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04 05:12:35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制度建设 会计行业组织

一、会计从业资格制度管理基础理论

(一)职业的种类和专业的分工

对经济制度权利特征进行分析所依赖的重要基础理论就是分工理论。社会发展使人与人的在生产活动的种类上产生专业性和相对的减缩,从而导致必然结果―“专业分工”。当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开始有区别和差异时,专业和分工就开始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上所表现的特征区别就是经济活动的专业化的一种发展,这就意味着每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注定了要在某种职业上奋斗终生,就好比一个医生他正当的职业是治病救人,也许他家世代都是从事律师方面的工作,但他并不能因此而成为律师,因为律师需要考取资格,取得合法的执业手续。而这就是促使社会进行分工以及确保这一分工专业化的制度形成。当社会经济对人们进行活动的种类进行一系列制度层面的规范时一定会触及物的权利。这也正说明了任何职业想要合法工作的权利是需要社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限定的,也说明了任何职业想要合法工作的权利是被取得此项工作的职业资格人员所独有。

社会发展的空间是无可限量的,但是人们所拥有的能力毕竟有限,能具备的技能和掌握的知识也有限。这时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就成为二者之间的纽带。那么通过什么才能使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和发展呢?答案就是:职业资格认定的方式。这样不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据实际需要而形成与之相关联的职业特色,最终达到职业种类分配的形成。

(二)职业成本的控制和人力资产的收效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也日趋细分和专业化,而将分工细分和专业化的职业资格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专业人力资产的巨大作用,这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取得了政府的确认以后,利用这种制度,保证了证书的取得者获得了专业的资产和职业的收益,然而这种取得的前提条件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资格的政府准入制度,并且要坚决服从取得这一资格的相关后续管理,从而使执业者与颁发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得以形成。执业者为了获得职业所带来的收益,并能补偿为取得这一职业而付出的成本,就必须要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职业资格的合法取得,也要按照政府的管理要求,进行学习和后续教育。

二、会计从业资格制度管理要求机制的创新

(一)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参考经验

是什么成为了政府与从业人员的连接纽带呢?答案就是会计职业组织,作要将会计职业组织的作用在协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将会计职业组织的各项职能和自律性加以完善,将此项体制发挥其在会计职业中的有效促进作用。那么我们不单单要从自身寻找差距和问题,还要通过对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研究和参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借鉴和学习。同时通过成立一些专门的事务部门来处理相关工作,这些需要处理的相关工作就是对职业自律的相关规章的系统拟定以及后续执行的要求。关于委员会的各种任职人员,可以参考一些欧美国家的经验,聘请专职负责人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并可以将其他相关会计行业的专家聘请来从事兼职工作。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经验的启迪

如今我国关于会计行业自律管理和相应的惩戒制度等多个方面收获了一定成效。几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较早成为这一行业自律组织的协会,为注册会计师在提高这一行业的自律水平发挥了行之有效的作用:首先是重点进行专业的教育和职业的自律教育,进而提高所有执业人员的专业执行能力和职业自律能力;接下来是将行业的制度建设进行强化,来提高整体服务在行业内部以及专业化程度上的独特性;通过各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将起更加完善,催生出行业发展的微观理论架构以及理论基础;强化监管体系在行业自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大力检查和监督作为对执业质量考评的主要手段;再次利用协会的各项建设来达到提高整体服务的目的。与此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行业诚信健康的发展打下积极的社会基础;最后建立相应的行业决策自律组织,惩戒一些在执业过程中,不遵守执业规则和职业自律的人员。虽然我国建立会计职业组织稍晚,还存在相对薄弱的自律性监管漏洞,因而在惩戒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这就更要求我们的组织行业从社会责任和整体利益出发,进行服务和管理的切实改进,将整体行业建设的更加完善。

(三)实行会计行业自律的关键

创立我国会计职业的自律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发展的当下要务。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创立会计职业的自律组织,目前有这样两种建议:一种建议是建立会计职业自律委员会,隶属于中国会计学会;另一种建议是独立建立“中国会计协会”。这二者互有利弊,第一种建议的中国会计学会毕竟是一个学术团体,不能很好的将自律管理进行实施,但可以减少一定的成本支出,并且将理论和自律行为加以结合等。后者的独立组建可以很好的突出功能,强化专业性,使职责明确,凸显自律的特色,可以很好的与国家政府财政部门相结合,进而相互完善和补充,以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是同样独立组建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协会的法律地位的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人员编制的问题、经费来源等诸多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人员管理交接,由财政有关部门管理的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移交专门的协会进行管理。这些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目前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为之,先按前者进行管理,待到日后条件和时机完善成熟时,再按后者组建独立的协会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全国会计职业自律性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房地产经纪 经纪人员 职业资格 制度

2001年12月18日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和《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人发[2001]128号),标志着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正式确立并起动。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强化了对房地产经纪人员的监管、提高了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对规范房地产经纪活动秩序起到良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进行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解决制度实施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

一、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执行不到位

(1)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执行不到位。《暂行规定》规定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包括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和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前者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由人事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自2002年12月首次组织考试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已正常化。而后者实行全国统一大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并组织考试的制度。自2003年以来,只有为数不多的省份(如浙江、安徽、上海、湖北、四川等)陆续开始举行当地的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相当多的省份至今仍未启动当地的协理级资格考试,其中部分省或市有自行组织的相当于协理级的资格考试,但没有采用由建设部拟定、由人事部审定的全国统一的协理资格考试大纲,且各地所发资格证书的名称也不尽相同,如《房地产经纪人岗位证书》、《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资格证书》、《房地产经纪资格证》等。不少地方长期没有组织房地产经纪人员资格考试,未经过专门培训和考试的人员素质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

(2)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注册制度执行不到位。按《暂行规定》,取得房地产经纪人或协理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受聘时,应当申请办理注册手续;在注册有效期内,变更执业或从业机构者,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再次注册者,须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业务培训的证明。现时情况是:许多取得资格证的人员受聘时未及时办理注册手续,未取得《注册证》而从事经纪业务;变更执业或从业机构者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不规范,参加人数少,尤其是协理级的继续教育工作在多数地方还未开展起来。

(3)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使用制度执行不到位。按《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1996年1月18日建设部令第50号),设立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须有规定数量的房地产经纪人。严禁转让《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但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经纪服务市场十分繁荣,房地产经纪机构迅速扩张,并争相开设分行、连锁店,产生了对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大量需求,从而出现了出租、转借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交易市场。

2.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

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表现在如下方面:

(1)考试次数少。我国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举办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的省份一般也是每年举行一次。由于考试次数少,有志于从事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人士不便于灵活地安排时间参加考前培训和考试,也不能满足房地产经纪服务市场对受过专业培训并持证的、具有较高房地产经纪专业水平人员的大量需求。同时这也是造成现实中不少人员无证上岗的一个原因。

据香港地产监管局网站(省略.hk),2008年香港地产资格(相当于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考试(简称E牌考试)安排4次(2月、4月、8月、12月);营业员资格(相当于协理资格)考试(简称S牌考试)安排6次(2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这两种考试香港在2007年3月、6月、9月及12月都举行了4次。

(2)没有对特殊人员豁免资格考试的规定。香港对资深从业人员、新加坡对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都是豁免其资格考试而由管理机构直接认定其执业资格。我国每年都有一大批房地产类专业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他们若要直接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也首先必须与非房地产类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与高中毕业生一样参加培训、考试以取得资格证。而培训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又是他们在高校中学过并考过的,只是炒一次冷饭,造成他们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浪费,加大了他们的就业成本。同时也显现出我国房地产经纪专业人才培养的低效率。

(3)没有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终止的规定。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暂停或吊销职业资格,作为对职业资格持有者违法违规的处罚。如美国商业职业法典10176项和10177项中列举了各种有关房地产经纪人和销售员(相当于我国的协理级)执照暂停或吊销的规定,主要情形包括:不实的陈述、虚假的承诺、不实的广告、混淆公私款项、多方、以欺诈手段骗取执照、违反道德规范、隐瞒真实利润、渎职、未负起监督责任等。其中“未负起监督责任”是指经纪人对其属下的销售员负有监督的责任,如果因为监督不严而导致客户受到严重损失时,则经纪人负有连带责任,经纪人可能会因此而被暂停甚至吊销执照(作为房地产经纪人员执业资格的证明)。而我国的《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地产经纪人有权指导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进行各种经纪业务”,但没有相应的罚则条款。

二、对健全和完善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议

笔者对上述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加强对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监管法律制度建设

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监管制度,与考试制度、注册制度、证书使用制度等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制度。而监管制度又是其他各项子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美国有专门规范房地产经纪人资格的法律,即各州的执照法,且是规范经纪业最严密的法令。该法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发给经纪人执照所需符合的标准与所需具备的资格,来维护房地产经纪业的一定的专业服务水准,从而使消费者免受不良经纪人之害,同时也保护持照经纪人免受不正当的竞争。又如香港的《地产条例》于1999年1月1日生效,台湾也于1999年2月颁布了《不动产经纪业管理条例》,都对本地区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和房地产经纪服务市场的监管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前,我国涉及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监管方面的立法,有建设部制定颁布的《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地方性的法规、规章虽然部分省、市都有,但各地不统一。这样,一方面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各地的法规、规章又缺乏权威性,全国房地产经纪服务市场的混乱无序状况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必须加快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笔者建议我国制定房地产经纪专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经纪管理法》或《房地产经纪管理条例》(由国务院颁发)。立法中要把对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的监管作为重点和核心内容,改变过去侧重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监管的做法。

2.全面落实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考试、注册制度

协理级层次的人员数量比经纪人层次的多得多,能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但也不能因为职业素质差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必须切实提高这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建议国务院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行房地产经纪人协理级资格考试的最迟开始时间。建议除统一大纲外,材,因为部分省份并不具备教材编写力量,同时便于保持全国各地的水平基本一致。

严格执行注册制度,未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的人员不得以房地产经纪人协理的名义开展经纪业务。再次注册者,必须提交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业务培训的证明。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应向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如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学术讲座、网络在线课程等。要量化继续教育条件,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用学时数或参加学术活动的小时数来衡量。协理级资格注册的有效期,有的地方规定为3年,有的为1年,建议2年为宜,因为协理级人员的职业变动性较大,有效期太长不利于强化管理,太短又会增加注册换证的工作量。

3.增加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次数

为解决持证人数少和加快房地产经纪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改为每年两次(即增加一次),分春季考试和秋季考试,具体考试时间由建设部、人事部在每年初提前预公告。建议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定为每年2~4次,各省份根据当地房地产经纪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灵活调整考试次数,具体考试时间由各省份建设部门、人事部门在每年初提前预公告。

4.增加对高校房地产类专业毕业生豁免资格考试的规定

为培养专家型的房地产经纪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建议规定:对房地产类专业的毕业生,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专科)、《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本科)等毕业生可以不参加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在房地产经纪机构见习满一年后即可向管理部门申领协理级资格证书;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工作满3年(专科)或2年(本科),并能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证明,可直接向管理部门申请,经审核后领取《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

而对各专业的房地产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规定其在房地产经纪机构见习满半年后即可向管理部门申领协理级资格证书;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工作满1年,即可直接向管理部门申请,领取《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

5.明确规定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终止的情形

法律法规要明确规定暂停使用资格证书(即职业资格的暂时终止)或吊销资格证书(即职业资格的永久终止)的具体情形,以便各监管部门依法对违法违规人员实施处罚。建议暂停使用资格证书的暂停时间视情节轻重可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三种情形。

加大对房地产经纪人员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建议有关法律法规增加房地产经纪人对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违法负有连带责任的条款,建立房地产经纪人负责制度。这样房地产经纪人协理就必须接受来自政府的监管和来自所在经纪机构的房地产经纪人的监管,这种分层次的监管方式,既保证了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又减少了政府的管理负担。对参与出租、转借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坚决给予吊销资格证书的处罚,并记录在案。

参考文献: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行业体制;认证机构;现行政策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虽然,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仍未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但上海市已于2003年11月率先出台了《上海市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暂行规定》(下文简称“《规定》”),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将上海和美国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比较,能够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差距,从而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问题。

1 中(沪)、美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比较

中(沪)、美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相同之处,例如,非强制性、非终身性、采用一年一次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档案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等。下面,主要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1.1 认证机构

1.1.1 美国的档案工作者资格认证学会(Academy of Certified Archivists,“ACA”)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的民间学术组织,其资格认证考试标准、形式、试卷批改等各方面工作,都聘请著名的教育专家、档案学家和资深的档案工作者进行,考核标准客观、全面和科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至今为止,“ACA”是北美地区唯一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组织,所提供的证书已经成为全美乃至整个北美地区的职业认证标准,资格考试已推广到包括我国香港在内的境外国家和地区。[1]

1.1.2 上海市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由市人事局和市档案局共同负责,市档案局负责编制考试大纲、确定考试科目、编写教材、研究建立试题库、组织考前培训等有关工作;市人事局负责审定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和试题,组织实施考务工作,确定合格标准,并会同市档案局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市人事局统一印制,市人事局和市档案局共同盖章的“上海市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2]

1.2 认证对象

1.2.1 在美国,申请参加档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获得硕士学位且有在档案管理机关从事研究学习的资历的,还要求有1年的专业工作经历;②获得硕士学位但没有在档案管理机关从事研究学习的资历的,则要求有2年的专业工作经历;③曾经获得资格证书但已过期的档案专业人员。另外,“ACA”还有一个“预备资格会员(Provisional Member)”方案,可以让那些具有短期实践经验的在读研究生参加资格认证考试,先取得预备资格,在工作一定时期后才可取得正式资格证书。[3]

1.2.2 在上海,《规定》适用于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首先必须取得上海市档案局统一颁发的档案管理岗位合格证书。具体来说,职业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申请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要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在《规定》之日前,已受聘担任档案管理员专业技术工作;申请参加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档案专业工作满6年;②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档案专业工作满4年;③取得硕士或第二学士学位,从事档案专业工作满2年;④取得博士学位;⑤《规定》之日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已受聘担任助理馆员职务满4年;⑥受聘担任非档案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档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至于高级资格的取得在《规定》中没有涉及。[4]

1.3 证书管理

1.3.1 在美国,获得资格证书的档案工作者每过五年必须再接受一次资格再认证的考核,可以是重新参加考试或者通过申请的方式,其中,申请方式是对申请者的专业工作经历、教育情况、专业学术研究活动、社会服务、学术写作与编辑出版等五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达到一定分数者方可通过考核。[5]

1.3.2 在上海,档案专业职业资格实行定期登记制度,登记有效期为3年,由档案局负责。其中,首次登记是在获得证书后3个月内,须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并同意登记,有效期满仍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则要在期满前30日内办理再次登记手续,除了须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并同意登记外,还要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科目。而档案局也有权对已登记但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进行注销。此外,获得证书3年内不申请登记的,或连续3年未被准予登记的,或被注销登记后3年内未重新登记的,资格证书自动失效。[6]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无疑是一种高标准,这既是基于美国对档案专业人员素质的高要求,也是有高度发展和普及的高等教育为基础。而上海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明显是脱胎于现行的档案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资格级别的划分来看,各级别资格的能力和条件要求基本保持了职称系列的框架,资格考试的申请条件与职称评审条件也相类似,最大区别是以考试代替了评审;从适用范围来看,只是针对档案从业人员,更像是一种从业人员的考核方式,而资格认证制度最核心的准入控制作用没有体现;从认证机构来看,人事局和档案局的组合使得这一制度的实施更像是一种政府行为,这固然受制于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与档案学会职能弱化有极大关系;从证书管理来看,把登记的考核权限交给申请人所在的单位,但又未给出统一的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公平,无形中降低了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专业性。此外,对认证对象的学历要求偏低。虽然,《规定》中没有明确最低学历要求,但根据“取得上海市档案局统一颁发的档案管理岗位合格证书”和“本规定之日前,已受聘担任档案管理员专业技术工作”这两条,可以推断出最低学历要求是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诚然,这种限定,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档案从业人员人数众多但学历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但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已大大提高。因此,《规定》偏低的学历要求既不利于档案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更不能促进档案教育特别是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

2 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

基于对上海和美国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比较和分析,可以预见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将面临很多问题,下面,就从行业自身、现有体制和现行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2.1 档案行业自身的限制。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影响较大的行业,例如,会计师、律师、医师、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翻译等,不但行业的市场化发育比较成熟,多种经济成分和经济体制的行业实体并存发展,而且人员流动渠道畅通。通过认证,个人的职业资格的市场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可以说,行业本身比较适合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反观档案行业的现状,其实,并不适合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行业体制来看,我国无论是综合性档案馆、专业性档案馆,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室),均服务于或者从属于各自系统的主导业务,基本上不存在市场化的运作,这种封闭的体制使得档案职业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从档案职业的特点来看,档案职业的价值形成具有依附性,档案人员的劳动价值总是依附在档案这种特定的对象上,而利用档案资源产生效益的直接受益者是利用者,档案人员凝结在档案上的劳动价值被无形地消费、转移掉了。[7]由此可见,档案人员的职业资格的市场价值很难得到充分的展现,无疑大大削弱了职业资格认证的实践意义。

同时,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是非强制性的,上海市就没有规定档案人员必须参加资格考试,对用人单位也只是提倡择优录用获得证书的人员,而且,《规定》只明确了初、中、高级资格的标准,但没有设定各种岗位的从业资格要求。而我国档案行业又一直缺乏统一的上岗资格标准,从业门槛相当低。[8]因此,如果获得资格证书不是获得从业资格的必要条件,那么,急于就业的人不会主动为获得资格证书预先花费时间和金钱等成本,对从业人员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他们自觉参加资格考试,甚至掌握用人权的部门也不会做特别要求,如此一来,这种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要推行强制性的资格认证,必然会引起行业的动荡不安,实际操作的难度也非常大。

2.2 现有体制的约束。首先,我国档案机构的条块分割状况由来已久,不同系统的档案机构在行政隶属上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虽然说,国家档案局是国务院直属的统管全国档案事务的职能机构,但在行业管理上,有时却显得有心无力,各系统的档案机构由于人财物各自为政,往往必须听命于本系统的政府主管部门发出的指令。在具有行政性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问题上,各系统的政府主管部门都可以发出行政指令。参考其他行业,行业主管的“龙头”地位或者政令畅通的体制优势,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进程无障碍化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旧体制文化的长久积淀是导致职业资格认证的准入控制机制失效的主要潜在因素。我国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普遍实行一元化治理格局,用人管理权高度集中,主观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例如,为吸引或留住人才需要安置其家属就业,为执行国家政策或者分担国家困难要安置弱势群体就业,以及为各种利益交换而提供工作岗位。而一般处于系统从属或下端地位且不具备独立人事权的档案机构往往成为“重灾区”,特别是在当前档案机构用人额度受控和岗位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先“进门”后“提高”或者“边干边学”的所谓“变通”处理最常见。[9]因此,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设计本来是为了消除体制弊端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下,它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而且,这种状况不可能很快消失。

2.3 认证机构的缺失。一个权威性的认证机构无疑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力保障。国外的职业资格认证往往是由行业协会或学会等社会专业团体承担,国家只是对认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合法性保障,例如,美国的档案工作者资格认证学会(“ACA”)、英国的档案工作者协会(“SOA”)、澳大利亚的档案工作者协会(“ASA”)和文件管理协会(“RAMM”)。那么,我国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是否也可以由中国档案学会承担?事实上,这很难实现,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一个不具备行政约束力的行业学会的认证结果很难得到现有体制内不同系统的人事部门的认可。而且,虽然,中国档案学会与各地的档案学会基本是覆盖全行业,但是,由于条件所限,特别是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等可能惠泽会员的职能的弱化或者缺失,对基层档案人员的影响力有限。[10]显然,以中国档案学会目前的状态,难以承担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构建以至贯彻实施的权威职责。上海市选择由市人事局和市档案局共同负责资格认证工作,颁发的资格证书也是由人事局和档案局共同盖章,优势就在于保证了认证工作能够顺利贯彻实施和资格证书的被认可度。

比照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行业,例如,司法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司法部主持,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由国家教育部主持,医师从业执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卫生部主持,均是由行业主管部门承担行业资格认证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由国家档案局与中国档案学会共同承担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比较适合。国家档案局作为行业主管能够保证政令畅通,中国档案学会是行业学术领头机构,其会员包括档案学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档案工作者,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可以起权威性的指导作用。[11]具体来说,中国档案学会可以负责: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论证工作;确定考试科目、编制考试大纲、编写教材、研究建立试题库、审定试题、批改试卷;组织和指导各地档案学会开展考前培训和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等。国家档案局的工作则主要包括: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贯彻实施;指导和监督各地档案局组织实施考务工作;负责证书管理工作,审查、认定和注销档案人员的认证资格等。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这一工作,中国档案学会以及各地档案学会应该强化社会意识,努力探索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用机制创新推动自身发展,不断拓展职能,从单纯的学术性社会团体逐步向社会中介性组织转变,真正成为实施档案行业管理的主体和广大会员信任的组织。

2.4 现行政策的阻碍。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不到位也可能阻碍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目前进行的职称制度改革。我国的职称制度已有50多年历史,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具体到档案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则包括:评审条件设置不够严密,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对论文、著作等硬条件的偏倚,形成对工作业绩的软性要求的忽视;有时,还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等,特别是职称的资格与待遇“挂钩”始终是包括档案行业在内的各行业都难以突破的“瓶颈”。有鉴于此,国家着手对职称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新的人事管理政策和措施,促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逐步由岗位管理替代职称管理。而且,规定在岗位聘用上,如果是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应符合准入控制的要求,《规定》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种大环境。然而,至今为止,事业单位的岗位聘用和管理仍然是以职称为依据,而上海市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也摆脱不了职称制度的影响,没有成为一种完整意义上的职业资格认证。

此外,收入分配制度是广大档案工作者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规定》中并无相关的条款。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在2006年先后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事业单位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收入分配制度,即工资待遇与岗位挂钩,但是岗位等级的划分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职称系列的框架,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称与收入分配制度仍然是实实在在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笔者认为,在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过程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设计进行政策的配套改革,这样,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才有可操作性。需要强调的是,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不是简单的以考代评,而是标志着一种新的职业准入与晋升标准的建立,改变的是档案人员任职资格的评判标准,因此,不应该拘泥于旧制度的枝枝末末的修补,而是要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建立一种全新、全面的评判标准,才能充分发挥资格认证的功能,达到改善档案行业人力资源建设状况的目的,维护档案行业的稳定与发展。

3 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工作的开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既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重大改革,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前期调查论证工作,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使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局上站得住、推得开、行得通。具体来说,可以由中国档案学会牵头,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构建与实施”这一课题,从学术层面和实施层面进行研究论证,深入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客观反映档案职业水平和对档案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利用需求对档案职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有理论依据、有实践基础、有可操作性的完整方案,供相关主管部门决策参考。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国外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历史与现状;②我国档案职业的构成与现状;③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构建,包括指导思想、制定的原则和依据、认证对象、职业级别、职业要求等;④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办法,包括认证机构、认证方式、认证程序、申报办法、证书管理办法以及培训实施办法等;⑤其他相关问题,例如,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档案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档案专业技术职称、档案专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总而言之,档案行业人力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机制做保障,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档案专业队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构想,是对传统人事制度的反思和改革,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规划、培养、开发、利用和管理档案人员的综合体系,实现档案行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大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行业服务质量的改进、档案教育的发展以及职业社会形象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3] [5]谭必勇.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中国档案,2004(9):48~49.

[2] [4] [6]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暂行规定.[2008-5-3]..

[7]吴红.论中国档案职业的形态[J].档案学研究,2006(2):13~18.

[8]王新才,谭必勇.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发展前途[J].图书.情报.知识,2005(12):18~22.

[9]王小丽.关于建立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探讨[J].档案管理,2006(2):40~42.

[10]秦珂.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初探[J].档案,2006(4):11~14.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20-02

一、引言

国家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践性、工程性和规范性比较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家已逐步对工程项目设计、投资、建设、管理规范化,这就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以惯例建立的建设行业专业人才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作为导向,建设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二、执业资格制度简介

国家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原则,在涉及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领域,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而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1]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的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评价问题,保证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执业素质,实现与发达国家工程人员的资格互认,提高我国建筑行业和咨询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执业资格制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较多,一线操作人员有质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监理员、绘图员、测量员等;管理人员有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高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应围绕着注册执业工程师制度的要求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时俱进,服从社会的需要。

1.明确培养目标。我国执业资格制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挥棒作用。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代表了工程界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以一级建造师为例,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有《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体现了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注册工程师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明确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2.制定培养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工程管理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应理顺培养目标与执业资格要求,培养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程管理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施工、管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组织培养考核。对在校学生执业能力的考核可以由行业协会,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程类资格考试归口管理单位组织管理。例如对造价员的认证可以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认证评审委员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造价员归口管理单位组织对具有工程造价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及其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认证,对通过认证考核并获得毕业证的学生,除获得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外,另外还有由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统一颁发的《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走向社会多了一个就业筹码。

四、执业资格制度促进教师水平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以来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2]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根据每年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时可以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针对现行的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及考试内容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工程训练,参加执业资格的相关培训与考试,以教学促进考试,以考试辅助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既提高了个人知识能力水平,也夯实了教学专业知识,实现了双赢。

2.健全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基于执业资格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前,应充分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后可能面对哪些执业资格考试,并结合考试内容安排课程,选择教材,专业课考试与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挂钩。同时,在专业与执业资格制度要求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等。针对注册考试的情况,对于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让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再是浮在上层的纲领性文件,而是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可实际操作的实施过程,这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建设与执业资格制度的有机结合,也是高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

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执业资格考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重实践环节,因此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对考生来说最难的科目是案例分析。由于大部分考生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实践与理论不相符,使很多考生对案例分析望而生畏。但是,日新月异,我国工程管理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工程管理规范化、国际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增无减。因此在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为学生设立多个可供选择的实践题目,题目应该和实际工程结合,要求形成严谨的实践报告,最好运用专业软件,模拟实际工程项目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全过程,来代替简单的、非实际工程内容的课程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点,真正学到可以应用的知识和提高能力。

五、执业资格制度促进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专业认证制度实质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系统,在此系统内,各利益相关者以认证标准为依据、以能力标准体系与课程设置的响应性检验为核心,并将专业认证制度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连接起来,保证学生达到成为专业人士的基本能力要求,确保毕业生的产出质量。[3]因此,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参与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而影响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要素则构成了共同治理的核心。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的评估、执业资格的注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目前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从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的社会需求与评价来看,应当有联系的事物没有了联系,应当相互衔接的事物没有衔接,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操作措施,这是高校、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实施情况来看,申请注册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是具有几年工作实践经验的,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但大部分都是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相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执业注册人员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执业注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执业注册制度的国际交流和互认。

六、结语

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开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应积极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总之,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与社会的互助合作,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人士的执业素质,同时也加强了社会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当高校可以引领社会行业的发展时,行业可以选择较宽松的伙伴机制,高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Z].北京:人事部,1995.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现如今,我们对会计工作人员实行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不少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一、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的意义

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是维护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也是会计工作国际化的要求。按(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各单位不得任用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者评审、会计专业职务的聘任以及申请取得会计人员的荣誉证书。

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要受到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管理,是(会计法)规定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督促各单位依法任用合格的会计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这是(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的。

(一)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基本条件

要想获得会计从业的资格,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会计人员要有基本的道德观念,遵法守纪,做事有原则性,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喜欢会计这份工作。

(二)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途径

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在符合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规定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才行。

(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行申领、注册登记制度

凡是已经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就要按照规定及时参加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的相关考试,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合格,另外还要通过相关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以及珠算考试并要获得合格证书,只有这样才有满足申请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四)变更、调转登记

1.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会计管辖范围内转到其他工作单位做会计的应该尽快办理调转登记手续,在办理手续的3个月之内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登记表和调人单位开具的从事会计工作证明,向调人单位所在地区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调入手续。

2.持有已注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因学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变动的,应办理会计从业资格变更登记手续。由本人填写(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变更登记表),凭有关证明材料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到各级财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

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年检制度。年检工作每2年进行一次。(会计从业资格证)年检,需要审核和检查持证人员的下列情况:

(1)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学时情况;

(2)工作单位、学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务变更情况;

(3)5会计从业资格证6注册登记的情况;

(4)已经注册登记的持证人员遵守财经纪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依法履行会计职责情况。参加年检的持证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的内容和要求,由本人或者所在单位逐项如实申报,并经所在单位核鉴或者本人提供相关证明后,报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检查,符合条件的应予通过年检;持证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或者不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不予通过年检。

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净化会计行业,提升会计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实现会计人员优化的基本策略

1.优化会计从业队伍,注重会计人员后续培训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采取宽进的会计从业政策,会计从业素质参差不齐。后续素质的培训是较好的补救措施。国家应通过强制性措施,规定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形式、学时和时间。并制定相应监督检查措施。必要时财政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作抽查,敦促负责担任继续教育的部门工作到位,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对从业人员实施“考评”制度,对在岗的人员素质进行一次梳理,择优淘汰,保证我国会计人员的质量。

2.建立科学的实践考核标准,完善准入考试制度

报考人员考前速成班的培训,主要是基本理论的指导,实践运用能力成为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上岗的瓶颈问题。会计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增加会计理论运用能力评价指标,选好从业人员,是提高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关键,同时可以增强我国会计人员国际竞争力,加速我国会计顺利向国际会计化转变的步伐。考试制度内容、方式、时间、重点和题型的设计应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以造就一代优秀素质的会计从业人才。

3.进行准确的从业人员素质定位

会计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含金量”。而我国会计从业宽进的准入制度,造就了一批“低能”的会计人员。低素质的会计人员约束了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脚步,要改变现状,需要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作文明规定,进行准确的定位。会计这一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以下基本业务素质:(1)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基础。(2)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操作。(3)掌握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这些素质为会计人员从业后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奠定基础。而学历是会计人员素质塑造的基石。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没作规定的情况,在进行从业人员素质定位时,应对学历起点做出严格要求。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 物资管理;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前言

在石油企业中,日常工作中需要的物资数量非常大,总体采购金额也比较大。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质量,并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成为了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石油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只有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控,并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形成对物资采购和流通的全面管理,才能提高物资管理的实际效果,为石油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只有确保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才能到达物资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1.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建立合格供方网络

考虑到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数量众多的特点,应根据物资采购的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合格供方网络,将信誉好的企业纳入到合格供方网络中,便于日后对供应商的管理,提高物资管理的实效性,满足物资采购需要。

2.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对物资供应商的准入资格进行明确

建立了合格供方网络之后,石油企业在物资管理中,明确对物资供应尚的要求,使物资供应商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对照整改,使供应商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在具体供货中以石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物资采购流程为准。

3.石油企业应将市场准入制度作为物资管理的重要依据

参照其他行业的物资管理,石油企业在具体的物资管理过程中,应将市场准入制度作为物资管理的重要依据,并积极建立全面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对物资供应商的有效约束,最终达到提高物资采购质量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加强对物资供应商资格的评价

1.石油企业应定期对物资供应商资格进行评价

由于物资供应商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变动,其供货范围和供应能力都存在预定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供应商的基本信息,石油企业应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对供应商的供货资格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物资管理规定。

2.石油企业应根据物资供应商资格评价结果对供应商等级进行调整

对物资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定期评价之后,对不再满足物资管理规定的供应商应取消其供货资格。对供应商等级发生变化的企业应调整其供货范围及其享受的待遇。从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实际来看,及时调整供应商等级是十分必要的。

3.石油企业应督促物资供应商完善服务,提高供应商等级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供应商是保证企业物资采购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资格评价过程中,石油企业应从供应商角度考虑问题,应督促物资供应商完善服务,提高供应商等级,更好的满足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和管理需要。

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建立并完善的物资管理流程

对于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而言,在具体的物资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就要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物资管理流程,使物资管理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和整体流程高效运转。结合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石油企业应根据物资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物资管理流程

在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之外,在物资管理制度的指导下,还要建立具体的物资管理流程,使物资管理能够获得可靠的依据,达到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建立具体的物资管理流程是十分必要的。

2.石油企业应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主,对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从当前石油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看,物资管理流程不但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物资管理能够在统一的流程下取得积极的管理效果。基于这一认识,石油企业应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对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

3.石油企业应从企业管理入手,对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

根据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现实需求,对物资管理流程的完善,应突出高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能够在整体水平和整体效果上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石油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满足高效性目标。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石油企业要想提高物资管理效果,就要从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物资供应商资格的评价以及建立并完善的物资管理流程等方面入手,使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能够整体水平和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为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瞿伦革,栗东生.电子商务采购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J].数字化工,2004年04期

[2] 徐云梅.浅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思路和基本方法[J].湖北电力,2004年S1期

[3] 马金凤.统计分析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4] 王洪涛,葛伯华.推行物资管理整体优化提高经济效益[J].数字化工,2004年04期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7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是选拔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才的基础性制度,对于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现就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终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制工作队伍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选拔培养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才。

——坚持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注意整体谋划,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遵循规律。遵循法治工作队伍行程规律,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按照法治建设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科学设计和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坚持积极稳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二、法律职业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

(三)明确法律职业人员范围。法律职业人员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研究等工作的职业群体。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国家鼓励从事法律法规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

(四)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行;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通过。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五)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现将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统一录取的考试方式,一年一考。根据国家法律职业从业要求,确定年度合格比例,现将有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协调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制度的设计、改革及合格标准的确定等项工作。

(六)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着重考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加大法律职业伦理的考察力度,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法律职业人员入职的重要条件。考试以案例为主,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比重。

(七)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建权威的命题与考核专家队伍。加强题库、案例库建设,每年更新案例库,推进考试测评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流程化。建立严格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安全体系,加强考场和保密标准化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建成并使用集考报名、考务管理、监控指挥、资格证书管理、职前培训管理、诚信记录、信息公开等功能与一体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四、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

(八)建立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按照"统一标准、分系统实施"原则,建立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主管部门会同法治实务部门制定法律职业入职前培训的统一标准和相关规范,各相关部门按统一标准和规范分别实施培训。实行"先选后训"培训模式,培训合格者方可准予从事法律职业。落实"谁选谁训"责任,职前培训及培训考核由选任部门负责进行。法官、检察官职前培训时间为一年;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人员职前培训时间由政府选任部门根据时间需要确定;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职前培训方式及时间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自行确定。

(九)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制定统一的职前培训规划,明确培训方式、内容、期限、教材、师资和考核标准。利用现有法律部门培训机构,分系统实施集中教学、岗位实习、综合训练等分阶段有侧重、统分结合的职前培训。集中教学阶段主要讲授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法律实务知识。岗位实习和综合训练阶段,主要通过参与审判、检察、律师和公证等业务实践和辅助参与案件办理等,训练职业技能,提高参训人员实际工作能力。

(十)加强职前培训的组织保障。成立职前培训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职前培训管理工作,指导、督促、检查各部门实施本系统职前培训工作。加强职前培训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组织编写职前培训大纲,配套加强案例库建设。建立职前培训师资库。规范职前培训管理工作流程。职前培训相关档案、信息资料实行统一汇集管理。

五、完善统一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十一)加强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立法工作。制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职前培训工作规章和配套规范,提高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水平。

(十二)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制度。完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获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名册的公布和查询制度。对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人员违反考试规律、使用虚假证件报考、使用虚假证件申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等失信行为,及时公开曝光并惩处,并将相关信息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十三)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加强对获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标准。对违反宪法法律、妨害司法公正、违背职业伦理道德的获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实行告诫或暂停、吊销法律职业资格等惩戒制度。对被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及时依法吊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六、做好相关制度衔接工作

(十四)做好与原相关制度的衔接工作。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的法律职业资格,在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后,继续有效。

(十五)选拔特殊法律人才。对一些未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但长期从事立法、法学研究的优秀法律人才,通晓国外法律或者某些特殊领域稀缺的杰出法律人才,通过相关程序,可以直接选拔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

(十六)区别对待新老人员。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工作且胜任现职务的,可继续从事现工作。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以后新进入上述岗位的,应当取得法律职业。

七、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该项制度顺利建立和有效实施。

(十八)明确部门责任。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职前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进程,保证改革工作依法有序进行。落实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经费等各项保证措施,加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充实人员力量,提高工作保障水平。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度;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 周 露(1989―),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与战略管理。(重庆北碚 400715)

一、历史发展:传统制度的确立与运行

(一)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与运行

职业资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点:1949-1992年。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徒工定级考核,而后直到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原劳动部颁布的《工人考核条例》的出台,则开始了专业技术人员考试,这一时期工人考核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起源。

转型:1993-1996年。1993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始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1993年7月,由原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对职业技能鉴定的等级、鉴定机构的性质职责、鉴定内容及鉴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相关规定;1994年2月由劳动部与人事部联合制定《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对职业资格制度的性质、管理、种类、评价方式等作了详细规定;在1994年7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1995年颁发的《劳动法》、1996年颁发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由此职业资格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发展:1997年以后。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一次强调了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劳动就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由此,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与运行

我国的公共文化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博物馆等单位,然而职业资格制度却并未完全覆盖这些单位。从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来看,除了图书资料馆员、文献修复师、古籍馆员三个涉及到图书资料业务人员的职业标准以外,公共文化单位尚无其他职业标准进入国家规定职业标准。2009年由文化部颁发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虽明确规定文化站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站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或岗位培训证书后方可上岗,然而在具体的实行中,由于职业标准的缺乏及认证机构的缺失,在乡镇文化站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并未取得实效。

二、发展障碍:缺乏职业资格认定所造成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

(一)公共文化单位成员素质不高

由于公共文化单位中尚未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职业准入和任职资格标准,员工上岗无行业统一标准,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人才管理条块分离,我国的公共文化单位实际上成了老弱病残的收容所及家属安置所等,有能力、专业对口的人才无法进入。同时由于专业能力的缺失,在管理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比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更多的时间,大大降低了管理公共文化产品的效率。

(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质量不高

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由于缺乏职业资格制度,素质普遍较低,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上缺乏专业性,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需求已不能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的进行图书借记、文艺汇 等,而是更为丰富多彩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需求。但专业文艺创作人才、管理人员等人才的缺失,使得公共文化单位无法提供这些服务与产品,抑或是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品质较低。

(三)公共文化单位员工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限不清

缺乏职业资格制度的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公共文化单位员工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限比较模糊。由于职业准入要求的缺失,意味着无论什么专业都可以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没有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这就导致公共文化单位员工收入区别缺乏依据,不利于公共文化单位的专业性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重构设想:建立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制度

(一)构建公共文化单位员工职业资格制度

为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效率,首先要建立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制度。在公共文化单位员工职业资格制度的构建中,根据公共文化单位的不同类别分别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在就业时,需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业。通过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保障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及素质。

(二)执行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设定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是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内容。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学历、工作经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专业资格考试等而定。不同的公共文化单位因为其工作职责、内容及工作难度的不同,其职业资格标准也有所差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如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单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也有重大的差别。

在设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一是,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依据大多数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是,指标的设定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及动态性,要根据实际情况的转变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以便适应公共文化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对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从西方各国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度的认证管理类型来看,主要可分为三种:一是终身认证,即一旦通过认证,将终身有效;二是非终身认证,即通过认证之后,认证的有效期限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超过限定期限就需要重新认证;三是终身认证与非终身认证相结合,根据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认证管理方式。然而,在知识科技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时代,只有提倡终身教育,才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在对我国公共文化单位实行职业资格制度认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取非终身制,进行动态管理。

四、保障与措施:公共文化单位员工职业资格制度实现途径

(一)加快完善法制建设

要保障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作为职业资格制度的法律保证。我国公共文化单位之所以至今都未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关键在于法律的缺失,这就导致职业资格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以正常开展,也并未引起公共文化事业从业人员的重视。因此,目前要在公共文化单位推行职业资格制度,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公共文化单位独立法律,如《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通过法律明确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专业地位、从业标准等,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只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再根据公共文化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来完善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定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西方国家在对公共文化单位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中的主要做法是充分发挥各大行业协会的作用,由权威性的各大行业协会来组织职业资格认证。因此,在对我国公共文化单位员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时应当充分发挥各大公共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成立权威性的公共文化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负责认证团队的建设、认证标准、认证流程、认证内容、认证形式等的制定,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等工作。

(三)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求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知识不断地进步与提升。对公共文化单位员工实行职业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在职员工中尚未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员工通过继续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另一方面可以使在职员工中已经取得职业资格的员工通过继续教育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在开展职业继续教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实行与职业资格等级相应的薪酬待遇制度,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继续教育以及职业资格认证。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是指从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的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等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第三条从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的机构,必须根据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取得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

劳动保障部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

第四条申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规定的内容与格式,向劳动保障部提出书面申请。

第五条法人受托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三)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五)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六)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七)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账户管理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

(三)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五)具有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

(六)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本条第(五)项规定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由劳动保障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托管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净资产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

(三)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四)具有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条件;

(五)具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系统;

(六)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商业银行担任托管人,应当设有专门的基金托管部门。

第八条投资管理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受托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或者资产管理资格的独立法人;

(二)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三)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五)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六)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七)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劳动保障部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劳动保障部应当受理申请人申请。

劳动保障部受理或者不受理申请人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劳动保障部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正在接受司法机关或者有关监管机关立案调查的机构,在被调查期间,劳动保障部不受理其申请。

第十条劳动保障部受理申请人申请后,应当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专家按照专业范围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专家库由有关部门代表和社会专业人士组成。

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人申请材料按照分期分类的原则进行评审,所需时间由劳动保障部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部认为必要时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根据申请人申请材料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二条劳动保障部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及现场检查情况,会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后,认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并于认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证书》。证书制式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

对于未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申请人,由劳动保障部书面通知,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三条劳动保障部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告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

第十四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限届满前3个月应当向劳动保障部提出延续申请。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部应当办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注销手续:

(一)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被依法接管的;

(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被依法撤销的;

(四)国家规定的应当注销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其他情形。

劳动保障部办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注销手续后,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告。

第十六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劳动保障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认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并给予警告;申请人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

第十七条申请人采用贿赂、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劳动保障部会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后取消其资格;申请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篇10

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是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1994年,国家人事部与劳动部共同协商,联合下发了有关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分工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把管理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作为人事部的一项职能任务。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由政府按照党政机关的模式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人事管理制度调整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包括管理模式、宏观调控、具体管理制度等,要逐步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要以市场为基础来进行配置。所以,要改革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衔接。

我国职称改革的内容主要有4点:一是要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二是推行执业资格制度;三是建立考评结合、公开平等的人才评价机制;四是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分类管理。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是深化职称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对重要专业技术岗位的准入控制。国际上,许多国家是没有职称的,主要是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如教授、研究员、工程师等。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强化执业资格制度,淡化职称,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岗位准入控制,可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提高行业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质量。现在,有些行业服务水平不高,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对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的资格和素质控制不严。建立执业资格制度,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各行业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实行执业资格制度以来,已在30多个专业技术领域进行了试点工作。尽管时间不长,但工作发展得比较快,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总之,在我国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是和国际惯例接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的一项带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将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这是我们建立执业资格制度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伤亡总量仍然很大,大量事故隐患没有消除,且70%的事故发生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中。因此,我们在研究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无论是在标准的建立上还是在具体的操作管理办法上,都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同时,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管理经验,积极而又平稳地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通过实践逐步完善,逐步成熟,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1.抓紧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法规

我国注册建筑师等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从立法做起的。1995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确立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注册建筑师的教育标准、报考标准、考试标准、合格标准、执业标准等。1996年7月又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具体明确了注册建筑师考试资格条件、考试办法及注册建筑师执业及管理办法,将注册建筑师制度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目前,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刚刚起步,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文件,只有人事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9月颁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2003年8月颁布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5月颁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待条件成熟后,应及时起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等法规,以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考试资格条件、考试标准、合格标准、注册标准和执业标准等,保障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顺利实施。

2.加大对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宣传力度

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加快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必由之路,也是确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地位和法律责任,发挥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力措施。我们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原则和内容,大力宣传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阐述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使所有企业和相关人员都有正确的认识,领会其精神,懂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对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

3.尽快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注册的管理机构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结束后,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工作的重点已转向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和注册管理。

为加强对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的领导,保障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顺利实施,全国要有一个统

一、完善的管理机构。借鉴其他部委实行执业资格的经验,可成立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中心,承担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注册及继续教育等具体事务工作。

4.开展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经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人员须经注册才能执业。为了保证注册安全工程师正常履行权力和义务,规范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为,必须经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培训工作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负责。

同时,还要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后,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管理是动态的,获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也不是终身制。随着安全工程科学的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还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定期接受注册审核。这将激励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开展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要依托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建设中建立的基地网络,总体规划,分级实施。同时,要做好相关教材的编制工作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5.做好注册安全主任的平稳过渡

关于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问题,全国是统一的、开放的、有序的,而不能搞地域化的、封闭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学习香港等地的做法,试行了注册安全主任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全面推开后,这些地方的注册安全主任,都应向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逐步过渡。

6.开展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