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6:30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

一、创新教学方法概述

我们所说的创新教学方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师与学生双向学习的教学新方法,这种教学新方法是一种主要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活化教材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把教材知识有机地引入学习者的脑海之中,达到永久性记忆的教育发展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开拓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挖掘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创新研究新知识的潜能。地理学科牵涉知识面广,图文并茂的学科知识特点最适宜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高中地理知识表现为主要以图像为主,地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形象的总体概括,由此看来,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适应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并能够达到多方向发展的教育功效。

二、创新教育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分配

高中课堂教学标准时间为45分钟,合理分配这45分钟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能够为一节课安排出精彩的课堂教学,分清一节课中各个教育发展阶段是实现创新教育新模式教学的主要发展目标,这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造一个科学的发展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可行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例如45分钟一节课,教师可以运用15分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和有机连接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后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主要要学习什么内容。20分钟叫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讨新知识,教师在这20分钟过程中起着辅导作用,一起与同学们探讨相关知识,然后运用10分钟总结当节课所知识。就这样,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降低了课堂紧张严肃的教学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不断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中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幽默地化解课堂严肃的气氛,活泼课堂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有效双向互动。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地球和地图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性想象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进行幽默的比喻,可以说地图是地球总体概括,也就是地球各地方分散的知识是孩子,地图是父母,这样形象的比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课外中地理知识的有机互动

课外互动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创新教育方法是不断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不断融合和感化,不断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化学习,只有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课外使学生不自觉地对地理知识的不断消化和吸收,教师在这方面应循循善诱,建立长期的课外师生、生生模式的学习兴趣互动。例如建立课外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实现课内知识的不断延伸,但不要机械地给学生加大课外作业量,应以兴趣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文科地理学科及文综综合学科的多向化研究型人才培养

(一)学科内地理知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高中地理隶属文科综合学科,地理知识方面占据文科综合知识的三分之一,对高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和研究思维的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培养,实现地理学科内知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总结学好地理学科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学习地理知识的新思路,创造性地发现新型学习人才的培养的新途径。例如可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高考知识链接学习方法研究小组,实现学习方法的不断研究,从而给学生开拓更加可行的学习捷径,实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二)文综综合能力知识优化型人才的培养

文科综合是政史地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文综思想的培养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来引导,地理的缜密性思维,历史的时空想象性思维和政治的综合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创新教学思维连城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高能素质的知识研究型人才,实现文综综合能力知识优化型人才的不断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文综高考研究小组,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高考知识的创新教育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链接和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思想,实现学生学科术语能力的不断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2

论文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2]秦彩军2004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标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优化和完善,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历史本来就是一门让学生了解和探索的学科,只有认真地学习历史,才能够以史为鉴,扬长避短。高中时期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刚刚萌芽和打基础的时期,对以后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通过历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所以应该十分重视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并且应该通过历史教学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意识

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没有持续的基础积累,怎么能有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推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进程,不但不该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反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更严格的要求。而且从历年高考的文综试卷来看,进行新课改以来提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例更大。因为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探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历史学科的考查,对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已经越来越淡化。例如历史事件的年代,除了特别重要的要精确记忆以外,其他大多数都是记住朝代即可。对历史事件的考查不再只考查过程,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鉴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以上情况适当地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加强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铺好道路。

二、注重各个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历史本来就是个综合性比较强、涵盖各方面知识的学科,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学科内的融合教育,让学生能做到触类旁通。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各学科联系中理清知识脉络和体系架构,不能只成为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应该趁学科融合学习之机会,向学生教授与此相关的各方面知识。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等都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开拓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思维归根结底就是多元化的思维,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和一个事物的分析,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就轻易得出结论。历史是一个十分严谨务实的学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就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逻辑模式等等来观察和考量,从所得的所有结果中认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联系的过程,教师应该有意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对比研究,分析问题

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运用类比方法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应该精选值得研究分析的例题对学生定期进行相关方法的练习。对问题的对比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对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

2.分组辩论,发散思维

对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行分组辩论,让观点相左的两方派出代表进行辩论,这是个让学生深刻理解的非常好的方法。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思考、举例佐证、总结观点。这些环节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3.内化知识,拓展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和特征的内化。如今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强学科内纵向联系的训练,要重视教材里一些小专题的理解,因为有些小专题也是考试的重点。应该加强历史与地理和思想政治的横向联系。因为一些历史知识涉及地方的具体理解,还得借助各种地图来形象地说明,还有很多历史事件最后的总结分析和中心思想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可以借助政治相关知识来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还有教师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写一些有关历史的小论文,不仅有利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考总结能力,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为了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应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未来社会更需要综合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个人以后更好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科内联系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为国家培养越来越多的综合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教育与管理,2002(06).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4

摘 要: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这门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主要学科之一,不仅要传授学生主要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通过设置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情景,使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景对话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最后给予大家正确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表演的时候进行合理的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这门课程,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用文字进行表达和描述。 二、通过多媒体引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播放与课程有关的生动的视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在讲授新的课程内容之前,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的动画及视频,使学生具有合理地、丰富的想象力之后,教师再讲解课程的内容,不仅轻松授课,学生也愉悦地接受了新的知识,真正地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领悟寓言的深层涵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要通过教师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了解其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将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孙洁梅.课堂观察的基础是合作[J].人民教育,2012(12).编辑 吴 敏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在素质教学理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状况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拥有严谨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与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盲目地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自身的数学知识掌握状况;个别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忽略了教学内容,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个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独立能力。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师生关系,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夯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工作激情,就会产生消极思想,进而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最终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与实践高度统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与途径,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3.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加强对正确的思维品质的渗透,通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为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性选取有针对的习题,学生在对习题进行分析、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加强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教师要选取可以锻炼学生敏捷性、条理性以及实践性的数学习题,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解答,掌握整体的课堂教学状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培养,通过数学法则与公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4.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性以及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由于一些数学题目的答案都是单一的,大多为封闭性问题,这种系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以及思维创造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应用相关的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开放性题目的重视,通过开放性习题的锻炼与解析,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拓展其思维能力。学生在对开放性题目解答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方面去了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拓展性与创造性。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深处发掘学生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与主要特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与理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夯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6

关键词:个性思维 创新型英语人才 教学改革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些教育理念业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行动共识,并视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其中,由于当代个性思维教育在个体创造性教育和生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个性思维教育与创造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论,二者互为表里,因此,加强大学生个性思维教育的实施,发挥个性思维教育在其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个性思维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互动,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必要路径选择。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英语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些讨论,但对创新型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个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较少。本文将着重探讨创新型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及与之相关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培养个性思维是顺利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的保证

文秋芳(2002)认为,一个创新型英语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个性思维。唐燕玲(2008)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智能和人格个性所组成的三维复合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人格个性是创新才动力和实现的保证,智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创新能力。因而,高度综合化的知识、高度发展的智能和鲜明的个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也是创新人才的一般特征。

所谓个性思维教育,就是以尊重个体为前提,把握个体的个性特征,顺其自然而不是任其自然,因势利导,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使其顺利成才成长。个性思维教育是催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它的顺利实施基于两个维度的前提条件:一是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教育者在此创造性的教育情境中,构建开放式教育教学系统,营造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对个体进行启发式教学;二是教育者在个体的学习进程中发挥促进、引导和协调作用。个性思维教育实施的首要条件是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要尊重与信任个体人格;同时,教育者通过对学科内容体系的重组和整理,对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与组合,在平等合作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在学习关键阶段适当予以点拨和辅助。个性思维教育是培养个体创造力的催化剂,其作用在两个方面凸显:

1.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品质的养成。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逻辑地得出教育必须尊重人,尊重学生。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尊重人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就个性思维教育而言,尊重学习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满足学习者的偏好和独特性,主张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协助学习者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教育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管理者和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倾听、激励、提升个体的创造性活动。而学习者在接受教育者帮助的同时,逐渐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的能力结构,学会应用有效策略合理解决问题,并在此实践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展示自己的才智,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成为具有更广泛兴趣和更丰富表现力的个体,养成爱思考、悦新求异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2.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智能结构的建构。个体的智能结构通常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两方面。知识结构形态是由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等三维变量组成,构成一种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相对而言,能力结构在整体智能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个体创造性潜能密切相关。个体能力结构是一种开放系统,兼容性强,它包括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三方面内容。其中,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自我获取知识、并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而交往能力既是指获取知识信息、弥补知识信息缺陷的手段和方法,又是交流、切磋学习和研究学问的能力。个性思维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激发、唤醒、发掘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寻找个体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通途,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优化和完善其能力结构。简言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的建构,都极其需要宽松的心理氛围、适宜的教育情境、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与个性思维教育的特点相契合。

由此看来,个性思维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顺利实施综合英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

二、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创新教育模式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毫无疑问要服务于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它应当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个性思维等方面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发挥应有的功能。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与学习者个性思维的关系。由于语言与文化、思维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学习者人格个性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它不是纯语言知识技能课,而是一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个性思维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识课程。

该课程的定位由纯语言技能课转换为通识课程,并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它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符合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抓住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目前,对英语教学所存弊病无疑是对症下药。

三、培养个性思维的措施

实施个性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个性思维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育阵地,而需要因势制宜,把大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英语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式要深化改革和创新,构建有利于实施个性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基于培养具有个性思维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就综合英语教学改革而言,应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途径,形成……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课程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及其所必须的人格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为使这种改革成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只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才能带来改革的大突破、大发展。首要的是树立起创新教育和具有个性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次,与之相应的观念要尽快树立,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观念;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观念等等。学生在综合英语当中逐渐掌握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论,逐渐发展起来的个性思维能力及心智水平,必将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

2.创新兼顾学生多样化需要的教学模式。简单划一的教学模式已根本无法适应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实际教育需要,应该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以兼顾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研制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其一,分类性教学。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划一性,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学习的步调和进度,允许学生在对教材初步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需求。其二,个别性教学。根据教育学的“目标分类”理论,在确立学习者一系列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他们之间有时间进度上的差异。它强调“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学生间的能力差异主要在于学习时间的分配,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类型的学生预留时间或进行网上答疑辅导,或其他帮助,使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都能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该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3.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共同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其教育,使教育评价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构综合英语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既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也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格个性等。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评估要求和评估标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二是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努力改变过去单调的考核形式,设计和采用多种考查方法,如:除了笔试考查,还要通过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口头报告考查等;改单纯的知识记忆性考试为综合素质测评。三是倡导多元化评价形式。让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以及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让评价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在强化个性评价的同时,变终结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从对评价对象间的差异分析入手,探究适合不同评价对象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促使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共同充分发展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个性思维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活动,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性是创新的基石,个性思维教育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密切相关。从理论上完整地理解、把握个性思维教育的精髓,在实践上正确地贯彻、实施个性思维教育,对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 湖北黄石理工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学习者可控因素与二语能力形成性研究”(08yjr03A); 湖北黄石理工学院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树仁:《个性教育探析》,《教育探索》,2002.4。

[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国外外语教学》,2002.4。

[3]唐燕玲:《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

[4]吴学兵、吴海云:《个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湖北社会科学》,2008.10。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7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辩证思维;能力培养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三个面向”、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

1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行为水准;二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第一个教学目的历来受到重视,而第二个教学目的却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缺憾。思想政治课往往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教师硬灌,这样在现实中造成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极为突出。长期以来,政治课内容不稳定,随意性比较大。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时而强调其功能的某一侧面,忽略另外方面。往往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呢,也感到不能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扭转单纯灌输意识形式和知识的倾向,必须把政治课的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而政治课的能力培养,正是这三者的结合点。

2 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政治课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很少重视能力和品德教育的培养,结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教学模式。现在,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思想政治课开始重视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能力培养是思想政治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可以使学生端正对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认识。前面已提到过,学生长期以来把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仅仅理解为死记硬背,认为只要做到这点,考试就能考高分。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实上述死记硬背的现象也有教育界包括政治教师的责任。所以第三,通过研究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可以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培养的研究,促进政治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进而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能力培养功能是统一的,都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能力培养功能发挥得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化,又将推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和能力不一定成正比关系。能力的强弱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思维的开发和发展、实践的锻炼和丰富的结果。政治课的能力培养就是要通过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的讲授,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去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概括起来就是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要从培养多种能力上下功夫,才能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辩证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高级形态

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序》中指出:“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而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应该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广大青少年们。”为此,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其实已在政治学科的高考命题上采取了实际措施,已作出了正确的导向。这应该引起广大政治教师的高度注意。

辩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按客观世界自身运动的规律性去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按辩证法去思维、去反映客观事物。辩证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是在青少年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发展了语言能力,特别是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的教育和启发下,在形成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各种社会因素各种能力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一个培养教育的自觉过程。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人才,必须努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的需要。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内,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人类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类的认识就在于人的大脑如何以概念、范畴的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人的思维必须是辩证的。

辩证思维的方法,是思维方法的高级形态,它是认识材料,形成把握事物的辩证矛盾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思维形式的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以此为基础,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而这些基本规律也必须通过辩证思维方法才能体现其作用。应用辩证思维方法加工认识材料形成辩证思维形式,它是把握事物对立规定性统一整体的思维形式,也是形成具体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辩证思维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能动要素,是辩证逻辑的活的灵魂。为了充分发挥辩证思维规律以至辩证思维形式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进行应用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辩证思维方法体系中,辩证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辩证思维方法。抓住辩证分析与综合的本质,是科学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关键。辩证分析与综合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矛盾分析法。这种分析法既有利于矛盾的分析,又有利于对矛盾的综合。矛盾分析法和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是一致的。因此,要如实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不仅要对客观事物的各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而周密的分析研究,而且在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必须对事物的矛盾进行综合研究,二者联结与统一起来,使认识形成把握本质和现象、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整体。

4 怎样科学地运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辩证的分析和综合贯穿于辩证思维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起点、中介和终点3个基本环节。我们就可以分这3个环节来科学运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1个环节,即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起点。确定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起点应当依据客观性一、历史性一、实践性等原则。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去分析和综合。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起点是思维从理论上全面认识事物的开始,经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最终形成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第2个环节,即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中介。这个环节的任务在于取得比以前所取得的认识更具体、更为完整的理性认识,形成愈来愈丰富、具体的一系列范畴或科学命题,作为达到全面、完整的认识,形成辩证过程的桥梁。这个环节与第一个环节大致有相同的过程,不过思维进程向前发展,其过程趋于复杂化。因为从材料来源来说,除了与辩证分析和综合起点有关材料以外,还必须包括那些逐步恢复被舍弃了的属性和关系的材料。辩证分析和综合的每一步都是新的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这些新的矛盾都以萌芽的形态潜藏在最基本、最初的关系之中。通过辩证分析和综合的第2个环节,使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而具体。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兴趣 能力

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上课的兴趣,学生就永远不会真正热爱学习。那么,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既在课堂中学习了历史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认为,历史教师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人终生受益。这样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机械教学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能力和效率,便于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学生。从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能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正确途径。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地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

历史理论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高中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材施教,传授科学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统一、互相依从。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0

关于地理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大多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能力结构出发进行界定,代表性的有“二分法”――“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三分法”――“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四分法”――一般是指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这样界定的地理能力无法反映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探索和和构建适合地理学科的能力结构体系,增强初中地理教学学科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应成为学科能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内容

无论就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特点而言,还是从国外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来看,亦或是从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看,运用地图能力(当然包括读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所有学科能力的一个显性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地理预测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特征。另外,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运用地图能力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没有哪门学科像地理这样与地图牢固结合、密不可分。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范围大到整个地球,小到某局部区域。单凭人的肉眼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把如此广阔的世界尽收眼底,即使是一个小局部也不能了解全面,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这就决定了地图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地图运用,突出地理的空间性,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特殊性之所在。

2.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指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和分布、发展规律的能力,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分析是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该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这种思维形式。综合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起来成为整体,通常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需要综合的思维形式。因此,如果说思维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核心,而对于地理学而言,综合分析能力是核心的核心。

3.推断和评价能力

地理学科的前瞻性使得预测能力成为地理学科能力特有的内容。但对初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对一些地理现象判断、评价和对某些地理原理的推理。因为现实世界中很多地理事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是地质历史时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地理学中很多理论也还停留在推论的水平;加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地理事物的演变方向和人类行为对其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太阳系的起源、地球板块运动学说、全球变暖的原因等等。地理学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推断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评价人类的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可能影响。因此,推断和评价能力应该成为初中地理学科能力重要内容之一。

4.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是认识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地理想象是地理智力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上与时间上极其广阔,地理要素的构成异常复杂,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无法亲身经历过或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对于这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借助想象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学习地理不能没有空间想象能力。

二、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结构

综合看来,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知能体系。其中,地理知识是地理智能体系的基础;地理技能是地理实践的操作能力。地理能力与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关系密切,不论是“智力”技能还是“操作”技能,在地理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并不是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过程中以及掌握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际上,随着一定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相应的地理能力也就开始形成与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没有把地理野外技能(英国)、考察技能(日本)等地理实践能力列入到地理学科能力中,虽然这些地理技能很重要,但其智能成分很少;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等研究能力(美国、德国)属于许多学科共同培养的能力,当属一般能力范畴;实践能力综合性较强,其与创新能力是各个学科共同培养的目标,所以不能将其与上述地理学科能力内容并列。

“学科能力是一种结构”,“具有系统性”。地理学科能力中地理思维能力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层次。“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所有的学科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科能力结构是由学科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组成的。由于中学生在各学科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将运用地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推断评价能力四项地理学科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项思维品质组成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结构。

三、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估及测试体系等众多方面。因此学科能力培养应当纳入教学目标设计之中。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教学策略,实施形成性评价体系等将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具体对策如下。

1.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科能力培养普遍重视不够。对地理能力的理解上,片面地将地图的绘制、仪器的使用等操作技能视为地理能力的全部或主体。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地理学科对学生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的独特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培养不同层次、类型的地理学科能力的设计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将学科能力与地理知识系统融合起来,便成为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运用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培养学科能力需要改变过去以讲解课本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形成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努力探究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在探究多种答案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3.实施有助于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和意志等情商因素,激活和驱动认知和实践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创造思维,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发挥超常规的创造能力。其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关策略有:①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训练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特性;③及时反思调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④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

4.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紧扣“当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地理活动涉及生活各个领域,丰富多彩,应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5.实施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及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便是主要方法。

因为学科能力总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学科能力的许多方面,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很难用测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断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理学科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进行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林崇德主编,王雄等著.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