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17 23:00:47

计算机基础课件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1

    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玉杰.正确处理CA 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2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教学;编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45-03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Foundation is a practical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emphasizing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increas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should interven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s learn while use; multi-level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exploring students experimental potential;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ould carry out finely and solidly, not only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arning,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gramming skills.

Key words Computer Software Found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gramming skill

计算机软件基础是我国高等院校电类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为相关专业学生打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的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以及最后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本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普遍编程能力不强,甚至影响了后续部分课程的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还是要多练。本文在肯定理论教学重要性的前提下,着重就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进行分析,对实验教学环节的介入、实验内容的优化以及实验教学方式等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做法。

1 坚持“以学生为本”

计算机软件基础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其关键的一点就是以谁为出发点,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还是实现教学互动,教学互长,教学互推。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以教为主的弊病还很明显,迫切需要改变,实现以学生为本,实现教学互动。

以“教”为主的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创造性、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计算机基础课程从本质来看应该是一门实操性课程,其涵盖的内容广泛且繁杂,而且实验性强是该课程的基本特点,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实验操作,也就实现不了其课程目的。然而从目前的课程安排状况来看,以书本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仍是该课程教学的主流,计算机软件基础教学都侧重书本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实验环节。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就跟学游泳不下泳池,学骑车而没有自行车一样,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时,绝大部分是事倍功半,导致学用脱节,无法学以致用。更有甚者,有些学生直到课程结束连最简单的程序编写都掌握不了,这既给教师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惑,也彻底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更遑论实现知识创新,成为软件人才了,这与教学初衷显然是不符的。

原因是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和实验环节介入的时间发生了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实验环节介入越早,实验安排越多,教学效果也越好。而部分采用边教学边实验,教学与实验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其实现的教学效果更是明显。因此,改变现有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该门课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教学题中之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学习费力不讨好、效果欠佳的状况。

深入浅出地解析理论知识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理念的主流观点。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来看,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软件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对学习开始阶段接触的软件知识有一定的好奇感,求知欲也相对比较强烈。同时,由于是刚进校门的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环境还不是特别了解,仍然具备认真学习的态度,因此,好好学习知识的想法也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就业压力明显,学生普遍有学习好专业课,实现良好就业的外在动力。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由于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等知识,是进行程序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基本没有知识储备,对其学习方法也并不适应,而原有的知识结构又很难同化现有课程知识,导致难以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挫败感,一旦处理不得当,就会使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更有甚者还会使学生抵触学习,削减学生本身己经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影响后续课程的开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1]: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情绪饱满、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最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也最活跃,此时的实践能力最强。因此,如何使学生保持这种状态就成为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单就理论教学而言,如何使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接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这是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理论教学的关键。从实践来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设置理论问题情境,解答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疑问,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法等方式,都能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容易融入教学环节中,也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说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设想,经常正面地肯定,能使学生更加信任自己,更加愿意去创新,从而与学生实现良好互动。

同时,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关心,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比如,通过课后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往往会因喜欢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教授的课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相反,教师冷冰冰的态度往往也会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尽早引入实验教学环节

实践证明,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教学,引入实验教学环节越早,教学的效果往往越好。因此,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教学要想在培养软件人才、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尽早引入实验教学环节是一条必由之路。

现有的实验课程安排作用并不明显 计算机软件基础是计算机软件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的相关算法,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从而具备初步的软件编程能力。同时,从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该课程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常规上机实验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软件素质[1]。

但现有的课程安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学生上机练习的题目规模较小;

二是上机内容以章节为主,有的章节有上机内容,有的没有,导致上机实验没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三是上机安排的内容发挥作用不充分。

从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必须适当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从目前上机安排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软件素质,而并没有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充分结合,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对硬件有较好的掌握,而对信源编码等通信软件知识知之甚少,影响课程设计的整体进度。由此可见,目前安排的实验课程其作用甚微,难以达到为学生打下软件知识基础的教学目的。

尽早引入实验教学,利于学生在操作中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现有的教学来看,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学习的困难点主要在于: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懂,上机操作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说在C语言教学中,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如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意义也十分重大。

但是,这门课程首先要讲授C语言的特点、运算符和表达式等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恰恰又相对比较枯燥,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而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三周学完,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理解这些理论并不容易。于是等到这部分理论教完开始接触程序设计时,部分学生已经远远落后于教师的进度,导致没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有些学生就此掉队。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2],部分教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调整了讲课顺序,提前给学生讲授程序设计的内容,安排学生提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如何运行C语言程序,而等到学生对C语言程序有一定了解后再讲授运算符和表达式等内容。由于之前学生对C语言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再学习其他理论时,往往能将这些理论与实验知识结合,加深对运算符和表达式等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C语言的兴趣,作用都相当明显。

由此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尽早安排学生上机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现学现用、现用现学的乐趣,对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发掘学生实验潜能

学生的素质和潜能并不完全一样,孔子时代就已经讲究因材施教,实验教学中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分层次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实现教学目的。可以分为基础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要求精 基础性实验是课程的统一安排,目的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知识,针对群体为所有学生。要充分发挥这部分实验内容的作用,主要在于求精。

首先要精选实验内容,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精推细敲,并在每个实验内容中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做答,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其次要精讲实验内容。针对学生实验内容的答案,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分析,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其不足,并指导如何修改完善,务求每个实验内容都讲透,并通过实验内容夯实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解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水平,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基础性实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也是开展应用性实验的必要准备。

应用性实验要求实 应用性实验是课程的适当补充,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针对的群体是大部分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是由教师选择合适的项目,让学生自愿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完成。

在应用性实验教学中,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主要原则是既要覆盖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也要贴近实际,是实际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项目,还要便于学生理解完成项目的方法,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作品。比如说各种信息管理系统都是比较合适的项目。

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指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中碰到的难题,检查学生项目实施情况,及时纠正项目的方向性、原则性错误,并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便于更好地掌握编程技巧和语法知识等内容。

在应用性实验阶段,学生的实验成果,不仅是要通过提交相关文档以及编写的程序代码来体现,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实际测试,便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挂钩,也便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实验项目与实际项目的环境差别,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

本阶段的实验由于应用性强,对于学习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知识感到吃力的学生,可不强行要求。

创新性实验要求新 创新性实验是课程的升华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针对的群体是小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这部分实验内容中,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学校提供相应的实验环境和其他保障措施,教师则对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进行把关指导,确保项目具有创新性。在这个实验中,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自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各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和避免出错的方法,并在实验结束后,自行检验实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融合知识、锻炼素质、提升能力的效果,培养软件人才。

4 建立多样化实验教学方式,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实验教学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并优化实验教学载体,为学生实验提供更多的便利。

首先是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建立自有的校园网,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教学资料储备,如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开放时间表、指导教师安排等实验教学的所有技术支持文献信息,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学生自测系统。在自测系统中,学生可以回答教师指定的问题,并完成打分,并可对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进行分析,纠正错误答案,进一步消化知识。同时,有的学校还设计了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自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应用程序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力地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

其次是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单位的作用。学校可以和与计算机软件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在企业相应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设计,以干代学,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也进一步了解软件产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适应软件产业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其实验教学要适时推进,这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主体地位的重申,社会单位作用的发挥,都深刻影响着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效果。在目前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基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社会单位在该课程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抓好实验环节的教学工作。只有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得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才能培养出适合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3

关键词 开源软件;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34-02

1 引言

开源软件是指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并且此类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分发也不受软件许可证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取并使用该软件。它是自由软件和共享软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开源软件本身的优势和互联网的普及,其受欢迎程度在近20年中快速增长[1]。以Linux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已经在欧美各国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架构[2]。专注于在学校中应用的开源软件网站,截止目前共收录教育类软件270种之多[3],横跨多个操作系统,涵盖了学校教学过程所能用到的各种类别,如多媒体软件Mplayer、办公软件Open Office、互联网软件Mozilla Firefox等,为学校情境下使用开源软件进行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教学中,开源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仍未能见其身影,很多学生仍不知其为何物。以笔者多年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经验来看,将开源软件引入我国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主要使用情况和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开设普遍、影响学生众多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笔者对多个版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分析,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软件中,商业软件几乎占去9成以上份额。在这些版本的教材中,操作系统只介绍Microsoft Windows,办公软件只介绍Microsoft Office,图像处理软件只介绍Adobe Photoshop,浏览器仅以IE为主,等等。之所以以这些软件为主要教学内容,毫无疑问是因为以上所提到的商业软件在相应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是最高的。但是仅以市场份额为指标来确定教学软件就是正确的么?笔者认为采购与使用商业软件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增加了高校的经济压力 国外商业软件采购费用高昂,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以Adobe Photoshop Extended CS6为例,其学生与教师版市场价约400元一套,大量采购这样的软件,花费无疑是惊人的。而如果为节省费用而采用盗版软件,一方面因违反我国版权法案,随时会面临软件公司的侵权诉讼;一方面难以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信息素养,既然学校都在采用盗版软件,那还有什么理由引导学生遵守版权规定呢?商业软件还存在很多“阴暗的死角”[4],隐藏着很多的Bug。技术的不透明,让商业软件拥有放置后门的可能性,威胁着高校的信息安全。而使用开源软件既降低了购置软件的费用,又因为其代码的完全开放,安全性大大增强,值得信赖。

阻碍了学生对软件原理的深度了解 目前以微软软件为主、其他商业软件为辅的软件使用方法的教学模式是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所谓使用方法的教学,即是教给学生使用相应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方法。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软件说明书更合适。学生即便学会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也仅仅知道软件如何使用而已,对软件的运行原理仍不了解。这样的计算机教育能说是合格的计算机教育吗?当然,这也是由于商业软件的特性决定的。商业软件不公开源代码,更像是一个黑匣子,里面的内容既不能修改,也不能查看。

而开源软件与之相比,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软件原理的学习要求[5],所有的源代码都可以在开源社区中获得,并自由地查看、修改。

3 课程改革的建议

笔者认为开源软件进入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光是将现在所普及的商业软件简单地替换为开源软件,而且要根据开源软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吸取国外推广开源软件的经验,针对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大胆探索。

对教师进行开源软件的先行培训 在将开源软件运用在教学中的时候,教师有可能因需要重新学习开源软件而给他们增加负担而抵制新技术。如果教师不能配合,那么开源软件的教学是难以成功的。所以在实行从原有的商业软件教学迁移到开源软件的过程中应当提前与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沟通,打消其顾虑;并给予教师充足的使用培训,以熟悉开源软件的特点,教师才能更好地接受开源软件。

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得到将计算机作为现代办公学习工具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开源软件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工作而不是用某个具体的软件工作。据此,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不同兴趣方向开展教学。根据开源软件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与学习生活工作等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其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对开源软件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深入了解计算机软件原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偏向于仅仅教授学生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不接触到软件运行原理的讲解,以致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虽然得到提升,却不能很好地了解软件背后的运行机制。而开源软件的源代码开放,任何机构和个人均有权修改、查看,可根据当地要求进行本地化(中文化,增删功能等),以满足当地的特殊需求,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将这个特点运用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展现某些程序源代码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软件,了解软件的原理,乃至完成或参与相应的开源项目,充分认识软件实现的内部机制,而不是仅仅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有了实践与动手的机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今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问题。

积极借鉴国外推行开源软件的成功经验 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开源软件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教育中的开源软件应用比较成熟,值得借鉴。譬如美国大学机构不仅在采购软件的时候优先采购开源软件,而且多数学校本身也参与或自主开发开源软件,并提倡开放教育。积极向推行开源软件有良好效果的国家学习,其成功经验能对开源软件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在部分学校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短缺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中过分倚重商业软件会带来严重问题。而开源软件的精神是平等、自由、开放。相比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软件,更加适合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推行。开源软件进入教育领域既是可行的,也是未来的趋势。推广应用开源软件,可以打破微软等商业公司的软件垄断,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发展民族软件产业、降低信息化费用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大力推广开源软件对信息技术教育在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将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Attwell G.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munity?[R].United Kingdom: Genova,2005:353-358.

[2]Lin Y, Zini E. Free/libre open source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in schools: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3):1092-1102.

[3] Education Software[EB/OL].https:///education-software.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4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0 引言

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在高等专业院校,加强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锻造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职业教育为主体,学生的就业为前提,讲究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显着尤为重要。

“基于实践教育,实行职业教育,立足滨海,服务社会”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提出的教学指导方针。“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和网络应用的基础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和周边设备配套连接与实用。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连接和工作原理,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做准备。

1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基础”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遵循“立足实践,职业教育”这一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包含了众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程实际上是“微型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整合而来。就是要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接口技术,将各种外部部件与计算机进行连接,进而构成计算机的一套系统。这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内容十分分散,要求知识面很广,可是我们学生大多只学习了基础的C语言。为了克服诸多困难,建立教学体系。我们从教材,授课方式、实践实训等方面构建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顺应计算机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比如将教学实验用计算机主要定位在Intel Pentium 4以上和AMD Athlon以上,网络设备计算机也配备的Intel 酷睿双核CPU的微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相对也提高的实验的效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科技的前沿和实用性,但是,教学内容更新,并不是放弃基础内容,而是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现在已是多核时代了,但绝不忽略曾经8086、8088给我们科技带来的突破。

1.2 组织内容符合计算机学习规律。针对高职教育,一些未深入学习过计算机的同学,主要关心的是计算机处理芯片型号、硬盘容量、显示器大小等,因而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计算机系统及其各大组成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强调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并适当淡化微机内部和芯片内部原理,而强化基于总线连接的外部接口与应用。例如我们在讲解存储器,按照读取速度和价格排列为CPU Register、L1 cache、L2 cache、RAM、Physical RAM、Hard Drives etc. 通过各部件相似组成、性质进行讲解。

1.3 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可是我们面对的现象往往是学生基础差,课本内容枯燥无味,而又缺少实物,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因为难,所以不喜欢,使学生产生厌烦心里,经过我们反复探索,改革出以下教学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当今主流硬件设备,不能直接展示实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了解设备的外观、性能属性,评测结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和课程学时少,为了使在最少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学的更多,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笔者多次参加诸如GE产品,HP高校产品论坛等活动,不但拓宽了眼界,还学习这些高科技公司工程师的讲授内容和风格。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和介绍多个新产品,阐述其性能。工程师亲和、博学的演讲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推动。再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流程。③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一个外部信息的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教师也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读书机,他需要把知识加工、整理,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交流,师生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的,比如在计算机故障处理,可以通过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来引出问题,望(看)微机出现的状况,如黑屏、蓝屏、反复重启等;闻微机主机箱内可能因为温度过高引起短路烧焦;询问计算机使用者使用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操作;切(动手)解决出现的问题。既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为尽量避免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依托学院技能协会,为学生提供设计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适当讲解,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⑤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尽量以双语形式,学生了解和熟悉专业词汇不能少于300个。

2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专业的实践实训实验室是我们教学中建设的重点,学院从兄弟院校聘请专业的老师,帮助建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现在实训室有可供拆装设计计算机24台(加电可启动到BIOS),有可进行CPU超频实验、系统安装,网络配置计算机。实训室还备有DL-Link 5124交换机,RJ45压线钳,Fluke DSP4000测线仪Fluke万用表等实验仪器。大大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

实践教学的第一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能够DIY一套适用的计算机。结合CPU教学内容,当今Intel系列CPU分为E、T、L、U等几大类,桌面处理器和移动处理器的差别,作为桌面处理器,不同主频CPU在文字处理,流媒体播放,多媒体制作方面的差别;相同主频下,L2 cache不同时,上传下载时候的网络速度又有何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是实际实验情况,自己去选择CPU类型、主频等。之后是主板、显卡、内存等,最后写好配置清单,去电脑城购买这些配件,进行组装。

计算机组装完成后,就对其进行硬盘分区,格式化,系统安装,应用软件安装,到后期的故障处理等。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进行了硬件组装维护实验、之后进行接口实验以及计算机应用实验。通过完成几个教学要求的实验,开始进行稍有难度的实验,并最终完成综合的应用性实验。例如可以通过可编程I/O接口实验,扩展到嵌入式系统的网络接口,添加寄存器定义,以太网接口驱动等。

3 总结

几年来,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特点,建设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到教学实践主体,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会思考至关重要。为此,学院和信息工程系诸位老师都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大实验室建设。由于科技进步,网络的普及,近几年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很大提升,都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计算机基础。这些学生以不满足于有限课程的讲授。硬件基础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和改进。计算机硬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旧需要同仁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2]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2).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5

论文关键词: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件;设计;开发

1、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各专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涉及面广,影响大。该课程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其他课程学习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制作优秀的网络课件很有必要,在课堂上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向学生传达知识,课下为学生自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革,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愈来愈快,社会对高职生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多样化,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们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由于地区间教育差别的存在,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较大差别。有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并渴望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而有的学生以前没学过,他们需要从头学起。然而,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2)学生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遇到问题无法立刻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致使学习效率低下。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安排答疑时间,但是由于受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仍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对学生来说,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时间长了,或是渐渐淡忘,或是造成学习过程脱节,无法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限制。

(3)现代的知识更新非常快,特别是计算机方面,而教材出版的周期很长。在此期间,知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到的知识很多是落后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所以,有必要开发出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它直接面向学生及任课教师,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课外辅助学习系统,又是一个可供教师使用的课堂多媒体演示系统,同时还可以利用其网络教学的优势为继续教育服务。

3、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3.1研究内容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案例设计;

(2)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情感态度要求;

(3)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4)网络课件的界面设计、整体规划、技术路线;

(5)网络课件的测试及试用;

(6)网络课件的应用与推广。

3.2目标

开发建设基于Web技术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使学生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尽快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

(1)网络课件中含有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课堂“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3)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后期各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帮助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包括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章节地同步测试和模拟训练;

(5)帮助学生预习功课、理论结合实践、归纳与总结等,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知道“学习什么、如何去学”。

3.3要解决的问题

(1)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

(2)研究现行教学模式和探索适应高职的教学模式;

(3)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

(4)结合教学实际和flash制作工具,设计出适合教学的表现方式;

(5)研究网络课件开发的技术路线、制作流程;

(6)做深入细致全面的系统测试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和研究。

3.4主要特色

(1)基于资源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需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反映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享用网络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效率高。网络课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涵盖本门课程全部基本知识点,教学内容新,内容组织结构清楚合理。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课程指南”,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参考学时及教学大纲,以把握学习进度。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3)导航能力强

在课件的页面设计上采用了树型菜单,每个章节的主页面可以实现课程各个章节之间的跳转,树型菜单对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安排,点击相关的小节标题,内容显示区就显示出相应小节的课程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课程机构中浏览课程内容,随时知道自己学习到哪里,也随时找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主动权。

(4)利用FLASH实现模拟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网络课件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Flash制作操作步骤的动画,让学生仿佛感觉到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操作技能。

(5)测试功能

分别以单元测试、篇测试和综合测试三种方式建设了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练习与试题库,实现测试功能。学习者在学完相关内容后,通过测试了解自己把握的情况,检验学习效果。

4、成效

通过研究,设计与开发出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美观大方,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件,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5、结语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已成为现代高职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种优秀的网络课件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江腾蛟.多媒体教学与课堂互动[J].中国科技信息.2008,(01):226-227.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6

摘 要:在分析现有教育信息技术和研究军队院校学员特点的基础上,以教育信息技术在军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契合点,提出引入多种教育信息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构建以“SPOC+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混合式理论课教学模式和以网络自主实验环境为主的自主实验模式,进行试点教学并获得良好改革效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网络自主实验

1 概 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形成了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1]。军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2008年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并具体化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2012年,中央军委颁布的《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网络环境作为军事人才培养重要平台和主要辅助手段[2]。

教育信息技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核心,按时间分为以下3个具体阶段:①多媒体应用阶段,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无味的文字信息通过多媒体方式表现出来,产生以PPT课件为代表的一批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听课者的兴趣和注意力;②课程资源建设阶段,将各类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授课视频等布置到课程资源网站并建立课程题库,各类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属此阶段,对学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仅是教学资源辅助,并未将资源建设与传统课堂教学充分融合,效果并不理想;③在线教学发展阶段,从2012年开始,国内外陆续设立MOOC学习平台,国外的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的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亦大力推广 “梦课”的MOOC教学平台,同时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学生线上学习,课堂实施翻转。

目前,以MOOC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学习平台、资源类,包括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和以FTP、网盘、资源网站为典型应用的网络资源汇集平台;②课程实践类,包括浙江大学PTA练习系统、“实验楼”IT技术试验平台等;③在线交流类,包括微信、QQ等为代表的公众交流平台;④在线考核评价类,包括在线考试系统、Iclicker答题器课堂问答系统等;⑤数据分析类,包括MOOC教师端学习情况分析等。

2 教育信息技术在军队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以MOOC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掀起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风暴。军队院校课程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课程教学要积极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作用,在分析军队学员特别是新学员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信息技术在军队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是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深入学习贯彻大抓实战化训练决策指示精神,聚焦能打胜仗核心要求,更加扎实推进实战化教学训练,是当前新形势下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改革重点。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作战,因此实战化的时代特征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最大的实战化,脱离信息化的实战化毫无现实意义[3]。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是在教学训练中扭住信息化和提升实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员信息化条件下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提升教学训练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2)教育信息技术与军校教学特点具有互补性。

以MOOC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由于其开放性和广泛性,在实际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一些弊病,主要w现在教学管理难度大和弃学作弊情况多。军队院校具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严格管理,也就是说军校教学特点能够弥补MOOC等实施中的缺点,从而更好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1+1>2的互补增强效果。

3 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 在理论课中引入“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中采用线上SPOC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新的教学开展形式,革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3.1.1 翻转课堂实施前提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不同,一般以学员为中心,采用先学后教、研讨、交流等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实施应当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先学先知”:“先学”是指学员应当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理论背景,有能力参加课堂互动;“先知”是要求教员充分了解学员的知识了解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拟定话题开展交流。

(1)采用SPOC教学平台提供学员自学先学环境。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平台被认为是在校学生在本地使用的MOOC版本[4] ,较MOOC更具有个性和针对性,适用于课堂教学。我们采用SPOC的视频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将网络知名计算机MOOC视频和海军工程大学教师自录的视频相结合,使学习视频贴合教学内容。

(2)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教员了解学习情况渠道。

从SPOC自学开始到课程考核结束,教员可提供多种技术手段实时跟踪了解学员学习情况,为制订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相关教育信息技术及其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课前SPOC自测。学员在SPOC课程视频自学过程中,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通过完成教师在SPOC平台中设置的测试题目,自测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结果记入平时成绩;教师通过后台统计分析,了解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②课下交流了解。在学员自学SPOC后,教员可通过流行的微信群、QQ群等形式深入了解学员在知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③课堂实时评价。教员可通过引入课堂无线表决器,为每名学员配备一个操作终端,建立课堂实时评价机制;根据班级全部学员对提问进行回答(单选、多选、判断、排序)的实时统计分析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内容组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④开放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员设置开放性研讨题目,学员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过程也一并记入学员平时成绩。

3.1.2 混合教学开展形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各高校均有不同形式的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课程组采用“3+1”课程教学形式,即2~3次SPOC自学后穿插1次课堂教学研讨[5]。海军工程大学开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形式,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学生的管理严格,自主上机时间偏少,且新学员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在实验课中借助“好大学在线平台”,安排1学时,让学生通过SPOC自学下次理论课程内容;理论课堂上,针对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计算思维点进行讨论;将原课程“20学时理论+20学时实验”的学习分布调整为“20学时理论+10学时自学+10学时实验”,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1.3 混合教学课堂内容

学员完成SPOC自学后,应当掌握了当次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在理论课堂实施翻转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厘清本节知识点在整个计算机系统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从整体系统视角审视本节知识;二是将SPOC自学的碎片化知识[6]按照本节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有效串联,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整体。

(2)注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员根据对本节知识体系结构的理解和对学员反馈情况的分析,提炼本节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做好重点知识深入讲、难点知识仔细讲和疑点问题反复讲。

(3)注意多种形式的知识引导、传授和拓展。教员可以使用小案例和小游戏引导、传授知识,同时将本节知识向生活实例特别是军事应用进行拓展,以提升学员兴趣,争取学以致用。

(4)注意计算思维的传授。计算思维是通过计算知识的归纳总结提炼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教员在授课中要基于知识点讲解并拓展到思维点,同时将思维点联系实际生活应用,把计算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员初步的计算思维。

(5)注意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员要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讲解,拓宽知识广度,分析知识点的深层理论原理和机制,探究知识深度。

3.2 在实验课中构建网络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主要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内容以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操作为主。学员计算机实操水平提升,但部分偏远地区新学员对计算机非常陌生,导致实验课中学员基础差别较大,同时实际实验授课中还有实验辅导教员配备不足、学员实验训练量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宿舍电脑配备完成、自主学习时间增加等教学管理制度革新的有力条件,主要将现有Office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实验项目转移到网络上,由学员自主完成相关实验,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增强学员动手能力;建设配套课程学习实验网站、信息化实验教材、辅导微视频和自主实验平台 “四位一体”的网络自主实验环境,实现课程实验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中的配套课程学习实验网站主要实验进度安排,列出当次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步骤等基本要素;信息化实验教材主要依托现有实验教材基础,在各具体实验章节中增加对应的网站域名或解答微视频的二维码;辅导微视频主要是由授课教员前期录制的各实验具体操作微视频,为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员提供解答;自主实验平台是借助专门实验网站,提供实验操作平台、自动判决等技术,让学员实现自学自练。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构建和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依托网络资源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随时自主开展实验教学,增加训练时间,提升学员自学能力。

4 试点教学改革情况

2015―2016年度上学期,我们在2015级某新生班次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改革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课堂教学效果好。课堂交流互动多,学员参与性强,活跃度高,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杜绝打瞌睡现象;教员在课堂上主要对重点、难点和思维点进行讲解,基本概念知识则由学员在SPOC中自学,学员“有备而来”。

(2)课程考核成绩优。试点班次期末考试平均分高达82.8分,比同年级其他班次平均分72分高出10多分。对具体试卷分析发现试点学员的难点题和综合题得分率高,基础题失分率极低,体现出扎实的基础和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掌握。

(3)学员评价反馈佳。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改革试点班次的38份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学员对教学改革是满意的,并且都期望能够继续参加其他类教学改革,但对于实验课中的基本操作应用学习,一部分学员感觉时间不够,需要调整好时间比例。

5 结 语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于军队院校教学训练中,是军队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是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对推动教学训练信息化水平和提高学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厘清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与军校教学的互补性,提出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创建依托网络自主实验环境的网络自主实验模式,并对2015级某班次进行试点改革,最终课堂教学效果好,课程考核成绩优,学员评价反馈佳,适应军队院校实际,贴近目前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实际,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实用意义。

基金项目:2016年海军教学成果立项培育目“信息技术条件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015年海军工程大学重点教育科研课题“MOOC等在线教育方法在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2016年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软件类课程网络自主实验环境的研究与建设”。

第一作者简介:潘逊,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任莉莉.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比较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J]. 教育信息化, 2006(9): 13-14.

[2] 张燕, 林生, 林娟娟. 从“梦课”和“学堂在线”的对比研究浅谈军队MOOC发展问题[J]. 继续教育, 2015(7): 33-35.

[3] 袁秀丽, 周谷, 翟志国, 等.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J]. 信息化研究, 2014(1): 7-9.

[4] Wikipedia.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EB/OL]. [2016-11-10]. http:///wiki/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7

2(X)4年6月5日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委员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了两年一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东南大学、省有关高校、出版社和电脑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的省高校有120多所,代表150多人。会议的主题是传达并研讨两个重要文件,第一个是:教育部制订的新世纪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第二个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z1(该文件的正式出版物见参考资料[3])。 现把这两个文件的要点作一介绍,并结合两个文件的精神对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建议。 一、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上世纪末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曾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人21世纪,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 1.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3.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开始步人正轨,教育部已制订出规划和大纲,在21世纪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有显著提高。 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了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5.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许多高校有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机构,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遍加大了对计算机设备的投人,学生的上机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园网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新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是: 1.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思想和收稿日期:2《刃4只拓ee24方法、构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教育。 定位: (l)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 (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后三条是针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或部分学生的。 2.计算机教学的构成和分工: (1)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技术日益深人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大量涉及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梦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小学,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 上述三部分的计算机教学有区别、又有衔接,注意学习期间不要断线。 3.依托和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计算机系或专业,但在一些学校中,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使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带来了一些弊病。 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计算机系的教师参与,使计算机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多种因家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减,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希望能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考虑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1)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其选修。 (2)开设计算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学一个主修专业,再学一个辅修专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 (3)设立一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供选修。 (4)计算中心(或类似机构)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技能性的培创l{课程,将计算机教育引人第二课堂。 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融人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构筑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课菜单。 5.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上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单纯的“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当前的发展方向。 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 (1)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将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融人其中,做到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功能简洁实用,不宜过多。 (2)师生界面要能够定制,以满足课程或教师的不同需求。 (3)课程主页可包括以下栏目:公告栏、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教学资源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 (4)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为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计算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环境、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扬长避短,合理搭配,为我所用。检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 6.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一般应不低于1:1。 实验课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如硬件实验、案例开发等),在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 上机实验的类型: (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涉及相关知识点,理解、验证、巩固型。(2)设计与开发型实验:项目、课题型;重在案例教学,是教改重点。(3)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研究题目,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建议各校在保证一类实验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7.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国产软件:软件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软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国产软件比较欠缺,甚至是个空白,所以如何在计算机课程中引人国产软件,应纳入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8.教材建设要体现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建议:(l)基础核心课程教材,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2)教材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3)要编写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4)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 9.高素质的师资仍然是关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的关键。 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中80%人员要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各类人员应限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 保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每2年中有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时间。 对于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人竞争机制。 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要稳定一支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一类是设备维护队伍,一类是实验辅导队伍,要加强对实验队伍的考核量化,提出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感到有奔头,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ro.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为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应建立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主管部门应检查落实。 评价标准的参考内容: (1)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组织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明确的单位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是否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3)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4)是否制定了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规划,措施是否落实。(5)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是否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6)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7)计算机基础课是否充分并恰当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学平台。(8)计算机实验室硬件配置及环境能否满足计算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的要求。(9)学校是否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组织与课程设置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p#分页标题#e#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3)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和交流,利用Intem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结构分为四个领域:(l)计算机系统与平台;(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4)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涉及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l)概念性基础;(2)技术与方法;(3)应用技能。 3.课程设置 (1)《大学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或c++语言程序设计》、《c++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vB、vC++或Delphi语言程序设计》(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4)《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多媒体技术与应用》(6)《网络技术与应用》对于不同的专业,建议各校采用“1+x’’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例如:电子控制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卜选修《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科学计算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保证)}+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辅助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基本应用类专业:(中文、外语、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大学计算机基础》+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关于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请参阅陈[s]。建议各校开设的选修课有:Web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等。 4.《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信息化社会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 三、对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文件要点的思考与理解,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 1.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是教育部对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也具有明确和具体指导意义。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含义应理解为: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程,相当于包含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理解为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类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的课程;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原先大学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已下移至中小学;因此大学期间,学生要学的计算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和“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3.明确“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区别;“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包含范围非常广,包括理工、文史、医农、艺术等类学生;目前文科类学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已经制定,并已出版。对于我院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属于“非计算机专业”,今后这些专业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建议一定要参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 4.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进行了六年,对照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l)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来说,是由信息系承担的,当然有的系的教师也在本系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我院确实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在负责规划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所以建议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全院各系共同讨论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目标、具体规划、体制、教学计划制定和其它有关问题,并进一步落实。 (2)在信息系有一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但这支队伍不能说是很稳定的,要稳定这支队伍,建议领导要采取措施,包括引进、管理、待遇、进修提高等;同样,实验师资队伍,包括设备维护队伍和实验辅导队伍,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3)建议教务处组织各系制定教学计划的老师认真学习两个文件的精神,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一定要体现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人学后第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这门课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如何教?如何与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相衔接?目前我们教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是,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但程度上参差不一,程度高的学生能否通过人学后的考试,成绩在优良以上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取得学分。根据白皮书的建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这一建议在我院如何实施? 二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推荐的“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实验指导两本书,教师们一致认为对高职高专类学生太深,理论性内容太多;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我院的学生。但如果不选这套教材,我院是否还继续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B和其他语种?如果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我院的通过率将会更低,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与省里同步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是,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Z仪旧版)”已趋落后,如何选择适合我院学生情况的教材?根据教育部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公共基础教学的内容由十大模块组成,对不同的专业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3],这样一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将更加细化、更加因专业而施教,教材的选用也更复杂,这件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感到必须认真组织有关系部讨论,具体落实。四是,教这门课程的教师流动性太大,往往新来的教师教了一个学期,就去教别的课程,真正长期教这门课的教师太少,建议固定一些教师长期教这门课,并开发出或引进一个实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辅导下,供学生选修和自学,最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分。 (5)根据我院生源的特点,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外,其它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尽量选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类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争取开出多种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6)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要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考虑采用无锡永中Offices或金山WPSOffice,等。 (7)建议研究和着手建立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对于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可以从一两个课程着手,有现成的优秀的就引进,没有的就自己开发,把这一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地发展起来,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8)根据招生情况,每学年应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并引进优秀的软件和国产的软件,不仅更新硬件环境,也要更新软件环境。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8

医学职业类院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学都是以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体,教授Word、Excel、PP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其授课过程既枯燥无味,又抽象难懂,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内外对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研究已较为深入,新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融合计算机教学与基础医学教学的课程改革的尝试尚属首次。

一、实验材料

学院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相关软件,如Word、PPT等;基础医学课程中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等课程中所用电子文档、图片等);计算机实验室;研究对象为本院护理专业2013级3-10班学生和计算机、解剖、生理、病理学任课老师。

二、研究内容

(一)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改革

在教务科的帮助下编写新的计算机课程。

1.将基础医学知识融入计算机授课过程中,使计算机教学成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课程中配备一定的基础医学教师,在计算机和基础医学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使用Word、Excel、PPT等软件对基础医学信息进行处理,以此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掌握,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

2.整合课程资源,整理出融合计算机教学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校本教材

    通过计算机与基础医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将基础医学,包括解剖、病理等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图片、动画或电子文档的形式融入计算机课程中,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计算机教材。

3.改革考核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在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利用现有医学资料,通过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制作一定的医学文件和软件,以此作为最终的计算机考核成绩。

(二)新课程的实施

将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引入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2013级3-10班学生随机分成两组。3-6班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计算机教学方法。7-10班为实验组,使用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授课。即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课程中配备一定的基础医学教师,在计算机和基础医学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使用Word、Excel、PPT等软件对基础医学信息进行处理,以此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评价方法

学期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期末成绩,二是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两部分)。

    三、分析讨论

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改革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现将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优势分析如下: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前就能明确学习目的,能做到学有所用,在学习过程中又无形中巩固了基础医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新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所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个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和自学的能力。

(三)学生成绩提高

应用新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授课,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容易识记,而且在学生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缩短授课课时,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两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9

一、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培养的人才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恶果。高职院校的前身是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大部分中专学校的升级,经过体制的改革形成了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但是,这些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硬件水平却迟迟无法提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如计算机机房的硬件配置、实训课程的软件安装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设备老化,软件更新不够及时的宿疾,同时教学课程计划没有针对时代变化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实现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体现出学生计算机业务方面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

诚然,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但在观念上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认识肤浅,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也成了形式主义。鉴于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这几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希望通过自己的以下见解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分析如下:

(一)我国地域教学条件差异较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机房应力求有较完备的设施,其实验室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HUB集线器、网卡等设备。这部分设备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进行安装调试,其主要目的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软硬件使用要求的标准。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都是围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实验室应该根据国家等级考试中心提供的机房硬件配置进行组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等级考试上机的模拟环境,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上机测试的学习成绩。但是,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上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对计算机机房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致使计算机机房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版本都得不到更新,抑或机房内计算机的数量不足。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导致学生在实践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时,不能很好的进行实践操作,严重影响了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水平。

(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定位应该随着社会用人标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进行改革,并与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接轨。重点是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感性上的认识和软件功能的使用;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老师没有意识到以上情况,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时展的潮流,没有进行高职教育提出的工学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同时,教师也没有了解学生以前计算机技术掌握的基本情况,死板机械的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造成一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时,因没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而需要企业进行再次培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进度,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辞退学生。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几点意见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进行相应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社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合理进行。以下为笔者的理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教会学生首先从感性上认识计算机软件使用,然后通过后面的课程逐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教学目的要把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后,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学,使学生在认知程度上能够达到同一层面。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实践教学,实践内容要考虑到把企业应用计算机的实际工作内容添加到课程当中。基于上述想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office系列软件菜单命令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套以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为主,实践操作由浅入深,实用性、技巧性比较强,能让学生感觉到实际工作时应用的内容。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以双师型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方面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突出了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10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各个本科教学中,各个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之一。无论是软件的使用,还是对计算科学的了解,都需要为近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年来,已经有很多人探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个学科的重要性[1-4]。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流行,以及计算机教学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将就作者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探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

笔者于2000年开始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工作。这一部分将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资金投入三个方面讨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

2.1 课程体系

2000年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建设的开始,计算机教学也从公共课教学部门中独立称为一个教研室。因为计算机刚刚被应用在各个部门,计算机教学任务相对简单。这期间,计算机仅有的一门课程就是《计算机》。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作为全校性的基础课,计算机开始被学生、其他学科教师接受,并积极的被学习。期间,有很多老师做了各种计算机教学的尝试。比如首先在学校中使用ppt讲授全部课程。这不仅仅提高了课堂传授知识的效率,而且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期间在学校举办了ppt讲稿大赛等活动,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的应用。但是,因为对计算机应用要求相对简单,除了教学内容外,我们仅仅进行了简单的对其他老师培训、对学生指导等简单的教学尝试。

2003年,随着新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课程建设有了极大的变化。《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有了一定的下降。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这些将在下一部分中详细介绍。期间,我们第一次尝试了网络化教学平台。因为当时还没有条件建立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我们仅仅制作了静态的网站。在机房中使用FTP服务。为学生提供课件下载、作业上交等服务。此时,对网络知识教学的要求被提出。为此,我们尝试了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部分网络知识的尝试。

2006年间,为了适应学生,我们开始的第一次分层教学的尝试。其内容是将学生按照入学测试的成绩划分为两个班级。教师也分为两个教研组,分别对两个班进行较为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和较为高级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此期间,我们首次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也首次被提出。在此期间,我们提出了基础课-应用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其中第一层次的基础课是保证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在计算机课程上学习到如何使用计算机,也是原《计算机》课程的延伸。该课程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该课程应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不断改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的提高,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的精炼。不仅缩短了课时,而且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计算机》已经发展成为了全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第二层次的课程应用课程是面向不同的专业的课程。在上一阶段,我们已经开设了多门程序设计的选修课。在此阶段,我们随着学校某些专业对计算机的新要求,将《Visual Basic》选修课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水平更高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经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可以根据要求自行编写简单的计算机软件。最后一个层次的选修课,则是为了适应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进一步需求,并且和学生的兴趣结合。为此我们开设了《三维动画基础》、《图像处理》、《动态网页设计》等选修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准备了《C语言》、《会议文献撰写》等选修课,为其他专业提供更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并可以随时开始教学。

自从2008年来,我们根据学校新的PBL教学、BB平台等建设工作,开展了新一轮的教学科研工作。并组织编写了专业的计算机教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校的计算机教学已经发展成了门类较为齐全,适应性较高的课程体系,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做好的准备。

2.2 教学内容

计算机科技发展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计算机教学也要快速发展并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初计算的配置仅仅是700M处理器,内存64M。仅仅能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主要使用办公软件Office97。无论教学、应用还研究工作对其他软件几乎没有要求。这一阶段,计算机教学独立起步,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我们利用该阶段自学了网络、数学统计、图像处理等多种应用。加上已经掌握的程序设计知识,已经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准备。

随机计算机的升级,我们开始使用 Windows XP系统和Office2003。这一阶段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已经涉及到了程序设计、统计软件spss、sas的使用。课程教学内容的另外一个进步就是某些专业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同一时期,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专业软件的使用和学习较为积极。在选修课的开设上,我们广>!

3 讨论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是一个结合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等多方面内容的知识传授过程。这一过程还要主动适应学生的变化。目前,大多数地区高中阶段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加之普教中教学目的和手段的限制,学生对于意外情况往往无法应付。甚至有学生对于开机的时候显示的提示信息都无法读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客观条件也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因为设备的更新受到时间、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尽管学校的机房从最初的仅能同事容纳两个教学班上机,发展到现在的同时允许六个班上机。但是因为规模大,不可能快速的更新设备。这也是今天尽管Windows7和8这样的先进的操作系统和更新的软件系统已经应用,而我们的环境无法运行这些软件。

目前在教学领域占统治地位仍旧是微软公司系列的软件。而另外一套体系基于Linux等自由软件。自由软件因为学习难度高,成熟的应用软件少,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而从长期看,我国自行发展的软件体系,必然是基于自由软件。因为这一体系有着成本低,硬件要求低等优点。因此教学工作也应该加强这方面准备。目前,我们开始着手建立基于免费软件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