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格言十篇

时间:2023-04-11 12:52:37

爱国格言

爱国格言篇1

1、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2、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5、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6、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7、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8、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9、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10、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11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2、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1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16、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17、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18、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贺拉斯

19、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歌德

20、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

2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2、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居里夫人

23、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们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富兰克林

24、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25、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马克思

26、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28、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29、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0、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31、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名人名言 )——赵博生

32、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33、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34、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35、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36、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37、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38、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陶铸

39、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40、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41、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4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43、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44、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爱国格言篇2

1、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

2、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3、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4、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5、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7、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拜伦

8、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9、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11、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12、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13、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4、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是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15、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祖国做什么。——肯尼迪

16、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亚里士多德

17、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8、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雨果

19、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21、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2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23、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24、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25、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居里夫人

26、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说,要渴望祖国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体现,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加里宁

27、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28、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29、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30、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3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32、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33、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3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35、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莎士比亚

3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7、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38、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39、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40、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41、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42、这样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爱我们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可爱之处,我们决不忽视这一点),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43、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44、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45、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46、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马铁丁

47、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48、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4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50、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51、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52、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罗曼·罗兰

53、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5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6、我们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普希金

5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5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0、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1、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62、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63、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6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5、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66、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67、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68、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任继愈

69、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70、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7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72、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作为。——马蒂

73、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爱国格言篇3

2、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3、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4、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爱国格言篇4

波伏娃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比她小一岁、身材高大、谈吐不凡、潇洒俊朗的男人;她的风采、卓越的才华以及她身上特有的塞纳河左岸的艺术气息,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阿尔格伦。两个月后,他们坠入爱河。

同年5月23日,这一天对阿尔格伦而言是终生难忘的。在波伏娃寄来的信中夹着两枝小花,此花的名字叫风铃草,是波伏娃在巴黎的郊区特意为他采摘的。

这小小的花草仿佛是个预言,预示着他俩的爱情也像风铃草的花期一样短暂。在相爱的日子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半年,聚少离多成了这段跨国之恋的宿命。由于大洋的阻隔,大多时候,他们只能在信上伴着幸福的泪水谈情说爱,倾述相聚的欢愉、离别的忧伤和两地的相思。

正所谓,情浓之时愁也重。平常时日对于厮守在一起的恋人而言,如燕子疾飞似的匆匆滑过;对于与波伏娃隔海相望的阿尔格伦而言,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更何况是长久的等待?可想而知,别后的思念有多甜蜜,也就有多痛苦。

认识波伏娃的时候,阿尔格伦刚离婚,是波伏娃抚平了他内心的创伤,给他以快乐和慰藉。他从心底里珍惜这份感情,真挚地、全心全意地爱着波伏娃,希望能与她组建一个家庭,白头偕老。

和属于自己的女人、还有孩子一起住在属于自己的小家里,享受夫妻之爱和天伦之乐,一直是阿尔格伦的梦想。但他不懂法语,法国作家也唤不起他的兴趣,可以说他对法国一无所知。他热爱写作,他的工作就是写芝加哥这个城市,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做这份工作。于是,他写信给波伏娃,请求她来芝加哥和自己一起生活。

让阿尔格伦大失所望的是,波伏娃婉言拒绝了。她说,她可以放弃旅行和各种娱乐,也可以放弃朋友和巴黎的甜美,但就是不能放弃那个对她写作和工作唯一有意义的地方,因为她不能仅仅为幸福和爱情而活着。

阿尔格伦很受伤,他即刻作出回应:“手臂再温暖,当它远在大洋彼岸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温暖的了……这不是说,我已不爱你了,但你离我好远啊,到下一次见到你的时候要相隔好久啊。”

爱到深时是怨时。他们之间出现了不和谐,都为对方不肯作出牺牲而苦恼。爱情,渐行渐远。

3年后,他们的关系从恋人成为朋友,但保持着书信往来。通信截止于1964年11月,这期间波伏娃总共给阿尔格伦写了304封信。最后一封信的结尾处,波伏娃告诉阿尔格伦,她将于明年5月赴美,并说她的回忆录第三卷《时势的力量》将在美国出版。

遗憾的是,正是这本书导致了他们俩关系的最终破裂。因为在这本书里波伏娃描写了他们的爱情,暴露了他们的隐私。阿尔格伦大为震怒,断然终止了和波伏娃的交往,直到她去世。他一怒之下,把波伏娃的信全都给卖了,但转天又费尽周折,全都买了回来。

1981年,72岁的阿尔格伦因心肌梗塞猝死在美国家中。经记者报道,人们得知,在阿尔格伦的遗体旁边,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铁盒子,里面是波伏娃寄给他的一千八百多页书信和那两枝枯萎了的风铃草――不再相见,并不代表着不再想念。

爱国格言篇5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 ------贝多芬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高尔基: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父之爱,深而沉重——父爱如山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罗斯福

父亲是一个银行,发行知识,支付爱…… --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爱国格言篇6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学习风格 教学风格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风格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同时,第二语言的本族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如何协调风格的跨文化冲突是语言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都有特殊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定义和属性,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学习中遭遇到的学、教风格冲突问题,以期更好地加以解决。

1.文化定义。19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逐步脱离神学体系和自然主义的束缚,开始转向科学的理解。这种转向源自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解释,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其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文化定义”,综合各家观点,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1)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总和;(2)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3)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其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4)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5)文化是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系统认知”;(6)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2.文化属性。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属性:(1)文化是可被后天传授的。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实践、口口相传或者书面语言进行传授。(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可被理想化地推定槟骋簧缁峄蛉禾逅有成员的共享行为。(3)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4)文化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的,触动其中一处,其他部分就都会受到影响。(5)文化具有约束性。文化具有教化功能,能指导约束人们行为。(6)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和群体中心的特点。特定的民族、种族和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

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抽象又具体。只有了解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属性,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扎实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定义和类别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用以感知学习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质,是学习者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新技能的方式,也是学习者吸纳和理解新信息的内在特点。学习风格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和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Reid,1987,1995)。

“语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倾向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风格具有一致的特点,是其学习风格的直接反映。

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可分为如下类型(按对应组别分类):

1.感知型―直觉型(Sensing and Intuitive)。感知型学习者/教学者倾向通过“感官”观察和收集数据,喜欢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强调记忆,喜爱规则和标准的程序,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物。直觉型学习者/教学者往往不重视细节,倾向通过“下意识”感知、记忆。这类主体往往更为抽象,富有想象力,处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更高。

2.视觉型―口头型(Visual and Verbal)。视觉型学习者/学习者习惯以视觉方式接受或呈现信息。口头型学习者/教学者则习惯口头指导。

3.主动型―反思型(Active and Reflective)。主动性学习者/教学者具有强烈的实践动机和倾向,他们喜爱动作实践活动。反思性学习者/教学者喜爱充分思考的环境条件,思考更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4.连续型―整体型(Sequential and Global)。连续型学习者/教学者以单元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来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指导,喜欢分解词汇和句型,偏好结构化的教学。整体型学习者/教学者习惯在整体层次上理解学习材料,倾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材料。

5.归纳型―演绎型。在归纳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倾向观察现象,推理论证,总结原则。在演绎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以原理、规则为基础,推导现象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人们形成价值观和学习理念的主要环境。因此,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形成其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Oxford,1992)。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教学风格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国籍和民族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偏好,分析如下:

1.整体型和分析型风格。拉美人更倾向整体型风格,如预测、推测(从语境中猜测),他们总体属于高度的场依赖主体。中国师生多为整体型主体,他们会努力在不同事件和事物之间寻求统一性。欧洲裔、美国人多具有清晰分析和低语境化的抽象风格,他们把观点基于逻辑推理而非人际关系之上,以寻找差异,找出因果关系。

2.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风格。欧洲裔、美国人的场独立风格高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人和亚洲人。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他们多具有场依赖和场独立的双重特征。中、日的社会文化允许这两种风格的同时存在:一方面,中日师生会根据社会语境做出整体的认知联系,具有场依赖风格。另一方面,中日师生在严谨态度的引导下,讲求细节,这促成了他们的场独立风格。

3.情感型和思考型风格。拉美学生多为情感导向,具有明显的群体导向。同时,他们倾向公开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冲动型。日本学生期待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不善表达个人情感,倾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日本学生喜爱高度结构化的演绎方式,倾向不断纠正细节上的失误,具有分析型倾向。同时,日本人注重反思,追求细节的完善,尽量减少冒险行为。非洲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尤为倾向思考型风格,这与土著美国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及非洲裔美国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关。

4.冲动型和反思型。拉美人具有一定的冲动型风格倾向,这与其外向型风格相关。日本学生则表现出更积极的反思型特征,他们追求准确性,但不愿冒险。日本人往往深思熟虑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不适应猜测式的方法。土著美国人往往表现得反思性过强,他们自尊心强,但在尝试新事物时显得过于被动,害怕“丢脸”。

5.具体连续型与直觉随意型。东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注重具体连续的学习风格。中国、日本、韩国和埃及的人群具有具体连续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经常利用重复、强记、计划、分析、列提纲的方式进行学习。欧洲裔美国人多数为直觉随意型,他们在抽象思维、想象力、理论性、智力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总体偏向具体连续型学习方式。

6.封闭型和开放型风格。亚洲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韩国学生坚持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意见为重点。日本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快速而经常性的纠正。阿拉伯学生往往以排他性的观点对待正确与错误,界线较为分明。非洲裔美国人比土著美国人表现出更多的封闭性特点,而土著美国人则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喜爱非结构化的课堂。

7.外向型和内向型风格。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喜爱交际、健谈,偏好以整体班级为基础的外向型学习方式。西班牙学生也表现为外向风格,他们高度社会化,合作性强,热衷实现社会目标,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并渴望与教师形成密切的关系。非洲裔美人相对外向,喜爱社交学习,喜爱在群体中分享,喜爱有新意的事物。非洲裔美国人在群体交流时还喜爱非口头语言,如眼神交流等。土著美国人也表现出外向特点,合作性强,但对外来者怀有戒心。相对而言,亚洲学生谨慎和内敛。如日本和韩国学生属于内向型风格,他们不喜欢公开的身体接触,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总是显得安静、腼腆。

8.视觉型和听觉型风格。东亚学生倾向视觉型学习风格,其中,韩国学生的倾向度最高,远高于美国学生。同时,中国和阿拉伯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倾向,中国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听觉特点。但是日本学习者则最不擅长听觉学习。

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自身倾向的风格偏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接触的是迥然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及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的外籍教师,他们必然产生不适应乃至诧异的感觉,形成跨文化的风格冲突。

四、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冲突及解决之道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的观察实践,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往往不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经常发生冲突,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削弱。比如,Oxford等人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跨文化冲突。该研究对中韩研究生、美国教师、美国研究生和中国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有不同的风格,导致跨文化的差异。中韩研究生对美国教师的整体型、开放型、直觉型和动手型风格感到压力和焦虑,而美国研究生对中国教师的分析型和具体顺序型风格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据此,我们认为以第二语言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风格上“契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和拓宽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学生风格,减少跨文化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故意“不契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不适应的“教学风格”中调整自我,拓宽学习风格,提高跨文化适应性(吕玉兰,2000),适应新环境,成为全面的学习者(All-round Learner)。无论是契合还是不契合的方式,第二语言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的背景文化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和言语行为特点,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Reid,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1987.21(1):87-111.

[2]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3]Oxford,R.L.,Hollaway,M.E.,and Murillo,D.H.Language learning styles: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tertiary ESL/EFL classroom.System,1992.20(4):439-456.

爱国格言篇7

一下论文涉及到文学、文化、翻译、语言学、广告、法律、教育、教学法、经贸、商务等方向,内容绝对原创论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别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IdiomsDIY运动的兴起及其对西方青少年的影响TheRiseandInfluenceofDIYinWesternYouth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TheStudyontheManagementofOlympicVolunteers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ACulturalInsightintotheTranslationofIdioms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ReflectionsonDifferencesofSino-USCultureinthePerspectiveofCostume中外人名的对比研究TheComparativeStudybetweenChineseandEnglishPeople''''sName中英姓名文化对比CulturalComparis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Names中美青年价值观对比分析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YoungGenerations’Values在华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TheEnterpriseCulturesofUs-basedMNCsInvestinginChina-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Elements浅谈非语言交际中身体语言的特点及其在交际中的运用APreliminaryApproachto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浅谈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身体语言的特点对比及其在交际中的运用AContrastiveStudyofBodyLanguageinChineseandWesternCountriesonNonverbalCommunication西方思想意识对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TheNegativeInfluenceofWesternEthosuponChineseYouthanditsCountermeasures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习语中的体现CulturalConnotationsofColorWordsandTheirReflectionsinEnglishIdioms从不同文化角度对身势语的应用对比研究AContrastiveStudyofBodyLanguageCommunicationfromDifferentCulturalPerspectives笑话何以产生幽默WhatMakesaJokeFunny?论动物在英汉词语中的文化差异OntheCulturalDifferenceof“Animal”inEnglishandChineseExpression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English-ChineseCommunication人力资源外包在中国的应用HowtoAchieveEffectiv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Outsourcing&LeaseinChina论美语词汇中的民族中心主义AmericanEthnocentrismandEnglish浅谈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ChineseandEnglishEuphemisms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AmericainFoodCulture从中西习俗看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SeenfromtheChineseandWesternCustoms浅谈文化与广告翻译AnalysisontheCultureandAdvertisementTranslation论网络交际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AStudyofInternetCommunicationEnglishFeaturesandTranslation中式英文在中国流行的分析TheAnalysisofChiEnglishbeingPopularinChina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ThesisontheDifferencesandMergenceofWendingCustom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ThesisonCultureandLanguage英汉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Thesis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EnglishandChineseNamesandItsTranslationMethods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StudyonInfluenceofCulturalContextonTranslation浅谈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TentativeReflectionsonBusines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dEtiquette透过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来看中西文化差异ABriefComparisonofSpringFestival&ChristmasDay体态语在对外商务谈判中的作用OnBodyLanguageinForeignBusinessNegotiation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Games浅谈中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性On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inTermsofSymbolicColors论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OnCultureTeaching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中国香港和法国学生对接受自愿安乐死立法观点的比较AComparisonofHongKongChineseStudents’andFrenchStudents’AttitudestoandAcceptanceofVoluntaryEuthanasiaLegislation浅谈美国快餐文化TheAmericanstyle-Fastfood文化差异及其对习语形成的影响CulturalDifferencesandItsInfluencesontheFormationofIdioms1,中国香港和法国学生对接受自愿安乐死立法观点的比较AComparisonofHongKongChineseStudents’andFrenchStudents’AttitudestoandAcceptanceofVoluntaryEuthanasiaLegislation2,论一人公司的债权人保护StudyontheProtectionoftheCreditorofOne-ManCompany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中国死刑存废4,论我国居住权立法的必要性5,试谈中国法官的独立浅析英语双关ReflectiononEnglishPun浅析英语委婉语AnalysisofEnglishEuphemism英语称谓词的性别含义TheSexConnotationinEnglishAddresses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StudyontheImportanceofContextinTranslation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AContrastiveStudybetweenSomeFrequentlyUsedFiguresofSpeechinEnglishandChinese浅谈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ThesisontheSocialFactor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论英语写作中的措辞用语OntheDictionoftheEnglishWriting浅谈中西委婉语对比A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Euphemisms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TheLinguisticCharacteristicsofAdvertisingEnglish谈商务英语及其翻译中的委婉表达方式EuphemisticExpressionsinBusinessEnglishandTheirTranslation浅谈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ChineseandEnglishEuphemisms笑话何以产生幽默WhatMakesaJokeFunny?试论因特网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辅助作用TheAssistingFunctionofInterne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系统ValueSystem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论动物在英汉词语中的文化差异OntheCulturalDifferenceof“Animal”inEnglishandChineseExpression论美语词汇中的民族中心主义AmericanEthnocentrismandEnglish场依赖性和场独立性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的影响TheEffectofFieldDependenceandFieldIndependenceonEnglishLearners’ListeningAbility论英汉翻译中汉语方言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ofChineseDialecto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语言的歧义性:究竟是福还是祸?LanguageAmbiguity:ACurseandaBlessing论英汉影视翻译中不同文化意象的处理OntheDispositionofDifferentCulturalImagesinFilmTranslation商务语境下表述语言的性别差异AnalysisofSexDifferencesinExpressivesinBusinessContext英语商业广告的词法特点分析AnAnalysisofMorphologicalFeaturesofEnglishCommercialAdvertisements英语广告的词法特点分析AnAnalysisofMorphologicalFeaturesofEnglishAdvertisements从句法角度对官方语言的初步探究APreliminaryStudyofOfficialLanguagefromtheSyntaxPerspective中式英文在中国流行的分析TheAnalysisofChiEnglishbeingPopularinChina外贸英语句子的特点对翻译的影响InfluenceofFeaturesofTradeEnglishSentenceonTranslation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ThesisonCultureandLanguage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StudyonInfluenceofCulturalContextonTranslation对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的认识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简明性表达方法ApproachestoAchieveConcisenessinAcademicPaperWriting浅谈英语修辞的用法TheUsageofEnglishRhetorical双关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TheUseofPuninEnglishAdvertisements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SexualDiscriminationinEnglishWords英语报刊标题的特色与文体风格大纲StudyonFeaturesandStylesofEnglishNewspaperNews’Titles从皮尔士的符号学研究符号学的意义AStudyofMeaningsofSignsfromthePerspectiveofPeirce''''sSemiotics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ofADoll’sHousefromthe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英汉复合词的对比分析TheContrastbetweenEnglishCompoundsandChineseCompounds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看他悲剧的必然性ACharacterAnalysisofShakespeare''''s“Hamlet”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分析TheReasonAnalysisofHamletTragedy论哈姆雷特的悲剧CommentsontheTragedyofHamlet论约翰济慈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TheBeautyintheWorksofJohnKeats浅谈阿甘正传中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TheFeminismReflectedintheNovelForrestGump圣地亚哥:伟大而非完美的老人-对《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分析TheOldManandTheSea-Santiago-AGreatOldManNotPerfect依莎贝尔阿彻的婚姻悲剧-对淑女的画像的主题研究OntheMarriageTragedyofIsabelArcher-AThematicStudyofthePortraitofaLady论淘姆索亚的性格特征ThesisontheCharacteristicsofTomSawyer美国社会文化的缩影-浅谈淘姆索亚历险记中淘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特征TheMirrorofAmericanSocialCulture-RemarksontheCharacteristicsofTomSawyerinTheAdventureofTomSawyer论飘中的人物魅力OntheCharmofCharactersinGonewiththeWind论飘中的女性生存意识ThesisonFemaleSurvivalisminGonewiththeWind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个人魅力AnalyzeScarlett’sPersonalFascinationinGonewiththewind浅谈《乱世佳人》中的创业精神RemarksontheBusinessSpiritinGoneWiththeWind对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析CharacterAnalysisontheFourCharactersinMagrettMitcell’sGonewiththeWind斯佳丽的性格分析PersonageAnalysisofScarlett从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演变过程看他的艺术价值AnalysisonHeathcliff''''sArtisticValuethroughtheEvolutionProcessofHisCharacter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betweenMankindandNature-fromAnalysisofMobyDick简评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OnCharlotteBrontё’sJaneEyre浅谈美国文化在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反映TentativeReflectionsofAmericanCultureintheNovelForrestGump保尔·莫瑞尔永不消逝的恋母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研究TheNon-passingofPaulMorel’sOedipusComplex—AStudyoftheHero’sPsychologyinSonsandLovers浅析玻璃动物园中劳拉的玻璃心AnanalysisonLaura''''sGlasslikeHeartintheGlassMenagerie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CharacterAnalysisofDarcyinPrideandPrejudice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自私自恋性格的分析AnalysisofSelfishnessandNarcissisminHeathcliff’sCharacters-OntheThemeofWutheringHeights浅谈简爱中的女权运动FeminisminJaneEyre回到小屋-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特点BacktotheCabin-analysisofsymbolsandcharactersinUncleTom''''sCabin《双城记》中西德尼伯尔顿的人物性格分析ABriefAnalysisofCharacterSydneyCarton“ATaleofTwoCities”普拉斯诗中的死亡意象TheDeathImageinSylviaPlath’sPoems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分析OntheCharacterofFredericHenryinAFarewelltoArms心路历程-论雪莱的自由之路TheHeart''''sProgress---AboutShelley''''sFreedomRoad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TheSymbolismintheGreatGatsby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TheSymbolisminTheOldManandtheSea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ThesisontheKind-heartednessthemein“ATaleofTwoCities”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种族主义的误解OnMisperceptionofRacismin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论《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AnalysisonLoveofProtagonistsinPrideandPrejudiceandTessofthed’Urbervilles简爱中女主角的性格分析AnAnalysisoftheCharacteroftheHeroineinJaneEyre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分析An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eHero’sCharacterinAFarewelltoArms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宠儿》中的弑婴母题OntheMotifofInfanticideinBelovedfromaBlackFeministPerspective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伍美琴的吃中餐中的母女关系ReflectionsontheMother-DaughterRelationshipintheEatingChineseFoodNaked“神性”与“人性”冲突引发的爱情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TessoftheD’Urbervilles―ACommentontheSourcesofTess’TragicLife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ErnestHemingway,theSpokesmanofthe“LostGeneration”试析《还乡》命运驱使下的人物性格OnCharactersundertheInfluenceofFatalisminTheReturnofNative《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LoveandHateinWutheringHeights夏洛特和简爱性格对比研究TheComparativeStudyofCharacteristicsbetweenCharlloteBronteandJaneEyre苔丝的悲剧原因分析OnCausesofTess’Tragedy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TheRevivingofHumanityin“WutheringHeights”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对待婚姻的态度JaneAusten''''sAttitudetowardMarriageinPrideandPrejudice浅谈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特征OntheCharacterofShylockinTheMerchantofVenice浅谈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TheFiguralAnalysisofScarlettinGonewiththeWind浅谈艾玛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ofEmma论简爱的独立性格TheIndependenceofJaneEyre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ofADoll’sHousefromthe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

爱国格言篇8

关键词:感彩 语言风格 文化传译 译者身份 文化语境

自古以来,文学就是联系全世界人类的重要纽带,文学交流则是促进民族间相互交往、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进行文学交流的前提是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壁垒,其中翻译无疑起着首屈一指的作用。随着“世界文学”时代的逐步走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关系日益密切,文学翻译面对着具有极大语言差异的异质文化体系,难度大大增加,翻译研究也就成为文学研究、尤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享有长久的世界性声誉,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译作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这些不同译作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看出一部作品在译入语国家的传播、接受及产生影响的情况,及其所折射出的不同译者的不同身份、风格和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日本比较文学家野田丰一郎说:“作为比较文学家的工作之一,是存在着对同一作品的两种以上翻译的对比研究。根据这个方法,我们能够理解同一作家产生的几种微妙的印象。这样说来,同时也能够理解到那个作家对于外国影响的质量和范围的变迁。”[1](P87)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并不是对译作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而是重在关注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一种文学研究。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比较文学译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翻译理论不断更新,出现了埃斯卡皮的“创造性叛逆”说、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与此相应,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成果也日益繁荣。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获得评价最高、最集中地体现了海明威写作风格的一部小说。《老人与海》于1952年9月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1953年即获普利策奖,1954年又帮助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后迅速被译为多种语言,风行世界各地。它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诠释不尽的象征意义以及主人公表现出的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读者及文学研究者,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在我国,《老人与海》同样受到广泛欢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现了近20个不同的译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观、吴劳、李锡胤、黄源深等译本。而事实上,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952年12月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的署名范思平、实为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2],以及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1月23日在台北市《大华晚报》上连载的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大海》。这两种译本虽在原著发表的同年即在港台面世,但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则分别在2012年和2010年。与大陆读者见面时,张爱玲译本并未有太大改动,余光中译本则经过了他本人的大力修正,全书所改在一千处以上[3](P4)。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独具特色也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余光中则是享誉两岸的著名诗人,二人同为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然而,他们的身份、创作风格和所处的文化语境却差异很大,因此,他们的译作也在不同方面有着较大差别。文章试图结合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视域、文化学派等翻译理论,分析研究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2010年版)在感彩、语言风格和文化传译方面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一、感彩:女性的细腻与男性的粗犷

海明威被称为“硬汉”作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有着铮铮铁骨和不屈灵魂、面对重压依然表现出优雅风度的男子汉,甚至有学者评价其小说世界中“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4]。《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也不例外,他孤独一人在无边的大海上与大鱼、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与毫无畏惧的勇气,使他成为永远打不败的“硬汉子”的典型代表而铭刻在读者心中。这样一部充满男子汉气概的作品在女性译者和男性译者笔下,必然会展示出不同的感彩。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彰显 女性情感的流露

由于曾经就读于女校以及亲人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对女性有深切的关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在作品中始终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她塑造了多个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们都是男性话语社会中的受害者,她们的不幸代表着那个时代千万女性的不幸。张爱玲通过描绘她们的命运,表现出也控诉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压抑的现实。同时,与其他女性作家一样,张爱玲也试图颠覆那种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她将范柳原、姜季泽等都塑造成了缺乏男子汉气概的苟且之辈。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是一位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

同样,张爱玲在其作品的自译及其他译作中,也采用了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女性译者有时会在序言中解释自己选择原作的初衷以及采用的翻译策略来彰显自己的女性身份。芭芭拉・戈达尔德认为序言是译者“积极参与原文,参与意义生成的重要工具”[5]。张爱玲在1954年11月为《老人与海》写的译者序中表达了她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热爱的一本……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6](P4)这篇简短的序言并没有对原作者以及作品内容做过多的介绍,也没有像大多数译者一样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深层的挖掘,而是充满了她对海明威和这部作品的敏锐而细腻的女性感情:“……我觉得这两句话非常沉痛,仿佛是海明威在说他自己。……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6](P4)这篇序言显然传达出了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读者、一位女性译者的独特感受。

除序言外,张爱玲在具体的翻译中也采用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干涉策略,如“劫持”。女性主义译者认为她们有权利“操纵”政治上不正确的文本,纠正原文当中的男性话语,其翻译策略中的“劫持”即对不具有女性主义意图的文本进行操控[7]。《老人与海》中有大量男性化的词语,以强调主人公的男子汉气概,张爱玲将其中的一些译成无标记词汇,以回避强烈的男性特征。如以下两例:

原文:It is what a man must do. [3](P126)

译文:【余光中】男子汉应该这样。[3](P16)

【张爱玲】活总是要干的。[6](P16)

原文:And pain does not matter to a man. [3](P186)

译文:【余光中】男子汉不在乎吃苦。[3](P66)

【张爱玲】疼痛是不碍事的,并不伤人。[6](P53)

man一词既可指男性、男子汉,又可指不限男女的人、人类。为了凸显海明威原作中的硬汉气质,余光中等大多数男性译者在以上两处都将man译作“男子汉”以突出主题,而张爱玲则故意模糊该词的性别界限,将其虚化或译作笼统的“人”,显示出她的女性意识。

另外,张爱玲在译文中同样传达出了她作为女性对原作中人物情感的细腻把握与强烈共鸣。《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不仅是一位不屈的硬汉,同时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老人,他爱生活,爱大海,爱海里的种种生物,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与男孩诺曼林之间的深厚感情。张爱玲以一颗女性的敏感的心把握和传达着这些感情,也传达着她本人对人物的喜爱。与其他男性译者相比,她在译文中注入了更多自己的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为柔和,感情也更加丰沛。如在一些动作的描述上,张爱玲不自觉地选择了女性特有的词汇或句式,具有更丰富的感彩。如以下几例:

原文: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 and turned and looked at him. [3](P125)

译文:【余光中】他轻轻地握住一只脚不放,直到男孩醒来,转身望他。[3](P16)

【张爱玲】他温柔地握住一只脚,一直握着它,直到那孩子醒过来,翻过身来向他望着。[6](P16)

张爱玲将gently译为“温柔地”,相比“轻轻地”显然更具有女性特色。另外,她在此处采用的句式虽然不如余光中的译法简洁,但使人物的动作显得更加自然流畅,突出了老人对男孩的关爱。

此外,张爱玲在一些形容词等修饰词的翻译上,也用女性特有的敏锐加入了更细腻的感彩:

原文:…and sail desperately over the surface. [3](P133)

译文:【余光中】在水面拼命飞行。[3](P22)

【张爱玲】绝望地在水面上掠过。[6](P20)

原文:…and then swinging them wildly and ineffectually as he followed the flying fish. [3](P134)

译文:【余光中】接着又猛烈地、吃力地拍动双翼,追赶飞鱼。[3](P23)

【张爱玲】然后他狂乱地徒然地扇着翅膀,追赶着飞鱼。[6](P21)

绝望、狂乱、徒然这几个词的使用,赋予了鸟儿和鱼以人类的感情,体现出老人、作者和译者将鸟和鱼看作是自己的同类,对于他们有着深切的同情。类似于这种细节词语的感情处理,或许女性译者比男性译者更为敏感。

(二)余光中:粗犷之中有温情的硬汉气质

与张爱玲在译文中流露出的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情感不同,余光中作为一位男性译者,更加侧重于在译文中表达出海明威原文所具有的强烈的男性气概,在感情的处理上也更加男性化。首先从序言来看,无论是1957年还是2010年的译序,他注重的都是对作品意义的阐释,以及对语言风格的客观评价,如将《老人与海》与《白鲸》的象征意义做比较,或对英文语法转换为中文语法的讨论,而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张爱玲担忧的是“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而余光中则说年轻的自己“译得太文……像是白手套,戴在老渔夫粗犷的手上”[3](P3)。一人关注的是悲哀的意境,一人关注的是粗犷的风格,显示出男性译者与女性译者在翻译原作时侧重点的不同。

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余光中在译文中大量使用“男子汉”“汉子”等具有强烈男性特征的词语,以突出原文的阳刚之气。海明威本人热衷于在作品中描写战争、斗牛、打猎、捕鱼等以男性为主导的活动,更乐于塑造刚强不屈的男性英雄,甚至连余光中都感到他“作品中主角的男性实在是强调得过分了一点”[3](P7)。但想要使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作的硬汉气质,则必须采用海明威式的男性词语。此外,男性译者一般很难如张爱玲一样自觉意识到这类词语所带有的男性主导色彩,在翻译时自然也就不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为了更加强烈地突出主题,余光中有时不按字面翻译,而是直接译出词语的关联意义。例如:He took the bite like a male. [3](149)余光中译为:它吞食钓饵,像个汉子。[3](P35)其他译者大多将male按照字面意思译为雄鱼、公鱼,但“汉子”则更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原作整体的男子汉气概,不仅忠实传达了该词的原义,也应和了全文的主题。

在感彩方面,余光中很好地把握了原著中老人温情的一面,如他与男孩的对话中体现出的对于男孩的关爱,独自在海上漂流时对男孩的想念。在他的译文中,阳刚、粗犷的男性化语言与老人身上这种普通人的温情形成张力,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在老人硬汉气质的背后,有一颗感情丰富的灵魂。当然,如前举例,余光中在一些细节词语的处理上没有张爱玲那样细腻,在老人对海中生物的感情方面也没有张爱玲那样敏锐(如他将大鱼的代词him译为“它”,似乎对老人将大鱼视为同类、朋友、兄弟的感情有所削弱),但依然忠实地传达出了原著的感情层次,很好地展示了老人粗犷之中有着温情的硬汉气质。

二、语言风格:小说语言与诗情译笔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海明威更是以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他“一生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语言简洁有力,行文干净利落,尽量少用修饰词而只用动词,删去了一切冗言赘语,是海明威“新闻体”风格的集中展现。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翻译中必然会留下自己的痕迹。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译者也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译本。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视域,而翻译主体具有怎样的视域势必会决定翻译的具体结果[8]。构成译者视域的重要成分是译者身份与翻译环境。

从译者身份来看,张爱玲与余光中同为作家,在文学修养与文字表达能力上自然无可指摘,他们也都具有深厚的外语功底,对英文原著的理解相当透彻。然而,二人一为小说家,一为诗人,身份不同,写作风格迥异。张爱玲作为极具特色的小说家,语言风格亦中亦洋,大俗大雅,精致的用词背后是无边的苍凉感。余光中则是一位风格多变的诗人,其诗中既有壮阔铿锵的远大理想,也有细腻缠绵的浓浓乡愁。他们笔下的《老人与海》自然会染上小说家和诗人的不同风格色彩。另外,二人所处的翻译环境也不同。1952年的香港处于英国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都受西方影响,也易于接受欧化表达方式;而2010年余光中对译文进行修改再版时,新中国文学已发展数十年,汉语的使用形成稳定规则,翻译策略大多采取归化原则,以适应读者阅读习惯。这也是造成二人译文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

(一)张爱玲:中西结合的小说语言

张爱玲出生在传统的封建大家族,自幼受私塾教育,酷爱古典文学,《红楼梦》更是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时,张爱玲曾出洋留学的母亲又使她接触到西方文明,再加上在学校受到西式教育,后长期生活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使她无论个人气质还是文学创作中都同时交织着中西特色。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既有古典遗风,又有通俗色彩,还有西方情调。同样,在张爱玲译的《老人与海》中,既有大量地道的汉语流水句,又带有欧化语言的特征。例如:

原文:He was asleep in a short time and he dreamed of Africa when he was a boy and the long golden beaches and the white beaches, so white they hurt your eyes, and the high capes and the great brown mountains. He lived along that coast now every night and in his dreams he heard the surf roar and saw the native boats come riding through it. He smelled the tar and oakum of the deck as he slept and he smelled the smell of Africa that the land breeze brought at morning. [3](P124)

译文:他很快就睡熟了,他梦见非洲,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还有些长长的金色的海滩,和那白色的海滩,白得耀眼,和那崇高的海岬,和棕色的大山。他现在天天晚上住在那海岸上,在他的梦里他听见海涛的吼声,看见土人的小船破浪而来。他睡梦中嗅到甲板上焦油和碎绳的气味,他也嗅到非洲的气味,早晨陆地上吹来的风带来的。[6](P15)

原文基本都是由and连接的几个简单句构成的并列句,张爱玲将其译成汉语口语常用的流水句,没有严密的语法结构,而是靠句子间的意义关联,一句句娓娓道来。其中一些显然不符合汉语语法而是照搬原文语序,表现出欧化特征。这样的译法还能较好地传达出原文中老人梦境的零乱与不连贯感。

张爱玲的用词也较为简单和口语化,多用描述性的话语而很少用书面词汇,例如:

原文: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 [3](P134)

译文:【张爱玲】陆地上的云气现在堆得像山一样高,海岸只是一条长长的绿线,背后是灰蓝色的山。[6](P21)

【余光中】这时,陆上的云像群山一般涌起,海岸只余下一痕绿色的长线,背后隐现淡蓝色的山丘。[3](P23)

相比而言,张爱玲采用的几乎是最为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类似之处还有很多,她在翻译中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汉语词汇和句法,把小说变成了故事,而她则是讲故事的人。这是她作为小说家在创作和翻译中惯于使用的方式。

(二)余光中:凝练而悠长的诗意

一般而言,由于文体特点和篇幅限制,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为凝练,也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20岁便发表第一部诗集、进行了几十年诗歌创作的余光中,在运用文字时自然惯于精心锤炼,力求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涵义。余光中对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有着清醒的认识,说“他的文体习于冷眼旁观。简洁而紧凑,句子不长,段落也较短”[3](P2),另外,语言要对应主人公的身份,“不可使用太长、太花、太深的字眼或成语”。可见,余光中在翻译时“力求贴近原文风格”,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极简单、极客观的“电报式”特色。然而,由于英文与中文句法结构和语言习惯的巨大差异,单纯照搬原文句式不符合汉语语法和阅读习惯,正是“贴得太近,也会吃力不讨好”[3](P4)。余光中将原文的许多较短的简单句凝练为四字短语,既符合原文简洁的风格,又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如上文中所举例子,余光中的译文如下:

不久他便睡去,梦见少年时去过的非洲,梦见漫长的金色海岸和白得刺眼的海岸,还有高耸的海岬、褐色的大山。如今他夜夜重回那岸旁,在梦中听见波涛拍岸,又看见土人的小舟来去乘潮。他嗅到甲板上柏油和麻绳的气味,还有清晨陆上微风送来的非洲气息。[3](P15)

相比张爱玲的译法,余光中所译更加简洁,更符合汉语语法。“波涛拍岸”“来去乘潮”等词语的使用也使译文具有了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使人读后回味深长。余光中在多处都采用这种中文特有的格式整齐的四字词语,如原文中:He could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lowing noise the male made and the sighing blow of the female. [3](P148)余光中译为:他能够分辨雄鲸喷水,声音喧嚣,雌鲸喷水,有如叹息[3](P34)。既形成排比,又富有诗的悠长韵律,充分发挥了汉语形美、音美、意美的优势。

同时,余光中选用的词语常有多重意味,可以使长期浸润在汉语环境中的读者联想到词语的深层隐含意义。如全篇的第一句话:

原文: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3](P105)

译文: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3](P1)

英语是重形式的语言,汉语则重意义。余光中将原文的一个长句拆分成几个汉语短句,但无一赘词,简洁而清晰。“独驾轻舟”短短四字如同一幅简笔勾勒的水墨画,既传神地勾勒出老人的状态,又带有诗情画意,引发了读者关于孤独与坚持的内涵的联想。可见,与张爱玲在语言风格上更侧重异化相比,余光中更侧重于归化。

此外,余光中在序言中提到:“原文中有许多代名词,旧译本无力化解,常予保留。后来经验丰富,已能参透英语文法,新译本知所取舍,读来就顺畅多了。”[3](P4)以上例分析,原文中代词he出现两次,冠词a(an)出现三次,但余光中的译文中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可见几十年的经验与锤炼也是其译文能达到既凝练又富诗情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传译:归化与异化

正如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所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变化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形成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包括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以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等。他们的研究重点从翻译的两种语言文字转换的技术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上。如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种因素的操纵,译者的翻译行为或隐或显无不受到这三因素的制约。

一部作品中最具文化意味、最能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的是文化词汇,即那些具有一定文化负荷的词语,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从它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或者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9]。《老人与海》中既有富于宗教色彩的基督教文化词汇,也有直接从西班牙语引进的词汇。这些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色彩和异域风味,并且与中国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在翻译时如何充分传达并使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不仅与译者个人的策略有关,更受到译者所面对的翻译环境,即当时整体文化语境的影响。张爱玲和余光中在翻译这些文化词汇时,所面对的是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宗教意味:

《老人与海》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许多人尤其是西方读者从中解读出了基督教的象征意义,如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象征了耶稣受难。原文中也有多处出现基督教词语,具有宗教意味。由于所处的文化语境不同,张爱玲和余光中在翻译这些宗教词语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张爱玲侧重于异化,余光中侧重于归化。

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处于英国统治之下,中立于政治上尖锐对立的大陆与台湾,此时又有大量内地学者移居香港,因此形成了文化多元的环境,香港居民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较为熟悉,也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美苏冷战的世界环境,当时的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及新中国政府,在香港大力宣传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大量发行美国作品的中文译作。1952年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时,正受雇于美国新闻处设立的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这种受雇人身份使她必须配合当时的美式文化宣传,按照赞助人的意志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操纵学派认为,赞助人“是能促进或阻挠文学的阅读、书写和改写的权力(人士、建制)之类的东西”[10]。赞助人对张爱玲的影响表现在译文中,就是宗教意味的彰显,她将许多宗教词语按照原义忠实地翻译出来。而余光中的译作2010年再版发表时,没有赞助人的特殊要求,所面对的读者群体是较少有的大陆读者,整个文化语境也较为宽容开放,没有必要特意突出原作的宗教意味,一些宗教词语只需表现出其包涵的感彩即可。如以下几例:

原文:God help him to take it. [3](P142)

译文:【张爱玲】上帝帮助他吞饵。[6](P26)

【余光中】天哪,让它吃吧。[3](P30)

原文: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3](P142)

译文:【张爱玲】耶稣知道他不会走的。[6](P26)

【余光中】天晓得,它不会走的。[3](P30)

原文: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3](145)

译文:【张爱玲】幸而他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面去――感谢上帝。[6](P28)

【余光中】谢天谢地,它一直向前游,没向下沉。[3](P32)

这里的God,Christ都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词语,张爱玲将其直译为上帝、耶稣等宗教名词,无疑增加了小说的宗教意味。而余光中则侧重于传达感叹语气,将其翻译为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天哪”“天晓得”,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二)异质文化

《老人与海》的主角圣地亚哥是一位古巴老渔民,他所说的语言应是西班牙语。为了符合他的身份和地理背景,海明威在小说中直接引用了不少西班牙语词汇,不仅使老人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也为原文增添了一份异质文化的气息。对于这些西班牙语词汇的翻译,张爱玲几乎全做归化处理,而余光中则偏向于异化。原文中有23处西班牙语词汇,张爱玲或直接意译为汉语,或干脆略去不译,并且没有一处解释说明的注释。余光中则保留4处西班牙语原文并加以注释,有些音译为汉语之处也做了注释说明。例如,原文中的西班牙语la mer和el mer,在张爱玲笔下被译为“海娘子”和“海郎”,具有了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色彩,容易为中国读者接受,但通过译文完全看不到原文所体现的异质文化。余光中则将这两处西班牙语直接移植,然后加以注释“la是阴性冠词,mar是海。”“el为阳性冠词。”[3](P19)这样,使原文的异质文化色彩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受美国新闻社的委托,张爱玲要将原文翻译得通俗易懂,从而利于更多读者的广泛接受,而如果音译或移植原文中的西班牙语,显然会打断读者阅读的流畅过程,拉长阅读时间。如前文中的例子,如果张爱玲也采取移植并加注的翻译策略,可能会影响到当时不熟悉外语中的词性、冠词的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从《老人与海》在美国首次发表到张爱玲译本的出版发表,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之前并无其他译本可做参考和对比,因此张爱玲将文中的西班牙语词汇归化翻译或许是出自个人的爱好和感受。而余光中面对的则是翻译文学已占据很大一部分文学市场的新世纪,《老人与海》已成为许多读者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外国文学作品,此前的多个译本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他自然会对翻译策略谨慎思考和选择。对这些西班牙语词汇进行异化翻译既能很好地保留原著带有的异域风情,也能更加直观地向读者传达异质文化信息。

张爱玲与余光中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领域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由于二人身份、风格和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在他们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张爱玲的译本充满着女性意识与细腻的女性感情,采用的是她创作小说时常用的中西结合、又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同时由于特殊的赞助人影响而彰显了宗教意味。余光中的译本体现出原著粗犷的硬汉气质,语言凝练而富有悠长的诗意,同时传达出异质文化的色彩。文章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视域及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从译者身份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两种译本在感彩、语言风格和文化传译方面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张爱玲和余光中以作家身份进行文学翻译,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价值,虽然其中也有些许不完美之处,但作为《老人与海》在中国的最早译本依然值得关注。文章对两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做出优劣高下的价值判断,而是试图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对不同的译者身份、文化语境对译作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以期对更深层的研究做一些铺垫。

注释:

[1]野田丰一郎:《比较文学论要》,《比较文学译文选》,长沙:湖南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陈子善:《范思平,还是张爱玲?――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新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1期。

[3]余光中:《老人与海》,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4]夏志清等:《文学的前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

[5]转引自:李思乐,王娟:《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特色研究》,安徽文学,2012年,第12期。

[6]张爱玲:《老人与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版。

[7]李思乐:《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8]袁筱一,邹东来:《文学翻译基本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1 月版,第112页。

[9]转引自:汤洁:《<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和吴劳的汉译本为例》,常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10]李思乐,王娟:《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特色研究》,安徽文学,2012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余光中.老人与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张爱玲.老人与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3]袁筱一,邹东来.文学翻译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4]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谢天振.译介学(增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6]杨大亮,邵玲,袁健兰.海明威作品研究:冰山的优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张韬.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爱国格言篇9

关键词:语文 人格教育 方法

语文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

一、加强教师人格修养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让他的学生铭记一生。何以如此呢?其关键就是教师的人格修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教材中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三、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把握课文题目中的人格教育因素。许多课文的题目就包含了对人格的思考、塑造。教授这类课文时教师不必急于打开“题目”这扇门,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探究状态。②展开作者的人格教育因素。讲课时,可适时拓展、介绍体现作者人格方面的事例,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③重视文章中的人格因素。很多课文中富含人格教育的资源,如《我爱这土地》中艾青那份真挚、炙热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在启智中育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的人格教育。

四、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标》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爱国格言篇10

1 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教育着先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记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立志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交给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中国教育事业发生重大变革的新时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重视加强多方面的学习。首先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业务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和需求。

2 爱生如子,教书育人

爱是教育的别名,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千百年来,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就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不歧视体罚学生,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严格要求学生,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保护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教育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宽容学生。传统师德也讲教育之爱,但今天的教师关怀不再是单向的,不是一厢情愿,更不是强加的,控制式的,而是平等的,负责任的,是彼此能感受的。在今天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那些由于社会变迁、生活和家庭的原因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更加要倍加关爱,给予尊重,善于宽容。因为宽容是对被教育者的爱护信任,它体现了关怀精神,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3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