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9 17:19:28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1

关键词:化学键;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2014年的元旦已然过去,该学期高一每周两课时的教学安排,化学教学进度着实紧张。当然,老师们力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完成进度,有时会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整。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一节,笔者进行了重整教学,课堂效率很高,学生学习效果很好,出人意料。

首先,说明一点,笔者在讲必修一课本第二章《离子反应》中的电解质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电解质,就以信息的形式告诉学生一个一般的规律: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以NaCl为例说明,很好理解),而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以CO2、H2O、HCl等来说明),共价化合物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很容易。继而再引导学生从微粒构成的角度,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是否电离而导电就顺理成章了。这不仅解决了“如何判断哪些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而且,在利用学生对初中元素组成和物质微粒构成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对《化学键》这一节来讲,又分散了知识难点,使这一节的教学更加容易进行。

关于《化学键》的教学实录:

环节一:前置练习

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

HCl、NaCl、CO2、H2O、Cl2、NaOH、NH4Cl、MgO、CaBr2、KNO3、H2SO4、HClO、Na2S、Na2O2

意在复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特别强调在一般判断规律的基础上,要记忆特殊例子:铵盐(如NH4Cl)也属于离子化合物,不属于共价化合物,虽然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再通过复习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而共价化合物分子由原子构成,自然地提出问题:构成化合物的微粒是通过什么作用力结合在一起的呢?从而引入新课: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环节二: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实质探究(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通过环节一,得出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共价键是非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关于离子键的实质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阴、阳离子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力?只是静电吸引吗?

问题2:离子键存在于阴、阳离子之间,那么,哪些元素容易在形成阴、阳离子后形成离子键?

问题3:离子键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结合环节一前置练习中的物质(如NaCl),说明点评并总结如下三点:

1.构成离子键的实质是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的静电作用。

2.离子键的构成元素是活泼的金属元素(第ⅠA和ⅡA族)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第ⅥA和ⅦA族)。

3.离子键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关于共价键的实质提出以下问题组:

问题1: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通过得失电子后形成阴、阳离子,再通过静电作用结合,那么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会通过什么作用力结合呢?

问题2:一般的,什么元素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问题3:共价键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问题4:非金属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即共用电子对结合,当两个非金属原子不同时,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如何偏移?共价键又如何分类?

再结合环节一中练习中的物质(如NaCl),说明点评并总结如下四点:

1.构成共价键的实质是:共用电子对

2.共价键的构成元素是:非金属元素之间

3.共价键存在于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单质中

4.共价键: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即成键原子是否相同,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环节三:电子式及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

设置问题组:

问题1:什么是电子式?各个主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式是否相似?例如,硫原子的电子式为■,请按照“先分散再成对“的书写原则,试着写出其他各主族中一种原子的电子式。

问题2:从原子的电子式看,最外层的单电子数与该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得的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3:为什么氯气是双原子分子,而稀有气体氖是单原子分子?

问题4: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共价键,请写出H2O、NH3、CCl4、CO2的电子式,并总结书写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原则。

问题5: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阳离子的电子式即其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电子式为Na+;阴离子的电子式必须有“[]”和所带电荷,如:■2-。请写出以下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Cl、MgO、Na2S、CaBr2,并总结书写原则。

问题6:请用电子式表示:NaCl、Na2S、HCl、H2O的形成过程,并总结注意事项。

环节四:课堂小结

使离子或原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合称为化学键,即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共价键又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用电子式表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关键是要掌握各主族原子的电子式的书写及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原则。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

离子反应是高中教师花的教学时间最多的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因为它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更是高考的热点。所以很多学校都很注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学习离子反应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元素以及化合物是如何组成和它的反应原理。离子反应条件、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这三点是离子反应的常考内容,因此笔者会一一对三点进行探讨。

一、离子反应的基本条件

在学习离子反应时,第一步应该先弄清楚它要在什么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教师应该要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明明这道题不会发生离子反应,但学生一直在思考着离子反应,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审题,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离子反应的条件主要有以下4种:(1)生成难溶性物质,如:BaSO4、AgCl、CaCO3等沉淀物。(2)生成挥发性物质,如:生成CO2、H2、O2、SO2等气体。(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等。(4)络合反应,由于必修一中还没有学到络合反应,所以教师在此处只需提到络合反应的概念就可以了。分子或者离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很稳定的新的离子的过程就叫络合反应,生成的物质叫络合物。

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1.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基本步骤

(1)写:书写完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将能拆的化学式(完全电离的酸、碱、盐及融化态的金属氧化物)拆为离子符号;

(3)删:将未参加离子反应的离子从两边删掉(等个数),整理(系数应为最简整数比);

(4)查:①质量守恒②电荷守恒③注明“”“”④为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得失电子数应相等。

例:写出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写:H2SO4+2NaOH Na2SO4+2H2O

(2)拆:2H++SO42-+2Na++2OH- 2Na++SO42-+2H2O

(3)删:2H++2OH- 2H2O

(4)查:H++OH- H2O方程式前系数为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通过一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去运用这些步骤来正确书写方程式,这样给学生示范的目的是规范学生书写的步骤,这样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上手。

2.常见的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考试中常考的不是这些简单的反应的方程的书写,而是爱考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氧化还原类反应以及复合解型的离子反应。教师可以以氧化还原类反应为例进行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实际上就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投入的物质的量不一样,导致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也不一样。例:把不同量的CO2通入NaOH溶液中,量少时:CO2+OH- HCO3-HCO3-+OH-=CO3(2-)+H2O;量大时:CO2+OH-=HCO3-。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中向某溶液加入不同量的某物质,究竟有什么不同。

三、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大高中生,教师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讲解,而不是在于讲解题目的数量的多少。因为每次考试的题目都是会变化的,只能把方法技巧教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形式的离子共存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各种试题类型的归纳:(1)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此解题关键就是找出有颜色的离子,把他们先排除。这需要让学生在平时记住有颜色的离子分别有:MnO4-(紫色)、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2)碱性溶液PH=14时能大量共存的离子,这道题比较特别,教师要提醒学生,这里的解题关键是背熟不能在碱性溶液共存的离子,利用排除法解题。不能在碱性溶液共存的离子分别是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等等)和弱碱阳离子(如:NH4+以及除了K+、Na+、Ba2+以外的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其他金属阳离子都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共存)。(3)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解题方法和碱性一样,也是要背熟那些不能共存的离子,如弱酸根CO32-、ClO-、SO32-、AlO2-等等。(4)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学生只需要牢记哪些离子之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可轻易判断出来。

总之,掌握离子反应的三大特征即可应付考试中大部分关于离子反应的考题,不管是对哪个化学知识点的学习,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然后巩固,才能正确掌握。不然模棱两可的结果就是面对离子反应考题左右摇摆、迟疑不敢下笔。离子反应的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而非是盲目地手把手解题。

【参考文献】

[1]厉烨.浅谈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J].新课程(中学),2012年08期

[2]经志俊,李明星.凸显化学思维特征.顺势建构化学观念――基于观念建构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课堂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4年01期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3

一、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一般步骤

1.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1)根据两根电极对电解质溶液的相对活性来决定,较活泼金属作负极,另一极用正极。(2)电极质量的增减或是否有气体放出来决定,电极质量增加或放出气体的作正极,电极质量减小的作负极。(3)附近指示剂的显色来决定。(4)燃料电池一般都是惰电极,根据燃料气和助燃气的通入来决定,通入燃料气的作负极,通入空气或O2的作正极。(5)题目给定的是图示装置,可根据电子流动方向或其他提示来分析正、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作负极,流入的一极作正极。(6)发生的反应来决定,发生氧化反应的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作正极。

2.书写电极反应式:原电池的电极确定后,就很快写出电极反应式。(1)负极:R-ne-=Rn+;正极:Mn++ne-=M。(2)溶液中的离子与电极产生的离子若发生反应,则溶液中的离子要写入电极式中。当正极的反应物是O2时,要考虑溶液的酸碱性。(3)若题目中给出了总反应,可写出较简单的一极,用总反应式减去较简单的一极,便得到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4)对于可逆反应,要分清是充电还是放电,充电方向作电解池,放电方向作原电池。

二、几种常见电池的电极书写分析

1.干电池:锌锰干电池,负极是锌,正极是碳棒。电极质是半湿的NH4Cl、MnO2作去极剂,除去碳棒上的氢气膜,减小电池的内阻。正极反应是NH4+水解而提供的H+。所以,电极反应为:负极:Zn-2e-= Zn2+。正极:2NH4++2e-+2MnO2=2NH3+H2O+Mn2O3。总反应为:Zn+2NH4++2MnO2=Zn2++2NH3+H2O+Mn2O3。

2.充电电池:若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与电极产生的离子不能共存时,则在写电极反应式时,溶液中的离子要参与电极反应。(1)铅蓄电池:负极是Pb,正极是PbO2,电解质溶液是稀H2SO4溶液。负极是Pb失去电子被氧化为Pb2+,但Pb2+与SO42-不能共存,故生成PbSO4。所以,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Pb+SO42--2e-=PbSO4;正极是PbO2在酸性溶液中被溶解产生Pb4+,而Pb4+得电子被还原成为Pb2+,但Pb2+与SO42-不能共存,故生成PbSO4,所以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PbO2+4H++SO42-+2e-= PbSO4+2H2O。其总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2)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是一种以Cd为负极,NiO(OH)为正极,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其寿命比长较的铅蓄电池。在负极Cd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为Cd2+,而Cd2+与OH-不能共存,故生成Cd(OH)2。正极NiO(OH)中Ni3+得到电子被还原成为Ni2+,而Ni2+与H2O结合生成Ni(OH)2。故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d+2OH--2e-= Cd(OH)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NiO(OH)+2H2O+2e-=2Ni(OH)2+2OH-。总反应为:Cd+2NiO(OH)+2H2O■Cd(OH)2+2Ni(OH)2。(3)锂电池:锂电池由于比容量特别大,电解质溶液为非水溶剂。锂电池的负极是Li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为Li+。故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Li-e-= Li+;正极是MnO2得到电子被还原结合Li+生成LiMnO2,故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MnO2+Li++e-=LiMnO2。其总反应为:MnO2+Li=LiMnO2。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一般都是惰性电极,电解质溶液有酸性、碱性、中性电解质。(1)氢氧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一般是用惰性电极。氢气从负极通入,空气或O2从正极通入。负极是H2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为H+,而H+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单独存在,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可单独存在,要与OH-结合生成H2O。正极是O2得到电子被还原成为O2-,而O2-在酸性、碱性或中性溶液中都不能单独存在,在酸性溶液中要结合H+生成H2O,在碱性和中性溶液中都要结合H2O生成OH-。(1)在40%KOH电解质溶液中负极:H2+2OH--2e-=2H2O;正极:O2+2H2O+4e-=4OH-;(2)在H2SO4电解质溶液中负极:H2-2e-=H+;正极:O2+4H++4e-=2H2O。(3)在中性NaCl电解质溶液中负极:H2-2e-=2H+;正极:O2+2H2O+4e-=4OH-。以上三类电解质溶液中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2)甲醇燃料电池:甲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甲醇燃料电池中,CH3OH作为燃料,O2或空气作为助燃剂。①在碱性溶液中CH3OH失去电子被氧化成CO2,而CO2与OH-不能共存,在负极上要结合OH-生成CO32-和H2O。负极上要消耗OH-,故在正极上是O2得到电子被还原成为O2-,O2-要结合H2O生成OH-。负极:2CH3OH-12e-+16OH-=2CO32-+12H2O ;正极:3O2+6H2O+12e-=12H2O;总反应为:2CH3OH+3O2+4OH-=2CO32-+6H2O。②酸性电解质溶液中(以H2SO4溶液为例)CH3OH在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结合H2O生成H+ 和CO2。而在正极是得到电子被还原成为O2-,而O2-与H+不能单独存在,在酸性溶液中要结合H+生成H2O。负极:2CH3OH-12e-+2H2O=12H++2CO2;正极:3O2+12H++12e-=6H2O: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 +4H2O。③甲烷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中,CH4作为燃料,O2或空气作为助燃剂。在碱性电解质溶液中,甲烷燃料电池中生成的CO2要与OH-反应生成CO32-,所以在负极要结合OH-生成CO32-和H2O。在负极上要消耗OH-,故在正极上是O2得到电子被还原成为O2-,O2-要结合H2O生成OH-。负极:CH4+10OH--8e-=CO32-+7H2O;正极:2O2+4H2O+8e-=8OH-;总反应为:CH4+2O2+2OH-=CO32-+3H2O。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4

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三个原则从四个方面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个原则是:(1)不代替教材讲述估计学生看得懂的内容。(2)不剥夺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的权力。(3)不放弃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避免放任自流。

四个努力的方面是:(1)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2)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提出运用旧知识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按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讨论、探索的过程,帮助他们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规律化、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纳入知识结构的体系。(4)加强习题练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以后,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生,主要是通过做练习题来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5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及电解质等内容后安排的。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但并不清楚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并不清楚这些微粒之间是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的。这是学生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水平。

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学生可以认识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为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打开一扇窗;同时,化学键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过程,这也是解释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储备:学生初中认识到的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与微粒的关系;通过前面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仅有的约110多种元素构成了千万种物质,就会思考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原子结构知识学生了解粒子稳定状态变化;通过实例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

(2)学习问题:对化学键专题的学习,里面涉及的概念较多,内容相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标要求】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以某一化学反应为背景,学习化学键,从而更好地认识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用讨论、猜想、对比的方法理解化学键类型、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2.教学难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讲解、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回顾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组成物质。元素周期表中大约110种元素构成了多少种物质,据统计2006年有化合物大约8500万种。提问: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2.设疑:回顾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什么?展示氯化钠的图片以及晶体结构、金刚石图片和晶体结构、水的组成微粒。

3.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引力作用。同样的,能自动结合的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的新的分子或新的物质。本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微粒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4.探究任务1:初中化学中曾经讨论过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以2H2O =2H2 + O2 为例说明。

(学生完成后展示图片进行讲解)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介绍化学键]“原子间是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给出化学键的定义。

从字面意思解读“化学键”,注意找出关键词。

讲解:字典中“键”的含义(借助图片)。

[应用]请你从微观的角度,借助化学键的概念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2H2O = 2H2+ O2的反应图片上进行分析。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5.探究任务2:请利用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分析:Na原子与Cl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H原子与Cl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氢的?

[多媒体演示]氢气与氯气反应微观现象;钠在氯气中的燃烧。

[联想・质疑]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化学键如何变化?如何形成新化学键?

[知识储备]原子形成化合物时形成稳定结构的粒子,如何形成?Na原子与Cl原子形成稳定结构后的有什么特点?H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提示: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第一层达到稳定结构的电子数是多少?)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讨论)

问题1:Na原子与Cl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第一组)(多媒体演示NaCl晶体结构)

提示:Na Na+Cl Cl-;Na+、 Cl-如何形成氯化钠NaCl?(利用离子所带电荷同性相吸引,异性相互排斥)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问题2:H原子与Cl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氢的?(第二组)

提示:H原子与Cl原子都需要得到一个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如何调节这两个原子的矛盾让两者都满意?(多媒体演示HCl微观形成过程)

问题3:这两种物质微观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前两组完成后第三组再讨论)

[归纳]HCl中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分子中氢和氯不能叫氢离子、氯离子,只能叫氢原子、氯原子。NaCl中钠原子、氯原子分别形成钠阳离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静电引力、斥力;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形成化学键。NaCl的微粒不能再叫原子,而应该叫离子。

[板书]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对比分析]:离子键、共价键的组成微粒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形成化学键?作用力是否相同?离子键、共价键的组成元素种类有何区别?以氯化钠、氯化氢为例分析。

[板书]

成键微粒:

成键微粒: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总结]①共价键的成键微粒是原子,而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阴阳离子。②一般典型的非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都形成共价键,典型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都形成离子键。③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实质相同,都属于电性作用。成键原因都是:原子都有使自己的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状态的趋势。

6.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1)指出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和键型:

(2)分析解决下列问题:气体单质如Cl2、H2 、O2中的化学键种类?稀有气体单质中是否有化学键?NaOH、CuSO4、Na2CO3等物资金属离子与原子团之间的化学键种类?Na2O、MgO、K2S CO2、SO2等物质组成微粒中,粒子之间的化学键种类?NH3、CH4 等物质组成微粒中,粒子之间的化学键种类?NH4 Cl、(NH4 )2SO4 等物质组成微粒中,粒子之间的化学键种类?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化学键

一、化学键

定义:相邻两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二、离子键与共价键

【教学反思】

首先,化学键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降低难度。其次,内容过于抽象,在教学中用通俗的比喻,如人与地球的引力作用、“举重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时的体重,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现在社会理念中的合作意识”等,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按教材“离子键电子式及化合物形成过程共价键化学键”的顺序来学习,但经常出现学生把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混淆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设计将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对比学习,突出两种化学键的形成微粒、构成元素、成因等,对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的混乱情况有所改善。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6

关键词:离子方程式 解题方法 高考热点

一、离子方程式的基本信息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一)依据四原则

蔗糖、乙醇等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均不能拆开,应写分子式。

三、关于离子方程式问题的解法

首先,需清楚物质能否电离,再细心列出方程式。与普通方程式没太大区别。

其次,原子守恒解题是关键。

最后,如果是离子共存题,你要先考虑题目附加的条件,因为一些离子在酸性条件或碱性条件不能大量共存…其次在考虑题目中给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物质或气体或水或…接着考虑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亚铁不能跟硝酸根和氢离子),最后考虑是否发生双水解反应。

(四)查看是否有忽略隐含反应

五、离子方程式中常见的易错分析

①所有氧化物和过氧化物一律写化学式,刚开始学的人易忽略只有易溶且易电离的电解质用离子符号表示,往往将许多不可溶的强电解质拆开,导致错误。这里必须清楚,像过氧化钠、氧化钠等活泼金属氧化物或过氧化物,虽然是易溶的电解质但是不可拆。

②还有像碳酸氢钠,属于可溶的强电解质,但是有时(例如向饱和碳酸钠中通二氧化碳)也写作化学式,那就要看它主要是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还是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

③强酸的酸式盐如硫酸氢钠要拆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高中只有硫酸氢盐属此类);弱酸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则拆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磷酸、亚硫酸等的酸式盐皆属此类)。

④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物、单质、沉淀、气体都不能拆。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 顺口溜 俗语

高中物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困难,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普通中学的高中生来说,面对物理学习的高门槛,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对物理失去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能理解物理知识但是对于物理题目的求解不知从何入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试着将顺口溜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物理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里记录了下来。

一、物理章节顺口溜总结

(一)冲量Ft,动量mv,冲量过程,动状态,合力冲量等变动,方向为先,末减初。

针对分班后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吃力,并且产生惧怕心理,以至于排在周一的早自习都不能有好的早读效果的现象,引导学生一起编写了这条顺口溜,总结了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的相关知识:冲量Ft,动量mv,冲量过程,动状态。概括了冲量动量的公式和冲量动量的特点,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像文科知识一样建立起知识框架。而后一句:合力冲量等变动,方向为先,末减初。进一步概括了动量定理和动量定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动量定理)。在应用动量定理时,由于冲量动量都是矢量因此在解题时需要注意方向,并且注意求动量变化时用初动量减去末动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又使学生在早读时更轻松愉快的将物理知识牢记心中。

(二)分子合成力,平衡位置力平衡,距离大力变小,斥力快,引力慢。

学生在学习分子力及分子力的变化情况时,不仅对知识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由于记忆力的变化特点也使学生出现了记忆易混淆的现象。用这样一句话顺口溜概括了分子力的特点,分子力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在平衡位置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子受力平衡,分子力为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并且斥力减小的更快。总结完了这条顺口溜,学生在做关于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题目时总结出八字要诀现记录如下:同存,同变,斥快,引慢。同存,是指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同变,是指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距离变化的趋势总是相同的,即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斥快,引慢,指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即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分子间距离减小时,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还有在判断分子势能变化时的近小远大,是说在判断分子势能变化时,以距离ro为参考点,远离ro时分子势能增大,靠近ro 时分子势能减小,当B分子靠近ro 时分子势能减小,当B分子远离ro时分子势能减小(如图一)

图一

(三)机械振动很常见,简谐运动无阻力,回复正比且相反,特殊模型要记牢,弹簧振子和单摆,全振动中量变化,分析清楚要记真,阻尼振动振幅减,受迫振动很特别,振动频率等驱动,固有频率不做主,驱动固有相接近,振幅增大要共振,共振有功也有过,应用时近防止远(频率)。

当然在学生这个智囊团的帮助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口溜”同样是学科复习的好帮手。例如在学习完机械振动机械波总结出下面的顺口溜,很好的串联起了这一章的知识。

这是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编写的顺口溜,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迫切的想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总结出本章的知识点,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不断的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点,激烈地相互讨论。在过程中愉快的掌握知识,最后在班内集体总结,让他们自己去粗取精教师从中点拨,编成一段有趣的顺口溜。既理解了知识又给学生一种集体智慧的成就感。

二、物理解题顺口溜总结

(一)定对象,先已知再场力,弹力先摩擦后,检查力,去漏多。

以上是针对学生对很抽象的受力分析问题,无从下手,常有漏力或多力现象发生的情况,按照受力分析的正确流程改编的一条“顺口溜”。定对象,是指受力分析前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先已知再场力,指受力分析的顺序是首先标明已知力,再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安培力等),然后分析接触力;弹力先摩擦后,是指分析接触力时,应先分析弹力,后分析摩擦力;检查力,无漏多,是指受力分析后要认真检查,有没有漏力、多力的情况,这样受力分析才真正完成。记熟这个“顺口溜”之后,遇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问题时,学生自然会按照正确的分析程序进行,无从下手或分析结果多力、漏力的情况自然就很少发生了。

(二)选对象,建模型,定方向,看条件,用守恒,列方程,得解答。

这是学习完动量守恒后编给学生的一条顺口溜,指引学生拿到题目后,按照步骤分析解答题目,找到分析题和解题的关键。选对象,建模型,阅读题目找到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按照相应的物理模型解答题目。定方向,看条件,用守恒,列方程,得解答。先选定正方向,然后看题目中给定的条件,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根据动量守恒列式求解。应用这样的顺口溜来指导,改变学生遇到问题无从下手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起点,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语做解题的指南。

同时下面还选录了,一条指引高中整个阶段解题的顺口溜,觉得不错也拿出来共享。

(三)建图景,抓关键,选规律,守恒先,列方程,解立现。

这是指导学生正确解析物理题的一条“顺口溜”。建图景是指解物理题时要先认真读题,并在读题的过程中建立物理图景;抓关键是指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或词;选规律,是指要恰当地选择规律;守恒先是指在选择规律时,首先考虑是否能用动量守恒或能量守恒来解,如果可以就选择守恒定律;列方程是指在解物理题时一定要正确建立方程组;解立现是指如果做到以上几步,题目自然也就可以求解了。

如果说,物理规律是知识经典的严密概括的话,顺口溜就是对经典的通俗解释,顺口溜用它简单的押韵,简单的语言,给一个个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给了一条,可以越过鸿沟的小桥。它变术语为俗语,变高不可攀为简单容易,不失为一种好的总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总结,更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总结知识、叙述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钭启升,“顺口溜”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J].技术物理教学,2003,(4).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8

关键词:男性戒毒人员;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B8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48-2

0 引言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的吸毒人员有295.5万名,估计实际吸毒人员超过14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国每百人中就有一人吸毒。随着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人们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从各个层面对戒毒人员展开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社会支持少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社会支持状况是导致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较差心理健康状况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1]。本文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入手,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展开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课题以齐齐哈尔市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群体中的中年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36份,有效回收率为75.6%。

1.2 研究工具

①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按1―5分5级评分。

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题,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经长期使用表明设计基本合理,有效、简便、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92。

2 结果

2.1 不同婚姻状况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将受测者按婚姻状况分为三组,即未婚、结婚、离婚,并在各因子上对其进行差异比较,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这两个因子和整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这三方面,已婚戒毒人员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离婚戒毒人员,未婚戒毒人员水平最低。(见表1)

2.2 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常见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上的相关关系,对人口学变量以及这两个量表的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3.1 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支持水平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已婚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最高,即良好的婚姻状况能给戒毒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视为导致药物渴求的社会因素,它对戒毒者的渴求水平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2]。而本研究发现,强制戒毒人员的客观支持水平与婚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良好的婚姻状况可以增加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提高其戒毒信心,为今后开展戒毒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3.2 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这五个因子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高;躯体化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度较高。戒毒人员的躯体化因子得分较全国常模水平(1.37±38.76)高,这与戒毒人员长期吸毒损害了身体及神经系统有极大关系[3]。有研究发现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人其社会支持系统往往不够完善,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为排解其负性情绪,他们中大多数会选择沉迷于中,这类人吸毒前就有较低心理健康水平,吸毒后更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4]。针对这类戒毒群体,心理引导与治疗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戒毒所可以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展开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引导。

4 结论

①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婚姻状况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的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已婚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未婚和离婚的人员。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结构对戒毒人员提高社会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②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这五个因子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高;躯体化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相关关系。

③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129.96±38.76)相比明显偏高,其中有阳性症状者较多,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

④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师永庆.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 杨波,刘旭,杨苏勇,等.人格、社会支持和非理性信念对男性戒毒劳教人员药物渴求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30(6):1413-1417.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9

(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值、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c(H)=1×10mol・L的溶液中……”。

此外,离子共存题将由选择向填空、计算方向发展,由简单、定性向复杂、定量发展,条件不再单一。因此,广大师生要加强对上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一、规律总结

1.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

(1)离子互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①生成沉淀(难溶或微溶性物质),如:CaCO、Mg(OH)、BaSO、AgSO等;

②生成气体(挥发性物质),如:CO、NH、HS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CHCOOH、NH・HO、HO等。

(2)双水解反应。

弱酸所对应的阴离子与弱碱所对应的阳离子互相促进双水解进行到底,如:Al与CO、S、HCO、AlO;NH与SiO、AlO;Fe(Fe)与CO、HCO、AlO等。

(3)络合反应。

如Fe与SCN。

(4)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性离子:Fe、MnO、NO(酸性条件下)、ClO;

②还原性离子:S、I、Fe。

(其中只有Fe与Fe可以共存)

2.某些离子只能存在于一定pH值范围内

(1)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

水解呈酸性的离子,即弱碱所对应的阳离子:如Fe、Al、Fe、NH等.

(2)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水解呈碱性的离子,即弱酸根:如CHCOO、CO、S、HS、HCO、PO、HPO、F、HPO、ClO、AlO、SiO、CN、CHCOO等。

(3)强酸、强碱性溶液都不能大量存在。

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S、HCO、HSO、HPO、HPO等。

3.注意题目中的前提设置

(1)对溶液性质的要求。

①颜色:无色透明溶液中一定无Cu、Fe、Fe、MnO;

②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为酸性或碱性均与Al作用产生氢气;室温时某指示剂的颜色(如酚酞变红);室温下pH=1或13的溶液等。

(2)特殊要求。

如在一些离子存在下不能共存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因生成沉淀和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等。

(3)能共存或不能共存(不强调大量共存)。

二、经典例题

例1: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

(A)HO、NO、Fe、Na

(B)Ag、NO、Cl、K

(C)K、Ba、OH、SO

(D)Cu、NH、Br、OH

解析:所给四个选项中各组离子均不能大量共存,只有A中的HO、NO、Fe三种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符合题意。

点拨:抓住不能共存的条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强反应规律及中学常见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的识记,是解决氧化还原应用问题(特别是隐含氧化还原反应问题)的关键,例如检验SO时不能用硝酸酸化,就是因为HNO会使SO氧化为SO,而干扰检验。

例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中共存,且加入盐酸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和沉淀的是(C)。

(A)Na、NO、AlO、SO (B)Na、NO、SiO、K

(C)K、Cl、AlO、CO (D)Na、Cl、HCO、Ca

解析:分析所给四个选项:D中HCO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A和B中加入盐酸后无气体产生,也不合题意。

三、典型习题

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pH值=l的溶液中:Na、K、SO、MnO

B. pH值=7的溶液中:Na、A1、Cl、CO

C. pH值>12的溶液中:Na、K、SO、AlO

D. pH值=0的溶液中:Na、K、NO、ClO

2.对于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HSO、NH),分别进行如下实验: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②加入碱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再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呈橙红色,再加入BaCl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定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A.Br B.SO C.HSO D.NH

3.某无色溶液能与镁粉作用产生氢气,此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H、Na、CI、SO B.K、Ba、AlO、CO

C.A1、Fe、HCO、SO D.Ca、H、Cl、NO

4.某溶液中可能存在Br、CO、SO、Al、I、Mg、Na等7种离子中的几种。现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现象:①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溶液变橙色,且有无色气泡冒出;②向所得橙色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溶液,无沉淀生成;③向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色。据此可以推断,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A.Al、Mg、I、SO B.Mg、Na、CO、I

C.Al、Na、SO、I D.Al、CO、Br、SO

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10

象;实质;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14―01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建立在非常抽象的微观微粒层次上的。那么在化学微观教学过程中,如何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呢?我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变化过程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为“形象”,从图、像、音、影、文字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微观教学。

一、增强认知微观物质的效率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把物质由微观变为宏观。例如,初中化学中“分子运动”一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些内容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如在演示“氨分子扩散”的实验时,让学生看一看氨气在无色酚酞溶液中的扩散及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分子的运动,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演示为辅。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氨分子和无色酚酞两种分子模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球体,用多媒体控制使两种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从运动的结果可以看到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展示后让学生说明扩散产生的原因,且描述分子运动的特点,再结合演示实验中观察到试管中的气体颜色,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另外像原子结构、离子的运动等,这些微观的化学现象,无法直观具体地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之后,变微观为宏观,使这些实验以新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不但便于观察,而且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解释物理变化的现象

微粒的构造和运动无法直接观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微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例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是典型的物理变化,物质之所以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物质微粒之间的间隔存在差异的缘故。从宏观上观察到物质从固体变为液体再变为气体的变化,实际上是微粒之间的间隔逐步增大造成的,在学习该知识时,如果不从微观角度去分析原因,学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上,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动画的形式从微观角度展现出来,则会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剖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即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分子首先分裂成原子,然后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例如,在讲到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变化时,通过动画模拟把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表现得非常直观。又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时,通过动画形式进行模拟,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进行结合形成了水分子,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结合在一块。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了变化的本质。

四、理解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存在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现象,还存在电子对的形成现象。过去无论教师怎样反复讲解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学生总是难以理解。通过本人教学实践,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变小为大,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在学习“氯化氢的形成”时,氢气和氯气发生化学反应,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和氯原子核外最外层上一个电子在高温的条件下相互组合,形成一个电子对,两个原子通过共同使用一个电子对而结合在一块,形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在学习时运用动画进行展示,学生在赞叹动画艺术的同时,对该物质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另外,像“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化合物的电离”等,都可采用多媒体摸拟整个过程,以微观粒子的移动来揭示其变化实质,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从而以较高的效率深刻理解、掌握其内容,学生学习效果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