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04:02:38

物业经理总结

物业经理总结篇1

1、由于部门人员变动,结合实际情况,对本部门工作分工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

2、针对客服部管理制度空白的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起草和修订。制度建设共七则:例会制度、投诉处理规定、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制度、维修处理规定、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巡楼制度、前台管理制度。并将应用表格重新按照统一标准制作,并下发使用。

3、加强员工精神风貌建设,实行每日晨会制度,及时传达公司相关文件精神,把工作落实到到实处。

4、定期召开客服部全体人员会议,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整改,完善和提高部门员工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

5、有针对性地开展部门培训工作,组织学习《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6、对b区新进员工的招聘培训工作。

二、 收费管理

1、对前期因房屋质量问题而要求物业公司赔偿的52户进行沟通,经过客服部管理员、主管、经理直至物业总经理的多次艰难协商沟通,现已经集团批准同意已妥善解决35户。

2、对XX年上半年到期物业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清缴工作,收缴率达92%,收缴金额为370,214.65元.不含前期因赔偿未成而拒交物业费的17户,并将物业费、采暖费收取及赔偿金额进行统计整理上报,明细附后。

3、家政创收收入XX年计划为10万元,截止至7月末共收入7410元,于计划相距很大,主要原因首先为物业公司今年准备开展一些创收项目,如配送,为业户接送小孩等,但上半年一直未实行;其次是保洁人员数量精减一半,调整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计划完成率比较低。下半年由于二期开始交屋也是家政服务开展的时机,力争创收达2万元。

4、下半年收费分三部分,一是对XX年6月30日到期因各种原因迟迟不交的21户进

行清缴;二是进行XX年7月末到期物业费的收取工作,针对公寓多为出租户的特点,主要以电话通知辅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催缴;三是对前期索赔未达成协议的16户进行跟进,尤其是重点解决一直未来协商的5户,力争XX年底前将此项遗留问题妥善解决。物业费收缴率力争达99%以上,采暖费收缴率达100%。

三、 服务管理

1、 对前期物业档案和资料进行整理,并规范档案借用制度,安排专人管理,实行借用登记制。

① 对客户基本信息进行重新整理;重点对4号、5号公寓分布情况汇总成平面图,将业主与租赁住户分开,方便查阅和日常管理;

② 对业主及各外协单位的联系方式进行更新整理;

③ 对维保厂家资料进行统计整理,联系地产办公室确定验收合格日期,为客户维修提供有利依据;

④ 将前期信报箱钥匙、电磁炉、门禁卡领用情况逐一进行情况统计,核实剩余数量,查找缺损原因,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⑤ 对现有空房钥匙及室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安排联系维修及室内清洁工作,为销售做好准备,并实行定期空房巡视制。

2、对客户前期房间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修缮,重点处理了防水、门槛石、墙面裂纹、水浸维修、地板裂纹、淋浴屏漏水、卫生间渗水及卫生间地砖倒坡、更换室内门锁、维修入户门、维修洗水盆下水等问题。

3、对4#807因洗衣机水龙头在未关的情况下断裂造成漏水导致地板、墙面等受损要求赔偿进行处理,多次沟通业主及相关责任单位,在未果的情况下致函要求责任单位限期答复,现已做出书面承诺于7月底对业主进行地板进行恢复处理。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责任单位进行不同处理,如5#506同样的原因业主因漏水受损后,由物业公司将业主及责任单位约见面谈,双方达成维修意向,即为业户尽到了责任,也维护了物业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走动式管理,规范日常大堂岗位及巡楼工作,组织多次集体巡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近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拍照统一整理以书面的形式,转相关部门处理,并进行回访跟进。

5、管理小区内养犬问题,一是下发“小区内加强管理养犬规定”的通知,并公示举报电话;二是请民主广场派出所配合,清理整顿违反养犬规定的业主并下发清理通知;三是专门设一部电梯,通知引导携带宠物者乘坐货梯并做电梯指示,以免人、犬冲突等问题的发生。

6、针对前期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并加大检查公寓业主二次装修情况,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要求业主停工并到物业公司办理相关装修手续,方可开工,同时请安管部在班后及夜间按公司对装修业户的规定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四、 b区工作准备

1、与地产集团销售中心沟通联络,取得b区所有业主祥细资料及户型图,提前做好交屋准备,提高工作效率。

2、对b区交屋需要的程序、资料进行思考准备,改进完善制定a区交屋程序,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及失误。根据a区资料参考《物权法》等法规对b区所需文件进行整理准备,并请示集团后准备印刷。

3、进入b区施工现场,了解进度,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初验,为正式接管开始准备工作,为10月1日顺利交屋做好准备。

4、下半年进行b区全面交屋入伙工作,安排交屋后需要维修项目工作,做好回访。

5、b区交屋入伙资料的存档工作,钥匙的保管借用管理。

五、 保洁管理

1、接管管业部后,针对之前存在的问题,立即对工作情况进行整体安排。一是对人员分工、工作范围、工作标准、作息时间、工作周期和频率等内容统计进行布置,对重组的保洁班进行内部选拔,目前已选出试用班长两名;公寓实行二班制,保证早8点前将公寓大堂全部清理完毕,给业主留下清洁明亮的视觉享受。二是对公寓及商街工作标准进行提高及细化,加强清洁质量;三是对费用计划进行掌握,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新思路,节支增效;四是协助仓库管理员合理储存和使用保管保洁用具,用品,进行建帐,入库、领用严格实行登记,并由领用人、班长及经理签字后方可出库,并控制其合理的使用,并进行月底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2、日常保洁管理。一是对保洁班目前工作依照考核标准进行每日巡查,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二是组织班长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事后有总结;三是定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将新标准、新要求在班组内进行贯彻落实提升班组精神面貌。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保洁工作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从工作质量标准上均有明显的改观,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及表扬。

物业经理总结篇2

一、明确指标努力增收节支

年初,按董事会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进行分解,并按部门签订了部门责任书,明确了总经办的各项任务指标。一年来,虽有物业管理员的更换,随着房屋问题的增加发生影响了物业管理费的加收,但想方设法还是完成了收费任务,同时注意物业外增收,经努力销纯净水收入原创:多元。代办理房屋出租收入××××元,代为服务收入××××元。名都交接增收××××元。

二、抓实培训落实量化制度

依据“培训大纲”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购进“物业管理是怎么炼成的”光盘,组织大家认真观看学习,学时近10个小时共8盘,自编培训讲义×课题宣,讲×次(全员)并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结合,在新进职员多、员工进出变数大的情况下,培训放在首位,先培训再上岗。并着重抓责任制的落实,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各岗位职责完善量化,操作起来简便易监督检查,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落实。肯定保洁工的职责细和实在各部门推广,并逐部门逐岗位抓制度的量化,以岗位职责完善规范,要求在岗员工定岗定职,做好工作。

三、物业交接锻炼员工队伍

今年公司一项重大工作,新物业××××大厦交接,年初开始就名都交接作了充分准备。明确交接各项工作流程,招收新员工计划,又必须按名都大厦落成交接的阶段,逐步增加人员以减少费用支出。由于组织准备工作充分,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较好完成了交接任务,实施对新物业的管理。半年多来的实践,员工队伍得到锻炼,已能胜任各自的工作。

四、五心服务提高企业形象

年初提出的以“五心”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以提高企业形象,总办以身作则,在拓宽服务上大做文章,为让业主满意,必要时业主需要的都主动去服务,业主全家外出,家里的花木要浇水,养的观赏鱼要喂养,物业管理员主动接下钥匙,很好完成任务。业主提出要请保姆,主动联系家政服务公司,帮助协调,先后调换多人,终于请到满意的保姆。业主汽车×××通行证要办理,主动帮助代办,密切与业主的关系。受到业主的赞扬和感谢,企业形象得到了提高。原创:

五、加强沟通发扬团队精神

今年注意摆正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新物业管理员上岗,刚开始有做好工作的愿望,有些工作又必须由其他部门员工配合的,沟通协调不好,影响工作心理不好受,及时调整注意沟通。现在已能很好配合开展工作。对发现的问题不直接去干预,而是与部门主管、经理协调,让他们去解决问题,并能通过个别问题在部门教育大多数,有利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团队精神得到了发扬。

六、反思不足落实整改提高

认真回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抓得不实不细,培训做了,培训的效果如何考虑总结不够。

2、工作上缺少持之以恒,缺少一抓到底、抓及时、抓落实不够。

3、思想观念上跟不上形势,在开拓创新上未发动大家,听大家意见不够。

4、时时体贴关心员工,以爱心、兄弟情关爱员工不够。

在新的一年里,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新的努力,有以下新

打算:

1、制度上不讲情面。进一步量化制度,把制度落到实处。

2、强化企业文化。公司和员工是伙伴关系,提升员工归属感、责任感。

3、认真培训。培训抓紧抓实,培训出效果,培训形成制度。

4、打造企业品牌。企业是生命,品牌出效益。物业公司打服务品牌,要知名度、美誉度。员工都是形象代表,加强品牌教育。

物业经理总结篇3

一、自觉加强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我是初次接触物业管理工作,对综合管理员的职责任务不甚了解,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现已基本胜任本职。一方面,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我注重以工作任务为牵引,依托工作岗位学习提高,通过观察、摸索、查阅资料和实践锻炼,较快地进入了工作情况。另一方面,问书本、问同事,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巧。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悉,我逐渐摸清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找到了切入点,把握住了工作重点和难点。

二、心系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一)耐心细致地做好财务工作。自接手****管理处财务工作的半年来,我认真核对上半年的财务账簿,理清财务关系,严格财务制度,做好每一笔账,确保了年度收支平衡和盈利目标的实现。一是做好每一笔进出账。对于每一笔进出账,我都根据财务的分类规则,分门别类记录在案,登记造册。同时认真核对发票、账单,搞好票据管理。二是搞好每月例行对账。按照财务制度,我细化当月收支情况,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按公司的要求及时进行对账,没有出现漏报、错报的情况。三是及时收缴服务费。结合****的实际,在进一步了解掌握服务费协议收缴办法的基础上,我认真搞好区分,按照鸿亚公司、业主和我方协定的服务费,定期予以收缴、催收,200*年全年的服务费已全额到账。四是合理控制开支。合理控制开支是实现盈利的重要环节,我坚持从公司的利益出发,积极协助管理处主任当家理财。特别在经常性开支方面,严格把好采购关、消耗关和监督关,防止铺张浪费,同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二)积极主动地搞好文案管理。半年来,我主要从事办公室的工作,****的文案管理上手比较快,主要做好了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资料录入和文档编排工作。对管理处涉及的资料文档和有关会议记录,我认真搞好录入和编排打印,根据工作需要,制作表格文档,草拟报表等。二是档案管理工作。到管理处后,对档案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分类管理是我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我采取平时维护和定期集中整理相结合的办法,将档案进行分类存档,并做好收发文登记管理。

(三)认真负责地抓好绿化维护。小区绿化工作是10月份开始交与我负责的,对我来讲,这是一项初次打交道的工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当前又缺少绿化工人,正值冬季,小区绿化工作形势比较严峻。我主要做了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小区绿化的日常维护。二是认真验收交接。

三、主要经验和收获

在****工作半年来,完成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一)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熟悉基本业务,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只有主动融入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

(三)只有坚持原则落实制度,认真理财管账,才能履行好财务职责

(四)只有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协调,才能把分内的 工作做好。

四、存在的不足

由于工作实践比较少,缺乏相关工作经验,200*年的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物业管理服务费的协议内容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以往的一些收费情况了解还不够及时;

(二)食堂伙食开销较大,宏观上把握容易,微观上控制困难;

(三)绿化工作形势严峻,自身在小区绿化管理上还要下更大的功夫

五、下步的打算

针对200*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做好新一年的工作,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搞好与鸿亚公司、业主之间的协调,进一步理顺关系;

(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益;

(三)管好财、理好账,控制好经常项目开支;

(四)想方设法管理好食堂,处理好成本与伙食的关系;

物业经理总结篇4

关键词:灰色关联;物流;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40 -03

一、引言

物流业是全球经济的重点,也是社会分工专业化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综合服务模式。同时,物流业被看作为经济发展支撑行业和发展动脉,是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通过加速发展物流业,有助于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调整当前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2014年6月,国务院总理召开了常务会议。在会议中,研究并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把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重视物流业的规划和发展,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三次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整个社会物流运作的效率,也为中国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省之一。浙江省沿海港口众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贸易货物量大,因而有相当规模的出口、进口和中转的物流量。同时,浙江省还拥有优良的物流载体以及物流信息化系统。2014年,浙江省全年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52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93%,占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的3.8%。

本文结合浙江省近年物流业及国民经济相关的统计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地区经济指标与物流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并对其进行排序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浙江省未来物流业发展给出政策建议。

二、灰色关联度理论

(一)原理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由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创立。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运用于灰色系统,形成解决信息系统的方法和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对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变化态势的描述和比较,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得出子系统间的数量关系,是确定目标值最重要的要素,使得整个系统良性、高效地运作。在系统的运作中,若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趋势越接近,那么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度也就越大;反之,两个子系统间的关联度也就越小。

(二)算法步骤

1.选定参考数列

选定一个数列作为参考数列表示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一般用X0表示。

2.选取比较数列

选取一组或多组比较数列,这些数列对系统行为因素有影响的数据序列,一般用X1, X2,…, Xn表示。

3.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4.求灰色关联系数ξ

求参考数列X0与比较数列X1, X2,…, Xn灰色关联系数ξ,X0与X1, X2,…, Xn的关联度理解成类似曲线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由曲线间的差值大小来描述,参考数列X0与比较数列X1, X2,…, Xn在各时间的关联系数ξXi由下面公式计算:

5.计算关联度

公式1计算的关联系数是 X0和Xi两组数列在一个时刻对应值的关系,两组数列有很多对应值和关联系数,不易比较,我们采用平均值来衡量X0和Xi的关联度,如下式: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

物流业与浙江经济间存在既促进又制约的关系。因其随机性比较强,用灰色关联度研究方法对其分析非常合适。本文用货运周转量来描述浙江省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浙江省经济的指标分别为: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浙江省全行业从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和三次产业产值。

表1 2004~2014年浙江省货运周转量

表1为2005至2014年浙江省货运周转量。表2是2005年至2014年浙江省经济的各项指标,相关指标名称分别为: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A1),浙江省全行业从业人数(A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3),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额(A4),进出口贸易总额(A5),第一产业产值(A6),第二产业产值(A7),第三产业产值(A8)。通过计算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来研究浙江省经济对物流业的影响。把表1和表2的数据转换到DPS中进行计算,得到灰色关联系数,并对其大小进行排序,得表3。

经济指标对物流业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为: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A1),第二产业产值(A7),第三产业产值(A8),进出口贸易总额(A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3),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额(A4),第一产业产值(A6),浙江省全行业从业人数(A2)。

从表3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浙江省物流影响作用比较大的指标有: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进出口贸易总额。接下来对灰色关联系数进行分析:

(一)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这个指标与物流业关联程度最高,为0.9094,表明地区生产总值是浙江省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区域物流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要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发展,有效方法就是要提升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追求经济增长以取得更大的经济规模。

(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类产业作为物流业需求的主要来源,与物流的关联程度比较高,分别为0.8969、0.7967。制造业是浙江省第二产业中非常有活力的产业,制造业的快速、强劲发展增加了对货运运输周转的需求,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浙江省第三产业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近一半比重,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也日益体现。

(三)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这个指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的整体规模,与物流业有较强的关联性。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物资流通需求量大,居民消费能力较强。同时,电子商务也从浙江兴起,逐渐改变了消费者消费方式,消费者能够直接联系生产厂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电子商务在逐渐取代部分零售业。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物流连接了客户和厂商,成为电子商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进出口贸易总额,这个指标和浙江省物流业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作为沿海省份,浙江省承担着我国内陆和全球经济联系的任务,货物周转和货物流通对浙江省发展至关重要,浙江对物流的需求和依存程度也比较高。因而要求省内的物流业专业发展、集约发展,更好地服务贸易经济。

四、政策建议

结合分析结果,为进一步促进浙江省物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

作为新兴产业,物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和管理人才。虽然浙江省高等院校较多,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也不少。但是,目前物流人才仍有一定的缺口,人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解决目前的难题,应鼓励高校开设物流相关的专业,引导企业与高校在物流层面的合作,理论结合实践,培养物流专业和管理人才。其次,力争提升整体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鼓励物流的职业培训,引导物流企业、物流协会、民间教育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也可以引进国外有经验、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通过他们多年的从业经验对企业进行更好的规划,提升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营效率。

(二)深化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第三产业对现代物流业的贡献度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第二产业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第三产业对物流业促进作用存在进步的空间。浙江省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取得了较大进步,从最开始的“二一三”逐步转变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占比逐渐提高,2014年浙江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4%。但是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这也制约了浙江省物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浙江省需要深化经济结构转型,向“三二一”形式的经济结构转变,提升第三产业对物流业的发展贡献度。

(三)重点提升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作为沿海省份,浙江省承担着我国内陆和全球经济联系的任务,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物流总体发展至关重要。港口是联系物流与外贸最紧密的纽带,在物流中也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需要重点提升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浙江港口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宁波港,在基建方面,可以增加码头建设项目,完善集装箱配套设施;在功能方面,整合现有的口岸、保税区、物流园区等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综合提升港口的功能和水平。除港口外,浙江省还应在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等方面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全面提升全省的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四)完善物流配套体系

物流业在运作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交换、资料传递,这样就需要企业间对信息进行及时交流,对配套的产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浙江省物流配套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二是促进物流设备标准化。

1.建立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

要从两个方面去完善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首先应对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加强构建,让企业升级其物流信息系统,引入ERP、MRP等先进信息系统,并运用GPS、Bar Code等物流技术应用。其次要加强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把省内的物流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加入其中,通过共享信息、共用数据,使得省内的物流信息化提升,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2.促进物流设备标准化

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在企业间、运输方式间进行协作。在这种情况下,物流设备标准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物流设备标准化,能够使物流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提高物流业整体的服务水平,降低物流运营成本,促进物流业的效率。对于有财力的企业,在仓库改造当中,达到智能化、全自动管理;对于资金相对欠缺的企业,可以先向标准化仓库进行改造,有条件时,再全面达到智能化;在物流设备改造中,需要对物流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并采购所需要的新物流设备,以达到物流协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0,(01):7-9.

[2]徐杰,鞠颂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物流需求的影响―长江经济区发展对安徽地区物流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4):20-21.

[3]海峰,武兰芬,张丽立.发展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9):71-73.

[4]姜悦学.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9):70-71.

[5]唐建民.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134.

[6]姜华,陈功玉.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J].东南学术,2006,(05):70-74.

[7]沈飞飞.中部地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35):23-24.

[8]张梅青,周叶,周长龙.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01):27-34.

[9]吴正芳.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J].2006,(11):8-10.

物业经理总结篇5

一、物流产业的基本认识

我国2001年颁布的《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判断一类经济活动及其组织是否具有产业属性的依据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否具有投入产出性质;第二,是否具有一定规模;第三,是否在产业经济系统中体现出重要的整体功能。物流是提供同类产品或替代品物流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从投入产出看,物流服务必须投入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设备或材料,以及物流网络实施和人力资源,否则将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物流的产出一方面表现在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无形产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经过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有形产品上。从业务规模来看,物流成本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据估计美国为10.5%,英国为10.1%,日本为11.4%。巨大的市场使我们必须从产业的高度对物流活动进行分析和规划。从物流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带动作用来看,物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增值作用,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促进经济系统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经济系统的结构在复杂化的过程中实现演进升级,使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优化使用,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从以上分析得出,物流具有产业属性。而现今物流已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应属于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还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标志性基础产业。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我们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

二、物流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发展的变动轨迹。但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突出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低,总体产业竞争力比较弱;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程度低,规模经营水平差。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融合高新技术为一体,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有机体,将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一)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限。现代物流产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的末端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为各行各业提供物流服务,实质上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因此,物流产业化经营必将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利于形成新的高一级产业形态,符合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二)有利于降低成本,创造第三利润源。物流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视为继制造业和商业之后的第三利润源,主要因为物流产业化对一、二产业成本结构的巨大改善。物流成本是构成第二产业成本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我国工业生产企业中,直接生产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10%左右,而物流成本则超过35%。企业的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小,企业也不容易降低其直接成本,而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降低物流成本对企业的总成本的降低贡献相对较大。实施物流产业化经营,运作现代物流管理,构建区域、跨区域和国际物流网络,势必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企业和产业总成本,促使产业结构的稳定、高效和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产业发展对一个国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1)社会物流需求快速上升,物流发展与我国经济总量成正比,说明经济发展对物流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2)社会物流总成本增长逐年趋缓,但占GDP的比重仍处于高位。这反映出我国物流运作水平极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3)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中央政府没能从整体上合理规划,加以引导和协调,造成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浪费、管理不畅、物流运行效率下降,难以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4)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低水平阶段。现有的物流企业大多是过去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我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5)物流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但投资规模还相对较小,滞后于物流需求的增长。

四、加快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在我国发展物流产业必须从我国实际的情况出发,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物流产业发展计划。

(一)明确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使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创造新生利润源泉的重要新兴产业,就要明确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制定支持这个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等政策,继续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生产关键装备的投资力度,加快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和发展的进度。政府应加强透明度、公平性、连贯性、高效率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使得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潜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物流整体运行机制就会加速实现。

(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我国目前还未出台现代物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而现有的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色彩的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在物流市场进入与退出的竞争规则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难以避免不正当竞争。目前一方面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贸易、运输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和管制,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货物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在规范市场准入的基础上,鼓励物流企业进入不同运输服务领域,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加快物流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等,都要全面筹划,建设合理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其次,要全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要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使物流资源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化,共享物流规模效益。第三,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逐步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在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调度等方面,广泛运用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准确、迅速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以控制物流成本增加。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以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推进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正处于发展物流的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硬件、软件标准化。硬件标准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程序转向另一个作业程序的衔接标准,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的规格标准、建设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标准等。物流领域的技术标准渗透在方方面面,物流标准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在物流领域中,有物流模数、存储规格、容器标准、托盘标准、车箱、集装箱标准、包装标准、标准化条形码等等。这些标准不仅我国应当统一,而且也应当与国际标准接轨,进而进行推广。

(五)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目前,全球采购、全球销售与本土化生产趋势越来越明显,物流业的专业化既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三方物流机构能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企业的理想选择。在日本70%的货主将物流业务外包,在欧洲物流服务市场约四分之一都是由第三方物流来完成的。而在我国,还很少有物流外包的情况,既不利于我国物流水平的提高,也会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打折扣。今后新建的大规模物流企业,应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在新建的企业、公司成立的初期,不可能大力投资自己的配送网络,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它们完善的网络系统承担起新企业的配送,则可为新企业节省大笔费用,也能使配送更加迅速有保证。另外,如果出现跨区域物流,由处于异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送货则可轻易完成。

(六)重视物流人才培养。我国从事物流具体工作的队伍相当庞大,但真正接受过物流系统教育的并不多,大多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或计算机专业转行过来的。从教育系统的情况看,国家教育部门还没有设立物流这个项目,每年培养的物流研究生、本科生数量也不多,与企业的需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物流研究机构也比较少,而且存在着应当与实际工作结合得更紧的问题。因此,抓好物流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七)积极推行绿色物流。物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给城市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严格管制,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的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包括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二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政府应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系统。物流在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要使物流顺利地发展,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物业经理总结篇6

1研究方法

1.1阳城县经济发展状况阳城县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阳城县工业发展迅猛,其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GDP总量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其中1991年-1998年为加速发展期,阳城县GDP总量平均年增长112.08亿元,人均GDP平均年增长1697元;1999年-2002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阳城县经济增长有所下滑,处于短暂的过渡期,GDP总量平均增长89.8亿元,人均GDP平均年增长856元;2002年以后在城市工业化建设的推动下,阳城县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期,GDP总量平均年增长247.04亿元,人均GDP平均年增长3032元。从总体上看,阳城县GDP总量增长进程与人均GDP增长进程基本保持一致。阳城县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环境质量发生变化,鉴于该情况,环境指标选取反映环境污染排放水平的流量指标,包括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COD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经济增长指标选取阳城县GDP总量和人均GDP,时段上选择1991年-2008年,表1所有数据均来自《福建省社会与经济统计年鉴》和《阳城县环境状况公报》。

1.2计量模型的建立按照倒U型EKC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公式为[14]:y=a+bx+cx2。从阳城县统计得到的数据来看,除了工业COD排放量以外,其余指标的倒U型的EKC特征并不明显,其散点图都呈N型,即由倒“U”形曲线和“U”形曲线组成的EKC模型。由此可见,阳城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曲线与标准的倒U型EKC曲线不太吻合,它既有三次曲线,也有二次曲线。因此根据图形存在拐点的形状和Madhusu-dan的经验公式[15],为深入分析。

2结果分析

2.1模型分析(见表2)由人均GDP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可见,曲线模型均为三次方程,不同环境指标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7,说明阳城县人均GDP与主要污染物曲线拟合度较好,F检验值显示各回归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较充分的解释意义。从各种工业污染物的EKC轨迹分析来看,只有工业COD排放量符合倒U形分布,其转折点大约出现在人均GDP13225元处,对应时间为1998年,这一时期达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点。此后工业COD排放量虽然有所回升,但总体上有所控制。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曲线与传统的EKC曲线不太吻合。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SO2排放量呈现倒N型(U+倒U型)波动的EKC特征,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量并非必然经历一段时间的上升后逐渐下降,还会出现反复。经过观察,发现阳城县废水排放量和工业SO2排放量曲线的两个转折点出现情况一致,它们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人均GDP约为5000~7000元,理论计算值为6294元,对应时间为1994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正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低谷。此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排放形式进一步恶化;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曲线的第二个转折点大约出现在人均GDP29000~31000元之间,其理论值为29664元,即在2007年出现了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收集数量有限,样本数较少,可能当时间序列更长时,EKC曲线所反映的转变趋势才会显现出来。另外,工业固废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加处于上升阶段,近似于倒U形EKC的左半部分,尚未到达转折点。综合判断,阳城县的EKC曲线不具有典型的倒“U”形特征。

2.2结果解释许多学者在研究本地区的环境经济耦合关系时发现,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技术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政策因素[16-19]。通过研究阳城县的发展状况可以证明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几年来阳城县采取提高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污染源集中控制政策和出台环境意见性文件等措施改善阳城县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当今阳城县污染物的EKC模型。

2.2.1技术因素阳城县1991年-1998年GDP平稳增长,1998年以后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泉州GDP经过短暂的过渡之后迅速增长。这期间经济规模增长对污染增加的贡献十分明显,但由于阳城县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提高,综合起来,污染排放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相比较为缓和(见图7)。例如1991年-2008年间,阳城县工业产值虽然增长了44倍,但是阳城县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2008年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只是1991年的0.184。但从2003年以后,由于经济总量增加,三产结构趋于稳定,万元GDP污染物排放量变化不大,污染物总量增加较快,排放进入了强污染阶段,这可能是和污染物处理设施落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有关。

2.2.2产业结构因素从阳城县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见图8)来看,阳城县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从1991年的27.81%减少到2008年的4.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从45.12%上升到59.4%,第三产业比重从27.07%上升到36.2%。这种态势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从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来看,阳城县的第二产业比重已经突破了50%,说明工业已经取代农业占据了阳城县经济主导地位。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较缓慢,从1998年开始,第三产业经济比重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比重下滑的情况。从工业内部产值分析,1999年轻工业产值为232.5亿元,重工业产值127.2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为1.8∶1,2008年轻工业产值为2670.77亿元,重工业产值为1594.61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为1.67∶1。轻工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重工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从阳城县产业集群分析,阳城县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晋江鞋业、晋江服装、石狮服装、安溪茶叶、德化陶瓷、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20]。这些产业都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从泉州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指数来看,2000年晋江为130.5,石狮为116.6,安溪为112.5,南安为137.8,惠安为125.3,德化为120.3[21]。2008年晋江为118.4,石狮为124.3,安溪为145.8,南安为129.8,惠安为129.7,德化为118.6[22]。晋江、石狮服装产业有所增加,安溪制茶产业大幅提高,惠安石雕和泉港石化产业略有提高,德化陶瓷业有所下滑。总体来说,阳城县以陶瓷行业为主的旧式污染源在减少,以服装制作、石化加工等新式污染源逐渐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排污口。因此“三废”污染物排放没有减少。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阳城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开始改变,但结构性的失调没有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相对劳动生产率普遍下降,且基本低于2%;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偏低。综合分析,虽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出现了工业产值偏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等污染小的产业比重偏低的情况,因此阳城县只有工业COD排放量初步达到拐点,废水排放和工业SO2排放量出现反复,工业固体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依然上升。

2.2.3政策因素积极的环境政策有利于污染物的转折点提前实现。从1992年以来,阳城县政府探索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和统一监管、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建立了电镀、漂染、制革等10个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以集中控制和治理污染。1999年,阳城县总共投资40760万元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77个;到2008年,阳城县总共投资10.2亿元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7个,整治项目有序推进,污水处理能力从3.6万吨/日提高到5.2万吨/日。除了实行国家环保法规和福建省环保法规外,阳城县还不断的出台适合泉州环保工作的意见性文件。这些积极的环境政策都使阳城县的工业废水、工业COD和工业SO2排放能够暂时达到转折点。但是近年来阳城县的污染控制政策只是针对工业COD和工业SO2,对工业固废产生和工业废气排放控制力度不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工业固废和废气排放迟迟没有达到转折点。

3结论及建议

物业经理总结篇7

关键词:对接产业集群;高职物流;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19-02

一、区域物流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东北区域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大流通的发展,而大流通又推动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大物流产业的形成可以加快产业间的合理分布和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对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东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保障。《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沈阳等地开发保税物流中心,形成东北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成东北亚物流发展核心区域”。“一轴、两带、三圈、四核”的物流网络体系构建,单纯依靠物流管理人才是不够的,更需要大量的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物流设计与运用、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的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东北区域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物流专门人才。

2.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已达到22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占全省GDP总量的20%。物流总量达到20.2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7%。未来5年,全省物流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占全省GDP总量的22%。物流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为2.8%,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9%。

随着东北区域及我省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经济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行业对“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尤其需要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的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

二、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1.物流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本研究选取东北区域34家典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进行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调研结果看,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对各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都很高。其中,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比例达到57.94%,其次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比例达到54.90%。

2.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从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调研结果看,仓储规划与作业、运输规划与作业、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五方面能力企业最为看重。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5%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4%和1%。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45%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51%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58%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3%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1%。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7%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3%;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25%和2%。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42%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5%。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三、中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情况分析

1.物流专业开设情况分析。辽宁省47所高职院校中有12所开设物流专业,占总数的25%。除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外(分别为2001和2002年),其他高职学院都开设较晚。35被调研的中职所院校中有10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占被调研总体的29%。这些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开设物流专业均在2006年以后。

2.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对比分析。以沈阳金融学校和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为调研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将35所中职院校与47所高职院校调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就业岗位差异明显。中职学生就业岗位以操作层面为主,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基层管理为主。省内中、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到规划与设计层面的岗位很少,很难满足企业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中高职人才岗位及岗位职责对比如表1所示。

(2)核心课程相似程度极高。中高职物流专业开设课程相似度极高。核心课程的重复率高达70%。这表明现有的高职核心课程并不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核心课程对比如表2所示。

(3)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在教学内容上,中职侧重于操作层面,高职侧重于管理层面。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这使学生不能够通过学习显著地提升能力,使进一步深造的意义弱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核心课程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以工学为基础,以管理学和工学相互渗透为辅助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领域科研等工作的基本能力。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导,确立包含5门理论课和三门实训课的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2012,(28).

[2]赵园园.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业教育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3]赵政党.高效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童丰生.加强校企合作促九江市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对接[J].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10,(7).

物业经理总结篇8

关键词: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外汇占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34-04

近年来,为了确保国内流动性水平处于相对合适区间,中央银行不断创新管理工具,采取多种方式对流动性规模进行有效管理。但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日益增长,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被动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顺差是形成外汇占款的主要原因,而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后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可以有效控制外汇占款规模,进而增强国内市场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一、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对国内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一)外汇占款与银行代客结售汇高度正相关

从外汇占款的定义看,商业银行收购外汇资产的行为也就是代客结售汇行为,如果将商业银行向市场主体的售汇减掉,那么代客结售汇的差额应该是形成外汇占款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外汇占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的增加(见图1)。

(二)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的结构性特点

既然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银行代客结售汇的结构特点。

本文利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银行代客结汇和售汇数据,计算了代客结售汇顺差的结构(见图2和图3)。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1106亿美元。其中,资本和金融项下顺差仅36亿美元,经常项下顺差达1069亿美元(占比96.7%)。而在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项下顺差为1869亿美元,服务贸易项下呈现逆差格局为-856亿美元,收益与经常转移项下顺差为56亿美元。因此,货物贸易项下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占顺差总额的绝对比例,这个特点在之前的年份中也具备。

[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

可以看出,货物贸易项下结售汇差额的多少直接决定当期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的大小,而银行代客结售汇规模与外汇占款规模息息相关,外汇占款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内市场流动性。

需要说明的是,从理论上来看,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顺差的形成实际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跨境收付环节,即外汇由境外到境内,或由境内到境外;二是汇兑环节,即由境内外汇到境内人民币的转换,或由境内人民币到境内外汇的转换,也就是结汇或者售汇。在企业结售汇意愿不变的前提下①,如果跨境收付汇顺差增加,代客结售汇顺差必然增加;而“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与“新增外汇占款”的相关系数为0.85,依然呈现高度正相关,表明货物贸易收付汇顺差与外汇占款也具有密切关系。

二、货物贸易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

既然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对国内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很大,那么如果可以通过有效管理,使得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达到相对均衡,则可从根本上提升央行流动性管理水平。2010年启动的货物贸易改革为从宏观上管理跨境资金提供了可能。

(一)改革总体思路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贸易便利化为主要抓手,以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为底线,切实转变货物贸易管理方式,真正实现“便利化”与“防风险”的有效统一。改革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主要框架是“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分类管理”。其中,“总量核查”摒弃了核销制度“一一对应”的要求,全面采集企业进出口与收付汇数据,从整体出发评估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程度。笔者认为,“总量核查”为从宏观上对货物贸易开展审慎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二)改革后的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

改革后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根据管理工具实施条件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日常管理;二是应急管理。每一类管理工具在理论上均是对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强化,是“不可能三角”的其中一角。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1. 宏观审慎日常管理。笔者将“货物贸易宏观审慎日常管理”定义为: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和外汇管理需要,外汇管理部门利用“监测指标阈值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对企业主体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这两个工具,实现对资金流与货物流偏离程度的逆向纠正,从而达到“逆周期调节”的管理目的。

(1)监测指标阈值的动态调整机制。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的起点是确定“监测指标”的“阈值范围”。所谓“监测指标”是指改革后设计的一系列总量核查指标,外汇管理部门通过这些监测指标可以核查地区、行业和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情况。“阈值范围”则是指外汇管理部门认定的指标正常区间,阈值范围内的被认定为正常企业,范围外的则是需要重点监测或核查的市场主体。按照规定,省级外汇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和管理需要对监测指标阈值进行动态调整。

笔者认为,“指标阈值动态调整机制”是体现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中“评估风险”、“逆周期调节”和“总量调节”的最重要手段。首先,监测指标能够从不同方面根据指标数值衡量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偏离程度,指标数值的正负以及数值的大小均有较为明确的意义,外汇管理部门能够依据数值的大小来合理评估跨境资金流动总体风险。其次,阈值范围的调整是由外汇管理部门人工设置,可以根据宏观形势,按照指标含义进行“逆向”设置,即:若跨境资金宏观上是流入态势,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流入规模,则可以将指标阈值的正常范围向流出方向调整。再次,阈值范围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得外汇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及时对市场形势进行有效“反馈”,避免定期调整产生管理时滞的问题。最后,当监测指标应用于地区、行业等宏观层面时,这代表了对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总量”调节,而非仅针对某个市场微观主体予以管理。

笔者以监测核心指标之一――“总量差额率”②为例。该指标主要衡量地区或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整体偏离程度,如果总量差额率为0,则代表货物流与资金流是平衡的;如果总量差额率为正,则代表有资金流入,数值越大代表资金流入越多;反之亦然。假如目前某地区将总量差额率的阈值设定为[-5%,5%],也就是说总量差额率在[±]5%之内的企业都为合规企业,之外的企业则被纳入重点监测与核查的范围。如果某一时间段跨境资金流入压力显著增加,需要加大对资金流入企业的管理力度。这时,可以将总量差额率的阈值范围进行调整,假设重新设定为[-7%,3%],这种调整意味着:一方面,将更多呈现流入特点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视野,原来5%以内的企业均为合规,现在这一标准提高到3%;另一方面,资金流出企业的重点监测范围在缩小,原来大于5%的企业才纳入,现在则为大于7%才纳入。可以预见,调整后可将更多呈现流入特点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视野,后续的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和分类管理对象也更多集中在资金流入企业,从而实现对跨境资金形势的“逆向纠正”,进而减轻资金流入压力。

(2)对企业主体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在确定监测指标阈值范围后,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目标还需要对市场微观主体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类似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设计,改革后,外汇管理部门对企业也实施了差别化管理,将企业分成A、B、C三类。A类企业适用便利化管理措施;B类企业实施收付汇额度管理,且不得办理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和延期收汇业务,不得办理收支日期间隔超过90天的转口贸易业务;C类企业业务则需经外汇管理部门逐笔事前登记,且不得办理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托收业务,不得签订包含90天以上(不含90天)收汇条款的出口合同,不得办理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等。

笔者认为,“分类管理机制”是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一方面,“分类管理机制”对微观主体形成正向激励,督促企业实现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基本平衡,从根本上减少宏观层面上跨境资金大出大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分类管理机制”中限制的部分业务均是在以往管理实践里发现的异常跨境资金流动较常利用的渠道,通过限制B类和C类企业开展这部分业务,可以有效提升审慎管理的效率。

2. 宏观审慎应急管理。笔者将“宏观审慎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国际收支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出现大规模的跨境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形势下,外汇管理部门利用应急管理工具,在短时间内实现逆向调节的管理目标。宏观审慎应急管理是日常管理的必要补充和辅助。

(1)调整待核查账户管理政策。改革前,企业出口获得的外汇收入首先需要进入待核查账户,在额度内可在银行办理结汇。结汇额度根据企业报关出口数据确定,这为收汇的真实性与一致性提供了必要保证。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结汇速度,便利企业经营,改革取消了额度管理,A类企业不再受结汇额度的限制。但改革并未取消待核查账户,所有企业的出口收入依然要先进入待核查账户。一旦发生形势逆转,尤其是资金大规模流入时,可随时调整待核查账户政策,如:可恢复待核查账户额度管理,以延缓企业结汇速度,确保外汇收入均具有对应的货物流。

(2)针对跨境资金流动结构性特点出台差异化管理政策。改革后,外汇管理部门能够利用电子化系统对货物贸易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进行更为深入的结构性分析,包括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等。因此,在形势发生变化时,外汇管理部门可直接锁定形势最严峻、最需要予以管理的领域,出台相关管理举措,实现“精确打击”。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将货物贸易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逻辑总结如下:外汇管理部门利用监测指标阈值动态调整等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来调节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和代客结售汇差额,从而影响外汇占款规模,最终影响市场流动性水平。

三、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从改革后的管理实践来看,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极大提升贸易便利化的同时,管理的主动性、有效性、针对性大幅提高,但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管理工具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应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予以完善。

(一)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践证明,虽然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强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但作为管理的下游部门,仅仅依靠外汇管理部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外汇占款激增带来的国内市场流动性规模庞大问题,应加强各类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建议切实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和优化,健全完善鼓励进口的外贸政策,改变以往片面鼓励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倾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提升人民币估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放松市场主体在境外投资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丰富和增加用汇渠道。

(二)监测指标动态调整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需继续完善

改革后的管理实践显示,虽然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每个季度均需要评估监测指标阈值的合理性,但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完善和验证。鉴于地市级外汇管理部门与市场更为贴近,建议可将监测指标阈值调整权限由省级外汇管理部门适当下放;建立健全阈值范围动态调整的指标标准,明确何种指标达到何种标准时需要及时调整阈值范围;增加阈值范围合理性评估的频率,确保调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进一步健全中观监测分析机制

改革后,外汇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电子化系统数据开展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但目前来看依然存在电子化系统数据挖掘深度不够、监测分析方法有待完善、形势分析敏感度需要加强和监测分析与管理政策制定衔接不够等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挖掘工具,将不同维度相结合来发现数据背后包含的更多信息;通过管理实践发现、验证能够提升宏观审慎管理绩效的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并将其固化和推广;提升形势分析敏感程度,及时发现货物贸易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性特点,准确锁定异常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主要方式和所涉及的相关微观主体;加强对待出台政策的科学性评估。

(四)丰富完善微观主体分类管理措施

笔者认为,目前“分类管理机制”中的相关措施与实现管理目标之间的衔接程度还不够直接,尤其是对企业结售汇环节的管理还需加强。建议根据管理实践增加对B类和C类企业结售汇、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限制。例如,可以考虑规定B类或C类企业结汇或售汇总体规模,并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和管理需要实施动态调整,超过规模的结汇或售汇应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批。

(五)做好宏观审慎应急管理政策的储备工作

目前来看,货物贸易宏观审慎应急管理可以利用的工具还不多,应进一步做好相关政策的储备工作。建议充分发挥待核查账户功能,研究其在延缓结汇周期、提高业务真实性等方面的作用,并制定相关政策;借鉴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探索设计银行主体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在国际收支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时,通过限制银行向央行结汇或购汇规模来达到有效调节流动性水平的目的。

注:

①当然,企业结售汇意愿会直接影响结售汇顺差规模,如果收付汇差额不变,而企业结汇意愿提高,或售汇意愿下降,均会导致结售汇顺差的扩大。

②总量差额率=[(收汇-付汇)-(出口-进口)]/(收汇+付汇+出口+进口)×100%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1,(1).

[2]黄为,李京晔,段京文.我国货币供应中的货币陷阱研究[J].财贸经济,2007,(10).

[3]方先明,裴平,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6,(7).

[4]赵振全,刘柏.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检验[J].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2006,(5).

物业经理总结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园区规模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园区的建设通过技术优势、功能整合以及规模效益,可以有效避免城市交通堵塞,消除物流系统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国外学者借助货物供需模型、物流园区物流现有模型、物流园区物流预测模型来得出物流园区有关物流的相关数据并预测园区规模;国内有学者用货运量以及物流量来代替物流规模构建基于经济约束下的物流园区用地规模。现有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未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从长期来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也将促进经济总量的进一步增长。邢台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间存在密切联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邢台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加深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分工,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园区内物流系统的改善,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构成反馈环。在适当的条件下,两者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反馈环,使双方协同发展,共同向更高水平演化。首先,作为区域经济与邢台物流园区,其功能的提高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因为物流走廊是完成区域经济系统的物质生产要素和产品等空间位移的主要载体,功能提高后的区域运输系统可以强化区域经济系统内外的经济联系,加大和提高系统开放的程度和效率。其次,邢台物流园区的建设会使运输系统结构改善和功能提高,可以加大区域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性,运输的功能提高后,可以带来运费降低、区域可达性等直接效果,并引起区域产品成本下降、产品市场扩大、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增强等一系列良性的间接效果。这样,随着区域间接运输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加强,区域经济系统内分工协作就愈加明显和集中,其主导产业得到加强,有助于强化区域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最后,邢台物流园区的建设能改善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增强城市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物流产业以及邢台物流园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园区定位分析

(一)邢台周边区域物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邢台市北临石家庄、衡水,南接邯郸。其中石家庄、邯郸都是河北省物流枢纽城市。

1、石家庄物流枢纽。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政治、科教文化中心,是全省重点建设的首善之区。石家庄市是全国二级铁路枢纽和京津冀3大铁路编组站之一,铁路货运量居全国第3位,公路客货运量居华北第3位,是全国2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城市工业以医药、纺织、食品主导型加工制造业为主,是辐射华北南部、影响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商品市场成交额居全国前10位。依托交通便利、人才集中、产业发达等比较优势,围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商贸流通等物流需求易于释放的产业,石家庄市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优惠政策为支撑,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和商业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中储物流、航空物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物流等6大物流中心。使得现代物流业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适应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需求的国际物流体系和多样化服务的市域配送体系,将大大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功能。

2、邯郸物流枢纽。邯郸市为连接晋冀鲁豫的历史文化名称,是全国著名的钢铁、纺织基地。该市依托冶金、纺织、能源、建材、农产品、食品加工和现代商贸等产业基础,建设中的北方重要的工业品物流中心,将成为晋、冀、鲁、豫4省货物集散枢纽。为永年标准件生产基地、邯郸纺织品基地、馆陶金凤禽蛋基地及周边省市货物中转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等全程物流服务。2005年邯郸市道路货运量为8000万吨,占全社会货运总量的77.397%。长期以来,邯郸市是一个以钢铁、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经济结构和铁路运输运能不足等特点决定了道路运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钢铁、煤炭、建材、矿石等大宗散货为主,货物运输量大。目前已形成了以钢铁、纺织、医药、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与之相适应,道路货物运输以由传统的大宗、普通散货为主的单一运输服务逐步向为高附加值、时效性强的货物提供服务的快运、物流、集装箱、危险品等专业化运输服务方向发展。虽然邯郸市的物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从邯郸市物流市场需求分析来看,邯郸市的物流业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传统的货运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发展理念,加强管理,拓展业务范围,向现代物流企业方向转化。目前邯郸市的开展物流配送业务的企业有华仁物流公司、九鼎物流公司、顺达集装箱公司、成安物流公司和以及邯运五分公司涉县、邯郸市二运公司和神龙物流有限公司等。

(二)邢台经济发展以及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邢台市现有物流运输企业和规模运输货运站20多家,网店几乎遍布全市,2004年完成货运量7215.23万吨,货运周转量793675.34万吨公里,全市开通连接城乡、通向全国的货物信息网络,货运市场发展很快。现有规模物流企业3家,年货运量约为70多万吨。未来一段时期邢台市物流市场需求发展的总体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物流市场总体需求规模庞大,为邢台市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邢台市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明显扩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5.1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1584元,比上年增加1543元。经济增利和人均总量均为历史最高,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邢台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全社会物流服务需求总量的快速扩张。根据《邢台市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统计资料》,2006年邢台市仅公路运输方面就完成全社会货运量达3456万吨,货物周转量371543万吨公里,其中营业性货运量累计完成2943万吨,货物周转量330563万吨公里。铁路方面,2006年全年货运量212万吨。这些货运量主要来自于邢台市的一些支柱产业,如煤炭、钢铁、石材等行业。显然,如此庞大的货运需求规模及其伴随的仓储、装卸、流通加工等增值物流服务,必将为邢台市物流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和现实的市场基础。

2、邢台市是国家东部地区南北向交通大动脉的通过城市,便捷的交通为邢台市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邢台市是中国北方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北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东距济南,南距郑州均在400公里以内。距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飞机场,天津港、黄骅港也在半日车程之内。境内京广、京九铁路纵贯南北,京珠、青银、邢临高速形成“井”字交叉结构,106、107、308国道和邢德、邢左、邢和等11条高等级公路纵横全境,是连接东部沿海、华北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邢台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分析

根据上述对邢台市物流市场需求发展态势的特点分析,结合邢台市发展现代物流,建设新型物流园区的条件和现实基础,邢台市物流园区发展的总体定位可以确定为:立足桥西区、服务邢台市、辐射廊坊、邯郸等周边地区、通达全世界,以铁路公路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重点发展以钢制品、服装、食品、医药器械等物资为主的枢纽转运型物流服务,同时积极培育生产配送和都市消费配送型物流服务市场,努力成为河北省重要的以中转物流为特色的大型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具体来讲,重点要突出把握以下两点:

1、在服务功能上,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中转物流服务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生产配送服务功能和消费物流服务功能。中转物流服务方面要依托邢台及山西的煤炭、钢铁等资源,提供大批量货物转换的配套设施,实现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生产配送服务功能的实现要依托龙岗工业园区、沙河紧固件等制造产业园区,为其提供仓储、简单加工制造型企业一体化物流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生产制造业物料供应商与产品销售商。消费物流服务方面要依托拟建的建材、钢铁、汽车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而规划,为提供商品的集散、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主要服务于商贸流通业商品集散。

2、针对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硅材料、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煤化工等主要行业构建6条专业物流供应链体系。食品医药供应链、煤炭化工供应链、新型建材供应链、冶金装备制造物流供应链、纺织服装物流供应链、硅材料物流供应链将涵盖邢台市主导行业的国内销售市场以及进出口贸易,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其提供仓储、流通加工、运输等物流业务。

三、邢台物流园区规模测算

本文利用基于产业关联的物流园区规模理论方法研究,考虑到物流园区规模确定影响因子建立如下模型,Dd为进驻到物流园区中物流量,S2为总占地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i为所考虑产业的物流需求量;tj为物流园区承当的交通方式;fp为物流流向。因为规划中确定工业产品输出物流一个流向,消费品输入以及流通中转物流量一个流向,为计算方便,对于工业企业设定为0.8,对于消费品系数为0.7。aq为物流外协比,是指给此行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中独立的物流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进驻到物流园区中的系数,这里取0.08;(1+v)n表示时间性的常规变化,这里v为0.1。λ为单位货物需要作业面积,此系数可以根据运输流向和方式不同而确定,这里取值为30m2/t。计算结果(2010年):Dd=2594380吨,S2=341178平方米,即到2010年邢台物流园区规模约为34万平方米。

四、总结

综上所述,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必须以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为前提。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良好的物流园区及相应的系统、设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资料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在宏观上分析了邢台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借助现有模型测算了园区建设规模,但对于邢台物流园区平面布局方案以及评价体系,都未具体分析,希望在今后能得到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Decision.In multi-nationa;logistic

network: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modeling iss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0(7).

2、耿勇,鞠颂东.物流园区用地规模的规划方法[C].中国物流学会学术论文集,2006.

3、彭荣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及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

物业经理总结篇10

一、普查工作目标

(一)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依据。

(二)建立市、各县(市、区)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建立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

(三)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和平台,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

(四)提高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环境监督和执法体系。(五)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年度。

三、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一)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1重点污染源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详见附件)。

(3)16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详见附件)。

2一般污染源

一般工业污染源范围是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二)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对象为分散农户、专业户、养殖场和农场。

农业源普查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与养殖户。

(三)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农机、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和其他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等。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区(不包括村庄和集镇)为单位,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四)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等。

四、普查内容

(一)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经济规模、主要产品、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代码、所有制、排污口情况、排放去向等。

2原辅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7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情况,包括监测项目、浓度,在线监测安装位置及套数,在线监测运行情况等。

(二)农业源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污染物的调查。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1)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名称、有效成份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2)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主要调查: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份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3)农膜:本次普查主要针对地膜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4)秸秆:调查内容包括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燃烧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调查。普查内容主要包括: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份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饵料、鱼药、肥料等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鱼药的生产厂家、品牌、剂型、有效成份及其含量、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三)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医院基本情况,能源消耗、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污染治理、医疗废物的处置等情况;医用辐射设备使用情况。

3以城市市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和以县(市)、贾汪区为单位的农机排气污染情况等。

4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四)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包括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污染物的处理量等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泥的产生和处置利用情况等。

2垃圾处理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基本情况,包括处理处置工艺、运行情况、处理量等,以及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渗滤液、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五、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一)废水

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二)废气

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三)工业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四)脱硫设施

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五)核与辐射

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六)农业源

1种植业。地表径流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农药;地下淋溶包括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农药;地膜残留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水包括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包括含水率、总磷、总氮、铜、锌等。

3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铜、锌等。

六、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市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工业源。工业源中占全省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和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农业源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

3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1准备阶段(*3-*3)

(1)成立机构(*5-*8)

市、各县(市、区)成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机构”),抽调专职人员从事污染源普查工作。

(2)落实经费(*5-*3)各级普查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编制污染源普查经费预算,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各级财政部门按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通知要求,核定经费,纳入预算,按时拨付。

(3)技术准备(*6-*3)

*年11月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确定普查技术路线、制定各类普查对象的普查实施细则。

*年3月-*年3月按照国家、省普查机构要求开展污染源监测,污染源单位建立、整理排污台帐和原始记录。

(4)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聘用(*1-*3)

各级普查机构从环境管理、科研、监察、监测等部门及行业、企业环保人员中抽调有一定业务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员任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与审核普查员的工作;普查员可从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单位、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环保协管员、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及具有一定学历的社会人员中招聘,经考核合格后聘用。建立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信息网络和分片包干责任制。

(5)培训及考察(*9-*3)市、各县(市、区)通过分级培训,使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组织普查骨干考察国家普查试点单位,掌握污染源普查的重点和难点。

(6)污染源清查及普查前的准备工作(*8-*3)

各县(市)、区、各普查组清查企业及其它污染源普查对象,9月开展模拟普查试点;普查对象要整理原始记录和台帐,核查主要生产设备的状态和生产能力等情况。

(7)宣传动员(*6-*3)

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建立定期简报制度,及时向普查领导小组和相关普查单位通报普查进展情况。宣传工作要贯彻普查工作的始终,包括全面普查和总结阶段。

2全面普查阶段(*2-*12)

(1)填报阶段(*2-*5)

*年2月至4月,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采取分组、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分片包干的方法,对排污企业和普查对象实施现场调查,4月完成入户调查。

*年2月至5月,县(市)、区普查机构审核、填报普查表和进行数据录入,5月上旬各县(市)、区要完成辖区普查数据汇总和上报工作。在普查实施全过程中,市普查机构将组织对各县(市)、区普查质量进行检查、审核、监控和验收,对检查不合格的地区要重新进行普查。*年5月31日前,各县(市)、区完成数据录入并将原始数据报送市普查工作办公室,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审核后上报。

(2)汇总阶段(*5-*6)

*年6月底前,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和汇总,报省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配合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我市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抽查,基本完成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

(3)报告编制阶段(*7-*12)

县(市)、区普查办公室对汇总数据进行校核、加工、分析,最终由市普查办公室形成总体报告。

3总结阶段(20091-20097)

(1)市、各县(市、区)普查机构对污染源数据进一步校核、汇总,建立和完善市、各县(市、区)污染源数据库,建成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普查结果,开发利用普查成果。

(2)各县(市)、区普查机构进行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开展自下而上的验收和评比,召开污染源普查总结表彰大会。

七、普查组织实施

(一)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

(二)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由市环保局、统计局、农业局、农业机械局、林牧渔业局、*局、工商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办公室下设综合组、技术组、宣传组、后勤组,负责普查工作的具体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保障等工作。主要职责是:

1组织制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贯彻落实全国污染源普查行政法规,根据国家、省的总体方案,组织制定全市污染源普查相关的实施细则及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负责污染源普查经费的落实、使用以及普查后勤保障工作。

4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对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质量控制和验收。

5建立污染源档案,负责相关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库的建设,组织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

6向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污染源普查报告,根据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设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普查中,可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有关教育单位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由*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市环保局牵头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和各阶段的工作方案,落实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按照各自部门职责分工,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及支持地方环保部门组织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并按照各自职责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市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筹办新闻会,组织协调有关宣传活动。

市发展改革、经贸、商贸等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市*部门负责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市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市市政、城管等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市农业、林牧渔业部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市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的普查。市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市农机部门负责农机排气污染的普查、监测及排污系数、物料衡算等方面的研究及验证,负责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市卫生部门配合做好医院污染物的普查。*军分区后勤部负责按全市的统一要求组织协调在徐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各县(市)、区普查机构牵头会同县(市)、区有关部门开展本地区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动员,按照属地管理组织开展本区范围内的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农业源的入户调查、数据录入和校核。

(四)培训

市级负责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县(市)、区分级负责其余普查人员的培训。通过分级培训,使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市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确定普查工作评价的标准,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六)宣传动员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各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污染源普查动员大会,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八、普查经费

全市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市、各县(市、区)财政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市级财政普查经费主要用于:市普查机构设置及开办;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订总体方案、编制各项普查及实施方案;培训县(市)、区普查骨干、数据录入人员;开展宣传;全市重点污染源普查;普查数据汇总、分析和数据库建设;污染源监测;普查检查验收、考核、总结、表彰;普查分析报告的编制和成果的开发应用。

县(市)、区级财政普查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机构设置及开办;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普查员的培训;普查组织动员和宣传;入户调查及数据录入;数据审核、检查验收、总结;普查分析报告的编制。

市、县两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九、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