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2:23:26

怎么写教学论文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1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

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

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

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

3、着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2

有关小学美术论文范文一: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摘要: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关键词:欣赏;美术;优化;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好。

在低年级中进行了智力和能力促进实验。把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音乐和电教融进美术课堂的做法,儿童喜闻乐见,因此教学效果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他把一些学生需要的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制成录像带,展示或放给学生看。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作画意图和情绪。为了产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还根据不同内容采取手势法、口诀法、谜语法、连环漫画法等多种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愉快中,施展着自己的智能,锻炼着自己的智能,提高着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向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的困难,使学生顺利产生构思构图,进入创作意境。

二、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美。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有关小学美术论文范文二:浅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认识

摘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更愿意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带领小学生观察花园里的花草植物、马路上的人服装的变化;户外活动时,观察蓝天、白云、晴天、雨天;体验班级农作物收获所带来的喜悦......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在他们进行选择之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来,才能使作品的内容丰富、生动感人。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做到情感真挚、丰富,并把这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心田,感染他们,使他们与自己一起参与到和谐美好的教学之中去。如在学生动手做作业之前,我都会像讲小故事一样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学会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业透出情感的灵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三思教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

所谓的“三思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学生要弄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师生一起探究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共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三思教学法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在探究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过程中,就教师而言,搞清楚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就学生而言,弄明白了“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师生共同实现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正好对应了“学(教)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好对应了“为什么学(教)”,“方法过程”正好对应了“怎么学(教)”。下面笔者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来谈谈“三思教学法”的实施。

“三思教学法”的实施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是“导学课”,而高级阶段则是“展示课”。

一、导学课

导学课是实施“三思教学法”的初级课型;是“师导生学”型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学”在后;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通过研究学情,钻研教材搞清楚了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确立了“三维目标”,编写好了“导学案”,明白了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逐步完成“导学案”,达成“三维目标”,使学生最终明白“学了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一般来说,六年级学生的字词掌握还有待于进一步延伸,所以,还须重视字词教学,积累课本中的生词;六年级学生文学知识积累少,所以,应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六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少一定的写作技法,所以,要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突出的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求知欲旺,表现欲强,但基础能力存在差异,有互补性。所以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宜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其次,钻石教材,搞清楚课本中“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然后在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目标”:(一)知识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作者小思。(3)理解掌握对比、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和首尾照应的手法。(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的写作能力。(二)方法过程:(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2)教法:引导法、点拨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在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基础上,编写好导学案。课堂上,依据导学案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一步通读感知,弄清“写了什么”,读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以培养其概括能力;在通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顺便勾画住生字词。在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的前提下进行第二步细读深思,搞清“为什么写”。第三步研读细究,发掘“怎么写”,并让学生运用文中精湛的写作手法“小试牛刀”,以培养其写作能力。在导学过程中,遇到难点,如果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不了,就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老师就进行必要的点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鱼渔并授”,既教知识又教学习。

导学课的实质就是借助理解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一媒介,教师先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以此为钥匙,开启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智慧大门。“三维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意味着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是否与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成功对接。

二、展示课

著名的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先生说:“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体,双方在各自承担的不同活动中又互为主客体,教育活动的另一要素――教育内容则是纯客体。”经过一段时间导学课的训练,学生一旦训练有素,就不再借助“导学案”这辆“学步车”了,也不再依赖老师了,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做事。面对教材,学生就会自己去钻研,去搞清楚“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会明白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完成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讨论。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就实现了互换,学生成了主体,而教师则成了客体。

展示课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转换,是“导学课”的反转。课前,由教师钻研教材搞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明白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编写好导学案变为学生自主钻研教材搞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明白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完成学习报告。课堂上,由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变为学生一步一步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报告并加以讨论,变做题为做事,变讲坛为论坛。课后,由教师批阅作业反思得失改进教学变为学生反思得失并加以总结改进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体,而是转变为客体;学生的角色不再是客体,而是转变为主体。

总之,三思教学法实施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乃至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人,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4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产生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而有了积极学习的意愿才能使学生以盼望和期待的心情对待这门课,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作文是苦差事的畏难情绪。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然后选择其中写得较好的或某一方面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其他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体会、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

二、作文训练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

要打破作文中的“一贯制”,就要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教师首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选材、立意,不论体裁、文体、表达方式,不规定字数,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其次,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写作前,给出一个具体的命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该题目怎样去立意,怎样去选材,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在发言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产生了非辩不明、非吐不快的强有力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去探索、去争论、去构思、去表达。然后以学生口头作文为载体,促进书面作文的提高。

三、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应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并合理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优美词语或句段,写读后感等等。通过这种训练,日积月累,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这样,就能够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5

下面举例说明笔者的一点感受。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第六部分中第1段文字是这样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笔者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段的教学,一般情况会围绕下面问题展开:⑴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⑵通过这种议论方法表现了怎样的观点?⑶结合语境体会“煤”“木材”“一小块”等词语的比喻义;⑷认真体会其中 “但”“更何况” “寥寥”等词语的意思;⑸作者设计这样一种类比论证方式有怎样的效果?⑹试根据此例归纳类比论证的有关效果;⑺类比论证运用的具体条件;⑻自己举例,比较分析类比论证的效果和技巧;⑼知识迁移:按有关要求写一则运用类比论证的短文。

问题摆出来后,稍加分析,即可知道,⑴至⑸是阅读范畴,⑸是鉴赏层面,已跟写相关了;⑹至⑼就真正属于写作范畴。而大多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着力点不在⑴至⑸的方面,而在⑹至⑼方面,侧重⑹至⑼方面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在实现着写作教学的目标,可却忽视了⑻⑼的教学,尤其是没有意识到⑼这些对于写作至关重要的方面。一句话,阅读课被上成了写作课,却又是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让学生稀里糊涂的写作课,没有很好地解决写作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便是没有弄清楚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区别。

那么,阅读到底是什么?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解释,阅读是把要点、主旨从作品中分离出来。写作又是什么?写作是作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思想感情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进一步解释,就是把思想感情倾注于语言中,把要点、主旨寄寓在作品里。就是说,阅读和写作实际是两种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心理过程。写作重点在合成、寄寓,阅读重点在分解、剥离。因此,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此获取文章主旨;写作课重在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章法结构,移植表达技巧以表情达意。由此可见,这是方向几乎完全相反的两种认识活动、思维过程。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6

[内容]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怎样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

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

情节安排:(板书)

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①和母亲的谈话

②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③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④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

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因素。《故乡》的作者对客体作审美选择定位时,注重于时空密切结合的艺术视角来反映内容。于漪老师、蔡澄清老师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列出的情节提纲,客观地反映了创造主体的艺术视角。课文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有着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点。两位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又都体现了教材的上述两个特点。这样理清情节结构的益处,一是帮助学生在听课文录音、识字、积词基础上有层次地来熟悉小说情节,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把握小说的基本风貌。钱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淡到看不见情节。提纲以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分类形式出现。显然,钱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情节结构的工作是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不经过思前顾后的熟悉情节,是不会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的。而这些问题,正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位老师对情节结构分析处理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在顶峰,放眼全文,引学生纵观布局谋篇,领略整体结构之美,获得整体印象。为“潜心”分析,理解人物、景物打下基础。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闰土形象的分析

先看于漪老师的分析思路: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们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①读有关部分。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少年英雄。③中年闰土:自卑、衰老、迷信,像个木偶人。④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再看蔡澄清老师的分析思路:①《故乡》主人公是谁?为什么?②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③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④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⑤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钱梦龙老师的分析思路,是由学生提问和教师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启发问两种提问的结合组成的:学生提问:①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②“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③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要写闰土和迅哥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教师启发问: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这是什么样的形象?②再看中年闰土,他的外貌怎样?③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闰土的生活“困苦”又说明了什么?④区别“日趋”与“日益”。农民生活怎样?农村经济怎样?(钱老师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启发问,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此仅举一例。)⑤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⑥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⑦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⑧(这个问题由老师提出)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是什么原因呢?

三位老师分析闰土,首先是领学生从作品的语言上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从肖像描写、对比描写中来感知的。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在脑子里再现闰土的形象,这是感性认识。分析起步后是对形象理解的理性认识。三位老师又进一步引学生去理解闰土这个形象所体现的现实,本质意义及作者根本意思:闰土悲剧的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而这正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总根源。闰土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也是痛苦的——他

的思想被封建意识束缚得麻木了。于漪老师在闰土形象的归纳分析中对闰土的思想历程分析得十分深刻。的确,闰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深沉而又忧郁的。这深沉和忧郁体现在社会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所以他的悲剧价值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否定。“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善良、美好人物的毁灭悲剧,正说明了一个审美形象的被毁灭。由此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对过去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作者塑造具象化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本人的生理感觉和情感体验包容在其中,因而人物还有作者的内视化特点。为此,蔡老师设计了“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问,以引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的内视形象。蔡老师还结合写作提出了“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一问,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钱老师对闰土形象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作了讨论分析,视野阔大。三位老师对闰土的具体分析形式上略有不同,但理解的深度却是一样的,都引学生感悟了作者对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把握,感悟了作者的历史的、人生的深沉体验与博大思考,从而在更广阔的深刻的历史背景上,认识了作品所揭示的中国农民灵魂中的深层意识,理解了鲁迅“呐喊”的深层意识。 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蔡澄清老师只分析了闰土这一个人物,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于漪老师分析了闰土、杨二嫂和“我”三个人物。钱梦龙老师分析了五个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各个具体形象以及形象之间的关系,以诱导学生看到当时故乡的全方位的生活情景,多角度地理解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景物分析

不难发现,三位老师都对《故乡》的景物描写作了引导分析。钱梦龙老师专门分出“写景”一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来讨论:①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②鲁迅在《风筝》、《一件小事》中都写到冬天,《故乡》又写到冬天,为什么?学生关于写景的讨论,开始仅就写景作用而言。而联系前面的“回乡途中的‘我’”之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在这部分分析中,已具体讨论了“神异的图画”的形象特点及这幅“幻想中的美”的图画和人物的关系,还简析了描写“萧索的荒村”的作用。蔡澄清老师将景物分析列成一个与人物分析并重的分析:①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哪三次?②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③“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④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⑤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⑥《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于漪老师的景物分析与“我”这个形象的分析是同步的。“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对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描写出来的。于老师主要分析了“萧索的荒村”的描写作用: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感到非常的失望与悲凉,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在分析了三个人物之后的小结中,于老师又概括总结到: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日趋破产的惨景,揭示导致破产的根源。

自然景物描写的内在意味总是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精神相一致的。三位老师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区别。虽然这样,但都抓住了核心问题——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和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此外,三位老师都设计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训练内容,体现了讲练结合或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特点。

三位老师的《故乡》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从以上较具体的教材处理思路分析来看,大约有以下几点:第一,“潜心会本文”。处理教材应当注重引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蕴藉很深的字、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处理教材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能力的训练。第三,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因教师特点施教。法因文生,教学不必求固定的单一模式。教学贵在创造,贵在有良好的效果。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策略写作策略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应作出怎样的回应呢?那就是必须努力培养彝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新的时代能学会学习,以便适应社会。

要培养彝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摆脱传统教育的观念,改变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灌输结论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目前语文教学界提倡“学法”研究,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提出,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目前的语文教学,尽管在学法指导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多还停留在单纯技能的操练上,而在能力的培养上则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为使学法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必须把学习策略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它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比“学习方法”要深广得多。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如果把学习方法作为“战术”的范畴,那么学习策略则应列为“战略”的范畴。有人说,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这是很道理的,而这正是学习策略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较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级:

一是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策略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单就阅读而言,载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就有:略读精读的方法、圈点批注的方法、做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写读书心得笔记的方法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方法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习策略的运用就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

二是学习方法的选用和调控,这是学习策略的关键。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这一过程又可划分为具体操作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前者指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提取和反应等;后者则是对前者起支配、控制、监督和调节等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策略性加工。实践证明,在知识结构相近的同类群体中,其学业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其策略加工水平的高低。有的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有些彝族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策略上出现了失误。因此,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并随时加以调整、控制,是优化学习策略的关键。

三是反审认知,这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反审认知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是如何运用策略的策略。如前所述,学习策略(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取决对策略(方法)的选择和调控。而反审认知则决定学生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同的策略作出适当性的评价,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从而能够正确归因,避免机械地、盲目地运用策略,甚至能够在没学过某种策略的情况下,填补策略的空白。可以这样说,反审认知能力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反审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尝试”,要让学生不断用学习结果来反审学习过程,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而“语文学习最适合错误尝试的原则。因为语文学了部分是属于知识的范围,还有相当的部分则是技术的锻炼与习惯的养成。这一切,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其间要不知经过多少次错误,才能达到完全正确和熟练的地步。”

学习策略是当今教育界相当重视的新课题,它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可以按不同的角度作一些粗略的划分,如按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分,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一)阅读的策略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信息的一种心理过程。在具体阅读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注意策略、知觉策略、记忆策略、概念学习策略、规则学习策略等多种策略。由于学习策略是一种高级的自我调控的本能,可以有一套或数套操作的步骤,阅读策略也是如此。如国外较流行的SQ3R阅读策略,就由如下几个步骤构成:

1.浏览,略读全文,把握大意。2.就阅读材料的关键部分提出问题。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4.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每一个问题。5.尝试回忆已阅读过的有联系的材料。叶圣陶先生有更精辟的见解: “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读的是什么,……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读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读了几遍之后,若还有若干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参考的工夫。”这段文字,把怎样阅读、怎样自我控制,阐述得十分清楚。

(二)写作(作文)的策略

作文是彝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练习活动。学生的作文过程,大致可分为“审题立意——选材剪材——谋篇布局——写作修改”几个步骤。围绕这几个步骤,各有各的方法。语文教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深人的研究:如何审题、怎样开头、中间如何展开、结局怎样点题等等。如果将这些研究收集起来,必将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应该说这些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仅注重这些方法技巧的运用,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难免会有拼凑的痕迹,或言之无物,或矫揉造作,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写作策略的研究不是这样,它既要研究这些具体方法,更要研究学生如何选择这些方法并能在运用中实现自我监控和调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跟学生的写作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凑效。因为研究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信息的本身”,离开具体内容的单独的策略教学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把“写什么”的问题和“怎样写”的问题提剑同一水平的高度来研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了“专题作文”的写作策略的设想。所谓“专题作文”,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把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作文。大致可以这样展开:

只要放开视野,拓宽思路,这样的专题俯拾皆是。例如课业负担问题,这是学生长期浸染,身受其害的问题。如果围绕“课业负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何影响”,“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调查、讨论、反思,那么,他们在作文时,一定会应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还会有不乏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组织讨论,完成作文前两步,解决了“写什么”的主体问题,这里进入“怎么写”的过程。所谓“怎么写”,就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把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整理,把要表达的事实和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写什么”和“怎样写”紧密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策略的形成。

学习策略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划分。如按学习心理分,可分为:(1)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2)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重组信息等);(3)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如分析课文内在逻辑结构、多问几个为什么等);(4)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列表比较新旧知识异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例子等);(5)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

学习策略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学习策略自身的规律。在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一)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策略,虽然任何学习策略都可以用一套规则来描述,但学习策略不能作为孤立的课程来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策略能力不像其他认知能力那样,可以直接训练,必须通过教材内容迂回教学。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夸美钮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内容,应该结合阅读、写作,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题材;激发兴趣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怕上作文课,更怕写作文。即使写出了作文,也是七拼八凑,错别字多,语言枯燥,结构呆板,不能正确明白表情达意。导致农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视野狭窄,作文题材贫乏。农村地处偏远地带,生活条件落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信息传媒更加滞后,这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接触社会单一,从而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二是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在教学时生搬硬套,造成学生丧失写作欲望,对作文望而生畏。

我认为激发农村中学生学生作文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易于操作的途径有下面三条:

一、巧设命题,激发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厌恶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脑子空空如也,既没有话题可写,也没有技巧可用,更别说有强烈的的写作冲动,表现欲望。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农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的特征。倘若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他们从心理上会感到很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

在命题时,可以拟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思考。如《耕耘一定有收获吗》、《近墨者一定黑吗》,或者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命题,如《学校看门人》《同桌二三事》等。这些命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思考,又可以让学生贴近身边事,身边人,从而找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在这方面,我国许多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就有人提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学生自己命题写作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以“我手写我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了。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可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的空间和自由进行思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如此巧设命题,学生自然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写作了。

二、注重导写,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这里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作文课上教师的导写;二是引导学生写随笔。

作文课上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发兴趣。在导写中,教师要变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达到从容成文的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愚公可敬吗?令你可敬的地方有哪些?你是怎样看待愚公的这些做法的?你觉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学习愚公的精神?大家经过讨论,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内容可写,一吐为快。在激发了写作兴趣之后,从写作思路和技巧方面进行导写,告诉学生,读后感可以从“引议联结”四个方面结构全文。学生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下笔自然就有话可说,又法可依了。此外,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时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学生觉得“有得写”,就会“乐于写”,就不再视写作文为难事了。可以说,教师的导写,要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进行,不但要导清楚有哪些内容可写,还要导清楚有哪些方法可用。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随笔。所谓“随笔”,就是让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可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也可随手摘抄报刊的佳词妙句。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引导学生写随笔,其实质就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描叙身边的见闻,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的过程。

三、引导修改,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评改是教师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校乃至家长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精批细改。遗憾的是这把“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这样的精批细改,已经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养成了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改作文是教师的事,两者毫无联系,互不相关,学生做学生的,教师做教师的。离开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批改,即使教师批改得再详细,学生又如何能掌握写作文的技巧呢?学生又如何能从实践中提升写作文的能力呢?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

1.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

我用叶老等教育家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及鲁迅先生、曹雪芹先生在修改文章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文从改中出”的真味。

2.教会学生怎样改

做法上,我是在通览学生作文的基础上选出一至两篇有代表性且有修改价值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性的导改,然后,组织学生互改。学生上交作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定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老师提出要求,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下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改,又可以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积极性。

3.小结提升

每一次引导学生自改或互改之后,都要求学生自己或担任组长的学生进行小结,对本次作文的得失进行较详细的得失分析,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让学生的每一次自我批改或互改都有收获,都能知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找到发扬和改正的地方。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相互间进行顺利的沟通交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读错甚至读不出单词,也写不出正确的单词,他们花在单词记忆上的实际时间也不少,但是反而效果不好。还有些学生掌握了单词的基本意思之后,换个语境和搭配就不懂了。在听说训练时也常因不认识单词儿听不懂说不出;阅读时遇到生词就更是无计可施了,不会运用词汇知识去猜测词义,有点甚至查了字典也弄不懂,及影响阅读速度,又影响理解。基于学生词汇学习的现状,我对课堂英语单词如何教学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目的

此次研究主要是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英语词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会导致那些不良后果,帮助老师及及时的发现问题。

三、研究意义

虽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基于理论,而本次研究是基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词汇教学的问题,本次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更实用、更有效。

四、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访谈主要是通过网上聊天进行的。

五、研究对象

访谈对象为绵阳中学教书的老师,这位老师是研究者大学期间的同学。老师教授的初一英语。

六、研究过程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现将问答内容整理如下。

1、一般在什么时候教单词?

学单词一般是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之前,会拿出专门的一节课教单词,单词处理不好,课文基本没法上,所以基本上都是在每个单元之前。

2、在教单词的时候是怎么教的,具体的流程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教单词都是先教读音,让学生跟读,教完读音后会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己读,再找同学起来读,或者让同学起来读,全部跟读。学生都差不多会读了之后会挑选重点单词讲用法词组,这时候一般情况会举例子,让学生能够在句子中体会到单词的具体用法。

3、是怎么挑选重点单词的?具体用法会讲很多么?

后边的单词表都分黑体跟斜体,重点非重点都很明了,而且根据我们学英语的用英语的经验那些单词经常用哪些单词用法比较多都比较清楚,不过有时候也会参考下考纲,看下考纲的具体要求。讲单词用法的时候都是补充几个短语、句型、名词、动词、形容词,比如说,讲map这个单词时,会补充下中国地图China map 世界地图 World map,主要目的是扩充下词汇,也不会讲太多,讲多了学生也记不住。

4、 怎么教学生记单词?

学生都学过音标,平时学单词的时候我都会要求学生边读边记,课后也会让他们写单词,边写边读边记。

5、 经常给学生布置写单词的作业么?让他们怎么写?

学完单词都要布置,平时学课文的时候也经常布置,不让他们经常写他们就都忘了。怎么写?就是让他们写几遍单词几遍汉语意思,不过有时候学对话的时候也会让他们抄写有新单词的句子,这样既能记单词又能记句子。

6、 学生对抄单词的反应怎么样?作业能保质保量完成么?

反应还行吧,他们都知道抄单词是让他们记住单词的嘛,不过有时候单词多学生也会讨价还价,比如少些几遍汉语意思。大部分同学作业都能完成,每天小组长都会给我收作业,并且把没写的同学的名单给我,我会让他们课堂上在抄完,或者到办公室抄写。

7、不完成作业的同学是不是对学单词的方法有成见?或者不想抄写的原因是不是单词已经都会写了?

不可能,不完成作业的学生都是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成绩都是倒数的,况且又不是只不完成英语作业,经常其他科目作业也完不成。

8、怎么检查单词呢?效果怎么样?

听写呗,不过一般会整个单元学完了再检查的,一个单元要结束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听写单词听写句子。好学生当然都能写出来,不过一些差学生能给你写几个就不错了。

9、 怎么对待那些写的很差的同学?

罚抄单词,没写出来的一个写十遍。

10、写完后学生能记住么?

单词写的很差的都是一些成绩很差的学生,让他们罚抄单词只是一种形式,多半起不了作用,不过不罚写单词对只错了几个的不公平吧,他们会有成见的,索性让他们都抄。

七、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问题也是导致英语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应该反思的问题。

八、研究结论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分析,课堂教学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单词区分度不明确。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哪些单词只需要听说,哪些单词需要听说读写,对所有单词都做统一要求,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2、英语单词教学枯燥无味。单词课中只是单纯的教读音,用中文意思学习英语单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与中文意思建立联系,没有与所指代物体建立直接联系,用中文思路学习英语,导致英语语篇语法学习难度加大。

3、英语单词学习缺乏语境。单词孤立起来学习会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用单词,导致学生虽然能背很多单词但是用不出来。

4、课堂中缺乏因材施教,对学生不公平。从老师对待差生的行为来看,老师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自己的教学方式一致。忽视了不同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并且缺乏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顾元华,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教学与管理》2011。

[2]刘维杰,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词汇教学的探索与建议。《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

怎么写教学论文篇10

[内容]

“你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曾在2所城市中学、8所农村中学,近二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十多次学生座谈会上,向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

“没有什么写!”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回答我们。有这种苦恼的学生,初一年级占接受调查人数的72.4%,初二年级为73.6%,高一年级为78.1%,高二年级为77.7%。这种苦恼不仅农村学生有,城市学生也有;一般学校有此反映,重点中学学生也有同感。

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

课业负担重,学生感到生活单调枯燥。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浸泡在作业里,书本里,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的打趣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做‘几何题’,家庭——学校两点联成一线,或寝室——教室——食堂三点构成一个平面。”有的学生痛苦地说:“我们是一头负重的牛,有苦难言。”

沉重的课业负担给作文教学带来什么后果呢?一是缺乏生活乐趣,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反映自己的生活、赞美我们的时代:二是人与人之间往来减少。大家都闷在作业里,连说句笑话的时间都不多;三是活动太少,有的学校连课外文体活动都取消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受到压抑。不少学生说,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叫我们写什么呢?

留心周围的人和事不够,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座谈时,学生都说,老师叫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我们很少观察,懒于思考。我们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说,一是课业负担重,没有心思观察;二是觉得生活中没有值得观察的,每天都是走重复的路,做重复的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没有了;三是没有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遇事很少盘根问底,一看了之,过身就忘了。四是不会观察,有的说老师没有教我们观察的方法;有的说,老师讲了观察的方法,但真正观察时又忘了。

读书量少而面窄,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三个原因。多读书是丰富写作内容重要途径之一。可是我们的学生,读的课外书不多,而且偏重于作文选,升学考试指导书,武打言情小说之类。

学生之所以阅读量少面窄,主要原因有:一是课业负担重,时间紧,无暇顾及课外书;二是心理上压力大。别人都在紧张地学习,自己却在看课外书,似乎不时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谴责,看本课外书像做贼一样,得偷偷地看,三是书少。我们随机调查了21所农村中学的藏书量,平均每一师生为1.89本。其中6所没有一本书,7所只有对教师开放的少量书,4所因无房子暂不开放:就是说,这21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的学生借不到书,占80.95%。学生借不到书;书贵也买不起。四是相当部分的家长和教师不准学生阅读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看野心”“分散精力”,只有课本才是“正经书”。有的教师和家长只肯看习题解答、作文选之类书籍,其他均在禁阅之外。

老师命的题难写,指导不力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四个原因。据调查,有些老师命的题大致有这样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陈旧不堪。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经常出现。学生说看了这些题目,感到厌烦、勾不起一点写作欲望,只好提笔勉强凑上几句,以塞其责。二是限制太死。学生的经历不同,见闻不同,感受各异,但有的老师的命题,圈子小,范围窄。学生说,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点选材的自由?三是大而不当。“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观《大决战》有感”,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四是逼人编造。有的学生说,猫捉老鼠多在黑夜,亲眼所见者不多,而老师却以“猫捉老鼠”为题让我们记叙其过程,我们不编造怎能完成任务?

学生希望老师加强指导,指导他们审题,指导他们选材。他们认为,如果老师指导得法,他们也不会为作文“没有什么写”感到特别苦恼。

学生感到作文“没有什么写”,是个带普遍性的现象。1987年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通过三千多篇作文详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作文内容(主要是观点和材料)弱于表达(主要是语句和条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语言表达基本功极差以及不知所云令人无法卒读的毕竞是极少数,前者占1.2%,后者占1.6%,学生一般都尚能表达一定的意见,但内容却每每单薄,空泛,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与分析》第35页)内容单薄,空泛,证实了学生反映的“没有什么写是写作中最大困难”确系事实,并非无病。学生的意见,切中了作文教学的要害,值得重视和研究。

为什么会感到“没有什么写”,学生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里既有其外部原因还有作文教学本身的原因。就后者来说,我以为有几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欠妥。下面就其内部原因作点浅显的分析:

一、一般文章的写作与学生作文

所谓一般文章,指的是成人日常生活应用写作与作家的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性的,不能与日常生活应用性写作,尤其是作家的创作等量齐观,同一要求。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过高的要求,有的将一些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名词术语运用于中学生作文教学中。不是曾用过“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去评析学生作文?不是曾要求学生“讴歌我们的时代”“抒人民之情”?有的对学生作文过高的评头品足,要求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语言不只是通顺,还要求准确,生动;立意要精巧,要站得高,看得远,这不是把学生作文当成作家的创作,违背了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这样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学生怎能不感到高不可攀,“没有什么写”或“不好怎样写”呢?

可是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和一般文章产生的过程却又应该是相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应该与一般文章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学生作文应该朝着这个理想境界去努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般文章的产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所感知、然后对感知的事物进

行筛选、加工、提炼,最后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把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外化为作者奉献于社会的精神产品。从信息论角度来说,就是要经历“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加工——信息的输出”这样的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被简单化了。作文教学一般都是从命题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一两个题目,学生略加思考就得动笔写,至于写作前的指导、观察、体验、思考,不少教师全然不顾。何况有的教师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强,不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实际,让学生搜肠刮肚,写得出得写,写不出也得写,两个钟头交卷。腹中空空,笔下自然无言。

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我国封闭性的八股文写作教学传统的沉积。科举取士时期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两闻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写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以应付科举考试,考中了好作官。其文章内容僵化,结构呆板。当前我们不少学校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每天只是读书、做作业,以对付升学考试,不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感到生活枯燥,思路狭窄,没有什么可写,难道我们不可以从中看到八股文教学的阴影?

成人写作,特别是作家的创作,一般都是深思熟虑,往往有个提纲,而不少学生作文,缺乏认真构思和编写提纲的习惯。写完以后,也不像成人写作一般性文章那样反复修改,有的连检查一遍也顾不上,就匆匆交卷。

叶圣陶先生把学生作文与一般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看成是一种“理想境界”。我想何日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没有什么写”的痛苦的就会大大减少。

二、写作实践和理论指导

写作实践和理论指导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然而从古到今,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扯不清的问题。

古人提倡“多读多写”。多读,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角度来说,阅读起着积累知识,摄取材料,提高修养,借鉴技法等作用。可以说,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是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多写”,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练习,没有认真的、反复的练习,知识不能转化为技巧,形成为能力。这条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古人注意了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是古人的“多读多写”又往往忽视写作理论的指导和写作训练的科学化,鲁迅先生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二心集·“做古人与好人”的秘决》)鲁迅先生的话正是古代作文教学生动而具体的描写。学生是读了做,做了又读,老师不予指导,任你在“暗胡同”里“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事实上从“暗胡同”里摸出来的也有,鲁迅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但费时费力,大家都像个瞎子在“暗胡同”里摸索,恐怕多数摸不出去。

今天我们作文教学情况怎样呢?有人说,古人重实践,轻理论;今人重理论,轻实践。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确是存在着写作方法讲得多,练得少的情况。每学期只写六、七篇作文,课外就不动笔了,可以说这是轻实践的表现吧,但也存在着盲目练习的情况,尤其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搜集各种作文题,硬逼着学生写,“决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将学生丢到“题海”里,这多像古人一样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不管是重实践,轻理论,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都将导致学生没有什么写。因此,我以为当前需要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写作训练和理论指导的关系,重视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东西可写。

三、思维训练和写作技能教学

写作教学当然要教给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等知识和技巧。然而,写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劳动,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活动,是运笔行文的先导。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它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指导和制约写作活动,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单纯的写作技能,只是静态的、表层的、外在的。重写作技能,忽视思维训练,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又一带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发出“没有什么写”的?一方面是生活枯燥、单调,找不到可写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并不一定都没有材料可写,而是思维水平低,不善观察,懒于思考,思路狭窄,认识肤浅,“身在宝山不识宝”,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

因此,作文教学固然要重视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但不可忽视思维训练。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学生会感到“不好怎样写”,但如果思维能力低,学生不仅会感到“不好怎样写,”尤其会出现“没有什么写”的困惑。当前活跃于中学作文教学领域的观察——分析——表达等体系,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重视观察和思维训练,把解决学生“写什么”问题摆在突出重要地位,这是作文教学科学化序列化迈出的可喜的一步。

四、写作教学的主体写主导

现作学认为,写作的主体是作者,作者是写作中心,离开了作者就没有文章。中学生作文何尝不是这样?作文教学也离不开教师,但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写作,而是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是领着学生走出“胡同”的“向导”。因此,作文教学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既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更有不顾学生是写作的主体,造成主体地位失落的情况。前者如放弃对学生应有的指导,有的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就叫学生拿出作文本来写,连几句简单的启发、诱导的话也没有,更不要说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有的批改作文只是打个分数,签个日期,又无别的措施保证批改质量。后者如有的教师命题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如前所说,题目或因袭陈旧,或大而不当,或偏怪狭窄。有的教师用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路,强而为之,把学生的求异创新当成异端邪说,学生不能调集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更不能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作文批改全由老师包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作文讲评只听老师哇啦哇啦,学生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等等,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削弱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