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课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9:42:14

如何写课程论文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写作 课程范式 教学改革

当前各大高校的大学写作课程主要包括两类课程:一是针对汉语言文学等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写作、文学写作等专业基础课;二是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大学应用写作的公共基础课。两类课程往往都是以学科本身写作知识结构完整性的结构范式,强调写作教学的序列性,教师在课上先进行理论讲授和作品分析,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大篇幅文章的写作,而忽视了课上课下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传统写作课程往往以“写作学”学科的课程范式,忽略了写作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

一、传统写作课程范式之商榷

(一)结构范式:传统写作课程的序列化之商榷

结构范式的大学写作课程指的是大学基础写作或中文应用写作等写作类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写作知识之间存在严格的教学序列。例如,基础写作课程老师一般先给学生讲授写作原理论,讲授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载体与受体,如何进行写作感知、如何进行写作运思、如何写作行文,将常用的表达方式和技法条分缕析地告诉学生,如何叙述、如何描写、如何抒情、如何使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手法……教师接着讲写作文体论,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几种文体都要从概念、特点、写作方法一一涉及到。师范类高校还会给学生讲到写作教学论,学生通过对写作这一门课程严谨有序的写作知识结构的掌握,从而运用这些写作知识去创作自己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是语文教育专家或是一线教师都在研究写作课程的序列性问题。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强调要建立具有“明确而合乎科学的序,以保持结构的连贯,使教学循序渐进、环环相扣。”[1]而上海师范大学邓彤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一文,指出“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仅仅从写作知识的系统性、序列性出发,而应基于学生今后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2]。经过对目前高校的写作课程的教材编排和老师授课情况来看,写作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原理、各文体知识结构的讲授上,未考虑到学生心理习得顺序,导致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并不能在短期帮助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上课做自己的事,看文学书,玩手机的现象。邓彤认为,我国写作课程由于一直在写作教学序列化上进行探索,但是多年的研究发现写作课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于是我们提出假设:写作课程的内部当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却未必构成非常严格的序列。我们当前的写作课应该打破这一知识结构,引用西方的创意写作思维方式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让写作过程重现课堂。

(二)学科范式:写作课程的单向度思维之商榷

学科课程范式指的是将属于前人写作和研究的感性知识通过提炼、筛选的方式得以保存与延续,为后来的人认识写作和学习写作提供基石。学科课程范式奠定了课程的学科本位基础,在课程发展史上意义深远。然而,其将前人写作和研究的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条分缕析地加以分割与肢解,往往是单纯在写作中研究写作,进而造成课程视角的单一性、单向度思维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对写作的认识应该扩大到信息型写作,信息制作者(个人或集体)发信息,写微博,实际就是要表达出内心的一些情绪、思考和见解,因为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作者或传播者。在这个流行转发和点赞的年代,网络时代不经意间在偷偷削弱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力和表达力。针对一则新闻热点事件的跟帖,只是转发和点赞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学科入手,从社会学、传播学、民俗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中找到和写作相契合的部分,对学生加以培养,使学生能够对事件本身看得深入,能够逻辑严谨地表达自己观点。

二、大学写作课程的范式转型与实践

传统写作课程范式“序列化和单向度思维”使得写作课程理论与当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与学生今后面临的写作困难和心理预期不一致。这些都在推动课程范式的转型,我们期待建构一种“过程―融合”式的新的课程范式。

(一)坚持过程型的课程观

过程性的写作课程观,首先表现为写作课程的动态性。“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3]因此,“通道”式的写作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而非最后的作品,注重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其次,过程性的课程观还表现出课程的生成而非预设,不是一种外在、独立于教师与学生而存在的,而是师生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之中共同建构而成的。确立课程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将45分钟课程时间设计为8-10分钟的课程报告,30分钟的课程互动研讨与练习,7-5分钟的学结。改变之前单纯以文种分章讲解的形式,通过研究性案例结合话题与问题分析,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执行力度,使教师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将写作理论知识与具体写作行为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双向提高。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内外学习,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难以落实课外教学效果,本课程的“1+1+1”模式及有关要求确立了师生各自在教学与学习中的责任,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拓展,既可以挖掘知识点的内在含义,也能够在练习中得到应用的锻炼。这样,从关注学生的写作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打破固有的传统课程理念对自身写作视野和授课风格的框束,汇入和集聚了师生个人经验和人生智慧的写作历程,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另一种学习。[4]

(二)形成融合型的课程观

写作课程不再是以写作学相关理论的序列为逻辑出发点来编写教材,融合多学科视角的写作课程更加强化写作知识和写作过程的联结性与完整性。

传统写作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进行写作原理论、写作文体论、写作教学论理论体系的培养。对应用写作课程而言,分为日常应用文、事务应用文、党政机关行政公文几大类别,分别讲授不同文种的概念、特点、写法。这两类写作课程都是基于写作学理论的课程,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写作这一活动仅仅依托写作学相关知识本身还无法完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写作和发表各种应用文体,如何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知识视角进行信息写作,这就可能会用到诸如社会学、传播学、民俗学等学科背景知识。所以写作课程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授课中,必须整合多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三亚学院写作教学团队在冯汝常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调研后发现: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与新知比较感兴趣,而原先的应用写作教材和基础写作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其知识的逻辑序列已无法满足当前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标准的需求,于是,冯汝常教授打破应用写作教材一贯的逻辑序列,将写作理念与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从信息型写作、格式化写作、智慧型写作三个维度重新定义应用写作教材。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写作课在传统文学写作的基础上,增加文创环节,主张运用创造性思维,将文字作品开发为产品,将写作学科的外延扩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通过专门网站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平台,在天涯创意写作中心网站、中国数字大学城(海南)网站、班级课程微信公众号、课程专门QQ通讯等支持下,可以下载学习案例,获得学习指导,提交学习心得与阅读笔记,参与课堂互动。

综上所述,在“过程―融合”课程范式中,写作的过程如同平地起高楼,每个写作者既是工程师,又是建筑工人,还是装修工,这是将思想从触发到收拢,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其评价也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作品,而且也要评价学生在线上、线下的写作参与过程。因而,在这一课程范式下不再是为了选拔、甄别与淘汰,而是在写作这条充满魔力的道路上,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老师不断创新教学的过程,教学相长,合力共生。

注释:

[1]刘欢,荣维东:《微型写作:课程、教学和教师的视角》,中学语文,2014年,第28期。

[2]彤:《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2

按照实际状况教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很符合我们现在提出的真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这几件事。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阅读的,就教学生如何阅读;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写作、交流的,就教学生如何写作、交流。怎样区分语文之“真”“假”?区分标准有哪些?说得太复杂把握起来反而不容易,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的东西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怎样阅读、写作、交流,教师就怎样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就是“真语文”,反之即为“假语文”。

比如,教师在教说明文的时候,经常教学生一些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说明语言,这些东西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是这样来阅读说明文的,或者说,我们并不关注这些东西,甚至不懂这些东西也不影响我们对说明文的理解。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搜索信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如何搜寻到自己想要搜寻的信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确定信息点,以及搜寻的路径等。例如,如何把握关键词,如何找关键句子,如何扩展搜寻线索,如何应验搜寻到的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点进行推断等。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在生活中读说明文时真正用到的东西,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却不教这些真正用到的东西,反而常教一些在实际阅读说明文时从来不会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假语文”,而且是隐藏得很深的“假语文”。

再比如,一般的文学读者在读小说时,很少会关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人。了解或不了解这些东西,并不会影响人们阅读小说,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大多是在教着这些东西。这正如一个孩子在读一本小说,读得正起劲,突然有一个人提着他的耳朵问:这是什么描写?是肖像描写还是细节描写?于是,沉浸在小说情节中的孩子胃口大败。在学生正常听说读写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非常“语文”的问题: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所谓“假语文”。理由很简单:我们平时并不这样听说读写。

按照生活中听说读写的常态来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听上去很简单,仔细想想却一语中的,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要害之处。不能教学生听说读写,肯定不是语文课;教学生听说读写,才可能是语文课。这句话可以转化成一个反命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识。虽然语文知识必不可少,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为了拿出来说的,而是要拿出来“用”的。学生学的语文知识不能运用于听说读写活动,或者对听说读写活动作用不大,即使它本身也有意义,但对于语文课的作用并不大。总而言之,语文课里学到的知识必须要用得上,“管用”是其根本特质。这句话还可以转化成一个延展性命题:语文课肯定要涉及语文之外的东西,但这些语文之外的东西之所以需要,就是因为它们对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有作用。它们对学习听说读写有多大的作用,就会有多大的语文价值。用语言和文学有巨大的内涵来论证语文课要极大地拓展其内容范围,都是说着好听却根本做不到的虚幻之论。这样的主张错在没有课程论意识:因为课程是有边界的,说一门课无所不包,等于取消这门课。

那么,我们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呢?这要由语文知识对听说读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来确定。语文知识本身要遵循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现代语文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发了许多称之为“知识”的东西。其中有许多要么与听说读写关系不大,要么本身就不是按照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的。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即是。这些知识充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这是“假语文”盛行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假语文”的实质是“假知识”,即不管用的知识。

在我们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有许多急需要开发和构建的知识。例如,在“PISA”测试中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一类文本,而在现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却不见其踪影。例如,在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英语)中出现的“信息类文本”“媒体文”等知识,在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要么无影无踪,要么隐藏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命名中。这些知识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是学生在实际的听说读写中要遇到、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学到这样的知识,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活动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上是从课程层面谈美国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下面我以一堂具体的课谈谈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课程是回答语文课学什么,课堂则是回答语文课怎么学。所谓“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质是:要按照学生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以在美国听到的一堂平平常常的剧本阅读课为例来阐述。

剧本是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在课堂里,学生用的并不是所谓的语文课本,而是独立的一本书。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带领学生读了一个星期,后面大概还要三到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大致读一幕。那堂课教师首先讲了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以测试纸的方式),题目如下:

《第十二夜》第一幕测试

一、字符识别。

二、给无韵诗下定义。

三、解释影响莎士比亚在一个场景中使用散文笔调和诗意笔调的原因。

四、在第一幕中,这首十四行诗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了奥西诺的性格?

五、解释托比对安德鲁态度的原因。

六、“允许的傻瓜”的角色就是说权力即真理的人。费斯特在他与奥丽维娅第一次谈话时是如何表现这个角色的?

七、解释马伏里奥接近费斯特的原因。

八、在第一幕的结尾,奥丽维娅、薇奥拉和奥西诺是怎样卷入一个令人沮丧的求爱过程中的?

我听的这堂课是让学生看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但并不是一口气看完,而是看一节后就停下来讨论。讨论题都印在一张纸上:

任何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都是导演对作品的一种解释。通常表现在导演对角色、表演、服装的设计,还有编辑对故事和内涵的情感倾向上。请跟着Trevor Nunn(导演的名字――笔者注),按照你的想法来读《第十二夜》,用清晰的文字和完整的段落发表评论,并阐释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1. Trevor Nunn用原作序言开始他的电影。一个全新的以船为背景的场景和一个改造过的第一幕第二场伴随着莎士比亚的声音呈现出来。这对于观众,尤其是一个没读过原剧本的观众有什么重要的帮助?

2. Trevor Nunn把16世纪的剧本改成19世纪的故事,你怎么看?

3.请对下列演员的表演发表你的看法。(演员名字省略)

这是一堂我们称之为家常课的课,其间并没有看到在我们所谓“公开课”里常看到的导入、铺垫、高潮、总结等套路,可以说整堂课平平淡淡,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毫无亮点。可是下课后,我又分明感觉到,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个收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解决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了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我们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分析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第一道题目是人物识记。这是阅读剧本最基本的要求――记住人物。第二道题目是关于一个剧本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不专门介绍,而是随文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剧本。第三、四道题目是关于剧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的,提醒学生关注剧本的艺术特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能力。第五、六、七道题目都是关于人物与情节的,这是剧本阅读的重点。我曾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中介绍过美国课堂里经常使用到的这种“测试纸”,其实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清单。从这种测试纸或讨论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教学内容。跟我国语文课堂不同的是,他们的这种教学内容及其课堂教学推进都很朴实,没有起承转合的“花样”。我在与上课的老师讨论时,讲了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似乎是“散”的,并不系统。对此,这位老师说:“我只是感觉到学生在读剧本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就教什么,我并不打算打乱学生自己读剧本的进程。”“不打乱学生读剧本的进程”,我的理解就是“按照学生阅读剧本的实际状态来教学生”之意。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在阅读剧本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只不过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不够完善、不够专业,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撇在一边,从头到尾重新构建一个新的阅读模型,而是要从学生实际的阅读状态出发,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到的是管用的阅读方法,即为“真语文”教学。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英语;写作;范文

为了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最近我观摩了一些英语老师所上的英语写作优质课,他们的优质课为我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这些优质课的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同时结合自身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谈谈牛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现以牛津初中英语7上第四单元Task为例浅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上好一堂优质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教师必须具备自身良好的素质

如,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孩子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又如,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孩子才能更立体、更直观地接触到所学知识;另外,亲切的教态、丰富的表情,富有艺术性的授课、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丰富的词汇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调控好任务型写作的四个程序

任务型写作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要导在点上,让学生明白怎么写,写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渐渐学会写英语作文,为书面表达不失分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我运用谈话法,激励学生谈论范文中提及的要点。如你喜欢我们的学校生活吗?喜欢做家庭作业吗?为什么?由学生谈论学校生活过渡到范文中提及的学校生活。当然这些生活要点由图片导入,如做早操、做功课、打篮球、绘画等。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自由谈论学校生活,在毫无约束的情境中参与活动,学会了生词、短语以及一些重点句型,为读懂全文以及写作进行知识储备,为写出最佳作品奠定基础。接着玩游戏。让学生在老鼠钻进洞前说出刚学过的生词、短语及重点句型,通过游戏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另外,设计了成对练习和讨论活动,如呈现图片让大家讨论:你喜欢/不喜欢……?原因?以达到对这一句型的操练,同时也为下文写作中能正确运用句型打下基础。

三、读范文,找到写作方法

平时我们习惯于引导学生读范文、背范文,但是引导学生如何读是关键。本节课在读范文时,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法,以后见到这样的话题作文知道怎么写、写什么、如何谋篇

布局。

我先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填空,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米莉的,简单明了,直击目的。全文共分三段:①米莉的喜爱;②米莉的喜欢;③米莉的不喜欢。接着,一起深入研读范文,如米莉的喜爱从哪几方面介绍?从爱功课、爱阅读及原因方面介绍,引导学生深层阅读,使学生养成关注更多细节的阅读习惯。通过对全文的阅读,既训练阅读技巧,又从写法上分析这篇文章。接下来,告诉学生如何写好作文,采用图例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即从三个方面写,我们的喜爱、喜欢、不喜欢及原因。接着问如何让日记写得更好?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启发学生要运用适当的关联词、短语等,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连词和短语。学生找到连词后会渐渐地领悟到在写作中应以此为范例,多运用此类连词,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境拓展运用其他连词,以达到装饰文章的目的。另外,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认为最重要的句子和短语,并对这些连词、短语、句型反复操练,以便在写作时借鉴并运用此类句型。如:我喜欢、不喜欢……他们对我们有益等。

四、让学生操练

用刚刚学到的句型、短语、连词来介绍同伴的喜爱、喜欢、不喜欢,原因等,为下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模仿范文让学生列提纲,作流程表,四人一小组口头作文。在口头作文时,为全班提供提纲,最后运用活动法让学生当堂口头作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有了前面几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对书面表达就不再陌生了。在写作时给出写作注意点、要求及评分标准,如全文书写要工整、要分段,动词、句型用错算大错,须扣一分,拼写、大小写、介词用错算小错,须扣半分等。写完后当堂评价,先是同桌互改,再投影出代表性学生作品,根据得分要点讲评、给出评分,这样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就会注意到这些要点。同时引导学生欣赏范文并和自己的作文作个比较,通过对照比较,心里就明白所写作文的长处和短处,今后写作中将扬长避短。最后进行情感的升华教育,下课前布置家庭作业。一节写作课的任务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完成。总之,整个英语写作教学安排要有条理性、哟涡裕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要巧妙自然,有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第一环节是第二环节的支柱,第二环节是第一环节的逐步发展,在整个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本课的写作任务展开。

这是我关于如何上好一节英语写作课的见解,并运用于英语写作课教学中。在今后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我将向更深层次、更完善的方向努力,力争达到教学上的完美境界。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4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查重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查重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查重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5

关键词: 大学写作 影视辅助教学

《大学写作》是大多数高校文科专业在大一阶段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大学写作》传统的教学,包括基础写作理论、作品选读和写作实践三大部分。由于基础写作理论较为抽象枯燥,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一般结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补充相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作品选读也是为写作理论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写作理论时,只能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几个段落做具体的阐释分析,如果学生对所分析的作品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就只能浅尝辄止。当代的大学生是“读图”的一代,很多人更喜欢或习惯于通过视觉画面接受知识,而不愿意进行枯燥的文字阅读,因此课后布置的作品选读的任务,真正有耐心完成的学生并不多。而在写作实践方面,很多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没有写作的热情和材料。如何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只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如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这是当代大学写作课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迄今为止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最年轻的现代艺术,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其它所有艺术无可比拟的。影视艺术吸收、集中了以往所有艺术形式的精华,是以镜头(画面)、蒙太奇、音响、色彩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它以自身的特点强烈吸引着大学生们求知、好奇的心理。因此,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影视辅助手段可以使大学写作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丰富,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影视辅助手段对大学写作教学的优势

1.综合性和直观性。人脑的右半球具有形象、图形等第一信号系统,主要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左半球则具有语言、逻辑等第二信号系统技能,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当左右大脑同时运作的时候,感性认识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信息的接受更为全面深刻。因此,综合了语言、文字和图像的影视作品资料无疑可以成为《大学写作》教学最有效的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学生首先在语言和文字的灌输下,对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放映相关影视作品,使学生在图像和声音的刺激下做出反应,对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因而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比如在讲述文学写作中悬念和悬念的作用时,悬念的定义为:悬念是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是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来达到引起读者关注的目的。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听讲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很模糊,但如果在理论讲授之后,给他们看一部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并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就不仅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更有助于他们对悬念的理解,把握如何在文学写作(影视写作)运用悬念。

2.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学写作》课程如果只有课堂讲授一种形式,那么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方式获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抽象的概念并不能真正充分的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所得到的原始信息并不能转化为熟练的技能,不能自然地学以致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在教学体系中,学生占有重要地位,应当扮演“主动者”的角色。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所要掌握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影视艺术作品有鲜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表演,可以说是图、文、声、情并茂,它能够全面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使他们产生灵感和顿悟。在观影之后学生会对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讨论上也有了一些“话语权”,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旁听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对在传统写作课上采用影视辅助教学,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生动鲜明、丰富有趣的影视作品有时还反过来促使学生在观影之后重新找出文学原著,认真研读。当今,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真正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往往离不开影视艺术。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次次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潮,如张恨水热、张爱玲热,究其根源,大都是因为根据他们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如《金粉世家》、《红玫瑰与白玫瑰》)播放在先,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才兴致盎然,追根溯源阅读原著,可见影视艺术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应用影视辅助大学写作教学的策略

1.影视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应用影视辅助大学写作的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决不能“变辅为主”,完全抛弃传统写作学中范文作品选读的环节。影视是视觉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它们分属不同的类型,传统的文本阅读在注重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写作课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影视辅助教学,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运用影视艺术作品辅助教学的同时,应当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中值得借鉴、颇有成效的种种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形成互补,更好地实现写作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2.影视辅助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

(1)教学预备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影视辅助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在讲述多角度叙事的写作技巧时,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观摩采用此种技法的影片(《公民凯恩》等),使学生印象深刻,能够从写作整体上把握多角度叙事的技巧。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讲述次要的内容时不能像讲述重点和难点内容时一样,完整地观摩一部影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影视片段,并做好相应的影视片段的剪辑工作。剪辑的影视片段应该是教师难于口述或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备课时,将影音资料插人到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中,讲到相关理论概念时,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观看剪辑好的影视片段,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此外,在课堂讲授之后,播放影视片断或观摩完整影片之前,教师应当讲解所选片断或影视作品的大致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与讲授的知识点和所观摩的影视资料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看片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例如前面所说在讲授悬念的定义和作用时,配合观看希区柯克的影片《惊魂计》。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设计好的问题:影片中是如何设置悬念的?悬念在影片中具体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能使学生绷紧神经,边看边思索,而不是一味地放松娱乐;同时观片前提出问题,也为观片后要进行的课堂讨论做好了准备。

(2)观看影片阶段。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某些能够特别体现和解释抽象理论概念的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适当停下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更好地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影片播放结束阶段。影片播放完以后,教师要利用有利条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教学过程成为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影片有的放矢地再次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也可以根据观看影片前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思考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点和观摩的影视作品布置写观后感等相关的小论文,一方面检测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观看影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们会有所思有所想,不吐不快。课后的论文作业恰恰可以将写作教学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在当代,有的人还固守着保守的教学观念,认为课堂教师的讲授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方法和有效手段。在高校的基础课程《大学写作》中实施影视辅助教学,有的人认为脱离了教学目标,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或是在“浪费时间”。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人们教学观念的变化。一切“以学生为本”,就应当考虑如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以及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契合学生的求知心理与接受方式,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作为教师,我们要精选影视艺术作品,有目的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巧妙地布置课后写作训练,使影视作为《大学写作》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何永康,主编.写作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6

7."文格分裂症"对话录——由2009年我国高考作文试题谈起陈振永

8.文化底蕴与伪文化倾向曹振国,胡爱华

9.高考阅卷组专家,你们将把中学作文教学引向何方?徐永生

10.试论如何实现"物-意-文"的顺利转化王维新

11.写作教学中的心理定位李炳军

12.写作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建构徐国政

13.灰色写作与绿色写作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覃兆梅

14.从『搜间传神与『推微知著处论细节描写黄希鹏

15.作文素养:在对话教学中生成——基于人文关怀和主体发展的设想刘俊峰

16.作文教学问题面面观陈刚

17.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研究——兼论高中作文教学的有序性徐越

18.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江琨

19.谈作文教学中的两点困惑与对策孙剑虹

20.为涌动的真情寻找流淌的端D——"我跟古典诗词学写作"作文课题实践略谈张安群

21.孩子的习作得姓"童"——儿童化作文指导例谈王学林

22.例析小学语文课堂中"读"与"写"的切入点王召利

23.作文评价不该是根鸡肋——作文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报告孙刚,陈根康

24.让学生做修改作文的主人——关于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思考张玲

25.构建多元化作文评价的尝试胡清俊

26.高中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柳波

27.宏大主题也能呈现别样风情肖燕

28.学生应追求"真作文"张伟东

29.以"新"动其志以"实"导其向——"辅·写·评·改"四步作文教学改革之我探马家骐

30.套作亦精彩赵清林

31.浅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变周俊

32.你是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从学生作文内容谈教师指导写作的方向性陈华

3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练作用邓清贵

34.也谈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王波

35.新课标·新思维·新写作雷

36.褪却红衣学淡妆——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李彬

37.构建高效的高中作文训练系统王旭东

20.忠实文本,跟从大师学习写景方法——"读经典学作文"实验用书写景诗的多种写作方法扫描刘江林

21.关注细节描绘画面入境美读——写景类古诗《小池》教学例谈张敏

22.乘着想象的翅膀——古诗改写教学例谈黄文娟

23.敢问"路"在何方——中学生创新写作教学指导案例董德金

24.如何在"读经典学作文"实验中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古诗《小儿垂钓》读写教学例谈周明英

25.学一首古诗,走一个"来""回"——《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例谈王翔

26.描绘画面关注细节写出特点——写景类古诗教学例谈黄青

27.山重水复"疑"有路——《雨晴》教学例谈郝金玲

28.融入真情,身同感受——古诗《江楼感旧》读写教学例谈左敏

29.叙事诗教学中学生记叙能力的培养——古诗《约客》读写教学例谈吴兴金

30.让评改帮助学生写好作文陈学忍HttP://

31.习作评讲,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习作评讲的思考李声智,韶燕

32.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让作文评改走向高效刘红英

33.热题材要冷思考——从"国庆节作文"谈起王佑军

34.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偷懒"宋庆国

35.透视"接力作文"背后的作文教学观柏安芹

36.试论学生写作训练中多写与精改的关系杨泉良

37.古诗诵读"三要三不要"何声菊

38.教师"下水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处理夏丽云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写作 实践教学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1.1 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写作是一门融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世界各国高校对这门课程给予极大的重视,从不同角度探寻写作理论与写作能力的研究。在欧洲,“写”曾经与“读”“算”并成为“三基”教育,也就是三种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功能。在美国,作为公民,能读会写也是最基础的素质。在现今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门课程无论在观念层面还是指导模式以及写作训练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研究动向。

但是,在写作训练方式的改革方面,尽管各高校在加强技巧性写作模式训练和针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模式进行文体性写作训练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在传统刻板、教条的写作模式指引下,学生的塑造性写作训练和创造性写作训练不足,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的系统指导性和对学生后续写作训练辅导缺失,致使写作不能贯穿学生的全程学习。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使学生原本形成的一些写作技能、经验及兴趣慢慢弱化,另一方面一部分想继续向写作方向发展的学生失去应有的指导。保山学院早在 2009 年就已开始了在写作教学中实施“写生课”教学模式、“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学模式及“写作实践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探索的教改暨课程建设的探索。这样的改革探索和课程建设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适应 21 世纪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真正有利于高校写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项目建设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所以对于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1.2 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在此项活动中,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表达能力、主观能动性及合作精神 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重 要的是学会了做一个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人,并使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以 提升。写作课是要真正的实践、观察,真实的再现、表达,循序渐进地由理论到 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最后再还原到实践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去习得写作的 法则和写作的自由。

近年来,在一系列实践模式改革的实施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对写作课评教满意率大幅提高,所有任课教师评教优良率均在 95%以上;二是学生发表作品的刊发率和参加各级各类写作比赛获奖率大幅提 高;三是涌现了许多写作协会和写作兴趣小组,在校内成了朝气蓬勃的写作氛围; 四是在写作教师团队的带领和组织下,积极参与地方各种文化建设,打通了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个人写作参与到地方文化的建 设发展中,让昔日理论主导的课程走向了实践,走向了生活。

2 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2.1 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

该项目以在写作教学中实施“写生课”教学模式、“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学模式、“写作实践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制度的规范及教学团队的建设等。“写生课”教学模式借助美术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相对集中时间里,有专题、有组织地在校内外开展写作写生活动。通过课前准备、课中现场讲解和示范、学生现场考察与交流、现场写作与修改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写作实战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2.2 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一系列综合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具体地掌握写作的规律,感知写作的魅力。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全程教学、全程训练,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从写作计划、体验准备、素材收集、主题设定、谋篇布局到合作完成作品、艺术再现自创作品的能力。让校园写作“接地 气”,走出“象牙之塔”,真正感受火热的生活和现实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2)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高校特点,加之生源主要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坚持“学科”与“术科”并举、以“术科”为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人文性”为主的课程定位,本着既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写作理论,更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既要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更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既要让学生具有写作的一技之长,更要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

(3)通过项目建设,加强写作教学团队建设。在学生本科四年学习中都有教师陪伴,既是对教师责任心的考验,更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考验。通过全程的、综合的写作实践指导,可以增强师生感情,而且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在具体指导学生综合写作训练过程中,还能获取现实的教研素材,促进和提高写作

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科研院所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往往仅停留在教学理念更新及课堂内的改革,极大地影响着内涵深、外延广的写作教学效果。如此而来,写作实践教学改革充其量只是零敲碎打的改变,不是本质上的改革。因此,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从写作教学规律出发,从实效性出发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喜欢、有效、使用、具体的一门课程。在这之中需要解决许多关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论上厘清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坚持“学科”与“术科”并举、以“术科”为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人文性”为主的课程定位。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作为地方高校写作课关键作用和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而写作实践不能只凭教学计划规定的几次作业或几次讨论所能完成的,需要专题设计、主题开展和课后拓展训练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该项目首先要进行理论剖析,结合实际把课题的实质要义讲清楚、说明白,这是项目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科 学分块、精心组织,并注意前后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运行顺畅、有效。目前,该项目确定的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包括“写生课”教学模式、 “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学模式及“写作实践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写生课”教学模式、和“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一、二年级,即与写作系列课程同步。项目组要研究这两种模式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科学衔接。“写作实践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项目组要研究如何管理和组织的问题。管理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自由,也要考虑到绩效的监控和全程教学计划的实施。

(3)从制度设计上确保写作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从该校几年的实践实验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许多问题都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建设,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制度的建设总体不能与专业全程教 学计划相差太远,应该在道理上能说清、操作上能实现才能说是一种好的制度。

(4)从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确保写作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该项目确定的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包括“写生课”教学模式、“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学模式及“写作实践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内容广、头绪多、战线长,显然仅靠现有的写作教学团队是不够的。该项目应该研究如何借助校内外资源进行写作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编外指导教师的聘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加强校内教学团队与校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达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效果。

3高校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基础

3.1 前期写作实践教学探索的经验和积累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都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总结。以保山学院为例,早在 2009 年,写作课就已经开始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施。随着探索的深入,逐渐积累并形成了写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雏形。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于 2012 年 6 月此教改项目被云南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改项目获准立项。在此教改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被列为校级课题《西部高校写作课程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的互动模式研究》和院级课题《西部高校写作课程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并由此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写作教改科研学术论文。“写生课”教学模式产生的前期成果、中期成果约两百万字,皆为用文学的笔调表现地方文化的诗歌散文作品正待结集出版。从探索教改模式至今师生在各类刊物 上发表各类文章约两百篇。“写生课”教学模式还衍生初了新成果――地方文化 宣传片,其中《青石板垒起的记忆――板桥》《张志淳你在哪里》《千年不韦, 吕凯故里》《不朽的记忆――松山》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 以上坚持不懈的探索形成的经验和成果,无不为进一步深化写作教学改革奠定了 充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积累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3.2 寻求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力求获取各方支持

在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保山学院结合本地人文、历史、旅游、边境、民族等环境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丰富立体的教学环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校报、文学社报、校园网、黑板报、手抄报等为学生作品提供发表平台。积极与市、区文联、地方报社联合,推出校园作品专栏或专版,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教师大胆探索,结合当代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网络实现了学生的写作教学和欣赏条件。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连接省内外名师精品课程网站,可供教师、学生学习和借鉴。该校对写作教学实践课程改革十分重视,2012 年 4 月给予该项目校级重点课题立项支持,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项目还获得了人力物力和设施需 求上多方的进一步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写作实践模式的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表达能力、主观能动性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一个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人,并使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写作课不是老师讲理论讲出来的,而是要真正的实践、观察,真实的再现、表达,循序渐进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最后再还原到实践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去习得写作的法则和写作的自由,而写作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平台,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抒写出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样的写作课还原出了写作最真实的面目,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一次“写生”那么简单,虽然它只是一个点、一个契机,但它却教会学生们在观察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乃至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而这却是一个面、一个立体的思考和学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非常大的,甚至是一生都难以忘记的。

当然,写作教学改革也还存在许多的瓶颈与困惑。(1)如何更好的建设团队尤其是写作教师团队 的问题。(2)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改并从中受益。(3)如何更有效更 广阔的利用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问题。(4)如何培养写作教学骨干教师与发挥写 作名师为教改真正引航把舵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去探索,去 寻找到跟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高校的基础写作课程中进行写作实践,确实是 还原写作真面目的有效做法之一,所以,在高校写作课程建设中落实实践教学模 式是值得每一位高校写作教师思考并予以实践的!

参考文献

[1] 董小玉等主编.现代基础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 尹相如主编.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 纳张元主编.文学评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4] 朱迪光主编.20 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 年1月第1版.

[5](美)巴巴拉.明托 著.金字塔原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6] 孙琴安主编.名家写作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7] 李传龙著.文学创作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8

一、用心倾听,听出味道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从课堂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于是课堂就成了“师讲生听”。在新课改下,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成为相辅相成的两部分,倾听也自然包括学生的倾听和教师的倾听。

首先,就学生的倾听而言,不仅在课堂上要用心倾听教师(或学生)的讲授、朗诵、演讲等,还要在课外将自己所听到的反复咀嚼、品味、评论。要保证在课堂上能“听进去”,课前的预习不可或缺。倾听,一是要听文章主线,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文眼。听出这一点,理解文章内涵也就有了基础。二是要听关键点,如“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一句,这“饱”且“透”且“十足”中就“悲凉”了许多。

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习惯“讲”而不是“听”。其实,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如果教师能静下心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能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阅读难道不能更上一层楼吗?这些都足以说明,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讲”和“听”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教学中教师要多照顾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学会听。

二、用心品读,读出体验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周一贯老师告诉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主体性获得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被动的、单向的、孤立的,而是主动的、开放的。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呢?

首先,要多读。在传统教学中,读基本是被教师“霸占”了的,最多就是课前让学生预习,而又因目标的模糊性,很多学生虽然读了,但却不知所从。在新课改下,因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缺失,对课文的阅读更多的是被所谓的“多媒体”、“讨论交流”给占据了,学生花在读文本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读又如何懂其意,不读又怎么能知道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作品要传达什么。所以在阅读时,教师要以一定的目标和问题为引导,并提倡自由式阅读。

其次,要在对比中阅读。所谓对比,一是自我对比,即以自己之前所读之文和现在所读的文章进行对比,人物、语言、结构一一对比;二是要和他人对比,即我的感受和其他同学的感受有何不同之处,原因何在。弄清了这一点,读才会更加深入有效。

三、用心写作,写出真情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朱敬本老师曾说:“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去通过写实现积累呢?

首先,要多写。读后感、日记,但凡可写者皆可入笔。但在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太过于模板化,从而走入模仿、刻板化的套路。而应提倡说真话,述真情。如学完《祝福》,可就人物刻画方法写读后感、可就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可就情节进行梳理、可就语言进行赏析。再如《敬畏生命》学完后,有的学生就将其与《我的地坛》相互对比。

其次,就作文而言,要多写多练,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多是在某个单元学完后进行,但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写作情况而定,很多时候学生写作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实,写作水平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的日积月累,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所学课文的经典语句或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感受或仿写;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用心评议,评出个性

首先,就“评”而言,更多的是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来实施评价。鼓励是要让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无论是读还是写,教师的鼓励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祝福》一文中,如果学生对祥林嫂二次到鲁镇,只从“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个肖像描写进行分析,而不与第一次到鲁镇的肖像进行对比,教师就要逐步引导而不能强求,因为这也是一种收获,教师何故又要让学生知其所有呢?在这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重要,对于那些能知其然的学生,在鼓励的基础上要让他知其所以然;对那些还不能知其然的学生,则要尽量让他知其然。如此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慢慢浓厚了。

其次,则是“议”,“议”即议论、讨论、交流。在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理解文本,在相互交流中评论,在议论中相互探讨,在探讨中提升。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对罗密欧形象的分析,可从语言角度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从行动或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才会充分,也才能收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体验。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9

关键词:证明;格式;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6

一、教学课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数学(浙教版)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证明”第一课时。

1. 学习方式

本节是探索证明(文字组成)的基本格式,课本通过观察、操作,说明学习证明的必要性,探索文字组成的命题的证明格式和由几何图形组成命题的证明的联系,并突出研究了由纯粹文字组成的命题的证明。在本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观察、猜测、归纳的作用,用转化的观点研究由纯粹文字组成命题的证明的格式,使学生明确证明的格式。

2. 学生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观察、测量、折叠、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交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

3. 学生的认识起点分析

学生已具备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如公理、定理、定义等认识了推理的依据,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说明几何命题成立的理由,为这节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想的偏差,体验证明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说明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作用。

5. 教学重点

证明的含义及证明的基本格式――画、写、证。

6. 教学难点

探索纯粹由文字组成的命题的证明的基本格式。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我们通常用眼睛观察世界,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真的吗?

“考一考眼力”:如图,线条a、b是直线还是曲线?

师:直观判断结论如何?操作验证结论又如何?有什么体会?

观察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教法说明】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观察图形,得出结论,发现眼见不一定为实,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验证,从几何方面说明推理的必要性。

“考一考耐力”:当n=0,1,2,3时,代数式-n2+2n+11的值分别是11,12,11,8,它们都是正数,那么,命题“当n=4时,代数式-n2+2n+11的值是正数”及“当n≥4时,代数式-n2+2n+11的值都是正数”和“当n≥5时,代数式-n2+2n+11的值都是负数”真命题,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简单归纳所得结论也不一定正确。

【教法说明】本环节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尝试检验得出一些值,并进行猜想,得出猜想不一定正确,此时就有必要验证说明,但是由于数的概念,不能一一进行验证,这时就需要引出证明。这是从代数方面说明推理的必要性。

可见,对观察和猜想归纳得到的结论要进行进一步的证实,怎样证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4.2证明(一)(板书)

二、新课

在数学学习中,你用过证明吗?请举例说明。

比如:已知:如图,∠1+∠2=180°,说明a∥b成立的理由。

解:∠1+∠2=180°(已知)

∠2+∠3=180°(平角的定义)

∠1=∠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见,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让他们了解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证明的含义和书写证明过程的格式。同时让学生明白说理时要以定义,定理和公理为依据,进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成立,从而提出了证明的含义。

认识了证明之后,在以后的解题中就把“说明什么成立的理由”,写成“求证什么”,把“解”写成“证明”。

想一想:从直观上看,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上述命题的不同点?你能把这个命题转化为上述命题的形式吗?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说明文字命题的真假,让学生对证明的基本书写格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面例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练习:画出和写出命题“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图形、已知和求证。

纯粹由文字语言组成的命题应如何证明呢?

例1. 证明“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方向相同,则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

在总结步骤时,学生所说的层次逻辑性不强,或不太严密,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分清命题证明几个步骤的先后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结果。教师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得出证明命题的步骤(出示投影):

第一步,画出命题的图形。

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第二步,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

例2. 已知:如图,AC与BD交于点O,AO=CO,BO=DO,说明AB∥CD的理由

【教法说明】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几何命题已经包含相应的图形,已知和求证,则只需在表述中写出推理过程。同时,要注意证明时要做到步步有据。

三、练习

练习1:证明命题“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同位角也相等”是真命题。

学生活动;独立作业,同桌交流,作业展示,评价修正,证明应注意什么?

练习2:已知:如图,BCAC于点C,CDAB于点D,∠EBC=∠A,求证:BE∥CD独立作业,你是怎样思考的?作业展评修正。

练习3:证明:“当n≥5时,代数式-n2+2n+11的值都是负数”是真命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证明,请你谈谈你的体会与收获?

补充练习:完成下列证明,并在括号内填写理由:

已知:如图,AB∥DE,∠1=∠2

求证:AE ∥DC

证明: AB ∥DE ( )

∠1=∠AED ( )

∠1=∠2 ( )

∠___=∠___ ( )

AE∥DC( )

1. 分析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2. 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若AC=BD,AO=BO,求证:AB∥CD

五、作业布置:必做题:作业本(1)书上A组2,3题

选做题:书上B组4题,5题

六、板书设计:4.2证明(1)

1. 证明的格式:

(1)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2)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3)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注意点:证明时要做到步步有据。

如何写课程论文篇10

关键字:输入模式;教师角色;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19-01

一、 引言

本文的研究要点,是将综合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围绕特定主题逐步展开,加以合适整合的教学模式,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课堂写作教学工作的影响和促进。

二、理论综述

Cohen 分析,对于写作而言,围绕特定主题推进的教学工作,是可以满足阅读阶段-思考阶段-写作阶段过程无缝对接的,进而实现输入步骤到输出步骤的整体教学过程。学生写作能力只有当写作具有意义时,提高才是可能和明显的,而这里的意义也只有当准备的语言素材具备2大要素,即:挑战性和共鸣感,才能激发教学参与热情,才容易被理解。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范文主题的制定

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第4单元的核心范文是Get The Job You Want,范文作者联系多年个人行业技巧和经验,提高了大量求职建议和措施,重点是引用了丰富实例论证其观点,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二)研究步骤

本文涉及的写作教学任务在安排所有课堂听读说写教学活动后,设定课后作文主题与范文相关,要求学生以个人人生经历为背景,阐述自己的如何顺利求职的观点与见解,但必须涉及范文中的语篇案安排和写作技巧。本次写作教学任务后,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实现针对本次写作过程的问卷资料,涉及的调查内容重点为分析如何将综合语言技能进行整合的教学途径,研究课堂输入模式和写作教学工作间的内在关系。

(三)研究内容与方式

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是重点学习和参照文秋芳(2001)的模型问卷中提及的三类方面:1.将课堂讨论主题针对范文展开,分组的讨论发言活动,是否对于之后的写作工作有促进作用?2.将课堂练习与课后复习过程围绕针对范文的结构语法词语,是否对之后的写作工作有促进作用?3.针对范文涉及的写作技巧,是否对于之后的写作活动有促进作用?本次调查一共涉及共计11个问题,具体见表1(问卷调查表数据统计结果)。

(四)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的研究样本选取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058级学生,班级教学分类为大学英语高级班,专业分别来自商学院和信工学院。经过之后样本分析,回收商学院学生有效问卷35份,信工学院学生36份。

四、数据分析

根据表1分析本次问卷数据结果,我们大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分析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学生在完成范文学习后立刻展开针对写作技巧的模仿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语言输入和输出模式的有效转换。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仅仅以口头讨论形式出现的教学安排往往效果不好。我们需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任务,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准备与整理。

(三)在课堂教学以后,自主学习的成功开展,是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开展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跟踪督促和辅导并行。

五、小结

如果考虑样本完整性和全面性,特别是针对地域的变化,本次研究的数据还不足以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我们希望这个调研结果能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给出一定方向上的启示,提供数据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