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管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28 08:43:11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1

1调查结果

1.1编制情况

(1)床位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1:0.023,最低为1:0.008,平均为1:0.012。(2)卫生技术人员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为1:0.014,最低为1:0.007,平均为1:0.0086。

1.2人员素质情况

12所医院医学工程部门总人数为245人。(1)学历:受高等教育的184人(75.1%),中等教育的49人(20%),初等教育的12人(4.9%)。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5.33:4.08:1。(2)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32人(13%),中级技术职称70人(28.6%),初级技术职称143人(58.4%)。(3)年龄分布:年龄<30岁的53人(21.6%),30~49岁的170人(69.4%),50岁以上的22人(9%)。从事医学工程技术工作多在10年以上。1.3业务工作量(1)医疗设备价值:医院医疗设备总值最高的近9.8亿元,最低的也达到了1.5亿元,平均3.3亿元。(2)维修情况:医疗设备修理率最高为99.12%,最低为89.86%,平均为96.02%。医疗设备修复率最高为99.55%,最低为85.00%,平均为94.01%。

2分析讨论

2.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一切高科技领域都猛烈地冲击着医学领域,医学上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与工程技术信息相关,X-CT、核磁共振就是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结果。医学不再是与理工类分开的独立学科,相当部分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用于医学,造福人类,正确把握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一个现代化医院,不但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生和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队伍,也要有一支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才能创造出高的医疗水平。因此,重视医疗设备管理,摆正工程技术人员的位置至关重要。

2.2现状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近些年医学工程技术队伍从人员素质、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仍存在不少问题。(1)各级领导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关心重视不够。(2)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人机比例过低。(3)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高学历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3几点建议

3.1各级领导加强对医工科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对医学工程科室工作的重视是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地位的关键。要做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要有正确认识。(1)把医生与工程技术人员人为的分为主角和配角是不恰当的。在发达国家一所现代化医院中,医务部、护理部、临床工程部已成为鼎足而立的3大支柱。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作用。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正确引进、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密不可分的。(2)要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什么都会是不现实的。因为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等多学科。维修设备与给人看病不同,人体解剖基本差异不大,但仪器设备结构却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功能的仪器,也会因型号、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工程技术人员必需依靠图纸进行交流。因此,要求某个人什么都掌握是不现实的。通过重点培养,个人刻苦钻研,有侧重地掌握1~2项技术是可行的。(3)维修是能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1台价值昂贵的医疗设备,很可能只有1个或几个器件损坏而不能运转,可维修的过程却尤如大海捞针,但只要找到故障所在,往往可能不用太大的经济代价,就可以修复。因此,维修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轻视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初步形成规模,总的来说,发展相对缓慢,且极不平衡。重医疗轻设备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比例,有些单位看似重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但在日后的管理、开发却用功太少,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功能开发不出来。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起步晚,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基础薄弱,队伍也不够整齐,正因为如此,更需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3.2增加编制,明确职责,建立科学的人机比例国家卫生部有关规定的床位与药剂人员之比为1:0.06~1:0.10,药学人员宜占卫生技术人员的8%~9%。但与医学工作相平行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其人员比例明显偏低。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医院的等级、床位、医疗设备的总价值等因素来配备各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数目,面对现实,给予编制,明确职责,逐步趋向合理。而对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层次(水平、专业、年龄)结构应搭配合理、衔接自然。专业结构要多样化,由检修人才、计算机、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组成的医疗设备管理队伍,才是合理的专业群体结构,才能建立一支适应高科技发展的、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

3.3整合资源,丰富和扩展临床工程学科内涵临床工程部包含了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维修、医学计量、计算机网络、配电等保障部门。应该把涉及医学工程的各学科整合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技术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总医院的医学保障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范例。

3.4依靠自身努力提高医学工程学科地位

3.4.1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医院的人员素质比例不尽合理,尽管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很大,但知识的更新换代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更有意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自身要重视业务学习,加强学术交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技术培训的途径:①走出去,开阔眼界,参加有意义、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短期培训,条件允许还可以参加进修班学习。②请进来,虚心求教,聘请专家实地教学,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维修、管理经验。③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加强传帮带,积累、总结维修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始终瞄准医学工程专业的最前沿。④抓紧院校培养,坚持在职培训,鼓励自学成才,是极其现实的对策。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2

现代医疗设备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和医学技术、临床医学新老学科的建设,顺应了社会进步和健康需求,推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加速了医院现代化的进程,是医院现代化主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诊疗质量,各医院积极引进医学高新技术及其设备,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有的医院只注重引进和使用,却忽略了对高新技术和其设备本身技术资料的科学管理。因而适时调整、加强医院技术档案管理,有利于实现医院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有利于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教研的顺利开展和医学科技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维护。

1医疗技术档案的作用

医疗技术档案真实地记载了人们的医疗技术思想、医疗技术方法和医疗技术经验,是广大医务人员劳动的结晶,它能为科研管理机构和医疗技术人员在进行科研管理、医疗技术决策、科学研究、技术交流、经验总结等方面提供信息和依据,起到凭证和参考作用。

2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2.1分解管理及其弊端

目前医院的病案管理是由医务科所辖的病案室管理。这种管理是建国以来的传统管理办法,目前已积累了经验,管理得比较好。

发表在各级杂志上的论文,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奖成果、证书编著的各种医学著作均归医院科研科管理。

医院为提高医疗水平和学术水平所订阅的各种杂志和医学书籍归医院图书馆管理。

由于医院的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有的同志担心各种论文或证书存放在职能科室会丢失,因而自行保管。

人事档案的管理及人才的管理在医院人事科。

此类分解管理产生的弊端为:

病案及图书馆现行的管理办法是可行的,但值得提出的是人事档案和科技档案的分解管理却存在很多弊端。不管是人事档案还是科技档案,就其性质归属而言同属个人档案,因而对同属一个人的档案分别存放是没有必要的,它对档案的管理和使用都是不利的。

对档案的提供利用不利。由于人事档案和科技档案的分别存放,所存放的位置、索引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为档案的提供和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例如,组织要全面了解某个人的政历和业务技术情况,或者晋升职务,晋升职称,往往需要周旋奔跑于各职能科室之间,需要二次、三次或多次阅档程序,这样对利用者和提供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劳动现象,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档案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时还要向拥有者本人索取材料,更显得烦琐、复杂,不利于组织上的考核,不能及时、迅速、有效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全貌。

对档案的存放保管不利。人事档案和科技档案分别存放不符合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同时浪费了大量的存贮空间,从人力和物力上都是一种浪费。两种档案要有两套贮存设备(档案箱、档案袋、档案硬皮);要建两套索引;有关材料要重复制作双份;档案工作的重复劳动;档案管理需要两套人马,造成人员的浪费。

容易造成科技档案的丢失。由于人事档案和科技档案的分别存贮与管理,在调出人员的转递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档案不能同时转出的现象,往往使科技档案长久滞留在原单位,易造成丢失。

2.2管理人员的现状

知识结构偏低。无论是从事病案还是科研管理的人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及人事管理干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护士或中等专业技术人员。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事科技档案管理的人员为数甚少,他们的知识结构偏低,知识面狭窄,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很难适应医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管理队伍不稳定。从事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尽管是由从临床第一线抽调来的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派,责任心、事业心较强的同志担任,但由于有些政策不落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心思动。如来自护理队伍的某些工作人员由于从事管理工作后没有护龄津贴,奖金也比从事工作时少,她们的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因而要求归队。来自医疗第一线的高等医院院校毕业生由于晋升职称受到影响,也不安心工作,要求归口。

3加强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

领导重视,增强档案意识要加强医院科技档案管理,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是医院建设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想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首先重视科学技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成果,各级领导必须增强档案意识。

加强医疗技术档案的收集与归档

医疗技术档案的收集。材料的收集是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档案管理部门要让医疗技术人员充分了解集中统一管理的意义,使医疗技术人员不因图个人工作上的方便而将档案材料据为已有,或因工作的不慎而使材料丢失和泄密。档案管理部门还应根据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具体规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使医疗技术人员在医疗技术活动过程中自觉地配合做好材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保证医疗技术档案收集质量的关键在于医疗技术材料的完整和准确性。

医疗技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医疗技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要贯穿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医疗设备维修等医疗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3

[关键词]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56-02

医疗设备计量检测与医疗安全和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安全和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如何做好医疗设备计量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计量技术档案是计量技术机构在检测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系列资料,它是开展计量检测工作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计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性和历史性,在计量检测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它不仅是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机构考核的重要凭据[2]。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医院管理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由单纯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转变,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实力。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有其特殊性,它的计量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病患的检查、治疗、康复等方面,而记录、保存相关的计量检测报告、数据等技术档案则是必须的、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计量检测量值溯源等工作的必要依据。充分利用开发科技档案,有利于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作为医疗技术档案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的科学发展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产生重要影响。

2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主要内容有计量标准检测合格证书、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操作流程、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等,它真实反映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过程及结果。(2)实用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是经过收集、分类、鉴定等科学方法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文件体系,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查阅和参考。(3)保密性。对某些有特殊价值的医疗技术档案要根据国家保密法确定其保密等级,并正确处理好利用和保密关系。(4)专业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是在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工作中形成的,而医学专业发展迅速,相关的计量检测技术也相应的提高,要求从事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管理的工作者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3]。科技档案、资源档案的可利用价值是保存档案的前提条件,也是档案的生命之源。合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 将产生重要影响。

3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3.1前期准备工作的资料档案

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技术档案须有专人专管,明确分工制度和工作流程,掌握一定计量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文件[4]。在医疗设备计量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既要不影响正常的诊疗工作,又要进行计量检测,设备正在运行或操作中以确保日常诊疗工作,配合计量检测问题、医务人员人力资源分配问题等,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计量检测相关的法规文件、通知、日程表等安排。

完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归档资料主要包括:计量工作的工作依据、审批文件、通知、日程表、地点安排、人力资料分配及计量检测方式等,将以上资料分类、按时间顺序进行归档。

3.2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资料收集

技术档案的信息收集是做好技术档案归档的基础。由于计量标准档案就涉及报、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维护、量值溯源以及考核评审批准、中间运行核查、能力验证、到期复查、设备更新、更换、报停及封存的审核批准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人员、采购人员、管理人员、审核评审人员、论证人员,因此,它既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制定计量检测数据表格,对计量检测过程结果数据进行登记、收集,动态记录相关医疗设备的设备计量检测情况。表格填写清晰、具体到每项数据及检测结果。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范围登记:如监护仪、流量计、分光光度计等。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数量登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相关的原始数据及检测历史情况登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统计对比报告、证书保存[5]。

3.3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整理、建立电子数据源

审阅技术资料完整性,是否有前期、计量检测过程、结果等完整的相关资料;审阅技术资料是否填写清晰、详细、签字的有效性等;技术资料的分类、时间顺序排列整理;整理台账数据,录入相关计量检测管理软件,生成各类汇总报表。

3.4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组合、装订、归档

准备相关专业的档案装订工具,将技术资料组合装订成册、归档,汇编目录或粘贴标签,按年度汇编存放。

3.5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电子档案。

将归档的所有资料扫描,方便查阅,为进一步实现无纸化档案管理作准备。

3.6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保存。

档案的保存要注意防虫、防潮、防火,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地点,专人专管。

3.7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借阅、查阅管理。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必须有专用的借阅、查阅登记本,确保借阅查阅情况的可追溯性。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是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而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则是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它真实、完整并科学地记载了医疗设备计量的历史过程,对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现代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汲取教训,并不断掌握和学习新的技术档案管理知识,才能让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从而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作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孟庆勇. 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1,6(7):140.

[2] 王英秀. 浅谈医疗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14): 245.

[3] 畅秋菊. 从机构考核谈计量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计量,2011,10(9):46-47.

[4] 罗宝文. 浅谈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J]. 医疗装备,2009,9(8):40-41.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县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学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我市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改革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落实“三升三降”(门诊人次、出院人次、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出院病人次均费用、病人县外转诊率逐步下降)指标,力争使90%以上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实施范围

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即: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

四、改革任务

(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发展规划

按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我市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实行县域卫生资源一体化配置。设置综合性医院一所(市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各一所,满足就医需求。

(二)明确功能定位

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运用适宜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市中心医院提升为县域医疗中心,开展各种成熟的乃至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消化科、妇科、普通外科手术及腔镜检查、骨科的关节镜检查手术与住院治疗;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探索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及诊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市妇幼保健院在切实履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市中医医院以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为目标,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形成服务优势和特色,使之成为带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

(三)改革补偿机制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将三所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全部由财政补偿(基本药物按30%,非基药按15%)。提高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治疗费、床位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技术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医院收入有所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并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1.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三所县级公立医院要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服务,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药服务。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要合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报销比例,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差距。充分发挥医保合理控制费用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分级评价体系。要在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推行总额预付和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方式,加强总额控制。科学合理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种。调整服务价格,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五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上调的幅度为13%,床位费上调的幅度为36%。降低医用设备检查费和检验费等两类医疗服务价格,降幅为10%。凡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的卫生材料,不得向患者另行收费。对可向患者收费的医用材料,要严格按照医用材料加价率和加价额双限控制的管理规定执行。医院要通过公开招标采购,降低医用耗材价格。

3.规范药品采购供应。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药品(含高值医用耗材)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机制,在省级集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保障药品及耗材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采购供应办法。坚决治理药品及耗材方面的商业贿赂。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4.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市财政对三所县级公立医院职工基本工资补助要达到100%,对参加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的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应按单位缴费部分的70%核定补助。全面落实对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救灾、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禁止医院举债建设。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财政全额补偿。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公立医院医疗事业发展基金,用于重点学科建设、优秀人才引进和奖励。

(四)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县级公立医院设置规模;市编办根据全市人口数、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逐步建立调配使用秩序。三所县级公立医院按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在编制规模内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医院对全部人员的统一管理制度。

2.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岗位总数的85%,其中,临床护士不少于每病床0.4人。未达到85%比例的公立医院,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原则上只进不出,空缺岗位经核准后调整为专业技术岗位。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在有编制情况下,副高以上、研究生学历和急缺人才可由县级公立医院聘用,上报理事会审定,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3.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服务质量好、服务数量大、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可高出一定幅度。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的收入,用于医院人员经费支出。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医务人员的收入要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考核分配机制,绩效工资要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县级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成立由卫生局局长担任理事长,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医院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专家学者等人员组成的公立医院理事会。理事会负责三所县级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定,其他按规定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监督医院运行。建立院长聘用制度。明确院长、副院长选聘条件,采取公开选拔、社会招聘等方式遴选院长、副院长人选,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由公立医院理事会聘任。实行院长、副院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任期5年。由院长全面负责医院运行管理,医院内部建立科学民主的议事决策程序,在重大决策、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中层以上人事任免等事项要民主审议,报理事会审批。

2.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相互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核。围绕新的医院管理结构,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运行管理、资产管理、医疗风险预警等制度,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3.完善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市卫生局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县级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或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报卫生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在单位公开。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要结合深化医改工作任务合理确定量化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控制医疗费用(包括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创新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社会满意度以及县乡一体化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作水平等挂钩。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由第三方对三所县级公立医院绩效绩效客观评价。

4.开展管理干部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建立规范的院长培训考核体系,通过职业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院长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公立医院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培训情况作为院长任职资格和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1.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订或修订县级公立医院建设计划,选址新建市中医医院,完善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以市中心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县域院前急救体系。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配置。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后勤服务外包等。“十二五”期间,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步建设骨科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女子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风湿医院等5~8个专科医院,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就医需求。

2.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编制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公立医院专科建设。近期重点加强产科、儿科、中医、病理、重症监护、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等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及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制定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公立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

3.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保经办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有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发展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建设医疗健康信息网。

4.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市中医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中医专项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不低于全市总卫生事业费的10%。

5.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实行预约挂号,重点抓好复诊患者预约,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新农合先住院后付费,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完善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落实“首诉负责制”,年实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机制全覆盖,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高、中级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例不低于1:2。调整医务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增加高级职称技术人才比例。逐步实现新进入医院的医务人员全部具备相应执业资格。“十二五”期间,三所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市中医院的中医人员占医师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县级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年不少于10人参加培训,县级公立医院每年选派10名骨干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八)完善县域一体化改革

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龙头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继续做好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严格执行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规定。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以卫生资源和人员的纵向流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互流动、设备统一调配使用、培训统一组织、业务统一管理、绩效统一考核、分工协作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九)完善监管机制

1.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2.建立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逐步将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促进诚信服务。加强对县级公立医院履行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设、投融资行为的监管,强化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推进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县级公立医院年度财务报告以及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规划阶段。成立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卫生、编办、人社、财政、物价等部门制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配套实施办法。

(二)稳步实施阶段。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三)整改提高阶段。针对全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运行情况,结合上级改革精神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要求,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不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市政府成立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及改革的日常工作。

(二)加大保障力度。市财政要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经费测算,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并将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及时拨付到位。同时,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关注民生的大事,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发挥职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人社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市人社局与市卫生局共同制定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市财政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偿办法并组织实施;市物价局合理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办法;市卫生局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卫生系统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医院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5

【关键词】 集团医院 科室 纵向整合

伴随卫生系统改革的深入,自本世纪初产生了国有医疗集团,对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各种尝试。尽管不同的集团管理模式各有成败,但医疗改革仍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希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为医疗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努力。

1 形势的发展使医疗集团成为卫生改革的选择之一

当医院管理者开始面对外资、台资医院对医疗市场的“入侵”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即使当今国内特大型医院在面对外资医院的全力竞争中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成立医疗集团是一种策略,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从各个细分市场参与竞争,服务社会,成为当前卫生改革的选择之一。

医疗保险的改革在给了患者选择医院权利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既往由劳保形成的固定就医模式,对医院的巨大冲击首先是引导了患者的流向,三级医院因为医疗水平和设备等原因,门诊量呈上升趋势,据调查>500张床位医院的医生日均门诊27.5人次,<300张床位医院的医生日均门诊21.1人次,显示出不同级别医院患者量的不均,住院部分同样存在类似现象[1],原有的看病难矛盾并未缓解,住院难的矛盾短期内甚至更加激烈。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加上评、聘分离政策的实施,在省市三级医院,尤其是大学的附属医院,近几年通过高级职称评审而未被聘任的准高级职称医师不在少数,显示了医疗资源相对过剩的情况。与此同时,据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县级医院卫生人员中一半是中专毕业,还有30.6%的卫技人员无专业学历[2],这种学历结构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益以及服务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显示出基层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的绝对不足。这种客观存在的卫生人力资源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全民享有基本医疗目标的实现。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与三级医院之间的明显差距是患者集中在三级医院的一大原因,且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根本改变。因此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政府卫生管理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集团医院垂直整合的一大动力。

集团医院已成为近期医疗管理探索的热点,也已经并将继续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仁济医院集团的管理特色

仁济医院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医疗集团的探索,目前除了总院外,先后有嘉定分院、崇明分院、同仁分院以及通过仁济医疗管理公司托管了江、浙两省近十家医院。其中嘉定、崇明分院以前是嘉定和崇明区中心医院,分别承担了嘉定和崇明区主要的医疗服务任务,尤其是嘉定分院,一直与我院进行双向转诊,有长期的良好合作历史。

回顾集团医院的管理模式,常见的有几种:一是水平整合,以“首都联合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强强联合,由北京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组成,合作三方将各自的重点科室以及相关技术力量进行合作,是横向联合;二是垂直整合,以大医院为龙头带动区域内各小型医院共同发展,例如天坛医疗集团、北大医院医疗集团、长春地区综合医疗集团等,以地域为纽带,以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包括了不同行政隶属关系和级别的综合和专科医院,是一种松散性的医疗联合体模式,也是当前医疗集团的主要模式;其他还有以突出的学科特色为纽带,或以连锁经营为特色的,但均非当前的主流。

仁济集团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发展,在集团管理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模式,对分院派遣院长和少量管理人员,以及定期派遣技术骨干开设专家门诊和会诊等,实践下来效果不够良好。我们发现在经历一定的水平提升后业务增长开始变缓,问题在于总院科室的参与程度低,运行成本较高,尽管业务量方面有所上升,但排除自然增长的因素后,管理绩效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总院领导的期望值还有一定距离。回顾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在医院层面上的合作,由行政命令推动,因此科室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差,也缺乏科室参与的绩效激励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总院科室很少有很深的介入,即使定期派遣的专家往往也只是去开专家门诊或进行会诊,对于分院的科室管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发展作用不大。而且总院并无富余的人力,一旦人员长期派遣,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医疗服务能力,因此人才输出是有一定限制的。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4年7月起我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集团医院内科室管理模式,经过和嘉定分院领导的充分协商,在分院选择了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和妇产科进行试点,以科室间资源纵向整合,实现实质性融合和全方位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由总院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的主任担任两个医院的主任,统一管理两家医院同一个科室的学科建设,依托仁济医院的品牌、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实现人员、技术、设备、临床经验等资源在集团医院科室间共享。嘉定分院原科室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科室接受嘉定分院和总院行政和医疗的双重管理,总院以医疗技术为主,由总院派出一名高年资医生常驻分院对医疗技术把关,包括疑难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而科主任确保每周至少一天在分院工作,除了总查房等监管科室的医疗水平外,还将一些重症或疑难手术集中,由科主任带一个医疗小组来分院进行手术示范,不仅解决了疑难杂症,也提高了分院科室的业务水平。

分院人员纳入总院统一的培训计划,通过时间不等的进修和培训,不仅提高了分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将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灌输给了分院的医护人员,而通过教学示范、科研实践也为他们指出了医、教、研共同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去了服务患者的理念,带去了危机意识,这是在当今的医疗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很大部分医护人员培训后,都成了科室的技术骨干,并在原来没有科研的二级医院实现了科研课题零的突破。

在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建立分院新的人员机制,包括主管医师负责制和值班医生门诊制,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增强了各级医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分配制度也与之相适应,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平衡的原则,将工作绩效量化、细化,分配与绩效、工作量挂钩,增加管理与核算的透明度,从而激发了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此举绩效相当明显,第一是嘉定分院相关科室的医疗水平明显上升,开展了许多以前没能力开展的手术类型,一年中泌尿外科新开展了包括巨大肾癌根治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高难手术6例,引进了微创手术,施行了包括内镜下尿道内切开术、输尿管镜下双频激光碎石术、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等115例;耳鼻咽喉科则新开展了腭咽成形术等手术475例。同时作为医疗技术水平标志的各项指标,例如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天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表明嘉定分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是嘉定分院的业务量,相关科室门急诊人次增加超过20%,住院患者量增加达到50%左右,而手术量更是增加90%,这种增长远远大于分院的整体增长水平,充分证明了这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更可喜的是由于依托仁济医院的品牌效应,不仅留住了原来流失到市区大医院的本地患者,而且吸引了大批相邻地域包括昆山等地的外省市患者,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医疗业务量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这种管理模式的认同,同时也证明了医疗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分院无法开展的疑难手术通过医疗绿色通道,可以及时转到总院,既解决了当地的医疗瓶颈,也为总院带来了一定的业务量的提升。第三是嘉定分院相关科室业务收入的提高,这是业务量上升的必然结果,科室效益明显提高,医护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提高收入,完全体现了国家按劳分配的原则,良好的绩效与适宜的激励机制的配合,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真谛。第四是为嘉定分院带去了服务理念的提升。由于分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因此医疗诊治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阶段,妇产科通过引入特需病房的方式,将服务理念带到分院,让“患者是上帝”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同时也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在硬件环境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分院一年内的绩效我们可以从数据比较中获得答案,见表1~3。表1 泌尿外科医疗指标和效益比较 表2 耳鼻喉科医疗指标和效益比较表3 妇产科医疗指标和效益比较

3 仁济医疗集团管理新模式的意义

目前三级甲等医院对医护人员在医、教、研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但部分由于学历等原因,尽管医术较高,仍欠缺科研和教学人才,在大医院将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基层医院需要的就是能为百姓治病的人才,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较宽松,这就为偏重临床的人才交流提供了动因。同时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到总院工作,不仅能培训和提高,且正好弥补了总院初、中级医师的不足;对于基层医院的医、教、研复合型人才,由于医院无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如果在集团医院中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那么就能真正做到人尽其用。我们采用编制不变,但人员工作地点在集团医院内流动的方法,不仅整合了卫生人力资源,而且极大地加强了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水平,也为政府当前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今后我们设想建立固定的轮转制度,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在集团医院不同级别间医院轮转,医技优秀但科研、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医师在基层医院工作时间长一些,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主要留在总院,既解决了人才流动的机制问题,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员各自的优势,相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在今后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推广到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将大医院的管理经验通过行政人员的资源整合,带到基层医院,将大医院的服务理念推广到下级医院,相信是可以推动我国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发展。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卫生体制改革的内核,也是提高卫生系统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发展卫生事业的决定性资源[3]。目前卫生资源配置在地区和不同级别的医院间存在不平衡,只有加强相互间的流动,从供给相对过剩流动到不足的医院,才能做到人尽其用。而人才的流动和竞争将不仅改善一、二级医院医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同时也能鞭策三级医院的医师不断努力和提高。当然这种流动必须与适合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建设相匹配,使流动后人才的创造与才能体现合理价值,从而最终实现医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在人力资源整合的同时,部分基层医院由于缺乏相关的诊疗设备而无法开展的医疗项目,可以通过共享总院的资源得以实现。例如常见的高端影像检查设备,就可以通过远程会诊、PACS的影像传输得以实现,既解决了基层医院设备缺乏的问题,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能有效提高总院设备的使用率,使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这种整合也为政府在区域卫生管理上提供了一种思路,避免为了属地的原则盲目投入,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笔者认为卫生资源是指卫生系统投入资金、人才、设备、设施和患者群体(资金的主要投入者),卫生资源有其特殊性,其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就不能简单等同于工业集团的模式。笔者通过垂直整合的方式,将人才在系统内合理流动,不仅做到了人尽其用,明显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提高了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而且技术上形成等级,切实提高了下级医院,乃至整个区域相关学科医疗诊治水平,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原有的业务范围,真正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为科际间合作、院际间合作模式提供了样板,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同时对患者来说,同等医疗服务降低了医疗费用,造福于当地的患者,实现了总院、分院、当地患者“三赢”。

这种管理模式是重视发展战略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医疗服务竞争日益激烈,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主要表现在医院集团间。而医院集团必须兼顾规模经济和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应是医院集团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良好品牌的塑造必须靠完善、严格的管理和学术上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将分院的科室作为自己的子科室进行管理和发展,是在维护仁济医院品牌的前提下发展规模战略。

卫生资源在深化改革中重组是大势所趋,其成败关系到卫生系统改革的成败。现在的实践有不完善之处,还要在市场风雨的洗礼中经受历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希望为医疗机构最终平民化提供更多的参照和指引。伴随WTO效应的逐渐显现,我国医疗行业正如待产的孕妇,阵痛是必然的,但迎接她的将是一个辉煌的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邢茂迎,张鹭鹭,王新光,等.转型期医院医生资源供需匹配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95-97.

2 龚幼龙,严玲,冯玲芳.农村卫生人力的工作量研究.中国农村卫生及事业管理,1997;17(4):12-13.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6

关键词:医疗信息;技术;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主要的功能是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现在的很多医疗信息技术能够面向大众开展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关键服务理念,在加大医疗信息技术以及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很多发达国家比较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都建立和健全医疗质量发展体系。在医疗环境下开展相关的质量管理能够为我国的各项医疗事业改革提供好的方案。

1医疗质量的内涵

1.1医疗质量的概念

医疗质量主要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方面解释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另外涉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疾病的整体防治效果。所以经常说的医疗质量主要是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前提下,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降低,患者不满意的程度以及满意的程度。

1.2医疗质量的结构

三级构成质量主要包括:环节质量、基础质量、终末质量。这三级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础质量作为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技术、规章制度、人员等。环境质量主要是指各个医疗环境,也可以称之为过程质量。由于区域卫生信息的逐步深化,现在医疗信息网络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比如经常运用的医疗方式有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改善患者的就医局限;另外,为让环境质量得到延伸,可以分为院内环境质量和院际环境质量。环节质量以及结构质量是终末质量的综合,其主要基础是数据,通过收集、总结、分析数据,评价整个理疗效果评定,并且反馈结果。

2医疗管理的主要方法

2.1医嘱闭环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医院管理,以往传统管理医生的很多住房都是需要忽视或者陪护人员记忆,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很容易遗忘,轻则减缓病情康复,重则会引发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医生嘱咐记住的注意事项会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传到病区,护士在巡房的过程中可以一一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马上改正,同时引入条形码技术和无线技术,下达医嘱、核准并且执行动态闭环管理。

2.2临床用药管理

信息技术干预临床用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模式,根据职称控制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定,避免越级使用,另外抗生素的使用量加大的情况,需要有特殊的说明。所有的使用要经过值班主任审核,才能开具使用药量。信息系统也要提供其相关的监督平台,要求职能科室在此进行检查,进一步监管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且详细标明医嘱规定的手术抗生素的使用量、间隔时间、品质,根据手术切口情况严格控制用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3运用电子格式化单据

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推行电子单据,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有效地降低流程差错率。取消手工化验单的填写,根据各个科室具体的工作情况,设置不同的电子申请单据。当医生开具化验单时,要根据申请单据填写适当的内容,字迹工整,避免字迹潦草辨认不清。检验科室需要建立相关的条形码,运用仪器自动地识别检验,报告可以直接进行网络传输,如果检测值出现异常,需要系统自动报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2.4严格的准入管理

运用医院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各项准入流程,这样才能从根源控制好管理医疗质量。准入管理的严格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员的严格准入管理,根据临床医生的职称情况,运用系统分配处方,病历的各项权限,严禁处方开具人越级。另外专项授权病理科、放疗室,严格的控制来院的实现研究生,对外聘请的专家,并且详细的填写进院时间以及离院日期,如果在规定权限没有离开,权限将会自动的注销,根据情况可以重新申请或者延期;实现学生的权限要与带教教师相关联,系统将会分配其书写病历的权利。第二,手术分级严格管理医院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比较明确的分级管理、要根据人员的具体资质进行不同级别的手术和授权。获得授权的手术人员开展手术之前需要申请、记录、安排手术操作,并且在强化过程中准入医疗技术。第三,资质的准入管理,进行系统设置的时候要求只有获得资质的临床医师,才能获得批准后有调整处方的权限。

2.5理疗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

医疗信息技术主要是连接门急诊和住院业务的重要纽带,把病人就医的全过程看我着眼点,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全程化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3医疗管理中各个主要环节

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疗信息技术是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其发展对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的转变有着深远影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构建提供信息化的保障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1面向医疗质量的信息技术

改技术主要解决医疗质量的正常运行,也是医院运作的物质基础以及必备条件,其中包含人员、技术、物质等问题,可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典型系统,比如医院的自动化系统、物质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

3.2面向环节的质量系统

改项系统主要是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将细节信息化,典型系统主要是解决医院协同医疗的远程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是解决院内相关的医疗信息以及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相关问题。

4理疗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4.1技术应用的主要优势

1)全程实时观测医疗信息技术让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对患者和医疗活动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查询。信息技术的建立不断能够控制医疗质量模式,让质量控制的重点呈现具体化特征,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质量操控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完善医疗质量。比如,医疗系统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根据调查显示,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医院,其整个的管理效率将会加大,整个流程将会节约部分时间,比如以医疗质量的OLAP分析,由于部分分析内容都不是事先制定的,所以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查询系统进行分析,就是OALP(onlineanalyticalproc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在病例数据库的支持下正常运行,能提供多维视图的动态分析报表,这些功能和office的透视功能表格相类似。使用过程中要让系统自定义分配好字段(维度)和汇总的字段(度量以及相关的各类统计指标)然后根据实际查询情况分析要进行拖拽的字段、列字段等。其中分析出的维度包括:医疗单位、医疗科室、医生、病例分析等,需要分析的度量包括:病危率、优良率等统计分析指标。2)多方控制保障信息的透明质量控制需要在多方控制的前提下,确保整个诊疗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医疗质量化规医院自己的限制条件,将有利于卫生监管部门以及患者监督医院服务系统,更有利于医疗质量以及指导相应的医疗活动,有效地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达成患者的满意。

4.2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监控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的时时监控,能够保障医疗活动中信息流产生的准确无误,但是在质量化管理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操作人员的素质,更要对其应用的系统开展相应的规范,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产生。2)多方质量参与机制由于信息技术医疗质量管理参与平台较多,所以要构建共同的质量控制机制,在改善和完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可以让质量控制参与主体在平台上开展相关的质量控制,相互的监督,这样能够方便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3)构建与质量信息相关的信息化指标,由于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调控,所以质量管理信息化标准十分重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不但能够增强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预警控制系统,更能推动医疗质量的完善,因而在工作中不要忽略相关质量信息化管理指标的构建。

5结束语

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带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国内各类医院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第二阶段是患者医疗信息化管理,第三阶段是临床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不同的三个发展阶段,让医院积累较多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运用,让相关管理人员总结有价值的信息,为医院的智能化监管提供数据基础支持。

作者:毛琳琳 单位: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1]吴信东,叶明全,胡东辉,等.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学报,2012(5):23-24.

[2]车永茂,吴丽娟,徐道亮,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质量管理路径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21-22.

[3]卢荣斌,许耀良,张连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医疗设备高效管理模式[J].中国医学装备,2013(5):31-32.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7

XX市传染病医院

2013年我院肝病科被XX市卫计委批准为市级重点专科,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科学制定5年发展规划,把我院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科医院。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我院“科技兴院、科技兴科”的基本方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点加强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兴院、科学管理、医疗技术引进、设备购置等方面建设,为把我院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科医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规划目标

按照XX市重点专科建设要求的标准,力争用五年时间将肝病专科建设成管理科学、人才结构合理、专科技术领先、设施完善的市级重点专科,发挥重点专科的特色优势及龙头作用,以点带面,以重点促一般,带动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我院综合诊治感染性疾病水平,进一步打造在全市具有领先地位的肝病重点专学科。

三、专科发展规模

1、肝病科

5年内再分出一个肝病科,病区由3个分成4个,病床由目前84张,到2020年专科病床数达到120张,年住院达2500余人次,床位使用率2020年达到95%以上。加强亚专科建设,特别加强中医肝病科建设,开展中医特色疗法(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中药贴敷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结肠灌注透析机治疗肝功能衰竭等医疗技术水平。

2、结核科规划申报下一次市级重点专科评审,紧紧围绕创建市内一流的结核病治疗中心为目标。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复治肺结核化疗新方案的研究;(2)耐多药结核病综合治疗措施的研究;(3)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下介入疗法新技术应用的研究等方面。

四、辐射能力

目前外埠患者比较少,力争未来五年外埠患者比例逐年增加。重点病种的诊断正确率≥99%。本科室将继续严格执行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的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专科影响力,吸引更多病人来本专科就医。

五、人才培养

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出一支能够实现科技兴院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1、保证学科带头人为本专业正高职称人员,在学会组织中担任本专业市或市以上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以学科带头人作为统率业务建设与科室管理的核心力量,形成专科建设队伍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技术上主动传帮带与务实进取并存的良好格局,五年内培养1-2名后备学科带头人。

2、 积极培养与特色专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技术骨干,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到2020年专科医师人数不低于0.3/床,高、中级职称的医生比例不低于50%,建设更趋合理的学科队伍;每年至少选送1名医师进修,每年至少2-3人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

3、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专科护士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有计划的对护士进行专科培训,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学习。专科的床护比达到1:0.4。

六、开展技术项目

1、独立开展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必备的技术项目,对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有计划,并按项目进行管理。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2项。

2、争取有1-2项诊疗技术得到市级新技术引进三等以上奖项。

3、科研论文:专科年内完成2-3篇省级以上学术论文,五年内争取3-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

4、五年内争取举办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2项。

七. 医疗设备引进

未来五年我院医疗设备投入,主要用于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新技术项目开展及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的购置,同时兼顾更新常规必备医疗诊断设备的购置,使医院的装备达到市内一流、省内领先水平。拟购置消化内镜一台,开展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的大套扎、硬化治疗。中药结肠灌注透析机一台,增加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治疗手段。并拟引进C形臀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开展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八、医疗质量与服务

目前,专科已成立了以科室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专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今后五年专科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医护人员“三基”知识考核。按《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85%以上,住院病历甲级达到90%以上,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科室有院感制度和措施,院内感染发生率小于或等于8%,专科疾病平均治愈率≥90%。临床中严格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健全病房的三级查房制度、病例讨论、会诊、转诊制度。通过培训和学习是临床医生具备熟练处理本专科临床急诊的能力。

树立新的护理服务理念,除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外,在全院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活动,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服务,帮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倡导多元文化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优化各项护理服务流程,为病人治疗康复提供全程的健康教育指导。

九、组织管理及医疗安全

科室成立专科建设领导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科室制定有重点专科建设方案,科室每年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年总结。 制定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实现专科不发生重大医疗纠纷,无重大行风问题。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病人满意度调查大于90%。

十、专科建设存在问题

1.是专科专病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2.是专科专病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是专科整体的科研能力、新技术引进有待增强。

4.是对专科建设缺乏足够的监督、检查与奖罚机制,致使专科发展缺乏持续性。

5.是专科人才核心竞争力偏弱,品牌优势不突出。

十一、专科建设措施

1、科学规划是专科健康发展的前提。专科建设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目的,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培育优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中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医院及科室自身条件,培育优势特色,防止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以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2、加强后续管理是专科发展的核心。专科建设不仅是建设,更重要的是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要在给予政策、组织、物质支持的基础上,加强监督检查。特别要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鼓励专科人才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推出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保持专科的活力。

3、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使全体技术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共同决策、共同实施,使其主观上积极参与并努力实现专科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专科人员的责任心,使科室管理中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得到很好的解决。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8

一、完成的各项工作指标

1、门诊量  次;较去年同期   %  ;

2、接急诊    人次;较去年同期   % ;

3、收住院    人次;较去年同期上涨   % ;

4、手术   人次;较去年同期上涨   %  ;

5、床位使用率   %,较去年同期下降    % ;

6、平均住院天数   天;较去年同期下降    %;

二、年度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医疗工作。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疗管理理念,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整体水平,完善医院硬件建设(如:为临床一线配置了电子肛肠镜检测仪、痔疮pph治疗仪等);结合医院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了13项医院医疗制度,严格执行每月一次“三基三严”考核,要求医务人员自觉执行首问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术前讨论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三查七对等医疗护理重要制度;加大了对重要部门和重要环节的管理督导和考评,进行医疗查房20余次,每次13个科室;坚持每周晨会制度,总结和分析上周工作,安排部署新一周工作,针对具体问题研究整改,有力的减少了医疗差错;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每月一次对病案评价、公示和归档,并保持甲级病历率96%以上;医务科组织短期业务培训9次,参加医疗学术研讨学习班2次,聘请专家进行授课4次;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有效的控管了医疗服务中的不良事件,保证了患者就诊和治疗效果。

二是护理工作。2010年,护理部以“湖北省医院管理综合评价细则”为标准,以护理质量管理为工作重点,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从护理工作基础做起,坚持每季度一次护理质量分析讨论会议,按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提高。全年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较去年均有所提高。如: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达标率为90%,整体护理、病房管理达标率为95%,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制度执行达标率为100%。全年组织护理业务培训学习6次,护理业务考试6次,全院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应急预案掌握合格率达到95%,护理核心制度落实率达到96%。

三是院内感染工作。院感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定期对各个科室进行考评检查,并将结果反馈到各科室;定期检查督导各个临床科室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全年对我院临床及重点科室取样检测218份,合格218份,合格率为100%。

(二)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合谐医患关系。

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始终把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位病人”的换位思考大讨论和演讲比赛,促进医护人员改进工作方法,转变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水平。

二是在门诊推行一站式服务,开展比速度、比质量、比服务、看考评结果“三比一看”活动,优化了服务流程。

三是推广“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如为中午在门诊治疗、输液的病人免费赠送午餐XX人次;为生产的妇女免费出车接送600余次,让病人感受亲人般关爱。

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让病人感受到“公开透明、诚信服务”。向社会推出顺产、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等20多个单病种限价服务,累计减免金额达15.6万元。

(三)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今年以来,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我院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主线,明确执行岗位职责,落实目标责任使医院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开展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年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进一步使全院职工在思想上树立医疗质量第一的意识,真真正正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医疗工作的首位,把医疗质量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形成全院人人、处处、时时抓医疗质量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各种技术操作规程,逐步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职责明确化、技术规范化、并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了我院医疗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2、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制度管理。重点从财务管理,药房及药库管理,医疗设备和耗材管理,办公后勤管理入手,在保证非业务的职能科室,监督服务职能的同时作好自身管理工作。

3、加大理论教育引导力度,在全院广泛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医德医风、行业纪律、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群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促进广大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1  

与本篇 【2010年医院年终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查看更多>>

(四)彰现公益社会责任,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我院本着立足社会、回报社会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公益事业着手,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努力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一是向社会推出顺产、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等20多个单病种限价服务,累计减免金额达28万多元。

二是针对女性常见的三种高发病(子宫肌瘤、乳腺病、宫颈疾病)以及三大癌症(乳腺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我院在“三八” 妇女节期间与襄城区卫生局联合举办“女性疾病防治工程”,免费为3000多名妇女进行了“三高三癌”筛检活动,共免收金额60多万元。

三是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与襄樊市总工会联合推出“弘扬奉献精神,关爱劳模健康”公益活动,免费为全市劳模提供价值380元的体检套餐,免收金额1.9万元。

四是在5月12日与襄樊市慈善总会携手成立了“襄樊乳腺病防治慈善基金”和“慈善门诊”。为女性提供乳腺病免费检查达1500多人次,手术援助20多例。“慈善门诊”为特困户、五保户、下岗职工免费手术5例,免费金额1.5万元。

五是有效开展公共卫生及防疫工作。医院分别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开展院内培训学习20多次、开办学习专栏6期,通过不定期到社区义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健康预防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疾病认识和预防能力。

总之,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襄樊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医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各项医疗服务活动让人民放心、满意。

与本篇 【2010年医院年终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中学2010年年年终工作总结

2010年开发商年终工作总结

2010年服装商场年终工作总结

2010年公司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10年医院综合科年终工作总结

社区2010年终工作总结

食品药监局2010年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思路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9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

⑸医嘱制度

⑹会诊制度

⑺值班及交班制度

⑻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⑼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

⑽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⑾业务学习制度

⑿查对制度等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7、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系会上通报。

(3)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信息科、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将检查考核结果、医疗质量指标等,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溃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医疗技术管理总结篇10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