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06 19:24:34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33-0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职业高中学生。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科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性问题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心里障碍的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

一、影响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又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厌学情绪普遍,学习风气较差。

2、人际关系问题

与家长的关系问题:家长的专制、不理解或家庭的伤痕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使学生遭到创伤,产生对抗心理、压抑心理、厌学心理等。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同学关系不融洽。有些学生由于遭受考试失败,未能考上重点高中等挫折或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强烈自卑感,从而自我封闭、内向、不愿与别人交往。

3、单亲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职业学校学生中有自卑、焦虑、烦恼、或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与安全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例要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同时调查数据还表明,形成这部分学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家庭问题。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 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14%左右,这些学生一般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强烈逆反心理。

4、自我意识问题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然而许多学生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致使心理常常处于失衡状态。

5、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产生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常常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并具有畏惧、不信任人等个性缺陷。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有25%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冲父母发泄;有的拼命压制自己强忍怨气,但又感到很压抑。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把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适合职高生特点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性教育。

2、适当开设心理卫生课

根据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人格因素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适当增设心理卫生课。开设心理卫生课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职高学生心理卫生课的主要内容有:性教育及其心理卫生,对早恋问题作恰当的引导,对考试焦虑的心理卫生指导,对厌学情绪的心理卫生指导,对学习习惯的心理卫生指导等,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为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打下了基础。

3、营造有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是指学生生活在有安全感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中。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营造充满爱意的心理气氛。教师要能够理解接纳学生、分享学生的感受,认真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守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心理特点;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能够适应并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评判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此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是否具备积极向上的发展心态。高中体育教学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心理潜能,帮助与指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惑,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绪情感、高尚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1.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自我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对兴趣认知更为深刻,对兴趣的选择具有自主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并未完全成熟;拥有爱美之心已成为高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高中生的情绪较为稳定,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并开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初步规划。

2.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2)部分家长管制过度,存在滥用威权,过分溺爱、严厉、无视、娇纵、急躁等问题,致使部分高中学生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任性与反抗性;(3)由于高中生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以及心理发展与社

会道德、社会意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导致其心理产生动荡性;

(4)高中生的心理品质存在明显缺陷,如危机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协作精神丧失等问题。

二、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中体育课具有直观性和开放性,其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

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意志品质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尽相同。在开展具有挑战性、难度性的体育活动时,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往往勇于拼搏、敢于坚持,而意志品质较弱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懦弱、胆怯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发现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并在教学中重视和鼓励这

部分学生敢于尝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2.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情、行为以及意志等外在表现均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释放身体能量、提高心肺功能、兴奋神经系统,加之教师从旁合理指导,促使生生之间相互协助和鼓励,从而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尤其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增强挑战困难的自信心,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体育竞赛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失败和挫折,教师应予以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的一个缩影,同时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体

育精神也融入其中,为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提供了良好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平竞赛的原则下,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共同赢得胜利,不但塑造了学生的人格、陶冶了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

能力。

三、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

水平和心理素质,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的

需要。此外,教师还应树立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增强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认可,自然而然也就愿意上他的课,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提高。

2.实施因材施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入学生当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个人爱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等,做到对每一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可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如,对一些性格孤僻、怪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项目;对一些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武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对于一些性格急躁、多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慢走、太极、慢跑等项目;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应该让他们选择一些简单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如跳绳、广播体操等;对于平时比较自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如跳高、健美操等。

3.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竞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常用的一种

教学手段,它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有效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常会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进行分组竞赛,小组中的同学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就会互相督促、帮助,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竞赛过程中,本组的同学之间互相加油、互相鼓励,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并且能够克服个别同学自私、骄纵、任性等不良品质,使同学们的情感在比赛中得以升华,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促进提高个性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借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清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世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1).

[2]陈莹,朱荣.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

[3]陈勇.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适学生心理健康[J].读与算:教育教学,2010(14).

[4]吴继楠.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3).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need to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erfect,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meas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将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发展标准,要求学校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变革,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前,只有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1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今,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人才成为了本世纪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对当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问题,各种负面的影响也逐渐出现,比如考试作弊和学术造假等,这对于学生自身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此外,负面因素还有缺乏自信,常常出现心理焦虑、盲目从众、懒惰、不求上进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很多不良情绪都会被忽视,以至于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W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是成人成才的重要机构,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从而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21世纪是人才型社会,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全面型人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内容,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仅仅依靠知识储备和能力还不够,还必须要具备乐观积极的心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的案件偶有发生,这项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和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给学生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秩序。当前社会已经对大学生的自杀事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高职院校是大学生的教育主体, 更加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校园和健康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谐校园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

1.3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健康的心理有助于缓解人际关系,调节人际冲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高职院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分析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建立起了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门诊等,后来又出现了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实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是相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2 高职院校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由于用人市场需求的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足够重视,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些甚至是由某些学科的教师担任的,因此导致很多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并且关于心理咨询室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很好的完善,这就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其次,有些学生自身有很多心理障碍,但却排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变得很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在心理健康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他们的情况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

2.2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却有很少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管理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顺理成章的就应该由思想品德教师来负责这门课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应一定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心理疾病并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心理健康治疗也不能等同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当前的教育者需要纠正的思想观念。

3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1 制定并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制度

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学生心理健康督察制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培训考核制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保障制度、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上岗制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奖惩制度,专门服务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培训队伍建设、心理咨询、教育保障等进行考核,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和自身的晋级、提拔、奖惩等有直接的联系,工作开展高效、清晰、透明。

3.2 加强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开展学生工作计划以及大型的工作例会,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置于这些工作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个院校和专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并整理成为健康教育周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建设一支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且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教育队伍,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发挥出整体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3 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并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由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交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将心理资讯平台设置到社团活动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校外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将学生的交际范围扩大,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和社团活动共同组织交流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外出登山、骑自行车等等,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使他们培养了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进而提升了个人心理素养。

3.4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或工作,它跟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态给予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各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5 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活动

由知名专家、教授等组织的专题讲座,非常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此外心理健康教师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咨询窗口,广播站播报心理健康的文章,校园报创办健康周刊等,都是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学生通过接触这些文章或者咨询,丰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心态。

3.6 开展贫困生特色心理服务活动

贫团大学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调查显示,他们的人际关系欠佳,因此高职院校要综合他们的具体状况构建一个完善的贫困上发展平台,以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这个平台可以将贫困生的优点展示给大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有助于他??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同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净化学生心理环境,坚持科学性、启发性、循序渐进,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通过生物生命现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把分数当成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指标,把分数当成检验学生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中学生自杀或杀死亲生父母的报道,使人心中发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教学,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通过遗传与优生、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以及专题SARS、艾滋病与的教学,教育学生关爱生命;通过教材中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野生生物的保护的教学,教育学生欣赏生命。让每一个中学生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最宝贵的,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来之不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坚强的面对来自生活的风雨,不要放弃生命,否则给社会、学校造成很大影响,给家庭及亲人带来巨大的悲痛。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深深地触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出现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学生不能从正确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2]。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即心理问题躯体化。此外,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启齿倾诉,从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而这不可避免的造成少数学生了解一些等不健康的性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学到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卵细胞、的产生过程,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整个孕育过程,向同学们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同学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三、生物课堂内外贯穿爱心及感恩教育

在高二生物教材中安排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历来考试的热点。12月1日又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就在高二年级策划了一个“爱心呵护生命 行动抵御艾滋”的手抄报比赛活动。设置了一、二、三等奖,并且择出优秀作品在校园报栏内展出。这个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学美术的小科班学生,设计的手抄报图文并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心。同时还可以起到以下的几个作用: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感受世间冷暖,体验艾滋病患者的痛楚,了解他们的难处;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号召更多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课余生活大大唤起了同学们的爱心及感恩之心。

四、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老师要精心呵护,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不当时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反弹。老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例如:为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不善讨论的学生说句激励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困惑的学生说句知心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样,必然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我们应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得到充分尊重,让生物课堂成为其温馨的家。

五、用成功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它的发展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尚未成熟,探讨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1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 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49-02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力资源优化的助推器,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讲,有其特殊性。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相对多元化,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会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招录,有些高职院校还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青年进行单独考试招生;二是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录取都是在本科院校之后,这些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有待提升,他们往往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遵规守纪意识较差。高职院校生源的多元化、学生文化素养和行为养成的现实情况都给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破解高职院校学生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和提升的有益尝试。

一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吴远、郝文清所编著的《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从学科性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教育科学范畴,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普遍原理来实现自身任务。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别于人类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并通过个体健康而达到人类全体的健康境界”。普遍意义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任务的教育。

2.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界定

根据教育部2005年制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这样界定:“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一般来讲,高职教育就是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职业教育特色,遵循实际性原则、制度化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整个社会。

3.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发挥的作用

第一,能够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体发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能力,重视高职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基本事实,能对高职学生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和求职择业问题秉持接纳与包容的态度,无形中促进了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并折射了始终把学生的利益和诉求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工作原则。

第二,能够丰富和拓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多地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层面和思想意识层面,表现为学生是否能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行为习惯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更多的时候依靠说教的方式来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促使问题学生了解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帮助他们正视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并积极尝试沟通和问题解决的各种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让高职学生立足自身优点,合理选择人生发展方向。

第三,能够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包括学校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学工干事以及一线辅导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只关注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与引导,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和提升,而心理健康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促使他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做出正确的教育管理决策,从而形成平等、友爱、尊重、和谐的校园氛围。这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工作业绩和成果,更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于自身工作、自身价值的肯定。

二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办公厅曾在2011年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选择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设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要包含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高职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贴近高职学生生活的必要方面。

同时,通过课程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做到能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大学阶段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在技能层面学习并掌握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情绪管理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做到对自身的生理特征、心理发展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积极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对心理咨询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狭义的心理咨询体现在咨询者通过面谈、书信、网络和电话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主要以狭义的心理咨询为主。

心理咨询根据划分依据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咨询内容为标准可分为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以咨询规模为标准可分为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以咨询形式为依据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式。不同咨询类型中,团体心理咨询以其自身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来访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来访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体验、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个体咨询而言,团体心理咨询不仅更加经济、省时、省力,而且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了团体目标的实现,感染力更强。同时,团体心理咨询创设了一个类似于真实社会的生活情境,咨询效果和教育效果更容易巩固,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社会适应和探索。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要求,各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应按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和行为养成较差的现状,使得高职院校更应配备充足数量的专职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要将学校党政干部、两课教师、学工干事、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根基、有实力,能够深入高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保障力量充足的基础上,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开展全面的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定期培训,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座谈和专题研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切实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朋辈心理辅导,大家坐到一起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难题,探讨解决办法,分享教育管理经验,促使教师自身得以成长,最终惠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远、郝文清主编.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蒋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在提升,各方面师资力量都在增强,同时也局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技术都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高频次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探索,可要求高职学生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在体验中共享,不断完善自我健康内容。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而提出的一种心理辅导教育,即在团体活动条件下,一部分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领导人,按照成T之间的类似情况,为全体成员提供一个好的认知以及行为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是个体在团体之中经过学习、体验以及观察,进而正确认知自我和接纳自我以及提高自我,从中学到全新的行为方式,进而实现助人与自助的方法的心理辅导形式。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个体心理辅导的不足。在社会以及学校,因为求助人数比较多,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人员有限,导致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接受不到有效的心理辅导,然而团体辅导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创建积极的自我观念。因为在创建团体的时候,成员相互之间坦诚相待,说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最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避免走入心理误区,培养健全的人格,且能够提升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针对高职学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应用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与高职相关教育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尝试把心理健康学科分成3部分和6模块以及9个教学专题。

1.导入部分

首先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进而开展心理健康导入理论知识学习,其次,进行专题讲授。比如,走进心理健康课堂,这是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准则,树立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观念,让学生自我调节不良心理状态,进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疑惑以及异常心理,了解各种心理疾病,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心理咨询。

2.基础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发展自我。当今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是其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会更多注意自身的内心世界以及外在社会对自己的评判。高职学生因为自身高考分数比较低,所以也就被列入社会传统观点认为的不好学生或者坏学生行列。因此,学生内心对自己的肯定与外界对自己的负面评判产生了很大矛盾,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多开展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其目标是让高职学生能够了解人格方面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以及自我人格发展情况,了解大学生人格缺陷形成的因素。

3.提升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开展心理学详细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合理和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践,并且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学会最基本的生活知识,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可以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更具有效性。相关实验表明,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给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因而,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

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结合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推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革,直接关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一、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化教学作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应用到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是指“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行项目化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体现如下:

1.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环境压力的能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所用相结a合,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集理论讲授与团体训练为一体,强调课堂的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而在众多教学方法中,项目化教学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要求的。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将课程细分成操作性强的程序设计项目,根据具体项目开展教学。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真正做到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为一体,让学生围绕项目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课程的思想、知识、技能三大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授予学生一生受用的能力。

2.提高高职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需要实行项目化教学。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注重教师教的主导教学过程,忽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未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专业课以外的课程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较差,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施教,教师难教、学生没兴趣学,学完后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会用或用不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行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过程的激励、启发功能,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索中掌握学习、沟通、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各种通用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受学生欢迎、喜爱的课程。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实行项目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自己去体验、感悟、操作、实践,从而实现心理的成长、发展、飞跃。有学者断言:心理健康课是技能培训课,心理健康课是自我教育课。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就如同交给他们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在以后的时间里可随时梳理、终身受用。“做、学、行”三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就是教师外部“灌输”与学生自我体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认知与实践的共振,实现心理学认知与心理学各种技能掌握合一的修为。

二、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项目和根据课程知识点设计的专业项目,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端正对内心世界的认识,掌握解决个人成长中常见心理问题的技能、技巧,提高心理调节、心理保健的能力和素质,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实现“做、学、行”一体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2.教学项目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的体验,也有心理调适技能的学习,而心理的体验及调适方法的掌握比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设计上应引进更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体验、训练项目相结合,以具体项目为主体开展教学,学生通过“做”而“学”进而“行”。为此,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笔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了学生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学习的项目,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突出学生的感受、体验,训练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个课程体现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1。

表1

3.教学评估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与性质决定了课程的评估必须以心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相结合,而后者更为重要,是评估课程教学的核心。可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考核指标包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项目实践的完成情况、日常心理问题的调节能力、助人能力,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的评价等,力求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的要点

1.明确分工,有效评价。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行项目化教学,要明确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身份定位,以项目为中心,明确分工,共同推进项目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做好项目前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了解知识、掌握技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做好组织工作,关注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实施。同时,做好各项评价工作,并将项目成果及时反馈与展示,使其在鼓励与肯定中提升自我,健全人格。

2.保障师资,分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项目化教学毋庸置疑优于传统讲授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对大多数学生照顾不够的尴尬局面。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本课程大都采用2个班甚至3个班合班上课,严重影响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此,呼吁高职院校要配备足够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班单独上课,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综上所述,要在高职院校全面推广项目化教学,必须采取院校与教师合力进行的办法。院校应根据教学实际配备足够的高质量的专职和兼职的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必要的的教学设施,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地优化教学,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琼.“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研究[J].学科教学.2010(6):102~103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2):46~50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一、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

学生处于小学的高段时期,属于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地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由此可见,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意义,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目前,主要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就是家庭、学校。由于很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此,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那么,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良好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教育和温暖,进而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小学高段时期的教学中,班主任在工作中,?B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且还能够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高段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高段时期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好地成长,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小学高段的重要成长时期得到健康的成长,同时,高段时期还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矫正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社会对文明发展也非常重视。但是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现象,小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小学高段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顺应社会的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新世纪是人才紧缺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要求,不仅体现在能力方面,同时,对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那么,就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趋势。

三、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通过对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以及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必要性的分析,进而得出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即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1.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是小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班主任就要优化班级环境。首先,对人际关系进行优化。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实际教学,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构建良好地人文环境。最后,建设良好地班级心理环境。学生在班级的时间,要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因此,教师就要在班级构建良好地心理环境,进而使班级学生得到健康地成长。

2.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高中 体育与心理健康 探索 实践

目前,由于国家体制与高考的压力,高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心理状态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教育难度日益加大,本人通过多年的体育教育与实践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提高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消除不良情绪

高中体育教学通过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的改革,致使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提高运动水平,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使学生逐步摆脱孤独、寂寞的心理,积极交往,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校园亲和力。可以说,高中体育教学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消除不良情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增强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采取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因而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不断努力,使学生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或是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

四、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提高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五、结论和建议

1.针对高中体育的特点,要求学校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高中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参考文献:

[1]兰自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2]杨贵军,张新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体育学刊.1999.

[3]裴云奇.克服心理缺陷的体育锻炼方法[J].青年心理咨询.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