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探索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1:47

护理专业探索

护理专业探索篇1

1急救护理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定位与重要性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救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护生今后紧急状态下的工作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现状

2.1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2009年笔者对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部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急诊护理学》、《急症急救与重症护理》等相关教材进行随机调研,调查发现:现行护理专业使用的《急救护理》教材的改革方向很明确,都在努力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急救护理》教材建设方向,并且有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目标上高度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统一,在教材结构上以急救护理学的组成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实际以各项护理技术为重点[1]。(2)开始将护理程序贯穿于急危重症患者救护的教学过程之中,重视急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2]。(3)在重视让学生掌握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对其急救意识和严谨思维方法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只重视知识的自身要素,而忽视对学习者思维和情感培养的编写模式[3]。(4)教材重视贴近前沿,突出救护的整体性,能力目标符合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4]。

2.2尚存一些不足需要深入的研究整体的优化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尚存的问题:从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看,其医疗化的设置弊端尚未完全纠正,教学内容的构成通常是“急救基础知识+常用急救技术+各科危重症抢救+常见急症救护+重症监护”等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护理岗位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以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为导向进行专业教学的内容还缺乏。对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视程度较高,但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且符合岗位需要的急救护理教学内容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地进行。

3急救护理教材建设的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应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职业行动的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所谓“完整行动模式”[5],它可以划分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要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重视“完整行动模式”这一系统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6]。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护理专业急救护理的学习者迅速成长为能胜任急救护理岗位的工作者。

3.1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常见危重症救护,一般监护、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急救护理工作的内涵及流程;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能力;能够对急救设备、药品及物品进行管理。并且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2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职业教育要想培养“解决综合实践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在涉及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过程完整地解决一次实际问题。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进行。学习情境是在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以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3)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覆盖急救护理的院前、急诊预检与分诊、观察与护理、抢救、一般监护技术等。

3.3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体例结构

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以及岗位的特性,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学习的任务由院前救护到急诊科救护,再到急诊科重症监护,直至灾难事件的救护,实现由简单救护到繁杂救护的过渡。删除前期课程已经学到的单项技术操作的内容,以综合项目任务为主设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源于临床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具备学习价值。每个学习任务都由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学习任务描述、学习拓展4个部分组成。

3.3.1学习目标

完成本学习任务后,预期学生应当能够达到的行为程度。

3.3.2内容结构

用图式化表示学习与工作内容的要点。

3.3.3学习任务描述

包括3部分,一是学习任务的知识要求;二是任务分析,其编写体例依据现实工作的流程顺序递进,以帮助学生通过任务的学习学会工作的过程;三是评价与反馈,通过项目评价、学习情况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4学习拓展

为了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要而设置,是对学习任务的延伸。

护理专业探索篇2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2]李敏艳,马慧玲.高职高专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J].青年科学,2012.10.

护理专业探索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护理专业探索篇4

护理专业属于专业性很强的非英语专业,基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所要研究的护理专业课程较为繁重,因此,很多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在护理专业中对于英语的认知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很多学者都大胆的进行了学习策略的研究,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完善。其实作为基础的语言学科,英语在护理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医学没有国界,很多前沿的医学知识都是由国外引入的,都是英文原著,而且许多医学护理方面的专业术语都是和英语密切联系的。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从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这能够实现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幅提升。

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基于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英语教学中没有与护理专业进行很好的融合。许多英语教师就是僵化式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普遍认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整体的英语教学效果较差。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缺少足够的认知,而且护理专业的学生基于对英语认识的片面性,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对于本专业学习的有效帮助,只是把英语课程作为考核项目,盲目的进行应试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没有进行专业的测试,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无法跟上教学要求,而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打压,这些都不利于护理专业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

(三)忽视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由于受到学生重视程度、教师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绩。例如,很多教师不注重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推广,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应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宣传、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得学生终身受益。例如,通过对学生英语归纳比较方法的引导,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鉴别能力,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词汇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护理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而学习兴趣则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要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后工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其次,要不断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意识,如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多说英语、多用英语,这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加快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随着英语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各种需求,因此加快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突出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应用性目标,对原有的教学范围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能为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例如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护理交班、协助患者进行体检、健康评估等工作方面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增强应用课堂上的互动性,加强与护理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科学分工,将英语课堂上的更多时间留给学生,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再次,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效果,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听、说、读、译等多方面实际应用能力。

护理专业探索篇5

关键词: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实习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好实习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多采用2+1的教学模式,经过前两年的理论学习后,第三年进入生产实践教学。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在大三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分布于全国各地各级医院,有着在外实习时间长、实习分布点散、学生相对集中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采用低年级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方式内容上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笔者结合近几年我院护理专业实际工作情况,总结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难,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1]。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党员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存在外部因素对其的制约,同时还存在内部因素:即实习生党员自身的素质仍需提高,也严重地影响到其党员在实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影响实习生党员管理的外部因素

1.实习单位和学校缺乏有效的合作共管机制,导致实习生党员管理重形式轻内涵。WWW.133229.COM同时,实习生党员管理定位不明确,机制不健全,日常实习事务繁杂,不能很及时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政策,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社会对实习生党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实习生党员有临时性、形式性的观念普遍存在。由于实习生党员管理缺乏正式的管理机制,存在流动大、管理难等特点。且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往往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工作的短期性比较明显,工作的形式性比较浓重。很多人都认为实习生党员管理是一种形式、是一个党员管理的难点。这些观念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实习生党员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实习生党员管理的内部因素

1.自觉性不高,党性意识不强。许多在实习岗位上的实习生党员实际上是心有旁骛,或者是一边做实习护士一边找就业机会;或者是一边做实力护士一边准备升学考试,提高学历;没有定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实习工作。另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党员缺乏主动加强理论学习的意识,缺少乐于助人、服务他人的自觉,党性意识不强。在这样的状态下实习,很难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

2.实习生党员自身的素质还需提高。部分实习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组织上已经入党,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入党,没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宗旨意识不强,理论修养不高,有侥幸心理,做事不够踏实,学习不够主动,服务不够积极。实习党员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实习生党员教育急需加强。

二、对实习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一)实习生流动党员支部活动难以开展

由于我院护理专业毕业实习单位多,实习生流动党员分散,加之实习生在医院的科室不一样,排班不同,流动党员很难集中,学习讨论、支部会议、民主评议等活动难开展。

(二)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落实

护理专业毕业实习单位数量多,位置分散,有的实习单位不重视党建工作,不能和学校就实习生党员教育和管理进行沟通和协商,导致学院党总支对实习生流动党员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有的实习单位则认为实习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在学校,其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应在所属支部,所以理论学习、支部活动、组织生活等党内活动有时候没及时通知实习生党员,这些都限制了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和监督[2]。

(三)部分高校对实习生党员管理的不重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处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从属地位。各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专业教师、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建设放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是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而把学生工作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在高校重教学科研轻学生管理的情形之下,严重地影响了实习生党员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管理体制的不顺畅对实习生党员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实习生党员管理基本上处于“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状态。“谁都管”,学校党组织和实习单位组织对实习生党员都有不同的要求,实习生党员要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各方党组织对自己的教育管理。“谁都不管”,则是实习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加强修养,却不知该找谁解决。所以,理顺对实习生党员的管理体制,使实习生党员职责明晰,增加其责任心,并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有规划、有安排,将个人发展与工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促进实习生党员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我们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经济社会压力、学习、就业与自我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实习生党员工作的难度,需要党务工作者能够发现、解决这些问题。

三、护理专业实习生党员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党员管理的优势

我系护理专业实习生党员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具有相对集中的有利条件,实习生基本都在以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三级医院实习,如南京、上海、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员相对集中,而且都居住在学校统一租住的学生公寓,便于集中组织开展党员学习。同时实习医院都为事业单位,规模较大,都有健全的党组织,都能正常开展组织活动,具备接受委托管理实习生党员的一切条件。

(二)向实习单位发出实习生党员管理委托函

为了加强和改进实习生党员的管理,使学生党员在为期一年的实习中能够及时地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以一带十”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我们会向实习单位发出管理委托函,委托实习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实习的党员。希望医院党组织接收并组织学生党员参加该实习单位党组织生活和支部生活,对他们从严要求、从严管理。

(三)设计实习生党员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评价表

首先,在学院每年组织进行的实习常规检查中,党总支将《实习生党员跟踪调查表》带给各实习医院党组织,调查了解实习期间实习生党员的思想素质、医德医风、业务能力、组织纪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实习结束后,要求交回《实习生党员跟踪调查表》,实习生党员要在考察表上认真记录参加实习单位的学习和组织生活情况,并由实习生所在单位党组织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系党总支将根据单位考查意见、跟踪调查情况及平时表现对实习生党员作出实习期考查鉴定。

最后,要求每位实习生党员每季度写一次书面思想汇报,可挂号邮寄至所在党支部组织委员处。对实习期考查不合格的实习生正式党员要加强教育,加强谈话制度,并在党员年度民主评议中重点评议教育,对考查不合格的预备党员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预备考查期。

(四)结合巡点工作对学生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点评

护理系领导和党员教师结合巡点工作,对学生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为了使创先争优活动有效深入开展,党总支分别发文,在学生党员比较集中的城市成立实习党小组,要求各实习医院单位(党总支)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监督指导,要求实习生党员要自觉参加实习医院的党组织活动,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系领导还在江苏省内部分医院对实习生党员进行教育指导,要求学生党员要增强创先争优意识,要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履行党员承诺,以“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刻苦拼搏,团结同学,服务群众,遵纪守法,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五)强调实习生党员三重身份,注重体现三种本色

首先,强调实习生党员的学生身份。作为学生,应该保持学生本色,做到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虚心向各位指导老师学习。不论是行为举止,还是穿衣修饰等方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注重保持学生本色。

其次,强调实习生党员的护士身份。作为护士,应该体现护士角色,做到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极端热忱。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都要讲究奉献精神,注重服务意识,注重体现护士角色。

最后,强调实习生党员的党员身份。作为学生党员,一要刻苦努力学习,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二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先进性素质;三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牢固树立党员先进性意识;四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塑造先进性形象。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探索篇6

关键词:微信;护理教学;应用

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对用户免费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多元快捷联系。2015年6月腾讯公司公布,微信注册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用户普遍年轻,平均年龄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绝大部分微信用户来自: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职业。学生已成为使用微信的一个庞大群体,微信是他们聊天、交流、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网络时代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如果与微信联系起来,利用微信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群体的阅读学习习惯,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利用微信辅助护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实施方法

1.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交流群。学生和任课教师全部加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包括生活、学习、处事、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1.2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护理专栏,搭建教师和学生有效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护理专栏中设置"焦点话题""护理资源""操作视频""微考"等版块,焦点话题版块一些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热点话题,教师和学生实时参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护理资源版块教师收集、整理的一些重点内容、习题等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查阅。操作视频版块教师收集的最新护理技能操作视频或亲自录制的示范技能操作视频,为学生提供课后再学习的条件,也可以录制技能操作规范优秀的学生操作视频供大家借鉴。微考版块主要一些与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一样的考题,供学生学习和复习。

1.3订阅与护理有关的公众号,教师给学生推荐订阅了有利于护理相关课程学习的公众号,如"护理123"、"护理专业资源库"、"ICU护理之家"、"手术室护理"等。这些公众平台传播护理最新知识,传递护理先进理念,共享护理宝贵经验,弘扬护理正能量,是交流学习护理知识的园地。教师们在这个微信公众的大家庭中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专业知识、分享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紧紧跟随临床护理最前沿的知识。由于时间、精力和专业鉴别力等因素,学生不能一一关注和学习所有的专业公众号,就由教师有选择地推荐"护理专业资源库"等典型公众号,并筛选分享其他公众平台的精品学习内容,学生反映很好。

1.4分享朋友圈里的有关道德文化、理想信念、国家政策和学生就业、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评价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就业观,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效果

2.1在班级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每个学生平均每天浏览微信10次以上,90%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微信平台,在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关注信息、学到有用的知识,充分利用了时间边角料,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环境对学习的限制,提高了学习乐趣和效率,微信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

2.2通过频繁地在微信上交流学习,交流生活、思想、心理方面的感受和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对于课堂上不敢问问题、课后不敢当面请教老师的性格腼腆的学生,更是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微信里能很好地提问题、自由地和老师探讨,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2.3每次或分享一些知识时,学生反映很好,通过点赞、评价、讨论表明他们的关注和喜欢。有些学生将"护理专业资源库"等公众平台提供的信息和老师分享的重点、经典信息整理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如:常用药物配伍禁忌、医生护士都知道的150个知识点、抢救药物口诀等,有针对性地集中学习掌握了一些重要知识点。

2.4微信的利用还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每次技能图片、视频和分享资源,都收到很多学生感谢老师的词语或图片,如老师好给力啊、老师辛苦了等,培养了学生感恩之情,从内心深处激励她们努力学习。

3 讨论

3.1微信辅助教学方式的优势

3.1.1微信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交流平台,传播迅速,受众广泛,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师生感情,奠定教学相长的基础。

3.1.2与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地点、环境约束的不足相比,微信平台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它不受上述种种因素的限制,可以实现师生之间课上、课下的即时有效沟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化学习的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拓宽了视野,营造了灵活轻松的学习氛围。

3.1.3平时上课时间有限,老师拓展知识的空间有限,而微信平台为老师打造了业余辅导的第二课堂,搭建了拓展课堂知识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中的大量丰富护理知识和技能操作资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3.1.4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老师和学生都能提高积极性,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3.2微信辅助教学的不足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有些负面的、消极的信息会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影响学生,必须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管理,可以选定一名责任心比较强的班委随时对班级群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清除消极的评论和留言、图片,发挥微信群的积极作用,保障其正常运行。

微信辅助方式在全国特别是落后省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充分起到所期望实现的辅助功能,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是我们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教师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婷,邵阳,赵强,等.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 [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101-103.

护理专业探索篇7

[关键词]护理学 毕业考试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0-03

毕业考试是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客观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检查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考试模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毕业考试的改革已经成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1][2]为能客观、全面、有效地评价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我们对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建立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与基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以下简称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5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二)理论综合考试的设计

理论考试试卷的形式与内容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为基本模式,内容涵盖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和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护理科室实纲内容,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是理论综合考试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的重点。在满分100分的分值中,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所占比例各为30%,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各占20%。在合理设置考试学科结构和比例的同时,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通过临床综合病例分析将各重要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综合知识测试。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理论综合考试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 A3和A4型题共100道,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三)临床技能考试的设计

根据护理学专业实际情况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简化,设计简化OSCE,共设4个考站。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2分。 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为20分钟,满分为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8分。

(四)问卷调查

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三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5份,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五)统计学分析

逐份整理学生考试评分表和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一)理论综合考试成绩

理论综合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52分,平均为 (70.86±6.76) 分,及格率为94.57%。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集中在60 ~ 和70 ~ 两个分数段,占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见表1)。

(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

简化OSCE一次通过率为100%,考生分数总体呈现正态分布,最高为92.5分,最低为64.7分,平均成绩为 (80.38±4.22) 分,显著高于理论考核平均成绩(70.86±6.76) 分,t = 24.037,P0.0001。考试成绩比较集中在70 ~ 和80 ~ 分数段,男、女生平均成绩分别为 (79.71±5.50) 分和 (80.44±4.04) 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 = 1.096,P = 0.274)。四个考站的得分率在72.20% ~ 88.00% 之间,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第二考站及第一考站。各考站的标准分、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得分、得分率等见表2。

(三)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对简化OSCE 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比较满意。有71.8%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5%)或基本公平(33.8%)。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病历与临床护理实际是否相符、考试内容与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是否相符,以及学生扮演的SP是否真实和考试难度等方面。前两个问题约半数人选择符合,加上选择基本符合的已达到学生的绝对多数。至于SP的真实性和考试的难度,学生中的94.8%认为SP的扮演真实或基本真实,87.3%感觉考试的难度适中。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也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这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欢迎态度,特别是80.7%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3.1%的考生还希望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三、讨论

考试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牵动着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3]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毕业考试的改革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医学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逐步接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医学包括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来进行的。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模式,克服传统的毕业考试内容缺少学科间综合联系,不注重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无法有效地对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的缺陷,我们探索建立了理论综合考试与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在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中,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试题全部采用包括A1、A2、 A3和A4型的选择题,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基于简化 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中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从而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水平和临床综合能力。

从两种考试成绩的比较来看,理论综合考试成绩显著低于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刚刚结束的为期一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实习期内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巩固,而理论知识则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加上实际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增加使考试的难度增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

临床技能考试的重点是考查毕业生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前期准备工作繁琐、考试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4]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 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考试项目既保留了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5][6]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说明OSCE在护理学毕业生临床能力评价中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毕业技能考试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考试模式的实践也发现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种种不足,反馈的信息促使我们对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教师重视改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文涛,安力彬,赵静霞.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26-828.

[2] 郑喜兰,刘松江,陈凌云.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6-3517.

[3] 白波,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7.

[4] 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29-33.

护理专业探索篇8

关键词:超文本阅读;文本阅读;高职护生;专业课本阅读

一、超文本阅读与文本阅读

根据《中国读书大辞典》的定义,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它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三要素之间的交际过程,作者是信息的发出者,读者是接收者,而“文本”作为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两者之间的媒介。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书已经以一种虚拟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超文本阅读似乎大有取代传统文本阅读的势头。

“超文本”(hypertext)是指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互联网文本样式。它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其文字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文档的连结。读者可以挑感兴趣的词语、句子跳跃式地阅读大意,然后直接“跳转”到与这些文字相关的内容进行延伸阅读,这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独特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hypertext reading)。它“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阅读,使阅读对象从单纯的、抽象的文字媒介拓展为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开阔了阅读视野,变革了传统的纸质阅读。

和文本阅读相比,超文本阅读实现了读者、媒体、作者间的多向互动;文本阅读的信息量有限,超文本阅读则能提供广泛共享的海量信息;传统文本是印刷体,超文本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其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能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丰富学习体验。结构严密的线性文本阅读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而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则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然,超文本阅读也有其负面影响。首先,它容易使阅读者丧失方向感。每一次跳转就进入一个陌生的语境,都可能迷失方向;多次跳转后忘记了最初的阅读目标,导致阅读丧失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次,网络信息包罗万象,需要读者自己辨别真伪,这考验着他们的阅读判断力。再次,大量图像使网络阅读停留在表层,导致所谓的“浅阅读”;而没有直观图像的书本阅读却能激发想象力,这是语言文字无可替代的特质。

二、超文本阅读的影响

阅读被视为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近年来,随着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已成为培养行业人才的重点专业。然而,护生的课本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超文本阅读正干扰着学生对传统课本的阅读兴趣;网络环境正影响着她们的阅读能力。而高职护生的阅读习惯及能力,直接影响到她们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就生源特点而言,高职生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沉迷网络的现象很普遍。研究发现,长期处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的视听刺激中,会降低文本阅读的能力;长期大量地阅读和使用语法混乱、词义混淆的网络语言,也会造成口语和书面语沟通的障碍。

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网络阅读背景下我校高职护生的专业课本阅读心理,为医护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启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回收率为97%,受访者全部为高职护理四年级女生,平均年龄18.6岁。她们已经开展了所有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问卷包括选择题(以多选题为主)和问答题。结果显示,排除考试因素后,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网络阅读(83.30%)。几乎所有学生每天都要上网(97.73%),81%的学生每天至少上网1小时,其中1/3超过3小时,可见上网已成为高职生一项主要的课余活动。她们上网最主要是看微博、聊天等(85.36%),其次是看网络小说(52.99%),而查阅学习资料的人还不到一半(45.15%)。与此相对,大多数学生(68.25%)每天阅读专业课本不足2小时,另有37人声称自己几乎从不阅读课本。

(一)超文本阅读的积极影响

有91.5%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非常丰富,选择面广;88.5%的学生认为上网拓宽了知识面;76.3%的学生认为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助于专业学习,可以找到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和学习材料,来协助理解课本的重点、疑点和难点;95.1%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是终身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66.19%的学生认为网络不仅便于查找信息,上网工具手机的携带也很方便。网络阅读是很多学生的一种消遣方式,既丰富了课余生活,也打发了时间(58.35%)。阅读题材很广泛,包括文学作品、生活知识、趣闻轶事、新闻报道等,具有消除疲劳、减轻学习压力、增长见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超文本阅读的消极影响

尽管好处很多,但网络阅读的危害正在高职护生中蔓延,并影响着她们的专业课本阅读。

1.专业课本阅读兴趣降低

图书馆借阅情况显示,随着阅读媒介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对纸质图书的借阅需求降低了。超过半数学生称,课本只有白纸黑字,没有声音或图像,阅读了网上的东西后,专业课本越发显得无趣,因此读得更少了,看书时也更难以集中注意力(52.58%)。很多学生选择高职护理专业并非出于热爱,只是因为上不了高中,基于就业考虑,听从了家长的意见(84.33%),因此,她们抱着敷衍的态度读书,主要是为了应付上课(44.95%)和考试(52.99%)。加之高职生中原本就普遍存在着恐惧、厌恶阅读的心理,最怕读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还没读之前,就对书本产生了抵触情绪;网络阅读则轻松有趣,不需多费脑力,进一步反衬出专业课本的枯燥无趣。

2.专业课本“浅阅读”趋势明显

网络阅读时,人们因担心无法及时处理海量信息而引发焦虑,于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由“接触―理解―反应”转变为“扫描―反应”,一目十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阅读速度加快了,但深度钝化了,仅为追求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专业课本也开始采用跳跃式的“浅阅读”(72.37%)。课本中医学词汇众多,专业性强,晦涩难懂,学生怀着恐惧心理,强打精神去读,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看过就忘(38.56%),何谈深邃的思考呢?

3.专业课本理解困难

“理解”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要想获得文本中的意义,首先要弄懂单个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概念。长期使用便利的超链接和搜索引擎,会不知不觉弱化思维能力,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力。调查发现,高职护生理解专业课本的困难,主要表现为难以理解众多抽象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而影响了对整篇文本的理解(88.04%),希望再版时多加注释;其次是觉得课本内容太抽象,专业性强,语言不够通俗,看不懂(77.11%)。殊不知,她们习惯的“浅阅读”方式会弱化人的阅读能力,导致思维缺乏逻辑,语言表述混乱。有学生认为,它抑制了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人无法深入思考和理解(23.51%)。但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她们还是最喜欢求助网络(72.16%),而非老师(20%)或工具书(19.18%)。这些学生既羞于当面向老师请教,也没有查阅参考书的习惯,丰富便利的网络资源自然成为她们信赖的对象。很多人还依赖网络搜索课本知识的答案(55.67%),然后机械地复制、粘贴。这种做法限制了她们推理、发散、逆向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阅读理解能力。传统的文本可以进行深入研读,有助于文化积累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十分重要;超文本阅读虽然轻松便利,但多媒体的阅读方式侧重于形象思维,长此以往,会使思维钝化。研究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能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遏制想象力。因过分偏好多媒体的视听刺激,难以对黑白的纸质文本产生兴奋感,逾八成人希望课本再版时多用彩色插图(81.65%);还有人提议,将课本由“二维”平面改为“三维”立体;因为图画多,文字少,有趣易懂,部分学生比过去更爱读漫画一类的书了(15.67%)。这些也会阻碍她们阅读能力的发展,给专业课的理解造成更大的困难。

4.专业知识掌握不系统

网络知识虽然得来便利,但并不正规、系统化。要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阅读文本是更好的渠道,因为课本可以反复精读,便于复习、做笔记、划重点等,这些是网络超文本阅读无法做到的。因此,有的学生更喜欢阅读课本,将其作为专业课阅读的主要途径(12.37%)。当网上的知识与课本知识不一致时,有人不知该相信哪个(35.05%),说明高职护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假辨识不清,无法掌握要点。

5.其他消极影响

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显得杂乱,有些还会误导读者(12.16%);链接太多容易迷失方向,内容良莠不齐,评价不尽客观(22.27%),考验着读者的价值判断。过度沉迷网络导致30.93%的学生睡眠减少,视力下降,影响了学习,手机费用也增加了;9.69%的同学不愿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减弱,书面表达能力也受到影响。

三、结论

互联网的超文本阅读代表着阅读发展的趋势,但超文本只是知识的载体,可以影响阅读,但不能替代文本阅读。超文本阅读信息海量,形式丰富,娱乐性强,有助于缓解压力;然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亦使人难以去伪存真,不利于人文素养的发展。而且,这种缺乏深思的阅读提供的精神营养有限,久而久之,会使人心智枯竭,心灵生锈。心理学家沃尔夫认为,上网阅读时,人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文本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给高职护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文本阅读仍是专业课程学习之本。在此基础上,适当借鉴网络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锐军.数字时代阅读新特点初探[J].编辑之友,2010(8):86-89.

[2]李娟.高职学生阅读习惯调查分析[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教育版,2012(26):97,101.

[3]杨汉瑜.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内涵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12):105-106.

[4]石拓.影视传播对阅读心理与方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4)(下半月):105-106.

[5]柳敏.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反思[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107-109.

[6]乔菊英,李蕊平.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8-11.

立项部门: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

护理专业探索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 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2014年在本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做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笔者还随机抽取了30名师生做了访谈。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89%的学生认可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在40%左右;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英语。

2.教学方法有待完善。6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英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遵循词汇-课文-语法-练习的教学步骤,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发展脱离。57%的教师承认现行教材与护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体现不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职业能力。68%的学生表示对现行教材不感兴趣,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所学专业的切合度不高,缺乏实用性。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公共教学部共有16名英语教师,只有3名副教授,其他大部分是讲师,而取得“双师”资格的只有两名教师。81%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太少,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94%的教师期待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5.目前,我校只开设了《大学英语精读》等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87%的英语教师希望今后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护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

三、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1.开设医护英语课程,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结合。根据我校护理系学生的现状,在第一学年为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精读》等课程,以巩固并扩展基础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年为学生开设了医护英语课程,以补充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医护工作相关业务的能力。另外,我校还自行编写了《医护英语泛读教程》,该书补充了更多的医护英语场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医护英语知识。

2.注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校鼓励英语教师通过自学、科研或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为英语教师外出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宝贵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访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3.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缺失等现象,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互联网、校园网络等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英语教学尝试。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解剖实验室、护理实验室、附属医院及周边实习单位等丰富的资源,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极大的好处。

5.利用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解决了英语课时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应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护理专业探索篇10

关键词:五年制护理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16-02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国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之一,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更新特别快,如何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两年来,针对五年制护理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本人结合五专学生实际情况,从教材的选择、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明显好转,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该教学改革研究可以为医学院校五年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学改革探讨

(一)应根据五年制护理医学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其专业的教材

目前,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统一选用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Windows7+Office2010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并没有根据每一个专业自身的特点而选取教材,从而使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不能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灵活的使用。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工作后,则不能把所学到的计算机技术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了空谈。要使学生能把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到所学的专业当中去,则应当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材。

(二)加强教师对教学的热情

任何一个职业,如果自身对工作都没有热情,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干不好该工作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对教学没有热情,那么,这个教师的课肯定是上不好的,教学水平就会很低,教学质量自然就会很差。那么如何加强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呢?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对教学的热情:(1)上课前,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教学本身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教”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而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则基本上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与课堂讲授两方面。要使得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则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2)教研室应当不定时的召开教学相长会。教研室的教师开教学相长会时,就平时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其对应措施。尤其是老教师和新教师在一起交流时,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可以为新教师所借鉴,新教师的一些教学理念,老教师也可以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教学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相长会上,教师对上课内容进行改革,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内容、了解内容和自学内容以及增删内容做出统一的调整。(3)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特别的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如果不更新自身的知识,则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除了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之外,教师应当自己给自己充电,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对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师自己应当给予很大热情,积极的、自觉的去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水平。

(三)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门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使用传统的教学不但不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什么这样说呢?传统的教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述课程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重点、难点的知识点,教师就把它写在黑板上。由于五年制护理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很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这样一来,往往一次课教师上完课后,学生的头脑仍然是一片空白,教学效果特别的差。根据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要明显的好很多。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时候,向学生提问:平时同学们看到了电脑的什么部件?然后再问:同学们上实验课时,开机之后,呈现在同学们眼前的是什么系统?等同学们回答完后,老师再对上述提问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答案为什么不完整,或者不太正确。学生们就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这堂课来,不但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的求学欲望,创造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了起来,丛而进一步使得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渠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渠道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前,我校的每一个教室里基本上都装了多媒体系统,所以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单一教学手段已不存在。计算机课程也是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实现了CAI为主的教学模式。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生动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可以加大信息产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为学生自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除了上述讲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教学,比如开设讲座、竞赛、开展课外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尤其是进行项目训练,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新精神。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这门课程。

(五)教学理念的更新,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素质教育,大学教学更不例外。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在“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课程内容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为主,没有真正体现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毕业生如果计算机应用水平很低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当今,学生仅仅靠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带着问题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则应坚持教学主导意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去探索,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应建立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育模式,以强化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医学人才。

(六)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教学水平才能更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教师只有自身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这样就要求教师:(1)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接受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2)学校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送教师去外面培训,学习新的知识,或参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术研讨会,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3)教师学历的提升。学校应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学历,使教师本专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提高了,那么,教育教学的水平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结语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通过对高等医学专科院校五年制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将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专业课程相结合,从教材的选择、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水平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能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和工作中,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今后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专科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