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网十篇

时间:2023-03-25 19:32:25

文学网

文学网篇1

这一切变化除了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和全球化时代背景外,文学自身的学理依据何在呢?这种带有“另类”色彩的文学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平台呢?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网络文学构成一种“图-底”关系,人文视野的价值理性成为网络文学的意义归属的话,自由精神的释放、民间话语的回归与撒播,当是网络文学的学理思辨的起点。

一、网络:自由精神的家园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以说,“自由”是文学与网络的最佳结合部,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黏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的自由性为人类的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理想家园

1、为文学插上自由的翅膀

文学本来就是自由精神的产儿,它源于人类在生存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望,满足人类对自由世界的幻想,又以“诗意的栖居”为人类的精神打造自由的乌托邦。网络文学进一步解放了过去艺术自由当中的不自由,为文学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更自由地酿造自由精神的家园插上了自由的翅膀。譬如,其一,在互联网上,文学打破了创作身份的藩篱,任何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大狗小狗都可以在这里“汪汪”叫上一通。其二,网络消除了作品的“出场”焦虑,拆卸了文学发表资质认证的门槛,谁都有权力上网自己的作品,谁也无权阻止他人自由发言,这就给了每一个文学钟情族以网上圆梦的机会,使来自民间的文学弱势人群有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平等的权力。其三,网络几乎扫除了文学传播的所有障碍,它以比特代替原子,以网页替代书页,用“软载体”消弥作品的重量和体积,又以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的方式把文学的海洋拉到每一个读者的眉睫之间,使人在尺幅之屏阅尽文学春色,充分满足万千读者对文学“在场”的期待,使昔日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变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四,网络的交互性还为文学创造了交往的自由,作者与读者的交往、读者与读者的交往变得平等而迅捷、自由而透明,一个作品上网,立即可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不仅有点击率的记录、排行榜的公示,还有直言不讳、不留情面的真话或“酷评”。文学“隐含的读者”直接走进了网民的“接受屏幕”,作品的“召唤结构”迅即印证着网民的“期待视野”,作者、读者、批评家的彼此沟通和身份互换共聚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自由平台。

网络的自由精神在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运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相比,Linux免费软件让使用者从网上自由下载、无偿使用,并且将源代码公之于众,使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技术秘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的邮件程序、下载程序、计费程序以及许许多多的工具软件,都可以免费获取和使用,甚至连微软也以IE浏览器加入了进来(它当然另有所图)。一方面将知识资源造福公众,并利用众多软件使用者的智慧使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以这种方式反抗网络时代的技术垄断和商业控制,使Linux成为真正的free资源,以自由软件运动演绎网络的自由精神,正如有网友所形容的:“全世界网友联合起来,网络的自由就一定要实现!”对于这种源自民间的真诚吁求,不能止于一种简单的道德评判,它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人们对网络本质的理性认识。评论家李洁非就曾提出:“关于网络文化精神,如果非得用一个词加以概括,我所能想到的便是Free。”他还说:“必须注意到,这种写作的冲动,不是平面媒体上作家写作的‘文学冲动’,它没有边界,完全‘Free’(取其所有含意)。”,如“自由的、不受别人管制的”、“自主的”、“宽松的,无拘束的,随便的”、“自愿的”、“免去……(比如免费)”、“空闲的,打闹的”、“随时有的”、“任意的”……等等。

文学网篇2

纸质文学的网络化,是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力和经济成本的。要想完整呈现有近百年历史的马华文学全貌,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是学院协会,出版机构还是作家个人,都努力投入,一直在搜集、整理、扫描和上传各种文学史料。这又一次验证了马华文学对马来西亚华族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它不仅仅是文学本身,还是承载了马华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身份等多种意义的符号体系。因此,马华文学的网络化,其实是马华人重建文学历史、修补族群文化记忆的新路径。凭借具备便捷开放等特性的网络传播,他们试图将数代马华人所创造的文学资源打造成具有互文性的整体景观,流播到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对族群的文化身份进行确证。当马华文学的作者构成、出版形式、作品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受到网络媒介特性影响时,网络马华文学就初步形成了。从作者构成来看,熟谙新媒体的网络新生代———1980年后出生、正处于求学成长阶段的年轻人———崭露头角。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观点,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3]。比起1960、1970年代出生、业已成名的陈大为、林育龙、黄锦树、黎紫书等中青年作家,网络新生代对网络的适应程度更高、思想和语言E化,自然成为网络马华文学的生力军,也将成为马华文学的未来。从出版形式来看,在网络上直接张贴、首次发表的模式开始流行。对那些有一定名气的作家,尤其是中年作家而言,他们一般会首选在纸质传媒上刊载作品,之后再上传到网络空间;但对尚未被认可的新一代马华写作者而言,传统纸媒既难以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也无法满足他们率性随意的上传需要,所以网络就成为了他们刊发作品的首要选择。从作品的形式来看,依赖纸质传媒的马华文学,容易受到定期出版、版面容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自由发挥,而网络的海量空间,却给马华作家提供了试验各种体裁和表达方式的足够空间。如2012年9月创办的“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站长宣称,他是利用业余时间管理网站,只负责技术问题。因此,这个文学网站,既不限制更新速度,也不限制体裁和长度,甚至也没有审读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试验。网站上既有短至几百字的随笔,也有长达10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既有海阔天空的穿越类幻想小说,也有逼真再现的现实主义小说。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讯息更为充盈、思想更为多元的新媒介语境下成长的网络新生代,能迅速感应全球正在流行的文学影视潮流并在其创作中留下印记,从而使网络马华文学具备时尚感和跨疆域性,显现出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开放性发展趋势。如“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的作者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从它推出的“校园爱情、侦探推理、科幻小说、武侠世界、仙侠小说、历史军事、灵异恐怖、异世魔幻、都市文化、网游动漫、耽美同人、穿越小说”等类型文学专栏来看,可以清晰感受到他们的创作与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流行的网络小说、热播电影电视之间的互文关系,体现了网络时代区域文学发展的相互影响和趋同效应。马华文学网络化以整理史料、保存传统为主要目标,在此视野下,网络仅被视为一个更大更方便的容器,与文学观念的变革无关。而网络马华文学的视角则凸显了网络媒介对马华文学的内在影响,敞开了马华文学在网络语境下出现的断裂与变革。两者虽有交集,但其中隐含了截然不同的理解“文学与媒介”问题的思维模式。显然,要深入探讨马华文学网络传播问题,应以“网络马华文学”立足的思维为出发点。

二、“文学性”弥散的境遇

鉴于传媒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以各自依存的媒介类型作为划分马华文学发展阶段的依据。若将依赖纸质传媒(报纸副刊、文学杂志等为主)的马华文学称为传统马华文学,网络马华文学就是一种能与之对话的新的文学形态。自19世纪中期马华文学诞生以来,其题材、体裁和风格等特点一直深受文学副刊运作模式的影响[5],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也是如此。如通过支持文学论争等议程设置手段,文学副刊促成了马华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范式转移和世代更新。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依附报纸的文学副刊具备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双重属性,附丽其上的传统马华文学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直接而复杂的纠葛。文学创作和文学论争都离不开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最终体现出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马华文学作为所在国少数族裔文学的弱势地位,更是加剧了这种意识形态情结。相比之下,由于网络特有的弥散性、包容性和多元化倾向,网络马华文学所栖生的语境宽阔了很多,焦点透视转变为散点透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主要维度被打散,变换为更为多元零散的视角。由此,在网络环境中,马华文学的意识形态情结得到弱化,面临的是“文学性”弥散甚至失落的新境遇。文学性的弥散,可能有基于不同视角的诸多论述,但在网络环境中,却突出表现为“文字受到图像等其他表达形式的压制,文学处在越来越边缘的位置”。马华文学的网络生存中,这种转变开始出现。作家博客是马华文学的重要网络空间,保持了较纯粹的文学性,多属于马华文学网络化的空间。作家们将已经发表的作品,选择性地上传,日积月累,蔚为大观,类似史料整理。这与中国内地已走向网络狂欢、文学性消失殆尽的博客文学是差异甚大的,但博客特有的影像为主、文字为辅的叙事原则,已经影响了其中文学的位置。一打开这些作家博客的页面,跃于眼前的是大幅的图片,少量的文字。即便我们将图像、音乐和文字表达的结合作为文学表述的新形式,那也与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很远的距离。另一些作家博客则以自身兴趣为指向,其呈现内容早已超越了文学界限,具有更为驳杂的景观。如“有人部落”的作家博客上有大量谈论音乐、电影、绘画等其他艺术的帖子,还混杂了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热评热议。另一些作家如朵拉等人的博客更为随意,多围绕个人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配发照片、发表言论,文学是淡淡的影子。

如果说网络的多媒介、跨媒介趋势对马华文学的影响还刚刚显现的话,那么,网络对马华文学特有精英立场的影响可能更明显一些。作为马华知识者的心灵史诗,传统马华文学带有强烈的精英性,与商业化运作距离甚远,进入网络时代,仍有不少马华作家坚守这种信念,并试图利用网络来守护、延续文学的原有价值,所谓马华文学的网络化工程正是一种试图经典化马华文学的行为,在网上张贴的多是那些经过选择的、已被传统媒介接纳、具有一定认可度的作品。若考察以网络为原创天地的新生代,情况就有所不同。从“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来看,该网站发表的多数文学作品,显现了注重轻松和时尚的网络文化对年青一代的深刻影响。其写作在形式、题材和思想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流行和时尚所能给予的。他们的写作,有题材上的类型化、情节上的传奇化、表达上的随意化、体裁上的流行化等特点。从创作动机来看,多为游戏心态和宣泄心理,并没有过于严谨系统的思考。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处在比较粗砺的原生态。可以说,网络马华文学推崇的是一种个人化和非专业化的写作模式。在这种写作模式中,自由性必将超越文学性。由此,网络马华文学逐渐偏离了原有的纯文学发展轨道,走向了泛文学的通俗表达。一句话,网络写作所推崇的个性化、非专业性准则对传统马华文学的精英立场是一种解构。如果说马华文学的网络化是在重建文学历史、修补族群文化记忆的话,网络马华文学的游戏化方式则可能使文学在族群的身份重建和记忆存留中所占的分量逐渐减轻,其抗争意味也逐渐消失。有谁会把作者“灵异恐怖”在“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上写的《终结于无限的轮回世界》看成是马华族群的整体寓言呢?它的确是一个孩子以游戏的心态在恣意幻想而已[7]。不过,网络语境中,马华文学在面临文学性弥散的境遇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写作上的解放,由此可能形成与传统马华文学不同的发展路径。研究者需对网络时代的马华文学做出重新定义。

三、马华文学作为跨语境交流的媒介

重新定义网络时代的马华文学,可从网络交流所呈现的“自得和分享”两大结果谈起。所谓自得指的是“网络对于个人表达和自我释放的保证”。传统媒介存在业已成熟的重重过滤机制,经过编辑人和审查机构的筛选,个人的声音会变腔、变调,甚至烙上权力的深深印记。而网络这种新媒体则改变了自上而下的传播机制,将线性传播转化为网状播散,给个人表达留下了技术的空隙,呈现相对清晰的个性痕迹和自我意识。同时,网络又促成了分享意识,这是因为所有的“自言自语”一旦进入网络的互文性空间,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公共的,存在被点击、阅读和复制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定位网络马华文学所获得的自由和所得到的回应呢?网络马华文学所获得的自由首先是表达形式上的。博客写作率性随意、文图音合一的新风格,文学网站上体裁篇幅不限的自我狂欢,BBS论坛、主题讨论组特有的日常谈话风格,都是网络马华文学的表现特征。但这种表达形式的自由是否必然开拓无疆的思想领域、带来文学创作的繁荣?一些新媒体的观察者们不无忧虑地指出在这类写作中“宏大叙事变成日志式的私人化叙事,反映时代/主旋律变为演绎个人琐屑小事”;倘若网络文学本身就需要重新定义,注定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的话,那么,网络文学“远离文学的政治命题,关注个体作为主体的生命空间,表现任性自然的情感心灵”的特点就成为了其突出的表征优势。显然,网络马华文学就体现了这样的倾向,在率性随意的个人书写中逐渐远离沉重的历史重荷和族群记忆,进入恣意想象的个人空间。虽然部分马华作家不过是将纸质媒介发表的作品粘贴在论坛、博客和网站上,网络是工具性的;但网络世界所特有的便捷随意,已让他们获取了更多传播与互动的自由。一些文学网站只需注册成功就可以上传作品,博客更是近乎零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形式,只要懂得最简单的文字处理,就可以发帖。对于马华写作人而言,它所带来的创造力如何,尚待观察,但这种自由会让文学更贴近其本然的使命———言志抒情,从而敞开了定义马华文学的另一种视角。可以说,在网络生存中,马华文学不再以族群文化身份的整体重建为诉求,族群将在网络中被放散成更为具体鲜活的个人,各自寻找心灵皈依、社会交往的新天地。

近几十年来,马华文学虽然也通过出版、通信、学术会议、访学等方式频繁与外界互动,但相对网络公开多样便捷的E式联系,那由邮局、电话电报和交通工具链接起来的传统互动方式,不过是潮湿阴暗的地下隧道而已。比起纸质媒介主宰的时代,网络马华文学所能得到的回应在范围、速度等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不但让本地的马华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有了及时多样的对话通道,更让马华文学进入到世界华文网络中接受考验,寻找位置。在线发表的马华文学作品、即刻可被全球读者阅读、评论和转载,其浏览量和点击率之高,是纸质阅读方式所难以抵达的。有人不免怀疑,相对知名网站的频繁互动、马华文学的网络互动实在是太小众了。但即便互动范围有限,这种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小众流,由于倾向于精神融汇和思想碰撞,具有具体和直接的对话意味,与纸质传媒时代有距离感和时间差的评论相比,自然更为鲜活有效。那么,马华文学的网络人气圈是否是传统关系的再现呢?如有人认为,对于中国内地的读者而言,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进入视野首先有赖于知识背景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熟悉,绝大部分网络读者不过是网下读者的化身,仍在圈子之内。我的看法是,网络文学社群的互动会建构出新的身份意识,而不是旧的圈子意识。自愿成为网络马华文学的互动和分享者,无论其起初的动因和背景如何,都将进入了一种新的对话关系中。以匿名方式浏览马华文学网站及其作品的读者,未必是国籍、族群、组织的代言人,多以个体形式进入到了网络空间。如马华文学豆瓣讨论组,聚集了不同国籍、年龄和性别的人,其中既有异域的马华研究者,也有本土的马华作家,既有持久关注的常驻代表,也有瞬间转身的观光客。由讨论组成员枵燃发起的“为什么加入这一小组”的话题中,组员们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因为喜欢马来西亚华人,有的想通过马华文学想象远方,有的因曾经去过马来西亚,有的想了解华人在海外如何延续自己的文化,有的想知道华语文学在东南亚的延伸情况,有的因为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当然也有马华文学研究者。

文学网篇3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定义 特点 不足 不足原因 发展方向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92-01

在当今社会,网络以它横扫一切的强势力量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学的方面也是如此。与传统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较,网络文学的出现只有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尤其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由于受到互联网技术的限制,出现得更晚(中国大陆地区1994年加入国际互联网)。但网络文学这种相对算是新生的文学形式正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那么它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后来者居上,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现在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仍未明确,它的内涵首先应该是指以网络为传播媒体的文学活动,是在电脑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媒介得以流传的文字创作。这种创作狭义上指经过专业的网络编辑编辑、在各类网络文学载体(文学网站、电子杂志报刊等)上发表的作品,广义来说,凡是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作品,乃至网络日志、网络短信、微博等等均属网络文学范畴。从外延上看,网络文学还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学现象和文流以及对它们的理论研究。

网络文学具有文学的一些特性,而且是文学特性中比较基础的特性。其一是平民性,在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术后,每个具有最低文字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的网民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参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这种特性打破了文学的知识分子垄断性,使文学放下了贵族身段,重新回到创造了文学的生活实践和群众中间。网络文学的另一特性是文学的娱乐性,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各种传播媒体的娱乐化命运都是在劫难逃。娱乐化导致了文学价值的根本改变,娱乐甚至不止成了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的精神导向,而且成了现今绝大多数文学形式发展的导向。这种娱乐大众,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文学状况一直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文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文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网络文学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还有一个区别于传统各时期文学的最大特点,即越来越严重的商业化倾向,这种网络文学的商业性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相应的。网络文学与资本的联姻最明显地体现是在各传媒公司和投资公司对文学网站的收购与合作上。商业性的特点使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如其他商品的生产一样,出现了规模化的批量制造倾向,类型化严重,同时以迎合读者需求为目标。使文学创作从艺术下降成了适应商业社会特点的技术。

由于网络文学商业化特点的出现和平民性与娱乐性极端化倾向的严重,网络文学日益暴露出一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文学本质的反动和网络文学创作者和接收者情况的良莠不齐。这种种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学速成速朽的命运,即使是其中的一些经典之作也难以难免。即使如轰动一时的第一部广泛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十多年之后的现在也只剩下了文学史价值,其具体内容在读者的记忆中不断淡漠。

首先,由于网络文学平民化的特点,谁都可以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来。这样文学素养不够、文学创作责任感不强的很多也混杂在创作群体中,必然会造成许多粗制滥造的现象。一方面,写作的人缺乏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另一方面原来的投稿和编辑的他律制度也对网络失效,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文学艺术作品发表的门槛。网络文学直接以一般读者的需求为创作动力,而网络文学的最大受众是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都严重缺乏的年轻人,这也造成了网络文学起点不高的现状。

其次, 由于网络文学娱乐性的特点,造成网络文学创作的随意性和即时性,大多数创作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更不用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严肃创作态度,因此网络文学从语言到结构大都显得颇为粗糙,缺少传统文学的精致细腻和博大精深。网络文学以吸引读者为目的或者单纯为了抒发一己之情感表达的创作,忽视了文学在反应社会重大问题方面的使命感,使网络文学缺乏基本的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对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无任何反映。

如果网络文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再与读者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互动,就会造成网络文学发展的恶性循环,给它的发展造成更不确定的前景。所以对于网络文学需要加以引导,使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网络文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保持批判的立场,作为一种具有感性性质的平民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学与商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相适应,以缓解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的高度紧张的压力为目的,它是一种精神快餐,是一种休闲文学。由于它的这些特点,我们一方面对其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求全责备;但另一方面又要以人文精神为其导航,提升它的精神内涵。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1555012)

参考文献:

[1] 杨剑虹.汉语网络文学的分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

[2] 王小英,祝东.回望与检视:网络文学研究十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37卷第2期.

[3] 肖建华.论网络文学的二重性矛盾.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 年2 月 第30 卷第1 期.

文学网篇4

关键词: 网络 英美文学 课程教学

英美文学,作为以英语为载体的文科课程,承载的内涵涉及文化、社会、心理、哲学等各个层面。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这样的一门人文学科,其知识很少能被轻易编码,教学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获得超出预期的见解。在互联网环境广泛深入影响教育的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呢?

无疑,网络环境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影响是广泛的,这种广泛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网络环境能提供动态的画面、精美的视频,网络上不乏深刻的见解、犀利的讲座。它容纳古今中外的海量电子藏书,能够与最新期刊、报纸、新闻保持同步,甚至更具前沿性和时效性。网络能够使人们跨越时空、讨论交流,网络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有待发掘的巨大空间,这一切都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成挑战,但又充满吸引力。

互联网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影响还表现在教学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上。网络环境不仅是由文字构建的能指与所指的世界,还是绘画、图片的世界,它吸收音乐、视频、人机联盟,强调人与人的联结,能够把人的视觉、听觉、肢体动作、触觉等充分调动起来,对于在文字中搭建的英美文学教学是极大的冲击。在这无形的渗透和互动中,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课的选材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材选读的作品往往是“那种‘语录式’选读,或斩头截尾,或有头无尾,或去头留尾”(王守仁,1991)。加之学校图书馆受藏书量限制,讲授的作品往往无法满足上课时人手一册的需要,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受到局限。

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各种可阅读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使阅读原著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即便是最流行的英美文学作品,也因网络的便捷,使师生能够迅速买到纸质书籍或电子文本。所以,在网络时代,技术改变了英美文学课程选材的范围,为英美文学课的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疆土,为英美文学课注入了当代英语本土人士新鲜、栩栩如生的群像。

二、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视角和趣味性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气氛沉闷,网络环境给英美文学课堂带来了活力,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多元性上。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普及,既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补充,更显出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不满和挑战。这些网络课程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作品进行解读,其广度、深度和多视角的分析与透视,绝非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短短两三次授课所能展现的。国外Udacity、KHAN、Coursera、edX网站上,许多课堂内容本身就是教师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这些有益的内容大大改观了英美文学教学的面貌。

三、互联网影响英美文学课堂呈现形式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一支粉笔就可以讲授一堂课,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与记忆,文学课堂沉闷而枯燥。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课呈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而言,网络的出现使得课堂呈现形式不再呆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辅以生动的图片、照片、音频、动漫和电影等多种形式,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文字、图像、听觉静态与动态的多感官刺激下,学生对于所学容易产生兴趣。这使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变得易于理解,文学真正走近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点燃学生对于课程的热忱激发兴趣。

四、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课堂组织形式,使教师职能转向

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课堂呈现形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课堂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预先习得要求的材料或视频,这就节省了课上的时间。对于英美文学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科课程,课堂讨论往往是课程的深入和精华。学生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成为主角,成为讨论的主体,呈现学习者的本真状态。学生可以在话题深入和切换中持续保持好奇心,追寻问题的解答,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权威和监督者。作为该课程的专家,其鉴别和引导的职能不可替代,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成为领航员,起着导向的功能。

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教学,为其带来种种精彩。然而,其负面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其一,网络环境下,复制、粘贴成为学生的使用习惯。当虚假、未经鉴别内容到处泛滥,学生必将成为受害者,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判断力。其二,大量使用复制和粘贴必将模糊学生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造成道德失范。这些很可能就意味着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复制他人论点、拷贝他人的作业,甚而发展为写毕业论文时剽窃。因此,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成为未来英美文学教学的变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Ⅱ)[J].外语研究,2002(6).

[3]袁彩虹.浅论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势和作用[J].文教资料,2015(4).

[4]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J].外语教学,2000(7).

[5]靳琰;胡加圣;曹进.慕课时代外语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以西北师范大学《英国文学史》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6]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文学网篇5

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大的自来决定要翻译什么和如何翻译。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任何源文本。他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己喜欢和兴趣。翻译不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到另一个的精确复制的过程,但译者的翻译是一个提出自己对含义的理解的过程,例如阅读、阐释、释义以及解释等。翻译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阶段,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阶段理解和表达阶段。在每个阶段,译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译者对网络生态环境的适应

2.1适应社会需求

网络译者所要适应的生态环境包括外部需求以及适应他或她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为了被生态环境目标接受和认可,译者往往会选择可能会适应外部环境需要的源文本。网络文学翻译应该根据他或她的实际需求来正确和合理的选择源文本,以此来满足读者需要的和网络生态环境中的其他方面。例如在清朝末期,人们想要引更多的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方面的书籍来发展中国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一生致力于翻译西方政治、教育、农业、技术等书籍,其动机之一是适应当时中国的翻译需要。

2.2适应个人需求

每个网络译者都有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译者总是会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品味选择翻译文学文本。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样风格的文学作品翻译经验将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渐渐地,网络文学译者也将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头脑中开发一套翻译原则[3]。除此之外,网络译者有自身的翻译风格和品味。所选择的网络翻译文学文本直接反映了译者的风格和口味,例如喜欢儿童文学的译者总是把时间用在翻译这方面的文学作品上。因此,网络文学翻译应按照译者自己的风格和口味选择正确的源文本来适应内部生态环境。

2.3网络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2.3.1语言维度下的网络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从整体上看,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因素的表现。因此,译者需要至少精通两种语言。而网络文学翻译译者则需要精通中文和英文。中国属于汉藏语系语言家庭,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言家庭,两种语言中必然存在很大的语言差异。因此,网络文学翻译必须要在保持与原来所表达的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处理好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文学网篇6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压力,有人尝试阅读网络小说来缓解压力,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有趣儿的文学素材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所以网络小说在素材选择上就更加慎重。但是素材只是小说的一部分,故事的构造、叙述方式、匿名等也对理解网络小说至关重要。

(一)叙述性的特点与其它的媒体不同的是,网络小说故事叙述具有非线性和开放性。网络小说的叙述方式根据网络媒体的变化、发展,新的作家的登场和读者的要求和欲望来不断的更新。网络小说通常是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网。像这样在小说中使用的表情符号是和影视剧本的描述语产生相类似的作用。网络小说中表现出的语言性的事物和视角是确定的,但是有些精神性的内容或者心理状态是多变的。网络小说通过剧本和表情符号的应用使读者更能体会语言所描绘的场景,使故事产生更加真实的效果。

(二)隐匿性的特点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人都提倡言论自由。网络虚拟文化是“连接文化”。通过“连接”进行“接触”。想要在这种虚拟文化中相互联系,首先要有自己的ID号码。ID代表对方的性别和身份等。为了保护双方的隐私,个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年龄,可以自由的在这种虚拟文化中畅游。想要发表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韩国网络小说作家,以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居多,并占很大的比重。这些作家的作品在网络上以连载的方式开始,直到通过纸质出版的书为止,这些作家都可以不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等。在网络创作中,作家和读者可以通过ID相互沟通交流,对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作者在网络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回复读者的点评和疑问,读者也可以随时成为作者参与到创作中,在和作者平等的立场上阅读作品和进行创作。网络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比传统文学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有特色的ID与真实姓名相比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三)多元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文学刻板、规整,阅读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只是苍白无力的白纸和黑字.但是在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把文字符号映入头脑,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自己美的体会与感受对枯燥的文字进行艺术层面的再创造。相对而言,网络文学所展现的形式就要更加形象、具体,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将原本单一不变的文字调整变化到自己喜欢的字体和颜色,读者只需轻轻按动鼠标就可以从一个文本转换到另一个文本。读者也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知识储量在阅读作品时只需在网上敲打出关键词语或者找出隐藏的“热点”,就可解决读者的疑问。

二、辩证视角下的韩国网络文学

语言是人们想法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但是由于时间、空间、地域等原因,语言的表述和传达各不相同。但是通过网络使陌生的人群变为了朋友,和远方的朋友也可以在相同时间、相同空间下相互交流。人们的交流也变得更加的广泛和便利。在这样的开放空间下,网络小说的诞生更加深了人们彼此的交流。但是有利就有弊,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文学。在信息时代,网络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颇深,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同时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渐渐失了辨别力。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开启了电子文化的新纪元,网络文学势必将成为21世纪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没有负担与责任,拥有过分的“自由”。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再加上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使网络文学作品成为一些作者的宣泄方式,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很多作者利用创作放大了“假、恶、丑”,并借此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带有消极和负面情绪,使得一些作品缺乏积极乐观的信念和面对现实的勇气,这对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成年人和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文学网篇7

(一)网络行为中的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网络法律规范不甚了解。有不少高职学生表示遭遇过网络侵权行为,比如,个人隐私被随意披露,遭受过网络诈骗等,但同时又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承认通过微博等方式披露过他人的隐私。

(二)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差

由于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相比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更欠缺一些。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高职学生难以适从,对网络交流平台中的各种观点不能理性的分析评论,逐渐形成麻木盲从、人云亦云的心态和方式,从而成为信息的奴隶。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网络文化具有前沿性,能够将最新知识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网上的许多虚拟图书馆、各种在线参考材料、电子书籍等资料都唾手可得,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调查显示,有30%的高职学生上网是为了看新闻,查学习资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

2.缓解压力,平衡心理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高职学生可以与自己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交流畅谈,可以“毫无顾忌”地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特别是有的比较内向甚至孤僻但内心又渴望能与人交往的学生,在网上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里,也会变得幽默、开朗。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1.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挤占了高职学生的大量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调查显示,一有空就上网的高职学生占35%,每天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占45%,上网时间在5-8个小时的占10%,利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占27%,有95%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也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自己不思考课后作业,习惯从网上寻找答案。

2.道德信仰偏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道德信仰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学生之间的网络模仿,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的扭曲。另外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网络传播,导致学生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道德底线。

3.网络性心理障碍

由于高职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打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有少数学生甚至是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地上网,而出现身体衰竭和死亡。

三、应对措施

(一)从社会的角度,加强网络管理

1.网络技术安全防范

由于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让学生难以辨别。公安机关可以会同相关网络信息部门联合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活动,过滤有害信息。同时国家应该鼓励和扶持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有益的网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于198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是存在立法滞后等问题,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我国网络法规不了解。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梳理网络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网络立法,并进行全民学习。对于网络犯罪的应采取严厉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反面宣传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网络教育

1.进行专业建设,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从而建立校园文化阵地。对专业前沿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学校可以指导性地在校园BBS上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减少学生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游戏行为。同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话题,不仅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提升网络素养

由于高职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乏了解。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道德行为的宣传教育,请网警或者是网络律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开展网络文明知识主题班会等,增加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三)从家庭的角度,合理引导学生上网

文学网篇8

在大众的类型小说之外,还应该有各种小众的圈子,如“耽美圈”“同人圈”,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小而美”。网络时代人类将重新部落化,“部落”越多,形态越丰富,整体的生态就越健康。这些“小众”“非主流”的“部落”“圈子”,或有亚文化色彩,或有纯文学趋向,在文化观念或文学观念上进行探索,它们探索的成果可以推动更大众、更主流的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小众成果的吸收主要是由大众文学中的精英圈完成的,他们不但要吸收各种小众的文学成果(包括纸质文学),还要与思想界和文化界保持连通,对各种社会思潮极其敏感。大师级的大众文学作品一向不是只满足受众最古老、最原始的欲望,还要缓解他们最当下、最核心的焦虑,并安抚他们的灵魂,网络文学这样的“集体创作”更是如此。在大众文学圈里,精英圈肯定是数量上的少数,但只要能被认可为“意见领袖”,就拥有了“文化领导权”。如果这些作品能够与主流价值观对接,甚或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就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主流文学。

在主流文学建构的过程中,精英批评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精英粉丝”自发完成的。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这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同时也意味着研究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能再以中立的、客观的、专业的超然态度自居,而是要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介入式研究”。研究成果发表的空间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期刊,而是应该进入网络生产场域。比如,对于现在网络文学的研究,如果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能够对具有精英倾向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点击率、月票和网站排行榜之外,再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精英榜,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与“区隔”d,那么就能真正“介入性”地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参与主流文学的打造了。

a“小而美”是2009年由马云在APEC峰会上提出的理念,Smallisbeautiful(因小而美),在一个大工业生产均质化的时代提倡个性、差异、非主流,“选取一个点,做到极致”,最具代表性的“小而美”产品是IPHONE手机。这个理念逐渐流行,尤其在移动阅读市场受到推崇。b“醒客”是《人民文学》杂志自主开发、独立运营的手机阅读平台,以中短篇小说及评论内容为主,除当代作家作品外,还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所有中短篇小说上传,并提供原创发表空间。c“小白”有“小”的意思,指读者头脑简单,有讽刺也有亲昵之意;也指文字通俗、意思浅白。“小白文”以“爽文”自居,遵循简单的快乐原则,主人公往往无比强大,情节是以“打怪升级”为主,所以也叫“练级小说”。

文学网篇9

如果把这里比作无边无际的海洋,那我们就是海洋中的一颗小水滴;

如果把这里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我们就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

如果把这里比作一片广阔的天空,那我们就是天空中的一朵小云彩;

如果把这里比作一片永无尽头的大沙漠,那我们就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如果……

尽管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但没有成千上万的小水滴,就没有无边无际的海洋;

没有成千上万片叶子,就没有参天大树;

没有成千上万朵云彩,就没有广阔的天空;

没有成千上万粒沙子,就没有永无尽头的大沙漠;

没有……

在这里,我学到了如何写好作文,提高了作文水平,而且还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许多在课本

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受益非浅。另外,我还交到了许多朋友。这是在其它网上所没有

的。

文学网篇10

民间文化由三部分组成:狂欢式的演出形式、诙谐的戏仿作品和广场语言,网络文学属于狂欢式的演出形式。传统文学作家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其话语权是非常有限的,阅读权掌握在普通读者手中,批评权掌握在批评家和少数精英阶层手中。但具有非中心化的网络文学使得一切处于被压抑状态的思想都得到了解放,因而实现了对传统文学宏大叙事的颠覆。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传统的规范、游戏规则、禁忌特权在网络世界失去效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施加自己话语的影响。这种狂欢的颠覆使得网络文学开始对传统文学这种“元叙事”产生怀疑,文学作品不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以宏大叙事和深沉主题创作出来的“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而成为网络上的“顽童”或“闪客”创作的一种网络游戏或文化快餐。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由、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给大众提供了话语特权。自由既是人类心灵的最高定性,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最广阔的虚拟空间,而且为人类提供了构建认知秩序平等的符号权利。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便捷性、自由性和廉价性不仅使“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梦想变成现实,而且使得文学回归到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上,文学回归民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摆脱了体制和功利性目的的规约和束缚,能够以开放和无拘束的心态张扬个性、展现本我的真性情和自由的心灵。网络使人类得到了文学与精神的双重自由。

二、对语言韵味、多义性、模糊性阅读模式的解构

网络文学不仅能够将影像、声音、动画、色彩等融为一体,而且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视觉化和媒体化的阅读模式。网络发展带来了文学媒介的革命,使得文学发展超出了人类所能控制的部分,网络文学为读者提供的不再是纸介印刷品,而是以直观读屏观看的电子文本。与静态线性、单媒介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视觉消费”不仅具有多媒介、动态多维的特点,而且在审美效果上淡化艺术审美经验,消解了语言的想象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节省读者的时间和金钱,网络文学一般都采用篇幅短小、诙谐搞笑的创作模式,读者在阅读这些电子文章时来不及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而是以“即兴漫游”或一目十行的方式进行“网上冲浪”,这对于以表意为主的文学作品来说是对其诗性体验的拆解。古人云:“辩余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就是说语言的诗性魅力不在于阅读,而是要通过诗性体验、审美品位和艺术感悟来把握语言形象的意蕴和美感,网络文学既不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又不体现艺术的精神,它以故事情节、幽默感和神怪作品来吸引读者,为读者提供舒畅自在的阅读快乐,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无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字立纸上的诗化平台和文字的诗性韵味都被后现代的声光电屏拆解和蒸发了。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读者从文本内部理解和把握对象的活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阅读模式不仅使阅读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而且使读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如读者在阅读网络文学时既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对文档进行下载、回复、删除,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对作品进行修改和批评,读者具备了越来越多的文学属性。对于传统文学的读者来说,作者创作的文本是读者进行接受活动的根本依据,是唯一的;而在网络文学中,由于读者的参与与回应不仅使得任何文本都不具有唯一性,而且使得读者、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网络文学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网络将作品发送到网上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共鸣,关键在于网络读者的点击或评说,因而他们可以不在意文学权威和主流价值观,却不能不在乎网络读者的反馈;而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点击或评说既是与作者的互动交流,也是对作品信息的共鸣和反馈。虽然这种文学创作模式有时会显得粗糙和散乱,但体现的是读者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真挚的心声,是双方艺术灵感和审美情感的相互契合,是双方心灵共鸣和志趣相投的真实表达,创作的人性意义大于作品的审美意义。

三、对文学人文责任承担和伦理道德的解构

传统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和生活感悟的结晶,是作家精神和生命的直接呈现,但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创作主体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这就造成了网络创作主体的使命感、写作的责任和良知、文学的审美和人文责任承担变得无足轻重。注重认识、教育、审美等社会功能的传统文学逐渐被网络文学的娱乐功能所取代。网络作者创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娱乐,为了玩,他们常以“玩文字”的心态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展示自我,这就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舍弃了沉重和苦难的创作主题,倾向于表达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经历。网络文学发端于聊天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阅读者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娱乐,为了寻求安慰,为了排遣心中的无聊和孤独,因而他们在扮演好现实角色的同时,还需要扮演好网络角色,这样不仅容易导致网络主体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让他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陷入“欲海”无法摆脱,而且容易使他们过于依恋虚构世界,迷失自己的本真身份,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使自我品行失去应有的凝聚力。网络的虚拟性和无限性使得一些假、丑、恶的东西趁虚而入,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人们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价值的形成,更甚者还可能引发道德和价值等社会危机,如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为迎合网民的低级趣味丧失了道德判断标准和要求,以揭露别人的隐私或展示个人隐私为能事,以揭露人性之恶为专长,以展示残酷、黑暗为美,使得人类的精神空间充斥着恶魔和假丑恶,消解了传统文学宣扬的真善美。

四、对传统单一文本形式的解构

与传统单一的文本形式相比,网络文学不仅包括由声像色构成的独立的网络作品,而且包括在屏幕上显示的文学作品和网络原创文学,尤其是超文本文学更是对传统文学的文本形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超文本文学又称多向文本文学,主要包括超文本诗和超文本小说两类。超文本文学作品非常注重读者的参与和创造,因而在创作时会为读者提供多种不同的情节发展走向或结局供读者选择,这使得读者的意志和欲望能够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如超文本诗歌并不是传统诗歌的网络化,而是在传统文学样式的基础上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多媒体展示和互动对话为特征的一种创作手段,这种形式不仅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由静态介入发展成双向互动关系,而且弥合了大众艺术与高雅艺术的鸿沟。但在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读者是根据作者提供的故事发展走向来实现选择和与作者进行互动的,即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阅读互动,他们并不参与文本的写作和意义的生成。此外,超文本文学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作家“言不逮意”的难题。思维的多向性和语言的单线性一直是困扰传统作家的难题,在网络中,文学作品的焦点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不仅拥有阅读的自,而且拥有批评和再创作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已经死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