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十篇

时间:2023-04-18 17:49:59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1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防范能力

高校安全稳定是大学生正常生活、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保障,是高校顺利开展正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增长的社会矛盾问题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高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加剧,加之高校开放办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转型,针对在校女大学生的人身、财产侵害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政府、社会、学校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坚决打击对女大学生的非法侵害行为。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努力营造女大学生安全成长的公共空间,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对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女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女大学生特定的性格特点、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她们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1],每一位女大学生都应当具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不仅要求女大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较完整的能力结构,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技能的女大学生已不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已成为其综合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贯彻教育兴国方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急速转型,曾被誉为“象牙之塔”的高校也在不断接触社会、融入社会[2]。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极大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一些新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也在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而大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主要瞄准目标之一,加之女生受到性别、性格弱点、身体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致使在校女大学生的人身、财产侵害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时期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社会治安稳定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创建平安和谐高校治安环境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效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上各种社会问题,校园内都有可能发生,例如,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甚至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等等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各种威胁安全因素的存在警示我们,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已成为稳定高校治安形势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必须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从而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能力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在校女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角色转换,仍然高度依赖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指导和保护,特别是家庭教育过分溺爱“90后”女大学生。这种非常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了她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3],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同时也不具备基本防范的知识和能力,这使得她们成为受侵害的主要群体。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受到各种侵害的案件不断发生,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越发的突出。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工作,不仅是贯彻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欠缺导致女大学生在面对安全事故时往往手足无措,当前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易受侵害

女大学生的人身侵害是指不法分子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危险的方法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直接实施侵害或以侵害相威胁,主要以寻衅滋事、骚扰等人身侵害的方式实施,此类侵害在实施过程中又极易转化为伤害、等极为恶劣的违法案件,对女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女大学生生理上和“性别角色”方面形成的固有柔弱特质,使得在此类案件中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处于更易受到侵害的弱势地位。此类侵害不仅对女大学生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给她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产生挥之不去的恐惧阴影,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对以后的生活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二)财产被骗严重

财产安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非法的侵害的状态[4]。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单纯善良、同情心强,在交友、择业等遇到问题时不能清晰明辨,易被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从而成为盗窃、诈骗等不法侵害的重点对象。不法分子对女大学生实施的诈骗财物主要是:假冒身份,流窜作案,如在大学校园里假冒老乡、同学、政府诈骗财物;投其所好,引诱上钩,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到工作、考证或出国深造等心理,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言语蛊惑,伺机作案,想办法与受害者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诈骗财物。

(三)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件突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女生所在比例逐年增加。通过教育部2010―2012年普通本科高校男女人数比来看,女生占比从2010年的49.68%增加到2012年的51.35%,女生在高校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女大学生青春靓丽,不仅给校园带来活力和朝气,也是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然而,因为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比男生而言,她们成长的经历和困惑使她们心理状况更为复杂,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心理安全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例如“社会复杂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精神空虚”、“心理孤独”、“防范能力差,遇到事件不会处理”、“工作难找、就业压力大”等,所以,女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更应该得到高度关注和关爱的论断。

三、当前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近几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引发媒体、学校、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热议和讨论,不仅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的新问题,而且也暴露出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尽管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困境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薄弱,亟须构建长效机制

各大高校对安全问题的教育意义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意识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其一,从学校层面看,安全教育还未正式走进课堂,高校教务部门还未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排上课表,这势必影响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二,从教育教学队伍层面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未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侧重在一般口头宣讲层面,并未深入内心。其三,从学生层面看,对于大部分女大学生来说,对安全问题不以为然,对安全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其四,从职能部门层面看,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其他相关部门“各自为战”,使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组织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强,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

(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单一,亟待提高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

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偏重于注重灌输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及转换讲的少之又少,安全教育就像纸上谈兵一样,导致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知与行”背离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对是非、善恶、安危的辨识能力仍然不强,且安全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此外高校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往往一概而论,并未根据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策略。

(三)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滞后,急需提升教学实效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平面媒体传统方式进行,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化媒介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大大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且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依然以座谈会、宣讲会等纯理论安全教育模式为主。以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为例,不少高校仅仅通过邀请负责安全工作相关领导和经验丰富保卫处工作人员,以理论讲座的形式针对数百甚至上千新生泛泛而谈,其结果就是根本无法有效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四、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建设

思想上的重视对能否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墙头的标语上,要落实在行动上,逐级对这一安全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院系、专业、年级、班主任,确保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的顺利实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安全教育政策。同时也要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安全教育队伍。高校保卫部门和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并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严格执行制度管理和安全教育,扎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把握教育重点,提升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

首先要抓好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女大学生在安全教育和管理中是特殊人群,其中更有一部分是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存在恋爱纠纷的、经常晚归不归的、经常外出活动及兼职的、有心理危机的等类型女大学生[5],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监控。其次要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如入学、放假前后、毕业前夕等。新生入学就要抓好安全教育,让女大学生尽早熟悉校纪、校规,及时适应环境,增强安全防范知识,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女大学生假期前后、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最后要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比如,在火车站等人群集中的户外场所应提高警惕,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丰富教育渠道,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应对技能

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微信、飞信、MSN等新兴传播手段以其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等诸多优点,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便捷性于一体,若加以利用可以直观地、及时地给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通报安全信息,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安全教育的网络课程,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身的具体需求随时进行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将突破传统教育方式上时空的局限,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开设相关大学生安全的教育课程。例如,采用法制讲坛、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法制道德教育,还可以采用安全课程学习及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模拟、技能演练等方式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她们意识到各种安全隐患,从主观上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学习好基本安全防范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更新教育理念,营造特有的女大学生安全文化氛围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断发展和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在教育理念、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园地宣传;传播安全知识,如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电视、黑板报及宣传栏等多种手段,进行女大学生安全文化的宣传,开展安全周活动、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用安全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女大学生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养成重视安全的习惯,使女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6]。

总之,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实施安全教育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特点、新挑战,高校安全管理人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既要系统地为学生讲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及时更新案例库,及时关注社会上有关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动态,特别是一些女大学生遭受侵害的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创新安全教育方式,丰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能力演练等,增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女大学生安全文化氛围,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耀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亟待加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5-148.

[2] 马丽,周艳.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与措施[J].农业工程,2014,(3):138-139.

[3] 喻娜.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0):66-68.

[4] 陈咏梅.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去全问题研究――以W职业学院为案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2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社会要求,教育管理者依法对处在高校和社会环境中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高职院校良性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践行活动。

二、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要求加快安全教育实施步伐

社会要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快速推进,总体社会环境趋好,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普遍疲软,高职院校内导致出现了财产性犯罪、暴力犯罪、诈骗犯罪、盗抢犯罪、网络犯罪、涉性、涉毒等各种犯罪的情况,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现状亟待改善。

(二)高职院校德育现状要求加强安全教育建设力度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和德育工作两者有机统一、不可或缺。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模式已发生较大转变,逐渐从以政治教育为塔基、思想教育为塔身、道德教育为塔尖的金字塔式转换为以道德教育为塔基、公民教育为塔身、政治教育为塔尖的模式,从而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基石作用,更加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这种模式间的转变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提出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要求,催化了安全教育意识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建设。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定位、目标、执行力仍浮于表面。一方面,学校强调安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强调了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缺乏真正的重视,只是将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口号,作为出现问题后的“灭火器”,缺少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安全教育文化体系。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与德育发展缺少协调统一,两者间发展不相匹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

三、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践行的现状

(一)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心理状况堪忧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整体上看是好的,大学生对安全教育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但有一些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处于盲目状态。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心理状况堪忧。这与高职院校的特点密不可分。

1.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三种:(1)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2)职业高中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3)各高职院校注册招生的学生;生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综合素质偏低等特点。第一类学生曾经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踏入本科学校的大门,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最终进入了高职院校,此时由于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他们与踏入理想大学的同学相比自叹不如,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主观上忽视对其自身要求,对各种教育活动积极性不够。第二类学生由于初中时的成绩相对落后而进入职业高中,但仍有圆大学梦的念想,通过再努力积极学习考取大学,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专业技能较好,与周围同学相比反而有种自豪感,对各种教育活动有较好的理解,在安全教育方面更易接受。第三类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综合素养处在最底层,对自身要求较低、自控能力最弱,对各种教育活动无所谓,特别是对安全教育更加逆反,缺乏自律能力。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1)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职业认同感。多数高职生对职业院校认同感不高,不愿正视自己的身份,学习积极性不够,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己人生价值缺乏正确评估,对“成功”的体验方面与普通高校同窗相比存在自卑心理;(2)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组织纪律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均是95后出生且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未吃过苦头加之父母的溺爱使部分孩子具有任性、自私、占有欲强、敬畏心弱、集体观念差等特点,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组织纪律性;(3)自控能力弱,易受不良影响。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由于自控力薄弱,已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方式,中学时有父母在身边,至少有所约束,但进入高校后,突然失去父母的监督管理、客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和网络不良现象的入侵,部分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影响,直接体现在违章乱纪甚至违法犯罪等方面;(4)学习目标不明,缺乏学习主动性。纵观高职学生,说起学习目的,很多人都摇头。他们中大约一半的人会回答: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有车有房;另有大多数回答:不知道。在回答不知道的人中大约有一半会成为正宗的“啃老族”。这些学生无论专业技能还是安全防范技能及安全知识都是被动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安全防范技能欠缺

大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能力薄弱。随手乱放财物,宿舍、教室、操场是丢失财物的主要场所;在消防逃生方面体现在遇到情况不知如何处理,不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在网络安全方面体现在不能及时正确识别相关信息的真伪、对网络诈骗的方式方法知之甚少、不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随意交友、不注重人身安全防护,对于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预防不知所措;在校园治安方面体现在遇到问题时易采取过激行为,不能用正确方式对人对己;在交通安全方面体现在“横行霸道”、不知礼让,存在群体性占道现象;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现在虽知道第一时间报警但不知采用何种方法、手段进行应急处置;总体上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比较欠缺。

(三)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很多高职院校中没有专门设置安全教育课、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重要内容来对待,个别学校即使开设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亦显简单、粗糙、课时少、涉及面窄、仅限于人身、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对于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创就业安全、网络安全、防诈骗等方面涉猎甚少。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高质量的安全教育教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缺乏统一的安全教育课程管理和建设,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在大学和中学安全教育模式之间游离,缺乏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四)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缺位

“学校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预防和减少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安全事故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尚停留在感性层面,还未上升到理性高度,缺少安全文化评价标准,尤其缺乏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安全文化发展脉络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性安全文化体系。

(五)校园安全隐患突出,安全教育压力山大

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既有一般高校和中小学校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大的校园安全隐患来自于学生个体的习惯特点和安全理念。校园安全隐患形式多样化,学生间及校内外的暴力、打斗(包括群殴)、欺诈、侵权、吸烟、中毒、火灾、网络诈骗、害、网恋、恋爱纠纷、黄赌毒及交通事故等现象屡见不鲜,安全教育存在很大的压力。

四、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发展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自信心培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思想及相关行为能力特点集中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普遍体现出其在诸多方面缺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得过且过、自暴自弃之嫌,缺乏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应积极主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1.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目标———顺利毕业。但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不明确,缺少对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缺乏对阶段性成功的体验。针对此情况,江阴一高职院校对“成功”概念的重新诠释———“与昨天相比做进步的你,与他人相比做特长的你”,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方法,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体验式的教育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通过经常性的短期目标导向激励机制,学生对学习、生活、守法的信心大增。

2.发挥志愿者队伍羊群效应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出现了多种志愿者服务队这一公益性团队。志同道合者、有热情、有激情、有理想、有责任感,这些学生分布面广、量多、引领作用突出,容易带动其他同学、容易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要从源头上把握志愿者队伍的正确方向,必将发挥其正能量之作用。

(二)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建立全覆盖的宣传教育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现象不断涌现,过去利用课堂单调的思想教育、对安全教育的简单处理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涉猎面广泛,接收信息渠道多样化、接受教育形象化、技术平台多元化、安全教育亦应同步适应新的变化,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

1.着力改善学校教学体系。安全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课堂安全教育应由说教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多渠道、网络化、多元化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从而使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2.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现今,各中小学校大多数已建立了畅通的家校联系平台———校信通手机短信或集团短信,家校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同样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电话、短信或集团号等现代化技术资源建立家校无障碍沟通渠道,形成家校安全教育合力。

3.建立安全教育体验馆。建立集互动性、体验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多种特点于一体的安全教育体验馆。以交互式体验为主要形式,以菜单式课程教学为主要内容,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抗灾自救等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形象化、常态化、公益化。

(三)整合资源构建安全教育“信用卡”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均已实现所谓的“一卡通”即用一张磁卡在校园内便可进行就餐、洗浴、健身、取水等等各种生活消费,但很少有学校将学生的受教育信息和诚信信息纳入此卡。利用目前的科学技术手段,学校很容易做到集学习、培训、考核、生活消费和诚信信息管理为一体的“信用卡式”管理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这样的校园“信用卡”不仅更加方便学生的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形成精细的服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制度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

校院安全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学校教育管理及数字化的平台,将校园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相互分离的形式,将过去的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对于学校安全部门而言,主要优势是能够主动发现、研判、及时处理,从而加强学校对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能力和处置速度,将问题解决在苗头之前。

(五)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从加强安全文化用语建设、安全文化理念建设、安全文化宣传建设、安全文化制度建设、安全文化网络建设、安全文化硬件建设、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通过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开发安全教育共同体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引导其身心阳光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国梦”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也屡见报端。目前,对安全教育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开发安全教育共同体的需求和时机已成熟。所谓“安全教育共同体”是指在对待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保障、营造安全氛围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学校、家庭、警方将安全问题视为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全面形成合力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的统一体。

1.建立“三方”联系制度。在搭建三方联系平台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的家庭、学校、警方相互联系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三方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家庭教育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促进校、警间的协调配合,做到家、校、警间安全教育的及时对接。

2.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在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安全思想意识教育、安全问题的处置等方面建立常规联合行动机制,通过深度配合确保三方安全教育的合力作用。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学生职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1-02

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围绕职业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并开展体育模拟教学训练,凸显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加强与职业特点相关的身体素质、实用技能、健身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身心素质,应对未来职业挑战。职业体育教学要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职业现实出发,设置个性教育教学措施,为学生职业服务,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方面采取教学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在具体教学中要以职业为导向。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调查,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

(一)展开职业调查。现代企业发展迅速,其职业要求也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职业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电气化方向发展,这就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崭新的要求。为此,教师要针对职业发展现实展开调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如电力企业、机械类企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和技能要求都很高,如果教学只重视学生技能训练,其市场竞争力肯定会受限。如果能够强化实用体育技能训练,多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就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之需求。展开职业情况调查,是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重要改革意识,属于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要具备这样的教学思想,为具体展开体育教学做好坚实铺垫。

(二)精选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自身特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于职业呈现多元化特征,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岗位也有所不同,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策略,体现体育教学的职业特征。特别是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这是体育职业教学设计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高职体育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资源可以利用,但职业要求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教师要关注职业发展特点,随时对教材学习内容做出适当调整,要加大教材筛选力度,提升教学内容的适合度。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整合优化,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材课程资源丰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未来职业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耐力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多种训练方式,适时引入体育竞赛、游戏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热情,形成体育运动训练重要成长点。如韵律操运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改造韵律操训练形式,引入表演展示等形式,在提升训练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身体协调性、音乐感知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形成重要支持力量。

二、围绕专业设计,凸显体育教学针对性

现代企业职业多样化导致职业要求向细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贴近其职业属性,需要教师有分层教学意识,对课堂教学方法展开多元优化,适当调整教学课时,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训练的个性需求。

(一)优化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众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做出教法选择。不同职业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也不同。如站立性职业劳动强度较大,对体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具备高度的精力关注度、足够的耐力,以及手、腰、腹和下肢的力量。对此,可选择开展长跑、游泳、篮球等体育项目。伏案类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手指、手臂等局部肌肉群活动较多,长期采取低头姿势。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力和协调性。对此,可选择开展中长跑、中距离游泳、健美操、瑜伽等体育项目。全身综合类职业往往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需要长时间行走或者操作。这就需要具备坚韧的品质、控制能力、全身协调性,上肢、下肢力量。对此,可选择开展游泳、散打、武术、跆拳道等体育项目。

(二)调整教学课时。高职院校体育课时有比较固定的安排,一般前两年每周安排2-4个课时,到第三年大多选择停课。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显得过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严重不足,这对塑造学生身体素质会造成严重影响。为提升学生职业需求的身体训练品质,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体育课时数,以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师也可以拓展体育课训练域度,将课内体育训练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自觉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课外体育训练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需要观照学生专业特点。如机电信息专业,与电子信息技术有较多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平台搜集相关运动信息,从改善运动维度品质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像跆拳道训练,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相关视频片段进行模仿学习,在学生宿舍,在学生家里都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特点设计课外体育运动内容,符合现代教学意识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会有积极影响。

三、结合劳动训练,体现体育教学模拟性

职业特征有个性化,为提升体育教学针对性,教师要多设计模拟性教学训练内容,以贴近职业工作实际。教师要对训练方法和职业特点进行全面比对衡量,采用特定的形式模拟工作行为,以加强学生劳动技能。

(一)设置模拟训练。教师针对学生职业方向展开模拟教学,需要考量学校体育训练实际。如果学校没有太优良的教学设施,教师要因地制宜展开训练活动。如机械类职业需要职工有较强耐力和爆发力,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工作场地,让学生通过搬运杠铃等体育设备来提升肌体力量,或者是设计中长跑训练。

(二)展开个性设计。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训练形式上进行创新改进,提升训练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对体育运动有个好,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倾向有一定调查,设计个性化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高职体育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要面对体育基础差距较大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适合度更高、覆盖面更大的体育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做出全面衡量和预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正常现象,教师给出差异性教学设计,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认知。

如足球运动训练,教师可以引入足球游戏展开教学,以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像运球接力竞赛,让学生分组展开有球接力跑竞赛,既带有竞赛性质,也具有游戏特点。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身体素质。再如长跑运动,教师可以组织多种个性长跑训练,像男女混合分组跑、分组追逐跑等,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其运动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教师展开个性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产生运动热情,并逐渐建立运动体验和认知,在不断训练中形成体育素质。

四、强化安全保护,确保体育教学健康性

职业有职业保护,体育训练也有特定安全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制定安全保护措施,确保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不受伤害。同时,也能够教给学生更多安全保护知识,在职业操作过程中形成保护意识。

(一)创新防护体系。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安全要求和保护举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强化运动安全保护教育,减少体育运动给身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教师要对体育运动伤害有特殊敏感性和预判性。学生大多血气方刚,有运动热情,但安全意识较低,教师要在学生运动过程中做出多种安全预设。人的生理技能存在共性特征,教师要针对学生身体特点做出安全保护设计。如肌肉损伤,这是常见运动伤害,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做好预备活动,加大检查力度,防止个别学生因偷懒而出现意外情况。教师不妨安排专人进行安全措施落实检查和监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活动,尽量减少运动伤害。

(二)增加健康理论。职业安全伤害更为剧烈,对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也会更突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安全防护,还要传授安全保护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安全保护意识。职业习惯性病症有共性特征,其发病率也很高,这都说明职业者安全保护知识的匮乏。教师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授更丰富、更全面安全保护常识。要努力提升学生自我防护、自我调节、自我锻炼能力,特别是运动习惯的养成和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共识。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体育训练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安全防护意识,及时传授安全常识势在必行。为让学生自然掌握安全防护常识,教师要注意细化安全措施,并具体贯穿于整个训练之中。如足球训练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做好热身运动,确保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以减少运动损伤。其次是给学生讲解安全保护措施,如加防护板,注意躲避对方发力点,学会用双手进行自我保护,可以利用翻滚动作减轻身体冲力,降低惯性伤害。再就是要解除危险动作的使用,以及人身各个部位危险系数的讲解和展示。教师通过深度解析运动伤害产生原因,让学生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避险技巧,也为学生未来职业避险提供学习机会。

培养企业专业技术工人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健康发展,符合现代职业基本诉求。随着社会职业向自动化、电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业对职业属性要求也在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与职业形成高度契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紧密结合职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升级教学实践、加强安全保护,以便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为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胡振浩,童建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

[2]关怀志.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4(4)

[3]王海龙.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4(5)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5

关键词:微平台;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全面步入新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应该抓住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变革、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一、微平台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信息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互动和沟通

微平台一般都建立在手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在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的前提下,微平台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覆盖率。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公众和平台管理员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即时进行、随地开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沟通的速度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二)信息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微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追求高度契合,微平台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也不高,用户只需要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即可使用。

二、利用微平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学生普遍地使用微平台的状况使得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是一种近几年来新兴的事物,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截至到2015年末,微平台的用户累计已经达到了5亿,大学生的特性就是喜爱新鲜的事物,这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微平台的主要客户。在针对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有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了微平台,而剩余的40%大学生也准备在最近开通微平台,在和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使用微信、QQ和微博等公众平台,这些现象已经说明了大学生本身是微平台用户中最活跃和广泛的群体,这就使得运用微平台向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成为可能。

第二,传统安全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安全教育渠道急需扩展。广大的保卫工作者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来运用各种载体来宣传安全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解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善,首先,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喜欢对学生讲道理、摆事实,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遭致大学生的反感,学生在生硬、呆板和枯燥的教育形式中很容易激发出一些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其次传统安全教育主要通过校内网站、广播、社区橱窗等媒介进行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狭窄,并且信息传递也极大地受到空间、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安全教育丧失时效性。新媒体出现之后,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以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方式开展局面,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安保工作者通过微平台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创新。

三、利用微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应措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安全教育有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安保工作者要顺应形式,积极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理念的灌输和自救的方法的指导。

微平台需要安保工作者成立一个公众号,借此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传输,它可以在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沟通之间无缝切换,实现群体和群体的交流以及群体和个体的交流。浙江大学安保部在2013年就在微平台上申请了公众号,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工作,对教师和学生在安保方面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在公众号成立之初的一个月中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探索微平台进行积极的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首先,安全教育工作者选择的推送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安全工作需求。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中,安保工作者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感知力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旗鼓相当地开展安全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秉承突出重点、全局把握的原则,在环境和季节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放火、防盗、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识,文字叙述中也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避免生硬的灌输指挥,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安全教育的开展。

其次,安保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让教育更具时效性。安保工作者需要对历年来的案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段进行重点把握,在新生开学、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前后等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安保工作者除了进行日常的安保工作,还要重视在特殊时期的安全宣传。比如说在新生报到的前几天通过微平台提醒他们注意路途上的安全,新生开学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校园周边环境,提醒新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要慎之又慎,让新生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安保工作者要通过微平台告诫学生们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再次,要注重微平台一对一即时沟通作用的发挥。微平台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安保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和学生进行文字、图片和语音的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匿名机制下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这和传统教育方法下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状态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这也满足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出谋划策的整体性格特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隐形的渗透方式也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安保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安全教育理念的传递。

最后,微平台的订阅分组功能使得针对性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后台提供会员分组功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纪、年龄、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类,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向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安全信息推送,安全教育针对性更强。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社会行为的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给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利用微平台开展无疑是安全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鉴于微平台的迅猛发展趋势以及微平台功能上的特点,其不仅仅可应用于大学生安全管理,更应该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相应的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3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6

一、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监管

(一)加强对安全技能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对安全培训机构技考点从业条件的核查工作,重点核查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场地设施、专兼职教师资质、档案管理以及培训班管理等情况。二是加强对安全培训机构培训班日常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重点检查培训班日程计划安排与现场是否一致,授课时间、地点是否随意变更,培训人员考勤签到情况,授课专兼职教师情况,培训内容与大纲的符合性等。随机抽查学员档案管理情况,是否做到一期一档,档案内容要素是否齐全,电子档案及纸质档案是否同时备份,是否与培训学员或单位签订服务协议等,确保安全技能培训落到实处。截止8月底,市富民技校特种作业安全培训新训人员397人,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复训人员200人。

(二)加强对安全技能考点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对考试工作流程监管,强化工作,督促富民技校加强考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完善考试场地建设,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考试人员身份识别,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杜绝人员替代考试。二是强化考试过程监管。督促考务人员严格按照考试纪律要求,严格实操考试标准,注重考试全过程监督,并填写好监考场记录。三是加强考务人员管理。对于考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收受好处,为考试对象提供帮助或便利,一经查实,一律严格从重予以处理。截止8月底,特种作业安全培训新训人员397人,考试合格人数271人,新训合格率达到70%左右,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复训人员200人,考试合格人数160人,合格率达到80%。

(三)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一是检查企业安全培训教育制度、计划制定情况,重点针对工作制度、培训方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培训资料等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检查企业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督查企业对主要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完成情况,督促企业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资料归档工作。三是检查特殊时段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针对离岗重上、新转岗、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等需进行岗前培训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检查。

二、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安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微小企业不够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未制定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方案,培训内容有待继续完善,培训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还有一定差距,更须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

(二)部分从业人员参与安全培训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道或不想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三)部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档案资料未及时归档,安全培训资料散乱、遗失现象时有发生。

(四)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经常性学习交流不够教,培训教研活动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对培训机构及考点的监管。督促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教师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安全培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严格做到持证上岗,规范培训教学;严格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严格培训收费管理,向学员、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学员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督促考点承办学习,进一步加强考点建设和管理,加强考务人员廉洁自律教育,严格考试纪律,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

(二)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以执法促改进,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安生生产的基础,对不同的岗位采取因人、因工种施教的方法,做到培训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培训工作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习人员的学习需求,保证培训质量。

(三)加大安全宣传力度。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文化三下乡、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安全生产发展理念,普及安全生产知识,促进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认识,认清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7

1焊接专业开设安全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焊工在焊接时要与电、可燃及易爆气体、压力容器等接触,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电弧光的辐射、焊接热源的高温、高频磁场、噪声和射线等,有时还要在高处、水下、容器设备内部等特殊环境中作业。为此我国明确规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是特种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者—焊工属特种作业人员。如果焊工不熟悉有关劳动保护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可能引起触电、火灾、爆炸、金属飞溅烫伤等工伤事故及焊工尘肺病、中毒、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病的产生。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焊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传统的焊接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过多注重焊接工艺与技能操作技术,对于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仅停留在绪论课及各技能操作中简单提及的一点安全技术内容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教学过程相对分散不集中。通过对焊接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比较模糊,对职业病知识比较欠缺,对急救常识掌握不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了解不透彻,对可能造成的伤害也知道的不多,这说明在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焊接专业安全素养课程建设思路

为确保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开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过多次研讨,首先将安全素养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用一定的课时保障,同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构建。

2.1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

2.1.1师资建设。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近几年来,我校通过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结对子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向一体化教师模式转变。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省技能操作资质认证,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校已有两名焊工高级技师,两名焊工技师,这为顺利实施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2.1.2教材建设。目前,我校主要选用员工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用书《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学生用书《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及《焊工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同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及题库建设,并借助于我们组织学生拍摄的“安全双述”(岗位描述及手指口述)视频综合进行安全素养教育授课。

2.1.3课时。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我们已将焊接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专业素养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年至少保证30课时。一年级以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2.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掌握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应具备的劳动卫生知识及防护措施,并具备一定的事故急救常识。使学生树立主动安全意识,掌握专业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3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根据焊接专业岗位特点,设置安全素养教学内容如下:焊接与切割劳动卫生与防护;焊接与切割安全用电、焊接与切割防火防爆、各种焊接与切割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焊条焊与电弧切割、气体保护焊、气焊与气割、特殊焊接与切割作业)、各种事故安全急救常识及典型焊接与切割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等。在合理设置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了相应内容教学大纲的编制。

2.4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现场实习为辅,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焊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病以及职业伤害的特点,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光盘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通过案例再现、情景启发、视频解说等模式让学生领会“懂安全是前提,会安全是基础,能安全是关键,不出事是本事”的安全理念内涵,体会“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观转变的意义。实习教学不放松。现场教学是解读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校实习车间焊接作业环境、焊接设备及焊工劳动防护及焊接作业体会开展针对性教学,更容易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直观效果。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各单位工厂见习,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学生及早预见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利于调动学生主人翁参与感意识,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氛围中让安全知识深植于学生身心中。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宣讲相关知识,并聘请了一些企业焊工师傅现身说教。同时借助于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安全知识,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急救演练等活动,通过开展融教育与趣味性一体的多项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安全知识的兴趣。

2.5完善评价机制。专业素养教育既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教育,也是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应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实训场所和工作岗位应用,为此我们采用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理论考核以机考理论知识为主,分值占40%;实习考核以操作表现为主,由实习单位(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评价,分值占60%。另外,严格毕业证发放制度,树立安全上岗证和技能证同等重要的观念,只有考取安全上岗证才能获得毕业。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8

关键词:环境安全 中职生物教育 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过度开发的不断加剧,各种源于环境问题的自然灾害频发,这就体现出开展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通过环境安全课程的理论教育以及校园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环境安全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在自然灾害面前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笔者从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入手,对如何加强环境安全教育进行探讨,以期增强中职学生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其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一、中职学校开展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灾难频发,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因此重视环境变化、改善环境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从中职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教育大部分是针对实践教育开展的。由于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都需要从事具体的职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从事较为特殊的工种,而这些工作也是环境安全需要重视的领域。如果学生在工作中缺乏环境安全的防范意识,很容易导致由环境灾害引发的个人伤害。因此,从工作性质角度来看,在校期间对中职学生开展环境安全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技术水平,对于中职学生参与工作后减少源于环境安全的事故伤害以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环境安全教育

1.开设教育教学系列课程

学校要围绕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开设相应的教育教学系统课程,根据自身的学习时间安排和活动安排,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相应的环境知识和安全知识。如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生存环境的安全知识教育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发生的特征和防范的针对性,提高防范的有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空气质量、水质问题以及空气污染等方面的内容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基于生活环境方面的环境安全知识教育。

2.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

加强环境安全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可以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阶段来开展,但一般可以针对安全公共道德和环境生态伦理两个方面进行。在日常理论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开展任何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关键内容,主要可以进行职业道德认识、道德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而环境生态伦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是针对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理论,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从事特定工种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了解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知识;让学生对相关环境安全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按照制度规范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减少安全事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的实践教育

校园既是中职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中职学生开展围绕校园文化进行实践教育的场所。因此,在进行环境安全教育活动时,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在其中渗入环境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将安全教育知识在校园的实践教育中进行积淀,并不断地进行完善,最终帮助中职学生培养出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进行安全教育,容易导致中职学生安全文化的缺失,进而导致其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变弱。中职学生和一般的普通院校学生不同,其工作面临更多的安全风险,所以教育活动要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中职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教育、管理以及相应的科研工作中,提高环境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结合生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根据课程安排进行有效的安全问题防范和预防知识的教育。学校要进行相应的活动组织,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安全演练,通过校园网络和其他媒体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不断开展正面引导和教育,在学生毕业或上岗实习前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强化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崔德明.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6).

[2]刘伟辉.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安全事故原因 预防

近年来学校中学生安全事故时常发生,特别是2005年11月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发生的造成21名师生死亡、18名学生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给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重大的伤害。为了汲取这起特大交通事故的沉痛教训,保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师生的安全与健康,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提出学校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呈上升趋势,经常会发生摔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所有这一切无疑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诸多负面的影响,也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有的学校或体育教师为了安全,取消了一些必要的体育活动和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认为:体育的竞争性、对抗性很强,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出一点事故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安全防范措施得力,是可以避免出现损伤的。下面就从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谈谈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体操教学是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之一,学生受伤的机率比较大,特别是单杠、双杠等器械体操项目,由于学生要离开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地面运动,在不熟悉的器械上完成运动动作,导致心理紧张,身体也容易失去平衡,受伤的机率大大增加;还有在投掷教学中组织不好也容易出伤害事故;在学校大型运动会上未及时清除起跑点上跑道道次箱,导致学生冲刺时绊倒摔伤等。纵观学校体育活动,不难发现导致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 学校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对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比较淡薄,这是造成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

2.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安全患多,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直接外部原因之一。如体育设施陈旧,活动场地上不安全因素较多。

3. 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体育教师缺乏责任感,不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忽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这是造成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如课前对学生所做出的相互推挤等一些不安全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课上未详细地给学生讲明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往往因为未得到及时教育和制止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

4. 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加之没有得到安全相关的生理心理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经验的传授,这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预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

以上原因和一些不可以预见的因素,导致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要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根据教育部通知精神,认真遵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应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体育教学及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

(二)体育教师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伤害事故,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安全措施;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教育,树立安全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健康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能力,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要把预防伤害事故所采取的措施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要加强运动技术动作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等,科学地安排活动,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季节特点,选择好相应的准备活动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重视学生练习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特别是体操运动,由于动作比较复杂,要采取不同方式的保护与帮助,并指导学生相互进行保护,这是预防伤害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在进行跳马、跳箱等教学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两旁站立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要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教育列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点工作是安全教育,体育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宣传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性,传授预防伤害的方法,增强学生预防的自觉性。如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知晓参与体育课程时,学生应对自身的健康与安全最大程度地注意,要遵守如下规定:(1)无论是上体育课还是参加体育活动,应穿运动鞋、运动服;严禁穿皮鞋、裙子等上课;(2)身上不准携带小刀、剪刀之类的尖锐器物,不准佩带任何首饰上课;(3)听从教师安排与要求,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严禁嬉闹争斗等具有危险性的行为;(4)遵守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使用规则,严禁违规使用场地器材。

(三)学校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安全问题,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加快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要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因此要定期检查体育设施安装是否牢固,使用是否得当。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再进行组织教学。例如,学校的单杠、双杠、爬竿等被风吹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就会生锈、腐烂,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器材容易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所以在进行器械体操等教学时,体育教师必须全面检查器械的表面是否不平或有裂缝,金属部分是否生锈或年久失修,螺丝、链条是否坚固,设备的安装或放置是否妥当,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器械下面要铺设垫子,还要加强保护措施,预防脱手受伤等。从而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机率。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事故问题,既不要谈虎色变,又不可掉以轻心,应时刻牢记学生安全无小事,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宗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篇10

关键词:体育安全;加强教育;预防措施

职业院校体育安全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安全、科学地锻炼身体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为实现职业院校教育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一、影响体育安全的原因

1.学生因素

第一是学生的安全意识差。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意识低下,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第二是学生体质差。学生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导致体质差,运动能力低下,运动中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第三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心理素质差,耐挫能力差,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畏惧、胆怯心理,做动作缩手缩脚,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第四是学生对抗过于激烈。第五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2.教学因素

第一是准备活动组织不充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认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准备活动,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第二是课堂纪律涣散。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较低,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大,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第三是活动规则没有讲清楚。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之前,没有讲清楚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学生贸然参加活动,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第四是教学内容过难、要求过高、运动负荷过大。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缺乏对学情的认真了解,导致教学内容过难、要求过高、运动负荷过大,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第五是保护与帮助不到位。第六是场地、器材的布置不合理。第七是运动器械长时间缺乏检修。因为没有及时检修,运动器械松动或者损坏,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出现。

二、保证体育安全的预防措施

1.安全保护教育

在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运动训练和教学比赛时,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视对避免发生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的学习,要经常提醒学生,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养成良好的体育风尚。保护和自我保护在体育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器械体操中的单双杠和田径中跳跃项目为例,由于它们动作复杂,且空中动作较多,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生长期,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对动作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差,心理不稳定,有恐惧感。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学生反映出的紧张情绪就更为突出。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加强保护,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教会学生保护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讲述和演示,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时时刻刻紧绷安全这

根弦。

2.精选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认真研究教材。充分估计哪些动作不容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预防措施。遵循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及练习密度,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科学有进步骤地组织教学。特别是在分组教学时,都要有安全措施的落实。体育课教学内容很多,而且往往在我们眼中一个很安全的活动内容,如果不加小心,有时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力求合理,同时教师要预见到不同教学内容容易发生的不同的安全问题,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特点合理分配课堂内容。对于存在危险性的学习内容,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真正让学生在平安中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3.充分的课前准备

深入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结合体检资料,建立和健全学生健康卡片、例假卡片、病假卡片等,必要时可实行健康分组。体育教师学习有关疾病保健知识,做到体育卫生相结合,加强医务监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练习要求、运动负荷的安排要合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严格课堂常规检查工作,课前检查学生的服饰和健康状况。课前要求学生穿轻便服装、软底鞋上体育课,不得佩戴、携带有碍活动的物品,努力消除安全隐患。了解学生课前的身体状况,对身体不适的学生另行安排,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体育安全教育是保证学校体育正常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把学校体育中的安全教育提升到生命安全的高度,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创造和谐的体育运动环境,才能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使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杜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