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6 16:56:04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篇1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内容;方式

一、前 言

传统数学教学常常只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在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内涵、思想体系的认识上往往重视不够.这种教学的结果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与兴趣.而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对数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不断了解,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数学课程应该是数学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用的反映.张奠宙教授曾强调,数学文化应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感受数学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推崇综合发展、文理交融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数学文化内涵及其对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部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顾沛教授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定义分为:数学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语言、观点及其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数学美、数学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教育、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现代大学数学教学应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如何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相结合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

教师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是传授数学文化学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知识面足够宽广,对数学哲学、数学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足够熟悉,掌握高等数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与前景,并能将课程知识与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加强与其他专业老师的合作.由于所有教材都有其缺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参考多种教材,选择优秀部分进行教学.由于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同,特点也不同,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内容,根据专业需要的内容进行细讲,而那些用不到的知识就可粗讲甚至忽略.比如傅里叶级数这部分知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应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还可以将人多的大课堂分成小班教学,并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合理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间也要重视对教学思路的探讨,在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时,既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特例引出一般的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由于微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合为一章,先讲解定积分概念和性质,然后依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原函数)之间的联系,最后讲解基本积分法,这样安排既方便学生理解,还能突出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以数学内容自身作为出发点,体现其文化价值.大学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有益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的作风.数学中的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都是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第二,让学生多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与思维过程,以及数学的有关史料和应用前景,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所有科学都是经过认识与再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循环往复才不断发展的,科学上每一个小进步都是科学家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例,他学习的条件极端艰苦,但是仍然热爱痴迷于数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名难题.通过这一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和献身数学的精神.

第三,数学课程还应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反映出数学文化的方法、思想、精神、语言、工具的作用,强调数学内容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突出思想方法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增加统计、估算、线性规则、数据分析、运筹、图论等知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3.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自学习的本领,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接触和阅读有关的论文与文化书籍,使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过程有一定了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这样在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其学会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另一方面,增设一些活动课与探讨课,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模式.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与愿望,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认真体会到不同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

四、总 结

现代的大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传授数学技能、知识与加强文化熏陶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更加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精髓,从而终身受益.而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深层次地研究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58-03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归。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是数学课堂理应追求的教育形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形态,教师必须具备“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意识与能力。“跳出数学教数学”,并不是要脱离数学本身去开展教学,而是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以“精中求简”“返璞归真”的教育理念去审视、理解、改造和运用教材。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三下《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实践】

板块一:选一选

出示信息:(1)4个班举行跳绳比赛;(2)每班3组学生参加;(3)每组有10人;(4)三年级共有234个男生。

师:哪些信息与跳绳的总人数有关?为什么?

…………

师:生活中的信息有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通过呈现杂乱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信息,从而筛选出有效的信息。

板块二:连一连

1.出示图1。

师:这里有三个信息(如图1),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拿出练习纸,先把有联系的信息用线连起来,然后写出你想到的数学问题。

生:我根据“每袋5个乒乓球”和“每个乒乓球2元”想到了“每袋乒乓球多少元”,根据“每袋5个乒乓球”和“买了6袋乒乓球”想到了“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如图2。)

师: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和“买了6袋乒乓球”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不能,因为这两个信息之间没有联系。

师:是的,只有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得到新的信息。

2.师:观察这里(如图2)的信息,你还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

师:要求“买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需要用到哪些条件?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汇报,得出两种解法:(1)5×6=30(个),30×2=60(元);(2)5×2=10(元),10×6=60(元)。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相机出示图3和图4。)

师:如果这样列式2×6=12(元),12×5=60(元),你认为怎么样?

…………

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学生连线的过程实则是寻找联系、分析关系的过程。借助树形图,信息之间的联系得以直观地呈现。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思考中深刻地体验到: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建模生成新的信息,而这个新的信息也可以为下一次建模提供必要的条件……至此,学生对条件之间的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有效的建构。

板块三:比一比

师:5×6=30(个),30×2=60(元)与5×2=10(元),10×6=60(元)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它们的解法不同,计算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种方法去检验另一种方法。

生2:不管选择哪种解法,关键是要找出信息之间的联系。

生3:这两种解法都是从条件开始想起的。

…………

师:解决问题时,我们不妨先通过“选一选”选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通过“连一连”找出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通过“比一比”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板书:选、连、比)

师(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同一道题目,解决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在生活中,处理同一件事情,解决的方法也可能有很多种。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比较的过程就是提升经验、建构模型的过程。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比较问题解法的异同,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经验进行了提升,通过“选”“连”“比”的提炼,学生明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了“两步连乘”模型的建构,毫无疑问,这样的建模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加生动、有效。

【教后反思】

1.“跳出数学教数学”,就要洞悉教学内容的本质与核心。

本课属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范畴,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两步连乘”这些文字作为课题出现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立刻就有了松懈,他们认为接下来学习的无非就是“a×b×c”类型的题目,无需过多思考,只要“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于是,不少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遇到含有3个数量的题目,一律用两步连乘的方法去解决。教学本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很容易就会忽视对教材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停留在“做题目”的层面上,最终使原本的新授课变成练习课。

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就是构建模型的过程。因此,教师结合小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了“选一选”“连一连”“比一比”这样的教学活动。借助这些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的动作指令,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了解问题情境―明确条件目标―寻求解决方法―求得解答并检验”的过程,学生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实现了“两步连乘”模型的建立与拓展。

2.“跳出数学教数学”,就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和谐与统一。

数学科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它有着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为了教学的需要,人们常常将其分割、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片段,这难免会造成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以及学生的误读与曲解。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出发,在把握教学内容核心的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的突破点,并依据某一思想线索将这些点串成线、连成片、形成块,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教学活动中,教师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以建模过程为核心,以知识生长为主线,形成了三个教学板块,有效地保证了各个教学活动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使得建构“两步连乘”模型的过程变得更直观、更有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感悟了思想。

3.“跳出数学教数学”,就要寻求知识背后的精神与力量。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士文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我们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数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智慧不断萌发、生长、超越的历史。对于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来说,把未知内化为已知同样伴随着智慧的萌发、生长与超越。为了让学生享有智慧,教师必须跳出知识的文本,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长智慧。

智慧的生长离不开适时的点化。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反思与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两步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不可否认,这些学习经验很有价值,然而,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与体验上,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如前述教学,这里,有贯通知识的点拨之语,有融合方法的概述之语,有凝结思想的提炼之语,还有感悟人生的启迪之语,它们引领着学生从数学知识走进了数学方法,从数学思想走向了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潘淑芬,王卫东.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整体性的教学主线[J].小学教学研究,2013(4):49―51.

数学教学篇3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其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性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对数学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探讨。

2l世纪人类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研究性教学应运而生。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时展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科学精神,特别是对新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笔者以为,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1.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如:在学习“球面距离”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挂出一幅世界地图,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事例:1993年4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途中突遇强气流,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上海和洛杉矶都在北纬30度稍北的位置,似乎沿北纬30度的圆弧飞行距离最近,为什么飞机要从上海向北飞到阿拉斯加,再由阿拉斯加飞到洛杉矶呢?

2.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在“异面直线概念”教学中,首先回忆旧知识: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接着提出问题:在空间是否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若有,请每位同学在教室空间找出实际例子。

3.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即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学生在中学学到的知识,会记忆犹新。如:在教学“棱锥体积”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取一个三棱锥,再取一个和它同低等高的三棱柱,在空三棱锥里装满细沙,然后倒人空三棱柱,连倒三次,正好装满三棱柱。实验完毕,让学生猜想:同低等高的三棱锥体积与三棱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猜想三棱锥体积公式,然后再进一步用分割与补体的思想方法加以证明。

二、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研究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由观察、思考、归纳得出的结论和方法要比教师直接注入理解的更为深刻牢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再创造数学知识。

1.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主动探索,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数学家的研究过程,从中培养其独立探索能力。

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去推导其公式。利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探索推导方法。有的同学仿效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去推导,思维受阻,教师指导其转换思路;有的同学用求等比数列通项的方法,不完全归纳法,得到了结论;有的同学利用定义再结合比定理得到了结论。

2.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教学是合适的。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变“封闭”为“开放”,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如:高中《数学》第二册(上)习题8.5的第七题:

过抛物线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l、y2,求证:

在习题的基础上,将结论开放得到的探索问题:

过抛物线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于,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请分小组合作探索)

三、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氛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的,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有必要引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是对教师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指导得力,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合作学习包括组内合作和组际交流两种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这两种形式同时出现。在组际交流中,教师可以结合成果展示进行总结性评价,同时还应进行不同小组间的互评,以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学习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深入反思。

研究性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真正实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数学教学进一步改革,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寻求一套更为新型的研究性教学策略,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孔庆邮.在必修课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探索与体会.数学教学研究,2003.11.

[3]郝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1—2.

[4]刘铁芳.试论研究性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

[5]罗京.研究性教学探微.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冯寅.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数学通报,2002.11..

数学教学篇4

一、数学语言的含义

数学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符号语言,另一种是直观的图形、图象语言。数学符号和图形、图象是数学中的“文字”,通过它们表达概念、判断、计算和推理、证明等思维能力。

二、数学语言的功能

按照数学符号和图形在数学中的应用,结合本人在工作中的体会,我以为,数学语言的功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数的字母或几何图形的符号,具有符号意义的功能。

如在代数学中,用“a、b、c、d……”等来表示字母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而在几何中,角的符合用“∠”来表示,用“”表示的是三角形的符号,用“∥”表示平行的符合,而“”表示的是垂直的符合,等等,这些都是象形符号。所有这些符号在数学中都具有确定的符号意义。

2.数学符号具有形成数与数、数与式、式与式之间关系的功能。

如符号“=”表示数或式相等的情况,如“a+b=c+d”等。“<”“>”表示的是数与式或者数与数、式与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

3.数学符合具有按照某种规定进行运算的功能。

如符号“+”、“-”、“×”、“÷”分别表示数或式的加、减、乘、除,“an”表示乘方。符号“sinα”、“cosα”、“tanα”、“cotα”分别表示三角函数中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s2”表示的则是方差。

4.数学语言具有约定辅助功能。

如符号“”可表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在数学中起着辅助功能的作用。数学符号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内涵深刻、丰富简明的数学语言。

三、数学语言的特点

1.一般性。

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本质区别之一是变元的使用。

2.简洁性。

数学语言具有明显的简洁性,它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某个数学规律,它比自然语言要简洁得多。

3.精确性。

自然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而数学需要准确而清楚的语言。每一个符号、式子只能有一个意思,一个数学符号确定表示某一个意思以后,一般不再表示其他的意义。

四、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语言,数学内容就隐含在这种形式化的符号语言中,教师不仅自己要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教学,还应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回答各种数学问题。

1.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数学概念。

前苏联著名数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指出:“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可见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细胞,进行数学判断的依据以及进行数学推理的基础。

概念教学主要是通过直观显示、观察思考,然后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达,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因此数学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概括与表述数学概念时要准确、恰当、合理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以便学生对数学概念正确理解和使用。

2.数学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正确含义,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

从小学到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一下提高了很多,每一个教过初中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精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能使学生很快适应中学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3.注意揭示数学符号的含义和实质。

如在绝对值概念的教学中,引入符号|a|后要加强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其含义和实质:(1)应使学生从正面理解|a|的意义。它表示的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如a=3,a=-5,a=0,求绝对值|a|,其表示的含义是很明确的。(2)从具体数到引出|a|的值的范围为非负数,即|a|≥0。(3)引导学生从反面理解|a|的含义,如|a|=4,则a为多少?结合数轴上的图形,得出a可以为二个值,即a=4或a=-4,以此加深对值|a|的理解。

符号是代表概念的物质外壳,如果学生不了解符号的含义,不理解数学语言表达式的含义,只是一知半解的使用它,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将是空洞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给数学语言赋予具体内容,并通过符合表达式的形式结构,了解其本质内容。

4.数学教学中注意把好语言关、阅读关。

初中阶段平面几何学习入门难,是一直困扰广大师生的一个问题,其症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能适应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不理解几何语言的含义,看不懂图形、不能讲清道理,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几何教学中将自然语言提炼为精炼、准确的几何语言,将复杂的几何题,以及图形用简洁的几何语言表示,是学好几何的关键。

应用题学生也普遍觉得较难,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没能读懂题目的意思,阅读理解能力偏差,也就是在应用题阅读过程中没能有效地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五、数学教学语言的点滴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这一堂课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学工作中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2.教学语言要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要求,具有逻辑性。

3.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学中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表达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

数学教学篇5

如教学“图形的运动(一)的平移现象”这一数学知识时,我慢慢地走进教室,站在窗户的旁边,把玻璃窗推到另一边,然后告诉学生:“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随即回答:“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于是,我马上引导:“像窗户这样的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运动,而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接着,我又一边动手操作给学生看,一边讲解平移的数学定义给学生听。学生的视线移到窗户来,注意力集中了,便可以清楚地听到我的讲解。当学生明白平移现象时,为了巩固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我又拿出一辆玩具小轿车,放在讲台桌上面,向着直线方向上运动,讲台下的所有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我直接问他们这是什么现象?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这是平移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举例了几个平移的例子,给学生判断,我指向旗杆,这是不是平移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判断平移现象。这说明直观教学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掌握新知识效果更好,使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更高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更为牢固了。

二、在设计有针对性作业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了一项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训练,并从中反馈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者作出相关的教学策略调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数学作业的难易程度;针对教材特点突出作业的训练坡度;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作业题型等等。例如,当学生学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并了解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于是,我针对学情及教材特点,设计了如下作业:判断下面这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圈一圈。A、B、C、D、E、F、M、N。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判断出A、E、M是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方面体现了“轴对称图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其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字母学生较为熟悉,分辨起来不是那么难,而且有利于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这节课我教学了图形的运动(一)中的剪一剪。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后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节课中练习剪蝴蝶,学生非常积极,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准备好了纸、胶水、剪刀。我先把准备好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约而同喊出:“啊!我说你们想学吗?”“要。”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的作品。我先教折纸,要求他们对折时图形与图形要重合,就对折一次可以了,接下来要认准方向,用铅笔画蝴蝶的一半,学生跟着我一步一步完成。我到下面巡视一下看大多数学生是否完成素描?如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就开始剪纸给他们看。我告诉他们沿着刚才画的线条剪,用剪刀慢慢剪下来了,打开图案后一只蝴蝶就展现出来啦!有的学生激动地喊出来:“好漂亮的蝴蝶啊!”学生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课堂是有些热闹,为了不打破他们欢乐的气氛,我也和他们同庆!

三、在及时数学小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篇6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下)《乘法分配律》时,是这样运用情境图教学的。

[案例]出示教科书第54页情境图,师生共同观察、整理信息。

师: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张阿姨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她需要付多少元?请同学们帮助算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生:我先算5件夹克衫的钱65×5,再算5件裤子的钱45×5,然后再相加65×5+45×5,就是张阿姨要付的钱。

师:很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生:(65+45)×5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请你说一说

生:我把一件夹克衫与一条裤子搭配为一套衣服,那么5件夹克衫与5条裤子刚好搭配成5套衣服。我先算1套衣服的钱65+45,再算5套的价钱(65+45)×5,也是张阿姨要付的钱。

师:你说的方法真有创意,那么这两种方法计算的都是张阿姨要付的钱,得数应该相等。请大家算一算,是这样吗?

(学生计算两种解法的结果。)

师:既然两道算式结果相同,那么就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5+45)×5=65×5+45×5,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学生自由写类似等式,教师引导观察比较众多等式。)

师:像这些等式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a+b)×c=a×c+b×c

(师生共同揭示乘法分配律。)

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张阿姨买衣服要付多少钱”这样一个生活问题情境,而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因解决的是同一问题,故两算式结果应该相等,并经学生计算验证。继而就推出类似这样的算式都相等,从而揭示其规律――乘法分配律。教师对情境图这样的处理,缺少对问题情境的数学思考与理性分析。由一个特殊的生活问题情境简单地便推理到一般的数学规律,从而生硬呈现“乘法分配律”,数学建模显得十分突兀与过于肤浅。学生学习活动的“数学化”过程严重缺失,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也未能体现。

[思考]一个情境图的恰切运用,不仅仅是一块“敲门砖”,而更重要的是为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言:情境设置仅是“数学化”这样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中的一个环节。如何给予问题情境数学的理性思考,“去情景化、去个性化、去时间化”,正是情境图教学的“数学化”过程,由现实生活的原型抽象出数学模型,实现“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升华,使数学教学富有“生活味”的同时更具“数学味”。,基于此,对上教学片断可这样处理:

出示情境图,师生共同观察、整理信息。

师:张阿姨要付多少元钱?请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组织反馈交流)

……

师:解答同一个问题,大家想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那么这两道算式得数应该是相等的,对吧?

(学生计算验证。)

师:那么这两道算式如果不是解答“张阿姨要付多少元”这一问题的,它们还会相等吗?类似这样的其他算式相等吗?

(引导学生猜想、列举、计算、验证。)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像这样的两道算式结果都是相等的。那么再写出一些这样的两道算式,我们是否只有通过计算才知道结果是否相等,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生:65×5表示65个5,45×5表示45个5,那么65×5+45×5表示65个5加45个5也就是(65+45)个5即(65+45)×5

师:对呀,从乘法的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确定像这样的两道算式一定相等。那么类似这些算式的等式,又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比较列举出的众多等式)

师:这样的规律,我们怎么表示呢?

(引导学生或语言文字或图画符号等方式表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表示:(a+b)×c=a×c+b×c,请大家比较一下,这种表示法有何好处?

(引导学生认识这种表示法的严谨、简练,继而揭示乘法分配律)

数学教学篇7

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

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NextPage]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队员和记录员各就位,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说明比赛规则:共有20个球,男队和女队轮流向一个篮子里投球,投中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对应位置画一个圆圈。

五、投球比赛

数学教学篇8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45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能够比较认真听讲。但同时,仍然有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认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动手能力不强,纪律生活方面比较懒散,自我控制力不强,经常出现上课讲小话、搞小动作,特别是班干部不能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自我要求不严格。我班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都是比较差,,优生很少,全班的数学三率综合值居全级倒数最后一名。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做好差生辅导的工作,尽量减少学生落后层次。

三、具体措施

1、狠抓班风、学风的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①注重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促进浓厚学风的形成。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②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班风、学风建设的主人。 尽早和每位学生促膝谈心,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及对人、处事的态度,特别注意了解他们平坦喜欢哪些活动,结交什么朋友,从而掌握他们的思想、情绪及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在某些方面给予“偏爱”,如上课多注意他们、多提问他们,多加鼓励,树立信心,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

2、规范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①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课堂上,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出发点,力求课上“四让”:课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议,思路让学生讲,小结让学生作,同时实施“三讲五给”:讲重点、难点、方法;给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讲,动手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③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偿试成功。

(1)培养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进行计算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养成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④细心批改,当面辅导,多做多练。 在批改作业时,对差等生的作业,实行面批,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指导;对于优、中等生,实行抽查检查或互相批改,鼓励学生解题多样化,寻找巧妙新颖的思路,及时向全班进行交流。

3、耐心辅导差生,尽量减少差生落后。

数学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策略

从小学数学整体课程安排来看,分数板块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并不十分明显,小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其相关知识,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深入分析小学数学中分数板块的内容,并选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数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小学数学分数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小学数学分数学习中,其涉及到的主要分数知识点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分数加法、约分、分数减法,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以及与分数相关的应用题等。纵观我国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现状,在学生最初接触分数时,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对分数的认知不到位,对于学习分数的作用意义以及种类缺乏必要了解,继而影响后续学习。此外,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认知存在错误,而小学分数课堂教学又大多是从概念入手的,小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接触比较深奥的理论概念内容比较困难,使得小学生对分数概念理解出错。总之,现存的小学分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极大阻碍了小学分数课堂教学成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教学的相关策略分析

1.强化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和意义理解

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将对分数概念和意义的讲解重点放在具体情境中,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根据分数形式理解分数概念和意义的形式。深化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缩小分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分数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采用举例方式,将班上所有的学生看做一个整体,假设为单位“30”,点名某一位学生就记作,在这之中,1是指整个班集体中的1分子,是作为分子而存在的,30是整个班集体中的所有人,是分数。再比如,可以看作是两个整数的商,即5除以7,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以对赋予现实意义,将5个苹果分给7小朋友,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多少苹果呢?其表达式是5÷7,商应该怎么表示呢?通过将具体的分数赋予以生活意义,列举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赋予数字以内涵,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并且这种浅表化的表述和课堂讲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有效避免W生误解分数概念。

2.创设具体情境,深化学生对分数的具体感受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课堂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深化学生对分数的具体感受。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拿来一个蛋糕,创设以下情境。2个同学来分这个蛋糕,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呢?如果将蛋糕平均分成8块,每一块是多少分之一呢?并组织学生对此蛋糕进行分配,完成如下填空题。把一块蛋糕分给两个人,那么就是一人一半,也就是各拿二分之一,记作,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8分的话,每一份是它的八分之一,记作,像、这种类型的就叫做分数,这种表达形式的都是分数。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分数,认识分数,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进而提高分数课堂教学效率。

3.采用树形结合分数应用题教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教学策略,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在小学分数类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此策略,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解决如下应用题,一条公路修了,还剩下60米没有修,那么这条公路全长是多少?在解决此应用题时,就可以采用线段式数形结合策略,然后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题意和线段图可以发现,后面剩下的的全长是60米,就可以得出60÷(1-)=240米。在学生做此类型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在计算之后进行检验验算,最后进行作答。在小学数学分数课堂教学中,针对分数类应用题,可以采取数形结合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答相关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树形思维,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分数的自信。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分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分数加减乘除法都是小学分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分数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课堂时间安排,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3:40-44.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49-54+65.

[3]山丹.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陶积文.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数学教学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创造精神得到培养。

一、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

1.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活动方式的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课题选择、计划制订、过程控制,自我组织、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方式,自己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最后实现数学知识的获取。其中,教师不代替和操纵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

2.以探索培养创造精神为教育目的

新课程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目标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合理科学的组织的数学活动中,通过活动与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活动内容及水平也逐步加深和提高的发展性,学生能够形成数学学科课程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逐步地提升自我的探索和创新的水平,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体现和完成。

3.以实践体验获取数学知识为主要途径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论认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自己内心世界的建构、体验才能学好数学。实践性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特色,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实践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将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这种活动方式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又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尝试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实践学习中,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班级活动、小组活动,还可以是个体活动,有利于操作和行动,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提高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能力水平。

4.以开放性为教学活动主要特色

首先,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凡涉及数与形的关系的问题,凡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问题,它可以来自课本,来自社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话,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其次是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性,空间可以具有开放性,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三尺讲台、教师讲授,数学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场地、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推陈出新,不同的活动内容,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活动形式;再次,初中数学活动的结果具有开放性,数学知识的获取不是唯一的结果,也不追求结果的完全一致,主要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得到展现。数学活动课的成效就体现出来了;最后是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学生原有的知、情、行、意为基础,作为评价的起点,以学生活动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为评价的主题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开展策略

1.悬念与疑问、兴趣与情境,是数学活动的兴趣之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数学活动要展现的对未知的向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学会创造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例如:数学文化的讲授、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可以帮学生理解数字文化的博大,对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学生就能领会数学不仅是“为了今后的生活,而且是在传承人类的文明”,在学习《整式乘法》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边长不同的卡片,通过不同卡片的面积的拼接,计算不同形状的卡片的面积,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激发了自主性,学会了知识。

2.活动与合作,调查与思考,是数学活动的展开之道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于一些比较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的题材,可以运用实践活动展开,例如理解对“纳税”类问题,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询问家长的纳税比率,了解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表,甚至可以借助于家长的工资条来验证税率计算的准确与否,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大大提升。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探究,针对疑惑的不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议、言中终获取知识和经验。

3.观察与应用,习惯与意识,是数学活动的终极目标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的明天》中指出:“搞数学的应用教育,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数学教育理论若不正视这一问题,不给予充分的研究,实在不能称为真正的理论。”在中国过去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理论强而动手弱是教育界的共识。如今,随着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加深,数学史知识的比重加大,“数学化”日益突出的社会现实和数学文化的推广,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开展,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加强数学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熏陶中,逐渐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强化数学习惯的培养,在了解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当数学应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时,数学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