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12:25

下岗人员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依照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围绕减少三个差距的目的,大力施行促进就业工程,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重点,以开展就业援助为支撑,经过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努力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完成就业再就业。

二、工作目的

在2011年11月10日至2012年1月31日时期,集中开展以赋闲下岗人员,特殊是“4050”人员、有劳动才能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赋闲人员、就业坚苦的高校卒业生为重点帮扶对象的专项工作,供应有用的就业帮助,实时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努力使全区赋闲下岗人员完成就业再就业。

三、工作办法

(一)成立指导小组。成立以分担副区长为组长,区人力社保局、各街道首要负责人副组长,区就业局局长、各街道分担负责人成员的区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专项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就业局,负责详细日常工作。相关部分、街道分工协作,保证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工作获得实效。

(二)召开发动工作会。区县政府组织召开各街道分担负责人、社保所长、社区书记﹙主任﹚参与的区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专项工作会,依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结合行动的准则,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时期全力做好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专项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媒体宣传。区人力社保局、各街道每周至少报送3条相关信息,由区播送电视台、区新闻信息中间开拓了“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专题栏目动态播放、登载,并专版、专栏岗位信息,还区播送电视台、区新闻信息中间布置专门人员,负责宣传此次帮助就业工作中呈现的新动态、新效果。二是口号宣传。区人力社保局、各街道及社区负责印制“就业有坚苦、县政府帮助你”等帮助就业宣传口号,在人员堆积的车站、广场、社区张贴吊挂。三是年画宣传。将各类雇用会的主题和时间及区内求职注销、就业政策征询、维权、职业培训等就业援助联络德律风等内容有机融入精心印制的时髦新奇的宣传年画之中,并经过街道社保所、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发放的方法,亲手将年画和就业服务联络卡送到赋闲下岗人员家中。四是普遍就业岗位信息。区人力资本市场应用LED显示屏全天滚动全区用工信息;还应用MAS系统,为求职者供应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各街道及社区坚持每周一次下载岗位信息在公示栏张贴,并将各类雇用会的主题和时间及雇用岗位送到每户赋闲下岗人员手中。

(四)大力开展现场雇用活动。一是添加雇用会场次。区人力资本市场将每周三现场雇用会调整为每周三、周五2场雇用会。还延续以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为主题举行专场雇用会,并现场开展微型企业、小额借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等政策征询服务活动。二是举行社区雇用会。由各街道及社区轮番主办,每周按期在辖区荣华地段组织雇用单位和辖区赋闲下岗人员开展社区雇用周活动(附区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现场雇用会布置表),现场发放岗位材料,供应就业政策宣传征询。三是举行高校卒业生专场雇用会。区人力社保局会同在合高校举行面向高校卒业生就业的现场雇用会,还在现场设立高校卒业生创业征询台。12月上旬,在涉外商贸学院举行2011年区高校微型企业创业典型人物事迹申报会暨区微型企业高校创业指导站授牌典礼,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四是设立区人力资本分市场。在曾经设立涉外商贸学院等8小我力资本分市场的基本上,充分发扬运营性人力资本服务机构效果,依托达劳务公司,辨别在设立2个区人力资本分市场,按期举行现场雇用会。

(五)施行就业援助。一是坚持就业坚苦对象台账。各街道社保所、社区在专项工作开展前期要对辖区内未就业和已就业援助对象进行一次遍及的入户家访查询,赠予2012帮扶就业年画和就业岗位信息。调查其详细坚苦和就业需求,列出援助对象和服务内容清单,完善辖区就业坚苦对象台账,为每一位援助对象制订一份援助方案,注销造册做好台账,动态治理。为其供应有针对性的政策征询、职业指导、就业信息、落实政策的服务,帮助援助对象做好就业预备。二是施行“一帮一”援助。各镇街及社区要开展“一帮一”就业援助活动,执行“指导包社区、干部包家庭”,对符合援助政策前提的赋闲下岗人员,发放“就业服务联络卡”,并确定1名机关干部、1名社区工作人员、1名创业成功人士结成相对固定的帮扶小组,签署帮扶和谈,对工作岗位不挑不拣的承诺在三个工作日内帮助找到适宜的就业岗位。三是施行公益性岗位援助。各街道及社区要以充分就业社区创立为抓手,结合“五城联创”工作,大力开拓社区公益性岗位,统筹安顿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未就业大学生、有劳动才能的残疾人员等赋闲下岗人员。

(六)组织开展“七个一”活动。一是组织一批技艺培训。各街道在专项工作时期针对赋闲下岗人员的需求情况,组织1-2期技艺培训。二是开展一次送岗位活动。组织落实一批针对赋闲下岗人员的就业岗位,专项工作时期入户家访,送岗位上门。三是开展一次送政策活动。各街道及社区活动时期组织辖区内赋闲的赋闲下岗人员召开1次座谈会,集中宣讲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调查记载对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构成反应信息搜集长效机制。四是宣布一封新年慰劳信。实时向全区赋闲下岗人员宣布了一封新年慰劳信,在致以节日问候的还,不失机机地宣传县政府的各类帮扶政策和办法,为赋闲人员提劲鼓气,指导他们积极就业。五是召开一次座谈会。各社区组织辖区内赋闲下岗人员召开一次座谈会,面临面交流,真正调查辖区居民对县政府帮助赋闲下岗人员就业的志愿和主意,六是进行一次德律风回访。各社区对辖区内享用就业优惠政策的赋闲下岗人员进行1次德律风回访,调查县政府帮助就业结果,尤其做好重点服务对象的跟踪服务。七是慰劳一批坚苦对象。

四、工作要求

下岗人员范文篇2

一、基本原则

本着“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实行工效挂钩的原则,下岗人员再上岗工资实行全额浮动,实行百分考核,逐月兑现,目标考核实行下保底、上封顶,下保底就是当月所得工资不足200元,由信用社补够200元,作为当月生活费;上封顶即最高得分为130分。

二、考核内容

1.组织资金设30分;

2.收贷设30分;

3.收息设30分;

4.执行制度10分。

三、目标设置

1.组织资金(30分)

完成本社下达的当月存款任务得满分,每超10%奖1分,最高奖分为10分;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分,本项分扣完为止。超任务部分和欠当月任务的均带入下月考核。

2.收贷(30分)

每人按个人所发放贷款余额的30%,分配全年任务,全年任务分解到每月,完成当月收贷任务得满分,每超10%奖2分,最高奖分为10分。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分,本项分扣完为止。超当月任务部分和欠当月任务的均带入下月考核。

3.收息(30分)

每人按应收利息的40%,分配全年任务,全年任务分解到每月,完成当月收息任务得满分,每超10%奖2分,最高奖分为10分。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分,本项分扣完为止。超当月任务部分和未完成当月任务的均带入下月考核。

4.执行制度(10分)

此项不设奖分,具体考核由信用社确定。

四、工资的计算

把每人逐项得分合计后,得出实际总分,拿每人的工资总额乘以实得分的百分比等于当月应得工资。

五、要求

下岗人员上岗后,一律停止发放新贷款,待存款上升到一定比例、贷款压缩到自己所发放贷款总额在30万以下方可发放新贷款。

六、处罚

1.下岗人员上岗后,一年完不成全年各项任务50%的继续下岗。

下岗人员范文篇3

一、灵活就业人员的现状

我国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因:一是当时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已无力单纯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安置数以千万计的城市新成长劳动力和返城知青,“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应运而生,大批就业者走上自谋职业的道路;二是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也是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就业观念变革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应付瞬息万变的产品市场,随时调整自身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企业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灵活用工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流通业、生活服务业、保险业的兴起,客观上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灵活的用工方式。此外,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促进了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和发展。我市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灵活就业就是指在正规形式就业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而且,这一就业群体会随着全市企业改革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实现正规就业的人员会大量从事到灵活就业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38.3万人、36.3万人和35.2万人;2003年到2005年全市私营个体等非正规就业人数分别为11.2万人、23.6万人和29.6万人。相比较可以看出,全市的就业形式已经出现城镇单位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个体私营企业中非正规灵活就业人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数占城镇其他劳动力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劳务性、承包性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60988人的30.7%。最近,我们对主城区灵活就业人员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就业状况是不稳定、不充分和没有完全参加社会保险的。其现状是:

1、无固定劳动关系。灵活就业的人员从事就业的范围广泛,但各类用人单位都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自我经营就业的也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下岗职工还与原单位保留着劳动关系。

2、劳动报酬低于最低工资。在与灵活就业人员座谈时,他们一致反映劳动收入低,如给人卖服装、餐厅、家政服务等每月收入300元左右,有供养老人、抚养孩子上学的生活就很困难。

3、低收入家庭的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无力参加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调查中,我们了解了部分双下岗、双失业或有病人、单亲等生活负担较重的家庭,他们靠打工维持生活,有的还得靠低保、靠下岗生活费来维持家庭生活,有的失业人员勉强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的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只好中断缴费;想参加“医保”也没有能力。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对自己今后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十分担忧。

4、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职工在40岁左右,男职工在50岁左右)、文化偏低(基本上是期间的初高中生)、普遍技能单一,实现正规就业确实很困难。

5、灵活就业人员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他们反映:下岗时间长,再就业困难,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家人不理解,生活压力大,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6、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对灵活性就业人员,目前只限于不规范的统计和新出台的对“4050”就业困难对象的社保补贴,而对整个群体的管理、服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约,是劳动之法的缺位。

调查显示,我市的灵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中型企业中的灵活就业形式

目前我市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即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承包工、派遣工、小时工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有企业、劳动部门或社区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将下岗失业人员有组织地派往这些企业—劳务派遣;另一类是企业直接面向社会招用的临时工、劳务工、季节工等,企业与受雇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2)依托“劳动组织”的就业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组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下岗、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其特点是: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二是公益性劳动组织或安置型劳动组织。这类组织是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由地方政府扶持开办,通过在社区开展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劳动,帮助从业人员获得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三是劳务派遣型的劳动组织。即通过这些劳动组织将下岗失业人员派遣到大中型企业或其他部门和单位就业。

(3)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就业

这类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而且也没有社会保险,在这些企业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大多将此工作当作应急措施或打零工,处于边缘就业状态,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劳动关系极不稳定。

(4)自我经营就业

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较低,在自己的居住地或早市、夜市摆摊等自我经营就业,收入极不稳定。

二、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日益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着用工不规范的问题,如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费统筹,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公有制企业在临时用工方面也存在着随意性;劳动者个人自主就业,如靠做小生意、小修理、小饭桌、摆地摊和家政服务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也只是对其中的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办社会保险缴费服务工作,对这种形式就业的下岗职工只能任其存在,自由发展,这就是社会上存在的隐性就业。而我们却无章管理,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难,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被动。一是吸纳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用工不规范的原因,导致了国家出台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了。如:从2003年国家开始对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执行的减免税费政策,就因为这类企业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享受不了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导致了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难;二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用工不申报,不规范也给下岗失业人员隐形就业留有了空间;三是用工单位的空岗信息和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不进入公共劳动力市场,也给公共就业服务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下岗失业人员个人在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从事了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灵活就业)后,没有任何政策扶持而劳动保障部门除了主动进行就业情况统计外,没有管理办法。

2、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与否只能由自己承担。据统计,截至8月底,失业人员在市劳动力市场档案托管的有9457人,仅占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性就业人员的50.6%,其中:个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有9165人,参加或接续医疗保险有5613人,分别占档案托管人员的96.9%和59.4%。这一统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受利益的驱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承担用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任,职工无奈自己缴费;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的个人只好中断养老保险缴费关系,有的参加不起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另外下岗职工因与原企业保留着劳动关系,就不就业都等原企业给缴纳社会保险费。

3、对灵活就业人员缺乏扶持和管理。在2006年以前,我们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只是通过2003年以来全市建立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将他们纳入了就业统计,而国家和省市没有相应的就业管理规定。建立的就业服务也只是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缴社会保险费业务。主要原因:一是各类用人员单位不愿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正规就业;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刚开始向社区延伸,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滞后,社区就业管理缺乏工作经验,而且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都没有制度性保证,也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对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自主灵活就业人员,因为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也导致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就业管理。

三、解决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加强和改进公共管理

既然灵活就业已发展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形式之一,国家就应当确立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灵活就业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和稳定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劳动关系,提供政策扶持,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辟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渠道,更好地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1、尽快制定和出台旨在保护,扶持灵活性就业人员合格权益使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使灵活性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规范劳动关系,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用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规范和维护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基础和前提,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履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契约。对此,因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类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劳动保障执法检查活动,对非法用工行为依法纠正查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以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3、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劳务派遣工作,不断探索组织起来就业的路子。如社区卫生保洁、家政服务、小商品配送、托老托幼、水暖家电小修理等适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类就业组织,使零散就业组织化、隐性就业显性化、灵活就业稳定化。目前的工作,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社区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各种灵活多样就业组织新机制;三是要加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化建设,增强就业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

4、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扶持创业带头人,促进社区就业。要结合城市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鼓励社区各类服务业、加工业等大力发展,特别是要鼓励社区内有创业能的人,积极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营造条件,解决困难,符合条件的一定要落实好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帮助鼓励他们直至创业成功。

5、政府应取消对灵活自主就业人员的一切行政收费,鼓励、支持和帮助他们自主就业,为他们从事小修理、小摊点、小服务等提供规范的指导性服务。

6、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为稳定灵活就业,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落实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扩大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补贴的范围;二是加大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证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三是减免下岗失业灵活就业低收入贫困家庭的水电、物业、取暖、就医和子女上学等费用,并落实到人到户。

下岗人员范文篇4

一、进一步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一)凡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可凭营业执照、身份证、户口簿和《再就业优惠证》等材料,直接向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公开办事大厅或劳动力市场设立专门窗口,指定专人负责统一受理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二)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要采取定期集中办公的方式,对下岗失业人员申请担保贷款的资料进行联合审查,凡是能由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工作人员办理的具体事务,一律由部门(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负责代办。

二、进一步简化或取消反担保,切实减轻下岗失业人员的负担

(一)下岗失业人员以自有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不需要进行房地产评估,当事人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后,经办银行凭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发的《房地产他项权证》审核放贷。

(二)实行公务员等个人信用担保的,经办银行凭担保人所在单位出具其身份和工资收入证明、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书面声明审核放贷。

(三)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下岗失业人员、夫妻双方均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参加创业培训取得结业证书的下岗失业人员,一律取消贷款担保,经办银行凭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及创业培训结业证,审核放贷。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把创业培训质量关,对创业培训不合格的,不得发放创业培训结业证书。

(四)经地方政府批准设立(或指定)并由地方财政划拨工作经费的贷款担保机构,应切实履行担保职责,不得以抵押、质押或个人信用保证等方式要求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反担保。

三、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办银行的积极性

(一)无担保机构,采取财政部门与经办银行签订协议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当经办银行贷款累计发放额达到财政部门在本机构存放的贷款担保基金数额的2倍以上(含2倍)时,财政部门可按贷款实际发放金额的1%给经办银行手续费。手续费与次年1月31日前拨付经办银行。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经办银行支付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贴息资金。

(三)财政部门与经办银行签订协议,由经办银行直接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按银发[2004]51号文第一条第(三)款的规定,由经办银行分担20%的贷款损失。由担保机构核定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经办银行可不分担贷款损失。

四、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贴息范围

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种养业,并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享受微利项目贴息优惠政策。

五、进一步提高贷款额度,调动下岗失业人员贷款积极性

(一)各地要根据地方财力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创业的需要,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额度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但每人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凡其中1名或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抵押物等于总贷款额的,应按规定程序给予办理小额担保贷款。

六、进一步明确小额担保贷款属地化原则

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应向核发其《再就业优惠证》的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

七、进一步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监管,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效能

各地不得截留、挪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不得擅自改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用途。凡截留、挪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或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地区,省将收回已下拨的小额担保贷款补助资金。

下岗人员范文篇5

一、把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入市场提供宽松环境。一是建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我局在每个基层分局(所)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咨询窗口,将再就业扶持政策予以公示,对下岗职工申请从事个体经营实行绿色通道,落实“三优先”、“三放宽”,即优先受理、优先办照、优先帮扶;放宽登记条件、放宽经营方式、放宽经营范围。从2002年起,我局将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登记权从县局下放,由基层分局(所)完成受理、初审、登记注册全过程,申请材料齐备的下岗职工在就近的工商所当场就可领到营业执照,免除了下岗职工多途奔波的劳顿之苦。2002年来,在享受优惠的702户对象中有678户当场领到了营业执照,占优惠对象的96%。二是认真落实规费减免政策。我局预算收入持续4年下降,日常监管工作面临经费保障严重不足的挑战。但我们坚持以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为重,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的规费做到应免必免,一律实行“零收费”。仅2004年全国统一换发营业执照期间,我局就对413户下岗职工免费换取了营业执照,免收换照费2.3万余元,减轻了下岗职工的负担。同时,我局还建立了下岗职工减免规费台账和经营档案,定期清理甄别,取消了84名非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优惠,确保了国家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中。三是对下岗职工的经营行为实行人性化管理。我局在调查中发现,下岗职工对政策法规了解不多,难免发生违法违章行为。为此,我局编印了《再就业法律援助手册》2000多册免费分发到下岗职工手中,使下岗职工通过《手册》全面了解政策法规和各部门的优惠政策。我局明确提出对下岗从业人员实行“人性化执法和管理”,向全局发文规定对10种轻微违法经营行为不得采取强制措施,从轻或免予处罚。3年来,先后对200多名(次)下岗职工的违法经营行为下达了预警通知书,帮助其规范经营,免予了行政处罚。夜市经营由于投资少,沿街就可经营,不用出房租,因而从事夜市饮食经营成了很多下岗职工的首选。**城区就有很多均是下岗职工在从事夜市经营,因卫生许可证等相关前置证明办理时需要体验从而增加了经营成本,因而没有办理相关证照的下岗职工很少。为了改变变种状况,我局不是简单地处罚和取缔,一方面我们积极向经营户们宣传国家政策法律,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主动与卫生、建设等部门联系,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下岗职工从事夜市经营的许可证件作为特事来特办,从而使得下岗职工免费或用最低的费用办理了相关证件,同时,我局为所有从事夜市经营的下岗职工免费颁送了营业执照。

为了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我局一方面引导干部换位思考,进行大局观念教育,另一方面狠抓内部督查,对违反扶持政策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2002年以来,我局每季度对基层单位执行扶持政策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先后9次进行明查暗访。同时,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作出承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近3年来我局共查实各种违反扶持政策的行为5人次,我局领导逐笔上门退还收费750元,对3名当事人给予了待岗和通报批评的处理。城区某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先缴登记费43元办理营业执照后申请减免个体管理费,我局发现后,当日责令辖区分局退还所收登记费43元,并对当事人予以通报批评。

二、开展“五送”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必要保障。一是送信心。我局以基层个私协会为阵地,先后2次举办了“再就业明星”巡回演讲报告会,大力宣传下岗人员自主创业的典型,激发自主创业愿望。同时,我们发动基层工商干部到下岗人员家中面对面宣传再就业扶持政策,坚定下岗职工再就业信心。有近百名下岗职工在我们工商干部的鼓励下毅然走上自主创业道路。二是送信息。我局固定专人从事再就业信息采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3年来我局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经营信息900多条,劳务用工信息300多条。同时,我局发挥农村工商所的地缘优势,引导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从事农副产品贩运,对其实行远距离监管、零距离服务。三是送技能。我局协调县劳动部门一道开办了8期电脑、家政、烹饪、修理、美容美发培训班,免费对4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实用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促成私营企业与在训人员签订“用人订单”220份。四是送资金。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局与县内6家专业银行和信用社联系,建立了下岗职工从事个私经营融资申报推荐制度和联户担保制度,由个私协会出具诚信推荐函,金融部门据此给予优先贷款,使不少下岗人员结束享受低保待遇和扶持优惠,主动申请成为纳税人。五是送维权。我局制定了《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维权办法》,聘请了法律顾问,开展维权活动。我局在为下岗人员落实优惠政策的时候,了解到有不少从事需要前置许可的行业的经营户在办理前置许可证件时,有关部门没有按政策给予优惠,我局遂由个私协出面与相关部门交涉,促使有关部门将国家政策真正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中,保护了下岗人员的切身利益。我局先后为38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户维权,使有关部门退还收费1万余元。我局还加强对职介机构的监管,先后组织执法力量对职介机构进行了4次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利用虚假广告坑骗下岗职工的行为,查处非法职介广告案件16起。

三、建立帮扶机制,疏通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2002年以来,我局明确提出“人人帮扶下岗人员,所所搭建就业平台”,要求每人每年帮扶2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局每年至少帮助400名下岗人员上岗。此后,我局将再就业帮扶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并制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年终结硬账,对不能完成帮扶任务的责任单位,在评先表模中“一票否决”。3年来,我局先后有2个基层分局、所因没有完成帮扶任务被取消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在具体帮扶工作中,我们把帮扶的重点放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开辟再就业通道上。一是引导下岗职工到市场就业。通过与集贸市场开办者和大型商场协商,为下岗职工优先安排摊位、专柜和门店246个。二是引导下岗职工到私企就业。我局每年向私营企业发出“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岗位”倡议,并与22家私营企业建立常年联系制度,动员私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促成私营业主与948名下岗失业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同时,我局在部分私营企业建立了《用工需求登记簿》,随时掌握私企用工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商就业工作。湖北**实业有限公司就是我局“帮扶下岗职工再就业联系点”之一,在我局的努力下,该公司先后招聘企业下岗职工200人,占该厂员工总数66%。三是引导下岗职工异地就业。针对本地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我局发挥“全国工商是一家”的优势,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工商部门的联系,引进外地企业到**招录下岗失业人员近200名。四是引导下岗职工到社区就业。我局与10多家社区居委会联手,共同为下岗职工“造饭碗”。目前已建起家政服务网点13个,托老、托幼、托病服务点4个,全部免予收取工商管理费。我局还与有关部门协商,促成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到社区从事保安、保绿、保洁、保养、保健、保育、保险(人)等公益性岗位。他们说:“我们下岗打碎了‘铁饭碗’,但工商干部又帮我们找到了‘金饭碗’。”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下岗人员范文篇6

确立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就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把在岗与下岗、就业与再就业统统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以达到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障;同时搞好再就业工程的执法司法工作,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监督力度,使再就业工程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目的在于保障下岗人员的合法权益,达到安定社会扩大就业,实现法治。这个目标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的前提。国家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在岗位人员的合法权益,例如,以立法方式确认在岗人员的聘用条件、方式、程序方面的权利义务;确认职工就业后的各方面权益,特别是加强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在岗位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预防下岗。

2.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中法律目标模式的核心。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再就业工程的探讨仍限于政策研究和实践处理上,对这方面的法律对策研究仍很不足。特别是对再就业工程中如何通过法律处理政府与“关、停、并、转”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与下岗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等。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就是要依法明确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责、权、利。

3.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法律目标模式的保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必须关注那些因不具备重新上岗能力的失业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更谈不上社会安定与实现法治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模式是内在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再就业工程都无法顺利实施。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探讨。

(1)直接目标。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确立这个法律目标模式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解决下岗职工的重新择业和上岗,不能仅靠政策手段,应该依据法律,依法办事,切实以法律为武器保障下岗职工在重新择业过程中的权益。

(2)关键环节。以法律方式确立的再就业工程的目标模式,应力求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本文认为,为使再就业工程纳入法治轨道,关键是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抓标治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3)操作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模式,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特别是当前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执法,司法环境较差;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再就业过程中法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把法律目标模式贯彻到具体的再就业过程中去。

二、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框架构想

1.加强岗位安定立法

国家必须尽快出台与《劳动法》相适应的有关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制定《职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在岗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国家应积极改善劳动设施,劳动条件,提高在岗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善国有企业不景气的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加强就业安置立法

国家目前虽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报告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用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其规定都属于政策性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家应尽快出台《就业法》,具体规定政府、企业、失业人员的权利义务,规定在就业方面的原则、制度、条件、程序等;国家也应建立健全对因企业拒绝就业而受损害的失业人员以一定的救济制度,包括对无法重新就业人员的安置等等,如推行《下岗职工安置法》;国家目前虽通过《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职工就业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对下岗人员的再培训的方面无法律明文规定,应立法解决这一问题。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因职工下岗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方面的困难,国家必须通过立法维护下岗人员及其家庭的必要权益,政府应以一定的法律法规形式为下岗人员重新择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如税收,工商登记、信贷、劳动人事管理、场地设施使用等措施的优惠,国家最好通过《再就业职工保障法》具体规定上述内容。

在再就业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必须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安置下岗工人的责任。政府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去解决企业所无法解决的市场外部问题,如为企业吸纳下岗人员提供优惠政策。这是在立法过程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

再就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法制背景才能顺利进行,完善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我国目前的各种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仅从宏观上规定了企业在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方面的规定,特别是在因此而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性差。例如下岗职工可以凭借原有股权在企业合并、分立后继续分取红利或剩余财产等。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应尽快出台《劳动力市场法》,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劳动力中介组织,以法律形式确认和规范其运作方式,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法治基础上与世界接轨。

再次,加强劳务输出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在劳务输出方面,传统方式特点是层次多,手续繁,审管严,由单一的官办机构输出劳动力。国家必须通过立法解决在劳务输出方面制度的单一性,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劳动力输出系统,对国际劳务输出规定相应的制度、原则、办法、程序,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省、市、县以一定的劳务输出自主权,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总之,在推进我国再就业工程的法律对策问题上,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在强制性规范上做到内容明确,程序合理,标准清晰,也要尽量限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下岗人员范文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导致下岗人员急剧增加。据湖北省民政厅门户网站记载的数据,我省目前靠低保为生的下岗人员在低保人群中占很大比例,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20.56%。这类群体居住条件差,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抵御风险能力极低。

(一)社会保险现状

1.失业保险:提高保险金发放标准与经济发展现状脱节。经济不够发达,充分就业很难实现,失业保险体制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下岗人群的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发文决定,从07年3月1日起,提高全省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根据规定,省内各地失业人员月失业保险金标准分别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确定。全省失业保险金标准分5个区域,分别提高到406元/月、350元/月、322元/月、294元/月、266元/月,平均“涨幅”达25%以上。截至07年2月底,武汉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91万多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3.05万人。

2.养老保险:因为经济困难,下岗工人中有相当部分未办理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劳动者老年生活的唯一保障,据调查统计,湖北省以下岗工人为典型的城市弱势群体养老保险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湖北省职工负担大。由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参保人员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仅以武汉市两个中心城区的不完全统计,07年硚口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是93540人,其中能正常缴费的只65011人,未缴费人数占30.4%,达28529人。另一方面,湖北省基本养老金支付安全系数逐年下降,现已大大低于全国水平。由于参保人数少范围窄,造成了养老保险系统分担社会责任的能力降低。据统计,2006年,湖北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7.4785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66.3205亿元,余额1.1580亿元,余额滚存结余78.1706亿元,滚存结余的可支付年限即支付安全系数仅为0.47;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402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704亿元,余额698亿元,余额滚存结余3293亿元,滚存结余的可支付年限即支付安全系数为0.7。湖北省养老保险参保率有待提高,下岗人员的养老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住房保障现状

湖北省住房保障体系已逐步建立。自1992年起,湖北省逐步探索建立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等为内容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目前,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均已全面建立廉租住房制度。2006年武汉市将人均住房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作为住房保障对象,以配房租赁、租金补贴、租金核减三种方式,为1.6万多户实现“应保尽保”。2007年武汉市规定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困难家庭,一律由政府给予补贴。同时,经济适用房制度也是住房保障体系的另一重要内容。

(三)子女受教育保障现状

对于下岗人员来说,子女教育所要支付的高昂的学费和家庭本身的经济困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目前湖北省已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下岗弱势家庭这一压力。除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弱势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外,2006年湖北省还实行中职生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了58.2778万人,为此投入经费8.7417亿元。

(四)再就业现状

2002年以来,武汉市启动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就业服务进社区被列为首要任务。5年间,武汉市通过政府买岗的办法,先后开发保绿、保洁、安保、“三包”管理员、“空巢”老人护理员等公益性岗位2万个。目前,全市146个街(乡镇)、1241个社区均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站)。针对援助对象无一技之长的情况,武汉市为2156名援助对象开展了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截至目前,已有2799人找到了合适的岗位: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400名援助对象实现了再就业;通过开发社区服务岗位,700余名援助对象在家门口上岗,再就业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然而,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下岗、失业问题变得非常突出,实现再就业的任务也变得日益艰巨。

二、城市下岗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不完善法律体制的规制

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1.及时出台《社会保险法》。2007年底,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此举为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仍有困难,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加重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2.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不仅仅要有失业保险金,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死亡保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在此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1]此外,还应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目前,德国政府推出的新改革方案,设制的救济金分为两个阶层,[2]结合申领者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救济金的申领办法,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转3.低保制度的完善。国家统计局应按照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结构(偏重于基本生活品),编制“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低保管理部门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水平的依据。低保管理部门,不仅应完全掌握低保家庭的情况,也应动态地搜集掌握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收入小于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根据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及时将符合新标准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最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及时发放;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该“指数”,及时调整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敦促和监督企业及时调整最低工资者工资水平,使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二)完善教育保障制度

1.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制的审批;其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政策;再次,实行收费公示制,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继续推进高校和高中“阳光招生”政策;此外,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和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引导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规范普通高校校外办学、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切实制止和打击非法招生、违法办学行为。

2.落实高等教育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国家要完善配套措施,即构建完善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以解决学生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同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实行差别收费制度也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3.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筹措专门资金支持各地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设施完备的职教中心。

(三)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1.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

2.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1.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2.缓解供需矛盾,扩****律援助人员范围,推动城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专门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3.民事案件立案救助。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已经规定了经济确有困难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但由于这是一个软性规定,如果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不履行此义务,当事人也毫无办法。笔者建议,在现行法律中应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律师有义务履行辩护职责,对不履行义务的相关主体,同时规定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五)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物质利益,并培养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

1.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物质利益,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发挥社会政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建立由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志愿者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社会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的社会动员模式。同时,加强弱势群体自我支持意识,建立以初级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系统,实行社会扶助和弱者自救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经济状况,才能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

2.发挥多种媒介机构的作用,培养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团体。鉴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他们在收入、物质待遇、健康和寻求帮助方面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新闻媒体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存在的问题,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建立健全自由结社的法律保障,健全现行社团组织制度,逐步提高弱势群体利益团体在政治经济中的独立性。

(六)再就业政策的完善

1.从企业责任的角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预防下岗失业现象的产生。同时,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等就业援助对象。对各类用人单位录用下岗人员给予优惠政策,如政府财政出资为企业培训就业人员上岗,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用人单位按实际录用下岗工人对象数量给予一定奖励等。

2.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继续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各级统计、劳动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建立劳动力调查分析制度,通过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对下岗人员进行动态登记管理。各地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3.建立面向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优惠政策。广泛发动和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对下岗工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

下岗人员范文篇8

为进一步推动公司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依据集团公司《“十五”期间减员增效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竞争上岗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

2、德、能、勤、绩、体综合考核;

3、择优上岗;

4、打破职工身份界限,由身份治理变岗位治理。

(二)竞争上岗的范围

1、公司下达的编制定员所列岗位;

2、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在岗职工。

二、职责:

劳动、人事、组织等部门

负责按治理权限分别负责组织竞争、竞聘上岗工作。

三、治理办法

(一)竞争上岗

1、竞争上岗程序

(1)公司以编制定员为依据,以职工人数控制计划为目标,核定上岗指标;

(2)结合实际,制定竞争上岗实施细则,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3)公开竞争岗位的名称、上岗人数、岗位性质、岗位规范和岗位工资类别;

(4)对参加竞争上岗的职工,进行以技能为主的业务技术考试考核,并对德、勤、绩、体进行考评;

(5)张榜公布考试考核、考评成绩和依据综合考评结果与上岗指标确定的上岗人员名单。

(6)本单位对竞争上岗工作进行总结,公司组织考核、验收。

2、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凡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职工,均可报名参加竞争上岗。按竞争上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3、休生育假的职工,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学徒期、熟练期和见习期间的职工,当年安置的复转军人和调入不满一年的职工,暂不参加竞争上岗。期满后,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可参加空缺岗位的竞争,在下一轮竞争上岗前,未上岗的,暂执行所在岗位的试岗工资,其中休生育假和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暂执行所在岗位的岗位工资。

4、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或医疗期内医疗终结,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至4级的,按国家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应参加竞争上岗,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上岗的,列为下岗职工。

5、因工负伤致残的职工,医疗终结,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至4级的,按照《**集团**公司职工工伤保险治理办法》的规定,退出生产、工作岗位,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可参加竞争上岗,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上岗的,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下岗与再就业

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职工,属下岗人员:

(1)无故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能上岗的;

(2)因生产经营困难,长期严重亏损,扭亏无望,改造无望,而实行整体停产的企业、车间(生产装置)的全部人员;

(3)因个人原因造成5万元以上欠款未能限期追回,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

(4)受党团、行政警告及以上处分的;

(5)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1年内病休累计满90日的;

(6)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者;

(7)发生上报集团公司一般及以上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8)因违反治安治理规定受到拘留或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

(9)在生产、经营、施工、治理等方面,因违反国家及公司规定,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或5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

(10)连续旷工满2日或1年内累计旷工满5日的;

(11)1年内累计事假满60日的;

(12)发生事故隐瞒不报,或对原材料、油品、产品化验指标弄虚作假者。

2、下岗人员的治理,在与政府规定接轨前,从下岗次月起,可转入本单位再就业服务中心治理;接轨后,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纳入政府失业治理部门治理。

3、在与政府接轨前,公司对下岗人员做以下安置:

(1)转岗培训,再竞争上岗;

(2)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岗位工作;

(3)自由组合,兴办实体;

(4)愿自谋职业的,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5)符合条件的可办理内部退养;

(6)对整体下岗的人员,经组织批准,个人可在社会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劳动。

4、无故不参加转岗培训,或经两次培训仍不合格,或下岗期间不服从工作安排的,企业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5、下岗人员的待遇

(1)因停产而整体下岗的职工,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和其它津贴按100%发给,满一年后按80%发给,满一年半后按60%发给,满两年后停发工资和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

(2)其他下岗职工自离岗次月起,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和其它津贴按75%发给,满半年后按50%发给,满一年后停发工资和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

(3)转岗培训考试不合格的,岗位工资执行待岗工资;

下岗人员范文篇9

为进一步推动公司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依据集团公司《“十五”期间减员增效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竞争上岗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

2、德、能、勤、绩、体综合考核;

3、择优上岗;

4、打破职工身份界限,由身份管理变岗位管理。

(二)竞争上岗的范围

1、公司下达的编制定员所列岗位;

2、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在岗职工。

二、公司职工竞争上岗管理办法职责:

劳动、人事、组织等部门

负责按管理权限分别负责组织竞争、竞聘上岗工作。

三、公司职工竞争上岗管理办法(一)竞争上岗

1、竞争上岗程序

(1)公司以编制定员为依据,以职工人数控制计划为目标,核定上岗指标;

(2)结合实际,制定竞争上岗实施细则,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3)公开竞争岗位的名称、上岗人数、岗位性质、岗位规范和岗位工资类别;

(4)对参加竞争上岗的职工,进行以技能为主的业务技术考试考核,并对德、勤、绩、体进行考评;

(5)张榜公布考试考核、考评成绩和依据综合考评结果与上岗指标确定的上岗人员名单。

(6)本单位对竞争上岗工作进行总结,公司组织考核、验收。

2、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凡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职工,均可报名参加竞争上岗。按竞争上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3、休生育假的职工,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学徒期、熟练期和见习期间的职工,当年安置的复转军人和调入不满一年的职工,暂不参加竞争上岗。期满后,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可参加空缺岗位的竞争,在下一轮竞争上岗前,未上岗的,暂执行所在岗位的试岗工资,其中休生育假和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暂执行所在岗位的岗位工资。

4、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或医疗期内医疗终结,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至4级的,按国家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应参加竞争上岗,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上岗的,列为下岗职工。

5、因工负伤致残的职工,医疗终结,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至4级的,按照《**集团**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法》的规定,退出生产、工作岗位,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可参加竞争上岗,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上岗的,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下岗与再就业

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职工,属下岗人员:

(1)无故不参加竞争上岗或竞争未能上岗的;

(2)因生产经营困难,长期严重亏损,扭亏无望,改造无望,而实行整体停产的企业、车间(生产装置)的全部人员;

(3)因个人原因造成5万元以上欠款未能限期追回,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

(4)受党团、行政警告及以上处分的;

(5)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1年内病休累计满90日的;

(6)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者;

(7)发生上报集团公司一般及以上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8)因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拘留或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

(9)在生产、经营、施工、管理等方面,因违反国家及公司规定,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或5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

(10)连续旷工满2日或1年内累计旷工满5日的;

(11)1年内累计事假满60日的;

(12)发生事故隐瞒不报,或对原材料、油品、产品化验指标弄虚作假者。

2、下岗人员的管理,在与政府规定接轨前,从下岗次月起,可转入本单位再就业服务中心管理;接轨后,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纳入政府失业管理部门管理。

3、在与政府接轨前,公司对下岗人员做以下安置:

(1)转岗培训,再竞争上岗;

(2)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岗位工作;

(3)自由组合,兴办实体;

(4)愿自谋职业的,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5)符合条件的可办理内部退养;

(6)对整体下岗的人员,经组织批准,个人可在社会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劳动。

4、无故不参加转岗培训,或经两次培训仍不合格,或下岗期间不服从工作安排的,企业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5、下岗人员的待遇

(1)因停产而整体下岗的职工,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和其它津贴按100%发给,满一年后按80%发给,满一年半后按60%发给,满两年后停发工资和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

(2)其他下岗职工自离岗次月起,停发生产性津贴和奖金,工资和其它津贴按75%发给,满半年后按50%发给,满一年后停发工资和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费;

(3)转岗培训考试不合格的,岗位工资执行待岗工资;

下岗人员范文篇10

关键词: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有效措施

每一个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档案是由我们国家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统一按照中央出台的法律法规,记录下岗失业人员的工作经历、工作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成就、工作表现、工作效率、工作薪资等内容的文件档案,是人力资源整理和管理的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的重要凭证。我们国家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的管理,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年来,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但是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行为,这种不符合法律法规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知名度较高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中对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问题做出了引导,希望下岗失业人员正确对待自己的档案。但是不少人认为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不重要,没有必要规范管理。大家持不同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下岗失业档案管理职责交叉

一般而言,企业职工档案是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档案管理也在发生变化,在没有变化之前,职工的档案管理是由无数个职工共同管理的,但是经过企业的不断发展,淘汰不适合本企业的职工,新招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企业的人事安排就会发生改变,有时会出现下岗职工的档案并没有及时送到应该送的地方的问题。比如企业已经将现在下岗的原来的职工人员档案转移到职工本人所在县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托管,但是该下岗职工在寻找另一份工作时,发现自己的档案依然停留在原工作单位,下岗失业人员因为档案管理问题不能及时上岗工作,这样的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是不适应时展的管理方式的[1]。下岗失业人员由于档案管理问题,没有办法接续养老保险金,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经济负担,所以要对改制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很高的重视。

1.2企业不给予重视

目前在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下岗失业工作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不重视的现象。有的下岗失业管理工作单位为了节约档案的管理费用,不愿意接受聘用人员的档案,更有甚者,企业在破产之时随便丢弃员工档案[2],这样的管理给员工在今后找工作极为不便。下岗失业人员的变动性和流动性都比较强,如果企业不重视员工的档案管理,当企业不得不涉及到员工的保险、工龄时,才想起档案的作用,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些下岗失业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低,在工作中不能按照下岗失业档案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行下岗失业档案的收集和管理,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存在诸多漏洞。由于档案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分工,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时,由于无知所以做了一些对档案管理不利的行为,使档案管理工作混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技能低,缺乏必备的适应时代的档案管理知识,不能及时发现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和存在问题,往往都是在发现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时,已经给下岗失业人员带来了困扰。

2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3]。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记录着当事人的一切信息,下岗失业人员要依靠档案为下一份工作提供保障,如果一家用人单位没有看到一位下岗人员的档案资料,那么这样应聘人员在用人单位中成功率寥寥无几,如果下岗档案管理不完善对下岗人员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对于一些工龄达到下岗的人员,档案管理不完善对于国家的民生政策的实施也造成严重的影响。既然下岗档案管理如此重要,所以下岗档案的工作人员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具有这样的意识,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更重要的是对下岗的员工负责任,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档案管理意识不高,而为以后的工作带来困扰,下岗档案管理人员有一天也会下岗,如果自己的工作失职,在进行养老保险的实施中因为下岗档案的为题没有落到实处,此时此刻追悔莫及也于事无补,所以在下岗人员进行工作时,要注意换位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工作做到实处。

2.2企业员工在职位上恪尽职守

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下岗失业档案的管理,下岗人员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实行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领到要定期检查和修改下岗失业档案管理工作,指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尽责的地方,及时查清员工的责任,严肃处理下岗失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作为现象。如果在下岗失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不合格的人员,领到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坚决杜绝工作人员为了节省自己的书简而伪造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文件的现象,这样才可以确保下岗失业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下岗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在其位谋其政。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进行改制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企业也要对现在下岗的原有职工的档案负责任。如果是没有办理手续的下岗失业人员,这部分档案应交给就近劳动局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进行托管,由劳动局负责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的管理,如果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被企业录用,由劳动局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将这部分人员的档案转移到该企业。这样使下岗失业档案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养老金提供方便。

作者:沈莉莉 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劳动就业局

参考文献:

[1]王树生.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2016,03(1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