时税收追求的是公平与效率想结合,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对于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应该采用不同的扣除标准与相应的差别税率,但是我国在大陆内对于所有的等数量的收人都是采用的等额的费用扣除(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以及国外工作的中国人除外),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纳税人显然不公,因此我们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候在追求效率的时候应该考虑不同地区的客观情况,提高税收的社会效率。

4.当前个税的具体税率与国家促进民间资本的政策相悖。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为45%,而西方国家的相应水平一般在35%左右,根据经济学有关原理,当税收比率在fl%或100%时,税收的宏观社会效益为都为零。因此税收的比率应该维持在一种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变化。合理的税率应当既能调节个人收人,同时能兼顾组织财政收人和刺激生产和鼓励民间投资。因此个人所得税既不能过分强调收人功能也不能夸大调节功能,其功能的定位不仅受经济成长所处的阶段的约束,也受到税收征管水平及社会纳税意识的约束。因此税率的制定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和意图,适中的税率能满足均衡发展的需要。

5.税制模式面广点多,税率过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基本上是按照应税所得的性质来确定税率,采取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行的结构,这种税制模式面广点多且税率模式复杂繁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负不公,累进税率的设计初衷是充分发挥其调节的功能,但在实际施行中,各类税收手续繁杂,内容繁琐,反而加大了税收调节的难度,降低了税收征管力度,出现了高收人者少纳税甚至不纳税,低收人者多纳税的奇怪现象。

二、个税改革中的基本建议

1.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稳步前进,多步到位,切忌急于求成。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与之相配套的个税改革也应有序进行,多步到位,如果在一次改革中税率与纳税结构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纳税额也必将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纳税额增加过多,势必减少社会消费额,导致消费紧缩,内需不足;反之税额减少的幅度太大,将会较少政府的财政收人,影响政府财政调控的力度,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应该是分步实施,第一步仅是提高起征点,第二步才会涉及到累进税率和级别区间范围,这样才会在保证相应体制下,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实现体制的转型,否则,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将会难产。

2.制定中国式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模式。

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由于对不同性质所得采取不同的税率,不具有累进调节作用,所以被认为是公平性较差的税制。而且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在我国的实践已经表明这种模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改革势在必行。综合课征模式考虑了纳税人包括各种收人在内的总收人水平,以总收人作为纳税的参考,能较好地体现公平原则。综合个人所得税制的建立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个人收人的完全货币化;二是有效的个人收人汇总工具;三是便利的个人收人核查手段。但是,目前中国的征管手段还较落后,电子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选择综合所得税制并不符合实际。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既增强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又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近期内较佳的选择是采取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即:“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3.实行“免征额”差别制。

所谓免征额,就是俗称的“起征点”,意指考虑到纳税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不被课税的原则,从征税对象中扣除一部分生计费用,免予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的收人小于免征额时,不征税;超过免征额时,只就超过部分征税。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加剧,东西部经济及城乡经济的经济鸿沟不断加大,不同地区居民的收人差距日益加大,但是在个税征收中衡量人们基本生活标准的扣除标准却没有改变,仍然是全国统一价—800元(税法中特别规定的除外)。对于广大纳税人来说,经济落后的地区当然是有利的,因为这有可能高于他的基本生活标准,这意味着纳税人有一部分收入虽然在基本生活费用之上却没有予以征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已经超过了统一(800元)的标准,在征税的时候有可能对于一部分在基本生活标准以下的部分予以了征收所得税,严重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因此在实际税收征管中,应严禁全国一盘棋,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应采取不同的税额扣除标准。

4.个税税制的改革应该更加侧重理论可行性与实际可操作性的结合。

从个税执行的情况看,目前中国采用的是超额累进征收模式,即从800元起制定若干收人层次,并依照不同层次分别采用5%-45%的税率执行。如某公民月收入900元,则其所应缴纳的个税额为(900-800)X50/=5啄),而收入达到更高层次,如月收人10万元的,则对应这一收人层次税率计算其个税额。理论上看,这种个税征收政策是合理的,但是从实际操作上来看,这个政策却因两方面原因存在很大缺陷。拿到手里的钱才是自己的,这便是造成税收实务征收困难的意识因素,比如说一个正常收人1000万的人,在缴税之后就只剩了600万元,所以这个人会觉得自己只拿了600万元。这就是国内与国外对收入观念上的差别,中国人只谈税后收人而不像国外谈税前收人,即名义收人与实际收人之间的差别,是难以被国人接受的。难以接受就想办法不接受,偷漏税成了税收执行上的难题。现行的个税政策并没有将纳税人的支出考虑在内,如一个单身汉每月800元收入与一个三口之家每月800元收人的实际意义显然是不同的,这就是不同人的货币边际效益不同,这就造成了理论上的公平与现实中的不公。

个税改革范文篇6

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按照税法缴纳税收,偷税逃税属于违法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对偷税逃税者绳之以法,并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对此,人们是不会有异议的,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从法律和道义上处罚偷税逃税者。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有人偷税逃税?我认为,除了偷税逃税者自身缺乏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强调纳税者应有的纳税责任的同时,没有承兑纳税者与纳税责任相对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说,纳税者只有纳税的责任,却没有与自己的纳税责任相对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例如,纳税者对自己所缴税收的使用没有投票权,纳税人得不到应有的政府服务,甚至纳税人对于自己所缴纳的税收被人贪污和浪费,也无法有效制止,而且纳税者得不到应有的被社会所尊重的地位。纳税人缴纳税收是对社会的贡献,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纳税人纳税越多,就越显得自己拥有财富,从而会引发别人的忌妒。因此,我们不应仅仅强调纳税人的纳税责任,而且要强调纳税人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但是,我们现在连纳税人这个名词都不肯公开地正式承认,当然更谈不到使纳税者拥有相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因而必然导致人们的纳税意识的比较淡化,甚至故意偷逃税收,偷逃税收在某种意义上是纳税人对自己的纳税权利得不到兑现的一种反抗行为。试想,一个诚实的纳税人得不到自己作为纳税人所应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而另一个不诚实纳税的人却因为偷税逃税而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就是有更多的钱可以供自己花销,在这种状况下,那么还有谁能诚实纳税?也就是说,如果纳税人的责权利不对称,即不承认纳税人所应有的权利和地位,那么纳税人就必然会以偷税逃税而进行反抗。国外很尊重纳税人,当纳税人批评政府没有尽职尽责时,经常使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我是纳税人,有权监督你们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批评纳税人不纳税,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落实纳税人所应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如果纳税人拥有了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纳税越多就越能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那么,我想,人们的纳税意识是会越来越强的。

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有个度,切不可盲目地脱离经济效率来谈调节收入差距的问题

税收是调节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手段,但是税收对于收入差距的调节,必须要遵守一个原则,这就是:必须要使收入差距保持在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推动经济高效发展的有效范围内,不能搞平均主义“大锅饭”,更不能搞“杀富济贫”,因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的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公平确实很重要,但效率同样也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强调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税收上搞平均主义“大锅饭”,那必然会损害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有的中小学教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搞家教,结果税收太重,那么他们就必然会在休息时间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家教,因为无论是休闲,还是做家教而获取经济收益,实际上都是对收益的选择,只不过前者是休闲的收益,而后者则是经济利益的收益而已,因此,如果后者的成本太高,不太合算,那么他们当然就是选择休闲,而不选择做家教,其结果必然会不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有个度,切不可盲目地脱离经济效率来谈调节收入差距的问题。

在人类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劳动都是痛苦的选择,因为任何劳动都要付出体力和脑力,从而当然没有休闲那样有快乐的享受,因而为了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应该是肯吃苦和爱劳动的人要有更多的收入。否则,人们将没有劳动的积极性,因为如果这些选择劳动的人与那些选择休闲的人相比,没有更高的经济收入,其多的收入而要是通过税收而被调节了,那么就必然会使任何人都没有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必然会延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不能过高地确定所得税的比率,更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的税率。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应强调绝对公平

个税改革范文篇7

我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俄罗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制,扣除项目单一,税制相对简单;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基尼系数已接近警戒线,个人所得税必须承担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职能。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并不存在通过税制改革来提高居民储蓄率和实施单一税率来简化税制的基本背景。因此,在我国实施彻底的单一税的条件是否成熟尚需进一步研究,即使像俄罗斯那样对劳动类所得税搞一个单一的比例税率也不现实;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仍应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但单一税“简化、公平、效率和鼓励投资”的基本思想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并税率,简化税制,公平税负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有三套超额累进税率和三个比例税率。工薪所得、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三项性质基本相同,均为劳动所得,却分别适用三套不同的超额累进税率,其中,工薪累进税率多达九级;房屋租赁所得、稿酬所得和其他各项所得则分别适用10%、14%和20%的比例税率。收入水平相同的纳税人,税负却相差悬殊。因此,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进行适当的合并和简化,即以现行工薪所得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为基础,调整级距,减少累进级数(如设置三档税率),作为工薪所得、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统一适用的税率。另外,合并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税率,统一减按14%的税率征税。从性质上讲,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属于同一类别的所得,统一二者适用的税率,有利于公平税负,规范税制,简化税率。

降低税率,体现效率原则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边际税率偏高,工薪所得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达45%,劳务报酬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达40%,个体工商户、独资和合伙经营者年所得达到5万元的,适用35%的税率。同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我国的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属于较高水平。过高的边际税率不利于吸引高科技管理人才,也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工薪所得适用的高档税率对应的纳税人极少,99%以上的工薪纳税人都是适用20%或以下的税率),不但不利于纳税人自觉纳税,反而会刺激纳税人偷逃税,增加税收征管难度,流失个人所得税。借鉴俄罗斯改革的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进行适当调整,即将最高边际税率降低至35%。

适当调整现行税前扣除政策,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应得利益

从俄罗斯的税前宽免扣除内容来看,既有针对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扣除,也有针对个别纳税人的特殊扣除,此外,还有抚养、教育、医疗等社会性扣除。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只有一项纳税人均适用的标准扣除,没有其他因素扣除,在增加个人支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实施的情况下,单一的标准扣除,不能保证纳税人负担能力的原则。因此,借鉴俄罗斯的做法,我国可根据征管手段和监管水平的实际,适时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医疗及教育支出的需要,增列必要的税前因素扣除项目,以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体现个人所得税的调控目标。

解决对股息、红利的重复征税问题,鼓励个人投资

按现行政策规定,企业(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后,分配给个人的股息、红利收入不扣除任何费用,还要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投资,拥有公司、企业股权而分得股息和红利的个人已越来越多。对个人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是单一税的一个基本特点,俄罗斯对股息、红利也采取了按6%的最低优惠税率征税的办法。借鉴这一思路调整我国目前对股息、红利的税务处理政策,如减按10%的税率或扣除已缴纳的公司税等,缓解对股息、红利的重复征税,以鼓励和促进私人投资。

个税改革范文篇8

关键词:个税改革;高校;个税筹划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开始显现出逐年递增的现象,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部门每月向上申报的税收收入所获得的税务局的反馈表上看,高校内部的教师群体、校外专家群体以及其他拥有劳务特性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变成了税务部门的重点监察目标。

一、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的收入组成结构

高校教师大概分为教学、行政、后勤等几种类别,不同职位的教师在收入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当然,真实收入组成结构上也会有着较大的区别,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种类别。一是基本薪酬与绩效奖金,主要是指该职位的教师真实工作的课时费用、辅导费用等,同时还包含了根据该职位教师工作完成状况,给其分发的科研奖金和绩效奖金。二是劳务报酬,是指该职位上教师自身的劳务报酬,比如审查费、监考费、答辩费等。三是稿酬费用,主要是教师所刊发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等方面的收入。四是各种补贴,比如餐补、话补等。

二、个税改革背景下高校个税筹划现存问题

(一)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教职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缺少一定的纳税筹划观念,对个人所必须缴付的所得税有着较为明显的不满情绪,片面认定个人所得税应该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而导致这一方面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这中间就包括了政府税务部门和高校方面对个税筹划工作的宣传力度较低,宣传举措也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宣传次数太少,个税软件应用率不高等,让高校教职人员没有办法了解掌握缴纳所得税对其自身的好处和影响,严重阻碍了整体工作的进展。

(二)各部门间交流不及时

高校内部现行的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是隶属于人事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的一项关键工作内容,对工资的规划与教师工作量的考评,都必须经过教务处、科学研究处等职能部门间的有机协作达成。只有各职能部门间做到相互配合协作,才可以全面落实高校个税筹划工作的最终目标,让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但是,现如今高校各管理部门间缺少合理、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缺少体系化、规范化的划分办法,这样就会导致在学期结束或是年尾的时候,各职能部门和校内院系大多会采用一起分发科研奖金和绩效奖金的方法,进而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课税负担。

(三)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度不高

个人所得税关乎每一位员工的自身利益,因此纳税筹划工作必须要得到高校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由于高校财务预算和人员划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无法建立专门的个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开展日常工资核算和报销以外,还必须要处理上级部门的各类报表填写、报送工作,同时还要肩负起税务筹划工作,人员精力和时间都非常紧张。而且,个税代扣代缴方面的数据繁多复杂,每月都必须要定时、足额缴付,这样的情况让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无形中变得更加繁重。税收收入的金额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个人收入,但和高校的事业运转资金、集体收益等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导致高校方对教师的个税筹划工作没有应有的重视。

(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机会少

因为和税收制度相关的政策规定越来越多,如果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缺少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就无法确保全面贯彻落实税收政策规定,进而在开展有关工作的时候将变得更为艰难,缺少制度性和合理性,没有政策说服力。高校课税来源非常广阔,牵扯到的税种也复杂多样,在缺少准确引导政策的基础上,会使高校课税扣缴工作的开展没有规范性。财务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就十分繁忙,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在新政策出台后,如果没有及时学习及培训,财务人员就没有办法合理、科学地避开纳税盲区,进而引发“多发少挣”的状况。

三、个税改革背景下高校个税筹划的办法

随着我国提出的“教育强国”的开展,我国对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有关税收构架也在变得日渐复杂,课税金额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样的情况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职工的课税费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个税制度改革实施的时候,高校个税筹划办法是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范地制订出一套教职工个税缴纳办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高校教职工对《财务税法》的认识非常不到位也不全面,让纳税筹划工作找不到定位。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要根据当前高校教职工对税收制度的认知,主动加大力度宣传和科普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找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同加入进来,协助进行宣传高校个税筹划工作,给高校教师讲授有关税收制度的原则和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官网平台,建立个人所得税体制相关知识普及专栏,将税务局出台的各类咨询和税收制度,通过微信等软件推送给教师们,在线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汇集整理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并向主管税务机构详细询问,最终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向教师们进行反馈,以此来逐步提升教师们的纳税观念。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其积极加入到纳税活动中来,全面保障教师个人利益,同时还能够提升高校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现如今,许多教师都片面地以为个人的工资、奖金主要取决于财务管理部门,但事实上财务管理部门仅是经手了审查、分发、核算这几个环节而已,决定教师工资标准和计算方式的,还是由人事管理部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教师一同协调完成。为了合理、规范地确保教师的各项权益,高校在每年开始时进行编制预算工作。在开展此项工作的时候,应该对各个院系、职能部门等规范地进行安排,让之后部门间开展的交流协作工作能够更加有效,根据教师整年度的工作量,编辑年度报表,并把报表作为基础,按照报表发放工资奖金。这样做不但满足了预算办法的需要,还可以有效规避不必要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

(三)改进年终奖发放机制

根据我国与年终奖有关的法律规定,年终奖应该是以12作为商数,且年每年终奖只可以发放一次。在新个税改革的调控下,这类方式也从中得到了改进,合理填补了纳税盲区。按照学校目前的真实状况,在开始分发年终奖金的时候,要做到在每个环节中,各个职能部门能根据环节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交流,对每位教师的年终奖金总额进行及时、快速整理,特别是要注意对临界点的合理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个税负担。除此之外,对年中任意时间分发的奖金,应该充分关注年终奖金适用税率的提升,做到在不提升适用税率的情况下,合理选择金额,并将其融入年终奖金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个税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办法是受到关注最多的内容,为了能够更有效地确保高校教师的自身利益,必须逐渐改进优化纳税筹划的相关内容体制,做到及时、快速地获取最新的税收制度,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全面掌握好最新的制度方案,规避可能存在的各类潜藏风险。与此同时,在充分完成财务管理服务工作以后,还要合理降低不必要的资金支出,预算核算工作要做到合理、科学、规范地开展,以此达到高校教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雅茹,辛伟童.新税法下高校个人所得税风险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5):52-53.

[2]林仰晴.新个税法下高校教职工个税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6):28-29.

[3]李晓静.新一轮个税改革背景下高校个税筹划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2):45-48,53.

[4]张彩云.新个税法下H高校教师薪金所得税筹划研究[D].河北大学,2019.

个税改革范文篇9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费改革;税收

所得税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是个新鲜东西了。早在宣统年间,效法西方意图自强的清政府就已经派出考察团详细的考察了列国税制,回来之后曾经起草一份《所得税章程》,其中重点论述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这恐怕就是中国探索所得税之始。可惜的是,这样地探索被革命打断了,当时所谓的“资政院”还未及审议,皇帝就被赶下台了。

1911年,随着国父孙中山的上任,革命党人带着对西方文明的粗浅了解,也试图把个人所得税制移植到中国来解救穷困的政府。但还未及细想就已经被北洋军阀赶下台去。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西方思想和各种学说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中国社会,比如北大等一批现代大学的堡垒作用等。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也是内外交困,自己的财政也很紧张,从人民头上更好的征税成为一个共识。所以在1914年就在前清的《章程》基础上弄出了一份《所得税条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所得税法律。很不巧。正好讨袁战争爆发了,条例自动搁浅。这之后又过了六年,北洋政府财政部成立了“所得税筹备处”,继续推行个人所得税,准备1921年开征。但又碰上军阀混战的年份,民不聊生,苛捐杂税盛行,各省议会商会一致反对开征,所以到最后这次以官俸为主要课税对象的征税就不了了之。

在这以后的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才稍稍安定下来,给所得税征收创造了条件。而国民政府本身也受西方影响甚深。1927年国民党政府即着手推行所得税制度,不料国民党财政部聘请的美国顾问不认可,提出中国不可能实施所得税法,因而被否决。为寻找收入渠道,国民政府于1935年重又提出《所得税法案》,次年立法院通过《所得税暂行条例》,行政院颁布《所得税暂行条例细则》,即行实施。拟定先行对薪给报酬所得和公债利息所得课税,其余各类所得自1937年起全部课征。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征个人所得税由此开始。1943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法》。但明显的事实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连政府都难以自保的情况下,任何制度的变革都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国民政府的所得税计划也只是成了一个计划而已。

这一切跟很多东西一样,也是到了重新牢固控制全国的新政府建立起来以后才有了本质的变化。新中国伊始,政府就认真地作出了探索,因为过去在边区的那些政策对全国,尤其对城市是不可能实行的。针对政府运转的财政问题。1949年底,首届全国税务会议明确提出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方案,拟定个人所得包括经营所得、利息所得、薪资所得等内容。1950年初,政务院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税收法——《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新税制。这个1950税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税收制度。

在当时摒弃了所谓资本主义的个人所得税,而是代之以几个分散的部分。在《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的14个税种中,三个税种组成个人所得税,包括“工商业税”中对个体工商业者的营业所得征收的所得税部分、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等。它们是为配合对私营经济改造而设立的。其中,个体工商业者经营所得征收所得税的办法经多次修改,后来曾调整到工商所得税中,但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经济在改革中发展起来,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才成为单独税种。存款利息所得税从1950年开征,到对私营经济改造完成后的1959年取消,期间每年约有1000万税收收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它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的最具个人所得税性质的税种,当时决定暂缓开征,实际上始终没有开征。

1952年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政府便开始认真考虑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尤其是在随后而来的急躁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1955年下半年拟出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方案》。方案提出,“在国民收入日益增长、人民政治觉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拟建议于1956年开征个人所得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全国都处于一种末路前的狂欢状态,“”也已在酝酿之中。

而在这一年,中央忽然做出了推迟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决定,因为考虑时机可能不成熟,还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实施比较好。可这一拖就没有了结果。此后准备工作完全停止。

真正的个税走上舞台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不过有些好笑的是,这个时候的个税还是一项针对对外开放的政策。因为开放国门产生了一批外籍在华高级职员,这些人的收入远远超出当时的平均水平,当时中国个人平均收入不到100元,而起征点定在800元也正是鲜明的体现了该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照顾”这些高收入者。但也正是在这么一种比较滑稽的语境中。中国的所得税体系被基本建立起来。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实施。开征此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主权和税收利益,是对外国人在中国经营所得征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定的第一批税法之一。至此,个人所得税首次以独立税种的身份出现。不过当年个税收入只有区区500万元。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开征此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体工商业户迅速发展中税负不公平(比集体企业税负轻)的矛盾,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加强对个体工商业户经营的管理;该税的纳税人为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城乡个体工商业所得税从“工商所得税”中独立出来,与个人所得税并列。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实施。该税开征的动因在于,改革以来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形式日益多样化,但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平等在当时具有很敏感的地位,而现实是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多不满的声音,所以征收调节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收入水平,而增加财政收入则在其次。该税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纳税的扣除额标准(即起征点)降低至400元。而外籍人士的800元扣除标准并没有改变,内外双轨的标准由此产生。至此,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趋于完整,个人所得税制度得以健全。但它们在税制结构中处于分割状态,给以后的问题埋下了根源。

走进20世纪90年代之后。个税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定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子。这决定了个税的整体走向。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1986年和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规定,同1980年制定的《个税法》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至此,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别设立的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合并成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该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月2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继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陆续了一些关于贯彻执行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规章制度,比较完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初步建立。但是问题也不是没有,这个制度的初衷其实是继续调节居民收入的差距,但是却往往事与愿违,原先的想法是调节重心集中在中高工资收入阶层,调节重点是非工资高收入群体。但是效果不明显。但是一时也拿不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也就残喘至今。到1999年8月,《个税法》第二次被修改,新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算是一种鼓励消费,控制存款继续膨胀的措施,但是似乎人们仍然对存钱兴趣不减,中国从通缩走出来也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

个税改革范文篇10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制;税制模式;免征额;征收管理;改革措施

1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税源隐蔽,难以监控

个人所得税在我国被人们看作是“中国税收第一难”,其根本原因是个人收入多元化、隐蔽化,难以监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使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结构日趋复杂。目前个人收入除工资、薪金可以监控外,其他收入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许多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税务机关无法监控,也监控不了,造成个人所得税实际税源不清,加之纳税人多、面广、分散、流动、收入隐蔽等,且主要是现金直接支付,可能无帐薄、凭证可查。在这种情况下,税务部门很难掌握其真正税源,以致大量的应税收入悄悄地流失掉了。

1.2公民依法纳税意识难以树立

我国公民依法纳税的观念淡薄,从客观上看是由于我国过去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人们的工资用于生活必需品支出后,所剩无几,没有纳税的资金来源,因而无纳税的条件和意识。随着分配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除基本生活费用外,收入剩余较多,但人们仍没有树立起纳税意识,加之税收处罚的力度和税收宣传的深度远未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严格执法、严厉惩处的措施,以威慑违法者。而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对偷、逃税款的行为虽然也有处罚措施,一般按偷税金额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罚则过轻,同时在税收征管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往往以补代罚,以罚代刑,致使法律威慑力不强,仅仅触及违法者之皮毛,难以起到惩戒作用。客观上拉大了税收征管与自觉纳税之间的距离。从主观上看,由于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掏钱交纳的税种,属于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纳税人纳税以后必然导致其收入的直接减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得过且过偷税漏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畸形的观念对于加强税收征管、推行依法纳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1.3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也是造成税款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1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现阶段目标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税制,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重视实现调节分配和财政收入职能,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将个人所得税建设成为主体税种。

2.2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

促进公平应是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的首要原则。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很突出。我国政府目前确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从理论上说,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所以理当成为调节收入的主要手段。

(2)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当考虑国情。

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必须改变现行税法中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通过与其他国家税法的国际比较及参考各国的成功经验等,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接轨并非意味着“全盘西化”。改革必须适当考虑我国国情,要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水平和征管能力相适应,同时体现一定的超前性,使改革的先进性和税法的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既向各国普遍做法靠拢,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

(3)重视发挥财政收入职能。

从所得税的职能角度看,财政收入职能是基础,也是发挥调节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税种收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较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的作用。3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3.1从税制上看应减少税率级次,扩大级距

我国应大大地削减税率级次。在减少级次情况下扩大级距的经济涵义并不在于简化税制,其在税负公平及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我们把最低收入级距列为第一级距。处于较低收入的纳税人数目是大多数,远多于高收入纳税人的数目。这样,如果第一级距的宽度相当大,足够覆盖大多数较低收入的纳税人,从公平的角度考虑,由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波动不足以越过这一级距,从而使不公平现象消失。从财政收入角度来看,由于这一级距相对扩大,而其税率下降幅度较小,从而总财政收入将可能增加。从最高级距来看,由于最高收入级距的纳税人比例和税收收入相对都比较低,而且收入增多多是低收入阶层,而高收入阶层增加收入较难,因而,这一级距的级距宽度和税率的较大程度的变动对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将因为纳税人比例相对较小而减弱。所以,此级距下限可以较大幅度下调或上升,以适应效率、公平原则,而不太影响总税收收入。税率可以较大降低,以体现效率原则,同时高累进税率又能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

3.2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源不清。因此,抓住税源的监控是管好个人所得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我国可参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方法,实行“个人经济身份征”制度,即达到法定年龄的公民必须到政府机关领取身份证或纳税身份号码,两证的号码是一致的,并终身不变。个人的收入及支出信息均在此号码下,通过银行帐号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存储,并和税务机关征税联网,税务部门直接通过其银行自动扣税,使每人的每一笔收入都在税务部门的直接监控之下。同时,也要求每个单位都要在银行开户,并且,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要在银行转帐。这样,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有效的税务监控机制,促使公民必须依法自觉纳税,使偷税漏税没有可能,逐渐形成人们的自觉纳税意识。

3.3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改善征管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个人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在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树立自觉纳税意识、全国还没有建立自动监控机制的条件下,要求税务机关充实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量,培养一批忠于职守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征管人员,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检查力度,完善举报制度,进一步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代扣代缴制度,而且,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落实代扣代缴的税源控管上,主动争取税源比较集中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加大税法的宣传、辅导和培训的力度,使纳税意识深入人心,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4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