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如何融入经济学课程

时间:2022-10-13 15:19:15

思政元素如何融入经济学课程

[摘要]当前,课程思政面临着思政与专业分离的实困境,各高校、各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存在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设置课程不合理、思政融入专业过于显性等问题。通过深度挖掘《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重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等,能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关键词]思政元素;产教融合;价值观;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各高校、各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存在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设置课程不合理、课程思政考核制度不健全、思政融入专业过于显性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市场经济,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授离不开思政教育。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深入进行,经济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中美贸易摩擦、亚投行成立等经济时事与每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基于“立德树人”的主线,通过第二、第三课堂的校企合作育人、智慧课堂育人,对《经济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进行《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价值观导向为引领,首先要进行课程分析和学情分析,从而设置新的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构建适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时刻树立思政观念、立德树人观念,通过深挖思政元素、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最终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重塑。

二、依据“一条主线”,重设教学目标

《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先行基础课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经济运行有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具备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由于该课程具备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学习内容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完成度较好,但对技能目标的完成程度较差。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学生学习更感兴趣。因此,依据“课程思政”这一主线,以专业教学融入思政教学为中心,重设教学目标。在以往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必须增加素养目标和价值观目标这两项新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品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进而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依据“一条主线”重设后的详细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掌握供求理论、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与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公共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二)技能目标:能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能力等。(三)素养目标:爱岗敬业、职业操守、创新力、诚实守信、工匠精神、人文素养等。(四)价值观目标:生态道德、风险防范、“四个自信”、理想信念等。

三、依据教情学情,确定两种教学方法

根据《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后的教学内容安排,通过分析实际的学情及教情,课程宜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法:此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设情境于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思政内容背后的人文性。例如,在供求理论的内容中,融入典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使学生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创新取得的成就。除此之外,通过国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这个案例,培养学生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通过巴林银行倒闭案、徐翔操纵证券市场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比较分析法:西方国家的经济起步早、发育程度较高、经济体制也相对健全,但近年来我国经济也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通过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将我国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对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四个自信”。例如,在进行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比较时,两国同为亚洲国家,日本为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水平。2010年中国名义GDP超过日本名义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构建涵盖“三个课堂”的教学环境

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更多思政元素、增加更多经济案例,需要“三个课堂”的教学环境支撑,不同课堂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一)第一课堂即传统教学平台。通过传统的教室进行集中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经济学知识,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同时,利用课堂的教学环境,融入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及思政元素,通过拓展学习及课堂讨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延伸到经济实际和思政实际中去,实现“技能目标”。(二)第二课堂即线上教学平台。线上课堂的建设重点是建立经济学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案例库,将中国经济故事、典型经济案例、热点经济问题、前沿经济事件等文字或视频形式的学习资料上传至案例库,及时推送给学生。同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系统将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行为等数据,教师能够实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三)第三课堂即校外教学平台。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实习,有助于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感知真实的工作流程,锻炼实务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到产教融合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敬业、精业、乐业”的职业素养。

五、深挖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

针对《经济学》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应先从知识本身进行挖掘,找到知识内涵所蕴藏的价值观和情感力。其次,根据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重新进行知识模块的分类和整合,深度解读并通过前沿追踪来挖掘德育内涵。最后,要注重思政元素融入后知识的前沿追踪及知识的“中国化”,根据与知识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发讨论和辨析,培养多元化价值观和创新性思维,并在知识呈现上体现中国特色和价值观追求。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知识技能要求、思政元素选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实现的价值塑造目标如下:在“经济学概述”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资源稀缺性和“经济学人”假设,要求学生明确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取的思政元素为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珍惜资源等,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牛奶咖啡经济学》,价值塑造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供求理论”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均衡价格,要求学生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及供求定理的内容,提取的思政元素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政府定价模式,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及粮食收购最低限价政策等,价值塑造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敬畏市场的信念。在“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边际效用,要求学生理解无差异曲线及消费者均衡条件,提取的思政元素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大学生透支消费、陷入校园贷陷阱等,价值塑造目标是引导学生避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到理性消费。在“生产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生产成本及收益,要求学生理解生产者均衡曲线及生产成本的计算,提取的思政元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等,价值塑造目标是引导学生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树立大国自信。在“市场理论”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市场竞争、市场失灵,要求学生理解几种不同竞争程度的市场以及市场失灵的应对办法,提取的思政元素为道德观、价值观元素,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徐翔操纵市场、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关税壁垒等,价值塑造目标是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GDP、GNP,要求学生能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提取的思政元素为中美、中日GDP比较,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片段等方式,价值塑造目标是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引导。在“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要求学生能掌握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特点及相应经济现象,提取的思政元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优越性,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金融危机及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的稳定性,价值塑造目标是培育学生“四个自信”、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在“公共经济理论”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外部性和公共物品,要求学生理解外部不经济及信息不对称,提取的思政元素为中华民族礼让的传统美德、生态道德观,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环保税的征收等,价值塑造目标是引导学生遵守公序良俗、注重道德规范。在“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中,主要知识点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求学生理解国家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与功能。提取的思政元素为人民精神、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案例是我国“六保六稳”政策等,价值塑造目标是培育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六、依据“四个目标”,优化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还要着重评价学生德育素质(包括素养和价值观)的考察,设置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占比调整为各占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课堂讨论、热点新闻点评、经济现象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情况,终结性考核要减少熟记类知识的考核,增加对开放性问题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洪瑛楠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