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措施十篇

时间:2023-04-04 03:55:26

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1

应运而生的WTO/TBT协定

在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国际间关税贸易壁垒已明显削弱。到WTO诞生(1995年),成员间最突出的国际贸易问题由关税贸易壁垒转为非关税贸易壁垒,而非关税壁垒中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突出。

WTO为尽量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鼓励自由贸易,成员间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尽量避免各成员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不必要的贸易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或企业,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措施为手段形成的贸易障碍。

就我国而言,技术法规应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法规;经国务院授权,各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等,以及地方人大、政府、主管机构制定的地方一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国家标准(GB/T)和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GB/Z)。按照《TBT协定》的定义,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属技术法规范畴;推荐性国家标准则属于标准范畴。

技术法规和标准既联系紧密,又有着很大差异。比如:技术法规具强制性,而标准往往是推荐/自愿的。再如:标准更为突出地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同时制定与之相应的标准,一可以取得技术上的独立地位;二可以减少或规避技术专利费的支付,甚至实现收取专利使用费的结果。

关注WTO/TBT通报,规避出口货损

技术法规强制性的特点决定了一旦进口产品不能满足进口国/地区的技术要求,则将出现禁止通关放行,甚至退货等问题,会给进出口商,尤其是出口商带来极为严重的货损。如果出口商未能及时注意到进口国/地区对其技术法规进行的制、修订工作,未能及时调整其出口产品,则结果不问可知。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和技术专家,在信息获取和产品调整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TBT协定贯彻WTO的透明度原则,实行通报咨询制度,要求各成员在其拟制、修订的技术措施不存在相应的国际标准、指南、建议或与之有实质性不同,且该措施对其他成员的贸易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时,应及时予以通报,并对其他成员的相关合理咨询予以答复。可见,TBT通报对于解决信息问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一信息渠道的经济与快捷就更具吸引力。

为保证TBT通报咨询制度的良好运行,TBT协定特别要求各成员建立部级咨询点,专门处理TBT方面的通报、咨询事宜。我国入世后,根据(2002)50号文的精神及有关规定,在国家质检总局设立了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负责WTO/TBT通报咨询的国内协调,受理、答复有关咨询,业务上接受商务部的指导。

据统计, 2003年(截至12月29日),我国TBT通报28份,国家TBT通报咨询中心共处理WTO其他成员TBT通报(含补遗和勘误)844份。其中:

1. 主要出口市场通报量如下:

东盟:42份;日本:41份;加拿大:37份;美国:26份;欧盟:21份;韩国:19份;澳大利亚:15份;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独立关税区:5份;香港地区:4份。约占2003年WTO/TBT通报总量的25%。

2. 我主要出口产品类别通报量如下:

食品:187份;化工:100份;机电:52份;高科技产品:43份;轻工纺织:28份。约占2003年WTO/TBT通报总量的50%。

可见,TBT通报与我国产品出口密切相关。关注通报,有助于减少甚至规避出口货损。

从WTO/TBT通报看技术性贸易措施特点

区域性

由于一些成员地域接近,是紧密的贸易伙伴,其技术法规虽各自分别通报,但往往带有连锁性和同一性,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而巴西和阿根廷,由于是南方共同市场的主要成员,其TBT通报除一部分是“本国特色”外,另一部分则往往代表了南方共同市场的一致要求,对于供应商来说,更应予以关注。

WTO中比较特殊的是:欧共体在WTO中作为一个成员出现,其所做TBT通报代表欧共体所有成员,这就意味着通报所述技术性贸易措施将适用于整个欧共体市场。随着欧盟东扩,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国正式入盟。欧盟从此成为一个由25个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而欧盟对进口产品在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同样适用于新入盟国家。这一方面统一了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技术要求,便利了贸易;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品出口至新入盟国家的技术门槛。

体系化

从某一产品的技术法规到行业技术法规,到跨行业的技术法规,成员在完善单一产品的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法规体系的建设。这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如欧盟新近推出的化学品新政策(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简称REACH制度、草案)。

此外,宏观性的立法,往往会影响众多产品,涉及若干技术法规。如加拿大卫生部推出《减少消费品铅风险战略》提案;接着,为保护人类健康,即修订《危险品法案》附录I(蜡烛和蜡烛芯),就蜡烛推出法规建议案,明确蜡烛芯所含金属中允许的最大铅含量为600 mg/kg。该建议案与《减少消费品铅风险战略》明显具有承接性和一致性,是该战略的具体实施和体现。几乎同时,为保护儿童在使用儿童珠宝饰品时的健康与安全,修订《危险品法案》附录I(儿童珠宝饰品),推出儿童珠宝饰品法规建议案,禁止在加拿大对含铅量超过600 mg/kg或析出铅超过90 mg/kg的儿童珠宝饰品进行广告宣传,禁止销售或进口此类儿童珠宝饰品。

预计这些只是一个开始,加拿大会陆续推出此类建议案,以减少含铅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健康风险。在此,特提醒往加拿大出口含铅消费品的各有关单位关注此类信息,根据产品情况,从原料、生产和技术上预作准备,及时调整,以免对相应法规的出台措手不及,造成出口损失。

标签问题日益明显

统计表明,WTO成员就技术性贸易措施所提问题中40%左右涉及标签、标志或包装要求,多集中于食品,但也涉及纺织品、机动车辆、木材和木制品、技术装备等产品。小小的标签在国际贸易中却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矛盾的焦点。

在对我出口产品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扣留原因分析中显示:我国因标签不符被扣的输美药品,2004年1月份占被扣药品批次的42.8%,2月份占73.1%;因包装和标签不符被扣的输美化妆品,1月份占被扣化妆品批次的82.3%;因标签不符被扣的输美日用品,2月份占被扣日用品批次的66.6%。可见,标签未达到进口国要求已成为我通关瓶颈。

成员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中选用标签通常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适应技术进步

为适应科技进步,制、修订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如知情权)。以欧共体45号TBT通报为例,其产生背景即为:在国际上,聚乳酸纤维(一种新型环保纤维)从科研转向生产,美、日等国将其开发用于纺织品。由于其所制面料柔软、滑爽、抗菌、免烫,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和染色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欧共体管理而言,不能根据现有已建立的类别对聚乳酸纤维进行适当分类,为确保消费者获知某纺织品含此种纤维,方便消费者选择,欧委会建议修订有关纺织品名目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96/74/EC(以下简称“指令”)的附录I和II,将这种新纤维(聚乳酸纤维)加入指令的纤维名称列表。该表在欧共体用于纺织品强制标签。指令要求凡出售给消费者使用的纺织品,其标签上必须注明名称、规格及纺织纤维的情况。投放欧共体市场的纺织品必须满足指令中相应条款的要求。

方便消费者选择,避免误导消费者

要求在标签中明确提供各种必要信息,可以起到方便消费者选择,避免误导消费者的作用。我香港特区政府拟建立的预包装食品“营养资料标签制度”,即是出于“帮助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鼓励食品制造商提供有利公众健康,符合营养准则的食品;并防止出现带有误导或欺诈成分的标签和声明”的考虑。

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以成员实施的能效标签为代表。如欧共体通报拟于2004年3月生效的对《家用电冰箱、电冰柜及其组合的能效标签的委员会指令94/2/EC》和《家用洗衣机能效标签的委员会指令95/12/EC》所做修订。此次修订拟在现行A到G的能效等级的基础上,引入更高的能效等级,以进一步促进节能和环保。其中,对家用制冷设备(电冰箱和电冰柜)的能效标签,建议引入A+ 和 A++两个新的等级;对家用洗衣机的能效标签,建议引入A+等级。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综合应用

以强制性技术贸易措施而言,体现为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的配套应用。合格评定程序指任何用以直接或间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有关要求的程序,包括:抽样、检测和检验程序;符合性评价、验证和保证程序;注册、认可和批准程序及其组合。

一般而言,成员更愿意制定实施自己的合格评定程序,特别是在强调健康和安全的产品领域。其国内消费者由于对本国认证标志更为熟悉,也往往会选择带有本国认证标志的产品。而如果缺少测试和认证方面的相互认可协定(即成员间对对方合格评定结果的互认。该协定覆盖技术性措施制定的全过程,从承认一项技术法规/标准的等同性到接受测试结果和证书),对于国外供应商来说,必将导致高额的认证成本。在面对不同市场时,其产品可能还需经历重复测试和认证程序,而这种重复可能是不必要的。相互认可协定有助于消除对产品的重复测试和认证,从而起到降低产品上市成本、加速流通、便利贸易和促进公平竞争的作用。

接受外国认证使得符合全然不同法规特性的产品得以在同一市场中进行正面竞争。这样,一方面同种产品的多地域、多品牌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能面对健康、安全或技术风险水平各异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同一市场内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的竞争。

强调健康、安全与环保

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安全与环保主题的日益关注,使得成员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也越来越强调此方面的要求。

早在1990年,美国在《空气清洁法案(CAA)》(修订版)第612节中即要求美国环境保护署(以下简称“美环保署”)为减小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对ODS(包括I类:全氯氟烃(CFCs)、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甲基溴和氢氟溴烃(HBFC)及II类:氢氯氟烃(HCFCs)等)替代品/替代技术进行评估。据此,美环保署制定了一个对ODS的替代品/替代技术进行评估鉴定和公开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替代品列表的计划,即重大新替代品政策计划(SNAP program)。涉及:制冷工业,泡沫工业,清洗剂,消防,气雾剂,杀虫剂,粘合剂,涂料及油墨,烟草膨胀剂等领域。

此后,美环保署不断更新SNAP program替代品/替代技术评估列表,以供各方选择。不久前,美环保署还曾通报了一项关于n-溴丙烷的建议案。建议将最终用于清洗剂、气雾剂及粘合剂的n-溴丙烷(nPB)列为ODS的可接受替代品,并限定了其使用条件。

由此可见,对健康、安全与环保的更高要求,往往基于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满足其要求所需具备的专利、专有技术也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由于基础建设投资不足,缺乏用于有效调整的技术和投入,在遵守外国具体的健康、安全与环保要求时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据调研,在印度,纺织品商和皮革商为满足进口国要求所支付的成本占总成本的3%~5%。而由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具备更好的信息、投资和融资渠道,更易达到技术有效应用所需的生产和经营规模,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在此方面更为被动,会面临更多困境。

关注通报,积极参与评议

根据TBT协定的有关规定,通报应留出评议期供其他成员提出评议意见,发出通报的成员应对评议意见予以考虑。且在该措施批准与生效日期间应留出合理期限,以便其他与之有相应贸易往来的制造商和出口商能利用此过渡期,调整产品,满足其技术要求,规避或减少可能引致的贸易损失。

我国入世后,即对WTO成员草案阶段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享有了评议权。可以在评议期内,利用评议与对方成员就草案阶段的技术措施进行咨询、探讨和协商,要求其提供草案的科学依据,表明己方对有关问题的观点,或者提出不同或修改意见供其参考,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相关技术措施尚未批准、实施,有相对较大的回旋余地,磋商的双方都比较主动。而一旦成为正式颁布实施的技术措施,如再要修改,无论提出意见的一方如何努力,由于程序等方面的原因,即使对方最终同意做出修改,也往往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出口已造成重大损失――短期的,出口量锐减;长期的,出口份额大幅“缩水”,甚至丧失某一出口市场。因此,关注通报,把握时机,积极参与评议,是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我方利益的重要渠道。而评议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评议意见的切实可行。

对于出口方来说,真正重视并及时了解处在评议期内的相关技术措施,根据其内容以及对我国产品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充分享受WTO成员的评议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各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作为技术措施的直接影响方,如果参与评议,一方面由于能及早了解情况,把握进度,及时跟进更新,做出调整,因此一般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新技术措施可能对出口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处于一线,了解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满足进口方要求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所提评议往往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尽管TBT协定明确要求“各成员应保证技术法规的制定、采用或实施在目的或效果上均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为此目的,技术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得超过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限度,同时考虑合法目标未能实现可能造成的风险”,但在林林总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仍有成员借合法目标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这就更要求我们关注TBT通报,充分利用通报评议,根据TBT协定的有关规定,从科学性、合理性出发,据理力争,以维护贸易的正常运行。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受影响成员对该产品的出口依存度,以及国内是否存在替代产品和技术。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往往难以估计,这种影响常常隐藏在由于产品不符合某标准,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造成的影响中,隐藏在企业为满足某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对产品或工艺进行改进所需的成本费用中。在这种应对中,由对印度皮革业针对德国在皮革鞣制中禁止使用五氯苯酚(一种有毒化学物质,PCP)的禁令进行调整所作的调查可见:无组织的企业所受的冲击远比有组织的企业大得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各种商会、行业学会、协会所整合的企业合力,往往比企业孤军奋战地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更为有效。

一般而言,较低水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利于国外供应商的出口。但一味要求对方降低技术要求的门槛,不仅并不现实,而且有时其合理性也值得商榷。我们也应看到,相对严格的要求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从而带动并促进产品的全面销售。有实力出口欧美的产品,在我们国内往往旺销就是一个例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对企业销售活动的正面影响超过了为满足进口商要求进入国际市场所付出的成本。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2

一、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基本内容

(一)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

1.技术法规

所谓技术法规是指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以及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指出,技术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得超过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限度。如果有关的情况或目标已不复存在,或改变的情况或目标可以采用对贸易限制较少的方式来加以处理,则不得维持此类技术法规;如果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国应使用这些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例如由于基本气候因素或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

2.标准

所谓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以及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和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技术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规定,所有成员的标准化机构(无论是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还是非政府机构或区域标准化机构)应保证不制定、不采用或不实施的目的或效果上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障碍的标准;如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标准化机构应使用这些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制定标准的基础。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上述各项的组合。合格评定程序可分为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三种形式。

(1)认证。指由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通常由第三方对某一事物、行为或活动的本质与特征,经对当事人提交的文件或实物审核后出具的证明。被称为“第三方认证”。认证又可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主要是证明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或标准。包括产品的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安全认证是一种强制性认证。比如欧盟的CE安全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认证等。产品的合格认证尤其是质量认证则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

体系认证,主要是确认生产或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法规或标准。目前,通用的国际认证体系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行业体系认证有:QS9000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TL9000电信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还有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

(2)认可。指权威机构依据程序确认某一机构或个人具有从事特定任务或工作的能力。比如对产品认证机构的认可;对审核员或评审员的认可等。

(3)相互认证。是指认证或认可机构之间通过签置相互承认协议,彼此承认认证或认可的结果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鼓励各成员就达成相互承认合格评定程序结果的协议进行谈判。并鼓励各成员以不低于本国或其他国家合格评定机构的条件,允许其他成员的合格评定机构参与其合格评定程序。

(二)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的原则

1.非歧视性原则

协议在确认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条款问题时反复强调,各成员应给予源自任何成员领土进口的产品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同类产品或来自任何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待遇。否则将视为违反世贸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

2.透明度原则

协议强调,各成员应按程序履行通知义务。当成员方拟采取的技术性措施与国际标准有实质性不一致,并对其他成员的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时,应通过出版物与世贸组织秘书处告知其他成员。协议要求,各成员应迅速公布已采用的所有技术性措施,并在公布和生效之间给予宽限期,以便有关生产者和贸易商适应其要求。

3.协调原则

协议鼓励各成员为协调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而做出的努力,以减少成员间的技术性措施差异对贸易造成的障碍;各成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指南的工作;各成员应积极考虑接受其他成员的技术性措施作为等效措施,只要这些措施能够充分实现同一合法目标;为避免对产品的多重测试、检查和认证对贸易造成的不必要壁垒,减少商业成本和不确定性,协议鼓励各成员间通过谈判,达成合格评定程序相互承认协议。

4.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

协议指出,各成员应特别注意本协议有关发展中国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并应在执行本协议时,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以保证其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同时明确,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在接到发展中国家成员请求时,可就本协议项下全部或部分义务给予特定的、有时限的例外。

(三)信息咨询、磋商和争端解决

1.信息咨询

协议规定,每一成员应保证设立咨询点,能够回答其他成员和其他成员中的利害关系方提出的所有合理咨询,并提供有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非政府机构所采用或拟议的任何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资料,加入或参与国际或区域标准化机构和合格评定体系的情况,及参加本协定范围内的双边和多边安排的情况。

2.磋商和争端解决

协议明确,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由每一成员的代表组成,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为成员提供机会,就本协议的运用及有关事项进行磋商。

协议规定,就影响本协定运用的任何事项的磋商和争端解决应在争端解决机构的主持下进行,并应遵循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规则。

二、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要正确看待技术性贸易壁垒兴起的原因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假借其合法名义,行保护贸易之实。这种说法有些似是而非。其实,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其一,我们看到,战后这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有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使得各国的生态与环 境在生产与贸易发展的同时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破坏,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各国纷纷采取技术性措施,以求绿化生产与贸易。其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贸易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的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选择性增强,对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性、卫生性及性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国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来保障正常的生产、贸易与消费。其三,是技术性措施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为保证产品质量制定技术标准而建立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逐步扩展到产品与服务的安全认证、环境与管理体系认证,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不是哪一个国家“拍拍脑袋”就能够形成的。其四,随着现代贸易的发展,在GATT和WTO的作用下,各成员国的平均关税大幅下降,这使得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内的一些非关税措施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当然,这里我们不排除一些国家利用技术性措施,行保护贸易之实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WTO各成员意识到,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规则来规范技术性措施,消除给国际贸易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碍。

(二)要正确看待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有人认为,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为一些国家设置各类名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便利。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正的。(1)我们看到,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是世贸组织成员专门为处理可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而达成的一个多边的框架协议。其宗旨,就是指导各成员制定、采用和实施正当的技术性措施,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保证这些措施不构成不必要的国际贸易障碍。(2)正是因为各国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所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差别很大,给生产者和出口商造成了困难,也正因为有一些国家采用不适当的技术性措施,给正常的国际贸易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WTO才认为,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来规范技术性措施的制定、采用和实施,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不应该因果倒置,将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制定看成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盛行的缘由。(3)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规范与世贸组织总协定的原则是一致的。协议认为,正当的技术性措施有益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有益于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或保护成员国的基本安全利益;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也有益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并提供相关的协助。当然协议强调,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协议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方面可能遇到特殊困难。所以制定本协议的目的之一,就是给予相应的协调与规范,对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予协助。

(三)要正确看待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有关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问题比较严重。它不仅影响到我国外贸的最终产品,也影响到生产过程、管理、环保等各个方面。每年所涉及到的出口贸易金额达数百亿美元之多。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本国市场和产业保护的力度所致。这种观点也有些问题。其实,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1)还是我国出口产品与产业的相对弱质性。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总体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相对于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与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弱质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据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一部分,约62.9%;我国的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即非复杂、苛刻,也足以将我们的许多出口产品拒之门外。(2)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在这方面的法规意识、标准意识和认证意识还比较淡薄,更缺乏国外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致使许多出口产品包括其生产条件、工艺和方法达不到国际或国外的技术标准。即使一些产品有质量,但由于缺乏认证,仍然不能进入一些国家同类产品的主流市场。比如目前我国在一些机电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养殖类产品的出口方面所遭遇的技术性限制,多半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3)我国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宏观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还缺乏研究,缺乏具权威性的技术贸易壁垒的信息与咨询机构;缺乏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争端处理的有效机制与手段。(4)是由于我国曾长期游离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因而无法享受WTO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给各成员方的非歧视待遇和给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无法利用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那些歧视性、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和贸易纠纷。

三、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如何应对和处理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我们认为,应在WTO协定的框架下,来选择我们的对策与措施,履行我们的承诺与义务。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工作职能

(1)强化国家有关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标准化机构的职能,对所有政府或非政府的认证、安全许可、质量许可和所有的合格评定机构与部门进行授权,明确其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要进一步梳理中央与地方在制定、采用和实施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文件与规则,并通过官方渠道与刊物对外公布;同时,通过WTO,详尽地了解各成员尤其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成员国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各个评定程序方面的有关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咨询与请求。(2)按照WTO的要求,建立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咨询机构。一方面对外传递我国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有关技术性措施的信息,接受合理的咨询;另一方面也要与国外的咨询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及时向国内企业预警信息。(3)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驻外经商机构、出口商会、经贸研究机构和有关大学的作用,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对我国主要的受限出口产品和受限市场国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出《出口受限目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出口企业本身也要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对自身的出口产品和主要出口市场国的技术受限标准与发展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以能知己知彼,适时应对。

(二)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和企业资质

我国一些产品在外“碰壁”受限,主要原因还是其内在的弱质性,而弱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一个产品的国际标准往往是一种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而应达到的先进的技术标准,它代表着产品应有的质量与水准。因此,我们认为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有效的措施。根据W TO的要求,(1)我们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包括积极考虑或采纳其他成员国的先进的技术标准,并以此来确立企业生产与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标,推动企业相关技术的进步,进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水平。我们不能总是强调“客观条件”和“原有基础”,总是抱怨“国外的标准太高”。你既然要“走出去”,将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那你就要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外市场的要求来组织生产,提供合格的产品与服务。(2)积极参加有关的国际标准化机构或体系,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或协调工作。作为成员方,这既是WTO的要求,也是我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需要。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国际大企业制定的标准转化而来的,这显然不利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及企业。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加国际标准化机构与体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或协调工作,不仅能使我们及时地了解有关国际标准的变化与动态,而且也可以将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包括我国先进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的工作中去。这样既履行了我国在WTO中应有的义务与职责,也有利于我们突破技术壁垒的限制,推动我国企业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发展。(3)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开展国际认证是一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的标准化工作。按照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个企业的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既要有产品认证,也要有体系认证,譬如企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这些都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身份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企业的国际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资质。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在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允许国外的标准化机构和合格评定机构参与我国的标准化和合格评定程序。

(三)充分利用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保护我国正常的对外贸易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 壁垒 印度

一、引言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确定工业产品或消费品的某些特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产品质量及适用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

二、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要

(一)主管部门及职责

根据《印度标准局法规》,印度标准及认证事务的主管部门是印度标准局(以下简称BIS),BIS下设5个地区局和19个分局。地区局监管对应分局。印度标准局的主要职能有:制定国家标准;认证管理,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认可和管理实验室,包括检测、校准及管理;标准推广和培训;国际合作;标准及认证的信息服务;消费者事务等。同时还负责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督。

(二)法律法规体系

《印度标准局法》是印度管理标准及认证事务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了印度标准局的设立、机构设置及职能。此外,有关标准及认证管理的法规还有:《印度标准局规则》规定了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印度标准局(认证)规则》规定了产品认证和系统认证的管理。

(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1、认证原则

印度的产品认证实行自愿认证原则,旨在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有质量保证、安全可靠的产品。考虑到公共卫生和安全以及大众消费等因素,印度政府通过即时法令,对特定产品施行强制认证。BIS仅就申请授予认证证书,强制的具体工作由相关权力机构执行。

2、认证模式

BIS的产品认证模式是通过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次检验和评定,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及对工厂和市场上抽取样品进行检测,来决定产品是否与印度标准一致。

3、认证领域

BIS认证适用于任何国家制造商,认证领域主要有:1.纺织品;2.化学药品和杀虫剂;3.水泥和混凝土;4.金属制品;5.机械设备;6.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7.汽车配件;8.农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9.皮制品;10.木制品;11.纸和纸浆产品;12.测试器械;13.建筑材料;14.抽水、灌溉、排水和污水装置。

4、其他产品认证制度

除常规产品认证外,对于环境友好产品,BSI执行特殊的认证并授予ECO标志。印度也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BIS代表印度参加IEC的各项活动。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接受的BIS产品目录有:电缆、电容,低电压高功率开关设备,安装保护设备,电子产品等。

5、BIS产品认证证书授予程序

第一步,申请。填写专用申请书并递交以下文件:1.工厂分布图;2.生产厂房的证明文件;3.现有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列表;4.使用的测试检验方案,遵守BIS认可的测试检验方案的承诺函;5.支付规定标志费的承诺函;6.遵从中止标志使用的承诺函;7.描述生产和检验步骤的流程表;8.现有技术人员的详细情况。

第二步,记录。BIS将把申请记录在案,并分配给申请者一个申请号,申请因此成立。

第三步,初次检验。BIS通过对公司生产能力和控制水平、质量控制技术、现有设备、工作人员技能的评估以及样品测试等,确定产品是否符合印度标准。样品测试可在工厂进行,同时也会在BIS或其他认可的实验室进行。

第四步,颁发证书。如果初次检验及样品测试结果满足条件,将颁发给申请者证书。证书有效期一年。如果执行证书无误,经申请一次可延期两年。如果执证人希望扩大证书同一标准所覆盖的产品范围,经常规测试,符合条件者即可变更。

第五步,认证后监督。证书授予后,如果执证人全部履行了测试检验方案,产品与印度标准一致,样品测试记录保持完整,经授权即可在产品上加盖标志。BIS将对执证人就证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检查主要看测试检验方案是否完整履行,质量控制系统是否严格按技术标准执行,同时测试生产样品,将抽取的样品送至BIS或独立实验室进行检验。定期检查和产品测试的结果,会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执证人。

国外生产商在印度的产品认证也是建立在自我认证的基础上。但在申请前,国外生产商须经印度储备银行许可在印度设有联络处或分公司或在印度指定一个授权。该联络处或分公司或应服从BIS法令、章程和规则并对此负责。

三、印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进口强制检验制度

目前,印度规范进口强制检验制度的法律依据就是商工部第29号通告。凡是进口属于BIS强制认证产品范围内的109种进口产品,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必须事先向BIS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海关依据认证证书对进口产品予以放行 。

印度进口商申请的进口质量检验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可以由印度商申请进口质量检验:该进口产品的消费是必须的;该进口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该进口产品从预先确认的渠道获得。对于印度生产商申请的进口质量检验,印度进口商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检验设备符合BIS要求的实验室,申请进口质量检验时应在申请表后附上进口商对进口样品的检验报告。BIS认为必要时也可派出一个不超过2人的检验组到进口产品的生产厂实地检验,进口商承担检验组的所有旅途费用。

(二)进口自愿检验制度

凡是进口属于强制进口认证产品范围之外的产品,是否检验由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自愿决定,政府不加干预。

(三)认证与标志要求

印度STQC强制性认证:安全认证(STQC标志)体系是一个针对电子产品的第三方认证体系,主要由印度政府主管,遵照国际标准ISO/ IEC guide 40和EN 45011标准,须由被认可的实验室来执行测试(特别是由IECEE-CB认可的实验室),测试报告采用CB测试报告的模式。

印度ISI标志认证:印度在进口下列24类159种产品时需事先获得印度标准协会的认证才能进口,这些产品包括浸入式加热器、电熨斗、电炉、散热器、家用开关、电灯泡、断路器、保险丝、开关设备、电缆、仪表和变压器等,外国生产商或贸易商必须先向BIS申请注册其产品,在符合BIS认证标准后,可获准贴上ISI标志。

2011年中印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引起多国关注。中国出口企业要想抢占先机就应该多了解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才可以让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印度市场,本文对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做了概要介绍,以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①叶柏林,陈志田.技术引进与进出口商品标准化[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页

②张锡暇. 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③BIS.Product Certification Schemes[EB/OL].[2007-05-21]

省略.in/cert/fms.htm.

④王爱华. 印度市场准入/认证制度介绍[J].认证技术.2011.7.P52―53

⑤STQC.STQC Product Certification[EB/Ol].[2007-05-21]

stqcnicin/index3asp?sslid=561&subsublinkid=356&langid

=1&plid=63&pplid=140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4

第一部分:中国制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按照WTO赋予各成员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基本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可以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即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权利,并遵循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规定的各项原则,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2005年加大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制修订的力度。制修订的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在国务院公报、有关部门公报、对外经济贸易公告、有关部门的政府网站、机关报全文刊登。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自2005年10月14日开始可以在国家标准委网站上全文浏览。

TBT措施

2005年我国制定修订的最重要的TBT措施是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该条例是我国根据人世承诺对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行修订后而修订的配套条例,其进一步完善、细化了修订后的商检法的有关规定,使其更有可操作性,并体现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对贸易影响最小原则。其他的TBT措施主要涉及机动车辆、机电产品、金属和矿产品、化工产品、轻工产品、消防类产品、进口废物原料和食品标签等。

SFS措施

中国2005年制定的SPS措施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接触材料、动物检疫、植物检疫等方面。这些措施由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等单独或联合制修订。

第二部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及中国的应对情况

(一)WTO成员通报的TBT措施

2005年各成员通报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修订目标为:保护人类的健康或安全(473项)、保护环境(195项)、防止欺诈行为(142项)、采用新的国家法(66项)、消费者信息和标签(41项)、协调(35项)、质量要求(27项)、保护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9项)、降低或消除贸易措施及便利贸易(12项)、节约成本并提高生产率(3项)、国家安全(1项)。有234项通报提及了不止1个目标,31项说明的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目标,6项没有说明任何目标。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为保护人类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及保护消费者信息知情权等是各成员制修订TBT措施的主要目标。

(二)WTO成员通报的SPS措施

2005年各成员通报的新制定或修订的法规主要涉及以下热点问题:农兽药残留限量、禽流感防控、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口蹄疫、木质包装材料检疫、转基因管理、牛海绵状脑病、食品包装及容器卫生、新城疫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古典猪瘟。

2005年通报的SPS措施中,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通报数量最多,共计357件,占常规通报总量的61.9%。说明在SPS措施领域,WTO成员普遍重视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的制修订,尤其是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修订。这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无疑将增加难度和相应的成本。

通报的SPS措施中的其他主要领域包括植物保护与检疫领域,占39.9%;动物卫生与检疫领域占17.9%;保护人类免受动,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占33.6%;保护国家免受有害生物的其他危害占7.6%。

(三)我国开展评议及应对的情况

报告对我国开展对其他成员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评议和应对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重点介绍开展重点评议和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化学品法规(REACH法规)、电子电器两指令(ROHS和WEEE)、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UP指令)等情况。

第三部分:中国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大约有25.1%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288.1亿美元。

(一)不同种类出口产品受影响情况

类产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比例如下:农产品、食品类,42.0%;机械类,21.7%;化矿金属制品类,26.2%;纺织服装类21.5%;塑料橡胶类,22.4%;玩具家具类,23.6%;车船航空器类,25.0%;不制陶瓷类,25.0%。从上述比例可以看出,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农产品和食品类。

(二)出口到不同国别受影响情况

从直接损失额来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因欧盟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的直接损失最大,总额达101.5亿美元左右,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5.2%。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额仅次于欧盟,分别达67.2亿美元和29.7亿美元左右,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3.3%和10.3%。

(三)不同省份出口受损情况

在各出口省份当中,广东省的直接损失额为94.8亿美元,位列全国各地区直接损失之首,占全国直接损失总额的32.9%左右;浙江省的直接损失额为47.7亿美元左右,占全国直接损失总额的16.6%。其它遭受直接损失估计值超过lO亿美元的地区有北京市、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和上海市。

(四)出口合同受影响数量

在总额超过81.5亿美元的受影响合同金额中,受包括节能及产品回收在内的环保要求影响的出口合同金额在22.2亿美元以上,受工业品认证要求影响的出口合同价值超过12.3亿美元,这是对中国产品出口影响最大的两种措施。

(五)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种类影响情况

中国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遭受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种类也有所不同。例如,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主要受到工业品认证要求、标准要求、厂商注册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木质包装要求、特殊检验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工业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限制;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遭受的措施与出口到美国

的产品所遭受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相似之处,但欧盟环保要求对中国出口产品有极为突出的限制作用,受影响的合同总金额近21亿美元;在对日本的出口中,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作用最为明显。

国家质检总局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WTO相关规则了解和运用不够。导致了中国履行WTO成员义务的不彻底,引发不必要的摩擦,另一方面妨碍了运用WTO规则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水平和有效性。

二是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认识不够。技术性贸易措施不仅仅涉及到对外贸易,还涉及到中国基本经济和社会问题。随着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重、频率不断提高,已经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障碍,若应对不力,将会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技术性贸易措施还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就业、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三是对国外通报的评议工作亟待加强。《TBT协定》和《SPS协定》规定了成员通报其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义务,以便其他成员就其不合理之处进行评议。随着技术性贸易措施涵盖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评议工作的任务更重也更紧迫。另外我国企业主动跟踪、研究和评议、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四是行业组织、企业收集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不足。大部分企业对国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动植物卫生措施信息了解不够,未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定期收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同时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往往是通过国外进口商的要求或者出口受阻的事实来了解一些国外市场变化的信息,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或不能及时调整生产、营销等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只能被动应付,出口受影响严重。

五是企业与政府和行业组织联系不够。企业在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往往采取的是被动调整工艺、转换目标市场等方法来消极应对,而没有及时与政府和行业组织沟通,通过政府和行业渠道来化解或降低措施的影响,减少损失。在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时,也很少求助于政府和行业组织,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代价高、耗时长、效果差的方式来获得信息。这一方面导致社会公共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身产品出口。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提出政府部门拟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间协调,充分发挥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大立法措施的沟通协调,在制定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前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使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既符合WTO规则,又能全面反映实际需求。加大对立法影响的评估,尽量避免不必要措施的出台,杜绝立法重复、立法冲突等现象。

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的平台,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收集、跟踪和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制修订上互通信息,为后续应对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的信息工作机制,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多样化信息载体,优化信息流程。

第二,进一步做好通报工作,履行透明度义务。各部门在制修订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遵守规则,同时履行好透明度义务。在措施草案出台后,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并向WTO通报,征求并考虑其他成员的评议意见并采纳其合理部分,以完善我技术性贸易措施,并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第三,加大评议工作力度,提高评议工作质量。建立部门间的评议机制,组建一支联合专家评议队伍,加大多部门评议力度,进一步完善多部门评议程序。做好重点技术措施的研究工作,发动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参与评议。加大对评议的人力、财力支持,注重调动多方面力量,着力提升评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大对外交涉力度,提高我国评议意见对国外采纳的比例,使其最后出台的措施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

第四,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咨询、评议、预警综合系统,建立对敏感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生产及进出口数据的通报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有效实现技术性贸易措施网上通报、咨询、评议和预警,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升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风险防御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第五,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健全中国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中国整体标准化水平,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继续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加强对国内外标准的差别研究,大力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优势出口产品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强化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

第六,帮助行业组织和企业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培训,一方面,进行WTO/TBT-SPS协定等国际规则和相关国际标准、指南、建议和发展趋势的培训,帮助其适应人世后的形势变化,提高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另一方面,进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使行业组织和企业了解进口国的相关法规、标准和程序并掌握应对的方法,从而在出口时及时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应对工作,包括通报评议、对外交涉等,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应对能力,为将来成为应对工作的主体打下基础。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5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高新产品;出口影响

一、以欧盟绿色指令为代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随着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背景下关税的不断下调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出于环保及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最近十年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措施。这其中,最严厉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当属欧盟的绿色指令,亦即包括weee指令、rohs指令和eup指令等在内的三大绿色环保指令。

1.weee指令

在欧盟有关电子电气双指令中,weee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于2003年2月,并于2005年8月生效。欧盟声称,weee指令实施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电子电气废弃物污染,并实现相关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在该指令中,详细列明了所适用的电子电气产品范围,这些产品包括:家用电器、信息技术及通讯设备、电子电气设备、照明设备、玩具、休闲运动设备、医用设备及监测控制器械等。weee指令规定,在指令生效前投入市场的产品,其报废后(“历史垃圾”)的处置费用由生产者按市场份额承担;在指令生效后投放欧盟市场的产品,其报废后(“未来垃圾”)应确保有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费用由生产者提供。

2.rohs指令

和weee指令一样,rohs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也于2003年2月,并于2006年7月实施。欧盟强调,实施该指令在于促使各成员国有关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有害物质的法律趋于一致,以利于保护公民的健康。从范围上看,rohs指令对电子电气设备中铅、汞、镉、六价铬等六种有害物质所容许的最大限量做出了规定,并要求在指令生效后投放欧盟的电子电器产品不得含有上述六种有害物质。

3.eup指令

eup指令(《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指令》)2005年7月经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并于2007年8月正式生效。该指令所涵盖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所有投放欧盟市场的耗能产品,生成、转换和计量这些能源的产品及植入耗能产品并在市场上独立销售给用户的部件。欧盟强调,eup指令旨在从源头入手,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后期处理等全部生命周期中,对耗能产品给出环保要求,并全方位监控产品在每一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在eup指令生效后,欧盟委员会对暖气与热水设备、电动马达系统、家庭与服务业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家庭与服务业的办公设备、通风与空调设备等制定出符合环保要求的实施方法。

二、我国高新产品受欧盟绿色指令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新产品特别是机电高新产品受欧盟指令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历史垃圾”和“未来垃圾”回收成本的增加。在欧盟绿色指令中,weee指令的实施首先增加了对“历史垃圾”和“未来垃圾”的回收处理成本。所谓“历史垃圾”,指的是2005年8月13日前(weee指令生效前)产生的电子电气废弃物,“未来垃圾”则指的是2005年8月13日后(weee指令生效后)产生的电子电气废弃物。按weee指令的规定,2005年8月13日前消费者产生的“历史垃圾”,其费用由生产商(包括进口商和经销商)按产品的市场份额承担。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场所产生的“未来垃圾”,生产者应支付所有有关产品回收、处理、再循环和环保的费用,且电子垃圾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要达到70%~80%[1]。该指令的出台,使得今后欧盟成员不再承担电子电器废弃物处理的费用和责任,而将其成本转嫁给生产商。根据该指令,如果我国生产商直接在欧盟设立销售网点,那么,销售端则需负责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处理并支付费用;如果我国生产商将产品直接销售给进口商,那么,成本也将由进口商承担,并最终反映在产品价格中。总之,不管我国机电高新产品以何种方式出口欧盟,都会因该指令导致产品出口成本增加,进而降低出口竞争优势。

2.中小配套厂商进入成本的增加。目前,我国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主力虽然是三资企业,但为其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的却基本是本土中小企业。对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而言,控制好原材料或零部件质量是应对有关指令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配套厂商只有使产品符合标准才能成为跨国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由此,各种相关的绿色指令压力被转移到中小企业身上。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本土绝大多数中小机电企业缺乏必要的研发能力和检测手段,所以其应对和进入成本会随着指令的增多而提高。例如,欧盟eup指令的颁布,对所有加热设备、电机系统、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的耗能生态设计指标均规定了更严格的要求,这对有关中小配套厂商进入成本的压力不言而喻。还在2005年,当eup指令审议通过后,广州松下空调对照该指令对多达7 268件空调零部件检测后发现,其中1/4的零部件不达标。这意味着,如果不改进技术,将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供应商会被拒之门外。[2]果然,进一步的数据显示,2006年参加松下供应商大会的中国供应商还有4 000家,2007年缩减至3 000家,而2008年则只剩下了1 700家,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三、高新产品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原因

我国高新产品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断出台。伴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步深化,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颁布出台了一系列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旨在保护其环境和国民的健康。但是,由于技术上的相对差距以及标准的差异,我国相当多的出口企业尚无法全部达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比如,欧盟2005年的weee指令、2006年的rosh指令以及2007年的eup指令,这些指令详细涵盖了有关限制电子电器、化学品、纺织品、皮革、造纸、包装以及化妆品等制造业领域使用有害物质的环保技术标准,相关标准严格而又苛刻,不是企业在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这实际上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难度。

2.技术性贸易措施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转化。国外出于环保因素而不断升级出台的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只是客观上增加了中国高新产品出口的难度。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几十年来多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举行,wto成员国传统的以关税和其他非关税措施保护本国市场的做法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为缓解国内产业界压力,变相保护本国市场,一些发达国家更愿意主动采用隐蔽性强、更具控制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上述两种因素相叠加,导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所实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正逐步演化为一种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发达国家正是依靠这些先进的技术标准和复杂的认证体系,越来越有针对性地过滤掉不合标准的进口产品,保护其国内特定市场免受冲击。

3.我国高新产品技术标准发展滞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涉及高新产品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系仍不健全,一个是企业技术研发落后。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国家标准近20 00项,其中约有70%~80%低于国际标准;采用iso、iec的有6 159多项,还不到iso、iec标准总数的1/4,这使得我国高新产品不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争端时常出现。另外,作为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形成领先、公认的国际技术标准。当今国际贸易的高端竞争,实质上是技术标准的竞争。而获得领先、公认的技术标准离不开企业深入持久的研发投入,因为研发是标准之母。从实际情况看,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对高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导致我国高新产业难以形成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反成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对象。

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对策

1.完善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评议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前提。相关政府部门应侧重加强对国外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动态跟踪、分析处理,及时通报给国内行业,以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技术标准变化,及早做出预防调整。同时,在预警体制上,应整合不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明确职责分工,消除信息混乱,以便在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套协调运转的预警机制。其次,有关行业协会还要积极组织对贸易伙伴通报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评议,力求防患于未然,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反映我方的合理要求,使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利影响能降到最低。

2.加大对高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

除了出口预警、评议及实施多元化战略,作为出口企业关键还要做好内功。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出口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这是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对此,相关企业要在利润中储备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建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和奖励机制,集中优秀科技人员,广为搜集信息,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的道路,努力研发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新产品,推动企业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形成技术优势,以跨越和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高新产品出口的限制。

3.切实推进技术标准化建设

技术标准化是克服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谁拥有领先、公认的国际标准,谁就拥有了国际贸易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因此,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政府必须切实加强标准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着力健全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政府应创造环境,鼓励企业多采用国际标准,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同时,有关部门和企业还要积极参加国际性、地区性标准化组织活动,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尽可能将我方具有优势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这无疑将有利于今后我国高新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6

关键词:畜牧产品出口;技术壁垒;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35-02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产生和种类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产生

技术性贸易措施又简称技术壁垒,它以某一项或者某一类技术为基础,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一系列技术法规、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以及外观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特定进口商品的技术性要求。其中,“技术法规”在WTO的定义中不属于法律的概念,属于强制性的技术要求,直接影响贸易,而标准可自愿选择,间接影响贸易。

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利于保护国家安全和本国消费者利益,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非常广泛。WTO承认不带有歧视性和不妨碍正常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与之相应的技术标准,这些特点包括地理条件、社会文化风俗、消费习惯等,因此难以界定它是否真正合理,而且由于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造成技术壁垒也随机而变,比其他关税壁垒更灵活和复杂。

当前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各种技术壁垒,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形态,其他国家则效仿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各自的技术壁垒。从实际贸易结果来看,美日韩欧等国家和地区制定苛刻的标准技术体系和技术认证体系,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我国畜牧产品的出口也深受技术壁垒的制约。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各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公众健康而制定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国际贸易甚至禁止贸易的绿色壁垒。它以国内外现存法律法规为依据,涉及的保护内容广泛,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产成品,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过程及生产方法标准,而且具有连锁效应,如果某国利用绿色壁垒限制我国农畜产品对其出口,其他国家一般会相继效仿。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与健康问题,纷纷设置绿色壁垒管制畜牧产品进口,规模越来越大,限制愈加严格。如日本制定“肯定列表制度”,欧盟提出“新食品安全法”。尤其是发达国家常常通过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实施区别对待,给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阻碍。

第二,发达国家在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受到较多约束的当前条件下,普遍利用自身的高新技术优势,在畜牧产品贸易中附加隐蔽的技术要求,使高新技术壁垒成为正当合理、随处可见、难以绕过且短时间内无法跨越的高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规避贸易规则,将动物福利与畜牧产品贸易紧密挂钩,禁止进口不符合要求的畜牧产品,成为一种特殊而新颖的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应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的生存,没有痛苦的死亡。

第四,由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造成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而产生的信息技术壁垒。发达国家越来越明确要求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取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电子支付的贸易模式。对不少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技术壁垒。

二、我国畜牧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原因分析

技术壁垒是WTO各成员在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的门槛,它具有二重性。积极作用是保证不同国家的合格产品之间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则背离最小贸易限制、非歧视等五大原则。通过调查、走访农畜产品出口企业,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一致认为应辩证地看待我国畜牧出口受阻的现象:一是技术壁垒现实存在,二是我国畜牧产品质量问题不少。经过分析,我国畜牧出口遭遇技术壁垒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部分技术壁垒的产生是各地区长期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自然性。因此,畜牧企业不能简单地将产品出口受阻归为遭遇技术壁垒。合理的技术壁垒促进落后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保证产品的技术安全以及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自身管理不善,生产过程缺乏监督,安质管理效率低、效果差是重要原因。在我国,农业部门负责种苗和成品质量检测;卫生部门负责抽检商品市场上流通的畜牧产品,处理已发生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质监部门在动植物产品进出海关时进行检验检疫。三个部门之间既存在重复监管,又出现管理缺位,而且少有涉及畜牧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从而使得产品质量出现各种问题,出口时无可避免地遭受技术壁垒,因为国外的相关部门恰恰注重这个过程。

第三,我国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时间短、标准种类少、分类粗泛、涉及面窄、技术法规不全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标准。众所周知,技术壁垒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三个基本要素配套使用。涉及到人身安全、健康等要求时选用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其他的要求是非强制性的,但是在市场的作用下,非强制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会产生强制性的壁垒作用。我国强制性要求和非强制性要求均太少,而且畜牧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各种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我国公布农药残留的国家强制性限量标准仅包含200项,远低于FAO/WHO公布的2 500项,而且实际检测中常有遗落,甚至产品不经检测直接进入市场。而美国公布了9 000多项、德国8 000多项、澳大利亚3 000多项、日本3 000多项。

第四,我国畜牧产品质检中心数量少,地域分布不均衡,多数检测设备陈旧过时,专业化程度较低,误差大,配套性差,无法对待检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畜牧产品抽检率偏低,这是检测的硬件问题。检测的软件问题也不容忽视,检测人员的态度欠认真,专业素养不高,对相关检测所用的知识、标准不熟悉;畜牧产品检测程序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是与国际标准差距甚远,而且国外同类机构否认国内认证机构的国际权威性。以奶粉问题为例,由于我国对动植物的卫生与检疫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不统一,防疫水平低下,检疫措施呆板且缺乏务实性与灵活性,加上2008年中国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农畜产品的卫生、动植物检疫的可信度。

第五,我国没有健全、公开、透明的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和技术壁垒等问题的信息披露机制,国内公众参与性不强,从而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企业因此不能及时获取进口国市场的动态变化,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畜牧产品企业的实力不强。20世纪80年代初连续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我国畜牧业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发展的巨大压力以及短视的利润目标双重压力下,畜牧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与外国同类先进企业有较大差距。

三、对策

第一,政府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不能寄希望于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而是要积极参与设计更合理的贸易标准,鼓励国内畜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从源头上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评议工作,因为企业更清楚这些措施的影响。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关键在于企业具有危机意识,积极了解情况并及时跟政府沟通,共同争取利益。

第二,国家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的范围内加大对畜牧业投入,特别支持畜牧业品种改良、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测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利用黄箱补贴政策加大对畜牧业的直接补贴,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降低畜牧业产品的出口价格,提高国际竞争力。按照协议,我国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0%,但实际仅占到3.%左右。

第三,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及时更新、整理、研究、国外相关法规内容,建立畜牧业产品出口贸易信息系统,及时将有用信息传达给企业。畜牧企业则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与畜牧行业、政府部门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国外市场动态和关于动物卫生、福利等相关法规,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导致的贸易损失。同时,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改进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包装等工艺技术,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注意保持动物卫生、防疫措施,要加强对养殖场地、畜禽粪便的处理,畜产品废品、病死畜禽的无公害化处理,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各种病菌的滋生、传播和动物疫病发生,生产绿色畜禽,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

第四,优化畜牧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断巩固和深度开发已有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分散贸易风险。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畜牧产品,建立优质畜牧产品出口基地 ,引进国内外最新技术和优质品种,改善畜牧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分散经营风险,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

第五,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标准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条例、畜牧业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将质量和安全标准贯穿在畜牧业产品的各个环节,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积极推广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激素以及超量使用抗生素,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量,这是提高我国畜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第六,加快畜牧业专业人才培养。畜牧企业应加大引进各类人才,包括饲料研究、动物医生、饲养技术、畜牧养殖等人才,也应引进专业的国际贸易人员、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等各类人才,及时了解国外畜牧业的发展,贸易法规的最新变化,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系统,避免由于非正常因素造成的贸易障碍,促进我国畜牧业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7

关键词:佛山;技术性贸易;企业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继传统贸易壁垒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退出国外市场。如何采取有效法律措施跨越这一壁垒,已成为当前在外贸发展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主要是通过卫生、安全和技术标准以及严格检验等措施控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一种贸易壁垒。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技术贸易壁垒包括有欧盟REACH法规、欧盟ROHS指令、欧盟WEEE指令、欧盟化妆品指令附件III、美国玩具安全认证(TSCP) 、美国TSCA法案、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HR4040),化学品全球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等。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出口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技术贸易壁垒比较严重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产品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制定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并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以及规定复杂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使我国出口产品在短期内很难达标,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技术门槛的地位,产品要进入目标国家市场就必须满足该国技术法规的要求。这就抵消了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降低了产品竞争力。我国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受害国之一。

三、佛山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根据对佛山市生产企业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结合佛山企业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是最终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保证。通过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提高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年来,佛山市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性,逐渐把工作着力点从传统产业开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在过去的五年间,佛山的光电、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新医药、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其中光电、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均有望在2012年产值超千亿元。随着产业结构提升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企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困难。

2.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与国际标准接轨

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各国的认同,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和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技术标准已演化成为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一道门槛和掌控市场的一种手段。我国加入WTO以来,六成出口企业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其影响每年都达到数百亿美元。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动技术进步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与保护正当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佛山市也非常重视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形成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制协调发展机制,鼓励企业把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先进标准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各级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不断深入以及在佛山市企业在国际标准方面的突破,佛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必将不断提升,掌握技术贸易壁垒应对的主动权。

3.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联动机制

佛山企业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涉及政治因素,也涉及经济和技术等相关因素,比较复杂,因此仅靠一个单位部门去完成应对是不现实也不可能.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来应对。通过政府、各行业协会、各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多方合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佛山市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快速应对机制,从而发挥其为佛山出口产品保驾护航的作用。

4.充分发挥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

由于不同企业的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在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工作中,相关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依靠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化协会等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企业可减少应对成本,更快、更好地达到相应的目标。组织成立佛山市技术贸易壁垒应对中心,积极追踪和研究国外出现的最新技术壁垒及相关信息,建立适合于佛山产业结构的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可及时提醒相关企业相关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及应对办法,减少企业损失。

5.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和协调

面对国外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佛山市也应该重视佛山市各行业协会在佛山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完善佛山市各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保护佛山出口企业的职责。

6.加强生产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培训,提高企业应对意识

企业是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主体,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培训可使企业掌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熟悉目标国的规则,做好科研工作,针对国内外的最新技术壁垒情况,积极进行研究应对。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8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战略;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几年来,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弱化,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条款等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盛行,我国出口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产品出口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为使一定的农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wWW.133229.COM

从长远来看,构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是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然而,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直接衍化而来的,代表了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动态,而且还能最终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非常有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健全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成为当今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潮流。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目前中国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已经落后,我们应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及时调整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来看,基本停留在“埋单”阶段,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因此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参与进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要求成员国公布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解答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确保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的透明度,各国间应相互提供必需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的原则,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部级咨询点。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政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部门、经营单位和出口企业等相关机构,使我国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技术性要求,避免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此外,由于wto/tbt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定期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并且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向各缔约方提供资料,接受不定期咨询,我国也应当将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时地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应当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控检验,当进口方贸然提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完善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参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基础上,适时构筑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嵌入标准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身利益。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与认证体系,使保护体系有法可依。由此以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的贸易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进口国慑于被报复的可能,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五,参与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在战略性领域和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强化同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尤其是现有的国际互认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争取签署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六,利用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保护农业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产品给予各种补贴(也称为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大类: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前者包括政府公共服务,诸如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投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粮食安全等12项等不刺激生产的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内容。后者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面积补助、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贴息等内容。协定对绿箱补贴,并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第七,研究利用wto/tbt协议中的特殊条款。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tbt协议中的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9

一、 国外针对玩具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升级

一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儿童的健康和安全极为重视,其颁布的法规及标准对儿童玩具要求不断加严。

(一)欧盟2011年7月20日正式实施的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2009/48/EC)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苛刻的玩具法规。禁止限制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从8种增加到85种,禁用致癌、致基因突变、影响生育(CMR)物质,重金属元素从8种增加到19种。

2014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又全新的玩具安全标准EN71-13:2014,以规范嗅觉棋盘游戏、化妆品套装,味觉游戏以及此类游戏或套装的配件中所用物质和混合物的要求;另外,对供36个月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以及设计放入口中的玩具,增加了双酚A(BPA)、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4种化学物质的限量要求。同时,在市场监管方面,强调了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的责任,增加了成员国市场监管的执法权力和违反指令行为的处罚条款。

(二) 美国2011年8月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CPSC规定,12岁及以下的儿童产品中,除涂层以外的其它材料,总铅含量上限值由300ppm降至100ppm,而此前,儿童产品的涂层总铅含量限量值已从600ppm降至90ppm。美国成为儿童产品总铅含量管制最严格的国家。2014年,CPSC为保护少年儿童的安全,又批准了一项关于强磁力球新的联邦安全标准。新标准要求大幅度降低磁力球的磁力,目前市场上磁力球的磁力是新标准的37倍。同年,美国玩具安全标准ASTM F963-11成为强制性标准,新标准进行了多处改动,内容更为严格和具体,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区玩具检测标准的要求。

(三)日本日本玩具新标准ST2012于2013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新的标准依然是由机械和物理性能、可燃性测试和化学性能三部分构成,变化主要集中在机械物理部分,加强了对割伤、挤夹和窒息等严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修订了对乘骑玩具的超载和稳定性要求,补充了对液体填充玩具的检测要求等内容,并且宣布日本玩具安全标准中受限制的邻苯二甲酸盐由2种增至6种。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玩具安全第8部分:年龄判定指南》(ISO/TR 8124-8:2014)和《第6部分玩具和儿童用品中某些邻苯二甲酸酯》(ISO 8124-6:2014),更新了《第2部分:燃烧性能》(ISO 8124-2:2014),规定了玩具中禁用的易燃材料、玩具接触火焰时的燃烧性能要求以及测试方法。同年,加拿大对CCPSA玩具法规(SOR/2011-17)进行修订,新增“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禁止全部或部分使用含磷酸三酯(TCEP)的聚氨酯泡沫制造”。 2015年,韩国4类儿童产品安全认证通报,儿童产品将受儿童产品安全特别法案管制,并颁布儿童产品安全特别法案执行法令和实施细则。同时,香港更新《玩具和儿童用品安全条例(修订附表1和2)通告》,要求任何人不得制造、进口或供应不符合新条例中安全标准的玩具和相关儿童用品。

二、国外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玩具出口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增加出口成本的压力。要应对各种法规、标准的更新,出口玩具企业只能通过增加投入,包括改用新型的原材料、更新检测设备、改造生产线以及产品设计的研究等等来解决,致使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涨。此外,欧、美市场还严苛要求进口产品必须进行第三方检测,这样更增加了企业的检测负担,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商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以 BV/QAI 做EN71、EN62115等欧盟测试为例,每款产品每次测试费用高达人民币 3000 至 5000 元。

2.增加经营责任风险。欧、美等一些国家出台的玩具法规,要求制造企业有义务在玩具进入市场前对出口的玩具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要求提供相应的安全文件和包括使用化学品等的技术档案,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企业不得不被迫满足进口国的新标准和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法规还明确了制造商的责任,出口玩具一旦出现不合格现象,不但出口玩具被召回,而且还要通知经销商并通报警告,给玩具出口企业的信誉带来潜在的消极负面影响,进一步阻碍产品对外出口局面的改善。

3.增加通报、召回风险。近来,我国玩具出口产品被美国、欧盟等国家强制召回次数呈上升趋势。以美国为例,2014年CPSC共31份玩具召回通报,与2013年的27份玩具召回通报相比上升了14.81%。其中16例为中国大陆玩具。2014年中国被召回通报玩具数量占同期CPSC通报召回玩具总数的比例为51.61%。数量上,2014年CPSC召回289.41万件中国玩具,与2013年的90.44万件相比,上升了220%。2014年在CPSC召回通报的各国玩具中,中国玩具被告召回次数位列第一。

(二)积极影响。

1.推动了玩具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近年来,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不少玩具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加快了技术改造进程,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产品结构的全面升级;增加研发投入,从培养玩具专业人才入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大力发展时下主流的高科技智力玩具,努力提升玩具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玩具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2.推动了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与实施。近年来,为了解决我国玩具产品因不符合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而频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针对玩具行业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努力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和各进口国接轨,从而确保我国玩具产品的顺利出口。如从2007 年 6 月 1 日起,我国对童车、电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塑胶玩具 6 类玩具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 3C 认证,规定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而未获得认证的玩具产品,将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性活动中使用。2014年5月6日,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了GB6675-2014 《玩具安全》国家强制标准第1部分至第4部分,新玩具安全标准重新加强规范了在中国销售的玩具安全与质量,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3.推进了以我国为主制定国际标准的步伐。2014年8月由我国首次牵头制定的国际玩具标准《玩具安全第6部分玩具和儿童用品中某些邻苯二甲酸酯》(ISO 8124-6:2014)的,对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相关监控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标志着我国正在朝着国际战略目标迈进,在全球玩具生产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三、我国玩具出口需要有效应对国外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一)创建自主品牌,加快转型升级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节节攀升,消费周期的缩短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要及时做好转型升级,引入高新技术,建立研发部门,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发展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二)开拓线上销售,直面终端消费者我国已经到了玩具出口的瓶颈阶段,要扭转国内玩具出口被动局面,玩具企业除了要提高生产工艺,摆脱自身在供应链底端的位置,还要转变观念,转变现有的出口模式。近两年,欧、美市场线上消费额的同比增长速度更快,线上消费趋势明显。面对欧、美市场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我国出口玩具企业要改变OEM代工为主的现状,借助互联网无边界的属性,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在平台网站上展示项目与产品,将自有品牌直面终端消费者,让更多的消费者获取信息,使产品在更大范围内扩展,并逐步建立海外知名度,促进企业国际化。

(三)实施“互联网+玩具”行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工信部随之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为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要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建设智慧集群。”“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对于玩具这个传统行业来说,是突破瓶颈,扩大发展的良好契机,是玩具产业走向国际的有效渠道,是对现有行业的潜力再挖掘、再创造。玩具企业要主动地融入这个强调信息互动的新时代,以“互联网”为新的发展平台,聚集发展游戏动漫、教育,并逐步扩展到娱乐、阅读等项目,积极推出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的智能玩具,科学地研制玩具新品。

检验检疫部门、地方政府及玩具协会等多方力量,要从供应链管理、企业间协作、经验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入手,帮助建立产业集群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产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组建产业联盟或研发联盟,强化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并推动产业集群知识产权联盟。

(四)建立风险分析机制,加强安全源头管理从历年来欧美通报召回缺陷玩具情况看,部分产品的安全缺陷源于国外客户的不安全设计,部分源于原辅材料质量。因此,企业应重视对玩具安全风险的识别,通过加强合同评审和成交样安全性能鉴定,及时纠正客户要求中的不安全设计,通过加强供方控制和原辅材料检验,避免不合格原辅材料盲目投产。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生产和检验部门人员、设计开发、销售业务、物资采购部门人员的玩具安全法规培训,从源头上避免玩具安全问题的产生。

(五)关注国外法规标准新动向,强化企业的国际标准意识国外新法规和标准在客观上代表了未来消费品更健康、环保和安全的趋势,企业应始终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通过加大对欧盟RAPEX、美国CPSC等官方网站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力度,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技术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合作,对国外客户反馈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收集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玩具行业总是在被动地执行国外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一直承担着生产成本和质量回收的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向以我国为主制定国际标准的转变,将适合于我国产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中,便于我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六)搭建检验检疫公共服务平台检验检疫部门要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对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充分利用人才、信息及行政资源优势,加强TBT 规则研究,帮助企业了解应对;同时要主动利用TBT 规则,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搭建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推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篇10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贸易保护措施;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11-01

一、探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和传统的贸易措施相比较,全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所牵连到的技术都非常之复杂,且具有非常强烈的隐蔽性和扩散效应,带给社会发展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多数的国家随着技术性措施的规定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法律约束以及标准的技术依据性等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不同的舆论压力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立场,保持头脑清晰,将我国贸易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全面了解。首先,我国出口贸易在技术性贸易影响下出现了大面积增加的现象。多数企业出口都受到了来自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和汇率的影响不相上下;其次,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形成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在名誉及形象上都受到了损坏,同时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带去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使国家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当前形势下,多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间肯定会在经贸领域发生重大的贸易博弈。

二、基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划有效的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呈现不断转变的趋势,而且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让我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合理性,在发展中应大力借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效促使国家出口企业及各个领域产业在技术感和水平上的完善和提升;此外,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多国外不合理的要求进行改进,保证不会带给我国出口贸易严重的影响,不管是在战略战术还是方法方式上都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措施。

(一)结合国际规则标准规划及强化双边与区域合作交流

随着国际化贸易的深入发展,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我国要充分结合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合理的国际规则及标准制订,保证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同时,将国际规则的制定融入其中,保证国家利益受到强有力保护的同时,各项规则及标准也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推进我国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但是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将国际规则及标准制定要求融入到我国发展中,保证国家利益得到保证,这之中包括了国际组织制定的活动。其二,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在国际上彰显我国良好的形象,保证国家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协调关系,彼此之间加强了解和协作,将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的贸易冲突妥善解决。此外,可以创建双边技术磋商与调节体系,让两者之间不管是在技术标准还是合格评定程度方便都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此让更多的技术标准得到认可。

(二)不断健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加大对标准战略的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发展中国际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际上,国际标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贸易交往的最基础且关键的依据。在全球贸易中掌握了国际标准的国家就相当于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收入囊中。我国要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将我国企业及产业发展中所累积的技术融入到国际标准中,为我国产品向着国际市场迈进铺好道路。为了使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应不断促进国家标准化战略整体思路向着以我国为中心制定国际标准的方向转变。

(三)强化自身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能力及意识

结合我国实际的贸易发展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工作,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借助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实现能力及意识的强化。首先要加大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建设,只有借助这一机制的作用,才能够协调部委之间的关系,使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得到全面完善,从而具备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的能力;第二,要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变化情况随之掌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针对性的预警信息,组成评议,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资源,从而使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及意识得到增强;第三,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到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中,将自身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帮助;第四,应加大对各项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设力度,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快速发展,加快相关公共检测平台的建设速度,对检测实验室进行有力的国际认证,保证我国企业的公共检测服务更加科学、准确、可靠。

站在企业的层面来讲,在国家市场经济活动开展中,企业占据着主置,同时在标准化工作中也是最基础的单元,更是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保障,所以要不断强化各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想办法提升科技水平。为了能够从从技术层面将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限制彻底突破,这就需要对自身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为生产处更优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产品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完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其次要全面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一种全新的技术、绿色产业为发展中心,保证我国资源集约使用及生态环境之间动态的平衡;最后要促进出口市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让国家在与部分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交往以外,还应该加大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的交流,不断将我国市场进行大规模扩展。

(四)重视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证明我国实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如果能够保证质量及安全性,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影响力将逐步提升。首先要对质量发展纲要全方位落实,不断完善和创新质量安全发展体系,规范质量安全监管措施,重视对进出口产品的检测,避免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确保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够符合国际要求。另外,要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其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即向着制造业强国方向发展。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各类型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进行重点监督,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现如今在新形势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加大了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重视度,为了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全新的发展趋势及格局,需要创建完善且有效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提升,将我国推向一个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我国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