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14:30:48

文教资料论文

文教资料论文篇1

要选择,首先要有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界的研究成果,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我们以为起码应有以下四条标准:(1)合目的性,(2)经济性,(3)可接受性,(4)民族性。

有了这些标准,仍不能确保选择到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知识。面对繁丰复杂的语文学术资料,还要善于分析,善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选择。

一、语文知识领域之间的选择

语文知识领域之间的选择,即在知识所属类别之间的选择,这是横向的选择。习惯上把这些领域分为语、修、逻、文,或字词句篇。从现代语文学角度观察,语文知识有以下领域(类别)及其子项目: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

文章知识,包括立意、选材、剪裁、章法(结构)、技法(表达技巧)和常用文体的特点等。

文学知识,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特点、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等。

阅读知识,包括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笔记、提要、利用工具书等。

逻辑知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等。

根据经济性和可接受性两条标准,我们首先舍弃逻辑领域的知识。尽管逻辑是思维科学,对听说读写有很大的益处,但是语言和文章知识完全可以取代它。用词准确即概念明确,句义符合事理即判断正确;语言连贯周密和紧扣中心即符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逻辑知识又难教难学,所以在目前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不应有它的位置。

根据合目的性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加大语言、文章和阅读知识的份量,让文学知识占有较少的份额。因为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指适应公民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重在实用。二十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大趋势是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而把提高素养放在较后的位置上。另外,文学知识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有直接作用的项目,文章知识已将它们包括在内,除去这些共同因素,余下的只有提高素养和利用闲暇时间的作用。因此,文学知识要教,但要简单,量要小。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言教学,语言知识在中学语文知识中应占较多的份额。但这个领域中的子项目对培养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尽相同。根据合目的性和民族性的标准,文字知识应是重点,尤其是字形和笔顺知识,对于写好字和利用工具书大有帮助,此外,还可以使学生理解汉文字的特点。修辞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中学生学语文以训练为主线,理解与评价别人的言语作品,自己的说和写,都要以言语规则(修辞原则)为指导,因此修辞知识在语言知识中应该占最多的份额。修辞知识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个分野。由于中学语文侧重实用能力,所以又应侧重用词、用句的知识,而应把常用文体和日常交际很少用到的修辞格式的知识放在次要的位置。当然,根据民族性的标准及有用的标准,一些重要的特别是有民族特点的修辞格,如比喻、对比、对偶、仿词、拆词等还要介绍得详尽些。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这类知识的子项目不多,过去和现在的课本所选的项目也大体适宜,只是“词汇意义”部分似嫌单薄,应补上“适用范围”义、语体色彩义,这样才于使用词语有大的裨益。

值得讨论的是语法。在中学语文科教不教语法,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历来有争议。语法是造句的规则,按理说十分重要。但是正常儿童在十岁左右已经感性地、不自觉地掌握了这种规则。能听懂别人的话,也会判断是否符合语法,还会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就是说具备了母语的语感。但是要这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又十分艰难。这个事实说明本族语者懂语法认识,不懂的是语言学家描述的语法;也说明学习后一种语法对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帮助不大。不过中学生还得学习书面语,它跟口语有细微差别,而他们原先懂的是口语语法;(2)还要学修辞,语法是修辞手段之一;(3)还要学外语,将两种语法比照着学,效果会更好,靠感性的语法知识是无法比较的;(4)掌握一点母语语法知识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知识素养。所以学一点基本的、浅层次的语法知识还是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

语用知识是关于如何解释话语意义的知识。由于阅读和修辞知识也有类似的功能,只要在这两个领域里增加相应的内容,完全可以替代它,所以不宜引入语用知识。

文章知识在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和语言知识有同等重要地位,应占较高的份额。这里的文章指常用文体和实用文,也包括文学中的散文、杂文。中学语文主要培养这些体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这个领域的子项目中,以往和现在的教材注重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技法。这是不够的,应增加立意、选材、剪裁和各类文体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如此,对读与写才有适切的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占用课时最多的是阅读教学。上述各领域的知识都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帮助,但为了发挥阅读对其他语文能力的辐射作用,还应向中学生介绍阅读自身的知识。其中主要项目有:朗读的重音、节拍、语调,默读的视幅、视距、思考的内容和方式,精读的解释词语句的语境义的规则、评价作者和课文的标准,精读和略读中概括段意和篇意的方法、提要和笔记的要点与方法,速读的方法等等。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知识要从四个领域的学术资料选择,它们所占的位置及在知识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多寡应是:

语言知识、文章知识、阅读知识>文学知识。

各领域的子项目的位置及其知识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多寡应是:

语言知识:文字、词汇、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语法、语音。

文章知识:立意、选材、剪裁、章法、文体>技法。

阅读知识:默读>朗读,精读>略读、速读、笔记、提要。

二、知识体系结构内部的选择

这是深入某一知识领域内部、按知识的复杂程度进行的纵向选择。

最早提出知识体系结构这一说法的是美国人加涅。他认为,知识体系象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底层是事实性知识,即具体事物,具体现象;中间层是概念知识,分为两级,即抽象程度低的具体概念和抽象程度高的定义概念;上层是规则知识,也分两级,即初级规则和高级规则。并认为这也是人们知识学习的次序。①近年又有人提出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与加涅学说大同小异。

加涅的学说对选择语文知识很有价值,使我们在知识领域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上,又从领域内部和知识复杂程度角度进行选择,从而使中学语文知识体系成为优良体系,更好地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服务。依据上文提到的四条标准,我们认为,中学语文知识应以现象知识和规则知识为重点,大多数概念知识只需要掌握到具体概念程度,极少数要达到定义概念程度。

(一)现象知识

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接触并记诵足够的典型的语文现象,语言的、文章的和文学的。因为:

首先,任何学习都自接触现象开始,语文学习自不例外。特殊地说,语文学习接触的现象比别的学科要多得多,并且要熟读、记诵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积累足够的字词句,以为听说读写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第二手的说写材料和间接的百科知识。

其次,沉浸于语文现象之中,习见习闻,耳濡目染,加上典范现象吸引学生模仿,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会形成一些语文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接触语文现象,不但是读,也包括听说写。再次,为学习概念和规则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了丰富的典型的现象,会顺利地认识现象里蕴含的理论,语言的,文章的和文学的理论。

因此,应该把掌握现象知识放在较高的地位上,掌握了现象等于掌握了语文知识的一半儿,不仅仅是开了个好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记诵、多作,应该继承这个好传统。

(二)概念知识

掌握了足够的各个领域的语文现象,将它们分类,含有共同基本属性的集合便是概念。概念被称为知识的细胞,是知识体系结构的中坚部分,中学语文科也是如此,各个领域也有相当数量的概念。但语文科的概念是否也像其他学科那样,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达到定义概念的程度呢?我们认为多数语文概念只要达到“具体概念”程度,即半表象半抽象的程度即可。

对概念的认识,当然越深刻、精细越好。问题在于中学生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很难认识到这种程度。例如“名词”,许多语法学家反对从意义上而主张从语法功能上揭示其内涵,说它是“能受数量词修饰”“不受副词修饰”、“能用在介词后边”、“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的词。但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初一学生很难接受这个定义。所以人教社编九年制义务教材坚持从词的意义揭示名词的内涵,说它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这还是一百多年前《马氏文通》的认识,在今天语言学家看来是不完全、不适当的。但却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易于接受,并且凭借这样的认识,形成名词的概念,能够辨识汉语中大部分名词,分析它在句子里充当的语法成分,这也就足够了。语文科里的其他概念也作如是观。尽管是科学概念,却不象语文学家那样描述它,能让中学生认识某些基本属性,或某些特殊属性,形成“具体概念”,甚至象日常生活中认识牛、菠菜、计算机那样,形成日常概念那样的概念,也未尝不可。只要学生掌握了足够的某类语文现象,经教师指点,很容易形成相应的概念。这也是我们重视现象知识的原因。

但是,那些常用的或对后继学习迁移作用大的概念,如形声字、词序、比喻、对偶、映衬、总分总结构和并列、偏正等语法概念,则要教得深一些,细一些。

(三)规则知识的选择

规则、亦称法则、准则、原则、原理、规律等,有的被表述为“要求”和“注意事项”。加涅说的初级规则指的是小规律,如比喻对喻体的要求;高级规律则指的是大规律,如修辞原则。

从功能上说,规则“一般是关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教育学家和有真正灼见的语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个居于“金字塔”顶端的知识的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懂得基本原理使学科更容易理解。”培养智力技能的学科,“本质上,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观念可以用作认识作为原先所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这一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熙说:“学习语法,把一些基本术语弄清楚是必要的,但懂得这些术语的含义并不等于就懂得语法……语法是造句规律,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掌握这些规律。”两个不同领域的大学者,不约而同,都认为普通人学知识,重在掌握规则知识。可是在我们的语文知识教学中,却重概念,重术语,轻规则,轻规律。各种练习包括课堂讲授,常常是引导学生辨识现象属于哪种概念范畴。这也许是目前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症结。

规则知识在语文知识各个领域都有。语音中的拼写规则、“一七八不”变调规律、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文字中的笔顺规则、构造规则、笔画和部件的配合关系、用字规范化原则、语法中的词语组合要求,具体词语运用的特殊要求、常见语法错误的规律,修辞中选择与锤炼词语的要求、句式选择的要求、各种修辞格运用的原则、语体对语言的要求、修辞总原则,文章中的立意要求、选材的标准、安排结构的原则、文体对材料和表达方式的要求、修改文章的原则,阅读中确定朗读重音等规则、默读的要求、释义的原则、欣赏评价的原则、笔记的要点、速读的方法,等等。

我们认为,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现象、粗知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加大原则知识的教学力度,不但在阅读中教,而且在听说写中教,不但要理解,而且重运用,那么语文教学将为之改观,教学质量会明显提高。

在迁移理论有一个著名观点,即对规则的理解是训练迁移的最重要手段。语文教育界过去有个公式:知识+训练=能力;更有用的公式是:规则+训练=能力。学生理解了汉字笔顺规则、笔画和部件的配合关系,会把字写得工整匀称;懂得常见语法错误规律,说写会减少错;按修辞原则使用语言会说写出确切、连贯、得体、简洁的话语,按释义规则去解释课文的词句段篇的意义,会更准确周严。总之,掌握一类规则,经过训练,就可以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所以加强规则知识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加强规则知识的教学,又充分体现了语文科人文性的一面。人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批判精神、价值观;在方法上引导对学生揣摩、体验、讨论、领悟、欣赏与评价。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揣摩和领悟的是“道”,即语文表达方面的道理及人生哲理,实际上就是语文规则和社会规则。欣赏评价要有尺度。在课堂上虽然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各执己见,但最后还要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采用社会公认的尺度,而这个尺度还是语文规则和社会规则。这样,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接受规则的过程也是培养批判能力、批判精神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的结合点便是规则知识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吸取“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长处,又避开各自的缺陷,摆脱了近几年忽彼忽此的困扰。

注释:

①转引自万云英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第2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②诸大建《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新华文摘.1993.5。

③熙《语法讲义》第37页.商务印书馆.1982;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第32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④羽正义主编《学习心理学》第152页.吉林出版社.1989。

⑤⑥布鲁纳《教育过程》第12-1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文教资料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隐性教育 功能 载体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潜隐的教育活动或方式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或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潜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知调整、情感陶冶、行为导向等方面。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服务的机构,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隐性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发挥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下面,分析影响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探索其有效的实施载体,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

1.隐性教育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图书馆提供的学习环境中,由非正式的教学渠道,以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价值观、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受到环境、制度、教育者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1.1 环境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管理人、教育人,也是开展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环境能感染、熏陶和塑造人,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1.2 制度因素。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其实指的就是制度。制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指导性和约束性;二是激励性和鞭策性;三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制度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调节、约束、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教育者的人格因素。教育者的人格就是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整体形象,包括教育者的观念、心理、智慧、行为方式等多层次的内容。俄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隐性教育的实施同样依赖教育者,这就需要教育者重视自身的人格素养。

2.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实施载体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本质上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依据这一界定方法,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载体可理解为,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相关,能够承载和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信息,并且能促成高校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高校图书馆实施隐性教育可借助的载体一般来说主要有环境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和形象载体等。

2.1 环境载体。环境可以承载众多的教育信息,具有化人的作用: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中渗透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

2.2 传媒载体。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传媒载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类载体,二是网络载体。印刷类载体以文字符号传播着宝贵的人类文明和丰富的思想信息,在学生的自由选择和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因而,在帮助、引导读者熟悉使用计算机检索过程的同时,也隐藏着帮助他们学习信息检索知识,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2.3 管理载体。管理是指运用一定的规章、规范、条例、守则等而实现的制度管理,是通过行政、纪律和法律手段去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管理传递的内容其实是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要求。

2.4 形象载体。这里的形象载体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他们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其言谈举止、衣着仪表、修养学识、行为习惯以及工作中的认真负责态度等也都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

3.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而优越的隐性教育资源和条件,必须重视其隐形教育功能,整合影响隐性教育实施的诸因素和载体,以良好的馆内环境、高雅的建筑风格、得体的色彩搭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高尚品格和作风等因素,使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1 创设和谐的隐性教育环境。一方面,保持馆内的环境卫生,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建筑风格、色彩搭配等方式美化馆内环境。高校图书馆的布局和结构应该追求一种肃穆庄重、朴实无华的境界,体现知识和文化结晶的文雅情趣。

3.2 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高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学生与图书馆的一种约定,是为了使读者的借阅、自修等活动有序进行。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约束,形成一种制度意识,也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3.3 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格魅力和素养。人格力量的实现是靠教育者学识及品行修养表现内化到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中的,是教育者自觉自愿的接受过程,而不是强制力量作用的结果。因而,首先要注重对馆内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教育,提升他们的知识文化层次。其次,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3.4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载体的优越性。高校图书馆应在立足传统管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先进、成熟网络支撑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信息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

综上,深入研究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探索其实施载体及作用发挥路径,让广大学生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对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作为隐性教育的一扇重要窗户,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重要任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多方征求意见,不拘一格地探求适合本学校、本部门的隐性教育形式,并在对广大学生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历史任务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姚巧云.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文教资料论文篇3

美术学科方法型网络资源

1.含义

方法型网络资源是指美术学科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互联网采集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学习兴趣更浓

就美术学科学习方法而言,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教师以及学生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很多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资源,如小动画等,不需要很复杂的制作,只需要一个小小的GIF格式的动画人物,就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眼球。

(2)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学科中,包含了水粉画、水彩画、版画、剪纸等很多比较专业的美术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不可能对每一种专业技能都掌握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找到相应的资源,如一些讲解绘画步骤的视频,其他教师制作共享的课件,这样就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

3.类型

(1)情境创设型

例如,讲授《美丽的花》一课,可以找一些动画片中美丽场景作为背景,配上音乐。学生们在这节课中不仅仅能学会画出美丽的花,更能充分体验到画画的快乐。

(2)交互活动型

例如,讲授《画太阳》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在学生观看之后,请学生尝试为太阳添上一个合适的表情。从学生最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受到了这个动画的启发,绘制出了更多更生动的太阳。

(3)审美情趣型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美术课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上,有一些专门介绍画家及其作品的网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浏览这些网站,这样既可以了解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还能看到世人对这些美术作品的评判。

美术学科知识型网络资源

1.含义知识型网络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所有含有美术学科基本知识点的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有助于完善美术学科知识

美术的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了美术发展的一般历史,还有国内的、国外的著名画家、代表作以及不同时期绘画流派的绘画风格,等等。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美术历史和信息,使我们的美术知识更为完善。

(2)有助于开拓美术学科视界

通过网络资源,我们可以不断了解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多看多学,更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

3.类型

(1)理论型

理论型资源是指那些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美术理论,如世界上比较早的和美术有关的著作,也有像我国南齐时谢赫的著作《画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专题讨论,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

(2)操作型

操作型的美术网络资源,往往都带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些资源可以是几幅示范步骤图片,也可以是小视频。通过这些资源,可以学到很多绘画的技能与方法,如一些儿童绘画网站上就提供了一些简笔画人物、动物、植物、景物的绘画指导步骤,学生参照这些,也能学到不少的绘画技能。

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练习型网络资源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能够被运用于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以及能够让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操作,掌握美术技能的信息资源。一般来说,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包括在互联网上很多共享免费绘图软件,如金山画王、我型我秀等。

2.作用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可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软件平台,内容丰富,易学易会。学生们在运用这些美术或者说是绘图软件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技能,又拓展了知识面。

(2)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构图、涂色训练,较为枯燥和复杂。通过教学和绘图软件,可以随意调到多种图形进行训练,方便且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意,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美术网络资源的注意点

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在选择、合理运用资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获取

网络资源很多,需要教师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对美术教学有用的资源。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四个特征。

(1)典型性

网络资源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典型意义,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例如,一位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画出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作品。所以在对某位画家的某一件作品进行欣赏时,可根据上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生动性

网络资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动画以及学术观点。总之,形式应该多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拓展性

所选网络资源应该有启发性和拓展性,如网上博物馆、网上画廊,网上美术知识宫之类,这些更利于学生美术思维的拓展。

(4)技术性

再好的网络资源,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选择的网络资源过于复杂,超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操作性问题,影响教学实施效率。

文教资料论文篇4

【关键词】“灰色文献”;图书馆;收藏

在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有一类文献资源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灰色文献”。那么什么是灰色文献呢?“灰色文献”这个概念出现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是英文“Grey Literature”的翻译语。一般来讲,对那些公开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称之为“白色文献”,对那些完全不公开出版的秘密性质的文献资料称之为“黑色文献”,“灰色文献”就是那些既非公开正式发表又非机密文件的半公开性的文献情况资源。这部分文献情报资源一般来讲,它的出版发行都不是通过正式渠道来进行的。

下为就党校文献资料情报资源中的有关“灰色文献”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党校“灰色文献”的分类

根据对“灰色文献”的定义,在党校的文献资源系统中,属于“灰色文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级党校主办的校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由内部刊物一律改为报刊型内部资料),这是党校主办的内部资料;二是由党校系统召开的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理论研讨会所产生的各种会议材料和作者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以及编辑的各种论文集;三是由党校大专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班学员撰写的各种毕业论文,或将毕业论文汇集后而编辑成的毕业论文集;四是党校教研人员承担的各种国家或省市科研课题为而形成的未能出版发表的科研课题论文、调研方面报告和各种科研资料等。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党校“灰色文献”的主要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之。

第一种“灰色文献”是党校主办的校刊即内部资料。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全国地市党校,以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系统的党校,都办有自己的校刊。这种校刊根据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定,它叫刊物,但实质上是内部资料,它的性质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为报刊型内部资料。这种内部资料正式的名称,有各级新闻出版机关颁发的准印记号,是连续或半连续的出版物。它在外在形式上与正式出版、有正式刊号的杂志刊物是一样的,但它的性质则是非正式出版物,不能公开售卖、征订,不能公开发行,更不能登广告等,也不能从事其它的营利性活动。只能作为本单位、本系统研究工作,交会经验,传递各种信息情报之用。它也没有正式的发行渠道,只是作为内部资料在全国各兄弟党校间相互交换,起到一个传递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的作用。

党校办的这种内部资料,虽然只是一种“灰色文献”,但是在党校教学科研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通过党校自己创办这种内容资料,不仅对外界来说,对党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对于党校内部来讲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刊发本校教研人员教学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理论园地。对于推动本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调动广大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把本党校的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果推向全国各兄弟党校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通过党校创办这种内部资料,与全国各地党校建立起庞大的文献信息相互交流网,能收到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党校交流来的内部资料(有时交流来的不仅是学校主办的校刊即内部资料,而且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的出版刊物、印刷品),通过这种党校间内部资料的相互交换,我们能够得到全国各地党校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科信息动态的情报信息,以及有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人文资源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把这种含有丰富信息内容的内部资料提供给本校的教研人员,对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等各方面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种“灰色文献”是党校系统召开的各种理论研讨会所形成的各种文献资源。我们知道,科研工作是党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推进党校的科研工作,每年党校系统内部都要召开各种类型的科研会议和理论研讨会,其中有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有各省委党校主办的全省性的理论研讨会,还有各地市委党校主办性的理论研讨会,另外还有各大中型国有企业系统党校举办的理论研讨会。这些理论研讨会无疑会有大量的会议交流论文和各种会议文件和材料,有的会后还在会议交流论文中筛选出一部分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作为会议材料发给与会者。会议论文都是各级党校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其中包含有新观点、新思想。至于其他的各种会议文件,有些其中也包括有一定的理论动态、科研信息。因而在进行党校文件情报资源建设中,对于这一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也应尽力收藏。由于这一部分“灰色资源”不是通过正式渠道发行出版的,它只能作为会议资料而发给与会者。因而收集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种“灰色文献”资源对于传递理论信息、科研动态,促进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开阔党校教研人员的理论视野、科研眼界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种“灰色文献”是党校内部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等班次学员所撰写的毕业论文。目前全国地市以上党校大都开办有大专班和本科班,有条件的省级党校还开办有研究班,中央党校还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按照党校正规化学历的要求,大专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版的学员都要做毕业论文。我们知道,党校的学员大都是各级各类的在职干部,既有理论战线上的干部,也有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际工作的干部。因而他们在党校学习所作的毕业论文,既有进行理论思维创新的,又有探讨和研究各种实际工作的,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而,这些毕业论文充分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对于我们党校教研人员深入了解本地区的各种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策性研究,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认为,党校各种学历班次的毕业论文就必然成为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内容。

第四种“灰色文献”是指那些党校教研人员各种未能正式发表或出版的研究课题论文,撰写的各种社会调研报告以及一些对策性研究题目。随着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发展,党校的科研工作也必将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党校教研人员在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经常能申报到一些省市县级的各种科研课题。除此之外,还在发挥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中承担许多研究本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科研课题。这种科研活动最终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论文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只是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起到一个参考咨询的作用。在这些调研报告和课题论文中,包含了丰富的科研信息和实际工作的信息材料。

近年来随着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科研工作在党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被认识,党校教研人员参与社会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方面的科研文献也越来越多,也同样成为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

“灰色文献”显然是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多年来,人们由于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只有正式出版和发行的各种图书和报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讲文献资源建设也只是指的这一部分内容。而对于非正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社会调研报告,内部资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则不认为是真正的文献资源。因而对于“灰色文献”引不起高度重视。从党校内部来讲,不仅是引不起党校领导、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就是图书馆资料室,这些文献资源单位也引不起应有的高度重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在对待“灰色文献”上就必然出现偏差。一是没有制度保障,管理不规范。在“灰色文献”的管理中,党校图书馆没有制定出统一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范围上是各自为政,党校主办的校刊和通过授刊而交流来的全国各兄弟党校的校刊等文献资料,则主要由出版编辑部门自行管理,而参加各种理论研讨会所获得的会议论文集,各种会议材料,则由出席者占为己有;学员的毕业论文,在学员毕业后则仅作为学员档案材料由教学组织的管理部门即教务处(科室)自行保管,而各种课题论文、社会调研材料、科研报告等,则作为研究人员的个人成果自行保存。这样一来,就使得在对“灰色文献”的收藏和管理中,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政出各门,使工作陷入无序化,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灰色文献”的管理,没有提高到党校文献资源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灰色文献”自身的文献信息价值开发不出来。既然“灰色文献”引不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而对它的开发使用上必然也是不屑一顾。

学员一毕业,所撰写的毕业论文、便束之高阁,再也无人利用。其它诸如各种理论研讨会之论文集,会议材料、各种社会调研报告、科研课题、各种研究资料,既然都被与会者居为己有之资料,成为个人财产,别人要充分利用之那就更不可能了。而对于通过校刊交流来的全国各党校的校刊和各种科研信息资料,借阅者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对“灰色文献”的极为不重视,“灰色文献”在党校教研人员的头脑中是极为淡漠。使得“灰色文献”这一党校资源建设中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被白白浪费掉了。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校“灰色文献”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党校“灰色文献”在党校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对于“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又是毫不重视的。这种状况应当得到纠正。我们认为应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端正思想认识。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文献资源体系中,不仅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和电子出版物是文献资源,而且那些非正式出版、半公开的内部资料、研究课题、社会调研报告、研讨会论文集,也同样是很重要的文献资源。要充分认识到“灰色文献”在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它不应有偏见,应当与正式出版文献资源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讲,更应当对“灰色文献”资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对“灰色文献”的收藏。二是要在党校的教研人员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作,使广大教研人员重视运用“灰色文献”资源,使“灰色文献”这个概念在广大教研人员头脑深深地扎下跟。从而真正发挥出“灰色文献”的巨大作用。三是在对“灰色文献”的管理上,要制定统一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尽量将各种不同的“灰色文献”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党校在对“灰色文献”的管理中,应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最好能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开设专门的收藏所和借阅场所。建立党校内部的呈徼本制度。一年内校内编辑的内部资料,交换来的内部资料,参加各种理论研讨会所获得的各种理论文集和会议材料,学要集中收藏到图书馆。以便图书馆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利用。四是要通过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做好对“灰色文献”进行二、三次文献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开发利用上,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出了要对“灰色文献”进行题录,分类编目以供教研人员使用外,还应当对“灰色文献”进行深加工,将其中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资源开发出来提供给教研人员。五是应当与正式的文献资源一样,建立“灰色文献”资源库,开展“灰色文献”资源的计算机检索工作。

总之“灰色文献”是党校文献资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此应有高度的重视和开发利用。

文教资料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35-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学生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的专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各个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环节的教学都极其重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随处可以搜到下载,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感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费时费力,学生感到毕业论文难写,对高职本科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更是如此。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类别划分,教育可以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和成人教育四大类。高等教育按层次划分为高职(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完整体系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4个层次。

2011年高职招生数量为310万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是高职专科层次,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首开招收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先河。虽然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作为一个层次,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高职本科的生源是“三校生”(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普遍较低,入学前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毕业论文的教学与要求和普通本科有较大的差别。根据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毕业论文的改革和实践势在必行。

由于管理大类的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本身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选题空泛、结构不合理、资料堆砌、缺乏实践、前松后紧、理解肤浅、格式不规范、语言文字错误、答辩准备不足等问题。

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都是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学生有毕业实习,学校都有就业率的指标要求,大多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或者已经定岗实习,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除了在时间上存在困难以外,许多学生认为这是最后一门课程了,大多抱有“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定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环境、业务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少数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放松了要求。

没有就业的学生也不愿意返校做论文,不能按时与教师沟通汇报。个别学生存有上网下载,修改一下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更有甚者在网上花钱找毕业论文。

(二)学校重视学术研究型论文,忽视实践应用型论文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打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大旗,在“做大、做强、追赶一流”浪潮的推动下,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水平”,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倾向学术研究型,轻视与地方经济和实际工作关联性更大、更有利于和更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应用型论文。高职本科在本科院校所占比例很小,学校没有考虑到因材施教,管理评价都是采用普通本科的管理体系,师生普遍感到不适应。

(三)师生比例失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招生数量持续扩大,全国高校师生比为1:16左右,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师生比例远超过这个比例。为了提高论文的指导水平,各个学校的管理部门一般都对不同职称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作出了规定,比如教授、副教授指导论文的学生数不超过10人、讲师不超过7人。实际教学中,往往都超过规定,变通的办法就是让行政、教辅人员挂名,个别学校和专业教师实际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甚至达到了20人,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下降。

(四)论文选题大而空,结构内容雷同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论文撰写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学生论文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而空,动辄就是“中国……”、“跨国企业……”,要么就是肯德基、沃尔玛、联想等知名企业的营销策略、成本管理等题目。对这类大题目,一是和很多的硕博论文题目重复,学生的驾驭能力达不到,内容只能抄袭;二是本科论文的字数一般在1―2万字,问题的论证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也不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差,材料运用不当

目前高职本科学生的资料收集途径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二手资料的收集,对于书籍、杂志的阅读量也非常少,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时,不会进行高级搜索,不能对重要字词、特定时间、地点进行限制和选择,导致出现数量巨大的搜索结果,寻找资料较为困难。

在使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时,也不会使用篇名、主题、关键词等进行有效检索。

高职本科学生的外语基础普遍较差,对外文资料的收集运用流于形式。对收集到的资料,学生不会做笔记、卡片,不能对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重组,最擅长的使用就是直接复制粘贴,导致论文复制比过高。

(六)语言、文字使用不当

高职本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侧重相关的专业课和升学考试的课程,对语文等基础课程不重视,书面语言基本功差,论文中大量出现口语化的语言,错别字、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几乎每页都存在,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七)缺少创新

思想的不重视,题目的大而空,资料收集运用不当,没有结合具体的企业和工作问题,论文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内容东拼西凑、张冠李戴,没有创新,实用价值低。

(八)论文答辩漏洞百出

由于论文开题、撰写准备不足,抄袭严重,论文答辩时,答非所问、漏洞百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他的还有评价体系宽松,学生的毕业论文几乎是100%通过,这也是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解决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教育和管理,系、教研室、指导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严格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通过电话、邮件、QQ等通讯工具和实际走访,加强在校外完成论文的学生的论文指导。

开题要进行答辩,要对学生的选题、论文结构和资料收集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提出修改意见。

答辩前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对论文进行检索,复制比超过规定的,不允许答辩,从技术层面杜绝学生的论文抄袭。

(二)论文选题要符合“工学结合”的原则

指导教师和学生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拟题和选题,论文研究要与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的岗位相结合,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选择学校所在地的企业实际问题进行论述。

比如,类似《齐齐哈尔市“冰糖雪梨”校园促销策略研究》的论文,题目不大,学生也了解,资料相对也易收集,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课程和实习,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结论易被企业采纳。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具备“双师”资格,教师的科研项目要注重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问题,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课题的一部分让学生作为毕业论文完成,既可以使论文具有针对性,又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起到帮助、促进作用。

(三)吸收企业兼职教师指导论文

在符合论文指导教师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对已经工作的学生的论文指导实行“校企双教师”制度,既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的论文和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机结合。

(四)类似题目的结构要多样化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做到一人一题,但是有些题目是类似的,对这类论文,不同学生论文的侧重点要不同,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要做到完全不同。

(五)加强对资料收集和应用的指导

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选题前,要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方法的讲座和训练,加强学生外文资料的收集和翻译指导。使学生选择的题目能够反映当前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创新,资料的收集有针对性。要指导学生会对资料进行压缩、扩展、修订和补充,学会资料的运用,避免抄袭。

(六)注重细节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和论文格式严格把关,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态度。

(七)做好答辩的指导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答辩时要充满信心,沉着应对。答辩是一次锻炼机会,是对论文进行完善的最有利途径。其次,学生要充分准备,避免匆忙上阵。对论文的结构、重点、结论等了若指掌,预测答辩题目。最后,要注重答辩过程中语言、礼仪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雅静,洪传春.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写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文教资料论文篇6

目前,史料日益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和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角。为此,如何选用史料,如何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是历史教学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史料?学者们论述不一。这里采用梁启超先生的说法:“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①这个定义指明了史料的三个要点:第一,史料的本质是历史的遗存,是过去的人留下来的东西,一鳞半爪,不成系统;第二,史料反映的是人类的活动,包括思想活动与社会行为;第三,史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重构与复原历史的证据。

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大致可以划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有意证据、无意证据,正面证据、反面证据。之所以要区分不同种类的材料,是因为材料种类不同,其价值和使用方式也有所区别。

按照载体来划分,史料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文献资料均出自人物的记录,如二十四史、档案材料、书信日记、家庭账册等。实物资料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日用器具等各种古物。地上的文献资料如果能与出土的实物资料互相印证,则基本可断定此事为真,是为二重证据法。口碑资料一般是当事人或当时人对所经历或所听闻事件的回忆,优点在于从个人视角看历史,细节丰富,情感充沛,不足在于受利害关系及记忆力等因素的影响,有损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声像资料是近现代的产物,对于研究近现代史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史料,可能既是实物资料,又是文献资料。如青铜器的铭文,如果研究文字的内容,则属于文献资料,如果用于研究书法与字体,则属于实物资料。

按照史料留传方式来划分,史料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都可称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是指“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②一般而言,直接史料较为可信。实物资料一般为直接史料。文献资料中的档案材料一般也属于直接史料。二十四史则属于间接史料。

按照史料作者的意图来划分,有意证据是指为影响当时或后世的历史认识而留下来的证据,无意证据则反之。③实物资料、家庭账册、部分书信日记一般属于无意证据。二十四史、部分书信日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类史料的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来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因此属于有意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史料中,可能同时存在着有意证据和无意证据。如一张关于美国内战的照片,摄像者的意图可能是要表现北军的英勇,但在无意中留下了当时的服饰、枪炮、阵形、体格等信息。北军英勇与否,是需要综合其他资料予以考证的。但无意留下的信息,用于研究当时的军事思想、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内容,则相对可靠得多。

史料作为证据,有“正面证据”(确证)和“反面证据”(反证)之分,对二者都必须慎重对待。①要综合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切忌只看到一方面证据就匆忙下结论。

介绍史料的分类,不是让中学历史教师去搞历史研究,而是希望引起大家对史学研究基本法则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不要盲目引用史料。当今的历史教学,大量篇幅使用的是史家著述。为提高历史教学的公信力和学生的证据意识,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选用较为可信的材料,如实物资料、无意证据和直接史料;要尽量选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材料,如古代史教学中多用出土文物与地上文献,近现代史教学中多用声像资料和口碑资料;要尽量同时呈现正反两方面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就是为了说明或印证教科书中或某个权威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姑且命名为有史料的教学,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有很大距离。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史料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与运用,体验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用历史思维去思考问题。

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有史料的教学与史料教学的区别。

为论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的一座丰碑,某教师在教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

梁启超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吴玉章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专制共和兴。”

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陈旭麓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这种教学属于“通过材料说明结论,而非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所谓说明,是指教师心中已有结论,他为了将这个结论说清楚,出示了大量的史料。这些史料均属于某一类别的史料,或者角度一样,或者意图一致。所谓论证,是指运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是“说明”,而非“论证”。“说明”能反映一个教师阅读是否广泛;而“论证”却更见一个教师的思想,也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这些史料不可谓不经典,亦不可谓不深刻。在史料的感染和教师的感召下,学生可能会认同教师的观点。但是,当好学深思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否定辛亥革命的史料和观点的时候,他会作何感想呢?他学会了辨别不同史料和观点的方法了吗?在“无菌”史料的环境下学习的学生,面对另一种说法,或者无所适从,或者固守成见,或者走向偏激,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相对而言,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学会辨别史料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一位历史教师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出示了以下材料:②

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担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无比纯正的动机,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之处。”

宾夕法尼亚有5000农民签名要求拒绝这一宪法。当1787年宪法通过消息传来后,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定制一口棺材,将其涂黑并埋葬,象征公共自由的死亡。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果。”

这三段材料,视角非常丰富,有当事人(会议代表),有当时人(农民),也有后来人(历史学家);有肯定宪法的(会议代表),有否定宪法的(农民),也有中性立场的(历史学家);有利益相关者(会议代表和农民),也有利益无关者(历史学家)。三种观点并无对错之分,都道出了有关宪法的部分实情: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人动机纯正、不偏不倚;南北代表为利益争吵而终致妥协;农民反对没有规定国民权利的宪法。在不同观点的冲击下,学生方能展开积极思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第一个案例,使用史料是为说明或印证结论,属于典型的有史料的教学。第二个案例,使用史料是为激发学生思维,对史料自身和史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史料教学。

在史料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由于史料欠缺,许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胡适在《给北大哲学系1931年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上写道:“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论。”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也认为:“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此外,即使有充足的史料,由于史观或史法相左,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大相径庭。

因此,在史料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史无定论。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初步的假设,或者提出进一步寻找史料的方案。让学生懂得随着新史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不同素养的人、不同立场的人、不同史观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甚至尖锐对立。

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认为,无法做出定论并非坏事,“人类不是不可能错误的,人类的真理大部分只是半真理;意见的统一,除非是对立诸意见经过最充分和最自由的较量的结果,是无可取的;而意见的分歧,在人类还未达到远比今天更能认识真理的一切方面之前,也并非坏事而是好事”。①“一个人之能够多少行近于知道一个题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径只是聆听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们关于他的说法,并研究不同心性对于它的观察方式。一个聪明人之获得聪明,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方式。”②

诚哉斯言!虽然约翰・密尔谈论的是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但它同样适用于不求定论的史料教学。

文教资料论文篇7

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的背景

(一) 社会方面

普通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进入高校学习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整体基础水平下降;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的发达,为学生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论文参考资料并拼接成自己的论文变得很容易。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上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侵蚀学生。

(二)学校方面

广州大学2009年以前制定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化”的模式仍比较突出,缺乏适合成教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广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实行一级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学院为办学实体,仅有少量的专职教师,办学规模大,专业(专业方向)杂,校外办学点多,在调用与管理本校教师资源,统一、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以及进行质量监控方面还不足

(三)学生方面

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缺少论文写作基础训练;多数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毕业文凭,内部动力不足。为了达到顺利毕业的目标,学生往往采取的是避免失败的做法,或者是没有挑战性的任务,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普遍欠缺。

(四)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来源不一,缺乏统一审核、把关,水平良莠不齐;由于多数是兼职教师指导论文,教师责任心差的不在少数。

二、多管齐下,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的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应用型,提高写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切合实际,注重应用型、实践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008年,为使成人高等教育更适应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全面修订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2009年版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学生写作能力欠缺、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状况,加强了课程的人文特色,专科和专升本的课程设置分别增加了《应用写作》和《大学语文》这两门公共课程,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打好论文写作的基础;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精简理论,强化实践,不仅在实践教学平台适当增加集中实施的实践课程比例,增强实践性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其它课程平台的课程,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也减少理论学时,适当增加课内实践学时,力求减少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使撰写毕业论文有料可写,而不是盲目抄袭、拼凑。

(二)改变单一的论文写作形式,采取更为适合成人特点的多种毕业论文形式

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应充分利用成人学生丰富的社会经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开展选题工作。从写作形式上,改变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单一,非论文即设计的状况,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允许毕业论文形式采取更为适合成人特点的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经济分析、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抄袭现象。为此,学校专门发通知说明,申报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不申报学位的学生按专业特点可选择上述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种写作形式,并列出29个专业建议选择写作形式一览表。

(三)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

1. 建立规范系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资料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资料是完成指导任务的指南与依据,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有统一规范的依据,学校从2009年起逐步修订、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有关资料,目前已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包括表格6份,撰写规范及格式模板1份,各专业撰写要求及范文19份,以及论文指导实施细则、有关通知等。这些文件资料全部分类有序地挂在网上,为学生、教师使用提供了方便。

2. 统一选拔与管理指导教师,集中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由校本部统筹安排校本部及校外点聘请广州大学专业学院相关专业具有讲师(中级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在广州大学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校外点可以自行聘请非广州大学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所聘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必须先报校本部审核批准。同时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理工类专业原则上不超过7人,人文管理类专业原则上不超过10人;初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减少2-3人;已有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经验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适当增加,最多不超过15人。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论文(设计)至少3次并做好记录(指导市区内教学点学生,至少面授1次),指导形式包括面授、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指导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将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如实填写在《导师工作记录表》中,同时也要妥善保存与学生联系并指导的记录,以作为进行指导的依据。有效控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质量。

3. 严格答辩工作

从2009年开始,为统一答辩标准,把好质量关,学校将由各专业学院自行组织的答辩活动改为由继续教育学院在校本部统一组织,同时在答辩学生较多或较远的教学点设4个校外答辩点。学校规定,成立答辩领导小组对校外答辩点的答辩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校外答辩点的答辩组长必须由广州大学派出的教师担任。对答辩的工作要求、答辩过程有关问题的指南学校都有统一的、明确到位的文字解说。通过组织严格的毕业论文集中答辩,能从中发现和纠正教师个别指导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确保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 加强过程管理,规范操作模式

第一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分配给老师之后,要求指导老师转发国家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4号令)给所指导的学生并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强调指导老师对制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负有责任。同时向指导教师提供班主任(或主管)和学生的联系电话,要求班主任为每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组选一组长,主要负责协助指导教师联系组内其他同学和传达有关要求,并负责收取全组同学完成的论文(设计)集中交教务科或函授部及所辖各教学点。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发通知提醒教师、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督促需参加答辩的学生及早完成定稿,催促未与指导教师联系或进度慢的学生要抓紧时间。继续电话抽查,检查落实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进展情况。

第三阶段,发通知对答辩问题、论文(设计)缴交问题进行具体安排。由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特点,加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不全是任课教师,指导主要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来完成,每到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缴交期间,指导教师如何尽快收齐学生全部论文(设计)材料再交管理部门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过去论文(设计)缴交往往会拖延时间,为此滞后成绩的录入并影响其他后续工作。从2012年开始,在强调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资料在内容与格式上严格把关,符合规范要求才能评分和同意学生提交正式的论文(设计)资料打印件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要交的资料与学生要交的资料分开收缴:教务科与函授部分别负责接收教师缴交的校本部与校外点论文(设计)资料;学生要交的论文(设计)资料,要求每个论文(设计)组学生组长集中收齐后就近在所属教学点提交。为了方便师生,校本部专门安排一周的值班时间接收论文(设计)资料。这样做,加快了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缴交的进度,也使管理部门忙而不乱、工作有序进行。

三、设想与展望

(一)在利用计算机教务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管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资料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指导还有待开发。

(二)如何有效监控学生论文(设计)是否抄袭、造假等,教师指导论文(设计)的工作量是否饱满、指导是否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班主任是联系学生与管理部门的桥梁,班主任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的辅助作用较大,应得到相应报酬并进一步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四)非论文形式的写作指导资料还需进一步修订、细化,使之覆盖的专业面更广。

参考文献:

文教资料论文篇8

    地情资料是指一定地区直接或间接的有关当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料,它不受时间、内容、载体的限制,只受空间的限制,它所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风民俗,只要是关于这一特定地区的所有文献,不论年代远近,或何种载体形式,如记录、磁带、文物、照片……等均可认为是某一特定地区的地情资料。地情资料是整个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研究一定地域政治、经济等状况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情资料,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图书资料人员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建立党校特色地情资料库的必要性

收集地情资料的必要性,是由地情资料本身的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地情资料是用户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状况的主要情报来源,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要把本地区的经济搞上去,就必须了解本地实际。地情资料是一个地区各种状况的综合反映。掌握地情资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各种规划,对于领导决策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党校作为培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摇篮,它所培训的对象都是来自各个部门的地方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要在理论上得到提高,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地方领导,他们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谋划一方,把本地、本部门的经济搞上去。因此,地情资料的收集,可以为各级领导制订计划、研究工作提供依据,便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起到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其三,地情资料的收集对党校的教学和科研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党校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围绕着党的任务来进行的,当前的任务应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教学上,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且要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本地的实际,而党校的教师往往实践较少,这更需要地情资料提供依据和帮助。在科研上,进行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时,特别是对地方课题的研究,对地情资料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收集地情资料,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无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四,党校收集地情资料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着眼点要放在与党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上,要放在收集对本地经济建设有用的资料上,因为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公共图书馆早在十年前就已着手进行,他们收集地方志、地方史、文物遗址、经济、人物等各方而的资料,某些资料已收集比较齐全。如:丽水市馆早在86年就开始了对羽坛名将李玲蔚资料的收集。从小到大的照片,及对教师、教练、朋友、亲戚的采访,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还在省图书馆成果展上亮了相。可以说公共图书馆在对某些地情资料的收集已有不少成果,假如我们步其后尘,势必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做好摸底工作,减少重复,要侧重于对党校教学科研有关的地情资料的收集,创出自己的路子,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地情资料库。

2.建立党校特色地情资料库应采取的措施

地情资料库既是党校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助手,又是领导决策必不可少的依据。那么,有条件的党校就应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要制定计划,层层分解目标,落实措施,使之尽快产生效益。

首先,要从组织上和制度上给予保证。对于地情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有专人收集和管理。制度上应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最好能以地方文件的形式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印发《工作简报》、《会议通报》、《信息》、《产品介绍》、《科研论文》等资料时,送交地情资料库一份,使之形成一种共同遵守的制度,组织上要做到“三定”:即定人,确定专人负责;定点,设有专门地点,专有设备;定时,定时召开地区各馆收集地情资料情况的交流会,进行资料交换。工作上要做到“三勤”:即口勤,及时向领导汇报地情资料的收集情况,以求得领导的支持;腿勤,主动上门征集,不辞辛苦,使搜集的品种、内容扩增;手勤,对征集来的资料及时著录、整理,使之尽快发挥效益。

其次,要做好地情资料“源”“流”调查,避免重复和浪费,做到有的放矢。所谓“源”,就是要做好收集地情资料的摸底调查工作,到公共图书馆、市情办公室、市科委等单位进行了解,他们对地情资料收集的情况,及他们现存有哪方面的地情资料,对于他们收集的情报,我们可以采取复印、交换等办法,取为己用,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和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流”,就是要做好用户调查,深入用户群,找出社会决策群、社会研究群、社会管理群的不同需求。可进行用户问卷调查,也可以对用户进行采访,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再依据用户的需要情况,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党校图书馆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社科工作者,除了学校的教师、学员外,还有党政、宣传部门工作的同志,学校中政治老师也常会到党校来借书、查找资料。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要注意社会科学方面地情资料的收集。

其三,在收集原则上,要确保重点,再涉及一般。建立党校特色的地情资料库,其重点应放在与党校教学和科研有关的学科上,要注意收集教师的教案、讲课提纲、考试试卷、辅导资料、学员论文、科研报告等。尤其要在“党”字上做文章,党史、党建方面有关的地情资料,其他图书馆是不会那么注重的,我们就应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要到党史办、地纪委有关党委等单位收集有关党史、党建方面的地情资料。可能的条件下,还要对空缺的历史进行“抢救”。例如:地区财政局一位同志在搞地方财政史的课题,翻遍了书库却找不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我区是如何进行财政筹措的资料,这一时期的地方财政管理是一块空白,这就需要找知情人写这方面的回忆录,以增补这方面的地情资料。

第四,要建立相互协作的网络,注意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情资料,建立党校特色的地情资料库。各地党校图书馆在收藏上着眼点应放在怎样开发地情资料、为本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上。必须注意对本地经济发展有利的地情资料的收集,尤其要注意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情资料。如:庆元是“香菇之乡”,应该注重有关食用菌栽培、国内外有关香菇供求情况等资料的收集。云和是玩具之乡,要注意收集该县龙头企业所需有关木制玩具的各方面的资料。景宁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就要注重收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情资料,总之,各级党校要根据各地实际,针对用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及需求层次的不同,分别、分级搜集适合自己的地情资料,然后再相互交流,形成合力,使党校的地情资料库具有自己的特色。

3.开发和利用地情资料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信息的生命在于传递,文献的价值在于流通”。地情资料的收集只是一种潜在的情报,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开发、利用、传递,才能使潜力变为效率,因此,开发和利用地情资料,必须坚持“用户至上,读者第一”的原则。

3.1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建设需求,根据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情况,开展特色服务。丽水地区是全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其工业产值还不如发达地区一个县。它的工业基础落后,但其山区资源却比较丰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起来的香菇、木制玩具、羽绒制品、柑桔产业等在全国乃至海外部颇有名气。收集地情资料必须根据山区的特色经济,了解各方的供求情况。如丽水的柑桔产品,目前全国对桔子、碰柑的需求已经饱和,而脐橙却供不应求,要引导农民改进产品,对椪柑进行嫁接,转向市场供不应求的脐橙生产,这样才能使丽水柑桔生产不误入岐途。而丽水地区的香菇生产,因为要耗费许多木材,木材资源的缺乏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农民利用香菇致富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以增补资源的不足。诸如此类的地情资料要广泛收集,教员在对乡镇长培训班讲课时,就可以利用这种地情资料进行引导,间接地为本地经济服务。

3.2要针对党校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科内容,广泛收集各种专门资料,进行专题服务。党校教学,主要集中在马列主义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上,这几年还开设了党政、法律、经管专业等函授教育的课程,为了便于教师在上课时能联系本地实际进行授课,地情资料工作人员必须要注意收集与党校教学相关学科的地情资料如收集本地有关企业破产、国有资产清查的资料,使教员在上《社会主义国有资产制管理概论》课时,就可以结合实际进行讲解,使学员既有理论知识,又增加感性认识。再如收集本地在反腐败中的一些案例,收集本地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资料。教员在讲授有关课程时就可以言之有物,使教学更为生动。

3.3要及时了解本地社科界各种科研项目,按照研究课题,选择重点,定题服务。本校、本地的社科计划,每年都有不同的科研重点。如本校的科研课题,今年是“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有关十个方面的问题。地区财贸学会科研课题则着重于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财税对策、乡镇财政管理等方面。还有社科联、师专、市政府等都有不同的课题。针对众多的课题,必须选择重点。因为,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和资源,样样涉及。要选与我们党校相关的学科,发挥我们的优势,围绕特定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有关资料,充分发挥资料人员的智慧,针对科研课题中的关键问题和难题,开展情报研究,提出建议,或参与科研,进行定题跟踪服务。

3.4要扩展地情资料的收集范围,遵循领导决策原则,做好咨询服务。领导的科学决策,需要大量的信息,除了上级文件、下级汇报和地情资料外,还必须了解国情、省情以及与本地发展有关的国外资料,领导只有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地情资料库必须收集与领导决策有关的各种资料。如《国务院公报》、《浙江政报》、《地方简报》等等,这是领导决策中保证正确性的唯一真实性依据,要根据领导决策需要,设置专题,编制索引、动态等,及时提供给有关领导部门参考。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调查,编制各种专题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参考。在主动提供资料的同时,还应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3.5开展用户情报教育,增加用户情报意识,使地情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用户往往缺乏开发文献信息的意识,不懂文献检索方法,这就很难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而党校的学员作为现职或未来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没有较强的情报意识,不能及时掌握和灵活运用情报信息,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就会无所适从,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除了主动服务外,我们还必须提高用户开发文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参考咨询,向用户灌输情报知识,也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或采取宣传橱窗和讲座的形式,系统介绍情报的类型、情报的收集与获取途径及所需各种资料的检索方法等等。使用户了解馆藏,掌握查检方法,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地情资料,他们可以自己收集,也可以通过情报部门收集,获取自己所需资料,在掌握大量情报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决策,制定正确的目标,产生良好的效益,从而为发展本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文教资料论文篇9

[关键词] PBL;外科;多媒体教学;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153-03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它以学生小组讨论形式,围绕实际问题及衍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并推广PBL,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中。PBL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个人独立性和小组内各成员的交流讨论能力,在训练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医学教育领域PBL教学法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外科实习教学实践中发现PBL教学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特别是建立共享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是PBL教学的有益补充。

1 外科实习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现代医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过分追求PBL,可能会因为学生能力相对不足,造成事倍功半、拔苗助长的局面。在外科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相关临床知识不足,查找资料无序,疑问众多,花费过多精力,不能把问题集中在重点问题上,讨论的问题总是局限在几个常见问题和表面层次。学生由于学习背景不同,自学能力存在差异,讨论中难于展开良性互动[2]。

对各部分学习内容大规模开展PBL教学,会造成效率下降,增加教师和学生负担。在PBL准备中,教师和学生进行资料查找、去伪、评价和组织系统化,占用了大量课上和课余时间[3]。学生提出问题时缺乏背景知识;资料查找时,对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论文和参考资料无所适从;选取资料时达不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讨论时争论多,有效论据少,忽略关键问题。

PBL教学模式重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掌握,传统的LBL医学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知识结构的全面掌握。其他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探索还包括模拟教学(通过模拟人模仿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训练学生学习疾病诊断治疗的方法)、团队教学(同时综合两个或以上的教师登台,教学团队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创建医学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各种教学方法[4-5]。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是未来医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其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和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电子化资料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出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包括PBL等教学方法有益的补充。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天马行空而来,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既往优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必要条件。所以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之前、解决问题之中,教师有责任把专业领域多年来的医学成就和最新进展向学生进行说明,对前人明显的误区和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告知。在PBL讨论时,有义务和责任把讨论问题涉及到的典型图片、音频资料、操作视频向学生展示和备选。随着认知理论的深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认识到对于知识的学习,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和案例调动视觉、听觉,进行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会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所以PBL教学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有在广泛和大量的需求。

2 建立共享普外科多媒体教学资料库

多媒体教学是外科临床实习PBL教学的有益补充。PBL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但是外科教学中大量的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和查体手法等内容,学生缺乏切身体验。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应用又需要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案例是将临床上典型病例的资料,如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疾病中的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适应手术学科的特点,新颖直观的感官刺激,丰富的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医疗情景[6-7]。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资料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PBL可以近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整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分割理论和临床的弊端。

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并动态管理,不断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减少教师劳动量,拓展教学能力。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要求医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在这一阶段对前期基础知识与临床医疗实践进行结合,培养临床思维,为临床工作打基础。教学目的,要基于循证医学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前者培养创新思维,后者培养实践能力。建立多种资源的教学资料库,可以利用网络化优势,作为PBL在课前参考、论据以及其他检索和搜索的基础,可以节省检索重复资源造成的大量时间成本和课业负担;课堂中可以作为提出问题的展示、解答问题的论据;课后可用于巩固学习效果、培养进一步拓展学习的兴趣。有的医学院校引入电子网络教学平台(EBL)[8],也是对教学资源整合的有益探索。

3 外科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的设计和在PBL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建立团队组织多媒体教学素材

动员所有相关临床医生、护理人员、教师和医学生共同参与医学教学资料的搜集、处理、制作,建立专人管理维护体系,最好使用专业的多媒体处理和数据库软件[9]。纳入电教中心、计算机室或宣传科室的准专业多媒体处理人员对资料进行二次处理、检索归类、网络化处理[10-11]。如条件限制,一些共享软件有助于资料的检索和数据处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完善数据库。PBL教学中学生制作的作品充实到教学资料库中有很多好处:丰富医学数据资料;作品署名激发学生荣誉感;附加教师点评对后来学习者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3.2 共享使用数据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医院或学校网络FTP资源站点,方便资料上传管理和下载使用,建立管理员制度管理数据,向本校内部人员开放使用[12-13]。如条件所限,学校或医院未建立内部电子网络平台,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PBL课堂时将本次课程相关多媒体资料开放给学生进行浏览、查询和拷贝。共享所有数据资料用于教学和论文书写、科研课题、会议、宣传等各个方面,使所有参与人员从不同角度获益。

3.3 PBL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对医学多媒体数据进行针对PBL教学的优化处理,以问题为单元进行编辑,利用网络或PBL教室配备的电脑存储显示设备,对课堂讨论中涉及到的问题,随时调用幻灯、影像、音频、视频、文献、病例等数据。使PBL教学讨论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成本,强化记忆效果,提升认知水平,减少教师劳动量,拓展教学能力。

PBL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案例实践:建立普通外科疾病“胆囊结石”PBL教学资料库,①首先提出问题、设置分类,从医学史角度:胆囊结石认识的历史、对胆囊结石处理的最新进展;疾病性质角度:胆囊结石的成因、分类、危害;临床角度: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病理生理角度:结石导致胆囊炎的机制、转归;伦理角度:切除胆囊对心理的影响、对胆囊切除和保胆取石的争论;同时,不断把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问题补充到资料库中。②针对问题多途径收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资料,可以从互联网通用搜索、专业医学论坛、医学院校网站和个人收藏获得教学幻灯、图片、音频视频素材;从相关SCI、MEDLINE等医学数据库获得典型病例、诊治指南、文献资料和相关图片;临床一线教师医生根据需要采集典型案例、病例讨论记录、胆囊结石标本照片、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录像。从仪器制造厂家获取腔镜设备使用多媒体资料。③对各项资料进行分类、标注(来源、内容、作者、版权等)以及适当教学点评。专人管理,网络开放,在电子化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修改、更新、标准化和分类储存。④PBL教学与教学数据库交互利用、互促提高。利用已有资料,丰富PBL讨论,强化学习效果。对已经纳入的问题,在复习已有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讨论,更新和制作新版教学幻灯等数据。对新提出的问题,设立专题,集思广益,收集处理资料,制作第一版多媒体教学数据。

医学发展和知识的传承,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和实践调整的过程。笔者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应用于PBL教学中的尝试,就是适应现代科技、教育发展,进行因地因时、因材施教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Chen NC. An education approach to problem based learning [J]. J Med Sci,2008,24(S3):23-30.

[2] 张军.七年制学生普外科PBL临床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2012,11(5):395-397.

[3] 王瑾,孙宁,黄培春,等.优化基础医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中青年教师备课效率[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 29(11):1398-1399.

[4] 罗冰,宋亭,邹钧,等.医学模拟教学结合PBL在物理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55-56

[5] 罗达峰,杨建华.团队教学新模式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 22(4):25-26.

[6] 罗达峰,杨建华,李英,等.多媒体教学结合PBL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教学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0-31.

[7] 孟健, 尉杰忠, 纪宁,等.多媒体案例结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2:183-184.

[8] 曹颖,王萍,袁卫玲,等.在医学PBL教学中应用EBL教学平台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9(11):170-171.

[9] 李锡丹.浅谈医学多媒体课件的素材采集与集成[J].新西部,2009,(14):150-151.

[10] 廖芝玲.医学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9):296-297.

[11] 王清河,唐海峰,曹凯,等.医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4):284-285.

[12] 滕迪,鲁巍,纪慧,等.基于校园网建立基础医学多媒体素材库的构想[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6):2052-2053.

文教资料论文篇10

关键词:教育史;教育史研究;外国教育史

当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教育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有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使得教育史的研究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教育史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也必须承认教育史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工作者还不清楚教育史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的区别,希望教育史研究能够即刻为教育实践提供服务;第二,在教育史学科发展上,由于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教育史研究队伍的扩大,不仅给有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更使非教育专业的学生难以适应:研究历史与学习历史有什么区别,教育史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有什么不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第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教育史学方法的研究,积累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教育史研究是一门使用别人观察的科学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包括教育史教学中,一直把学习历史史实和掌握教育史实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由于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完成的,因此,许多学生相信教科书上所记载的事实就是历史事实,学习历史就是通过教科书认识这些历史事实的过程,很少有历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方法的训练。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通过教科书学习历史不重要,而是说仅仅通过教科书学习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对于一个从学习历史进入到研究历史的新人来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研究生读了许多书,却很少提出问题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仍然停留在学习历史的阶段。

什么是“历史”,有的学者(张元)指出,“历史”应包含两个方面,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指我们对过去事情的了解,而对过去事情的“了解”更重要。了解过去,就要知道一些如何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方法和步骤。因为不对过去的存在做一些认识、了解的工作,过去的事情就不为我们所知道;不对过去下一番认识、了解的工夫,过去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解过去的方法和步骤,实际上是历史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有的学者(克罗齐)主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在的联系。还有的强调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的作用。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就指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谈的过程。”可见,如果说历史是指我们对过去的了解,那么这里的“我们”正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正是我们的研究才得以把现实社会的价值与过去联系起来,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的。

但是历史研究有自己的特点。一些学者指出,历史研究是指为了确定事实和得出关于过去事件的结论,而对证据进行系统的和客观的定位、评价和综合的过程(Borg,1963)。它也是一个以一种批评的精神对过去的史实进行探究和重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寻求历史的真相。在古希腊文里,历史就有“对真相的探究”的含义。与一般科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第一,一般科学研究主要是对事实进行观察、分析和概括,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言,但历史学家通常不能根据过去的事实进行概括,因为过去的事实经常是意外发生的或者不是按照计划形成的。历史的形成常常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例如由于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影响或作用,历史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或转折。

第二,与一般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历史研究必须依靠别人已经报告过的观察,依靠不确定的证据和不确定的事实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片段的或不确定数据的分析,勾画出接近历史本来面貌的东西。因此,有的研究者指出,历史学家就像一个试图去完成一个复杂的和缺少许多部分的拼图玩具(jigsaw puzzle)的人,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他要根据不完整的证据,对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和为什么发生的原因进行推断,来填补那些没有完成的部分。

第三,与一般科学研究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可以有创造成果的物理或化学实验不同,历史研究既不能够控制观察的条件,也不能操作有意义的变量。历史研究中的事实是不可重复的;同样因素或条件下的历史也是不能再现的。

当然,历史研究与一般科学研究也有相似的方面。历史研究也需要限定问题,形成假设或提出要回答的问题;历史研究也需要收集和分析原始的数据,检验一致的或不一致的假设,形成概括和结论。在研究方法上,历史学家可以用传统的定性的 (qualitative)方法,也可以使用定量的(quantitative)的方法。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指出,“历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在寻求解释这一根本目的上,在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上这一根本步骤上是一致的。”

教育史研究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历史研究方法论提供了教育史研究的基础。教育史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揭示和说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也可以洞察通过其他方式所不能认识的某些现实的教育问题。如通过对历史上教育思想或教育机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而这种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改进教育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不过,教育史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相比也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教育史研究是一门使用别人观察的科学。因为,教育史学家没有生活在他正在研究的那个时代,他们与被研究的事实或对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因此,教育史研究需要依靠别人的观察和对别人的观察做出推理和逻辑分析来进行研究。

第二,教育

史研究需要依据过去存在的资料进行研究。由于教育史研究主要使用别人记录和经验,而不是直接进行观察研究。因此,教育史研究不像一般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实验研究或比较教育研究那样可以直接进行观察,获得直接的数据。

第三,教育史研究需要不断发掘过去已有的资料进行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结论尽可能的可靠,教育史研究必须依靠过去的原始资料。由于发现过去原始资料的重要性,它需要研究者具有发现原始资料的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借鉴各种有助于研究的新方法的能力。例如,对教育史上儿童观的研究,我们过去主要是依据历史上教育家的着作或官方的文献,资料的使用和发掘缺乏想象力,而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许多关于某一时期儿童存在和生活的证据、图像、日记来研究和说明儿童观,这对我们科学地认识儿童是有意义的。

总之,历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都是通过对已有的或还没有发现的资料进行搜寻、探究和发现历史真相的过程。研究教育史与一般学习教育史是不同的,它不仅是继承,还要通过发掘,不断重新认识教育历史。教育史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也是不同的,教育史研究是一门使用别人观察的科学,是一门以现在的眼光与过去的史实发生联系,不断质疑、探究和寻求历史真相的科学。通过教育史研究可以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好地认识教育。

二、教育史研究中的外文资料并非都是第一手资料

在教育史研究中,对资料的占有是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目前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研究者不懂得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区别,盲目地认为中文资料是第二手资料,外文资料是第一手资料。对这种观点有必要进行探讨。

教育史研究的资料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s.)也称第一手资料(first hand sources):一类是间接资料(secondary sources.)也称第二手资料(second—hand sources)。

第一手资料是教育史研究的生命,它通常由事件的实际观察者或直接参与者的报告及与事实直接有关的实物构成。因此,发现、甄别和评价第一手资料是一个教育史研究者的基本功。它包括逻辑推理、直觉判断,以及生活的一般常识。

第二手资料是指那些没有被直接参与者实际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一些后来者可以讲述实际的观察或阅读观察者的报道,但是这种报道不是直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报道。

例如,某学校食堂发生了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事故,警察对食堂管理员、炊事员等有关人员进行问讯,其所做的记录,现场拍照,实物证据的采集及呕吐物的化验等,都属于第一手资料;而过后记者对此事进行采访、报道并见诸报端,或以后有人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则属于第二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对于教育史研究来说也是有价值的,但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因为第二手资料在传递过程容易被使用者所曲解。第二手资料可以使用,但要谨慎;只有在第一手资料不能得到时才可以使用第二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是对第一手资料缺乏时的补充。

在历史研究中,第一手资料是最重要的。一些研究者指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献。文献是实际参与者和见证人保留和书写的记录。这种资料为了传递、保留和研究的需要可以通过生产和复制以备将来使用。作为原始资料,文献可以分为宪法、、法律、法院的判决、法定的记录、传记、信件、日记、家谱、人口普查信息、契约、证书、遗嘱、许可证、执照、证词、宣誓、宣言、公告、证明书、目录、传单、账单、收据、报纸和杂志报道、广告、地图、图表、书籍、小册子、书目、电影、图片、绘画、题字、录音制品、手抄本,以及研究报告等。

2.遗迹或遗物。遗迹或遗物是与个人、机构或一定事件相联系的物体。如化石、骸骨、工具、武器、食物、器皿、服饰、建筑、家具、画片、油画、硬币,以及一些艺术品。这些资料可以提供关于过去一定时期比较清晰的数据。

3.口头证据。口头证据是当事人或参与者对事件陈述的记录。它可以通过对个人的访谈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根据与见证人相关的经验的记录或改编的记录来获得。目前,比较热的口述史研究正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体现。

第一手的教育史资料与历史资料的分类是相同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官方记录或其他相关教育文献。这些记录或文献包括立法机关和国家教育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学校校长,系主任,部门领导,教育会议,学校董事会的记录和报告,调查,特许证,证书,遗嘱,专业和业余的期刊,校报,年鉴,公报,图书目录,学习课程,课程指南,体育比赛记录,方案(毕业、戏剧、音乐,以及体育比赛),执照,证明书,教科书,考试成绩单,报告卡,图片,绘画,地图,信件,日记,自传,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档案,学生劳动样品,以及唱片等。

2.口头记录。它包括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其他学校职员,学生和亲属,学校赞助人或其他公民,以及管理机构成员的访谈记录等。

3.遗物。它包括学校建筑,设备,教学材料,用具,壁画,装饰画,教科书,考试,以及学生劳动的样品等。

在教育史研究中,发现和使用第二手资料是比较容易的,许多外文资料或着作多属于第二手资料。如教育史教科书,教育 百科全书,教育大词典等,因为它们已经远离了原始事件或第一手资料,它是后来的研究者对原始资料进行再加工或编辑的结果。当然,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例如,在教育史研究中,当教育史教科书或教育百科全书成为研究的对象时,它们又可能成为第一手资料。

总之,在教育史研究中,明确地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我们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基础。那种认为凡是外文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的观点,很可能在研究中错把第二手资料当成第一手资料,从而忽视对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影响研究的质量。

三、应重视教育史研究中对资料的解读

在教育史研究中,无论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都是不会自己说话的。因此,在教育史资料的使用中,对资料进行解读,特别是对那些来自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的资料进行解读,理解这些资料的含义,推断出它所告诉我们的关于过去的某些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史研究中资料的解读是研究者对过去的史实或资料给予理解和评价的过程。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指出:“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记载,而在于评价,因为没有评价,就不知道什么值得记载下来。”解读对于我们认识过去和现在都有意义。解读得好的历史不仅可以揭示过去,也可以说明现在的某些方面;解读得好的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不能发现的东西。

一些研究者指出,在对第一手资料进行解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资料的历史背景。可以问是谁写的?能够知道作者的哪些情况?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和时间写的?写作原因是什么?其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人?

2.确定资料的类型。它属于哪一类资料?其目的是什么?影响这种资料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还是哲学的。

3.对资料进行分析。资料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它所表达意思是什么?作者提出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支持主题所提出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在教育史研究中,使用第二手资料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获取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信息。如要研究美国公立学校问题,可以通过第二手资料(教育史教科书或研究专着)很容易发现哪些人研究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哪些观点,使用了哪些材料。二是有利于了解问题的背景。如要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使用第二手资料帮助我们理解当时法国社会和教育的情况。三是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可以了解别人的研究思路。第二手资料往往体现了别人研究时的一种解释框架和研究的基本途径。它通过赋予内容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框架的解释为人们提供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研究19世纪末— 20世纪初欧洲新教育运动发展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史着作,了解别人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观点。

在对第二手资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离不开别的研究者对资料的解读。当然,由于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对于材料的解读便会不同,经常是同样一个事实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认识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属于古代社会,有的认为文艺复兴属于近代社会,还有的认为它属于一个由古代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种不同的认识影响了对文艺复兴教育性质的界定。

在教育史研究中,能够对别人的解读(第二手资料)做出自己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一些教科书或研究着作已经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但这些解读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解读;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解读,才能使我们进入历史中去,与历史进行对话,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这种解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问题和资料的解读。可以问作者所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论题是什么?论题是如何得出的?是通过哪一类历史着作?提出了什么证据?使用什么样的资料?

二是对论证和方法的解读。可以问作者进行的论证能够使人信服吗?证据支持论题吗?证据事实上证明了作者所宣称的他所证明的东西吗?作者在事实上有错误吗?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作者使用了质疑的方法和技术了吗?什么问题没有回答?

三是对论题形成及背景的解读。可以问在这个或相似的论题上,这一研究与其他研究进行比较,论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他们使用同样的或不同的资料吗?这些研究是什么时间完成的?他们在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或其他方面的假设上有区别吗?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资料进行解读之前还应当对资料本身进行一定的评估。由于教育史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因此,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评估对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资料评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评估;一个是内在的评估。外在的评估主要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可靠性(authenticity)。如一些文献或文物是真的,还是伪造的?外在评估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文献(或资料)本身,而不在对其他所包含内容进行说明。因此,它主要是揭露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欺诈行为,如伪造历史文物,历史骗局,为了某种目的杜撰历史或对史实进行曲解等。为此,需要对文献的时期和原作者有关方面内容进行考证,如文献的样式,文体,拼写,语言使用,以及关于时间的知识等。内在评估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或文献的准确性(accuracy)。为此,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如,尽管文献的作者可能是真的,但是他能够反映事实真相吗?资料的使用可靠吗?公正吗?作者实际上获得了事实吗?是否由于同情某些内容或屈服于某些外界的压力而曲解了事实?他所记录的事实有多长时间了?他能够记住实际所发生的事实吗?

强调教育史研究中解读的意义在于,必须重视和发挥教育史研究主体的重要性,对所研究的资料能够做出自己的解读,而不是完全依靠别人。当然,这种解读可能会产生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如何避免这一问题,一个基本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公开,并通过正常的交流和相互争论,推动学术的发展。

四、对教育史研究与现实服务关系的认识

在对教育史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以后,再来看教育史研究与现实服务的关系问题,可能会更清楚些。

我们知道,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是密切联系的。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新的价值观和新方法,都是现实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社会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历史研究给予一定的解释。历史研究是把现在与过去紧密地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指出:“只有借助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地理解现在。使人们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们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

同样,教育史研究与现实教育也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过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有助于认识现存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点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不过,教育史研究的特点又决定了它虽然可以为现实服务,但这种服务的形式不是直接的。教育史研究不能够直接解决现实教育的应急问题。如某一学校突发学生事物中毒事故,这时的教育管理者已经来不及再去从教育史中寻找办法,而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