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建设标准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0:22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1

所谓农村智慧物流是指借助地理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来配送农产品的全过程。在农村发展智慧物流产业,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 从体制上来讲,体制缺陷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我国农村智慧物流为什么难以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呢?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存在着问题。农村智慧物流产业培训工程要将农产品整合起来,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当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多层次行政管理策略,影响到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

1.2 从技术上来讲,技术较低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在推动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智慧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将侧重点放在了物流设施上;2、忽视了物流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缺乏竞争力。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的策略

2.1 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整合农村资源

站在政府部门的立场上来讲,为了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是有必要的。无论是从宏观上来说,还是从微观上来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都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大有裨益。为此,政府部门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方面出发,在满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

站在物流部门的立场上来讲,其要构建协调机构。农村智慧物流产业是否能顺利发展下去取决于其他企业的配合度。在其他企业的配合下,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为管理农村物流企业中的不良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让农村物流企业公平竞争,这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

2.2 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促使农村智慧物流系统化

在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时,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项,编码农产品;第二项,统一物流信息传输格式,将地区与地区间的信息障碍消除掉,为农产品物流、农产品销售活动提供统一的标准。当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要将农产品物流编码技术放在第一位,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物流系统的自动化。

构建、实施农村智慧物流产业这项工程较为系统,这必须要建立与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相协调的组织,规划好物流路线,配置相关的资源。地方政府要将发展农村智慧物流放在第一位,整合各个区域的优势,开发与农产品物流需求相符合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2.3 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农村物流技术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系统时,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作为基础。通常情况下,与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物联网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感知层;第二部分,信息交互层;第三部分,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的功能在于,将农产品的物理空间与物联网的信息空间相结合起来,借助终端可视化信息采集器来对物流客体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信息交互层的功能在于传输、处理感知层与应用层间的物流信息。应用层的功能在于将应用型软件作为工具,准确识别用户、货物以及信息等。

对于农村物流系统管理者来说,其要将物联网技术规范作为参考依据,确保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管理者要想真正实现设施、设备与信息这三者的相贯通,那么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可以引入GPS、GIS等信息技术,保证物流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掌握、控制农产品的物流进度。农村智慧物流系统要分析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并挖掘数据,寻找资源,优化物流系统的效率,不断改善农村智慧物流系统。

2.4 完善农村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时,不仅要收集相关的物流信息,还要整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的“智慧”二字主要体现如下:体现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优化配置系统上的各种信息、这为物流系统提供了支持。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是对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即时信息进行处理,为运输农产品、配送农产品提供最完整的方案。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互通,全面优化、共享物流信息,将物流即时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当然,农村智慧物流活动涉及到以下的活动:农产品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等。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便于更快速的流动农产品,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要将物流企业基础信息、公共物流设施等相结合起来,借助信息平台来完善技术,完善处理物流信息的各项功能。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2

分类推进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

张娱认为,在特色小镇的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城镇诊断,有针对性的分类推进小城镇智慧化建设,全方位判断城镇的发展现状。她介绍说,我国幅员辽阔,谈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小城镇发展现状。她认为,东南沿海的部分小城镇已经发展为小城市,多数面临着现行城镇管理体制的束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而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小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城镇甚至经济尚未充分发展,就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问题,需要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当前状况;而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小城镇正在萎缩,尤其是一些资源型强镇,这固然有地区整体经济形势的因素,但与过去10年资源价格一路攀升导致收入暴涨,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使这些地区产生了一批“强镇”,房地产畸型、空城鬼城频出、过度福利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目前这些城镇在苦苦地挣扎,已无法发展,更何谈持续。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于2016年深入考察了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水磨古镇。据张娱介绍,水磨古镇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小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地区之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找准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历经了残酷的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等三大核心区域,在城镇风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处于区域领先水平,该区域也将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承载区。经过实地调研与现场勘查,从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反映的情况来看,水磨古镇目前的整体规划建设情况良好。

科学实用地推进智慧小镇规划

在谈及如何科学实用地推进智慧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时,张娱认为,第一,要有科学实用的顶层设计。智慧小镇是复杂的城镇系统,只有进行科学的规划,找准思路和切入点,才能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第二,要根据城镇的实际问题建立面向场景的智慧应用。在智慧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树立面向场景的、微小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应用。通过实现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推动各职能部门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第三,要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智慧小镇建设的关键,是核心问题。只有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建设通信网络、感知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以及覆盖整个城镇的便民服务终端网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未来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第四,优先投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借助智慧小镇的建设机遇,以现有的信息系统与资源为基础,统筹规划,推进统一的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使业务应用部门只关注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内容,能够快速开发多种业务应用平台。同时,通过公共平台支撑,为小城镇的企业减少运营成本,辅助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壮大;第五,要重视标准规范与“区域数据一体化”建设。在小城镇的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把城镇的信息化建设稳妥地安排到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去,尽量与上级政府协调开展工作,避免走盲目建设之路,谨防信息孤岛的产生。

“小城镇的智慧化建设应该着力提升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吸收其他城市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避免走大城市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提升建设质量与标准化水平,与周边的县镇、城市保持一致性。”张娱说,她认为,在信息化建设领域,重视标准规范的建设,可以有效回避信息孤岛的产生。数据库的变更是一件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所以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

张娱从实施角度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在她眼中,小城镇的信息区域数据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终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手机应用能力,力争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有显著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定期重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基本建成集数据监测、分析、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数据云平台。加强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与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汇市交易结合起来,以帮助农民规避市场价格风险与汇率波动风险,实现增产增收。

助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张娱多次强调智慧小镇的大力推进会助力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她提出,始终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智慧小镇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工作来抓。经过对四川省汶川县南部水磨古镇的深入调研后,她认为,首先,可以通过智慧小镇的建设,加强产业经济的开源节流、集约发展;其次,智慧小镇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区位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小镇的智慧化建设能有效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她向记者举例说,水磨古镇的智慧化建设对当地原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水磨古镇位于成渝经济圈内,来这里旅游的多为自驾游,很快就能开车回成都、重庆,所以没有留下来做康养项目的心理驱动力,且其周边以康养为主题的小镇非常多,竞争也很激烈。在智慧小镇建设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利用团购网站、旅游网站等一些互联网手段,吸引前来旅游的游客做进一步的消费和体验。

再有,水磨古镇的康养产业资源过于分散,初来小镇的人难以找到这些旅游资源,无形中降低了这里的竞争力。张娱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峻,不是仅使用智慧化手段就可以解决的,要从城镇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等多方面加以改进。但合理地应用智慧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打造“小镇会客厅”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引导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更好地体验小镇的康养服务;增强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有效地弥补康养小镇医疗设施供给不足的现状等。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3

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智慧型赣州”建设期间,赣州市智慧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将不断提高,已达到完成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MSTP专网建设和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实现全市宽带用户数高接入率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赣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赣州开通了“中国赣州网”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

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

赣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赣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赣州市已有64%以上的企业建成了ERP系统,6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建设,形成赣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赣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龙头为主体的供应链平台和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智慧型赣州”将建成赣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赣州智慧城市三维基础平台及“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各类智慧化信息系统近百个。在教育信息化力一面,将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现已建成赣州市教育门户网、赣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赣州教育资源网。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经上线运行,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经和赣州市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市级专业网站,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镇镇通”。

二、赣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不足

1、信息规划有待进一步落实

赣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智慧型赣州”建设方案和信息化政策,但是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不足,有重复建设现象,影响了“智慧型赣州”整体效能的发挥。

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赣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各单位在“智慧型赣州”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相对滞后。

3、信息应用整合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各部门之问的协调力度不大,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在“智慧型赣州”应用过程中,各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限制了“智慧型赣州”整体效益的发挥。

4、缺乏协同观测、处理与服务平台

“智慧型赣州”应用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获取手段、动态更新能力、异构资源凝聚能力、实时服务能力。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

三、赣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建议

1、准确理解智慧城市内涵,稳步推进“智慧型赣州”建设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赣州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第一阶段。赣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跨越式地追求智慧城市建设,否则有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却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引发诸如城市化建设中纵向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资金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从而使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建设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稳步推进赣州智慧城市建设。

2、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解决赣州“信息孤岛”现象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赣州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实践证明,信息和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效益。各部门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而信息协同则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现各部门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为此,赣州首先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再次,要积极实施智慧技术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地区标准,为各领域、各部门的信息兼容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3、加强比较研究,制定和推行赣州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评价指标及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4

新型城镇一定是智慧的、绿色的、低碳的、生态的、宜居的。

在河南省,济源市正在将智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建设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济源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的河南省省辖市,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也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年来,济源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济源一直走在建设智慧、绿色、低碳新型城市的路上。

智慧城市 破解经济问题的密钥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灾难应对、突发应急、信息遗失及不畅等瓶颈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麦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现今,与微电子芯片的研制和生产有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球人口的3%,与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转换的跨越式发展之魂,智慧城市也是创建财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发展之机。

随着智慧城市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协调、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如何才能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智慧城市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所以,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下,智慧城市是恰逢其时的选择。

这正是济源市选择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初衷。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基础坚实

济源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经济上,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 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926元,城镇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人均财力、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5%。

济源工业支撑强劲,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升。至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4%。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了济源速度。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5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三农”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济源市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自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居河南省前列。

在信息化方面,济源基础雄厚。“十一五”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7亿元,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和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建设与应用成效。

完成基础投入3.9亿元,实现了广播网络100%全覆盖,光纤网络100%乡镇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入户率达到了12.56%,有效地促进和服务了本地信息化发展。2012年,无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3G基站14个,光缆220公里,无线接入点(AP)1 853个,驻地网户线11 000户;“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系统开通运行,移动“警务通”、无线电量采集系统、“农信通”系统等行业无线应用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出的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电子政务建设“济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设已完成投资近2 000万元,已基本覆盖全市各市直单位、各镇(街道)等党政机关及部分二级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河南省已开展的中原数据基地,积极探索适合济源的云计算中心建设模式。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得到完善,2011年至今利用该平台增加税收3 300万元。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启动,投资1 000多万元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创新性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实现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硬件设备、工作机制等四位一体化管理。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8月,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数字济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大地基准管理、120应急指挥等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系统,为“智慧济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1.5亿元,60%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豫光、济钢、联创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设了ERP系统、办公OA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豫光、济钢两家企业连续4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豫光集团应邀参加2012年6月份的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奖。

注重资源整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点506个,开通比例达91.8%。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信息服务站点100%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四年实现了省定规划目标。正在建设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包含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涉农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乡镇等内容,有利于完善市、镇(街道)、村农业信息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蓄势待发

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 65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1 420亿吨煤炭、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到了新的世纪,财富积累和增长大约是上世纪的3~4倍,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创造财富,地球能不能承受?

在新形势下,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成为21世纪的整体趋势,也是未来可持续的要求。而智慧城市正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借助智慧城市,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目标。

由此看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数字式的、智慧式的都是要体现绿色本质,为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当然还要体现发展的“质量”。同时,智慧城市还要支撑发展的“公平”,这个表现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机会平等、社会和谐、宜居幸福几个方面。

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济源市也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总结开展智慧城市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首先,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1年济源市就提出要建设“智慧济源”,并将建设任务列入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开展“四项整治、六项规范”活动,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明确要求要实施智慧化管理,实现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信息化、智慧化。领导重视,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济源市信息化发展已经累积了深厚的基础。2005年以来,济源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源委员会中西部地区信息化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推动了全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电子政务的“济源模式”,在河南省政府信息化目标考核中连续几年都位列第二名。2012年,济源市又启动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两化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完成《智慧济源总体规划刚要》编制工作。全市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广泛的基础。

第三,济源市面临的资源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小。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在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需要全市各部门的主动建设和通力配合。目前济源市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的格局,率先在河南省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济政〔2010〕31号)文件,形成全市信息化项目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成效明显。同时由于济源市面积小、人口少、系统少,整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在还未建设的项目方案设计上,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按照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这相对进行多个大型系统的整合困难要小很多。

第四,信息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从2006年开始,济源市将原设在发改委的市信息中心与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进行整合,成立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2010年,在机构改革工作中,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加挂市信息中心牌子,并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但是全市信息化工作机构从未拆分过,这为济源市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避免了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济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 意义深远重大

资本主义新兴以来,困扰世界的两大难题一直未解决,那就是增长停滞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墨西哥都经历了相同的困境。

中国的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高速增长了30多年,未来中国经济还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同样会陷入增长停滞、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吗?如何破这个难题,应该寻找怎样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止魔咒的一个选项和抓手。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济源信息化基础广泛,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创建部级“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智慧济源”建设,对济源来讲意义重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也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发展难题。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城市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来看,将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呈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明确提出,河南省要“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创建部级“智慧城市”试点,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

开展“智慧济源”建设,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年来,济源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随着济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以及济源“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无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建设智慧城市 关键在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而建设智慧城市有五大战略要点: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设计);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济源市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律,设计了智慧城市规划文本。有了规划文本,接着就是进入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最后进入到多元智慧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并以此来设计济源市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在文本规划中,济源市坚持按照“四化同步”的相关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紧紧围绕济源争当中原经济区“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从整合各类数据、信息、知识和服务的角度入手,深化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提供面向领导科学决策服务、面向各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服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济源市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做好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政府主导多元投资诸多事项。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统筹规划、高标准设计。正确把握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硬件与软件、专业数据与信息共享、当前应用与扩展应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整体建设应用效益。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物联网、车联网的建设,搭建全市云计算中心。还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做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在社会化应用方面,还要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不断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智慧城市”建设。

从济源市实际出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建办科〔2012〕42号)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相关要求,济源市通过构建“1个共享库、3大体系、5个平台、9+X行业应用”的统一架构,实现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

“1个共享库”指的是:城市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包括了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

其中,“3大体系”分别是:面向领导的科学决策体系、面向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科学的决策,科学的领导决策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工作可以按照行政决策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分为长期战略决策、日常管理决策和突发应急决策三类。

长期战略决策是针对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征问题的决策,比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政策、方案等,这种工作难以照章行事,既需要有长期跟踪研究的经验,又需要有符合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历史文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制定明确具体、现实可行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等。

日常管理决策指政府在日常性、常态化管理中的决策,它需要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和推动这些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决策、执行、协调、绩效考核、督查等。对于此类管理决策需求,应按照业务流程组织决策、执行、协调、考核、督查等各类信息,以保障城市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行,并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改进,让城市日常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突发应急决策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对此,信息化可在事前事件报警、事发辅助决策、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善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撑,以保证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决策的实效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还需要协调机制来实施决策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如城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流动人口管理、外籍人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公共卫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业服务、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城管执法、文化执法、卫生执法等。这些跨部门、跨层级的问题,是单个政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既需要同级部门间的跨部门合作,也需要上下级部门间的跨层级协同。

针对此类综合性问题,首先需要领导做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化领导的决策,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则决策结果难以落实。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协同体系,可以在领导决策的基础上,支撑现有政务部门之间的关联工作,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由“信息孤岛”、“信息烟筒”、“纵强横弱”到“纵横并行”,解决各政务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协同体系所支持的协同模式则有多种,如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基准数据、数据比对、数据核实、流程控制等。

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是智慧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目标应包括:

政府一站式服务:要真正实现政府面向公众的一站式服务,而不是公众到各个政府部门办事。

规范的办事途径:政府应规范办事途径,为公众提供办事咨询呼叫中心、物理办事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合理、方便的办事途径。

由公众对政府服务进行绩效考评,由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大都在政府进行内部考核转变为由公众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应对政务部门的设置和经费有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目标,可以采用信息技术集成、整合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资源,实现统一有效管理,让市民、企业轻松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使用率和满意度。

“5个平台”分别是:济源市统一的呼叫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应急调度平台。

“9+X行业应用”:9指的是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城镇、智慧安全九个行业应用,“X”指的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行业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精心勾画

充分利用济源现有城市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基础,按照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整体规划要求,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促进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同步互动发展,以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突出特色、高点定位、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四者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城市管理模式的跨越、大众生活方式的跨越。

提升“三个水平”:提升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决策支撑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构建“四个体系”:构建“智慧济源”基础信息网络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追求卓越

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按照我们现在国内发展水平来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注重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很多城市进行的智慧城市推广还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用或者某一项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要求。

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从整体设计的总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体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环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够达到这种功能和运用的能力,才能说智慧城市进入到现代信息的基本融合。

济源市在规划中,不但要进行告便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设施和应用紧密结合,与生活宜居,产业发展内融合。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完成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设立高位监管的数字城管专职机构;拓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及市领导点评工作机制,并基于济源实情,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渣土车、混凝土运输车等管理)、工地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网智能监管子系统等,进一步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源,打造大城管格局。

在建筑节能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完成济源市建筑节能信息化监测工程。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加快供水系统智慧化建设应用。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在城市供气站、减压箱、供气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运行状态,对管线爆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有效处置。同时搭建平台方便用户缴费、查询相关信息。加强排水节水系统智慧化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济源东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重点建设在道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供水管网工程、供热管网工程、燃气管网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生态绿化工程、节能建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化景观项目、低碳节能建筑工程等方面大力开展建设及智慧化提升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加强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智慧化。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基础设施。同步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地下管线的智能监测体系。

在管理与服务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建设领导决策智能支持平台;基于公共数据库、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数据统计与挖掘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智能化地提供高发问题、频发问题等综合分析,服务领导决策。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设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工程,开展若干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网上虚拟办事大厅,拓宽办事渠道,建立流水化办事流程,提升网上办事的效率及市民满意度。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完成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数据,建立政民互动平台,实现覆盖全市各级政府实时在线交流,实现用户和网站的交流,意见建议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增加互动性。

在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方面,大力开展济源市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加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实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形成纵向贯穿市镇村,横向覆盖公安、民政、人社、计生等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全部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各业务系统信息实现网上交换、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该项目将重点建设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一卡通以及统一标准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全面推进无线医疗技术,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建设包含“4大工程、15个具体建设项目”:一是“交通信息智能监管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低碳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终端设备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深化应用;二是“综合执法信息化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管理平台,路上不停车称重技术监察平台,源头治超监管平台;三是“智能管理运营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车辆跟踪管理平台,出租车智能调度与电召信息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水上救援平台,交通监察对讲指挥平台,交通运输行业办公系统;四是“公众出行智能信息服务工程”,包括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工程,构建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等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发展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在智慧安全方面,将公安、住建、规划、交通、消防、环保、安全等各个部门所在管辖范围内布置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同时打造“护城河”工程,对市一环、二环及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卡口系统全覆盖,搭建统一的城市管理智能监控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视频采集及监控范围,利用固定监控探头和移动信息采集车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自动化监控及问题上报,形成基本覆盖政治中心区、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的监控网络,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视频资源查看、控制等权限进行分级分对象管理,实现视频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部门间难协调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精细化、流程化。

在智慧社区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达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托幼、修理、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养老资源,建立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与经济智能化方面,出台济源市产城一体化规划,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济源市钢铁、铅锌、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及自身科技创新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建设虎岭、玉川、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园区综合平台,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项目支撑,济源市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拟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公共平台项目、智慧卫生医疗信息系统、智慧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十个项目,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目的。

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美丽梦想

理想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的理想城市应该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

而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联网建设,还应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联动。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仍需不断探索创新。

建设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经济高速发展,又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城市是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同时济源也极力在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一系列标准,为其他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5

今年是伊犁州党委提出打造“塞外江南”新伊犁美好愿景的起步之年,也是伊犁州联通公司继续落实聚焦战略,深化推进创新合作发展的关键之年,伊犁联通作为本地通信服务企业,依托混改契机纵向联动集团-省-市三级资源,横向协同社会优质合作伙伴,在我州智慧农业信息化重点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后期发展产业互联网融合新业态,以及全面服务建设“塞外江南”新伊犁的总目标贡献力量。

一.工作概况

伊犁是农业大州,伊犁联通顺应“互联网+农业”发展趋势,依托自身网络优势,满足用户的需求,投资2390万元在全州建立了多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如尼勒克县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特克斯县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是集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实现了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的智能感知,能够自动化灌溉农作物,并且能通过手机终端、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随时随地的查看与控制,也可以通过参数设定实现智能控制,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实时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和可视化管理的智能化决策。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作为农业大州,我公司下一步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伊犁州构建本地“农业云”,其中包含农业大数据平台、农村电商平台、设施农业管理平台,实现伊犁州农产品从生产、交易、溯源全流程科学化的管理和便捷化的交易。

(1)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同时集涉农数据监测、分析、、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聚集了设施农业管理平台上的信息数据,并结合大数据能力,统一分析、挖掘和建模,为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产品溯源和跨行业者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6

关键词:精准扶贫;智慧社区;农户;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90-03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是艰巨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点之一就是保证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决定性时期,临近终点也意味着难度越大越关键。在讲话中不断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特性。虽然在某些程度上,扶贫工作短期阶段性效果良好,但是,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实现“五位一体”的扶贫总目标并不像表面那么容易。尽管扶贫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多、扶贫工作开展困难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难度十足且任重而道远。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智慧社区的应运而生,“智慧社区+ 精准扶贫”这一新战略将会带动贫困地区依靠自身优势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有效地促使农户真正意义上地迈向小康生活。

一、传统扶贫模式及其性质分析

(一)政府主导式基础设施建设扶贫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农村贫困地区经常流传着“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力图让农村地区先突破地理因素的弊端,真正走出去,加强和外界的连通,进而逐步摆脱自身贫困。

这种模式依靠政府部门统筹扶贫开发的各个环节、需要的资源,明确项目的开展进程与规模;将农村贫困地区的优势不断扩大,并积极寻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将扶贫工作与整个贫困地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以维持农户的基本生活。尽管如此,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精准性上,由于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化的贫困因素和自身的特点,尽管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扶贫问题的推进,但依然无法解决农村贫困的本质性问题。此外,可持续性不强。一是由于扶贫项目需要经过逐层审批,环节多、效率低,扶贫项目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二是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只是解决农村贫困的第一步,如何在现有的基础设施落实之后,能够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才是关键。

(二)政府“输血式”扶贫

这种扶贫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手段向贫困地区发放各种补助,例如直接批播救济金、供应各种生活必需品等等,从而针对性地减少贫困地区农户的支出,降低他们的贫困程度。但这种直接灌输的方式造成贫困地区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农户自身谋出路的能动性差。同时,政府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于此,此种扶贫方式只能缓解一时的贫困,可持续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找到真正促使农民脱贫的方法,要想长期持久地消除贫困,还需要更加妥善的策略支持。

(三)农村金融扶贫

农村金融扶贫是一种致力于减缓农村贫困地区的资金供需矛盾,从经济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状况的新兴扶贫模式。它主要利用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采用发放金融产品的形式,促使贫困地区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摆脱贫困的造血式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近些年兴起的,随着农村信贷赊销等金融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民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愿望略有加强。但是,这种扶贫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一是难以准确估量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生活生产情况,实际操作中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农户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等原因,无法获得金融扶贫带来的效益;二是扶贫项目难以创新开发,很难彻底解决经济贫困的问题;三是因为这种扶贫模式主要依赖于农户的参与,扶贫机构和相关部门只是单纯地提供平台,所以无法将扶贫的效益最大化。

(四)农户迁移扶贫模式

@种模式的重点在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发展比较困难、经济实力落后的农村地区,将贫困地区的人口进行转移是扶贫的首要环节。但这种扶贫的后续流程是不明确的,因为即便贫困地区的农户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他们将以怎样的生产维持生计、如何调配生产要素等等关键环节都没有被纳入考虑。它只是说明了对于特困地区来讲,扶贫的第一步工作在于转移人口,消除恶劣环境带来的问题,但缺乏实质性的扶贫指导意义,同样没有深入农村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本质。

传统扶贫模式的弊端主要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并不能够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而赊销信贷只是提供了较为短暂的资金支持,因为农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无法精准而可持续地解决,所以使得这些传统扶贫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基于智慧社区的精准扶贫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在扶贫的攻坚时期,要克服传统扶贫方式存在的不足取得最终的成效,就必须采取更加适宜妥善的扶贫战略。而城市社区居民作为最稳定的农副产品需求者,如何精准地匹配城市居民的需求与农户的供给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精确预测社区消费者需求;其次,如何最少机会成本和最低费用精准配送到社区消费者手中;再次,社区消费者如何精准支付给农民;最后,城市社区中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如何将消费意见反馈给农民,构建良性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智慧社区模式下的精准扶贫

曾在一次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重点强调,扶贫开发的要领在于“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完成新时期的农村扶贫战略目标,就需要在已有扶贫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特点,构建扶贫开发新战略,而在这其中,精准性则是扶贫新战略的首要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慧社区可较为高效地将城市社区居民与贫困地区的农户联系起来。

通常情况下,精准扶贫战略的基本条件包括:制定精准的贫困地区“盯住”机制、进行精细的脱贫方针和执行有效的行动。首先,智慧社区的运行可以获得城市社区居民衣食住行、消费投资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深人探索居民生活消费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信息,在消费端为贫困地区农户提供了农作物种植生产的基本参考,可以实现农户对居民消费的合理预测。其次,智慧社区下的精准扶贫能够让不同地区种植的特色农作物有更广的销售市场和更稳定的销售渠道。信息透明化使得供应链上的农户和居民等多方参与者共享信息,进而减少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在比较之中达成双方共同满意的买卖。最后,智慧社区作为连通城市居民与贫困农户的平台,可以实现快捷准确的支付。如此一来,农户可以即时收到农产品等的购买资金,减少买卖中拖欠付款现象的发生。

考虑到“智慧社区+精准扶贫”的本质特征,农业再不像过去那样离城市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投资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大量信息,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的展示与推广,提高对贫困地区农户农产品的购买率,使得贫困地区逐步脱贫。

(二)智慧社区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分析

精准扶贫从来都不是现阶段就能完成、一蹴而就的工作,扶贫是需要时间并会持续地过程,而且不单单局限于对现有绝对贫困人口和地区的帮扶和脱贫。扶贫开发的本质意义在于消除社会中的贫困问题,逐步实现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开始迈入小康社会,这就对扶贫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精准扶贫战略和可持续扶贫战略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这样才使得扶贫是更有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可持续的精准扶贫,就必须根据不同扶贫对象的特点和自身需要做出调整,适宜地制订可持续的扶贫计划。由于受到区域因素的影响,不同农户的发展策略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和地理种植环境上,但如何保持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他们通过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摆脱贫困就显得尤为关键。

不同于购买奢侈品,消费者对于蔬菜米面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所以当智慧社区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提供给社区居民时,就形成了贫困农户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相比于超市出售的农产品,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可能更新鲜并符合消费者的偏好,而且在价格上也更优惠,省时省力地就可以获得。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和农户主动发展生产的动力,进而推进可持续性扶贫的开展。

三、基于智慧社区的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一直以来是中央非常关心的民生大事,尤其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效果更是较为显著,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为了更好地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实现扶贫的更大胜利,是需要不断地提出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更多的问题。此外,智慧社区在该扶贫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智慧城市的最小单元,将智慧社区下的精准扶贫拓展到智慧城市,即延伸到其他智慧社区,将大大提高精准可持续扶贫的效益。

(一)强化农户自身发展意识,树立坚定的脱贫理念

脱贫致富仅仅依靠政府带动是远远不够的,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户们必须有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的意识,首先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脱贫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只有农户自己想走出去,才能使扶贫的工作有力有效地开展。智慧社区为农户搭建的平台,有利于确保农户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二)完善通信网络,构建“智慧社区+精准扶贫”的运营模式

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是实现“智慧社区+精准扶贫”的基础之一,这样才能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使信息化能够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的生活信息化水平高了必然会延伸到农业生产方面,建设完备并专用于服务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将标准化和高品质作为农产品的主要衡量指标,同时将高效迅捷的物流配送作为农产品的支撑保证;增加农户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易结算的频率,智慧社区平台为农户进行产品推广及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充分发挥网络虚拟平台自身高度信息化的特点,将产业化经营不断落实,有效整合产业链上城市中智慧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贫困地区的供应信息、价格信息以及产品市场需求情况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智慧社区的运用,将供需匹配起来,实现农户和社区居民的双赢。随着消费的娱乐化提高以及服务的体验性增强,更多的消费者开始从线上消费转至线下进行消费,增加农户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其次,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预定以下订单的方式使农户生产量增大,最终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由于不同消费者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需求,贫困地区农户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有差别地、分类分量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种植。

最后,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产品已成了一种习惯,况且网络为消费者提供的可认购和种植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智慧社区邻里圈内的居民通过平台认购不同质量、多种类别甚至特定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共同筹集资金,预先支付给农户,可以减轻农户的经济负担。

四、小结

过去的扶贫政策主要以“普惠式”扶贫为主,这种“吃大锅饭”的方式不仅会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贫困人口缺乏自力更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传统扶贫方式的精准性差和可持续性弱的特点使得扶贫的效果大大降低。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智慧社区克服传统扶贫模式的种种缺点,在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生活的同时,能将农村贫困地区的优势相结合,为农户带来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随着智慧社区模式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将会逐渐扩大至其他智慧社区,甚至智慧城市,从而惠及更多的贫困农户,为脱贫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承伟.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与研究,2015,(2):56-59.

[2]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及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3] ⒔饬.经济新常态中国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方向和目标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都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将引领智慧城市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

(二)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后续的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将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将是对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的升级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企业若以此为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制定相关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将打造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智慧城市。

(三)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体系。

(一)目标——保障城市健康和谐。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城是基础设施环境,市是人类活动,城市体现了人与环境、社会的依存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政府和市长角度,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如何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从百姓角度,如何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这些都是智慧城市要解决和实现的目标。智慧城市的目标不仅仅要高起点构建顶层设计,也要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地推进智慧型产业发展,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型示范及应用,高规格、高水平地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

(二)条件——规划、资金保障需具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4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还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方面,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内容。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三)路径——规定、自选、创新动作。智慧城市管理路径为: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城镇综合运行平台,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自选动作——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监测、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创新动作——对城市进行通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空间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显然,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出发建设的智慧城市,其发展方向无疑是通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处处彰显睿智管理,营造智能生活新天地和美丽和谐的幸福家园。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将物联网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物联网中,突出云计算。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用最少的资源,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数据中心(IDC)预测,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的四年间,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都在加快发展云计算工程,把云计算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实施“祥云工程”,上海实施“云海计划”,重庆启动“云端计划”,福建实施“云计算工程”等。笔者在广州参观亚运会期间,特别感受到其推进的“天云计划”为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的巨大动力。“天云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云计算平台体系,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智慧城市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政务、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同时实施云计算示范试点,通过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的硬件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是以加快推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实施智慧工程,推进网业发展,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物联网产业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例如无锡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初步形成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在标准建设、研发核心技术、推动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桥头堡”。城市主管部门引导组建云计算 “国家队”,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发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装备性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强软件研发与推广,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全力建设好产业基地,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硬件设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据此,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包括各类企业、部门数据处理服务在内的在岸数据处理和离岸数据处理,着力打造包括上、中、下游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城市全域构筑起内外网平台。提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跨部门、跨区市信息采集、交换、管理和应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市和所属区市建立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建设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打造部级信息资源集散地。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8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支撑作用

引言

智慧城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整合多种先进技术,促进城市各部分功能协同运作,使得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环境更清洁、生活更舒适。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能源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SC 的基本支撑技术是ICT 技术,但本文认为能源技术同样是基本支撑技术之一。其原因如下:1) 能源技术关系到SC 所有的愿景、特征和应用,对于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影响的全面性不次于ICT。2) 能源技术包含大量信息、通信技术之外的专业性内容,是ICT 技术所不能覆盖的。能源技术中包含ICT 的应用,反过来ICT 中也包含能源技术的应用。3) 生态可持续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雾霾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而能源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 能源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别是SG 技术对于城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意义重大。作为能源技术主要部分的SG,许多应用需要电力系统外广大用户和部门参与,直接以基本电力供应外的形式影响城市生活。可见,能源技术是城市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局性技术,其专业性、重要性、关注度决定了其基础支撑地位。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各类架构的基础上梳理了如图一所示的5 层SC 体系架构,能源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SC 的技术方案、应用、特征等各个层面,是SC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重要基础。

2 电力通信资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2.1 在接入网方面

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技术,在新建居民区铺设电缆,同时进行光纤的架设,实现电力光纤到户,避免通信资源二次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在国家"三网融合"伟大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四网融合"。电力光纤到户能够解决城市通信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城市接入网的覆盖面积,强化城市神经网络末梢,实现对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

2.2 在城市杆塔和沟道资源方面

电力供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建设的初期,国网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杆塔和沟道资源,形成了全面覆盖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它是发展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必不可少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支撑智慧城市通信网络的规划,这点是其他电信运营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2.3 在建设优势方面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电网的支撑,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网的存在。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未来的电力通信网将随着电网的建设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通信全覆盖。

2.4 在城市信息感知方面

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感知,电力通信网积累了大量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感知,支撑智慧城市环保事业的开展。

3 智能电网绘就美好生活

嘉兴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的实践证明:一个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 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功能。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慧城镇,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发展转型升级,这些都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建设。

嘉兴智能电网建设的实践表明,智能电网电压序列优化后,新建变电站及线路数量显著下降,电力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变电站站址选择余地变大,电网损耗降低,电力用户电费支出降低,可接入容量增大,促进了电网与新型城镇和谐发展。光伏农业一体化,开创了农业能源智能化的新时代,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极大限度释放了农业劳动者,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同时改变了农业生产对太阳能单一低效的利用方式,保障了新型城镇能量供应,促进了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为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及新兴产业提供机遇,可有效带动新能源、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多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将有效推动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环保技术、能效管理技术等实现突破,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技术和应用创新,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从嘉兴的实践看,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将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如下作用:推进适应分布式能源接入的区域智能电网建设,创造性地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推动先进技术理念的产品化,带动嘉兴智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争取形成一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通过探索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和新能源的接入,培养一批掌握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系统、智能并网装置等高新技术的企业。

结束语

总之,能源技术和通信技术一样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支撑技术,而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这两大体系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可以实现整个社会角度的整体最优,也可以最终实现两大体系的"双赢"。 在后续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亟需持续地深入分析、选择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电网应用,在确保可靠优质供电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各类智能电网应用深入融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白翠粉,黄瀚,杨方.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J]. 电气时代,2015,03:20-22.

[2] 高志远,姚建国,郭昆亚,曹阳,宋宁希,李强,孙芊. 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1:148-153.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9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Zigbee传感器

农业种植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和追求产量,过量使用、滥用农药和化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随着全球变暖,各种极端气象条件频发,使脆弱的农业更加雪上加霜。中国农业需要变革,变革要从源头抓起。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中,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是智慧农业和精细化生产、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核心。

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和25%,且现有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水平高且利用率低,并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土壤沙化、碱化、盐渍化严重,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粮食高产国家相比甚至要低一半以上,21世纪我国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减少的矛盾不可逆转。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与目前应用需求差距很大,在生产过程科学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农业远程技术服务,农民远程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养殖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用于优质生产和标准化养殖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刚开始起步;面向农村快捷的网络接入服务和低成本智能化信息接入终端问题仍未取得重要突破。

二、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涵盖范围极广,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智能电网、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条形码标签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相关技术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旅游、军事等二十多个领域,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三万亿的总产值。

三、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大棚控制系统中,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离子传感器、生物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监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并通过基于Zigbee网络协议的无线设备将参数传送到标准网关设备,标准网关通过GSM、CDMA或者以太网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中进行分析控制,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检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传递测量得到的农作物的各种参数,可以为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下一步的目标是一方面加入更多不同种类的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加大采集频率,另一方面在云平台侧建立更多的数学模型,摸清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农作物的最佳养殖规律,达到最优化品质、最优化质量的产品,并建立突然预案应对突发天气情况和其他一些突然情况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小结

与传统农业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相比,智慧农业可以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桂田.《物联网蓝皮书: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篇10

今年初,北京市农委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实施意见》,把推动“互联网+农业”看成是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实践和探索中,通过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让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变得充满智慧和魅力。

“互联网+生产”,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在北京市顺义区的万亩示范方,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随时掌握农田里作物的生长情况,而通过手机轻轻按下一条指令,就能让大田里的节水设备自动运行。物联网、北斗导航、4G通信等技术已经全面融入这里的生产领域,有力支撑起了农业的调转节。据测算,万亩示范方亩均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均达到30%以上。

这些年,物联网技术在京郊已不鲜见。海淀区海舟慧霖、通州区金福艺农、怀柔区绿神茸鹿、延庆区北菜园等一批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园区、合作社不断涌现。

“高精尖”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让北京的农业变得智慧起来,也让首都的农业生产“潮”了起来。

北京市积极推动“互联网+生产”,实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北京221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功能,通过“农场云”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该项目获得首届“智慧北京”大赛优秀示范应用奖。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陆续在13个区的500多个生产基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了5000亩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核心区、2万亩直接带动示范区和5万亩辐射带动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互联网+经营”,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积极推动“互联网+经营”,大力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前不久,由北京市农业局开发的集京郊“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休闲农业观光、电商企业推广等内容于一体的“优农佳品”网站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APP)正式对外宣布上线。该平台通过向市民推送本地优质农产品及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信息,让市民“了解农业、享受农业”,让都市农业发展在惠及首都市民的过程中实现优质优价。

农业企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等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展示产品和服务信息,拓展供销渠道,市民则可以全方位了解优质农产品的各类信息,还能通过点赞、推荐、打分等互动方式满足大众的分享愿望。

郊区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充分利用第三方成熟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平谷大桃、昌平苹果、延庆蔬菜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纷纷上线销售。沱沱工社、任我在线、阿卡农庄、密农人家等一批本土农产品电商、微商企业迅速成长。北京密农人家与50多家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在淘宝、京东、微信、下厨房等销售优质农产品,在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成为淘宝平台蔬菜类目的销售冠军。

“互联网+管理”,加快转变农业管理方式

推进京郊减煤换煤,已成为当前以及今后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大兴区实施的减煤换煤“一表一卡”项目,率先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卡的发放、挂失、注销以及售煤、送煤、退煤等功能。目前,大兴区已经向13个乡镇发放减煤换煤智能惠农卡9.5万张、票据打印机和智能读卡器146台。

“一表一卡”让京郊减煤换煤的管理工作变得精细、便捷和高效,不仅受到村民欢迎,也得到了村干部的点赞。类似这样的“互联网+管理”措施,目前在北京各级涉农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十分常见。

在“摸清两张底牌、搞好两个支撑、建设一个平台”的理念引领下,北京市搭建了“221信息平台”,实现了15个涉农部门、13个郊区“三农”信息的共建共享,全市80%的农业行政许可事项可以在线办理,提高了各级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该平台被列入北京市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北京的农村“三资”监管平台,集成了全部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劳动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等涉及三次产业、十种类型的信息,对近5000亿的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实时运营监管,累计数据量达到30亿条。

“互联网+管理”,实现了北京农业行政管理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增强了农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精细度,提高了农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互联网+服务”,加快转变农业服务方式

2015年坡峰岭红叶节期间,一个叫做“智慧旅游”的微信平台发起了“集赞送门票”和“美丽幽岚山、随身自由拍”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的关注和互动,游客量比上年增加了10万人。

亮丽成绩的背后,是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对转变休闲农业服务方式的探索。这两年,围绕京西幽岚山景区,黄山店村建设了WIFI网络覆盖、高清视频监控和客流量分析三个系统,打造了智慧旅游、智慧村务两个微信平台和一个景区门户网站,由此改变了休闲旅游的传统宣传模式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