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退休政策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3:49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1

关键词: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政策 建议 执行 规范

1.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遇到的难题

特殊工种,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较差的生产岗位,包括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岗位。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体制内企业职工从事艰苦岗位的一种补偿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直执行至今。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新工艺的推广,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统帐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在现实执行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主要反映在:

1.1职工选择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对特殊工种职工“应该退休”的年龄进行了明确: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应该退休。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在现实工作中,绝大多数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职工能够理解和执行国家的退休政策,少数职工会根据企业效益好坏作出不一样的选择:企业效益好,职工不愿意提前退休,企业按规定为他们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他们会认为被企业剥夺了劳动的权利;企业效益不好,职工在岗工资较低,个人还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因而职工就会想方设法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不仅可从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稳定领取养老金,而且无需自己再缴纳养老保险费,实际收入可能不比在岗工资低。

另外,少数年富力强且具有比较丰富工作经验的职工,甚至利用特殊工种的“通道”或找关系、托人情设法采取造假手段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既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又可以继续寻找工作获得额外的工资收入,这两项加起来可能比退休前的所得还要高,利益驱使他们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1.2企业违规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总体来讲,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尤其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在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方面比较规范,职工队伍比较稳定。但是,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违规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现象客观存在:企业让年老体弱的职工按特殊工种政策提前退休,可以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企业鼓励、协助较年轻且具有一定技能的职工按特殊工种政策提前退休,再以低廉的工资返聘回原企业工作,不仅可以少缴社会保险费,而且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更有甚者,企业想方设法钻国家的政策空子,修改职工档案、开具退休相关手续的虚假证明材料,用违规手段鼓励职工按照特殊工种政策提前退休,减少企业工资支出,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把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负担转嫁给社会。导致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执行中,掺入了很强的人为因素。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互相攀比的不稳定因素。

1.3社保艰难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由于现行规定的特殊工种目录对现实工作分工过于笼统,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劳动分工日益精细,给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工作造成很大难度。由于社会保障部门和企业在某个特殊工种上的认知不同,导致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和职工在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方面出现矛盾的现象增多,职工与企业、职工与社会保障部门甚至企业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争议增多。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职工自由流动性增强,在一个单位或者在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多年的情况减少。这给特殊工种职工信息的管理带来困难。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特殊工种认定必须以职工本人原始档案中的记载为依据,在日常特殊工种认定时,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以职工工资调整表等原始记录为依据,致使职工的特殊工种经历确认不恰当。如果企业和职工共同作假,要想查证核实都很困难。

2.现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适应性分析

现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适应性不强,是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工作中遇到难题的主要原因。政策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2.1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行业间执行不平衡

现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主要是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其规定原劳动部负责全国提前退休工种的审批工作。

1985年,为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原劳动部发出了《关于改由各主管部门审批提前退休工种的通知》(劳人护〔1985〕6号),将提前退休工种由原劳动部负责审批改由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送劳动部备案。

1993年7月3日,《劳动部关于加强提前退休工种审批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3〕120号]又停止了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对新的提前退休工种的审批,提前退休工种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劳动部审批。通知说明劳动部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有关部门已审批的提前退休工种进行清理和调整。

1999年3月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要求“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特殊工种的管理和审批工作。设有特殊工种的企业,每年要向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报送特殊工种名录、实际用工人数及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的人员名册及其从事特殊工种的时间。按特殊工种退休条件办理退休的职工,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10年,从事井下和高温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9年,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8年。”“原劳动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特殊工种,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条件的改善,需要进行清理和调整。新的特殊工种名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审定后予以公布,公布之前暂按原特殊工种名录执行。”

另外,在上世纪末国企改革三年扭亏为盈的攻坚阶段,国家部委对于某些行业、某些部门甚至细到某些工种,以专门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可以享受提前退休的政策。例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号),以及2000年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33号文件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关闭破产的资源枯竭矿山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含劳动合同制职工)执行提前5年(男55周岁,女干部50周岁,女工人45周岁)退休的政策。其中,从事经原劳动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的特殊工种职工可提前10年(男50周岁,女40周岁)退休。具体条件为: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以上;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9年以上;从事其他害健康工作累计满8年以上”。这些政策在现阶段仍然是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审核提前退休的重要依据。

由于各部委、行业间制定政策时掌握的尺度不一,特殊工种又存在“行业性壁垒”,使同一个工种同样的生产环境在不同行业间执行的政策不一样,造成国家政策在执行中的不平衡。如混凝土工,《铁道部关于铁路施工、设计单位5个有毒有害等作业工种提前退休的通知》铁劳〔1988〕55号规定,工种性质为有毒有害,本职工龄累计满8年可提前5年退休,退休时享受折算工龄待遇,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水利系统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种的复函》(80)劳总护字55号规定,大坝混凝土工工种性质为特殊繁重体力劳动,退休时不享受折算工龄待遇。

2.2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工种目录与实际不适应

目前执行的特殊工种目录仍然是原劳动部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1958年至1997年期间审批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许多原来的人工操作被机械操作所取代,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甚至有些工种已淘汰,而现行的特殊工种目录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出现了享受提前退休待遇的特殊工种岗位“不特殊”的现象;而一些涉及面较小、工作环境较恶劣的工种岗位,由于当时企业没有申报列入特殊工种致使目前岗位职工不能享受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待遇。

由于特殊工种的认定停止,在同样参保缴费的情况下,新生的行业、企业(含非公有企业)和部门从事有毒有害或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职工应当而未能列入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范围,导致企业间在执行政策上的相互攀比。

2.3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待遇方面的政策不完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的退休办法遵循1951年2月中央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企业按月缴纳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3%的劳动保险金。其中30%存入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70%存入企业基层工会,作为劳动保险基金,由总工会委托中国人民银行管理。1969年国营企业又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职工退休费用由企业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原有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建立起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企业及职工在缴纳养老保险费上实行了统一费率,按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特殊工种的企业及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并没有额外缴费。因此,按社会保险权力与义务相对等原则,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基金无义务承担提前退休一段时间的费用。养老金计算办法鼓励职工增加缴费年限,有利于抑制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现象的发生。

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折算工龄在改革前后待遇不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00年11月30日给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折算工龄问题的请示》(晋劳社险函字[2000]06号)的复函明确:“在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个人账户之前,职工从事国家确定的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是否折算工龄和视同缴费年限,可根据本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如果折算工龄,其折算后增加的视同缴费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建立个人账户之后,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在计发养老保险待遇时不应再折算工龄”。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1年7月1日施行的《社会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改革之后的工龄,折算后增加部分,只作为提前退休的依据,不再计为视同缴费年限。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对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作了规定:“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幅度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地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一定比例。”《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待遇水平”。

按现行政策,特殊工种岗位职工按规定提前退休,退休金待遇就会因缴费年限较短而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我国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近几年每年调整幅度都达到1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

3.规范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建议

规范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对于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政策的贯彻、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职工身体健康和退休待遇利益的保障,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严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政策本身的适应性、执行政策的规范性也要有严格要求,为此,建议:

3.1清理调整动态管理特殊工种目录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全面清理和重新修订特殊工种的标准和目录,对过去明确的特殊工种中,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劳动条件已经得到改善或工种岗位已不存在的,予以取消;对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恶劣的新产品特殊工种,予以认定。对多数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特殊工种,作为通用的特殊工种予以明确;对各行业涉及的特殊工种由国家行业协会根据修订的特殊工种标准确认,予以公布。调整特殊工种目录工作应每隔5年或10年进行一次,形成动态管理的机制。对于在国企改革时期制定的对计划内破产企业、资源枯竭矿山、纺织企业等允许职工提前退休的政策,是一种暂时的为当时国企改革服务的配套性政策,在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后应逐步取缔或进一步完善。

对于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职工,政策应明确规定享受同样的待遇。对于一些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政策要明确发挥这些人才作用的规定,即使从事过特殊工种工作而且达到提前退休的条件,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也不可提前退休。这样,既有利于年轻人才的培养,也不至于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2建立完善特殊工种职工信息档案

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工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基础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特殊工种职工持证上岗制度,对其上岗情况定期进行调查,并定期进行审核;建立特殊工种档案管理制度,将本单位特殊工种名称及岗位数量、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信息包括起止时间和岗位变动情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从而确保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工龄甚至从事不同特殊工种的工龄可以累计计算;建立特殊工种及从事人员登记申报和规范备案制度,在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手续前,由所在单位对其从事特殊工种及起止时间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建立规范统一的办理提前退休程序,健全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有据可依,有案可查。

3.3制定执行特殊工种经济补偿制度

企业建立特殊工种经济补偿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险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方式转变的尝试,是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比较合理的衔接形式。企业建立特殊工种经济补偿制度,是特殊工种职工权益货币化和显性化的措施,能让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政策的关怀和企业的关心所在,有利于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在企业的长期推行。企业建立特殊工种经济补偿制度,也是对执行国家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职工的弥补,这些职工提前5年进入社保,按照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计算的项目,肯定会低于5年以后的水平,企业建立的这种补偿制度,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有力支撑,也是一种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企业建立特殊工种经济补偿制度可以通过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通过工龄工资等办法实施,在具体办法中对折算工龄给予补偿。

3.4规范处理违规办理提前退休行为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是国家对从事艰苦工种职工的一种优惠政策,也是这部分职工应享受的合法权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必须按时为特殊工种职工申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违规执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就是对企业、职工和社会的不公甚至是侵权。因此,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中明确弄虚作假违规骗取提前退休行为的制约措施和处理条文,例如,对篡改档案、虚报出生年月和从事特殊工种作业时间等违规行为,明确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细则,从制度上防范和遏制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必须加大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工作的检查力度,加大对违规办理提前退休单位和人员的处罚力度,从而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2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立即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网上也是褒贬不一,但反对的声音明显占据上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社会诸多方面,是一个大课题。延迟退休年龄时机是否成熟?延迟退休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延迟退休是完善社会保障的唯一途径吗?让我们来听一听来自各界的声音。

延迟退休的起因

“退休方案”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保障战略研究核心组专家张明锁在对媒体介绍时说:延迟退休的诞生源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养老金缺口大,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到时我国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形势,很可能将转换为劳动力不足,这么多老年人不参加工作,却要正常生活,他们的养老问题将会十分棘手。因此,让一部分老年人继续工作,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必要举措,同时也能顺利化解因老龄化加剧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三是我国目前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确实需要作出调整。

可“省”钱开发新岗位

“‘延迟退休’,养老统筹基金‘省’出的钱足够开发新岗位。”本市劳动保障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考虑延长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减少政府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2岁左右,其中城镇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5岁。很多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尤其是女性,往往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如果职工延迟退休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节省下来的养老统筹基金足够开发新岗位供年轻人就业。

晚退可以多拿养老金

养老保险权威专家表示,晚退休并不意味着少拿养老金。举例来说,一个参保人如果在40岁退休和在65岁退休就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晚退休意味着养老金计发时间减少。但实际上,养老金的总数并不会因为计发短而减少,按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多,基数就高,缴费时间多一年,就多一个点的系数。这就意味着,一个参保人在40岁退休时每月可能只领1000元养老金,但如果他推迟到65岁退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则可能达到3000元。

下岗失业者,缴费负担加重

对于“延迟退休”,不少下岗职工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下岗后本来生活就困难,如果再多交几年养老金,生活负担会更重。

有关学者认为,国家如出台该政策,就应该相应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否则一些失业人员的生活将会更困难。因为,现在的下岗失业人员50岁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国家的养老福利,而推迟退休年龄后,他们要缴纳更多的养老金,而享受养老福利的时间却缩短了,这对下岗失业或企业效益不佳的职工来说,无疑是利益受损。

企业职工工作强度大难以承受

与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大力赞成“延迟退休”针锋相对的是,很多企业职工对此坚决反对。

许多反对者认为,在事业单位就职的多是掌握了基层乃至上层权力的人,大都不愿意按现行规定退休,因为在职的收入远远高于退休金。还有一些国家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因为正处在事业的顶峰不愿意退休,而国家也确实需要他们。但这两个群体的人数毕竟不多。而千百万的工人群体,他们的工作强度大,负担重,衰老得比较快,因此希望早一些退休,可以享享清福。

矛盾心理:企业和职工心态都复杂

对于适当推迟职工退休年龄,不少用人单位都是“爱恨交加”。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有技术专长或管理能力的职工能长期为企业服务、推迟退休;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希望普通职工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职工能“准时”退休,甚至“早退”,以便空出岗位引入新人。

部分民众也认为,“准时”退休很有必要。“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职工不退休,招聘岗位必然缩水。而且,老职工的工资普遍比新职工高,他们退休后企业可以减少支出,腾出费用招收更有创造力的新人。”

此外,许多民众及网友认为,“延迟退休”要因人而异,如果“一刀切”有失公允。职工退休年龄尤其是女职工退休年龄不应一概而论,不同的岗位应有不同的政策。

“延迟退休”尚无定论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3

全省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按规定承担辖区劳动保障工作,指导管理所辖社区(居委会、村)的劳动保障工作,承办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街道(乡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劳动保障工作任务,业务上受县(区)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工作职责包括:

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

构职责

(一)承担就业服务和具体管理工作

1.劳动力供求情况调查。负责辖区内城乡劳动力资源、就业岗位的调查、收集、建档、统计和信息工作。

2.就业与失业登记工作。具体承办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档案托管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受委托为符合退休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退休手续建立健全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的个人基本情况台帐、就业再就业情况台帐和数据库;负责调查、统计辖区内灵活就业人员情况。并指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3.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与流动就业工作。承办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转移就业工作;承办流动就业人员的登记备案、合法权益维护和管理服务工作。

4.社区就业工作。负责收集、开发、公布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就业岗位;组织实施社区就业安置项目:组建劳务派遣组织,提供劳务派遣服务;为辖区内灵活就业人员代办各类社会保险、代管劳动人事档案等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5.再就业工作。再就业优惠证的申请初审,发放及日常管理工作;调查、统计辖区内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情况;承办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资格初审认定工作。

6.就业援助。负责辖区内“4050”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的调查、登记、建档、统计和跟踪服务管理等工作,掌握动态变化情况;承办就业援助具体工作。

7.职业介绍。为辖区内城乡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信息查询和职业介绍服务。

8.指导服务。负责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动员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指导并组织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申请参加岗前和转岗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申请享受各项就业、再就业补贴和政策扶持。

(二)承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1.负责接收、管理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劳动人事档案和党组织关系,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建立基本信息库和工作台帐。

2.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和发放工作;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跟踪了解退休人员健康和生活等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退休人员领取相关保险金的资格认定;帮助死亡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指导组织社区开展退休人员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三)开展劳动保障宣传咨询、协助和劳动监察工作

1.负责在街道、镇村、社区宣传国家、省和地方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提供政策和业务咨询服务。

2.承办辖区内劳动保障方面的来信、来访登记处理和上报工作。

3.协助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劳动保障执法监督检查,参与处理辖区内发生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助推荐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并协助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开展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协助监督劳动合同签订情况,逐步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制度协助开展辖区内劳资纠纷的调解,排查跟踪劳动保障下稳定因素。

二、社区(居委会、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机构)职责

(一)政策宣传和咨询。宣传国家、省和地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并提供咨询服务。

(二)协助就业与失业管理。协助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开展刘本辖区失业(下岗)人员、新成长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建立各类人员动态管理台帐,定期调查、反馈各类人员动态信息,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三)就业援助。对本辖区内“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入户家访,建立动态信息台帐,定期了解、登记、反馈援助对象就业、培训、家庭等方面的信息;承办就业援助具体工作。

(四)就业岗位收集。负责调查、收集本辖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信息,会同居(村)委会开发辖区就业岗位,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上门送岗位服务。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4

一、以改革的精神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县乡机关人员定编定岗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建设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关键。做好人员选配定岗工作,必须坚持党管理干部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和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运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轮岗和双向选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积极运用竞争上岗方式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认真贯彻省委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鄂发[2000]24号)关于“大力推进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精神,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党政机关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组通字[1999]33号)和《湖北省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实施办法(试行)》(鄂组发[1999]12号)的规定,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1、科学制定人员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人员竞争上岗的具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明确规定竞争上岗的范围对象、岗位职数、资格条件、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方案应交群众讨论,尊重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方案报经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方案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切实防止工作中的随意性。涉及到由人大依法任命干部单位的竞争上岗工作方案,按有关程序办理。

2、明确竞争上岗的对象和范围。县乡机关中层职位,原则上都要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一般职位也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人选。竞争上岗一般在本单位现有同级职务人员中进行,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允许符合晋升(包括破格晋升)条件的下一级职务人员参与竞争。在“三放活”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符合条件的人员,优先竞争上岗。

(二)严格执行轮岗、回避、公示等制度。

在竞争上岗的同时,要注意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轮岗和回避等工作。对本单位中层干部中担任同一职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原则上要轮岗。对从事人、财、物管理,负责证、照、牌核发以及项目、经费审批的公务员,凡符合轮岗条件的都要进行轮岗。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必须实行回避。竞争上一级职务的人员,按照规定,实行任前公示制度。

(三)切实加强领导职数和公务员职位管理。

1、认真编制职位说明书。要在“三定”方案的编制限额内,按照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为依据,调整或重新设立职位,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个职位的任职条件,以此作为人员定编定岗工作的主要依据。编制职位说明书,要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2、加强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管理。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三定”方案设置的领导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按照《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数设置办法》(国发[1993]78号)和中组部《关于印发〈关于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非领导职数设置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1997]17号)的有关规定,重新核定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不得突破机构规格、职数限额或放宽任职条件设置、配备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因机构调整等原因出现的超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问题,要制定措施,限定时间,消化解决。

3、注意做好职级、职务名称的规范工作。县乡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职务名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自行改变名称或随意设置职位。

二、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分流安排工作

人员分流安排工作,是这次县乡机关机构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减轻财政负担、发挥各类人员的潜能和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机关富余人员走出机关,创办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自谋职业;支持年轻同志培训学习,充实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县乡机关要广开分流安排渠道,精心组织,保证三年内完成人员分流安排任务。

(一)人员分流安排的途径和办法

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定编定岗之后,要采多种途径和办法,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1、对机关中比较年轻的分流对象,经本人申请,可选派参加学习或培训。科级及以下的干部,年龄在30岁以下的,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均应离岗学习,参加本科、专科学历教育。

2、严格执行退休制度。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对已达到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因病或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3、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年底以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可实行离岗退养。

5、对年龄较大、身体较差的现任正科或副科级领导职务人员,改任非领导职务。具体年龄界限,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上述改任非领导职务且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如本人申请,可以离岗退养,也可提前退休。

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科员、办事员,可转到工勤岗位,没有工勤岗位的另行分流。

7、对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应予辞退的人员,要坚决辞退。

8、鼓励机关人员辞去公职,自谋职业。

9、选拔、推荐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加强农村、企业和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队伍。

10、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已改行的科技、农业、教育、医药等专业技术人员回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1、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先行分流。

12、凡因个人原因,在近五年年度考核中有一次考核不称职或两次基本称职的人员,原则上应进行分流。

(二)人员分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1、经组织安排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3年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学费由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学习结业以后,由原单位推荐安排,或进入人才市场。在空编的情况下,可优先录用,或参与单位竞争上岗。

2、对提前退休人员,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适当上调职务工资档次;提前1至2年的,上调1档职务工资;提前3至4年的,上调2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及以上的,上调3档职务工资。符合相应条件的,还可同时增加1级级别工资。但级别工资最多只能增加1级,职务工资上调最多不能超过3档。并计入离退休费的基数。提前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算的工龄计发退休费。

3、离岗退养人员,退养期间享受本单位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工资,可按在职人员参加调整。

4、按照上述规定,凡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其退休费和工资待遇开支渠道按原经费来源不变。

5、对现任副科级及以下职务已满10年,达到提前退休或离岗退养条件的干部,并符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条件,本人申请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的,按规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可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然后办理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手续。所提职务可不占单位非领导职数。

6、在本次机构改革期间,对自愿辞去公职自谋职业的人员,可发给适当的辞职补助金。其发放标准是:在一次性发给本人三年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每满1年另发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满10年以上不满20年的,每满1年另发2个月的基本工资;满20年以上的,每满1年另发2个半月的基本工资。辞职补助金最高不得超过本人10年的基本工资。辞职人员如被重新录用,应将辞职补助金全额上交给接收单位,其辞职前后的工龄方可连续计算。

7、对选调充实基层或加强企业的人员可保留原职级、身份、户籍和原分配的住房不变。

8、对分流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专业技术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可比照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具有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享受首次评定职务资格的优惠政策,免试外语和计算机,原在机关从事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原在机关已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予以承认。

9、选调到企业任职的人员,三年内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企业负担;选调到村工作的人员,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村负担。在村兼职人员,经费供给可按渠道不变。

10、分流人员建基地、办实体,到农村基层、企业工作,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如遇晋职晋级、评优表彰,享有优先权。在机构改革后机关空编补员时,经本人申请且符合相关职位条件的,可免试录用。

11、分流人员待岗期间,工资待遇3年内照发。三年后进入人才市场自谋职业。3年内找到工作,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后,不再发放工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分流人员,第一年发基本工资的80%,第二年发50%,第三年发基本生活费。

12、分流人员纳入社会养成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分流到企业的,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分流到事业单位的,执行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在机关的工龄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规定的,退休时按机关社会保障办法予以补偿。关于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具体政策按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定岗分流的组织领导和纪律

1、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注意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并有一名领导同志分工抓这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人员分流工作顺利实施。

2、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消除疑虑,化解矛盾,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机关工作人员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对不服从安排,经批评教育无效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辞退。确保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3、严肃组织人事纪律。

在机构改革人员定岗期间,除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外,严禁县乡机关新增人员。并按照黄办发《关于全面清退县乡党政机关非在编人员的通知》([1999]20号)的文件要求,坚决清退非在编人员、临时工和借用人员。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5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规范中心运作

1、各地各有关部门(行业)要调控下岗职工规模,规范下岗职工程序,控制下岗职工人数。职工下岗须报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简称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并备案,对未经认定的人员,不统计为下岗职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自受理之日起1周内要为下岗职工办理认定手续,建立登记台帐,免费核发《下岗职工证》。被认定的下岗职工,都要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

2、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的期限不得超过3年。劳动合同期限长于或等于协议期的,以企业安排下岗之日起满3年为限。对不签协议的人员,其下岗起始日的确定:1998年9月1日前下岗的,以9月1日为起始日;此后下岗的,以企业安排下岗之日作为起始日,满3年后解除劳动关系。3年内劳动合同到期的,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3、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并签订了协议的下岗职工,其生活费支付标准按照逐年递减的原则,经各行署和市州政府批准,每年7月1日调整一次。

(二)落实资金,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1、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来源,要坚持实行企业、社会、财政“三三制”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地财政一定要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优先、足额安排这项资金,企业、社会筹集不足的部分,财政要给予保证。

2、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收缴率,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社会筹集部分按时足额到位。中央在湘企业下岗职工社会筹集部分资金,由受理其失业保险的劳动保障部门予以核拨。省属企业下岗职工社会筹集部分资金要按照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湘劳社〔1998〕42号文件规定,继续实行由地市州上解的办法,上解金额一年一定。对未按规定上解的,相应核减拨给该地区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3、企业要千方百计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自筹部分按时足额到位。除特别困难的企业外,企业自筹资金没有按时足额到位的,财政承担和社会筹集资金不予拨付。

(三)抓好政策落实,积极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1、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加大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各地要按照中央、国务院中发〔1998〕10号和省委、省人民政府湘发〔1998〕12号文件要求,把劳动力市场建设经费、对下岗职工开展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经企业批准并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申请自谋职业者,可按参加工作时间发给一次性安置费,其标准按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97〕21号文件规定执行。对已签订协议的下岗职工,未享受“一费三金”并申请自谋职业者,按其在再就业服务中心可享受的“一费三金”全额支付安置费;已享受“一费三金”并申请自谋职业者,相应扣减其安置费。企业全额支付安置费确有困难的,由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可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中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不超过协议期间财政、社会筹集应承担资金总额。已支付了安置费的下岗职工均不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城市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帮助下岗职工开展社区服务。凡持有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发给《下岗职工证》的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业的,享受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9〕43号文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4、普遍建立再就业市场。各地要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再就业市场的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兴建再就业市场,提供一批应急就业岗位,为特困下岗职工临时就业提供场地。

5、企业恢复生产和扩大经营招用人员,平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下岗职工。

6、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要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实施1至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或相关教育。要实行用人单位空岗申报制度。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必须按照《湖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16号)的规定,到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机构办理有关招收录用手续,按规定签定劳动合同。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求职者应出示职业资格证书,职业介绍机构应对证书进行查验,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凭证招聘用工。对招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机构应依法查处。

(四)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妥善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

1、国有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依法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不得一面安排职工下岗,同时又从社会上录用同等条件的劳动者,更不得以职工不参加集资、入股或不缴纳风险抵押金为由,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

2、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的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3、企业不得再办理停薪留职和劳动关系“挂靠”手续。原停薪留职协议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已挂靠的职工在挂靠期间,由企业和本人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费用。对已停薪留职期满企业不能安排上岗的、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放长假的、已挂靠不上班的职工,应认真做好工作,组织他们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本人不愿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或不愿回企业或企业与停薪留职的职工双方协商同意后,以及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和协议期未满再就业(包括分流到本企业自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的职工,都应解除劳动合同。已实现再就业的职工由新的用人单位与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原企业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

4、下岗职工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其本人档案可由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负责代管。

5、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过去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与以后续缴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过去个人帐户基金储存额与续缴的养老保险费累计计算。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依据本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计发基本养老保险金。

6、企业解除或终止下岗职工劳动合同时,应按照《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下岗职工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支付补偿金有困难,应在协议中明确偿还时限。

(五)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下岗职工通过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其基本生活最长时间为3年;期满后仍未就业的,企业应按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及时为其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之其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其名单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时间为2年;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仍未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劳动保障部门要将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的下岗职工名单和标准逐月抄送当地民政部门。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在30日内到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保险登记,自登记之日起领取失业保险金。

二、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和退休审批管理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99〕13号文件,做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清理追缴企业欠费和回收挤占挪用基金,并做好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的有关工作的同时,要严格执行退休审批权限和管理等工作。

(一)严格执行新调整的退休审批权限

从1999年4月1日起,企业职工办理正常退休,即: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的,由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申报办理特殊工种退休、病残(包括非因工致残)退休以及工残(包括血吸虫病比照工残)退休的,由市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前退休的,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批(计算确定养老金的工作仍由各地市州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省直管统筹企业和原中央行业统筹企业的职工退休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二)加强对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

1、要建立审批工作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加强对审批工作的监督。今后凡违反国家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的企业,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已办理提前退休的职工要清退回企业。

2、坚决杜绝随意更改职工档案记载年龄等违纪行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办理退休审批工作中,对有擅自更改职工档案年龄等行为的,应严肃查处,对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其自行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对该企业的退休审批工作。

3、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统一由市级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诊断,并出具证明。非指定医院出具的证明一律无效。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定期审核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作出鉴定结论。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6

【关键词】男女平等 退休年龄 日工作时间 育儿假

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其在人权事业、民主政治、社会进步和生产力解放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毛泽东同志阐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并形象生动的论述到“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新时期,“男女平等是我国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开幕式上讲话)。这些不仅是看法和思路,更是成功的实践。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国别社会性别报告》指出:中国妇女在过去一百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封建制度走向解放,再走向法律上的平等。在整个中国,正在使中国妇女和男子、男孩和女孩朝着全面平等前进。无论持任何标准,中国保障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都是开明的,而且可以成为许多其他国家的参照。据此,可以说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妇女是幸运的、幸福的。

但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仍有一项男女有别的规定,那就是退休年龄。现行退休制度规定的退休年龄中,为男60周岁,女55/50周岁。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即使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延长后的退休年龄,也规定女同志最长不得超过60周岁,男同志最长不得超过65周岁。

世界上总的趋势是逐渐将男女退休年龄拉平,迄今,规定男女同龄退休的国家约占60%。例如,英国已将男65岁、女60岁统一为65岁,澳大利亚将男65岁、女63岁统一为65岁,最近有提升至67岁。在亚洲,除了越南、巴基斯坦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是男女同龄退休,日本是65岁,新加坡是62岁,韩国、菲律宾是60岁。而我国仍实行退休年龄不同的制度,而且退休年龄的性别差距堪称世界之最。就是这样的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制度正在妨碍着男女平等精神的落实,消减着女性人力资源的效能,影响着女性个人发展的机会。

1 女性提前退休的悖论

1.1 女性提前退休不合理

诚然,在我国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别化是为了保护女性而起的,目前沿用的是1978年制定的规定,当时的人们普遍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而在“男女都一样”的思想支配下,女劳动者在工种方面没有特殊限制,可见,在当时以“体力”作为评判标准,女劳动者提前退休是合理的。然而,时过境迁,现在大部分人从事的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多很多,即使在体力劳动的范畴内,对女性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已从法律上做了限定。科学研究的结果只证明了男女体力上有差别,并未证明男女体力衰减速度的差别,而脑力劳动所依赖的“智力”衰减在性别之间亦无差别。因此,女性提前退休的前提已不复存在。

男女受教育的时间相等,女性却要早退休,职业生涯缩短了,晋升、职业迁移等机会就会变小。例如目前全国女干部,虽然数量稳步增长,比例已接近干部队伍的40%,而高级干部的比例却仅占17%,其原因主要是对她们提拔使用的年龄限制所致。女性知识分子、高技能人才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这客观上减少了女性发展机会,是人为造成的男女不平等。

目前对女高级知识分子的可选择55或60退休的政策,是弹性退休政策的雏形。弹性退休政策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弹性退休政策已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实施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重要政策主张,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和人口态势发展相当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的约束下,允许一部分人选择提前退休也是可以的,逐步实施弹性退休政策不失为一种较为明智的决策。然而,提前或延迟退休选择权男女应平等,不应仅赋予女性,不该仅允许提前。

据此,男女退休年龄平等是男女劳动权利和义务平等的一部分,而退休年龄的差别化有违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1.2 女性提前退休不合情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而女性比男性寿命长3-4年,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4.1岁。女性提前回家意味着退休后的“剩余”时间比男性多了8-9年,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事实上女性到了50-55岁,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进入了“第二春”,正是学识丰厚、经验丰富的时期,并且卸去了照顾子女的重担。在这样一个时期,把她们从他们所熟悉、所专长的工作岗位上撤下来,其出路无非三个:

一是寻找第二职业再就业,她们不得不在不熟悉的岗位,不熟悉的同事,不熟悉的环境中当配角,职位、薪酬、劳动保护等处于劣势,使其自尊心受挫,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在心理上蒙上失落、疑虑、自卑的阴影。

二是承担家务劳动,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在家庭中的“地位”降低,她们的劳动常常不被认可,从自我保护的心态出发她们常常成为成“事儿妈”,容易造成母子关系、婆媳关系紧张;若子女“离巢”,丈夫则成为受害者。

三是侍弄孙辈,隔代抚养、教育责任往往让她们身心疲惫,因溺爱、代沟等原因,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佳,进一步影响到家庭关系,包括婆媳关系,母子关系,以至于子孙、媳孙关系,造成费力不讨好的效果。

可以看出,过早退休让她们过早的产生孤独感、抑郁感、恐惧感,于其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情理上难以解释。

1.3 女性提前退休不合算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受教育培训的时间比以往都要长得多,学力越高,工作时间相对越短。过早退休,使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失衡,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后果。尤其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时间,对于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的潜力,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女性“第二春”时期,是事业的高峰期,如果在岗位上,其贡献力远远大于青年时期和育儿期。从人力资源角度讲,女性这段时间甚至比男性同期更为珍贵。

推迟女性退休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成本,还可以减小社会养老压力,现在已经达到3个在职人员养1个退休人员的地步,如果现行的政策不作调整的话,据估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将达到10个在职人员养活4个或者更多的退休人员的比例,企业与国家都将不堪重负。女性职工退休年龄延长,养老统筹金将增收并减支,一出一进,蔚为可观。

规定女性提前退休,包括男性退休年龄偏低的主要动机是促进就业,企图让出岗位给年轻人。且不论这一动机以牺牲女性发展利益为前提的不公正性。即使从实际效果上也并不理想。退休退职人员的再就业极为普遍,形成一人双岗现象,产生了“白发人挤黑发人饭碗”的矛盾。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由于退休人员在最低工资、就业年限、劳动保险等方面没有更多保护要求,企业主雇佣退休人员的积极性更高了。即使没有就业,其承担的家庭劳动也挤占了相当一部分家政服务人员的岗位。

综上所述,女性比男性提前退休于男女预期寿命、工作能力等规律相悖,于女性个人及其家庭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养老成本等方面有碍,于促进就业的作用不大,因此说它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

2 实施男女退休年龄相等的对策思考

2.1 男女退休年龄相等顺理成章

首先实施退休年龄相等能够得到社会认同,一是在我国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国际上已有许多参照,作为“基本国策”的一个具体政策,实施起来顺理成章;二是广大妇女具有普遍意愿,她们参与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日趋强烈,应当受到尊重;三是妇女延长工作时间是实际需要,她们与青年妇女相比无负担、有精力,与青年职工相比工作安心、有经验,与同龄男职工相比身体好、有干劲,作为优质人力资源理应得到充分开发。

2.2 男女退休年龄相等势在必行

人均资源短缺与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是我国现阶段一个基本国情,女性提前退休的理由是扩大就业,毋宁说真正回家颐养天年或休息养病的并不多见,即使从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实施男女退休年龄相等也还有是有对策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或者兼用。

方案一:改善民生,缩短日工作时间。我国既有数以千万计的失业者,又有数以万亿计的居民存款,是一种“有人没活干,有钱没空花”的状态。而原先改善各类劳动者待遇的思路就是提高工资,而实际上,提高的工资没有促进消费,并没有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把提高工资改为缩短劳动时间,就会给从业者更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同时会给更多人就业机会。假如将劳动者的日工作时间改为6小时,既可以增加25%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远远大于女性提前退休所让出的岗位[(60-25)-(55-25)/(55-25)=16.7%]。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7

问:编辑同志,我们是事业单位的退休军队转业干部。在军队时,我们都是技术等级8、9级。2006年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及2011年在当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时,技术8、9级干部都是按照正副处级增加退休金、生活补贴。2012年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没有按照正副处级而是按照中级职称给予生活补贴标准,我们对这一做法很不理解。请问: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军队转业干部如何享受工资和生活补贴待遇?

读者:曾先生等

答:读者你们好!现就你们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机关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干部的基本工资待遇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有关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政发〔2006〕50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机关军队转业干部其规范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按其已享受的职务工资标准对应的职务(岗位)相应待遇规定执行。

三、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基础性绩效工资按其已享受的职务工资标准对应的职务(岗位)相应待遇规定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其在单位中实际任职岗位按单位奖励办法确定。

四、机关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干部退休后,其生活补贴按其退休时退休费计算基数对应的职务(岗位)生活补贴标准规定执行。

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的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问:编辑同志,我是县卫生学校的一名教师。在学校工作了20多年,属于县级基层单位。 2011年广西职称改革工作会议,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请问: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的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读者:田先生

答:读者您好!根据现行有效的政策文件,“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实际是职称工作的思路或原则,是制定职称政策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而并非一条独立的职称管理政策。从现有政策看,“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具体体现为职称外语、计算机免试政策及实施特殊的职称评审程序等政策规定。

(一)职称外语、计算机免试政策

根据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外语和计算机是参加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及要求等,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存在外语或计算机方面相对较弱的情况,如果要求县、乡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市及区直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同等要求参加外语、计算机考试并成绩合格,很多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将因此不能达到评审条件,从根本上失去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为此,国家、自治区层面出台多项措施放宽外语、计算机评审条件,从政策层面,降低入门门槛,实现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

一是职称外语免试及降低合格等级要求。2007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37号),规定“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经省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放宽至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或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据此,结合我区实际,经自治区职改工作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研究同意,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桂职改〔2007〕1号),明确规定“在乡镇以下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同时规定,调整职称外语考试等级要求,对县级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等级职称的,相比市级以上人员降低外语合格等级一级。即申报正高市级及以上单位需A级合格,而县级的只需B级合格,申报副高市级及以上单位需B级合格,而县级的只需C级合格。通过以上免试及降低外语合格标准政策,对县级及乡镇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给予倾斜。

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工作的通知》(桂职改〔2001〕1号)规定,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对设在乡镇的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暂不作参考的统一要求”。《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桂职办〔2009〕93号)进一步明确为对于“个别边远乡镇或确实不具备计算机运用条件的乡镇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申报参评专业技术资格情况,经县或市人事职改部门审批,可办理免试手续。

(二)实施特殊的职称评审程序

2012年,自治区职改工作领导小组就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审议,形成关于对基层艰苦边远地区职称评审给予政策倾斜的决议,从程序上实现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具体规定是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县级以上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评应聘乡镇企事业单位空缺专业技术岗位。县级以上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在未办理人事调动手续的情况下,以乡镇同等人员身份参加评审并按相关政策规定享受乡镇同等身份人员职称评审优惠政策。对通过上述方式取得的评审结果保留二年,在两年内调入乡镇单位工作的,则按程序报批及发证;如超过二年时间仍未调入的,则评审结果失效。对通过上述方式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设定三年的最低服务期,如在最低服务期内离开的,则取消其专业技术资格;如最低服务期满后离开,则其专业技术资格继续有效,可以带离。同时,还规定对乡镇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有岗位空缺的乡镇单位,所在评委会应根据岗位空缺数额,对其本单位参评人员给予优先通过。

以上政策规定,结合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从政策上放宽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参评的条件和程序,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参评资格及为基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因此,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确实得到落实。编辑部:魏珉

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退休高级技师何时能享受相关生活补贴?

问:编辑同志,我们是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退休的高级技师,退休前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从2012年1月1日起,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规范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退休(退职)人员津贴补贴的通知》(桂人社发〔2011〕191号)文件精神,该文件没有高级技师的补贴标准,只能暂按高级工的标准发放补贴。请问: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退休高级技师何时能享受相关生活补贴?

读者:张先生等

答:读者你们好!你们在来信中提出的有关技师补贴标准问题,自治区已于2012年11月12日出台了指导意见。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8

笔者认为,首先除了此话题内容涉及每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必然引得广泛关注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题研究结论及专家建议均单纯以未来养老金缺口加剧与延迟退休年龄作为逻辑推断的因果。然而我们知道解决未来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年龄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是决定延迟退休年龄的第一因素,真正决定延迟退休年龄与否的,应该看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是否短缺,这与我国未来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科技进步等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不作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在未确定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需求总体发生短缺的情况下,仅因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年龄,结果只能是扩大失业人群,增加政府失业救助负担,对解决养老金缺口也未必明显的作用。因此,其观点和建议势必难以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其次,中国毕竟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一方面有着庞大的农村劳动人口需要向城镇转移,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包括我国传统的家庭双职工就业结构,国情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肯定,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矛盾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不可能变的十分突出的。因此,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及业内专家还有足够的时间将“延迟退休年龄”的课题做的更全面、精准、科学,从而使其研究成果能真正成为政府正确决策的依据,保证出台的政策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政策顺利实施和执行。

当然,未雨绸缪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从长计议未来时更应立足当前,在考虑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办法中,我国劳动用工中长期存在的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后再重新就业的“退而不休”问题有必要成为我们政府有关部门现时加以研究的课题。

长期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就业人口每年以千万数增加。但更应看到我国人口众多,在城乡结构调整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就业压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不会缓解。虽然,近年来一些发达城市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但这只是局部表象,大多集中在低端岗位上,所反映的实质是劳动付出与劳动回报不相匹配的矛盾,并不说明我国就业充分,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相反,找工作难,失业(隐性失业)率较高的现状并未改变,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压力依然突出。然而,另一方面,职工办理退休后重新就业的现象却长期普遍存在。这种一面领取养老金,一面领取劳动报酬,又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用工形式,在社会就业并不充分,养老金缺口不断增大的状况下,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考虑,有必要做出政策界定,加以必要的限制。下面就政策界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益性谈谈个人的想法。

1、政策界定的必要性

政策界定必要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我国立法规定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提高劳动就业率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社会就业岗位是全社会处于就业年龄群体共有的机会资源,在社会就业并不充分的阶段,从优先角度来讲,政府应对已办理退休的非就业年龄人员占有社会就业岗位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保证劳动年龄群体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就业取得劳动报酬时,企业及个人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险金。社会保险金作为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也只有保证社会养老基金充裕,才能保证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支付,保障全体退休人员的养老水平不断提高。而退休人员再就业,挤占了有限的社会就业岗位又不需缴纳社会保险金,这种就业形式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可缴纳社会保险金的就业人员减少,其结果无疑是加大了养老金支付缺口,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良性运行增加了困难。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对长期存在的“退而不休”现象进行政策界定。

2、政策界定的可行性

在当前形势下,对“退而不休”现象做政策界定应该讲是一个较好的时机。一方面,就业压力大,需要社会为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剧,需要广开渠道,多途径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就业及养老金缺口问题,已是当今全社会的共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赞同。当然,也应该看到产生“退而不休”的因素很多,在政策界定时,采用单纯的限制使用必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毕竟“退而不休”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已占有了一定的比例,且有着各种不同的客观原因和合理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兼顾实际,针对这一用工形式建立社保就业基金,规定凡职工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后再继续就业,且从事非公益性有报酬工作的,须缴纳社保就业金。缴费比例可以按照本人收入的20%水平确定,与在职职工现行的企业缴费比例相当,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所征收的资金归入社保基金,用于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在具体操作方面,鉴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日趋完善成熟,则可参照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办法,由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负责执行。

3、政策界定的有益性

实行退休职工再就业缴费制度,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社保基金的收入,还能起到一举多利的效果。第一,如果按以上最直接简单的征缴办法,假定全市有50万退休在岗人员,平均月收入为2000元,则每年可增加社保资金24亿元。当然,上述办法只是一种粗略的设想,具体制定缴费政策应该讲可以有多种选择,如还可考虑缴费与本人利益挂钩的办法,在退休职工退出岗位后,按适当比例增加个人退休待遇,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等。第二,通过执行缴费制度,可以有效地限制单纯为降低用工成本而使用退休职工的行为,在实现公平用工的同时,为社会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改善现阶段较为紧张的的就业环境,改变当前存在的退休老人工作,青年待业在家的畸形就业现象。又可通过更多年轻人就业缴费,来提高国家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度,保障社保制度良性运转。第三,结合当前试行的“弹性退休”办法,有利于逐步减少办退休,再“返聘”的特殊劳动用工现象,形成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关系。长期来,职工退休后被企业“返聘”的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一些在管理岗位上的女职工50岁被办理退休,然后以“返聘”的身份形式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其目的就是企业规避社保缴费,降低用工成本。这对当事人来讲,即使心里有想法,或者个人利益受到影响,也只能表现出一种无耐,如果实行前述的缴费制度,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此外,通过执行缴费制度和已在试行的“弹性退休”办法的双重作用,在规定现行退休年龄下限不变的情况下,把职工办理退休的时间选择交给企业和个人,让企业更多地选择需要的人继续留在岗位上工作,从而间接起到“延迟退休年龄”的效果,并为今后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积累经验,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大多数人实际利益的有效办法。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9

 

一、 安全方面

(一)  完善责任体系,明确岗位职责

要把学校安全工作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布局,要把安全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奖惩。要严格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谁主管、谁负责” 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机制。切实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处室全面落实”的安全管理格局。对照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学校校长到科任教师各岗位安全工作职责,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将安全工作纳入教职员工年度考核考评,确实使学校安全工作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查,真正做到校园安全责任全方位、无缝隙管理。

(二)  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安全常规

今年,全省确定的校园安全重点工作为四项:一是防溺水;二是防交通事故;三是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四是防性侵。对学校来说,安全工作千头万绪,样样都很重要。但是,作为学校主要领导,头脑要清醒,在开展好上级要求的重点安全专项工作之余,还要针对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校的安全形势,面临的最大安全隐患是什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整改如何防范,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学校临江临崖临交通干线,就要重点防范防溺水、防交通事故,有些学校人员密集、校舍拥挤,就要重点防范消防安全、防踩踏等等。要牢固树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意识,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凡有会议必有安全事项,凡有培训必有安全专题;凡有项目必有安全经费,凡有检查必有安全内容;凡有事故必有保险理赔,凡有失职必有调查问责。

(三)夯实安全基础,提升监管水平

各校要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争取学校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主动作为,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人防是基础,物防是保障,技防是补充,三者缺一不可。但是,重中之重是人防,要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确实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各校要严格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和事故情况报告制度(1小时内电话报告、2小时内书面报告,可续报),要组建教职工护校队并切实履职,配备专兼职宿管员和保安员,要求班级内配备一名安全信息员,只有人的意识提高了,人的责任压实了,学校安全管理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要注重及时收集整理安全工作痕迹,确保安全工作有迹可循,万一出了事故也才能说明有没有履职到位,也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好学校,保护好自己。各校要按照前几天的墨江教育系统安全档案台账管理规范通知,所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修改完善后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装订为一本书。其余16项每项装盒,按年度及时更新完善。

 

二、人事方面

(一)完善评聘方案,规范职称及岗位等级聘用

职称及岗位等级聘用,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评审和岗位等级聘用一年才做一次,时间性强。目前,存在着学校职称推荐、考核、聘用等方案陈旧,职改人员更换频繁,政策不熟悉,工作衔接不上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工资待遇。各位要尽快熟悉政策,与时俱进,修改和完善学校的职称推荐、岗位等级聘用方案,根据安排和布置,及时督促职改人员办理相关事宜。

特殊政策:从2017年开始,城区学校高级教师晋升、全县高级教师岗位等级晋升,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高级教师岗位有空岗的情况下,可以聘用,聘用后这类人就不占岗位。这个是县上的政策,能执行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在县上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用好这个政策。

(二)严格政策待遇,规范工资及津补贴发放

    各学校要严格执行工资待遇政策,涉及病假、事假的,工资待遇严格按文件规定执行。乡镇、乡村、绩效工资等都有相应文件规定。各位要督促财务人员学习、掌握、执行相关文件政策,避免因政策不熟悉,职工之间出现矛盾、出现不和谐现象。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篇10

一、职工基本状况及安置原则

我场现有在册职工446人(不含退休职工),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3人,管理人员44人,自动离职23人,上述人员,符合改革条件需置换身份的420人,我场对上述人员的安置原则是:符合改革条件的,全部置换身份。改革后的林场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聘用上岗44人,其余的376人进行分流。

二、工龄计算

工龄计算以在本场工作的年限为主要计算依据,即自在我场参加工作之日起,计算至2011年12月31日的年限,即为该职工的工龄。经劳动人事部门调入我场的,其调入我场之前未参加原单位改制,未领取安置费的工龄可合并计算。

工龄不足8年的按8年计算,超过30年的按30年计算

三、职工安置办法

(一)在册职工的基本安置办法:

1、聘用上岗:林场改革后,根据工作需要,返聘现有管理岗位人员44人,签定《职工身份置换及安置补偿协议》,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返聘人员不发安置补偿金。如因岗位需要,需增、减管理岗位须经林场场务会研究决定调整岗位和人员。

2、林场分流安置:①为妥善分流安置,林场以现有职工承包的农田,油茶林安置部分农工和林工。直至退休之日起调出其所承包的农田或油茶林,林场不另行发放安置补偿金。②林场在杨前岗分场划出部分油茶林,建立油茶股份制公司。股份制公司所经营的利润,用于支付股份制公司股东的单位应缴部分养老保险。符合置换身份的干部职工可采取个人自愿,以安置补偿金入股,直至退休之日自行退股,不再另行补发安置补偿金,退股后不再享受股份制公司的任何待遇。

3、由职工自行安置:鼓励有能力,市场经济意识强的干部职工,特别是那些已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的干部职工自行安置,签定《职工身份置换及安置补偿协议》。

4、货币补偿安置:对自愿放弃由林场安置,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与林场完全脱钩的置换身份的干部职工,林场按500元/工龄年发给置换身份补偿金。

(二)距退休不足5年人员安置

原林场内退人员,仍按林场原来方式执行。不在岗距退休不足5年的其它人员,林场不另给以安置补偿金,退休前的个人养老保险部分由本人缴纳,其余部分单位负担。

(三)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安置

林场鼓励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并积极与政府、社保部门擀旋,争取降低参保门槛,鼓励广大未参保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补缴了社会养老保险置换身份的职工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在册职工的基本安置办法第2条执行,对无力参保置换身份的职工,按工龄年发放安置补偿金,对拒不参保又不领取安置补偿金的置换身份职工,将其个人档案移交人才交流中心,与林场完全脱钩。

(四)自动离职职工安置

自动离职职工原则上林场不给予安置,不另行发放安置补偿金,如上级政策到位,可参照上级政策精神执行。

(五)退休人员安置

1、退休职工养老金仍由社保部门发放。

2、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移交给城镇医疗保险部门管理

3、退休职工的其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移交给退休职工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办)或村(居)民委员会管理。

(六)职工遗属安置

根据改革相关要求,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对职工遗属(指林场现有实发遗属费人员)进行一次性安置补助。如无上级政策资金,则按林场《经营管理方案》执行。

四、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接续

(一)返聘上岗职工的接续

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缴纳,单位应缴部分由林场缴纳。

(二)未返聘上岗职工的接续

改革后,未返聘到管理岗位的干部职工,但属于股份公司股东的,其20%的养老保险费由油茶股份制公司在经营收入中承担,8%的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缴纳;领取安置补偿金置换身份的干部职工,与林场完全脱勾,从二一二年元月一日起,其社会养老保险费全部由干部职工本人负担。以农田、油茶林置换身份的干部职工,其20%的养老保险费由林场负担,8%的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