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校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1:55:55

公安学校学报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1

关键词:警务化管理;学生;个性发展

一、重视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1.1警务化管理的意义公安院校是为我国的人民警察培养后备人才的院校,作为武装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各个公安院校一定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整个人民警察队伍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各个公安院校在进行日常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系统的警务化管理制度。警务化管理对我国公安院校的长期发展,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提高我国人民警察的总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1.2警务化管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警务化管理对于加强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安院校要培养适应时展的预备人民警察,因此他们从入校的那天起就受到警察理念,警察思想的熏陶,这样的环境下使学员更能够塑造出学员的警察意识,使他们更能够坚定自己人民警察的立场。实行警务化管理能够使学员始终保持优良的职业作风和保持严格的纪律性,经过长期的警务化管理,能够使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的保持自己的纪律性,形成了忠诚、坚毅、吃苦耐劳的警察品格。这是警察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在管理方面的最大的不同点。公安院校有其行业特点,所以在警察院校进行警务化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在警务化管理的前提下为学员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有时候,学员的个性发展违背了警务化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学员的个性发展服从于院校的警务化管理,要让警务化管理去约束学员的个性发展,没有警务化管理的个性发展,就会使学员失去严明的纪律性,失去警务化管理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警务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2.1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它通过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校园环境,提高学员的警察素质的培养。这种管理模式并不等同于封闭办学。我校长期以来通过开放办学,使得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明显提高。我校与多个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其中包括深圳。通过实行学警结合,校局互动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实践锻炼中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搭建平台。通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学习公安人员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警察职业技能的提升。

2.2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严明的纪律,强调集体行为的统一规范,强调制度条例的约束等,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需要创新机制,将纪律的规范性、行动的统一性、行为的约束性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警务化管理主要通过队列操课、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等载体来体现,并且通过经常性的检查来贯彻落实。在某种程度上,警务化管理容易导致学生自我管理的弱化。因此,学校在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中,十分注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警务化管理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校团委和各大队建立了如督察队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到警务化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警务化管理中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学习目的,自觉性更强,更能有效地自觉进行警察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其次,积极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精力有宣泄之道身心有释放之所。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发挥之地,同时自身的组织策划宣传发动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文字写作特长技能等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调动提高。

2.3社会发展、竞争激烈、学业压力、艰苦警训等带来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面前易感到更大压力,以至违反规章,所以我们在严格在警务化管理同时,建立关怀、人文管理意识。管理要有针对性,要深入学生内心,同时把学生看作是同学、朋友进行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从管理中学会服从,学会尊重人,学会处事的方法原则,这不是不讲管理原则,而是严格管理的另一面。学生从学校接受到管理严格无情的一面,又接受到管理宽怀感性的一面。公务员之家

在公安院校强调严格管理的同时,更要充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坚持警务化管理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是对立而是完全可以统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智能素质、社科人文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机制,在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培养创新能力,适应培养公安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卓.从几件小事看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研究,2007,(10).

[2]裴仁昌.也谈警务化管理与学生发展.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韦志兆.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胡宇南.浅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4).

[5]陈小冰.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2

关键词:教材建设;治安学;问题;对策

Abstract: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isoneoftheimportantaspectsofcoursesconstructing,basingonitsstableteachingorder,increaseteachingquantity,guaranteethetalentedpersoncultureassignment.Thecurrentpublicorderadministercourse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sveryfast,buttherearesomelacksstill:thetotalframedisfigurement,notenoughtotheteachingmateriallevelofstructuredistinctiondegree,notenoughtotherealisticproblemsresearch,intersectandrepetitiontotheteachingmaterialcontents.Wecanintensifythepublicorderadministercourseteachingmaterialthroughmanyways:classifyingtheteachingmaterial,delaminatingtheteachingmaterial,enhancingthecase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sandcreatingtheintegralteachingmaterialmode.

Keywords: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Thepublicordersubject;Problem;Strategy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治安学这种新兴的学科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从治安学出版的教材入手,加以系统归纳和评述,以期比较全面地反映治安学科教材的出版现状,希望就此抛砖引玉,以推进治安学科整体的完善和发展。

一、治安学科教材建设的阶段性回顾

(一)新中国建立之前——治安学科教材与著述的启蒙

20世纪初叶,清政府在学习西方治安新法、创办警政的同时,即开始筹办警察教育,当时清政府编辑出版了大量有关治安管理的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东西方各国的治安管理制度和警政理论。其中不少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例如,作新社编译的《警察学》、汤化龙的《大清违警律释义》、汪有龄的《大清违警律论》、郑宗楷的《警察法总论》、钱定宇的《中国违警罚总论》、李士珍的《警察行政理论与实际》等均是具有较高水准的治安学学术著作[1]。

(二)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治安学科教材建设开始启动

20世纪50年代治安管理理论研究有个小高潮,出了一些教材,主要是关于户口管理方面的,如《户籍管理常识》、《户口管理工作教材》、《户口登记工作教材》,或是关于治安保卫和消防工作的,如《派出所工作教材》、《民警治安工作概要》、《做好农村治安保卫工作》、《群众消防》、《消防工作教材》等等。随后六七十年代由于“”,治安学业务教学和研究一度空白,特别是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禁锢甚多,导致治安管理的理论研究进展缓慢以及教材建设的滞后[2]。

(三)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治安学科教材建设开始发展

1979年,在全国省公安局长会议上,提出“组织力量编写教材”。随后,1980年8月,全国公安院校工作座谈会决定,编写公安业务统一教材,分公安工作概述、政保、经文保、治安、刑侦、预审、劳改和劳教等八门教材。之后,又有几本治安管理的教材相继问世,如,1984年6月原西南政法学院公安业务教研室编写了《社会治安管理学》,这是第一次赋予治安管理以“学”的称呼,成为治安管理从经验总结、单纯阐述业务知识向系统化理论研究转变[3]。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治安学科教材建设开始繁荣

1998年教育部重新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指导思想是使培养对象具有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对社会需要更强的适应性。在此背景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同时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打破原有治安管理与保卫工作之间的界限,使所设课程更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安大学将治安系原有的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专业合并为新的治安学专业,加强了原有两个专业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融合,同时,在治安学本科专业下面设立了涉外警务、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交通管理四个柔性专业方向,以此为契机,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编写和修订了一批教材,如李健和教授主编的《治安管理学总论》、张惟诚教授主编的《安全防范技术》、熊一新教授主编的《治安管理学》、郭太生教授主编的《事故对策学》、陈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治安系》等,在质量与体系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与发展[4]。

二、治安管理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治安教材建设总体构架缺陷明显,未确立好学科体系的辩证逻辑主线

从我国治安学科建设的发展历史来看,治安学科基本上是以治安管理学为立足点来构架治安学科体系的,以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组织机制等内容构成治安学的基础理论,以户口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公共场所管理、消防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案事件管理等具体业务为分支理论而构成的学科体系。这种理论构架为公安业务部门所欢迎,但这种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得治安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先天的缺陷,将治安学学科体系混同于治安管理的业务体系,使得治安学教材体系无法形成内在逻辑性的结构体系,造成的后果就是教材理论性不强,更像是法律法规的罗列或是工作指导手册,起不到教材应有的前瞻性和启示性以及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预示性。

(二)教材层次区分度不够

虽然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材是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务或者衔级的培训而编写的,但实际上所编写出来的教材在内容上的层次要求是不明显的。就学历教育的教材而言,大专、本科各层次所使用的教材(作为公共基础课用的教材)从章节结构到内容基本相同,要说有所不同的话,主要是某章或者某节在选择的内容多少有所差别,上下一般粗,本科教材讲什么,大专教材也讲什么。现在治安学专业已经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但是相关教材还没有。

(三)操作性研究受业务局限,对很多现实问题研究不够

公安院校治安业务教学现行的通用教材,基本上是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公安部组织有关公安院校编写的。往往是采取松散式或者是自由组合的方式,由某所学校牵头,自由组织一所或几所学校的有关人员参编,参加教材编写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事治安管理学科理论研究或者教学的理论型人员,从事治安管理实际工作的人员很少参编。故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会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

(四)教材理论性不强,操作性也不强,出现两头弱化现象

或许是因为治安管理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时间不长,理论研究深度不够,所编的教材的理论深度也不够。现在的治安管理教材中的原理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显得比较单薄,明显过于浅易;同时治安管理教材的实用性、操作性不强也是客观事实,虽然也讲到一些相关的方法、技术,但大多是原则性地介绍,缺少对问题解决的方法、步骤、要求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具体介绍,故学生学习后往往只是知道内容的大致轮廓和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5]

(五)内容交叉重复

现行的治安学教材存在着教材名称彼此相互涵盖或交叉,基本概念的内涵定义不确定,分支学科的内容划分周延性不足,研究范畴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理论判断大多为经验性,缺乏理论基础。例如以《治安秩序管理》命名的课程及其教材,在整个治安学的学科体系中是作为一门主干课程设置的,但教材却没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与治安管理学、特种行业管理、治安案事件查处等教材是交叉重复的,使人感觉就是一些治安管理经验和制度规范的堆集。并且在概念体系上与治安学其他学科相矛盾和冲突[6]。

三、加强我国治安管理学科教材建设的设想与建议

(一)分类编写教材

治安学教材结构直接由治安学课程体系所决定,目前各个学校开设的有关治安学的专业课程多达十几种,并且划分为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涉及到治安管理具体业务的教学,包括治安管理基础理论、社区警务、危险物品管理、治安秩序管理、治安案件查处等,这些教材我们称之为“专业核心教材”,应坚持由公安部统一组织编写为主,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权威性。“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可根据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和各校的具体特点而开设,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可以克服公安部统编教材的滞后性的问题和缺少地方针对性的问题。

(二)分层次编写教材

随着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公安学历教育以由大专教育为主体,发展成为了以本、专科为齐头并进的办学格局。本、专科生其培养的目标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异的,概括起来说,本科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专科教育更注重的是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创建治安学的特色教材

进行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的了解深度,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案例教材可以使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得到很好的结合,特别是公安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贴近实战的案例教材和教学。适合案例教学的课程有《治安案件查处》、《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等。

参考文献:

[1]熊一新.论治安学的学科地位[J].公安大学学报,2002,(4).

[2]高婧.治安管理学教材建设述评[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校,2001,(11).

[3]李健和.论治安学科建设[J].公安教育,2001,(3).

[4]郭太生.治安学研究的困惑与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3).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保卫问题与对策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指高校保卫组织在公安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何搞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构建平安校园,还校园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已经成为高校保卫组织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切实维护高校稳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当前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因此要切实加强高校保卫工作。

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做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从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把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高校要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有关机构、人员和经费。

二高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保卫工作担负着维护学校稳定的政治责任和保障校园正常治安秩序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一些影响高校政治稳定的不利现象,导致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保卫工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

高校公安机构撤销后,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律地位受到了冲击。一方面,高校保卫组织在能不能执法、如何执法和能执什么法的问题上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高校保卫组织实际上还在履行着双重职能,执行着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承担着不属于工作范围内的工作。

2.安全保卫力量相对薄弱

伴随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面积及相应设施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安全保卫设施的建设不能与其同步进行,必要的物防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技防设施不能及时落实,高度现代化的新建校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保卫部门倍感力不从心。

3.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一些当地的犯罪分子把高校作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明目张胆地到校园寻衅闹事、调戏女生、敲诈勒索、偷盗抢劫财物;餐饮、娱乐网点以学生为赢利对象布满校园周围,打架斗殴、敲诈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定。

4.校内治安形势严峻

近年来,各高校拓宽生源渠道,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富裕,学生整体生活条件也逐年由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化。

学生的行李已由过去简单的被子铺盖增添进了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等消费品。这些物品相应地成为了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增加了保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一些高校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层次,生源复杂,有并轨生、自费生、函授生、夜大生、进修生等,学校规模和层次的扩充,无疑加重了保卫工作的负担。

三解决高校保卫工作诸多问题的对策

1.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

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在依法治国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保卫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需要。没有法制建设高校保卫组织不但不能发展,其存在与否都将成为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高等学校安全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高校保卫工作的行政法规,三是高校制定的内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

2.健全保卫工作制度,落实到位

高校治安处理不好势必影响校园稳定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和充实保卫基础工作,改善队伍和人员结构,进一步完善高校保卫体制改革,加强与所在地执法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治安秩序,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好,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优先保证,保持与学校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此项工程中,必须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专职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办事高效、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积极为学校和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维护校园的稳定局面。

3.建立预警机制,掌握保卫工作的主动权

为保证保卫工作有前瞻性,必须善于及时了解、及时分析,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建立各种预案,并进行不断的修正。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和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和一触即发性的问题,及早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形势

学院保卫人员担负着保卫全院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担负着学院的内部稳定和安全的重任。

首先要求思想上必须过硬,要用党的“三个代表”来武装头脑,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强化工作纪律,树立忠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第三,保卫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保卫工作的研究,要适应民办高校的特点,要一专多能,要学习面对新形势下的安全保卫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第四,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要使全保卫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执法”。第五,保卫处自身要利用网络手段和本系统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业务经验交流,借鉴好的经验,新的办法来建立健全和完善保卫工作机制。第六,保卫处领导要以身作则,处处走在前头,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作提供有力的领导保障。第七,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氛围,有利于保卫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正常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洪建场、闰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权明花.当前高梭保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热点透视,2006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保卫问题与对策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指高校保卫组织在公安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何搞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构建平安校园,还校园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已经成为高校保卫组织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切实维护高校稳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当前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因此要切实加强高校保卫工作。

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做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从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把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高校要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有关机构、人员和经费。

二、高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保卫工作担负着维护学校稳定的政治责任和保障校园正常治安秩序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一些影响高校政治稳定的不利现象,导致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保卫工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

高校公安机构撤销后,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律地位受到了冲击。一方面,高校保卫组织在能不能执法、如何执法和能执什么法的问题上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高校保卫组织实际上还在履行着双重职能,执行着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承担着不属于工作范围内的工作。

2.安全保卫力量相对薄弱

伴随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面积及相应设施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安全保卫设施的建设不能与其同步进行,必要的物防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技防设施不能及时落实,高度现代化的新建校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保卫部门倍感力不从心。

3.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一些当地的犯罪分子把高校作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明目张胆地到校园寻衅闹事、调戏女生、敲诈勒索、偷盗抢劫财物;餐饮、娱乐网点以学生为赢利对象布满校园周围,打架斗殴、敲诈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定。

4.校内治安形势严峻

近年来,各高校拓宽生源渠道,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富裕,学生整体生活条件也逐年由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化。

学生的行李已由过去简单的被子铺盖增添进了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等消费品。这些物品相应地成为了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增加了保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一些高校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层次,生源复杂,有并轨生、自费生、函授生、夜大生、进修生等,学校规模和层次的扩充,无疑加重了保卫工作的负担。

三、解决高校保卫工作诸多问题的对策

1.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

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在依法治国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保卫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需要。没有法制建设高校保卫组织不但不能发展,其存在与否都将成为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高等学校安全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高校保卫工作的行政法规,三是高校制定的内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

2.健全保卫工作制度,落实到位

高校治安处理不好势必影响校园稳定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和充实保卫基础工作,改善队伍和人员结构,进一步完善高校保卫体制改革,加强与所在地执法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治安秩序,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好,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优先保证,保持与学校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此项工程中,必须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专职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办事高效、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积极为学校和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维护校园的稳定局面。

3.建立预警机制,掌握保卫工作的主动权

为保证保卫工作有前瞻性,必须善于及时了解、及时分析,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建立各种预案,并进行不断的修正。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和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和一触即发性的问题,及早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公务员之家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形势

学院保卫人员担负着保卫全院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担负着学院的内部稳定和安全的重任。

首先要求思想上必须过硬,要用党的“三个代表”来武装头脑,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强化工作纪律,树立忠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第三,保卫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保卫工作的研究,要适应民办高校的特点,要一专多能,要学习面对新形势下的安全保卫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第四,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要使全保卫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执法”。第五,保卫处自身要利用网络手段和本系统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业务经验交流,借鉴好的经验,新的办法来建立健全和完善保卫工作机制。第六,保卫处领导要以身作则,处处走在前头,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作提供有力的领导保障。第七,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氛围,有利于保卫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正常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洪建场、闰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权明花.当前高梭保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热点透视,2006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5

关键词: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审定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本科四年学习能力升华的重要体现。2018年10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参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毕业论文质量作为一个重点考查要素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现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此次审核评估工作中的改革和实践,分析当前公安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写作态度不认真

公安院校学生受行业院校特性影响,本科第四年均需参加公务员考试和招警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顺利入警。学生高度重视公务员考试和招警考试成绩,考研、司法考试、其他行业等职业选择占比较少,就业范围较为固定。此外,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使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每日生活,个人时间碎片化。这些就业因素均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安机关招警考试等就业资格考试成为毕业年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主线。此外,就业单位往往只需要调取毕业生的综合成绩单,而不是看重每一门课程的成绩高低。以我院学生为例,在毕业论文二次答辩的最高成绩为及格,但及格成绩并不影响其就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体能测试、招警考试成绩等方面。这些因素也促使学生顺应就业形势,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认为只要完成毕业论文即可顺利毕业,质量好坏不重要,对个人就业也没有影响,写作态度不认真。

(二)写作综合能力薄弱,缺乏日常写作指导和训练

部属公安院校的招生范围是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还设有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专列招生计划,生源文化水平差异较大。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例,来自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等生源地的学生汉语言写作基本功底基础较弱,习惯使用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交流,致使汉语基础较差。从往届毕业生的写作质量来看,这些地区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效果不佳。经常是老师费力指导却收效甚微;虽然学生很努力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但是语法错误、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方言、白话用语等问题频繁出现。指导教师深感力不从心,很难指导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三)师生相对比不均衡,指导责任较重

公安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以来,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递增趋势。以我院实际情况为例:按照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中关于指导人数的规定,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8人(侦查类专业10人)。中级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5人(侦查类专业7人),助教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2人(侦查类专业4人)。然而,在毕业生人数较多的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专业,由于有指导资格的教师人数有限,在实际指导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最多达到了15人。此外,毕业论文在教学检查、质量抽查、审核评估中出现问题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责任较大,激励政策不足,导致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不愿意指导毕业论文的现象出现。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

(四)教学管理不够精细化、质量监控稍显滞后

目前,公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大都具备一套自己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工作标准不明确、实施细则不完善、评价标准难衡量和管理方法难执行等诸多问题。还有的规章制度落后于学校的发展,未能及时预见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例,学生的开题报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信息化,不能通过毕业论文操作系统严格控制提交时间,存在开题报告后补的现象,更有甚者,到了中期检查结束之后,才发现论文选题过大,提出改题申请。在质量监控方面,缺乏及时的检查、指导、监督。

三、提高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培育积极写作态度、提高重视程度

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创新点和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水平,那么文章的语言是否流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格式的规范性和定稿论文的整洁程度则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培育学校拥有良好的学风、学生具备积极认真的态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步。以我院为例,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创新地提出“三个培训”模式,帮助学生、指导教师提高重视程度。“三个培训”即为毕业论文选题培训、撰写及常见问题规范培训及存档材料培训。一是在学生毕业实习返校后进行选题培训,通过聘请校内外优秀专业指导教师进行选题指导,预防选题范围不恰当、题目难以驾驭、实验或调研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题目变更,减少改题现象。二是在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结束后,对毕业年级学生进行撰写培训,通过总结往届毕业论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详细介绍相似性检测的相关规定,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之后,对毕业年级学生、教学单位秘书、教研室主任及指导教师进行存档材料规范化的培训,通过规范毕业论文格式、装订、过程材料封装、电子档文稿提交等文件,提高学生成稿论文的质量。

(二)夯实学生写作基础和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对学生掌握论文撰写方法和学术规范性的综合考查和训练。因此,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学校层面。学校教务处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期间开设能够提供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课程,如在大学前两年期间,学院可以开设论文、公文写作基础平台课、开设公文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通识选修课。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与毕业论文撰写相关的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学生日常文化生活,开展图书、知网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等途径提高学生写作基础能力。二是教师层面。授课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习惯,将课堂小论文写作纳入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加强日常写作训练,扎实写作基本功底、逐步养成良好写作能力。

(三)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流程

明确的规章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使毕业论文管理有序进行,应着重在建章建制上下功夫。以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我院通过调研公安同行院校、国内知名高校以及省内地方院校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文件,修订并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相似性检测管理的规定(试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试行)》等制度性文件。此外,教务处还组织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和工作流程图、相似性检测流程图等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流程,并在新手入学手册中印制,达到让学生和教师明确工作程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务处建立了毕业年级学生微信群,及时毕业论文相关通知、写作格式规范、评优评先标准等文件,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相关规定,并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力争做到信息共享。

(四)切实加强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环节是各个高校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完善的质量监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工作闭环。如果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监控机制,毕业论文将流于形式,质量令人堪忧。因此,我院以此次审核评估为契机,不断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做到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同时,及时修正事前规范和事后控制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论文写作管理制度。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审核评估过程中规章制度层面的有效做法为例,学院对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规定中专门设有质量监控章节,明确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质量监控方法和措施。监控体系如图:1.选题阶段学院规定学生选题确定后一般不能更改,因特殊原因更换题目的,需提出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备案。此外,在毕业论文整体工作进程期限过半后,学院不允许更改题目。2.开题阶段学生在选定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题报告,并且要求学生一人一题。3.撰写阶段及中期检查撰写阶段的质量监控主体主要为教学单位和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体现在过程指导手册上,需要由指导教师对每次指导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4.相似性检测全部毕业年级的学生均需参加学院于答辩开始前组织的毕业论文相似性检测,并按相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不参加检测或者是检测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环节。5.答辩阶段学院对毕业论文实行指导教师与评阅人双审制及匿名评阅制。评阅人给出的分数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有权重。此外,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每个学生均需单独进行论文答辩,并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以及在相同或相近学科实行交叉答辩制度。6.存档阶段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相关教学单位须进行书面总结,对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反馈,以求改进和提高。7.教学督导抽查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学院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对毕业论文进行质量抽查,抽查结果向学院总结反馈。从实践来看,自2015年以来我院教学督导专家抽查本科毕业论文的比例由10%提高到2018年不少于毕业论文总数的30%,毕业生人数较多的教学单位抽取达到40%。抽检范围逐年增加,抽检结果及时反馈,充分发挥了教学督导的质量监控作用。

四、探研适合公安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公安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体系监控的改革需要不断创新,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通过研究公安同行高校、国内知名高校等院校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制定适合公安院校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的新路径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新,推进毕业论文管理改革工作模式的五化一体新路径。

(一)选题类型多元化

在学生选题阶段,鼓励指导教师开放多种题目类型,选题多样化。以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习调研报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丰富选题类型,促进学生选题多元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研究领域,从而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二)培养方案人性化

将学年论文融入学生四年专业培养计划,施行学年论文导师制,给予导师教学工作量,使学年论文制度学分化,将毕业论文的大学分均匀分配到培养方案中,注重日常写作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使写作练习常态化、常态练习学分化、学分分布科学化。

(三)写作练习常态化

将课堂写作训练、课后论文、学术汇报、调研报告、总结讨论等小论文计入学期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以分数带动学生写作练习的开展。同时,增加公文写作、信息检索、大学语文、诗词鉴赏等通识选修课程的开放,促进写作练习常态化。

(四)学科竞赛促优化

如果说专业培养计划和课题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功训练,那么学科竞赛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检验和拔高。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写作基本功大赛、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日常训练成果进行检验,提升整体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五)质量监控动态化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监控常态化作用,完善校级督导与系部督导互补的二级督导模式,及时将督导质量反馈意见送到系部,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形成督导—纠偏—反馈—调整—运行的质量监控动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蔺婉轩,刘翔.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N].山西青年报,2015-08-09.

[2]蔺婉轩.加强公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论文管理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6,(12).

[3]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4]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6

关键词: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必要性;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各大高校依旧沿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无法达到行业的要求[1]。目前,职业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全国中、高职院校正极力谋求一种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的教育合作方式,校行合作教育模式因此脱颖而出,这不仅实现了职校生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的理论教学与行业的实践经验形成互补,同时还节省了教育成本,是一种注重学生双向培养,注重学校与行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本课题在研究时,主要分析了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在校行合作方面的必要性,探讨了现行校行合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专业建设中校行合作的实践案例为指引,探索新形势下校行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新道路。

一、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校行合作对于社区矫正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模式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后,我国在刑罚体制改革发展方面迈出新的征程。社区矫正制度越来越展现出它的优越性,而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离不开专业的社区矫正人才,这就对各校的社区矫正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能力素质兼备的学生便成为社区矫正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2]。校行合作关系的建立及时地搭建起了学校与行业沟通的桥梁,通过与行业的对话,学校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设计,补充教学资料,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职校课堂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2.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现在多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模式,旨在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实践场所与设备,成为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阻碍之一。社区矫正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在学科的设置和设计上,均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学生在习得一门专业课程之后,打牢知识基础的最好方法应是经历实践的检验,然而校内几乎无法支撑学生实训实验的可能,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毕业时,则会相较性的缺乏就业优势。而在建立校行合作关系之后,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进入对口单位参观学习的可能,更有了便捷的实习条件,这就弥补了学校缺乏实践场所的遗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宽度。3.共同研发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校行合作教育模式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之外,另一主要贡献则在于提升该专业的科研方面。不仅各大高校注重科研,各个行业单位也对科研有所需求[3]。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正处于不断进步完善的阶段,实践向理论的转换,也正是社区矫正体制发展所必需的。在各院校与单位都有科研需求的前提下,学校教师的理论与单位的实践正好能够形成互补,双方在合作的同时,更能联合推动相应科研工作的进步,无疑是一件对社区矫正工作大有助力的事情。

(二)校行合作对于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1.联合培养,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各单位在招录毕业生时,均会希望所招录的学生能够最快速进入岗位角色,然而现实则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的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就了解并进入工作模式,这就需要单位再付出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会增加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建立校行合作的教育模式之后,高校与单位搭建起了沟通桥梁,原本压在单位身上的岗前培训任务,则可以很好地转移到日常教学中去,或是学生实习中去,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单位人力资源成本。2.资源共享,提高运营效率社会发展的进步,促使着各行各业对人才更加渴求,工作任务的繁重与人才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各基层司法所,长期存在人员短缺的情况,而各大高校则有着行业没有的巨大人力资源数量。通过建立校行合作关系,高校与行业之间实现了有效的人才资源共享,行业接受学校推荐而来的实习生,使学生能够免去实习无门或是实习专业不对口等困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行业可将一些适宜的工作,通过外包的形式交予高校来完成,这不仅丰富了高校的理论研究资源,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工作效率[4]。

(三)校行合作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1.统一安排,避免学生实习无门的困境作为省属的司法类院校,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多为监狱、公安、基层司法行政等部门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满足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单位与专业对口的要求,学校也多会要求学生前往相应单位实习,但就实习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学生在寻找实习单位时常会出现一定的困难。监狱、公安作为国家重要的司法机关,因其自身特殊性,在招收实习生时有着严格要求,故而无学校牵头,学生进入监狱、公安实习的可能性较低[5]。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这里主要指的是承担主要社区矫正相关的各司法所,其工作任务重,人手短缺,对于实习生有一定的需要,但部分司法所因经费问题,无法满足一些实习生提出的食宿要求,对于独自上门的实习生,司法所又存在对学生情况不了解,管控不便的问题,故而没有校行合作的平台支持,学生进入司法所实习也存有大量问题。此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可作为学生实习的另一可选之处,进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习相对容易,但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非所有城市都有,也并非所有城市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都有完善且成熟的运作团队,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可能出现有需无供,或是对机构实际把握不清,达不到实习要求等情况。校行合作的关系建立,避免了学生实习无门等问题,节约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成本,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寻求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习得相应的实践知识。2.了解岗位要求,制定自我发展规划缺乏实践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模式,不仅是知识传授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无法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岗位详情,使学生在做自我发展规划时常常脱离实际,这显然无利于高校学生的发展[6]。校行合作关系建立后,不仅能够带领学生走进行业,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单位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岗位特性,通过岗位锻炼,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补全短板,以便能够制定出符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的岗位,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3.参加行业实习,增加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多数行业单位在进行岗位招聘时,均希望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明显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无法具备的条件,也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建立校行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积攒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不仅能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也更能帮助他们提升应聘时的竞争力。

二、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模式现状

(一)学校教学理念与行业实践模式存在差异,影响校行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行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出课堂。但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不同单位在要求上存在差别,实习内容互不相同,采取的方式与途径也有区别,甚至在工作流程上或是文书处理上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各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故而使得学校老师很难评估学生实习效果,学生也对自己实习成绩较难衡量。在校行合作实践中,教育多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未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缺乏一些典型案例与高质量培育成果的引领。

(二)实习与就业不能对接,影响校行合作的深度

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到相应单位进行实习时,与其他理工科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存在不同。在企业实习时,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可以有获得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就形成了较强的对接性,企业既然有需求,自然也愿意对实习学生进行培养。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因职业准入制度限制,实习与就业无法形成对接,部分单位对培养实习生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也不容乐观,直接影响校行合作的深度。

(三)社区矫正相关部门工作具有特殊性,影响了校行合作效果

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的纪律性、保密性,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接触核心内容,可参与的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难以像企业和工厂那样接受大规模学生的顶岗实习,只能零星地接收实习生。对于监狱系统而言,每年多是招收刑事执行专业的实习生。近两年,实习生名额有所向社区矫正专业倾斜,但名额相对有限,且每年情况不一,缺乏适当的统一规范,给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造成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校行合作效果。作为司法院校,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与司法系统联系较为密切,对于建立校行合作关系有一定的便利。相较于监狱单位,与社区矫正专业学生专业更相匹配的则是司法局,在与各地司法局、司法所人员召开的多次座谈会上,我们可以看出,各司法局、司法所因事务繁重的缘故,人手紧缺,对实习生有较大需求,但面对学生食宿要求,能够满足的较少。

三、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模式可行性对策探究

(一)政策层面

校行合作机制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上级部门的统筹和支持,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在寻求各司法局、司法所的合作中,司法厅对于校行合作虽持肯定态度,但相应政策保障缺乏。所以,在校行合作中,应大力激发上级部门的积极作用。如司法厅可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对各单位的实习需要进行统一登记,再根据各单位需要,统筹实习学生分配。同时,司法厅也可鼓励各单位就合同工方面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促使双方积极参与。

(二)学校层面

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虽已与多家单位建立了校行合作关系,但合作深度略显不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的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在同等条件下,各单位更愿意选择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所以,要增强合作吸引力,就应首先从教育根本上入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往往更新较慢,甚至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仍是多年以前的旧内容,教学方法仍固守传统的旧方法,缺乏相应的与时俱进,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滞后性及消极性。鉴此,教学内容应紧跟社会发展,在教学中穿插的案例甚至可以是与基层单位相关的案例,这样学生在日后实习中,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学校还应根据实习单位的情况,与实习单位一同制定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实习成绩认定等,使得学生实习管理更加规范。对于学校与学生都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学校应广泛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实习单位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充分运用法规、政策、项目、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发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司法局签订定向培养清单,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实习,提升实习干劲,另一方面也能使学校减轻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行业层面

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在校行合作中同样占据主导地位。故而,应适当引导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保证实践效果。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在对实习生的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各单位与学校充分对接,根据学校实习要求,设计好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各单位对接收实习生工作应形成固定章程,使每次的实习都能够规范化。改革创新无止境,在实践探索中,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多元化不仅需要社区矫正专业在未来建设中不断发展,同样对各相关部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共同目的是培养更多符合司法行政系统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高综合实力。在未来的校行合作中,只有上级部门、院校、教师、相关行业等加大配合力度,才能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窦沛琳.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市场观察,2020(4):86.

[2]藏鸿雁.开放大学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7-21,107.

[3]张健.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合作治理的结构分析与改进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39-43.

[4]陈良金,唐俊奇.深化校企合作另一模式:“行校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5):20-22.

[5]车洁.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J].长江丛刊,2018(20):273.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7

关键词:校园安全;消费信贷;对策

大学生消费信贷因其办理手续简单、操作方便、无抵押、可分期还款等特点在高校校园内迅速蔓延。一方面,大学生消费信贷为大学生提供了融资渠道,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因自控能力差,还款能力低,缺乏理财意识,陷入消费信贷后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牵连身边的同学和家人,给家庭造成伤害。大学生消费信贷往往伴随经济欺诈等相关问题,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也给高校校园安全与稳定维护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根据工作中处理的大学生消费信贷案例,从高校校园安全角度对其危害及规制对策进行研究,对防范和处理大学生消费信贷及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信贷危害

(一)危害身心健康,损坏学校声誉大学生消费信贷平台放款门槛低,审核不严格,且常用无抵押、零首付、到账快、可分期还款等宣传手段吸引消费欠理性、自制力弱、消费欲望强的大学生。无还款能力的学生陷入消费信贷后,经常是“拆东墙补西墙”,最后陷入“利滚利”的恶性循环,导致借款数额巨大,给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同时从多个借贷平台借款,最终债台高筑无力还款,只能由父母兜底,将贷款转嫁给家人,甚至使家庭倾家荡产。同时,在诸多借贷平台的催贷压力下,学生往往无心学习,迫于压力而选择休学、退学,不仅影响学业,也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有损学校声誉。

(二)受害群体广泛,诱发群体性伤害大学生申请消费信贷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及紧急联系人、监护人等信息,学生往往将同学、老师、朋友的信息泄露,甚至将自己的通讯录提供给网上信贷机构,学生未主动还款时,信贷机构就会“轰炸”相关联系人,牵涉范围广泛。有些学生还冒用同学信息进行借贷,或者找同学、朋友帮忙从网络平台借贷,贷款逾期后连带受害群体大,给周围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带来严重困扰,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大学生消费信贷正对青年大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安全有序的学习成长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三)扰乱学校秩序,威胁校园稳定大学生无稳定收入来源,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低下,理财规划能力较弱,借贷后极易引发贷款逾期。贷款一旦逾期,信贷平台往往采取威胁、骚扰等手段催款,或者直接进入校园、宿舍找学生讨债,给校园秩序稳定及校园安全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不利于平安校园的建设。

二、校园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消费信贷规制对策

(一)构建多维度排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大学生消费信贷牵涉面广,危害大,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排查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日常管理者要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宿舍等方式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做到关口下移和前移,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避免学生陷入大学生消费信贷危机。辅导员还可安排可靠的班干部、党员、宿舍长等学生骨干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大学生消费问题。高校班主任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应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异常消费行为。通过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三位一体的摸查机制,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消费信贷行为,及时干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及保卫部门也要保持警惕,防止大学生消费信贷在校园内渗透。

(二)建立警校家联动机制,及时介入危机处理家长是大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负有重要责任,学生陷入消费信贷后学校要及时联系学生家长,上报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理工作,避免出现更大危机,减轻学生心理创伤。学生陷入消费信贷后,学校要和家长形成长效互动机制,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避免悲剧发生。同时,大学生消费信贷往往牵涉高额利息、违约金等问题,陷入消费信贷后学生及家长也会向公安机关等专业部门寻求帮助。因此,学校应建立警校家多方联动机制,及时介入处理大学生消费信贷问题。

(三)打击入校宣传,整肃校园环境大学生消费信贷在高校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宣传推广方式多样,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学生消费信贷推广多以培训机构、分期购物网站为名在校园宣传,宣传内容存在虚假性、欺骗性与诱导性。大学神消费信贷平台还通过微信、QQ、邮件等线上形式宣传,甚至公开在校园内贴广告、发传单,寻找校园。《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借贷机构不得自行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进行宣传或推介金融项目”。对于大学生消费信贷平台的违法宣传行为,学校保卫部门应建立日常监管机制,防止借贷平台在校园内推广业务,依法处置未经批准在校园内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引导理性消费,强化风险防范大学生消费信贷平台多借助虚假宣传诱惑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而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和偿还能力,价值观不成熟,因此需家庭、学校各方齐抓共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部分大学生因攀比心、虚荣心而去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之类,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又不好意思向父母索取,只能去信贷平台借钱。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不过度超前消费,做到量入为出。家庭也应培养子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理性观念,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大学生对基本的金融知识较为缺乏,学校和家庭往往忽视学生金融消费教育,而大学生金融消费教育能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决策能力。因此,学校可通过举办讲座和知识竞赛、开设公选课、案例分析等方式宣传基本金融知识,建立起全方位的金融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基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五)完善宣传机制,做好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消费信贷缺乏基本的警惕和认识,防范意识薄弱。笔者从与近20位参与大学生消费信贷的学生谈话中了解到,逾60%的学生表示只听说过消费信贷,但并不知道什么是实质上的消费信贷。近半数学生认为支付宝蚂蚁借呗、京东白条、分期乐等金融借贷不是大学生消费信贷,充分显示学生对消费信贷认识的不足和宣传教育工作的缺失。学校应制定完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会、思政课、金融知识讲座等多口径宣传,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还可以通过开展情景剧比赛、海报设计大赛、辩论赛、海报设计大赛等方式宣传大学生消费信贷。宣传内容上,不仅要宣讲大学生消费信贷基本概念与法律知识,更要结合生动案例,注重警示教育,提升宣传效果。校方还可以邀请公安、法院等专业人士分享大学生消费信贷案例,营造拒绝参与大学生消费信贷的氛围,让学生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入心入脑。

(六)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因缺乏对专门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了解大学生消费信贷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其中,遇到网贷纠纷时,不懂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纳入大学课程,增强学生法律知识。此外,学生因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易致个人信息泄露并被他人用来借贷,故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重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以防被人利用。大学生消费信贷往往存在虚假性、欺骗性宣传,放贷时隐瞒利息,通常都包括滞纳金、手续费、违约金等不合法费用,各种名目的费用加起来使大学生消费信贷利率数倍于银行贷款,法律规定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贷款不受法律保护。陷入消费信贷的学生在处理借贷纠纷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学校应设立法律咨询和援助中心,帮助学生维护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走出消费信贷泥沼。

参考文献:

[1]任一帆、马旭峰、王欣丛.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干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2):76.

[2]莫灿灿.高校“校园贷”乱象的危害、产生原因与规避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

[3]王怀勇、邓若翰.校园网贷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7(6):90.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8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场所,人群中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教职工的计划生育观念深入。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人员素质高,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能力强,计划生育工作也易于开展[2]。(二)在校大学生婚育观念与文化知识的不协调。按照《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和各校自己的学生婚姻生育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思想单纯,做事往往不计后果。恋爱、婚前性行为比较普遍,意外怀孕甚至感染性病时有发生,这也是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同时也凸显了其管理与服务的不足[3]。(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复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不断升高。高校流动人口主要指各种短期聘用人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学校用人机制更加灵活,用工方式多种多样,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他们流动性较强,散居无定性,计划生育观念相对薄弱,对这一部分人员管理经常会出现忽视、脱节和盲区[4]。

二、加强高校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管理体制,明确领导责任,建立计划生育首位工作意识。1.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高校应设立独立职能的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负责教职员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按教职员工、流动人口和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比例,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5];各基层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兼职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为主的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2.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属地街道办事处与学校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签订《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签订,确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职责,使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责落到实处。3.坚持各司其责,实现规范化管理。高校应在认真学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6]、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国人口发[2007]64号)和所在省市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结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管理规定和服务体系。规范各基层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把好教职工、学生进出关,安排好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性健康教育以及针对全校师生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管理好教工和家属户口的迁入迁出以及承包、租赁合同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主管领导负责制的原则,形成以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为主导,各基层单位积极配合,各司其责,为今后更扎实地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二)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有效动态管理。计划生育档案是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体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7],在加强对网络服务和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各基层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人员的信息档案制度,便于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服务,初步实现网络办公。针对本单位聘用的流动人口,严格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把“招工关”,在签订合同书时,必有计划生育的要求条款,为方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建卡立册并及时做好查验工作。(三)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宣传质量。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需求,大力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和服务是今后计生工作重要内容。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教学互动的方式,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以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性健康知识为核心的青春期健康知识,启发并指导在校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及本学校的学生管理相关规定,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慎重考虑结婚、生育问题[8]。在教职工中开设主题讲座。根据高校教职工对计划生育知识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对各层次教职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并将宣传教育与优质服务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关爱学生和谐发展,共建高校人口文化”,应该是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理念,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针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拓宽思路,努力推动探索性和创新性,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计划生育工作平稳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新淼.新时期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2:23-29.

[2]田美霞.新形势下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J].商情,2010,34:55-55.

[3]张惠,刘敏.增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活动效率的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5-28.

[4]郑春子.新社会环境中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与法,2007,8:67-69.

[5]李怀军,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67.

[6]刘晓丹.《计划生育工作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

[7]侯晓梅.关于加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思[J]考.兰台世界,2008(2):19-20.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9

关键词:平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防控

“平安高校”建设项目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决策部署内容之一。高校以“平安高校”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力度、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1]。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校园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越来越多变复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移动手机、网络宽带的普及与应用,电信网络诈骗迅速在国内发展蔓延,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已经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毒瘤[2]。尤其是在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时常发生,并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3]。在建设“平安高校”过程中,需要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增强师生的防盗防骗意识,才能建立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构建群防群控体系是“平安高校”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而言,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基本建设是有效手段与途径。另一方面,加强诈骗犯罪防范的宣传教育,降低人均刑事案件发案率,亦可反哺“平安高校”建设,提升高校师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一、以“平安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防控

(一)建立“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在高校校园内组建一支以退休人员为班底的巡逻队伍,利用空闲时间,轮流对学生宿舍、教学楼、食堂、实验楼等场所巡查值班,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者特殊情况立即上报;建立一支由学生自愿组成的校卫队,作为保安力量的辅助队伍,业余时间承担校园巡逻和校园秩序管理任务;学生宿舍区也以宿舍楼栋为单位,组建了学生宿舍临时党支部,实行挂牌轮班值勤,维护学生宿舍秩序、预防案件发生。这几支队伍可以为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防控和“平安高校”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二)完善“物防”安全措施高度重视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保密室、财务室等重要部位的安全,在这些楼栋的重要部位安装防盗消防等设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校园内部环境的技防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对进入校园人员能够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24小时无死角监控管理,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三)提升“技防”信息化水平依托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建设了一整套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建成校园监控指挥中心,装配监控探头,全面覆盖了各重点要害部位和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区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技防”的信息化水平。(四)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不仅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管理途径与方法,还配合公安机关全力打击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认真做好防范工作,力争在现场找到直接线索或当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通过以上努力,使得校园一般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减少,为“平安高校”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教育反哺“平安高校”建设

从国家层面而言,为更加有效防范、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2016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工信部、央行、银监会六部门近日联合《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涉及投案自首、实名登记、银行转账、信息泄露等问题。2017年7月,公安部安全提示,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兼职刷单、高考招生、助学金、校园贷和网购退款五类电信网络诈骗,切实维护自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从高校而言,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防范教育,努力创建“平安高校”,为学校和谐健康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学校高度重视“平安高校”建设,加强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构建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主题班会、图片展览、LED显示屏、微信等多种形式组成的立体化宣传网络,努力使“平安高校”建设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强化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校的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邀请公安干警、民警定期为学生举办法制宣传教育讲座。学校为每位学生发放《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在新生军训期间安排安全专题教育;发放防盗防骗、人身和财产安全等知识卡片。(三)增强意识,构建积极的安全舆论环境。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做到天天讲、处处提,“宁可信其有,不可无准备”。在学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已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行动准则。

[参考文献]

[1]于家琦.论“平安高校”建设的创新理念、机制和举措[J].社科纵横,2013(3):146-148.

[2]胡向阳,刘祥伟.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0-98.

公安学校学报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职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当前高校都忙于升级其教育模式,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工作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造成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缺失更多的是体现在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跟不上时代教育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正确的认知,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坚强品质,从而有效抵制不良思潮的腐蚀。当前高校大学生属于养尊处优的一代年轻人,其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父母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因此,很多大学生虽然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是没有坚强的心智,同时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清晰的认知,更没有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有效性势在必行。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工作队伍的政治觉悟,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工作中,只有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工作人员为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政觉悟,端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明白自我在社会分工中的贡献,以高昂的热情和动力十足的冲劲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强化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尤其是端正教育人员职业素质观念,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工作,同时教育工作有助于其自我意识解放,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并在工作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工作队伍体制定位不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有体制作为保障,但是很多高校的工作队伍体制定位不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没有没有明确的负责部门,从而造成很多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尤其是各个学院负责的教育工作分配到基层时就会使得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而很多教育队伍领导还承担着其他的行政和教学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处于学校工作末端。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学校把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主抓工作,以适应时展的需求,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但是工作队伍体制定位不明确难免会造成思政工作流于表面,偏移学生主体,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队伍建设重点不强、成效不佳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配比必须到达1:200学生的标准配置,但是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随着高校扩张,学生数量激增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一方面承担着学生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工作,而高校很难保持三个方面工作齐头并进,从而缩短了思政教育课程,其工作队伍建设也缺乏重点,教育成效不佳。很多学校把保证教学秩序进行或者学生安全不出问题作为工作基本要求,很多工作开展都围绕着这一工作进行,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3)思政教育队伍人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较大、工作组织繁杂、责任大、付出多,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组建,很多教师都是兼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从而造成了工作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的教育人才。人才队伍工作人员要长时间保持和学生的联系,并技术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针对学生思维方式变化来设置教育计划和教育课程,但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极易造成教师把这一岗位作为工作跳板,不能长时间扎根于教育队伍,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工作的连续性进行,更不利于教师提升工作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很多高校人才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老教师占据的比例普遍偏高,教育队伍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一支工作队伍很难实现教育工作连续性,老教师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觉悟的升级,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策略

(1)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缺乏工作认知的问题,学校要重视对工作队伍的培训,转变工作队伍的工作认知,让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脚踏实地的去完成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工作队伍中秉承着“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其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再者,教师队伍要清楚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影响,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习惯来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归属感。(2)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热情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较强,同时其工作量较大,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工作的阻力较大,很容易造成工作队伍的工作热情降低。因此,学校首先要稳定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热情,激励教师强化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热情,从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做到实践结合实际,把相关的经验转化为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而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升华自我的思政觉悟。(3)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各级领导要重视思政队伍建设,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其和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在后勤保障、教学开展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给予教育队伍工作支持。从我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各级领导要树立重视工作队伍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把思政教育工作看作是工作重中之重,为思政工作队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4)提高工作队伍的工作素质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素质首先要优化队伍结构组成,引入年轻的思政教育人才,发挥其工作积极性高、工作方法多样化的优势,用年轻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思想沟通,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年轻的教育人员会存在着理论知识不扎实、工作作风不扎实问题,首先要提高工作队伍的思政觉悟,对本职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在工作中保持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再者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思政教育中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教育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思维灵活性,对思政教育工作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认知。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步发生变化,很多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怀疑,同时在自身岗位中存在着思想不坚定的问题。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从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入手,强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知和工作热情,同时学校领导要重视队伍建设,成为工作队伍发展注入坚强的后盾,从而全面提高工作队伍工作素质,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作者:格桑扎西 罗布次仁 林鸿雁 齐洁 单位:西藏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亚军.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2]彭庆红.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织价值与性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3]吉贻样.试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J].绥化学院学报,2012(03).

[4]马莉伟.在发展中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3(09).

[5]周丽云.论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4(04).

[6]彭贤泽.新时期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之管见[J].警官教育论坛.2006(01)

[7]陈晓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8]李晓娟.加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