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7:50:05

公安管理论文

公安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纪,全球各地区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8月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大灾难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等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非典”的爆发和流行,全国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搅乱食品市场安全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许多研究公共安全的学者的关注。

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美、俄、法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本的公共安全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美国侧重于维护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倾向于事故救援和技术性灾害的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制订。健全法律制度、应急机构,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这些经验是对我国公共管理安全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2]。

2.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

(1)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2)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3]。

(3)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4]。

3.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5]。

四、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特征

1.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经济发展不和谐是造成众多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2)政府的不作为是安全事故屡屡出现的社会原因[6]。

2.公共安全事故的特征

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危害程度各有差异,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括:1)发生的突然性;2)危害的灾难性;3)范围的广泛性;4)影响的关联性;5)原因的复杂性;6)演变的隐蔽性[7]。

五、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位增长,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计6500亿元,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二是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损失;四是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直观的、表面的现象,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两个量化指标是无法完全表达的。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死亡人数仅300多人,但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动荡程度、旅游及经济活动的限制是有目共睹的。痛定思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包括①建立预警机制。②建立分级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统筹全局,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既有日常安排,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

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清华大学于2003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比如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的保障,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亿元,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7.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区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8.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5]。

六、结束语

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笔者旨在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1]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理念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1).

[2]黄德林,田家华.公共管理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9.

[3]张晓峰.浅析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与秩序行政.《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4]雷仲敏.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想[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

[5]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学习与探索.2004,(5).

公安管理论文篇2

[摘 要]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开展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研究也日益重要。笔者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如人、车、路、管理等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论文关键词】 高速公路 安全管理1 前 言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是从20世纪肋年代开始的,1997年以后,我国进入了高速公路大发展时期。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已建成190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居世界第二位。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成和投入运营,如何管好、用好高速公路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于是高速公路管理研究应运而生了,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由于缺乏经验,各地将普通公路的交通管理模式照搬到高速公路的管理上,但高速公路的交通模式大大不同于普通公路,速度高、交通量大等因素,使高速公路管理出现很多新问题。自1988年我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伤人数持续上升,仅1994~1999年6年间共发生交通事故46 500起,造成6374人死亡,17117人受伤,经济损失严重。在公路管理上,新加坡有良好的管理经验,使得其交通事故率一直很低。新加坡交通顺畅通达,井然有序,不仅是依靠严格的交通法规,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的交通管理。新加坡的交通安全设施完善,重视驾驶员素质的培养,重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倡导行人优先、直行车优先。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的特点,建立适应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意义及内容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多车道、具有中央分隔带、全立体交叉、集中管理、控制出入、多种安全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具有行驶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等特点,由于高速公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交通事故大为减少,其事故率只有一般公路的1/3—1/4,但是由于高速公路上车速快,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增大,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的两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伤人数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不久,驾驶员对高速公路不熟悉、不适应,也和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落后有关。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时期,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事故,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所以,研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即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普及交通安全的常识和高速公路的使用知识,这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法规建设:使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交通法规,并在执法中严格要求,使违章、违法人员得到应有的惩罚,从中吸取教训,以免发生更大的事故;车辆建设:对车辆进行注册登记并定期检查,核发牌照及行车执照;驾驶员管理:核发及审验机动车驾驶证;道路及其安全设施的验收与管理:当道路竣工之后对道路进行验收,对安全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制止和处理各种侵占、破坏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设施的行为,以消除安全隐患;维护高速公路安全秩序,包括纠正交通违章,处理交通事故,道路治安管理,交通污染管理。3 安全管理体系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由人、车、路、管理组成的系统问题,这4个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交通安全。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占95%。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制动性能、转向操纵性能等对交通安全也有很大影响。高速公路本身的构造、安全设施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交通管理,对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讨论:3.1 人的因素由于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路况良好,所以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需采用很多措施,这样导致驾驶员警惕性下降,一旦遇到问题,反应不及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缺少高速公路行驶经验,缺乏高速公路交通

公安管理论文篇3

观其现状,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鲜有企业实行人员能动性管理,甚至许多基层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何为人的能动性管理。所以,在实行人的能动性安全管理模式前,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充分学习有关知识内容,提高自身思想认知度,从而更好的落实该安全管理策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伤,确保公路安全。

1.1提高工程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可以说,工程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乃是决定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发展趋向的关键人物,其自身对于安全责任意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最终各项安全策略的落实情况,也决定着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程度。所以,在施行人的能动性安全管理策略的第一步,便是要提高工程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每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的总负责人都应当给予安全承诺,确保每一项有效安全方法的投入及落实,从而保证每一名工程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一旦管理人员做出安全相关承诺以后,施工人员的主观意识上便会认为自身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能动性便会被充分激发,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也会下意识做好所有安全防范措施,并且主动去侦查辨别身边的安全隐患,也会及时对上级领导汇报自己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如此一来,安全隐患事件便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除此之外,这种方式也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减少施工人员彼此之间的纠纷矛盾现象,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所谓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绝非是单纯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应当从工程施工人员的切身需求出发,利用有效机制,充分激发工程施工人员做好安全管理内容的动机。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中,明确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大层次,可以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将施工人员对应到所属的层次之中,而后依照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个人潜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例如说,针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员工来说,他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比精神需求要大,所以管理人员可以设立出评估制度,依照个人工作表现,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从而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动性。而针对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或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体现需求要高于物质需求,所以在进行管理时,便应当以精神激励或荣誉激励为主。

1.3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经相关调查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其自主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个人素质水平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较高,并且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其能动性是有限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最大的个人价值,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结语

公安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纪,全球各地区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8月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大灾难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等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非典”的爆发和流行,全国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搅乱食品市场安全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许多研究公共安全的学者的关注。

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美、俄、法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本的公共安全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美国侧重于维护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倾向于事故救援和技术性灾害的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制订。健全法律制度、应急机构,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这些经验是对我国公共管理安全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2]。

2.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

(1)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2)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3]。

(3)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4]。

3.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5]。

四、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特征

1.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经济发展不和谐是造成众多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2)政府的不作为是安全事故屡屡出现的社会原因[6]。

2.公共安全事故的特征

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危害程度各有差异,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括:1)发生的突然性;2)危害的灾难性;3)范围的广泛性;4)影响的关联性;5)原因的复杂性;6)演变的隐蔽性[7]。

五、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位增长,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计6500亿元,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二是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损失;四是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直观的、表面的现象,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两个量化指标是无法完全表达的。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死亡人数仅300多人,但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动荡程度、旅游及经济活动的限制是有目共睹的。痛定思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包括①建立预警机制。②建立分级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统筹全局,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既有日常安排,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

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清华大学于2003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比如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的保障,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亿元,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7.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区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8.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5]。

六、结束语

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笔者旨在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1]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理念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1).

[2]黄德林,田家华.公共管理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9.

[3]张晓峰.浅析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与秩序行政.《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4]雷仲敏.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想[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

[5]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学习与探索.2004,(5).

公安管理论文篇5

(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我国机动车拥有量达2.5亿辆。其中汽车1.35亿辆,占53.9%,私家车超过8500万辆,比10年前增长13倍;驾驶人达2.75亿,是10年前的2.6倍[2]),不但使道路交通活动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休闲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与公安工作的关联度也日趋增加。其突出表现在与道路、车辆或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治安案件不断上升,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往往通过道路、车辆或道路交通运输过程进行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现代警察必须一警多能,特别是随着交巡警———交通警察、巡警合一的警务模式(交巡警制度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成熟警察勤务模式。交巡警制度整合了警力资源,是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有机融合的新型防控体系,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原始,改变粗放,走向动态警务运行模式的显著标志,必将产生强大的司法制衡力、社会治安的驾驭力、打击犯罪的冲击力)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部分区域的推广,公安专科院校作为人民警察培养的摇篮,为保证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需要,掌握一定的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知识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学校在讨论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增设为所有公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学员也能了解和熟悉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警务工作规范,从而促进公安高专大公安专业的建设,以及公安通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更好地应对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

根据上述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道路交通管理》作为公安专科院校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教学课时设置为34个课时左右(周2课时),其中实训课时数达到12课时,占到总课时量的35%。在34个教学课时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结合不同警种在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完善其对交通管理基本专业知识的熟悉、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点学习和实战工作需要的无缝对接。根据目前我国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交巡警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本课程计划教学课时的有关要求,课题组经反复讨论和教学实践后拟定,非交通管理专业开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应侧重于对现行交通管理基本法律与业务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为此,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置分为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及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两部分。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让学员了解道路交通的基本原则和执法管理的法律依据,以及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标志标线等基本知识。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部分旨在让学员对道路交通管理警务,即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的基本内容与工作规范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与勤务,分解为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管理执法规范、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交通安全宣传、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等模块进行。通过上述两部分内容的系统学习,力求使学生熟悉和了解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以“三懂五会”即:懂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懂交通管理设施基本知识、懂交通管理基本业务,会疏导指挥交通、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会快速处理交通事故、会识别车辆牌证、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为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一直以来是作为概论性的课程开设的,所以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着重于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况介绍,如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质的演变、道路交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的纯理论课堂讲授,内容上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重点。针对这次方案修订,在所有公安专业增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如果仍采用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会失去增设该课程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专科教育教学原则[3],必须注重学员实战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过去一年的实际教学创新尝试和经验,课题组达成了共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理论学习联系具体工作实际,突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战性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主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如普通大专班学员、对口升学生源以及体改班等)有所选择和调整。从教学内容来讲,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即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的内容,在引导学员自学和熟悉《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与《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机动车登记规定》与《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采用针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加强学员对相应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交通秩序管理的内容,如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公路巡逻民警队警务规范等内容,特别适合采用角色模拟演练的方法,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道路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警卫、交通安全宣传等内容通过观看相关的录像或视频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务实更具实用性。从教学对象来讲,由于不同层次和渠道的学员,原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同,针对不同内容的深度与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做出适当调整。如针对对口升学渠道的学员,多采用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体改班的学员则多采用学生自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课程教材选用与建设

公安管理论文篇6

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完整规范的制度做保障。第一,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把养护工作中安全管理措施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严格抓起。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对员工进行意识上的强化,贯彻安全理念,必须要时时刻刻树立警觉意识。第二,实现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对于养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程序实行专人专责的模式,确保每一路段都有相应的负责人,也可采取签订安全责任书的方式,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有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从而保障了道路养护工作的全面性、高质量性。第三,构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是道路养护工作的前提基础,在道路管理部门中,对于各项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行上都要以安全为第一原则,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确保每一项养护措施都能在制度的规范下有序开展,有了制度的框架,下一步就是要严格的执行落实,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的改进,从而形成完整、规范、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2做好事前防范工作

高速公路路面问题的出现,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平时的巡查监督力度,把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减少事故的发生。第一,在定期的例会开展上,把每位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整理,对在各个路段的养护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探讨分析,制定解决对策,对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深化,并做好养护记录。第二,高速公路的路面问题产生基本上都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进行维护解决时,不仅需要对安全措施进行加强,还要对路面行驶条件进行及时的警示提醒,对于存在不规范的行车现象进行指导改正。第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养护方式,由于高速公路长期处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养护工作时就需要根据自然环境的因素做好安排,例如冬季在路面积雪的清扫方面要有明显区别的施工区域,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要及时的对养护人员方法降温药品,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

3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中安全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养护作业时,要考虑到纵坡、弯道半径、视距等因素,在工作区内设置交通警告等,保持信号灯的频闪,以引起车辆行人的注意。只要是道路养护的工作人员,都要穿着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色彩的颜色衣服,常见的有带有反光标志的桔红色工作装,或者是带有反光标志的桔红色背心。因为高度公路的快速流畅性,因此,需要养护人员在施工时要顺着交通流的方向进行作业,工作结束后再以逆着交通流方向撤除,逐渐恢复交通的正常运行。如果是在夜间进行施工时,就必须要在作业区域范围内以及延伸区域内设置照明设备,养护中的小型桥涵两侧及穿越路基的管线等临时工程中要设置相应的围栏并有红色警示灯的警示。在关键路段的施工中,经常是养护与通行同时进行,因此,需要在车辆到来的前方设置正在施工的路牌或者是其他提示性标志,而且还要有可行路段的指示标志,减速慢行,在行车道与养护区域界线处设置明显的警示线,在施工区域的两端设置明显的路栏。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养护工程,需要在高速路的前方地区,甚至是上一路口处设置车辆绕行标志,在养护现场的两端设置路栏和禁止通行的标志。

4对于养护工作的控制区的要求

养护工作的控制区是保证养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可以给养护工作提供充足的施工现场,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进行控制区的设置上,要对养护工作的时间、事项、间隔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设置明显合理的标志,对车辆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设置渠化装置和标志上,要根据相关的标准要求严格进行,而且必要时要由专人进行对交通的维持。控制区的选择应在车流的下游过渡区域内,而且是顺向的,在车辆的行驶指导上要设立明显的进出口。在养护工作进行时,要有效的利用作业区上游的可变信息板上显示的提示信息,常见的像“前方1公里处正在施工,请谨慎驾驶”。

5结语

公安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危机;延安城管;公众;对话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32-04

一、5·31延安城管事件概况

2013年5月31日,延安市宝塔区商户“美利达自行车行”因涉嫌占道停车放车辆与延安城管发生冲突。店主刘国锋在冲突中被打倒,随后被一名城管队员跳起跺头。事件过程被现场围观网友拍摄下来并上传至多家视频网站,并发到贴吧和微博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一场城管与商户间的冲突演变为一场公共事件。其中新浪微博成为事件讨论的主要集散场,民众和组织都在微博上发出了“声音”。而危机组织延安市城管局对事件的回应、处理,也通过网络平台传递到受众中。新浪网作为具有较高关注度的门户网站,对事件报道的完整度较高。因此,本文主要选取新浪微博和新浪网的相关微博、报道和评论以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此次危机中的受众和组织。

二、统计数据及分析

在新浪微博微指数中搜索“延安城管”,可以看到大众关注度在6月3日开始增长,4日骤然升到顶峰,6月5日到8日持续下降但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8日后关注度再度下降。此后由于各种后续事件使得“延安城管”的热度数次发生升降变化,如:11日类似案件的出现使得话题热度回升,13、14日由于后续“公开信”事件以及央视焦点访谈的报道,热度再次上升。6月14日后稳步降低,逐渐淡化(如图1所示)。

图1 “延安城管”微博热度变化

由于延安城管事件所引发的后续事件一直在继续,笔者选取5月31日到6月7日这一周事件爆发期的新浪微博中与“延安城管”相关的原创微博进行抽样调查,对公众观点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就事件组织方对事件的回应进行收集和分析,包括就延安城管相关负责人对事件的回应的报道、延安公安对此次事件的4条微博的评论进行抽样调查。

1.受众原创微博数据分析:

(1)5月31日至6月2日共有4条相关原创微博,内容都是对于事件的表述,同时呼吁社会关注。由于者处于群众一方,因此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6月3日共有695条原创微博,抽取其中的20%约140条微博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73.7%的网友转发事件视频和文字报道;24.6%的网友主要通过直接或讽刺隐喻的方式抒发对城管行为的不满和愤怒;4.2%的网友要求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严肃处理;3.4%的网友通过@的方式直接提出对话诉求,对话对象包括事件组织,如陕西城管在线、陕西公安,媒体如央视新闻,以及微博大V如任志强等。另有4.2%的“其他”代表着不明确的意见或是提出其他话题(如图2所示)。早期关注这一事件的是延安当地群体以及与事件商户相关的骑友群体,3日下午出现多家陕西本地媒体官V,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并表态将对实践进行调查。

图2 6月3日相关原创微博分类

(3)6月4日共有29664条相关原创微博,抽取其中0.2%约590条样本进行分析研究。(5~7日原创微博的抽取皆按此比例)由于全国性媒体、微博大V的加入,延安城管、公安的回应,对事件的讨论急剧增多,当天热门微博前10中,5个与该事件相关。情感表达中, 62.7%表示对事件愤怒或失望,认为视频中“跺头”行为太过暴力,城管作为公务人员的此类行为与延安革命圣地形象不符,14%的发言中出现不理智的谩骂,7%表示对此应以暴制暴;33.5%进行了讽刺;4.4%认为要理性看待这一事件,弄清事件经由;另有23.7%认为此类事件不是个案,不相信相关部门能够做出妥善处理或不满意处理结果,4日晚间延安城管局相关处理结果公布后,不满特别是对处理中“临时工”的数量明显增多。在事件本身传播的同时,网友们也在对事件相关新信息进行传播(占比5.6%)(如图3所示),新信息主要有三个,一是对于“打人城管”身份信息,二是“打人城管”的另一暴力视频,三是延安30层城管大楼。

图3 6月4日相关原创微博分类

(4)6月5日对于事件处理结果特别是“临时工”的讨论急剧增多。情感表达部分中,22.8%的网友抒发对于城管暴力和“临时工”的愤怒,10%的发言中出现谩骂,3.8%表示应对城管采取以暴制暴;36.3%的网友表现出对处理结果的不满意,主要是对出事后拿“临时工”做处理对象的不满,临时工不能作为不负责任的理由,27.3%的网友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已是见怪不怪;30.8%的网友对城管行为和处理结果进行了讽刺。要求部分中,81.4%的意见认为相关领导、责任人要负起应有责任;28.5%的网友认为处罚不能仅停留在行政处罚和停职上。后续转发中,信息主要有关“打人城管”身份信息和延安城管大厦。

图4 6月5日相关原创微博分类

(5)6月6日关于5·31事件的讨论迅速下降(如图5所示),相关微博数下降为5日的一半,无关信息数量明显增多。53.7%的情感表达部分,多是对于“临时工”式处理结果的不满和暴力使用的愤怒。22.5%的后续转发部分除了已出现过,还有少量关于陕西城管局局长超标专车的信息。

图5 6月6日相关原创微博分类

(6)6月7日对于事件后续转发急剧增长(如图6所示),达到55.4%,其中68.7%有关“打人城管”个人信息,22.9%是延安城管局对于城管大厦和局长专车的回应,8.3%是城管局长道歉以及对商户赔偿的报道;5.4%的要求部分,集中在对于对“打人城管”刑事处罚、相关领导实质处罚以及商户赔偿金来源等方面。

图6 6月7日相关原创微博分类

2.组织回应数据分析

此次危机事件的主体组织延安市城管局对事件的回应大多是透过媒体表达出来的,按照回应内容可以分为4次;延安公安微博账号就事件了4条微博。笔者对这八次回应进行数据统计,对延安公安的4条微博和新浪网对延安城管局4次回应的报道评论进行抽样调查,分别抽取评论的10%或1%作为样本(评论数在1W以下的抽取10%,1W以上的抽取1%)

(1)延安公安的四条微博

①【关于网爆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网爆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发生后,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迅速成立专案组,已全面对此案进行调查核实。请广大网民放心,延安公安一定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执法,公正处理。

图7 延安公安微博①评论分类

如图7所示26.5%表示等待结果的网友中绝大部分同时提醒公安要按承诺做出妥善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不要用临时工、党内处分来搪塞;有17.8%的网友表示“不相信”公安承诺,主要理由是过往类似案件未能公正处理,或认为公安城管会官官相护。20.6%的网友提出要求,其中37.2%要求对打人城管严惩、对相关领导问责,62.7%要求处理事件中路过未停的警车。16%的情绪表达中,主要是对事件的愤怒、不满、讽刺等。10.7%的网友对话中主要是网友们对事件的相关讨论。“其他”表示不明确的意见或其他话题的评论,评论中出现谩骂较多。

②【关于网民质疑:城管执法“警车路过”一事的说明】经延安市公安局核实:网上现场视频显示的陕J1397警车,为安塞县公安局警用车辆。当日,该车因执行公务路过事发地,城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执法活动,警车驶离时现场还未发生过激行为。

如图8所示,37.7%的评论警车解释中大多数认为警方是睁眼说瞎话,欺瞒群众,与视频所摄不一致;少部分留言表示警方应尽快处理城管而不是用警车转移视线。6.2%的留言表示延安公安有删除网友留言的行为。5.2%的升级讨论指内容超过事件本身上升到城管制度、延安城市形象、体制、国家程度的留言。

图8 延安公安微博②评论分类

③【延安市公安局对5.31城管执法冲突事件处理情况】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目前对涉嫌违法的城管工作人员景鼎文(视频中踩人者)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对刘兆瑞处以行政拘留15天,并处以罚款500元。市城管局对相关责任人也给于了党政纪处理。

图9 延安公安微博③评论分类

如图9所示,36.7%的网友不满意处理结果,不满主要源于几个方面:赔偿金额太少,未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处理与涉事人数不符,引起关注的黄衣女子不在处理之列,未对负责人进行处理。评论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刑拘时间限期;相关责任人是谁,是如何处理的;公安处理的依据。

④【关于城管执法冲突事件】公安机关正在办理之中,请相信法律会给予公正公平处理。特别在高考期间请网民不要轻信传言,不要参与非法活动,共同维护延安社会稳定。

图10 延安公安微博④评论分类

(2)延安城管局的四项回应

①延安城管被指酒后执法跳踩商户头部:6月3日,延安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副支队长段玉亭对事件的几点说明:城管多次对事发商户进行口头、书面警告;穿城管服代表身份,没有出工作证件、开具暂扣清单;没有证据表明有酒后执法,若警方发现将严格处分;多名城管人员受伤。

图11 延安城管回应④评论分类

对于段副局长的说明,绝大多数评论并不认同,认为城管服、车辆不能成为不出示证件的借口,事发多日后由城管自身无法调查出是否酒后执法。大部分评论集中于对事件本身的讨论,如图11所示,41.7%的评论认为城管的做法错误,1%的评论认为小贩的确可恶,城管做法无可厚非,4.8%的网友认为城管、商户都有错。网友讨论中大部分是反对城管做法的网友对认同城管网友提出的反驳。

②延安称跳踩商户头部城管为临时工 8人被停职:6月4日上午,延安市城管局党委专门会议,明确五条意见:成立调查组,查处相关负责人;所有相关人员(8名)一律停止、待查;监察支队支队长、支部书记向城管局党委作出书面检查;监察支队反思,开展作风纪律整顿;协调公安部门调查,构成伤害的追究法律责任。

图12 延安城管回应④评论分类

③延安城管局:局长超部长标准座驾系借用:6月6日延安市城管局纪委书记王成章回应“城管大厦”是否违规修建、局长公务用车是否超标等问题时表示,城管大厦的招标、建设过程中不存在违规情况;丰田霸道车是长庆油田公司“奖励”的。

图13 延安城管回应③评论分类

如图13所示,35.9%的要求部分中出现大量呼吁延安城管局局长“下课”的留言。对于王成章的回应,绝大多数评论认为与“临时工”一样,是推卸责任的辞令。

④延安城管局就跳踩商户头部事件正式道歉:6月7日延安市城管局局长张建超正式向受害者刘国峰提出道歉,城管局将承担全部医药费,并安排专门人员在医院协同家属照顾。对现场参与的8名执法人员、2名负有领导责任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党政纪处分;延安市公安局对涉嫌违法的工作人员景鼎文给予刑事拘留、刘兆瑞行政拘留。

图14 延安城管回应④评论分类

对于局长的道歉,如图14所示,32.2%的评论认为在事件发生7天后才道歉,不够真诚,是迫于城管大楼和超标专车的压力而为;19.7%的评论对城管局承诺的赔偿金来源产生质疑,认为城管局不应使用公款来弥补自身错误。

总体来说,无论是原创微博还是新闻评论和微博评论,都呈现一边倒反对城管的状况。延安城管并未很好的处理好此次危机,由城管打人事件发展出一系列二次事件,对城管形象乃至延安城市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事件处理整体分析与评论

城市管理局是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主要负责城市容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等的管理。从职能上看,城管局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为公众提供良好城市环境、通常城市道路服务。纵观多起城管局相关的公共危机事件,正是服务对象的公众对城管局抒发了高度不满和批评。5·31事件虽是延安城管初次涉事,但是类似公共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整个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公众与组织的关系并不对等。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强势的政府机构,在危机传播中却弱势地位,似乎只能被动应对。

公共关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的变化不仅带来信息的更变,也会让组织和公众的想法、行为产生变化。新的媒介环境让变化更加快速、更加显著。在本文案例中,公众的关注点从最初的城管打人到“临时工”、城管大楼再到局长专车发生着变化,同时公众的态度也从对执法人员暴力的愤怒转到对组织处理的不满。而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大多都是公众自身。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给媒体带来了危机,更对组织的危机处理提出了挑战——组织不再能够有力控制事件信息的传播。然而,延安城管局采取的对应策略则显得缓慢而被动。从5·31日事件发生到6月7日正式道歉,延安城管共进行了4次回应。回应①和③是在媒体采访中做出的解释,属弱化型反应策略即危机的发生并非组织有意为之,尽量减少人们对事件程度的感知。回应②和④是城管局主动做出的重建型应对,即承认危机存在,并承担相应责任。依据情景危机传播理论,混合使用不同的反应策略将破坏应对的总体效果。重建型策略紧跟在不利组织方信息出现之后,会导致公众认为组织的回应并非出自真心,而是由于舆论压力而采取的妥协之举,尤其是当不利信息并非由组织自身时[1]。此外,延安城管对事件的处理完全照搬先前类似事件的经验,即开除涉事人员、对相关领导处以行政或党内处分,但未注意到此类处分的反应以及环境的变化。先前民众就对这类处理并不买单。类似于领导在停职后换地继续当官甚至升官、多次危机事件归于非正式工作人员的信息更让民众对这类处理方式集聚了大量不满,认为停职等同于转职,临时工等于推脱。然而延安城管对此并未觉察,在处理结果意表明“非正式”的敏感字样,直戳公众愤怒点。

双向对称模式被视为公关关系的理想模式,其强调双向沟通、双方平衡,在互动沟通中双方形成和谐的关系。双向对等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对话”沟通。在5·31事件中,完整的对话圈并没有形成,延安城管的回应皆是通过媒体报道传达给公众的。公众对处理的反馈也并未得到组织的答复。

笔者认为未能形成有效“对话”并不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网络是公关关系构建的良好载体,新媒介的发展更为组织、公众进行对话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延安城管也并非缺乏“对话”的渠道,延安城市管理局设有官方网站。陕西城市管理局早在2012年就注册了官方微博陕西城管在线。危机爆发后,公众对延安城管的关注局极具增高,纷纷寻找能够代表官方立场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官方网站的点击量极速上升。面对海量需求,延安城管局却切断了直接对话渠道,在6月5日将网站关闭直至笔者撰写此文时仍未开放;陕西城管在线的官方微博也并未对事件进行任何信息。另一方面,5·31事件的另一回应方,延安公安的处理信息是通过微博直接传递给公众。对比数据,延安公安的处理信息得到了较大比例的评论,而延安城管的处理信息淹没在新闻内容中,得到的评论比例并不高,更多评论与新闻标题有关。单就传达力来说,直接对话要比间接传递高很多,也避免了信息的二次加工和传播损耗。当然,直接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官方参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事态。因此,对话需要由经验、熟悉公众的专业公共关系人员来执行,谨防因处理不当造成二次事故。危机爆发期,面对带有预设立场的公众,延安城管不敢直面对话;而在非危机期,城管方与公众的交流也普遍不多。一方面,公众在非危机期对城管的关注度并不高。但公众对城管的非好感已经存在。另一方面,城管方也缺乏与公众构建密切沟通的欲望。空有网站、官方微博,却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和服务,不能吸引公众关注,让这些账号成为摆设。例如,陕西城管在线这一微博账号,更新周期不规律,数月不更新,一更新就是好几条;内容也多与职责无关;从未对公众进行回复。然而,城管与公众不但不是斗争方而且有着共同利益。缺少对话导致的双方认识偏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管形象。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非危机期的关系构建显得格外重要。

建立和谐公共关系的另一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公众。在新媒介环境下,公众不是靠假信息、片面信息就可以迷惑的无知者,而是理性的、有鉴别能力的群体。公众也不是单向接受信息的受者,新媒介中公众有着更大的主动性,例如在本案例中,公众曝光了事件后续信息、对处理细则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等。在危机传播中,组织要依照这一前提对事件进行处理。5·31事件中,不少评论认为延安城管的解释有愚人、推脱之意,主要是由于对酒后执法的说明与证人的证词不符、30层城管大楼不超标、局长专车是借的等解释与法律法规、常识不符。虽然公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也反应出延安城管的解释缺乏对受众的尊重。任何一次危机都是对组织信誉的一次损耗,若没有妥当处理,损耗便无法弥补。当信誉损耗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就会陷入信誉危机的泥潭之中。这不仅会让组织在危机处理陷入被动,对组织工作甚至是组织存在都会造成影响。而目前的处理方式仅有平息危机之用而不具备挽回信誉之能。组织若想挽回危机信誉损耗就要在处理中要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组织必须把真实信息告诉公众,封锁和欺骗带来的是进一步损伤;二是组织要对公众的价值取向有所了解,才能用公众最为认可的方式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Benoit, W.L. Accounts, excuses, and apologies: 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2] Kent, M.L. & Taylor, M. 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J].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24,321-334.

[3] Kent, M.L. & Taylor, M .Toward a dialogic theory of public relations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2(28).

公安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物业管理;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不断的生产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或特意塑造的让所有员工能理解、遵守的,具有保证企业安全问题的意识、企业安全行为对员工安全问题能够进行保障并有一定的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分为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一般是指符合人性化的思想,如在生产中用到的安全技术、在实验中安全的进行研究、在管理上具有安全的意识等。安全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上因迫于劳动、创新、学习等需要而发明并运用的所有对人类身心安全有效的物品及工具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安全精神文化属于内在表现文化。 而安全物质文化是否丰富决定着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它属于外在表现文化。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及必要性

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运用到管理企业的安全文化,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全体人员树立现代化安全意识。只有将企业全体人员培训养成怀有现代安全文化知识的工作者,才能使安全文化与企业现代化管理更好的结合,与企业管理内部机制更好的融为一体,使企业更加顺利的向前发展。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影响着其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本身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和企业对安全文化的构建的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做到企业安全。因此,企业应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奖惩等手段,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和文化,从而使员工主动的感受到企业存在的安全感。

三、物业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途径与措施

3.1物业公司决策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文化观

物业公司若想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需要在高文化素质的物业公司决策层上才能得以保证,安全文化的培养直接制约着员工生命安全,因此它直接影响物业公司的整体形象。物业公司决策层的安全文化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

3.1.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

统计资料表面有超过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物业管理中需要充分因日安全道德观来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限制。

3.1.2树立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

在物业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决策层应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不管什么坏事情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会措手不及,因此,事情发生前应当提前进行预防。在事故发生的背后,有很多是因为一时疏忽、滥用职责所导致,又有很多是因为企业没树立好员工的安全意识。

3.2规范管理层的行为,全面提高管理层的安全素质

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如何建设,应成为物业公司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过程,物业公司应将安全问题视为重点,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1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安全生产进行合理的制度规划,明确物业公司的操作章程并在其执行过程中积极的引入监督与完善机制。使其既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的要求,又符合人们对安全物业的期望。

3.2.2管理层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

物业公司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管理层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与销售业绩相结合、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相结合。而不能单独的建设安全文化,否则极易使员工将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完全区别对待。

3.2.3推动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建立

企业安全文化应是企业每个人员都应该具备掌握的,物业公司应站在员工的角度去引导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的培训中。这就需要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层发挥其作用,通过建设一系列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来创造安全文化环境、强化法制观念意识,使物业公司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3.3全面提高物业公司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

在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当今时代物业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步跨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由于物业公司有其自身独特的服务特点,要想使自身具备更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借助企业文化的宣扬来加强自身品牌的建设,而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3.1加强教育、培训、引导,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安全伴随着我们一生。在物业公司员工的安全素质是物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之一,因此物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需要社会和物业公司助之外,还需要家庭的协助。

3.3.2开展积极的宣传教育,实现员工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

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我们可以把员工的安全素质划分为:安全的无意识、体制约束下的安全意识、自我的不可控安全意识、自我的可控安全意识和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这五个层次。

参考文献

[1]丁维法,赵世崇.全面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J].建筑安全.2002(09)

[2]赵铁锤.推进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J].现代职业安全.2003(12)

[3]孙斌.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04)

[4]李文华.浅谈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作者简介:李巍,男,(1967.12-),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锡林矿管站

公安管理论文篇9

本文将国内外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积极探索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高校安保工作中的可行性,初步构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型高校安保模式,以期能为我国高校安保工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新公共管理理论;安保工作;安保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精简机构的不断深化,以优化组织结构、减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中逐渐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作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内保卫部门工作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非营利服务为目的,具有公共管理的大多数特征,因此,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高校保卫部门,对构建高校新型保卫组织,形成新型安保模式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1新公共管理内涵及主要特征

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NPM)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管理理论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也称为官僚机制行政理论,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韦伯的科层理论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共同组成,即威尔逊—韦伯—泰罗范式,这种理论核心思想是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前提下,公共行政以效率为中心去追求工具理性,进而实现政治价值理性[1],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适应了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旧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论明显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弊端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各国被迫从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的进行了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确定顾客、产品与结果;采用目标管理与绩效测量方法实现任务;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以及竞争与选择取代集权型管制;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下放权力[2]。对于新公共管理基本内涵,一些西方学者作过较为精辟的概述,如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3]。而巴扎雷(MichaelBarzelay)认为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4]。胡德(ChristopherHood)则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刻画为如下七个方面: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产出控制、单位的分散化、竞争、私人部门管理的风格、纪律与节约。[5]从上述描述得知,新公共管理改革重点吸收了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倡导政府等公共部门在进行管理时需借鉴企业等盈利组织的成功管理机制,重视公共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有弹性且富有成效的管理模式。

2新公共管理在高校安保工作中可行性分析

2.1高校安保工作具有一般公共管理的共同特性

高校保卫部门的行政职能是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是高校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保卫部门行政管理包括:户籍管理、师生出境管理、校园交通管理、校园治安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危险化学药品管理、校园内公共场所环境及秩序管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手段的选择,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主体的选择等都具有一般公共管理的通行特点。

2.2高校保卫工作是具有公共管理属性的社会警务工作组成部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普及到警务工作,出现了“满意决定警务论”,公众对警察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成为评判警务工作的重要指标,提高了警务工作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警务工作也受到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影响,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执法较为规范,大大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从本质上讲,高校保卫工作与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工作是同类性质的工作,都是“保护使不受侵犯”,或称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6]1992年6月23日国家教委《关于做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警务工作的成功实践也可以应用到高校保卫工作中去。如在北京、上海等大部分省市高校效仿公安机关110,在校内设置校园110,全年24小时安排专人值守,为师生提供安保服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设置安保工作一站式服务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2.3高校师生对安全工作需求多元化要求转变工作方式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通过各种手段甚至不顾及管理对象的感受来实现管理目标的实现,这个过程可能是残忍的和让管理对象不能接受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小社会,师生诉求日趋多样化,高校保卫机构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新形势。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指导其实践的最有效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满意导向,将“顾客满意”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7]高校保卫机构应当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以师生满意度作为保卫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工作绩效的首要评估标准,逐步构建一个为师生提供高效公共安全服务的新型警务治理模式。

2.4高校内部安保组织结构陈旧改革要求新的管理理论

60多年来,高校保卫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职能到集多种职能于一身,在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保卫部门行政管理风格形成于几十年官僚机制的构建和进行,很多管理理念已经内化成为高校保卫干部及领导的意识,高校保卫部门管理思想长期受到“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对于师生习惯于通过发号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不利于保卫部门与师生之间关系的建设。这种管理模式就好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不能随意改变也很难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形势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从服务的对象到服务的理念都需要有重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校保卫部门官僚结构特有的缺点显现,出现了反映迟钝、工作效率降低等问题,对高校保卫部门内部工作改革亟待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指导现阶段高校保卫工作改革的重要理论。

3构建高校新型保卫模式探索

3.1转变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应当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的需求为工作的目标。高校保卫部门应当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前的“管理”向现在的“服务”转变,将学校保卫部门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于公共安全产品的提供者,将公共安全产品的顾客定位为师生,保卫部门应由以往单纯的管理型行政思想向广大师生期望的服务型行政理念转变,转变为以师生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型行政行为,牢固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只有在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从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转变,真正构建服务型的组织。

3.2强化信息沟通

新的学校保卫组织结构改革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在不触动传统安保工作流程的前提下,重新整合保卫组织的行政流程,将传统模式下的不合理的流程摒弃或再造,使高校保卫部门行政流程简洁、高效,运作过程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简便、行政成本降低,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对保卫服务和保卫产品的需求。保卫部门信息化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促使其网络化和扁平化。首先表现为保卫组织与外部沟通渠道,信息传输方式的变革使得原本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结构解体,师生可以简单快捷的与组织各级管理人员直接沟通,使得师生对安保服务的需求可以直接传导到决策层,有利于缩减直至取消中间管理层。其次是畅通保卫组织内部交流沟通渠道,保卫人员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不同层次的保卫信息,消除保卫部门各业务科室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各部门组织合力。

3.3转变行政范式

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有限政府的概念,因此构建新型的高校保卫应当切实转变行政范式,变全能为专职,有限行政范式的转变,做好掌舵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师生上,尽量避免,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保安员的作用,积极推动安保服务承诺制,实现师生满意度定期调查制度,形成契约外部压力,促进和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质量的持续改善。根据师生的需要提供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3.4促进师生参与

学校安保工作是维护校园秩序、打击校园犯罪的特殊行政部门。在传统的高校安保实践中,师生参与程度有限,甚至有些人带有排斥的态度,安保效果较差。在新公共管理的视野下,学校安保人员要善于提高师生参与校园安保的积极性,鼓励师生参与,积极拓展公民参与安保活动的渠道和方式,采取组织师生安保志愿者等方式吸引师生参与到校园安保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师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保部门的各种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各项素质,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校园保安的有效参与,建立师生与学校安保部门的良性互动;第三,学校安保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师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宿舍自我管理组织、教师兴趣会等,建立安保部门与这些组织沟通的平台,及时向这些组织宣传安保形式及防范措施,共同来提高学校安保工作的效率。

作者:徐亚伟 田斌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保卫保密处

参考文献

[1]刘艳萍.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比较研究—从库恩范的角度[D].陕西:西北大学,2011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C.Heckscher.ThePost-BureaucraticOrganisation:NewPerspectivesonOrganisationalChange[J].NewDelphi:Sage,1994:24

[4]MichaelBarzelay.BreakingThroughBureaucracy:ANewVisionforMangementinGovemment[J].Berkeley:UniversityofGalifor-niaPress,1992:119-127

[5]parativePublicAdministration[M].DarEmouthPublishingGrop,1998

公安管理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公安科研团队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公安高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公安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明确公安科研团队建设的内部规划,制定学校层面的科研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完善团队内、外管理机制等。

[论文关键词]公安高校 科研团队 团队建设

近年来,中国警察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起步较晚,历史积淀不厚,理论准备不充分,加之缺少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不足和问题。其中,公安类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应对策略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了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科研团队,本文将公安类院校的科研团队简称为公安科研团队。

一、公安科研团队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1.公安科研团队产生的战略背景。从20世纪的“科教强警”到21世纪的“科技强警”,切实确立了科技是公安工作第一战斗力的科学理念,中国公安科技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全国的公安科研机构从屈指可数到数不胜数,从初期仅有的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到遍及全国各地市县区级公安机关,公安高校的研究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

2.公安科研团队产生的文化背景。公安教育向来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工作的发展方向时刻引领着公安教育的发展方向。从1978年公安部直属政法专科学校成立时起至今的33年中,中国警察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了起步、常规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警察本科院校从1978年仅有的四所迅速增至目前近二十所,院校研究机构也从两个增至目前的二十余个。

3.公安科研团队产生的社会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应急事件处置、安全防控、禁毒、反恐、反劫持人质等公安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的公安理论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公安高校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在公安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发展上以公安实践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正在逐步建立全面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安专业,专业范围不断拓宽,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以公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团队正经历着从无到有,再到优化组合,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巨大变化。

二、加强公安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理论和实践保持一致是研究工作的要求。具体到公安院校而言,用公安理论解决公安实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公安实践引导公安理论的发展创新,则是公安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公安工作中亟待研究的公安理论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社会化程度日益深广,公安高校的教学科研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社会化。加强公安科研团队建设无疑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国今后15年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科技自主创新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科研团队建设早已受到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其相关探讨几乎随处可见,而专门针对公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容仍较鲜见。为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公安高校必须适时提高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制度保障下,提高和加强公安科研团队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应当成为公安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新征程中的重要任务。

2.公安工作和社会发展对公安高校科研发展的外部要求。我们常说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主阵地,在科教兴国、文化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研团队是高校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功能单元和创新组织,其发展和运行的成效直接决定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而公安教育向来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公安工作中的理论问题和科研难题应当由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公安高校教师来主要承担,公安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努力成为公安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科技强警、公安工作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同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公安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从上述背景回顾可知:警察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安科技的日新月异为警察高等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公安高校科研工作急需在已有基础上寻求新的进步和发展。此外,近年来,公安高校教师科研热情极为高涨,公安高校科研项目、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已明显提升。这一背景和氛围是公安高校及教师个人科研事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根基和主要动力。

三、公安科研团队的发展现状及成因

1.科研团队拼凑现象普遍,项目数量增幅过大。综观当下各公安高校的科研团队,这一现状尤为突出。仅有少数的以研究中心、研究所等形式设立和管理的科研团队是相对固定的,绝大多数科研团队都是非固定的、以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的需求而临时组织设立的。近年来,这类团队的数量几乎与项目申报、立项数量的增加成正比。显而易见,非固定科研团队往往不如相对固定的科研团队那样有长期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也没有规范的团队规章制度,更谈不上有和谐的团队文化。这类团队以1~3年(即项目常规周期)的短期行为多,功利性强,稳定性差,管理无序,较难进行深入合作研究,因此不易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从公安部、司法部、教育部到各省、市的项目申报、立项数量均大幅增加,而各公安高校在追求科研成果数量、项目立项率的同时未充分考虑各校师资力量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因此,在大规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背景下,团队拼凑现象难以避免。

2.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更新不及时。这里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是指制度不完善、针对性不强。不论是从文件名称还是内容上考察,各校的相关文件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针对教师个人或教学系部参与科研活动之行为或成果的规范或规定为主,而关于科研团队的管理与规范,只散见于各类科研管理文件之中。这已明显不能满足公安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的新需求。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进行了相关调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施行的相关制度有《保障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暂行规定》《科研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中国刑警学院有《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推广及科研外协管理条例》《科研工作考核试行办法》《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关于科研工作量酬金的规定》,江苏警官学院有《科技开发管理办法》《科研工作管理规定》,山东警官学院有《山东警察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湖北警官学院有《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试行)》《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云南警官学院有《云南警官学院科研工作奖惩办法》,广东警官学院有《广东警官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津贴实施办法》等。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的公安高校中尚没有专门针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管理等制定相关制度的现状可谓一目了然。  3.团队创新性不足,考评体系不完善。目前,公安高校的考评体系主要由职称晋升、人事聘用、科研绩效评估等方面构成。这几方面的政策大多过分注重科研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其结果不仅挫伤了团队其他成员的积极性,而且打击了团队合作互进的氛围,甚至降低了团队的凝聚力。由于没有公正、合理、全面的考评体系,团队成员的能动性、积极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团队整体的有序性,最终往往导致团队创新性不足。

4.公安高校学科建设起步晚基础薄,缺乏领导型学者。上文关于公安科研团队产生与发展历史的回顾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公安高校学科建设起步晚、基础薄的背景和原因。加之“不少高校已相继建设了一批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公安院校此项工作开展得较晚,截至2005年底,公安院校中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的仅有7门,省级10门左右”,学科建设没有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发展缓慢。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经常被混淆,专业被等同于二级学科。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公安高校也出现分化过于分明的局面,造成学科之间各自独立分割,资源不能共享;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过于专门化,知识面不宽;在科研方面也表现出研究方向狭窄和整体效益低下等。与此同时,公安高校普遍缺乏在某一学科领域学术造诣精深,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意识,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高知名度,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不担任领导职务,但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整合学术资源、精于团队文化建设并率领学者实现共同学术目标的学科带头人,本文称之为领导型学者。领导型学者是影响公安高校科研团队成长的主要因素。

5.团队文化建设不足,思想认识不够。由于公安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历史不长,缺少突出的、个性化的团队文化,突出公安特色、重视团队文化建设的公安高校科研团队至今仍较鲜见。团队文化建设不足的主要表现还有:缺乏持久、有效的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不足,合作互助、相互学习的氛围薄弱等。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因为管理机构、团队领导人和成员在思想上都未能充分认识到团队文化的意义以及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加强公安科研团队建设的有效对策

1.明确公安科研团队建设的内部规划。该对策位列第一,是因为目前公安科研团队建设并不是处于一个从无到有的状态,它们在近年来随着项目数量增加和科研发展已广泛存在。综观众多已大量存在的、人数或多或少的、主要以项目为依托而存在的公安科研团队,我们不难总结出公安科研团队建设内部规划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应包括:科研环境、人才聚集、学术带头人、内部凝聚力、激励机制等。具体而言包括:团队建设与管理、奖与惩的专门制度、团队名称、所属学科、建设期限、团队负责人和团队骨干的科研背景以及相应的角色身份和岗位职责、依托重点学科或学术机构、研究活动类型、团队研究方向、团队特色及定位、团队建设的预期目标(主要包括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梯队建设等方面的预期目标)、年度实施方式和进度计划、年度及最终预期成果、经费计划(预算、分配)等。

2.制定学校层面科研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明确了公安科研团队的存在现状和内部规划要素远不足以完善公安科研团队的建设后,还必须从学校层面,结合团队建设要素,制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如公安科研团队建设任务,近期目标、长期目标,监督、管理与服务措施,激励机制等缺一不可。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下:根据团队建设规划拟定专门的管理规定;根据团队建设规划的全部要素设计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规划书,通过组织申报的形式,由教学系部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自由组合申报队伍;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择优选立以及团队后期跟踪管理与服务;在奖惩政策中相应增加专门针对团队建设适用的内容。

3.完善团队内、外管理机制。如果把上述两点看做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那么完善团队的内外管理机制就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框架。建议主要从文化、合作两个层面进行团队内外管理机制的完善。具体来说,公安教育、公安科研主要是为公安工作服务的,由于公安工作具有特殊性,促使公安科研团队应当更加强调科研主体的整体性和科研活动的整体性,公安科研团队及其相关管理部门乃至学院都要共同关注和扶持团队的文化建设和对内、对外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