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十篇

时间:2023-04-10 04:34:38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1

1、科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需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标志了工业社会的到来,半导体的出现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给整了社会带来了改变,带来了活力;相反社会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科技的不断前行。两者相辅相承,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地发展与前进。

2、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长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来。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十分不可靠。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的人的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为主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

3、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因为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科技进步的伴生物,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有显明的二律背反性。所以,着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科技要发展,人类得生活,科学地发展,健康的生活,这必须成为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很重大的课题。

(来源:文章屋网 )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2

9月6日至9日,第十二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在淄博隆重召开。经过与会院士、国内外专家、项目研发人员和淄博市企业界的深入探讨、对接洽谈,本届科技盛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丰硕成果。活动以进一步打造“新材料名都”地域品牌为总体目标,充分展示了淄博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创新人才在此聚集,搭建了全方位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引智、科技创新的大平台,加快了淄博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建设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取得了科技洽谈合作的丰硕成果。9月6日至9日,经过与会院士、国内外专家、项目研发人员和淄博市企业界的深入探讨、对接洽谈,本届科技盛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本届院士淄博科技行、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山东大学产学研合作专场对接洽谈会共征集高新技术项目10000余项,淄博市有1100余家企业、2000余人次参加洽谈,共对接项目2154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617项,其中合同156项,协议275项,意向186项,包括院士项目3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8项,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项目34项,山东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58项,院士、专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2项,涉及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资源与环保、农业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可拉动高新技术项目投资51亿元。签约项目突出淄博产业导向,填补产业链空白并延伸产业链,以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为重点,成为对接签约项目的一大新亮点。论坛期间举办的山东大学产学研合作专场对接洽谈会,推进了企业与专家教授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洽谈会上山东大学11位专家教授参加并有关科研成果30余项,涉及新材料、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十几个领域,淄博共有68家企业110余人参加,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8项,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显著增强了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识。论坛举办期间,与各参会院士、专家以及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组织开展了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山东(淄博)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指导委员会年会、科学发展主题报告会等众多科技洽谈交流活动,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认识更加全面,思路更加开阔,信心更加充足。特别是在科学发展专题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干勇副院长以“我国制造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为主题,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分析了世界制造业的最新趋势,精辟阐述了重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对于进一步明确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在山东(淄博)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指导委员会年会上,邀请了山东(淄博)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指导委员会成员及部分专家,听取了淄博市“十二五”以来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并对今后一段时间淄博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今年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全市火炬工作及表彰奖励大会、海外孵化器建设与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圆桌会议、淄博先进陶瓷技术(国际)研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也必将深层激发全市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动期间,还组织开展了系列交流活动。在共建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座谈会上,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韩恩厚做了相关报告,为加强院企科技合作,不断拓宽成果转化路径做了深度的交流;在淄博高新区共建研究院“合作共赢”高峰论坛上,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高新区MEMS研究院、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有关人员做了相关报告,为全市校企合作开创了新的纪元。

三、进一步提升了“新材料名都”品牌影响力。本届活动共邀请到院士及中外专家35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20名,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专家41名,海外孵化器建设与国际科技经济发展、淄博先进陶瓷技术(国际)研讨会专家37名,北大、清华、复旦、山大等103所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教授233名。同时,淄博市众多部门、单位及企业积极参与,使新材料技术论坛成为了以淄博为主、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科技成果洽谈大平台。诸多高层次人才聚集,为淄博的经济发展、为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献言献策,对淄博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淄博也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热土”。

本届科技盛会作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加强了淄博市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淄博市作为“新材料名都”的对外影响,提升了淄博的知名度,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热情,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来源:山东省科技厅)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3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远教“三进”活动,拓展远教工作领域,延伸远教工作范围,充分发挥远教综合效益,全面提高远教工作水平,努力使干部群众感情有所增进、改革发展难题有新破解、创业创新环境有新优化。

二、活动时间:

2013年7月——8月

三、活动内容:

利用新开发的“远教民情沟通系统”和“远教服务系统”,搭建服务群众平台,方便群众办事。同时,不断拓展远教建点领域,不断扩大远教覆盖面,开展远教“进家庭、进合作社、进人才实践基地”三进活动,送政策法规、送知识文化、送技术信息。

四、活动安排

1、开展网络平台播放周。利用已建成的“党建网”平台,结合网上的“干部教育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整合课件资源,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播看,按远程教学分制的要求来规范落实,全乡各村远教接收站点在一周内制订学习计划开展学习,使远程教育面涵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以及广大党员群众各个层面,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在职学习的综合性平台。

2、在县开展的“千名专家联千村帮万户”活动中,积极与结对我乡的专业科技专家联系,邀请专家进村进行专题讲座辅导。利用远程教育网开展培训。建立远教视频约谈系统的站点,要在活动期间主动找专家约谈,每个点解决技术问题不少于5次。远教科技专家要积极运用远教视频约谈系统,及时帮助合作社和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利用远教民情沟通系统开展活动。开展远教民主恳谈会活动。利用远教民情沟通系统,围绕关注民生民情,办好“远教民主恳谈会”。不断拓展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功能,畅通基层党员群众与县级机关各单位的沟通渠道。

4、利用远教服务系统开展活动。开展远教在线恳谈活动。利用远教服务系统,探索远程,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周确定一期专题,由党委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通过远教平台轮流与广大群众进行“在线恳谈”。

5、开展远教进合作社活动。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远教站点全覆盖。推行“远教+合作社+基地”、“远教+产业协会+基地”模式,积极发挥“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优势,将课堂培训内容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组织开展系列学用活动,把远程教育应用于市场信息、制作工艺、技术标准的和推广,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6、开展远教进人才基地活动。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延伸到人才实践基地,通过网上科技知识学习、远教视频约谈、科技专家下基地辅导等形式为人才实践基地的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努力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定期组织乡土人才对农村党员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党员群众受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开展“远教春雨行动”。在建有党支部的外来人口集住点,都要建立远程教育站点。行政村远教点要全天候向外来人口开放。重点开展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安全征税、优生优育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8、开展“远教奥运之夜”系列亲民专场。结合2013年各部门需求,依托远教广场等阵地开发“远教奥运之夜”系列亲民专场,借助2013年8月份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开展“远教奥运月”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场地和硬件资源,组织广大党员群众集中收看奥运盛况,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4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5

一、进一步加强科普领导,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议事日程

在学习党的十六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社区科普工作要有新思路,社区科普的发展要有新举措。科普工作说到底也就是做人的工作,就要联系社区科普工作实际和居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思想统一到社区今年整个工作思路上,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社区计划召开“社区科普”发展座谈会,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居姖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党支部书记作为科普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思路不变。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社区要及时调整科普领导小组。聘请市科协领导担任社区科普顾问,向他们及时了解新科普信息,聘请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普宣传员,建立了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及科普技术辅导员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从而保证了科普工作天天有人抓、天天有人做,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必要的科普硬件设备,是衡量社区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5年我划社区将逐步规范和提高社区的科普软硬件建设。计划投资1万余元来构建了科普工作的硬件体系,添置电视机、vcd等设备及科普图书等资料图片、科普报栏等科普陈地。同时在社区安置了30块文明标牌。

三、丰富的科普活动,是体现社区科普生命力的决定因素

如果说上面说的是社区科普工作的硬件,那么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就是2005年社区要提升的科普软件。从几年来我们的经验表明,一系列设计合理,富有趣味的科普活动,总是让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配合日常开展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社区2005年科普活动基本上为,“一月、一节、一日,一讲、两推进”。一月,就是新春的“科普、环保月”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举办四项活动;一节,就是社区科技文化节,居民在节日内,边娱乐边学习,办成居民增进交流,共同促进的盛会;一日,就是社区庆祝的世界第35个地球日;一讲,就是树谈“社区论建”为基础的《我谈科普》节目,社区将请来市科普工作专家,和大家面对面的谈科普;两推进就是社区科普文艺演出,推进社区人文氛围;引进科技企业,推进社区经济发展和下岗人员再就业。组织形式上,参与性更广泛,更具代表性;规模上,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科技含量更高。

四、发动一切力量,调动居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改革 实践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始于1987年,是高校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深化发展,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在反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时代新特点基础上,广泛调查,客观认知,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走出了一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1 注重教学形式创新,创办“热点问题半月谈”

1993年3月,河北科技大学四位青年教师广开思路,学习和借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成功作法,精心设计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新模式——“热点问题半月谈”。“热点问题半月谈”采取“半月一谈”的方式,一般在每学期第二周开始,每两周举办一次,采取栏目化的教学模式,将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成“新闻综述”、“热点专题”、“热点讨论”、“电视专题”、“有奖抢答”几个栏目实施,有点有面地对学生开展生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从1993年3月至今,“热点问题半月谈”开办19年来共举办300期,累计收听学生近十万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肯定,成为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知名“品牌”。

2 注重教学平台创新,开办“启益人生”大讲堂

河北科技大学整合全校资源,开展了“启益人生”大讲堂活动,搭建起“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新平台。根据主讲人的学术水平、知名度等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各院系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名人和政府官员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启益人生”讲座。大讲堂分为校、院两级讲座,校级讲座,指由校外知名人士主讲、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高层次大讲堂活动;院级讲座,指由校内副高以上教师或校外人士主讲的普及性大讲堂活动。学校专门制定实施了《河北科技大学学术活动、学术团体暨学术活动基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术活动管理的通知》,拿出专项资金对“启益人生”大讲堂进行资助。根据主讲人的学术水平、知名度、职务等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讲座资助费用,保证了讲座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3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建大学生“阳光宣讲团”

2008年6月,河北科技大学成立了“阳光宣讲团”,团员均由学生担任,他们来自全校不同学院和专业,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的具体指导下,始终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发展脚步,以重大事件为节点,紧扣时展步伐,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荣校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成为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式的又一项创新性探索。大学生“阳光宣讲团”成立三年以来,注重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把理论学习实践与大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宣讲团注重把握青年特点、引领学生思考、服务学生成长,突破了教育者言传身教、照本宣科传统模式的局限,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形式,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服务同学成长、成才,引领理论学习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和明显实效。

4 注重教学手段创新,开通“启益人生文化传播网”

“启益人生文化传播网”是河北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由学校学生处主管,由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具体设计、建设和维护,力图打造一个以“用文化承载思想,以思想启益人生”为特色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启益人生文化传播网”让学生成为网站的设计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把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建设成为学校优秀的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发挥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载体作用,突出网站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努力实现“启益人生”网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具体要求。

5 注重教育内容深化拓展,开展“责任、担当”主题教育活动

河北科技大学每年均要通过立项支持各学院普遍开展“责任、担当”爱国荣校主题教育活动。获得立项的活动在校园遍地开花,既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扩大了教育影响,也增强了教育效果。在各项活动的征集、讨论完善和开展过程中,首先是融入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意,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采取征文演讲、摄影视频、感恩晚会、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拉近了主题教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听得进去,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其次是做到情感充沛。注重学生处世心态、思维方式和人格品性的内心化育,在思想和感情上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再者是整体布局。自活动开展以来,主题教育内容涵盖到了自身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责任等多个角度,涉及了养成教育、学风教育、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爱国荣校教育的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在不同角色定位中思考自己所应担负的责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6 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河北科技大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不断拓展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采取项目小组的分组实践法,学生根据不断发展的世情、国情、省情选择实践项目进行立项申报,有立项意向的学生和老师分别申报社会实践小组,其他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参与一个小组,保证每个实践小组有一至两名实践指导老师带队跟踪指导,确保社会实践的效果。社会实践结束后要上报实践报告,进行汇报展示和成果评比,对优秀实践成果进行总结表彰,有效调动了学生和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7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是基础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其措施包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当然,这只是促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多项措施中的一部分,但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科技工作者,所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于其中提到的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实际行动,例如将科普图书的创作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参评范围,将参与科普活动作为评选“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标准之一。对于这些政策的实施,科学家的看法如何?如果将科普活动更多、更广地嵌入到科学家工作的评审体系中,是否能够更有力地推动科学家从事科普活动?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调查,通过一对一深入访谈的形式,了解科学家对于这些建议的真实看法。

1研究设计

1.1研究方法的选择本研究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的形式,属于研究方法中的定性研究。研究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因素。

(1)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专职从事科学研究活动5年以上,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这也是本文中所用到的“科学家”的定义。研究内容为科学家对于科学传播活动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目的是要探寻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属于头脑中较深层次的内容。这一内容因科学家个体年龄、性别、性格、经历等因素的差别而存在巨大差异。如果采用问卷的形式,设计出的调查问卷很难完全囊括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因此问卷的信度很难达到学术研究的标准。同时,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思想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很难通过问卷中简单的选择判断反映出来,而这些内容正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探寻出科学家真实的想法,甚至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矛盾,才能够对当前科学共同体内的现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从而为科普决策机构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

(2)研究者的能力与局限性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如果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则至少要保证研究对象达到一定的数量,并符合随机抽样,得到的数据才具有统计意义,否则,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适用范围会遭到质疑。本研究作为学生承担的研究工作,通过一定数量的深度访谈进行的定性研究,无论从人力、物力上来说都比定量研究更具可行性。本次研究主要通过与科学家面对面的访谈形式进行,属于面接深度中的详询面访,同时以电话访谈作为补充。为了全面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科学家的情况,样本选择采用非概率抽样。

1.2访谈对象及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科学家30人,6人完全拒访,24人接受实际访谈。在接受访谈的24人中,有2人①在访谈途中改变态度,中断访谈;1人②因学科文理属性模糊,研究者放弃对该样本的采用。最终获得有效访谈样本21份。本研究中受访群体主要有以下5个特征。⑴年龄分布均匀。在21位访谈对象中,30~40岁的有3人,41~50岁的有6人,51~60岁的有4人,60岁以上的有8人。以我国目前的科研现状,30~60岁的科研人员正是科技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本次访谈中的总人数是13人,所占比例接近62%。而6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接近38%,这与我国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大致吻合[1]270(见图1)。(2)性别比例适当。根据《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我国科研工作者中男女性别比例接近8∶2[1]270。在本次访谈中,共有男性科学家17名,女性科学家4名,比例接近81%和19%,符合我国科研人员群体中性别比例差异悬殊的现状。(3)学历分布较符合科研群体实际情况。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学历普遍偏高的群体,尤其是对于中青年的科研工作者来说,高学历是他们能够进入科研工作领域的重要前提。在21位访谈对象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有13位,拥有硕士学历的科学家1位,副博士1位,本科学历的科学家6位(见图2)。而这些人中,15人有过留学经历(出国攻读学位或单次出国访问时间超过1年),占到了总人数的71%。从职称上来说,访谈对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研究员8位、教授6位、副教授1位。(4)学科分布广泛。在接受访谈的21人中,理学17人、工学2人、农学1人、医学1人。根据科学家各自研究领域所属的一级学科作为标识,具体信息见表1。(5)科学家所处城市涉及面广。在本次访谈对象中,有16位科学家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科研机构和高校远多于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与之相应,科研工作者的数量也多于其他城市。可以说,北京的科学家因其数量的优势,作为中国科学家群体意见的代表很有优势,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为了提高选样的客观性,本研究中的访谈还涉及到北京之外的5所城市,分别是长春、南京、西安、兰州、上海,每个城市各选1人。从样本量来看,并不足以对不同区域间科学家意见进行对比分析,但这也并不是本研究试图涉及的内容。选择不同地区的科学家作为访谈对象,只是试图在有限的工作能力之内,最大限度地了解科学共同体中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2调查结果

2.1科学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自我定位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激励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政策、制度等,但是科学共同体内对于科学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可能有自己的设定,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相关激励建议的评价。因此,本研究首先对科学家对自身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确认。在21位科学家之中,有13位科学家认为参与科普活动是科学家的义务,5位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并没有这样的义务而应该以兴趣为驱动,1位科学家认为参与科普活动是科学家的本能需求,1位科学家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一直避而不答。详细情况参见图3。在将科普活动看作科学家义务的13个人中,有2人在过去的5年里没有从事过任何形式的科普活动,其中1人明确表示“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但我没有意向去做这件事①”。以下是部分科学家在谈论到这一问题时的原话记录。“人不是生而知,是学而知。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和科学积累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回馈社会是他们的责任。如果只想着自己怎么提高,而不想怎么回馈,这是一种自私,或者说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社会就不好进步了。科学不是靠一两个人进步的,虽然少数人能够拔尖,也是因为周围有群体的土壤,不然也不可能拔尖。”———男,>60岁,院士“社会是有分工的,科学家做好科研工作,任务就完成了,谁适合做科普,谁去做就好了。一张嘴如果又要吃饭,又要说话,是会呛到的。”———男,>60岁,院士“科普是兴趣还好,但成了任务就不合适了,毕竟科研人员还是应该做科研。等我成了老先生的时候,也许会很自觉地从事这个活动。”———男,30~40岁,教授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曾在1986年了《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其中提出:“我们工作中最直接和最急迫的信息是提供给科学家的———学会与公众进行交流,学会乐意去这么做,真正认识到这是你义不容辞的工作……显然,每一个科学家的一个职业责任就是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2]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受访科学家群体对于这项“义不容辞的工作”认同度并不高。被访科学家群体偏向于将科学传播活动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去参与,或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将参与这些活动看作回馈社会的途径,而不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在科学共同体内,多数人并不认同科学家双肩上的两个重任,认为他们的职业责任只有一个,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p#分页标题#e#

2.2科学家对促进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建议的意见

对于能否将科学家从事科普的工作纳入科学家的工作评审体系中,例如与评职称挂钩,或者与参选奖项挂钩,被访的21位科学家之中,只有2位对这一建议表示赞成,且两位科学家均为女性。有19位科学家对此建议表示反对,其中3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主要有:(1)科学家的主要职责是科研,科普不是科学家的正业;(2)科研工作本身任务繁重压力大,考核指标已经名目繁多了,如果再将科普纳入评审体系,会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产生负面影响;(3)数量多并不代表质量好,科普活动本身就难以作出评判。以下是部分科学家在谈论到这一问题时的原话记录。“每一个科学家都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做科普,有必要将科普纳入评审体系,作为制度固化下来。”———女,51~60岁,教授“胡来!社会有分工,有主业,有副业。不要把本不重要的东西强加于人,有人有力量就多做些,还有科协、科委,他们在做呢。”———男,>60岁,院士“现在的考核已经太多了,如果能给科学家提供宽松一些的环境,参加科普的人可能还会多一些。”———男,30~40岁,教授“科普活动本来就不应该由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来承担,应该把科普方面的成绩纳入科学家社会贡献的参考范围。”———男,41~50岁,研究员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一些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提出的政策及活动,虽然看起来可行性很高,但并没有得到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认可。以科普图书为例,在科学共同体内,从事科普创作依然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即便是科普王姝李大光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图书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奖”,也并不能在同行中获得与其他科研成果相提并论的尊重。那么,如果将科学家作为一名普通人来看待,用经济利益来激励他们从事科普,是否可行呢?在被访的21位科学家中,7位科学家表示,从事科普活动是否能获得报酬无所谓;12位科学家认为应该有报酬,其中2位认为只要象征性地拿一些就可以了;2位科学家认为科学家有工资,做科普活动时再拿报酬不合适。对于通过提高报酬激励科学家的建议,例如做科普报告的讲课费,或是创作科普文章或书籍的稿费,有8位科学家认为这一建议对自己来说“无所谓”;6位科学家对此建议持反对态度;4位科学家对此建议表示支持;3位科学家认为此举“没必要”。详细情况见图4。由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科学家是否参与科普活动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不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内容。以下是部分科学家在谈论到这一问题时的原话记录。“为什么要把一切事情都变得这么功利?这简直是莫名其妙。做科普是社会责任,完全是社会回馈性的工作,应该把它放在很高的位置。”———女,51~60岁,研究员“大家的科研工作本身很忙,抽时间来做科普的话,就不是出于钱多少的考虑。”———女,51~60岁,研究员“对学者来说,科普在他的评价体系中不占任何分量,那么可以通过金钱来鼓励。”———男,41~50岁,教授“钱太少,大家当然没兴趣。同样要花时间精力,必然要考虑这样做值不值得。”———男,41~50岁,研究员“科学家曾经是贵族,现在为了名、利去做科普,那是变了质的科学家。”———男,41~50岁,副研究员

2.3科技管理者对科学家行为的影响

我国的科研机构,管理者多是直接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他们自身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理解和态度必然会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因为他们管理者的身份,这种影响还可能被扩大。这种可能的影响会使同机构的科学家或更积极地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或更有理由回避这些活动,或因为压力而改变这一领域的活动意向。在接受访谈的21位科学家之中,有10位科学家曾经担任或正担任本机构的管理者职务(研究所副所长及其以上职务,或所在院系副系主任及其以上职务)。他们在从事科研管理、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责的同时,是否会主动影响周围同事参与科普?通过访谈得到的答案全部为“没有”,其理由主要有两个:(1)担任领导的时候,国家并没有大力提倡科普;(2)科研人员还是应该做科研,领导者需要负责的是跟科研相关的工作,至于是否从事科普活动,这由科学家自己决定,领导者不横加阻挠就够了。一些未担任领导职位的科学家,在谈到个人科学传播活动的影响因素时提到,单位领导人对于科普活动的态度会对本机构人员的参与度产生很大影响。有些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并未在正式场合表示自己反对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活动,但是在科学家接到活动邀请时,以这项活动与科研无关而拒绝划拨经费,或是以科研任务繁重而拒绝批假,这样会在本机构内形成一种反对从事科普活动的氛围,当科学家感知到这种“舆论气候”之后,可能会出于压力而放弃参与科普活动。

3总结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8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尹海兰.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心理科学,2011,34(2):451-455.

[2]王志超.存在决定意识抑或物质决定意识――试论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徐建财.心理咨询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初探.海峡科学,2012,64(4):19-38.

[4]Ivey AE & Ivey MB著.时志宏,高秀苹译.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测量――意向性会谈和咨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5-26.[5]钱铭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养.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2010会议.

[6]Sommers-Flanagan R & Sommers-Flanagan J著.陈祉妍等.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9-34.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9

关键词: 优秀高校教师 核心素质 质性研究

1.引言

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1]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在大面积充实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如何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好,让他们能够顺利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结合我国国情,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赵伶俐、潘莉对3266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最应当具备的素质有相当部分恰恰是许多高校教师最不具备的素质,例如责任感、专业水平、宽广的知识面、教书育人、培养能力、引导思维、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教学逻辑等。[2]刘小丹提出与优秀高校教师相比,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差距在于:学历层次偏低,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教学技能技巧偏低,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3]

尽管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研究早已开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研究对象选择过于集中,往往是选择在一个市或省的高校教师或学生;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停留在纯理论探讨和定量研究上。笔者以不同省份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为被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探寻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希望能为今后优秀高校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提供参考。

2.方法

2.1被试

被试(访谈对象)共有72人,毕业于全国32所高校,可分为优秀高校教师、目前正在进修的高校教师、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四类人。具体分布见表1:

2.2程序

采用访谈法。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名研究生统一编制出知情同意书和针对三个不同群体(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被试均属于学生类访谈对象)的访谈提纲。在正式进行访谈前,笔者找类似被试条件的人员做预访谈,目的是进行访谈方法的练习。

每位研究生根据要求寻求四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本着自愿原则,访谈前对被试说明研究目的、意义、访谈资料运用方式并提出录音请求,待被试同意签订知情协议书后才进行正式访谈。访谈地点定在被访者认为合适的地点。访谈要求没有其他人打扰。被访者有机会反思他们的思想与研究历程,解释或详细阐述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有必要时进行追问,其方式根据访谈的过程而灵活操作。

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并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转录。转录内容不仅包括被试的言语行为,而且包括其非言语行为。

基于录音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4]具体步骤:第一步,阅读所有访谈材料,形成整体印象,并初步拟定类目及标准。第二步,从分析材料中随机抽取9份,由三名研究者对照初步形成的类目和标准各自独立编码,然后讨论、调整类目、修订标准、再次试用,反复修订类目及标准,直至所形成的类目客观准确,界定简洁清晰,操作性强,研究者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第三步,经多次讨论,将内容相近或来源相同的归到一个大类中,最终形成大类。经过这三步形成的分析系统即为正式分析的编码手册。第四步,三名编码人员依照编码手册分别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凡符合某一类目的编码标准即在编码登记表相应的经历上记1;否则记为0。对三名编码人员的所有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者信度分析,信度系数为0187。最后,采用综合三份编码数据得出的数据(各样本在每一经历上的值取自两名以上编码者相一致的编码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3.结果

3.1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

通过对深入访谈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逐句逐段的编码分析,开放编码形成了48个要素点,将48个要素点通过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得到22概念词,经过选择编码形成7个核心类别。这7个核心类别是: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将被试提及的关键事件进行进一步频次统计,重要性先后顺序如表2所示。

3.2不同身份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

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微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具体的频次比例见表3。

4.讨论

4.1专业精神被普遍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

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专业精神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类似。[2]

高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可分为工作兴趣、教育热情、教育理想与教育态度四个方面。工作兴趣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动力,教育热情则是一种无形教学驱动力,教育理想是教师奋斗与追求的高层次目标,教育态度则包括教师的责任、价值和判断。[5]在访谈中,不少被试都明确地点出优秀高校教师要有“责任心”,“实事求是”,“教书育人”。然而目前在市场经济导向下,有些高校教师对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认识不清,滥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学生送礼,甚至用分数、保送名额交换性关系;有的为得到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将科学研究的态度抛之脑后,甚至篡改数据,抄袭他人作品。有以上这些表现的高校教师,都不能称之为优秀。

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促使高校教师优秀化:一要重视高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他们坚定科学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二要引导和组织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访问考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三要引导高校教师处理好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关系。通过多方面渠道宣传,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行为准则,热爱学生,忠诚教育,在奉献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提高自己,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6]

4.2学识素养被学生普遍认为是优秀教师第一重要核心素质

学识素养有多重含义。一是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或专业实干能力水平,包括对某专门领域知识掌握的深度、精度、系统性等和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方法、行为、能力等。其二,指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但在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通常不包括其具体的教学技能。[2]作为一位传授人类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校教师,其学识素养应是从职从教之本。不少被试也提到一个常用的比喻――“教师胸中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会在教学工作中充满信心。学生往往更钦佩那些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会更积极主动地听课,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虽然高校教师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阶层,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受到最好学历教育的人也无法满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教师只有真正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高校教师应手不释卷,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平时勤读各种版本的专业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学。第二,及时回到校园“充电”。要使高校教师群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性的适应能力,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终身性的。“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外校访问”等“充电”形式都受到不少高校教师被试的偏爱。对高校管理者来说,教师自身有不断学习的义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和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此外,要注意将教师的培训有效地引导到学校需要加强提高的学科方向上来,避免学非所用,造成浪费。[3]

4.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问题,仅仅在对优秀教师访谈时提出。然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教学技能都被认为是比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核心素质。但相对于在其他类型被试的最低排名不同,优秀高校教师把它放在第四名的位置。

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对教学技能有高要求,这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为了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一般较为灵活,不要求坐班。这使得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接触和交流外,课外较少有沟通的机会。国内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出现在中学时期,出现在大学里的不足两成。[3]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技能来评判是否优秀。高校教师的本质还是教师,首要职责还是“教书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只是这种改进不能简单地与中小学基础教学等同而己。若干具体问题及改进策略尚有待该项调查的有关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结果再定。

当然,在现代化社会,随着“科技兴国”的口号提出,服务国家的发展成为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高等学校成为科学新思想和重大技术新发明的源泉,处于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地位。科研水平往往成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权利义务、考核评价和政治经济待遇的重要衡量标准。有研究发现,优秀高校教师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原创性的深刻见解,丰富的创造力,在学术上,他们善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上,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7]优秀的高校教师往往把教学与科研总结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常常合理分配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把教学中发现的疑惑变成课题,通过研究进而促进教学深入。[8]而有的高校教师的看法则有失偏颇,或重教学,或重科研,久而久之,影响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5.结语

5.1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按其重要程度高低依次排列顺序为: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

5.2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有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

本项研究结果还应当对资料再次分类并进行卡方检验,考察性别、专业等的差异,以把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看法,使发展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计划与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林晨.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探讨.时代教育,2008,(10):10-11.

[2]赵伶俐,潘莉.高校教师最应具备和最不具备的素质调研报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20-26.

[3]刘小丹.强化高校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书育人,2007,(1):41-42.

[4]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50-667,第13版.

[5]李彩莲.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李家鹏.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江苏高教,2008,(1):103-104.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10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街道党工委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同一部署,社区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制定《*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发动。在学习调研阶段,社区通过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送书上门、召开支部生活会、进行座谈研讨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社区进行深进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我社区向驻区单位、人大代表、辖区居民等不同层面的党员群众代表,广泛征求对社区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到的意见建议60余条,整理后共6个方面、13条。在分析检查阶段,社区召开班子专题*生活会。同时领导班子形成《*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并通过座谈会、书面评议等方式组织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评议,满足率达95%。在整改落实阶段,社区对照查摆出来的突出题目和需要完善的制度,制定了《*社区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整改方案》,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分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公然承诺。同时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解决突出题目,通过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为社区科学发展建立制度保障。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要做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社区党总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根本要求,围绕党工委的同一部署和要求,围绕“优化发展思路、统筹改善民生、完善体制机制、进步执政能力”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对*的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谋服务情系民生促*”的学习实践主题;对领导干部提出“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的实惠”的工作要求,牢牢树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意识;对全体干部提出以“公心、诚心、实心”推进工作开展。

(二)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务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社区领导班子认真回顾总结多年来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认真开展学习调研活动。通过分析检查找准了影响社区科学发展的根源性题目;通过分析题目的主客观原因,根据面临的新题目提出新的思考,确定了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是围绕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以“倾心服务情系民生”为总体要求,提出倾力打造*社区“五家一港”的工作思路。即:努力把*社区打造成为全方位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阳光之家”、救助和服务社区弱势群体的“爱心之家”、组织并服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康乐之家”、进步居民能力素质的“学习之家”、推动社区安定团结的“*之家”和教育服务党员的“红色港湾”。

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分析检查中存在的题目,我社区明确五大思路:针对社会服务与公共服务模糊,社区公共服务缺失的题目,提出建立社区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的思路;针对社会服务发展缓慢,社会服务与治理缺失的题目,提出建立社区社会服务治理体系的思路;针对居民花钱买服务的心理预期不足,社会经济严重缺失的题目,提出整合社区资源,开辟社区服务的思路;针对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积极性较低,社会动员机制缺失的题目,提出建立社区社会动员机制的思路;针居委会服务群众不到位,自治职能缺失的题目,提出发展基层*政治的思路。

三是根据社区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题目,*社区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四大平台:巩固治安环境,搭建综治治理平台;倾心服务民生,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努力促进*,搭建社区治理平台;立足长效机制,搭建城市治理平台。

(三)坚持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广大党员全程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全面动员,有效部署。为深进贯彻学习科学发展活动,使活动见实效,使百姓得实惠,*社区在活动前期认真做好了各项预备工作。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及具体分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组织保障。结合*的实际情况,确定以“科学发展谋服务情系民生促*”为活动主题,制定了《*社区党总支开展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辖区老党员、社区党员干部动员大会,在会上社区党总支书记将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源头开始梳理,调动了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结合实际,深进研讨。社区党总支要求党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回顾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党的建设、平安创建、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题目,发动全体干部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具体题目包括:如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后,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和维护;如何继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进社区工作;如何创新探索规划服务社区工作;如何完善城市街道治理的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地区科学发展;如何完善“物防、人防、技防”三位一体社会稳定群防群控工作体系,维护辖区安全稳定。

三是求真务实,达成共叫。根据街道党工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社区在分析调查阶段召开了以“科学发展带动社区服务”为主题的专题*生活会。通过召开会议,班子成员对制约社区工作发展的题目达成共叫,对今后保障街道科学发展形成了新思路。

(四)坚持群众监视、群众评议的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征求意见建议。根据街道党工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社区在分析检查阶段分别从五个层面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包括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居干代表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机关党员干部座谈会,非公经济党组织代表座谈会,机关离退休党员干部座谈会。共有50余人参加座谈会,收集整理意见、建议60余条,删除内容相同以及表扬性意见,整理后分为六方面内容、共13条:领导班子建设2条,环境建设与治理3条,公共服务与治理2条,社会建设3条,社区建设2条,关心关爱干部职工1条。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为社区科学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题目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开展群众评议。根据街道党工委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在形成《*社区党总支开展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后,组织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通过召开机关干部评议会议、代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评议。参加此次评议职员共20人,参评职员对分析检查报告表示满足的19人,占95%。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初步成效

(一)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新思路新熟悉。通过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各项工作发展的行动方针。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求真务实,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水平。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组织、发挥党的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理论。

(二)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完善了新体制新机制。

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长期性、有效性,社区领导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对废、改、立工作做出安排,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一是为发挥社区党总支领导的核心作用,提升班子的凝聚力以及决策力。二是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组织保障能力。

四、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的努力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社区将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题目进行整改,对制度和政策进行完善落实。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以“科学发展谋服务情系民生促*”为总体要求,对制约社区科学发展的题目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落实,继续保持各项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文、科技、绿色”建设做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

(一)巩固治安环境,搭建综治治理平台。

维持社会的平安与稳定是做好建国60年大庆工作的重要基础,社区将派出志愿者服务队进一步协助派出所巩固治安环境,确保辖区稳定。一是继续完善平安“六大体系”建设,以层层落实责任制为主线,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地区维稳工作水平。三是充分发挥“人防、技防、物防”综合治理体系的作用,完善十项治理制度。四是加强对地下空间使用的检查与治理,构筑联合执法平台,进行分类治理。

(二)倾心服务民生,搭建社区服务平台。

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在做好社区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站,充实了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机制,扩大服务内容。同时,我社区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做了很多服务民生的工作,例如:携手区中医院,为妇女开办妇科讲座,听课人数50余人;利用早晨6:00—7:00的时间,为小区居民美化居住环境,清除白色垃圾、拔掉杂草。

(三)努力促进*,搭建社区治理平台。

为贯彻落实*街道构建*社会的有关精神,社区从文明向上、安全健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自治、保障机制、特色创新,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治理理念和手段推进*社区建设。(四)立足长效机制,搭建城市治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