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3:49:49

电影音乐论文

电影音乐论文篇1

(一)器乐

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民歌传唱已经不能满足电影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年代戏中,需要一些特别的乐器来烘托气氛。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中,主要包括拉弦类、吹奏类、弹拨类以及打击类等类别。在电影音乐的使用过程中,很多作品都是在原有民歌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了作曲家的二度创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孔雀公主》,创作者采用了奏鸣曲的形式以及演奏原则进行改变,将原有的山歌的简单旋律进行了再度的创作。对电影的主题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呼应。例如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场景下,对民歌旋律的主次进行强调,只选择最贴合电影情境的部分或者强调某种感情的深度、广度。

(二)戏曲

相对于前面两者,戏曲则更加具有综合性。戏曲集合了民歌、舞蹈、器乐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戏曲对中国电影的产生以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其实不难看出,其中戏曲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后期的包括《歌女红牡丹》中穿插的京剧片段更是多达四个,如《裕塘春》《四郎探母》《拿高灯》,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非《霸王别姬》所属了,它十分巧妙的融入戏曲的元素进去,此时的电影承担了载体的作用,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以两个京剧名角的人生为主线,将主人公的爱恨情仇穿去,整部影片都没有离开京剧,有一种戏中戏的感觉。这部影片的民族特色表达的淋漓尽致,为后世的作品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

二、典例综合分析

在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可谓体现的淋漓精致。首先,《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这首曲子真实的再现了公元前20年根据楚汉在垓下决战时, 汉军刘邦用十面埋伏阵法大败楚军项羽这一历史史实。全曲气势恢宏。而在后期电影的制作中。导演张艺谋并没有选择我国本土的音乐人,而是邀请到了名震国际的日本作曲家梅茂林。作为一个深受东方文化熏陶的局外人,似乎更能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忽略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中对古典音乐的改变,回到最纯真最原始的状态。电影中主要使用的琵琶,自隋唐时期传入,就一直在我国的民族乐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部影片中,琵琶的演奏一直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手法以及节奏,音乐与剧情发展配合默契。将琵琶的细腻委婉与铿锵有力表现的游刃有余。在中国电影的民族音乐发展史中,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现,摒弃了西方乐器混奏的交响乐模式,发现了针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特有的演奏方式,有时候仅仅使用一件或者两件民族乐器可能效果更佳,更具有代表性、独特性。

三、结语

电影音乐论文篇2

 

关键词:电影音乐 文化工业  台湾 

一、文化工业与台湾电影音乐的关联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3)中解释了使用文化工业的动机,他认为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质(a new quality ),因此刻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并且用心地自上而下(from a-hove)整合它的消费者,把数千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聚合在一块,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阿多诺把文化工业归纳为以下四种。(1)商品化。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潮流席卷全世界,文化产品变为一种商品出现在人们面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文化完全商品化的结果,是造成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把娱乐消遣化作为主要价值,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2)技术化。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不可能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因此,技术化的结果会支配社会生活的一切。(3)标准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标准化趋于一致,而这种标准化会扼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能力。(4)强迫化。当文化产品在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有性时,对接受者产生了更大的强迫性,由于现代大众文化的典型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者所提供的东西。尤其阿多诺认为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因为流行音乐的全部结构都是标准化的,甚至连防止标准化的尝试本身也是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密切相关的:音乐标准化的必然关联物是“伪个性化”( pseud。一individ-ualization) ,所以标准化与伪个性化就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特点,又是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另外,阿多诺也借用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来打量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时,就根本没有把它们当成艺术作品,而是把他们当成商品,于是“音乐拜物教”( musical fetishism)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化工业产品的基本属性。 

    阿多诺指出了音乐接受过程中两个更接近事实的假定:心神涣散与听觉退化,注意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是一种知觉活动,这种活动为遗忘和突然认出大众音乐(massmusic)准备了一条通道。如果标准化的产品除了显著的部分(比如流行的曲段)之外是相似的,对于听众来说是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则不需要聚精会神的倾听,而且也再也不能够全神贯注的倾听,只要他们听得心不在焉,他们就能与所听的曲子平安相处,所以心神涣散(distraction)和漫不经心(inattention)是标准化的流行音乐成为配套欣赏的方式。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观点反映了台湾的电影音乐工业,在一切以大众文化为主,商业化的生产模式下,台湾电影音乐工业的生存环境。 

    二、台湾电影音乐风格的转变—由繁至简 

    20世纪60年代台语片是台湾影片的制作重心,当时流行的台语歌曲被改编成电影主题音乐,并且把电影和流行唱片事业进行了结合,但在70年代开始采用大型交响乐来为电影配乐,加强对剧情的刻画及强调磅礴的气势。so年代后,电影风格转为写实手法,电影不再讨论政治议题,而是以音乐来表现对社会的反映,电影音乐的使用则不被强调。除了电影场景本身的画内音外,大多采用了电子音乐来表现,所以电影音乐有了不同的变化:大型交响乐团被独奏乐器取代,强调政治性的歌词被对亲情的思念所取代。在90年代后,从这时期的影片来看,“简约”“纯朴”的音乐是近期电影音乐的特点,较多采取单一或数种乐器来表现,或许是电影音乐创作者专业上的思考,但也或许是强调一种简朴和接近大自然的音乐,是目前台湾流行音乐的主要风格。在乐器的选择上大多以大提琴、吉他、钢琴,甚至加入传统原住民音乐,表现出台湾社会对不同族群的融合,而产生出多元的音乐风格。 

    在作曲家方面,90年代开始,作曲家不再只是处于幕后,不是单纯的音乐创作者,他可能还是歌手或演奏家,甚至还担任电影主角的演出,比如:张羽伟在《我叫阿铭啦》中,不只是主角也是该电影的配乐和演奏。 

三、西方模式在台湾电影音乐工业中的融合与运用 

    在台湾的电影音乐工业中,当音乐成为商品之后,所带来的冲击效应是一般观众无法察觉的,不只是观众陷人其中,就连站在第一线的音乐创作者也会掉人其陷阱里,例如:史撷咏的电影音乐表现手法是学习好莱坞的模式,他喜欢用大型的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录制,才能表达出他想要的情感。另外《魔法阿妈》的电影音乐风格,他认为是“好莱坞风格”加上“宫崎峻风格”;翁清溪则认为他很欣赏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作品,因此他的表现手法亦受约翰·威廉姆斯的影响。因为作曲家利用西方的电影音乐工业模式,把成功的案例来套用到台湾的电影音乐工业中,不只在音乐创作上,在唱片公司和电影制作公司的结合上,融合、再运用西方的电影音乐工业模式,或许是比较安全且被大众接受的方法。然而台湾的电影音乐工业所面临的瓶颈,在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套用了西方的电影音乐工业模式,不过这对台湾电影音乐市场似乎并不起太大的作用。如果说“商品化”和“标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创作和营销手法的话,台湾的电影音乐则需要思考到底应该变成怎样的商品,才能在文化工业中保留其独特性,创造自己的电影音乐风格,甚至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再者,台湾电影音乐的后期制作大多前往美国或中国内地进行录制工作或者请中国内地的交响乐团来演奏,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台湾当地的制作水平。因此,台湾的电影音乐工业应争取更多电影资源和资金用于培育电影音乐创作人才以及扩充录音设备、录音场地上。

电影音乐论文篇3

(一)电影音乐简介

电影音乐,简单理解就是电影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它也是音乐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电影是相辅相成的,电影音乐使电影的欣赏价值大大提高。电影音乐与单纯的音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电影音乐要与电影的主题、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和当时的场景相配合,是一种带有情境的音乐,电影音乐是其他音乐形式都不可代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音乐与电影呈现出多重的关系。首先,电影音乐可以解释、烘托银屏的视觉效果,对其中的背景画面起到极强的烘托作用和解释作用。其次,电影音乐可以起到解释画面和人物思想的作用,在一些欣赏力要求高的情节中,普通观众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但是电影音乐可以对这些情节和人物思想进行补充、说明,从而使电影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传导到观众的耳朵里。再次,电影音乐还可以反映人物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情节中主人公的感情非常复杂,但是演员只能传达给观众一种表情,利用电影音乐就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从而使主人公的感情更利于观众理解。总的来说,一部电影总要表达出人们现实的生活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当然也会表现出导演的情感立场价值取向。当人物的情感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习惯于使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说明音乐可以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定的共鸣。电影音乐可以表达人物内心复杂和细腻的情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电影音乐可以传递影片中人物与观众的心灵感觉,使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二)电影音乐的呈现形式

首先,音乐的替代性。音乐的产生可以代替其他艺术形式,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语言、人物的心情,音乐可以代替导演要表达的感情。音乐还可以调动观众的感观与视觉效果。电影加上音乐后就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更加灵活。当普通人面对地震的时候那种无奈和无助是任何语言和表情都是无法表现的,只有音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音乐的重复性节奏性。电影音乐与电影片段一样经常会使用重复的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候为了强调重复出现的画面和人物情感,就会重复使用一段音乐,而音乐创作人员也会使用重复的音乐来让观众对某一个事件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电影音乐就可以用伴奏来表达某种信息。再次,音乐的多义性。音乐不仅是为了营造气氛的需要而设置的,也可以让人联想到影片所表达的年代。这就是说,电影音乐除了本身可以表达电影中的画面和人物外,还可以让人联想起更多的人物和事件。这是能够给观众带来的特殊性,也是电影具有多义性的表现,电影音乐可以体现特定年代的背景。在观众的心里,特定的音乐总为某一个时代的电影音乐所感动,同时为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情所感动。最后,音乐的渲染性。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为影片创造一种特殊的气氛,使人在特定的气氛中进入到电影的情节中来让人产生身在其中的感觉。因而只要导演能够恰当地使用电影音乐,就会使影片收到极强的戏剧性效果。此外,在渲染气氛的时候,也可以与地方民族音乐、地方戏曲等地方文化元素相结合来表现特定的电影主题。

二、《唐山大地震》中的音乐的独特性分析

(一)铜管乐器的使用更能够表达穿透性的人性力量

冯小刚导演所拍摄的《唐山大地震》与以往的灾难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注重故事情节的推进并注重对生命的讴歌。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天灾,在短短的23秒之内给唐山带来了毁灭性的伤痛,无论是对唐山人民,还是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永远无法忘记的瞬间,因而在《唐山大地震》中,要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音乐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在影片的开头部分,音乐创作人没有使用灾难片一贯使用的打击乐作为灾难的背景音乐,而是采用了铜管乐曲作为灾难的背景主旋律。当地震开始后,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和房屋倒塌声交织在一起,到处传来震耳欲聋的铜管乐器声穿透了地动山摇和各种凄惨的哀叫声。当女主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被地震夺走生命之后,那种无助的呼喊声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了最高潮,就在此时,音乐突然停止,独特的创意起到了让观众的眼泪随着主人公的眼泪肆意流淌的效果,使观众首先进入到电影的情节中来。王黎光之所以使用铜管乐器来作为主旋律,他本人在接受参访的时候说:“铜管乐器可以表达一种人性的力量,使人类产生抗拒灾难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电影在开始的片段中各种惨叫声慢慢地进入影片,在情节中音乐也不断被引进来,逐渐与这种惨叫声进行了融合,在音乐的最高潮加入了铜管乐器,希望这种音乐可以传达一种人性的力量。”

(二)大调式的音乐更有利于突出生命的希望

小调式音乐也可以被称为“小调”或者“小音阶”,这种音乐的特点就是主音与阶音之间的关系呈现小三度的关系,所以小调就具有一种柔美、暗淡和悲伤的色彩,著名的音乐家在创作交响曲的时候也使用了这种音乐手段。相对而言,大调式则表现为一种雄壮的气氛,在突出《唐山大地震》的悲剧色彩的时候,作曲家主要采用了大调式作为旋律,因而有很多业内人士对此很是不解,为什么不采用小调式来突出悲伤的情感,而是采用大调式来突出悲壮。电影中大调式的运用让观众感觉很自然,容易让观众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起伏融入在一起。在影片中,当奶奶要带着失去一条胳膊的孙子离开的时候,妈妈非常不情愿地同意了。当奶奶带着孙子走上客车离开,妈妈在车后跟随客车跑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禁潸然泪下,此时客车停下,儿子跑下客车投入妈妈的怀抱中。与此同时,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使用的大调式的音乐虽然让人伤心,但不会让人感到绝望,在悲伤中蕴涵着希望,让人从悲伤的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的力量。影片中大调式的运用十分灵活,很多镜头切换和转化,作曲家将小调式运用进来与大调式配合,这也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影片中送别长大成人的儿子的那一瞬间使用的音乐就是小调式,当女儿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时候,使用的是大调式,两者的对比与转化非常流畅,使影片的对比淋漓尽致。

(三)弦乐和钢琴的应用起到了使细节推进剧情的作用

细节处理得非常完美也是《唐山大地震》在背景音乐方面比较成功的地方,其中穿插着钢琴、管弦和交响乐,使剧情非常自然地发展,使很多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感情通过音乐流露出来。影片中陈道明所饰演的养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形象,当父亲得之自己的女儿因为恋爱怀孕而不得不退学并不辞而别时,养父来到大学校园孤零零地站在大学校园中,此时哀伤、无奈和牵挂的钢琴声慢慢飘来,伴随着这些音乐,观众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不禁产生心碎的感觉。父亲的形象同时也更加高大,钢琴乐过后,管弦乐出现,从而使穿着军装的父亲的形象更加突出,更显沉重和悲伤,此时的管弦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提琴在电影中的应用也是影片的独特之处,当分别多年的女儿推开家门走进自己曾经爱过、恨过、思念过的家的时候看到母亲,小提琴的节奏让观众跟着主人公的心情产生紧张和忐忑之情。这段音乐非常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影片的结尾部分当一个老人骑着自行车走过纪念碑的时候,交响乐响起,不仅显示了磅礴的气势,更表达了一种人对命运无常的叹息和回味,可以说是百感交集,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心潮澎湃,这些细节的刻画推进了剧情的自然发展。

三、结语

电影音乐论文篇4

黄世仁在剧中是奸猾狡诈的地主老财,音乐对他的刻画并不是一味的丑化,而是通过音乐的行进描写其阶级意识和心理变化,进而表现出人物的特殊性,他的形象轻浮,无时无刻不是一个狡诈轻狂的试图压榨劳动人民的狠角色,使人一听到该音乐,就知道可恶的黄世仁要登场了。

二、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

电影《白毛女》在其音乐的创作上,开创性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作曲技法,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单线条的旋律发展方法,有了纵向的和声进行和交响化的配器,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开创了中国新歌剧在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上的新尝试并取得成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一大经典。剧中的《扎红头绳》一折,更是描述了喜儿和爹爹短暂的欢乐,对唱的节奏欢快,色调明朗,表现了喜儿的天真可爱,也是父女情深的自然流露,使剧中主人公最幸福时刻的描述同后边人物悲惨命运的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深刻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现实主题。《太阳出来了》在剧中是一个合唱,它成功地表达了翻身做主的劳苦大众的坚毅和胜利后的喜悦,唱出了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怜悯和对地主的愤恨,是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对长期剥削压迫人们的地主阶级的宣判,同时合唱也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团结和朴实的阶级感情。合唱中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反复渲染,对强化电影主题有重要意义。《白毛女》歌剧、电影的音乐创作者们,在该电影的音乐发展上没有采用全盘西洋歌剧写法的创作方式。他们深入民间积极采风,吃住在故事的发生地,感受着当地的民生民俗,体验人物生活,感触人物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中国音乐语言特点贴合人物性格的融入民歌小调的音乐形象,在吸收中国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又融合西方音乐发展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的张力。

三、电影《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的特点

《白毛女》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并借鉴了外国歌剧注重人物内心的处理手法,改编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小调来着力刻画人物特征,剧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随着剧情不断变化着的。这就要求各个角色的音乐特点也要不断发生变化。《小白菜》旋律句句下行哀怨悲伤,适合喜儿遭遇时的内心诉求,但是这和扎红头绳时天伦之乐的幸福体现严重不符,作者融合《青阳转》比较欢快活泼的音乐元素,创作了《北风吹》片段。当喜儿遭到了黄世仁逃进深山变成“鬼”时,在她的唱腔中融入了秦腔和河北梆子等慷慨激越的曲调,把喜儿角色的蜕变和内心坚定的复仇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白毛女》的音乐是吸收民间小调的中国式音调又借鉴了西洋歌剧的音乐发展手法,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借鉴了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经验。如主题动机的应用,主题音乐伴随喜儿的出场、欢乐祥和的场面等出现,民乐加上西洋乐队的伴奏,使之和声色彩更为丰富,合唱、伴唱的运用,推动了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富感染力。剧中的《太阳出来了》的群众合唱,把群众和喜儿的阶级情感及人们对喜儿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出来。剧中红军来了,解放家乡片段,背景音乐用了《军队进行曲》的一部分,把军人的果敢、豪迈,激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感。

四、电影《白毛女》音乐

在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特点电影《白毛女》作为一个新的作品,其在音乐创作上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不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可以自由发挥,因此《白毛女》的音乐在创作上中西合并兼容并包,成功吸收了中国民族小调和西洋歌剧的优点,即有民族性又有交响性,这就体现在它的乐器演奏及唱腔处理上。在配器上,很难想象仅靠几件民族器乐是很难达到《十里风雪》《太阳出来了》等片段要求的气势宏大、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的,民族器乐加上部分西洋乐器的配器方法,既突出了民族性又增强了交响性,极大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在唱腔的设计上,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唱法和表现形式,在演唱形式上有合唱、对唱、独唱,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在唱腔设计上贴合人物主题音乐和当时内心活动,以民族唱法为主,吸收借鉴西洋唱法,使声音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流动性增强,加强了演唱的艺术性。

五、《北风吹》旋律贯穿全剧

电影音乐论文篇5

(一)钢琴音乐营造背景气氛声音的元素

在影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钢琴在营造影片背景气氛时又有其独到的作用。钢琴音乐在《钢琴家》中作为电影背景的运用,使其艺术美学得到极致透彻的发挥。影片中被迫到处隐藏的主人公斯皮尔曼终于得以逃生,德国军官发现斯皮尔曼的时候,并没有呈现出纳粹凶残的本性,这并不让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在这之前,《钢琴家》通过一段钢琴音乐,非常巧妙地营造出了十分忧伤的氛围,表达了德国军官的内心状态。当斯皮尔曼躲到阁楼的时候,在楼下传出由德国军官演奏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首曲子孤寂清冷、伤感凄怆,弹出了德国军官的人情味。《钢琴家》采用了这种背景渲染的手法来展现德国军官异乎寻常的一面,而避免了德国军官因为放走斯皮尔曼而显得不合乎情理。之后,当德国军官发现了斯皮尔曼的身份时,斯皮尔曼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以这首曲作为这部分的背景音乐,代表了斯皮尔曼在反抗,预示着德国军官将会遭受惩罚,为影片后面的部分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二)钢琴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音乐可以推动影片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在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影片中,同时也是大部分电影的特征,音乐可以呈现出跌宕起伏的高潮与平缓的电影节奏,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钢琴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这部分有也有着独特的作用。钢琴有时会不仅仅以音乐的形式出现,其本身就是影片中的一部分。在《钢琴家》中,当斯皮尔曼与德国军官共同演奏钢琴时,这就是电影的一部分,在电影片头部分、斯皮尔曼参加比赛的部分等,出现了多段的演奏。其次,钢琴音乐本身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影片开头部分,并没有出现战争的场面,而是反映出当地比较平静和平的社会生活风貌,然而当画面切换到电台录音棚时,之前所有表面的现象完全被德国军队的硝烟所破坏,以此故事情节得以发展。

(三)钢琴音乐的抒情功能

电影的故事情节与画面限定了钢琴音乐的类型,紧凑的场合需要紧凑的音乐,朦胧的场合需要舒缓的音乐。不管在哪种场合,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所指的,或指向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指向画面出现的人物,或指向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需要,钢琴音乐必须要与电影相互融合。当德国军官要求斯皮尔曼演奏的时候,两年多没有弹琴的斯皮尔曼在紧张的气氛中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宣泄出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这种不仅是因为德国军官要他弹奏钢琴,更多的是抒发了其内心对战争的不满。德国军官在这首曲中听到的不只有音乐,还有犹太人民的呐喊,斯皮尔曼通过弹钢琴换来了自己生命的延续。

(四)钢琴音乐贯穿主题

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贯穿了影片的主题和发展,使影片的前后发展得到呼应。《c小调夜曲》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不仅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也概括了影片的基本情绪。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斯皮尔曼在电台的录音棚里演奏《c小调夜曲》,突然德国军队的炮火开始袭击,但是斯皮尔曼却没有停止乐曲的演奏,最终录音棚被炸,斯皮乐曼受伤才停止演奏。在影片进入结尾的时候,战争停止,宣布波兰获得解放,斯皮尔曼再次来到了电台录音棚,将那这首曾经被硝烟打断的《c小调夜曲》延续。这是他在整部影片中的期盼,同时也正是这种期盼的存在支撑着斯皮尔曼走过了这段不堪回首的时期。

(五)钢琴音乐升华艺术品位

在多种音乐类型中,钢琴音乐富有高贵感,并且为大众所了解,钢琴音乐浪漫、典雅,声音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可比天籁,犹如小溪,犹如心声,弹奏者可以为所欲为地演奏出多种力度上的变化与对比,因此钢琴可以完美地表现演奏者的内心,而跳跃在指间的音符可以诠释出浪漫的情怀,带给观众儒雅完美的音乐享受。如果在电影中注入了钢琴音乐,那么就更深层次地升华了音乐的品质。在影片中,通过非犹太艺人来演奏钢琴,她全神贯注的弹奏《G大调前奏曲》,外忍内强,表达出他内心的悲伤和哀痛,当黎明柔和的阳光照在窗帘上时,抒发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使观众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对纳粹人的痛恨,这种沉重而平淡的对比也更深层次地升华整部电影的艺术品位。为了在二战中不被纳粹逮捕而到处躲藏。他饱受饥寒交迫的折磨与外界的各种羞辱,每天都走在死亡的边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对艺术的追求,如今的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导演的艺术,而是更为广泛的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导演、编剧、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音乐已经陪伴电影有百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彼此相辅相成。不仅电影的艺术形式与音乐紧密相连,而且电影的节奏与主题思想也需要有音乐来烘托。钢琴音乐与演奏者的艺术表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钢琴音乐强调以情感人,其内容蕴含丰富的个人情感与艺术魅力。钢琴音乐在体现主人公的情感状态时,同时也是描述自然现实最佳乐器,因此,钢琴音乐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钢琴音乐与主题的完美契合

在影片中,斯皮尔曼饱受着挫折,亲眼看见国人被纳粹杀害,房屋被烧毁。在这段时期,斯皮尔曼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在斯皮尔曼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双手不自觉地在空气中弹着“钢琴”,正是音乐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斯皮尔曼缓缓地走到钢琴前,在德国军官面前,在稍微迟疑之后,音乐在气若游丝般的斯皮尔曼干枯的手指间流出,这时德国军官的内心与表情逐渐改变,这也是音乐的力量。影片只有在斯皮尔曼演奏时出现了肖邦钢琴音乐,在纳粹进行杀戮、犹太人遭受迫害、斯皮尔曼四处躲藏这些情节的时候,没有任何音乐,这种气氛让人感到压抑,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当人们苛求生存、苛求人性回归的时候,肖邦的音乐响起,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这依然是音乐的力量。《钢琴家》巧妙适当地引用了音乐,为电影本身锦上添花,使音乐完美地达到了“电影化”,使音乐与画面不分彼此。

三、结语

电影音乐论文篇6

音乐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串接作用,音乐的连续可以使断续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而形成音乐蒙太奇的效果。如在《美国往事》中,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配乐为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过渡,当老年诺德斯重返纽约,他与莫胖子在他们童年时经常玩耍的酒吧相见了。在看到莫胖子的落魄后,诺德斯终于明白,当年的100万美元不是他独吞的。而莫胖子也解除了与诺德斯的误解,二人又回到了互信和谐的状态。莫胖子转身去睡觉,留下了诺德斯一人在空荡荡的酒吧间中。此时,背景中低沉的小号响起,诺德斯踱步到墙边,看着墙上少女黛博拉的大眼睛出神,怀旧的音乐将诺德斯裹挟,他浑浑噩噩地走到了熟悉的马桶前,放下马桶的盖子并站上去,并拿下了墙洞上的砖块儿。此时,一束亮光打在诺德斯的眼睛上,而诺德斯的眼睛慢慢地靠近墙洞,此时怀旧的音乐渐渐淡去,而欢快的音乐无缝的衔接而起。镜头也从老年诺德斯的双眼巧妙地切换到少年诺德斯的视野。墙洞上的窥视视野中,是少女黛博拉跳舞的曼妙身姿,诺德斯也被带入了少年时的记忆中。影片的这一段过渡非常经典,在连续的老年诺德斯双眼的特写镜头中,先是以音乐的转折作为铺垫,接着以音乐的连续性作为过渡,将镜头转换为墙洞中的窥视镜头。音乐的连续式镜头剪辑流畅自然而不露痕迹,影片叙事的作用

的流畅性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干扰。音乐也可作为情节的一部分,构造出影片特殊的时空背景。音乐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境,深沉、轻佻、激昂都要与影片的情节走向相对应。如《冰山上的来客》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插曲就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这一插曲共出现三次,每一次出现都对剧情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推动。歌声第一次出现,表现战士阿米尔回忆童年时和伙伴古兰丹姆的一段悲伤往事。第二次出现,是杨排长试探假古兰丹姆。第三次出现,歌声成为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相认的“证明”,从而解开了真假古兰丹姆之谜。作为情节的一部分,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的,贾樟柯的影片《任逍遥》讲述了失业工人家的孩子彬彬和小济在落魄之际抢劫银行未遂的故事。片中多次响起了歌曲《任逍遥》,歌曲成为影片情节的一部分。《任逍遥》的歌词与影片中游动于灰色空间中的冷漠少年的心态协调一致。而任贤齐的《任逍遥》这首歌在影片上映时本就是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影片中拿来借用,表现出心高气傲的少年的不切实际的心态。在影片中音乐的节奏与片中人物动作形成相互呼应,与影片叙事节奏相协调。每当我们看到片中的散漫青年,再听到“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的歌声,就会被召唤回世纪之交的那个充满不安与躁动的年代。

二、音乐与画面配合

电影音乐论文篇7

关键词 电影音乐;中国内地,研究成果;学术史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影音乐创作发展历程,1979~1989年可谓我国电影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内地产生的优秀影片在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美学旨趣方面较之以往有了全面的提升和超越。作为电影艺术重要元素之一的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创作中亦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动听的电影歌曲被群众广为传唱,优美的电影配乐在广播电视上频频播放;诸多音乐工作者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行列中,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创作领域一片繁荣景象。与此相呼应,针对国内繁荣的电影音乐创作局面,理论界和创作界对电影音乐的研究和探讨亦开展得如火如荼。

1979―1989年围绕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创作展开的研讨比较全面地涉及了电影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其中对电影综合美学观念的研究、对民族化、民族风格等问题的理论争鸣都对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研讨极大地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电影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对电影音乐创作的研讨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音乐的理念:从“工具论”到艺术主体性表现元素观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长期存在着“音乐必须依附于画面”、视音乐为加强或缓解影片戏剧冲突的“工具”的狭隘的创作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作者思想认识和创作观念的转变,这种僵化的“工具论”思想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60年代末的西方电影综合美学在我国的电影创作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以纪实美学性和意识性综合为实质强调各种艺术手段综合表现的综合美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当时的中国内地电影理论与创作。

我国电影理论家罗慧生认为,

“综合美学在综合原则的导引下,要求电影以电影特性为基础,综合运用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中取得的艺术成果,特别是把各种看来是对立的艺术因素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多种表现手段,去完整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综合美学观念的发展深受西方现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发展的影响,“这些理论把一切事物看做特定系统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或支系统,着重研究整体对各局部的控制以及局部之间的相互协调。”就电影音乐而言,它作为电影综合艺术中的有机组成元素,必须受影片主题内容的制约,电影音乐的地位和作用与组成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是平等的,音乐必须与其他元素协调、统一,共同服务于影片艺术表现的需要。

电影综合美学观念的引入,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关于电影音乐功能特性的理论研讨促使国内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音乐功能的认识从电影音乐的“工具论”向电影艺术主体性表现元素观念的转变。电影音乐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表现剧情冲突的“工具”,它已然成为反映电影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乃至哲学观念的重要表现元素。国内的电影音乐创作者开始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从影片的总体设计和艺术风格出发去构思音乐的基调,将音乐有机地融入影片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之中。通过深刻理解影片内容、真切体验人物命运,创作者在影片中尝试用音乐刻画剧中人物细腻的感情变化,并大胆表露创作主体对人物命运和周遭世态的感悟和体会。影片《小花》(1979年,导演:张铮、黄健中,作曲:王酩)、《小街》(1981年,导演:杨延晋,作曲:徐景新)、《人到中年》(1982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黑炮事件》(1985年,导演:黄建新,作曲:朱世瑞)、《良家妇女》(1985年,导演:黄健中,作曲:施万春)、《孙中山》(1986年。导演:丁荫楠,作曲:施万春)中的电影音乐便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二、推动电影音乐民族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在我国电影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和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建立始终是电影音乐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左翼领导下的电影艺术创作,着力体现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注重电影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电影歌曲的创作也十分注重从生活和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形成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电影音乐创作以党中央关于文艺创作“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要求为指导,努力挖掘影片深层的民族蕴涵,开始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借鉴西洋交响化手法和管弦乐编制,为我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影音乐工作者在电影音乐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忘记对电影音乐民族化、民族风格的研究和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的电影音乐工作者将研讨的重心由探索电影音乐民族化向确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转移。如何在借鉴、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凸显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特色问题开始受到电影音乐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电影音乐作曲家和电影音乐作品可以看出,电影音乐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语汇、音调、调性等元素的局部化处理和运用。他们逐渐把确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意念内化为自觉自发的深层创作理念,凭借自身对民族风格、民族精神意蕴的理解,全力挖掘民族文化的精深内涵,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音乐技法大胆地结合进行电影音乐创作,以实际行动为建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从《喜盈门》《骆驼祥子》《人鬼情》等影片的音乐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的电影音乐工作者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电影音乐传统确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所做出的可敬探索。

三、引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封闭的文艺政策被打破,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电影音乐作曲家的创作热情。西方现代音乐(如序列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新浪漫主义、无调性音乐、偶然音乐等先锋派音乐)的创作观念和作曲技法陆续进入国内音乐创作领域。另一方面,大量的港台流行歌曲和带有新潮倾向的摇滚乐、爵士乐也大量涌入大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音乐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

面对西方现代音乐观念的碰撞与冲击,大陆电影音乐工作者对其有利的因素积极地加以选择、分析和借鉴,以此丰富和推进着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同时,理论界对于外来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国内电影音乐创作也给予了更多支 持。

另外。1979―1989年的中国电影在题材、叙事、拍摄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一时期国内的电影音乐创作者继续发扬我国优良的音乐创作传统,积极学习西方现代音乐的观念和技法,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加速推进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步伐。理论界和创作界围绕“借鉴与创新”主题展开的研讨为当时的电影音乐创作起到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启发推动作用。

在理论研讨与创新实践的感召下,国产影片的电影配乐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电影音乐创作在音乐素材、曲式结构和配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颖、多样的处理,有力地配合了影片的整体风格展现、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和环境营造。《喋血黑谷》(1984年,导演:吴子牛,作曲:谭盾)、《青春祭》(1985年。导演:张暖忻,作曲:瞿小松)、《顽主》(1987年,导演:米家山,作曲:黄小茂、王迪)、《摇滚青年》(1988年,导演:田壮壮,作曲:徐沛东)等影片都是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代表作品。

随着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电影艺术风格及美学特征认识的逐渐深入,我国电影音乐创作中创作主体的表达和电影配乐的个性化特征也日趋凸显出来。作曲家更多地希望在认同和领会导演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恰如其分地融入音乐表现之中,使电影配乐在内涵气质方面与影片本身达到自然贴切的契合。王酩、何方、瞿希贤、施万春、金湘、赵季平等作曲家关于电影音乐创作风格的阐述和认识。已鲜明地反映出我国电影音乐创作领域出现的个性化发展特征。

四、余论

电影音乐论文篇8

[关键词] 电影音乐; 创作理论; 艺术特征; 作用; 思考

作为电影艺术学科中声音表现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经历了从简单到繁杂、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漫长过程,它以其不同于其他因素的艺术性和特殊性,在当今电影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历蜕变之后步入了新的阶段。从文化传统、历史变化和创新理念三个方面让21世纪的电影焕发新的光彩,使电影的思想内涵同音乐紧密相连,努力使现代审美和电影风格共通,在创作者的理论指导和探讨下体现出深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特征,使其与画面有机结合,超前贴切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法成为新时期的风格特征,并借鉴分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格让观众为之深深陶醉,为世界电影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添写了新的篇章。

一、音乐在当今电影作品中的作用

随着电影中音乐的出现和发展,音乐便成为电影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与画面共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如今的电影音乐增添了新的表现力和创作理念后,在电影中起到升华的巨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可以概括电影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甚至还体现出社会的状态。不仅表明创作者的思想意图和创作理论,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类生活,特别是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电影中,其背景音乐大都直接取材于人民的真实生活,有些甚至还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国家面貌,音乐的渲染和衬托作用使得电影情节增添了动态美和人性美。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引领观众、刺激观众的听觉,起到领导观众的作用,在观众观看影片时,音乐很容易触动观众的心灵,给观众以艺术渲染力,引发其对影片的共鸣和感知。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让欣赏电影的观众同时达到情感上的交流,这是视觉画面所不能独自体现出的。此外,电影中各个部分的音乐往往是整个电影的核心所在,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在电影画面消逝后,还会因为其优美的旋律而被大家广为传播,深刻地印入到观众心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再次,音乐本身便是一种抽象的文学形式,表现形式多样,其审美更多的是作用于观众的理解和认知,电影中的音乐还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揭露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虽然它不能带给别人直接的视觉表达,但它却具备一种不同于画面的特殊能力,以听觉的形态作用于观众。当音乐在电影上呈现出其内涵的时候,可以直接起到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帮助观众更加容易更加透彻地了解电影情节。

二、当今电影中音乐的创作理论

电影是一个庞大的音画系统,音乐的加入被重新定义为听觉因素,电影的创作必须符合其视听语言的语法和观念,并随着影片人物的活动来自然存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一般通过创作者的观念、主题音乐的创作及配器运用来组成,电影中这几个部分必须互相契合才能把电影中气氛烘托出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思考空间。

创作风格是电影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反映出创作者的个人特点和音乐的深层蕴意。在一部优秀的电影中,其音乐风格的形成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比如电影发生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主题思想及作曲家的个人特点和创作思维等,即电影的题材和内容直接影响着影片中音乐的创作风格;电影中的时代和民族特征则要求背景音乐具有相应的表现特点;作曲家的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主旨构成。如《风云儿女》一片中的主题曲为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深刻表现出在民族危机下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在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提出时代性和历史性。再比如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一片中的钢琴音乐,则表现出钢琴家久石让的个人风格同宫崎骏电影完美的统一,音乐形象鲜明,构成音乐主题。

电影中主题音乐的构建成为电影创作的又一理论根据,一般来说,主题音乐不同于影片中的配乐,它贯穿于电影的始终,并体现出清晰的完整的电影乐思。不仅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并且可以体现出影片性格面貌和表现力,很多主题音乐以及其细腻透明的乐器及曲调描绘影片中的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和风土人情,对影片的创作风格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如《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贯穿在整个优美安静的氛围中,体现出片中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对电影产生的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并使观众最大限度地获得审美感受。因此,准确地把握一部电影的主旨,要求主题音乐必须精炼,主线条旋律以级进为主。

在当今,电影音乐日益变的复杂化和细致化,电影音乐中配器的运用也使得电影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张力。创作者在创作电影时,往往加入新鲜的配乐搭配主题音乐,即加入各种乐器的配合,把影片展现得活灵活现。比如《幽灵公主》一片中配乐的运用,钢琴家久石让选用二胡这一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乐器,使其苍凉的旋律更加表现出电影的悲彩,加之主旋律中鼓的运用把观众带到一个远古遥远的真实世界之中。创作者通过选用合适的配乐使音乐更为充实,电影风格、主题音乐和配乐把电影音乐的创作理念完整具体的展现出来,充分表达出创作者们的审美艺术及电影特点。

三、举例分析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和运用方法

在现代音乐电影中,创作者们针对故事的具体构成则和内容创作出不同的音乐形式,使用以表现故事的发展状态和体现特定的人物感情,既可以反映出不同阶层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又可以实现视听统一的艺术审美,从而使得电影音乐得到完美地呈现。以下结合一些经典电影,分析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和运用手法。

在《天空之城》电影中,除了视角突出的电影镜头感之外,个性鲜明的音乐更表现出电影的基本乐思。主题曲Carrying You一开始便把故事带入到一种悲伤柔美的情境中,经过几次高低进行之后便展开叙事,作曲家久石让创作的主题音乐简单婉转,具有高度的审美艺术之美。片中善于运用色彩斑斓的配器及丰富多彩的和声构成了一幅奇幻的历险,宫崎骏大大提高了音乐在本片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同画面同等重要的线索。这首主题音乐与整个故事完美的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免让人赞叹。

音乐因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同样出现在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中,影片一开始出现的一片飘落的白色羽毛是点睛之笔,引起观众的无限遐想。之后主题音乐响起,钢琴音乐在此片中运用较多,白色羽毛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给影片增加了开头的悬念感,当羽毛最终落在主人公脚下时,故事开始。片头的钢琴音乐缓慢悠扬,让观众从一开始内心便柔软起来。其后的片尾也是同样,缠绵忧伤的钢琴声与片头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在主人公把儿子送上校车后,他的书中同样落下一根白色羽毛,并随风飞向天空,故事前后衔接之处运用到的音乐贯穿主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审美上给人予艺术手法,表现出音乐本身的神奇特征。这种处理不仅吸引观众的视觉感受,而且对整个电影起到导火线的关键作用,合理的音乐暗示把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音乐与电影是共生的,它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成为创作者首选的创作因素之一。钢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是创作者经常选用的音乐来源,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片段,突发的海啸引起船上起伏不定,这时主人公在大厅弹出的钢琴曲使故事情节有了突转,他们随着钢琴及音乐声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回旋滑行。由激烈的场面变成人物内心的安宁,画面和音乐形成对比,并引导人物的一系列变化。在狂风中的钢琴音乐具有伟大的能量,超出了人类的预知和想象能力,与观众的感情发生同步变化。创作者在合适的场合运用适合其场景的背景音乐,不仅使电影为之一转,更重要的体现出音乐的自身力量和特殊特征,从而更好地揭示了音乐在电影中的真正内涵。

四、提出一些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思考

1.音乐在电影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位置,它在对电影的情节构成、人物活动、烘托气氛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的含义。音乐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艺术体现出影视作品的内涵,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和陈述,还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体验,不仅在创作理论方面还是审美特点方面都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特征。创作者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和现实理论为基础,使电影中音乐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观众获得审美趣味,因此,音乐已成为电影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和主要因素。

2.电影中音乐作为一种影视媒介,对整个电影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电影中,音乐有力地起到加强戏剧化作用的引导方式,创作者首先选用适合故事情节的乐器和环境,再加入创作者的个人特征,使得电影音乐很好地发挥其重要性和决定性。越来越多的音乐被设计到电影情节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画一体,并且使电影的艺术特质超出了之前的定位。在当今电影事业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创作者们应深入地探索音乐带来的思想底蕴和表达方式,认真聆听音乐潜在的深层含义,并感受其在电影中的特殊魅力。

3.电影音乐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使得在构成影片因素之外起到关键引导作用,音乐的选取要符合故事结构并且有组织有规律的进行,是一种新型的试听艺术。一般选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出现主题音乐,也可以在画外乐加入不同乐器的配乐,使音乐穿插于电影故事的各个环节之中。此外,电影中同步手法较多的被选取,这时音乐的出现体现出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的情感,无论是在主旋律中还是在大量的背景音乐下,使观众与电影浑然一体。创作者们巧妙地运用这一手法,使电影成为具有生命的艺术科学。

五、结 语

总而言之,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生的音乐,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理论对电影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叙事和表达效果,更能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审美,因此,创作者们更应该重视其功能和作用。电影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它在使观众接受了视觉形象的同时补充和延伸对电影的艺术审美感受,并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音乐创作上的一大突破。音乐作为当今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子,创作者们应当进行有效的运用和传扬,使接下来的影视作品更为生动新鲜,最终促使我国的电影事业占据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卫东.影视主题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2009(04).

[2] 吴英霞.银幕上的旋律流程――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浅谈[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 姚琦.论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2010(06).

[4] 李文皓,周慧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音乐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0(14).

[5] 穆乃胜.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特点[J].电影文学,2009(04).

电影音乐论文篇9

[关键词] 电影;背景音乐;音乐分析;情感体现

サ缬笆且恢挚萍挤⒄沟谋曛,也是一个时代的艺术象征。自19世纪末期电影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的单色调到彩色的多色调、从胶片到数码,这些发展不单纯是电影自身的发展也是科学的进步。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审美观也有了质的变化。电影背景音乐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电影背景音乐是现代音乐体系中的一种直接、立体的音乐传播方式。种种传播方式又被现代人所能接受。所以电影背景音乐就成为现代音乐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了。电影背景音乐的情感体现,概括说,就是电影背景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可以渲染背景气氛、抒发内心情感、深化主题思想,电影背景音乐同时也是一种高利润的商品。电影音乐具有商品的属性与价值。电影背景音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有哪些情感体现呢?本文从电影背景音乐、电影背景音乐的分析及电影背景音乐的情感体现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ヒ弧⒌缬氨尘耙衾

サ缬氨尘耙衾钟惺本拖褚惶踅醮,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这就是音乐独特的综合作用。是电影背景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电影背景音乐是对画面的动作效果以及影片的时代气息、民族色彩、民间风格方面做出了一定补充与阐述。电影背景音乐是根据电影画面及特定生活场景的需要,把握住具体事物、具体人物、具体场面以及具体音响的特征,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艺术形象。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电影创作源于社会生活,而电影背景音乐的风格也与电影创作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保持相对统一,电影背景音乐应当准确反映及表现出电影作品的内涵。电影背景音乐是电影总和艺术的灵魂,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它是现代人类在精神世界上的一种食粮,它满足并提高了社会的审美需求,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电影背景音乐是以情感为媒介,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影响着人类的发展。电影背景音乐对社会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

(一)环境的衬托

ヒ衾挚梢晕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故事片《人到中年》(作曲吴大明)。它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现状,表达了其群体的内心世界的压抑感和矛盾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此,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伤感、深沉的表达”。作曲家吴大明根据剧情总的发展过程,选用一段淡而雅的音乐加上丰富的作曲手段作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了独特的配器手法,只用了弦乐队和几件有特色的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复杂的心理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故事片《不该发生的故事》的后部及尾声,几个连续的写景镜头加上欢快的背景音乐,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描写得有声有色。在这里,是背景音乐展示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二)时代特征

サ缬耙衾挚梢愿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在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在影片《刘三姐》中,女主人公划船唱歌向人们表述自己的不幸,这段画面配的音乐是典型的广西壮族的民间音乐。这段音乐告诉了人们故事发生的年代。影片的这段画面借助民间音乐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氛。故事片《路边吉他队》中,是主题音乐把人们带到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吉他代表了时代的气息,同时音乐也反映了时代特征,展现了一批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三)地方色彩

パ∮镁哂械胤教氐愕母枨、戏曲、曲艺的音乐为电影音乐所用,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浓厚的地方色彩来。也是电影音乐创作的主要来源和表现手段。

ビ捌《北斗》音乐则选用陕北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突出唢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音乐风格粗犷激昂,表明故事的发生地在陕北。影片《甲午风云》吸收了广东、山东民间音乐和戏曲,影片《李双双》的音乐,用的是山东民众最喜爱的乐器――雷琴为主奏乐器,影片《五女拜寿》选用江南戏曲越剧曲调为主要素材并贯穿全剧,则为这部发生在苏州的戏剧故事影片渲染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民族特色

サ缬氨尘耙衾指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又为影片渲染了民族特色。故事片《五朵金花》,选用富有鲜明的彝族民族特色的音乐,其中好多插曲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以新疆塔吉克族的民歌旋律创作主题歌与插曲,歌唱家李世荣的精彩演唱,体现了故事发生在新疆塔吉克民族聚居区的民族风情;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中的赞歌,由歌唱家胡松华先生演唱,全曲洋溢着蒙古族的特色;影片《沙漠的春天》是阿拉腾奥勒的精彩创作,把具有浓厚的蒙古族音乐旋律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丰厚的民族音乐,为我们的电影音乐创作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电影音乐的源泉。

ザ、电影背景音乐分析

ピ谝獯罄影片《父子深情》中一首格调清新、感情亲切的乐曲多次出现,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参与并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强影片的感染力。乐曲一直伴随到终场。这首乐曲在影片中四次出现,每一次都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影片不可缺少的剧作元素。再如影片《开国大典》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其后,和其他领导人拿起铁锹,铲起黄土……在慢镜头中,黄土纷纷扬扬飘洒而下。与这段画面同时奏响的是缓缓而起的交响音乐,在宣读碑文的过程中,音乐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音符中饱含着悼念先烈的沉重感;音乐在这里所起到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这段音乐不仅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部影片的艺术品位。“音乐是影片的其他成分的作用的继续、发展和深入。”影片中,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到举行开国大典,这在视觉画面上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但开国大典深刻的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伟大意义,很难从画面上体现出来。而此时的音乐担负起这个任务,雄壮宏伟的音乐象征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概,象征着中华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

ピ谟捌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乐;可以是乐曲,也可以是歌曲。

サ缬耙衾肿钌贸さ囊彩墙沂救宋锏哪谛氖澜,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ト、电影背景音乐的情感体现

サ缬爸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直接的、真实的情感所带给人们的撼动。电影艺术如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无论是其故事内容还是片中音乐,其产生的根源都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因为艺术的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情感也蕴涵在其中。电影背景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它是现代人类在精神世界上的一种食粮,它满足并提高了社会的审美需求,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电影背景音乐是以情感为媒介的。电影背景音乐最大的长处,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物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背景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交融。电影背景音乐在意识形态与精神的需求上都会给人类很大的满足,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电影背景音乐对社会的综合影响巨大,在我国各阶段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电影背景音乐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能促进、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可变精神食粮为物质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功能的体现,这种巨大力量的产生,是通过那些美好的电影音乐来加以实现的。电影背景音乐能够赋予人类具有崇高精神的思想境界,能不断地熏陶着人们的社会美德,它对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人类社会进步的电影音乐艺术,将会把人类引向温馨、和平与幸福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2] 孟翔.中国电影音乐的教育功能[J].电影文学,2009(12).

[3] 罗展凤.电影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 [法]皮埃尔•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 贾培源.电影音乐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

[6]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7]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电影音乐论文篇10

[关键词] 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深沉,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片中几大主角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 节奏相同,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有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随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

在刻画电影主题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题音乐贯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大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永恒》。这首主题音乐作为该影片的主导

音乐, 是全场音乐创作的核心。②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爱情,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部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与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③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拂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信心,又对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释:

① 王燕:《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③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2]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08).

[3]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