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暂行条例十篇

时间:2023-03-18 00:04:33

增值税暂行条例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1

土地增值税基本介绍土地增值税(land appreciation tax ),是指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出售建筑物时所产生的价格增值量征收的税种。土地价格增值额是指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等支出后的余额。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例如增值额未超过50%的部分,税率为30%,增值额超过200%的部分,税率为60%。课税对象是指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所取得的增值额。土地价格增值额是指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等支出后的余额。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20xx年11月24日央视报道称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缴未缴的土地增值税总额超过3.8万亿。

土地增值税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赋,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纳税人为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课税对象是指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所取得的增值额。土地价格增值额是指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等支出后的余额。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 为了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国家权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土地增值税。

第三条 土地增值税按照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和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征收。

第四条 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为增值额。

第五条 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

第六条 计算增值额的扣除项目:

(一)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二)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

(三)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或者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

(四)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

(五)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第七条 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的部分,税率为4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5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60%。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一)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

(二)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

第九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房地产评估价格计算征收:

(一)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

(二)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

(三)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

第十条 纳税人应当自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之日起七日内向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增值税。

第十一条 土地增值税由税务机关征收。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资料,并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土地增值税。

第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本条例缴纳土地增值税的,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有关的权属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2

第二条 增值税税率:

(一)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除本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外,税率为17%。

(二)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下列货物,税率为13%: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三)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但是,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税率为17%。

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三条 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第四条 除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外,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以下简称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第五条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为销项税额。销项税额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第六条 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销售额以人民币计算。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第七条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额。

第八条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以下简称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

下列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二)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三)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四)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

准予抵扣的项目和扣除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九条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十条 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第十一条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实行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的简易办法,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二条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

征收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十三条 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资格认定。具体认定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资格认定,不作为小规模纳税人,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

第十四条 纳税人进口货物,按照组成计税价格和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第十五条 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一)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二)避孕药品和用具;

(三)古旧图书;

(四)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五)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六)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七)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第十六条 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

第十七条 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达到起征点的,依照本条例规定全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第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其境内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人的,以购买方为扣缴义务人。

第十九条 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一)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二)进口货物,为报关进口的当天。

增值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

第二十条 增值税由税务机关征收,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由海关。

个人携带或者邮寄进境自用物品的增值税,连同关税一并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销售额和销项税额。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一)向消费者个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

(二)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

(三)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

第二十二条 增值税纳税地点:

(一)固定业户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当分别向各自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经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财政、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由总机构汇总向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二)固定业户到外县(市)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并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开具证明的,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三)非固定业户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四)进口货物,应当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扣缴义务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其扣缴的税款。

第二十三条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扣缴义务人解缴税款的期限,依照前两款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进口货物,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税款。

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出口货物适用退(免)税规定的,应当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在规定的出口退(免)税申报期内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免)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出口货物办理退税后发生退货或者退关的,纳税人应当依法补缴已退的税款。

第二十六条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11月15日《经济日报》)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3

对比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的确认是存在差异,会计准则确认收入强调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而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的确认不强调“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而对比增值税条例和所得税法对视同销售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企业所得税确认收入是参照所有权是否转让及实质重于形式,增值税条例是按照货物是否转移和环节来征收的。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上,如果一项销售业务它的经济利益不能确定是否流入企业时,在会计上是不确认收入的,只按成本结转,而在增值税的规定中,只要该行为是增值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即需要按计税价格(公允价值)核算销项税额,如这一视同销售行为也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则还需要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再如一项销售业务,满足会计确认收入条件,则会计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售成本,同时核算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若这一视同销售行为也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则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二、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会计与税法确认的差异分析

(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个人代销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销,在收到代销清单时,视同销售货物,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该行为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委托方应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而该项行为也符合所得税法确认收入规定,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销售代销货物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受托方将货物卖出时,即发生纳税义务,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销售代销货物也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受托方在销售时是不确认收入的,而是计入“应付账款”,在收到委托方支付的手续费时才确认收入。该项行为也符合所得税法对收入确认的规定,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另一机构用于销售的,但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两个以上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给另一机构用于销售的,应当视同销售行为,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在会计准则规定方面,该移送行为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确认收入;在所得税法上的规定,因属企业内部资产的转移,其实质是所有权还在企业内部,不确认收入。由于会计和所得税都不确认收入,因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三)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要计算缴纳增值税,从会计角度看,货物在企业内部使用,货物的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且不能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确认收入;所21得税也不确认收入,因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四)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要计算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对该行为均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因此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用于投资,要计算缴纳增值税,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对该行为均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因此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需要计算缴纳增值税,该行为在会计和所得税法规定中都视同销售,符合收入确认规定,因此也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给其他单位或个人,要计算缴纳增值税;从会计准则上看,该项行为虽然货物是流出企业,但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但所得税法规定资产所有权一但发生转移,需要确认收入,因为会计和所得税法在收入确认规定有差异,该项行为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三、结束语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4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暂时性差异 纳税调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重点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目标是确定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关键是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核心是确定资产与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从不同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其暂时性差异形成的原因不同,但都会对企业应交的所得税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笔者就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固定资产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及纳税调整作如下分析研究。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是指固定资产入账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一般情况下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确认的入账价值与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计量的计税基础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为零。但企业自行建造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由于《准则》与《条例》规定不同产生了暂时性差异。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来源于,一是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领用本企业的存货,《准则》按存货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条例》要求按存货的公允价值视同销售(存货的企业所得税部分本文不讨论);二是固定资产调试或试生产期间发生的收支,《准则》将固定资产调试或试生产期间所发生收支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建造成本的调整,《条例》却要求按照营业收支处理。由于《准则》与《条例》规定不同产生了暂时性差异,企业应在暂时性差异发生时将其在《纳税备查账簿》中进行登记,不定期与主管税务局的《企业纳税台账》相核对,并据以在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和所得税费用。

例1.方达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建造生产线时发生采购成本1000万元,领用企业自产商品 100万元,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200万元(公允价值),安装成本200万元。生产线在试生产期间发生收入100万元,相关的税费4万元、生产成本140万元。本年度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入账价值)=采购成本+安装成本+领用商品成本+应交增值税+试生产期间收支差额

=1000+200+100+34-(100-140-4)=1378(万元)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采购成本+安装成本+领用商品公允价值+应交增值税=1000+200+200+34=1434(万元)

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入账价值)-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1378-1434=-56(万元)

上例中,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会计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6万元,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应交的所得税。该差异转回具体表现为折旧计提额(不考虑减值准备等因素)的纳税调整。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暂时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1.折旧方法的差异

《准则》和《条例》列举的折旧方法种类没有差异,但在具体选择时却有差异,主要是会计处理中折旧方法选择的自由度大,《条例》规定折旧方法选择的自由度小(一般采用直线法)。比如企业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的选用,会计上基本没有来自于《准则》层面上的障碍,而《条例》却对加速折旧方法的选用设置了实质上的行政审批。

2.预计使用年限的差异

《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没有具体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条例》规定了相关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由于《准则》与《条例》规定的预计使用年限不同,产生了暂时性差异。

3.固定资产减值的差异

《准则》规定,企业每年末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条例》规定不得税前扣除,待实际发生损失时才予以确认,两者之间产生了暂时性差异。

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产生的暂时性差,应在以后各期进行纳税调整时,增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减少(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未来期应税所得额及应交纳的所得税,其调整亦体现为计提折旧额的调整。

三、固定资产处置损益的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处置是指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变卖等的处理。按会计计算的处置损益:固定资产处置损益=处置收入-相关税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处置损益:固定资产处置的纳税所得=处置收入-相关税费-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由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导致了会计处理中的固定资产处置损益和纳税所得中的固定资产处置损益的差异。对这种差异的纳税调整,实际上是对以前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折旧和减值准备等计提额所进行纳税调整的转回。

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不会忽视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产生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整,但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产生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整,常常被遗忘或忽略。其结果:由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全部的折旧总额)小于计税基础,则会计计提的折旧小于税法计提的折旧,会导致由于少计提折旧而多计应税所得额,重复交纳所税费,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同时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5

关键词:自产货物 外购货物 视同销售 进项税转出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全国所有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该《通知》第一条明确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下同)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对于一般纳税人的不动产以及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购进货物,是不准予抵扣进项税额的。第二十三条又对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进行了界定,即“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根据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应该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那么对于企业自制产品、外购商品用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本文针对此问题,对转型前后的账务处理进行对比分析。

一、自产货物用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的账务处理

(一)转型前

2008年12月31日以前,我国主要是生产型增值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领用自产货物,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例1:2008年10月20日,甲企业安装机器设备工程领用自产产品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8 000元,销售价格(计税价格)为10 000元,增值税率17%。

2008年12月31日以前,由于机器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9 700

贷:库存商品 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700

(二)转型后

2009年1月1日以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增值税应税项目领用自产货物应该同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一样,不需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2:2010年10月20日,甲企业安装机器设备工程领用自产产品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8 000元,销售价格(计税价格)为10 000元,增值税率17%。

2009年1月1日以后,由于机器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不需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8 000

贷:库存商品 8 000

二、外购货物用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的账务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当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或接受的应税劳务不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而是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情况时,其支付的进项税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纳税人当期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事先并未确定将用于生产或非生产经营,但其进项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当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购进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在产品和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时,应将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额中扣除,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一)转型前

2008年12月31日以前,我国主要是生产型增值税,对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非应税项目领用外购货物其支付的进项税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例3:2008年10月20日,甲企业安装机器设备工程领用外购商品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8 000元,其进项税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销售价格(计税价格)为10 000元,增值税率17%。

2008年12月31日前,由于机器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纳税人当期购进的货物进项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当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改变用途,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应将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额中扣除,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9 360

贷:库存商品 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 360

(二)转型后

2009年1月1日以后,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增值税应税项目领用外购货物应该同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一样,其进项税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例4:2010年10月20日,甲企业安装机器设备工程领用外购商品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8 000元,其进项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销售价格(计税价格)为10 000元,增值税率17%。

2009年1月1日以后,由于机器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外购货物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进项税就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不需要转出。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8 000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6

(一)从会计要素角度看暂时性差异范围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在这一概念中,它基于资产负债表为主体价值观,以资产和负债要素项目反映进入所得税的考虑范围。多年来,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利润也成为各方面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利润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相匹配收入与费用的差额,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基于对利润指标的追求,企业经营者往往为追逐短期利益而操纵利润水平。在所得税的指标中,无论是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都无法逃出对收入和费用两大类要素与税法收入和可抵扣项目的差异的思路。从资产负债表债务范围上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为完全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点,在所得税的会计计算方面,彻底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征税项目较以前所得税会计中采用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更为全面。从会计要素构成的两个基本会计等式可以知道,三个要素之间关系可以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六大要素中,资产的综合性最强,资产的变化涵盖了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变动均可反映在资产的变化之中。

如果会计等式被表示为5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此时所有者权益只代表除本年利润外的所有者权益,此时,收入、费用的增减变化可与资产直接对应,剩余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对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的资产项目不仅能够涵盖所有者权益中的收入要素项目与费用要素项目,而且把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经济行为而产生的资产项目也归纳到了所得税征纳的范围中了。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增加实际是资产增值与负债减值的综合考虑,因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是把净资产增值(减值)对企业的影响传导到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中去了,从而会导致净利润的减少。反之亦然。

(二)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条件下,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实际经济利益流入与流出基本等同。以资产、负债表项目作为所得税计量的项目范围外,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计量也成为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或流出经济利益是资产、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践中,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流出)企业,或者能够流入流出多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因此资产负债的确认应与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判断结合起来。就具体计量而言,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由于坏账准备、减值准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账户的使用,使得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与其实际价值基本等同。这为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的计量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三)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考虑,资产的账而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某项资产的一定期间内,该项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计税基础代表的是在这一期间内,就该项资产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从其产生时点来看,差额应从应交所得税的范围在一定时期内可扣减,减少应交所得税,从而形成一项递延资产。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两者之间的差额将会于未来期间产生应税金额,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从而形成一项递延负债。负债项目分析与上类似。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第二节收入内容,对于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被认定为各类形式的资产,首次将收入的形式直接与资产相联系。而对于非货币形式的价值的确认,规定应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其资产税务处理规定:(1)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2)企业持有各项资产增值、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提基础。(3)各类资产的计税基础的详细说明。因此,从2008年开始执行的新税法使企业在资产计税基础上的确认带来了明确的信息,各类负债的计税基础则需要根据账面价值一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于税前扣除的金额来具体确定。

二、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关系

(一)暂时性差异包含时间性差异所得税会计主要对企业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产生的差异进行处理。尽管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都以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核心,但会计上所定义的收益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实现的利润总额;而所得税法所界定的收益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实现的纳税所得,即应纳税所得额。所以税法界定收益包含企业某些行为所产生的项目。

暂时性差异则是从资产、负债项目出发。从前分析,暂时性差异应包括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内容,除此外,还包括非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本公积,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对非货币性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形成的差异。收入、费用的变化都会导致资产的变化,但资产的增减并不一定完全是收入、费用的增减变动所形成。从这个意义来看,暂时性差异所包含的范围要广于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暂时性差异的引入使用,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大小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指标。2008年新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率降低为25%,对企业所得税费用与净利润大小产生进一步影响。

(二)时间性差异是暂时性差异的一种表现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既会由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产生,也会由于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利润总额与按照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产生。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是因为会计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从会计理论上来讲,收入,所有者权益或负债的增加会形成资产,资产获取后使用中要转化为费用,资产的减值会对资产账面价值的计量产生影响;而有些早期负债的偿还在后期则会逐步形成收入。因此,尽管时间性差异所反映的会计科目为费用,收人类科目,但背后往往对应的是资产;会计科目为收入、费用类的,有时对应的是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往往也会对应资产与负债项目。这时分析差异,完全可以转化为资产负债项目的逐一分析。因此理论界多数人认为时间性差异是暂时性差异的一种。

三、暂时性差异项目的确认

在所得税费用计算上,对暂时性差异的区分是关键环节。基于以上分析,对暂时性差异的实务操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2007年新旧会计准则过渡阶段本阶段由于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企业面对,而企业采取了谨慎务实的做法。一是出现新的资产、负债项目,如何在所得税暂行条例(均以1993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

暂行条例》及其相关实施细则为准)中确定其计税基础,找到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不明晰。如以下项目: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合并差额――资本公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合并差额――商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权益;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对于资产、负债项目会计上可以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税法对于其计税基础未有明确说明。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辞退补偿;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重组义务;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对货币性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三是不能纳入到资产、负债的特殊项目。如;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前发生的筹办费;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四是对于原先影响收入、费用的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这些项目对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主要以1993年所得税暂行条例对比确认。如:企业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或有负债,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的镯款和滞纳金等。对应付职工薪酬按1993年所得税实施条例分为计税工资与超出计税工资的处理来考虑对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的影响数额。

由于新增资产、负债项目,对公允价值的采用,计税基础的不明确,在2006年报中对于这些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采用了相当谨慎的做法,导致的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在这些新资产、负债项目上并不明显。从2006年各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可以看到,新旧会计准则在新资产、负债项目,新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列示上比较集中,但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新资产、负债项目上无数据,即并未立即采用新项目,也谈不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有些企业对原先老项目按照新所得税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按1993年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如陕西广电(600831)针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导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披露;中铁二局(600528)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按照新准则对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值差额进行了披露,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2008年级及以后结合新税法确定暂时性差异2008年颁布的税法结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的内容,对资产负债项目计税基础做了明确的界定。基于新计税基础对新准则出现的新资产,负债项目可以判断其是否是暂时性差异。例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对于增值减值部分的变动,会计中计人当期损益,而税法中明确对于这类资产发生的变动不予以考虑,即以这类资产的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另外,由于对于一些费用的范围的变化,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也趋于一致,例如应付职工薪酬,可在实际支付的范畴内进行扣减费用。同时,对不能纳入到资产负债中的项目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思想在新准则解释中有较为详尽的解释。从理论上新准则与新税法的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应该可以明确确定暂时性差异的内容:(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存货。暂时性差异形成依据,税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2)应付职工薪酬。暂酬性差异形成依据,税法第第四十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第四十一条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第四十二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第三十五条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3)应付利息。暂fI==I性差异形成依据,税法第第三十八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一是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二是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4)对于预计负债,补亏税前利润,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前发生的筹办费则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规则判断暂时性差异的形成。(以上项目只罗列了部分,其余暂时性差异不一一列示)

四、新准则下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对于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关系,理论界认为时间性差异是暂时性差异的一种,但实际使用中,如果按照现行的计算公式,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同时使用,现行的所得税准则或实务中对于这一观点仍存在矛盾的做法。比较典型的表现是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7

【关键词】 资产转移;涉税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1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我国需要出现一批行业“领头羊”式的大型企业。在我国企业重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总分支机构间资产转移的财税处理问题逐渐突显。

分公司是与总公司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许多大型企业的业务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许多国家,而这些企业的业务实体是公司所设置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这些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就是所谓的分公司,而公司本身则称之为总公司。分公司的法律特征有:1、分公司是由隶属公司依法设立的; 2、分公司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与隶属公司在经济是统一核算,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负债由隶属公司负责清偿; 3、分公司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自己的章程,没有董事会等形式的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关; 4、分公司没有独立的名称,其名称只要在总公司名称后加上分公司字样即可。

总分支机构间资产转移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中,固定资产区分动产和不动产,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属于动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等属于不动产,而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则属于无形资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在进行财税处理时过于草率,留下了不小的财税风险。

一、增值税方面

从2009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在新增值税条例下,如果处于不同城市的总分机构间转移资产,是否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另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37号)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第(三)项所称的用于销售,是指受货机构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经营行为:一、向购货方开具发票;二、向购货方收取货款。受货机构的货物移送行为有上述两项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未发生上述两项情形的,则应由总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明确,前款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从上述规定可以直观地看出,总分支机构间转移的固定资产显然不属于“用于销售”,而是以使用为目的。另外,从增值税相关法规制定的原则来看,“货物”与“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也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在总分机构统一核算(不独立计算盈亏和会计决算)的情况下(不考虑同一县(市)的情况),对于货物,如果受货分公司用于销售,即发生了向购货方收款或开票的情形的,总公司的移送(拨付)行为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对于问题中提到的“转移”固定资产,应区分几种情况分别处理:

如果总机构向分支机构转移固定资产,只是为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并未从分支机构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不具备有偿销售货物实质,因此,就不用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在此情况下,总机构的移送(拨付)行为不涉及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问题。账务处理应为:

(总机构)

借:内部划拨资产—划出资产

贷:固定资产。

(分支机构)

借:固定资产

贷:内部划拨资产—划入资产。

如果“转移”的固定资产是为了销售,那么这时的“固定资产”就应视同前述的“货物”,计算缴纳流转税。如果该项固定资产为不动产,那么总公司在“转移”时应确认收入,开发票并计提营业税。如果该项固定资产为机械设备,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第四款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一)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二)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三)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本通知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8

购物中心应当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饮食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202号)规定,饮食店、餐馆(厅)、宾馆(家)、宾馆、饭店等单位附设门市部、外卖点等对外销售货物的,仍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兼营行为的征税法规征收增值税。小型购物中心是宾馆对外销售货物的卖场,销售工艺品为宾馆的兼营行为,所以应当缴纳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一)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二)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规定,增值税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免税销售额。根据以上规定,该宾馆的购物中心如果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且又是单独纳税的兼营行为,应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规定,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一)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二)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三)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对照以上规定,由于工艺礼品销售业务不常发生,似乎可以适用第三类情况,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若干条款处理意见的通知》(国税函〔2010〕139号)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是指非增值税纳税人;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是指其偶然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很明显,小型购物中心日常以销售货物为主,是增值税纳税人,增值税应税行为不是偶然发生,不符合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条件,应当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

纳税人需要关注的是,为避免涉税风险,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后,应在收到主管税务机关《税务事项通知书》后及时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逾期未报送的,将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餐饮部不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关于宾馆餐饮部自行加工销售糕点的纳税问题,要分清餐饮部糕点是随餐饮消费时食用还是做好后单独对外销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饮食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202号)规定,对于饮食店、餐馆(厅)、宾馆(家)、宾馆、饭店等单位发生属于营业税“饮食业”应税行为的同时销售货物给顾客的,不论顾客是否在现场消费,其货物部分的收入均应当并入营业税应税收入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也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按照上述规定,如果宾馆将糕点在店内作为顾客餐费消费取得的收入部分,应按饮食业税率缴纳营业税。

另外,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纳税人兼营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如果宾馆餐饮部设有专门的糕点销售窗口,或者宾馆餐饮部把糕点推销到超市等场所进行销售,没有伴随着营业税“饮食业”应税行为,则是兼营行为,应该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如果宾馆餐饮部兼营行为销售额较大,达到标准用不用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呢?同样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若干条款处理意见的通知》(国税函〔2010〕139号)有关不用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纳税人的相关规定。宾馆餐饮部为营业税纳税人,且糕点销售业务是宾馆餐饮部不经常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虽然销售额大,但可以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不认定一般纳税人。

宾馆经营者应当关注的是,在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且接到税务机关通知办理认定的《税务事项通知书》后,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不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表》,否则,将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直至纳税人报送上述资料,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停止执行。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9

一、矿产资源开发税收法律政策研究的必要性

对于矿业领域内的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了解并熟悉现行法律法规甚至是地方性规定对于矿业税收的具体要求,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投资者投入成本与资本回收之间的比例,资金压力大小,以及收回成本时间等诸多方面,进而左右着投资者是否进入矿业领域或具体进入哪个矿种领域。

矿山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缴纳多项税收。历经多次税收政策改革,对于矿业领域内税收的征收种类,征收范围,征收幅度等,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尽管相关政策从理论层面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实践操作上也受到众多质疑。然而,从实务角度来讲,相关法律政策并不因为争议或质疑而不被执行。一旦在税收方面出现漏洞,矿山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二、现行矿产资源开发税收法律政策体系概览

对于矿山企业来说,其需要缴纳的税种既包括一般企业可能面临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营业税等税种,也包括只有本行业内企业才需要缴纳的资源税,

具体来看,矿山企业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笔者将于下文这些税种的征缴的范围以及征缴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顾名思义,只有取得所得,才需要缴纳该税种。详细来讲,就是企业就其每年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向税务机关缴纳企业所得说,目前内外资企业的税率统一调整为25%。

如果外国企业在华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持续时间超过该外国企业所在国与中国在双边税收协定中约定的期限,则从税法角度来看应视其已在中国设立了机构场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样为25%。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外国企业在华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应到区域主管的海洋石油税务分局而不是普通的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

(二)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对于矿产勘查企业来说,如果接受委托对外提供除钻孔打井之外的简单勘探服务,则应按照“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税目缴纳营业税,税率为5%。如果企业接受委托从事地质钻探、打井、爆破等其他工程作业以及为矿山企业提供建筑物、构筑物、矿井、与矿山不可分割的采矿机电和其他机器设备修缮所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建筑业”税目来缴纳营业税,税率为3%。

(三)增值税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只要在境内销售货物,就是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缴纳增值税,普通税率为17%。如果销售的产品为煤气、石油液化气、沼气或者居民用煤炭制品,税率则为13%。

国家为了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还专门制定了增值税的减免政策。例如,自1994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对黄金矿山、冶炼企业生产、销售的黄金一直免征增值税。

(四)资源税

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从事特定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需要缴纳资源税,征收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原矿,盐等。现行政策对上述不同的矿种实行不同的税率政策,从量征收,销售产品的量越大,需要缴纳的资源税越多。

尽管,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只有国务院才能决定资源税税目以及税额幅度的调整。但是现实中,很多地方税务部门都向国家财政部以及国税总局申请调整某一种或多种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额。例如,山西省境内的煤炭资源税税额于2004年就已经调整至3.2元/吨,今年新疆境内的煤炭资源税税额也调整到3元/吨。

此外,资源税改革已经引起多方关注及讨论。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改委《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并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从现有迹象来看,资源税改革的趋势在于扩大征收范围并将资源税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变为从价计征,这些都是值得矿业领域投资者密切关注的。

(五)城镇土地使用税

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其中,工矿区是指工商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建制镇标准,但尚未设立建制镇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具体征税范围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征收标准为0.6—12元/平方米新晨

尽管有上述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在该税额幅度范围内,根据市政建设状况、经济繁荣程度等条件,确定所辖地区的适用税额幅度。不过,最终税额不能低于上述最低税额的70%,如果高于上述税额幅度,则须报财政部批准。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缴纳税额标准并不相同。

此外,国家对矿山企业使用某些土地免征或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例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矿山企业免征土地使用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地[1989]122号),矿山的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库、炸药库的安全区、采区运矿及运岩公路、尾矿输送管道及回水系统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矿山企业采掘地下矿造成的塌陷地以及荒山占地,在未利用之前,暂免征收土地使用税;低于矿山企业的其他生产用地及办公、生活区用地,应当征收土地使用税。当然,还有专门针对煤矿企业、盐矿企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相关法律政策:

1、《企业所得税法》

2、《营业税暂行条例》

3、《增值税暂行条例》

4、《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149号

5、《资源税暂行条例》

6、《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7、《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国发[2009]26号

5、《新疆自治区地税局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矿山资产转让营业税若干政策业务问题的通知》新地税函[2008]362号

6、《关于黄金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42号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10

摘 要 混合销售行为作为税务上的概念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普遍存在,缴纳流转税中的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均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笔者从混合销售行为的法律依据、一般规定、特殊规定以及与兼营行为的区分上展开论述。

关键词 混合销售行为 兼营行为

混合销售行为在商品交易普遍存在,它涉及的流转税问题,是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以把握,笔者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混合销售行为涉税规定解读如下:

一、混合销售行为的法律依据及要点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

混合销售要把握两个要点:1、强调发生在同一项销售行为中,即“混合”行为是为一项销售服务的,是一次完成的行为;2、混合销售涉及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不同税种应税项目,即销售货物和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二、混合销售行为的一般规定

(一)一般规定

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作了相互统一的规定,即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对这种行为只征一种税,要么征收增值税,要么征收营业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以上所称的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以上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这里所说的主业有一个比例标准,具体的指:纳税人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数中,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不到5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营业税若干政策法规的通知(财税字[1994]26号)]。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例如工业企业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缴纳增值税,电信部门提供电信业务并销售电话机、手机则缴纳营业税。

(二)一般规定的几种特殊情况

1、对以从事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销售的单位的和个人,其混合销售行为应视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但如果其设立的单独机构经营货物销售并单独核算(如设立分公司)该单独机应视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性单位,其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

2、电信单位自已销售移动电话、电话机等,同时为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属于混合销售缴纳营业税,对单独销售手机、电话机等不提供电信劳务服务的,缴纳增值税.

3、纳税人销售材木及销售材木的同时提供材木的管护劳务行为,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单独提供材木管护行为,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按相关税收征免规定执行。

4、对总公司销售电梯,其分公司负责安装业务,在税务处理上不适用混合销售行为的规定,《国税总局关于天津某某电梯有限公司在外埠设立的分公司缴纳流转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33号)对天津某某电梯有限公司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流转税问题明确如下,对电梯安装业务取得收入在安装地按3%缴纳营业税,对维护修理和配件销售及旧电梯改造取得的收入均按17%缴纳增值税,对电梯安装分公司如不发生销售电梯行为,对其提供的安装和维修劳务,与总公司销售电梯分别处理,分别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

5、饮食业涉及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划分:

(1)对饮食店、酒店、餐厅、宾馆等单位为顾客提供饮食服务的同时销售货物(如烟、酒)给顾客一并缴纳营业税。

(2)对饮食行业销售食品(如烧卤熟制品)的行为,无论顾客是否在现场消费均应缴纳营业税,而对专门生产或销售食品的单位销售食品(如卤制品专卖店)应缴纳增值税.

(3)对饮食店、餐厅、酒店等单位附设的门市部,外卖与对外销售食品的,应纳增值税。

三、混合销售行为的特别规定

增值税、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都明确规定了混合销售例外的情形,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的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1)销售自产货物的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基它情形。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纳税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税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1)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同时;(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由此看来以上规定是统一的、对应的,把握这种混合销售行为的关健要注意该类行为的条件:一是仅指销售自产货物,不是销售所有的货物,即不包括销售外购货物,且自产货物的范围已放开,国家税务总局已废除了自产货物范围的规定(国税发[2009]29号),如果是销售外购货物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则适用混合销售行为的一般规定;二是同时提供的劳务为非所有的应税劳务,而是仅指建筑业劳务,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适用特殊规定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

四、实际工作中容易混淆的“假”混合销售行为

这里需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正确判断混合销售行为,如某建筑安装公司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及装饰工程承包,兼营材料销售,该公司为承包建工程的需要,大量外购建筑材料用于工程施工,这种行为有人认为属于混合销售行为,认为施工方提供建筑劳务的同时销售了建筑材料,需要按混合销售行为的原则划分税种,笔者认为这不属于混合销售而应属于以包工包料提供建筑业劳务,因该外购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建筑业劳务,不是以销售材料为目的,如工程完工,该项公司将多余的材料销售,则属于兼营行为,销售材料缴纳增值税。又如国家电网内某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销售,同时成立了专门承接各工矿企业、居民小区等高低压电力安装工程的子公司,该母公司偶尔也外购一些电力设备材料(如变压器、电缆等)用于部分新成立的企业高低压安装工程,同时负责安装,材料和劳务费一并收取,该公司认为这项业务属于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提供的混合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笔者认为应看该业务的经济实质,这种外购材料不同时其主营业务电力,它是以用于电力安装工程为目的,系特定的货物,属于建筑业中施工方提供材料,即销售电力的同时兼营电力安装的兼营行为,应缴纳营业税,开具建筑业发票,如该公司系生产销售电力器材公司,它的混合销售行为,则属于销售自产产品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提供建筑业劳务缴纳营业税。

五、混合销售与兼营行为的区分

混合销售与兼营行为之间有四个方面的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混合销售行为只涉及货物和应税劳务,而兼营行为不仅涉及货物和应税劳务,还涉及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非应税劳务。

2、行为不同,混合销售行为强调的是一项销售行为,这一项销售行为中涉及销售货物和应税劳务,并且销售货物和提供应税之间有因果关系,而兼营行为是指纳税人经营范围中有应税行为,货物销售及非应税劳务,这些行为不会同时发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