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格言十篇

时间:2023-03-25 12:26:12

理想格言

理想格言篇1

1、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德谟克利特

4、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5、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席勒

6、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7、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8、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9、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10、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11、别虚掷你的一寸光阴吧,别去听无聊的话,别试图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平庸和猥琐的事上消磨你的生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生活吧!过属于你的奇妙的生活!点滴都别浪费。——奥斯卡·王尔德

12、呵,青年人理想多么崇高,立志追求真理,无论是生还是死,呵!莫回首,莫泄气。——罗·布里奇斯

13、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茨威格

14、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心灵的良心来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从于信条,或理念,或传统,甚至是内在冲动,那是我们的堕落。——劳伦斯

15、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16、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奇雷特

17、要为理想寻方法勿为错误找籍口。——台湾长鸿益集团厂训

18、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加里宁

19、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柳青

20、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2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2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3、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雷锋

24、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

25、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26、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

27、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28、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29、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30、爱情既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法拉第

31、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3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33、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34、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它应得的报酬。——亨·乔治

35、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罗曼·罗兰

36、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吴运铎

37、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38、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爱略特

39、看见一个年轻人丧失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看见那块他透过它来观察人们行为和感情的粉红色轻纱在他面前撕掉,那真是伤心啊。——莱蒙托夫

40、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41、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罗马尼亚

4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43、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马克思

44、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什么,而是看他给了人类什么。——王伯勋

45、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46、迎着阳光开放的花朵才美丽,伴着革命理想的爱情才甜蜜。——莫贵英

47、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48、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49、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50、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我想我就是这样。——松下幸之助

51、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说,要渴望祖国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体现,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加里宁

52、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奥斯特洛夫斯基

53、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在一生中能干出一番不同寻常的大事,就比没有远大理想的可怜虫,()有着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伯纳德·马拉默德

54、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但凭侥幸,怕吃苦,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张华

55、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徐特立

56、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57、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张华

5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59、一个人要开化一个最闭塞的地方,有了钱还不行,他还得有知识;而且知识,正直,爱国心,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把个人的利益丢掉,献身于一种社会的理想,那也是白费。——巴尔扎克

60、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徐特立

61、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62、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

63、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吴运铎

64、伟大的理想惟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乔万尼奥里

65、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66、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它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67、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戴尔·卡内基

68、青年人啊,热爱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语言。高于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是精神的王国,是灵魂的故乡。——马志尼

69、即使在最聪明的人身上,本能也一定先于智慧。欢对于人来说,本能有时也许是更为理想的向导。——乔·李洛

70、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71、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莎菲德拉

理想格言篇2

1、不要沉溺在现在的各种琐事中,……在自己心里培养对未来的理想吧。——谢德林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3、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4、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7、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8、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9、有理想的生活,即充满了公共利益,因而抱有高尚目的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加里宁

10、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11、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12、 人生理想的名人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1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14、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15、理想是具有冒险性的。——雨果

16、理想是从心灵上展翅起飞的春鸟。()——佚名

17、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W.)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18、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1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0、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苏霍姆林斯基

21、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契诃夫

2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3、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24、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25、可能,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可能,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艾特玛托夫

2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28、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2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理想格言篇3

1、不要沉溺在现在的各种琐事中,……在自己心里培养对未来的理想吧。——谢德林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3、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4、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7、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8、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9、有理想的生活,即充满了公共利益,因而抱有高尚目的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加里宁

10、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11、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12、 人生理想的名人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1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14、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15、理想是具有冒险性的。——雨果

16、理想是从心灵上展翅起飞的春鸟。()——佚名

17、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W.)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18、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1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0、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苏霍姆林斯基

21、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契诃夫

2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3、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24、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25、可能,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可能,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艾特玛托夫

2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28、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2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理想格言篇4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从严治党的鲜明品格

(曹**)

我曾经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总是弄不明白,不管哪一类人群,无论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还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名冠四海的富豪还是穷困潦倒的乞丐,人们总会去做一些事,为什么一些人看上去什么都不缺了的人,他们还是努力在工作,在做事。直到通过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再回想自己的奋斗历程,我终于明白,人是靠精神而活着的,人是靠梦想而去努力作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的人,会越有信心、越有能力,越会努力,也越讲规矩。

为什么这么说呢?品味一下自己从学校出来,当时的理想就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很幸运,我一毕业就分配到政府部门参加工作,虽然是较为偏远的乡镇府,还是感觉很自豪,所以一开始工作就很认真,很刻苦,很卖力,也很爱学习。那时候我的驱动力来源于哪里,现在认真的想一下,是来源于我当时对工作的渴望和对政府部门的崇拜,那是一种信仰。参加工作以后,组织一直在培养我,先后引领我入团、入党,一步一步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我的内心是非常感谢党组织的。因为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没有政治意识的青年,甚至入团入党都是靠组织和领导循循善诱的关怀。入团是当时的领导们看到我有一定的文艺细胞,通过交给我组织1997年迎香港回归乡镇团委的系列活动考验之后,安排我担任乡镇团委负责人。面对组织的信任我很珍惜,所以也很认真的履职,那时候,我的理想信念就是当好党的助手,带好和培养好党的后备军。后来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时荣幸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对党的光辉历史和党员的责任义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党的带领下,我逐步学习了共青团和党组织的理论和思想,从青涩走向成熟,不断成长。我敬佩和崇拜我志愿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我感谢和信任党组织的培养,我珍惜能够为党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添砖加瓦的这份工作,这就是我一直能够坚持不懈认真工作的动力。通过主题教育的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给予我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我们只有按照的嘱托,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认识,才能够收获源源不断精神动力,才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一个共产党员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印发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节中说得很明白:“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一个人如果丢失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失去了灵魂,变得颓废与无所是事,这个人的存在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样的,一个共产党员如果失去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了政治立场,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必须自始至终都按照“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吃亏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的当前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理想格言篇5

关键词:格言;思想教育;智慧;作用

1.前言

格言是人们根据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对哲理以及智慧作出的一种高度抽象和浓缩的经验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可以作为人们日常行为规范中一种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看,其是一个相对完整并且独立的句子,人们可以利用它来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格言是一个人机智的精华,又或者是众人汇成的睿智,其对于后代的思想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格言的四大重要作用

在思想教育中,格言主要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四大重要的作用。

2.1格言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即晓之以理

古往今来的格言,不单是口语及熟语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及智慧的结晶,虽然格言所产生的国家和时代均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是经过人们的反复琢磨、不断锤炼、辗转流传而产生的,其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具有知识性的特征。人们能够从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知识,通晓道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则格言,在说教的过程中让人懂得了成就大事者不只是需要超凡的才能,而且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志不强者智不达”的理念一样,使读者或者说服对象通晓人生的道理《庄子·渔夫》中有一句“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古语,该句话告诉了人们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告戒人们对人要真诚,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做一套,而心里却又做着另外一套,则终究会露出马脚,现出原形。得不到人们的信任,不管谎言编的有多好也始终不会打动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则格言告诉了人们只要肯努力,并不断进步,最后也会有所达成。无数人也靠着这句话的激励而勇敢朝着知识的海洋进行探索。英国作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使人明智”,只是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但是它却告诉了人们深刻的道理,若想成为一个头脑清醒而又充满智慧的人,则必须多读书、多思考[1]。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和社会淘汰。在思想教育中,这则格言对于那些懒散而又不学无术的人起到劝说的作用,让他们明白读书可以使自己累积知识,知道的越多懂得的道理就越多。

2.2格言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动之以情

情感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真正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态度的体验,是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激发并且经过人的想象而起作用。格言用语言的形式,触动着被教育者的内部心理感受,进而通过一些特定的情境使之转化成某种形象,以达到调节内心情绪、激发内心情感以及培养自身情操的目的。

2.3格言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即导之以行

通常人们在对格言的意义进行理解与感知之后,格言的一些信息(如意义、声音等)就会存储在脑海之中,并和其动机一起推动着人们行为的发展,或者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行为的目的。列宁说:“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事”,《史记·汉书·董仲舒传》中“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两句格言都阐明了要脚踏实地,不要虚夸浮想,应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事,在实践中悟出道理,以求更好的发展。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不但可以给人以警醒,而且还能引导人们去效仿古代贤人志士以及英雄楷模,坚持不懈,克服艰难险阻,将道德思想付诸于实践。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这句格言来对某些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人可以在一定成度上起到警示以及震撼的作用,并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规范。

2.4格言可以坚定人的意志,即持之以恒

坚定人的意志方面,格言所起到的反馈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会以蕴意、声音、字形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人们的脑海里,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些信息或动机就会推动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坚定人们的意志,并使他们持之以恒,永不停滞。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这句话在充分说明了意志重要性的基础上,又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必要性,因此该句格言对于一个人成就其自己的伟大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格言由于其富有哲理性,语言生动简练,在富有思辨性中又蕴含有现实性,因此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再如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等,这些都能够采用格言的形式加以诠释,还能根据自己的语言来发挥,令说理更加的形象和生动[4]。

3.结语

格言也并非是绝对的真理,因为其有很多都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得出来的经验之谈,或者一种感慨。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等,这些格言在现在看来,有其失之片面的地方,如果用在当前就不一定会恰当。而语句精简、内容浓缩、寓意深刻的格言则对人生的体验进行了概括,亦是一种真知灼见。格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思辨性以及教育性。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取它的精华之处,而避免它的偏颇之处,充分的发挥好格言的说服以及教育的作用,对说服的对象应该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以及晓之以理,从而提高格言的说服力,长此以往必定会收到良好的说服及教育效果。(作者单位: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参考文献

[1] 赵明.汉语成语中的"龙"文化[J].华夏文化,2012,12(21):157-158.

[2] 赵贤德,郭晓阳.第三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6(64):23-25.

理想格言篇6

【关键词】高贵的谎言/药物/古典政治哲学/哲人王

 

 

一、高贵的谎言

《理想国》(注:柏拉图作品的希腊文本采用牛津版ioannes burnet编本,参考了allan bloom的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plato,new york:basic books,1968),另参考 了郭斌和、张竹明的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 正义、城邦、哲人王。在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之间,有一个“过门”,是理解第二 和第三个部分的“津梁”,也是理解这个《理想国》的钥匙。这个“过门”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有意识为那些细心的读者准备的“藏宝图”,顺着这张地图,就可以到达苏格 拉底-柏拉图思想的殿堂。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谎言的讨论,或者说“高贵的谎言 ”乃是柏拉图思想的“方法论”,柏拉图对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自觉。从道理上讲,在 讨论诸如“正义”和“理想”之类崇高主题的地方,突然在中间插入一段对谎言的讨论 ,的确与主旋律大不协调。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安排,联系到柏拉图高超的写作技 艺我们需要特别注意。

柏拉图并不是不知道民众对“谎言”的意见。真实的谎言本是人神共愤的,因为谁都 不会接受对灵魂说谎,谁也不愿意被蒙在鼓里,既不愿意对人撒谎,也不愿意被人蒙骗 。既然谎言是一种“恶”,会导致被蒙骗者灵魂上的无知,因此“对于最高贵的东西, 以及对于自己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按指灵魂),谁都不会自觉自愿地撒谎”。(注:《 理想国》382a7—8。)苏格拉底由此得出一个基本理念:人不会自觉自愿地作恶,“恶 ”应该是一种社会现象,受某些条件激发而产生,具有被动(而非主动)色彩。从某种意 义上说,苏格拉底这是在为自己后面的“谎言”预先开脱责任,同时也暗示他因为被迫 进入一个自己不愿意来到的特殊环境,故而不得不说一点点特殊的假话。

当然,苏格拉底“作假”,仅仅是言辞上说说而已的“谎言”。为此苏格拉底辩护道 ,言辞上的谎言,只不过是灵魂上某种不幸的摹本,是灵魂的不幸所生成的一种幻象, 不是纯粹的谎言。这种“言辞上的谎言”和第一种人神共愤的“真实的谎言”不一样, 第二种谎言不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它对人有时大有裨益:对于发疯乱来、胡搅 蛮缠和傻头傻脑要干坏事的朋友来说,谎言可以像“有用的药物”那样,起到治疗和预 防作用。《理想国》第一次出现的“药物”一词,同时也有“治疗”的含意。但我们需 要研究,这种药物什么时候有益,对谁有益而不至于引起愤恨,它对敌人有没有用,等 等。

所以这种特殊的谎言是一种“处方药”,必须严格管理。用苏格拉底的话说,这种对 人有用的药“必须交给医生,私人绝不能染指”。(注:《理想国》389b5;451a2—7。) 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药物药性太猛,弄得不好就会变成害人的毒药(今人对此着墨颇多), (注:seth benardete,socratic second sailing:on plato's republi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18.)搞不好就要家破人亡,甚至亡国,因为谎 言对城邦来说,具有颠覆性和毁灭性。苏格拉底在第十卷开头处讨论诗艺时,还谈到了 类似的情况:如果没有了解它的所是(或“本质”),不知道它无非就是一种药物,那些 听到诗艺(或前面所说的谎言)的人,他们的思想就会受到损害。

为什么要用“言辞上的谎言”这种利害参半的“药物”?

首先是因为人的有限性。人的认识能力、判断力和行为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得不根 据人的天性而设计出不同的法门,大概可以用“因地制宜”来概括,其目的不过是要“ 因材施教”。苏格拉底从神不需要谎言来反证了这一点,他说,神是全知的,也就是知 道古事,在礼法时代,知道古事就是知道万物的“自然”或“道”;神中间也没有撒谎 的诗人;神不会因害怕敌人而说谎;神没有愚蠢和疯狂的朋友。苏格拉底总结到:“因 此,就不存在神会为之说谎的事情”,(注:《理想国》382e4;另参389b3。)谎言对神 来说,没有任何用处,“精灵和神明全然沾染不到谎言”,神明在言行上也的确就是单 纯(或“坦诚”)而真实的了。苏格拉底如此赞美神明,是要在对比中衬托出凡人的卑微 和有限来。神明所具有的上述优点,人都未必沾边。逐一对照中,苏格拉底的潜台词是 说,凡人是无知的,凡人中有撒谎的诗人,凡人会因为害怕敌人而撒谎,凡人身边多的 是愚蠢而疯狂的“朋友”。苏格拉底这里并不是为人们撒谎进行辩护,而是打算用言辞 的谎言来医治无知(不知古事即不懂规矩),在苏格拉底看来,无知是万恶之源;修理撒 谎的诗人,以免他们亵渎神灵、败坏青年;让人勇敢而不怕敌人,就不会撒人神共愤的 “真实谎言”;治疗和预防朋友们愚蠢和疯狂。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古典政治哲学的 基本目标,整个《理想国》就是以言辞上的谎言来实现上述目标,其中最后一条,即治 疗和预防愚蠢和疯狂,实是《理想国》清明理性或审慎的绝佳例证:《理想国》与疯狂 的“理想主义”不沾边。

其次是因为年轻人的天性而不得不使用必要的药物。年轻人纯真善良,容易上当受骗 ,而且冒失糊涂,没有头脑,判断力低下,“年轻人无法分辨什么是隐微的东西,什么 不是”。(注:《理想国》378d7—8。“隐微”对应的希腊文是huponoia,它的第一条 义项是“怀疑”、“猜想”,引申为第二条义项就是“事情下面(内部)的真义”,“深 一层的意思”、“暗含的意思”和“喻义”。这里译作“隐微”,符合施特劳斯所说的 “隐微学说”(esoterics)。)就“审慎”来说,很多东西都不应该让年轻人听到,比如 诸神争风吃醋、明争暗斗,因为他们对世间的恶还没有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所以,一 个仁善(或“好”)的法官应该不是年轻人,相反,法官应该对这些愣头青负责。对于特 别需要“理智”的年轻人来说,很难听从于“理智”,这时,言辞上的谎言就是其中一 种有效的方式。

第三是不要害己害人。这是苏格拉底的历史命运所得出的古典政治哲学的经验,“害 己”是说哲人在与城邦的冲突中,因“败坏青年”和“不信奉城邦所信奉的神”,最终 让自己身陷窘境,甚至丧命(哲人与城邦的关系,详下)。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虽 踌躇再三,最终还是被迫说了一些“必须说”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知道个中三 昧。苏格拉底对此畏惧有加:“我怕的是在真理面前,在最不该摔跟头的地方摔了跟头 ,自己一个人摔了不算,拖累朋友们,他们也就必然都会慢慢地倒下。……我希望能证 明,失手杀人者,其罪尚小,而在礼法中的高贵、仁善和正义方面欺世盗名的人,其罪 大矣”。(注:《理想国》389b5;451a2—7。)苏格拉底深知,要达到这样既不害己又不 害人的“理想”境界,而动用“有益的”谎言,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但即便如此, 或准确地说,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言辞上的谎言,所以真理需要密传,苏格拉底说 ,最好是闭口不谈,如果有必要谈的话,也应当尽量少人听到,并把它当做不可说出去 的秘密,为了听到真传,还要献祭,祭品可不是容易搞到的猪,而是极不容易铺排的大 型献祭,好让它只进入尽可能少的人耳中。

最后不仅不要害人害己,反而要利人利己。苏格拉底说:“城邦的统治者,如果可能 的话,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向敌人和公民说谎,都是适宜的”。(注:《理想国》389b7— 9。)当然,如前所说,苏格拉底在此再次强调说其他人对这种特殊的技艺千万不能染指 。统治者要掌握时机、对象、分寸和场合,所以城邦极其需要最高明的统治者,人类尤 其需要,或者说人这样一种东西尤其需要最高明的统治者。原因就在于人的天性之不足 ,必须大量服用那类药物(即,言辞上的谎言),这就需要主治医生具有特别的能力,“ 哲人王”的设计似乎顺理成章。反过来说,由于人本身的孱弱和人间不移的上智下愚关 系,“我们的统治者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似乎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谎言和欺骗,当然我 们也说过,谎言和欺骗起到的是药物治疗的作用”。(注:《理想国》459c8—d2;494a6 ;428e7—429a3;495a5—7;491e2—3;490a8—b1。)这样一来,“言辞上的谎言”就成为 “高贵的谎言”了。苏格拉底在“高贵的谎言”中,就获得了他的第三重身份:素王。

二、哲人与城邦

苏格拉底不仅向在场的年轻人宣扬了“高贵谎言”的理论,而且自己自始至终都在暗 地里实践着这种理论,也就是不断地说着高贵的谎言,“共产主义”和“哲人王”是有 目共睹的“高贵谎言”,而且苏格拉底处处自相矛盾地给年轻人讲那些年轻人不宜听到 的内容,这种“此地无银”的巧妙安排,更是隐秘的“高贵谎言”。为什么要这样自相 矛盾、而又如此大张旗鼓地兜售他那“窈兮冥兮”、半真半假的“理想国”蓝图呢?除 了上述原因以外,哲人与城邦的永恒冲突,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1.哲人

哲人在城邦中总是少数(少得只有靠运气才会有),而民众则为数众多,柏拉图仅仅凭 这一点就断定:“搞哲学的人就必然要受到他们非难”。(注:《理想国》459c8—d2;4 94a6;428e7—429a3;495a5—7;491e2—3;490a8—b1。)这里的“他们”除了民众而外, 还包括“智术师”和假哲人。柏拉图在这里首先就把真正的哲人和智术师、假哲人区别 开了。实际上“智者”(即智术师)并不智慧,而假哲人同样如此,反而使哲学蒙受最为 巨大和最为猛烈的诽谤,真所谓为之反倒损之,让人想起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125 节借“疯子”之口所说的话:杀死上帝的正是我们这些貌似信仰上帝的人,对基督信仰 危害最大的正是基督教本身。

哲人虽然不一定有智慧,但他们是热爱智慧的人,这样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智慧, 否则岂不容易爱错对象?智慧不等于知识,实用的知识也不是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柏 拉图所说的智慧不纯粹是形而上学的思辨性能力,而是关切现实的干练安邦定国之才。 关心城邦、立足现实、悯怀生民,这就是古典政治哲学的特色。所谓“智慧”,在柏拉 图看来,就是从事政治,为老百姓的生活编织一张足以安居乐业的社会经纬,因为“根 据自然而建立的城邦,整个儿都是智慧的,它来自于领导和统治的知识。在各种各样的 知识中,唯有这类知识才应该被称作智慧,而这种知识自然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 注:《理想国》459c8—d2;494a6;428e7—429a3;495a5—7;491e2—3;490a8—b1。)真 正的哲人具有唯一的(实践)智慧,其他知识不过是实践智慧的辅助,就因为城邦的智慧 和每个人灵魂中的智慧是一模一样的。而拥有让人安身立命知识和智慧的,则是古典政 治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家,他们天生既适合于研究哲学,也适合于领导城邦。既然天降大 任于哲人,则对哲人各种素质的要求也就非常高:《理想国》第六卷开头几页都在讲哲 人的天性或本质,即爱智求真、死守善道、英勇无畏、视野广阔、博闻强记、进退有度 、节制审慎、温文尔雅,在神和人的事务上都追求整全,观察一切时代的一切东西,带 领人民走向幸福,实在有如张横渠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在柏拉图的笔下,哲人几近于神矣:观察一切差不多就是“全知”,同时适合于理论 和实践差不多可算“全能”、正义无私即是“全善”。因此,拥有刚才所说的每一种天 性而称为完美哲人者,可谓少之又少,那些稀有的品质只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即便世 间真有那些品质,也不会生长在同一个地方,而是散布在少数人各自的灵魂里,真所谓 “此事古难全”。即使有的人天生具有哲人的禀赋,一旦受到恶的干扰,也会夭折:“ 哲学天赋的那些要素,如果教养不当,最终就会成为被驱逐而搞不成哲学的原因”,( 注:《理想国》459c8—d2;494a6;428e7—429a3;495a5—7;491e2—3;490a8—b1。)结 果就遮蔽了自己的哲学天赋,最终离开了哲学的行当,对于未来的哲人来说,当然也就 算是夭折了,而且“具有最好天赋的人一旦受到坏的教育,会变得尤其坏”。(注:《 理想国》459c8—d2;494a6;428e7—429a3;495a5—7;491e2—3;490a8—b1。)于是那些 最适合搞哲学的人就这样遭到流放,让哲学变得受冷落,哲人们也过上了一种并不适合 的甚至是不真实的生活。此后,那些不适合哲学的人,看见她像一个失去了亲人的孤儿 ,就来侮辱她,对哲学为所欲为。这样的结合必然生出“杂种和孬种”,在思想和意见 方面,便会生出智术/诡辩来,与审慎和真理毫无关联,于是社会就更加礼崩乐坏。哲 人的边缘化和社会礼法的“大地陆沉”和“天崩地裂”互为因果:礼崩乐坏导致哲人的 流放与阙失,而哲人的离弃更加重了社会漂浮无根的状态。哲人面对轰轰烈烈的变故, 也只能哀叹“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2.城邦中的哲人

从哲人这一方来看,他们之所以必然受到非难甚至受到迫害,就在于哲人所追求的东 西,苏格拉底深知其中的奥妙:“我知道全部绝对真理既招致嫉恨,也很难实现”。( 注:《理想国》459c8—d2;494a6;428e7—429a3;495a5—7;491e2—3;490a8—b1。)在 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如果转向了哲学,追求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大家就会觉得他没 有什么用处了,准哲人就成了他们的“他者”甚至“敌人”,大家就当然要组织私人的 阴谋和民众的审判,来“劝导”、消磨和迫害他。这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真实写照, 也是古往今来众多哲人的“历史”命运。《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自己站出来陈述自 己在城邦里的独特处境,尽管他以为自己这种境况在哲人身上可能是司空见惯,不值一 提,但他认为自己身上具有神迹或神兆,并把这种与神沟通的方式同哲人联系起来。在 苏格拉底看来,哲人和城邦民众的关系就是这样一副图景:“成为了这一小撮中一员的 那些人,拥有它(按指哲学)就尝到了甜头和福气,同时,他们也已经充分地看到了多数 人的疯狂,看清那些管理城邦事务的人没有干什么好事,也知道没有盟友可为正义之助 ,使他们免于毁灭。毋宁说,这些哲人全象一个人落入了野兽群中一样,既不愿意为虎 作伥,又不能单枪匹马地对抗所有野兽,结果就会丧命,对城邦或朋友没有什么用处, 对自己和他人也没有任何益处”。(注:《理想国》496c5—d5;497a3—5;365d7—e1;49 7b1—3;441e4—5;473c11—e2。)此前苏格拉底还打了一个比方,也就是进行了一次肖 像刻画,描述了一个优秀的船长被篡权后的窘况,以此说明:最高尚的人在和城邦关系 方面,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苏格拉底还明确地说,这就是真正的哲人与城邦之间关系 的相似写照。

柏拉图在“洞穴喻”中,还谈到了哲人与城邦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哲人逃离洞穴之后,见到了真实的世界,见到了太阳,如果这时他被迫回来布道,再 次下降到洞穴中。首先他的眼睛会不习惯于洞中的黑暗,在短时间内视力会变得模糊, 如果这时不得不就那些墙上影像,同那些长期困在洞穴中的囚徒进行争辩的话,他就会 成为洞中人的笑柄,大家会说他上去后,回来眼睛就坏了,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升”是 不值得的。对于这个试图释放他们,并带领他们上升的哲人来说,如果这些被判无期徒 刑的洞中人能够掌握他并处死他,那他们就一定会处死那个先行者。苏格拉底接着直接 把那个先行者说成是哲人,哲人的天性即在于沉湎于思辨/观察,于是当有人从神圣的 思辨,回到人世间的恶时,由于视力模糊,还不够习惯于周围的黑暗,就被迫在法庭上 或别的什么地方,就正义的影子或影子的表象进行争辩,并辩论那些从未见过正义本身 的人所理解的那种“道”,那的确丢脸可笑,更有性命之忧。

哲人与城邦的关系如此尖锐,哲人王的说法真是不可思议。面对此情此景,哲人该怎 么办呢?一方面哲人只好听天由命,正如孔子所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 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注:《论语·子罕》。)苏格拉底则说 :“如果不是偶然碰到合适的政制,哲人的成就不会登峰造极。因为在一个合适的政制 中,哲人才更能成长,也才能公私兼顾”。(注:《理想国》496c5—d5;497a3—5;365d 7—e1;497b1—3;441e4—5;473c11—e2。)但这显然需要神明的帮助和恩赐,因为“偶 然”指的是一种好运道,而这种定数是来自于神的。反过来说,如果有神明相助,民众 其如予何!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必须存在,因为“如果没有神明,或者神明根本就不关 心人间事务,那我们干吗还在乎做了坏事要躲着他呢”?(注:《理想国》496c5—d5;49 7a3—5;365d7—e1;497b1—3;441e4—5;473c11—e2。)这句话完全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那句名言的另一个版本:“假如没有上帝,什么都是可能的”,人也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对社会、对个人、尤其是对哲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但这种好运气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受到神的护佑和眷顾,苏格拉 底似乎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身上的精灵并不是城邦神,还因为他生活在一个逐渐 没落的高贵王朝之中,结果“当今没有一个城邦适合哲学本性,哲学的本性就因此而翻 转和变坏”。(注:《理想国》496c5—d5;497a3—5;365d7—e1;497b1—3;441e4—5;47 3c11—e2。)哲人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出面建造一个合适的城邦,这样既 能实现正义,又能保住哲人的本色乃至性命——即便清高的哲人本是不屑于城邦俗务的 ,但这种被迫的下降可谓两全其美,又何乐不为?

3.哲人王

那么又如何建立并保持一个正义的城邦呢?苏格拉底如同《政治家》中的那位爱利亚客 人一样,认为光靠立法,那是无法保障正义的,因为法律很容易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 文,而且世间万物不胜其繁,法律不是千手观音,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在坏政制中, 法律毫无用处,一事无成。苏格拉底特别注重理智,我们差不多可以把他的立场概括为 “理智至上”,在他看来,“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而深谋远虑,还不应该 由它起领导作用吗”?(注:《理想国》496c5—d5;497a3—5;365d7—e1;497b1—3;441e 4—5;473c11—e2。)尽管实际上哲人并不愿意统治,但苏格拉底这种立场的自然而然的 结果就是“哲人王”:“除非哲人在城邦中成为国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统领的 那些人,能够真正地和充分地研究哲学,集政治权力和哲学于一身,……否则,城邦将 祸害无穷,我觉得人类也将如此,我们刚才在言语中描述的城邦也不可能从自然中产生 ,即便有可能产生,也见不到阳光”。(注:《理想国》496c5—d5;497a3—5;365d7—e 1;497b1—3;441e4—5;473c11—e2。)如果哲人不当王,万古如长夜矣,城邦和个人都 将遇到永无宁日的“恶”,共产主义理想国也无法实现。只有近乎全知、全能、全善的 哲人出面来管理,城邦才会有正义,个人也才会有幸福,因此必须把哲人确立为最严格 意义上的护卫者。

哲人为什么这么厉害?一方面,哲人立天立地并在神圣的思辨中与神明交通,所以自己 也就沾染了一些神性。尽管对哲人的诽谤、中伤和怨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是,哲 人丝毫不为这些东西所困,他看到并沉思了永恒的东西,发现这些东西各自相安无事, 并根据理性而井然有序,于是就摹仿那些东西,竭力让自己与它们相像。结果,“与神 性和秩序打交道的哲人,在凡人可能的范围内,也就变得秩序和神圣了”。(注:《理 想国》500c9—d1;500e2—4;517c8—9;499b2—c2;516e1—2,519d5—6;540b2—5。)另 一方面,哲人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他们把自己从神圣存在那里获得的东西, 运用到世间,就仿佛神明的人,从而给人类也带来秩序和神性。苏格拉底具体说道 :“如果没有画家根据神圣的范式为城邦勾画出蓝图,城邦就永远不可能幸福”。(注 :《理想国》500c9—d1;500e2—4;517c8—9;499b2—c2;516e1—2,519d5—6;540b2—5 。)当然,如前所述,这种幸福不是单向的,如果哲人能够出掌城邦,不仅城邦有福, 哲人自己也有福了:如果哲学(哲人亦同)能够生逢最好的政制,而哲学本身也是最好的 话,显然哲学就确实是神圣的了。

但醉心于神圣思辨的哲人,却不太乐意“误落尘网中”而羁绊于人事,因为“到达那 个高度的人,不愿意管人间的俗务,他们的灵魂倒是愿意总把花时间在更高的东西上” 。(注:《理想国》500c9—d1;500e2—4;517c8—9;499b2—c2;516e1—2,519d5—6;540 b2—5。)但为了达到理想的境界,就由不得哲人逍遥了,必须强迫他们来管理城邦。那 么,谁来强迫哲人呢?这里的情形就如同哲人与城邦的关系一样,首先靠的是机缘,也 就是靠神明,尤其掌管“必然性”的命运女神:“某种冥冥之中的定数(必须)强迫这少 数并不邪恶的哲人去掌管城邦以前——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让城邦服从他们;或者当权 者的公子或国王的太子,因为某种“神圣的灵感”,而真正喜爱上了真正的哲学,否则 城邦和政制绝不会变得完满,个人也同样不会变得完美”。(注:《理想国》500c9—d1 ;500e2—4;517c8—9;499b2—c2;516e1—2,519d5—6;540b2—5。)

理想格言篇7

1格言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动之以情

情感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真正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态度的体验,是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激发并且经过人的想象而起作用。格言用语言的形式,触动着被教育者的内部心理感受,进而通过一些特定的情境使之转化成某种形象,以达到调节内心情绪、激发内心情感以及培养自身情操的目的。

2格言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即导之以行

通常人们在对格言的意义进行理解与感知之后,格言的一些信息(如意义、声音等)就会存储在脑海之中,并和其动机一起推动着人们行为的发展,或者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行为的目的。列宁说:“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事”,《史记•汉书•董仲舒传》中“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两句格言都阐明了要脚踏实地,不要虚夸浮想,应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事,在实践中悟出道理,以求更好的发展。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不但可以给人以警醒,而且还能引导人们去效仿古代贤人志士以及英雄楷模,坚持不懈,克服艰难险阻,将道德思想付诸于实践。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这句格言来对某些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人可以在一定成度上起到警示以及震撼的作用,并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规范。

3格言可以坚定人的意志,即持之以恒

坚定人的意志方面,格言所起到的反馈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会以蕴意、声音、字形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人们的脑海里,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些信息或动机就会推动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坚定人们的意志,并使他们持之以恒,永不停滞。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这句话在充分说明了意志重要性的基础上,又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必要性,因此该句格言对于一个人成就其自己的伟大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格言由于其富有哲理性,语言生动简练,在富有思辨性中又蕴含有现实性,因此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再如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等,这些都能够采用格言的形式加以诠释,还能根据自己的语言来发挥,令说理更加的形象和生动[4]。

4结语

理想格言篇8

关键词:版画技术语言;海德格尔“语言”观;研究与探讨

1 版画技术对版画语言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版画的创作媒材也变得多元化,同时也为版画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二者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版画在吸收技术革新带来的营养的同时也饱受着技术的冲击和侵蚀。所以版画语言慢慢变得“技术化”,失去了本身版画语言的本质。

1.1 版画的“物质性”对版画语言发展的影响

版画的技术语言主要分为两种,物质性和技术性。“物质性”将版画语言的特征更明显的表露在外面,而“技术性”可以使版画语言的内涵丰富起来,两者对于版画语言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就传统概念而言,“物质”是客观的,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念之外的,给人类反射出的世界也是客观的、真实的,如:金钱、可供衣食住行的物品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版画语言的“物质性”和唯物主义的概念大体相同,这也是对“物质性”最朴素、客观的解释[1]。

1.2 版画的“技术性”对版画语言发展的影响

技术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同时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版画语言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丰富版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内涵理念。人们通常会把“技术”理解成认识的活动或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些都和“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解释在表明技术与物质关系的同时,也隔离了“物质”与版画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版画语言思想上发生“技术化”倾向时,“技术化”也给版画语言带来了“设定”语言的可能。海德格尔增说过:“现代技术是一种挑战性的展现,它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设定。”

1.3 版画语言思维定式的发展

在版画技术性语言中,语言设定也是为语言定制特殊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人们通常会随着这个出发点出发去认知事物,感知事物,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去挑战自然、设定自然,将世界上的“事态万千”展现出来。这里设定的“自然”广义指事物本身映射出来的真理和相关存在的客观事实,反观,非自然状态则是指远离自然的原始时间性,通过语言的技术性处理,它会从客观物质的存在状态显现出来。

1.4 版画技术语言

在版画语言表达过程中,技术语言通常会干扰自然本质,致使自然表达对象趋于技术性。同时也因为技术语言展现的方式是一种“框架模式”,这种模式会迫使事物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发展,从本质上掩盖了事物存在的真实性。表现事物自身的真理和艺术性是艺术创作表达的最终目的,版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同样也需要通过语言的“物质性”和“技术性”去诠释事物本身的价值体现。版画技术语言使艺术偏离自身本质走向技术化,同时对其“技术化”的东西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很难被人们发现。因此,分析版画当中的技术语言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的技术性有利于保证艺术语言的纯粹性,所以在版画技术语言运用上,艺术家必须认真对待,从而提高整体版画的艺术价值。

2 版画技术语言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内在联系

2.1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海德格尔的“语言”通常会把事物加以功能化、物质化、奇特化的展现,剥夺了事物本质的艺术体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和版画的技术语言大致相同,通过这种语言的剖析,将事物转化成单纯的格式和影子,使事物变成汇集沉思和人性的容器。同时,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也指出了存在而被遗忘的“命运”,真实的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

2.2 海德格尔对语言“本性”的揭示

版画语言是基于流俗与惯常的一种物质观,同时版画语言诗性的本质本身也是对物质的一种批判。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来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审视世界的重要载体,但是人类思想事物的思维模式却是来源于主观意念。所以如何把握版画语言物质化和技术化的度是当代艺术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海德格尔语言观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2]。

(1)物质是重要载体,这是把握版画语言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没有物质,人类所有的审美想象都很难实现。所以要表达事物本身的艺术性,首先要对其事物本身的物质性做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技术语言融入其中。

(2)人类的活动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物质转化为载体的过程。人类是活动的保证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物质交流思想、传达感情,所以物质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3)人类对事物物质的定性通常是思想规定的。物质观在决定事物本质价值的同时也否定了事物本身的思想理念。所以在版画语言中,单一通过物质语言对事物进行描述是不能表达事物本质的,必须通过版画语言的技术化思想来完善事物艺术价值体现,只有通过这样的艺术模式才能将事物本身的艺术性完美的表达出来。

2.3 版画技术语言是语言的思想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结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版画技术语言中的“人性”就是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著名思想家笛卡尔认为:“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工具和外壳。”版画技术语言就是尝试寻求语言的规定和根据,因为语言的物质性不是完整的物品或物质,无法实现事物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学和美学中将“感性媒介”称为艺术,如建筑语言中的造型、质感、结构、装饰;绘画语言中的形状、线条、色调、色彩等,版画技术语言也有与之相结合的感性媒介通过技术语言表达艺术形象,是传达审美情感的工具和技术。在现代版画由于版画技术的介入,在丰富了语言媒介的同时,还增加了版画语言表达艺术的特性,同时也开启了人工语言替代自然语言的时代,版画技术语言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现在的版画作品中,并且赋予了版画艺术的特定含义。版画技术语言也因此具备了“精确化”、“符号化”等特征[3]。

3 传统版画技术语言

3.1 版画技术语言的诗意转化

传统的“物质观”无法诠释版画艺术的本质,版画语言技术同时也会让版画艺术作品偏离本身的艺术价值,传统的版画技术语言就存在着这些弊端,所以为了让版画语言贴近于艺术语言的本性,现代艺术家对版画技术语言进行了深入探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语言就是实际意义上的“诗”它是事物本性的一种揭示。所以要想使版画技术语言展现“诗意”本性,首先要对艺术“诗”的概念进行分析。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不是狭义的将艺术形式回到诗歌形态,而是广义的将它作为一种诗意创造,通过创造性的诗意语言来提升事物的艺术价值。诗着重体现的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所以,艺术的创造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扩大了技术语言的应用范围,诗意语言经常作为技术语言被广泛的应用在版画当中。

3.2 海德格尔语言观分析

对海德格尔语言观进行分析,通过对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和研究,可以发现语言技术对基础理论生存论是紧密相连的,生存释义学其含义就是解释语言的分环勾连结构,将语言技术引向艺术自身的开启和遮蔽。对海德格尔的传统语言观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语言技术对传统语言前后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前期的语言观主要是批判语言机械化、失去事物本身的艺术性,后期语言观主要阐释了诗意语言的重要性、版画技术语言发展成诗意语言的必要性。在版画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对其有深重影响,将前后期的语言观相结合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侧重点不同,会直接导致艺术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这种差异也是技术语言“转变”的根本原因。

4 版画语言与技术发展的互动

黑格尔在“艺术死亡”论中写到:“艺术终将会被哲学代替。”近代艺术逐渐被披上了“理性”的外衣,过度理性的艺术发展所引发的后果就是艺术被技术理念挤压,而不能释放真实的艺术魅力,限制了艺术技术的发展。现今社会商品化和技术化发展,使功利艺术品、复制艺术品增多,使艺术品丧失了它唯一体现价值的优势。使现代艺术受到技术的制约,从而导致艺术技术语言发展从偏离了艺术本质。

现代版画语言受到技术的支配和影响,其艺术语言已经发生异化和扭曲,并且逐渐固定在范式框架中,日渐对象化,这些都是版画技术语言发展面临的困难。海德格尔的语言观认为“现代技术的本性基于座架之中”。其意思是说技术语言通过科学的加工和处理,以定性、成熟的方式联系世界,能够成为人类联系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在版画艺术领域中,技术的定性和成熟发展至关重要,为艺术技术语言预先设定了独特的发展思维框架,艺术技术语言已经远离了语言的本质,发展成为一种真理的遮蔽体。

实际上,在艺术技术语言发展之初,人们已经在讨论语言如何跳出对象性的思维框架中,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技术语言的本质是无法弄清的,因为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去蔽的方式。因此,让语言回到艺术本质并不是否定语言技术性的应用价值,而是让语言跳出技术的固定思维框架,让其回到表现艺术最本源的状态。同时防止版画艺术被侵蚀与干扰,使艺术技术语言与版画艺术良性互动,共同发展[4]。

艺术技术语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拓广了语言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将语言和艺术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技术语言渐渐成为了版画创作的重要媒介,其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同时版画技术语言作为版画创作的基础和组成要素,已经严重影响了版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下,艺术语言模式化、概念化现象也日益严重,所以技术语言的诗意转化变得尤为重要,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为人类开拓了新的技术语言理论视域,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宽泛的生存空间。

5 结论

版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随着版画技术语言的发展,版画艺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世界艺术领域,版画技术语言其实质就是艺术语言形式化与技术化的变化,时至今日,对于版画技术语言的研究仍在继续,同时艺术家们也将版画技术语言的“诗意”转化看作重要研究课题,因为它可以推动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这种观念在版画语言的研究领域中占重要地位[5]。

参考文献:

[1] 任华东.海德格尔诗化语言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8(4):134-136.

[2] 刘支宇.通向语言之路——海德格尔语言观管窥兼与语言哲学比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3(6):12-17.

[3] 刘英.论版画技术语言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内在一致性[J].艺海,2007,5(2):45-48.

理想格言篇9

关键词: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挖掘;C4.5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110131-02

0 引言

智能化管理手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大多数系统功能单一技术陈旧,缺乏归纳推算及决策功能。高校管理者迫切希望能够从系统大量的数据中自动发现规律、研究数据间深层次的联系,制定规则,帮助管理者更有依据的制定教学决策,调整教学计划。

本文将讨论如何应用C4.5算法——数据挖掘技术ID3算法的改良算法,通过对学生已经修过的专业基础课构造决策树,创建规则,使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具有能够预测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成绩的功能。

1 C4.5算法在ID3算法上的改进

ID3算法在实际应用时,一些问题出现了。学生成绩数据是连续的,而ID3算法要求数据必须是离散的某些课程的总体成绩偏高或者偏低,ID3算法无法计算信息增益时偏向选择取值较多的属性。因此在C4.5算法是在ID3算法上进行了优化的决策树生成算法。和ID3相比,它作了如下改进[1]:

1)用信息增益率取代信息增益,克服了以往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作为分裂属性的不足;

2)在数构造过程中或构造完成后进行剪枝;

3)能够实现连续的属性的离散化处理;

4)能够对例如未知的属性值进行不完整数据处理;

5)能够最终生成产生式规则。

2 用C4.5算法构建决策树

下面抽取本校软件开发专业的14名学生成绩作为样本集,其中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为先导课程,算法思想为学生还未修的后续课程,通过C4.5算法构建决策树,建立规则,找出这三门课程对“算法思想”的影响程度并对该门课程作出成绩预测。“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为决策属性集,表1中“1”代表该门课程及格,“0”代表该门课程不及格。

选定数据模型Score(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思想),选取训练样本集为:

Score(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思想)=

{{1,0,1,1},{1,1,1,1},{0,1,0,0},{0,1,1,1},{0,0,0,0},{1,1,0,1},{1,0,1,1},{1,0,0,1},{1,1,0,0},{1,1,0,

0},{0,1,1,0},{0,1,1,1},{0,1,1,1},{1,1,1,1}}。

2.1 构造决策树[2]

1)信息熵的计算:算法思想及格9人,不及格5人。

2)条件熵的计算:高等数学的条件熵计算。

3)信息增益:高等数学的信息增益。

5)信息增益率:高等数学信息增益率。

同理计算出C语言程序设计的信息增益率是0.0174,数据结构的信息增益率是0.2396,因此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数据结构”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

树的左分支表示数据结构不及格导致算法思想不及格,左分支的准确度达到了7/8=87.5%,因此对左分支停止分割。继续对右分支进行分割。

2.2 选取决策树的分支属性

右分支还有6个样本,因为数据结构已被选做根节点,所以在C语言程序设计和高等数学中选一个作为右分支的根节点。

1)信息熵的计算:右支中算法思想及格2人,不及格4人。

2)条件熵的计算:高等数学的条件熵计算。

4)属性V的信息属性:高等数学的信息增益属性。率已经达到2/2=100%,停止对右分支继续分割。对于左分支,三个属性: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现在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还未被用,因而用该属性继续对子树左分支进行分割,如图1。

2.3 对决策树的剪枝

分析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根节点的子树的右分支,准确率为0/1=0%,左分支准确率为1/3=33.3%,为此进一步对此树进行修剪[3]。对于决策树C语言程序设计属性节点右分支用叶节点代替此分支,如图2,此时其准确率为2/4=50%。

3 用决策树制定规则

规则1,如果“数据结构”及格,则算法思想也及格;准确度=7/8=87.5%;覆盖率=8/14=57.1%。

规则2,如果“数据结构”不及格,并且“高等数学”也不及格,则算法思想不及格;准确度=2/2=100%;覆盖率=8/14=57.1%。

规则3,如果“数据结构”不及格,但“高等数学”及格,则算法思想及格;准确度=2/4=50%;覆盖率=4/14=28.6%。

通过决策树规则就能通过“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这三门课成绩预测学生的“算法思想”是否能够及格。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也给学生以警示。

4 结束语

C4.5算法还可以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其他智能化功能,如分析学生选择最适合的专业方向,系部开设课程的合理程度等。数据挖掘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应在其他行业得以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牛慧卿,数据挖掘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机械管理开发,2008,23(1):131-133.

理想格言篇10

关键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logos”; 语言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095-005

传统的形而上学把语言看作是工具和对象,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手段,是人们驾驭自然的有效方式。可是,在海德格尔的眼中,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接触到语言的本质,顶多只能看到语言的表面现象。对于海氏来讲,追寻语言的本质意味着找到“逻辑”的语言——原初的语言,而形而上学的语言逻辑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走在了通向语言的途中:在逻各斯的原始含义当中寻觅语言的真义。

一、语言的逻辑: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

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研究方式非常盛行,存在成为了一种客体,被给予了对象化的考量。那么,主体如何才能克服自身而达到客体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似乎都难以服众。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的回答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都错误地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因此,海氏大声疾呼我们应该重新回到存在的问题上来。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西方哲学也错误地把语言当成了一个存在者,当成了一个对象,而这恰恰是对原初语言的莫大误解。按照海氏的理解,关于语言的工具性考察始于古希腊,是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提出了语言思想,不过,语言的形而上学巅峰时刻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文字是声音的代号,文字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功莫大焉。可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这种关于语言的见解误导了我们,使得语言的本质受到了遮蔽。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语言理解使得语言的逻各斯含义受到扭曲,他因此而成为了后世真理符合论的始作俑者。在古希腊,逻各斯的含义异常丰富,而不仅仅是亚氏所理解的“逻辑”。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误导,逻各斯的丰富内涵逐渐缩小,变为干瘪的“理性”与“逻辑”,这就与逻各斯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了。在这种影响之下,语言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原初的澄明之境变为人类表达的手段、工具。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海德格尔还是部分地肯定了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功用,认为他们的语言见解中也有合理的地方。他认为语言符号论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语言的本质,这样的方式无异于南辕北辙。

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是,近代语言学家洪堡认为语言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与人的精神活动息息相关。海德格尔在欣赏洪堡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洪氏的语言见解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窠臼,因为洪堡对语言本质的追问仍然局限于“什么是语言”,这种提问显然难以超越本质主义的语言思想,从而难以企及语言的本质,根本的原因在于洪堡依旧把语言视为一个存在者、一个客观的对象。海氏对洪堡的另外一个诘难在于,后者的语言思想是以人为依归的,仍旧是一种变相的人类中心主义。我们知道,关于语言,海氏的惊人之语就是: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让人说”。洪氏坚持认为语言应该以人为导向,是人说语言而非语言让人言说。海德格尔坚持认定,无论是把语言看作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都不足以探寻到语言的本质,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必须另辟蹊径,超越传统的形而上学语言思想方能让我们从容地走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正是基于对主客二分的批判,海德格尔大力剖析了语言现象当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并进行了极力的抨击。在他看来,二元对立才是产生语言对象化研究的罪魁祸首。如何才能抵达语言的本质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运用另外一种更为本源的运思方式。这样的思考使得他的哲学方向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海德格尔后期所谓的转向并不是与前期截然不同的哲学断裂,而是哲学思考着重点的不同、运思方向的差别而已。前期的海德格尔立足于生存论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以此在的生存论为基点,建立了基础本体论,提出了存在的二重性理论,认为我们应

正确地区分存在和存在者。鉴于传统哲学忽视了存在之存在与存在者之存在的区别,海氏提醒我们不要遗忘了“存在”。前期的海德格尔希望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通达存在的近邻,因此,他对此在作了非形而上学的规定,以此来突破各种主体的形而上学束缚,用此在的在世学说来建立一种有根的生存论本体论。

传统哲学把此在看作一个主体、一个对象性的存在者,认为理性或者意志就是人的本质。这样的见解丧失了人的根本所在,丢失了人的生存论根基。前期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是从此在出发,打破主客二分的藩篱。不过,这样的解决措施也有问题,很容易走向唯我论的泥潭。海德格尔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决定转换运思的角度,着眼于存在本身来“思存在”。由于存在这个词语已经被滥用,提起这个词语,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味立即扑面而来,这就使得海德格尔必须对之进行扬弃,找到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存在一词的所指。

二、“逻辑”(logos)的语言:诗意的道说

在海德格尔看来,足以表达存在真义、语言原始含义的词语必须在古希腊的词语当中寻找,他坚持认为只有古希腊的词语才有原始的命名力量。这个词语就是古希腊意义上的“logos”,正是借助这个词语,海德格尔指出了逻辑主义、工具主义语言观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观。这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理解和逻各斯的原初含义息息相关。自始至终,他都把语言、存在和逻各斯三者的思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氏认为逻各斯的基本含义就是“言谈”,把言谈看作是生存论存在论方面的语言,只不过当时的海德格尔并没有把语言这个主题凸显出来而已。

海德格尔很早就开始思考语言的问题了。早在1934年的《逻辑学》讲座当中,海氏就对逻各斯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加以深入的探究以期可以寻找到语言的本质所在。在稍后的《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对逻各斯的理解有别于之前的《逻辑学》,认为逻各斯的基本含义不是“言谈”而是“聚集”:“聚集决不是单纯的凑集和堆积。聚集把份然杂陈和相互排斥的东西纳入一种共属一体状态。聚集不是把这种东西崩裂在纯然涣散的和一味东倒西歪的状态中。作为一体共属的纳入,logos具有无所不在的运作之特性,即physis之特性。聚集不是把无所不在的运作而成的东西消解到某种空洞的无对立状态中,而是从互相排斥的因素的统一过程而来把这种东西保持在其最鲜明的紧张状态中。”[1]102 即是存在无处不有的运作,而logos意义上的言谈也是一种聚集——聚集意义上的逻各斯就是语言。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关于逻各斯的诠释在不同的文本中虽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思想的不严谨。恰恰相反,这些现象表明了海氏语言之思的不断深入。在后期的海德格尔眼中,语言再也不是生存论上的此在之环节,而是一种原初的力量,这种发生的力量无所不包,涵括天地,自然也包括终有一死的人。在此时的海氏看来,语言和此在简直就是一回事,不分彼此。聚集意义上的逻各斯,一方面是存在无所不在的运作,另一方面也是语言无所不在的显现。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语言思想,使得海德格尔在众多的语言哲学家中特立独行,让我们感到他的语言之思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其他的语言哲学家差不多都着眼于语言的表象来思考语言的本质,研究语言的表面形式。海德格尔则曲径通幽,从语言的隐秘处来运思它的要义所在。在他看来,人之言所以可能的原因在于,它植根于一种隐蔽的发生性力量,即“寂静之音”。逻各斯的聚集作用则展现了语言运作的隐合功能——语言的亲密的区分。从这里出发,海德格尔详细地探讨了物与词及其相互关系。在他看来,物之物化和词语的表达就是逻各斯的聚集方式,也就是语言的聚集方式:“表示如此这般被思的词语之运作,表示有所道说的最古老的词,叫做logos:即有所显示地让存在者在其所是中显现出来的道说(sage),但表示‘道说’的同一个词语logos同时也是表示存在即在场者之在场的词。道说与存在,词与物,以一种掩蔽的、几乎没有被思及的、并且不可思议的方式互相归属。”[2]231

通过对海德格尔以上观点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后期语言之思的基本线索:反对逻辑主义的语言观,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见解。他的这种见解是通过对逻各斯的原始意义的诠释展开的。海氏在逻各斯的意

义上对词和物的相互

关系进行了仔细的探究,深挖语言表面现象后面的根基持存性,力图揭示语言的“大地性”,将语言深层的本质因素发掘出来。总之,就是把语言的隐而不显的要素揭示出来。长期以来,语言都被看成人类表达的工具,是人的说话活动,是语言器官的一系列动作。传统的语言哲学又把人们所说出的东西当作一种符号的系统,认为这种符号系统就是语言的本质要素。可是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研究并没有接触到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更加深入的要素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因为语言的根是形而上学的语言研究所不能触及的。

讲到语言的非形而上学理解,海德格尔又举出了方言的例子。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的语言哲学家们并没有找到方言的本质所在。海德格尔说:“方言的差异并不单单而且并不首先在于语言器官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在方言中总是不同地说话的是地方,也即大地。而口不只是有机体的肉体身上的一种器官,倒是肉体和口归属于大地的涌动和生长,我们终有一死的人就成长于这大地的涌动和生长中,我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一种根基持存性状态的隐靠性。”[2]205

这似乎可以很好地证明语言和大地的原初关联,而这种原始的关系并不是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所能够解释的,远远超出了工具主义语言观的解释范围。在海氏看来,只有像荷尔德林那样的真正的诗人才能发现语言的非形而上学性,才能对语言的这个维度有所洞悉。

对于逻辑主义传统的批判是语言现象返璞归真的前提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本真的语言,获得关于语言现象的正确理解。海德格尔说:“保护此在借以道出自身的那些最基本词汇的力量,免受平庸的理解之害,这归根到底就是哲学的事业。”[3]34传统形而上学对于逻各斯的理解遮蔽了它的原初含义,逻各斯被人们平面化地解释为理性、概念、定义和根据等等内容。这些好像正确的翻译恰恰掩盖了逻各斯的深刻内涵,并没有发现逻各斯的基本含义。所以,前期的海德格尔坚持认为,逻各斯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言谈”。(他的这种观点在后期有所改变。)作为言谈,逻各斯把人们言谈的东西公之于众,使得人们可以看到“言谈所及的事物”。言谈具有言谈所及的对象,这是言谈的构成环节之一。传统哲学就是固执于“言谈所及的东西”,才把逻各斯解释成为理性、判断和规则等。这样一来,逻各斯就被看作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化的“东西”,一种在场式的“存在者”,被人们进行静态的、对象化的和结构性的研究。这种研究的逻辑结果使得语言丧失了生存论上的根基,因为逻各斯以一定的语序被排列成为语言,这些语言自然就是逻辑的产物,符合形式逻辑的语法规则,变成像物一样的东西摆在人们的眼前,供我们研究、使用,这也就是语法学的由来。

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对象化的产物无疑是难以找到语言本质的。海氏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丧失了存在论的基础。这也是西方逻辑主义传统的渊源所在:“逻各斯的逻辑植根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工作。我们认识到逻各斯的存在论阐释是不充分的,这同时使我们更尖锐地洞见到:古代存在论生长于其上的方法基础不够源始。逻各斯被经验为现成的东西,被阐释为形成的东西:逻各斯所展示的存在者也具有现成性的意义。”[3]165

逻各斯的命运和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是如影随形的,传统的存在论迷失于何处逻各斯就不幸于何处:逻各斯被阐释为现成事物的逻辑。海德格尔极力批判语言科学和传统语言观的失足之处,果断地提出了“把语法从逻辑中解放出来”的任务,并且把这一任务看作是当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的目标。这些现象表明海德格尔希望超越语言的逻辑层面,在更加深层的维度追寻语言的根基持存性,找到语言现象的源始基础,在逻辑范围之外去探讨语言的本质所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导致了语言的无根,使得语言现象成为了无本之木,加剧了人言对于道说的背离和语言的荒疏。海德格尔则从生存论存在论的基础之上去考量语言的源始秘密,认为语言在生存论上有着很深的渊源,从而有力地回应了无根的形而上学语言观。在海德格尔看来,对于这种传统语言观的绝佳反击就是为语言现象找到它的生存论基础,把人看作是“言谈”(逻各斯)的动物而非“理性”的动物,而言谈的含义应该是逻各斯的原初表达:聚集。只有这样,我们在言谈当中才能够把世界开启出来,我们的生存方能展开。 以看到海氏对

语言的非形而上学思考由来已久。虽然在他的前期语言思考当中,主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他后期语言沉思的端倪。海氏一再声称我们要去找寻语言现象的生存论根基,找到语言的存在论基础,这种思路显然和传统的语言思想是大相径庭的。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始终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存在者,而海德格尔却自始至终把语言视为“一个生存论上的环节”。在后期,海德格尔把逻各斯解释为“聚集”,这种解释好像和前期的“言谈”有点差别,其实它们是殊途同归的:言谈的聚集作用即是存在的运作。关于语言的形而上学理解,前期的海德格尔把语言解释为“言谈”,而后期的他则把语言理解为“聚集”,这种聚集的作用也体现为他把大道之道说视为存在的一体运作、诗思合一。

三、超越形而上学语言观:“ereignis”

在海德格尔看来,那个可以表达诗意道说的非形而上学词汇就是“大道”(ereignis)。ereignis是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之思的主导词,对这个词的了解非常重要,它决定着对于后期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理解。可是,问题在于这个ereignis却让人很难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不得不承认这个单词确实难以翻译。有人将它译为“事件” 、“发生”,有的学者翻译成“转让”和“居有”,或者译为“居有之事件”、“性起”、“大道“、“本有”和“本是”等等词语。有的人干脆照直搬德文,不做翻译。

上述翻译确实都有自己的道理和依据,把ereignis的某一方面表达出来了。不过,在我们寻找到ereignis的确切翻译之前,要对它丰富的内涵做一番考证。首先,ereignis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事情、事件和事体。它被用作单数,命名的东西仅仅在单数中发生,是独一无二的,它超出了日常的含义。因此,“发生”应该是ereignis最基本的内涵之一。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要让我们纯朴地经验人和存在得以相互拥有的那种居有,借以逗留到我们所谓的ereignis中去。于是,ereignis就有了“使居有自身、使显现、成为自身”的含义。当然,海德格尔把它与“置于眼前”、“澄明”等等意思也联系在了一起,并因而与真理问题挂起钩来。确实,这层意思已经包含在“居有使显现而成为自身”当中了。显现并成为自身也就是“澄明”的意思,也就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真理”的解蔽。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ereignis是一切法则中最质朴、最温柔和最随顺的法则,而作为居有的昭示就是使言说走向语言之途的开辟道路的活动。由此可见,ereignis应该还具有“道理”、“法则”、“理则”、“开辟”、“道路”、“开路”等等意思。在海德格尔看来,ereignis还有“掩蔽”的意思,因为ereignis总是在“esgibt”(给出)的时候“功成身退”、从容地归隐于ereignis本身的大化流行之中。按照张祥龙教授的理解,ereignis应该还有“缘构”和“相互对看”的韵味。他认为海德格尔对ereignis的解说是使一切发生成为可能,同时又让存在包含于一切发生之中,是一种动态的运作和缘构的引发。于是,他把ereignis翻译成“自身的缘构发生”。刘敬鲁先生则把“ereignis”译为“大行”,似乎是在强调这个单词所包含的“孕育万物”的含义。“大”指的是根本,“行”注重动态性的运行,“大行”就是“大化流行”的缩写。这种理解应该符合海氏的原意,因为他本人就把ereignis界定为一个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四重整体得以显现,进入光亮和澄明的大化之中,并且进行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的运作。

海德格尔认为他的ereignis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规定“说”是概念式、对象化的抽象语言,从静止的东西出发,把运动仅仅感知为一种不动的存在者,用现成的概念把定义之网联接起来,希望在这些概念中把握实实在在的某种东西。这样的概念之网是不能领悟并非现成存在者的ereignis的。 而ereignis和古希腊的“逻各斯”一样不可译、难以言说。ereignis究竟是什么呢?对此,人们自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差不多有以下几种理解: “道路”、“万物的本原、本体和起源”、“一”、“理”以及“气”等等。也有的把道理解为“言说”,但是这种理解比较少见。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试图以某种对

象化的存在者来规定“大道”,而“大道”本身却总是隐而不显的。这些理解都可以归因于对存在论差异的遗忘,忘记了作为存在本身的存在。其实,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大道的含义就是“道路”,是能够为一切开出道路的原初境域。这个好像湍流一样的地带驱动并造成一切,作为湍急之道为一切开辟出它们的道路。

海德格尔并没有把“道路”理解为现成存在者的、具体的、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的道路,而是强调“道路”的开辟道路的行为、活动以及运作。通过这种“运作”, “大道”、“ereignis”才能显现为“理”、“心”、“气”、“道路”等等方面以及具体的万事万物。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说,ereignis是海氏后期思想的中枢和本源,是理解他后期语言思想的枢纽所在,透过ereignis,存在的真实意思可以得到理解,但它本身却比任何形而上学的规定丰富得多。这个单词来自一种“相互对看”的含义,以便在这种看中召唤和占有自身。按照张祥龙教授的解释,海德格尔用这个词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所有的存在者之存在性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只能在一种相互牵引、彼此推移和交叉摩荡的“缘构态”中被引发出来。于是,张教授建议把这个词翻译为“缘构发生”或者“缘发生”。而在孙周兴教授看来,把ereignis译为“大道”似乎更加妥当。他认为大道是无往不在的,是万物的根据;大道成就了万物,让天地万物涌现出来,让世界得以展现。综合这些意思,孙教授建议把ereignis翻译成“大道”,他的主要依据在于《道德经》的第三十四章。

从存在到大道说明了海德格尔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非形而上学立场,也反映了他后期哲学运思的方向。当然,大道的具体含义确实难以弄清楚。我们只能运用否定的方式对之进行肯定的理解。比如说,我们只能讲,大道不是绝对者,不是这个,不是那个;我们甚至于不能追问大道是什么,也不能对之有所诉说,因为我们一旦这样做,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远离了大道的奥义。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其后期不用存在这个词语,转而运用“大道”来“思存在”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从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的角度来思大道,而应该站在非形而上学、大道本身的维度来思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追问大道是什么,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存在者,需要依靠另外一个更高的存在者来诠释它,因此而掉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大道不是形而上学的,我们只能讲“大道成道”,因为“大道是不显眼的东西中最不显眼的,是质朴的东西中最质朴的,是切近的东西中最切近的,是遥远的东西中最遥远的,我们终有一死的人终身栖留于其中”[2]259。

通过海德格尔对大道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大道不是传统哲学的主宰、神和绝对理念等等,我们只能从非形而上学的维度来理解它。我们栖息在大道之中,这不是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浑然一体的居留,这种关系确实难以运用对象性的普通语言来进行表述。海德格尔还说过,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角度来理解大道,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站在大道的方向来重新审视存在。从存在到大道,海德格尔艰难地走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途中,而对于大道之道说的语言(原初的语言),我们更应该站在非形而上学的视界去理解它、倾听它和回应它。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