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3:31:20

学习体会论文

学习体会论文篇1

学习评论员文章体会

学习了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三篇评论员文章。三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方向的重要言论,文章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开势透彻,概述党情、国情准确,为领导干部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扎实工作,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认真组织学习三篇评论员文章,全面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及时、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中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两会"为新起点,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杂音噪音所惑,不为任何困难风险所惧,要静心工作,立足岗位,尽心尽力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谣言,不为任何传闻谣言所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用胜利召开,创造心齐气正的良好环境,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要认真进行分析和思考,切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上下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热情和动力,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努力在改革发展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再次,要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学习贯彻落实好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做好本职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自觉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贯彻落实好精神,必须做到勤政为民、爱岗敬业、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结合工作实际,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决克服弄虚作假风气,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基层,全身心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民生"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来抓,坚持深入基层、认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认真了解民情民意,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帮助群众创业致富。

学习体会论文篇2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过一段时光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联系当前我的所见所闻,的确有很多感触,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英明,真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国家的实力一天天比一天强。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痛。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然后是一个个的不平等的条约,最后的《辛丑条约》彻底把中国打入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制度,之后又是军阀混战,至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我们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在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上,从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八年抗日,三年内战,各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就这样100年过去了,但大家都就应清楚;

   历史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选取了中国共产党。事实也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透过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我党的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得来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武装发动,在动乱的年代为人民开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再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为百姓作战。工农红军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的爱国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革命的胜利。最难忘的是红军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

   铁索桥在险,同样能够征服;

   饥寒交迫再苦,同样能够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的战士,但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唱响耳畔。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有多少屈辱、又有多少抗争。18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打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但旧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不可能拯救中国,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的无限憧憬,只能是一场空梦;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没能拯救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仅仅三个月便夭折,黑暗仍旧笼罩着中国,“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在无数的漫漫长夜里,人们盼望着、等待着。 终于,在一个杨柳轻拂的七月,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秋收暴动的长缨,八一起义的枪声,井岗山头的号角,万里长征的战歌,是伟大的党啊!我们亲爱的母亲,您高擎镰刀斧头的旗帜,率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遵义会议的曙光,抗击日寇的胜利,西安事变的调和…… 您用超常的智慧,挽狂澜,拯万民,定国运……国共的几度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工农红军的改编等等…处处显示您:博大坦荡的胸襟与酷爱和平的真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我们的红色政党,您以非凡的魄力,率领百万雄师,过大江,追穷寇,缚苍龙,把五星红旗升起在祖国的上空。 是您带领中国人民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专制和腐朽;是您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用革命的枪杆子打天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小到强大,以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是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缔造了不朽的红船、井冈山、长征、抗战、延安苏区等红色革命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忠报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政治本色,为当代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难忘98抗洪魔,03抗非典,1.25南方冰雪,3.14打砸抢,5.12汶川地震和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等灾难,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天灾人祸。事实雄辩的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最爱国,中华民族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是一个冲不倒、压不垮的民族。 建三峡,修大坝。办奥运,世博会。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澳回归,神舟飞天,航母下水等,从南沙到北疆,由陆海到天空,都彰显出大国、强国的形象与风范。 “反四风,照镜子。打老虎,拍苍蝇。”严肃党规,严查违纪。在查处xxx、郭伯雄、徐才厚等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中,不论职位高低,您决不手软。党风廉政、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打赢脱贫攻坚,聚焦乡村振兴,是您光辉的旗帜,指引着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人民的生活才能从饥寒交迫到解决温饱,再到逐步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才变得更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奋斗历程让世界瞩目,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即将实现。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100岁的生日。作为一名党员,今天我们重温党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荣,才能去伪存真。不忘本,才能更好的传承先辈志。党员的责任在肩头,使命在岗位,奉献在本职。我们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努力争先创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对广大干部群众学好党的历史,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全面开启伟大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辛奋斗和曲折探索为叙述脉络,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正如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全面地学习党史、了解党史、用好党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为新时期新征程写下“精彩注脚”。

   学史则居安思危,回顾走过的路,党史正如明灯,照亮脚下前行道路。以史为鉴,就是要学会在“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无论是伟大事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常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前行道路上面临着无数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百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一种重要的品质,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为我们应对内外部复杂情况变化、解决现实困难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历史经验中蕴含着居安思危的大智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中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举一反三,用历史经验看未来,提早作出战略布局,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习体会论文篇3

坚持把“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与解放思想、创新开拓,与提高专业化能力、增强业务本领,与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紧密结合,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一】

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好“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主题精神业是党政机关干部职责所在,秉持学懂、弄通、做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自身实际,在战术层面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杜绝程式化,在学习中注重学习先进地区内在动力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经验,做到思想有提高、举措有创新;在讨论中认识要深化,在工作中见行动,通过活动指导工作、推动发展。这一项活动关键在于学,一个是要学懂、要学透、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搞花架子,以实实在在的学习来转变思想,转变作风,提升能力.通过大学习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敢于解放思想、清醒头脑,使思想永具革命性!

一、要坚持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要求个人能力的不断得高,思想、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把新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攀登新的高峰。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去学习,不会学习,人的思想就会僵化,知识就无法更新。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学习其它的各项知识,特别是要提高学习的能力,让自身成为一个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干部。

二、要坚持勤奋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加工,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面对群众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坚持思考总结,提高

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拉近距离,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公仆”。

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二】

参加“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来,我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通过学习讨论触及了我的灵魂,静下心来思考作为党委书记所作的工作,与组织要求还有差距,总的来说我有三点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我当党委书记已经六年半了,历任天林乡和双龙镇的党委书记,从最初的激情澎湃边学习边提升,到现在激情减退感到能力恐慌,经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是否能顺利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尤其是脱贫攻坚中,面对大量的矛盾问题,我感到焦虑和不安,通过参加秦巴山区乡镇党委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中,聆听省委党建办副主任程文茂和浙江省浦江县县委副书记余佩芬老师的授课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明白了这是历史的选择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不负使命,勇于担当,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去抓实各项工作,首先要自身过硬,要不断的学习,要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底气,要看高一线吃透情况,要多问、多学、多琢磨,其次要有敢打硬仗的能力和勇气,公正处事、廉洁自律,营造心齐气顺的干事创业环境。最后作为党委书记更要坚定信念抓党建,运用管用的方法促落实,我觉得开展每周一定期学习和“说事会”很管用,是深入群众中挖实情、查实况,才能知家底、利决策,不管好事难事都坐一起分享交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推行这一做法,发动全镇八个村(居)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里发现事、解决事、再说事,搭建比学赶超平台,通过“说事会”来晒大家的工作业绩,我相信,只要镇党委加强领导,方法管用,就一定会带出优秀的班子和队伍,把各项工作推动落实。

二、立足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双龙镇毗邻城区,离城市中心只有五公里,有城郊的区位优势,从九十年代中期就大规模的发展柑桔产业,目前全镇栽植有柑橘3000余亩,产值200余万元,近年来,管护力度不够,品种更新不及时,亩产值不高,辐射力不广,今年4月份南充市“晚熟柑橘之乡”建设规划了我镇两个村,涉及面积近5000亩,建设任务重,群众接受度不一致,一开始我们有畏难情绪,通过考察学习,我明白了乡村振兴建设中首要任务就是产业兴旺,只有夯实产业基础,才能使群众生活富裕学习,我将全身心带领镇村干部扑到柑橘栽植上去,多召开坝坝会、广播会,给群众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讲业务、讲前景,引导两个村的群众转型做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入园务工享受产业带来的实惠,以此推动全镇产业的大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我镇的落实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双龙。当前,乡镇的首要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顺利摘帽,因此,我们的重心就放在贫困户身上,查不足,补短板,为全市摘帽努力奋斗。摘帽后,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我们先要打好基础。一是抓环境打造,让美丽双龙醉人心。建设美丽双龙基础是打造美丽环境,扮靓面子。双龙以河长制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此带动乡村全面整治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我们也在工作中因地制宜,找准制约乡村环境的关键因素,以农村环境整治和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为着力点,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按计划、按节点顺利推进。同时,积极调动村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形成美丽家园共建共享、共识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抓文化滋养,让美丽双龙更出彩。建设美丽双龙核心是融入文化内涵,做实里子。从现实来看,我镇在建设中还存在重环境打造、轻文化传承的认识误区。因此,要做到双管齐下,让美丽双龙既有“颜值”又有“全貌”。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渗透,力争村村出彩,各展风姿。要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弘新风尚,提振精气神;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老百姓农闲时的文娱生活,通过老体协、舞蹈队等组织百姓积极主动参与,让百姓通过文化滋养,生活更舒心、顺心、安心,让乡村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

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三】

在近期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我深入学习了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范锐平书记前往天府新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精神,参加了社会建设科、食药监所、田家寺社区、丽园党总支联合为期一周的专题学习及讨论会议,通过学习、通过思考、通过发言,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实践工作的重要性。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在学习过程中,我常深入思考如何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如何办好民生实事?如何建设群众满意的美丽丽园?作为丽园党总支书记,我有7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工作,大力宣传党的精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学习;积极开展好大讨论大学习活动,围绕"一点一园一极一地"开展讨论会,按照"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的要求开展讨论活动,把讨论出来的问题,建立成台账,限时限期逐步完成。

二是做好"四个一"党建工作。建好一个阵地,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强一支党建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一批新市民教育,利用街道新市民活动中心,坚持一个季度举办一次"市民教育培训"活动;协助做好田家寺巷党建主题示范街区建设。

三是结合社区工作,开展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从民生保障、安全居家、精神生活、社区自治、法治建设、市民教育等深入开展工作;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建设品质小区"的工作思路,逐步探索从严治党、多元共治、智慧自治、以文化人的"三治一化"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度,以各种活动和会议的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努力把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做好、做扎实。

四是全面推行"总支+院委会+市民服务中心+志愿者+群众""总支+社会企业+专业社工组织"工作法,以楼栋为单位自发开展服务活动,发展楼栋文化、单元文化,把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院落自治机构的作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个自我"管理自治体系。

五是逐步完善小区基础设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引导"向"自主"转变,着力解决小区绿化提档升级,着力解决居民活动场所等问题。

六是加快推进"雪亮工程".通过智能手机和光纤电视全覆盖监控小区安全情况,达到安全防范人人参与目的;探索"O2O+社区"商业模式,推动社区电商、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叠加社区服务,努力让社区有自身造血功能,让"社区+居民+商家"良性互动。

七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带领好班子成员,管好党员,发展好新党员,联系好群众;加强学习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干事创业的能力;团结好同事和群众,通过大家的智慧,把工作做扎实,在扎实的基础上有创新、有突破,让社区居民生活的更有温度,让居民能够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守住底线,做一名干净担当的基层干部。

下半年,还要努力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是多办民生小事。通过市民办证简化程序、小区物业服务能力提升、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宣传、各类社工组织活动等形式,及时回应诉求,让老有所乐、幼有所学、年轻人有所业,进一步化解矛盾,拉近距离。

二是让社区有温度、居民有感受。社区的变化分为硬件设施投入和软文化植入。所以,加快对社区发展治理拟定的目标完成是重点工作,比如丽园南区、丽园20栋—30栋的硬件投入和软文化植入。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好后,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软文化的植入,让居民有切身感受。

学习体会论文篇4

为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意见,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提高在大局下谋划和推动工作的能力,灌阳县组织党员干部全面学习、理解、掌握同志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论述。

一是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好《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摘编》的重要意义。通知下发后,县里高度重视,印制学习手册和宣传资料,共印制《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论述摘编》学习手册 份,发放给单位在职和退休人员学习;印制宣传资料 份,发放给办事的机关人员和群众了解学习。召开专题会集中学习,组织全体在职党员干部专题学习相关重要论述,要求各科室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制定学习计划,层层传达、落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是在学深悟透中强化政治引领。始终坚守“姓党为党”政治灵魂,发挥“党管一切”体制优势,主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把学习《摘编》与学习贯彻党中央、区、市最新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具体职能职责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实效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服务中心保障大局中展现自身的政治担当。

三是在融会贯通中理解思想本质精髓。学好《摘编》,要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切实做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摘编》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依托“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全文系统学习《摘编》内容,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组织干部自学,领会精髓要义,形成学习笔记,推动《摘编》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利用“今日灌阳”微信公众号载体,持续推送刊登相关学习内容。通过现场学习和交流座谈相结合、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四是在学以致用中加大实践转化力度。用好《摘编》,要紧密联系实际,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统筹推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氛围。积极谋划部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制定庆祝活动编研项目方案,超前筹划、精心选题,力争推出一批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红色文化产品,充分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学习体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实践精神

《江泽民文选》于2006年8月正式出版后,中共中央立即作出了《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指出《江泽民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2年在中央党校发表“5.31”讲话时,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精神源泉。下面笔者结合学习《江泽民文选》过程中,就如何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问题所作的一些思考,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批判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但总结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以及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发展阶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仍然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相对于l8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期而言,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属性依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摆脱由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结论与时展也不完全符合。但我们应该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从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上看,某些国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种做法不仅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损失,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倒退,这无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遇到了“左倾”和“右倾”的问题,如在1989年那场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政治风波中,中国共产党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的考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较好地解决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危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结前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一条就是“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可以说,只有在理论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有可能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

二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无论从理论发展的逻辑本身,还是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看,在永不停息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努力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所作的《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是人们难以预测的,人们的认识水平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也都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作为人类认识实践的科学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丰富、完善和修正,如《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强调:“基本实现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章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强调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毛泽东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躯。列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论述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殖民地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链条上可能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以突破这个薄弱环节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论断。它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则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最终突破列宁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思想,找到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这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发展和完善。

对此,江泽民同志曾作出过精辟的论述:“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三坚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描述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列宁在总结俄国的经验后,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不可能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必须同时建立合作社形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他说:“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社会主义的基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个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力量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理论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得我们在过去受到帝国主义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仍然形成了比革命胜利前高得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总结认识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更要创造性地做好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过程中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各项具体工作。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辩证统一。在当前,我们只有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十分紧迫地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智慧和实践勇气,指出我国处于而且还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他强调,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它不仅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而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车轮驶入了快车道。当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霸权主义企图维护单极世界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粉碎西方和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分化”,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便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员要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运用于党的建设,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

学习体会论文篇6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community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725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66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

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仅可有效处理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Bicomb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2001至2011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011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10月15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能检索到10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年开始保持在85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2001~2011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结果见表1和图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366个,连线294个,结果见图4和表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321个,连线315个,结果见图5和表4。

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图4)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图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见表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6)。2003年,顾小清在《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题(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含(网络学习社区)或含(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图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相关。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8和图9。从图8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burst 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366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321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10和图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

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学习共同体)或含(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的86名研究学者(频次累计百分比为9.5861%)数据,生成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Excel文件输入UCINET软件,输出##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概念(见表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的研究机构共26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6和图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

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和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发文数量较大,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趋于平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研究领域逐渐趋向成熟。

第二,从发表文献的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期刊有:《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基本可以界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等。

学习体会论文篇7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Henderson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L.Pospisil、RoscoePound以及SybilleVander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6.

[2]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2015,02:111-119.

[3]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01:22-28.

[4]於兴中.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2014,09:140-144.

学习体会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语文;信息化;理论;内涵

一、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学科建设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的让・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认为智慧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环境的适应。在此观点基础上,他提出认知结构的两大立论基础:认知结构功能不变性和认知结构的可变性。同时,他指出认知结构产生的原因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双向建构,即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动建构认知图式的过程”。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它强调人在学习时产生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个体的前期经验有关。

(1)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基础,认为知识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主动建构的结果。同时,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赋予的,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传授和叠加,而是根据学习主体的背景经验重新创建,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色彩。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区别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将信息进行加工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使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或经验学习,以便于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要转变自身职能,由学习活动的领导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将知识基于自身经验而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征,学习主体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修正自己对知识的内部表述,并不断加以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学习活动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叠,而是一种互动的积累经验的过程。同时,学生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用所建构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m Theory)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到四五十年代,由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出现,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日趋完善。斯金纳在《言语行为》中指出“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并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变化和对行为强化而达到行为的终极创造或改变。

该理论将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即反射与操作。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中,就是将信息化教学内容作为刺激源,利用声音、图片、影像、文本等对学习主体产生综合刺激,提高学习主体的记忆能力。在语文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中,运用该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成果,有利于进行差异化教学。优秀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后进生也能专注学好基础内容,不必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

3.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ve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瑞斯尼克最先提出,而后的情境认知理论者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了《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文章中明确提出学习主体所学习到的知识本身就带有情境性,也就是说知识是社会文化中的组成要素,是在社会活动中被传承和发展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说实践并不是孤立于知识而存在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

该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发生在运用知识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如果学习脱离了运用知识的情境就没有意义。因此,在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及反映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方式方法,为学习主体获得经验创造机会。

二、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语文课程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而开展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性,决定了它是学生接受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课程,而且语文课程本身就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所以它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拓宽语文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化解语文教学难题,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我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改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信息化课程改革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中,使得信息技术成为高职教师的教学工具,成为高职学生的认知工具,成为主要的教学媒体。

浙江师范大学的赵慧在其《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的整合性研究》中提出,“高职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指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为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和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特定的信息环境中,按照高职语文的学科特色,推动信息资源与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深入整合,以协调完成高职语文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基于专家学者的思考,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笔者认为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结合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特色,充分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整体。

由于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师应该随时代变化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为职业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3]赵慧.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的整合性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学习体会论文篇9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论 二语习得 手势

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逐步从以认知为主扩展到含有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广义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情景学习理论等。作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狭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即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中介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同时又借助手势表达的直接性与形象性,使非言语与言语互相补充,强化所学语言知识,实现了二语教学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苏联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是: 人类活动以工具和符号为中介,这些符号手段(语言等)是促进知识共同建构的工具;认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内因)和社会文化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习得体现在内化的个体话语通过使用外化为社会话语;来自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导致学习者认知发展变化的关键原因。

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含六大主要部分:中介,内化,调控,个人言语,模仿,最近发展区,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中介论与内化论是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论

(一)中介理论(mediation)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意识之所以具有独特性,是因为它能通过借助高级文化工具(例如像语言或读写等)来有意识地控制其生物。而在个人和社会物质世界当中起中介作用的正是这些高级文化工具。作为社会文化理论中最关键的概念, 中介理论反映了直接的自然的低级心理机能,如我们熟悉的听觉视觉等,进化到间接的、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生物因素决定了个体心理机能产生的前提,而文化因素则决定了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个体的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是通过各种文化制品(包括工具,符号,以及更精细的符号系统, 比如语言等)来实现的。

(二)内化(internalization)

内化理论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Lantolf,2006:90)。内化是维果斯基建立的连接外部世界与个体内在心理过程之间的桥梁,是将曾经的外在帮助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可利用的资源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在高级心理机能中,所有内部的东西以前都是外部的东西,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活动。 内化主要通过言语来实现。 在符号中,词语是普遍使用的刺激手段。词语、言语就其本身的意义而言,是社会联系的核心系统,是社会联系和文化行为的核心技能,它先在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然后变成个人的心理手段。

三、社会文化理语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社会文化理论讨论了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为二语习得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窗口。对二语习得者来说, 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 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 Ohta, 1995: 94)。

社会文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考虑二语习得中的词汇教学。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社会环境是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输入的来源。因此,有着各自不同经验的学习者会借助所处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情境完成各自的学习过程。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中介工具,所以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

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话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内化。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可以将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积极转化成为真正的知识。语言,作为一种中介工具,帮助学习者用它来学习掌握新知识,由内化过程来帮助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发展。

四、二语中介与手势

意义在二语中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语研究者开始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关注中介形式之一,手势的运用。手势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当它和言语同时出现时,这样的手势就被称为“做姿势传达” (McNeil,1992),它也可以补充解释同步言语所表达的含义。和言语同时进行的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图标示、隐喻式、敲击式及指示式。模仿具体动作或物体的手势被称为图标示手势,而隐喻式手势是指形成抽象思想的意象表征。应用最普遍的是敲击式手势,指的是手或手指的上下动作,说话时频率也高。而指示式是指指向某一物体的手势。

作为第二语言私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手势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因为它能够加强并补充有声语言,使语言信息具体化的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教师运用手势语有助于表达一些用语言表达有难度的动作或感情,借此来有效刺激学生的视听结合,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教师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语来向学生传达知识,使抽象的理论性知识通过活泼、生动和易于理解的手势来使教学变得独特和生动,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语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手势语的特点

(1)良好的交流性

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交际活动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沉闷,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恰当的手势,不但会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表达的直观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多通过语言进行教学,如果在课堂中通过手势向学生介绍新知识,往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形成较深刻的印象。

(3)运用的灵活性

不同种类的手势有着不同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功能的手势,就可以顺利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教学问题,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手势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手势语便于使用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语的辅助,能够令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了。如:老师希望学生保持安静,可以说:“Keep silent”并且将食指竖起并靠近嘴唇,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学生既掌握了这个短语的含义,也加深了印象。由此可见,当我们能够简单、明了、恰当地使用不同手势,会比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获得的效果更好。因此,手势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手势语,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没有手势语的使用,我们的课堂将会是单调乏味的。

(1)图标示手势的运用

图标示手势通过模拟人或物体的形状、尺寸、体积、动作等,由此使学生产生一种具体明确的印象。这种手势多用于对形容词和动词的教学过程当中。如在教授圆形和三角形这两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手势模拟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词的含义。这种手势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使学生在通过观察手势的同时,记住了单词的含义与发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隐喻式手势的运用

隐喻式手势的含义相对比较抽象,在和口语配合恰当的情况下,可以启发听者的思考,从而产生联想,给听者留下具体又深刻的印象。如我们经常用到的 “V”字形,当老师做出手心朝外这样的手势时,学生就能够心领神会这个字母的含义,同时也就掌握了它所代表的单词,“victory”的含义。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接收到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而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了记忆,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敲击式手势的运用

当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如方位词等不易于理解的词时,可以通过手势语的运用,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在讲解诸如上(on)、下(under)、左(left)、右(right)等方位词时,用语言来解释的效果就无法与手势相比较,因为具体的手势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词的含义立即理解,同时又便于记忆。当我们用手势来代替某些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语言时,通过手势的表达,学生都能够准确了解教师的意图。

(4)指示式手势的运用

这种手势主要用于告诉对方具体的人物、事物或数量,从而产生一种真实感。这种手势动作简单,传达准确。指示性手势既可以指所涉及的对象是当时听者视线能够看到的,也可以指所涉及的对象是听者无法直接看到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手势向学生讲解一些固定表达方式的含义,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当利用手势来表达部分英语语言,可以使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透过手势的准确传达而领会其中含义。

五、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和二语习得之间的联系。二语习得可以被理解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的中介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中介手段的不同手势语可以更好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给语言教学增添生动、形象和较强的感染力,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老师,也要进一步探索手势在二语学习中的用法,使课堂教学语言中的无声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马俊波. 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3]李棠. 社会文化理论在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十年回顾[J].科技信息,2012(5):57-58.

[4]牛瑞英. 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4).

[5]马樱. 社会文化理论和该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J].前沿理论,2008(12).

[6]张虹,王蔷. 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评介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3).

学习体会论文篇10

一、学会阅读

学会阅读就是学会读懂文字文本。在政治课学习中主要是学会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

阅读教材要明确教材的编写体例及意图。阅读教材主要是阅读课文正文。课文正文从段落上有引言段、过渡段、论述段、叙述段、结论段;从文法上分有论点、论据、论证;从思维上分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从内容上分有事实、概念、原理。在阅读中加以区分正确把握,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阅读教材要对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正文的论述段、结论段部分、概念原理部分要精读,要认真细致阅读,仔细思考;其余部分可粗读,只需有一个大概了解,以帮助理解精读内容。阅读教材要达到明确知识内容要点,理清知识脉络体系,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阅读课外读物有助于丰富知识面,深化扩展对教材的理解。可阅读书刊报纸,也可进行网上阅读。要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要先粗读后精读,一般内容粗读,重点内容精读;要学会收集资料、整理笔记。

二、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就是学会质疑、发现、提出问题。阅读要与思考相结合,要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发现、提出问题。提问的要求:在教材知识理解的难点上质疑提出问题;在与学过知识比较的异点上质疑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的热点上质疑提出问题。提问的类型:发现记忆型问题;理解思考型问题;实际运用型问题。提问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题。提问的关键:要多问为什么问题,特别要注意逆向思维,问题就自然出来了。

三、学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